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

2024-10-23

活化利用(精选10篇)

活化利用 篇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1919年, 他在以《生活教育》为题的演讲中, 把“生活教育”定义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感染的开始, 人的许多基本技能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 只有将生活教育与幼儿园教学巧妙融合, 才能像生活一样不断展开新篇章, 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 他们在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发育还不成熟。 而我们的活动内容又是针对不同年龄段涵盖了各个领域, 如何使教学内容更生活化, 更利于小朋友们去理解、去接受, 这是我们所需要共同探索的。

游戏是小朋友喜爱的活动, 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比如我们开展的自主性游戏中, 在小班阶段, 我们涉及了糖果屋、蛋糕店、串串烧、理发店、蔬果店、饮料店、点心店、银行、娃娃家及小舞台等。 这些都是小朋友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方, 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 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还小, 相对的经验也都比较缺乏, 因此在游戏中我们设置了服务员、顾客, 娃娃家中则设置了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几个角色身份, 还有像小舞台中则是设置了小演员及顾客。 并且在游戏中我们融入了许多生活细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 小朋友们逐渐产生了角色意识, 能够比较好地开展游戏。 像娃娃家中, 幼儿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游戏刚一开始, 爸爸妈妈们就迫不及待地先去银行领好了钱, 直奔卖包包的地方, 精心地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包包, 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买其他东西了。 只见琦琦拿着小包包来到了蔬果店里, 正在买菜呢, 他左看看、右看看似乎在想要买些什么好呢, 正当他犹豫着的时候, 暄暄就热情地向琦琦介绍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刚到的菜, 很新鲜的。 ”真没想到这服务员当得还真称职, 看来平时一定是和爷爷奶奶去菜场知道了那些卖菜的是怎么说的, 这就活学活用了起来。不一会琦琦就买好了才回家了。 乐乐正在处理着刚买回来的菜, 一会工夫就都出锅了, 勺子、小碗、盘子一样样摆放整齐。 可见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情景, 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 往往家里的这些事情都是由大人一手包办。所以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去菜场买菜, 回到家里洗菜做饭, 照顾娃娃, 打扫房间, 等等, 这一系列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宝贵的生活经验。

再说小舞台, 我们也设置了小演员及小顾客两种身份。 当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 下面的小顾客都要安静地坐着欣赏表演, 表演完后可以拍拍手鼓鼓掌, 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 这都是生活中的细节, 平时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带着一起看电影、看演出的经历, 这样他们自然而然也懂得了在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 不能发出响声, 要尊重舞台上的演员。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生活教育理论, 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 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的, 即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 所以我们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一) 玩一玩、学一学

好动、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年龄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越短。 既然游戏是每一位孩子所喜欢的, 那何不投其所好, 将活动内容融入游戏中, 令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 喜欢涂涂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无论是处于孩童时期的小朋友还是已经有了一定绘画技巧的孩子, 只要给他们一支笔、一张纸, 他们就可以给你创造出无尽可能。 或者有的小朋友喜欢随意地撕纸, 大人往往把孩子的撕纸行为认为是在捣乱、把地上弄得一团糟。 但其实给孩子一张纸先让他自由随意地撕一撕, 也许不经意间就会有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作品, 同时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加以一些适当的示范指导,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走一走、学一学

小朋友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或者操场上, 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环境去体验、去感受。 比如我们的主题内容正好结合到了小学, 我们可以带着小朋友走出教室, 到附近的小学亲身感受一下小学的氛围, 从而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 而不只是停留在照片、图片或者老师的讲述上。

(三) 演一演、学一学

年龄越小, 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 现在他们也还基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又有极强的模仿力。 所以往往在学习完一个故事、一首儿歌后, 孩子们开始有点坐不住了, 这时老师为他们准备好了各类精美的的小头饰, 请孩子们一起演一演, 他们立即就来了兴致。 像故事《小熊醒来吧》, 分别请幼儿扮演小熊、熊妈妈、小鸟、小狗、小老鼠、小鹿等角色, 一起来演一演, 既能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 更能帮助孩子进一步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 更好地掌握故事。

三、生活化的教育目标

批判和反对束缚儿童的封建礼教提出了对儿童应实施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普遍已经固定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不会自己思考, 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解放儿童的双手, 让他们去做、去干;而不是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 一手包办所有事, 而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一做、闯一闯。 解放儿童的眼睛, 让他们去观察、去看现实;去看到问题的本质, 不单单是表面现象。 解放儿童的嘴巴, 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要让孩子们敢于去说, 发表自己的想法。 解放儿童的空间, 让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 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在学校, 还应要让孩子们走出来, 看看外面的世界。 解放儿童的时间, 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

说到底, 其实生活教育的目标就是需要有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及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应该重视生活教育, 将其巧妙地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 寻找真正适合的方式, 更好地实践“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 而生活教育思想则始终贯穿其中。幼儿园里教育的对象都是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 他们更需要相对生活化的教育的帮助。本文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三方面逐一阐述观点。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园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杭梅.幼儿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活化利用 篇2

一、课外资源教学实践

1.课前值周报告

不少教师都喜欢在每节课的正式授课前,安排学生在全班同学前进行五分钟左右的课前值周报告。每学期伊始,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商量新学期在“课前值日报告”中即将拓展的内容,然后为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如:绕口令周、谚语周、名人名言周、诗歌周、童谣周、新闻周、故事周等。每位“小老师”在值日报告的选材上被要求在围绕本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发挥,报告介绍后全班同学根据值日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和量化打分。为了拿到高分,每个做值日报告的学生都会精心准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无形中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课外资源的拓展。

2.听歌学英语

歌曲能令很多青少年感兴趣。可以把一些接近课本内容的英文歌曲或自己编的英文歌曲教给同学们,让他们在娱乐中学得知识。还可以举行英文歌曲大赛。听歌学英语这一学习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喜爱。

3.从读故事到表演故事

戏剧是非常合适的语言教学策略。初中生敢于展现自己,乐于接受新鲜知识,对戏剧表演普遍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课本剧表演被很多教师所使用。七年级下学期,我推荐学生阅读《书虫》丛书系列,然后选取其中的易于表演的故事如《阿拉丁与神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戏剧表演。实践证明,戏剧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对故事深层次的理解,也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电视剧、电影欣赏

优秀的英文电视剧和电影也是课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观看电影之后,顺势引导,推荐他们阅读电影的原著。此外,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英语视野,这些影视剧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也可增强学生的语感和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5.听读作业

不少青少年小说及绘本故事除了文字版外,也以有声书的形式出版。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有声书成为另一条英语语言输入的途径。英语有声书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录制的,发音标准、规范、地道,是英语学习者模仿的最好示范。为鼓励学生大声诵读,在家里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笔者布置所教班级的同学每周上交一份听读作业。每周具体听读的内容不做特别要求,录制时间为5分钟以上,录制好后学生以MPS格式上传至我的信箱,然后我根据学生朗读的质量进行打分并公示。由于这份作业可以在一周内完成,学生因此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和录制。

6.美文诵读比赛

美文诵读不同于自由诵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美文之美,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在朗读时,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做到字正腔圆,语音、语气等都准确无误。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诵读美文的节奏,体味句子语调的变化,感悟英语语言之美,使诵读显得婉转起伏,韵味无穷。

7.成立课外小组

根据Vygotsky(1978)的临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合作学习理论,小组活动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增强其自信心。班级成立课外小组便于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小组作业,让学生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阅读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结果及分析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外拓展后,我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和班级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拓展意识和拓展能力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增强了学习兴趣

在进行了课外资源拓展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较拓展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就为后期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提供了基础。

