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对照研究(通用7篇)
干预对照研究 篇1
网络应用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力量, 但是许多上网者对于网络沉迷, 对其心理、生理均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相关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7年底, 青少年上网者比例约占全国上网用户的85%以上[1]。笔者将分析不同干预、治疗方式对网络成瘾的疗效, 进而为后期网络成瘾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网络成瘾患者100例。按照干预、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5组, 每组20例。分别为心理治疗组、行为治疗组、家庭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心理治疗组男16例、女4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17.8±2.4) 岁;行为治疗组男15例、女5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18.2±2.7) 岁;家庭治疗组男15例、女5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17.8±3.2) 岁;药物治疗组男15例、女5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17.8±2.8) 岁;综合治疗组男16例、女4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18.0±2.4) 岁。五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心理治疗组:不要打骂、怒斥患者, 而应给予其劝慰、鼓励。经常性的向患者讲解沉迷于网络的利弊, 使其逐渐认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危害。而后经常性的说出网络成瘾的危害, 逐渐消除抵抗、叛逆的情绪[2]。行为治疗组:鼓励多参与一些外界训练。逐渐通过活动代替患者对于网络的沉迷, 使其戒除网络成瘾的习惯。并督促患者能够长期保持积极的行为, 多与他人接触, 受到他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家庭治疗组:该种治疗方法需要患者家属共同努力, 在家庭生活中, 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孩子父母需先进行自我检讨, 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 而后再慢慢教导患者, 如何正确释放自身的压力, 戒除网络成瘾的习惯。药物治疗组:该组内患者主要以药物进行治疗, 详情如下:帕罗西汀进行治疗, 每天10 mg, 晨起服用。丁螺环酮, 每天15 mg, 分3次服用。中药汤剂“戒网饮”125 m L, 分2次服用。综合治疗组:将以上治疗方法相结合, 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本次治疗共维持16周。
1.3评价标准: (1) 网络成瘾测评量表:该表共有26条测定内容, 每条0~4分, 得分越高, 成瘾度越重。 (2) 总体表现测评评分:该表共有24条测定内容, 每条0~5分, 得分越高, 表示患者的网瘾戒除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网络成瘾评分对比:每组患者在经过相应的干预后, 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方差分析, 在治疗前, 网络成瘾评分对比组间无差异 (P>0.05) , 在治疗后, 以综合治疗组得分最低,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2.2五组总体表现测评评分对比:每组患者在经过相应的干预、治疗后, 其总体表现测评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经方差分析, 五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评分相比, 组间无差异 (P>0.05) , 而在治疗后, 以综合治疗组评分最高,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 网络成瘾问题在临床上具有较多的治疗方法, 但如何在上述方法中选择最为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的5种治疗方法均具有可观的临床效果, 而患者在治疗后, 综合治疗组的网络成瘾评分最低, 总体表现测评评分最高, 效果理想。目前, 临床上对于网络成瘾本身是不是一种心理精神疾病尚未明确, 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经药物治疗网络成瘾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之, 虽目前临床上的各种治疗方法对于网络成瘾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但目前以综合治疗最为有效, 因此笔者建议以综合治疗法作为网络成瘾的主要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治疗方式对网络成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网络成瘾患者100例, 按照干预、治疗方式的差异对其做分组处理, 并分为心理治疗组、行为治疗组、家庭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及综合治疗组, 每组20例。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各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P<0.05) ;经方差分析, 网络成瘾评分与总体表现测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网络成瘾患者, 以综合治疗效果最佳, 临床上可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网络成瘾,干预,治疗,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永信, 吴绍兰, 任广来, 等.不同干预、治疗方式对网络成瘾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 18 (3) :242-245.
[2]李明超.心理咨询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的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4) :101-102.
