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气压治疗

2024-12-10

双下肢气压治疗(共4篇)

双下肢气压治疗 篇1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的不正常凝结, 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下肢致残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严重者血栓脱落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 这已被公认为一种严重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下肢DVT形成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有很大影响。我院自2009年10月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来预防DVT形成, 取得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术后重症患者。

1.2 方法

医师根据患者术后情况予气压治疗,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仪的作用及意义, 每天进行1次治疗, 每次30min, 2周为1个疗程, 具体疗程数依据患者卧床时间而定, 患者下床活动后停止使用气压治疗仪。

1.3 疗效标准判断

根据患者卧床期间的主诉和临床特点。观察患者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及有无血栓症状, 并结合彩超检查来判断。

2 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DVT 2例 (4.0%) ,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下肢DVT形成的原因

(1) 高凝状态及血液浓缩,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术前禁食, 术中失血失液过多, 术后补液不足, 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 (2) 血管内皮损伤, 外科手术范围大, 易损伤血管壁。促进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强, 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 (3) 血流缓慢术后卧床时间长, 下肢血液循环回流受阻[1]。

3.2 气压治疗仪预防静脉血栓的机制

气流通过气管流向紧束在肢体的气室, 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 其压力可达到深部肌肉血管等, 将淤积的淋巴液推回血液循环中, 加速肢体静脉回流, 防止血栓形成。气囊对肢体的压迫作用还可增进淋巴循环和静脉循环, 从而增加了氧和其他成分的供给, 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组织渗出液吸收, 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 减少了炎性产物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 从而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具有清除肿胀, 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DVT的形成尤为重要, 而且气压治疗仪使用简单方便, 患者感觉舒适, 并能将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将至最低, 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凤, 李红.气压治疗仪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 2009, 14 (2) :193.

双下肢气压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MODS老年患者60例,年龄62~94岁,平均 (78±16) ,体重46~81 kg,平均 (64±18) kg,卧床时间32~90 d,平均 (61±29) d。研究对象无气压治疗禁忌征,如:急性炎症性皮肤病,肺水肿,不稳定型高血压,安装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 (1个月以内) ,肺栓塞、心脏疾患、急性丹毒、恶性肿瘤及急性淋巴管炎等[1]。

1.2 分组方法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应用THT815Power-Q6000气压治疗仪。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按摩患者双下肢及活动足关节。疗程均20 d。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卧床时间、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保持患者双下肢功能体位,按摩患者双下肢,活动足关节。治疗组:使用THT815Power-Q6000气压治疗仪1次/d, 30 min/次。具体方法:接通电源,检查仪器是否完好,连接各管道接口,选择大小合适的充气腿护套,患者身着棉质薄长裤,检查有无异物,上抬下肢,把拉链从足背拉到大腿最上面并扣好,设定适当充气压力参数一般为60~70 mm Hg及治疗时间30 min。在气压治疗仪使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不能耐受,应立即调整压力参数设置。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主要依据患者在发生MODS卧床治疗20 d后的主诉、临床表现、特点、体征等,结合彩超、MRI等检查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治疗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者:无下肢疼痛、肿胀,皮温正常,无异常感觉,无腓肠肌挤压痛,双下肢对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治疗后发生深静脉血栓者: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腓肠肌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静脉血管内血流信号或经MRI检查证实血栓形成。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 (23.33%) ,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3.33%)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5) 见表1。

2 讨论

2.1 MODS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MODS老年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静脉血流滞缓; (2) 血液高凝状态; (3) 静脉壁损伤; (4)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如症状体征不明显,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病情重,切恢复慢容易出现反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对治疗反应差,MODS患者发病急造成采集病史困难等,对治疗及护理有一定难度。

2.2 气压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气压治疗仪的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人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的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通过有规律的气囊压缩松弛,不仅促进了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增加回心血量,减轻全身血液瘀积,同时增加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促进新陈代谢,使组织渗出液吸收加快。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又可按摩下肢肌肉,减少因长期卧床造成肌肉萎缩的机率。

