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024-10-20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精选12篇)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尤其是禽流感、三聚氰胺、黄浦江死猪、“地沟油”和“瘦肉精”事件等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 给国家带来了损失, 给人民生活造成了恐慌。

1 当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养殖管理不规范

目前, 在我国畜禽养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一些养殖户知识水平较低, 安全意识差, 盲目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畜禽饲养环境较差、没有明确的饲养规程与管理制度、消毒不彻底、免疫不合理、过量使用兽药、滥用抗生素、未执行休药期、未建立用药记录、未建立养殖档案以及使用“瘦肉精”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1.2 检测体系不健全

当前多发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表明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 尚处于起步阶段, 设备落后、人员短缺、人员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十分突出, 不少残留检测项目尚难开展, 部分市没有开展畜牧投入品 (兽药、饲料等) 检验, 县级畜产品质检站更是无法保证畜产品和畜牧投入品 (兽药、饲料等) 检验工作的开展, 与实际需要极不适应, 难以满足批量、快速、准确和全过程监测的需要, 也不便于管理。普遍缺乏用于监测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 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1.3 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控制能力差

畜产品加工企业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畜产品加工企业是一种投资规模小、进入门槛低的行业, 企业规模、从业人员素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相差悬殊。有的畜产品加工者虽称之为企业, 事实上也就是一个比较大点的食品加工小作坊, 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过程控制、工艺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检验设备形同虚设, 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 产品出厂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检验, 这些管理和过程上的缺失极有可能成为畜产品安全的隐患, 导致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出厂流通。

1.4 监管力度不够

(1) 养殖投入品经营使用监管力度不够。一是监管部门人手、资质、设备等的制约;二是部分经营者、养殖户私下购买使用违禁投入品, 造成监管漏洞;三是产品抽样检测面有限;四是养殖户不按动物屠宰前禁药期、休药期停饲兽药、饲料, 给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风险。 (2) 动物卫生监督认识不足, 监管不够, 执法不严。目前发生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 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程序严肃处理。对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没有全方位进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不到位, 不明确, 没有一个符合动物防疫法规定的动物卫生执法主体, 多部门分割执法, 各自为政, 互相扯皮,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和浪费, 执法力度不够, 不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1.5 监控手段传统单一

目前, 从养殖、运输、市场、屠宰等各环节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和监管, 主要依赖于执法人员直接现场检查, 手工操作等传统落后的监控方式, 尚未建立起统一、完善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控系统, 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手段的功能优势, 且监控手段单一化, 信息不对称, 影响了监督执法的效率和质量。

2 对策

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 从《农产品安全法》、《畜牧法》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虽然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的概念, 但在实际操作和部门执法的衔接中, 仍有漏洞。因此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应的政策法规, 针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成既与国际法律法规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 并使其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

2.2 提高畜牧生产标准化水平

通过引导、培训和宣传来规范、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示范化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大扶持引导力度, 大力抓好龙头企业扶持与品牌培育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提高现有一体化加工企业市场份额, 推进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示范化创建, 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2.3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站, 建立县、乡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县、乡畜产品检测体系, 构建覆盖全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按照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需要, 每个县建立一个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成立实验室, 购置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检测设备和仪器。同时在每个乡镇分别成立畜产品质量检测站, 配备专业人员和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对生鲜乳收购站、畜禽养殖场、定点屠宰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实施抽样检测, 汇总、分析、发布监测数据, 依法处置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保障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完善执法手段, 增加经费, 加大对执法人员培训力度, 提高执法效能, 有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2.4 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是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完善我国国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规范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并逐步引导生产、经营者向国家标准过渡, 不仅要规范国内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出口, 也要注意对国外进口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同时加快国家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接轨的速度, 应在修订标准过程中强调全过程规范的原则, 重视研究、消化和借鉴国外先进标准中使用的部分, 加强对标准的补充、修订和完善, 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2.5 加大投入品质量监管

饲料和兽药是畜禽养殖主要的投入品, 也是决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 对推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保障畜产品安全, 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畜禽产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实现对畜禽养殖所需饲料、兽药的全过程监管, 提高投入品质量, 同时要强化对养殖厂等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兽药法规和科学用药相关知识的培训, 科学使用抗菌药物, 督促养殖场户严格遵守兽药休药期有关规定, 减少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篇2

近些年来,我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有了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有了提高。近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适应这种大环境,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以求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了。去年,农业部门组织抽检组,对市场、基地进行了样本抽检,通过对40个蔬菜样本的抽检,有36个达到了合格标准,仅有4个不合格,合格率90%,与此同时,通过对柚子、夏橙等水果的随机抽样检测,也均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在88%以上。

3、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建立了香芋、香姜、香柚、夏橙、南瓜等5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明显改善。

4、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5年底,香芋、香姜、香柚、夏橙等4个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15.4万亩。

5、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这些年来,我县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监督检验所需要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人员等要素的综合,依法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制订了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在管理上,逐步实行“一片果(菜)园,一名技术员,一套农业标准化技术资料,一本标准化生产管理档案。”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1、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我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来。过去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只求得“产品丰富”,而忽视了“质量净化”。笔者近来通过对部分果(菜)农代表的调查中了解到,果(菜)农们普通认同的观点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的多,产出后回收的少,科学施肥、用药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法甚好,也很切合实际,我们也很想这样去做,但目前我们很难完全实施。我们购买农药,求的是治虫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行,因为,只有这样依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来增收,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

2、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才能适应WTO要求,才能进入国际大流通,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这些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不够。近年,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这些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薄弱,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才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必须加大宣传,通过干部下村,分片包干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大讲国家产业政策,大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大讲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大讲无公害生产的高效典型,引用现实生活中因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因质量问题造成对人身、财产安全所带来的危害等,引导、说服群众,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不进行无公害生产就销路窄、效益低、无前途,这样,使群众把无公害生产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我县早在2001年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香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近些年来,香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更好地全面地推行我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培管,首先,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推行联防联保。一是在基地环境管理上,依托环保、卫生等部门,建立基地环境定期监测制度,提出净化环境措施,控制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过对产地土壤、水质、大气进行连续的监测评价,控制外源污染及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对产地环境的污染,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标准;二是在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禁止高毒农药。设立基地农药专卖点,实行统一供应,统一使用,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基地和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通过检测,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建立田间生产档案等措施,建立由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员和田间档案记录员组成的基地质量控制体系,宣传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指导基地生产者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其次,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