干预对照研究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均来自本院2011-06~2012-06收治的≥60岁病房首诊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①均符合CCMD-3老年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③病程≤3个月且入院前未接受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④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 脑器质性疾病、酒精及药物依赖、不愿或不能完成临床研究者。符合上述条件患者共68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 (药物治疗+心理干预) 34例;男、女各17例, 平均年龄 (62.4±5.2) 岁;对照组 (药物治疗) 34例;男、女各17例;平均年龄 (61.1±4.5)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干预组及对照组均应用帕罗西汀 (赛乐特) 系统治疗。干预组患者在接受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接受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护士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一般常规护理。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抗抑郁药物药物及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失眠者可按医嘱给予苯二氮卓类药物。
1.2.2 心理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的第1周开始进行心理干预, 首先进行摄入性会谈,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认知治疗、行为矫正治疗等。具体方法为:①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良好地护患关系, 取得信任和合作。耐心倾听病人诉说, 应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清疾病的性质及对患者的要求。鼓励患者提高信心, 振作精神, 消除消极悲观的想法, 使患者意识到其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完成认知重建。②认知及行为治疗:与患者一起查找不恰当的观念和想法, 再一起找出对的、恰当的想法。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偏见和病耻感, 正视疾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适当锻炼, 平衡营养, 达到重拾健康信念,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目的。教会患者使用人际沟通技巧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鼓励患者参加康复活动, 通过做绘画书法、陶艺、烹饪、下棋、健身等活动, 保持或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④家庭治疗:鼓励患者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教会患者如何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关心与帮助。指导家属学习疾病知识及如何预防复发的常识,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尽量避免对病人传达负面情绪。指导家属帮助患者管理药物并监护患者按时服药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药物副反应, 防止病人采取自伤行为, 对患者的进步给与正向评价及鼓励。
干预组患者入组第1周就开始进行心理干预, 首次干预时间1小时, 其后每周干预1次, 每次时间30分钟, 共进行8周。每次干预后总结本次交谈的收获及提出下次希望解决的问题, 确定目标及努力方向。护士在干预过程中应用心理咨询的相关技巧有目的的主导会谈, 商定目标, 进行针对性的认知治疗和行为矫正。对照组护士不主动与病人交谈, 只被动的执行医嘱, 看护服药及回答病人的问题。8周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1.2.3
疗效评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8周末, 分别用老年抑郁量表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HAMD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undefined表示, 数据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 治疗第8周末, 两组与治疗前相比HAMD、老年抑郁量表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评分均显著降低, 治疗组HAMD评分及GDS评分在第2周末即有显著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而对照组HAMD评分在第4周末才有显著降低 (P<0.05) 。在心理干预后2、4、6、8周末, 治疗组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5, **P<0.01, 与对照组相比△P<0.05, △△P<0.01。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慢性而复发率高的疾病, 表现常不典型, 多以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患者常反复到综合性医院检查未果,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Wade等发现, 抑郁症与较少的社会支持、较多的人际关系问题相关, 显著的人际交往困难是抑郁发作后慢性化的危险因素[3]。由于老年人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 如孤独、内疚恐惧、失眠等普遍存在着认知缺陷[4]。尤其是住院后, 由正常社会角色转为患者角色, 往往因为疾病的折磨, 受医护人员的冷落等原因都会产生抑郁焦虑情绪[5]。单一使用药物治疗并不能从跟本上使患者的认知水平发生改善。心理应激能引起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改变[6], 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机体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 从而显著地降低应激水平, 继而起到维持心理稳态, 防止抑郁发生的作用[7,8]。认知行为治疗适用于急性期过后的患者, 因此, 在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 可在药物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药物可对抑郁症的神经生化基础进行治疗, 心理干预则可在病人的认知改变及行为矫正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可改变患者将自己置于人际关系中特殊位置的错误观念, 采取积极的态度, 改变对疾病的消极应对方式。教会病人正确掌握人际交往原则, 使病人将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外界, 加强了与外界的接触, 从而减轻了痛苦感的体验。本研究显示HDMD及GDS评分从第2周末即有明显降低, 至第8周末评分降低显著。提示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正面情绪, 负性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患者依从性好, 认知水平提高显著, 达到了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 矫正行为, 预防复发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首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4例, 进行为期8周的疗效观察。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及老年抑郁量表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干预组HAMD、GDS评分, 评定显示干预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效果, 改善临床疗效及缩短疗程, 维持患者的社会功能, 促进康复。
关键词:心理干预,首发,老年抑郁症
参考文献
[1]Fountoulakis KN, O HaraR, Lacovides A, et al.Unipolar Late-on-set depression:a comprehersive review[J].Ann Gen Hosp Psychia-try, 2003, 2 (1) :11-25
[2]饶冬萍, 唐牟尼, 徐贵云.难治性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8, 35 (1) :13-16
[3]Wade TD, Kendler K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and major depression:cross-sectional, longitudinal, and genet-icperspectives[J].J Nerv Ment Dis, 2000, 188 (5) :251-258
[4]苏海明译.走出抑郁-老年人精神康复指导手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36
