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类

2024-07-17

知识拓展类(精选10篇)

知识拓展类 篇1

摘要:本文在对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研究时,首先分析了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总结了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措施

一、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补充了国家教学课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是对国家教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当前数学校本课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将数学知识有效拓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保证了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这种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将学校办学的特色全面体现,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校本课程,加深了教师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保证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现状

1.教师课程观念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课程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课程观念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有着极大的依赖,其课程计划也有着一定的指令性,其思维处于一种相对陈旧的课程习惯性思维中,缺乏对数学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进而不利于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

2.教师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课程问题意识,在课程实际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训练。而教师缺乏课程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始终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和基础模式。

3.缺乏针对性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完善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建设始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是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任何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而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难以从根本上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使得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难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因此失去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影响课程的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关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意识。首先,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时间留给教师,保证教师对于开发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次,逐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以及多层次和可选择的数学知识课程体系,并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反思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做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并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能力

在实际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中,要保证教师有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定期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领会课改方案的基本要领,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现代化数学知识的发展趋势,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新的课程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要保证教师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化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全面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结合学生的长远规划和实际需求,建设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

3.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建设,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更要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某种转变,并不断征求意见,将探索的过程推进,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校本课程的相关课时安排,并对其呈现的形式加以确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提升,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全面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化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睦.“历史发生教学原理”视角下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建构与反思——以“函数的概念”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6).

[2]徐晶.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陈仙红.数学作业校本化的三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4).

[4]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5]卜玉辉.中职学校工科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6]曾雪秋.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校本课题研究总结[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知识拓展类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知识拓展类微课程;文言教学

一、“字里乾坤”微课程开发的背景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汉字之于汉文化,是根基,是血脉;之于文言文教学,是基础,是突破点。开发“初中文言常用词语探微·字里乾坤”(简称“字里乾坤”)微课程,既是汉字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更对初中语文的文言词语教学有切实指导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语汇、语法中,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就是语汇。课标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毋庸置疑,常用文言词语基本义的积累是文言文积累的重要内容。

然而,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往往采用“解释+翻译+内容浅析”的教学模式,虽然将文言词语的积累作为教学重点,但是通常缺少系统归纳,注释是什么便要求学生记什么,学生在枯燥的记忆中惰于迁移,以至于学了多年,对常见的文言词语还是只有来自课文注释的零碎记忆。

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可以从造字的角度、从词源上对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本义、引申义的变化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字义变化的规律。从文化的角度把常用文言词语的字义开发成微课程,既有助于学生轻松记忆常用文言词语的基本义,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因此,在充分考虑微课程“主题的广泛性、教学内容的难易性和教学对象的适用性”[1]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开发“字里乾坤”微课程具有实用与推广的价值。

二、“字里乾坤”微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目标

“字里乾坤”属于知识拓展类微课程,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通过了解词语本义及引申义积累常用义项;学习通过字形分析以及部首比较研究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操。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有那种具有适当教学目标和科学解释程序的教学才能帮助学习者实现目标”[1],“字里乾坤”微课程将课程目标分解到各个微课中,遵循每个文言词语的特点及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结构设计。

(二)结构设计

1.名称设计

一节微课介绍一个(至多两个)文言词语,围绕一个(至多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课程的组织形式之间具有独立性和松散耦合的特点。[2]比如微课“‘鸟长成这样”,以“我们知道汉字中有很多以‘鸟为偏旁的字和‘鸟有关,那么你们知道还有一类和‘鸟有关却不用‘鸟字旁的汉字吗”引出课题,再通过造字形象解释“集”的本义“鸟群栖息在树上”及引申义“聚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部首“隹”的含义——短尾鸟的总称。又如微课“彳亍而行”,以“大家知道汉字中有许多带有‘彳的字,那么你知道带有这个偏旁的汉字往往与什么有关呢”引出课题,并对“微”字进行知识讲解,探究发现“微”的本义为“隐蔽出行”。诸如此类,每一节微课都设计了一个与所讲汉字的字义密切相关的名称,另外如“安:‘女在家里即是‘安”“鲜:鱼羊可成家”等。

2.教学设计

(1)基于问题解决。每课都强调为学习设计教学,以教促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等方法,由问题激趣、知识介绍、当堂练习、能力拓展几个步骤组成,包含教学导入、重难点讲解、练习巩固、教学评价等环节。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一般选用常见诗句或者课内文言句子中本课涉及汉字的语境解释,注重课内与课外、新知与旧有经验的衔接和联系,力求快速、新颖地引入课程内容。

(2)内容主线设计。每课根据所授文言词语的不同特点,选择一条线索切入主题,围绕线索讲解,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如微课“千里姻缘一线牵”,主要学习文言词语“缘”。由于“缘”字义项较多,乍看意义之间仿佛没有联系,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容易。但若根据《说文解字》中“从糸彖声”的说法,细究“缘”字各义项,就发现其意义发展有迹可循。所以这课的教学主线设计为“探究‘线与‘缘的关系”,将重点放在“缘”字的意义流变演说,讲解重在让学生明白: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可以将纷繁的词义变得简单而有系统。讲解完成之后,回答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练习巩固及能力拓展。这既是对知识的再现,也是对课程内容的评价互动,能够加强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加深学生对所讲解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环节是每一个微课开发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字里乾坤”微课程价值的核心。

(三)界面设计

“字里乾坤”微课程的课件制作背景版面异彩纷呈,体现各制作者的审美取向和个性特点,但总体上采用淡雅素净的背景,与所讲授的主题保持一致。课件的主体内容要求字号合适,字体颜色以黑、红两色为主,确保学生辨认识别。

根据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7±2法则,人在单维判断中的广度为5~9个文字”[3],所以一张幻灯片的文字量不大,呈现突出明显。

微课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无须教师在场监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件注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

同样以“千里姻缘一线牵”微课为例,关于“缘”,学生至少会遇到“沿着、顺着;攀援;因为;机缘、缘分”四种义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其运用图片和动画进行辅助教学,采用三幅与义项相契合的小动画将它们呈现出来。像“缘”字这样意义相对复杂的汉字,运用形象、美观的动画来表现它的义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

关于简单动画的制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合适的图片素材,再将图片部件插入PowerPoint中,运用 “自定义动画”中的“绘制自定义路径”来实现;或者在PowerPoint中,不只采用动画效果“进入”文本框与图片,而是适当采用“退出”效果,这样部件随着讲解有进有退亦能使画面增强动感。

(四)使用说明

“字里乾坤”在开发时定位为知识拓展类微课程,基于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基于帮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更好地梳理文言词语义项。它只有真正走进广大师生的语文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字里乾坤”微课程既可以作为课堂演示和教学补充,也可以作为学生预习、复习的学习资源和教师备课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与即时课程组合起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加以运用。它能够运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另外,“字里乾坤”微课程包括课件、视频、教学设计、练习设计等一系列资源,方便各校教师按照本校特色按需采用,拓展开发。

