修理费用

2024-09-21

修理费用(精选5篇)

修理费用 篇1

航运业作为水上运输的生产部门, 它为社会提供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物”产品, 而是一种“位移”产品。航运企业由于自身资产中固定资产比重大, 使得船舶修理费用在航运企业成本核算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将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发生当期的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这样安排确实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但就航运企业而言, 将船舶修理的大金额费用简单、直接地计入“发生当期”的“管理费用”中, 无疑存在着问题。

关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的规定

固定资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自然力的侵蚀或意外毁损, 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护修理, 使其恢复正常的使用状态。而针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中指出, 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有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在销售费用科目核算;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 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制造费用科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费用项目是生产车间的机物料消耗及固定资产折旧等, 不再包括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与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相比,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针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会计处理有两个重要的变化:

第一, 当期损益化—当期发生的修理费用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 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 不再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

第二, 期间费用化—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不再分摊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

船舶修理费用当期损益化、期间费用问题分析

船舶是航运企业主要的固定资产, 作为生产运输工具, 其状态不仅影响到航运企业的生产运营, 也影响到营运过程中经过的海域环境以及途经的港口码头安全。所以航运企业对船舶的维修一方面出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受到港口国的检查以及世界海事组织、船级社等国际性组织机构的强制性维修。

1.航运企业船舶修理费用的特征

(1) 航运企业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最大, 大型固定资产可以按部件计价。航运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借助运输工具完成的, 固定资产占全部生产经营资产的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船舶作为固定资产其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对航运企业资产与收益的计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 航运企业船舶的改良、增置、大修理难以区分。船舶的改良、增置往往是在大修理过程中进行的, 恢复船舶使用效能的过程中可能伴随一定的增置, 如在杂货船上安装装卸机械, 在旧船上安装全球定位系统等。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改良和增置是允许资本化的, 而对修理费用则不然。

(3) 船舶修理费用金额大, 大修理与中小修理难以区分。理论上对航运企业的船舶修理按范围、间隔期、费用支出等情况分成大修理和中小修理两类。但运输船舶大修理与中小修理在实际中难以区分, 即使能够加以区分,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适时地进行中小修理, 就可以延长船舶等固定资产大修理的间隔;同样, 缩减大修的间隔又可以减缓中小修理。

2.航运企业船舶修理费用当期损益化存在的问题

船舶修理费用是航运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其究竟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按受益对象成本化还是全部确认为当期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航运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简单地将船舶修理费用计入发生的当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1) 中小修理发生频繁而不定期, 费用发生的金额也较小, 其受益期相对也短, 通常在费用发生时, 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成本。但船舶的大修理 (如特检) , 其对船体及船舶的各主要的设备和系统进行比较全面和修理, 一般五年一次。如果直接将特检的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 不仅不符合成本费用核算的受益原则, 而且使会计信息缺少纵向可比性, 不利于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另外,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与中小修理在实务中是很难加以区分的, 即使能够加以区分,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增加中小修理的次数可以适当减少大修。

(2) 航运企业固定资产计价复杂多样, 改良、增置以及大修理难以区分, 进而使资本化、费用化标准模糊。例如, 对大型运输船舶置换提升电机, 如果航运企业将提升电机作为功能独立的一项单独资产确认, 那么这项支出属于固定资产的重置, 按照准则规定应予以资本化;如果航运企业将包含提升机电的起货系统作为部件计价, 或是不考虑组成固定资产不同的资产部件直接将整艘船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确认核算, 那么这项重置支出便可能被视作恢复已遭损坏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发生的一项修理费用被要求予以费用化。

(3) 航运企业运输船舶价值大, 船舶修理费用金额大, 如果全部归集到修理当期, 按修理支出发生的时间直接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 可能会造成各期之间成本费用负担的不均衡。船舶修理费用当期损益化不再根据受益期间的长短采用待摊预提的方式核算, 虽然“少计资产, 多计费用”体现了会计信息谨慎性的要求, 但这种方式很可能会产生以后受益期间利润偏高的问题。前期的稳健可能会导致后期的不稳健, 这是谨慎性原则自身很难解决的矛盾。这种方式终究没有做到客观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的信息, 在最坏的情况下, 它可能会导致会计数据失真。因此,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考虑受益期, 将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有其理论上的漏洞。