[5]王凤杰, 孟鑫.心理干预对老年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 31 (2) :67
[6]刘光雄, 杨来启, 许向东, 等.车祸致伤者的心理测评及白细胞介素、皮质醇测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6) :382
[7]朱熊兆.心理干预与免疫调节[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0, 27 (3) :181
干预对照研究 篇3
关键词:甘露聚糖肽胶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因长期反复病毒感染,引起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纤维化,重者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1]。此病理过程免疫紊乱及免疫功能下降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着重从免疫因素(细胞免疫,细胞因子)角度观察甘露聚糖肽胶囊对乙型肝炎病毒肝纤维化是否具有阻止作用,并以此验证免疫因素在肝纤维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4]。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1年5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性、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入选196例病例按照2:1比例随机进入甘露聚糖肽胶囊组(治疗组,n=131例)或安慰剂对照组(对照组,n=65例)。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3];(3)治疗前6个月内未用过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及其他治疗肝纤维化药物;(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TBIL>54μmol/L,重型肝炎患者或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肾、内分泌、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自身免疫性肝炎征象者(抗核抗体滴度>1:160);(4)合并影响本疗法的有关疾病者,如不稳定性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酒精性肝病、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患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葫芦素胶囊(山东迪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601,0.3mg/次,tid)联合甘露聚糖肽胶囊(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1205,10mg/次,tid)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口服葫芦素胶囊同时口服甘露聚糖肽胶囊安慰剂(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形状,口感与甘露聚糖肽胶囊一致),疗程24周。
1.4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1)症状与体征:按症状分级标准分为0~3级;每次随访时评估;(2)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LN、P-Ⅲ-P、Ⅳ-C等;(3)影像学B超检查:检查包括肝右叶最大斜径、门静脉主干内径及每分钟血流量参数、脾脏的脾门处厚度及脾静脉内径;(4)乙型肝炎病原学指标:血清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g;(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制片,由3位病理医生采用SSS系统读片;上述指标均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各检查1次;(6)安全性指标:治疗组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如皮疹、发热、腹泻、恶心、食欲不振,过敏等),血液、尿液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均于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1
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1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1)纤维化指标有任何两项测定值较治疗前下降≥80%;(2)B超5项指标中至少门静脉主干内径和脾厚度恢复正常;(3)症状体征消失或总分下降≥75%。有效:(1)纤维化指标有任何两项测定值较治疗前下降≥40%;(2)B超5项指标中至少门静脉主干内径或脾厚度缩小;(3)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总分下降≥25%;无效:未达标。总有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8.0软件统计分析,基线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其他计量资料如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不齐采用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如方差齐性采用χ2检验,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基本情况
共纳入196例患者,治疗组131例,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病原学指标、细胞因子等无统计学差异,基线可比(P>0.05),详见表1。
2.2 非创伤性综合疗效结果分析
2.2.1 综合疗效分析对症状体征,B超评分,血清纤维化指标三项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50.4%vs30.7%),总有效率(87%vs70.7%),均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两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1
2.2.2 血清纤维化指标分析治疗后12周,24周两组HA,LN,Ⅳ-C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HA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其他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12周后,P-Ⅲ-P治疗组有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善。
2.2.3 B超评分分析两组脾脏厚度均减小(P<0.05),减小程度无差异,治疗组门静脉主干直径显著变宽,血流参数显著增大(P<0.05),对照组无显著改变.针对5项指标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B超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1
2.3 肝组织活检效果分析
两组肝脏炎症SSS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1),然两组比较无差异,肝脏纤维化评分两组亦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
2.4 血清细胞因子结果分析
两组治疗12周后TGF-β,IL-6,IL-8均有显著下降(P<0.05),然治疗组治疗24周后,血清TGF-β,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另外研究显示对照组TNF-α水平治疗后无变化,治疗组有显著的降低(P<0.01)。
2.5 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治疗前后无明显异常;治疗前后两组均有部分病例血清AFP轻度升高,变化符合慢性肝炎的改变,无临床意义。另外治疗组有8例患者有轻微发热,37.2℃~38℃,无需处理,10h内自行缓解。
3 讨论
肝星状细胞(HSCs)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而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5],影响肝纤维化形成的因素很多,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免疫抑制及免疫紊乱对肝纤维化的进程起明显的促进作用[6]。免疫紊乱时,尤其是TH1/TH2免疫紊乱,引起细胞因子紊乱,如IL-6,IL-8,TNF-a,TGF-β水平显著增加,其促使HSC活化、增殖,向MFC细胞转化,HSC又可分泌大量的TGF-β1,这种自分泌的正反馈机制使TGF-β1加强HSC合成胶原,从而导致肝纤维化的持续发展[7]。另外长期乙型肝炎感染,引起全身性免疫抑制,导致机体抗病毒感染能力下降,进一步促进HBVDNA复制,激发肝脏炎症,大量炎症细胞(如粒细胞,吞噬细胞)聚集肝脏中,释放活性氧,引发TH1/TH2紊乱,进一步促进HSC激活,引起纤维化[8]。甘露聚糖肽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33#株的深层(上接1215页)培养液中经乙醇提取得到的一种α-甘露聚糖肽类结构物质,其化学组成以甘露聚糖为主,其本质是一种具有抗原活性的多糖类物质,通过激活甘露糖受体,产生以下方面的作用:(1)激活降低的免疫细胞,促进TH1/TH2平衡止调节细胞因子紊乱,从而降低亢奋的TGF-β,TNF-α,IL-6,IL-8水平,阻止HSC激活;(2)激活宿主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激活吞噬细胞,NK细胞,LAK细胞,促进病毒的杀灭和清除,减轻肝脏炎症,防止炎症引起肝脏损伤,提高肝炎患者的抗感染能力,降低复发率[9~11]。本研究结果显示,甘露聚糖肽对非创伤性指标的综合疗效如显效率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用药24周后,两组HA,LN,Ⅳ-C均有显著下降(P<0.05),甘露聚糖肽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P-Ⅲ-P无改变甘露聚糖肽则能显著降低P-Ⅲ-P水平(P<0.01)。另外甘露聚糖肽组B超评分,炎症活动,纤维化S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因此甘露聚糖肽的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甘露聚糖肽能够显著降低细胞因子水平(TGF-β,TNF-α,IL-6,IL-8水平)。提示免疫疗法可能从调节TH1/TH2平衡,调节细胞因子紊乱,同时激活肝炎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促进病毒清除,减轻炎症两方面组织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因此免疫疗法可作为肝纤维化常规的治疗方式之一。今后应继续深入探索甘露聚糖肽对TH1/TH2调节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开发更适合调节免疫紊乱的免疫制剂做铺垫。
