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疾病

2025-01-04

结直肠疾病(共7篇)

结直肠疾病 篇1

目前, 临床普遍采用便潜血试验 (FOBT) 检查消化道类出血性疾病, 主要用于检验出血量细微、肉眼难以观察的极少量出血, 是诊断消化道类出血性疾病的常规检查, 也是临床筛查结肠、直肠癌症的有效依据和手段[1,2,3,4]。临床常采用的便潜血试验主要有免疫法和化学法两种。过去常规上一直应用化学法 (CFOBT) 检测便潜血, 其中, 最为普遍的是采用邻甲苯胺法检测, 但容易出现假阳性。自从采用了免疫法后, 其中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方法与传统的化学方法相比, 灵敏性及特异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不受相关食物及药物的影响, 采用免疫便潜血试验 (IFOBT) 进行结肠、直肠癌症的检测与筛查能够使结肠、直肠癌的死亡率降低2.9%~14.7%。通过便潜血实验筛查发现的结肠、直肠病变多为Dukes A期或Dukes B期, 这部分患者癌变局限于黏膜组织或病变侵及浆膜等组织, 但尚可一并切除, 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这是及早发现和治疗可明显降低结肠、直肠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连续在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室进行胃镜及结肠、直肠镜检查的患者293例, 其中男181例, 女112例, 平均年龄 (54.2±15.9) 岁, 入选标准:经病理诊断明确且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 (1) 存在牙衄、便血、月经期、柏油便、痔疮等影响便潜血实验检测结果的患者; (2) 化学便潜血检验前不愿接受控制饮食的患者; (3) 不愿意接受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肿瘤的患者; (4) 不愿意按照要求提交粪便检测样本的患者; (5)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

1.2 检测方法

293例患者均进行免疫便潜法和化学便潜法检查, 并进行结、直肠镜检查结合病理确诊。 (1) IFBOT光学检测法:采用日本荣研化学株式会制造的台式全自动便血分析仪, 设定检测时间为7 min, 每次分析10个待测样本, 波长为650 nm, 测量范围为60~1000μg/L, 检测阈值设定为110μg/L。 (2) 邻甲苯胺CFOBT检测法:本实验为定性实验, 加入试剂3 min后不显示颜色为阴性, 加入试剂30 s后, 由浅蓝色逐渐变成蓝色为1个“+”号, 加入试剂后初显浅蓝褐色, 逐步变成呈明显蓝褐色为2个“+”号, 加入试剂后立即变成明显的蓝褐色为3个“+”号, 加入试剂后立即变成蓝黑褐色为4个“+”号。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合检测结果诊断为结直肠癌73例, 结直肠息肉90例, 正常结直肠43例, 炎症性结直肠病45例, 非特异性结直肠炎42例, 以上病例均排除上消化道类疾病。IFOBT对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炎症性结直肠病及正常结直肠的阳性准确率高于CFBO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方法对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的阳性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的惟一有效途径。早期结直肠癌症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 4年生存率可以提高到92%以上,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则不足10%, 可见早期诊断及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筛选和普查结直肠癌是早期发现的有效途径, 其检查方法上既要考虑特异性、敏感性, 又要考虑依从性。目前比较实用、简单和经济的检查方法, 首选FOBT。主要有免疫便潜血法和化学便潜血法。

免疫便潜血法 (IFBOT) 是一种利用自动分析仪和乳胶凝聚反应进行的光学检测方法, OC-乳胶试剂 (OC-Auto3Latex Reagent) 是一种含聚苯乙烯乳胶颗粒的被致敏性溶液, 其特性是能够与人类的粪便中血红蛋白发生特异性凝聚反应, 而不会与人体摄入含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食物或者动物的血红蛋白发生凝聚反应, 检测结果也不会因Vitamin C或非甾体抗炎类药物等抗氧化剂而受影响, 因此, 受检者不需要限制饮食, 这也是该方法的优点之一, 自动分析仪通过测量光学密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对一个已知浓度的标准试剂制定标准区间, 通过试样标本血红蛋白浓度比例变化, 光学密度也随之变化的特点, 测量出相对于标准试剂的待测样本中人血红蛋白的含量。

化学便潜血法 (CFOBT) 临床常用邻甲苯胺法, 是一种化学检测法, 它利用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部分有催化过氧化物分解的特征, 催化试剂中的过氧化氢, 分解、释放新生态的氧, 通过氧化检测样本中各种色原物质而呈色, 通过深浅颜色, 反映出血红蛋白的含量, 即出血量的多少, 可以看出, 它不仅对人体自身出血能够检测到, 人体摄入的含有血红蛋白等含氧化物酶的食物, 也可以检测到, 使实验显色, 因此, 受食物影响比较大, 需要控制检测对象饮食, 方法准确性相对降低。