2.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通过课外拓展,学生开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课外资源的学习和利用,留心去捕捉身边的英语并大胆的质疑。一次,有位学生告诉我,他在南京地铁一号线的玄武门站看到了这样一句提示语:Attention your head!他认为“attention”一词一般都用作名词,用在此处似乎不妥。我把他的疑问带进课堂,大家立即七嘴八舌争论起来。最后,一致认为此提示语应该换为“Mind your head!”,一个学生还自告奋勇地提出由自己把这个问题反映给玄武门地铁站。

3.扩大了词汇量

通过课外拓展,学生在拓展英语视野的同时,也扩大了词汇量。学生在课外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学会了许多实际生活中要用到的词汇。

4.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活化利用 篇3

一、题材新颖,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开展, 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 以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令他们感到亲切自然, 进而愿意学, 乐意学。初中英语课本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涉猎广泛, 包含认识新朋友、商场购物、环境保护、成长的烦恼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些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增强他们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

以初中英语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为例。课文主要对比Kitty和Daniel两个人的生活习惯, 然后让学生判断应该向谁学习。课后, 笔者给学生安排了这样的作业:

Talk about your lifestyle. What do you eat and how do you live? Write a report.

由于在课堂中已经介绍了很多关于饮食的词汇, 如carrots、potatoes、fish、tomatoes、lemons、meat等, 而且这个话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基本都能把报告写出来。有的学生喜欢吃甜食, 笔者就批注:“Sweet food is not good for you.”;有的学生不爱运动, 笔者就建议:“You need more exercise.”后来笔者从家长那里了解到, 学过这一单元后, 很多学生都开始少吃糖果了, 也更喜欢运动了。

有很多类似的课文能使学生受益匪浅。这些生活化的话题教给了学生基本生活常识,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力, 也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创设生活化内容, 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激发参与, 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视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来引出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环节时, 应该力求创设出贴近初中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到语言知识, 体验到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增强语言能力。

以初中英语7B Unit 8 Pets为例。这一单元需要学习两首关于宠物的诗歌。提到宠物,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养宠物的经历。笔者让每个学生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宠物的画, 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宠物的外貌特征, 说出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已经学过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单词arm、body、foot、leg、tail、wing、eye、ear, 也学过与have和has有关的基本句型, 所以表达起来难度不大。谈到自己喜欢的宠物, 学生们都兴高采烈, 甚至平时特别害羞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学会了描述动物:

I have an animal friend. I like it very much. It is white/black/orange... It has four/two legs and a short/long tail. It has big/small ears. It likes running and jumping.

由于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 在愉快的氛围里完成了交际任务。

初中英语课本里有很多有趣的图画,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课文内容。阅读英语课本就像在看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创设与生活近似的情境, 在生活化的情境里帮助学生学得知识, 让他们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三、优化思维, 教学过程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能有效优化课堂, 把教学融入生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 并提供足够的语言材料, 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与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通过图片、录音、视频、报刊杂志等媒介连接课堂,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必要性, 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以初中英语8A Unit 5 Wild animals为例。这一单元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大熊猫的一些知识, 包括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等, 然后介绍熊猫所面临的灭绝危险, 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保护大熊猫。很多学生只知道熊猫是国宝, 并不了解与熊猫有关的具体知识。于是,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介绍熊猫的专题片, 使学生感觉就像在动物园参观一样。他们既惊叹于熊猫的可爱, 又惋惜其处境的危险, 全面了解了熊猫的生长过程和喜恶。回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激发, 轻松地进行阅读理解。最后, 笔者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giant pandas?”他们想到了“protect the environment”“plant bamboos”“stop killing pandas”等方法, 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得到激发。

教会学生使用语言的课堂才是成功的优质课堂。教学情境不是对生活的机械还原, 而是高于生活的再创造, 是对生活的进一步提炼和超越。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教室变成了商场、电影院、旅游景区、科学实验室等场所, 课堂生动有趣, 气氛活泼热烈。

活化利用 篇4

一、 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而通用技术课程就是一门生活课程。因为,技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技术产生于生活,又创造了生活;生活在技术之中,技术因生活的需求而不断产生与发展。所以,通用技术教学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所谓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就是指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所需要的或可利用的资源总称。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且能够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能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它与一般教学资源相比,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它的技术性。这是由学科的性质与课程的价值所决定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因此,有关于那些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力求有所创造与发明的教学资源都属于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如关于工具、材料、技能、工艺和程序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反之,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都是与“技术”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或者是相互发生作用与影响的,也只有它更具有技术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譬如,教师在讲授“系统与设计”时,用“三个小皮匠顶个诸葛亮”,“一着不慎,全盘皆空”,“丢卒保车”故事等来说明和解释课程中的“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故事不具有技术性,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其次是它的生活性,也可称实用性。这是因为通用技术生活化资源源于生活,时时处处发生和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离不开技术,技术服务也丰富了生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积极倡导“生活即教育”,且强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是当今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可以深信不疑的是,如果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远离学生生活的经验、体验与环境,即使是使用更多的古典的技术、最先进和尖端高科技术等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时,要十分注重和加强其“生活性”,要让生活去教育、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

第三是它的创造性。这是由技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创造(对技术改进与发明)出来的,没有创造便没有技术。显而易见的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与水平由于技术的创造而发生改变与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是普通高中增设通用技术新课程的主要理由之一,它并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和使用多少的技术与技能,而是点燃和播种学生创造的“种子”与“火花”,使创造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由此说明,通用技术生活化资源必须具有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不但要发现其创造性,更要充分利用其创造性,以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第四是它的操作性。技术的本质是一项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去学技术,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即便是“花样百出”,说得头头是道,也难以完成和实现教学的任务与培养目标。它需要科学的知识与理论指导,侧重于解决问题与实际的应用,是手脑并用的结果,即设计与操作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操作性,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并想方设法创造和提供学生操作的机会、条件与环境,以提高学生实践与操作的能力与水平。

此外,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还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等特点,指出这些特点,都是为了强调并说明其开发与利用对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且得到广大通用技术教师的认同与接受。

二、 高中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利用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因种种原因,在课堂中,一些教师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有一些教师进行“放映式”教学;还有一些教师进行学生“自习式”教学,比较普遍实施的是传统式的注入式教学。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利用,不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还能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改善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实物展示法

通常称之为直观教学法,且普遍地、长期地被学科教学所采用。问题在于,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习惯地采用实物展示法。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为人们的一切活动提供了与需要相适应的手段与工具,并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通用技术也是一门具有基础性的实用性课程,应适当运用由技术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直观教学,并挖掘此“产品”中技术的“本来面目”与设计生产的过程。如,某校一位教师,上“设计的一般过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由他自己设计并制作的不同材料、结构与造型的小板凳,接着,提出一系列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向学生诉说自己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切身体验与感受。这样的新课引入,教学效果显然与“众”不同。又如,“控制与设计”中,对开环与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区别,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画出其方框图则困难更多。如果教师能够制作出各一件实物模型并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便迎刃而解了。总之,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较多以实物形式呈现,教师须多采用和用好实物展示法。

2.案例讨论法

这里的案例,包括教材之中和教材之外的生活化教学的资源。在教材中, “案例分析”占主导地位,但许多是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到的,也只能“咬字嚼文”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能够选用和编写发生在校园、社区、家庭中的“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能让学生编写和提供“案例”,则是锦上添花,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其实,教材中的各种案例都可在学生的身边或现实生活中发生和找到,且更具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热情与勇气。