3.航运企业船舶修理费用期间费用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成本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一般可以归纳以下为六项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 配比原则, 谨慎性原则, 受益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原则。

运输船舶在航运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劳动手段的职能, 为维持其正常工作状态发生的修理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在理论上也存在缺陷。

(1) 船舶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有悖于成本核算的原则, 不利于真实客观地反映航运企业营运成本, 不利于成本管理。产品劳务成本与期间费用的一个重要划分在于该费用能否对象化。期间费用是不能直接归属于某项营运业务成本的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有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在销售费用科目核算;与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 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符合成本与期间费用的划分标准, 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航运企业运输成本的构成主要是固定资产耗费与人工耗费, 不存在一般制造业中的原材料耗费。航运企业的船舶修费用是为具体船舶的正常运营发生的、是能够对象化的费用, 如果不将船舶修理费用进行对象化计入运输成本, 违背了配比和受益原则, 使所计算的航运成本不完整, 高估航次运输的毛利, 成本信息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不利于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

(2) 船舶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与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处理不一致。船舶作为航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同其他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 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持有成本和使用成本 (持有成本如为船舶折旧费、船舶支付的保险费用;使用成本如自有船舶修理费用、租入船舶的租金) 。在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 船舶折旧费、保险费或是经营租入船舶的租金对象化纳入运输劳务成本的核算, 而与它们同性质的营运船舶修理费用却需要计入管理费用, 这显然缺乏合理性。

因此, 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考虑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与企业产品制造或劳务提供的相关性, 将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当期期间费用化也存在理论不足。

修理费用 篇2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为: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发生的大修理费用, 有确凿证据表明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部分, 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准则讲解将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中的大修理费用划分为两部分,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部分予以资本化, 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部分予以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此外,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要有确凿证据。所谓确凿证据是指对能否确定为使用寿命为一年以上有形资产的客观证明, 如主要部件、配件的凭据或资料等。

企业会计准则不但明确了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当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而且还规定了“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按照上述规定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进行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企业当期税负, 避免利润高估, 符合会计稳健性原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于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大修理费用, 由于其支出金额较大, 将不属于本期而应属于两次大修理期间的费用, 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可能造成当期损益不实。2.会计政策之间的不协调。存货准则规定了企业的包装物、周转材料、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而固定资产准则却规定将金额远远超过周转材料的大修理支出, 一次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不符合重要性原则, 可能造成会计政策之间的不一致、不协调。3.混淆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将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不符合“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的规定。生产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 是针对某成本对象 (包括某生产步骤或某生产车间) 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按其计入产品成本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 直接计入费用是指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发生的费用, 可以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间接计入费用是为生产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费用, 需采用适当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而生产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正是属于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 应将其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而固定资产准则将其一律计入管理费用, 不能真实反映产品成本构成, 不利于成本的考核分析, 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影响较大。

改进建议:1.改变费用化大修理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 可以通过“预付账款”采用分期摊销的方法, 在一个会计年度摊销完毕, 以均衡各期损益;2.调整修理支出中费用化部分的列支去向。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既属于基本费用又属于综合费用项目, 应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计入“制造费用”。这样, 不但有利于了解产品成本构成, 也有助于考察和分析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相关规定及探讨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对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 如果符合两个前提条件,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 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予以摊销扣除。不符合两个前提条件的固定资产其他修理费用, 则作为收益性支出, 当期予以扣除。如何理解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的两个前提条件呢?

