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管理(通用12篇)
职业教育管理 篇1
社会工业化的进步发展, 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一重任更多的落到了职业教育中, 目前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班主任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是学生与学校、家长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是班级的建设者、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职业教育的班主任所面临的学生情况复杂多样, 因而教育任务繁重困难, 因此需要班主任老师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我来看,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责任
班主任要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做不好教育, 没有感情就做不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 志存高远, 与班级体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深刻的学生和班级的成长中履行自己的职责。三国时的诸葛亮曾说:“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这句话是教师这一行业的真实写照。古语云:“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老师是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在为之努力, 它包涵了崇高的责任感。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 责任, 是教师之本职。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起责任意识, 带着激情, 揣着火热, 积极投入到教育职业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每项工作, 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就要把心用在教育上, 不被困难压倒, 不被名利所诱惑, 将“尽职尽责”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作为教师, 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教师才会敬业, 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教师的指导、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 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 让学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担负起肩上的责任。
2 爱心
温总理说:“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 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 就是“师爱”。“师爱”应该是一种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 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爱。亲其师, 信其道。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维护学生权益。
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当学生有困难时, 积极帮助学生, 让他感受到温暖、师爱, 从而从悲观中走出来, 看见阳光, 这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教育的进步。当学生有不适时, 要嘘寒问暖, 让在外求学的学生感受到有家的温暖, 走出孤单的阴影, 思乡的情节。除此之外要真诚对待每个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 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把爱播洒到全体的学生身上, 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3 班主任的个性魅力
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这个教师的自身魅力决定的。班主任的个性魅力是班级管理教育的核心, 决定班级管理的成效, “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深远影响, 而且在教育教学中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谓魅力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 即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 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 它闪闪发光, 光明灿烂, 经久不灭。由此可见魅力所蕴含的力量。因此, 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 包括思想、性格、情感、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来提高自己的魅力。俗话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魅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多与书打交道, 除了专业知识外, 教师要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 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 模仿的范例, 效法的样板。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做到表里如一, 尊师重教, 尊敬领导, 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另外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 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魅力。
4 班风建设
班风是这个班级所有成员素质的综合体现, 是这个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班风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在班风建设上, 班主任要“打头阵”, 但这绝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 更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需要集体一起努力。班集体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正气充盈、积极向上的班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良好的班风, 其它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但良好的班风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 激发求知欲, 形成合理竞争态度和方式。只有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 学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才能让学生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班级班风的建设分为卫生、纪律、学习、班级荣誉、集体活动。卫生方面:每个宿舍要注意宿舍的卫生问题, 营造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纪律方面:要注意上课不迟到、不早退等现象, 提醒同学们遵守校规班规。学习方面:要坚持早读, 进行早读登记制度, 不定期的举行一些班级比赛, 如辩论赛, 表演赛等。班级荣誉方面:积极参加级班级间的比赛, 为班级争光。
在此, 对班级班风建设有以下一些看法。
1) 严抓考勤制度。班级可以成立班风建设执行小组, 加大考勤督察力度, 动员任课教师做好课堂考勤, 班级做好自查记录。
2) 开展多样化学习活动。班级定期召开学风、班风建设班会, 讨论近期班风学风建设情况, 并讨论其好处。我们要打好专业知识基础, 拓宽学习领域。
3) 大家都是集体的一分子, 集体的荣辱与自己息息相关, 集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集体的荣誉是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得到的。增强集体观念, 培养高尚的情操, 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
班主任的任务是艰巨的, 责任是重大的, 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 但这一切都值得。以上就是我关于班级管理的一些观点, 班级管理是一门大学问, 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职业教育管理 篇2
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本文论述了学校教育管理理念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当前,社会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也应不断创新,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科学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作 者:赵东升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宝鸡,721007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 分类号:G64 关键词:教育管理 教育理念 管理措施
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管理 研究
一、认清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的现状
探索和创立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原有运行方式认识之上的。纵观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现状,从组织形式看,大体有职校、中专、技校、各类培训中心。从隶属关系看,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由教育部门管理的中专、职校,第二类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校和部分培训中心,第三类是由行业和企业自我管理运行的一些职校和培训实体,第四类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校两跨。从所有制形式看,有政府办的,也有由部门和企业办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属民办的职业培训机构。
就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总体情况而言,目前仍处于分散办学、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种状况势必造成以下问题。
1.社会资源的浪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管的技校不能正常享受普教毕业生资源,因为初、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由教育部门垄断,将技校排除在外。同时,教育部门分管的中专、职校掌握不了庞大的社会用工信息,缺少实际技能实习场所和毕业生安置渠道,因为他们同企业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种垄断割裂的结果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很大浪费。
2.分散投资重复建设
现在各类职校都非常注重学生实训基地和实训场地设施的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有建设实训基地的投资规划,各自的规划都建立在对职教市场发展的不同定位上,这样从地区资金的投入使用上势必会造成分散和重复。
3.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的发展、管理相对较乱,没有一个有效的宏观管理协调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部门间很难形成共识,缺乏一个发展的总体
规划。
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省、市大多都做了相应调整,而我们一直沿用至今,致使兰州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处于一个较落后状态。
二、走出对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认识的误区
1.误区之一:重视普通教育,忽略职业教育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从1979年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4.7%上升到目前的56%以上;虽然认识到培养一个大学生耗费公共财政是培养一个职校生的8~10倍;虽然认识到通过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不如技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一个现实,但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具体的管理力度,社会对职业教育从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上讲,仍没有将职业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普通教育是全社会的事,职业教育是个别部门和企业自己的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认可程度明显太低,重科举轻技艺的观念仍然非常普遍,这种认识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就业市场结构性严重的失衡。
2.误区之二:重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忽略以技能为主的技工教育
同属职业教育,虽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技工类的教育,但多年来社会上对技工类的教育实行了一种歧视性的政策。在资金的投入上,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学校可以享受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校却相对较少;从学生的来源上看,教育部门为自己系统内的职校、中专的招生提供便捷的通道,而对技工类学校设置各种障碍,不但在招生中没有纳入初、高中毕业生志向填报的范围,更有甚者对系统外技工类学校发布“禁招令”,不得踏入中学的校门。前几年有一种倾向性的说法,“要求市财政要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支持,技工类的学校以后要逐步走向市场”。从历史的角度讲,我国为此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我国还将职业学校分为三六九等,那还怎么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呢?
