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域

2024-10-25

生活化视域(通用10篇)

生活化视域 篇1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已成为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皆语文,只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在生活中关照自己的语文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语文作业不应只是训练的主要方式,它本身还应成为一种学习行为。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解决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学会迁移,得到发展。

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与生活链接,增加作业中的含“今”量,同时提供多方面的解题思路和多元化的答案,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答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

一.知识积累: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夯实基础

传统作业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科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而不太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现在,我们应努力避免这样的倾向,突出现代应用意识,力求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生活,在练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作业往往枯燥乏味,机械训练较多,要尝试引进鲜活的语言材料扮靓习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如教学剧本《一厘米》,一位老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如果电视剧《一厘米》即将上演,请你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词。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几个富有概括力的句子,也可以是一组不连续的主题词。看谁写得最有创意,最有吸引力。示例:

⊙一厘米,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位母亲,一颗捍卫尊严的心灵;一则短剧,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毫不起眼的一厘米小题大做的年轻母亲值得关注的成长故事

⊙一个生性平和的女人,为何小题大做?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演绎怎样的人情世故?

在专题“广告多棱镜”学习中,让学生结合“生态绿洲,荷乡宝应”,为家乡宝应荷藕产品写一则商业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链接荷藕产品资料:

捶藕:色泽酱红,香甜酥烂,素而不淡,浓而不腻,有健脾开胃、减肥降压、益肾固精之功效。

莲藕汁:清雅爽口,口味纯正,富天然莲藕的独特风味。清热解火,醒酒养颜、瘦身美体。

藕粉:营养丰富、口感滑润,色泽好、晶莹透亮、味清气芳。藕粉具有美容美白等功效。

荷叶茶:荷叶具有解热、抑菌、解痉作用,有降脂,降血压,排毒养颜,滋肝润肺等功效。

教学中让学生研读上述材料,了解宝应荷藕产品的不同特点和功效,寻找广告语的创意点。然后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小组内部交流讨论,互相评价修改。学生展示优秀的广告语,解释自己的创作思想,集体评价。

二.语言运用: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学会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主张知识应用于实际、理念运用于实践。我尝试设置了一系列应用性习题,并将该类习题的情景与实际问题的情景统一于一个真实的整体,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掌握的语言知识自主探究,迁移运用。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海囤族”。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看了新闻,说什么都在涨价,反正以后也要用的,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

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出的是百姓应对物价上涨时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在工资赶不上CPI速度的时代,民众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由于是生活日用品,这些产品的涨价必然牵动公众最敏感的神经;但更令人担忧的,恐怕不是游资的炒作,而是垄断“搭车涨价”以及中间商从中作梗。

学生通过阅读筛选信息加以概括整理,可以这样归纳:“海囤族”指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以便宜为标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以满足其安全感的群体。又如在《背影》一课中拓展环节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这样的作业设置了对话语境,贴近学生实际,紧扣文本,学生自然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三.阅读理解:在互文式比较阅读中感悟鉴赏

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文本是单一的,文本之间相互指涉,构成了互释、互训与互通的交会网络。因此首先要将文本“读厚”,方能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在阅读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可采用“链接法”,进行互文式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样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以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人琴俱亡》一课,根据本文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选取《世说新语·鼓琴吊丧》《晋书·王徽之传》及《列子·汤问》“高山流水”的故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觉者。

循着这些文本的内在脉络,学生在互文阅读中感受到清越高雅的“古琴”始终与“文人”相伴、相知、相融。在拓展环节,链接诗文与生活接轨,帮助学生体验深情之美,探访文人墨客的心迹。结合语境,填写诗句:

深情之美无处不在:是李商隐关于坚贞爱情的一声赞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孟郊临行前母亲的一针一线,“意恐迟迟归,临行密密缝”;是苏轼中秋月夜遥寄兄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龚自珍看到落花的由衷抒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接着让学生体察深情之美,留心身边的细枝末节,结合语境,仿写句子:

深情之美萦绕于我们身边:是困难无助时,朋友伸出的热情的双手;是失落寂寞时,老师充满温情的鼓励的话语;是疲惫困顿时,母亲送来的一杯香浓的牛奶……深情,人间之大美!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存在着距离,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视角的转换,消除张力,达到视野的融合。

四.关注时事: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放飞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从近年写作命题来看,涉及的内容越来越现代化、现实化和热点化,强调“三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大事、关注人生。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一位老师围绕“劣质奶粉事件”,设计了这样的话题:

三鹿奶粉事件令人发指,环顾我们身边,假冒伪劣似乎一直与我们同行,从假药、假种子、假化肥到盗版书籍、假证件……当看到因毒奶粉而患病的娃娃的悲剧,我们应该警醒,其间有道义,有责任,有亲情,更有我们对社会的热切关注的职责,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请围绕“伪劣奶粉事件”话题,用你的笔记下你的思考,抒发你的真情,发表你的真知灼见。

为了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多角度确定主题,有的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的从生产、销售商角度出发,应该唤醒他们的良知;有的从监管部门角度出发,应该加大管理惩治力度;有的还联系“诚信”、“责任”、“关爱”等一系列关键词确立了文章的中心。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人生,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话题:

《读者》作为国内畅销的刊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会被文中精美的插图、摄影、漫画、国画、油画等吸引。在现代传媒时代,我们同样可以仔细咀嚼这些图画,有所思、有所感。以“读图时代,我们咀嚼快餐”为题作文,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以“读图时代,我们咀嚼快餐”为题作文,丰富了学生“自我话语”的途径,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因此,话题作文在于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己对话,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积淀人生阅历,历练思想情怀。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勤于挖掘,精心引导,学生的作文会变得灵动而多彩,丰富而充盈。

为了让学生关注生活,有一次开学初,一位老师发现教室后的黑板报图案新颖别致,版面匠心独运,选文精练隽永,灵机一动,引导学生围绕黑板报展开讨论,学生们妙语连珠。然后让学生以“黑板报”为话题作文,佳作迭出。不妨回味学生习作中的精彩片断:

读完后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觉得插图配得比较美,有的觉得文章选得很精彩,还有的认为版式设计新颖灵活。总之一个字———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常常成为遗憾。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遗憾,渐渐地认为身边的一切是多么的平淡琐屑,百无聊赖;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丽》)

几笔流畅的线条,一幅幅简洁的插图,再加上秀丽的粉笔字,便构成了我们班一道亮丽的风景———黑板报。飞扬的线条,飞扬的汉字,飞扬的花朵,飞扬着一个五彩的青春!(《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只要我们引来源头活水,巧妙设置话题,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的习作定会活水长流,文采斐然。