先看第一个条件: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中引用了计税基础这一概念。如何确定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了不同来源下的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1.外购的固定资产, 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应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原则, 确定后一般不得调整。税法规定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减值, 除主管税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 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从量化角度分析, 第一个条件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修理费用支出的关系是比较吻合的。一般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所发生的修理费用比较少,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 设备磨损程度的加重, 修理费用支出是一个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在全新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前期, 发生的修理费用达不到计税基础的50%以上,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作为收益性支出, 当期予以扣除。由于使用年限和磨损程度的增加而使修理费用逐年增加, 如果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应结合第二个条件考虑是否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 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予以分期摊销扣除。

再看第二个条件: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如何理解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其判断基础是指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减去已提折旧年限之后的剩余使用年限, 还是指发生大修理前固定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往往旨在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提高其使用价值。固定资产大修理有两种形式, 一是定期进行的大修理;二是不定期进行的大修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固定资产的状况而言的, 而不是由于当时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年限的多少而决定是否进行大修理。因此, 是否延长2年以上的判断基础应当是指发生大修理前固定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

例:某企业于2009年9月25日对一台重型机器设备进行大修理, 该设备原值为600万元, 使用年限10年, 已使用5年, 因磨损严重, 如继续使用最多可使用1年。大修理期间共发生支出330万元, 该设备于2009年12月5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经测试, 该设备大修后可使用4年。

根据税法的规定, 该设备的大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50%以上。大修理前尚可使用年限1年, 大修后可使用4年, 使用年限延长3年, 符合税法规定的大修理支出的两个条件, 大修理费用应该按照该设备的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如按照该设备的剩余使用年限作为判断基础, 该设备大修后使用年限不但没有延长, 而且还缩短1年, 使大修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一次性在税前扣除。这样做显然与税法规定的大修理支出两个前提条件的本意是相悖的。

虽然税法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确认条件进行了量化, 给出了价值判断标准, 但在实际执行中个别量化标准值得商榷。由于规定了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这个临界点, 一方面一些符合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确认条件的企业, 可能利用该临界点将大修理费用进行分解, 尽量使大修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税前扣除, 从而达到减少税赋而获取较高税收筹划收益;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时, 尽管大修理支出的数额较大, 由于固定资产历史成本基数过大, 达不到这一标准而只能将大修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再加之发生大修理影响当期生产, 对当期利润影响较大。如大型化工企业的一些大型生产装置, 其历史成本高达数亿元, 需要定期大修理且费用较高, 但很难达到计税基础的50%以上;再如水务处理企业包括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的管网、泵站的大修理、高速公路的大修理等也都存在上述问题。

改进建议:增加相关条款, 对一些以大型生产装置为主要固定资产以及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历史成本较高的企业, 修理支出达到修理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可以作为大修理支出,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 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予以摊销扣除。修理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是指其历史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扣除的累计折旧后的余额。随着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计税基础递减, 既降低了计税基础的绝对值, 又提高了修理支出的相对值。这样, 有利于上述企业高额修理费用的摊销, 均衡各期实际税负水平。

修理费用 篇3

一、税收与会计有关固定资产的定义及改建、修理支出定性的异同

(一) 固定资产的定义。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所得税条例) 规定: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 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及其他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 是指使用寿命超过1个年度, 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以上规范说明, 税收上与会计上对固定资产这一名词的定义是一致的。

(二) 税收上收益性支出和固定资产改建、修理支出的定性表述和处理规范。

《企业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所得税法) 第十三条规定, 已提足折旧固定的改建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以及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都属于长期待摊费用。

所得税条例第28、68、69条规定:

1、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计入资产成本, 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2、固定资产改建支出: (1) 所谓固定资产改建支出, 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 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2) 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3) 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按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3、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1) 所谓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一是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二是修理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延长二年以上。 (2)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三) 会计上费用化支出和固定资产改建、修理支出的定性表述和处理规范。

新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以下简称《账务处理》) , 将固定资产的改建、修理支出分别归类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和长期待摊费用 (指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 , 具体处理规范为: (1) 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2) 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 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分期摊销计入损益。

二、固定资产改建、修理的会计处理

(一)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化的账务处理。

《账务处理》规定: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均记入“管理费用”科目;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应记入“销售费用”科目。因此, 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应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二) 租入固定资产改建的账务处理。

企业对经营租入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时,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分期摊销计入损益时, 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 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三) 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改建支出。