3、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农业部2006年正式启动的“九大行动”之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和“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的要求,今后将重点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今后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和电话或网址、检测合格证明等,同时,将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从2006年起,我省将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2006年4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又正式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五种农产品不得进入市场销售。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入市的要求,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第一,必须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疫检测室,并配置必要的检测设施,设立流动检测站,不定期抽检和定期检测。第二,必须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净化农资市场。建立农药经营许可证审批制度,严格按《农药管理条例》,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登记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承诺,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品种和范围,抓好基地和市场的抽检和自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责任市场追溯制度。第三,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一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78-0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产业的任务不仅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增长,更要看重农产品的质量。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方面的监管和建立。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极大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我国农业部首次制定“无公害食品计划”,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无公害食品计划”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也让更多人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受现实原因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不仅在出口中面临诸多问题,对食用者身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及对策成为当前的热点。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化学残留物品增多

建国以来,我国每年农产业化学用品量不断增长,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约180万t,其中大部分农药已经被国家严禁使用。有关学者对农产业化学用品含量进行分析,认为有30%左右的化学用品含有有机磷,其毒性极大,对食用者会造成严重伤害。我国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约4 500万t,平均到农业土地上的化肥总量超过400 kg,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化肥使用量存在明显差距,导致我国土壤中化肥含量过高,化学残留物自然过高。受认识和化肥、农药价格以及种植时间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民在种植中会选择催熟药、激素,以保障农产品快速上市,这样一来,自然对农产品质量有所影响,不仅农产品口感不好,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能排除,我国部分农民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使用不良竞争手段,加快果实成熟,造成农产品化学残留物过高,不断发展下必然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年因食物农药含量过高造成的人员中毒案件超过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蔬菜水果化学残留物高,这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不安全因素。

1.2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控制难度提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明显增多。科技发展下,受到污染的机会增多,导致农产品面临更多有害物质的侵害,威胁食用者身体安全。对于食品安全而言,其对人们身体的损害是长期存在的,即人们长时间食用含有化学残留物的食品,造成中毒情况,引发慢性中毒。不仅是成年人,幼儿在生活中同样面临食品安全问题,因其危害性大、来源广,难以被发现,往往会造成社会恐慌。部分幼儿因在母体中受到食物污染,出生后即出现畸形、脑干损伤等病害。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如此,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人提起三聚氰胺事件依然心存余悸。

1.3 质量安全问题下出口贸易遇阻

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出口情况看,有大量农产品被退回,主要退回原因就在于:农产品质量差、化学残留物过多、添加剂过多、不符合出口国食品安全标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造成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农产品出口后被退回,将面临高额费用赔偿、运费,也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形象建立造成严重影响。进入新时期之后,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安全与否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农业产业优劣的标准。我国的大米、蔬菜、玉米等农产品长期出口国外,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因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使其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目前,美国、日本欧洲部分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并制定严格的进口标准,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阻力。如不能加快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加快制定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出口贸易对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

2 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对策

2.1 制定严格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

当前我国农业用地农药化肥含量过多,会直接导致种植物农药化肥残留量过多。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制定严格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是关键。尽管我国已有化肥使用标准,但并未严格规定,因此仍存在农药化肥使用过量行为。一方面,地方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的监管,定期对地方农产品化肥、化学残留进行检测,对不合规定的产品予以销毁,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以提升相关人员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开展农药化肥使用培训体系。受现实因素影响,我国农民学历不高,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认识不足。通过培训体系建立,提升农民对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认识,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近些年十分注重“三农”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发展,但无形中忽视了对农业产业的监管,使得部分人员钻法律空子,不顾农产品质量安全,只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农业种植户、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而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给予刑事追责并进行社会赔偿。二是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加大监管。除定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审核外,还应对农产品生产种植给予专业意见,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控制违法违规行为。

2.3 提升农产品质量审核,提高出口比重

为保障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审核可以有效避免出口国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中经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原因就在于农产品质量问题难以达到出口国制定的农产品标准。在国内进行第一道关的保证,执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审核体系,保障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品质的,有利于维护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保障出口比重,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农产品质量审核体系建立绝不在于保障出口比重,而是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对食用者身体健康负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农产品质量审核都十分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利国利民,需要各方维护。

3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也要保证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下,部分农业产业主体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造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不仅影响国内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也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于化肥和化学用品的使用,城市内工业排放物品增多、城市环境差、缺少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和监管都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当从各个方面深入,不仅需要国家、农业企业注意,还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和共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祥洲,钱永忠,廉亚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走势监测与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47-51.

[2] 董花.甜菜生产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国糖料,2015(4):71-72.

[3] 陈业兵,董建军,谷晓红,等.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4(11):134-136.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篇4

1. 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为保证以猪肉为主的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大了对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但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 主要体现在:

(1) 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程度低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虽有一定基础, 基本实现免疫、用药程序化, 但仍然不够规范, 标准化建设的科学性、全面性不足, 动物卫生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生产设施、防疫消毒、粪污处理设施简陋, 不利于动物防疫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

(2) 兽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养殖过程中滥用兽药和超标使用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后果, 一方面是导致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 各种养殖场大量排泄物 (包括粪便、尿等) 向周围环境排放, 兽药又成为环境污染物, 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 部分病死猪肉流入市场受利益驱使, 违法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案件时有发生, 造成病死猪肉进入流通环节, 对老百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4) 畜产品加工手段落后, 污染比较严重由于畜产品加工企业量大点散, 监管困难, 许多企业的卫生条件都无法达到规定的标准。这些企业生产场所的环境卫生差, 设备简陋, 无法实现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作业, 不能实现畜产品与污染物分离, 从而对畜产品造成了污染。生产过程不规范、生产加工人员的卫生、身体条件不合格也进一步对畜产品造成污染。

2. 造成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1) 畜牧业投入品选择不当或投入过量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 兽药及兽药添加剂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和改善肉品品质方面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 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是, 兽药的使用无疑会导致动物体内药物的滞留或蓄积, 并以残留方式进入人体及生态系统。一些养殖场和饲料兽药生产企业违反国家规定, 滥用和超量使用兽药, 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和人用药物的现象仍然存在, 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慢性、远期和累积的危害。

(2) 畜禽屠宰工艺落后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在屠畜经长途运输或过度疲劳, 细菌容易经消化道进入血液, 未经休息而立即宰杀时, 其肌肉和实质性器官有细菌侵入;在剥皮时, 有可能受外界污染, 造成胴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去内脏时, 内脏破裂带来交叉污染;冲洗过程中, 冲洗不彻底造成致病菌生长;在冷却阶段, 温度不当也会造成病菌生长;包装阶段, 会受到包装材料中有害化学物的污染。

