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解决

2024-10-06

浅论解决(精选12篇)

浅论解决 篇1

摘要:数学中的问题不等同于语文或政治以及其它科目中的文字问题;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理解到问题的解答既有角度的区别, 也有截然不同的方法。数学问题的解决是近代数学领域的焦点。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数学教学, 利用其经验对数学中问题的看法进行浅析, 与同行切磋。

关键词:数学,问题,解决

28年前, 即1980年1月作者刚从重庆师范学院 (现在的重庆师范大学) 数学系毕业跨入教学岗位。当年4月, 美国数学教师全国联合会 (nctm) 在《行动纲领—80年代数学教育的议程》中, 首次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 (problem?solving) 作为80年代中学数学的核心。8月, 在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明确指出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1988年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 正式将问题解决列为大会的研究课题之一, 并在课题报告中明确提出问题解决。模拟化和应用必须成为从中学到大学的所有数学课程的一部分。由此, 数学问题解决受到了世界各国数学界的普遍重视。进入九十年代, 我国数学界也逐步开始对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感兴趣, 部分学者、教育工作者进入了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有的还提出了被世界同行所关注的观点和问题解决的思路。

一、对“问题”的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与关于什么是问题解决的分析直接相关, 讨论和研究问题解决的一个主要困难就在于对什么是真正的“问题”缺少明晰的一致意见。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 (P.R.Halmos) 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 (G.Polya) 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所谓“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 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这不仅给问题明确了含义, 而且从数学角度对问题作了分类。《牛顿大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指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 (question) , 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我国张奠宙、刘鸿坤教授在《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 对什么是问题及问题与习题的区别作了很好的探讨。根据以上思想观点, 可对“问题”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

这种状态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 在当前状态下还没有易于理解的、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或法则。换句话说, 所谓有问题的状态, 即尚未被认知的东西, 对于这种东西又不能仅仅应用某种典范的解法去解答, 它犹如“新闻”, 是尚未被人们发现且具有新颖和价值的东西。

2、问题解决中的“问题”。

并不指在课本中既已唯一确定的方法或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则、原理, 而解法程序和每一步骤也都是完全确定的数学问题, 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

3、问题是相对的。

问题因人因时而宜, 对甲可能是问题, 对乙可能是习题。随着人们数学知识的增长, 过去是问题的东西, 现在已经构不成问题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因式分解之前, 对于“求方程x3-6x2+5x=0的解”构成问题, 而在学习了因式分解之后, 已熟练地掌握了abc=0;则a=0或b=0或c=0, 那么, 此时求该方程的根已对他不构成问题了, 而当前状态下对于“求方程x3-6x2-4x=6的根”则构成一个问题。

4、问题在情境状态下构成问题应具备的条件。

一是可接受性, 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 还可表现出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二是障碍性, 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答案, 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处理的习惯模式的失败。三是探索性, 该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去研究和思考, 寻求新的解题途径。

5、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与“习题”或“练习”的区别。

首先是性质不同。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或者“练习”通常属于“常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已经提供了典范解法, 而学生只不过是这种典范解法的翻版应用, 一般不需要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次是服务的目的不同。尽管有些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大部分学生稍加努力便可得到解决。数学课本中的习题是为日常训练技巧等设计的, 而真正的问题则适合于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技巧, 适合于进行数学原始发现以及学习如何思考。因此, 练习技巧与解决真正问题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不大相同。也正因为它们各自服务于一种目的, 所以中学教学课本中的“习题”、“练习”不应从课本中删除。然而, 解决了这些常规问题后, 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

二、“问题解决”己见

1、“问题解决”的含义。

对“问题解决”有不同的理解, 何谓科学、合理, 尚无定论。 (1) 文献中“问题解决”的不同概念: (1) 解决教科书中标题文字题, 有也叫做练习题; (2) 解决非常规的问题; (3) 逻辑问题和“游戏”; (4) 构造性问题; (5) 计算机模拟题; (6) “现实生活”情境题。 (2) 国内外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对“问题解决”的解释: (1)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例如美国的贝格 (Begle) 教授认为:“教授数学的真正理由是因为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授数学要有利于解决各种问题”。他还指出“学习怎样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 (2)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数学基本技能。美国教育咨询委员会 (NACOME) 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数学基本技能, 当“问题解决”被视为一个基本技能时, 它远非一个单一的技巧, 而是若干个技巧的一个整体, 需要人们从具体内容、问题的形式、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列的方法等等综合加以考虑。 (3)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英国柯可劳夫特等人认为, 应当在教学形式中增加讨论、研究问题解决和探索等形式, 他还指出在英国的教师们还远远没有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作为教学的类型。 (4)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过程。《21世纪的数学纲要》中提出“问题解决”是学生应用以前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的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一个过程。美国的雷布朗斯认为:个体已经形成的有关过程的认识结构被用来处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此种解释, 它着重考虑学生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猜想。 (5)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法则。《国际教育辞典》中指出, “问题解决”的特性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两个或更多的法则去解决一个问题。 (6) 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能力。1982年英国的《Cockcroft·report》认为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 称之为“问题解决”。