FOBT可检测混在粪便里面的肉眼难以观察的微量血液, 是集体大规模普查结肠、直肠癌较简便易行的筛选方法[5,6,7]。其他方法, 如粪便CEA检查方法灵敏度不高, 不能作为普遍筛选的依据;高度可疑者可采用冲洗法、拉网法或内镜擦拭法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便于发现早期患者;粪便基因检测的阳性率低;结直肠镜检查虽可直观发现病变部位, 但因检查过程中痛苦较大, 检查前需要控制饮食及结直肠肠道清洁准备, 依从性较差。美国癌症学会癌症指南中提出建议将便潜血检查作为中老年人群筛查肠癌的首选方法[8,9,10,11]。临床研究表明, FBOT阳性是早期结直肠癌唯一可以相对准确查出的异常现象, 因此, 粪便中微量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对诊断结直肠癌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有研究表明, 为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发现率, 建议对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和诊断采用粪便CEA检测以提高其阳性率, 如采用联合免疫法检测便潜血则阳性率将进一步提高。对于便潜血阳性的患者, 如果通过便脱落细胞学检查找到可疑细胞或癌细胞, 基本能够判定患者结直肠肠道有肿瘤性病变, 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可大大提高大肠癌检出准确率。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 IFOBT相对于CFOBT有更高的阳性准确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结直肠息肉的阳性准确率, IFOBT优于CFOB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IFOBT对于检测消化道微量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的患者中, 两种方法的阳性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炎症性疾病均为出血性疾病, 表现特征相似, 通过临床分析, 考虑到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多, 因此, 采用CFOBT实验阳性率也相对较高, 而IFOBT阳性准确率与结直肠息肉最大长径、数目呈明显正相关, 而且随腺瘤绒毛成分递增而增大, 提示IFOBT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具有癌症病变前性质的绒毛成分或含绒毛样的结直肠息肉, 进而有望降低肠癌的病死率和发病率[12]。因此, IFOBT对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结直肠炎症性肠病的阳性准确率明显高于CFOBT。

研究43例正常结直肠患者中有1例IFOBT阳性, 对诊断结直肠出血性疾病的假阳性率为2.3%, 由于该方法有较高敏感性, 故分析假阳性的原因可能为该例患者小肠出血性疾病的可能, 与CFOBT比较, 假阳性率明显降低。本研究IFOBT在结直肠息肉与CFOBT比较中有2例假阴性结果, 分析原因, 可能一是没有按照严格要求采集标本粪便。二是病变部位出血为间歇性。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建议患者严格按照粪表面采样、切勿沾水等采样要求留取标本, 并连续2 d留标本检查。

综上所述, IFOBT是临床诊断和检测消化道类出血性疾病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 也是普查和筛选消化道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采用IFOBT既可避免CFOBT的假阳性问题, 又可筛出血红蛋白被消化和胶体金试纸条由于后带反应而出现的假阴性反应, 能够大幅提高对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可作为筛检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理想的检测方法。在筛查结直肠癌时可将联合免疫法与粪便脱落细胞检测相结合, 粪便CEA、粪便DNA检测可提高早期大肠癌检测的阳性率。

结直肠疾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肿瘤肛肠科和普外腹部肿瘤科以及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且被医护人员或家属告知疾病进展的224例结直肠癌患者, 其中男性126例, 女性98例, 平均年龄 (48.170±12.604) 岁, 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经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心理状态评估

在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的前3天内, 且未行任何抗肿瘤及其辅助治疗的情况下, 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对其焦虑心境、抑郁心境、恐惧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每项分为5级, 评定标准为:无症状0分、轻度症状1分、中度症状2分、重度症状3分、极重度症状4分[4]。

1.3 生活状态评估

在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的前3 d内, 且未行任何抗肿瘤及其辅助治疗的情况下, 观察和询问其饮食及睡眠状况, 每项分为3级, 评定标准为:减少0分、无变化1分、增加2分。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管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由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 (既往主要职业) 、进展前分期和进展次数等因素不同划分的组别间的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得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结直肠癌患者行CT或超声等辅助检查确定疾病进展后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告知其病情, 护理人员在3天内评估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发现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且有食欲减退和睡眠减少等情况出现。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进展前分期和告知次数的患者数据后发现女性患者的恐惧症状比男性更严重 (t=-2.338, P=0.020) , 但男性的睡眠减少更显著 (t=-2.410, P=0.017) , 见表1。