三、对“字里乾坤”微课程开发的反思

“字里乾坤”微课程所选文言词语为整个初中学段常见的文言实词,适合7~9年级的学生使用,每课内容相对独立完整,既可分开单独使用,也可进行系统学习。

从知识掌握和构建的角度来说,微课程是一种建立系统化的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状态下的学习者基本处于一种非连续的注意状态,注意力高度分散,是一个独立学习、随机性的过程。[2]“字里乾坤”微课程每课的时间在5分钟左右,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将传统语文课堂的重点、难点用一种易掌握的、具有趣味性的新鲜方式展现出来,有较强的可视性。同时,不同微课之间的教学内容各有差异,但围绕总目标,存在内在关联,能使学生在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能够认真学完整个微课程,一定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言词语学习体系,掌握举一反三的方法。

当然,由于整个课程的内容较多,知识拓展类微课程的开发亦在起步阶段,“字里乾坤”尚有不足。比如微课“鱼羊可成家”,将“鲜”作为形声字讲,并简要介绍所谓“六书”中的“形声”,但在其他的微课中,并未在相关知识上再有呼应。再如“兼容与并收”“一手抓两禾”两课,前者在主要介绍“并”的同时也较详细地拓展介绍了“兼”,而后者主要介绍“兼”,两者存在一定的重复。另外,微课的名称设计可以更加一目了然,前文讲到过的微课“彳亍而行”,对还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学习者而言,光看标题很难判断该微课讲的就是“微”,可能会给学习者学习内容的选择带来一定的不便。

总之,作为知识拓展类微课程的开发,当时刻不忘本学科知识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特性与需求。当前,发挥微课的优势,让微课程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46-52.

[2]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3]Miller.G.A..陆冰章,陆丙甫.译.神奇的数字7±2: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J].心理学动态,1983(4):53-65.

知识拓展类 篇3

一、社会对高职经贸类学生的素质要求

传统意义中,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技能, 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差异、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各类企事业单位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由以往看重人才的学历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 由对人才操作能力的要求转变为对其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的要求。高职教育向求学者提供了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 但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包括了该职业所要求从业者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1、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

高职教育突出的是学生发展的“后劲”, 经贸类专业也不例外,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勇于自主创业, 同时还要具有服务基层的思想观点, 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以及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工作, 不断前进。

2、知识素质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对懂得经济知识、能应对经济风险、基础宽厚、知识面广且融会贯通的复合型经贸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提升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经贸类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 用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3、能力素质的要求。

高素质的人才对应的是较高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经贸类学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需要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 还要有从事经贸类职业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 更需要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向上一级再发展的速度和可能性。由此, 综合能力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

二、高职经贸类学生的特点

目前, 高职院校招收的都为90后的学生, 他们作为新新人类, 有着明显的特点:

1、思想活跃,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但定力不足。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 他们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更新成长起来的。此阶段, 社会中普遍的是追求增长速度, 浮躁中缺乏了厚重的底蕴, 新事物、新观念频频出现, 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 思想和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跟随着时代变迁, 思想活跃, 但看问题很情绪化, 遇事不冷静。经贸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快速变化的, 他们的思维更是跳跃式的。

2、自我意识强, 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沐浴着长辈多重关爱目光成长的学生,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凡事只考虑自身感受, 缺乏包容和协调的精神。现代社会是要向包容性增长迈进的, 所有的要素全面统筹互相协调。进入高职后, 学生在群体生活中表现为个人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 无法和睦相处。

3、社会适应能力欠佳, 身体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人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精英教育大众化后, 经管类的本科学生也开始从事一线的工作, 如报关、报检等。与本科生相比, 经贸类的高职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由于基础薄弱, 实践技能的提高存在着困难。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与人交往等问题使有的学生出现了迷茫、苦闷。

三、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设计现状

前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推进素质教育, 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提升素养、拓展素质有利于高职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感染, 升华人格, 振奋精神,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为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经贸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欠缺人文素养, 将会致使他们责任意识淡薄、削弱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轻视他人、无视社会的习性。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软肋”, 但在就业压力较重的情况下, “重应用轻基础、重技能轻素质、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使人文教育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目前, 高职经贸类专业追求短期利益, 对素质拓展教育未系统化, 功利主义色彩造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失调。具体体现在:第一, 注重对单一专业的研究, 如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等, 忽视相关专业群体的共性的研究, 学生仅仅了解经济运行的某个方面, 无法形成全方位的知识体系;第二, 注重对人才培养体系某一环节 (如实践性教学环节) 的研究, 而不是着眼于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的研究。而事实上, 企业对新进人才怎么上手根本不操心, 真正担心的是人才是否能与企业有共同的愿景;第三, 重职业技能, 综合素养提升呈现短期化、活动化趋势。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人数庞大, 但各类院校素质拓展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某些课程的开设、某项活动的开展。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从进校开始直至走上社会应该不间断地进行, 通过某些课程的设置提升素养往往流于形式;大型活动的开展确实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但受益的是少数学生, 大部分学生还是在原地徘徊。

四、高职经贸类学生素质拓展方式探讨

要实现高职经贸类学生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学生特点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学生未来发展有无“后劲”, 关键在于其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上。能否将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能力, 升华形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这些都取决于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好坏。经贸类专业的学生直接服务区域经济, 能否成为“会做人, 能做事, 有知识, 懂技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五年制高职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四年在校学习和一年的顶岗实习模式, 短暂的时间要提升学生的素质, 必须进行多途径系统性的训练。经贸类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 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 非但个性中富有创造性的一面被掩盖, 还将形成违反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实践过程中, 如何培养经贸类学生的经济思维, 并以较高的素养进入社会走向经济发展的前沿岗位, 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

1、全面查阅。

所谓全面, 即以任务为引领,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所有与经济运行、贸易状况相关的期刊与网站。当前, 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自习课无事可做, 但问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又是哑口无言, 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矛盾。“90后”学生对新兴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欲, 尤其在信息化条件下, 教师可引导学生浏览国家商务部网、国研网等财经网站, 查阅经济观察等期刊, 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在聊天学习中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贸易上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学生将会主动地挖掘健康有用的信息, 对拓展视野大有益处。

2、细致观察。

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杠杆调节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经贸类学生想取胜于经济战场必须对市场变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而价格变化是能通过数据搜集捕捉的。教师可利用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 要求他们每天观察某种或某些商品的价格, 可以是有固定场所的如农贸市场, 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期货市场。通过观察商品价格的波动, 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形成对经济运行的感性认识, 培养经济学的灵感。

3、广泛阅读。

学生在快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 普遍比较浮躁。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这种矛盾就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平衡。现今许多经贸类的著作都将枯燥的原理与生活中的事件结合, 平实的语言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增强了吸引力。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静心地阅读著作, 博采众家之长, 进行沙龙式的交流, 提升素养。