3.媒体辅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得更恰当、更实效。开发传媒资源的目的在于进行有效的利用,其主要的利用方法就是媒体辅教法,也包括媒体助学。需要防止和避免的一个倾向是:课件取代教学设计(教案),多媒体取代课堂教学,有的甚至在课前将材料内容做成“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视听。恰当高效的媒体辅教,首先是目的要明确,其次是内容要精选,第三是制作要精良,第四是使用要适当,第五是作用要独特。将师生所开发的生活化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利用,再现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实践与生活,则使教学更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也自然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4.任务驱动法

无须怀疑,学生如果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他们主动性受到了激励,创造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活跃性也得到了提高,且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对技术的审美疲劳。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任务的可行性、方法的渗透途径及学生对于所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迁移。设计任务要考虑到如何融入以前的技术知识,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还要将教学目的隐含在任务当中,任务本身要能够驱动学生自主和积极有效地去体验完成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法能行之有效地利用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也适用于资源的开发。

5.亲身体验法

无论是让学生学“技术”,还是学“设计”,教师还要有意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技术”与“设计”,产生感性认识。再经过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环节,即让学生亲身操作“技术”与“设计”。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技术与设计”的动手能力,那么,所谓的技术素养也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机会,利用各种因素,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技术”与“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技术世界。

活化利用 篇5

目前, 教育专家、学者, 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 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 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 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 特别是农村学生, 处于农村的大自然课堂, 却过分依赖语文课本, 缺乏课程开发意识, 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化的语文知识, 教师教得死, 考试考得死, 学生学得死。教学资源的不丰富, 还导致学生缺乏沟通, 协作精神差,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农村语文教学的场所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 图书馆、布告栏, 甚至学生的家庭生活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场所。因此,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怎样才能通过农村生活资源, 让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 又能够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联系农村学校生活的广阔性, 体会语文的丰富内涵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丰富的校园生活,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如学习了写通知, 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可以让学生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 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写喜报、写光荣榜;元旦春节, 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这些富有童趣的语文学习把孩子带进了无拘无束的游戏乐园、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的乐园。

充分开发并利用语文教材资源, 调整教材顺序, 活用教材, 更好地让农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用意, 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以及教材编排有一定原则及编组规律, 加上我国地区气候、季节的差异等诸多因素, 因而不可能照顾各地区教学。因此各学科教学都应用活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才能把孩子带进了无拘无束的游戏乐园、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的乐园。

二、开发利用农村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目标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课题的研究, 对我们深入研究进一步倡导综合性学习,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生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语文学习的天地。

农村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日、民俗活动, 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历史传统、人情风貌、文化习俗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 提高语文素养, 农村还可以从“农业生产”“生活经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出发, 联系身边人、事、景、物写读后感, 观后感, 现实性观察日记, 与调查笔记, 写游记, 写乡村的变化, 写畅想乡村的未来等。在农村, 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 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 可以看到《村规民约》, 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 这些都是课程资源, 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

三、联系农村家庭生活的真情性, 体验语文学习的情感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农村家庭中的朴素的课程资源, 抓住特点, 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家庭文艺生活, 家庭读书活动, 家庭生活演绎, 这些来源于生活实践中的活动, 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 这些都是课程资源, 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认识汉字, 积累成语……不但学生的积极性高昂, 而且家长也是倍加赞许。教师还可以要求家长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在我们农村问题上的反映, 构建和谐社会等语文实践活动也就爱能够进一步加强, 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大家庭和自己美好小家园的学习目标。

四、利用地方名人资源拓展语文学习, 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性

宁波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咱们的农村名人资源也非常丰富, 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着勤劳的农村学生奋发向上的读书热情。有童第周、沙孟海等名人。童第周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沙孟海为著名书法家, 沙文汉为浙江省第一任省长, 沙文求为革命烈士。语文地方性社会实践活动也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语文课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习本地历史名人的事迹, 对于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 农村教师应当努力使农村学校更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尽量挖掘与农村生活的联系, 积极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 并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让学生走向大自然, 走向社会,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造激情, 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 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让我们的农村学生也能得到真正发展的多赢局面。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农村学校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语文教学的单一化和单调性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境界。

关键词:农村学校,语文资源,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梁珠.论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安徽教育, 1998, (5) .

活化利用 篇6

一、捕捉课前的意外, 活化课堂

想让学生刚上课就被你优雅的言行举止所折服, 或被你精彩的开场白所吸引, 或被你的情景表演所感染, 教师就必须察言观色, 充分利用刚上课时的意外资源, 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把学生下课时放飞的心收回到课堂之中。例如, 在熵变的教学中, 因为熵变是个抽象的概念, 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且考试大纲对熵变的要求不高, 因此很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淡化处理, 有的干脆把这部分内容变成阅读课。而我觉得这部分内容能为今后更难的内容奠定基础, 因而想认真备课。但是能不能上好熵变这节课, 我心里没底。那天, 上课铃响了, 我走进课室, 学生们还在叽里呱啦地讨论刚发下来的月考试卷, 我刚准备生气, 但灵机一动, 眼前这种混乱的情形不正与熵变的教学内容存在关联吗?于是, 我放弃了课前的教学构想, 悄悄地与前排的一些学生交流起来:“乱吧?”他们笑了。渐渐地, 教室里安静下来, 学生们都望向我。我淡淡地说:“同学们好!”学生们习惯性地站起来说:“老师好!”学生们本以为我的下一句台词是“同学们好, 请坐下”, 可没想到我说:“同学们, 本节课的内容已经上完了。”学生们诧异了。我认真地说:“这节课的内容我确实已经上完了, 你们由刚才的混乱状态变成现在的安静状态是一种混乱度减小的变化, 化学上叫做熵变小于零, 记为△S<0。在一般情况下, 这种变化是不能自发形成的, 因为人总是喜欢热闹;然而, 在上课的铃声和我等待的目光的共同干预下, 你们变得安静了, 这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变化, 有关这部分的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本。”

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混乱的场景, 我放弃了课前的教学构想, 这种灵感来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日有所思, 课前才能有所想”;课堂上学生的混乱, 这本来是不利于教学的意外情形, 教师却灵机一动, 将其和熵变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激活了教学。于是, 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课堂诞生了, 师生在此既弘扬了个性的灵光, 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意外, 活化课堂

化工生产的过程, 就是化学实验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化学生产过程在课本中通常以化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 由于化工生产的复杂性和化工流程图展示的不完整性, 所以在分析过程中, 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奇谈怪论而使教学“节外生枝”。例如, 在氯碱工业的教学中, 我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观察工艺流程图, 明确每一步骤的目的, 对比分析示意图中的原材料与目标产物, 弄清原料转化为产品过程中涉及哪些基本原理和分离提纯工艺, 结合化工生产流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 (见图1) 。

在观察的过程中, 有个细心的学生提出:“上边的左出口分离出去的是淡盐水, 为什么不把食盐电解完?那样不就可以不用分离而直接得到氢氧化钠?不是更省事?”其他学生也附和道:“是啊, 怎么会这样呢?”面对学生期待的眼光, 我说:“把氯化钠全部电解完, 这在实践中行不通, 所以就出现了流程图所呈现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所学的放电顺序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的第一个讨论题:“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Na+、H+、Cl-、OH-, 请根据实验事实指出哪些离子优先在电极上发生反应。”学生根据课本的放电顺序都很容易判断出Cl-优先O H-离子在阳极放电。我提醒学生说:“这个放电顺序是不是一成不变?它的使用范围是什么?”经过提示以后, 很多学生重新对阴离子的放电顺序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并做了大胆的猜想, 有个学生这样说:“会不会是Cl-、O H-浓度达到一定的比例时, 放电顺序就会改变?也就是说食盐水是不可能将氯化钠电解完的!”我立刻回应:“这个同学的猜想非常正确!在化工生产中, 电解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将低浓度的食盐水分离出去重新补进高浓度的食盐水中。”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够在水溶液中可以镀锌、为什么有的电解电镀要控制溶液的pH值等一系列与浓度有关的问题。