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改建账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如下: (1) 改建开始, 应将被改造资产的账面价值 (残值) 转入在建工程, 即按其残值,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按其已提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其原价,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2) 发生改建费用,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3) 改建过程中如果对固定资产进行部分拆除而且有拆卸物资出售或入库, 应按出售物资的含税销售价或估价, 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按出售物资应交增值税,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按拆卸部分的账面价值,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或贷记营业外收支科目; (4) 改建、改造完毕交付使用时, 按完工在建工程余额,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5) 重新使用后, 应按具体情况重新确定折旧年限、净残值和折旧方法, 计提折旧。

(四)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账务处理

1、如果大修理开始时即预计修理费用的全部或者至少有一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 则应采用与上述固定资产改建相同的处理方法, 但最后结转在建工程时, 应改为“按应予费用化的支出, 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科目, 按已完工程支出减去费用化支出后的余额,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按完工在建工程余额,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2、如果大修理开始时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支出资本化的可能, 例如季节性或定期的固定资产大修理, 支出发生仍应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但被修理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可不转入在建工程, 大修理完工时, 有确凿证据表明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 应从在建工程中转入固定资产成本,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 计入当期损益, 且大修理期间照提折旧。

三、固定资产改建、修理涉及的纳税申报

根据以上分析, 固定资产改建、修理支出, 对企业利润总额与应税所得的差异不产生影响, 即不会因此产生税收上与会计上的差异, 这里有一事项应予分析, 所得税条例第69条规定的界定固定资产大修理的两条标准, 特别是第一条标准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价50%以上才算大修理, 一般企业不太可能采用这样高的标准, 但如果企业采用低于固定资产原价50%来界定资本化条件, 这样税务机关是否必须要求企业对这种不符合条件的大修理支出先按全额摊销而调减, 以后再按企业多提的折旧而调增?笔者认为按照企业所得税规范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习惯, 年度内实际扣除额低于最高扣除限额, 一般不要作纳税调减。这样, 以后年度多提折旧时, 也无须作纳税调增。

修理费用 篇4

二、“绝对量优于相对量”的投资心理分析

对于如何处理该种互斥方案投资决策中的矛盾, 笔者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假设只有1股A股票和1股B股票可供投资者选择。如果选择A股票, 买价是10元, 将盈利10元, 利润率是100%;如果选择B股票, 买价是100元, 将盈利50元, 利润率是50%, 当前的平均利润率为20%,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两种股票都能达到投资者的利润预期 (20%) , 都值得投资;其次投资者会考虑自己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数量, 包括自有资金和可以借入的资金;最后, 投资者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如果投资A股票, 利润率虽高, 但获得的利润较少, 能满足的需求也较少;如果投资B股票, 虽然利润率较低, 但所得利润较多, 能满足的需求也较多。那么最后的分析结论是:在投资者资金够用的情况下, 投资者会选择B股票, 即在投资资金不受限制的情况下, 投资者会选择利润较大的项目而不是利润率较大的项目。由此可见, 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 不仅会考虑利润相对量, 而且会考虑利润绝对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 在投资资金不受限制的互斥方案投资决策中, 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净现值的大小做出判断, 而不必考虑净现值率的大小。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1) 投资的目标不是获得最高的投资效率, 而是在满足投资者合理预期的情况下实现净现值最大化; (2) 净现值越大, 越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三、净现值指标在互斥方案中的应用前提

直接将净现值指标应用于互斥方案投资决策, 需满足下列前提条件:

1. 各方案投资额不受限制, 即当企业进行投资时, 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事实上, 在投资者提出投资项目的备选方案时, 投资额的大小已被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否则不能作为备选方案提出。在上例中, 如果投资者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A项目的投资, 则A项目就不能作为备选方案参与决策。