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脑力劳动职业的患者比体力和无劳动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焦虑 (F=5.825, P=0.003) 和抑郁症状 (F=7.353, P=0.025) , 睡眠状态评估也更差 (F=3.134, P=0.045) , 见表2。

进展前临床分期更早的患者抑郁症状更为严重 (F=5.598, P=0.001) , 见表3。

疾病多次进展的患者比首次进展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抑郁症状 (t=-3.863, P=0.001) , 见表4。

3 讨论

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在被告知疾病进展后其心理和生活状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尤其在焦虑心境、抑郁心境、恐惧状态和睡眠等方面。虽然既往有文献报道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存在差异[5,6,7], 但该研究更加深入分析了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与肿瘤进展的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的关系, 发现女性患者恐惧症状较男性更严重 (P=0.020) , 而男性睡眠减少更显著 (P=0.017) , 脑力劳动患者的焦虑 (P=0.003) 和抑郁 (P=0.025) 症状更显著;进展前临床分期更早和疾病多次进展者的抑郁症状更严重 (P=0.001) 。

早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出恐惧感, 在面对未知和恐怖体验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8], 而不同职业患者对疾病以及自身心理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9]。该研究结果呈现出的患者面对重大疾病的心理差异与心理学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这可能与不同患者的生活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态度有关, 而性别差异所致的体内激素水平不同也可能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 肿瘤的治疗讲究个体化, 而不同特征的病人面对疾病的心理状态也有差异, 因此对于肿瘤疾病进展患者的临床护理也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 特别是在心理干预和病情告知方面, 依据患者的性别、职业、肿瘤分期等不同特征来决定病情告知和心理干预的方式, 可能更需注重对女性患者恐惧感的疏导和缓和的病情告知方式, 而对脑力劳动患者则需更关注其对事物的担忧和兴趣的缺乏, 增进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对生活的热情, 以使他们能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虽然该研究是首次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在被告知疾病进展后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展开分析, 并发现它们与性别、肿瘤分期等特征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和病情告知提供依据, 但尚未深入研究个体化干预后的效果, 因此, 今后的研究将注重个体化的病情告知和心理干预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特征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进展前分期和进展次数) 结直肠癌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后的心理及生活状态差异。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肿瘤肛肠科和普外腹部肿瘤科及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24例患者的焦虑心境、抑郁心境、恐惧和认知功能, 并评价其饮食和睡眠状况, 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患者评分。结果 女性患者恐惧症状较男性严重 (P=0.020) , 男性睡眠减少更显著 (P=0.017) ;脑力劳动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焦虑 (P=0.003) 和抑郁 (P=0.025) 症状;进展前临床分期更早的患者抑郁症状更严重 (P=0.001) ;疾病多次进展者比首次者的抑郁症状更明显 (P=0.001)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后的心理及生活状态与其性别、职业、进展前分期和进展次数相关, 病情告知和心理干预护理应注重个体化。

关键词:结直肠癌,心理,病情告知,护理,个体化

参考文献

[1]汪建平.重视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 (8) :622-624.

[2]赵波.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13.

[3]王丙炎, 刘战丛, 李贺鹏.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1) :7-9.

[4]仲爱华.乳腺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患者等待病理报告期间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杂志, 2014 (22) :164-165.

[5]张雪萍.胃癌患者心理困扰相关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29 (21) :156-158.

[6]孙娟.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初期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12) :169-170.

[7]叶婷婷, 潘乃林.晚期肿瘤患者与照顾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护理, 2012, 12 (1) :32-36.

[8]王秀, 何裕民.中国不同性别亚健康人群差异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1) :5-16.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篇3

1 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一直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 因其操作简便及易为患者接受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在我国直肠癌近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5], 能在直肠指诊时触及。因此凡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 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 有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同时还可以判断癌肿的部位、大小、范围、固定程度及距肛缘的距离。在现代化仪器普及的今天, 直肠指诊仍是直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2 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是早期肠癌的特征表现之一,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 采用粪便隐血试验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 开展目标人群的筛查, 可有效地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长期生存率[6] 。路直美等[7]采用序贯粪便隐血筛检试验对武汉地区目标人群进行筛查, 检出病变者占筛检人群的89.2%, 其中结直肠癌为6.5%, TNMⅠ、Ⅱ期占检出率的78.6%。粪便隐血试验的优点在于无创伤, 简单经济, 患者容易接受, 可重复多次检查, 敏感度可达90%左右, 但其缺点为特异度不高, 仅为20%~50%。FOBT主要有免疫法 (fecal immunochemieal test, FIT) 和化学法 (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gFOBT) 两种方法。目前主张采用免疫法的FOBT取代化学法 (联苯胺法) , 新的免疫法FOBT使用人血红蛋白特异性抗体, 具有更高的敏感 (66%~90%) 和特异性 (>90%) [8]。