参考文献
[1]高长梅,陈元成.中西药物治疗肝纤维化的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48(7):877~878
[2]Sandrin L,Fourquet B,Hasquenoph JM,et al.Transient elas-tography:a new noninvasive met hod for assessment of hepatic fibrosis[J].UltrasoundMed Bio l,2003;67(3):1132~1134
[3]李婧,蒋炜.肝星状细胞的免疫学特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3):364~367
[4]NKC Institute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Reviews for APASL guidelines:immunomodulator therapy of 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 Int,2008;2(2):140~146
[5]黄艳,黄成,李俊.肝纤维化病程中Kupffer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凋亡的调控[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1):9~13
[6]Benhamou Y,Di Martino V,Bochet M,et al.Factors affecting liver fibrosi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nd hepatitis C virus-coinfected patients:impact of protease inhibitor therapy[J].Hepatology,2001;34:283~287
[7]Feng XH,Derynck R.Specificity and versatility intgf-beta signaling through Smads[J].Annu Rev Cell Dev Biol,2005;21:659~693
[8]Weng HL,Wang BE,Jia JD,et al.Effect of interferon-gamma on hepatic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 randomized contorlled study[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2005;3(8):819~822
[9]王钊,吴荣聪,林琳.多抗甲素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4):374~378
[10]王红雁.甘露聚糖肽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84~3286
干预对照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12年4月就诊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 男58例, 女8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70例, 男25例, 女45例, 对照组70例, 男33例, 女37例, 年龄在20~50岁, 平均 (30.62±7.23) 岁, 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 (6.78±4.64) 年, 所选病例均符合临床《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两组在疾病分型,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业构成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给予一般治疗+特殊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判患者焦虑程度, 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给患者抑郁程度打分, 于干预前及干预10周末分别记录下两组患者的分数, 并分析前后差别, 记录之[3]。
1.3 试行标准与判断
焦虑采用SAS评价, 分越高, 症状越重;抑郁采用SDS评分, 分高, 病情越重;社会功能评定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总分越高, 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越强[4]。于治疗前, 治疗后定期进行综合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总有效率采用χ2检测,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对比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差异, 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同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前、后社会实践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多发的一种精神疾病,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 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工作压力也不断提升的今天, 该病不断滋长在无形之中一步一步侵蚀着整个人类的身心健康。该病病程长, 复发率极高, 遗留后遗症较普遍, 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据关数据调查显示, 发病率城市为8.21%, 农村4.32%, 精神分裂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5]。多起病于青壮年, 病症以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为主要障碍, 精神心理与现实不协调, 亦常常出现幻想, 病程迁延难愈, 反反复复, 后期出现的社会功能缺损是导致患者生活难以正常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方法主要以药物控制症状为主, 然而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即使可改善该病急性发作症状, 但却无助于改善社会实践能力[6,7]。这便是为什么精神病患者总是徘徊于家里与医院之间, 对社会和他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社会功能缺失是导致伤害的根源。
有关研究明确显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千预缓解和改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甚至于可让患者重返社会, 做个正常人, 过普通人日子。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有效合理科学地护理干预治疗, 那么患者病情将得到明显缓解并改善, 从而一步步走向康复之路。通常情况下患者心理、心理变化是复杂多样, 难以形容的, 他们的心理缺陷的康复需要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更需要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的, 假若, 一个医务工作者能挺过这一关, 那么他将是一位合格而优秀护理工作者。实验证明, 对护理干预实施将对患者社会实践能力缺陷康复取得良好效果, 办法如下[8]:①对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 20min/次, 由责任护士讲解。②增进医患沟通, 多听取患者家属的建议, 获得有力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及时告知家属病情进展, 多关心体贴患者, 努力营造良好沟通环境。③经常性带患者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逐渐教会患者如何基本人际沟通, 以及基本生活常识, 每次持续1~2h不等, 具体时间依具体情况而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对比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差异, 实验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同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实施前后社会实践能力对比, 实验组于护理干预前、后社会实践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9,10]。进而说明,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 分裂症患者焦虑及抑郁等病状得到大大改善, 而且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力显著提高, 临床效果无可厚非,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孟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调查及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3) :280-281.