4、频繁练笔。

高职学生敢于表达意见, 但书写能力欠缺。虽然学校开设了财经写作、商务函电等课程, 但没有激起兴趣, 教学只是一种形式。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两门课程、一两个学期训练达到。由于基础薄弱, 害怕动笔,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及商务函电错字连篇、语病百出, 这显然与社会需求是相悖的。要改变这种状况, 可将练笔作为一项班级制度设立, 纳入学生常规考评体系。起初可降低难度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 如每天记录与人谈话的内容, 字数不限, 数量可5~10人不限。将记录以任务的形式布置, 并作为经常化、持续化的工作。随着练习的推进, 可逐渐提高难度, 从记录内容到写心得体会再到对经济现象发表评论。坚持下去, 学生的素养必定有质的飞跃。

5、熟练播报。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经贸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现实中, 学生在台下夸夸其谈, 真正演讲时又缺乏激情和勇气。为锻炼胆量、转移视线, 教师可每天在本专业安排2~3位学生播报财经新闻。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 必须制定游戏规则, 播报要面对同学并且时间不少于5分钟。这样, 学生需要课后准备3~4个财经新闻, 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经济运行中来, 开始关注国内外经济事件;播报时开口讲话, 驾驭了语言, 并将议题转移到专业学习上;播报后对新闻的评论,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声与无声的语言, 将学习无限地延展。

6、激烈辩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 而现代的学生又是敢于表达观点的, 因此容易形成学生不守纪的印象。经贸类课程教学应注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导入“辩论赛”机制创新教学模式。针对近年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可组织学生进行“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与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为正反双方辩题的辩论赛, 指导学生充分查阅资料, 了解经济背景, 参阅相关理论, 结合中国实际讨论人民币升值弊与利的问题。通过专业综合辩论题的辩论赛, 不仅激起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浓厚兴趣, 也找到了学习的原动力, 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深化, 深得学生喜爱。

斯塔弗尔比姆曾讲,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证明, 而是为改进。对高职经贸类学生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价, 可以改进学校的教学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素质拓展训练应该是一种依据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宗旨, 以健全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为根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针对高职经贸类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正常教学之外, 对学生辅以“查、看、读、写、说、辩”等方面的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克燕, 蔡洁.高职院校开设素质拓展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0.6.

[2]孙勇等.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2.

[3]郭平.高校青年学生素质特征及其拓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7.2.

[4]郭燕.经贸类课程“拓展式学习”方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5.3.

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与拓展 篇4

近年来,法制类电视节目已经成为高度关注的一类电视节目,其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更能够为广大关注普及各类法律知识,形成一些必要的法律意识。群众从中受益颇多。然而,目前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法制类电视节目现状

据调查,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节目,其中近90%的观众比较喜欢收看法制类电视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等。随着电视频道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地方台纷纷推出了“政法频道”,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法制频道已经有十多家,并且,数量呈上升趋势。然而,在这些频道中,存在很多节目类型重复、资源缺乏等问题,以至于很多法制频道常常被影视剧填充。其中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法制知识含量匮乏,过分注重节目的可视性

目前,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抢劫、凶手或者贩毒等重大的刑事案件,这些案件的报道如果适度的话,可以有效地起到警示的作用,并且,可以吸引观众。但是,很多法制节目,为了提升节目的竞争力,借助各类写实描述,给予关注视觉冲击,反而是的节目的品质有所下降。甚至有些法制节目粗制滥造,与事实不符,对案件的当事人或司法执行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在这些节目中,过分地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法理的宣传工作,普法效果不理想。

(二)节目选题雷同,未能细化受众定位

近年来,随着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快速兴起,大量的法制节目纷纷呈现,但是,其中很少对观众的实际需求以及收视范围进行分析,而只是本着“先占了再说”的想法进行操作。这样情况下产生的法制类节目,往往新颖性不足,题材、定位选择重复,很多节目出现雷同,进而造成成本与收益比例增加。同时,随着关注的法制认识不断提升,已经对法制节目的质量有了清楚的判断,很多只是“热闹”的法制节目已经逐渐失去的市场竞争力。

(三)受众的认知水平降低,并产生负面效应

电视媒体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其不仅能够弘扬“真、善、美”,还能够带给人们很多负面效应。例如:法制节目中的“三色”内容常常没有适当控制,反而,激起了很多青少年的暴力倾向,致使社会治安问题增多。

(四) 被访者的隐私权受到侵犯,缺乏人文关怀

隐性采访固然能够揭露社会的不良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致使肆意使用的话,很容易对被访者的隐私进行侵犯。目前,这类问题已经提升到法律层面。另外,被采访者往往因为这些采访和曝光,而受到心理上的伤害,但是,很少获得人文关怀。

(五) 媒体有待进一步自律

媒体在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使人们错误的认为,媒体曝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了法律的存在。这是有悖于常理的。目前,媒体的监督功能已经超出了法律的权限,影响到正常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以及独立性。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法制类节目的选材方向更加明确

法制类电视节目有时要适当剪裁一些真实但内容不良的画面,保证节目内容的健康,不能将法制类电视节目做成“案例汇总、罪恶展示”,在“量”上要有限制。此外,还要把握好“度”,报道时,必须考虑社会效果,要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出发,从百姓的利益出发, 从普法教育的需要出发,对素材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从长远看,一味追求刺激的法制节目不但失去了节目的品味和追求,最终也会失去受众。要立足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宗旨,杜绝以视觉刺激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运作方式,树立精品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法制类电视节目的 质量,拥有真正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加强节目创新,准确定位受众

创新是节目发展的动力,这也是当前法制类节目制作非常需要的,在未来的制作过程中,制作人要对自身的发展节目以及同类节目进行分析,打破“一尘不变”的固有模式,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将节目进行准确定位。例如:北京电视台的午间法制栏目《法治进行时》在开 播之际,对该时段的受众特点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受众收视特点,将节目定位在“平民大众”,关注民生,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 理性对待隐性采访,注重媒体自律

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理性应对,保证新闻媒体正当的新闻采访和评论的权利。法制节目的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的技能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并学习专业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 法律观,媒体应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法律知识培训,清洁新闻队伍,使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媒体也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法学界应该尽快完成新闻立法,使舆 论监督有法可依。

结论

法制类电视节目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了解到各省市的各类法律案件,并从中学到很多法律相关的知识。而且,随着目前法制类节目的不断增加,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很多法制类节目开通了咨询、互动热点,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解决其自身面临的法律问题。因此,得到了社会群众的广泛好评。然而,由于法制类节目的激烈市场竞争,很多节目为了更好的吸引观众,将一些负面画面搬上银屏,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进而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尽管近期效果明显,但是,对其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法制类电视节目质量。因此,加强法制类电视节目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知识拓展类 篇5

(一) 教育大众化

教育大众化对传媒类继续教育所形成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 而在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当中, 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也已经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其年增长率高达4%, 而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状况的存在使得继续教育的招生人数急剧下降, 尤其是近些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和分数线的逐年降低, 更是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正常办学。