以上观点虽然对“问题解决”的描述不同, 形式不一,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 即“问题解决”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教学形式或技能, 它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教育之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因而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在“问题解决”中, 相当一部分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从构造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模型的方法, 再到检验与回顾等整个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也可独立完成) 由学生去发现、去设计、去创新、去完成, 这是“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之所在。数学教师应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条件, 在为学生编制出好的问题并传授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的同时, 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与机会。

2、“问题解决”的标准。

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 集中体现了数学观和数学思想的重要变化。著名数学教育家伦伯格指出:解决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 正是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论题。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 什么是一个“好”的问题, 其标准是什么?很多人都在探索。一般来说, 一个好问题标准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好问题能启迪人们的思维, 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 展现思维过程。这里的“探究性 (或创造精神) ”的要求应当是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 既然我们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 因此,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具有探索性或创造性的问题, 正是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好问题并不是指问题应有较高的难度, 这一点与现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所选用的大部分试题是有区别的。在竞赛中, “问题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所发挥的只是一种“筛子”作用, 与以“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目标有显著区分。 (2) 具有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一个好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 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 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 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一个好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 所寻求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份作种种变化, 由此可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展、扩充到一般情形或其它特殊情形, 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 (3)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具有现实意义, 与现实生活直接关连, 使学生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研究的意义。同时, 问题的“开放性”, 还包括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打破“每一问题都用唯一的标准解答”和“问题中所给的信息都有用”的传统观念, 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分析

1、从心理学看“问题解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问题解决”可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这种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问题解决”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需要产生新的程序的问题解决, 属于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二是运用已知或现成程序的问题解决, 这是常规性问题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一般属于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它不仅需要构建适当的程序达到问题的目标, 而且更侧重于探索达到目标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探索途径有试误式和顿悟式。试误式是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进行尝试筛选, 直至发现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顿悟式是在长期不懈地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时, 受某种情境或因素的启发, 突然发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对中学生而言, 这两种形式都是问题解决不可缺少的策略, 要善于从问题中去感悟问题, 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

2、数学“问题解决”心理过程。

现代学习心理学探究表明, 问题分为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的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 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

人们都知道:以数学对象和数学课题为研究客体的“问题解决”叫做数学问题解决。这种数学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而问题情境, 则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 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第二、个体与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它将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第三、能激起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由此, 数学问题解决是从问题情境开始,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克服认知矛盾冲突, 寻求和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 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

四、结论

数学问题解决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 是需要探索、思考、讨论和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 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 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 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 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 再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 从而达到使学生拓展思维能力, 激发数学兴趣, 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2].李铭心:《数学教育学》,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4年.

[3].傅海伦:课题情境与数学问题解决, 载《数学通报》, 1994年10月.

浅论解决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几种形式,并就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几点土地流转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集体 土地 流转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0-01

土地资源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国内的土地使用权常常是通过有偿使用的形式进入市场,但是农村的集体土地流?D还存在很多普遍性问题,流转机制并不完善,亟需进行制度的健全与改革。

1、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几种形式分析

1.1 承包的方法

承包就是农户通过转让经营权的方式将土地转包给别人,土地还是规农户所有,农户只是将土地的使用权暂时转交给了承包者,农户与承包者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这个合同在签订时一定要得到村委会小组2/3成员的认可。合同中应该明确双方的义务与权利,但是发包方和承包方都需要严格律师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与权利。

1.2 租赁方式

把集体土地租给集体或者农户的方式主要就是把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本集体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用于农业的开发,并且双方需要签订合法的土地租赁协议,这种承租方式主要是通过业主支付租金给集体或者农户的方式作为流转条件。

1.3 互换的方式

农户为了更好的完成流转,或者方便今后耕种,跟本集体中的其他农户或者集体以自愿为原则,相互之间交换土地的使用权。

2、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常见问题分析

当前农村土地的流转承包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一种新兴的承包方式,所以,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2.1 农村的土地承包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农民对于承包流转的认识不够

没有做好土地流转承包的宣传工作,农户并不了解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甚至对于土地流转还存在很多的误解和疑问,比方说一些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粮食价格上涨时自己又没有田地可以种植,会吃亏。所以,一些农民就算是进城务工,宁愿让田荒芜了,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一些农户担心政策会有变动,政府会半道收回土地的承包租赁权,不敢将资金投进去。而有些承包户的小农意识浓厚,担心承包出去没有效益,并不敢进行开发另用。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没有做好流转宣传工作,农民法律意识不强。

