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运行

2024-07-23

医院运行(共12篇)

医院运行 篇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医院也不例外。医院要在市场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必须转变观念, 强化市场经济意识, 创新医院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1 现行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发展中, 经营管理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需要管理者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财务预算与预算管理相脱离

医院作为政府有一定财政资金投入的预算单位, 加强计划目标管理, 优化支出结构, 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果, 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是摆在医院综合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但相当一部份医院存在着把财务预算作为一种任务一种形式而不注重预算管理和落实的现象, 把预算当成上级部署的任务, 做完相应表格就算完成了预算, 实际工作中随机性和随意性强, 往往撇开预算方案另行计划, 缺少预算管理理念、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职责也不够明确, 缺少实现收支目标的具体措施等, 使得预算工作流于形式, 预算和预算管理相脱离。

1.2 实物管理不规范, 资产帐目不清晰

目前多数医院实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医院尚有资产不清楚, 特别是变动着的资产总量、现有资产的修复利用和拆装组合, 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建筑资产的价值难确定性等等, 使得实物资产日常管理数据统计相对困难, 难以集中, 相对分散。实物管理部门会计也不能做到分级、分层次核算, 没有建立与会计核算制度相适应的实物会计核算制度, 使会计核算的循环出现缺口, 有重财轻物, 重购轻管等现象, 科级资产管理和核算得不到落实。

1.3 医疗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医院的社会主义公益性福利事业性质和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 使得医院管理者在医院管理过程中, 过多地依赖政府政策和政府支持, 对医院的负面消极作用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重治疗、轻预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扩大了医疗消费差距、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重资源吸纳、轻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等等, 对医疗资源的配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因而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能最好的发挥出来。

1.4 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于实际需要

表现在高运作成本和成本核算过于笼统。一方面劳动效率低, 资金成本显著提高, 成本管理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成本核算涉及成本投入收入、工作量等数据繁多, 数据来源复杂, 数据采集不完整;成本费用的划分不清晰, 责任成本单元的确定与医院的组织机构不适应, 在相互配合的科室, 人员共同完成的医疗任务中, 由于责任成本单元相对独立而在共同收入与共同成本的问题上难以分清等。

2 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医院主要运用经济手段, 对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合理筹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力求以最少的劳动投入取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而, 加强医院经济管理, 转变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院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2.1 创新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需要

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后, 医院经济管理不再是传统封闭的组织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与有限的资源约束, 其任务是努力实现在较高的劳动效率基础上的良好经济效益, 其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 如何降低成本, 提高劳动效率, 既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又促进医院快速发展, 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2.2 适应医改新政和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

新的医改政策的出台, 对医疗保障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都有了明确的要求, 医疗保险制度的全民覆盖和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 涉及到医疗服务的付费形式和付费能力;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费用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也会影响医院的收入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公立医院改革则涉及医院性质的转变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因此, 医院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2.3 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医院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改善, 以及药商广告的诱导, 医疗需求逐年增长, 同时医疗设备、卫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成本支出随市场价格也在增长, 而医疗服务价格却要接受政府控制, 很多情况下收不回成本;卫生事业费下发标准也持续不增, 这些现实都要求医院通过加强经济管理、控制成本支出, 实行绩效考核等措施来加以应对。

3 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主要措施

我国的医疗市场在拥有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与其它行业一样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优胜劣汰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须趋势, 这就要求经济管理工作者应冲破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 以崭新而睿智的姿态从容应对挑战。

3.1 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

医院管理者要根据医院性质和特点, 建立一定的经济机制, 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就医院这一特定环境而言, 加强内部控制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势在必行的责任。重点要做到领导重视, 控制方法科学合理, 规避经营风险, 保护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

3.2 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

医院成本核算与医院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医院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就要使医院成本最小化, 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和运作程序, 实施低成本战略, 有效推行全面成本管理, 通过经济管理部门认真加以落实;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和审核费用支出, 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将成本管理落实到科室、医疗组或者是岗位和个人, 建立成本责任中心。

摘要:党的十七大树立的科学发展的理念, 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医院改革的发展, 越来越要求高度的经济管理, 但如何把握市场, 加强医院经济管理, 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医院管理

医院运行 篇2

一、2010主要工作回顾

1、做好资金科学运行工作: 做好资金科学运行工作是财务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具体为:一是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资金,保障医疗活动日常正常运行,保障每月人员经费的按时发放;二是有约付款,对药品、卫生材料等应付款推迟2-3个月付款,一方面缓解医院支付压力,另一方在这空间期内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特性,利用理财产品多为医院获取较好银行利息,为医院获得更好的收益;三是对于当月要支付的单位,与其友好协商,以银行一年期贷款率的利息贴付医院,从而使医院又获得较好的收益。

2、预算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 根据市财政局编制度文件精神和医院总体工作目标,分别采用5种预算编制方法编制医院收支预算和每月预算。预算编制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在整个医院经济运行中特别是在控制支出费用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总收支预算符合率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3、完成起草完善综合目标责任工作: 医院综合目标责任方案实施细则自实施以来已有3个年头,很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完善。因此,院务委员会决定对医院综合目标责任制实施细则进行修改完善。财务科根据院务委员会具体的要求,对开始执行的《医院综合目标实施方案细则》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工作,该项工作已起草完毕,待医院院务委员会研究后付诸实施。

4、按三甲医院标准撰写财务报告: 根据浙江省医院评审标准要求,撰写每季全面的财务与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针对增减原因深入的查找原因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供领导参考。依据变动因素较大支出科目还进行了专题分析报告。如医院管理费用、百元卫材消耗专题分析报告。提出整改意见供领导决策作为依据。所撰写的全面财务与预算分析报告符合省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5、依据财政法规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根据《会计法》、《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工作,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要求完成全年会计核算工作任务。根据财务科考核小组每季度考核结果看,使用会计科目正确率符合规定要求。

6、依据资金结算法规做好资金出纳工作: 依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结算制度》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较好地完成全年所有货币资金收付出纳工作,根据财务科考核小组季度考核结果看,所办理资金收付手续的正确符合规定的要求。

7、完成全年绩效工资核算和成本效益分析工作: 依据医院分配方案完成全年全员绩效工资核算任务。根据内控要求,计算资料翔实,计算无误,符合管理目标要求。每季度撰写《成本效益分析》报告,从中找出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减少成本支出的建议;编制核算科室同比收支结余对比分析报告供领导院周会上通报,使核算科室心里有数,为核算科室进一步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提供了翔实的信息。

8、做好医院与婺城区妇保院技术协作经济核算工作: 自去年6月份起医院与妇保院开展技术协作工作。为了搞好医院与妇保院的核算工作,财务科专门设置收支台帐,核算双方协作资金运作情况。此项工作虽规模不大,但核算资料牵涉到方方面面,财务科认真细仔地好各项有关联的收支资料工作,认真做好每月的核算工作。医院与妇保协作取得较好的直接与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测本结算内医院将会获得100余万的纯利润,它将成为医院获得更多收支结余的一个增长点。

9、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综合素质: 本在院领导的重视下,财务科参加省卫生厅举办的《医院管理培训班》两次;全体财务人员参加了市财政局举办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一次;财务科本级举办了《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两期学习班,通过各类培训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了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医院的内控各项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

10、积极撰写论文: 本财务科通过医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进一步贯彻执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撰写了《医疗机构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的方法与体会》、《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建设的思考》等3篇论文在省级财会、经济管理杂志上发表。通过总结撰写论文,一方面提高写作理论水平;一方面提高了会计核算、会计内控专业水平,并逐一形成一种善于总结提高综合素质的氛围。

11、进一步加强内部考核工作: 依据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和考核职责,财务科考核小组每季度不定期对属下各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从考核结果看,各岗位人员责任性更强、岗位职责落实更到位,医院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得到有效的落实,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2、积极完成领导临时交办工作任务:(1)积极参与申报成立婺

城区人民医院和婺城区综合病房楼项目资金。从农历年初五起,在施院长亲自带领下,早上班迟下班,每天工作加班加点,与基建科同志一起协助院长到市政府、婺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申报婺城区人民医院的;积极参与婺城区综合病房大楼项目资金,共争取中央资金

700万元。(2)受院长委托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诉工作。原住icu病人廖寿芬医疗费纠纷案,婺城区人民法院()婺民一初字第1298号民事判决,我院败诉。并判决本院支付医疗费用和其他费用计5万余元。财务科认真从判决书中找疑点,向施院长作了汇报后。施院长指示财务科向中级法院起诉。起诉以:一审判决依据的《监定报告》是违法监定,不具法律效力,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一审判决适用法律不当;大法高于小法等为由进行申诉。金中民一终字第1650号民事判决,判我院胜诉。医院减少了资金的损失,又为医院挽回必要的名誉影响。

二、存在不足方面

1、财务科本级内部考核工作有待完善: 内部考核工作虽然一年比一年加强,但是所考核的内容重点不够突出、涉及面小。拟在新的一年里完善财务科本及考核内容方法,使考核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2、食堂财务相关内控工作有待解决: 食堂财务属财务科管理,从管理上规范了管理模式,符合省厅规范管理的要求。但对食堂库存物资盘点考核工作做得力度还不够;职工每月职工工作餐补贴输入工作现在还没有归属食堂财务人员担任,不符合内控管理的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加大力度完善这两方面的工作。