生活世界视域下的道德教育 篇2

关键词: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解读

“生活世界”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他在1936年的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首次阐明了这一概念。

20世纪30 年代,胡塞尔在其晚年的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对“ 生活世界”进行了系统论述。胡塞尔认为, 生活世界是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实在、经验、直观的世界,是日常的、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存在。[1]

胡塞尔把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根本出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拾意义与价值问题,进而解决欧洲科学危机、文化危机,欧洲科学也只有以生活世界为根基才能渡过难关。

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实践思维方式”转换了西方传统思辨形而上学的“本体思维方式”,深化了“生活世界”的内涵,从而使得哲学回归到了生活的道路。他们认为:生活世界究其本质来说就是人的现实生活,是人所处的现实的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是其现实基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就是生活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活世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科学世界,反之,它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是一个动态的人文世界,在这个人文世界里到处都是、富有感性色彩的现实生活场景。

二、我国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

生活世界是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舞台, 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 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其中, 是德育的根基和深厚的土壤。因此说生活世界里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然而当今的高校德育大都倾向于传授抽象、僵化的理论知识,学生的主观感受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而忽视了动态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发生了严重的脱节。

1.德育内容符合化,德育主体性缺乏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具,德育成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工具。这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仅仅将个体看成社会发展的工具,无视甚至否定了个体的内在价值需求。道德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生活发生了严重脱节,在“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却荡然无存,这必然导致了大批量毫无个性可言的标准模具的产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

2.德育方式偏执,德育实效低下。

目前,在我国灌输教育为手段的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被当做教育对象,被当做“美德袋”,任凭教育者不分层次、不分对象地用道德规则条目和思想政治条款等将其填充,这种机械说教的灌输方式,通过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听话”人格 ,拒绝差异,打击个性,在当前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不利于品德素质健全发展。这样的德育是低效的,也是失败的。

3.道德教育专职化,德育责任相互推诿。

长期以来,学校作为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价值观念的特殊社会组织,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学生的道德教育职责,道德教育似乎也因此成为了学校的专属,然而,随着人们对道德认知理论的认识趋于完善,家庭、社会环境对人才塑造培养的作用凸显,于是出现了社会、家庭依靠学校、埋怨学校教育的不力,学校责怪社会风气不良、家庭管教不当等等相互责怪的扯皮现象。

三、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的最终落脚点。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倾向,当前道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功能,从而走出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

1. 重树高校德育的“泛个体生活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利益诉求被严重忽视,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现状导致的结果是道德教育成为“无人”的教育,因此,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重数高校德育的“泛个体生活性”是其首要目标。

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就是要使教育者从学校压抑、禁锢的环境中走出来,以自我个性品德的发展作为主线,不断激发主体内的内在精神需要,真正调动起他们作为自身道德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将其培养成为积极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能力的道德发展主体;另一方面,也要转变高校的教育思维模式,而不再把某种信仰、价值当做教条,应努力把被动、盲目的道德知识灌输转向主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行为过程。

2. 倡导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要求建立平等,双向的影响方式

胡塞尔认为,现存的世界是一个充实着他人主体性行为的世界,或者,也可称之为是一个存在于“ 交互主体性”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惟有在主体间进行相互交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世界。[2]

在道德教育的交往活动中,传统意义上具有绝对权威地位的教师不再是主导教育活动的指挥者,反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道德教育主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3.高校德育源于生活,更要超越生活

道德来源于生活,德育为了更好地生活。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探索出主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只有在生活世界中,德育的进行才有现实的土壤。

但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并不是完全的肯定或否定。道德教育不等同与生活世界,亦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生活世界, 更不是抛弃道德教育的生活世界。

真正的道德教育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唯有立足客观实在,直面现实生活世界, 从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充分挖掘生活世界的丰富的内涵,进行深刻的道德教育。(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3]李红,黄海平.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J].学术论坛,2007,(2)

[4]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5]王晓丽、刘社欣. 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6]彭建华.德育回归生活:德育困境的突破[J].内蒙古大学学刊,2008,(4)

生活化视域 篇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高校习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等同于方针政策、观念理论的片面灌输与弘扬, 教学过程成了思想的单向灌输过程, 注重方向性而缺乏层次性与生动性, 最终只能沦为枯燥的理论讲授。由此看来,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想化的主要弊病就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 往往流于形式, 难以真正触动人之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之目标偏高所带来的问题表明: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近生活、需要回归平凡的血肉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对人自身的服务上来, 恰如有论者所提到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宗旨要围绕人及其生活而展开, 要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做人, 并分享到做人的尊严与幸福。”[2]以生活化为导向,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应该立足生活, 立足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理论指导, 同时更应以问题为面向, 让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定留在空中楼阁的东西。为此,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人、照顾到人性的现实, 谨慎对待理想性过高、现实中人难以达到的教育目标, 至少不应将之作为全社会都要达致的目标来处理;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制定的方针应以问题为导向, 以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而对宏大理论体系应保持应当距离, 至少不是兴趣的主要方向; 三是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局限有合理认知, 谨防犯了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当然,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处应对现实低头或妥协, 换句话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失去应然的向度, 更不意味着其缺乏理想性的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生活化所着眼的只不过是防止目标设定的过度理想化而已。总的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是要以贴近生活为目的, 为生活所服务而又不远离生活, 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又更具生活色彩, 能够为人付出一定的努力所达至, 从而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纳与认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在课程安排上, 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实际上都可看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问题是, 在内容安排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因课程的多样性而取得喜人的成效, 原因在于有的老师要么为了突出政治性原则, 不顾社会现实, 变相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授变成宣传教育工作, 远离学生自身的真切感受; 或者要么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味批判社会、否定一切;[3]还有的为了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喜欢听讲等原因, 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了单纯的表演课, 嬉笑热闹之余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教育内容。由此看见,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极大问题, 其中核心问题就是远离生活, 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需要相分离。