[2]李凤玲, 高诚, 任艳梅.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5) :1213.
[3]刘彩霞.音乐疗法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31) :3339-3340.
[4]张丽, 于兰, 詹来英, 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2) :1119-1122.
[5]卓敏.初产妇焦虑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6) :92-93.
[6]张明园, 朱紫青, 王善澄, 等.评估方法和量表应用.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81-298
[7]张明园.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 2009, 4 (增) :59-60
[8]黎艳鲜.171例男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不同病程的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9 (1) :45-46
[9]翁永振, 向应强, 陈学诗, 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6, 35 (l) :32-35
干预对照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青岛市某三大医院经内窥镜及病理诊断确诊的首发结直肠癌患者100例,包括直肠癌48例,结肠癌44例,直肠结肠混合癌7例,回盲部癌症1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3~70岁,平均(58.46±8.6)岁。对照选自同期在体检中心的无肠道疾病症状或病史的查体志愿者100例,按与病例组年龄相差 ≤5岁、相同性别进行1∶1匹配,年龄33~70岁,平均 (57.74±8.1)岁。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后, 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并填写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体质指数、吸烟、饮酒和喝茶、清晨空腹饮水、体力劳动强度、体育锻炼频率、每日静坐时长及饮食习惯等。
1.3 质量控制
本研究量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系统的培训, 并进行了预实验,反复修改以完善问卷内容。在调查过程中,及时核查完成的量表,数据采用双录入的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将量表数据录入,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情况采用统计描述、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生存分析中的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病的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病例组和对照组共100对,均为汉族,其中男性57对,女性43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均衡可比。 病例组中农村人口占3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结直肠癌单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饮酒、清晨空腹饮水、有无定时大便的习惯及排便频率、进食腌渍、油炸、烟熏、 剩饭菜、体力劳动强度及体育锻炼频率、每日静坐时长、 各种蔬菜摄入频率、豆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水果摄入频率以及红肉摄入频率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关联(P< 0.05),见表1。
2.3 多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中,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定时大便的习惯、业余时间体育锻炼频率≥3次/周、十字花科类蔬菜摄入频率≥1次/周、其他绿色蔬菜摄入频率≥1次/周以及瓜果蔬菜类摄入频率>3次/周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见表2。
3 讨论
水果、蔬菜及豆类中富含纤维素及多种抑癌物质,这些物质均对免疫系统有积极的作用[3]。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豆类及其制品摄入频率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十字花科类蔬菜≥1次/周、绿叶蔬菜摄入频率≥1次/周、瓜果类蔬菜摄入频率>3次/周均为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十字花科类蔬菜(如西兰花、青萝卜)中含有高含量的硫苷类化合物,在内源或外源黑芥子酶作用下可生成异硫氰酸酯,它可降低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从而延缓肿瘤扩散和进展[4],绿色蔬菜(如芹菜、油菜)以及瓜果类蔬菜(如黄瓜、冬瓜)中丰富的叶酸以及类黄酮类化合物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较强的抗癌功效。
有研究指出,红肉摄入频率过高者将增加患肠癌的风险,而增加白肉摄入频率可以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延长寿命[5]。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红肉摄入频率≥3次/周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未发现白肉与结直肠癌有关联。贝壳类海产品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6],但本次研究未发现贝壳类海产品与结直肠癌有关联,可能是由于青岛市为海滨城市,居民食用海产品较多,未发现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
由于高蛋白食物经高温油炸、烧烤后可能产生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热裂解产物——杂环胺类[7],以及腌制食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因此,摄入较多的油炸、煎、烤及腌制食品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8]。本次研究在单因素分析中经常摄入腌渍、油炸烟熏食品以及剩饭菜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均未发现与结直肠癌发病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定时排便的习惯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定时排便及时清除了肠道内的有毒物质,保证了肠道的正常功能。此外,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清晨空腹饮水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清晨空腹饮水可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润滑性,从而软化大便,促进大便排泄。本次研究未对清晨空腹饮水进行量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于体力活动强度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关系,周伦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轻度体力劳动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本次研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轻度体力劳动强度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OR=0.18,95%CI:0.07~0.47),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未发现此结果;此外,有研究指出,经常运动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10],本次研究也发现体育运动频率≥3次/周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而每日静坐时长≥4 h是其危险因素,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提倡平衡分配工作与运动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关于饮酒、吸烟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尚无一致结论。