3.误区之三:以普通教育的模式来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普通教育教会学生广泛的书本知识,职业教育教会学生在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普通教育的课堂在黑板上,职业教育的主课堂是在车间里、机器上。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德国的教育理论、实践性融为一体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另一类是国际劳工组织借鉴瑞典、英、美等国的职业教育方式,开发出来的旨在提高培训效率的MES模式;还有一种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适应岗位需求为动机的CBE培训模式。但不管哪类模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注重学员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学的实践性与学员动手技能的培养。因为我们都知道黑板上是种不出大米、造不出机器的。目前,中专、职校大部分都沿用了普通教育教学的模式,而技校类的学校,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学实践课的比例不能少于教学总学时的50%,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性。
三、搭建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的平台
1.搭建职教、普教相分离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
职教同普教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从教学的方法上、手段上、毕业学生岗位的走向上都有很多不同点。如果生硬地将职教、普教混为一体,扼杀职教特性,还不如将职教、普教相分离。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如澳大利亚采用职业教育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体制,全国培训局是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最高机构。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种行业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这样把职业教育变为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两个不同模式的教育体系。按照这种模式,我们也可以成立一个并列于普通教育的新机构,将目前的中专、职校、技校、各类培训中心、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纳入到一个大职教的管理机构中。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张扬各自的长处特点,培养出各自准确定位的社会不同需求的人才。
2.搭建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工管理的社会化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学校、企业三者宏观上可完全融为一体。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专业的设置、毕业生的安置三方面完全可对接。市场结构性人才短缺的矛盾可得到缓解,市场前瞻性发展人才需求的矛盾也好解决。学校不再为市场人才需求的定位、学生的实习、毕业生的安置发愁。政府也不再为实训基地建设分散投资所困惑。这样做只是削弱了一些部门的权利,但对社会、对企业、对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管理都是非常有利的。
还有一种思路是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交给教育系统统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最充分地发挥教育的社会资源,但不能将两种不同类的教育在一个模式下去完成。
3.搭建统筹管理、分工合作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
在分属教育系统主管的中专、职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主管的技校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就业市场的优势,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建立一个共同拥有的有效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的管理、协调下做到优势互补,使得目前情况下的职业教育基础发挥最大的社会化效益。
在这个平台有效的管理下,教育部门管学生的进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学生出口,并将技校的招生纳入到教育系统。初、高中毕业生志愿的填报范围内。
只要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中心,只要是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各类人员在社会资金的使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享受上都具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能力
1.消除职业教育在社会化管理中的不公平地位
当今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公平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概念已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呼唤教育平等权利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兰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会影响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
职业教育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职业教育相比于高等和普通教育的不公平,也表现在隶属于教育系统主管的中专、职校,同隶属于劳动系统主管的技校在各个方面待遇明显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造成学校间硬件投入上的不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素质的不同,学校发展中享受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同。这已成为制约技工类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不能因不同的隶属关系人为的分割学校的等级。再说,这也不符合中央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方针。
所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化管理水平,使兰州职业教育有个大的发展,首先就要让现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技工类学校处于一种平等、公开的竞争环境中,使技工学校也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2.确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
首先,从职业教育需求的三方,即:社会、学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有个明确的定位。社会的定位要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人力资源储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的定位是要把办学着力点放在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上。
3.调动各类培训机构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只有调动各级、各层次和不同类型职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兰州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社会的宣传,逐步消除“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种轻视职业教育的旧观念,逐步创造一个适应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要根据兰州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不断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职业教育管理 篇4
首先,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有很多条,其中关键的三条是受约律、适应律和协调律。
受约律是指教育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而存在。学校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要研究、遵循、运用经济发展规律,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努力传播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弘扬和丰富社会文化,不断催生和创造新的文化。要适应科技发展水平,充分运用已有的科技发展成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适应律是指教育发展应该适应两个发展的需要,即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课程设置要考虑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一展身手,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协调律是指教育发展需要协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学校要有正确的理念、措施、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效果、教学效果、管理效果。学校应注重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使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教育的合力和凝聚力。
其次,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管理规律。管理规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全面规律、以人为本规律、激发动力规律和注重效益规律。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系统全面规律。学校教育管理涉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多个方面。管理要全面系统,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偏概全,要全盘考虑、系统把握。管理中要力争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使教师团队优者更优、差者赶上,优秀生培养有成绩,学困生转化有成效,问题生教育有成果。要抓好管理过程中的计划制定、任务落实、效果检查和总结提高工作,真正通过高效的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面向生命的事业,因此管理中以人为本更为重要。管理过程中要了解教师的诉求、需要,因势利导,改进服务,使他们能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困惑,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教育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分,是教育的本义,也是教育的本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才能实现高效。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激发动力规律。学校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包括国家教育政策、上级行政机关指令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有意识的行动。学校教育管理要善于把国家教育政策变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准则,使大家干有方向、做有目标。学校教育管理还要善于借助上级行政机关的指令推动师生员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大家有获得感,有成就感。当然,学校发展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师生员工自身的努力。这种动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一种机制的力量。