因此, 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须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像现实生活靠近,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 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紧扣现实生活, 从生活中来而又回到生活。为此, 第一, 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意蕴, 教育内容要反应学生当前的心理与思想需要, 考虑学生自身的真切愿望与利益诉求, 将其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 并注意教育内容的不断充实与调整,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要以化解学生心理困惑、情感困惑、思想困惑为着眼点, 拒绝远离学生切身实际的口号式教育。第二, 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教育内容要反应时代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与时代的风貌, 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时代的特征、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的风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主题, 顺应时代要求, 倡导时代需要的现代思想和观念, 注意从时代变迁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2]。第三, 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实践指向, 摆脱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倾向, 将培养一定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 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与途径, 既包括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也包括所采用的载体与艺术等。教育形式的生活化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所确立的目标与任务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形式上不仅显得简单僵化, 而且也远远落后于时代,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匹敌其他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影响与作用, 从而造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后果。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 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下大工夫, 因为教育形式的成败关系到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究竟如何的问题, 正所谓“方法得当, 艺术高超, 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 方法不当, 缺乏艺术性, 就会事半功倍, 难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4]。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 我们必须在教育形式方面也要下大力气, 其唯一出路就在于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实现生活化的转向。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方法是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方法承担着向对象传递内容的作用, 它包括方式与技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是指教育不离开生活、与生活相交融, 创新教育方式, 要改变过往在教育方法上呆板、模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使得教育方式灵活多样, 切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和感, 而相应的内容自然也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 得到他们的接纳与认可。其二,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离不开载体的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 是指担任教育任务的各种载体与学生生活相贴近。比如, 在载体选择上, 尽量采用与大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载体, 尽量采用多种载体形式而非单一的载体, 以取得在学生中喜闻乐见的效果;又比如, 要尽量采取实践参与性较强的载体, 而少用或慎用理论性较强的载体, 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的来说, 想要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进行以生活化为导向的改革, 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以切近生活、依靠生活与服务生活为改革方略, 最后取得提高教育之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 2010 (5) .

[2]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5) .

[3]何书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6) .

生活化视域 篇4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模式 数学

数学的新《课标》提出:“学习数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而又应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结合现实为学生创设一个最大程度接近生活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来导入数学课程,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正是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作为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我们应基于生活视域来探索职高数学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从课前导入、教学过程、课中练习、课后作业等四个维度,开展基于生活视域的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求知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新鲜而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例如笔者在平面向量的加法的教学中,伴随着《那些年》的背景音乐,引入大家熟悉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并追问学生向往台湾的生活吗?然后播放几张台湾特别是台北市的美景,希望学生有机会可以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此时笔者话锋一转,强调以前从宁波到台北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需要先去香港转机,而现在因为政策开放了,可以直达台北了,但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这两种方式的最终效果是一样的,从而抽象出向量的模型,顺其自然地引出向量的加法。这样的导入方法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事半功倍。

在上计数原理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猜一个从小学就一直活跃在数学课本上,而且经常砸碎这个、倒翻那个的著名人物——“小明”,学生顿时感觉很亲切。此时教师讲述小明一家去北京旅游遇到了装点花坛和给汽车上牌照求种数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通过用初中的列举法解答受阻之际,鼓励他们学习本节课的计数原理后定能迎刃而解,大大加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再比如上分数指数幂这节课时,引入一个“恋爱密码”的故事:男生传纸条给女生,上面写着“你下午3点在校门口等我”(翻译的意思),女生传纸条回应男生,上面写着“我会在3点前后5分钟等你”(翻译的意思)。通过这样幽默诙谐略显八卦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下让学生回忆初中根式的知识点,学生注意力大大增强,为这节课的有效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过程生活化——增添求知兴趣

良好的开端仅仅是成功地一半。要想真正成功还需要重视教材的处理和运用,在平时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最大效益,融教材于生活。

1.例题生活化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例题:宁波经贸学校在创建宁波市文明单位,美丽校园过程中,正在努力搭建了经贸十景。漫步校园,各种颜色鲜艳的花草树木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春意盎然的生机,与其说是在经贸读书学知识,不如说是在经贸体验生活。在这个特色明显的校园里,有人希望为这个校园再添一道风景线,构想如下:建一堵大理石墙,设计时为了与周边景点协调,对于同样规格的大理石用量按下述规则:第一层比的二层多4块,第二层比第三层多4块.....以此类推,若第十层用了40块。那么想请同学们求:第一层用了多少块大理石?十层一共用了多少块大理石? 此题和学校当时的政策和在建的工程项目正好吻合在一起了,不但向学生宣传了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共创美丽校园的决心,更让学生感觉数学真的就在身边,解此题仿佛是在帮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成就感大大增强。

在两点间的距离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例题: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变粗变细,变成能通天,变小可以藏在耳朵里,若金箍棒的两个端点分别用A、B表示,把A点放在直角坐标系中(-1,2)的位置,B点恰好落在(5,-6)处,求此时金箍棒的长度;若孙悟空要把金箍棒拿起来,手握在何处正好握住金箍棒的中点。此题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和金箍棒为背景,让学生感觉原来名著里也蕴含着数学,这个比单纯的告诉你两个点的坐标,直接代公式求两点间的距离和中点坐标要更加吸引学生。

2.情景生活化

如复习二元一次不等式时,正好是母亲节,要给母亲买花,所以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花店老板告诉我康乃馨每枝15元,百合每枝10元时,此时我发现我只有150元钱,而且希望康乃馨的数量不低于百合数量的2倍,我可以如何购买?在这样一个充满感恩的日子里,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激起的不仅仅是思维的火花,更是情感的火花。

如在计数原理课程中笔者通过创设小明游北京的情境,以帮助小明解决在旅游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线索,铺设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层层递进。学生在轻松的、生活化的氛围中,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迎刃而解的同时,学会了计数原理的应用。这样的流程不仅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而且不断地充足和内化学生的知识,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相关知识网络,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中,以经贸公司小王创业之路为线索,他向借贷公司借3000万,借贷公司拟了一份借贷合同,里面有详细的等额本息还款细则,师生共同探讨此细则所蕴含的等比数列求和的知识点,并利用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推到此公式,帮助小王解决这个贷款问题。这样的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进入角色,学生感觉自己不仅仅在上数学课,仿佛在解决自己职场中的问题。

三、练习生活化——巩固求知兴趣

相对于普高生而言,职高生在学科知识学习方面更看重的是实用性,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无目标、无动力、无想法的问题。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想学数学,而是想要学对自己专业和今后工作有帮助的数学,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利用实际生活,带领学生一起发现并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1.题型生活化

对练习题型的选择,教师也应考虑如何选择与生活实际有联系或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一方面可以把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加以个性化的修改,如把地名换成你所在的地方的名称,也可以是所在学校的名称,还可以把其中涉及的人名换成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名人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和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练习,如教学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关于理财的题目;如教学对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关于网购的题目;如教学对象是汽修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求汽车零部件上的尺寸的题目等等。当然也可以设计一些以当前社会,政治以及热门事件为背景的题目,让学生也感到原来数学题目也是与时俱进的。