医院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篇3

【关键字】医院;中央空调;模式;外包;安全;高效

目前国内县级以上的医院规模都比较大,中央空调系统作为改善就医环境的设施设备也是各家医院必备的。由于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医院体量在二十万平方米以上,中央空调系统管路延伸到医院的各个角落,其安全性、稳定性、成本性都越来越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医院存在着中央空调方面技术人员的缺少与中央空调系统更新速度快的不协调,导致并不是每家医院都能较好的掌控中央空调的运行。如何真正有效的管控好医院的中央空调,服务好医院临床工作一直是很多人较为关系的话题。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的中央空调运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模式。

以上三种是目前国内医院较流行的管理方式,作为院方而言,究竟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并没有很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但作为医院后勤管理人员而言对中央空调运行模式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安全生产是中央空调运行的核心要求。中央空调系统是服务全院医护人员和来院患者的,涉及院内的各个角落;所以安全,稳定,高效是我们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把握的第一要素。中央空调安全运行涉及到主机、水泵、末端软接、冷却塔、冷凝水、配电等安全;特别是在冬夏温度超出本地区正常温度范围时,系统负荷较大,容易发生各种漏水、跳电、主机喘震等现象。这些需要我们运行管理人员要加强事前预防性维保、落实每日的检查、每月定期评估主机与系统的运行状态。如果医院中央空调专业有经验的人才较少,无法对事件进行预判,可以请外包单位实力强的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云平台管理技术,发现隐藏的问题。同时日常工作中需要有责任的员工对主机或末端设备负责,因为这些设备的变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时需要员工的高度责任心,员工要有归属感,这样才能让他们对设备的长期运行整体把握。

第二、有效服务是中央空调运行的基本要求。作为后勤管理,服务是主要的,后勤员工对临床一线的问题反馈要快、要准。对于临床反应的中央空调问题,我们小部分医院的员工在这点上确实存在不会做,如技术力量差,无法通过声音,通过温度变化感知空调系统的变化,遇到漏水或异响时候不知如何处理,院方对员工的考核与激励上也存在一定的不灵活性。通常外包单位在这方面有优势,其员工的危急意识明显强于院方管理的人员;对于夜间出现的空调问题通常而言外包单位有灵活的加班条件,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医院后勤人员一定要把握好服务态度的问题,外包人员不稳定会导致现场情况不明,态度欠佳,服务效果差等问题;员工对医院缺乏认同感,无归属感将导致外包员工的工作不负责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第三、成本管理是中央空调运行的主要任务。中央空调的运行成本占到各家医院水电气支出的50%或以上。属于医院能耗中的最大头,是医院提升效益压力最大的部分,因此也是医院后勤关注的重点。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中央空调从设计到施工都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控制之下,有较严格的节能要求,所以从根本上而言,按设计院根据国家规范计算、配置的设备应该是能满足现有节能要求的。但为何近几年出现这样多的节能公司,笔者认为与医院在技术管理方面的不足存在很大的关系,医院中央空调系统使用不规范,浪费现象严重导致系统负荷过大;医护员工与病人过分的需求也导致原有设计的量不够。后勤管理考核松懈导致运行保养不规范,成本支出多。另外外包过程也存在空调材料由谁来购买的问题,如果维修都是外包公司,那如何核算成本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材料都是医院购买,也存在能修的设备外包单位要求更换,浪费现象会比较难以控制。

最后一点我们也要看到医院后勤的发展趋势。医院规模的扩大很难再沿用以往医院办后勤的思维模式,医院的决策管理层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医疗技术的提升上。因此,作为后勤管理者要放开思维,跳出现有模式的困扰。医院后勤中央空调管理就是需要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这只队伍需要有对中央空调设备全寿命管理的宏观把控,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处置能力,需要认真负责的专业操守,需要有一种服务奉献的精神。院方所要办到的是系统的宏观管理与有效的微观考核,对后勤人员也不需要很严格的界限分隔,可以同时设置外包单位与医院合同制员工一起工作,这样对于中央空调系统全寿命周期運行可以起到跟踪作用,提前判断中央空调可能的的设备状态,做好预防性维保。

因此,作为医院而言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运行模式才是合适的,主要与医院目前的实际情况相关,要结合安全、稳定、高效的原则,从便于管理考核、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服务、成本控制手段等方面综合评判。相信各家医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有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选择最适合医院发展的模式才能最有效的保障医院的安全运行,才能让医院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宝姣,管德赛,郭诚刚.大型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4(10).

[2]韩冬伟.论商场中央空调设备管理的新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20) .

医院运行 篇4

一、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对比分析

在人力资源方面, 近几年虽然有不少的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执业医师等加入民营医院, 但民营医院为了利益的最大化, 降低开支, 绝大多数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配备齐开放床位应当需要的执业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 有的民营医院所开设的诊疗科室根据没有合格的执业医师, 主要执业骨干医务人员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医生。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依然保持着优势地位, 民众们大多数比较信赖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 因此一旦有疾病的出现, 公立医院成了首选。另一方面, 依据医院等级来看, 人们都比较青睐于三级医院, 不管是门诊人数还是住院的人数, 一级医院都显得门户冷清。

在医疗设备和学科方面, 民营医院同质化严重, 缺少特色专科和重点学科, 他们主要都是以诊断治疗普通常见病为主, 引进、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普遍较少。

在经营策略方面, 民营医院采取广告宣传、培育中间介绍人等手段建立营销网络, 或者到农村社区采取免费体检、义诊、免费接送、免费为病人提供伙食等方式, 引导群众到民营医院就医。而公立医院基本上是坐等病人上门, 且对患者缺乏感情, 粗放式服务, 态度生硬, 应对咨询不够耐心, 消极怠工。

二、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经济运行趋势对比分析

相对于公立医院而言, 民营医院某些费用增长速度比较快速。随着各个医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针对医疗人员和医疗器械的引进方面, 民营医院并没有超出公立医院很多。近几年来, 在医院的数量和床位的数量方面, 民营医院增进很快, 然而公立医院的医疗效率也在逐年提高, 但在药费控制方面, 公立医院还有待加强。在业务量不足和三级医院并没有壮大的因素下, 规模小、收入少是民营医院面临的问题, 另外民营医院还需要处理财务风险大和费用控制不理想的状况。要想推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快速发展, 对民营医院来说, 发挥民营医院的专业特长是关键, 再者要想吸引更多的患者看病就医, 民营医院就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自主定价。如果还是依据公立医院的价格来定价, 就很难在价格上产生竞争优势。对于公立医院而言, 设定相应的投资计划, 增加投资项目和金额, 购进高端的医疗科技设备是创造效益的最佳途径。在这点上民营医院就没法展开竞争优势, 因为民营医院没有国家的支持, 缺乏资金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 就不能向患者传递高质量的治疗信息[2]。但是要争取发展, 民营医院不能就此泄气, 应该突出其自主定价的优势, 凸显其专科技术水平, 照样参与医院市场的竞争, 不断的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和公立医院并驾齐驱。

三、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经济运行的发展策略

疾病患者作为医院的医疗收入的主要来源主体。然而, 医院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 其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 医院要体现其社会公益性, 在医疗收入方面, 医院不可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要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 争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做好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针对民营医院, 成本费用的控制可以有效的缓解医院的资金压力, 弥补医院在收入方面的不足。所以, 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 有规划的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通过详细周到全面的预算管理, 制定好相应的制度, 对影响成本的具体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 并且构建奖惩资金的分配, 进一步强成本费用管控的评价工作与考核工作。这些都有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3]。其次, 要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渐渐的取消一些政府部门对于医院的评定级别是有必要的。因为, 有些医院正是因为想要达到一定的级别高度, 想要获得民众的认可, 就只考虑到个人目的实现, 部分公立医院为了追求级别, 就将医院的重心工作放在了谋取利益购进高科技医疗器械, 引进高技术医疗人才上了, 而对疾病患者的利益进行剥削, 这样的竞争手段不仅不利于医院自身的发展, 还不利于缺少资金来源的民营医院的发展, 只有在角逐的状况下, 医院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的。现如今, 在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 政府部门也确实在逐渐取消对医院的等级评审, 将审评的权利交给第三方进行评价, 这样一来医院的评级工作不再与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医务人才的引进相联系。为了使医院的评级工作进一步完善, 竞争在评价的过程也有所体现, 而收费标准也不再依据医院的等级来收费, 这些都是医院在经济运行中取得进步的表现。

四、结束语

站在政府的角度来分析, 今后我国的医院发展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不断的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 都应该进一步完善医院的财会制度, 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估制度和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强化医院的职业道德建设。从社会层面来看, 群众应该充分使用自己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促进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额外注重生活质量, 健康成了热门话题。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医院, 医院不仅是人们摆脱病魔的重要场所, 还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主要机构。因此, 从微观意义上讲, 医院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 宏观方面来看, 医院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对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实力都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得到了凸显, 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 都从侧面彰显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程度。

关键词: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唐月红, 姚华, 姜小明.民营与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现状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4, 3 (24) :80-82.

