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化(精选12篇)
学生活化 篇1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单一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要做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勤于动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上课之前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放飞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和我们历史组“双自”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自我展示等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直接与基础目标,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观认识中的重要反映。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反思主观认识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怎样知道为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人格完善目标,既是认识出发点,也是的认识的归宿。三维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恰当。既要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同时也要起到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这环节的设置时,要目标分层明确,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的形式,设置问题自学教材,根据提纲内容让学生自主去归纳、提炼,以完成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的理解记忆。夯实基础这个环节,提升学生能力,使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究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夯实课堂基础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小组展示中,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教师仅仅是帮助、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讨论中展示自己的风采,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放飞学生的思维还要做到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里精心的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此课的教学重难点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找资料,自然而然的进入思考的氛围。例如 :我在讲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中,设计了“宋太祖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会带来那些问题?为什么?”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进行点评和表扬。从教学效果上看,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知识掌握深刻。在设计课后思考题的过程中同样要想到激发学生思考,我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设计中设计一道课后思考题“搜集宋代的大文人中有那些是政治家,他们的名言和小故事”这样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去上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收集。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几次课堂提问,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全员参加。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想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学生发表见解,乃至是错误的问题,都是我们教学中的宝贵资源。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位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实施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探索并加以总结。让我们活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真正做到了放飞思维,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活化 篇2
摘 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新趋向。首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当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置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而为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的共?Q中实现思想的顿悟。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路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学案例上,认为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教授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当前,我国人才选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为主,因此,受升学率的影响,广大小学教师还是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虽然给学生讲述了部分生动有趣的案例,却并未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或是布置课外作业,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就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中,当然无法用道德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生活化教学难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激励,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同样受现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品德与法治课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副科地位,老师在评价一个学生品行操守时,难免会受到其主课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难以发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途径
1.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架构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时,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选择所要讲述的案例,同时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对海量案例进行筛选,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上学路上》的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利用学生们提出上学路上发生过的安全问题来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全力畅通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点,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与教学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使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得到延伸。以《纸从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向学生讲述树木是造纸原材料和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后,组织学生开展植树节植树、节约用纸宣传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的关系,既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合作和实践能力。
3.深化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教师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全部学生一视同仁,深入考察学生日常道德表现,融合多元评价主体,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将对学生人际关系评价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建立与学生平日人际交往能力挂钩的评价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在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的同时,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教师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如理论脱离实际、素材堆砌、缺乏有效激励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设生活实践等方面着手,畅通生活化教学相关路径,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指导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的技巧 篇3