2.2 集体土地筹备投资资金难,见效慢

部分土地开发者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苦于缺乏资金,不得不减少耕种面积和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流转规模。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给予全面的支持。因此,他们能采取的集资方式只有贷款。

2.3 缺乏有效的流转指导方式以及保障措施不到位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仍以农民私下协商、订立口头协议为主,约占75%,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合同不完善等现象较为普遍,并现行的土地承包证书上只显示该户的土地承包总亩数,并没显示该农户于什么地方承包多少面积的旱地或水田,导致一出现纠纷没有强有力的有效证据,无法及时解决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流转纠纷调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不够完善,部分乡镇建立了相应机构,但队伍不稳、素质不高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镇级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仲裁缺乏专业人才、专项经费,工作开展难。农户之间因土地承包或流转引发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导致农户要么上访。要么相互吵架甚至斗殴。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3、土地流转的几点对策

3.1 解放思想,强化土地流转的认识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打破阻止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的思想桎梏尤为重要。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摒弃搞土地流转就是搞土地私有化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其次,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把土地流转放到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3.2 大力发展和升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一是加快培育农用耕地产权市场。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在确保土地用途不变、流转过程公平合理、农民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前提下,大力支持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发展,吸引外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聚集,使农村土地能够真正成为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资本平台;在不具备龙头企业入驻进行农业开发的区域,重点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方式实现土地相对集中,构建小群体、大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克服现有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投入能力不足的局限,促进农村内部生产要素重新合理配置。进而对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加快培育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产权市场,推行“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即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市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的社保。同时配套以社区股份制改革。把村集体资产入股,包括土地、房屋、农机具等折成资产、换成股份,让农民带着股份入城。三是加快培育农村土地金融市场。探索赋予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使农民可以以土地使用权抵押方式获得贷款,在农村土地资源与金融资源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内在联系,培育全新的农村土地金融市场,有效提高农民在土地经营中的投资能力,促进土地利用更加合理,降低农业融资中的较大风险,都将发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快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供需信息发布系统。发挥信息收集、上传和发布三大基本功能。积极发展土地流转经纪人及其他社会中介人。

3.3 政策优惠,扶持资金

要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必须出台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身土地整理和流转置换的优惠政策和投入的回报机制。

安排好投资者资金困难问题,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对承包户政策上要倾斜优惠。二是,银信部门加大的贷款支持力度。由于承包户基础设施和自然基础条件较差,难筹集资金,土地规模难以扩大。对于流转土地,应该根据实际规模和经营效益,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

3.4 规范流转秩序,完善地方土地流转管理办法

修订完善地方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土地流转是集法制性、经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规定好承包户和被承包户使用权的确认、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各方面的职责,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对管理、流转合同的细则等做出明确要求。用法律和管理办法约束各方,让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土地流转办法。

3.5 要科学选择试点

开展土地流转置换不能一哄而起,操作中会出现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只能走先试点,总结经验教训,再逐步推广的路子。开展试点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流转置换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的市场价格足以支撑起农民新居建次和土地复垦整理的费用;二是必须具备良好的区位经济优势,农民不仅能改善居住条件,还能提高农户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得,实现稳定的就业安置。实践中可以选择四类村来试点:一是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中村;二是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区内的城郊村;三是工业园区附近的农村;四是旅游风景区附近的农村。

参考文献

浅论解决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对其的引導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我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心理抑或是健康甚至前途各个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留守儿童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群体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那么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深入地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提出了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权威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据我在学校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1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现象。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3、疏于照顾。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尤其是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4、关爱不足。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导致认知上的偏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严重缺失父母关爱。虽然有些是隔代长辈或亲朋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关心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儿童大部分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觉空落和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觉父母不守候在自己身边,就是不爱自己的表现。父母挣的钱无法满足孩子渴求的拥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厌烦埋怨父母。笔者所教班级留守女童L,其父母均在北京打工。她在日常交流中根本不会谈及父母。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父母时,留守女童内心较为脆弱,满脸泪水。偶尔她的母亲来学校看望她,留守女童也只是伤心地哭泣,不和母亲进行言语交流。

2、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责。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不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情绪严重。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笔者所教班级留守男童Y,其父外出务工,其母在家经营商店,Y被寄宿学校。Y性格倔强,学习态度不端正,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在课堂上睡觉;每次返校后还未进教室,就边拽着妈妈边哭着嚷着回家,产生严重的严重情绪。尽管老师和母亲与他约法三章,每次返校时还是必须再回家调整情绪。否则,其行为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浅论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 篇4

离婚问题的解决关键点就是离婚纠纷的解决机制, 所以加强对此机制的研究尤其重要。

一、离婚纠纷解决机制的定义和功能

(一) 定义

所谓离婚纠纷解决机制就是指在解决离婚问题过程中的那些不可调和争执不下的纠纷问题使婚姻关系恢复到和谐状态或者在无法挽救婚姻时通过合理的方式结束婚姻并且平息矛盾的整个过程当中运用的方式和程序。