当课堂上“节外生枝”时, 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塞责或弃置不顾, 而应该捕捉能够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教学资源, 并把这些资源与学生的问题、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有效的整合。如果无视学生的问题, 固执地按预设进行教学, 这种课堂就是有教无学的课堂。

三、捕捉实验设计中的意外, 活化课堂

实验设计一般以物质的分离与检验为落脚点, 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学科素养、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 并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思维严谨、逻辑性强, 有一定的排除干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这样才能达到实验的要求和目的。

例如, 2011年广州一模的第33题.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水处理问题时, 将一定量NaClO溶液与FeSO4溶液相混合, 得到含有大量悬浮物的混合液。请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FeSO4有剩余;假设2:NaClO有剩余;假设3:_________________。

很多学生没有经过深入思考, 顺着前面两个假设, 错误地认为假设3应该是FeSO4和NaClO都有剩余。我反问学生:“FeSO4和NaClO会不会在反应过程中停下来商量, 我们干脆不反应了。”听到我的反问, 学生们都为刚才脱口而出的回答而感到不好意思。我觉得, 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理解, 主要是平时做题中只满足于模仿, 而对于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不透彻。面对这种情况, 我决定利用这个意外, 让学生以电解水为例, 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就这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说出了很多答案, 归纳起来, 主要集中在质、量和能量三方面。一是质的意义: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二是量的意义:每36克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4克氢气和32克氧气;每2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每2m ol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2m ol氢气和1m o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 每2m ol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44.8L氢气和22.4L氧气。三是有的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方程式, 认为2H2O (l) =2H2 (g) +O2 (g) ;ΔH=-571.6kJ/mol。即2mol水生成2mol氢气和1m ol氧气, 放出571.6k J的热量。学生能够用一道方程式, 把质量、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和焓变等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达到教师所期望的融会贯通, 我觉得非常欣慰。

作为教师, 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 因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我们应该把错误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 在师生交流中剖析和挖掘错误思想的来龙去脉, 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 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 摸清其错误源头, 然后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捕捉学生分组实验中的意外, 活化课堂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学生实验。但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比较薄弱, 且实验态度又不够严谨, 使得学生容易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情况。

例如, 在探究卤素性质的分组实验中, 由于上午已经上了一个班, 学生做得非常顺利, 实验操作非常简单, 所以下午上课时我简要讲清楚实验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便开始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大都在认真严谨地进行操作, 我在巡视指导, 忽然有一个学生报告说:“老师, 氯水不能置换出碘水中的碘。”闻听此言,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学生自己搞错了, 于是要求他认真地重做一遍。第二次做, 那个学生还是没有做出来。这时又有好几个学生也附和着说:“真的, 老师, 氯水加入碘化钠中再加淀粉, 溶液没有蓝色现象出现。”

我想, 氯水能够置换出碘,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实验。上午, 学生做这个实验时, 都没有出现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 我走到这个学生跟前, 用他的实验台上的药品和仪器熟练地做了一遍该实验, 没有成功, 两遍、三遍、四遍, 还是不行, 我非常意外。显然这种状况将了我一军, 我走向讲台, 头脑在飞速地运转, 从来没有遇到的事啊?我决定利用这次的出错, 让全班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 学生们一听到可以进行自主实验都很兴奋, 这时我看到了我以前看不到的另一种景象:学生们的热情、率真、求实和自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景象吗?

这种课堂源自我在教学中一直追求民主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试想, 如果学生由于怕说错, 怕老师批评而总是惴惴不安, 那么怎能变成敢说、敢想和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基于此, 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 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思考、再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经常处于这种氛围的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胆地实践自己的设想, 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对话。

最终, 实验结果出来了:原来是太阳惹的祸。靠窗边的氯水由于受到阳光的照射分解了, 所以不能置换出碘单质。此刻, 学生们无法言说的成就感写在脸上, 我有说不出的欣慰装在心里。

作为有形的、可见的课堂教学活动, 它是一个变化的领域, 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的因素。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偶然的因素, 巧用“意外”, 完成“穿针引线”的使命, 完成及时点衬的动态教学, 化意外为收获, 将不和谐扭转为和谐。

活化利用 篇7

煤基活性炭是以煤为原料加工制成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炭深加工产品。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和优良的吸附性能,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利用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的优质煤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煤基压块破碎活性炭、脱硫脱硝柱状活性炭和原煤破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煤基活性炭产品。与国内外市场上的其他同类商品煤基活性炭相比,还具有中孔发达、吸附速度快、孔容积大的显著特点,特别适合于饮用水深度净化处理、各类工业废气的净化等,是今后国内活性炭应用领域预计需求增长最快的活性炭产品品种,也是世界目前需求量最大,今后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活性炭产品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2 斯列普活化炉工作原理

斯列普炉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活化设备,经过国内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艺技术已非常成熟。大同地区的活化炉由左右半炉和对应的左右蓄热室组成,每个半炉和对应的蓄热室之间由上连烟道相通,左右半炉之间由下连烟道(燃烧室)相连。蓄热室底部是普异砖砌成的璇砖结构,上面摆放几十层格子砖用于过热蒸汽及蓄热。若左半炉为冷却半炉,右半炉为加热半炉,则蒸汽从左蓄热室底部通入,然后在蓄热室内上升,与上部被炽热的格子砖进行热交换,使水蒸汽温度由130℃提高到1 000℃左右。此时,水蒸气成为过热水蒸气,经左蓄热室顶部上连烟道进入左半炉炉体内;经上近烟道、上远烟道、中部烟道、下远烟道、下近烟道自上而下曲折运动。水蒸气经过活化段时与料道里炭化料直接接触,进行反应,产生大量含有CO、H2的水煤气。由于反应为吸热反应,致使炉内温度逐渐下降,此时左半炉称为冷却半炉。左半炉中剩余的水蒸气和反应生成的水煤气混合气体经下连烟道进入右半炉,混合气体在右半炉自下近烟道、下远烟道、中部烟道、上远烟道、上近烟道内向上曲折运动,在右半炉各烟道的不同位置上,由鼓风机送来二次空气,使混合气体可燃成分燃烧放出大量热,此时右半炉称为加热半炉。生成的高温烟道混合气经上连烟道进入右半炉蓄热室自上而下运动,把被水蒸气冷却的格子砖重新加热,产生的尾气及多余蒸气从蓄热室底部经烟囱排入大气。如右半炉为冷却半炉,左半炉为加热半炉,过程相反。

3 大同煤业金鼎活性炭斯列普活化炉生产状况及尾气组分

大同煤业金鼎活性炭有限公司有三条生产线,分别为破碎炭生产线(6台560型斯列普炉)、脱硫脱硝炭生产线(5台560型斯列普炉)和压块炭生产线(6台560型斯列普炉),共计17台560型斯列普炉。其中1万t/a破碎炭生产线6台斯列普活化炉中的4台已投入运行。对斯列普活化炉尾气经过取样化验,组分列于表1。

从表1看出,斯列普活化炉尾气中有相当多的可燃组分,具有充分的可回收利用价值。根据活化炉尾气产生量及组分含量计算,1万t/a生产线活化系统6台斯列普活化炉中每3台配套一套焚烧炉(5 970 mm×4 320 mm×4 922 mm,焚烧炉内衬摆放整齐的格子砖)、余热锅炉(8 t/h)回收系统,共计2套,目前2套系统已分别投入运行。1万t/a生产线斯列普活化炉共6台,4台投入运行,其中的3台配套一套焚烧炉、锅炉系统,另外单独1台配套另外一套焚烧炉、锅炉系统。