[关键词]指导;学生;生活化;作文
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前提,激发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学会感受生活、抒发生活,并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思想情感,从而创作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文章。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呢?
一、注重教学,观察生活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听,以远“观”和近“察”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让他们细心观察,寻找生活中人与事之间的联系与特征,并把其作为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他们文章的真实性。例如,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农村有很多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她们身上有着质朴、善良的特点,这是学生们所熟知的。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老家的农民形象来学习理解作者运用朴素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父送子”的过程,从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从父亲翻越栏杆给“我”买橘子,到再次翻越栏杆给“我”送橘子等一系列的细节描绘,把文中的“父亲”当做自己老家的大伯来想象和理解。这种注重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体会联系教材内容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热情,提高学生生活化作文的写作水平。
二、描写细节,再现生活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写法技巧和写作规律。如叙述一件事时,要讲究记叙“六要素”完整性,内容的具体化,事件之间的联系化,和文章中心的明确化。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作文再现生活,从生活历练中寻找最真实的生活元素,并通过描写人物生活细节,促使文章更加具有真实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课文《背影》《孔乙己》等,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描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大量选取生活事例的方法,对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的细致描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观察生活,在作文中再现生活,写出真实生活中身边的人与事,学会用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使写作充满浓浓的生活味。教师还可以多布置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作文题目,帮助学生再现生活。
三、展现个性,感悟生活
文章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作文的生活化大多体现在选材、表达和立意等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选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独特的生活感受。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方向,让学生体会文中运用朴实语言描绘“阿长”的愚昧迷信和憨厚、善良的人物形象,以此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描写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抒写自己眼中的人物形象。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写作个性。在感悟生活中,学生把作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让学生学习和借鉴这种写作手法,培养他们展现个性、在作文中体悟生活的能力。让作文内容更加丰富,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模仿写作,积累生活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的能力,并教会他们要善于留心身边的事物,走进大自然,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走进社会生活,去挖掘美的事物。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更活跃,情感更丰富,从而写出感人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模仿知名作家的文章,让他们学习和感悟作者的生活,学习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让他们模仿优秀范文,自己命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生活化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习完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可以让学生模仿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描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或一件事,为写生活化作文积累素材。又如,在学习完抒情散文《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后,可以让学生模仿他们的写作方法,写一些记叙性的文章,如《沛县的鼋汁狗肉》《大屯李家烧鸡的故事》等。像这样的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积累中写作,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黄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D].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关注学生,引入生活化教学 篇4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轻松的课堂氛围, 是学习数学的前提, 它能够放飞学生心情和放飞学生思维。由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习背景, 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让学生能够以较为轻松的心态、自由的思维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 为了让学生对时、分、秒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情境:爸爸约小明一起去跑步, 对小明说:“我们来比一下, 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今天的跑步任务, 最先回到家, 现在是北京时间6 点5分, 比赛开始。”小明鼓起劲头开始跑步, 但当回到家的时候, 发现爸爸早已到家。爸爸对小明说:“我都已经等了你5 分45秒了, 我用了1 小时3 分30 秒的时间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既然, 你输了, 那我就来考考你, 你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呢?在比赛之前我说了时间是6 点5 分, 你可以再猜一猜我回到家的时候是几点呢?”爸爸的问题把小明弄的不知所措。学生们开始积极的思考, 并结合自己跑步的经验来帮助小明回答这些问题。一名学生回答:我自己画了一块表, 算出了小明的爸爸回到家的时候是7 点8 分30 秒。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再陌生, 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氛围下, 轻松愉悦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 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如今的教育教学中, 课堂这一学习场所, 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 让学生从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挖掘数学真正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 (二) ”时, 在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图形时, 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场所, 而是将学生带出课堂, 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 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 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我们所学的一些图形, 比如有哪些建筑的构造是长方体、圆柱、锥体等。你们边观察边做笔记, 最后将你们所观察的整理出来, 回到教室展示出你们的成果。学生们走出教室, 来到校园中都非常的兴奋, 学生看到校园中的柱子, 是图形中圆柱;教学楼的形状居然是长方体图形。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寻找。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之广泛, 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伟大。
教师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活动, 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教学方式, 为数学教学增添趣味性,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 并加深了学生对其知识内容的记忆。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 不是简单地只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 而是有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从以往的注重学生成绩, 转变为关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问题:王叔叔购进30 株小树苗, 树苗的单价为35元, 在付款的时候, 王叔叔拿出了1100 元的现金给卖家, 你们觉得王叔叔给的钱对吗?