(二) 功能

1. 有利于挽救婚姻, 控制离婚率的过快增长。

当离婚纠纷解决后会一般产生两种结果, 一种是婚姻关系存续, 另一种是婚姻关系终结。有很多的离婚纠纷的产生是因为当事人的一时冲动,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地位的平等使得争执的可能性比以前单方的男子为中心时更大, 并且这些争执有时候并不是不可调和, 如果恰当的运用纠纷解决机制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解决, 会避免那些原本可以重归圆满的婚姻走向破裂。

2. 有利于减少因为离婚带来的社会冲突。

离婚纠纷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并不是以是否结束和存续简单判定的, 而是以真正把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为目标, 所以越是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就越有利于达到这一目标, 越有利于减少离婚带来的社会冲突。

3. 有利于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一是减少对于司法资源的浪费, 有关统计表明离婚案件在民事审判中占有很大比重, 所以司法审判的压力很重, 司法审判没有必要过多的放在离婚纠纷的处理上;其二就是离婚纠纷解决机制能够避免当事人因纠纷的久而不决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4. 有利于最大程度上保护儿童利益。

在离婚纠纷中, 其实受害的不仅仅是离婚的双方, 还有儿童的利益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拥有好的离婚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保护儿童的利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的离婚纠纷解决机制

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的方式有三种:一就是行政处理机制;二诉讼外调解机制;三就是诉讼机制。

(一) 行政处理机制

离婚纠纷的行政处理机制在我国指协议登记离婚, 即婚姻当事人达成离婚的合意并通过婚姻登记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纠纷解决机制。

办理离婚登记的程序分为申请、审查、登记三个环节:首先, 离婚登记须双方当事人提出离婚申请。离婚是一项重要的身份行为, 当事人必须亲自为之, 不得委托他人代理。申请时应当持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本人户口本、身份证;本人结婚证;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办理离婚登记的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通行证、身份证, 华侨、外国人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国际旅行证件。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然后, 有婚姻登记机关对离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最后, 对于当事人确属自愿离婚, 并已经对子女的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的, 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 发给离婚证。另外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1. 未达成离婚协议的;2.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3.其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

(二) 诉讼外的调解机制

诉讼外调解, 是指由当事人所在单位、群众团体、居民或村民委员会、婚姻登记机关等有关部门主持, 帮助当事人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 就保持或解除婚姻关系及其连带的法律问题达成协议的一种形式。

采取诉讼外调解这种方式解决离婚纠纷好处有五点:第一点就是我国普通大众由于受传统习惯心理的打官司难和不光彩的影响, 我国老百姓一般不愿意打官司, 所以进行调解易于当事人的认可和接受;第二点就是由于这些调解人一般对当事人的情况比较了解, 便于做好思想开导工作, 缓解夫妻间的矛盾, 有助于妥善、及时地化解离婚争议;第三点就是处理及时, 把纠纷直接消灭解决在基层, 防止矛盾的激化;第四点就是方便就地解决, 不耽误当事人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第五点就是纠纷不经过诉讼程序就可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减少了法院的诉讼案件, 减轻了法院的工作负担。

(三) 诉讼机制

诉讼机制即是指诉讼离婚, 是指婚姻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请求, 由人民法院调解或判决而解除其婚姻关系的一项离婚制度。

诉讼离婚制度, 适用于当事人双方对离婚有分歧的情况, 包括一方要求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而发生的离婚纠纷;或者双方虽然同意离婚, 但在子女和财产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作出适当处理的情况。且在离婚调解不成时, 进入离婚诉讼阶段之后法院判决两人自愿解除婚姻关系之后签订离婚协议。

1. 诉讼中的调解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 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 调解无效, 应准予离婚。这一规定表明了在诉讼离婚程序后, 法院并不是直接就进行居中审判, 而是要经过且必须经过调解程序, 调解一般是必经的诉讼程序, 它是司法机关行使审判职能的重要方式。

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 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 达成协议, 解决纠纷。

适用诉讼中的调解程序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就是可以防止当事人草率离婚, 以及在双方当事人不能和解时, 由代表公平公正的严肃的法院作为居中调解人时有助于平和、妥善地处理离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第二点好处在于即使调解和好不成, 双方还是坚持离婚的, 也可以调解离婚。调解离婚有助于解决财产和子女问题, 由此而达成的调解离婚协议, 双方当事人一般都能自觉履行。

2. 法定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 调解无效的, 应准予离婚: (一) 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 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 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应准予离婚。

三、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层建筑的结构, 尤其是法律制度的构建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 传统方式来解决离婚纠纷的做法受到严重冲击。目前我国解决离婚纠纷的机制在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诉讼外调解机制的问题