教育管理中要重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通过机制的力量调动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注重效益规律。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社会效益是首要效益。学校教育管理要注重效益,就要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要科学评价教育效益,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德有所立、智有所启、体有所健、美有所向、心有所养。要科学评价教学效益,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培养了能力。要科学评价管理效益,通过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看是否实现了预设的目标、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之,学校教育管理需要研究、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哪个学校做到了,哪个校长做到了,学校管理一定就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篇5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1.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不妥当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我个性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4.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价值观模糊、纪律意识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三、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管理 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虽然是一种技能教育,但也是我国高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所以在我国教育水平的现有基础上,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研究是很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学生个人的需求。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所有配备的设备、技术、教师都要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以保证学生个人的发展。二是社会需求。学校的教学大纲需要根据社会的总需求来安排,课程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来安排,保证学生个人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才能使中职教育更具有意义。
随着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目标,建立长远的教育规划,促进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
1.前期的管理建设
(1)对专业进行合理设置。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普通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的专业设置过程中,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且还能够进行合理预测,保证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其专业的学习还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专业设置是教学管理的首要环节,要将其放在首位,及时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进行合理设置。
(2)对课程进行开发。在对课程进行开发管理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大纲的设置。构建系统的教学模块,分阶段设置中职课程教学结构,保证课程方案的综合化、合理化以及阶段化。二是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每一学期的开始,要将这一学期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细化,保证让学生学习到理论、技能等各项方面的内容。三是对教材的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材,要做到适宜、适度、适量。
2.教学过程管理
(1)对于生源的监控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生源监控。首先,如果所招收的人数少于计划招收的人数,学校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以保证生源的充足。其次,要注意与本地区的同类学校进行对比,根据生源的数量、质量以及以后的就业率来进行合理监控。最后,要进行本校学生自身的生源监控,分析历届学生与现在校生的区别,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2)理论课程学习管理。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需要建立硬性的考查指标,在出现40%不合格学生比例的情况时,要进行预警处理。学校应该组织教师以及学生代表探讨学生成绩改进的措施,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技能课程学习管理。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技能的培训,所以技能课程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校主要通过技能课程学习、实习岗位培训以及技能培训等形式实施管理,对于技能考查不合格的学生,需要进行重修教育,重修的学生需要达到各项考核标准才能毕业。
3.毕业与就业管理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成绩均已及格,准许毕业。在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学校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此来判断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并根据这一结果及时地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
4.资源管理
(1)师资力量。对师资力量的管理主要是分析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然后根据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决定教师现有知识水平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符合要求者,学校也要鼓励其提高自身技能;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学校需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并进行考查,以保证师资的质量。
(2)经费管理。学校的经费主要包括科研费用、财政拨款、学生学费、社会资助、专项费用等,对这些费用的管理,学校需要建立透明的费用流向系统,以方便教育部门的检查,杜绝资产腐败的现象。
(3)设施管理。首先要保证学生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都能够接触到学校的教学资源。设施一般包括硬件与软件设施,所以在进行设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硬件设施的保护和软件设施的合理使用。
三、小结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需要根据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忠林.三元学分制: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蒋乃平.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研究—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职业教育管理 篇7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 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在2010年11月27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中, 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持育人为本, 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 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 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 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 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 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 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中突出了信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和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 建设和运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为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学实训、毕业生就业等基本业务管理提供现代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而传统的A, C, G及以人为本等管理模式无法应对指数级增长的海量信息, 已经不能满足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对管理模式所提出的科学、准确、及时、无干扰、可操作的要求。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特色, “就业为本, 技能优先, 机制灵活”的以数据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I模式) 应运而生。
二、I管理模式
所谓的I管理模式是指以数据信息为中心进行决策并实施的管理模式, 以科学全面的数据信息为中心进行决策和实施, 并通过实施的反馈数据信息再作用于下一次决策和实施的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I管理模型要素包括信息、决策及实施。即决策Decision←→信息Information←→实施Implement。
信息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信息、上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指导信息 (政策等) 。外部信息既是一定的决策信息也是一定的实施信息, 它可整理加工形成内部需要信息。信息处理中心就是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的中枢, 它以数据库为技术基础, 存贮、加工、整理、分类各种信息提供给决策方作为决策依据, 提供给执行方作为绝对执行信息, 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实施。
决策方通过信息数据对整体工作目标进行决策, 并发布执行信息, 指导实施工内部信息指本单位工作有关的信息 (政策等) 。
实施方对决策信息进行具体工作实施, 与此同时完成基础信息的收集上传。
总体模式中各部分均可以通过信息中心了解决策的执行程度和效果, 并对决策加以改进, 实施过程中可以及时掌握总体目标, 坚决执行。随时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及对大局的影响, 减少工作失误, 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工作的实施正是基础信息的来源, 而通过对信息处理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正是决策信息。
三、I管理模式的实施步骤
1. 数据信息的需求分析和分类 (数据层次、功能)
I模式的起点和关键就是对数据信息的提取, 要想准确、高效地获取有用信息首先要对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分类。为了避免过多的分级造成的结构复杂冗余, 一般分两级为宜。第一级笼统的分为人、财、物, 二级分类再细化为政策、研发、生产、管理、客户和销售等方面。如图1所示。其中, 一级分类的人、财、物是一个旋转的转盘, 即关于人的数据信息可能涉及二级分类的每一个类别。
2. 管理岗位的确定 (定岗定位)