3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发现及诊断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目前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诊断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对粪便隐血、粪便基因突变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查等有异常时主张行内镜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此外, 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一般要求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3年中无明显异常发现可改为每2~3年检查1次, 直至终生。缺点为侵入性检查, 不易为患者接受, Bujand等[9]曾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提供免费结肠镜检查, 也只有38%的人参与。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纤维结肠镜和电子结肠镜, 既能直视下观察, 又能定性取活检。而染色放大内镜是目前公认最先进而实用的技术, 采用染色与放大内镜技术结合, 可以看到过去没有观察到的病变微细结构。有资料显示[10], 染色放大内镜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到98%和92%。结直肠癌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符合率, 普通结肠镜为80%, 染色放大结肠镜为90.9%[11]。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气钡双重造影、CT、MRI等。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CT和MRI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1 CT

螺旋CT结肠成像 (CT colonography) 对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肯定, 并具有安全快捷, 耐受性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CT虚拟结肠镜 (CT virtual colonoscopy, CTVC) 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腔内病变, 对检出结直肠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 甚至与常规结肠镜 (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CC) 接近。Pickhardt等[13]使用CTVC技术对结直肠占位图象进行重建, 根据病变直径的不同灵敏度分别为93.8% (<10mm) 、93.9% (<8mm) 、88.7% (<6mm) , 特异度分别为96.0% (<10mm) 、92.2% (<8mm) 、79.6% (病变6mm) 。

4.2 MRI

近年来MRI技术迅速发展, 加之固有的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方式和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辐射损伤等优势, 使其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应用薄层厚 (3mm) , 0间距, 小FOV (16cm) , 非脂肪抑制的T2W1成像技术, 分辨率可达0.625mm, 尤其适用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目前新的相控阵线圈技术可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使得直肠癌T分期准确性大大提高。

5 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志物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辅助诊断的指标, 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癌胚抗原 (carcinomebryonic atigen, CEA) , 此外糖类抗原199 (CA199) 、糖类抗原242 (CA242) 及铁蛋白 (FERR) 等也是在结直肠癌检测中应用最多的标志物。这些指标单独或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5.1 癌胚抗原

CEA是1965年Goid 和Freedman首先从胎儿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多糖蛋白复合物, 正常情况下仅低浓度存在于胚胎及胎儿内脏细胞内。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肿瘤标志物。但其单独应用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特异性不高, 实践证明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能明显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阳性率[14]。另外, CEA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很高, 尤其在肝转移中敏感性很高, 所以目前CEA检测主要作为判定结直肠癌的预后、复发或转移, 探测术后有无残留癌组织的存在, 观察放疗及化疗疗效等辅助性指标。

5.2 糖类抗原

糖类抗原是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 与肿瘤局部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 机体免疫抑制越明显, 血清水平就越高。目前认为糖类抗原199 (CA199) 及糖类抗原242 (CA242) 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CEA检测, 对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好, 检出率高, 这对于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 酶类标记物

6.1 端粒酶

端粒酶于1985年由Greide和Blackurn从四膜虫细胞提取物中首次发现, 直到1994年Counter等发现端粒酶活性仅存于有腹水转移的卵巢癌中, 而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缺乏, 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到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Sarkar的研究表明, 端粒及端粒酶在正常细胞的生长调控和癌细胞的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证明, 90%左右结直肠癌组织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表达, 而正常肠粘膜组织基本检测不到端粒酶活性[15]。由此可见, 端粒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端粒酶在肿瘤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因此端粒酶作为酶类标志物在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取到良好的应用价值。同时, 端粒酶还被视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Haugel等[16]提出端粒酶抑制剂可提高肿瘤细胞对DNA损伤因子的敏感性。端粒酶将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空间。

6.2 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

COX-2具有增加肿瘤转移和侵袭潜能、提高细胞的生存能力及抑制凋亡、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及预后、导致结直肠癌组织的局部免疫抑制的作用。 因此, COX-2的高表达将造成肿瘤细胞凋亡减少、生长加速、侵袭和转移增加、预后差[17]。Kanaoka等[18]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方法检测出结直肠癌粪便中COX-2 mRNA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和100%。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意义。

7 基因诊断

结直肠癌与其他肿瘤一样, 是多基因表达调节失控的一种个体化疾病, 大多数都经过了正常粘膜-腺瘤-癌的过程, 细胞凋亡的异常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了分子手段。