生1:我可以算出王叔叔买树苗需要花的费用, 35×30=1050, 只需要付给卖家1050 元就可以了, 而王叔叔付了1100 元, 1100-1050=50, 所以卖家还需要找给王叔叔50 元。
生2:我可以将王叔叔买树苗的这个过程用一个算式列出来:1100-35×30=50, 我和生1 的最后结果是一样的, 王叔叔多付了50 元, 卖家需要找给王叔叔50 元。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 而且你们运算的都很准确, 以后你们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东西了。
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为学生创设了能够学以致用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体验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 篇5
冯娟
【内容摘要】: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及其即将带来的关于高中政治教学的一系列变化,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活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新课标强调的四个基本特征,生活化教学又涵盖了这四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理念,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高中政治课堂
生活化
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使思想政治课远离学生的实际,成为学生“头痛”和厌烦的课程,渐渐的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来讲,最迫切和最现实的就在于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职能,让我们的教材充满生活化,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因此,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意义。而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方案中首次出现“模块”设置,要求老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选择一种紧扣政治课各模块的内涵,体现模块教学优势,能促进学生当下和今后发展需求的策略,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这就说明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的生 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二、让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幸运的是笔者工作之初便搭上新课改的头班车,固然,研究新课标、教学用书和教材是首要任务,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研究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此,笔者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1、立足教材,开展好“课堂探究”
新教材的设置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在新内容的前面都设置了“课堂探究”活动,另外,每一单元结束都有相应的“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往往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在《经济生活》模块中,从学生天天都见到的商品到货币,谈到价格和价值,再谈到消费和消费观,然后从消费追溯到生产,引出经济制度,谈到劳动和经营、劳动者和企业,再谈到收入和分配、税收和依法纳税,最后专门用一个单元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单元综合探究中,设置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等题目。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这种互动交流,让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2、取材于现实,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敢于大胆创新的人。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还需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创 2 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笔者在给高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脱离了教材“前言”的教学设计,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最近关注比较多的国际国内大事,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日本的政坛更迭,谈到了金融危机中的雷曼公司,谈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还有中国股市的变幻莫测,本地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油价上调等等,大家畅所欲言。现实生活中的最新事件、巧妙的课堂设计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高中政治课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的特点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在《股票 债券和保险》这一框中,笔者以本地一家也是第一家成功上市公司导入,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股份公司就在我们身边,在运用这一事例之前,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我们每天经过的这家企业已是上市公司了,这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知识面的拓宽,感觉到学习政治的用处。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攀比现象和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践行科学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
3、巧妙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越发迫切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例如在讲到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用一些相关图片和新闻片段来展示;在讲到具有讽刺意味的问题时,可以用一些漫画来表现;记得讲到《文化生活》中关于当代优秀文化的内容时,为学生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在讲到资源环境问题时,展示了环境被破坏的漫画。除此之外,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插图和卡通人物,如能适时运用,可取得良好效果,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比抽象的讲授,既生动又形象。
4、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到信用卡的申领和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时,专门组织了10个学生课后分别去几大银行去咨询工作人员,然后回到班级与其他同学分享;在讲到企业经营的成功时,利 3 用放假期间组织学生分别去当地的几家知名的企业,以及去肯德基、必胜客等去采访企业的负责人并做好记录,再回来与大家交流分享。在讲到《政治生活》中关于村委会、居委会、政府的相关知识时,同样安排学生去当地的村委会、居委会和政府大院,通过参观橱窗、采访政府工作人员等渠道了解我国的村委会和居委会如何自治,我国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它的职能、责任以及与人民的关系等等。生活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走进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捕捉材料,然后把这些素材带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生活的鲜活和生动。
三、高中政治课堂实施生活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片面强调教师的指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课堂。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其实应该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去讨论、去实践,在讨论和实践中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2、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教学的时效性与目的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倡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有些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无实效性,二是活动的目的性不强。一个探究活动设计出来,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还有一些活动的设计太过于杂乱,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闹完以后半节课就过去了,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活动不仅要有表面热闹,更要有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现、心灵的共鸣,教师在预设活动时,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只有这样,老师在适应新课程的路上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3、片面注重活动的过程,忽视科学的评价体系