4活化炉尾气回收利用工艺以及烟气脱硫净化过程

活化炉尾气中含有H2、CO等可燃气体,还含有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这些尾气以前没有回收,直接经过地下烟道、烟囱排放,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不仅浪费资源,还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决定对活化尾气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和脱硫净化处理。

4.1 活化炉尾气回收利用

把活化尾气通过焚烧炉、锅炉系统引风机引入地上管道,烟气通过烟气管道首先进入余热回收系统的焚烧炉(焚烧炉用煤气提前加热到500℃左右),同时用鼓风机从焚烧炉两侧鼓入空气进行混合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与水进行热量交换,产生蒸汽进入分汽缸,然后通过管道输入活化炉本体。空气中的氧气与活化尾气中的可燃气体在焚烧炉里进行燃烧,给锅炉提供热量,生产蒸汽。由于活化炉尾气热值低,需适当用煤气进行补充燃烧(煤气管道提前铺好),使焚烧炉达到所需温度(进口800℃左右)。经焚烧后的烟气进入省煤器降温,进一步做余热回收,然后通过锅炉引风机送至烟气脱硫塔进行脱硫后,再通过烟囱排入大气。

4.2 烟气脱硫

MW多相微雾脱硫除尘器是专门针对“旋光”微粒(直径在0.01~1.0μm)的去除而开发的高科技产品,除尘效率高。MW多相微雾脱硫除尘器在除尘的同时,净化SO2、HCl、HF等有害气体。可以在同一设备里进行除尘和脱硫净化。

烟气经预热后,在引风机牵引下进入MW多相微雾除尘脱硫塔内,在脱硫塔的入口处设置了预喷淋,吸收烟气中的一部分SO2,同时达到降温的目的。

经过初步脱硫与降温后的烟气进入脱硫塔。烟气与碱性脱硫剂充分混合、反应,气流的速度随截面的变小而骤增,粉尘与SO2与雾化的微小的碱性液接触,成泡沫化后排出。烟气流速逐渐降低,静压得到一定的恢复,于是,微雾与水蒸汽便以粉尘微粒为核心,开始逐渐凝聚,使粉尘粒径增大。增大的粉尘颗粒与MWTM产生的雾滴相碰,粉尘颗粒融入MWTM,雾滴被包裹、分离,残余的含粉尘颗粒及脏雾滴被带到下一个工作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粉尘与SO2被很好地去除。

反应器的下方设有多重高效D-YTM分离盘,烟气在这里被充分地混合、旋切,没有被除去的微小粉尘雾粒在此被除去。高效分离盘最终清除来自MWTM的超微小含尘雾滴;脱除90%以上的SO2。

脱硫后的液体落入脱硫塔底部,定时、定期排入脱硫塔后设置的收集系统,适当补充一定量的碱液后,经循环泵再次送入喷雾和配液系统中再次利用。脱硫剂始终处于循环状态。

经多次循环后的脱硫浆液排入后处理系统,由于设计的特殊性,经脱硫后的烟气通过塔顶除雾器时,利用其导向作用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将烟气中的液滴分离出来,达到同时除尘、除雾的效果。脱硫渣和部分粉尘经压滤机压榨成饼状,成为修路或水泥的原料。洁净烟气最终经烟囱达标排放。

烟气进脱硫塔前的SO2质量浓度为670 mg/m3左右,经脱硫后的烟气SO2质量浓度小于100 mg/m3,完全满足GB 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O2质量浓度不大于550 mg/m3的要求。

5 结束语

全国各地斯列普活化炉所用原料不同,尾气组分也不同,在配套焚烧炉及作为余热锅炉燃料时,应根据尾气量和组分认真核算,科学配置,同时在烟气脱硫技术上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

本项目所使用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规模都与国际、国内的最新发展趋势相结合,并充分考虑了未来发展的需求,具有技术系统的先进性和发展的前瞻性,立足于国际市场竞争,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同时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方案设计中贯彻节能减排、保护环镜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摘要:简述了煤基活性炭的特点及其在脱硫中的应用,介绍了斯列普活化炉的工作原理,活化炉尾气回收利用工艺及烟气脱硫净化过程,结合实际运行实现了节能减排。

活化利用 篇8

关键词:煤矸石,热蚀变,固体废弃物,胶凝材料

煤矸石是煤炭开发和洗选过程中被分离出来的废弃物, 排放量可占到煤炭产量的10%~15%, 仅2006年煤矸石的排放量就近4亿t[1]。煤矸石本身的活性较低, 往往不能被有效利用。到目前为止, 我国煤矸石的利用率还不到30%, 大量煤矸石仍以堆存为主, 给环境安全造成隐患。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力争提高到70%”的节能减排目标, 利用活化煤矸石制备新型胶凝材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在煤矸石活化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 如李东旭等[2]人研究了多种活化方法下煤矸石的活化机理。本文介绍了一种热蚀变技术活化煤矸石, 并尝试大掺量利用活化煤矸石与矿渣、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混合制备新型胶凝材料。

1试验

1.1原料

主体原料有煤矸石 (北京房山) 、矿渣 (首钢高炉矿渣) 和水泥熟料 (河北唐山) , 煤矸石的活性激发剂采用脱硫石膏 (北京石景山) 和CaO (分析纯) 。煤矸石原样为灰黑色固体, 较致密, 由表1可以看出, 房山煤矸石中铝含量较小, Al2O3/SiO2仅为0.30, 说明它含有较多的石英, 而粘土矿物的含量较少[3]。矿渣则是以非晶态为主, 主要结晶物相为石英和钙镁黄长石, 水泥熟料的四种主要物相C3S, C2S, C3A, C4AF。原料的化学组成见表1。

1.2试验方法

(1) 将煤矸石破碎, 烘干, 粉磨到一定细度。按照表2所示的配比方案, M2、M3中添加脱硫石膏、CaO作为煤矸石的活性激发剂, 将所得混合物料置于马弗炉内700℃焙烧, 保温5h后急冷, 得M1、M2、M3三种活化物料。其中, M1为纯煤矸石粉直接热活化所得的物料, M2为采用干混工艺混合后焙烧活化所得的物料, M3为采用湿法工艺混合后热活化所得的物料。

(2) 将步骤⑴中所得三种活化物料50%分别与25.4%磨细矿渣、21.6%水泥熟料、3%脱硫石膏以及占前述物料总量1%的外加剂混合, 制备出煤矸石质胶凝材料C1、C2、C3。将所得胶凝材料与标准砂、水按照1∶3∶0.45的配合比进行搅拌制浆, 倒入40mm×40mm×160mm的胶砂试模, 振捣成型, 置入温度为20±1℃, 相对湿度为90%的标准水化箱水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煤矸石活化前后的物相分析

本试验利用 (D/Max-RC, Rigaku) X射线衍射仪 (XRD) , 结合表1中煤矸石的化学全分析数据, 对煤矸石原样M0和三种活化物料M1、M2、M3的主要物相组成进行分析, 其对比图谱如图1所示。

由图1中M0的衍射谱线可知, 房山煤矸石的矿物成分比较复杂, 其主要矿物组成有石英和高岭石、白云母、绿泥石等粘土类矿物, 次要矿物为赤铁矿和长石类矿物。其中, 石英、赤铁矿和长石类矿物化学性质稳定, 在700℃的低温环境中不易被活化;而高岭石、白云母、绿泥石等粘土矿物, 经过700℃低温煅烧可脱水分解, 因而具有潜在的火山灰活性。