2.3 护理体会气压治疗相较于传统按摩方法,节省了大量人力及时间,能对深静脉产生作用,这是手工治疗所达不到的。气压治疗过程中同时配合定时变换体位,抬高下肢,使肢体处于功能体位等,可增加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预防多器官司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60例EIC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 (双下肢) ,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经常按摩患者双下肢。疗程各为20d。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压治疗仪预防MODS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 省时节力。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MODS老年患者,气压治疗仪,EICU

参考文献

双下肢气压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下肢神经损伤病人60例, 男55例, 女5例;年龄20岁~66岁, 平均33岁;坐骨神经损伤6例, 胫神经损伤15例, 腓总神经损伤23例, 腓深神经损伤16例;均为下肢神经高位损伤伴有下肢活动障碍, 患肢远端皮肤感觉麻木, 行走受限。病例选取标准:下肢神经高位损伤病人, 均行神经探查手术, 需长时间卧床, 卧床时间大于3d;下肢神经损伤前病人可正常行走, 双下肢无肿胀;排除妊娠、产后、长期服用避孕药及肿瘤、凝血功能异常、下肢深静脉存在异常;病例类别包括开放性及闭合性下肢神经损伤病人。资料的收集及病例的对照实验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60例下肢神经高位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卧床时间、手术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病人术前、术后均未服用抗凝药及止血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协助病人进行足踝关节、跖趾关节及膝关节进行屈伸活动, 对下肢进行按摩, 每次10min, 并嘱咐病人主动进行下肢未瘫痪肌肉的收缩运动。观察组给予气压治疗方法:查看核对病人, 了解病情, 宣教, 取得病人配合;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单或双压力套, 如只使用一只压力套, 使用12腔阻塞器塞住另一个未使用的空气输出口, 以防止气体漏气, 确保软管状况良好, 没有弯曲、扭结或被压迫;清洁肢体, 套上脚套, 拉开压力腿套拉链, 把治疗腿伸进压力腿套内, 将其向大腿根上拉直, 将压力腿套拉至最长长度, 调整好脚面压力腿套的位置, 拉上拉链;确保压力套上的拉链机软管的接驳器紧扣好;将仪器接上电源, 设定治疗所需的压力, 一般压力40 mmHg~60 mmHg (1mmHg=0.133kPa) , 设定治疗时间, 一般为20min~30min;治疗结束, 关闭仪器, 拔下电源插头, 取下脚套, 做好记录。气压治疗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直至病人可出院或可下床活动。

1.2.2 观察指标 (1) 满意度调查方法, 使用自制满意度评分表 (见表1) , 对两组病人分别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 将调查问卷发放给病人, 要求他们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发放给观察组3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份;发放给对照组问卷3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份;统计传统组及气压组的满意人数及不满意人数。按照病人满意度评分表进行评分, 得分8 分~9分为非常满意, 5分~7分为满意, 3分~4分为一般, 0分~2 分为不满意。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发生常见的病因主要是血流缓慢、静脉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下肢神经高位损伤病人发生DVT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 (1) 神经高位损伤导致肢体活动障碍、长时间卧床或由于创伤导致疼痛不愿活动, 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 (2) 神经探查围术期的禁食、禁饮导致血容量不足, 导致血液浓缩继而产生血液高凝状态; (3) 神经高位损伤后及麻醉卧床制动, 导致肌肉泵血功能减低, 下肢静脉血淤滞, 同时手术可能损伤到血管内膜, 凝血过程被激发, 诱发血栓形成。在手显微血管外科常见的手术中, 病人术后使用传统预防DVT护理发生DVT的几率约为1%, 这与妇科盆腔内手术的发生类似 (0.13%~6.78%) [3], 这同样需要手显微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加强对DVT的认识, 积极预防本科室术后病人DVT的发生。由于手术或疾病的创伤, 病人卧床后往往不能主动的进行下肢的活动, 进而导致DVT的发生。

