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轨发展

2024-08-01

并轨发展(共7篇)

并轨发展 篇1

21世纪截至目前为止, 我国进行两次财税改革, 第一次是两税并轨, 第二次是“营改增”。两税并轨指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为《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指中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而征收的一种税。两税合并前后的主要差别是税前的扣除标准不同、优惠条件不同, 当年实行两税并轨的基础条件主要有四项:一是并轨前的外资优惠条件已经不能再起到明显作用了;二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市场公平竞争性不允许两类企业的优惠条件不同;三是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快速增长期, 经济基础逐渐增强;四是我国步入了WTO的后过渡期, 内外资企业必须尽快回到同一竞争水平线上。虽然目前两税合并已经过去近10年, 但是鲜有文献研究和梳理两税并轨后的发展状况和它为县区带来的财政经济效应。

一、两税并轨的意义

两税并轨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于四方面:一是规避了“假外资”的避税行为, 在两税并轨前有近1/5的外资企业是“假外资”企业, 通过资本外逃再次重回国内, 进而充当外资企业达到避税目的。但是两税并轨后, 企业的税率是一致的, 这样就避免了资本外逃和“假外资”企业的避税行为;二是两税并轨促进了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的转变, 两税并轨前主要实行的是区域优惠政策, 两税并轨后实行的是产业优惠政策, 例如在高新技术企业、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企业, 但是并不是完全取消了区域优惠政策, 而是与产业政策形成互补;三是两税并轨促进了市场竞争公平性, 据以往文献研究显示, 在两税并轨前外资企业以20%的税收贡献了33%的GDP,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市场贡献和收益不成比例, 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因此两税并轨后规范了市场竞争秩序;四是两税并轨使得外资企业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技术改革需要外资企业尽快的进入中国市场。

二、两税并轨的财政经济效应

(1) 两税并轨的财政效应。两税并轨的财政效应主要体现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对财政体制及宏观调控的影响、对税收制度改革的影响, 其中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将会在第三部分详细阐述。首先, 两税并轨对财政体制的影响, 通过税赋关系的调整获得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基础, 扩大了社会资本的引入,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导向。同时两税并轨也为我国财务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其次, 两税并轨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两税合并前外资企业以20%的税收贡献了33%的GDP, 财税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并不协调, 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失衡。但是两税并轨后, 强化了市场竞争公平性, 在短期内降低了财政收入的增速, 增加了企业收入, 进而扩大了消费需求, 平衡了消费与投资。最后, 两税并轨对税收制度的影响, 税率降低且内外保持一致, 对原有税法进行了清理和再制定, 这也标志着由原来的税收实体法转变为法律位阶。同时两税并轨只是财税改革的开始, 是我国税务体系建立的开始, 这益于我国税负“双主体”模式的形成, 强化了税收调控作用。实际上, 现在看来, 正是因为当年两税并轨, 才促进了我国“营改增”财税改革的顺利实施。

(2) 两税并轨的经济效应。两税并轨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于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影响、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其中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将会在第三部分详细阐述。首先, 两税并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减少了逃税行为, 促进了市场贡献和企业受益间的平衡, 推动了市场竞争公平性和外资的引入, 形成“经济――税收――经济”的经济增收模式。同时两税合并促进外资技术的引进, 也奠定了如今科技驱动经济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其次, 两税并轨缓解了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 两税合并后推动我国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由市场导向的短期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 这样的转变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冲击不小, 出口减少缓解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压力。最后, 两税并轨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税率由33%降低至25%, 两税合并后使得外资企业所得税增加约为15%左右。此外, 新税法对提出了产业优惠, 减少了个别行业税赋负担, 促进了产业发展机会和企业经济发展。