2. 不存在其他投资机会。

在实务中, 投资者不仅关心预期报酬能否实现, 而且关心是否有其他的投资机会, 若有其他机会, 投资者可能会进行多项目投资。例如, 上例中只存在两个互斥方案, 不存在其他投资机会, 投资者会选择A项目;但若另有一独立投资项目C, 所需投资额为40万元, 净现值为10万元, 净现值率为25%, 则投资者会选择B、C项目组合而放弃A项目, 因为B、C两项目的合计净现值为35万元 (25+10) , 大于A项目的净现值30万元。事实上, 在投资者提出可能的备选方案后, 已经排除了其他投资机会。

由以上论述可知, 在满足资金不受限制和不存在其他投资机会的前提条件下 (否则不能作为备选方案) , 可利用净现值指标作为唯一决策标准, 那么, 净现值率指标何时得以应用呢?笔者认为, 净现值率指标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专门用于比较各投资项目效率的高低 (净现值率大的项目效率较高) ; (2) 用于确定投资组合的优先顺序 (应优先安排净现值率高的项目, 但应使累计净现值最大) 。由于该部分内容在其他资料中已有详细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 是指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这种费用支出只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态而发生的, 一般不会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笔者发现, 目前在我国会计实务中, 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第一种方法, 将各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在发生时按受益对象的不同分别计入不同的成本、费用账户;第二种方法, 将各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在发生时全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以看出, 上述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拟对上述两种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作一探讨。

一、第一种方法的处理依据及结果分析

1.处理依据。笔者认为, 第一种处理方法主要是依据旧准则来进行的。旧准则对于资产及费用的确认均没有作出明确规范, 企业在实务中对于各项费用支出, 一般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费用核算原则来进行核算的, 侧重于将各项费用支出于发生时在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因此,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企业专设的销售机构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记入“销售费用”科目;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记入“制造费用”科目。

2.处理结果。在第一种方法下, 因费用的受益对象不同, 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专设销售机构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 其在发生时被界定为期间费用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一种是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 其在发生时被界定为间接费用而计入制造费用。随着制造费用的分配和结转计入存货成本, 形成企业的资产, 直到存货实现销售并确认收入时, 才能将其以销售成本的形式计入收入实现当期的损益之中。

也就是说, 在第一种方法下, 对于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 在发生时没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而是形成了资产, 这与其他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的处理方法显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企业的哪个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 其经济实质都是相同的, 都是一种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支出, 即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 因此在发生时不能将其计入资产成本。所以, 笔者认为第一种方法下对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的处理是不正确的。

二、第二种方法的处理依据及处理结果分析

1.处理依据。笔者认为, 第二种处理方法主要是依据现行会计准则来进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了固定资产的两个确认条件: (1) 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同时还规定,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不符合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另外,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 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依据现行会计准则的上述规定, 企业各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 只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正常工作, 一般不产生未来经济利益, 因此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属于与固定资产有关的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 在现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中也明确指出: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

2.处理结果。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较, 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法严格执行了现行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及费用确认的相关规定, 对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的处理更加符合该项费用支出的经济实质, 使资产及费用的确认更加准确。尤其是对于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 第二种方法依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其计入管理费用, 而不再计入制造费用, 纠正了第一种方法将生产车间 (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计入资产成本的错误。同时,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较, 第二种方法减少了资产, 增加了费用, 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另外, 也使企业不同部门发生的具有相同经济实质的费用支出实现了处理上的一致性。○

确认收益。20×8年3月9日, 经法院判决甲公司应赔偿60万元, 甲、乙双方均服从判决, 甲公司已向乙公司支付赔偿款60万元。两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甲公司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甲公司20×7年度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为20×8年3月31日。

(1) 假设甲、乙公司2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在20×8年3月20日完成, 则甲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2) 假设甲、乙公司2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在20×8年3月1日完成, 则甲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析:

(1)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0×8年3月9日支付赔款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营业外支出) 10万元;贷:其他应付款10万元。借:预计负债50万元;贷:其他应付款50万元。

调整报告年度的所得税。 (1) 差异消失: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所得税费用) 12.5万元;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元 (50×25%) 。 (2) 税前扣除: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5万元 (6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万元。根据税法有关规定, 由于确认预计负债发生的损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只有在实际发生的当期可在税前扣除, 在此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因该业务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前, 应减少当期的应交所得税15万元 (60×25%) 。