2.形式生活化

当然对于课堂练习展开的形式上也需要生活化,此时可以利用职高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特点,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并引入竞争机制,明确赏罚制度,开展抢答、小组竞赛等方式,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在头脑风暴中落实知识点。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拍摄一个情景剧,学生担任主角,阐述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并寻求帮助。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组建智囊团,帮助解决问题,选择最优方案。

四、作业生活化——延续求知兴趣

作业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商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复习”和“温故”,是理解、巩固、记忆乃至创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中,贴近实际的作业可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地体验,从而巩固并完善知识体系。

如在排列组合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学生编写题目较为简单,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位同学自己编写两个有关生活中排列的题目,并求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再如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存1000元钱到银行,按复利计算到年底可领回多少钱?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利息,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查询,并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答应他们答对有奖。

再比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中,课后作业里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学校的报告厅共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两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问报告厅共有多少个座位?报告厅是学生平时的活动场所之一,求这个报告厅的座位数切合实际,学生乐意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解法有两种,同样考验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是枯燥的,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枯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面对数学犹如面对满天美丽的繁星,令人神往,但可望而不可即。

参考文献:

[1]南林佳.浅谈职高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J].职业教育,2013(11).

[2]王兆正.经历数学化:从数学从生活化到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回归于超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2).

[3]王国英.职高数学课堂引入“生活化”研究[J].电子制作,2014(22).

生活化视域 篇5

当前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多数从社会学理论出发,注重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教师角色的变迁,但却忽略了对教师主体能动性的考察研究。 而在学校公共生活的理论探讨中,已有研究多从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批判教育学、对话教学论等理论入手,注重对师生互动、对话合作、平等交流等师生关系、原则及方法的考察。 这种技术主义、方法取向的研究,贬低了学校公共生活中教师的独立性。

“ 怎样认识教师角色”、讨论“ 教师角色具有哪些内容” 等命题固然重要, 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命题,问题的关键是阐明“ 教师是什么”,它决定着“ 教师怎么做”及“ 做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对学校公共生活中的教师角色, 在误读纠偏的基础上加以反思,赋予“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以时代特色,以实现学校公共生活中教师自主、自为、自在的发展。

一、学校公共生活中教师的角色误读

对教师角色的误读在两种实现路径上是可能的:一种是他者对教师角色的误读,即客体性误读;另一种是教师自身对自我工作的误读, 即主体性误读。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驱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具言之, 在教师角色误读的两种实现路径上, 他者的客体性误读必须经过也只能经过教师的主体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而教师本体的角色误读将会造成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与行为失范。因此,本文将从问题聚焦限定为教师本体对教师角色的误读。

教师本体对教师角色的误读,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教师作为公共生活中介者、教师作为公共生活知识的授业者和教师作为公共生活的引导者时,对自身角色产生的误读。 这种误读在根本上限制着教师的行为表现,也相应引发了诸多的“ 争议性”行为。

( 一) 作为公共生活中介者的教师

学校公共生活是以公共领域为场域, 以公共事务为中介的。置身学校公共生活场域内的教师,必须要在表率、践行公民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公共生活发生关联。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师必须要在与学生一起, 而不是为学生准备好的的“ 批判———反思行动”中介入现实世界。[2]这种“ 介入”表现为: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通过现实生活,并且为了现实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与现实生活最为主要的中介者与促进者, 需要为学生采择公共生活的内容,培养公共生活的能力与素养,促进公共性的养成。

但在学校公共生活中, 部分教师却轻视或漠视自身公共生活中介者的角色, 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否认。即教师在知识教学之外忽视学生公共性的发展,“ 一心只教圣贤书”, 切断了知识的公共性连结;第二,训导。 即教师对学生参与公共生活采用训导、规训的方式,否定了学生自我建构性、生成性发展的可能性。这两方面的问题,使教师在作为中介者存在时,无法有效地将学生呈现在生活世界面前,也限制了生活世界进入学生理解范围的内容与程度。

( 二) 作为公共生活授业者的教师

在学校公共生活中,存在包括公民行为规范、能力素养等在内的规则性教育内容。 这些规则性内容或以专门课程的形式加以传递, 或以隐形课程的形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环节。 教师在这些规则性教育内容传递的过程中,应该确保学生有效接受,并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生成。

而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教师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为教学而教学和教学中的浅尝辄止。 为教学而教学表现为:以达成课程标准的规定动作为目的,缺乏教师自选动作的发挥。换言之,即局限于规则性教育内容的传递, 而较少教学之外对学生公共性的引导与关怀。教学中的浅尝辄止则表现为:教师传递的教育内容徘徊在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之外, 只做浅层理解和处理,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与启发。此两种教师的保守行为,限制了学生对规则性教育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反思,使教师本人和学生面对公共生活中的核心问题时,仅仅是“ 绕着走”,而未能直面问题所在。

( 三) 作为公共生活引导者的教师

教育的本义是引导, 学校公共生活的最终旨归是师生公共性的养成。 虽然在学校公共生活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角色已经先验性地赋予教师天然且必然的引导者属性。教师作为公共生活的引导者,其根本使命是作为公民实践的范型,[3“]当教师个体的内心缺乏高贵的理想、睿智的思想、高远的追求,特别是缺乏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价值批判意识, 和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价值内省时,即使他有敞亮自己内心的权利,也不能贡献自己的一份理性与情怀给公共空间”。[4]因此,想给学生一捧水的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即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公共性的存在。

而在当下的学校公共生活中, 教师角色意义感缺失问题严重,这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仍局限在“ 为稻粱谋”的生计阶段。 这种“ 职业”而非“ 生业”的认识境界,虽能使教师“ 安身”———获得生活的保障,但却无法“ 立命”———实现学校公共生活教育的本体追求, 进而阻碍了教师对公共生活的主动关照。 因此,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作为“ 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师,很大程度上存在“ 混日子”、尸位素餐“、 未退休却提前进入退休状态”等问题了。

二、教师角色误读的原因分析

教师之所以对自我角色产生认知偏差,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我认同的危机。根据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根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地理解到的自我。“ 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5]教师是根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自我认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就教师角色而言, 我们可以以教师的知识观和学生观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

( 一) 教师的知识观

阿伦特认为公共领域乃是一个由人们的言行互动所构成的场域,它以语言为中介,通过一种言语交流,生成公共舆论,达成公共意见。[6]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领域, 取决于知识怎样传递以及传递怎样的知识。 根据石中英的研究,知识可以分为“ 原始知识型”“ 古代知识型“” 现代知识型” 和“ 后现代知识型”四个历史阶段。[7]其中,“ 现代知识型”认为知识是权威的,教师作为知识代言人,行使知识传递的功能。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内化表现的大部分为这种知识观。