三、两税并轨对县区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影响

(1) 两税并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新旧所得税法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于税收优惠、税率和税基差异, 由此也造成了财政收入差异。首先就税收优惠差异而言, 兼顾了区域优惠和产业优惠, 将税收优惠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充分发挥税收优惠对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短期内税收优惠将促进财政收入。其次就税率差异而言, 原来所得税法共有八档税率, 合并后的所得税法统一为25%的税率, 小微企业20%税率, 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 根据以往文献测算, 合并前内资企业的平均税率为25.69%, 外资企业的平均税率为15.43%, 合并后的平均税率为2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 内资企业由于税率调整减少税负约为1228亿元, 外资增收约为455亿元。因此综合分析可知, 税率调整在短期内阻碍了财政收入。最后就税基差异而言, 新规定了减税免税的政策, 这直接侵蚀了所得税的税基, 短期内减少了财政收入。但是就长期来看, 两税合并会增加财政收入, 因为新所得税政策益于长期投资, 吸引外资, 长期内会扩大税基, 实现税收的稳定增长。实际上经济学中的“拉弗曲线”就说明税率越高, 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越多, 但是税率的增长具有一定的限度。因此, 从长期看两税合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此外, 目前还有部分学者并不同意以上观点, 认为所得税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占比约为16%, 占比很少, 因此所得税收入并不能改变财政收入长期趋势。但是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2) 两税并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由两税合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来看, 短期内两税合并将会减少税收收入, 但是长期来看将会增加税收收入。根据以往文献研究显示, 旧所得税税法下长期内税收收入是逐渐增长的, 但是相比新所得税税法, 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更加缓慢。税率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呈现负增长, 税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也呈现负增长, 税收优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呈现正增长。通过分析显示, 税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为13%, 远小于税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因此, 两税合并对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增加或者降低, 而是具有其内部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国忠“.两税”并轨对金坛市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变化及影响.江苏商论, 2008 (36) .

[2].黄丽颖“.两税合一”的财政经济效应研究.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何泽, 廖霞.浅谈我国的“两税合并”.商场现代化, 2007 (20) .

并轨发展 篇2

价格“双轨制”并轨的本质,是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轨。这是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的制度并轨。后来加入WTO,就是中国经济体制与国际体制的接轨,是第二次制度并轨。这两次成功的制度并轨,为中国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其实,中国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存在的时间更长,根基更深。“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可以叫做制度“双轨制”,农村是一轨,城市是一轨。而且,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不简单是一个经济问题,包含经济、社会、政治等更复杂的内容。丁国光先生对中国城乡“二元”治理结构进行过非常精彩的描述。丁先生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前,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实行了区域界限分明、人员控制严格、产业分工清楚、管理方式迥异的体制,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这种“二元”治理结构,直接导致“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城乡分治所形成的“二元”结构,其本质是制度分割城乡,是制度“二元化”、“双轨制”。中国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二元”户籍制度。城市人口是城市户口,农村人口是农村户口。有城市户口的在城市上学、就业,得到相应粮油等物资供应,农村人口只能在农村上学、就业。国家通过计划招工或转干,把少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2)地:“二元”土地制度。城市的土地国有,城郊以及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界限分明。政府根据城市需要,征用农村土地。

(3)钱:“二元”产业制度。城市发展二、三产业,农村发展种养殖业。政府通过计划把农产品统购用于供应城市人口消费和国营企业加工,把城市工业品供应到农村农民。

(4)政府:“二元”管理制度。城市建设维护和运转由政府管,农村的事情由农民自己办。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养老、就业等公益事业,乃至农村社会管理、基层政权运转,都基本靠农民支持,政府只给予少量的补助,叫做“支援农业”。

关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复杂成因,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讨论。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楚了。记得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郭书田、刘纯彬两位先生出版过一本专著,名字叫作《失衡的中国》。该本专著,首次系统清理了导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因素,列举了14个方面分割城乡的制度规定。这14个方面,个个都是形成城乡分割分离分治局面的重要成因。更进一步说,制度扭曲和制度短缺,是制约农村科学发展,制约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韩俊先生将其概括为三个“仍然突出”。农村资源要素流失的问题仍然突出;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刘福垣先生认为,农村的问题是“体制性”短缺,农村的问题要靠城市来解决,把城市体制向农村延伸,向农村覆盖。通过城市体制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实现农村人口进城,城市资源下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行城乡制度并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关键在两个方面:

(1)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2)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机制。这是战略目标,是根本要求。

“三农”问题的病根在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所有举措的关键。如果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治理“三农”的其他举措的效率必将大打折扣,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机制,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实行城乡制度并轨,彻底破除“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出城乡分治的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机制,最根本的就是实行城乡制度并轨。实行城乡制度并轨,就是系统改革财政、金融、投资、土地、产业、就业、户籍等制度,在制度层面实现一体化。通过城乡制度并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当年,价格“双轨制”并轨,是将计划一轨转向市场一轨,实现价格的计划形成机制向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转轨。实行城乡制度并轨,本质就是将农村一轨并向城市一轨,让农村与城市接轨、与世界接轨。只不过城乡并轨更为庞杂,既包括经济转型,也包括社会转型,还涉及政治转变,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小平同志讲,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叫做“市场取向的改革”,其本身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加入WTO是这种转轨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这是“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形成“中国之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城乡制度并轨的过程中,必将迸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国家的城市化、现代化推向一个新阶段。