可见, 当诉讼案件结案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时, 如果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只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 则调整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如果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只影响了暂时性差异, 则调整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如果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既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 又影响了暂时性差异, 则调整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5万元;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5万元。

修理费用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修理费,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一、问题提出

固定资产修理费是指企业为修理固定资产所支出的费用, 是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 确保安全生产及持续经营的一项费用。它是企业为了保证各项资产在规定的使用期内能够正常使用所必须的支出。关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六条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该准则应用指南进一步具体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如有被替换的部分, 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更为明确地指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而在旧会计制度中, 企业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计入“制造费用”的。

二、意见建议

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妥, 很多会计类教材对企业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也沿用旧会计制度的做法计入“制造费用”。原因如下:

首先, 将本应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 造成了产品的成本不实, 此项规定对成本会计正确区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界限的要求提出了挑战。生产费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均应计入产品成本, 而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毫无疑问, 生产部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属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范畴, 将生产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列入期间费用的做法与传统生产费用的定义和产品成本构成要求不符, 不能足额反映生产的消耗水平, 使成本信息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其次, 与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费用归集明细化相悖, 违反了应正确划分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的成本核算原则。新会计准则中多处规定, 企业应该根据受益对象, 将应确认的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如职工薪酬的规定,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等, 旧会计制度规定计入“管理费用”, 新会计准则下则要求按照受益对象分别列支。而这种处理方法却将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统统计入“管理费用”, 明显不妥。

第三, 资本化与费用化支出口径不一致。此项规定会造成固定资产的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终端归属产生不一致的矛盾。按照传统, 生产部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更新改造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在后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在剩余使用寿命内以系统分摊的方式计入制造费用, 即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发生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作为生产费用首先计入制造费用, 期末再分配转入生产成本。无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生产车间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最终归属是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列入固定资产成本, 在剩余使用年限内系统分摊计入产品成本, 而修理费用等费用化支出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势必造成了资本化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终端处理的不一致性。

将生产车间的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是符合会计相关法规和精神的, 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最重要的是将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支出计入“制造费用”的做法不仅可以为国家税收多做贡献, 还可以增加企业净利润, 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好处。举例说明:

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其拥有的设备A专门用于生产甲产品, 每月可生产甲产品1 000件, 设每月生产甲产品所耗用的材料、人工及其他辅助费用等相同, 每件产品成本均为500元, 市场售价 (不含税) 为每件550元 (设产品利润率为10%) , 假定当月生产的产品当月可以销售完毕, 该企业2011年9月设备A发生了修理费10 000元。假设之前A设备没有发生过修理, 9月的修理费也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 企业无其他费用, 也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 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来看两种做法的区别:

1. 将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 月

末再将其转入“生产成本”, 由此每件产品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0元 (10 000÷1 000) , 变成了510元, 产品利润率不变, 每件产品售价应该是561元 (510+510×10%) , 比之前的550元增加了11元, 那么企业9月份共增加销售收入11 000元 (11×1 000) , 由此带来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加了1 870元 (11 000×17%) , 企业应交的增值税增加;同时, 9月份企业的利润总额= (561-510) ×1 000=51 000 (元) , 应交的企业所得税=51 000×25%=12 750 (元) , 企业的净利润=51 000-12 750=38 250 (元) 。

2. 将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 那

么9月份企业的利润总额= (550-500) ×1 000-10 000=40 000 (元) , 应交的企业所得税=40 000×25%=10 000 (元) , 企业的净利润=40 000-10 000=30 000 (元) 。

比较上述两种做法, 在第一种做法中, 虽然企业的税负增加了, 但企业的净利润增加得更多, 相比之下, 企业更愿意采用第一种做法, 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到现在还不被某些企业接受的一个原因。S

参考文献

[1].李强.加强固定资产修理资金的管理[J].晋阳学刊, 2002, (5) :109.

[2].彭广林.生产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实务处理的讨论[J].新会计, 2010, (6) :70.

上一篇:ESP教学现状下一篇:重症肺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