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学校公共生活视域下,知识应该在“ 后现代知识型”层面上被建构和创造,而不应该成为一种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如果知识不是师生、 生生之间以语言为中介的自由交流与协商讨论,那么“ 知识传递过程中彰显的就是知识霸权,是对个人意见的粗暴否定,学习者的意见交流和行动协作将彻底成为不可能, 它完全否定了公共领域存在的可能”。[8]换言之,“ 现代知识型”知识观的固守, 在根本上否定了教师在学校公共生活中公共性的实践可能。

( 二) 教师的学生观

“ 尽管公共世界是普天下大众的汇集之处,但是存在于其中的人都处于不同的位置, 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与另一个人所处的位置, 就像两个物体的位置一样,是不一致的。 ”[9]同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 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作物品、机器、容器等反正不属“ 人”的客体。 但可惜的是,教师自我认同的学生观,仍逃脱不了教师将学生“ 客体化”“ 物化”“ 异化”的嫌疑。保罗·弗莱雷在《 被压迫者教育学》 中将基于这种学生观的教学行为称之为“ 银行储蓄式”教育,认为其片面注重学生的机械记忆与教师无责任感的灌输与知识倾倒———作为“ 保管员”的学生成为作为“ 储户”的老师的存储对象。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向学生灌输可以接受、 记忆和重复存储的材料, 学生则只能像“ 容器”一般等待被装填“。 教师越往容器里装的完全彻底, 就越是好教师; 学生越是温顺的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10]

在学校公共生活视域下, 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 存在性交往”中,通过双方(“ 我”与“ 你”) 的对话与敞亮, 形成一种命运相连、 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之中。[11]或者,也可以形成弗莱雷充满着平等、自由、对话、 信任等特征的“ 教师学生”( teacher-student) 和“ 学生教师”(student-teachers)关系。 无论何种交往、对话、平等,究其根本,都是对教师学生观的纠偏。而这种学生观上的认知偏颇, 极有可能导致学校公共生活场域内的教师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 遑论教师和学生公共性的养成和公民生活的建构。

三、学校公共生活中教师角色的重构

基于对教师知识观和学生观的认识而产生的教师角色误读, 使教师本体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无法担当公共生活的中介者、 规则性教育内容的授业者和公共生活的引导者, 也对学校公共生活场域内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那么,在学校这一公共生活中,应该构建怎样的教师角色呢?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教师角色的描述,已有二百余种表达方式。[12]在纷繁多样的教师角色定义中,我们不妨回到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师说》 中去寻找答案。千百年前,韩昌黎的《 师说》 为我们界定了教师角色的根本属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教师角色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统领、建构、内化为教师的自我认同。那么在学校公共生活领域中,何种“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符合时代发展之要求呢?

( 一) 传道者:公共理性的传递者

作为“ 传道者”角色的教师,在学校公共生活中,需要澄清两个问题。

第一,“ 传道者”教师角色的核心问题是对“ 道”的内容界定。 众所周知,与时俱进是“ 道”的内在要求,因此,“ 道”的内容随时代变迁,也发生了相应的嬗变与流转。由此可知,我们的学校公共生活要在积极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批判性发展、汲取现代政治学视域中的相关内容的合理成分, 如公正、平等、自由、理性、权利、义务等。 其中,公共理性作为学校公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充要条件, 应该成为教师“ 传道”的重要内容。

第二,“ 传道者”角色的“ 传”,应作“ 传递”而非“ 灌输”意义加以理解。 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 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 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13]灌输教育在方法论层面,本身就是一种对公共理性的戕害。在灌输的过程中,不仅学生遭到非理性、非人性的“ 异化”,教师本人也难逃“ 异化”的困境。[14]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对话、交往、协商、妥协等方式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公共性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 传道者”的角色定义为:以增进人的公共性发展为目的, 对师生主体进行的有关学校公共生活之规律和原则的教育者。

( 二) 授业者: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成员

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教育规则内容的传递,需要教师首先建构“ 后现代知识型”的知识观。 知识是被建构的,而不是既定的;是协商、对话形成的,而不是客观的、强制灌输的;是“ 通过发明和再发明,通过人在世界上、 人类与世界一起以及人类之间的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出现”的,而不是“ 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给予那些被他们认为是一无所知的人的‘ 恩赐’”。[15]其次,教师要建构平等、对话的师生观。 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份子, 都需要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再认。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公共生活之中去发现自己,使学生真正地进入公共生活之场域,而不是妄图控制学生,使之成为温顺的教育对象与客体。

( 三) 解惑者:社会适应的疏导者

生活化视域 篇6

一、对休闲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读

误读一:休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

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政治教育, 以政治来遮蔽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一种纯粹的工具性政治操控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 声誉也遭到严重损坏。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的休闲生活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休闲生活的遮蔽, 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回潮。理由有二:一是当前人民休闲生活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充满压抑、焦虑、不满, 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冷漠、对抗、仇恨等, 崇尚消费、重视物质、追求享乐并没有相应带来心灵归属和精神安宁。因此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思考人的生活方式、人生目标和意义, 关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找寻人的存在方向是休闲生活的必然选择。二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从人类产生起, 思想政治教育 (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便是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它是人类自我设计、发展、完善的实践活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应该主动自觉地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和目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要求,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人民迫切的、现实的要求。

误读二:休闲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娱乐化”

娱乐指体力、精神上的恢复[2]。人是一种生物存在, 其自然生理机能和需求是娱乐产生的基础。但“娱乐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 它将娱乐贯穿于人发展的始终, 又指娱乐对人类社会所有领域的低俗侵袭。如娱乐人生, 将整个人生定位于本能欲望的满足;又如某些领域的娱乐化, 本该崇高的社会活动目标功利化、内容低俗化、过程形式化和组织手段迎合化。它是一种使人和人的社会活动放弃崇高追求的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是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放纵和短视。

休闲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娱乐化”。作为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向其社会成员施加影响并促使其成员的思想行为转化的活动, 对活动目标的明确性和崇高性, 实施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 活动内容的严肃性和规定性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娱乐化”绝缘。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向人的特殊活动, 在过程中要正视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地位、指向人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置入休闲生活领域既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展现, 是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思考, 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针的现实要求。

休闲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娱乐化”也是对休闲的误读。从休闲的内涵看, 虽然其包含着娱乐、放松、消遣的内容, 但其特定的社会价值使休闲区别于娱乐, 表明了休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的生活方式或状态, 这种精神底蕴是依靠知识、教养、品行、美德、智慧给人以内在力量, 而这种内在力量是人的生命品质的真正体现。