城乡制度并轨是21世纪初期中国最重要的改革领域,也是最艰巨的改革任务,最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中国城乡“二元”治理结构是历史的产物,实行城乡制度并轨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失衡的中国”迈向“均衡的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全面崛起的过程。实行城乡制度并轨是一个极其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当年价格并轨要困难的多。市场化改革是中国与世界并轨,是世界上最大的“并轨工程”。城乡制度并轨则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制度并轨工程。所谓改革进入“深水区”,根本就是城乡制度并轨。实施城乡制度并轨工程,是中国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依然需要当年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体制并轨、中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巨大勇气、政治果敢和坚强毅力。

城乡制度并轨, 并非始自今日。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破题, 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这几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艰苦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全面取消农业税, 建立城乡统一税制的那一年, 就是中国城乡制度并轨的“元年”。在成功实现税制并轨, 开启城乡统筹“第一篇章”之后, 城乡教育体制并轨成为“第二篇章”, 城乡卫生并轨、就业并轨、金融并轨、土地并轨、养老并轨、户籍并轨以及规划并轨等等, 将陆续登场。我相信, 这些制度并轨一定会不断谱写出中国发展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今后一个时期,在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社会事业,以及布局规划、户籍制度、土地产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城乡并轨,还有许多更加艰难的工作要做。要紧的是,第一,要树立城乡“一元”治理,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第二,今后制度供给的增量部分,要切实体现城乡“一元”治理,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第三,系统清理城乡“二元”制度存量,逐一列出制度并轨的时间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配套进行政府改革,真正建立起为城乡发展提供均衡服务的全民政府。

城乡制度并轨是中国第三次重大的制度并轨行动。城乡制度并轨,是8亿农民的期待,也是中华复兴、强盛的新期待。从党的十六大破题,到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统筹城乡发展领题,中国城乡制度并轨在加速进行。2010年是中国的虎年。虎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热烈期待,城乡统筹,虎年一跃。虎步龙行,龙腾虎跃。切实推进城乡制度并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在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一体化新机制上迈出新的更大的步伐。沿着对外开放的道路,中国取得了30年高速发展。城乡制度并轨,必将为下一个30年中国的高速发展提供足够动力。(编辑:王露)

编辑后记

乡镇建设和缩小城乡差距一直是老生常谈。虽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历经三十年,我国的乡镇已经今非昔比,但是相对大量乡镇人口涌入大城市带来其的高速发展所造成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化,却是不可否认的。如何加快乡镇建设,实现城乡并轨,是无数专家学者前仆后继数十年想解决的难题。

理论最怕空谈。党双忍不仅是官员,更是常年“战斗”在城镇建设一线的三农专家。百度一下“党双忍”三个字,出现的相关网页多达上千篇,几乎全与城镇建设、三农治理有关调研实践活动,此外他还是位笔耕不辍、颇为高产的理论学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想必党双忍是最具话语权的城镇规划专家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行城乡制度并轨,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行城乡制度并轨,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走出城乡分治的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机制, 最根本的就是实行城乡制度并轨。

让矛盾在并轨中化解 篇3

一、乡村并轨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一直是按县、乡、村三级划分, 其优势是通过与行政体系的对应实现分级管理。随着新情况的不断涌现, 这种层级划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首先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在联系决定乡村两级必需整合。近年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农村迅速推进, 这些项目是由环环相扣的服务流水线组成的, 由两个主体“分包”很难实现整体对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之间出现的扯皮推诿, 主体不清, 各执一词, 很大程度上是由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分段施工”造成的。村卫生室埋怨乡卫生院“钱没到位”, 乡卫生院指责村卫生室“事没做好”, 是非很难断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很多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确实没有做好。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合二而一”, 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无缝对接的需要。