首先, 缺乏一个专门调解离婚纠纷的机构。在实际生活中, 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居委会等机构都在从事这方面的调解工作。但是, 众多机构的调解往往不专业而使得调解结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 调解机构里面的人员不专业。离婚纠纷是个比较复杂的纠纷, 尤其是在感情方面, 通常需要一个通晓婚姻家庭常情, 能提供心理咨询、沟通交流技巧或法律事物咨询等方面服务的“专家”。还有就是部分调解人员的素质达不到, 像如今的年轻人离婚调解的人员是居委会老大妈, 那些人的观念比较陈旧保守, 所以根本不具有调解新时代的年轻人离婚纠纷问题的能力使得当事人对其调解难以信服而影响调解的效果。并且这些人民调解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教育, 难以熟练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调解离婚纠纷, 这些有可能偏离法制轨道, 损害调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 调解效力问题没有规定。因为诉讼外调解协议只能以民事合同的形式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 不具备与诉讼调解相同的法律强制力。这使得当一方不主动履行调解协议, 或者双方对调解协议发生争议时, 只能向法院起诉。效力的不终局性, 不利于人民调解的威信力的确立。

(二) 行政解决机制即登记离婚制度的问题

首先, 离婚审查过于形式化。我国的离婚登记审查是一种形式上的审查, 即对当事人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具备自愿达成离婚协议的民事行为能力;离婚协议的内容是否完备等法定要件进行审查。对是否真实地体现双方的离婚意愿, 是否存在欺诈或胁迫等行为, 是否体现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的精神等, 则不作实质审查。

其次, 离婚时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当事人如何进行法律救济没有规定。但在实践中, 存在着一些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 如因一方胁迫、诈欺而缔结协议;当事人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当事人双方通谋, 做出虚假的意思表示欺骗婚姻登记机关等。对于在离婚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受到损害的当事人, 法律不应无所作为, 应当提供一定的救济途径, 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 诉讼调解制度的问题

首先, 调解程序和期限的具体规定不明确。只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 应当进行调解, 但不应久调不决。”对于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程式以及具体的调解期限是多久, 迄今为止都没有相关的立法规范予以规定。

其次, 调解的主体缺乏专业性。法官调解具有权威性, 但也是有弊端的:第一, 大多数法官不一定都能掌握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而这些往往是离婚调解员必备的;第二, 对于调解的技巧和方法也比较缺失, 一些年轻法官对于婚姻方面的情感阅历都达不到何来方法和技巧呢;第三, 法官在诉讼中既是调解人又是审判人, 那么一来造成了法官对于调不成的直接利用公权力施压裁判;第四, 由于一开始的调解使得法官在审判时已经先入为主, 影响公正审判。

最后, 离婚纠纷的调解缺乏有效的调查机制。离婚案件的特殊性使得当事人对这类案件的调查取证存在较大的难度, 特别是那些涉及到与第三者婚外同居、通奸等事实, 当事人常常无法调查取证。

四、对于我国离婚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 诉讼外调解方面

1. 建立专门的离婚纠纷解决的机构;

2. 调解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3. 加快人民调解立法进而确定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4. 建立一个婚姻纠纷咨询机构。

(二) 行政处理机制即离婚登记制度方面

1. 是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审查;

2. 离婚登记时除了协议外要追加一些限制, 如时间的限制, 再冷静多长时间后即可离婚。

(三) 诉讼调解机制方面

1. 制定明确的诉讼调解规程;

2. 配置专门的调解人员, 调解和审判分离进行, 在法院设置如调解委员会这样的专业部门;

3. 增设婚姻家庭调查制度, 设置专门人员和专门程序;

4. 进一步确定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协议应当对当事人有约束力, 因此, 婚姻纠纷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所达成的调解协议, 经达成签署之日起即对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 若一方当事人反悔, 另一方当事人可依据调解协议向法院申请强制。

(四) 积极借鉴国外的实践中的新机制

我国的离婚纠纷解决机制还不完善, 现在有的只是在法官处理此类问题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程序上规定的很少, 所以我们在完善我国纠纷解决机制时, 借鉴国外较好的机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举一例, 即澳大利亚的“家庭关系中心”的设置, 是关于在子女抚养纠纷方面处理的新机制。

“家庭关系中心”的功能:

1. 对分居的夫妻双方进行教育培训

对于产生纠纷的处于分居期间的夫妻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人们应该如何处理分居时的情感问题;在处理夫妻间纠纷时如何将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儿童的问题分别开来;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帮助未成年子女度过父母因纠纷而分居期或离婚开始的时候;在不同时期应如何去考虑父母对儿童行使照顾权的安排更符合儿童的需求等等。”