常见预防DVT发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常见的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类及抗凝类药物。抗血小板主要使用阿司匹林, 根据2014年Ra-pheal等[4]的关于预防关节术后DVT的文章指出, 阿司匹林比华法林能更好地预防DVT及肺栓塞 (PE) 。抗凝类药物主要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普通肝素的抗凝机制复杂, 由于其与多种血浆蛋白结合并且其结合的血浆蛋白浓度有较大差异性, 在用药的过程中需要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以预防出血的发生。相对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优点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低, 生物利用度高,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 无需检测APTT, 安全性更高。两者共同的副反应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 主要是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达到抗凝目的, 本药的作用是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 而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直接抑制作用, 其发挥抗凝作用, 需要等待已合成的抗凝因子消耗完毕, 所有华法林起效缓慢, 停药后持续时间长, 需要检测INR。华法林的主要缺点也是加大出血风险, 需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起效较慢, 而停药后持续时间长。

物理预防主要包括压力治疗仪及医用弹力袜。压力治疗仪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气压袋对从足末端到大腿进行一个反复地压迫和松弛, 按摩肌组织, 利用物理的压力来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 这可以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的回流, 减轻下肢静脉淤血, 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熊丽丽等[5,6,7]的研究显示, 气压治疗可以明显减少长期卧床病人、骨科类、妇科类及老年病人DVT的发生。医用弹力袜的作用原理与压力治疗仪的工作原理类似, 但是其压力单一恒定, 病人长期穿戴, 其舒适性较差。根据Samama等[8]研究显示手术后穿弹力袜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穿弹力袜的病人。

在2013年罗勤等[9]对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度量化评估中显示年龄大于60岁, BMI大于30, 全身麻醉或腰麻大于3h, 都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对于年龄大、BMI高及手术时间长及术后卧床时间长的病人, 要积极的预防DVT的发生。在传统预防DVT发生的护理中, 由于是协助病人进行足踝关节、跖趾关节及膝关节进行主动的屈伸活动, 主要是靠病人自己进行, 部分病人的主动性差及对预防DVT发生不够重视, 对医护人员交代的训练内容不能充分的完成或不能很好地在医护人员协助下进行训练, 这导致预防DVT的护理效果不佳。

在选择预防DVT发生是选用药物办法还是物理办法, 每一个病区的病种不同, 所选用的办法也有所不同。针对于手显微外科病种主要是外伤病人及进行皮瓣手术类及周围血管类病人。外伤对于肌腱损伤类手术要术区尽可能少的出血, 而皮瓣血管类手术也要求吻合血管部的出血尽可能的少, 由于药物往往会影响凝血功能或者血小板的功能, 这导致了出血风险的增加, 不利于术后病人的康复。针对于病人的手术的特点, 选用气压治疗既可以弥补传统护理病人依从性差及护理内容不能完整完成的缺点, 又可以避免药物预防DVT加大出血的风险。

在下肢神经高位损伤病人中, 使用气压治疗及传统护理发生DVT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可以认为使用气压治疗的实验组发生DVT的概率是低于使用传统护理的对照组 (χ2=12.71, P<0.05) , 同对比了气压治疗及传统护理两者的病人满意度, 发现使用气压治疗的病人满意度也是明显高于使用传统护理病人的满意度 (P<0.05) , 所以气压治疗在下肢神经高位损伤长期卧床病人中, 能够有效预防DVT发生, 可用来代替传统的办法。

DVT发病率虽然不高, 但一旦发生, 后果严重, 所以对于术后发生DVT的高危病人中, 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即使不存在高危因素, 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预防。气压治疗能有效减少病人下肢肿胀, 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促进病情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气压治疗对预防下肢神经损伤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下肢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进行干预,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满意度评分、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 (P<0.05) 。[结论]下肢神经损伤病人使用气压治疗可有效减轻下肢肿胀程度,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下肢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气压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金杏, 刘学敏.抗血栓压力泵在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23) :26-27.

[2]Eisenring CV, Neidert MC, Sabanes BD, 等.Reduction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meningioma surgery:a cohort study of 724consecutive patients[J].PLoS One, 2013, 8 (11) :e79170.