二是农村医疗需求井喷之势和县级医院超负荷运转, 决定了必需在县域内设置若干医疗中心方便就医。这就要求对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进行分类。分类的要领是把乡镇卫生院原先的医疗服务功能划为两个层次, 并由此划为两类机构:一类成为县域内的中心卫生机构, 作为周边若干乡镇的医疗中心, 承担部分大病的诊疗;一类与村卫生室整合, 构成农村社区卫生组织, 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诊疗, 乡级卫生机构“一分为二”是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三是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监督的整体覆盖必需改变村级卫生机构的离子化状态。建立对卫生服务的依法监督, 是保障卫生服务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按照我国现有管理体制, 县域内卫生服务监督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 县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机关是卫生服务监督的承担机构, 县卫生监督所是县域内唯一专职从事卫生服务监督的机构。县级监督实际只能延伸到乡级, 为了使卫生服务监督能够向村级延伸,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办发【2013】14号文件又再次重申“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 承担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能”。但这种委托监管的体制一再被学者专家和一部分乡村医生质疑排斥, 乡镇卫生院自身对此也缺乏热情。把乡村两级机构合二而一, 原先的委托监管成了乡镇卫生院责无旁贷的自身管理。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通过抓纲带目, 有望实现卫生服务监督的整体覆盖。

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卫生服务监督的需要, 决定了对传统的县乡村三级划分需要调整为县级、中心级、乡村级。乡村并轨, 合二而一, 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消除疑虑, 确立乡村并轨的目标

对乡村并轨必然要面临诸多疑虑, 这些疑虑是事出有因的, 但如果抽丝剥茧地测算分析, 这些疑虑都可以消除。

首当其冲的疑虑是财政能否承受?

按照国发办【2011】31号文件提出的“原则上每千人应有1名乡村医生”的标准, 实行乡村并轨后将有80万人进入财政供给。如果工资、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缴费按照人均每年3.5万的标准核定, 财政将要增加280亿的支出, 这会让决策者望而却步。但如果考虑到以下两点, 顾虑其实大可不必。

其一是按照已经出台的政策, 通过财政投入和合作医疗资金支付这两种方式, 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已经达到一定的额度。以安徽为例, 财政按照每千人口5000元的标准给予零差率补助;公共卫生经费按照40%的标准支付村卫生室, 则每千人口可以获得12000元的补助;一般诊疗费合作医疗基金补助4元, 个人缴纳1元, 按人均年诊疗1.3次计算, 则可以获得6500元, 按40%剔除物耗成本, 有3900元可以作为工资;卫生室尚可通过针灸、推拿、理疗服务和中草药差价获取一定收益。这四项收益合计已经超过2万, 这是由全省统一政策规定的保底收入。一些县市还在省里统一规定的零差率补助标准上又做了增加, 如铜陵县由市级财政增补3000元, 县级财政增补3000元, 合计为增补6000元, 这些县市乡村医生的年收入已接近三万。此外, 省里还统一规定对于到年龄退出的乡村医生按每月300元给予补贴。由此可见, 按照3.5万的标准, 现在实际缺口充其量也只有1万元左右, 困难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

其二、剩下的缺口未必一定要财政独家承担, 合作医疗基金和服务对象可以适度分担。2013年合作医疗基金增加50元, 可以考虑将增量投入的25%用于乡村卫生服务。此外, 在不超过10元上限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一般诊疗费标准 (安徽现行的标准是村级5元, 乡级6元, 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 同时适度提高一般诊疗费中个人支付的额度 (安徽现行的标准为1元) 。借助分担机制, 剩下的缺口是不难填补的。

第二个疑虑是服务效率是否会降低?

勿庸讳言, 近年来乡镇卫生院服务效率明显下降, 如果再把村级卫生服务纳进来, 会不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一成不变地套用乡镇卫生院现行的各项政策, 包括实行经费的统收统支、在事业编制基础上形成的身份管理、以统一工资标准再现大锅饭体制, 那必然是重蹈效率降低的覆辙。乡村并轨后不应该简单地“克隆”乡镇卫生院现行的机制, 而是要大胆改进。新机制应该比现在的村卫生室多一些政府行为, 比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多一些市场机制。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调控器始终掌握在政策制定者手中, 只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宏观调控有力, 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的思路制定政策, 并轨后的卫生机构服务效率必将提高。

第三个疑虑是会不会导致市场垄断?