(二) 竞争过于激烈

传媒业在近些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 且因其自身显著的特殊性而使得开设传媒专业更加具有竞争性, 国内相当多高校内都已经开设了该专业。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传媒类的学院或者是系, 这都加剧了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竞争力度。传媒类招生计划在各个学校都是处于增加的状况, 竞争的激烈性使得大量学生又致力于追求更高的学历, 加剧了对于传媒类学科专业性的要求, 这对于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而言无疑也是巨大的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的是, 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开设传媒类硕士专业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因而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压力之大也就可见一斑。

(三) 办学目的不明确

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 继续教育的真正目的尚处于不明确的状况当中, 这也就意味着相关方面人员的对于传媒类院校继续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或者说是将其置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之上,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无法占据主体地位, 且在整体当中的比重也相当低。现代传媒类院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过程当中, 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专业设置, 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目的的制定等都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 且其内部层次的结构以及考核的具体标准等也还十分不成熟。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方面的原因使得传媒类院校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结构性的劣行, 最终导致其发展的边缘性。

(四) 缺乏必要的办学特色

传媒类院校在开设继续教育的过程当中明显表现出办学特色的缺乏, 这就使得传媒类院校在学科体系等方面缺乏多元化, 呈现出过于单一的状态。事实上, 传媒类院校在办学过程当中应当尽可能地结合其他学科来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学习体系, 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内容都集中在新闻采编、广电编导、播音主持、舞蹈表演和文化创意等基础学科方面, 因此就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同化现象, 这对于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而言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难以突出办学个体之间的区别。事实上, 在现代传媒业当中是存在着较多方面类型人才的缺口的, 如营销方面或者是管理方面等。除此之外, 还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 也是导致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发展遇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看到的是, 非学历教育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仍然是十分理想的, 但毕竟主流的教育形式仍然是学历教育, 因此, 学科设置的过于单一以及教学实践的缺乏等问题也都是不容忽视的, 需要相关方面人员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妥善处理。

(五) 运作模式不合理

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在办学过程当中存在着运作模式不合理的状况, 其原因主要是管理缺乏科学性, 或者说是管理人才的不到位, 正是因为这样, 想要实现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就一定要实现其办学的市场化, 通过市场的带动来促进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不断完善, 最终体现出继续教育办学的实效来。但是当前大部分传媒类院校的管理模式都还是比较呆板的, 其方式方法都沿用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模式, 并不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出继续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来。因此, 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在办学过程当中就只能够通过市场化的包装来实现发展空间的拓展和优化。

事实上, 在较多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办学过程当中都遇到过上述各个方面的问题, 但基于传统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的形式来对继续教育的形式进行市场化的完善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培训并有效拓展办学的实效和空间。

二、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办学空间的拓展及远期发展途径分析

(一) 结合国家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来实现发展

当前, 我们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阶段并不断实现转型升级, 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 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空间实际上是得到极大扩展和促进的, 这主要是因为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职业同步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和调整, 最终在继续教育的办学空间当中表现出来, 这对于职业内涵将有着持续性的丰富作用。传媒类院校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之下应当尽可能地主动适应并积极参与, 使得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的远期发展途径能够和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不谋而合。总之, 就是要利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工作, 使得传媒业的生命力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 保证传媒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够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 通过精品课程培训来加强特色

在传媒类继续教育办学过程当中要综合性地考虑较多方面的问题, 包括培训的规模、效益以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等, 毕竟传媒类继续教育办学是一个持久发展和进行的过程, 并不是游击战, 因此, 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训项目的有效开发, 通过培训项目的有效开发来保证传媒类继续教育的培训产品具有储备性, 并在对相应制度进行更新的时候保证实现合理化的完善。上述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充分结合和发挥出学校内的师资力量, 通过精品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来加强品牌特色, 最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培训项目群来。因此, 一方面, 要准确定位学习者的特点和能够接受的价位;另一方面, 需要深入到市场当中去对当前形势予以准确把握。

(三) 媒体与技术融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新媒体和新技术始终处于全新变革的发展状态当中, 加之三网融合的实现, 更是对传媒行业人员思想观念的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且在专业技术知识上必须有充足的储备。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办学过程当中就要充分认识到这样一种要求, 基于技术发展和传媒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定位相关单位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要实现专业技能型和知识普及型培训的结合, 并在培训过程当中对学习者进行层次的定位和划分, 具体可包括企业管理类、操作类和党政决策类等, 在教学环境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

(四) 加强合作来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在现当代社会背景之下, 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办学过程当中很难通过一己之力来实现最佳发展, 一般来说还是应当尽可能地加强与当地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合作, 充分利用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方式来构建服务型的公共教育平台。这样一种传媒类继续教育办学实际上就是实现了开放式办学, 走出校门并与多个相关方进行合作, 通过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来实现共赢。

传媒业在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但是传媒行业对于创新精神的要求也是相当之高的, 因此, 在竞争过程当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就是人才竞争。如可以围绕着广播电视等形式来积极面对传媒业, 基于这样一种方式来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 使得学校能够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来与地方政府或者是广电系统等合作, 为学校以及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且最终培养出能够更好服务于传媒业的广电系统高素质人才来。总而言之, 就是通过良好的服务来求得更多的支持, 通过有效的贡献来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 真正拓展传媒类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空间。

参考文献

[1]章慰.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 2011, (7) :57.

[2]黄树彬, 黄敏.继续教育发展及高校培训市场拓展研究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8) :69-70.

[3]贾安林.探索办学模式拓展远程教育——关于继续教育学院发展方向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 (21) :35.

教师知识视野的递进拓展 篇6

愚见, 根据教师对知识需求的急迫性与知识本身的难易特点, 可以将教师知识视野划分为三个层次:平行知识视野、前行知识视野、纵深知识视野。

一、第一层面:平行知识视野

所谓平行知识视野, 指的是与当前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能看得见摸得着、马上能产生效能的知识视野范畴, 关注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 是与自身教育教学进程齐头并进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右:教学亟需———时事新闻与课本拓展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兴趣的调动。要使学生感受到课本上学习的不是陈腐的知识, 而是鲜活的、是资源的精选本, 使之始终有兴趣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自己的思考, 或者借助于教师的指导打开面向世界的一扇小窗户, 这是教学中绝对的难点, 也是最迫切需要突破却乏人关注的盲点。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思路是强调时事新闻的引入。试以几个新闻热点来举例:

比如, 小学数学老师颇为苦恼也被人非议很多的“抽水放水”之类的问题, 可以引入举国瞩目的王家岭透水事故轻而易举地得以解决。进水口, 出水口, 这些游泳池中无聊的同时出水同时又放水的把戏可以被生死攸关的透水量与抽水量的对决来替代, 吸引学生的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再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就可以在雅安地震中找到感性的土壤。无论什么课, 总有个新闻或者旧闻能对得上号, 总比雷同甚至无病呻吟的课堂有意义得多。