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并帮助人们对自己先前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作出修正,以保证行动之初设定的目标得以贯彻落实。一般来说,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1)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有限,4 社会阅历短缺,在实践中产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因此,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并予以帮助和纠正;对于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对学生实践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现在的评价体系中,往往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将学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导致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课本知识的理解上,这显然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符。所以,应该把平时的实践作为最终评价重要的一环,要有一定的权重比。把最终学科考试成绩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我们的探究与实践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教学 篇6
培智学生智力发育迟缓,识记能力差,怎样有效地进行培智语文教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通过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使我逐渐认识到,进行培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起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生活化的场景充分融入语文学习中,这样不但能够让培智学生获取更多地生活的体验,还能不断促进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提升。
一、培智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1、从教材的内容看,培智培智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从当前培智学校普遍使用的生活语文教材来看,这些教材中把学生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充分融合。在教材中,除了针对学生日常生活而需要的常用字的学习之外,还充分把日常基础的思想、伦理道德等问题充分体现出来,另外,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风俗和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编制可以看出,培智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只有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培智学生更好的融入学校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
2、从培智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培智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从培智学生生活的角度而联系到他们的学习中才能够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好的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学校》一课,我带学生走到校园中去,让学生将生活经验和课堂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生活经验与教学过程有机的联系起来,更能被培智学生所接收。
二、生活化的培智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培智学生获得生活经验
1、生活化的培智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培智学生学会怎样与人交往
当培智学生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境不断结合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这些角色扮演和反复实践,习惯这些生活化的经验,能够逐渐提升和强化他们与人、与社会的相处能力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教学《老师 同学》一课时,我创设了生活中的情景:见面问好、互相帮助等,鼓励学生参与表演,进一步理解教材,学会与人交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日积月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经验。
2、生活化的培智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培智学生学会做人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把语文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久而久之就会逐渐让培智学生能够在这种生活氛围中,更多地体验到与人交流的切实体验和经验。例如在教学《对不起 没关系》一课时,我创设了生活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参与表演,进一步理解教材,学会与人交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与人的不断沟通过程逐渐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学习到如何做好一个人。
三、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
培智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培智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综合进行教学的实施。在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1、生活环境利用法
培智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从培智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困难,另外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比较差。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通过采用生活环境利用法进行教学。比如:方向辨别对于培智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方向》一课时,教材中涉及到“东西南北”字样,我以教室为载体分别把这些字贴在不同方向的墙壁上,让培智学生通过不断辨别这些方向和字,逐渐想成一定的方位感。让他们这反复的日常学习中不断通过辨识获取方向的认识和辨认方向的能力。
2、生活场景展示法
由于培智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培智学生走进生活、熟悉生活能很好的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洗脸》一课,我准备好清水、脸盆、香皂和毛巾,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学生不仅较快掌握了生字和词语,还真正学会了如何正确洗脸。利用真实场景进行模拟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培智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更多理解。
3、生活游戏活动法
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培智学生进行游戏活动与学习结合进行教学,能够形成轻松愉快地气氛。通过一些角色游戏,能最大化的激发起培智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过马路”、“扣纽扣”、“过生日”等模拟游戏活动,让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感受到了快乐,而且提升了培智学生的适应与人交流和交际的能力的发展。
培智学校是培智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如何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因此,培智学校如何培养培智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是摆在我们培智学校教师面前较为现实的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求作为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培智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活化音乐课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篇7
一、巧妙利用乐器, 激发学生兴趣