7.1 p53基因

目前的研究已充分证实p53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位于染色体17p上的p53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是结直肠癌形成的晚期事件, 它主要导致了肿瘤生长时逃避生长周期的限制和细胞凋亡。田卫华等[19]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为56.9%。此外血清p53-Ab及粪便p53基因突变检测作为一种非浸入性的检查方法, 诊断敏感性较高, 有望成为诊断结直肠癌的一个相对敏感、特异、有效的指标。

7.2 K-ras基因

大量研究表明K-ras基因是结直肠癌中启动癌变的关键基因之一, 研究发现50%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 且大多集中于第12密码子, 这种改变导致了不能控制的细胞增殖和恶性转变。Nollau等[20]检测16例结直肠癌患者, 粪便突变K-ras基因阳性13例 (81%) 。另外, 根据钱家鸣等[21]的研究, 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为55.28%, 癌组织标本中的突变率为46.88%, 血浆与组织的一致率高达93.75%。因此, 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筛查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手段。

7.3 APC基因

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 (APC基因) 是90年代初发现与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研究表明在绝大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中, APC 的突变失活是首要且必备的条件。因此检测突变的APC基因对早期结直肠癌和腺瘤的诊断有指导意义。冯莉芳等[22]用PCR特异性扩增APC基因的第15外显子MCR区, 经ABI3100基因测序仪测序, 对65例结肠腺瘤及腺癌组织进行检测, 发现APC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91.3%。

8 结语

1219例结直肠癌病例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1月-2007年12月5年期间, 在我院确诊为大肠癌1 219例住院患者, 年龄最大的95岁, 最小的15岁。其中年龄<40岁的125例, 男69例, 女56例。年龄40~60岁的470例, 男270例, 女200例。年龄>60岁的624例, 男366例, 女258例。

1.2 资料来源

采用数据信息来源于《广东省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 我院确诊为结直肠癌的住院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第10版》 (ICD10) 作为诊断标准。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转归等信息。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2003软件对以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了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分布情况、发病部位及5年存活率的统计。

2 结果分析

2.1表1所示, 5年来每年的发病例数逐年有稍微的增多, 但并不十分明显。各年龄段的发病例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40岁的患者125例, 占10.3%, 40~60岁患者470例, 占38.6%, >60岁患者624例, 占51.2%。从男女性别分布情况来看,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40岁组为1∶1.23, 40~60岁组为1∶1.35, >60岁组为1∶1.42。女性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有所增加。

2.2根据表2所示, 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以直肠的发生率为最高, 占46.4%, 其次为乙状结肠, 占19.5%, 然后依次是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其他 (包括多发的或者发生于交界部位的病例) 。而发生于各个部位的肿瘤, 均以>60岁组的病例发生率最高, 如直肠癌病例中, >60岁组发病率占50.7%, 乙状结肠病例中, >60岁组发病率为52.5%。其次是40~60岁组, 直肠癌, 乙状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分别达到了40.3%、37.8%。

2.3从表3可见, 以5年作为统计期限, 共有88例死亡, >60岁组死亡病例53例, 占60.2%。40~60岁组病例31例, 占35.2%, <40岁组的4例, 占4.5%。可见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从各个发病部位分析, 直肠癌的死亡率为最高, 占35.2%, 其次为乙状结肠癌, 占31.8%。5年总存活率为92.8%, >60岁组5年存活率为91.5%, 40~60岁组5年存活率为93.4%, <40岁组5年存活率为96.8%。由此而见, 存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

3 讨论

一直以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比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低, 但近年以来随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改变, 以及工作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希望能随着我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而不是呈现反比例的增长态势。

3.1通过收集分析2003-2007年5年间在我院确诊为结直肠癌1 219例住院病例, 并以确诊日期作为统计开始时间, 从《广东省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检索至2012年12月作为统计结束时间, 跟踪患者的转归, 计算5年的存活率。经过统计分析, 各年龄组的性别分布男性均高于女性发病, 这与男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 男性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均高于女性, 生活方式不规律, 饮食以高脂肪、高蛋白质为主, 缺乏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 这些恰恰是致癌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随之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社会问题, 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威胁我们的健康,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各种致病因素对大肠黏膜刺激的时间也随之增长, 这也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的原因之一。

3.2老年人各方面的身体机能已经慢慢减退, 运动量也相对减少, 肠蠕动相对减弱, 因此大便习惯改变,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宿便存储于结肠下段与直肠段, 对肠道造成长期不良刺激, 也是结直肠癌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的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所以, 老年人应该保持低脂肪、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 并且坚持适量的运动, 特别是每天进行腹部的自我按揉, 有利于宿便的排出。另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愉悦的心情、良好的情志可以远离癌症, 甚至战胜疾病。

3.3随着医学的发展, 医疗技术的提高, 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 结直肠癌可以早期被发现。38%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肿瘤局限于肠壁。大规模普查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目前最常见的普查方法是大便潜血试验、纤维乙状结肠镜。死亡病例通常是比较晚期发现, 并且伴有转移。因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将大便潜血试验、肠道检查作为定期体检的项目之一, 可以早期发现肠道癌症或者癌前病变, 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安大立, 李志霞.青年人与中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对照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1, 4 (2) :91-93.