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个思路是把课本涉及的知识进行拓展进而引申出其他的知识。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最怀念的是初出校门担任常识教师的时光, 只是好景不长, 没几年就被科学课取代了。在那段时光里, 我虽然没有多少课堂教学的技巧, 也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能力, 但那仍然是让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 无它, 因为那样的课堂向学生展示出的是课程五彩斑斓的一面。那时的常识是涉及地理、历史、天文、物理、生物的大杂烩, 而每一堂课, 我几乎都把它变成八宝粥。我总是在课前仔细地阅读教材, 从中寻找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点, 然后大量搜索相关资料, 使自己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惊喜, 让学生无时无刻不保留着兴趣———我相信, 不管现在教学方法的导向如何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也因此, 在我后来任教语文与科学的岁月里仍然保留了这样的备课习惯。

2.视野向左:学生之爱———书籍博览与影音资讯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因此, 能否了解学生, 能否团结学生, 能否让学生认可教师, 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无疑应当对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与电影等略有所知, 这样才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 也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对学生描述《仙剑奇侠传》中景天和邪剑仙的赌局而无动于衷的时候, 当我们对学生描述假期中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而不知所云的时候, 我们与学生的距离虽然很近, 但实际上却非常遥远, 借用泰戈尔的话说, 那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我就站在你前面, 你却不懂得我的心, 宛如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不管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盗墓笔记》还是皮皮鲁、查理九世, 不管是周杰伦、李宇春还是林志炫、吴莫愁, 不管是《哆啦A梦》还是《爱情公寓》、《生活大爆炸》, 如果我们要赢得学生的心, 能够与他们有相同的气息, 就要尝试着与他们同呼吸———即使是暂时的、偶尔的, 也总比仅沉浸于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世界要好。

二、第二层面:前行知识视野

所谓前行知识视野, 指的是与当前教育教学相关的、无意中闪光表露但不是与每一堂课都非常密切的知识视野范畴, 关注的是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养成, 是推动教育教学进步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后:涵养之源———历史典故与地理风俗

俗话说得好:瞻前顾后。远行, 不能只看前方, 还要看看后边的来路。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当我们对历史洞若观火、对典故了如指掌的时候, 我们拥有的是一个成功者典范的宝库, 一个误区的雷库, 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与一种超然的心态。让《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激情蔓延, 让百家讲坛老树开出新枝, 让《史记》、《春秋》、《资治通鉴》古韵浸润我们的心田, 也让《历史的横截面》、《美人如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样的草木能在园圃里自由生长, 让秀者自秀, 杂者自惭。

而地理风俗等于让我们在纸上阅尽宇内海外、大江南北, 虽谈不上知之甚深, 虽然纸上得来终觉浅, 虽然媒体也不能真正替代我们的足迹, 但我们能够在《徐霞客游记》、《山海经》、《水经注》或者国家地理频道中找到那些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大漠落日、长河月圆, 也能够去了解那些奇异的风土人情、迥异的地貌生物, 对我们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信息、佐证着的教学内容, 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视野向前:远见卓识———科学探索与社会研究

每个学生都拥有创新的意识, 都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种想象驱使他们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必然会向他们当然的指导者教师发出询问。而我们就要在宇宙探索、基因排序、克隆人、UFO的世界里尝试着给他们一个答案。同样, 我们探索社会的发展、了解未来社会的建构形式, 则是为他们的美好未来铺路, 让类似于《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薛定鄂》、《南渡北归》、《于丹说庄子》、《中国农民调查报告》等书籍盈满我们的书柜吧———我们需要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身份, 而它的标识叫文化。

三、第三层面:纵深知识视野

所谓纵深知识视野, 指的是看似与当前教育教学无关的、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的知识视野范畴, 其关注的是教师深层次素养的养成, 是成就教师自我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下:扎根土壤———学科知识与教育性知识

把这部分知识放在这一层面似乎会让人意外, 但是前提是, 第一层面中的课本拓展已经囊括了教学中对于本学科知识的几乎所有要求。拥有第一层面的知识视野就基本上已经能适应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但真正要成就自我、磨砺自己还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性知识上下苦功, 使之积累、凝聚成实践性知识。薛瑞萍老师的成长就很有典范意义, 她从寂寂无名蜕变成能与窦桂梅唱和的名师, 依靠的便是对近20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的精研细读。

人的心性、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当我们惊喜于工业化的无土栽培时, 往往忽略了土壤无可取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如是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 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个“无可比拟”、这个博大和深厚是需要台下十年功才有可能企及的。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正的教师风范:一个历史教师, 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个科学教师, 本身就是一个昆虫学家;一个语文教师, 本身就是一名小说家。当老师具有如此的底蕴时, 任何课堂对他们来说都是举重若轻的, 只需要稍稍锤炼教学技能就成了。

这样, 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去学习大师的课堂, 却总是学也学不像了。公开课前, 我们“磨课”, 冀望通过不断地磨练自己来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诸多变数。但最终实施时, 却往往受困于教案的小井而忘记了周围广袤的天空和大地, 没有“生成”, 更谈不上“生本”。这不只是学生素质的现实差距, 也不仅仅在于课堂的设计与教学基本功的距离, 而在于没有那种深厚的文化素养做底蕴, 也就失去了挥洒自如的底气与流畅, 也就失去了自信与洒脱。

正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

2.视野向上:提升境界———艺术寄托与哲学思索

人生是需要境界的。这不仅局限于教师, 因为谁都需要生活的境界与思想的境界。在这里, 我分别为他们找一个代表———艺术与哲思。

艺术爱好与水准除了对艺术老师是基本需求, 不予置评外, 对于个人来说, 艺术更是让人闲有所得老有所乐的好东西。无论是书法、绘画、器乐、篆刻, 还是歌唱、表演、文学创作, 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之上的寄托。而对教学来说, 这样的爱好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李吉林老师就说:“我在读师范时, 认真学好各门功课, 还认真学画画, 练美术字, 参加诗歌朗诵会, 创作舞蹈, 我很喜欢音乐, 学指挥, 练习弹琴……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古语云: “有其师, 必有其徒。”我们的身边想必不乏师父多才多艺、弟子同样兴趣广泛的例子。

哲学提升思想境界, 让我们闲有所思, 老有所得。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人一生不可能踏进同样的一条河流”的断言发人深省, 现代哲学“龟兔赛跑, 乌龟永远追不上兔子”的命题则让人寻味。哲学的思索多了, 人生就有了历经沧海般的意味, 拥有了苏轼“凉天佳月即中秋”般的情怀, 再抱着这样的心态来教育, 自然是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了。

拓宽知识视野, 提升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 向书本、向生活、向大自然, 向同行、向内行, 甚至向孩子学习……至于学习的方式, 则可以像语文学习一样, 着重于“听说读写”, 从倾听他人、演说自己、阅读积累以及写作反思中慢慢地拓宽视野。