大多数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然而,国内陈坤等[11]的队列研究显示饮酒不是肠癌高发的危险因素,邢茜宜等[12]的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饮酒与直肠癌的发病之间没有关联。研究认为, 吸烟可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吸烟者或者曾经有吸烟史者与不吸烟者相比结肠癌危险性增加[13]。但是,Luke等[14]的研究以及印度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15]结果显示,吸烟并未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本次研究经过统计, 在单因素分析中,饮酒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但多因素分析并未纳入模型,未发现吸烟与结直肠癌发病有关联,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病例选择时存在选择偏倚等,致使研究出现阴性结果。吸烟饮酒对于人体的危害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关于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及抗肿瘤等多种作用[16],其对于结直肠癌的抗肿瘤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认为, 经常饮茶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10],但本次研究结果未显示饮茶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联,这可能与本地居民饮茶频率普遍较高有关,因此病例组与对照组在饮茶因素方面未见明显差别。
干预对照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 年5~12 月清洁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20 份 (手术类型包括: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 各40 份) 为对照组, 2012 年5~12 月清洁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25 份 (其中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各40 份, 腹外疝手术45 份) 为干预组。 对照组中男57 例, 女63 例;年龄34~69 岁, 平均 (39.2±5.2) 岁;均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 医生仅凭经验使用抗菌药物。 干预组中男60 例, 女65 例;年龄37~64 岁, 平均 (37.4±4.4) 岁; 均为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病例。 两组性别、年龄及各类手术所占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查阅每份病历, 完成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表, 内容如下:1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病历号、住院时间、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等。 2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名称、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总药量、疗程等。 3术后情况:手术愈合及术后感染情况 (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到的器官、腔隙的感染) 。 4住院天数及费用情况:住院天数符合正态分布, 用平均住院天数表示;费用情况分别统计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总费用、抗菌药物总费用。
1.3 干预措施
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 与各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 规定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 每月初进行考评, 对不达标的科室进行处罚。 对全院医务人员就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 2011 年相继出台了《关于重申“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的通知》和《违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处罚的规定》。临床药师每月从HIS系统随机抽取30 份清洁切口手术病例, 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 由医务部公布点评结果, 对不合理用药的医师下发整改通知并全院公告。
1.4 评价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2]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简称“38 号文件”) [3]。 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手术时间为3 h, 失血量1500 m L, 术中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见表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照组用抗菌药物种类共7 类20 种, 前三位的依次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 干预组共3 类5 种, 主要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及头孢西丁, (因存在联合用药, 对照组及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总例次分别为146 及27) 。 根据“38 号文件”[3]可知, 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为合理用药, 故对照组合理用药率为12.33%, 明显低于干预组 (85.19%) 。 见表2。
2.2 两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
所有药物均采用静脉滴注, 对照组药物使用频度 (DDDs) 排序前10 位的抗菌药物及干预组5 种药物的使用频度情况见表3。
2.3 两组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与疗程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即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数在总病例数中所占的比例。对照组仅4 例 (3.3%) 未用药,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到96.7%;而在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 术前0.5~2 h内预防用药的仅占2.5%。 干预组预防使用率为20.8%, 未用药比例 (79.2%) 大大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术前0.5~2 h内预防用药也显著增加达到占38.5%。见表4。
注:DDD: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频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4 两组抗菌药物用药疗程比较
对照组甲状腺、乳腺和腹外疝手术平均用药疗程分别为 (4.33±1.56) 、 (4.90±3.08) 、 (6.18±2.24) d, 明显高于干预组[ (0.09±0.61) 、 (0.40±1.25) 、 (0.43±1.54)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 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5 两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分级管理原则, 我院抗菌药物也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 干预组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77.78%) 明显高于对照组 (13.7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6。
2.6 两组用药情况比较
联合用药方面, 对照组二联用药 (21.5%) 现象较为严重, 三联及以上联合用药各有1 例, 干预组二联用药的比例下降至3.8%, 且无三联及以上联合用药现象。 见表7。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7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药品费用比较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 (11.39 d) 明显高于干预组 (8.42 d) , 而干预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 0.05) 。 见表8。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8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对照前和干预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3%与1.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3 讨论