(3) 畜产品检测能力的不适应随着畜牧业集约化及产业化的发展, 畜产品的有毒有害残留物质等问题日益严重, 但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较长时期内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投入, 在设备、人员和方法上都相对落后。

(4) 动物传染病的影响据农业部调查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相继消灭了牛瘟、牛肺疫两种烈性传染病, 但同时新传入了60多种我国原来没有的动物疫病, 我国现有的220多种动物疫病, 60%可传染给人。近年来, 动物疫情频发的严峻形势, 不仅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对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造成了很大打击和严重影响。

(5) 管理和执法力度不够目前, 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涉及畜牧、商贸、工商、卫生、质监和公安等部门。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 畜产品在生产环节由畜牧部门管理, 经营环节由工商部门管理, 生猪的定点屠宰由商贸部门管理, 各部门之间职责范围不够清晰, 体制交叉, 部门重叠, 监督管理力度和执法打击的力度不够, 特别是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够。

3. 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 更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此, 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已刻不容缓。

(1) 全程监控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投入品生产环节监控。饲料、兽药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 是畜产品安全的源头,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攻关, 开发安全、优质、高效的新产品;严把行业准入关, 提高门槛, 完善企业审查、登记和备案制度。二是加强投入品经营环节监控。认真贯彻执行《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严控饲料和兽药的使用, 加强投入品经营环节监管, 严格按照《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从事经营活动, 防止假劣违禁的投入品流入市场。三是加强动物饲养环节监控。加大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扶持力度,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 转变生产方式, 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督促养殖场建立规范的免疫、用药、消毒、生产等健康养殖记录, 对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卫生环境治理进行及时指导。引导养殖户科学合理用药, 特别是严格执行休药期,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加强畜产品加工环节监控。加强动物防疫合格条件动态审核, 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全面推行质量承诺制。政府应适当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扶持力度, 引导畜产品生产企业采购先进的屠宰加工设备, 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屠宰加工, 避免因畜产品破损造成污染。五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监控。推行流通环节巡查制度, 推进畜产品经营企业全部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安全承诺制, 进一步加强对畜产品质量问题较多的批发场点重点监控, 防止有质量问题的畜产品流入餐桌。六是加强畜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触犯刑法的公安司法机关要严格绳之以法,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加快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步伐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对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落实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佩带二维码标识, 建立质量档案制度, 突出关键点控制, 对饲料、兽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免疫信息实行准确完整记录。对无标识的猪牛羊将禁止进入流通环节, 一旦发现畜产品不安全因素, 立即追溯, 分析产生危害和影响安全的原因, 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整合现有检测、检验技术资源, 建立高水平技术装备的饲料兽药残留检验检测实验室。提高基层监督检测机构的科技水平。建立层次合理、布局广泛的检测网点。通过加强培训力度, 使检测人员了解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展动态, 掌握检测的新方法, 保持基层有足够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畜产品安全监测的覆盖面和抽检频率, 及时发现投入品在使用中的苗头性、普遍性问题。

(4) 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各级政府及畜牧、工商、质监和公安等有关部门, 加强部门间配合, 联合执法, 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 严管重罚, 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强产品质量监测和监督执法工作, 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各种违法行为, 杜绝“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进入饲养环节, 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残留。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篇5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近几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关注度空前高涨,如何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生产安全、优质、放心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的头等大事。河北省玉田县作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从监管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农业品牌建设及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等方面深入开展了工作。文章介绍了玉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河北省玉田县地处京津唐三角中心地带,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之一。全县总面积1170km2,耕地面积7hm2,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86667hm2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约33334hm2,生猪出栏140万头左右,位居全市首位。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玉田县始终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抽样监测、“三品一标”认证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现状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初步建立

玉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在机构设置、人员调配、经费安排上摆在优先位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玉田县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8个区域站分别建立了区域性检测室、在“三品”基地和农业企业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监测点5个,初步形成了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区域性检测室为骨干,自律性检测点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检验检测体系,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建立了全程监管体系。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编委批复玉田县农牧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在区域站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在“三品”基地及农业企业设立了监管员,形成了县局、区域站、生产基地三级质量监管体系。

1.2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本着“检查与指导并举,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全县上下把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品牌作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并狠抓了落实。一是制订和修订标准。全县先后制定农作物标准化技术规程36项,制定了省地方标准2项,唐山市地方标准4项,蔬菜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8667hm2,为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标准化示范区(园)建设。按照“生态、绿色、安全”的要求,蔬菜重点打造了2个部级蔬菜标准园和1个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重点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穴盘育苗等集成技术,建立了二维码质量追溯制度等五项制度,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在粮食生产上,狠抓了陈家铺乡千亩高标准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实施了“九统一”生产经营模式(统一品种供应、统一种植样式、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深松整地、统一机播、统一机收、统一专业化病虫草害防治、统一节水灌溉,统一技术方案和技术指导),全面推行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了农产品安全。

1.3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明显进展

近几年,玉田县积极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水平,创建品牌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县有82家畜禽养殖场通过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21家畜禽养殖场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蔬菜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面积8334hm2,蔬菜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3个,面积467hm2,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建设农业部蔬菜标准园2个,河北省蔬菜标准园1个。这些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全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1.4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投入品经营秩序不断规范近几年,玉田县不断整合执法资源,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了农业综合执法,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中队,通过采取日常监管与集中整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资市场、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规范农业生产和农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现象,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相继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重要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韭菜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资打假专项整治、“三品”农产品专项整治等活动九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2存在问题

玉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虽然有了明显进步,但从总体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矛盾依然存在。

2.1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目前,农业生产上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1],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难以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推进也比较困难。

2.2整体安全意识不高影响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个人。但目前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仍然不高,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从业人员乃至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目前监管工作亟需加强的方面。

2.3多种因素制约农产品品牌认证与开发,也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品牌建设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可靠保障。但是,由于县级的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品牌产品宣传、创新不足,认证产品优势、效益发挥不好。再有人们优质优价意识不强,品牌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同等的现象还很普遍,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创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第三,品牌认证、复审、续展手续繁琐,需要花费很多费用,但获证产品价格优势又不明显,部分获证企业在品牌认证到期后不愿复查换证、续展或重新申报认证,农业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强[2]。

2.4农业投入品违法违规经销和使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

从农资经销者来看,一些经营者唯利是图,违法经销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资;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看,不合理、不规范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5收贮运环节监管亟待加强