[2]陈静, 杨大业, 涂巍.老年人大肠癌15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 (10) :755-756.

[3]陈晓明, 李小荣.老年性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5) :14-15.

[4]余祖新, 田虹, 韩彩雀.5 624例癌症患者住院费用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24 (3) :31-32.

结直肠内镜活检癌的病理分析 篇5

关键词:结直肠,内镜,活检癌,病理

结直肠癌当前已经常见的肿瘤疾病, 致死率非常高, 胃肠道的肿瘤一般在穿透黏膜肌层下层时才会认为是恶性肿瘤, 术前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为研究直肠内镜活检癌的病例诊断, 现整理我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结肠、直肠活检诊断患者100例, 男63例, 女37例, 年龄 (63.1±4.2) 岁, 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为内镜活检诊断为癌症, 并经过手术治疗。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诊断癌标准确定黏膜下层标准, 对比患者诊断标准与切除手术的病理诊断标准, 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结果。

2 结果

患者在活检诊断中80例患者诊断为癌, 20例患者诊断为类癌, 结肠活检小标本为1~3 mm。组织学类型有腺癌91例、印戒细胞癌1例、类癌2例、黏液腺癌6例。所有腺癌患者中, 在显微镜下不能确定黏膜下层的患者有20例, 经过手术治疗, 标本检查确诊为腺癌。患者发生癌变的部位, 20例患者发生在升结肠, 6例患者发生在横结肠, 18例患者发生在降结肠, 40例患者发生在直肠, 16例患者发生在乙状结肠。结肠直管腺体测量0.5~0.8 mm, 黏膜肌层腺体测量0.2~0.6 mm, 黏膜层平均厚度测量0.86 mm。

患者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不太相同, 黏液腺癌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大量黏液, 腺癌特征是腺管状腺泡状分化, 阳性标记CK、CEA、Ki-67等;类癌特征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腺体、腺上皮异型增生, 未出现浸润生物学行为, 癌细胞大小、染色比较均匀, 常见腺泡状;印戒细胞癌细胞核深染, 内镜诊断与术后诊断结果见表1, 78例患者采取根治性切除术治疗, 46例患者癌浸润浆膜, 27例患者癌浸润肌层, 2例患者癌浸润黏膜下层, 1例患者癌局限在黏膜内, 2例患者癌局限在肌层。

3 讨论

WHO肿瘤分类消化系统将大肠癌明确为恶性上皮性肿瘤, 只有在肿瘤穿透黏膜下层时才会被诊断为恶性肿瘤, 在我国的中华医学会编著中也都采用了这个标准。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结直肠癌标本诊断研究有不少, 认为癌定义的特征是以包括结直肠上皮性肿瘤细胞不超过黏膜肌层, 在手术中无需采取根治性大范围手术。内镜活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我国采取活检诊断的一般为中晚期结直肠[1,2]。结直肠癌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不太相同,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结直肠癌内镜活检的统一标准。依照WHO诊断标准, 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在治疗中还需要综合使用临床内镜活检以及病理诊断来判断。

在本研究中分析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结肠、直肠活检诊断患者321例, 在诊断中有80例患者经过活检可以诊断为癌侵, 在测量中, 黏膜层平均厚度0.91 mm, 送检标本一般为1~3 mm肿瘤组织内无论是否存在平滑肌纤维, 实际肿瘤可能已经位于黏膜下层, 因此黏膜肌活检不出来可能是因为黏膜肌层被破坏[3]。癌在生物学上具有侵蚀性, 会破坏患者的正常组织, 在本研究中测量厚度为1~3 mm, 很容易被癌细胞破坏, 在活检中无法发现癌的确切侵蚀到的部位。在实际的活检工作中, 因标本小而不能确定为癌变信息的, 一般都是恶性肿瘤的征兆。