[2]韩斌斌.《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优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10 (12) :73-74.

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运行情况报告 篇5

省卫计委:

为了切实贯彻《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指导意见》(粤价发电[2013]45号)文件要求,我市确定***中医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四家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四家医院已按省《指导意见》制订了《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经各县物价、卫生局审批,上报市物价局备案。按照省医改工作的统一部署,2013年12月1日试点医院已实行了药品零差价。现将我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后的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情况 按2009至2012年的药品平均加成收入测算,我市4间试点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收入为735.15万元。按规定以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的收入,来消化80%的药品加成收入(即588.12万元)。四间医院上报的调整方案为:调增医疗服务收入为676.12万元(其中:诊查费57.25万元、护理费131.11万元、床位费95.93万元、治疗费216.34万元);调减收入为190.12万元(其中:部分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项目102.88万元、检验项目87.24万元)。调整后增加医疗服务收入为486万元,比80%药品加成收入减少102.12万元。***中医院、***人民医院、***中医院三家医院调整后的价格收入都无法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亏损,只有***妇幼保健院调增10.51万元。

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收入情况 2013年12月1日起,我市试点公立医院收费按调整后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执行。医疗服务收入均增加,如: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人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增收115.39万元,其中:诊查费增8.23万元、护理费增24.71万元、床位费增12.36万元、手术项目增27.48万元、治疗项目增42.60万元。检查检验项目减少收入13.35万元(其中检查项目减收9.89万元,检验项目减收3.46万元)。调整后的医疗服务项目净增收入105.5万元。

三、实行药品零差价后的药品收入情况

2013年12月1日,各试点医院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至2014年2月28日止,因取消药品加成入,四间医院药品收入减少224.55万元。还以***人医院为例,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28日止,该院药品加成收入减少166.83万元,该院调整后的医疗服务项目净增收入是105.5万元,抵减药品加成减收数后,仍亏损61.33万元。预计该院全年亏损达248.74万元。

四、财政补助情况

2013年12月,**县财政补助平远县中医院2.6万元,用于补助因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的合理收入,并将此项目补助列入2014年财政预算。***中医院、***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均未获得财政补助。

五、存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财政投入比例偏低,补偿不到位。

(二)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需财政投入。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建设项目,2009年动工,现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但资金缺口较大,无法完工。**县妇幼保健院为添置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医院管理信息软硬件系统,需投入200万元资金,靠医院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实困难。

(三)医疗设备陈旧,更新换代缺乏资金。***人民医院的CT机已超过了使用期限,由于资金缺乏无法更新,至今仍在使用。

(四)高级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低,难于引进人才。人员编制不足,如**县妇幼保健院由于受人员编制限制,医院无法按规范设置职能科室及规范执业。缺麻醉、影像、儿科、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开展中存在安全隐患。

六、建议

(一)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医院资金补偿的长效机制。由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发改、财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单位,加快出台县级公立医院经费补偿等改革配套政策,从制度上规范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员培训、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的补偿等资金分配。建立医疗设备维修、大病救助、贫困和无主病人救助等长效投入机制。

医院运行 篇6

【关键词】 医院后勤工作运行机制

1. 医院后勤的管理方法

1.1要强化各项管理:

1.1.1加强安全环节管理,强化事前预防,确保医院全年安全,继续深化管理整顿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发挥技防监督作用,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立体防范机制和事故预警机制。

1.1.2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规范的工作流程,强化对病人面对面的直接现场管理,强化科室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主动性,提高科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1.1.3加强重点岗位、重要时间段、重要环节、重点病人和“三未”、“四外”病人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院内探视、提审程序的严格管理;做到重点突出、动态控制。

1.1.4强化市场化管理 一是要加强宏观指导,积极做好协调工作,根据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目标达成度,和经营性质(如食堂)的差异、服务特点的不同、综合运用市场的手段,严格控制成本增长,实现资金投入和效能产出的优化组合,发挥后勤保障功能的整体效应。

1.1.5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和管理,以此提高操作水平,发挥信息系统作用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走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运行环境的全面优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启动后勤保障体系统对公共安全、重大应急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的做出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水电供给、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备,切实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后勤管理和后勤保障功能既坚实牢固又灵活机动的特点。

1.1.6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改造院内水电管线,加强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适时扩充水电容量,增强水电供应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充分合作,充分利用节水节电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全面实施水电定额管理工作。

1.2医院后勤实施增收节支措施

1.2.1充分挖掘后勤保障服务的增收能力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医院增加收益为主,一是加强停车收费管理。启用智能化停车收费系统,确保停车费不漏收不少收。

1.2.2增强节支能力 努力提高整体服务的效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努力创建节约型医院,一是要加强水电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大力提倡使用节能产品,提高供水供电保障能力和节水节电效益。科学合理调配水电资源,有计划地维修和改造陈旧老化的供电线路和供水管网

1.2.3做好创建节约型医院的工作。积极开展节水节电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节能意识,树立厉行节约的观念,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勤俭办事、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并使之成为全院员工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切实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2. 做好医院后勤工作的各项运行机制

2.1建立健全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基础保障,要建立激励机制:

2.1.1要鼓励后勤的所有员工进行就职继续教育,来提高后勤员工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的素质,要鼓励员工参加多途径、角度的继续教育,能够及时的调整个人的思想观念和结构知识,这样就会很快的适应全院的各项改革发展制度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员工多参加院里举行的各项活动,以此来增强她们对院内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1.2鼓励员工一职多能,加强对员工的多岗位的培训和锻炼,这样可以是后勤员工很快的熟练各种技能与技巧,来进一步提升岗位的适应性和合格性。

2.2建立健全的二次分配机制:后勤绩效的二次分配,目的就是可以使后勤的员工付出的劳动得到肯定,这样会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然后将惩罚、奖励、与各项的业绩考核直接挂钩,要体现出赏罚分明、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不断的健全执行制度,才能让二次分配真正的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3建立健全的用人机制;

2.3.1 要健全岗位设置,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不要因人设岗,要建立因事设岗、竞争上岗的良好机制。

2.3.2 要设置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技术骨干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基层队伍的知识、服务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要给员工良好的控制和环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自主创新意识。

2.4健全的监督机制

2.4.1是以制度为保障的,要确保水、电、汽、煤气、压力容器、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各种保障用品的修理、采购等方面的工作正常运行就必须建立监督机制。

2.4.2在监督的时候对工作监督到位,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例如后勤岗位、资金等,由于资金的量很大,因次,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做好全院的固定资产的维护和在用登记、使用备案、闲置调配等基础性的工作,加大监督与检查的力度,奖励成本、节约资源、来提高服务水平,为全院的医疗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提供有利的服务保证。

2.5切实做好全院固定资产的维护和在用登记、使用备案、闲置 调配等基础性的工作,加强监督与检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 益,坚持每月进行一次设施设备维护与保养,管护并重、用养结合、 切实提高维护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为全院医疗设备完好运行提供 优质服务和有力保证。

2.6要根据新形势下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后勤管 理、后勤保障、后勤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切实提高保障能力。逐 步形成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灵活, 管理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的新格局。

2.7强化信息管理。要高度重视医院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 充 分利用信息通道和反馈渠道,建立高效快捷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 时要启动后勤保障体系对公共安全、重大应急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的 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水电供给、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的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充 分体现后勤管理和后勤保障功能既坚实牢固又灵活机动的特点。

结束语

总之,医院的后勤工作对于全院的发展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在协助完成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医院后勤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全院的经济效益,所以,良好的实施后勤工作的运行机制是提高医院的综合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周业勤.医院服务模式的理论界定及实践类型.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8-10.

[2] 赵伟力,邢永杰.医院托管实证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6-19.

[3] 王香平,赵国光,尹长文,等.以人为本细化服务构建和谐医院.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8-11.