因此, 煤矸石的主要活性来源是粘土类矿物[4,5]。

从图1的衍射谱线可明显看出, 相对于未活化的煤矸石原样M0, 三种活化物料M1、M2、M3的图谱中石英、赤铁矿、钾长石等的特征峰未有明显变化, 而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的衍射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甚至消失, 这是由于煤矸石中粘土矿物脱水的温度范围较宽, 通常在400~1000℃温度范围内[6], 但是M3中添加的活性激发剂和热蚀变的活化环境使得相同温度下粘土矿物活性激发的效率被大大提高, 高岭石在700℃的低温环境下已经全部脱水变成偏高岭石, 继而分解为无定形的SiO2和Al2O3, 因此M3衍射图谱中高岭石的衍射峰已经完全消失。

2.2 胶砂试块的抗压、抗折强度研究

通过分析胶砂试块的抗折、抗压强度来表征胶凝材料的活性是一种比较直观有效的胶凝活性评价方法[7]。因此, 本试验通过测定1.2节步骤 (2) 中制得的胶砂试块在3d、7d和28d不同水化龄期的抗折和抗压强度, 研究C1、C2、C3三种胶凝材料的胶凝活性。如图2所示, 其中的图 (1) 和图 (2) 分别是三种胶凝材料在不同水化龄期测得的抗折、抗压强度趋势图。

从图2中 (1) 、 (2) 可以看出, 三种胶凝材料的抗折、抗压强度随着水化龄期的延长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C1试块的早期强度不高, 后期强度增长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胶凝材料中活化的煤矸石提供试块的早期强度, 但是采用直接热活化法煤矸石的活化程度较低, 不能为试块提供较高的早期强度。而添加蚀变剂后, C2、C3试块的早期强度均有明显增长, 说明添加蚀变剂可以进一步促进煤矸石的活化。从图 (1) 和图 (2) 中C2、C3的强度曲线可以看出, 在任意水化龄期, C3试块的抗折、抗压强度均高于C2, 说明相对于干法热蚀变煤矸石, 湿法热蚀变更能提高煤矸石的活性, 制备出高胶凝活性的煤矸石质胶凝材料。这可能是因为添加蚀变剂后湿法混磨使得煤矸石和蚀变剂被均匀分散, 蚀变剂对煤矸石的蚀变机会增加, 因而有大量煤矸石被活化。

2.3 硬化浆体试块SEM分析

本试验利用S250型扫描电镜和Link NA1000型能谱分析仪 (SEM-EDX) , 观察C3净浆试块在不同水化龄期浆体的表面形貌, 同时进行特征点的化学元素测定分析。扫描电镜可以对胶凝材料硬化体中孔隙、水化产物的形貌、大小进行观察。再结合能谱分析, 可以鉴别试样表面物质的组成情况, 两者结合研究湿法热蚀变制备的胶凝材料C3胶砂试块强度增长的影响因素[8]。

图3中A、B、C图分别为胶凝材料C3净浆试块在3d、7d和28d标养后的扫描电镜图片, D图所示为A图中“1”处的能谱分析图。由图A可以看出, 在水化3d时, 浆体中仍有较多的未水化反应颗粒存在, 颗粒表面覆盖着一层絮状水化产物, 颗粒周围有明显的缝隙存在, 缝隙中夹杂生长出少量的丝状物质, 如图A中1处所示。由D图的能谱分析结果可知, 这些丝状物质为水化早期形成的钙矾石。丝状的钙矾石和无定形相的水化产物互相混合, 交叉在整个网络结构中, 为水化产物提高早期强度。但是由于水化产物和钙矾石的生成量有限, 整个空间尚存在少量的孔洞, 所以3d水化浆体的密实度较差。B图中这种丝状物质大量生长, 数量增多而且变粗, 由丝状成长为棒状, 而且没有明显的颗粒存在, 这说明浆体中C-S-H凝胶大量生成, 颗粒之间开始被大量形成的C-S-H凝胶填充, 这段时期C3胶砂试块的抗折、抗压强度快速增长。由C图所示的28d水化浆体SEM图可以看出C-S-H凝胶进一步增加, 试样断面更加密实。

3 结 语

1.本试验所采用的700℃活化温度为煤矸石中粘土矿物的脱水和分解温度。但是, 在相同的活化温度下 (700℃) , 采用不同的蚀变剂掺加量和不同的混磨方法, 煤矸石中的粘土矿物脱水和分解的程度不同, 从活化物料的XRD衍射图谱分析得知, 湿法混磨热蚀变后的物料中高岭石的衍射峰完全消失, 湿法热蚀变方法更易于实现粘土矿物的脱水和分解。

2.相对于未加蚀变剂直接热活化和干混热蚀变活化的两种物料, 湿法热蚀变制备的胶凝材料胶砂试块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均有明显增长, 随着水化龄期的延长试块的抗折、抗压强度呈稳步增长趋势。

3.选用脱硫石膏和CaO作为煤矸石的活性激发剂, 既可以实现煤矸石活性激发, 又可以实现脱硫石膏的资源化利用。但是分析纯CaO成本较高, 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可以用生石灰代替。

参考文献

[1]常朝辉, 王节明, 刘凯.煤矸石开发利用方向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3, 29 (2) :12-13.

[2]宫晨琛, 李东旭, 王晓钧.煤矸石增钙焙烧的机理[J].硅酸盐学报, 2007, 35 (7) :881-885.

[3]陈飞虎.自然煤矸石国内外研究与应用情况[J].硅酸盐建筑制品, 1996, (1) :35-41.

[4]姚林波, 高振敏, 胡澄.高岭石热转变产物29Si、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研究[J].矿物学报, 2001, 21 (3) :448-452.

[5]Kakali G, Perraki T, Tsivilis S, et al.Thermal treatment ofkaolinite:the effect of mineralogy on the pozzolanic activity[J].Applied Clay Science, 2001, 20:73-80.

[6]张长森.低温烧煤矸石的火山灰活性研究[J].硅酸盐通报, 2004, (5) :112-115.

[7]Sabir B B, Wild S, Bai J.Metakaolin and calciYJd.Clays aspozzolans for concrete:a review[J].Cement and ConcreteComposites, 2001, 23 (6) :441-454.

活化利用 篇9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逐步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高中物理教育也逐步发生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变化.现阶段物理教学过程注重保护探索兴趣,致力于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

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强调掌握探究的方法和程序,经历探究的体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品格,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这就意味着一线教师不能只过分强调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但目前教学实践中,各种原因导致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运用实验进行直观教学的做法普遍存在,而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困难.

1 物理演示实验面临的尴尬与挑战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现象,本应该让一群正处于“好奇宝宝”阶段的高中生对此相当感兴趣的.但是为什么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见到物理题就发怵?物理课如“紧箍咒”一般让他们痛不欲生?这些其实跟教师愿不愿意用实验来打动他们很有关系.另外,通信技术、交互技术、虚拟技术等快速发展能使90后、00后的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足够丰富的信息,交互技术能使得他们的感官“逐步”获得强烈的刺激反馈,通过虚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学生可以获得一样的信息,但体验更佳,学生们因此而乐此不疲.渐渐习惯这些技术带来新鲜感的学生们,很难满足枯燥乏味的“一言堂”、“讲练式”教学模式.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有的老师让学生“看黑板”;有的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或运用各种软件“做实验”,例如“仿真物理实验室”之类的,并称之为是“现代技术的运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更乐于布置实验试题给学生做,通过在学生的课外《练习册》中的练习来考察学生实验方法或原理掌握程度情况 .这些类似现象加剧了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因此导致上述学习现状.