乡村并轨实际是在乡镇范围内对基本卫生服务实行集约化管理, 乡镇范围内的卫生服务提供主体由原先的多家变成一家, 似有“垄断”之嫌。对此必需看到以下两点:其一、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是在乡镇之间自由流动, 这种择优择廉的流动使垄断失去了存在基础;其二、并轨后机构内部的网点可以实行统一管理下的独立核算, 同一乡镇内不同网点间的竞争机制足可以消除垄断之忧。

三、一步之遥, 现在需要的是坚定跨越

不要以为“乡村并轨”的目标是遥不可及的, 自2002年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来,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已经使乡村两级卫生机构逐渐接轨, 现在距离并轨仅是一步之遥。

以安徽为例, 一些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推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进入新世纪后, 省政府又把村卫生室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安排专项基金建设村卫生室, 明确村卫生室产权属于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组建, 实行“四统一分”的管理体制。新医改后, 将一体化管理的卫生室正式纳入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实行药品零差率制度, 承担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 由政府投入和合作医疗基金作为补偿的主要渠道。这些举措已经使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在产权、功能、补偿渠道、药品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实现了并轨, 还剩下的最后一步是机构性质、人员身份、待遇、内部运行机制的差异, 跨越这一步, 乡村并轨的目标就全部实现。当乡村并轨的目标确立后, 当前面临的乡村医生身份、待遇、管理以及村级卫生组织运行方式、基本卫生服务的衔接等许许多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围绕村卫生室是否应该实行零差率制度, 是否推行一体化管理这些左右为难的困惑也随之云开雾散。

两房并轨,监管更重要 篇4

作为民生热点, 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两房并轨之后的公共租赁房, 其管理政策将如何调整, 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实际上, 对公共租赁房而言, 运营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比投资和建设更为重要, 也更为复杂。这是因为, 公共租赁房不是解一时之急的产品, 而是将长期实行的住房制度, 必须可持续发展、可循环运作, 虽然其土地供给和建设规模都能通过行政指令实现, 但其运营管理必须由相关部门与保障对象、参与企业及其他主体持续互动。这就对相关部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众所周知, 住房保障是从低端保起, 优先满足住房最困难群体的基本需求。因此, 要做好公共租赁房的运营管理, 各地首先要整合原有的管理资源, 建立统一的申请受理渠道、审核准入程序, 方便群众申请;要根据房源情况, 综合考虑保障对象的住房困难、收入水平、申请顺序、保障需求等因素, 合理确定轮候排序旳规则。

公共租赁房姓“公”, 就要体现权利平等意识, 公平分配。突破户籍限制, 这是权利平等的体现;异地务工人员可以申请公租房, 这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民生权利的保障。各地应根据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公共租赁房的需求, 考虑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进城落户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 科学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年度建设计划。

从国际经验看, 公共租赁房的运营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于退出管理。由于租房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相关部门在对供给对象严格把关的同时, 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 完善退出机制。由各级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牵头, 建立复查、暗查等制度, 加强监管和政策的落实力度, 杜绝公共资源浪费, 让公共租赁房更好地分配到最有需求的人手中。当租房人收入状况发生变化, 已经不需要保障时, 应及时退出, 从而避免被违规出租、闲置。

江苏省支持南京城乡医保并轨 篇5

近日, 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南京市政府, 多方面支持南京的建设与发展。在社会保障方面, 省政府明确表示:支持南京市尽快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 涉及管理体制等问题, 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厅予以指导落实;继续做好对南京市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的支持工作。

此举为江苏省各地开展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加快完善医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于促进江苏省省基本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营市城乡医保并轨平稳过渡 篇6

作为山东省的首个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试点城市——东营市, 自今年起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合并。王随莲副省长对此表示, 东营市所建立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是将来山东医改工作的方向。

据了解, 通过这次并轨, 东营市重复参保人数减少了8.2万人。相应地, 全市用于医保补贴方面的重复财政支出也将减少2670万元。“不仅如此, 城乡制度分割, 外出打工的农民要享受到新农合的报销待遇, 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报销, 很不方便;而城乡医保则是全市统筹, 可有效解决全市范围内的异地报销问题。”“此外, 医保合并后, 实行了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以人社部门为主的体制, 实现了城乡医保政策、信息系统和经办机构的统一。”东营市医改办综合组组长衣淑珍说。

据悉, 该市城乡医疗保险做到了“六个统一”:统一统筹层次, 统一筹资标准和筹资方式, 统一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 统一待遇水平, 统一信息管理系统, 统一基金管理。为实现平稳过渡, 整合后的医保缴费标准分为两档, 一档为每年80元, 适用新农合时的报销待遇, 二档为每年120元, 适用城镇居民医保的报销待遇。虽参保人可自由选择缴费标准, 但选择二档的更多。多花40元, 却可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报销待遇, 农民更在乎保障。