2. 提供基本的咨询和建议

分居的夫妻除了在“家庭关系中心“咨询外, 还可以与专家进行单独进行交流, 从中获得处理因分居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基本建议和信息。“家庭关系中心”信息服务点还会为人们提供免费的宣传页或者将人们经常询问的相关问题以“常见问题问答”的形式公布在网站上, 是一种简捷、方便而又实惠的方式。

因为它的上述功能使得此机制能让夫妻双方在离婚纠纷过程当中合理的处理关于子女抚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浅论解决 篇5

【摘要】由于分税制改革制度的实施,我国自1994年以来,地方政府的收入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呈现出地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为了规避地方政府不允许通过自筹资金为城市建设融资的现行政策,地方政府通过成立融资平台的方式,以企业的形式在金融市场融资,以解决城建投资的资金需要。而伴随着城投债的快速增长,城投债逐渐成为了焦点问题而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如何在处理好现有债务的基础上,解决好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促进城投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良性发展,使地方政府继续搞好城市建设,发展好地方经济,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投债 信用风险 违约 地方政府

一、增强城投公司盈利能力

城投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公司,公司目前拥有的资产是在公司成立过程中由政府不断注入的国有资产。但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除了少部分具备垄断性资源和由于关系国计民生而会让政府大力扶持的国有企业而外,大部分国有独资企业均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良性的发展,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国有独资企业。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较差,决策速度较慢,执行效率较低,同时对公司高管来讲,由于企业不是自己的,无法用于企业的主人公精神,企业的发展好坏和盈亏状况最多只能判断自己的经营水平和个人能力,无法切实感受到民营企业老板的盈亏感受。因此,在现有的大的政策格局与公司的体制和机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公司要增强盈利能力,只能从两个方向进行突破。

一是由地方市政府将一些无法评估其实际价值,却又具备很强盈利能力的政策性特许经营权交给公司,由公司统一规划和经营,比如地方市的城市广告经营权和出租车经营权。目前大部分地方的广告经营权处于一个多头管理的状态,由工商部门负责管理广告的内容,由规划部门负责管理广告的规划选址,由城建部门负责管理广告硬件设施的建设,由城管部门负责广告的日常管理。然而在这样分散管理的模式下,由于管理权分散,一方面无法统一规划广告的位置、内容等关系到广告效果的核心因素,体现不了广告的集聚效应,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广告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无法实现最优的广告费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的分散,使得各职能管理部门对广告的收费权处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状态,大家都在管理,但大家都只能尽好自己应尽的职责,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情,于是大家都没办法管好,导致了地方的城市广告经营权这一方面的收益作为财政的非税收入,却在地方财政的收支表上体现得并不明显,相当于这一特许经营权处于浪费状态。如果将整个地方市的城市广告经营权完全交给城投公司运作,实现“建设、使用、经营、拍卖、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之后,将可能给公司带来大量的年收益,而这也正是公司所需要实现的自身真正的盈利能力,而通过持续性获得这样盈利能力,才是公司能够如期偿还前期所欠债款,并进一步为地方政府的发展服务的保障。

二是将城投公司的现有资产进行股权评估,并按照评估价值引入战略投资者,使公司实现由国有独资公司向混合所有制公司的转化,同时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拓宽公司的盈利渠道。一方面公司可以将现有的优势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使公司的资源除了能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外,还可以用到一系列的经营性项目中以谋取利润,实现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战略投资者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公司上下从经营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公司的经营活力和经营效率,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战略投资者的项目经验和市场经验,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敏感度,紧抓市场脉搏,使公司更好地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这样也能从根本上加大公司如期偿还前期欠债款的保障力度。

二、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在城投公司现有组织架构和公司承担为多个项目单位融资任务的前提下,存在着金融机构与公司和项目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切实控制隐性城投债的增长,城投公司应加强资金使用管理。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得以实现:一是要在借款前做好债前工作,细分项目的种类和可能的融资渠道,与各金融机构详细沟通,尽快取得金融机构对项目能否借款的反馈意见,成熟一个项目再办理一个项目的相关借款手续,办理完后不再将同样的项目进行包装后找其他的渠道进行再融资,同时也要与各个项目方沟通,杜绝项目方自身再向任何渠道融资的情况;二是要在资金具体的使用中加强管理,切实把握项目资金流向,按照既定的用款计划和项目方提交的包含工程进度、施工合同等请领款资料,严格依照工程进度向资金管理机构申请拨款。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到项目现场和项目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检查,检查项目的实际工程进度情况是否和项目方所报的资料相符,检查通过公司拨付的款项是否经由项目方财务管理部门拨付到了施工方、监理方等相关单位。

三、拓宽融资渠道

城投公司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方式目前是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金,而间接融资目前是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不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增信措施,使融资更容易实现,并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而增信措施目前来讲,除了通过财政担保外,一般都建立在土地的抵押或者以土地作为还款来源物的基础上。然而随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逐渐萎缩,土地的价值也随之下降。为了更好地完成融资任务,避免土地价值下降导致的增信失败的情况,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包括PPP模式、信托融资、融资租赁、产权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成为了城投公司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浅论解决 篇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42-02