管理岗位的确定主要有管理岗位设置规划、管理岗位应聘机制、管理岗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其中管理岗位的设置规划与数据信息分类层次相对应, 第一层次简单划分为人、财、物三方面, 第二层次细划为政策、生产、研发、管理、销售、客户等方面。管理岗位应聘机制是一个与相应数据信息强相关的量化标准, 应考虑等方面。管理岗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自身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 管理岗位是与数据信息相关的动态循环。
3. 系统平台准备
(1) 硬件网络平台
硬件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内部网络主要分为服务器群、办公内网及其他应用网等3部分。
(2) 软件系统平台
I模式的软件系统平台核心工作是数据信息的分析、整理、加工、存储 (如图3所示) 。具体信息包括人、财、物3个方面, 如就业信息服务、学生信息服务、教师电子办公服务、财物管理服务、实习与实训服务等。
4. I管理的实施和执行
好的管理模式能否强化评估、确保落实关键有两个方面:领导重视;操作人员素质。
领导的重视是一个管理模式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领导应该学习以数据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组织开展相关人员的学习和研讨中要亲自抓、落实到行动中才能保证I管理模式发挥优势效应。
每个岗位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是具有胜任能力,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知识和技能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常识等。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动作活动方式。管理和操作人员从事相关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和实践操作技能, 知识与技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学会”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是指归纳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既包括我们间接学习的经验, 也包括在工作中自己总结出的技巧, 突出了管理和操作人员的主体能动性,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已、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 以及做事情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态度常源于情感, 情感萌生出态度, 而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 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只有领导的重视和能胜任信息管理岗位的较完备的操作人员才能保证I管理模式的成功运行。通过专项调度、分区片会、绩效公示、工作简报、专项评估、新闻监督等多种方式, 健全经常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督促机制, 督促各地区和各有关方面落实政策制度规定的责任。
四、I管理模式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以数据信息为中心的I管理模式是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的蜕变。I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缺乏弹性、信息更新速度慢、高层决策不及时等弱势, 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和抗干扰性。I管理模式能够科学及时准确规范完整集中共享信息资源、依据科学数据信息做出决策并在执行中及时发现新的信息反馈给数据信息管理中心, 形成管理模式的良性循环。分层管理人制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依据层次分类合理定岗, 职责清晰, 避免职位冗余。岗位间关系明确、协调工作、避免重复工作,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整体目标的影响。I管理模式的执行和决策信息进度一目了然, 便于监督和管理。统观全局、决策无遗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Z].2010-2012
[2]刘翔, 胡运全, 李明星.6I管理模式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11
[3]张学先.基于网络的高校科研信息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
[4]刘艳.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 2001, 5
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设计 篇8
职业教育目的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应强调以应用为主旨,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 必须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则要求较高。
《企业管理》课程设计现状:
当前, 科技迅猛发展, 组织制度不断创新, 企业管理实践变迁不断加快, 管理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而我们的企业管理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管理教材陈旧, 教学方落后。目前, 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的差距较大, 课程与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片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学用不一致的情况明显, 不能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 难以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不利于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教师简单地依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 讲得过多, 势必显得内容枯燥, 没有新意,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 职业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不够。职业学校设计的课程内容强调以应用为主旨,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只需够用、实用和必需即可。要以企业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而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应结合专业特点,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组合, 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主, 舍弃那些并非职业能力培养必需的内容, 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
(3) 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案例具有局限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培训相结合, 符合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要求, 但在教学实践中, 案例教学法存在着方法本身的缺陷,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要选取到合适的案例, 课堂上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讨论等问题。
通过案例教学改进和加强校企合作以便改进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
1.改进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对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 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采用案例教学法, 并且加以改进, 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通俗易懂, 灵活运用。改进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很多, 如项目教学法等。
2.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改进企业管理课程
校企合作使得学校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 看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来满足企业的需要。校企合作加强了校企双方互相了解, 联合办学, “把学校建在车间”, “把车间建在学校”, 通过订单培养、资助合作、委托办学等模式, 发布人才需求报告, 召开校企联谊会、供需见面会, 培养对口人才。
(1)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 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和规范的车间进行更加规范的技术操作, 这种边学习, 边生产的培养方式, 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通过在学校订单协议, 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计划, 可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 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在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 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2) 校企合作办学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节约了资金, 解决学校场地和设备不足的问题, 也很好的解决了教育资源落后 (设备、技术) 这一现实。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 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因此使用率较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 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办学化解了这个矛盾, 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避免了重复投资。
(3)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校企合作必定会把企业的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 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 进而转变教学观, 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搜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 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 编写适合校、企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
总之,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 适合职业学校发展, 我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管理课程而言, 要不断地完善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和加强校企合作, 从这两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企业管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单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 可通过完善案例教学法和校企结合法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管理知识, 并能充分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企业管理,教学案例,校企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2001 (3) .