浅谈医院经济运行分析 篇7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 全员参与

经济运行质量分析工作, 要在健全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的基础上, 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由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经济运行质量分析工作要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过程分析, 要求各专业部门共同参与, 分工协作, 相互配合。按照月度、季度、年度进行分析, 分别形成月度、季度、年度经济运行质量分析报告。

二、采用科学方法, 确保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质量

为确保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质量, 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包括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

1、定期分析和专项分析相结合。

要按月度、季度、年度开展经济运行活动分析。对于经营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和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 应当进行不定期的专项经济运行分析。

2、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

经济运行分析不一定要求对所有指标进行分析, 在对主要财务指标 (收入、成本、利润等) 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偏离目标值较大的指标必须重点分析。通过基本财务比率 (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 与上年同期比较、与年度预算比较, 找出经营管理中的簿弱环节, 找出影响完成预算目标的主要项目;也可再与本医院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存在的差距。在做好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传统分析的局限性,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加强卫生资源的效能结构分析和医院创新能力分析。如何挖掘潜力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现有资源的作用, 是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对人力资源效益进行分析, 有利于医院注重对更新人员知识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医院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出现, 推动了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所以, 我们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特别重视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而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业务收入的比率则是反映医院技术开发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越高, 表明医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越强。

(2) 加强医院现金净流量情况的分析。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疗市场竞争激烈, 医院市场化加剧, 各种资本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的医院应运而生, 有不少医院采取各种方式筹集资金, 实行负债经营。在这种情况下, 医院管理者和财会人员在关注医院效益的基础上, 更要重视现金净流量信息, 重视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 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医院的经营活动, 许多医院发生财务危机就是因为资本结构不合理, 造成现金的短缺使医院信用丧失, 使医院的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 医院财务分析时应从以“效益”为中心转向以“现金净流量”为中心, 重点分析医院是否能够通过医疗服务活动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 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是否有效率;同时, 还要分析外部筹资活动后的现金净流量, 以评价医院的筹资政策。

(3) 开展成本控制分析。实行成本控制是改善医院经营管理, 提高医院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搞好本-量-利分析的基础上, 做好盈亏临界点分析, 合理界定安全边际及安全边际率, 分析数量、单价、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开展成本控制分析, 首先要制定单位标准成本, 汇总计算实际成本, 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的比较, 正确评价医院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效果, 提高医院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其次通过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人工差异分析和固定费用差异分析, 揭示医疗成本升降的原因, 及时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 寻求降低医疗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

医院经济运行分析可以不受传统分析模式的约束, 不应局限于具体的分析形式。应当围绕医院管理目标, 管理者的管理需要, 适时进行各种定期和专题的经济运行分析, 确定影响某一指标的主要因素, 确定每个因素对其影响的数额和程度, 找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便对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措施, 扭转被动局面。同时也为下一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 调整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摘要:定期开展经济运行质量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总结先进经验、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进一步加强管理, 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运行质量分析工作, 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 反对主观臆断、结论先行、搞数字游戏;要坚持相互联系、发展地看问题;要坚持定量为主,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关键词:医院,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沙志平;;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医院[J];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04期

广西医院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篇8

为了对医疗费用增长现状有一个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笔者对广西2001-2010年人均医疗费用进行了统计,共涉及23所省级医院、29所市级医院和32所县级医院,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医院费用增长幅度要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无论是药品费用的增长,还是住院费用的增长都要高于同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病和住院长期以来高于居民的消费水平,无疑会是居民生活的一项沉重负担。

从药品费用和住院费用的增长情况来看,在2004年之前,药品费用增长更快一些,而在2005年之后,医院住院费用增长开始超过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住院医疗费用呈现出服务性费用快速增长,药品费用增长减缓的趋势。

注:资料来源于2001-2010广西自治区卫生统计年鉴

进一步分析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在2001-2010年间,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是其比例一直在50%以上。医疗费用的另一项主要构成部分是检查收费,检查费用成为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费用。治疗和诊断收费在医疗收费中占有较大比例,约占到医疗费用的18%。虽然药品费用的比例在下降,但近十年来仍然增长了近10倍,由此可以看出,“以药养医”的状况确实普遍存在,在国家加强药品的监管力度之后,药品费用比例有所下降,但年均检查收费、诊断费用则迅速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医院正在通过提高检查收费、诊断收费来弥补药品价格调控带来的损失(见表2)。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与几年来政府加强医院药品采购渠道管理、物价部门加强对药品价格监管力度有很大关系,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医院服务性收费的快速提高,例如各种CT、超声检查的普遍使用,在提高诊断效果的同时,检查、诊断费用也在迅速提升。

2 医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分析

2.1 物价上涨因素

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经营活动来补偿各种支出,补偿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二是依靠医疗服务收费。在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减少,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医院不得不提高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收费来弥补这一空缺。近十年来,我国商品零售价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医院的医疗活动所依赖的水、电、气、消耗性材料、职工工资都在增加,医院的经营成本在随着物价上涨而增加,都在迫使医院通过经营收费与药品收费来增加收入。但是,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却存在明显的缺陷,药品价格在严格的限价政策下,呈现低增长的趋势,图1显示了1950-2009年我国医疗保健物价指数与商品零售价价格指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价格指数形成了一个“剪刀差”,政府在严厉控制药品价格的同时却没有给予医院足够的财政补贴,使得医院不得不依赖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经营成本的增加[1]。

注:资料来源于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

2.2 医院成本核算基础工作不完善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开放,有些医院已经意识到成本核算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在进行一些初步的成本核算工作,但多是以科室效益为目的的经济核算,主要以手工收集科室的成本数据,缺少全院的全成本核算。许多很重要的成本,如房屋设备折旧费、管理费用等,或由于数据难以统计,或由于核算方法比较困难,而不进行核算。医院为发挥职工积极性而制定的各种奖金和劳务分配制度,本应该以医院成本核算数据为基础,也正是因为目前医院无法准确收集这样的数据,而造成医院管理者在平衡积累事业发展资金和发挥职工积极性方面遇到了难以面对的现实[3]。

2.3 药品按零售价核算的不合理性

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药品按零售价进行核算,其实际购进价与零售价的差额为进销差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药品价格政策变动频繁,以及药品购进价格的不确定性,按零售价入库,而且按此方式计算的进销差价率或加成率,不能真实反映当期实现的差价,从而影响药品成本的计算。既不实用,又不利于药品的管理,人为地增加了工作量[4]。

2.4 检查项目增多

院内大型检查医疗设备的更新和购置,如核磁共振、螺旋CT等,以及治疗业务的扩大,如理疗、体疗。部分医务人员片面扩大检查治疗项目,检查指标项目系统化,治疗方法手段多样化,医疗质量不断提升,因而门诊与住院的检查治疗收入增多[5]。

2.5 医院重医疗、轻管理

医院作为修理“人”的工厂,应当在讲求质量的前提下,同时也应当讲求经济绩效和“修理成本”。而医院的经济效果,正是成本管理的综合反映。因此,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在开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开辟降低成本的途径,以取得最好的医疗质量,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就要讲求经济核算,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没有做到的。大多公立医院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困难,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药品、物资和设备仪器的积压和浪费[6]。

3 解决医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合理的医疗收费标准

在财政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的收费项目,对收费标准调整,使其更加合理。适当提高医院常规检查、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降低高端设备检查收费,减少药品加成,同时提高医院业务收益率。目前,在医院普遍采用的项目付费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一定的情况下,医院会通过提供更多的医疗项目来增加自身收入,而且,医院会让患者利用更高端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因此,这种按照医疗项目进行收费的收费方式,导致“医院点菜、患者买单”,尤其对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而言,医疗负担更重[7]。

3.2 加强成本核算

医疗成本是医院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主要包括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

医疗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核算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数额、构成和水平,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费用发生和医疗服务、药品销售、制剂生产成本所进行的核算,医疗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我国医院成本费用比例与世界先进国家医院相比偏高,在医院中一直存在着“重收入,轻成本”的现象[8]。

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首先要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清产核资、资产核实。清产核资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资产核实是医院成本管理最根本的基础数据。做好支出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医院应根据本院实际,参考先进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费用消耗定额,制订定额时既要防止过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又要防止过低而影响医疗质量。

3.2.1 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

由于医疗服务是针对每一种疾病而提供的,因此,以每一病种来作为基本成本核算单位进行成本控制,建立单病种的标准成本,进而建立以各病种为基础的科室成本控制中心。临床科室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的消耗、医疗器械的使用、医护人员的服务以及水、电、气等管理费用。具体落实到各科室人员身上,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以发挥科室人员的主动性。

3.2.2 药剂科室的成本控制

药剂科室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大量资金占用及支出单位,其管理是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药剂科室的成本控制主要分药品的出入库成本控制和各调剂中心成本控制。药品入库时,由仓库管理人员将每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价、数量、产地、批号等逐一输入,同时按照价格的波动随时进行维护。通过对一段时期库存数据的计算机统计,可以计算出每种药品的最大用量、最短周转期和最佳库存量,这样能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同时,减少资金的占用和库存的积压,使整个存货成本趋于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能全面反映各种药品的实际情况,杜绝逾期药品的产生,减少浪费。

3.3 药品按购进价入库

规定药品入库时按购进价入库,出库时按市场价出库,并同时冲抵进销差价。按药房从药库领入的药品计算差价率或加成率,比药品入库按市场价入库计算的差价率或加成率更为客观,一般能真实反映当期销售药品的成本和实现的进销差价[3]。

3.4 增收节支,管好用好资产

医院的财务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照国家发改委及地方发改委核定的收费项目和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积极组织收入,做到不多收、不漏收。同时,要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节约支出、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医院要重新考虑库存物资、药品材料的储备数量,运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合理储备定额,以降低资金成本。医院要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促使各单位“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9]。

总之,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医院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明显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应该扩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加强医院管理、整顿药品市场、减少药品中间流通环节,确定各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以患者为中心,减轻患者的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医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通过广西卫生统计年鉴,对2001~2010年广西各级住院患者年均医疗费用增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发现,医院费用增长幅度要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而且,药品费用增长更快一些,2005年后,药品费用增长有所减缓,检查治疗费明显增长。结论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展,一些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大事。

关键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物价上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罗力,郝模,吴延风,等.中等发达地区医疗费用增长合理度和相关因素定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l):4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3]黄显云.浅谈新形势下医院的财务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l4(3):34-35.