农民工特指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具体的讲是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或者基本脱离农业生产,主要靠在城镇各类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业为生的人群。从职业看农民从事的非农生产,但从身份上看农民工的本质仍被定性为农民,拥有农村的土地和农业产业,因此农民工被视为边缘群体,具有双重身份,游离于城镇与农村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有1.2亿,农民工正在为城镇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一直被排斥在社保体系之外,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只有工作优秀的员工才能享受到和城市职工相同的待遇,而这些农民工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民工却从事着高危繁重的体力劳动型工作,收人低、可支配收入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农民工还受“工伤、疾病困扰,及时为农民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1法律的缺失。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着许多空白,大多依靠政策规定或者政府推动的演进模式,而对现存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以下问题,现有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规的立法位阶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而涉及到农民的社会保障规定均没有明确提及,只有在与社会保障立法中零星的见到相关内容。

1.2缺乏统一有序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参保率低

少数地方政府虽然自行制定了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政策,但农民工的参保率普遍偏低,纳入现行社会保险体系的不足20% ”。即使参保了,也难以真正享受到有关待遇。“在现行立法中规定农民工能够享受的险种远远低于城镇劳动职工,农民工在城镇生活基本上处于一种原始状态,甚至连温饱问题的解决都存在着困难。

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

2.1思想原因。农民工参保意识淡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在广大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生老病死全部依靠家庭或者分配的土地收益来保障。“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使农民工很少有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农村是有土地的,占总人数的64.4%,26.1%的农民工在家乡的土地有收入。可见,土地对于农民工的保障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其基本需要。”农民工较为关注的是既得利益,追求的是短期经济收人的增长,而忽略了将来的生计,很少考虑将部分工资投人到回报周期长的社会保障计划中。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政府思想上也有顾虑。

2.2社会原因。我国在建国伊始就开始推行“城乡分制”的二元社会体制模式,城市和农村被划分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使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也被人为的用两种不同的政策加以建立,并呈现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我国企业职工劳动保险涉及到的范围广,并且各保险项目具体参照执行的标准也都有明文规定,经费一般由企业与国家提供,个人不缴费。

3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3.1完善立法,加强执法。除了当前《劳动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所做的宽泛的规定外,农民工的权利几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在维权问题上的复杂性,应尽快制定、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上、制度上的保护和保障,促进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配套地方法规,明确规定农民工周(日)工作的时间、基本小时工资、工资支付方式、劳动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就学等具体内容。

3.2规范劳动关系。

企业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政府要按照现行法规,从加强规范用工入手,要求所有用工单位都必须签订合同,并加大对欠薪及劳动卫生条件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制订适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文本,重点督促、指导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3.3 调整社会保障项目的供给结构。 针对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中缺乏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现状,调整政策满足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要。首先,可以由政府出面建立公益劳动组织,由财政给予支持, 为暂时失去工作的农民工提供有偿的公共服务型劳动岗位,为农民工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工资或食物和用品,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这实际上是面向农民工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其次,对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学习,可以与城镇职工子女享受相同的待遇,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减免农民工子女的学杂费。在社会保险方面,可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按照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次序,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适应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3.4创新组织,健全机制,保持顺畅的利益诉求渠道。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 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例如社会舆论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

3.5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户籍基础之上的,农民工由于不具有城镇户口,被排斥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而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又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所以必须进行阶段性过渡。通过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将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这种途径以同工同权作为基本出发点,绕过了制约当前农村户口人员的户籍壁垒,无论户籍制度今后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以就业形式作为标准,以居住地为原则,在同一企业,无论你是农民工还是城镇职工,享有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从长远看,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方式,既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最终,可以将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进行有效衔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因在城镇就业时间短,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

浅论水库管理现状及解决对策 篇7

1 我国水库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设施方面的问题

挡水坝。一般的挡水坝的标准很低, 是采用均质的粘土, 而一些小型的水库通常没有进行设计, 所以工程设施的建筑物一般达不到标准, 而且有一部分的分挡水坝的坝基清理工作不好, 没有建设反滤层, 所以渗漏很大。而且在和山坡的交界地没有设立排水沟, 坝体被山坡的积水冲刷。而上游也没有建立护坡, 所以被风浪冲刷。

溢洪道。一般的泄洪道是在原山坡开设的, 通常都是开敞式的, 长时间的使用以后, 那些没有安装墙盗和底板的泄洪道都受到破坏, 但是那些安装的也会有一定损坏。当溢洪道的宽度达不到标准时, 遇到很大的暴雨时就会使水位接近坝顶。