当一件乐器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在课堂上出现时, 学生都会非常好奇, 这是儿童的天性。老师用乐器当堂演奏出精心准备的美妙动听的乐曲时, 学生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乐器”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 把乐器演奏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例如, 在音乐欣赏课中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 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 然后老师抓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 用乐器演奏, 这样既缓解了学生听得单调、乏味, 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 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马蹄的声音?通过感受觉得双响筒比较适合表现马蹄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 伴随音乐用双响筒敲出小骑兵骑着马在奔跑和骑马远去了的节奏变化, 学生既理解了音乐, 又能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巧妙地在课堂上利用乐器,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 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 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 而且还对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发展学生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基础的, 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 是不能够顺利欣赏和学习音乐的。人感知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在学习、感受音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音乐感知能力越强的学生, 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深, 教师应该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但音乐却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 如果单纯教授和讲解, 小学生很难感知音乐中那种抽象的美感。而课堂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把教学中抽象、虚幻的音乐形象直观化, 使复杂的音乐内容简单化, 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 进而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感知音乐, 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态度。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 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 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 从形象的画面到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蒙古的风土人情, 伴随着教师的讲解, 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律动, 在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 不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更要注意发挥音乐教学“通感”的作用, 即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式和通道, 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 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探究音乐的本质。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律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音乐,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与理解, 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 也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例如: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边唱边表演, 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动作。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 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 有了初步体验感受, 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唱歌曲, 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 感受歌曲的内在美。
活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篇8
据学生反映, 他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无话可说, 没内容可写”, 总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什么, 身边也没什么新奇的事物, 这实际上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的表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只有让学生去细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才能使他们强化感情, 写出内容真实、情感真切的作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写作素材和写作知识联系起来, 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比如写周记, 就是要让学生把一周中最有趣最令自己印象深刻或是有所感悟的一件事记录下来, 让他们学会取舍。而且像这样在任务感的压力下, 学生就不得不去留心、去观察, 久而久之就会将观察变成一种习惯。但同时, 教师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用语文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感受, 而不只是让学生理性地将整件事情记叙下来, 小学阶段的作文重点还是在抒情。观察的核心在于“调动五官、分解细节、有顺序、抓特点、有重点”, 首先学生在观察时候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有时候还有味觉, 从不同的角度去感觉, 这样在写作文时描述也就会更加全面、丰富。其次要学会把事物分解成一些小的部分, 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 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 写作文也要有详有略。
例如, 在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时, 很多学生都会把这个人的五官、身高、身材、穿着等一一描述, 但实际上这是很减分的, 教师应指导学生安排好写作顺序, 先一笔带过此人的总体感觉, 然后把目光放在他外貌中比较突出的地方进行描写, 比如某人的嘴比较大又比较爱唠叨, 那么学生就可以从“嘴”入手引入性格描写, 接着再选取一件事例来对该性格进行辅助阐述, 中间穿插自己或者他人对这个人的评价, 这样一篇记人的文章就完成了。综上所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语文的视角去观察生活, 充分挖掘自己身边的写作资源, 从而做到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二、鼓励学生开口表达, 说写并进
对生活中一些事件的感悟我们往往都没有用纸笔将其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而是在大脑反应过后先通过嘴说出来, 其文字也是在先有了语言的基础上才产生的。所以其实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的,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却往往忽视了这种联系, 只注重对学生的笔头训练, 而口头训练却很少。所以在小学的写作教学中值得教师改进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多在课堂开展讨论活动, 以口带动手, 使说写并进。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完成从开口说到动笔写的良好过渡。
例如,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劝说”, 就是一个展开口头交流的好话题。教师提问:“同学们, 你们劝说过别人吗?见过他人是怎么劝说别人去做某事或者是不要做某事吗?他们成功了吗?”学生纷纷举手与大家分享自己所经历过的或是从别人那儿听说过的“劝说”事件, 像自己劝爸爸戒烟、妈妈劝爸爸买房、爸爸劝奶奶去跳广场舞等等。还可以引经据典, 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著名的“劝说”事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如烛之武退秦师、孙权劝学等。在经过一番热烈的分享之后, 教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将自己刚才所说的故事写下来, 叙述人称不限。这种先说后写的模式活化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而且在口头表达之后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叙述思路, 相当于我们的作文提纲, 这样提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就会显得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时期,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助于培养他们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并在写作中将其表现出来, 形成个人写作风格, 使小学生的作文不再千篇一律。而且在轻松愉悦的表达氛围中, 他们会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这有利于他们打开写作思维。
三、指导学生拓展阅读, 以读促写