[4]秦永方.论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7):73-74.

[5]曲海燕,李红.运用综合指数评价分析某中医院经济效益[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6):645-646.

[6]何大勇,乐永梅.优化医院财务管理的探讨[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9,26(4):184-187.

[7]伍西明,谢明霞.解决“两难”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75-76.

[8]任萍.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J].医学信息,2009,22(12):2660-2662.

医院运行 篇9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新制度,实施,经济运行

我国1998年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从1999年1月实施以来, 对规范医院会计行为, 提高医院会计核算质量, 加强医院经济管理, 推动医院事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多样。新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 要改革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加之我国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开放, 竞争日趋激烈, 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降低医疗费用,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医疗质量, 增强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 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但现行的医院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今医院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不能为医院的管理层和产权所有者及社会公众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也为医院的高效管理增加了难度。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适时出台, 对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更好地适应当前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 提升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的营运绩效,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使医院顺利适应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我们选择了7所医院作为样本进行调研, 其中:综合性医院3家 (其中二级2家, 三级1家) 、精神病专科医院1家 (三级) 、妇幼保健院1家 (三级) 、民营医院2家 (二级) 。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相结合的方法, 取得了不同规模、等级、医疗服务范围、经营主体的医院资产、负债及最近两年收支数据和财务管理情况。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 并作了分析和处理。一是按新旧两套制度分别进行模拟核算, 对比新旧制度核算办法及差异, 对新旧两套制度核算结果的差异进行因素分析;二是对经济业务按新旧制度进行模拟管理, 比较管理要求和管理方法方面的差异。在掌握以上基础资料后, 对新旧制度的变化、新旧制度的制度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在新制度实施前后运行状况比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对新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从而找出新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及会计核算质量的积极因素及不利影响, 为增强医院经济运营能力提供帮助, 保证充分发挥新制度的实施对医疗经济运行和进一步深化医改的积极意义。现就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谈一些看法。

一、实施新制度, 促进医院改变经营模式,

强化管理, 保持公益性, 实现医改目标

(一) 实行全成本核算, 促进医院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医疗资金使用效率

医院的全成本管理指的是医院以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 按照医院内部各种成本最优化的要求有组织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做好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浪费, 使医院的各种耗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有效地提高医疗资金使用效益和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益。新制度实行全面成本核算方法, 对加强医院成本管理, 提高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实行全成本核算, 可以让监管部门及社会公众分析医疗收费合理性, 为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提供依据, 为国家医改对医院的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多少、单病种付费定价等提供了全面的成本核算信息, 为医改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2. 为医院全面的成本考核提供依据, 促进业务经营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在新制度下对医院经济业务成果的影响被充分表现出来, 每个核算科室的工作量、支出结构、药品比例等指标影响成本水平, 成本数据成为医院对科室考核的可信依据, 各核算单位最大限度地利用科室人、财、物、技术、时间等要素组织经营, 提高效益、实现经营目标。医院可利用考核手段促进各科室、各部门明确责任, 注重质量、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3. 促进医院改变经营方式, 体现医院公益性。一是透明的行业成本均值将是收费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依靠提高收费标准等方式维持收支结余率水平已不现实了。不计成本、单纯地扩大业务量的模式将最终改变。二是药品以实际成本计价, 药品加成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 使得以药养医模式将终结, 医院大处方、高价药等盈利手段已丧失。三是如何有效地使用经济资源, 成为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4. 促进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新项目的开展, 将直接影响成本数据, 促使医院正确的决策。

5. 人员成本的正确归集, 体现了医疗服务中人员技术成本, 为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服务收费提供了依据。促进医院依据技术优势, 增加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6. 促进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科室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均将以统一的尺度分配至各科室成本, 通过科室成本、单位成本、行业成本等数据比较可清晰地反映医院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适当性、效益性。

新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 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口径一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主要体现在: (1)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保证财务成本的真实、全面。 (2) 依据科学的方式对成本进行归集, 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通过成本报表展示出来。规范了相关医技部门、辅助部门的成本核算方法, 并规范了内部成本价格转移方法, 形成了科室全成本核算、医疗全成本核算、医院全成本核算不同核算模型下的单位成本核算, 反映包含不同资金消耗情况下的单位成本及其差异。 (3) 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 且以实际成本计量消耗, 构成医疗成本一个组成部分, 使医疗成本更全面、更准确, 符合医疗服务实际成本消耗, 强调了配比。

医院应根据成本核算结果, 对照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 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及原因, 把握成本变动规律, 提高成本效率;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医院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 按照预定的成本定额、成本计划和成本费用开支标准, 对成本形成过程中的耗费进行控制;建立健全成本定额管理制度、费用审核制度等, 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 降低医疗成本, 充分发挥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 细化预算核算指标, 促使医院强化预算监管, 确保财政资金使用透明

新制度明确规定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加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考核, 细化预算核算指标, 对基本补助、项目补助收支分别进行核算, 单独计算结余数, 为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透明。

1. 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 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 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 促进医院规范运营。

2. 在明确医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 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 新制度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并明确了主管部门 (或举办单位) 、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

3. 设立待冲基金, 对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使用进行全面管理, 准确反映财政资金的占有、使用情况, 以及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使用消耗情况, 将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区分出来, 便于财政资金使用考核。

4. 对人员经费等各项经费按预算进行管理, 编制全面预算并严格执行, 切实解决了医院各项经费支出的随意性。

5. 将重大公共卫生、科教资金纳入预算收支管理, 并对公益性公共资源的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 有效地解决财政专项结余不真实问题, 正确反映医院占据的公益性公共资源使用情况, 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

(三) 夯实资产负债信息,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提高抗御医疗风险能力

目前, 医院的经济管理人员基本上局限在财务部门, 他们只是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财务核算停留于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上, 难以把握医院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 使得医院的管理水平不高,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大。

新制度下的核算方式, 要求医院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建并入大账等措施使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信息充分批露, 对医疗风险基金、坏账准备金的提取, 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相关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同时完善医疗项目风险评估机制, 对开展新项目、新医疗手段进行充分论证, 对确定已掌握相关专业技能作出合理保证, 疑难病例的诊疗应有可靠的技术保障, 制定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并加强演练, 提高了医院对相应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

新制度强化医院管控手段, 如限制非流动负债的借入、严控大型设备购置、对外投资论证报批程序等, 必将保证医院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可行, 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推动医院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全面提高在经济资源的筹措、投资融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 对建立现代化医院的经济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保证医院财务行为规范有序

1. 推行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是院领导班子核心成员, 能改变医院高层管理者多是医疗专家型人员的现象, 满足医院高层对财务管理的需求。作为医院的策划、决策和组织者之一, 可以从统领全局的视角, 协助院长全面考虑医院的经济运行和发展, 有利于医院“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落实和完善, 有利于经济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 有利于加强国家资本和医院运行管理的财务监督。

2. 规范医院财务信息质量标准, 提高财务数据的可用性。新制度全面、真实反映医院总资产规模、固定资产净值、国家资本投入的利用效果, 重新界定收支分类及其标准、完善财务报告, 提高医院财务信息质量标准, 加强了财务监督。

3. 加强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监管, 为财政补助机制的建立提供了财务依据。待冲基金等财务信息反映了国家财政投入及其消耗动态及医院对财政资金的利用效果, 为财政研究对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的再投入和补偿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信息。

4.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满足多方面的财务信息需求。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等, 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 将医院各项财务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地向使用人传递, 帮助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医院的财务状况, 正确评价医院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

(五)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社会审计监督职能, 有效控制医疗腐败行为

1. 优化内部组织架构, 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1) 完善医院治理结构。依据主管部门对医院管理层的授权范围、工作职责制定医院管理层议事规则, 明确院委会、工会等机构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并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建立决策机制, 对“三重一大”事项坚持集体决策。 (2) 完善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度, 细化各部门职能, 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流程, 对各项业务的流程设计一方面要有利于管理效能提升, 另一方面要保证有效控制、有效监督, 杜绝舞弊现象发生。 (3) 完善业务审批、执行相分离的授权控制制度, 特别注意规范不相容职务的授权, 加强对员工离岗、临时离岗的交接管理, 明确责任。 (4) 完善业绩考核制度, 业绩考核不能仅满足于经济效益指标, 还应重视床位使用率、次均医疗费、次均药品费、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等效率指标, 社会满意度等质量指标。 (5) 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制度, 预算指标应进行层层分解, 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 形成部门、岗位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同时应考虑业务周期性、时限性因素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 实施分期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应加强与预算执行科室的沟通, 运用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 采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向领导层和各预算执行部门报告和反馈预算执行进度、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 促进预算的实现。对预算的执行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考核制度, 切实做到奖惩分明。 (6) 完善内控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机构应保持独立性, 人员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内部监督应保持常态化;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应及时报告并提出改善措施, 治理层应及时优化;对内部控制执行无效缺陷应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 对影响大、性质严重的应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