收贮运环节监管是新增环节,县级相关的制度规章还不健全,收贮运环节业务知识缺乏,执法机构和人员不足。

2.6目前监管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虽然玉田县建立了县局、区域站、生产基地三级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也落实了监管检测人员,配备了监管检测设备,县级也安排了专项资金,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人员、设备、资金不够完善,致使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3对策建议

3.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现场示范等各种活动,推行安全生产技术,用舆论导向和市场手段培养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强化对农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努力构建“人人讲安全、层层有责任、处处能监管”的生产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

3.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农业投入品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的监管。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经营资格审核,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单位,给予警告并要求限期改正,限期不改正的,结合市场管理部门坚决取消其经营资格[4]。二是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大对投入品市场日常执法检查的力度。督促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等制度,规范投入品生产经营行为。尤其要加大对禁限用药物的清缴力度,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保证农资监管不留死角。三是强化对农业投入品违法案件的查处。要实施检打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加强与各部门协作,对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3.3加强监管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体系,落实人员、经费,配备仪器设备,力争村村有安全监管员,实现真正的监管全覆盖。同时要加强对监管检测人员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提升监管水平和检验检测能力。

3.4积极开展品牌认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认证,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根本措施。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5]。二是推进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确保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安全。

3.5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投入

玉田县要加大对基层监管检测、执法等经费的投入,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建议加大对产品认证、品牌申报及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树秋,董燕婕,赵善仓,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安丘模式”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6):63-66.

[2]王芳.清苑县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CD].基层农技推广,2015,(3):61-63.

[3]杨玲,盛松华,温少辉,等.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4):18-21.

[4]罗劲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路径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67-69.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篇6

1. 把好生产源头关,不断加强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监控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多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因此抓好生产源头控制就是抓住了事关质量安全的“牛鼻子”。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加强产地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有效控制污染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激素等水产投入品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严格许可证(照)的发放。对水产投入品经销场所要实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购销台账,严禁销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投入品。同时,要加强水产品疫情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高效渔药及生物防治技术和测水养鱼技术。

2. 把好操作规程关,大力推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实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既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工作,也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措施。要加大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吸收转化力度,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养殖标准和操作规程。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环境保护。要按标准化要求加强养殖设施的管理,将养殖所带来的污染控制在水体自净能力之内;要加强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的管理,并利用生物修复技术,运用生物的方法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毒物,使水域环境得到改善和修复。二是开发优质饲料。要大力开发和研制质量高,稳定性、诱食性和吸收性好,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和抗逆能力且饲料系数低的环保型饲料。三是规范渔药管理。要加强养殖生产过程的健康管理,维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病害的生态防治技术,加快微生态技术和微生物制劑的研制和使用;合理使用药物,加快研究针对性强,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渔药。四是注重抗病抗逆养殖品种的选育。要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攻关,研究开发出抗病、抗逆的养殖品种。五是制定安全标准。重点围绕名、特、优水产品,尽快制定和完善现有水产养殖和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标准。六是搞好质量认证。要在国家有关养殖管理制度的框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水产养殖区、专业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建立一批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同时尽快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完善认证管理办法,突出抓好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认证,推行以HACCP、ISO9001和欧盟注册等为基础的质量认证,推行水产品原产地域标记注册工作。

3. 把好安全检测关,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要加快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划,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整合资源,完善机构,不断强化对水产品、产地环境和养殖投入品综合检测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各级水产部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抓好对各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企业水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致病微生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例行监测、专项抽检和监督抽检。并且,还要充分利用检测信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分析预警,把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消灭在上“餐桌”之前。

4. 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品牌认证和基地、市场自律性检测 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保障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对于上市销售的水产品,应当附上相应的产地证明和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无此证明的必须抽检合格后才能上市。这样一来,对生产、销售单位就提出了以下严格的要求:一是渔业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设立检测室,对用于销售的水产品要开展质量安全自检,或委托水产品质检机构检测出具合格证明,从而把好产地准出关;二是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大型水产品集贸市场必须设立检测室,对进入市场销售但不能出具检测合格证明的水产品开展自检或委托检测,对能出具全程证明的也要进行必要的抽检,将不合格的水产品挡在市场门外,从而把好水产品市场准入关;三是要引导企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水产品的认定认证工作,经认证的企业或产品才能直接进入市场销售。

5. 把好责任履行关,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 各级政府要将水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执法机构和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服务机构,将渔业标准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认定认证、监督管理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渔业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综合监管职责,做好生产环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养殖投入品的日常监督管理以及流通环节的监督抽检和监测工作,做好认证产品的证后监管以及水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批发市场的自律性检测监管工作。水产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好生产记录和购销台账,推行产地编码和产品包装标识,实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逐步实行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6. 把好政策服务关,不断提高水产品市场化程度要积极培植水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他们的自律和引导作用,通过合同协议约束签约渔户的生产行为,尽可能统一养殖品种、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认证、统一市场销售。同时,要加强水面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和鼓励渔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水面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乃至发展专业大户,促进水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在销售环节上,可通过产销衔接,实现水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加工企业、定点供应单位等与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对接挂钩,形成各环节质量安全自律和制约机制,以合同形式具体明确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水产品质量的安全。

7. 把好宣传教育关,提高群众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多以养殖户分户养殖为主,经营规模小,许多养殖户对水产品安全意识淡薄,在养殖水体内乱施投入品,甚至使用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不执行休药期规定,这是造成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所以,要广泛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让养殖者认识到水产品质量安全对保障人体健康及养殖经营的重要性,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意识,自觉做到养殖过程中不使用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不乱投乱施,进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7

1.1 监测硬件设施设备缺乏

目前,阿勒泰地区尚未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实验室监测项目主要委托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完成,监测种类和监测样品数量非常有限。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唯一的监测仪器就是通过自治区奶办第三方生鲜乳监测站项目配备的生鲜乳检测仪器,主要检测乳常规,并利用仪器提供商开发的配套诊断试剂盒进行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等项目的检测,但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1.2 动物疫病长期存在

阿勒泰动物疫病虽然相对较少,但在草原畜牧业情况下,牛、羊疥癣、包虫等寄生虫病常有发生。为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年对牛、羊要进行2次驱虫、药浴。驱虫、药浴药物的使用,不仅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也给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留下隐患。同时,阿勒泰是牛羊布病、牛结核病两病的疫区。

1.3 执法机构性质面临问题

自治区启动的新一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行政体制改革中,自治区编委拟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将面临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处境。

1.4 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

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承担了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生鲜乳市场监管、监测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明显不足。造成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其他部门占用编制,县人员编制总体超标,但动物卫生监督所有空编却不能补充人员。