从人类休闲发展本身来看, 正视人生活中的休闲正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整体的考察, 是对人自我物欲、本能的一种反思, 是对娱乐的超越。由于经济迅速发展, 休闲时间和机会增多创造了物质基础, 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成为生活目标, 炫耀财富成为备受推崇的生活方式, 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崇尚消费、重视物质、追求享乐等流行生活方式的反思, 引入对人的生活方式、目标和意义的思考, 探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方向。

二、休闲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与创新

1.重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人是生物的存在, 也是社会的存在, 更是精神的存在。在休闲生活视域下观照思想政治教育, 就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真实生活出发, 正视人的基本需求, 解决人的问题, 丰富人的精神, 培养人的素质, 实现人的幸福尊严。

在休闲生活视域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作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道德和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是政治工具和外在的要求, 而应该是人内在的本质需求, 是人的一种权利,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内在本质的体现, 因此政府和国家有义务为人民提供更好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满足人们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要求。

2.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阶段性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 是为了更美好的人的生活, 因此以休闲生活视域观照, 就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的地位。首先, 明确了国家政府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领中的核心地位。其次, 明确了国家政府在“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再次, 明确了国家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有权利享有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休闲生活方式, 比如, 幼儿时期的玩耍、游戏, 青少年时期的艺术、体育活动等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道德, 青年时期注重培养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理性思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素质和行为水平的渠道, 要结合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生活需求,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的生活, 为人的生成和发展服务。在基础教育阶段, 提供适合孩子心理特征的游戏教育, 到了青少年时期, 社会交往、礼仪、艺术、社会实践应该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而到了人的青年时期, 提高人的自我反思、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将是重要内容。

3.重新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群体, 而农民、外资企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等拥有大量休闲时间、有强烈精神需求和丰富自己生活愿望的人群往往被忽视。党中央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对于这些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一方面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同时还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混乱。以休闲生活视域观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群体或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外资企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等和学生一样成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对象。

4.更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当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时,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是富裕以后的国家的要务。休闲生活视域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 转变到人格、美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从注重灌输、说教, 转变到注重熏陶和浸染;从运动式宣传转变为连续性和长久性培育;从外力强制压力转变为自身领悟提高。大力兴建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公园等文化教育设施, 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丰富人民的休闲生活、培养人的情趣, 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营造一种温馨的、友善的、互助的社会氛围, 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亲和力, 达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说服力。

摘要:在休闲生活视域下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娱乐化”划清界限。以休闲生活视域观照,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价值、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工作模式均应有重新的认知和考量。

关键词:休闲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古德, 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 马惠娣, 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11.

生活化视域 篇7

然而, 到2007年末, 我国农村还有1479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也有2841万人。当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加速了新一批农村贫困居民的形成, 致使目前我国农村仍然有大量贫困人口处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愚昧的重压之中。政府作为公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 亟需建立一项救济制度来为这部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兜底”, 从最低层次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维护社会公正,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在对山西Y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及其成因, 以社会公正理念为指导, 积极进行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农村社会公正机制的有益探索, 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追求社会公正的重要实践形式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现的首要价值一样。”公正 (正义) 作为一种伦理和道德观念, 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需要以公正为理念, 才能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现代政府作为社会公正的维护者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者, 需秉持公共人的价值诉求, 在追求制度效率目标的同时, 重视制度本身蕴涵的伦理精神, 体现伦理与道德关怀及社会的公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部分, 其本身就是社会追求公正的产物, 是社会实现公正的一种制度安排。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为使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公正合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政府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适当的补偿, 使社会财富与收入的分配对地位不利的人有利, 从而真正妥善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农村困难群众。

2 社会公正的缺失: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透视

2.1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调查结果表明, 低保家庭中, 通过自己申请, 审核通过者所占比例较低 (17.9%) , 不清楚或者其他原因者占18.6%, 而低保对象的确定58.6是村干部指定的, 这不可避免地出现应保未保、关系保、人情保等不公正、不公平现象……非低保对象中61.6%的人认为存在应保未保现象, 而低保对象中只有31.3%的人认为低保对象的选取非常公正或者比较公正, 违背了低保制度建立的初衷, 阻碍了党和政府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实现社会公正的进程, 有损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但是, 村民对这种不公正行为, 通常也只是采取默认的态度, 能够主动采取向媒体、上级领导检举此种现象, 寻求公正待遇的方式所占比例极低, 反映了农民对于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高, 亟需提升。

2.2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审核程序

低保制度的运行过程中, 审核程序、审核内容、审核对象应是村委会信息公开的一项主要内容, 是政府的义务, 村民对此享有知情权。而从样本的分析来看, 村委会对于低保相关信息的公示程度远远不够, 甚至存在不予公开现象, 导致有58%村民对于如何申请成为低保对象不知道, 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不了解农村低保的基本政策。同时, 村干部对于低保户实际经济状况并未进行深入调查, 多为主观判断决定, 造成低保制度运行中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因此, 普通群众对于政策的“无知”, 是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的原因, 也是导致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不公正、不公平的后果。

2.3 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待遇标准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 低保金发放周期基本一致, 均为每半年领取一次。个别地方偶尔未能按时发放, 但都能保证足额到帐。关于低保金标准, 非低保对象与低保对象之间认识上的较大差异, 折射出村民对于低保制度这一社会保障性措施的定位尚不清晰, 仍把享有低保金视为政府恩赐, 认为政府只是出资者, 制度、标准制度者, 而对于监管、人员培训和机构协调等方面的职能认识不足, 这也是当前农村低保制度中不公正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社会公正的实现:构建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制度建设、科学界定保障对象、保障标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是公民生存权利得到保护的主要体现。政府作为保障者, 应把向公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视为自己的职能之一。因此, 针对当前农村低保中立法滞后、缺失现象, 现阶段应把农村低保基本法和母法立法放在首要位置,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部门规章;其次, 要抓紧地方立法, 完善实施细则, 使它们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 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健康, 顺利发展。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还在于能否科学合理地界定保障对象、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科学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明确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和调整的方法, 增加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 在现有保障对象基础上, 全面掌握贫困家庭经济情况及致贫原因, 充分考虑当地政府的财力和当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 坚持低标准、低起步、广覆盖, 充分发挥其“最后一道防线”应有的作用。

3.2 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建立转移支付制度, 夯实保障公平的物质基础

完善财政拨款制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作用, 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并做到及时足额拨款到位。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 调整中央和省、市、县财政对于最低生活资金的分担比例, 明确中央政府的责任, 减轻各级地方政府的压力。解除乡镇及村集体对于农村最低保障的经济责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切实的保障。

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等方面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就业能力, 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现状,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3.3 完善组织, 加强监督,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基础