事实上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浇灭了学生对物理的积极性,伤害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更是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长期下去就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这一现象在高考总复习的时候表现的更为突出.奇妙有趣,奥秘无穷的物理课渐渐的变成了依靠公式和定理堆积起来的大量计算和推理,过于抽象的思维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慢慢降低直到消失.失去了长久动力的学习兴趣,再优秀的同学也只是教师们培养的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是不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的,长期下去对国家的未来发展百害无一利.

但如果能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物理课像游戏一样花样百出,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的每一步变化,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认同并鼓励支持他们.那么教师就不用为学生学不会而发愁,再也不用为学生上课开小差,成绩上不去,能力得不到提高而苦恼.因此一线教师必须要设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主动参与物理课堂教学和实验,从一个课堂旁观者变成课堂参与者,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一线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在传授知识本身的同时,更多的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知识特点,转变教学方法,想法设法使课堂内容丰富化、多样化,改变原有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学有所获,并且有充足的信心,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快乐的学习.

2 开发生活化元素物理实验的实践思考

为了更好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小制作,尤其是各种生活化元素的课外小制作,使之成为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或手段.通过简便易行、生动有趣的课外小实验与小制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启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实际创造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都将是很有意义的.

2.1 利用生活化元素改进演示实验应注重科学性

不能用假象代替真实的物理现象,不能用错误概念歪曲物理概念.不论是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实验原理的科学性是其前提,都需要注重实验原理的正确性和表述实验的确切性.

例如在学习过《动能定理》一节之后,教学内容过渡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分析上.两节内容均为必修2甚至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上的难点:动能定理适用范围广,适用情形多,且往往能够简化计算过程,对同学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机械能是从能量守恒角度对物体经历的物理过程的总体把握,而能量对高一同学而言还是属于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分析机械能守恒条件时并课本上仅仅是通过一副卡通插图(图1)来说明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于帮助同学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并吸引同学们的关注.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每位同学发一根橡皮筋,然后用草稿本裁剪出一块5×3 (cm2)的纸片,经过折叠后对折,如图2.松手之后橡皮筋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子弹”的动能,因此“子弹”能以较快速度将纸团射出,本实验体现了弹性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另外射出之后的“子弹”从高处飞出做平抛运动,“子弹”的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但这个过程很难直观察觉,可以将上述过程作为人教版必修2课本78页:“问题与练习”第3题的演示实验).

新课时通过利用本方案引入,能让每个同学都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很好实现诸如“该过程有哪些能量,哪些能量相互转化等”问题顺利的过渡.利用生活化元素改进的演示实验能让同学们亲自体验,促进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2.2 利用生活化元素改进演示实验应注重简易性

实验取材过程的易得、制作过程的简单、演示过程的便利,演示效果震撼是生活化元素开发的演示实验教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制作复杂、结构复杂的实验,不利于教师制作,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操作、不易制作、成本过高的实验,难以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都不易推广.

例如为了演示物体的惯性,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刷牙这个过程,在刷完牙之后将动作定格在刷牙之后的甩手这个动作上,请同学分析这个甩手的动作.同学们通过这个实验,就很感兴趣“为什么要用牙刷?”“这个动作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其实这个动作就是利用惯性,在甩手时突然停顿,这时牙刷头上的水分由于惯性飞离刷头,从而达到甩干牙刷头的目的.如此贴近生活情景且又是如此熟悉的场景,学生深深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了惊奇.

又例如在演示液体的表面张力时,可以用“如何将一口绣花针(硬币)浮在水面上呢?”这个实验引入.学生们跃跃欲试,可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试看:也许有人会直接把绣花针(硬币)放在水上;也许有人会把绣花针(硬币)先放在碗底,然后再慢慢注入清水...在尝试过程中,或许有同学试着将绣花针(硬币)先放在餐巾纸上,然后再把餐巾纸轻轻的平铺在水上,借助餐巾纸吸水快的特点,等餐巾纸吸水沉入水中,就能发现绣花针(硬币)很容易就飘在水上,如图3.

2.3 利用生活化元素改进演示实验现象必须直观性

“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所谓直观性,指演示时实验过程的各种现象易于被学生的感官感知.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其知识、原理、规律的表述必须严谨,在理解这些严谨的语言时,教学实验需要做到形象.为了突出教学效果,避免歧义,一个实验最好只展示一个现象或者说明一个原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专注于该专注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微小形变是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关键,但往往微小形变很难观察.微小形变可以通过放大的办法来证明它的存在.

原方案:书本上列举了在有机玻璃上放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有机玻璃,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使得接触面发生微小形变,微小形变导致有机玻璃内部的光路发生变化,从而根据光路变化来证明发生微小形变.不足:本方案涉及到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方向不变的光学知识,在上弹力这一课时知识点还未涉及到光学相关知识,另外有机玻璃似乎离同学们生活较远,很难获取.

改进方案及制作过程:找一个普通的黄酒瓶(一定要找瓶身为扁状的),用水注满,在水中滴几滴红色眼药水(其他如黑色钢笔墨水也可),然后用一个废旧的家用温度计,小心去除测温部分(也可用细小的吸管替代),将剩余部分用泥巴裹住之后做成一个瓶塞,盖住瓶子如图4.用手去捏瓶身,根据温度计(或吸管中)液面的升降就极容易判断出玻璃瓶发生了微小形变.

2.4 利用生活化元素改进演示实验要注重安全性

安全性指实验制作及演示过程中,确保实验仪器和师生的人身安全.生活化元素改进的实验,由于材料易得,材料没有做过严格的安全测试,加上学生极易模仿,有危险性的实验必须排除.有些实验演示时并不危险,但学生如果课外模仿制作容易产生不安全的因素,此类实验也应该尽量通过诸如安全教育等予以排除.所以设计实验时必须学会排除多种可能性,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例如人教版选修3-3教材关于压缩气体做功的演示实验,如图5所示,在有机玻璃筒底放置少量易燃物,例如蓬松的棉花,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但是课本上演示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活塞和圆筒需要左右手分开固定,因此可能会因下压动作过猛导致实验者手腕受伤;有时下压过猛,内部气压迅速增加,还未稳定时若恰好松手,活塞甚至会可能反弹伤人;往往会出现活塞迅速下压后,棉花球并不燃烧的现象,同时还可看到筒中弥漫着大量的乙醚“白雾”,且实验效果并不明显.

方案改进:将用完的签字笔芯的笔尖用老虎钳夹住后拔出,然后将里面残留的墨水清理干净.用老虎钳将其中一端轻轻夹出一个凹槽(注意不要夹断或者夹破).用老虎钳将自行车车轮的辐条有螺纹的末端剪掉,并用锉刀将末端打磨平整.用笔芯一端在桔子皮上按出一个孔,将桔子皮压进笔芯内,用做好的辐条慢慢将桔子皮推到笔芯凹槽处,然后再次用笔芯在桔子皮上按出另外一片桔子皮,这样气压桔子枪就做好了,整个装置的示意图如图6.