2 阿勒泰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2.1 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在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部门分设的新疆,在两段式监管体制中这些部门职责划分清楚。同时,畜牧部门与药监部门在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如何衔接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既要保证监管职责不能交叉重叠,更不要留下监管漏洞。

2.2 完善监管技术手段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放到地、县(市)农业局的情况下,将畜牧部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职能移交给地、县(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农业、畜牧、质监、药监等部门硬件资源,建立地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隶属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负责全地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2.3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力度

在地、县(市)财力有限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借助农业部将在东北三省实施大东北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和黑龙江、吉林两省援阿政策,在阿勒泰地区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控制、净化、扑灭口蹄疫、牲畜布病、结核等一些重点动物疫病,降低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上加强与科研院校、兽药生产企业的合作,探索以高效、低毒驱虫药剂注射进行体内、体外同时驱虫的方式,逐步取代代替体内口服,体外药浴的驱虫方式,以降低环境污染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阿勒泰地区绿色、有机高端畜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打下基础。

2.4 建立健全执法监管队伍

一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乡(镇)动物检疫站中从事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的人员纳入行政类执法单位管理,进一步明晰动物卫生监督权责关系,理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二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牵头,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全疆一盘棋,清理其他部门、单位占用或挪用畜牧兽医部门编制问题,及时招聘补充畜牧兽医人员,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到位。三是探索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理、种畜禽管理等执法职能整合、优化,成立地、县(市)畜牧综合执法大队,既解决动物卫生监督所性质问题,又解决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不足问题。

2.5 注重高端畜产品生产加工与认证管理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8

(1)监测硬件设施设备缺乏。目前,阿勒泰地区尚未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实验室监测项目主要委托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完成,监测种类和监测样品数量非常有限。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唯一的监测仪器就是生鲜乳检测仪器,主要检测乳常规,并利用仪器提供商品开发的配套诊断试剂盒进行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等项目的检测,但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2)动物疫病长期存在。阿勒泰动物疫病虽然相对较少,但是牛、羊疥癣、包虫等寄生虫病常有发生。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年对牛、羊要进行2次驱虫、药浴。驱虫、药浴药物的使用,不仅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也给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留下隐患。同时,阿勒泰是牛羊布病、牛结核病两病的高发区。

(3)执法机构性质面临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的新一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行政体制改革中,自治区编委拟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将面临名不正、言不顺、执法主体不合法的问题。

(4)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承担了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生鲜乳市场监管、监测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明显不足。造成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其他部门占用编制,县人员编制总体超标,但是动物卫生监督所有空编却不能补充人员。

2 阿勒泰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1)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在新疆的两段式监管体制中,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部门分设,部门职责要划分清楚。同时,畜牧部门与药监部门在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如何衔接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既要保证监管职责不能交叉重叠,更不要留下监管漏洞。

(2)完善监管技术手段。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放到地、县(市)农业局的情况下,将畜牧部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职能移交给地、县(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农业、畜牧、质监和药监等部门硬件资源,建立地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隶属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负责全地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在地、县(市)财力有限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借助农业部在东北三省实施的大东北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和黑龙江、吉林两省援阿政策,在阿勒泰地区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控制、净化和扑灭口蹄疫、牲畜布病、结核等一些重点动物疫病,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上加强与科研院校、兽药生产企业的合作,探索以高效、低毒驱虫药剂注射进行体内、体外同时驱虫的方式,逐步取代口服、体外药浴的驱虫方式,以降低环境污染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建立健全执法监管队伍。一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乡(镇)动物检疫站中从事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的人员纳入行政类执法单位管理,进一步明确动物卫生监督权责关系,理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二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牵头,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清理其他部门、单位占用或挪用畜牧兽医部门编制问题,及时招聘补充畜牧兽医人员,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到位。三是探索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理、种畜禽管理等执法职能整合、优化,成立地、县(市)畜牧综合执法大队,既解决了动物卫生监督所性质问题,又解决了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

(5)注重高端畜产品生产加工与认证管理。在有机草场认证的基础上,确立阿勒泰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依托龙头抓基地,依托基地上规模,切实打破区域分割,引进国内1~2家大型牛羊肉加工企业,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制定质量安全控制标准,严把“三品”认证关和市场准入关,切实落实包装标识管理,保护地方质量品牌,着力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地区畜产品安全品质。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篇9

1. 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养殖水平较低, 安全养殖意识缺乏养殖水平及饲养环境与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密切, 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安全意识淡漠。近几年吕梁市规模化养殖在不断发展, 但大部分仍然是规模小且分散、卫生条件差、安全措施不完善, 防疫措施不完善, 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 病害动物不能规范处置, 污水及废弃物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这都可能增加了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蔓延的风险, 养殖密度过大也将直接导致污染和疫病问题加重, 进而使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 动物疫病多发目前已知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已达250多种, 我国已发现150多种, 许多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可以从动物产品直接传染给人类, 人类流行的传染病病原68%来自动物, 而现在上升到72%。近几年来,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频发, 严重影响了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求暴利, 把患有疾病的畜禽私自宰杀后上市销售, 这不仅危害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3) 养殖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投入品影响畜产品安全不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大多数养殖户只要看到所养畜禽因食欲下降或生产性能降低, 不由分说地使用抗生素, 有的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甚至有的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或者随意使用违禁药物、人用药物;养殖户只关心的是低投入高产出, 动物出栏前又不遵守国家规定的休药期, 导致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严重、耐药菌株产生;个别养殖业主或饲料生产商, 为达到快速生长效果, 谋求市场空间及高额利润, 饲料中添加一定量铜、有机砷制剂有助于动物的生长或私自添加违禁药物, 从而导致违禁药物残留在动物产品内;加上养殖农户文化水平低, 科学养殖意识不强, 只知道使用配合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效果好、效益高, 就盲目使用大量的微量元素;这些抗生素、微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在动物生产中蓄积残留, 通过其产品传递给人类而影响人体健康。