2. 引进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提高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推动医疗机构财务信息的阳光化。 (1) 注册会计师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工作经验, 对医院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促使医院完整核算并全面披露资产、负债, 客观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 准确计量收入、支出, 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 (2) 注册会计师对医院财务收支的真实、完整、公允性的鉴证活动, 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行为合理、合法、合规, 维护医院社会公益性, 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 制度化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能够确保医改资金投入与使用时刻处于监督中, 保证安全、规范, 保证财政医疗卫生资金支出的公益效果。

(六) 明确医院职能定位, 转变医院经营管理模式, 维护医疗卫生公益形象

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这并不等于说医院只讲服务, 不讲耗费, 不计成本, 医疗收费标准的制订也要依据成本来确定。只有加强成本核算, 提供资金使用效益, 医院才能提供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服务, 这是关系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因此, 客观上也就要求医院必须具有经济管理的专家、能手, 熟知现行财经法规、制度和擅长运用先进的理财手段, 去经营和管理医院, 以保证医院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新的会计制度有利于医疗机构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提高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逐步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利于政府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 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二、完善新制度, 确保医院财务、会计行为统一、规范, 财务信息全面、准确、明了

医院业务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新制度的设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 我们通过对新制度的认真研究, 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发现在新制度中还有一些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 科室成本数据的可比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新制度要求以科室成本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分摊, 并详细规定了相关处理方法。但是医院规模、业务量、业务范围不同, 科室设置不同, 即便是同类同级别医院科室名称和内涵也存在较大差异, 形成的科室成本数据可能存在可比性差的弊端。

(二) 科教业务投入难以完整反映

医院的科教投入除了财政补助收入外, 还包括医院自有资金投入和其他来源的资金投入, 受实际业务多样化的影响, 新制度对这两部分的科教收支核算没有明确的规定, 不能直接掌握医院科研教学投入的整体情况。

(三) 公益性收、支的核算和反映不够全面

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必然会发生公益性收入、支出, 这些支出的补偿机制并不完善, 部分经常发生的项目一般会有对应的完善的补偿机制, 而一些突发的、偶发的公益项目支出则没有固定的补偿方式, 发生支出的额度也常常不能正确预计。新制度中对这些公益性收入、支出的核算反映不够具体、明了, 不利于正确计量医院已经承担的公益责任和义务以及取得的补偿收入情况, 也不利于公益性支出补偿模式的确立。

(四) 难以满足多种办医模式下资本筹集过程的会计业务反映需求

1. 由于现阶段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相对不足, 部分公立医院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医院的运行, 如采取收入分成的方式吸收医疗设备的投入, 这种方式类似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但又有本质的区别。会计处理方式不够明确。

2. 新制度扩大了适用范围, 明确民办非盈利性医院可参照执行, 然而民办医院的资本筹集方式灵活, 社会团体、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均可能成为出资人, 无法清晰反映这种出资过程及关系。

3. 随着医改的深入, 集团化办医模式将出现, 公立医院的合并、兼并、托管等形式不可避免, 新制度对集团内部经济活动、会计报表合并, 集团或受托管理层管理费用分摊及管理费的提取, 兼并资产入账价值等业务处理均未作明确的规定, 要适应这种新的医院运行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五) 对医院非医疗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进一步细化

医院除了自身的医疗、教学、科研外还承担其他任务, 如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等农村医疗卫生单位采取临床服务、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援助等方式对口支援。这些业务有的是独立进行, 有的则是在自身的医疗业务活动中一并完成, 有的需医院专门的部门、人员实施, 有的则是医疗业务人员兼施。其可能发生的支出形式也不相同, 有人员经费、有设备无偿 (部分有偿) 转移, 随着医改的深入, 这些事项会变成正常业务, 会计处理应进一步细化, 统一。

(六)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过程中不得高估资产、低估负债。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但这一原则在新制度中反映不够充分。

1. 药品、医用材料。医院的非货币性流动资产以药品、医用材料为主体, 一方面随着药品等流通体制的改善, 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 其价格逐步下降的趋势明显, 其整体减值的风险较大, 不进行减值处理明显不能正确计量其价值;另一方面有效期一般为二年, 对于一些冷药、械来说明显较短, 更有一些备用的急救药品、器材甚至几年都不需要使用, 这些药械均等到过期再行处理, 也不尽合理。

2. 无形资产。医院是从事医疗业务的机构, 其服务要求非常高, 由于技术的进步, 新的医疗技术普及很快, 当其拥有的已入账的技术资产被新的技术所替代后, 仍用摊销的方式进行处理, 会影响医疗成本的真实性及与收入的配比性。

3. 新制度中虽然明确规定提取医疗风险基金, 但是其医疗风险基金属于净资产, 也就是说, 提取了医疗风险基金后, 医院账面净资产不减少, 对于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 预计很可能发生赔偿的应从医疗风险基金中转入负债类科目更为适当。

绿色医院高效运行评价标准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绿色医院,运行管理,评价标准

随着20世纪后半叶国际社会绿色思潮的兴起,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推行。医院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肩负着救死扶伤,保护国民健康的特殊使命。它不但应当承担一般社会组织所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还应当在节能、环保、低碳、生态、智能、安全、人性化等方面走在其它行业的前列[1]。

关于医院建设方面的“绿色”概念和标准探讨,美国医疗行业早在2003年12月就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医疗建筑的量化的绿色设计与评价标准—《医疗建筑绿色指南》(Green Guidelines for Healthcare Construction,GGHC)[2,3],随后世界卫生组织也一直在通过开展各种项目推广绿色医院的理念。国内“绿色医院”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03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推出主题为“绿色医疗环境,创百姓放心医院”的全国性活动。之后吕占秀[4]、李君明[5]等医院管理学者对绿色医院的内涵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浙江、广西、陕西、太原、深圳等省市相继提出了绿色医院评价的地方标准,如浙江省提出区县、市、省三级评价标准,它提高了绿色医院的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绿色医院的发展。山西省太原市在全国首次审定通过地方标准《太原市绿色医院管理规范》(DB14/T 510-2008),该标准规定了绿色医院的术语和定义、原则、组织管理、医疗环境、急救通道、医疗服务、资源管理、评价与改进,是国内比较系统全面的地方标准之一[6]。由此可见,绿色医院理念已成为现代医院建设的必然趋势[7]。

近十年来关于什么是绿色医院,其内涵和外延又是什么,国际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国内专家也不断赋予“绿色医院”更为深刻的内涵,但迄今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绿色医院评价标准或评判体系。为规范我国“绿色医院”建设,推动在我国建立起科学、系统、完善的“绿色医院”标准体系,2010年3月,中国医院协会成立了“绿色医院”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制定了推动“绿色医院”建设的五年实施计划,即:2010年为“绿色医院”论证年,2011年为“绿色医院”建设示范年,2012年为“绿色医院”建设推广年,2013年为“绿色医院”验收评审年,2014年为“绿色医院总结年”。目前已完成《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并于2011年7月颁布试行。上述工作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绿色医院建设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 绿色医院与运行管理

绿色医院首先在医院建筑方面是“绿色”的。绿色医院建筑是绿色医院的基础,这也是美国医疗行业率先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TM汲取和修改条款,制定GGHC评价标准的原因。然而GGHC从一开始就不同于LEEDTM,一个完整的GGHC评价体系包括建造和运行两部分。对医疗机构而言,良好的运行维护对医疗环境和患者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和患者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设施的管理上更是如此,而且运行部分条款在最新的GGHC V2.2-Ops-08Rev版本中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增加[8]。而在中国医院协会《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也分为设计和运行两部分,条款涉及基于安全、合理、节约、适用、高效原则的医疗建筑运行管理有22项(占18%)。由此可见,绿色医院评判除了医疗建筑要符合绿色标准外,还离不开良好的运行管理。在基本建设完成后,日常的运行管理是绿色医院建设的保障[1,9]。

2010年以来,国内学者在讨论绿色医院建设标准时提出,绿色医院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绿色医院建筑,还应包括绿色医疗和绿色运营或管理[7,10,11]。那什么才是绿色运营或管理?综合文献描述,其内涵有科学规范、高效低耗、成本核算、节能环保、智能化建设、持续改进等等概念,但尚未见系统的阐述和明确的定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长期关注绿色医院建设,2011年受中国医院协会委托,组织上海部分市级医院专家成立了《绿色医院高效运行评价标准》编制组(以下简称“编制组”),就绿色医院运行管理提出了高效运行的概念。编制组认为,医院不仅要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还应注重运行效率、降低成本、资源节约和低碳环保,并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医院运行管理过程之中,安全、高效、低碳的医院运行是绿色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如此,编制组还认为,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绿色医院的运行管理还应符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要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12],在医疗服务、人力资源与资产利用、后勤保障方面做到全方位的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为丰富绿色医院建设内涵,完善绿色医院评价体系,编制组在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医院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医院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评价应突出环保、效率和质量,注重过程控制和持续改善,体现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以及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