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直接了解总是有限的, 所以还需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补充, 这个间接的方式就是读书。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句话不无道理, 每一本书里都有一个离我们或近或远、或虚或实的世界, 我们在那个世界里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生活, 认识到不同的人, 并与书的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 这些可以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和情感抒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都是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教师应大力建设“书香班级”。通过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组织读书小组, 每月举办一次读书品鉴会和书目推荐会等活动形式, 来营造一个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帮助学生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但是光看还不行, 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解析文章、如何从文章中汲取知识, 以促进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形式有摘录、仿写和鉴赏。
1.摘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一个好词美句摘录本, 将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好的表达摘抄到本子上, 并且经常拿出来看看, 以加深印象。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多样的表现手法, 提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2.仿写:在深度挖掘好词好句的基础上, 还应对这些句子进行仿写, 在不断的模仿和借鉴中为个人的写作创作作铺垫。但是仿写也是需要技巧的, 其本质是借鉴他人的写法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时要注意提供给他们不同的主题。例如, 对朱自清描写荷花那一段的仿写, 教师就可以为为学生提供向日葵、玫瑰花、薰衣草等其他植物的照片或视频, 让学生模仿朱自清的表现手法自己写一段, 以此巩固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3.鉴赏: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写作技巧上, 还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写文章不能只满足在表达优美、用词凝练上, 还应言之有物, 能表达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 引发读者思考, 使读者能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与文章相关的电影等来帮助他们看到别人对于文章的解读, 启发自己的思想感悟, 深化情感体验。
四、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促进能力提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小学语文教学在加强开展小学生口语交际和读书活动以外, 还应有意识地多组织作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临时让学生进行作文片段的创作, 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这一课时, 让学生不管后面的课文, 只根据前两段所给的故事背景和人物信息展开联想, 进行续写。或是举办作品展示会, 每周指定一个时间给学生上台念自己写的诗歌、散文, 或是三五好友一起写一个小剧本, 让大家表演一个舞台剧, 在表现欲的驱使之下, 学生创作的劲头更足, 而且有了固定的读者, 学生也会更加重视自己作品的质量, 自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外,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在班级内部开展作文竞赛, 由教师现场出题, 以学生共同评改的方式选出优秀作文十篇, 张贴在班级的宣传区以资鼓励, 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 使学生在对优秀作品的学习与借鉴中不断完善自身, 也为他们能在更高级别的作文竞赛中各显神通打下基础。
五、结语
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 也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从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悟两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观察情境和作文氛围,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向明.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 (02)
初中学生写作的生活化浅析 篇9
造成以上这些现状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1.现在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正规的教材以供老师教学。2.教师没有重视生活化和情感在写作方面的必要性, 急功近利让学生背诵素材书, 提供写作模板,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3.学生本身因为年龄尚小, 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没有深刻的思想认识, 对美也没有认知的能力。又因为现今社会风气影响而心态浮夸, 阅读量少, 且大部分是娱乐性的读物。此外,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 认为它不如数学提升成绩容易, 因为数学等理科通过做大量题目就可以轻松提高成绩, 而语文则不然。
那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 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尽早制定相关教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自制作文教材读本, 或是搜集整合资源为学生写作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其次, 教师在作文课上多分享有趣味的、有美学意义的、对人生有感悟的人和事, 减少爱迪生、瓦特、姚明、刘翔的出现率。趣味的实例不但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例如, 教师可以讲述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凯库勒苦思苯环的结构, 有一天做梦梦见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于是他从梦中惊醒, 一下子写出了苯环的结构。具有美学意义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教师可以分享木心的《素履之往》中的名段:“另外, 在人情上, 爱屋及乌。后来弄到乌大于屋, 只好屋也不爱, 乌也不爱———这样, 变得精乖起来, 要找便找无乌之屋, 就是这样, 才明白世上没有乌的屋已经不可能再遇见了。”对于人生有感悟的人和事就更多了, 如教师可以介绍吴念真、龙应台等人, 他们对生活中小事的描写很细致, 也可以介绍费孝通、曾国藩等人。这些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 以上所说的这么多例子的背后, 是对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的极高要求。
另一方面, 教师应教授多种表达技巧, 没有恰当的表达技巧, 就好像心中有画面却不知如何下笔画出来一样, 会使学生感到失落和退缩。教师可以在教授每一种表达技巧后让同学运用学到的技巧写300字左右的小段文字。勤学多练, 熟能生巧。多样化的表达技巧, 加上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自然会诞生出优美的文章。
再次, 学生自身提高也非常重要, 老师应通过布置阅读作业, 督促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比如说老师可以布置每人每周写读书笔记, 摘抄觉得好的段落, 写出自己的感想。只有多阅读才能多感悟, 视野也会更开阔。同时, 还可以布置周记, 让学生有机会去写身边的人和事, 抒发自己的压力, 分享自己的见解, 达到“吾口道吾言、吾言抒吾情”的境界。学生也从这里体会到快乐的写作方法。当然, 一定要坚决杜绝抄袭别人的文章, 一定要实现每个同学自己的原创性。
中华民族五千年, 发展出了《诗经》、《菜根谭》、《聊斋志异》、《镜花缘》等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有《史记》、《资治通鉴》等伟大的历史作品;前人更是创造出了唐诗宋词、元曲杂剧还有明清小说。他们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结晶。而这些文学创作都开始于一字一句的积累和运用。读写能力不但是学生的学习需要, 更是伴随人类一生的重要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 去到哪里都可以有可行之路。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好书, 写好作文, 为学生铺垫一个美好的未来。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文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仅影响到成绩, 更能促进人去思考、理解更多事务。写作能锻炼人的表达能力, 让人抒发心中的感想。文学家歌德说过, “文学是经由语句组织起来, 而成为一种扣动人类心弦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本文提出了教学现在存在的问题, 并论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供广大教师参考指正。
学生活化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素养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故此, 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现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使用正是为学生将来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打下基础, 我们可能通过以下方法落实。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合理选组教材, 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情境, 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 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呢?