(4) 屠宰加工和流通环节污染严重目前吕梁市32个定点屠宰厂 (场) , 大多属于半机械化手工生产, 动物屠宰设施简陋、加工工艺落后, 屠宰加工的环境卫生条件差, 且在肉品的运输、销售过程中又没有必要的卫生保洁措施, 致使二次污染严重;屠宰场承包人员、活畜贩运人员及经销人员重经济利益, 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设置逃避检疫监督, 使得私屠乱宰现象时有发生;畜禽屠宰加工监管由商务部门负责, 屠宰加工和肉品经营人员的健康状况、屠宰加工和经营场所的卫生条件及市场准入由卫生、工商部门负责, 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一家在屠宰加工企业值班检疫监管, 其他部门的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5) 检疫技术手段单一, 检疫检测不到位, 检疫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吕梁市生猪屠宰加工除孝义外都是在每天的凌晨4时至天亮前进行, 屠宰场又没有肉品质量检验设备, 检疫工作随屠宰加工流程实施感官检查, 但检疫操作现场无专用检疫岗位设施, 现场人员杂乱、雾气大、光线暗等, 加上检疫人员少, 使得屠宰检疫操作规程不能完全实施, 检疫操作往往顾此失彼, 畜禽疫病的漏检误判难免有所发生;遇到疑难病症、中毒畜禽、“瘦肉精”猪等非疫病引起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因现场无快速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及时诊断而无能为力。

(6) 监管困难, 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在畜产品安全监管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应对。主要原因:一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部门职能分段、交叉、多头监管, 导致监管责任的缺位和困难, 互相推诿不能无缝监管。长期以来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的监管部门, 如猪肉产品, 就有畜牧兽医、商务、工商、卫生、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多个部门, 虽然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部门通力协作困难, 联合监管力度不够, 出现安全问题, 监管缺位。二是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品饲料、兽药、畜禽饲养环境等投入品的监控不到位, 畜产品流通过程中从生产到屠宰、加工、上市销售各环节动态监测水平低。三是监测设施落后, 经费、人员缺乏, 难以实施适时监控。目前市级虽有省配备的部分设备, 但还缺乏必要的设备, 缺乏检测经费, 缺乏专业人员, 不能正常开展检测工作;各县市区连简单的设备也没有, 畜产品质量检测就更谈不上。

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1) 改善饲养环境, 倡导健康养殖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严格的隔离、消毒、免疫、接种、无害化处理等为主的生物安全措施, 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 降低或避免应激反应, 为饲养畜禽创造并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使畜禽群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和生产体系。加强对养殖场 (户) 的监管, 养殖场要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 进一步规范养殖档案的建立和报检工作制度, 对入栏出栏数量不符、不主动报检的要依法处理, 对涉嫌出售病死畜禽的要依法严惩。坚持属地处理原则, 对出现的病死畜禽要保证不出场 (户) 、不出村镇。努力达到“畜禽品种优良化、防疫消毒制度化、饲料兽药安全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养殖环境生态化、粪便处理无害化”, 确保出场 (户) 动物健康安全。

(2) 加强动物疫病防疫工作一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 对调入的动物实行严格的报检制度, 经隔离观察后方可饲养经营, 严防长途运输、交易等流通环节传播输入性动物疫病。二是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农业部的免疫计划进行免疫, 适时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估, 确保“真苗、真打、真有效”。三是定期开展动物疫病检测、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对检出的阳性畜禽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果断处理, 杜绝动物疫病的传播。四是制定长期的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治, 防止人畜交叉感染, 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工作, 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3) 规范投入品的使用一是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要求, 规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销售和使用行为, 严厉打击贩卖假劣兽药饲料的行为。二是要监督养殖场 (户) 做好使用投入品的记录, 严格按照规定用量和用药方法科学使用、合理轮换用药;要杜绝滥用抗生素、以防耐药菌株的产生;自觉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严禁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兽药。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禁止使用或已淘汰的兽药及明令禁止使用的其他物质 (“瘦肉精”、三聚氰胺及其他生长激素等) 的规定。

(4) 加强屠宰、流通环节监管一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严厉打击销售屠宰无证无标畜禽行为。通过产地检疫, 从源头上保证运输及屠宰动物无病。其次是监督屠宰加工企业严格遵守屠宰检疫管理规定, 凭证评标屠宰, 认真履行对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义务, 未经检疫检验的动物产品不准出厂销售。二是与商务等主管部门联动, 对屠宰加工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的屠宰场要责令限期整改、停产或关闭;打击私屠乱宰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贮藏企业、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 严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入市交易或销售。

(5) 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畜产品安全工作的安排部署, 按照“系统规划, 有序推进, 标本兼治, 全程控制, 长效管理, 确保安全”的工作思路, 坚持“严管、长效、规范、创新、提升”的工作原则, 坚持“源头监管与全程监管、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专项检查与例行监测”同举并重, 将畜产品责任层层分解到位, 加强对监管责任人的知责教育、履职监督、问责追究、负责责任的落实, 明确养殖、贩运、屠宰、加工业主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 推动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努力使吕梁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步入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

刚察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10

1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基本情况

刚察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9°20′44″~100°37′24″, 北纬36°58′06″~38°04′04″, 距省会西宁200公里, 东接海晏县、南濒青海湖、西毗天峻县、西南接共和县、北邻祁连县, 东西长113.8公里, 南北宽122.2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8138.07平方公里, 其中, 天然草地总面积1220.71万亩。刚察县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 存栏牲畜102万头 (只匹) , 其中牛18.35万头, 羊82.16万只, 马1.49万匹。

1.2 动物防疫监督机制

防控动物疫病, 关键是要抓好免疫, 落实消毒、隔离、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在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 在业务部门精心组织下,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畜疫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标识”的防疫机制, 并实行双规目标责任制, 将目标考核与工作绩效结合起来, 落实工作责任,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将考核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 在全县83个牧业社和6个农业村配备了97名防疫员, 健全了村级动物防疫体系。

1.3 动物检疫监督扎实高效

全县屠宰检疫由县动检所统一管理, 由各乡 (镇) 兽医站具体负责。严把屠宰检疫关, 保证上市肉品安全卫生。严格按检疫操作规程, 对待宰动物要求一律凭免疫耳标和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进场, 严格登记, 查证验物。对检疫员实行定岗定责, 做到严把“五关”即入场畜禽查证验物关、宰前检疫关、宰后产品检疫关、不合格畜禽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关、出证和加盖验讫印章关。

1.4 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全县牲畜免疫标识实行统一采购, 专人、专库、专账管理, 责任到人, 建立完整的证章标志登记发放管理制度。另外, 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档案管理制度, 从而实现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事件时能有效追踪和溯源。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了本县动物防疫检疫的效率和质量, 实现了动物防疫检疫信息化管理, 有利于动物源性食品从出生、饲养到进入消费环节的全程实时监管, 有利于迅速防控动物疫病, 及时追溯疫源, 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防疫体系不健全