2 关于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阐述

曾有作者提出,绿色医院高效运行,是指绿色医院具备高效的工作和服务能力。就是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具备与星级相匹配的医疗手段、救治效率和处理突发医疗事件的能力,包括医院的功能模式、资源配置(人,设施)、流程体系、洁污组织、信息模块(包括医院管理系统、能耗管理系统、智能化系统、消防系统)和医院标识等多领域的整合,以提高实现病患和医护的就诊和救治效率[13]。编制组专家讨论后认为,绿色医院高效运行是指医院通过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使医院的医疗服务、人力资源、资产利用、后勤保障等运行效率持续提高,从而达到舒适便捷、低碳环保、高效安全的目标。关于上述定义需要作以下说明。

一是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病人,医院应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注病患的安全和感受。高效是建立在安全、满意基础上的高效,是在确保医疗质量前提下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14],而非盲目地追求效率。

二是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突出的是环保、效率和质量的协调统一。“环保”主要包括减少能耗、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效率”主要包括优化的流程设计、有效的时间安排和合理的成本控制;“质量”主要包括优质的医疗服务、安全便捷的处置和健康舒适的环境。

三是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内容涵盖医疗服务、人力资源和资产、后勤保障3个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主要方面。高效医疗是指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为就医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并关注在医疗活动中控制医疗费用和医院内部运行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运行效率。人力和资产效率是指医院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人员的有效管理,资产和设备的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目的。高效后勤是指运用现代技术,通过科学管理,有效控制后勤运行成本,提高后勤运行效率,提供优质、便捷和人性化的后勤服务,实现医院安全高效运行的目标。

四是绿色医院高效运行需要通过良好的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来实现。随着国务院医改文件的下发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有关医院绩效管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受到国内医院管理者们的重视。有学者指出,我国公立医院运行现状并不理想,没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的良性运营,存在人力资源浪费、医院成本控制乏力、资金使用缺少论证和评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运行效率低下、医疗费用使用不合理、医务工作者激励不足以及物资采购成本过高、物资浪费现象严重及使用不合理等诸多管理上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医院运行成本以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14]。新医改背景下如何强化以绩效管理为基础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15]以及成本控制工作,国内医院和办医机构做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从2006年起对所属23家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了包括社会满意、管理有效、资产运营、发展持续和职工满意5个方面定量指标和平安建设、办院方向定性评价在内的院长绩效评价工作[16],上海复旦大学对医院效益、负债、营运、成本指标进行了研究[17]。高录涛[18]等提出了包括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使用效率、就医流程优化、床位调配管理机制在内的全成本核算与管理办法。这些探索提示我们,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目标、实施途径与新医改对公立医院的要求是契合的。

五是绿色医院高效运行还应注重过程管理和持续改善,其评价着重考察:(1)有无制度及程序;(2)有无落实及监督;(3)有无结果的评价;(4)有无在实践中运用评估结果;(5)有无持续改进的措施并予以实施。

3 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编制组在考虑绿色医院高效运行评价指标的制定和遴选时,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立应建立在现有且成熟的医院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编制组认为目前有关医院的管理要求已经比较全面,包括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等级医院评审、大型医院巡查、卫生部“三好一满意”活动等,现有的要求中符合高效运行的指标要纳入,并运用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反复筛选。(2)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对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管理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以符合绿色医院建设目标。(3)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要便于同级同类医院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和自身前后的纵向比较,以利于持续改进。(4)可操作性原则。指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相关数据易于采集,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时效性[19]。编制组认为高效运行初定评价指标不宜过多,同时引入星级概念,要让医院有参与的积极性。(5)凸显高效的原则。评价指标应涵盖医院运营管理的主要方面,突出关键运行环节的高效性。(6)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并辅以定性指标进行补充,有利于更为全面地进行评价。

《绿色医院高效运行评价标准》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高效医疗(医疗服务、成本控制、运行效率)、人力和资产效率(人力效率、资产效率、设备效率)、高效后勤(科学管理、高效运行、优质服务)6个部分。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3类。其中,控制项为评选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必备条款;一般项是在必备条款的基础上对医院高效运行提出的扩展要求;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大、指标要求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绿色医院高效运行按满足《标准》中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在满足所有控制项要求的前提下,可评为“★★★”级;在“★★★”级的基础上,满足一般项中90%指标要求的可评为“★★★★”级;在“★★★★”级的基础上,满足优选项中90%指标要求的可评为“★★★★★”级。

对医院高效运行,原则上以投入运营一年以上并以医院为单位进行评价。

围绕绿色医院高效运行评价的3个方面(高效医疗、人力和资产效率、高效后勤),以及所要达到的舒适便捷、低碳环保、高效安全的目标,经过编制组反复讨论和筛选,初步拟定了73项指标,指标分布如表1所示。

其中,高效医疗的评价指标覆盖了医疗质量与安全、便捷医疗服务、医疗费用和运行成本控制、提高医疗资源运行效率等方面。人力和资产效率的评价指标覆盖了人员的有效管理与成本控制、资产的有效和安全管理、提高人力和资产运行效率等方面。高效后勤的评价指标覆盖了后勤科学与安全运行管理、低碳环保管理、提供优质、便捷和人性化的后勤服务、后勤运行成本控制、提高后勤运行效率等方面。

4 小结

医院运行 篇11

关键词:PDCA循环;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050-02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廉洁医院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公立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建设,是医院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必须将医院运行中具有高风险,廉洁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岗位,医疗服务中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发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关键环节等,作为重点预警防控的关键,对权力进行有效、常态的制约、制衡,防止权力寻租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本文通过一所区级二甲综合医院在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背景下,运用PDCA质量管理实践,探索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1 PDCA循环法简介

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简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质量改进不可缺少的工具。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并广泛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0(执行)、Cheek(评价)和Act(改进)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它是对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的一种科学总结。将PDCA的这种质量思想运用于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建设也充分体现现代医院管理的动态性、系统性。

2 全面评估诊断,明确建设目标及计划

本文所述的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一家区属大型综合医院,在建设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工作之初,被当地区纪委和区卫生局确定为医疗卫生系统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工作试点单位。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医院一把手亲自挂帅负责,确定建设“构建权力运行风险防控网络,遏制医疗卫生领域腐败行为”为目标,组织人员学习借鉴外地医院的工作先进经验。开展清权确权工作,为下一步执行工作奠定基础。

①清理权力事项。依据工作职责,对本部门、本岗位形式的工作职权和重要业务事项进行全面、准确的清理和确认,明确权力事项的名称、内容、行使主体、监督渠道和依据等。

②梳理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重点围绕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明确与之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名称、工作职责、时间期限等内容,编制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简明清晰的职权行使和业务运行流程图。

3 创新建设举措

3.1 全面梳理,查准风险点

按照“自己查、群众提、互相找、领导点、组织审”的方法,围绕职业道德要求、工作流程规范、制度规章规定、岗位职责标准四个方面,深入查找各个岗位在日常工作中的直接风险和潜在风险,共查找出风险点842个,其中制度机制风险点27个,工作流程风险点31个,岗位职责风险点604个,思想道德风险点180个。在查摆、明确、公示权力运行风险点的基础上,按照性质、程度、范围等因素,将分险点分为三个等级,由医院纪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

3.2 分解权力,化解风险

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开,独立运行,相互监督,做到“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工程、药品、耗材和设备采购等六大重点项目工作,建立起“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工作机制。成立各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分析中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

同时,成立医院纪检监督小组,建立岗位回避制度,明确纪检监察岗位职责和监督步骤,强化对重大工作流程的监督,确保监督的公正性、有效性,使不同的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3.3 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

对照部门权力和岗位职责,编制部门整体业务工作、重点岗位工作流程图和权力运行流程图,搭建部门职能业务规范化流程公开平台,确保权力运行公开公正。如新药引进事项,新药资料经药学组初步形式审查,由临床科组主要骨干讨论签名后提出申请,再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各专业组专家、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会议讨论纪检小组监督通过,经公示后方可进行采购,医院领导及药剂科无特权直接干预引进或采购药品。又如基建工程事项,科、组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财务科提出审核意见,再经院务会讨论通过,总务科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招投标。

3.4 推进财务内部审计制度

设立内部审计工作办公室,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修订内部审计工作组织架构、绘制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逐步推进财务事前审定、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工作,实现问题止于苗头,发现问题不放过,所有费用支付做到合理规范、有章可循、有证可查,使医院财务管理计划性更强、资金使用更高效、更合理,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

3.5 强化规范处方用药机制

推行“阳光用药”工作机制,成立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不断完善制度,规范药品引进、采购、使用和监控环节。积极推进处方点评工作,每月抽取100份门诊处方进行审查、抽取50份处方进行点评,并在医院OA公示栏、《药讯》里公示。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监控专门机构并利用反统方软件监督监测,设置分级权限管理,以保密和合理利用药品统计的信息资源,对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进行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医生用药,保证执业医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和防范不廉洁行为发生。

4 建设实施效果评价

医院在完成权力风险防控建设工作后的第二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成功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并作为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示范点,多次承办省、市、区各级廉政风险防控现场会。医院构建起的完善的权力运行风险防控网络,使医院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地开展,推动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获得“广东省劳动用工守法标杆单位”、“全国无烟医院”、“广东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争创绿色医院建筑示范工程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多年来无发生重大违法违纪及医疗事故纠纷。

5 持续改进,推动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建设的传

承与发展

从本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建设实践成效评价中,说明了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医院晋升三甲医院后,业务量增长较快,工作岗位逐渐细化,各岗位职责随之变化,需要在医院发展中继续运用科学的PDCA管理工具,不断地持续改进和优化医院权力运行风险防控建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朱天阳,尚长浩.PDCA循环与医院耗材库房管理[J].科学管理,2011,(3).