3.1 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
卫生部[2009]38 号文件[3]规定, 对于清洁类切口手术没有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但部分医师、患者仍存在着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 术后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易发生术后感染的担忧[4,5]。 我院在加强行政干预及培训宣传的同时, 还对各种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了进一步的防控, 如加强手术室的无菌管理、强化手术过程的规范操作、给予患者术后合理营养支持及周到的护理等。在实施干预前 (对照组) ,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96.7%, 干预后 (干预组) 抗菌药的使用率降至20.8%, 且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说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取得较好效果。
3.2 合理干预可促进合理用药
3.2.1 应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的时机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关键之一。 最佳给药时机在术前0.5~2 h, 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 在干预前对照组的调查中, 0.5~2 h内给药者仅有2.5%, 术后才开始预防用药的有108 例 (93.1%) ,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 术前未预防用抗菌药物, 而在术中或术后预防用药的效果与不用药相比差别不大[6]。 在专项整治之后, 干预组0.5~2 h内给药者为10 例 (38.5%) , 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 (对照组) 的12.33%增加至85.19% (干预组) , 干预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用药时机的管理。
3.2.2 预防用药疗程逐步规范清洁切口手术有预防用药指征的患者, 一般术前给药一次, 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如果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 术后可用药至24 h。专项整治后, 我院甲状腺类、乳腺、疝气修补手术的平均用药疗程分别从对照组的 (4.33±1.56) 、 (4.90±3.08) 、 (6.18±2.24 ) d缩短至干预组的 (0.09±0.61 ) 、 (0.40±1.25) 、 (0.43±1.54) d, 基本符合实施要求, 干预后均未发现手术部位感染, 表明清洁切口手术规范化的短疗程用药与长疗程预防用药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2.3 药物选择逐步合理清洁切口手术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7,8], 所以预防用抗菌药物最适宜的是一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唑林。对照组药物选择以青霉素类及其复合制剂最多, 如喹诺酮类。 干预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应用率最高, 且主要为一代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钠。干预组单独用药率达96.2%;二联用药应用率为3.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没有三联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但干预组仍有一例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能作为外科围术期 (泌尿系统手术除外) 的预防用药[9]。 由此可见, 我院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种类选择上仍存在不合理现象, 需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外科医师的沟通, 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培训[10,11,12]。
3.3 合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成本
干预措施实施后, 干预组的平均药品费用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抗菌药物的平均费用也明显降低。 干预组住院平均天数 (8.42 d) 低于对照组 (11.39 d)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实施干预后,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还降低了药品费用, 从而降低了患者住院成本, 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采取行政干预、监督管理等手段与药师指导、宣传培训等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后, 我院3 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逐步合理化, 从而还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本研究为我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清洁切口手术以及其他类型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管理积累了经验, 为药学人员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探索了新的工作模式。
摘要:目的 评价专项整治对规范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化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12月甲状腺、乳腺、疝气3种Ⅰ类切口手术切口患者120例 (对照组) 和2012年512月开展专项整治后的同类手术及切口的患者125例 (干预组) 的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两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其合理性。结果 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二联用药率 (96.7%、21.5%) 均明显高于干预组 (20.8%、3.8%)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对照组选药合理率 (12.33%) 明显低于干预组 (85.19%) , 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 (8.42 d) 少于对照组 (11.39 d)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对照组切口感染率 (1.3%) 稍高于干预组 (1.0%)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开展专项整治后, 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的合理性明显改善, 应继续深化抗菌药专项整治, 促进抗菌药规范使用。
干预对照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60例;方案获得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纳入标准: (1) 年龄40~80岁;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3) 伴有失眠、焦虑、烦躁等不同焦虑抑郁症状; (4) 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 (2) 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 (3) 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 (4) 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 (5) 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如试验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 经过洗脱期后符合试验纳入标准, 不视为排除病例。退出标准: (1) 未按规定服药, 无法判定疗效; (2) 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 (3) 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 特殊生理变化等, 难以继续治疗 (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应统计) ; (4) 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病例按退出时疗效评定。焦虑诊断标准:参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价焦虑症状[1]。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2组均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加予尼可地尔 (海南登峰药业生产, 国药准字H13024126, 5mg/粒) 5mg~10mg/次,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乌灵胶囊 (浙江佐力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60001) 3粒/次, 3次/d, 并针对患者焦虑症状给予心理干预措施, 余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 治疗组心理干预以3次为1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心绞痛疗效判定