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是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机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民政部、财政部、扶贫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推进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要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 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摘要:在对山西Y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以农村低保制度的运行为载体, 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及其成因, 以社会公正为理念, 对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正机制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正,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7/08/content_8510642.htm.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生活化视域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职工文化生活,建构

一、树立“以人为本”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理念的必要性

1. 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品味的高低, 决定着企业形象的好坏。企业既要创造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也要形成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某个人或者领导层的文化, 而是全企业的文化。职工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形成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职工文化生活理念, 关注职工生活、思想、工作实际, 着眼于从职工生活中挖掘文化活动形式、内涵, 使职工文化生活贴近职工的生活实际, 而不是闭门造车。企业领导应严格自律, 塑造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形象, 增强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自觉性, 这样有利于把广大职工凝聚在一起, 不断发展壮大职工文化, 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重视“硬件”和“软件”, 即物质、文化, 两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软件”建设要求企业重视企业文化, 特别是职工文化生活的建构,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职工文化,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给予职工人文关怀, 增强其归属感, 使其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 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职工文化生活是“粘合剂”, 能够团结广大职工, 促使职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搞企业建设。职工文化生活具备导向功能, 能够更好地传达企业精神, 使职工更好地理解企业任务,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工文化生活具备激励功能, 可以激发职工的潜力, 调动职工工作的热情, 卯足干劲力争上游。职工文化生活具备约束功能, 通过文化活动增强职工的责任感, 促进职工约束能力增强。总之,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确保职工文化生活贴近职工, 有助于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

3.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于经济建设来讲就是要树立“绿色GDP”观。企业作为市场的细胞, 应改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旧思维, 把生态保护、回馈社会、关爱职工等放在突出位置,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职工文化生活必须以人为本, 紧紧依靠广大职工进行职工文化建设。因而, 职工文化生活, 必须坚持“以职工为本”, 克服英雄主义思想, 突破为企业领导歌功颂德的旧模式, 促使其展现职工的真实生活。坚持把培养职工正确价值观作为职工文化生活的核心, 把职工的智力开发放在突出位置, 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提高职工素质, 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建构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的对策建议

1.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理念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是建构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的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职工文化生活中, 要彰显性化特征上下足功夫。狠抓以人为本的落实, 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 解决好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注重人文关怀, 逐步改善职工福利待遇, 改造工作环境、供暖和娱乐休闲设施, 促进职工业余生活日渐丰富, 使其共享企业文化发展成果。关注职工的发展空间, 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落实, 不断强化职工业务培训, 在培训中提升职工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 增大职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为其丰富和充实业余文化生活提供物质基础。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改革, 落实重大决定向职代会报告制度, 确保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管理, 为加强企业职工文化生活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 发挥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生活建设中的作用

强化工会的作用, 是建构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的关键。工会应肩负起责任, 调动职工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 设立企业文体组织, 举办棋牌、唱歌、登山、体育比赛等积极向上的活动, 丰富和充实职工文化生活。落实好职工文化示范工程, 用工会文化带动职工文化发展。善于发现先进职工文化生活典型部门, 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 以先进带动落后。建立奖惩机制, 对职工文化生活先进工作者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对于不重视职工文化生活的部门、负责人应予以惩处, 如降级、减薪等。深化工会体制改革, 提高工会在企业的地位, 做好连接企业和职工的纽带, 提高工会在职工中的影响力, 建立和谐工会职工关系, 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生活奠定基础。

3. 实现职工文化生活与企业特色、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促进职工文化生活与企业特色、企业文化相结合, 是建构企业职工文化生活的重点。挖掘特色的职工文化生活,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职工文化生活的建构, 必须时时刻刻围绕企业特点来进行, 否则, 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 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立足企业实际情况, 紧密结合企业文化, 把企业的真实人和事当作蓝本, 深入企业一线和职工打成一片, 了解职工生活、思想, 倾听职工的文化呼声, 举办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避免搞形式主义, 空洞的歌颂企业, 杜绝引入不切实际的晚会、书法等活动, 这些活动远离职工工作生活, 不能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 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坚持职工文化生活吸取企业文化精华, 促进其贴近职工工作、生活实际, 反映普通职工的日常工作、生活, 通过艺术化的塑造, 展现新时代职工的新风貌。坚持职工文化生活吸取社会先进文化, 使其走出企业迈向社会, 不断赋予职工文化生活时代特征、社会特征, 使其在与其他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秦奇珍.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析[J].改革与开放, 2013, (2)

生活化视域 篇9

摘 要 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视,减轻甚至消除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为健康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本文选取湖南省为例进行研究,先分析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然后研究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后提出可行对策。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 对策

目前,湖南省拥有普通高校106所,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高达32万,由此可见,在我国湖南省属于教育大省,对培养国家后备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表现为优异的成绩,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同等重要。但是,目前湖南部分高校仍然重视对专业课的培养,而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却有所缺失,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创新和完善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一、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日常饮食没有规律、缺乏体育锻炼、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二、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單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二)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四、结语

通过以上介绍,健康教育对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4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段鑫星,王静.网络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

[2] 孙慧环.和谐校园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心理教育.2009.11.

生活化视域 篇10

关键词:环保,走向,低碳生活

0 引言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低碳生活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关注。工业,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傻大黑粗”形象,废水、废气、废渣曾让世人深受其害,也让企业饱受困扰,企业如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目标,任重而道远。

1 巴城实施低碳经济的措施

巴城实行由“光灰城市”向“省卫生城市”的嬗变,低碳经济是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低碳经济是巴城走向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势在必行的头等要事,具体措施如下:

1.1 将低碳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尤其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详细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达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开展节能减排是建设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切实把工业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10年初达州市在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2户企业和列入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19户企业的基础上,又确定了31户年耗能1万吨左右的重点用能企业,共计52户作为节能减排重点监管和考核对象,并对达州市高耗能企业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红牌企业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必须限期关停。黄牌企业为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企业,必须通过节能技术改造,达到规定的能耗标准,绿牌企业为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企业。通过实施三色管理,使企业明确了抓节能减排的方向。其次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以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五个行业为重点,每个行业选择了2户重点耗能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试点企业。通过试点先行,探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调整结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的有效途径,达到以点带面的指导效应,从而不断改善和优化企业用能结构,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确保行业节能目标的实现。