拓展学习空间 丰富科学知识 篇7

一、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每当我们上完实验课,总会有个别学生说: “老师,我们的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能再做一会儿吗?”但是,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么办? 也许,这样的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发明家,我们绝不能阻止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解决的办法就是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做出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他们做实验的愿望。开放实验室首先要做好计划,如对哪部分学生进行开放,什么时间开放,如何申请等。即开放不是“大撒鹰”,要做好计划。其次,开放实验室要做到有序的监管,虽然是开放,要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是谁,尤其是探究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时,尤为重要。

二、开放网络教室、图书室,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许多疑问是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应该开放网络、图书室,不要让这些资源睡大觉,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络教室、图书室进行查询、学习。对进一步的拓展学习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三年级下册《信息的发展》一课时,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信息发展的向往自主搜集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冀教版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这一单元,光靠教材中对宇宙与航天技术的介绍,显得太过于单调、简单,不够丰富,如果让学生参阅其他的一些有关宇宙与航天技术的书籍,或者到网络中进一步了解学习宇宙与航天技术,那么,这些资源的应用,会对教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所以,开放网络教室、图书室这样的学习的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走进自然,亲历学习过程

我们的科学课程,就是要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大自然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 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 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只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四年级《科学》中的《养小鸡》《种茄子》等课时,学生对小鸡、茄子都很熟悉,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小鸡”和“书中的茄子”,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不如我们就让有条件的学生养小鸡,种茄子,让学生在养小鸡、种茄子时,认真观察它们的样子、生活习性、在参照书中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学习的科学知识才做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科学知识才更丰满。再如,教学《有序的生态系统》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真正的到池塘、到野地、到树林去观察,去探究,每一处的生态系统是怎样的,如果人为的破坏了生物链中的一种生物,那么生态系统会怎样? 有了这样深入的观学习,学生的科学知识才不会空洞。

四、让科学课程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 烧水时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防止溢出来,我们该怎么做? 秋天里窗户为什么会结霜? 冬天里窗子上的冰又是从哪里来的? 煮鸡蛋时,为什么煮熟后要用冷水冰一下? 杨树为什么比柳树落叶早等等,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书本,然后从书本再到生活实践,用科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为学生的科学潜能发展打好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但是,我们更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知识的平台,让孩子们获取更为丰富的科学知识。

摘要:作为科学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网络教室、图书室等资源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生活,使科学知识在大自然、生活中得以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知识拓展类 篇8

一、动画专业的传统应用行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 传统的动画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游戏公司、动画公司、影视广告公司等多媒体行业。具体专业应用方向主要分为2D、3D动漫。2D动漫包括:动漫与游戏造型设计、flash动画制作、漫画创作、插画制作;3D动画, 包括:影视动画、建筑漫游、影视动画广告、3d特效、游戏、视频合成、影片剪辑与影视特效制作等。

相对于其他设计类艺术专业, 传统动画的就业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技术性与专业性, 就业面也偏窄。

二、西部理工大学动画专业就业的尴尬现状

(一) 传统动画行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虽然主流媒体对动漫产业的吹捧还不绝于耳, 而从国内消费者对原创动漫以及游戏的各种诟病、从业者的工资待遇与劳动的付出量不成正比、动画毕业生较高的转行比例, 我们依旧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不景气。未来很美好, 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形势严峻。复兴, 还任重道远。

(二) 西部动画行业发展还待时日

中国动画行业的主力军在东部沿海地区与北上广, 笔者所在的西部城市, 动画片加工业不如东部地区那么发达, 原创动漫的起步也较晚, 知名动画公司还是多以作培训作为主力业务, 传统的动画就业市场消耗不了每年新增的毕业生, 大量学生转行。

(三) 传统动画行业里理工大学的动画毕业生竟争力有限

动画制作对于技法要求很高, 相对于专业的美术院校, 理工类大学的毕业生在动画技法上没有竞争力。学校本身缺少良好的艺术氛围与环境, 学生中普遍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多数更关注的不是专业本身而是就业的问题。

解决现阶段动画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矛盾, 要跟据当地的就业市场另辟蹊径, 动画本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适应性比较强, 应用面广,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有工科背景的学校能更好的融合两者, 帮助学生选择更宽泛的就业渠道。

笔者认为,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应改变专业教育的思路,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就业开展相关的拓展教育与实习。

三、实施就业扩展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 积极参与学校理科专业的相关项目

传统的动画专业课程主要偏重动画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专业技法练习, 以及强调专业软件的应用, 而常规的实践教学中也是以制作角色类电脑动画项目为主。事实上, 动画, 特别是3D动画的应用面广泛, 在实践教育中结合学校的工科背景, 适当参与理工类项目可以更充分的实现学科应用的扩展。

在视觉艺术上, 我们的研究和专业能力是高于理工类专业的, 相互合作可以更好的体现彼此的应用价值, 优秀的视觉展示能够使理工类项目在表现上锦上添花。

与工业设计系, 我们可以进行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类项目的合作;机械设计专业, 动画可以介入的项目主要是仿真工业演示动画;与计算机系专业, 我们可以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网络游戏开发、小型手机娱乐软件开发等多类项目上进行合作;与建筑设计系, 我们可以进行建筑项目类相关的建筑动画、效果图等视觉展示配合。

相对于动画类专业项目, 理工背景的项目应用比较成熟, 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也有延续性, 介入理工类项目, 对学生的团队意识, 社会适应性, 都有锻炼, 也拓宽了就业思路。同时, 学习与引进相对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 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动画项目的专业管理模式的思维。

(二) 培养学生的市场服务意识

虽然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其特殊性, 但是在现阶段,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学院派实验艺术思维已经不适合当下普及型的艺术教育状态以及不乐观的就业现状, 要搞专业艺术, 必须先解决生存。特别在高年级期间, 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与技法的同时, 必须强调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多学些社会实际需要的知识.

事实上动画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 与学历无关, 与资历无关, 入门起点低, 做到高端的极少, 学生必须摆正心态, 做到某个制作环节的优秀, 才有可能在专业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教师在专业的教授过程中, 要务必让高年级学生能够务实的进行专业实践, 为进入市场进行提前的演练。同时, 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使其自身能力扩大化, 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具备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扩宽就业之路。

(三) 自主创业

在进行实习期间,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让学生们在实践项目的带动下, 在老师的引导下, 在政府的税收政策支持下, 利用所学的知识, 组成小团队, 成立动画工作室或者微型企业, 小成本运作, 依靠自己的专业技术, 灵活就业。

(四) 立足本土, 因地制宜。

利用本地的市场资源, 积极开发本地动画制作的消费市场, 除去与常规的电台, 广告公司的进行实践项目的合作之外, 争取与本地各个行业有需求的企业合作, 与区县级政府宣传部、旅游部、科委等部门合作, 开拓新的实践基地。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让本地就业市场消化动画行业多余的专业人员, 拓展动画的就业市场。

四、结语

动画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与市场有关, 也于学校教育的引导有关。本文基于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出了以上具有具体操作性的对策,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构建实用性更强的教育方法, 着力发展动画行业的多元性, 时代性, 创新性, 保障西部理工大学动画的招生与就业能够良性、持续性发展, 也有利于增强社会对动画教育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过伟敏, 陈旻瑾.试论综合性大学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创意与设计, 2011.