职业教育财务管理质量探究 篇9
1、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监管存在漏洞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日常市场经营活动中采用的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相互制约的组织形式和分工制度。内部控制最早用于确保企业财产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内部控制的范畴已经逐步扩大, 演变成为今天所说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有效地内部控制在规范企业的正常有效的运行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在教育行业, 内部控制系统主要是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的完整准确, 以及加强财务管理, 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2、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职权、技能有限, 素质有待提高
有效地财务管理需要辅之以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掌握必要的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硬性要求。但是,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的相对稳定性, 很多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意识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术。这就导致了时代的要求与工作人员实际水平的脱节。而且, 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是在做着相应的调整, 若没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学习的心, 想要有效胜任所担负的工作也是遥不可及的。
3、财务管理目标不明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样性, 比较常见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经营现金流最大化、财务风险最小化、融资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 各种财务管理目标各有利弊, 关注的点也稍有不同。相对而言, 职业教育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较为单一, 只要是为了加强成本核算, 而忽略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这一系列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职业教育财务管理目标单一化、简单化。在单一的财务管理目标背后, 机构庞杂, 人浮于事, 行政意识浓厚, 官本位思想严重,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最起码的加强财务管理的追求。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财务管理目标逐渐流于形式。
二、健全职业教育财务管理的措施
1、实行机关财务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
职业教育所有收入、支出统一归口管理。经费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统筹安排、统筹使用”的原则。实行一支笔审批的原则。职业教育财务由分管财务领导按规定实行一支笔审批。例如, 1000元以内和有文件、合同、协议、会议记要、领导批示依据等的1000元以上款项由分管财务领导直接审批, 单项支出在1000元至20000元 (含20000元) 的必须报主要领导同意后, 再由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列支。单项支出20000元以上的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后, 再由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列支。实行财务收支定期报告的原则。财务人员每月10号前必须将上月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书面报主要领导和财务分管领导存档一份。
2、预算编制量入为出
财务管理部门每年要根据职业教育的财务现状, 认真合理地编制收支预算计划,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收入预算应贯彻执行积极、稳妥的原则, 合理、合规的应加以充分利用, 以拓宽收入渠道。编制时要细化、准确、做到可操作性强。支出预算要结合单位当年的实际情况, 参照历年的财务收支, 坚持保证重点, 统筹兼顾, 勤俭节约的原则。确保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的生活待遇, 确保各项活动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并且逐步改善办公条件, 配置办公自动化设备提高工作效益。财务管理部门在编好年初预算后, 报分管财务领导把关再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审定。
3、加强收入管理
职业教育所有各项收费, 含各项代收费都必须归口财务管理部门管理。具有收费项目的科室负责统一收取并编制好收费清单交财务管理部门统一入账、统一核算。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有关管理规定各项收费必须及时足额纳入财政专户, 不得坐支、挪用、转借, 不得公款私存。与有关单位的代收费等往来应及时按月或按学期结清。
4、制订支出管理的相关规定
对办公费管理各科室应将需要购置的小额办公用品编制计划清单交办公室专人汇总, 编制计划, 报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后, 由办公室、财务等组成的采购小组统一批发购置、办理验收手续。为了提高电子政务水平, 减少印刷费用, 要尽量避免材料印刷促进教育系统网络化办公建设。
对专项支出管理如中招、会考、评卷、高考成果、竞赛、录用、选用教师等专项费用支出, 各有关科室必须编制明细的预算支出计划经请示主要领导同意后再报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列支。
5、报账程序要求严谨和缜密
所有报销的票据必须真实规范, 即有经手人、证明人的亲笔签名必须是财政统一印制的发票或税票发票内容具有单位名称、商品名称、单价、数量等。费用报销人员要对票据进行分类整理主要有办公用品费、差旅费、招待费、汽油费、汽车修理费、其他费用等。所报销的票据及附件需由主办会计审核后再报分管财务领导审批。财务人员要当好领导参谋严把财务审核关。对不符合要求、手续不全或有疑点之处的开支有权拒绝报销。
三、小结
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在稳步前进的同时, 内部也渐渐暴露出必须严加防范的问题。职业教育现行财务管理模式目标混乱不清、机构人员冗杂的现象亟待改善。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 从内部控制、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行政功能、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以及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着手职业教育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实现个人发展的领头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 教育行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随着普通高校的普遍扩招, 学生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家在普通高校投入的加大使得分配到职业院校的资源相对较少。为了在保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最优的提供教学设施, 职业学校在日常运营中加强成本管理、注视财务职能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财务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元凤.加强企业内控建设规范企业会计行为[J].消费导刊, 2007 (1)
[2]朱晓芸.市场经济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会计之友, 2007 (5)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分析 篇10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
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者依据教学管理目标,按照教学特点和教学管理规律,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和采用切合教学实际的管理方法。教学管理者以育人工作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为达到学校的预定目标按计划,有步骤进行有程序的共同活动。[1]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学规律及特点, 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过程,协调教学系统各要素,使教学活动得到有效的运转,以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2]综合上述得知,教学管理其实是建立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基础,由学校管理者根据教学规律组织和协调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保证教学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活动过程。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其中一部分,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比一般的教学管理应更加具体。其内容通常包括专业设置管理、课程设置管理、教学过程管理、 毕业与就业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等。
1.1专业设置管理
对以就业作为目标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寻找到工作,能否与岗位工作对接。所以在专业设置过程中, 学校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且进行合理预测,保证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其专业的学习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专业设置是教学管理的首要环节,要将其放在教学管理的首位,重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及时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进行合理设置。
1.2课程设置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面对的是企业一线岗位,决定着课程设置中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所以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规划,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合理地理实一体化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1.3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部分,它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师知识储备的管理、教学常规的管理、教学效果评价的管理,以及对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业务积累等内容的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不爱坐着单纯地听课,喜欢动手,动手能力相对较强,而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技能的培训。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根据中职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管理部门就不能单纯使用常规的、一般性的管理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应根据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情况来展开教学过程的管理。比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理论,需结合实操,学校除了要求教师要理论与实操结合外,还应加强教师实操的学习。还比如: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因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就不能单纯以学生期中或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来判断,应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表现和动手能力来进行综合性评价。所以教学过程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