1.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

一方面要加强资源整合,以大规模生产代替小规模生产,果断兼并淘汰规模小、能耗高、技术低、效益差的落后生产力,做好产业发展的谋篇布局,推动节能减排增效。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市出重拳,关停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虽然企业职工面临着下岗,但为了支持国家的环保和产业政策,他们舍小家顾大家。2008年1月16日下午3时整,随着市委领导的一声令下,地方电网骨干企业———达州市电力公司热电厂,在走过50年的风雨后,正式关停。据了解,2009年,我市相继关停了宣汉明泰发电有限公司、大竹县火电厂1、2#机组、大竹沽竹水泥厂1、2#机立窑和国电深能华蓥山发电厂3、4#机组。并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对高耗能企业实施“三色”管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火电、小水泥、小炼钢实施关停,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2户。

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切实解决传统产业传统技术带来的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比如当前在基层表现最突出的钢铁、水泥、火电等传统产业,要坚定不移的进行高新技术改造,切实解决“三高”问题。

近年来,达州市加快了耗能设备的技术改造力度,在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加大了落后工艺、落后设备技术改造的力度。围绕十大节能工程,根据达州市实际,重点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改造和余热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在冶金行业重点抓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技改项目,电力行业重点抓火电厂全过程优化运行和状态监控技改项目。煤炭行业重点抓煤炭洗选闭路循环,废水和煤泥回收利用技改项目。建材行业重点抓窑炉窑体耐火保温及电机节能改造等技改项目。仅2008年全市用于节能技术改造总投入12.3亿元,涉及5个行业37个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年实现节能量32.6万吨标煤。

1.3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1.3.1 要创造条件,鼓励扶持技术创新和应用,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重点抓好工业废料如钢渣、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等作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随着国家政策刚性要求,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贯彻“以人为本”、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质量的需要,以及人们从“温饱型”向“环保型”需求的转变,我市一批老工业企业纷纷转型走上治污增效的新路。近几年,始建于1958年的达钢集团先后投入4亿多元,实施了10多项治理工业废气污染的环保项目,对工业废气(烟)、废水和废渣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开发,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和当地生态环境,而且每年节能减排创造效益达1.3亿元。

过去废渣让企业犯难,没地儿堆。2004年达钢集团投资800万元建成了钢渣破粉碎、磁选及综合利用配套工程,将钢渣中的含铁物质全部回收利用。对工业废渣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利用高炉炉渣入股,与浙商利万步森公司合作建成年产80万吨水泥及超细粉末产品生产线,年创效益1000万元。

过去废水直接排掉,现在实施焦化、炼钢、轧钢除尘和工业废水全封闭循环使用环保项目,焦化等生产区局部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总投资达到近4000万元,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上千万立方米,年节约新水1100万吨,年创效益400多万元。

过去废气排空放掉,要么“点天灯”烧掉,现在全部进行了回收利用,一改以住钢铁生产蒸汽腾腾“白龙空中游”的现象。利用高炉煤气发电,建成15000千瓦时、12000千瓦时发电装置各一套,年发电量为19000万千瓦时,年创效益近9000万元。利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年发电量为3000万千瓦时,年创效益1400万元。利用焦炉煤矿气、转炉煤气和天然气合成生产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奖励资金5000万元,填补了全国利用转炉和焦炉煤气生产甲醇的空白,其中10万吨甲醇装置已于2009年5月成功生产出精制甲醇。对所有粉尘源进行回收,不仅年回收铁元素(原料)等有用物质2250吨,年创效益约200万元,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大气环境。

据介绍,达钢的节能潜力至少还有30%,集团上上下下看到了节能减排带来的巨大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高涨,目前正在着手进行干熄焦项目改造,可有效提高焦炭质量、回收红焦热能、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下一步还打算把饱和蒸汽发电项目纳入“合同能源管理”。

1.3.2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推进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减轻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因地制宜,优化农业发展模式,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发挥土壤固碳作用,减少CO2的释放;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还林,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太阳能,逐步取替林区老百姓取柴烧火等生活用能,减少森林资源耗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污染。加大节能宣传,增强老百姓环保节能意识,逐步养成节能生活习惯,自觉转向低碳生活方式,从细微之处节能减排。

1.4 鼓励健康消费,反对无为浪费,全面提高办事效率

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其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其二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其三鼓励发展餐业集中生产和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行约。其四加快公交发展,鼓励健康出行。其五发挥信息化优势,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2 巴城低碳生活前锦

2.1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壮大起来,大多数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都进行了环评环测,增添了环保设备,为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做出贡献。天燃气能源化工产业区的空气、水污染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齐鲁石化达州化肥项目是入住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的第一个项目。据介绍,为使废气达标排放,齐鲁石化达州化肥项目安装了烟道气回收CO2装置、尿素装置含氨放空气的洗涤设施、尿素装置尾气吸收塔及普利森回收系统等设备。在废水处理方面,齐鲁石化达州化肥项目增建了污水处理站、事故水池、污水汽提塔、废水水解装置等设施,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已达到了环保要求。市长何健在参观该企业后说,齐鲁石化达化项目,是达州新兴工业学习的榜样。

2.2 节能降耗环境好转。

从工业节能降耗来看,200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8.62吨标准煤,2006年为8.3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36%;2007年为7.6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26%;2008为7.3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4%,2006年—2008年三年累计下降15.3%。2009年1-9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2%,全年同比下降14%。

从市环保局了解到,全市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09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51天,达标率为96.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稳中有降。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稳中趋好,出境断面(团堡岭)、入境断面(江陵断面)、城市控制断面水质均好于国家Ⅲ类水域标准,达标率为100%。铜钵河、明月江、双龙河、洞耳河等小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多数河段水质达到Ⅲ类。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均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达标率为100%。

2.3 低碳生活还有差距。

几年间,巴城迅速完成了由“光灰城市”向“省卫生城市”的嬗变。近几年,我市的天蓝了,水清了,树绿了,但群众仍对环境噪声、粉尘、烟尘、恶臭气体、油烟污染等反应强烈,要想过上真正的低碳生活还有一定的差距。

市环保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力、钢铁、铁合金、焦炭、造纸、印染、纺织等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认真组织开展已认定重点减排项目和重点减排设施再督查,督促提高减排设施的管理水平和运转效率,加强减排项目指导,扎实做好减排核查核算准备工作。凡没有完成减排目标的地方,要坚决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和兑现“一票否决”。

参考文献

[1]李克国.低碳经济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07出版.

[2]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出版.

[3]新能源与低碳行动课题组.低碳改变生活,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01出版.

[4]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出版.

[5]徐文钦.百姓低碳生活手册,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10出版.

[6]张先峰、姜允珍.低碳生活知识读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5出版.

[7]解难.低碳生活实用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01出版.

[8]薛进军.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3出版.

[9]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01出版.

上一篇:合成革工业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