制作好的桔子枪是通过多片桔子皮形成一段密闭的空气柱,用辐条快速推动笔芯一端的桔子皮时,封闭的气体体积迅速变小,气体压强增大,从而推动末端桔子皮做功,桔子皮“啪”的一声,以较快速度飞出.该实验器材简单易得,结构简单,课堂演示时获得学生们的惊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演示效果.实验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没有任何危险性,全体同学都能动手去做,在自己制作过程中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并能够通过看谁的桔子枪射程远等小游戏调动学生热情,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另外,上述在演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时,将子弹弹出还是具有一定危险,可以将其改进一下.方案:利用商品外包装的硬塑料片,取出其中一块大小约10×5 (cm2),对折,然后用剪刀剪成图7形状.使用时先将塑料卡片沿虚线对折,然后用橡皮筋通过图中4个缺口卡住固定.将对折后塑料卡片往下压,则卡片张开,使得橡皮筋发生形变,松手之后,卡片向上跳起,如图8.整个橡皮筋势能释放转变为塑料卡片的机械能

的过程形象直观,且没有危险性.上新课用该小实验引入,同样起到活跃课堂氛围,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

3 利用生活化元素改进演示实验的效果初探

生活化元素改进的实验装置材料来源丰富,实验装置结构简单,实验效果明显,趣味性强,因而学生的课堂情绪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通过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加强学生节约资源、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有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能产生正面的影响.改进的实验教具是低成本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教学价值不低.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甚至是人们认为失去价值的废旧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即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也可以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所学的物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能切身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侧面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

活化利用 篇10

一、解读生活“垃圾”,激幼儿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材料千奇百态,很多看似无用的“垃圾”却有时可以用作我们画画的材料。像各种瓶子,随处可见又是随处可拿。于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很多瓶子,这些看似无用的“垃圾”,幼儿却是很感兴趣,惊叹原来还可以在瓶子上画画呢!

1. 瓶子一部曲——玩转颜色

首先和幼儿一起收集废旧的塑料瓶,由于是小班幼儿,因此根据年龄特点,给幼儿添加了辅助材料——彩色的毛线。然后开展了美术活动“七彩玻璃瓶”,采用绕毛线的方式装点塑料瓶,没有色彩的透明塑料瓶马上变成彩色了,连幼儿也自己说:“我的塑料瓶怎么变得那么漂亮了!”

2. 瓶子二部曲——颜料图案

看到幼儿对瓶子的热情不减,于是我请幼儿带来了废旧的玻璃瓶,形状各异的玻璃瓶又能变成什么样呢?幼儿十分好奇。这次我开展的美术活动“瓶子的世界”,先请幼儿将瓶子刷上好看的颜料,然后用棉签进行画画。刷上颜料的瓶子立刻生动鲜活起来,幼儿也跃跃欲试。当提出在瓶子上画上图案时,幼儿心里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3. 瓶子三部曲——造型百态

当最后请幼儿用瓶子画画时,我听到不少幼儿在说:“看看这次老师又要把瓶子变什么了呀?”当我出示很多辅助材料,像纽扣、珠子以及彩纸等时,幼儿个个都睁大了眼睛。于是我开展了美术活动“瓶子大变身”,果然孩子的视觉是独特的,当我看到变成的瓶子汽车、瓶子娃娃还有瓶子火箭时,幼儿也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没有用的“垃圾”能变成那么多好玩的东西。

二、巧用自然“垃圾”,促幼儿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2岁以后幼儿的想象迅速发展。因此活动中我总是提供一些自然材料来吸引幼儿,促进他们的想象力。

1. 石头点画——引导想象

一学期开始,我就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很多形状各异的石头,幼儿很感兴趣,总是问我:“老师,这是干什么用的呀?”因此当正式开展活动时,幼儿听得特别认真。因为考虑幼儿是小班上学期,所以只是请幼儿在石头上用棉签进行点画,然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儿说:“我画得是一座七彩山。”因为他的石头是三角形状的。有的幼儿说:“我画的是乌龟的背。”还有的幼儿说:“我画得是七星瓢虫。”听着幼儿精彩的介绍,我也不免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2. 树叶拓印——引发想象

秋天到了,很多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于是我带领幼儿一起到户外捡树叶,并请他们回来后观察树叶。然后开展美术创意活动“树叶变变变”,请幼儿将树叶拓印在纸上,进行想象。有的幼儿将枫叶想象成金鱼,有的幼儿将几片叶子想象成一片森林,还有的幼儿将树叶想象成长颈鹿的脖子。是这些姿态各异的树叶画,引发了幼儿的想象。

3. 树枝装饰——激活想象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马路上都是各式各样的圣诞树和圣诞老爷爷。抓住这个时机,我开展了美术创意活动“圣诞树”,请幼儿来装饰树枝。因为是小班幼儿,我还给幼儿提供了一些橡皮泥和一些漂亮的小礼物贴纸,利用这些辅助材料进行打扮。幼儿马上忙碌了起来,想象力立马被激活,幼儿边用橡皮泥捏各式各样的圆的、方的的东西,然后将这些捏好的物件挂到圣诞树上。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幼儿马上回答:“这是圆圆的糖果呀,这是方方的盒子呀!”不一会儿他们的圣诞树就装饰好了,十分漂亮。

三、挖掘食物“垃圾”,展幼儿创意

1. 蔬果创意大变身

陈鹤琴先生说:“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很多东西都是新奇的。利用这些好奇心,我从不同角度让用幼儿发现画画的乐趣。如:在开展美丽的花园的活动中,我就准备了一些蔬菜,出示青椒、莲藕、胡萝卜、笋等通过引导切开这些蔬菜,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横切面。在鼓励幼儿蘸色印画,当一块块蔬菜的切面在画纸上呈现的时候,孩子们感到惊奇和兴奋,他们没想到蔬菜能变成一朵朵如此美丽的花和叶,这不仅体验了乐,更加感受了美。

2. 果壳创意大变身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尤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往往对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会更好奇。好奇怎样用这些熟悉的材料进行创作。像我们开展的活动“果壳粘贴画”,提供的是幼儿所熟悉的西瓜子壳、葵花籽、花生壳、核桃壳。这些东西幼儿大都吃过,但是却没进行画画。于是活动还没开始,幼儿就很好奇,原来是让幼儿根据果壳的大小给小花进行装饰,幼儿感到新奇,所以做起来就特别认真。

在主题活动“可爱蛋宝宝”中,我们把蛋材料引入美术教学中生成了具有班级特色的课程,如“不倒翁”,让幼儿在家准备一个没有蛋黄蛋清的鸡蛋壳,运用美术手法制作一个漂亮的不倒翁;“蛋壳贴画”,让幼儿先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然后再把蛋壳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美丽的画就呈现出来。

3. 动物创意大变身

秋天是吃螃蟹的季节,说起螃蟹幼儿可是有好多话要说的,从它的味道、不同的产地等方面,但是让他们说螃蟹的形状是什么、有多少条腿、大钳子之类的就不能很好地说清楚,更不说把它画下来了。于是我把螃蟹请进了教室,让幼儿近距离地去观察它:形状、腿、大钳子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样行走的?经过观察幼儿知道螃蟹有八条腿、两个大钳子,螃蟹的身体是椭圆形的。还模仿螃蟹行走,模仿大钳子抓食物。这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感性经验,对进行美术创作有了很大的帮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美术手段来表现所看到的螃蟹,像用彩纸剪贴螃蟹、用蜡笔来画螃蟹、用橡皮泥来捏螃蟹,不同的螃蟹在幼儿的手中诞生了,这也使得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了。紧接着我们又开展了“螃蟹搭高楼”的美术创意活动,幼儿自己带来洗干净的螃蟹壳,整个活动有合作又有自己创作,幼儿十分喜欢。幼儿在动手动脑中体会到了美术活动的快乐。

纵观这些“垃圾”,虽然不起眼,却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幼儿在自己玩自己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意美术的独特。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垃圾”,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由此也打开了创意美术的新天地。

摘要:对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其技能水平低、专注度不高、持久性差,往往画几分钟左右便不能继续了。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逐渐从单一平面的材料,到注重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术课“垃圾”材料,别小看这些无用的“垃圾”材料,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大有精彩呈现。

上一篇:制造业产业结构下一篇:种子筛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