1.4毕业与就业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作为目标导向,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成绩考核或考查及格,准许毕业。在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学校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此来判断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并根据这一结果及时地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同时,对毕业与就业进行管理关乎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因此,毕业与就业管理是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
1.5教学资源管理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和设施设备两部分。教学资源的规范管理是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使教学得到有效的管理。
1.5.1师资管理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能单单就掌握理论的知识, 应根据自身所教专业的特色,结合社会、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技能要求,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不断进修和参与顶岗实习,以保证教师只是和技能水平,确保教学的高质量。
1.5.2设施设备管理
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如机房、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等,并合理安排学生和教师使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校园范围内得到初步的运用实践。
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设置课程不合理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是参考本、专科院校的设置经验,根据本校该专业社会的一贯经验和所安排课程是否有教师上课来设置课程的,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特色。而且教师跨专业上课较多,有些必要的专业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上课而被随意更改。另外,课程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严重忽视了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一些中职院校甚至没经过科学的调查论证,就盲目地紧跟所谓的社会发展需要,打破原有的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加入了新的课程,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打乱了专业发展的延续性。 而偏重于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比例直接影响到学生经验的积累,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一线岗位技能人才的目标完成。
2.2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企业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 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并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但是,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都是从一个校门毕业后走向另一个校门工作的,导致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而且缺乏实践经验,使得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大多数的理论学习,影响了技能的掌握, 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2.3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教学时间、空间及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制约,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教师和课堂获取。教师是支配者,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强弱,学生没有自己动手操作、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所以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学中要有学生实操部分, 但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条件限制, 教师很难将实操插入到课程教学中,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与质量。要知道中等职业教育设置的每个专业都是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所以每个专业都应是实用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应以实践课为主, 理论课为辅,这样才更适应企业一线岗位的发展需要。但是现在有些中职学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没有设有实训课程,而且测评学生成绩的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而不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到、掌握知识多少为主,更不要谈考核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有些学生虽然理论没有学好,动手实操能力却很高,这样的评价不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另外,对技能的掌握只能依靠教材中所写到的要诀来死记硬背, 导致许多毕业生还需要进行就业前的再培训,这样就使得学校的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实际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中是十分不适合的。
2.4教师管理不足
黄炎培先生很早就指出,职业教育的原则应是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3]因此,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掌握专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掌握企业一线岗位所需的技能,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着教师管理不足的问题。要知道学校很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参与教学活动的,所以教师们往往都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讲的内容都是依书直说,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而学校又不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顶岗实习,为教师提供的培训和顶岗实习机会不多,不能满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操运用需求。
2.5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岗位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这样的教学目的,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在校内配备有一定面积的实训场地和对应的设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但实际中,有很多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并没有实训场地, 尤其是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教育部门会将教育资源投入偏向于普通高中,使得这些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受到严重的限制,教师也只能根据有限的条件和资源开展教学,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
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策略
3.1优化各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课程综合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目的,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中职学校各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深入各行各业中, 与企业进行合作,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开设,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岗位的需要,多听取企业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建议,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具有各地产业特色的专业课程结构。必要时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中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各个岗位工作的职责、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第二,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结合课程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课程的实训课时,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有效地进行实操练习。
3.2整合教学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需要整合课程内容, 使理论与实践在结构上一体化。[4]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果,将理论性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内容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模块,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和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加减课程的内容,而是通过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归纳、整合,系统地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并引进一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以期达到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 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案和教材,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实用的知识,再由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样,必然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当然,在对专业理论课程实行整合的过程中,决不能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应针对中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课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3.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劳动者,合格建设性人才的地方,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热爱教学工作,关心学生成长,能够明辨是非、抵制诱惑,工作有原则,有集体观念。 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还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符合实际需要的操作技能,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用的技能。所以,需要整合教学队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实习,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