首先, 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 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 学习 “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法, 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 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 加深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教学, 学生兴趣高, 参与面广。 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 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了高潮。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 自然而然地认识到, 生活处处有数学, 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再者, 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 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2.注重实践活动, 提供实践时空, 切实提高实践实效, 在逼真的问题情境展示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 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 促使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思考欲望,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 创设“开放性”的实践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五一”节快到了, 王亮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 但不得超过3天, 回无锡不能超过晚上10点。 让学生帮王亮查找无锡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间表, 票价和旅游的门票价, 制订旅游计划, 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 这样教学,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勇于质疑, 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 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例如有这样一个购房问题。 有位老师这样组织教学:“我准备购买一套新房, 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 ”学生说, 要知道房价, 考察地理位置, 交通情况, 了解优惠政策, 可使用面积, 小区物业管理等。 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优惠政策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 接着老师又创设了这样情境:“教师房子买好以后, 为了美观和舒适, 我准备进行装修。 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 ”由学生介绍无锡木地板的市场调查。 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 为什么? 你能用数据说明吗? ”请各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 只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 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 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里要结合实际, 考虑到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答案也是多样化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解题技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词汇教学 ; 兴趣 ; 情感态度 ;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01-01
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看,词汇量的掌握既是获取信息的关键,也是准确、顺利传达信息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英语交流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形成这些技能的重要基础—词汇的教学。
由于受到传统汉字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英语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直接板书生词,介绍生词的发音和词义,接下来就是机械地拼读、记忆和反复书写,不管是听说课,还是阅读课,凡此种种,屡见不鲜。我们不否认传统教学有其长处,如培养学生的耐性、行为习惯等,但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的弊端—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久而久之,还会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学习的不竭动力。兴趣属情感态度范畴,如果从情感态度这个范畴关注词汇教学,则不难看出,其意义将会远远超出词汇教学的本身。《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后简称《课标》)指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课标》还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有了上面关于情感态度的认识,我们开始考虑如何既能帮助学生学会词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这是摆在每位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词汇的掌握,需要有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无法代替学生的学,但缺乏有效的词汇呈现方式和词汇学习过程,学生的词汇学习将是低效的,甚至是痛苦的,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挫败感,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笔者在活化词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做了大量的课堂观察和研究,也阅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现归纳如下:
一、优化词汇呈现方式,把情景介入到词汇教学当中
通过情景引入词汇教学,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呈现抽象的生词文字符号所带来的弊端,学生会把生词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形成直观的、并能促进学生联想的记忆效果。
说到这里,自然要提到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向学生呈现生词时,可采取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相关词汇。
二、巧妙设计学的过程,通过活动驱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动中、用中学习词汇。比如设计一个词汇学习的游戏,把学生以三人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组三人中有两个是发现记录者,一个通信员,要求两名发现记录者在相距几米以外的不同位置,比如在学习交通方式这一话题时,要求两个发现者查各自的有关交通方式的词汇,并向对方询问:“What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do you know?”这个问题是由通信员口头传达给对方的,并由通信员口头带回对方的答案,在规定时间里记录下词汇最多的一组为胜利者。可以看出,每组中的三人谁也没有闲着,大家要么在查找着,要么在询问着,要么在奔跑传递着问题和答案,要么在记录。在这个词汇学习过程中,自然就没有打瞌睡的,没有搞小动作的,没有置身事外的。大家都在参与,都在忙,都在说,都在写,这样的词汇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巧妙地设计词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动中学、用中学、玩中学,既学习了词汇,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活动驱动的词汇教学模式中,设计有趣、有效、易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关键。因此,要求教师开动脑筋,打开思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科学、严谨、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学习词汇的效果自然好于死背硬记一个个孤立抽象的生词。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利用阅读拓展词汇