参照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2]。 (1)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80%; (2)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80%; (3) 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 (4) 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 发生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3.2 焦虑症状疗效判定
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3] (CCMD-3) : (1) 痊愈:HAMA减分率≥75%; (2) 显效:HAMA减分率50%~75%; (3) 有效:HAMA减分率25%~50%; (4) 无效:HAMA减分率<25%。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无脱落病例。
2.1 心绞痛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焦虑症状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治疗焦虑症状总有效率为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头痛2例, 治疗组出现困倦2例, 余无不良反应发生, 未影响继续观察。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已与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第1位的致死原因。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临床常见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绞痛的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处理心绞痛患者时, 应优先使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的药物。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 因其致头痛等不良反应及耐药现象, 且未能证实可改善长期预后, 使临床使用受限。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预后, 但因顾忌其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情况受限,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仅为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 因此选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且具有良好安全性的药物, 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尼可地尔是一类新的抗心绞痛药物, 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4]: (1) ATP敏感的K+通道开放作用:开放血管平滑肌上的KATP通道可有效扩张微小冠状动脉, 增加缺血区血氧供应, 并减轻后负荷;开放心肌线粒体膜上的KATP通道可模拟缺血预适应, 减少缺血对心肌的损伤; (2) 类硝酸酯作用:尼可地尔除具有硝酸酯的NO途径外, 还可直接激活环磷酸乌苷环化酶发挥类硝酸酯作用, 有效扩张大冠状动脉和容量血管, 减轻前负荷, 因此尼可地尔不仅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 而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能够改善心绞痛患者预后, 同时满足心绞痛治疗的两个目的, 是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全新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 尼可地尔治疗心绞痛总体疗效较好, 有效率>75%, 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程度轻、能耐受, 无耐药性, 可24h防治心绞痛, 与临床报道相符[5]。
随着研究的发展, 焦虑和心血管疾病的联系越来越多, 焦虑症是心血管疾病后的常见问题, 也是决定预后的常见因素。目前有较多研究资料表明, 约有4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焦虑可以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过多、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压升高、冠脉痉挛, 有诱发或促发心肌缺血, 从而加重病情。由此可见在强化抗心肌缺血治疗同时, 抗焦虑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三环、四环类抗焦虑药, 因其抗胆碱能作用、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以及诱发癫痫等而应用受限。新一代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 、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阻断剂 (Na SSA) 等药物, 由于见效缓慢制约临床应用[7]。苯二氮艹卓类长期使用易引起药物依赖、认知功能损害。因此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乌灵胶囊是乌灵菌的提取物, 为纯中药制剂, 含有腺苷、多糖、甾醇类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色氨酸、赖氨酸等19种氨基酸, 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文献报道乌灵胶囊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益气养血的功效, 能够改善失眠、疲劳、抑郁、焦虑及神经官能症, 故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后焦虑[8]。本研究结果显示乌灵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后焦虑, 控制焦虑的发生发展, 打断了焦虑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亦未发现不良反应, 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和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乌灵胶囊与心理干预措施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 疗效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 改善预后好, 无不良反应, 说明尼可地尔与乌灵胶囊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特刊:122-123.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5.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3) [S].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1:106-107.
[4] 李新立, 卢新政.钾通道激动剂尼可地尔用于高危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J].世界临床药物, 2005, 26 (4) :209-211.
[5] 刘永泉, 刘宁.尼可地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9) :132-133.
[6] 张泽萍, 李艳红, 张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4) :306-307.
[7] Rocca P, Fonzo V, Scotta M, et al.Paroxitine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97, 95 (5) :444-450.
【干预对照研究】推荐阅读:
护理干预研究05-19
早产儿触摸干预研究07-02
随机对照研究09-08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05-30
自闭症孩子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05-19
结肠癌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09-12
照护干预07-17
合理干预07-18
随访干预10-20
排尿干预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