教师知识视野的 递进拓展 篇9

愚见,根据教师对知识需求的急迫性与知识本身的难易特点,可以将教师知识视野划分为三个层次:平行知识视野、前行知识视野、纵深知识视野。

一、 第一层面:平行知识视野

所谓平行知识视野,指的是与当前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能看得见摸得着、马上能产生效能的知识视野范畴,关注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是与自身教育教学进程齐头并进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右:教学亟需——时事新闻与课本拓展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兴趣的调动。要使学生感受到课本上学习的不是陈腐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是资源的精选本,使之始终有兴趣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自己的思考,或者借助于教师的指导打开面向世界的一扇小窗户,这是教学中绝对的难点,也是最迫切需要突破却乏人关注的盲点。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思路是强调时事新闻的引入。试以几个新闻热点来举例:

比如,小学数学老师颇为苦恼也被人非议很多的“抽水放水”之类的问题,可以引入举国瞩目的王家岭透水事故轻而易举地得以解决。进水口,出水口,这些游泳池中无聊的同时出水同时又放水的把戏可以被生死攸关的透水量与抽水量的对决来替代,吸引学生的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就可以在雅安地震中找到感性的土壤。无论什么课,总有个新闻或者旧闻能对得上号,总比雷同甚至无病呻吟的课堂有意义得多。

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个思路是把课本涉及的知识进行拓展进而引申出其他的知识。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最怀念的是初出校门担任常识教师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就被科学课取代了。在那段时光里,我虽然没有多少课堂教学的技巧,也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能力,但那仍然是让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无它,因为那样的课堂向学生展示出的是课程五彩斑斓的一面。那时的常识是涉及地理、历史、天文、物理、生物的大杂烩,而每一堂课,我几乎都把它变成八宝粥。我总是在课前仔细地阅读教材,从中寻找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点,然后大量搜索相关资料,使自己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惊喜,让学生无时无刻不保留着兴趣——我相信,不管现在教学方法的导向如何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也因此,在我后来任教语文与科学的岁月里仍然保留了这样的备课习惯。

2.视野向左:学生之爱——书籍博览与影音资讯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能否了解学生,能否团结学生,能否让学生认可教师,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无疑应当对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与电影等略有所知,这样才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也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对学生描述《仙剑奇侠传》中景天和邪剑仙的赌局而无动于衷的时候,当我们对学生描述假期中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而不知所云的时候,我们与学生的距离虽然很近,但实际上却非常遥远,借用泰戈尔的话说,那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前面,你却不懂得我的心,宛如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不管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盗墓笔记》还是皮皮鲁、查理九世,不管是周杰伦、李宇春还是林志炫、吴莫愁,不管是《哆啦A梦》还是《爱情公寓》、《生活大爆炸》,如果我们要赢得学生的心,能够与他们有相同的气息,就要尝试着与他们同呼吸——即使是暂时的、偶尔的,也总比仅沉浸于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世界要好。

二、 第二层面:前行知识视野

所谓前行知识视野,指的是与当前教育教学相关的、无意中闪光表露但不是与每一堂课都非常密切的知识视野范畴,关注的是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养成,是推动教育教学进步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后:涵养之源——历史典故与地理风俗

俗话说得好:瞻前顾后。远行,不能只看前方,还要看看后边的来路。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当我们对历史洞若观火、对典故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拥有的是一个成功者典范的宝库,一个误区的雷库,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与一种超然的心态。让《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激情蔓延,让百家讲坛老树开出新枝,让《史记》、《春秋》、《资治通鉴》古韵浸润我们的心田,也让《历史的横截面》、《美人如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样的草木能在园圃里自由生长,让秀者自秀,杂者自惭。

而地理风俗等于让我们在纸上阅尽宇内海外、大江南北,虽谈不上知之甚深,虽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虽然媒体也不能真正替代我们的足迹,但我们能够在《徐霞客游记》、《山海经》、《水经注》或者国家地理频道中找到那些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大漠落日、长河月圆,也能够去了解那些奇异的风土人情、迥异的地貌生物,对我们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信息、佐证着的教学内容,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视野向前:远见卓识——科学探索与社会研究

每个学生都拥有创新的意识,都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种想象驱使他们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必然会向他们当然的指导者教师发出询问。而我们就要在宇宙探索、基因排序、克隆人、UFO的世界里尝试着给他们一个答案。同样,我们探索社会的发展、了解未来社会的建构形式,则是为他们的美好未来铺路,让类似于《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薛定鄂》、《南渡北归》、《于丹说庄子》、《中国农民调查报告》等书籍盈满我们的书柜吧——我们需要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身份,而它的标识叫文化。

三、 第三层面:纵深知识视野

所谓纵深知识视野,指的是看似与当前教育教学无关的、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的知识视野范畴,其关注的是教师深层次素养的养成,是成就教师自我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下:扎根土壤——学科知识与教育性知识

把这部分知识放在这一层面似乎会让人意外,但是前提是,第一层面中的课本拓展已经囊括了教学中对于本学科知识的几乎所有要求。拥有第一层面的知识视野就基本上已经能适应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但真正要成就自我、磨砺自己还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性知识上下苦功,使之积累、凝聚成实践性知识。薛瑞萍老师的成长就很有典范意义,她从寂寂无名蜕变成能与窦桂梅唱和的名师,依靠的便是对近20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的精研细读。

人的心性、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当我们惊喜于工业化的无土栽培时,往往忽略了土壤无可取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如是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个“无可比拟”、这个博大和深厚是需要台下十年功才有可能企及的。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正的教师风范:一个历史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个科学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昆虫学家;一个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名小说家。当老师具有如此的底蕴时,任何课堂对他们来说都是举重若轻的,只需要稍稍锤炼教学技能就成了。

这样,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去学习大师的课堂,却总是学也学不像了。公开课前,我们“磨课”,冀望通过不断地磨练自己来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诸多变数。但最终实施时,却往往受困于教案的小井而忘记了周围广袤的天空和大地,没有“生成”,更谈不上“生本”。这不只是学生素质的现实差距,也不仅仅在于课堂的设计与教学基本功的距离,而在于没有那种深厚的文化素养做底蕴,也就失去了挥洒自如的底气与流畅,也就失去了自信与洒脱。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2.视野向上:提升境界——艺术寄托与哲学思索