借助阅读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阅读中,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阅读前,教师是有效阅读材料的准备者,作为这个角色,教师要准备好学生喜闻乐见、贴近他们生活的阅读素材。在阅读素材的难度上,教师一定要把好关,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材料的难度、生词的数量应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桃子”,这样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增强自信心,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达到拓展词汇量的目的。在阅读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和课堂教学的调控者,这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者或者说知识的传授者,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启发和帮助,满足学生需要,同时了解课堂情况,调整教和学的策略。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坚决避免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在黑板上就开始教学生词,并美其名曰“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学生通过语境猜词的机会,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培养,在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词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词汇教学,并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做的不好,就会扼杀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对其语言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活化词汇教学,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活化 篇12
一、导入情境, 链接学生生活体验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阶段, 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教学情境, 能够顺利链接学生生活体验, 形成重要学习活力激发点。教师生动陈述、故事导入、设计谜语、引入游戏、观看视频等, 都可以为学生带来学习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照片、视频、动画、音频、文字等材料信息, 也能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 其关注力就会保持, 想象力丰富了, 学习效果自然提升。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生活现实有深入了解, 掌握学生生活维度, 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时才能应用自如。
例如, 在学习“垂线与平行线”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城市夜景图片, 并设计问题:这个城市夜景美不美?你感觉它美在哪里?这些灯光呈现什么形状?学生观看图片时, 都被这精美的景色所感染, 纷纷猜测是哪个城市。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也产生浓厚兴趣, 经过讨论很快给出答案。教师此时引出课题:垂线与平行线。然后联系多媒体展示图片, 先从射线进入, 学生很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很显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夜色美景, 已经为学生学习创设了生活化教学情境, 学生对图片反映出来的信息有探索欲望, 数学相关认知也顺利展开。不管学生生活在哪里, 对城市夜色美景都有敏感体验, 教师设计生活教学情境, 形成重要视觉冲击, 教学突破口自然打开。
二、举例情境, 接轨学生生活认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列举一些实例进行典范解读, 为学生准备示范榜样, 学生方可以举一反三, 逐渐形成数学认知能力。在具体设计时, 教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要将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 在课堂中体现社会生活相关内容, 这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追求。学生对生活化的教学实例有一定认知基础, 接受起来更方便、更直接。特别是直观性更强的教学情境, 能够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生活认知之中, 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崭新数学认知,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 “升和毫升”学习时, 教师拿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杯子, 让学生猜测哪一个容量比较大一些, 学生众说纷纭, 教师让学生想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有学生说装水进行比较, 也有学生说装沙子称量一下。教师采用了学生给出的方法。先用一个杯子装满水, 然后向两个杯子中倾倒, 结果杯子没有装满。通过这个实例验证了学生猜测, 对杯子容量有了一定认知。教师顺势引入“升和毫升”相关概念。从这个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 教师让学生猜测杯子的大小, 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的。学生猜测出现分歧, 利用装水进行验证, 这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从具体操作中, 学生数学认知得以强化, 学习自然顺畅进行。
三、训练情境, 启动学生生活思维
数学课堂训练设计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 能够提升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数学学科应该首当其冲, 由于教师存在认识误区, 认为提升学生数学成绩只能通过加大数学训练力度, 布置海量数学训练任务已然成为一些教师的普遍做法。数学学习的确需要配合课堂训练, 但题海战术绝对不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也与新课改精神相背离。教师要注意在训练设计之中引入学生生活化内容, 促使学生养成生活数学观念, 在学习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用数学。这样在实际训练中再现生活、在学生生活中验证数学, 自然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数学认知品质。
例如, 在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关内容时, 教师课堂训练设计添加了一些生活方面内容。如大家都要穿校服, 可每一个人身高胖瘦不一, 肯定不能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尺寸,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早饭都吃些什么呢?大家都来说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 如果你是厨师, 该如何进行调配呢?每次考试教师都要做成绩分析, 现在有一份成绩表, 请你帮助老师进行成绩分段分析。诸如此类的内容, 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在具体操作训练时, 不仅有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在具体操作实践中自觉形成学力。
【学生活化】推荐阅读:
大学生德育生活化05-13
小学生习作生活化08-01
实现学生教育的生活化08-22
生活化大学生道德教育05-24
如何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11-19
机械活化08-05
活化性能08-23
活化应用08-26
活化再生09-01
活化方式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