[3]金菲, 邬真, 屈王蕾.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8) :2616-2617.

[4]Raphael IJ, Tischler EH, Huang R, 等.Aspirin:an alternative for pulmonary embolism prophylaxis after arthroplasty?[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4, 472 (2) :482-488.

[5]熊丽丽, 张颖, 陆云, 等.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8) :2014-2015.

[6]田雳, 王艳萍, 李小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 :213-214.

[7]王洁.浅谈气压治疗对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20) :139-141.

[8]Samama CM, Godier A.Peri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what works, what does not work and does it improve outcome?[J].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11, 24 (2) :166-170.

双下肢气压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ICU住院病人200例,男175例,女85例,年龄19岁-91岁,平均年龄55岁,颅脑外伤16例、脑出血45例,脑梗塞41例,肺部感染75例,感染性休克15例、失血性休克4例、胸部外伤4例,卧床时间14~61d,平均(36.7±8.0)d。按随机原则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和护理:给予抬高患肢30度,每2h翻身、拍背1次,帮助按摩患者双下肢及被动活动各关节,3次/d;观察双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是否肿胀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班接班时定时测腿围并做好记录;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尽量减少对患者静脉壁的损伤;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医用弹力袜联合气压治疗,给予患者双下肢穿加压弹力袜,严密观察下肢皮肤的皮温,并每4小时一次对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每次30min。具体方法:接通电源,将空气压力套带为患者双下肢绑好,松紧度能放进两根手指为易,连接各个管道,打开开关,设充气压力为80-100mmHg之间,压力套充气15s后,放气45s,循环进行,每次30min,每4h一次。在气压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为了落实每个卧床病人都能按时做上气压治疗,应给每位病人建立气压治疗表格,写上气压治疗的日期、时间,部位,操作护士姓名,入病例保存。

1.3 观察和疗效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10d后观察有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未发生深静脉血栓为治疗后患者无下肢疼痛、肿胀,皮温正常,无异常感觉,无腓肠肌挤压痛,双下肢对称;发生深静脉血栓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腓肠肌试验阳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静脉血管内血流信号或MRI检查证实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两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2%),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8%),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3]。重症医学科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上肢静脉出现血管硬化的现象而难以穿刺,所以护士会选下肢进行穿刺,而反复多次在下肢行静脉穿刺,并注射刺激药物,易导致静脉内膜损伤,诱发血栓形成[4]。常见血流缓慢的因素有卧床时间长、久坐不动、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制动等。血流缓慢,术后长时间卧床,使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术后各种增加腹压冈素.术后取半卧位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血液高凝状态见于术后、创伤、妊娠、产后妇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前后输血,不同程度感染等,以上均可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医用弹力袜是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使压力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压迫浅静脉,促使深静脉的血液回流,从而防止下肢静脉淤血。气压治疗仪的脉动气流通过气管流向紧束在肢体的气室,由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压力可达到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将淤积的淋巴液推回血循环中,加速肢体静脉血流速度,消除水肿;促进淤血静脉排空及肢体动脉灌注,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此仪器能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无论正常人或有静脉血栓的患者,使用后即能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加速新陈代谢,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由于血流速度增大,从而增加氧和其它营养物食的供给,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代谢产物的排泄。研究表明,医用弹力袜联合气压治疗仪能够有效的降低ICU危重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从而有效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预防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又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患者的财力,值得临床继续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医用弹力袜联合气压治疗在预防ICU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0例ICU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医用弹力袜联合气压治疗对病人双下肢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弹力袜联合双下肢气压治疗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气压治疗,ICU,下肢深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韦杏荣.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8(9):198-199.

[2]高风,李虹.气压治疗仪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浙江创伤外科,2009.4(14)193.

[3]汪靖,杨梦,曾栩蕊.医用弹力袜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长江大学学报,2014.4(11卷)36-37.

上一篇:联合抗凝下一篇:涂装实践中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