3.4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从我国现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来看,由于受到经费等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为教学建设有限的实训场地。为了有效地做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地区教育部门应提供资金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和实训环境,让学生们尽可能的接触到更多的实训场景,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接下来的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全面提高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力度,结合地区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对固有的实训基地进行全面打造,真正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训室,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现场化”,全面提升教育设施的建设。
学生们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犹如真正的迈进工作岗位,在校期间就可以真实的操作流程和环节,从而扎实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真正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综合上述的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需要结合学生的特色,根据社会的需要,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技能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培养企业一线岗位技术性人才为办学目的,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但中等职业教育仍以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严重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做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应深入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前言: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为此,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然而,我国高职的办学时间还有些短,在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不符合高职的办学特点,所以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于培养出更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体制和其他的普通高校领导体制是完全相同的,都是遵循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党委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负责。高等职业院校的组织机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教学、学生和后勤,遵照行政管理的模式设立各个部门。这样一来,所设立的各个部门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生产、教学和科研没有进行很好地融合,阻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运行管理
尽管高等职业院校的建校时间相对较短,但是仍然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管制,缺乏服务,服务和管理之间缺失应有的联系,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管理理念,限制了师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发挥管理中的调动性作用。另外,在教务管理上,进行课程设置时忽略了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而且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不科学,缺乏严谨性。
(三)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首先,过分的重视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却缺乏对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整体的就业率过低。其次,缺乏层次化教学。最后,忽略了高等职业院校特有的特色,没有形成特色资源,对以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组织结构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教学资源也需要具有开放性,所以,高等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要具有自身特色。当前,高等职业学校的的教育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将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的考虑到就业导向,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业。因此,为了适应现有的教育模式,就需要对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
(二)改变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性人才,所以高等学校要充分的将这一培养目标贯穿于各个方面,包括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学生是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服务的过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将管理理念由过去的单一管制型转变为现在的综合服务型。
(三)不断加强过程管理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规划和章程,最好的体现就是具体的执行过程,执行过程对教育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不断的加强对过程的管理。在对过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尊重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加强特色管理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所以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有特色。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会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增加难度,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对于教育管理的定位要具有科学性,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型管理,坚持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创办成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构
1.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
这是相对于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结构而言的,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减少了中间层,从而信息的反馈速度变快,而且更加注重横向上的联系,更容易协调统一,这种组织机构在需要调整时可及时进行调整。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有三大优点:有利于实现民主化、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发挥院系功能、开展产学结合的教研工作,管理系统变得更为科学和高效。
2.决策层管理组织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对学校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种类型的组织机构在建设学校管理组织结构中非常重要。
3.执行层管理组织结构
首先,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学校的决策层不再进行实际的决策,而是开始负责宏观决策,作为执行层的院系,在领导和学生之间起着纽带性的作用,负责双方之间的沟通、政策执行及管理,同时还要担负起具体的教学事务责任。其次,在对部门和岗位进行设定时,可采取经营管理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管理思路
1.管理理念市场化
首先,树立服务管理理念,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和社会,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顾客的需求作为管理的方向,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及时的调整管理模式。其次,将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把握好,高等职业学校要对教育质量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将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联系起来进行开发,实现相互带动。
2.实施质量标准管理
实际上,高等职业的教育管理有很多的地方与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所以在对过程管理时要实施质量标准管理,质量目标要根据就业来进行制定和调整。
3.建立合适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
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人力资源分配占据着关键位置,所以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也要相应的对人力资源分配制度进行调整。
结论:综上所述,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措施,从而更好的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让高等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皮洪琴.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点[J].教育与职业,2001,(12):21-23.
[2]吕伟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之浅探[J]才智,2010,(19):17-18.
[3]罗梦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7):194-195.