浅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 篇7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背景及重要性

社会保险是指[1]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劳动收入又减少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的作用是保障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稳定器)、保持社会公平(调节器)。对于政府来说,社会保险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1]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的重要性(即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社会角度看,要实现横向公平,即要体现在能够为社会不同人群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障,使不同人群都能平等地享有养老保障;另一方面从参保人个体角度看,要实现纵向公平,即体现在参保者不仅享有养老保障的权利,而且能享受到养老保障所带来的服务,保障基本的养老需求。横向公平表现为养老保险的非歧视性,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养老保险的权利,横向公平要求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设置、保障范围和保障待遇标准等方面保持一种平等、公开、公平的参与和保障的机制,纵向公平要求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均等化服务。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至今历经50年变迁,养老保险由企业保险、行业统筹转化为社会保险、地区统筹,统筹层次由县市统筹提高到省级统筹,最终将实现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统一规范,国家对企业个人缴费率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个人账户规模进行统一规定,对政策制定和业务经办逐步统一规范,基本养老金支付结构和计发标准逐步实现法治化,养老保险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全覆盖、保基本作用。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由社会保险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是劳动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养老保险城乡并轨制度的实施。

2014年《意见》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3]《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自由衔接转换,且无论如何转变,都将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随同转移,累计计算权益。这意味着实行与企业总体一致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之间可转换可衔接,彻底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现了人人平等享受养老保障权利的机会公平。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决定》未颁布前,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双轨制。[4]“退休金双轨制”是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城镇职工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个人和单位缴费为主要筹资渠道,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国家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保障模式,职工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和满足一定的缴费年限,可以从社保基金中,按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采取的是,国家承担养老责任,具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个人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只要符合退休或离休条件时候,即可按月领取由财政支付的退休金或离休金。退休金双轨制造成不同群体户籍身份不同、就业岗位不同,对应的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不同,享受的养老保障待遇差距较大。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尽快消除退休制度双轨制,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与统一,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的意见建议

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要聚精会神地抓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改革落到实处。

一是认真做好改革前期测算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参加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需要财政负担大部分,个人也要承担个人应缴纳部分,势必会加大地方财政的支出,加重个人负担,做好保费测算工作至关重要,地方政府要认真做好保费测算工作,做好财政预算,工作人员工资调整工作。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和经办服务。作为一项涉及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新制度,理解和掌握政策极为重要。要加强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每个参保对象从参保缴费到终止领取,并轨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的记录,前后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真实准确记录各项基本信息,切实做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实现高效、精细化服务管理,确保并轨改革顺利开展、稳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更加公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将建成。

三是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并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规定实行单位和个人参保缴费,改革原退休费计发办法,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4]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同时,要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两个险种之间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4]“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职业年金同步建立,完善工资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计发办法与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利于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国家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改革方向目标都已明确,具体实施要看地方政府操作,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并轨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取得成效、惠及民生、促进发展。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已实行省级统筹的地区,省级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和配套措施、统一的职业年金办法,执行统一的经办规程,统一编制和实施基金预算,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

四是处理好改革成本问题。中央对各类人员如何处理已作出明确规定,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已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不变,由原渠道安排,不存在改革成本;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按规定缴费和领取待遇,也不存在额外的改革成本问题。因此,改革成本主要体现在“中人”这一块,因为“中人”过去没有缴费,为了确保这部分群体的养老待遇得到相应的保障,必须安排一定的过渡养老金。[4]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五是加强预算法制化、确保基金安全保值。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发展不均衡,国家财政通过对西部地区落后地区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全国性的改革平稳有序地开展。这就涉及到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如何平衡和如何分担改革成本的问题。经济欠发达县市缴纳养老费和职业年金压力较大,如何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如何确定分担比例,按时足额缴纳保费极其重要,这就要求财政预算要精确、要法制化,避免出现“拆东墙、补西墙”,“只点菜、不买单”的现象。改革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明确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要分别使用、分别管理、相对独立。基金投资运行要审慎,确保基金安全保值,国家要制定详尽的基金管理细则,确保基金投资运营长效收益,减轻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压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加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立了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逐步化解“待遇差”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但从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来看,仍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本文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背景、重要性、必要性出发,拟提出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2]王绘玲.《论建立社会保险欠费征缴长效机制的必要性》.现代经济信息,2012-07-23.

[3]集萃—《晚霞》.2014-04-05.

上一篇:痕量分析下一篇:太湖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