[2] 杨琴凤,徐勇.PDCA循环在医院文化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1).

试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 篇12

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对策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提高财政补偿和医疗服务补偿比重, 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引导医院收支趋于合理;完善医保部门与医院的协调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加强成本核算,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加强品牌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业务和经营同措并举, 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

一、改变医院经济运行工作思路

医院收入公益性与运作成本市场化是矛盾统一体。公益性表现在:公立医院是为政府承担卫生公益任务的事业组织, 承担着政府对百姓的预防保健、急诊急救、基本医疗、重症医学研究等项任务, 是卫生改革及医疗的主战场。医院的功能与任务、技术准入、床位与人员编制, 经费收支预算、行政首长任命受政府管理, 同时其收费价格、资源配置等影响医院收益与净资产增长的因素也受政府管控。但是医院直接或间接承担的公益性任务的支出, 政府却补偿不到位。运作成本的市场化表现在:人力、水电气、设备、耗材、药品等成本因素市场化价格。

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运行机制建设、经费投入落实和外部监管到位。而在医院层面要着重解决内部管理有效运行问题。医院要建设和发展, 员工福利待遇要提高, 这就要求医院转变观念、转变模式、转变方式, 由重业务轻经营, 转变为业务和经营同措并举, 由高成本下的高收入, 转变为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

实行十二字工作方针, 即:规范、优化、效益、创新、和谐、发展。要以规范为前提,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优化为手段, 充分发掘资源的最大效能;以效益为目标, 将经济运行纳入良性轨道;以创新为动力, 挖掘潜力突破瓶颈求发展;以和谐为灵魂, 创造良好医院文化氛围;以发展为要务, 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实行精益化管理方法:强化经营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个性化综合目标考核。

二、实行品牌化战略, 重塑医院形象

(一) 医院品牌的内涵及创建意义

医院品牌就是用于识别一所医院及其服务特色和其竞争性医院医疗服务差别的一种标志。在我国医疗行业中, 目前各医院通过加快软硬件建设, 改变医院形象, 医院之间在医疗技术、护理质量、收费价格、服务等方面日趋同化, 许多优势被模仿, 患者选择余地越来越大, 单方面优势很难维持医院长久竞争力。患者往往根据医院的综合形象做出就医选择。这种情况下, 帮助患者做出就医选择的, 就是知名医院的品牌, 它给人以高质量、高信誉的印象。医院品牌建设还有利于增强医院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品质。

(二) 医院品牌的定位与设计

医院品牌可分为技术品牌、质量品牌、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技术品牌是医院品牌的基础, 是患者选择医生的首要因素。医院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集中优势力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优势, 做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进而吸引患者前来就医, 形成稳定的患者群, 提高市场占有率。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医疗品质的保证, 科学严谨和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会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和便捷的流程会深深打动患者的心, 所以医院要在导诊、挂号、咨询、护理、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 使患者产生对医院的喜爱。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体现了医护人员尊重生命和人性化的理念, 能使病人成为医院忠实的顾客。医院要了解医疗市场动态与趋势, 根据品牌调查的结果, 确定自己的品牌特点, 准确定位。

(三) 建设优秀医院文化

医院如何深化改革, 提高医疗质量, 端正医德医风, 提高患者满意度等医疗行业面临的困惑和难点问题, 都可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来加以改善。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相匹配, 是塑造医院形象与品牌, 形成医院长期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医院决策者应逐步调整医院的发展战略, 集中医院资源, 调整医疗服务流程, 重塑医院文化。通过将医院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医院对患者、员工、社会及政府的各项承诺。整合医院员工的不同目标, 用各项承诺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提高员工的荣誉感。

三、转变医院经济运行模式, 提升两个效益

首先关注规模, 关注效率效益。具体可以以降低平均住院日为着手, 结合临床路径管理, 控制医疗费用总量。

其次关注总收入, 关注可用资金。通过建立药品调剂、物资配送的现代化物流模式, 减少库存及物资积压。对药品、耗材及诊断试剂统一招标采购, 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加强一般耗材与高值耗材管理, 降低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做好大型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增加百元固定资产的医疗收入;坚持“资源使用和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质量方针,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电气的日常消耗。

第三, 关注经济总量, 关注收入结构。综合治理, 促进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 严格控制和降低医药比;降低耗材档次, 控制高值耗材的使用;加强对恶意退费、逃费、漏费的管理;开展适宜技术, 提高手术室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推广无陪护理等服务, 增加技术和劳务性收入;严格遵守公费、医保和新农合管理规范, 避免不必要的扣减。

四、加强财务基础管理, 为医院战略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首先要规范化, 包括遵循会计基础规范, 加强和规范窗口管理, 加强物价管理, 规范收费行为, 实行“闭环式”财务管理等等。第二要制度化, 严格执行《医院财务工作手册》、《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关于医院财务制度的法规规定。第三要精细化, 包括优化经济活动和管理流程, 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和患者需求合理配置资源, 综合考核、共性考核、个性考核相结合, 以ERP系统为医院经济管理构建信息化平台。

五、强化成本控制, 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从预算管理理念出发, 把成本核算作为核心, 把医疗业务数据与资产管理、薪酬管理、辅助业务管理等系统数据整合在一起, 进行医疗成本核算, 通过对医院的经营分析、绩效管理、成本控制进而实现预算管理。

(一) 加强预算管理

集思广益, 战略性、科学性制定预算, 细化院领导、职能部门分层级预算管理, 注重预算执行过程的刚性化管理。医院通过实行预算管理, 调整医药收支结构, 控制整体财务运营, 遏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 制止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完成政府对医院的目标要求, 最终推动医院的战略目标实现。

(二) 强化成本核算, 重视绩效考核, 发挥分配在经济管理中的杠杆作用

财政部2010年底颁布的新版《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公立医院应实行全成本核算。首先应建立全成本核算组织机构, 实行院长负责制, 在财务科设置成本管理中心, 采用集中核算的组织形式, 指定专职成本会计人员, 相关科室如药剂科、器械科、后勤科等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将医院的人员支出、耗用的药品及卫生材料费、房屋及设备折旧费、水电暖消耗、办公消耗等全部纳入成本核算范畴。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有效控制。第二, 归集直接费用及间接费用, 按照新财务制度规定, 医院应实行四级三类成本分摊, 将医院的全部科室归口到医疗、医技、医辅、管理四大类基本成本单元。每个成本单元发生的直接费用归集为医疗成本、医技成本、医辅成本、管理成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管理成本分摊到医辅、医技、医疗, 再将医辅成本 (包括直接成本及管理费用分摊来的间接成本) 分摊到医技及医疗, 最后将医技成本 (包括直接成本及管理费用、医辅成本分摊来的间接成本) 分摊到医疗成本, 从而完成全成本的分摊及核算。

将全成本核算与科室绩效考核及分配机制挂钩, 通过不同成本单元内各科室之间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的比较, 定期分析反馈科室成本效益情况, 正确评价各科室成本管理业绩, 找出各科室的优势及不足, 提出改进目标, 使得全院全员在总量上能够控制, 结构上得到调整。成本管理中心严格绩效考评, 找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 挖掘降低耗费和节约成本开支的潜力, 促进医院不断改善成本管理措施。通过绩效考核分配来分析、反馈和指导医院及科室经济运行管理。

(三) 加强内部审计, 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医院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有较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和审计工作经验, 有较高的会计理论水平, 并熟悉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的专职内审人员, 行驶内部审计职能时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监督着医院内部控制的运行, 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主要对下列事项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1. 医院财务计划或者预算的执行和决算。

2. 与医院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3.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

4. 医院财产、物资的管理情况。

5. 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

6. 国家财经政策、计划、规章制度、法令的执行情况。

7. 医院院长交办或审计机关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应找出医院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评价、管理、服务功能。堵塞管理上的漏洞, 调动职工增收节支的意识, 促进医院健康有序发展。并逐步对绩效责任制监督、新建项目投资论证、医院风险评价管理等领域进行审计, 发挥其建设性作用, 使内审工作成为公立医院运行的“经济卫士”。

医院的经济效益应建立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之上, 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 使医院经济运行进入良性轨道, 使医院运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 迎接公立医院改革, 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坚持公益性, 加强内涵建设, 深化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抓住机遇建设医院, 发展事业。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益性和积极性, 改革、发展、稳定, 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员工利益和患者利益。

参考文献

[1].陈万春, 孙希昌.关于规范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5) .

[2].王虹.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情况介绍[DB/OL].百度文库, 2010-11.

[3].陈民.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加强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7) .

上一篇:应急备用水源下一篇:数学探究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