职业教育管理 篇12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 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呈现出深刻性、广泛性、长远性和多难性等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中解决一些深层次发展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机制和行事方式, 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政府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府主要责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 重点在于后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 公共服务
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 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诸如“通过融资、提供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教育结果的公共服务。” (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 “公共服务通常指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 “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李军鹏, 《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等等。
显然, 公共服务实质为对公共需求的供给, 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 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 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 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 覆盖所有老百姓,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共资源与公共需求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充实。比如, 原来义务教育是政府法定的公共服务, 而幼儿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政府服务可以是有限的法律责任。但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有财政供给能力并且老百姓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 政府提供幼儿教育成本的可能性迅速提高, 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政府服务的比例, 所以幼儿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成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或者进步到完全的公共服务。
高中教育同样如此。以往政策设计中个人负担高中教育成本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现在一些普及程度高、质量相对稳定地区, 政府也在逐步提高财政负担的比例, 出现了高中实际上成本在提高, 而学费却没有同比例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领域内,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预计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投入3.2亿, 使100%就读全日制中职校 (含民办中职学校) 的学生 (含非上海户籍) 得到补助, 且帮困助学对象从城乡低保家庭扩大至所有来自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实际上, 这也是公共服务。
当然,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更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 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 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 社会管理
20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发展与培育, 许多公共事务逐渐由社会承担。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 日益重视非政府的管理。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 对市场需要监管, 对社会则要引导,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要发挥, 其中必然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合力, 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现代政府的公共管理, 很多情况下是运用经济调节来加大对社会的间接管理, 如通过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获得的财政从而转变为公共服务, 但这种服务是把财政间接转化为效益, 转化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管理, 这种专业管理需要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方介入, 并且承担许多社会专业管理的职责。
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 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比如:报刊曾经报道, 有人在一个住宅小区绿地湖泊边唱歌, 居民觉得太吵, 从而发生吵架的事。物业公司则让每家每户代表讨论, 投票决定是否允许, 结果57%的居民同意唱歌, 43%则不同意唱歌, 后者服从前者。物业公司协调时提出, 允许唱歌, 但是不要超过晚上九点, 伴奏的音乐要轻一点。此事通过民主程序, 加上专业的管理得到了圆满解决。
社会管理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大量的管理经验已经告诉政府, 政府在繁荣的市场体系中不可能包办一切, 包办一切的过程是是低效的, 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 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 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 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 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 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
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 成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 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 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因此, 当前积极培育教育专业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 对于管理转向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
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 也可以间接提供, 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 就是一种间接提供。
专业性的事务由专业机构来承担, 其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育服务的质量上, 也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效益上。委托给专业机构比政府自己去做要专业得多, 但并不是说教育专家就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者专业是教育公共服务, 是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背景下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责。学校管理不是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 熟悉学校管理的人员未必是个很好的教育行政人员, 两者各有管理不同的侧重点。
上海实施的“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其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 促进郊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 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 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 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路上迈出积极的一步。
2.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 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什么是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根据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判断, 市中心城区应该比郊区高, 城市比农村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区县, 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没有城市高, 但农村居民对教育满意率比城市高近20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期望值不同, 原来农村教育基础比较差, 一段时间里通过推进城乡一体的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 以及农村教师加工资等倾斜政策, 农村教育虽然质量变化不大, 但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二是参与度不同, 这个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辛苦操劳家务, 子女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所以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 否则永远不满意。
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 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过, 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好作用并非易事。报上曾经有文章说家长委员会有时候与学校不一致:校长不准补课、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补课;校长不准收费, 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收费。其实产生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 如果事事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协商, 建立家校协商机制, 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 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 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 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 然后经过协商, 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 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 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 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 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 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表明, 许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界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 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循守旧, 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 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 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政府高度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 所以流出地应该把学生的经费转移到流入地来, 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成本应该是公共财政提供的, 而公共财政依靠税收所得。今天农民工进城务工, 所产生的企业税收都形成了当地的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应该向所有创造和提供纳税的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按照公共财政概念来落实老百姓的权利, 与原来政府按照户籍服务的方式相比更先进。
另外一种看法是, 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基石的前提下, 目前所有农民工子女应该得到同本地老百姓子女完全同等的教育, 这是我们追求目标但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是:中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两元结构, 两元结构中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 要逐步解决城乡差别必须从保障制度着手。在现有保障体制中, 农民最大的保障由土地来实现, 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 土地的保障依然还在, 只是土地的价格有高低而已。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水平高于农民, 而且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需要有其他的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若不从这些深层次问题上以及社会发展未来趋势去思考, 就难以把握全局了。
显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归根结底还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是架构在户籍制度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 就户籍制度而言已经作了许多修补, 但居住证制度还不可能立刻取代户籍制度。教育与人口关系中比较合理的设计是把教育制度架构到税收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上, 但当前这个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会有矛盾, 会产生新的问题。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是确定目标,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提高到60%, 实现农民工子女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问题, 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 成为独立法人。同时定出一定的办学标准, 当然标准可以放低一点, 如此政府对其财务、教师资格、教师加四金等问题都可以监管起来, 从而提供必要的支持, 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2.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考
同样,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思考。当前, 民办学校发展遇到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多少, 而在于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在体制和机制的高度上, 反思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寻找民办教育发展的路径,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关键时期最应该做的事。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讲, 政府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公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这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来民办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优势。但同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 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一定直接办教育, 而可以拿出钱来让社会来办教育, 然后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 民办学校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非盈利财务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起非盈利财务制度, 民办学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政府才能提供公共财政资金和监管公共资金的使用。否则, 如果政府向民办学校提供了公共资金, 却缺少公共资金足够的监管, 一旦资金使用产生严重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政策一旦不稳定, 左右摇摆, 前后不连贯, 肯定不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不能只关注民办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影响力, 而忽视制度的资源价值。
【职业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09-01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论文09-02
职业教育物流管理10-10
中职业教育管理论文07-15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分析06-19
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管理10-22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07-15
职业管理模式英语教育09-14
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管理论文05-12
教育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制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