人生是需要境界的。这不仅局限于教师,因为谁都需要生活的境界与思想的境界。在这里,我分别为他们找一个代表——艺术与哲思。

艺术爱好与水准除了对艺术老师是基本需求,不予置评外,对于个人来说,艺术更是让人闲有所得老有所乐的好东西。无论是书法、绘画、器乐、篆刻,还是歌唱、表演、文学创作,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之上的寄托。而对教学来说,这样的爱好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李吉林老师就说:“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歌朗诵会,创作舞蹈,我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古语云:“有其师,必有其徒。”我们的身边想必不乏师父多才多艺、弟子同样兴趣广泛的例子。

哲学提升思想境界,让我们闲有所思,老有所得。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人一生不可能踏进同样的一条河流”的断言发人深省,现代哲学“龟兔赛跑,乌龟永远追不上兔子”的命题则让人寻味。哲学的思索多了,人生就有了历经沧海般的意味,拥有了苏轼“凉天佳月即中秋”般的情怀,再抱着这样的心态来教育,自然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了。

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向书本、向生活、向大自然,向同行、向内行,甚至向孩子学习……至于学习的方式,则可以像语文学习一样,着重于“听说读写”,从倾听他人、演说自己、阅读积累以及写作反思中慢慢地拓宽视野。

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缺少了道德情操的完美结合和教学艺术的不断锤炼,任何知识都没有用处,只是那又是另一个教师素养的范畴了。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陶行知说“知是行之成”,愿为人师者都在拥有爱满天下的襟怀、宽阔的智力背景之时,更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成为当之无愧的灵魂工程师。

知识拓展类 篇10

生活资讯类节目强化了新闻的基本属性

按照《说文》中的解释:“资, 货也”, “讯, 问也”。资讯现在通俗的解释是, 用户因为及时地获得并利用它而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生活资讯其实就是在资讯的基础上对这个概念的外延做了界定。但是, 生活的内容极为丰富, 生活的外延也是极为宽泛。

就城市电视台来说, 生活资讯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 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第二, 节目受众的主体是具市民阶层。结合上述两个特点, 可以给城市台的生活资讯类节目下一个定义, 即与本地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能够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引领作用的信息。

一些大的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都有以资讯命名的节目或专栏, 其中相当一部分干脆就把资讯与新闻连起使用, 或叫“新闻资讯”或叫“资讯新闻”。这也证明了, 资讯与新闻这两个概念间有着先天的血缘关系, 二者同宗同源的前提是另外一个概念——信息。

无论传播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几次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功能都有着信息的影子。“信息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提出“新闻就是经报道 (或传播) 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强调了新闻就是信息的传播。由于资讯具有“实用”“时效”的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更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求, 也就更加强化了“新闻就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属性。

《大城小事》信息点的设置

任何有意识的信息传播, “最佳的传播效果”无疑是传播者所希望看到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 媒体在采制、编排新闻时, 新闻价值和信息量无疑是要着重考虑的。不管从哪个角度, 站在什么立场来定义新闻价值, 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里这样的信息应该是越多越好的。这也就引出了另外一个概念——信息量。

“我们就可以将新闻作品中描述的一个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而又能独立运用的单一新闻事实及其所蕴含的某种情感或道理称为一个单元新闻信息, 用它作为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计量单位”。比如, “一则消息具有6个单元新闻信息, 其符号载体约300字, 则其信息量为0.02”。

把信息切分成单元或者点, 这一计算方法是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提纯, 反过来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更强。并且, 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在工作节奏、生活节奏不断提速的今天, 各家媒体推出资讯类节目的原因, 以及资讯类节目应该遵循的准则。

作为城市电视台的生活资讯类节目, 《大城小事》定位为本土的, 即要充分体现出地域特点。整个栏目组8名采编人员, 每天需采制11-13条本地资讯, 资讯要充分遵循“贴近”及“有用”原则。因此, 在选题上重点抓住“就业、医疗、教育、物价、金融、保障、城建以及交通”等几大方面;在形式上分为“行业动态、政策解读、热点追踪、突发事件”等几种类型, 均以短消息的形式体现。在编排这些信息时, 还插入了两个小板块《资讯快报》和《图片新闻》。这两个小板块每个时长一分钟左右, 各有六、七条一句话的信息概要。《资讯快报》以本地已经确定的信息预告和本地其它媒体的信息摘要为主。《图片新闻》则重点体现的是“本地新闻即是本地人愿意看的新闻”这种理念。主要是外埠发生的与本地生活有关连、能够引起观众关注的信息。此外, 栏目组又与交管部门合作开设了《交管电子眼》板块, 时长也在一分钟左右, 可以播出近十个当天有代表性的交通违规视频。节目开设了上下两条左飞字幕。上面一条为固定内容, 包括天气、菜价、彩票信息等。下面一条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比如停电、停水、道路抢修、列车变更等信息。

“媒介系统的社会作用变化, 在社会系统的所有层次都会有波及, 这种作用的变化具有增大各社会系统、组织、人际网络和个人的媒体依赖性的效果”。通过上述手段, 使《大城小事》成为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的本地资讯平台, 从而实现解读生活、影响生活、引领生活的目的, 实现媒体的社会功能。

《大城小事》信息源的开辟

“认为传播过程从某一点开始而到某一点终止, 这种想法容易使人误解。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在信息传播的同时, 一批信息的接受者不满足于被动接受, 萌生了加工信息、传播信息的想法。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三次传播革命为自然人“井喷式”地成为信息传播者提供了可能。更多的信息点需要更多的信息源。他们的出现为媒体所需, 并且受到媒体的支持与鼓励。

2012年栏目组组织了两次百姓记者培训班, 并为一部人颁发了百姓记者证书。在这些百姓记者中即有退休人员也有社区工作人员。在这支队伍建立运行的几个月里, 播发的稿件有八十多条。其中不仅有身边人、身边事, 还有一些没有风险的突发事件。这些原汁原味来自民间的新闻题材, 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 而且拉近了电视荧屏与观众的距离。这些新闻还为栏目组的后续追踪和深度挖掘提供了线索。“把两条信息简单地放在一起, 价值较小, 而如果能够在某个大脑或机关中把这两条信息有度地结合起来, 价值就可增加, 这条信息能够借助于另一条信息变得丰富起来”。专业媒体与非专业的市民在信息上的合作不仅使信息本身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而且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也将为生活资讯类节目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全媒体时代为生活资讯类节目提供更多的信息源、信息量

1957年, 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列和麦克莱恩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 该模式引入了一个第二种传播者即信息渠道角色。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 而这种选择是经过若干阶段进行的, 并且它还指出了反馈或缺乏反馈的重要性。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在当时也许并没有预见到今天的人们参与信息传播的形式, 但是, 却看到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能动作用。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信息传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迅速和多样化。传统媒体正在尝试着和新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层次的合作。许多受众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取向参与进来。

广泛的信息渠道、丰富的信息资源、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这不仅考验着生活资讯栏目, 也考验着所有的媒体。

上一篇:概念的知识结构下一篇:实验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