结直肠活检的错误率非常低, 一般患者的活检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一致, 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符合率为100%。在对患者采取内镜活检中需要助于, 样本取材一般为2~3 mm, 组织块的大小应该包括黏膜下层。在患者结直肠的活检中, 难以诊断黏膜下层的诊断, 但是实际情况确实无法对患者进入到黏膜下的癌细胞进行病理诊断, 难以诊断的认为是类肿瘤。活检组织学认为是癌, 但是活检的样本并没有包括黏膜肌, 因此不能确定患者癌侵入的深度。一般认为若是需要诊断患者病情, 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针对存在肿块或者溃疡的患者, 认为采取手术治疗最佳, 若是患者并不存在明显肿物, 采取内镜活检最佳[4]。在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出, 在活检中不能确定癌细胞是否已经侵入到黏膜下层, 因此在临床的诊断中, 不建议采用内镜活检诊断高级别肿瘤, 采用内镜活检对象最好是浸润癌。

在活检组织病理诊断表中需要注意, 若是发现腺体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深染, 即使在看不到黏膜下层时, 也可以诊断为癌。异性腺体间若是发现存在纤维化现象, 可以诊断为癌。针对活检肯定为癌浸润黏膜下层需要采取手术根治切除术治疗。如果活检确诊为癌, 但是无法确定是否浸润黏膜下层, 还需要根据影像学进一步的检查, 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在本研究中, 患者组织学类型有腺癌91例、印戒细胞癌1例、类癌2例、黏液腺癌6例。所有腺癌患者中, 在显微镜下不能确定黏膜下层的患者有20例, 经过手术治疗, 标本检查确诊为腺癌。患者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不太相同,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很多都属浸润癌, 因此在结直肠的活检中, 针对存在不确定黏膜下层的患者最好不使用黏膜内肿瘤瘤变。

参考文献

[1]楼焕进.结直肠腺癌活检诊断在WHO新旧分类上的差异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6 (22) :522-524.

[2]何春年.胃肠道黏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 26 (06) :266-267.

[3]付海英, 张丽萍, 钱晓萍.结肠、直肠内窥镜活检癌的临床病理诊断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30) :126-127.

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外科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6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病例的中位年龄46.

5岁 (29~76岁) , 其中未绝经21例, 已绝经15例。肿瘤位于结肠13例, 直肠23例。结直肠肿瘤大体分型:溃疡型20例, 肿块型16例。组织学分型:高中分化腺癌9例, 低分化腺癌15例, 粘液腺癌8例, 未分化癌4例。肿瘤Dukes分期:B期7例, C期19例, D期10例。

1.2 外科治疗 (1) 治愈性切除:

包括直肠原发灶与转移灶、子宫、双附件的联合后盆腔器切除者18例, 患侧卵巢及附件切除者9例。 (2) 姑息性切除:直肠原发灶及卵巢转移同时切除, 但卵巢有部分残留者7例;直肠原发灶切除, 卵巢取活检者2例。所有病人术后均行正规化疗。

2 结果

随访3年, 8例一年内死于全身转移, 1~2年内有3例死亡, 2~3年有9例死亡, 3年以上存活16例。

3 讨论

卵巢转移瘤占全部卵巢恶性肿瘤的8~10%, 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率更高, 而且多为双侧转移, 结直肠癌卵巢转移多发生于绝经前。各部位结直肠癌发生卵巢转移的几率, 似乎与原发性大肠癌的发生相似, 以乙状结肠和直肠多见, 然后为右半结肠。鉴于此, 对此类患者应常规询问胃肠道病史, 必要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的卵巢转移途径尚不十分肯定。一般认为, 有直接侵犯、种植性播散、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4种。邻近卵巢的肠段如盲部、乙状结肠和上段直肠, 可以直接侵犯卵巢形成转移, 术中可以发现转移灶与原发瘤的粘连。卵巢包膜存在着周期性破裂, 有利于肿瘤的种植性播散转移。但是,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许多卵巢的转移癌灶多位于卵巢的深部, 其外周包膜完整。虽然种植性转移多源于已侵出浆膜的肠道肿瘤, 但原发癌局限在浆膜内, 甚至在肌层者, 临床上也可能发现有卵巢转移。绝经期前患者卵巢功能旺盛, 血供丰富, 因此, 较绝经后者更容易发生卵巢转移。研究表明, 癌细胞可经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到腰淋巴结[2]。而卵巢的淋巴循环是引流入腰淋巴结内的, 因此, 癌细胞可通过腰淋巴结逆流入卵巢内。在双侧卵巢之间、卵巢和结肠之间均有交通支, 利于淋巴转移的发生。另外, 结直肠癌的卵巢转移常合并盆腔腹膜种植转移, 国外文献认为, 此种转移虽为多处复发, 但肿瘤多局限于盆腔[3]。