农牧民普遍存在防疫意识薄弱、技术水平低的情况, 科学性、全面性不足, 导致防疫上的漏洞;生产设施、防疫消毒设施简陋, 标准化程度偏低, 不利于防疫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牲畜耳标佩戴和识读器应用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羊耳标设计不合理, 羊穿行网围栏时耳朵常被挂伤使耳标脱落, 给羊身体带来伤害, 耳标佩戴重复工作增多;牲畜量大而识读器少, 操作不熟练等使耳标佩戴工作开展缓慢。

2.2 检测体系不健全

本县目前实施检疫以外观 (感官) 卫生检疫为主, 由于检测仪器和技术人才缺乏, 难以检测畜产品农药、兽药等残留问题, 给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2.3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兽药经营户购销记录不规范, 规章制度和禁用药物名单未上墙, 仓储设施不建全, 卫生条件差;兽药经营不规范, 进货渠道乱、药品未妥善保管而变质失效等因素导致畜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养殖户在动物疫病防治当中, 滥用抗生素和违禁兽药, 造成畜体中毒和药品残留问题。

2.4 产地检疫开展困难

本县牧区牧民居住分散, 有些地方交通闭塞, 因执法装备、交通工具、检测手段不够完善, 到场到户的检疫开展困难;在管理、操作和检疫收费等方面仍存在不规范之处;经营户对报检制度认识不足, 逃避检疫现象频频发生, 种种原因使产地检疫率得不到提高。

3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 倡导绿色养殖, 狠抓源头控制

利用本县特殊天然草场、环境无污染等资源优势, 发展绿色牛、羊、禽肉生产, 这样不仅提高了肉食品的营养水平和安全保障系数, 还有利于从饲养源头上管理和监控。通过饲养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质量控制, 使肉食品尽量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

3.2 完善防疫和检验检测体系

健全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大防疫工作力度, 提高免疫密度, 增强牲畜免疫力, 从而减少因兽药、农药等造成的不良影响。争取项目,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基层防疫工作中必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同时不断加强各级疫情测报体系建设, 强化测报人员责任意识, 提高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3 加强兽药饲料流通领域监督力度

严格执行《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兽药饲料市场准入制度, 及时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和使用行为, 净化兽药、饲料市场,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4 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环节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现状探讨 篇11

关键词:计量监督 产品质量 发展 意义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8-0000-00

1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的定义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是遵照国家有关的计量法律、法规为社会领域某项活动提供准确的计量依据,从而保证此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执行手段,其工作实质是做好计量过程的法制管理,确保计量实施过程的合法意义。计量监督工作在社会生活众多领域里广泛存在,应用十分普遍,其工作重点是对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计量器具以及政府规定的强制检测项目进行严格检定,确保数据的公正与准确,促进各项技术与产品的发展与提高。

2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的具体形式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的工作形式有:(1)发放许可证。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放的计量许可证以后,才能进行计量产品器具的生产制造和维修维护工作,并且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权随时检查和审核企业的持证资格。(2)严格审视一些特定的计量器具,包括新研制生产的计量器具或需要进行大量外销的计量器具,对这些产品进行严格的型式审核,包括特定型式的批准和检定。(3)对计量标准物质实行级别鉴定,发放许可证,要求所有核定物质使用前都应进行相关鉴定,并经过考核后取得制造许可证。(4)授权公正计量站,并定期考核计量站的权限。

3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的应用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思想理念上它帮助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从实践中,它保证了计量器具的科学性,有效的发挥着作用。计量监督为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用系统的管理办法保证产品质量的完成。企业应首先采集基本数据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如通过利用企业的投标计划、招标书、合同订单、市场调研报告单等一系列能提供产品标准的文件,分析出各种记录检测需要的信息和数据,确定顾客或服务对象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其次用计量手段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应形成的过程和相关职责,计量检测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对制造过程中的数据形成予以跟踪和记录。最后对作业环境、所用资源等进行测定,包括测量设备、场地环境等,有效地利用测量计量手段监控测量方法的效率和实现标准,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计量监督在很多领域里都发挥着监督管理的作用。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利益,计量监督对环境检测工作中涉及的计量器具按规定执行强制检定,对污染源的污染程度进行科学判定,确保环境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准确运行。在贸易结算领域,计量监督确保了计量器具的精确度,使贸易活动实现了公平公正,贸易行为真正规范有序,才能提升正常的经济效益。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了计量监督可以准确定位疾病状况,纠正诊疗错误和误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安全防护领域,计量监督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压力表的检定,压力容器的检定等,监督数据的准确性,防止不正常的情况出现,遏制重大事故的出现。通过对这些领域里计量器具的检定,保证计量器具本身的精确性的前提下,使他们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保证提取数据的科学和可靠性,真正体现出计量监督工作的实际应用意义。

4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创新

4.1 建立计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系统

通过整合独立分离的单个信息,建立和完善计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信息资源得到公开化、透明化,确保了计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使计量监督人员和使用单位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核对时更高效、便捷的工作,减低计量失误引起的事故发生率,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科学进行。

4.2 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人员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抓好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岗位技能标准化学习,对相关人员的技术要求、岗位职责有明确划分,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将个人工作业绩上墙公示,定期考核评比,选优评差,激励计量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要对计量数据进行第三方管理,建立计量数据监管体系,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第三方的合作配合,加强工作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最终落实鉴定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成效。

4.3 不断创新,向国际化接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计量工作的总体趋势也发生着改变。计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数据传输方式的演变,计量科学技术的引进等都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计量器具生产企业也应加速与国际化标准的顺利接轨,克服企业内传统势力的束缚,接受国际上先进的生产理念,学习和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和程序,使计量监督体系由以往单一的量值传送转变为全过程的计量保证,使实验室除了可以做计量器具的整体检定外,还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监控,跟随国际标准做好测量设备的体系认证,逐步使产品质量的计量检定工作走向国际市场,提高民族产品的竞争力。

5 结语

产品质量计量监督工作联系着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商贸、建设、医疗、贸易领域内进行着合理、科学、公正的监督,在法制的背景下维护企业和群众的利益,推动着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计量监督工作也沿着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道路而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鹏.计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92.

[2] 文可.计量检测技术在产品质量体系中的作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0):66-67.

[3] 唐新民.计量检测在保证产品质量中的作用[J].铁道技术监督,2005(01):30-31.

[4] 刘滨.计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286.

收稿日期:2015-04-03

作者简介:赵志杰(1974—),男,河北大名人,本科,毕业于河北大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质量计量标准。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篇12

1 畜产品污染来源

1.1 环境污染

养殖场地、水体、大气均容易受到来自工农业生产活动及人类活动的污染。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会引起有机砷、有机磷、酚类、醚类、多氯联苯、二噁英等有机化合物污染。除此之外还会引起土壤、空气及水体中的砷、汞、铅、镉等元素污染。这些污染物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中, 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等特点。

1.2 投入品污染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杀虫剂等投入品可导致有机磷、有机氯、抗菌素类、激素类等残留超标。少数生产者为了谋取利润, 更是直接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如“瘦肉精”等, 大剂量兽药如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等, 激素类如己烯雌酚、雌二醇、丙酸睾丸酮等物质。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抗药性、青少年早熟、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往往与通过食物链传递的畜产品中抗生素、激素及其他合成药物的滥用与残留有关。

1.3 加工消费环节污染

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谋取暴力, 出于保鲜、增加卖相等目的, 在加工消费环节中往畜产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非食品添加剂等物质, 如防腐剂、抗生素、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由于加工消费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 且流动快, 控制难度大, 因此该类污染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更加直接和明显。

1.4 个别投毒事件

个别不法分子出于商业目的或是个人恩怨, 往他人生产或加工的畜产品中恶意投放毒性物质, 导致恶性中毒事件。

2 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

2.1 监测时机、频次和范围

采取对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环节的全程监测。生产环节主要涉及养殖, 生产过程的畜产品。加工环节涉及到加工、制造、贮藏、运输过程中的畜产品。流通及消费环节是指商业流通过程中的, 以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畜产品。监测样品种类主要是初级产品, 监测频次为每月例行监测, 定期上报检测结果, 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会适当增加监测数量, 监测范围目前已经覆盖全市。

2.2 实施方式

采取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的手段进行监测。例行监测由年初制定计划, 检测机构按照规定的时间、数量以及参数进行抽样检测。监督抽检由监管部门不定期组织, 执法机构承担抽样, 由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目前主要由农业部门, 食品安全委员会等部门下达指令性检测任务, 由检测中心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抽样、制样、检测等步骤实施监测。

2.3 监测成本

畜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成本由抽样成本和检测成本构成, 其中最大成本是试剂耗材的购置。以β-兴奋剂96孔检测试剂盒为例, 目前某进口品牌的试剂盒价格在3000元左右, 采用双孔平行检测, 去掉标准溶液6个点, 阴性质控, 阳性加标, 理论上最多只能做近40个样品。然而在平时检测过程中, 由于对检测时效要求高, 样品不会过于集中, 经常发生一个试剂盒多次使用的情况。由于每次都要重复做标准曲线等其他质量控制指标, 直接导致试剂盒的有效利用率大大降低。以一个试剂盒做3次为例, 那么实际能检测的样品数量仅仅20多个, 折算成每个样品的检测成本仅试剂盒一项需要150元左右。同样道理仪器检测成本也相对较高。

2.4 存在问题

受到监督机制、执行力度、监测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本市的畜产品监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样品的抽取和溯源一直是个难题。在例行监测的抽样过程中时常发生拒检和拒签的情况;在样品溯源上, 由于溯源机制不完善, 往往造成检出的问题样品很难及时的查找到源头。 (2) 在监测投入上存在经费不足,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畜产品监测成本高昂, 如按省级例行监测频次进行, 仅“瘦肉精”一项, 市区一年的监测经费投入应在50万左右, 而实际投入偏少。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上, 应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永波鹿伟方 (山东省莱芜市畜牧兽医局271100)

杨同明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畜牧兽医局)

中图分类号:S851.3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1733 (2013) 01-0062-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我国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代之而来的是对畜产品安全的担忧。动物疫病、兽药残留、违禁药品使用等多种因素增加了畜产品不安全的风险, “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到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 如何提高和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畜牧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 加强对畜产品安全性的管理和控制, 既是保障人民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也是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兽医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不严农村养殖户和畜禽贩运户蓄意逃避检疫现象严重, 为经济利益驱使, 私自宰杀病死畜禽现象时有发生。虽然相关法律规定对拒防户、逃避检疫户予以处罚, 但实际操作相当困难, 有效的防疫监督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另外, 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兽医卫生监督机构有限的执法力量远远不能适应防疫执法工作的需要, 仅靠每

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评审准则要求。本市市一级畜产品检测机构所有人员10人, 在日益增加的检测需求下, 人员缺口逐渐凸显。在建的县级畜产品检测机构人员则是更少。 (3) 监测网络还没有真正健全, 县级监测机构建设项目正在逐步上马, 乡镇一级以及大型屠宰场、养殖基地的监测点建设则更有难度。 (4) 全市的畜产品消费量非常巨大, 仅生猪一块, 日消费量约在800~1000头左右。而目前的监测比例相对较小, 且覆盖面相对集中在市区一带。

3 对策

3.1 提高意识, 明确责任

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 组织相关培训活动, 让饲料生产厂家、养殖户、屠宰场、市场个体户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提高质量意识, 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 积极配合好监测工作。同时赋予监测机构相应的行政职能, 持证抽样, 保证监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在溯源等问题上明确责任, 避免相互推诿。

3.2 加强保障, 增加投入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本较高, 可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逐步增加必要的投入, 优先年查处几起重大的举报案件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违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1.2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畜禽养殖由农业部门负责, 环境污染由环保部门负责, 屠宰加工由商贸部门负责, 销售地点由工商部门负责, 餐饮业由卫生部门负责, 再加上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分段管理, 现行的监督管理程序被分割, 各自为政, 造成职责不清, 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工作不到位。

1.3养殖场、饲养基地建设不规范多数养殖场、饲养基地建设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动物防疫条件差。没有进行项目环境评价, 环境治理不到位, 疫病防治、饮水喂料等饲养记录不全;粪便排放、死尸处理等得过且过, 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 容易交叉污染;养殖建筑简易, 管理设施不配套, 重产出轻投入, 畜禽饲养环境在达不到标准化无公害养殖条件下进行。

1.4兽药饲料经营市场不规范部分兽药饲料经营单位对食品质量安全认识不足, 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 购销

保障目前重点关注参数, 如“瘦肉精”等参数的监测, 确保例行监测任务的顺利进行。增加投入, 特别是增加基层快速检测的投入, 将基层快速检测作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有效的扩大监测比例。同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配套监测。增加投入, 也要加大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采取集中授课, 集中演练的方式进行培训, 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3.3 合理配置, 健全网络

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监测资源, 包括监测仪器设备, 专业技术力量, 在养殖量大、流通量大的重点区域着重配置监测资源。建立健全市监测中心—县监测站—基层监测点的三级监测网络, 明确各级监测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逐步实现监测资源和监测信息共享。

3.4 循序渐进, 逐年扩大

上一篇:远程监测下一篇:贷款利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