直肠癌卵巢转移的外科治疗包括治疗性切除和预防性切除, 治疗原则上首选手术。本组资料发现, 治愈性切除者平均生存时间大大长于不能切除者;手术后卵巢残余肿瘤直径越小, 预后越好。女性直肠癌病人在术前应常规行妇科检查, 即使是腹膜返折以下的低位直肠癌, 也会发生卵巢转移, 然而其转移率明显低于直肠中上段癌卵巢转移率[4]。有研究证实两侧卵巢间具有血管联系, 即使仅发现一侧卵巢转移, 应争取在根治性切除直肠肿瘤的同时, 联合后盆腔器切除, 消除同时和异时性转移, 以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不过, YoungFadok等人前瞻性研究报告显示结直肠癌手术时行预防性卵巢切除结果表明,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综上所述, 虽然结直肠癌卵巢转移为晚期病变, 预后很差, 可是对于有卵巢转移者, 治愈性切除能提高病人的生存时间。但是对于无卵巢转移者是否预防性双侧卵巢切除应采取个体化原则。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直肠癌卵巢转移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我院收治病理确诊为女性直肠癌卵巢转移36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女性直肠癌卵巢转移多发生于绝经前;双侧多见, 原发灶主要位于直肠中上段, 多为粘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 浸润多达T3T4, 临床分期以DukesC期居多。结论 对于女性结直肠癌有卵巢转移患者, 应行直肠原发灶与转移灶、子宫、双附件切除的联合后盆腔器切除, 以提高长期生存率。

关键词:直肠癌,卵巢,转移

参考文献

[1]Chouhei S, Akeo H, Junya Y, et al.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follow-up an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krukenberg tumor from colorectalcancers[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4, 51:1350-1353.

[2]Asbun HJ, Hughes KS.Management of recurrent and untastutic colorectal car-cinoma[J].Surg Clin North Am, 1993, 73:145-148.

[3]Daniel R, Elaine B, Frances W, et al.Outcome after ovarianadnexal metastec-tomy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rcinoma[J].J Surg Oncol, 2000, 75:186-192.

[4]左明, 刘宝善, 徐琳, 等.女性直肠癌卵巢转移及手术选择[J].华西医学, 2006, 21 (3) :447-448.

结直肠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2015年盐城大丰人民医院所有经内镜中心检查并行内镜下摘除结直肠息肉(包括行ESD)有病理结果患者1200例,排除炎症性肠病患者,选择病理组织学确诊且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息肉258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患者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49.9±15.8)岁。

1.2 病理检查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病理检查;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性切片,常规脱蜡,HE染色,封片,镜检。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均属比较用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患者检测结果将258例患者分为腺瘤组174例(67.68%)和非腺瘤组82例(32.31%);腺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便血、腺瘤组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腺瘤上皮内瘤变、分叶、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直肠腺瘤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的癌前期病变,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结肠膜腺体发生的真性肿瘤,结直肠癌肿绝大多数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与腺瘤性息肉相反,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恶变目前研究认为除遗传种族因素外,息肉的发生与年龄相关,约90%病例于50岁后发生,且男性多于女性[4]。通过本次病例的病理计临床表现的研究,更辅证了以上结论,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高龄、便血是结直肠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与大多数文献报告一致[5]患者便血,排除痔疮,肛裂,以及来自上消化道等因素,应高度怀疑结直肠息肉,甚至肿瘤可能,所以临床上凡有血便同时伴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伴随症状的患者,需高度重视。目前结直肠息肉常用的筛查手段包括粪便潜血试验钡剂灌肠结肠CT重建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等,而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CT结肠镜诊断结直肠肿瘤和息肉准确性的系统评价,及时予以电子结肠镜检查,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在内镜下结直肠腺瘤的特征来识别息肉的性质,通过对本组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发现息肉恶变与患者息肉大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单发或多发,是否有过血吸虫感染等情况有关,年龄大、结肠部位的升高、肉数目越多、腺瘤体积越大,越易癌变;光滑型、有蒂者癌变少,而分叶状、表面粗糙、炎症明显,癌变率明显升高。所以临床及内镜医师应提高对上述内镜特征识别能力,对有以上特征的息肉应有效活检,提高腺瘤内镜诊断水平,并为行相应的治疗提供证据。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盐城大丰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结果。结果:258例检出息肉患者病理结果中腺瘤174例(67.68%),非腺瘤82例(32.31%);腺瘤组平均年龄、便血、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便血、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癌变状况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高危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参考文献

[1]赖晓嵘,沙卫红,林焕建,等.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治疗及癌变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27-129.

[2]万德森.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其对策[J].癌症,2009,28(9):897-902.

[3]方海明,杨姣,李芳群,等.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中5-LOX与PIGF的表达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1):1638-1641.

[4]欧阳玉洁.258例结直肠息肉的分析与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81-982.

上一篇:中国如何发展低碳建筑论文下一篇:成本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