放水涵管。一般都采用的是方形的砌体, 经过使用几十年以后, 很多都出现了漏水现象, 而且这些泄露的水会冲刷周围的坝体, 使得坝体造成空洞, 就会出现塌方。

渠道。一般的渠道都不会进行防渗处理工作, 所以会有很多渗漏, 而且农田的灌溉一般都是漫灌或者是串灌, 所以用水很慢。这样就会造成边坡的塌陷, 使得渠道被堵塞, 它的功能会被破坏。

进库道路。长时间的使用导致原有的一些道路不能通车, 有的即使能够通车但是一旦下雨天, 路面就会出现那泥泞, 也不能继续。一旦发生事故, 就很难进行抢救。后果是很严重的。

1.2 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山塘水库一般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 那是并没有把水当做是一种商品, 所以水的使用是免费的。而对水库的管理费用通常都是政府来负担。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的部门也有很大的变化, 用水对象由原来的农村集体单位变成了个体农户, 水库运行管理维护费用要靠收水费来维持。要向习惯于无偿供水的农户收取水费和派工维护工程变得非常困难, 加之水库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个别水库无人管护, 一些水库设施遭受人为破坏严重, 难以发挥水库工程应有的工程效益。

2 对水库的管理措施

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 要主动争取各级有关部门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同时, 要促使全社会关注水利工作, 加快自身管理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发展多种经济, 增强经济实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逐步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措施

对病险水库的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对坝高不够, 坝顶宽偏小的小型水库, 要根据水库工程级别, 重新进行水文计算, 复核设计洪水, 确定坝顶高程和坝顶宽。对于坝坡要按规范规定和坝坡稳定计算, 确定坝的坡度及护坡结构。对土坝要进行坝体抗滑稳定分析复核, 注意检查不均匀沉陷和裂缝出现。对于坝基渗漏大、坝体填土质量差的水库, 要进行坝基防渗灌浆和坝体固结灌浆处理。

确保溢洪道泄洪。溢洪道欠宽的, 要按校核洪水的最大泄洪流量, 确定溢洪道宽度和最大过水深度, 以此来确定溢洪道宽度。溢洪道未衬砌的, 要进行衬砌, 保证溢洪道安全泄洪, 以保大坝的安全。

改造放水涵 (管) 洞。放水斜涵 (闸) 管和平涵管漏水的, 根据各水库工程的特点, 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案, 进行防漏防渗加固, 漏水严重的应进行封墙后另外开凿放水隧洞。

渠道防渗。为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缩短放水时间及节约水量来确保灌区用水。必须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 其经费可以通过政府、水管单位投资和灌区受益农户投工投劳来筹集。

完善水库对外的道路。水库对外交通道路和通讯设备, 是抢险工作的根本保证。它能使抢险物资和人员迅速送达水库, 避免出现重大的灾害事故。水管单位要会同交通部门把水库与公路干线连接的道路, 列入当地的交通公路网进行修通。

2.2 非工程的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依法治水的能力。各级政府和水管单位, 要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力度, 宣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 水也是商品, 要有价使用, 要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保护水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按用水量对用水户征收相应的水费, 共同管好水, 用好水。

落实责任, 加强巡查。小型以上水库由水行政主管单位管理, 防汛责任人由所属乡 (镇) 的乡 (镇) 长和各水库电站的负责人共同承担。小型水库和山塘由所在行政村管理, 防汛责任人由所在行政村的村主任承担。全县山塘水库全部落实水库巡查员, 1万立米以上的水库县水利局给予水库巡查员年补助资金600元。

实行一水多用。根据山塘水库的条件和特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市场需要的产业, 水库不能单一依赖农业灌溉用水收费来维持, 要利用自身的优势, 一般有条件的可建设乡 (镇) 供水项目, 解决乡 (镇) 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也可利用水库或渠道的水头落差进行引水发电, 建设相应规模的小水电站, 与当地电网并网供电。

发展多种经营。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山塘水库, 要发展种植经济果树、速生丰产树林、经济竹林等。同时, 利用水库进行养鱼、养鸭、养鹅, 水库区周边可养鸡、养猪。以种植业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反过来养殖业又促进种植业的发展。至于发展经济所需资金, 可以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单位自筹、银行贷款和个人集资等多方面筹集。通过发展经济, 增强水管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水管人员的待遇, 稳定水管人员的队伍, 做好水库工程管理工作。

结语

山塘水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历史遗留的、有工程设施方面的、有工程管理的、有交通的, 这些问题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外, 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才能使水利工程造福于社会, 造福于人民。加强山塘水库的监管力度, 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实施山塘水库维修改建, 提高饮用水源质量, 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 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山塘水库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山区, 有很多小型或者微型的山塘水库, 他们广泛的分布在各地, 但是这些水库一般的修建时间都很久远了, 它为各地农业灌溉工作提供很多帮助, 但是由于这些水库就见时间过长, 管理不当, 而且很久都没有合理的修理, 所以, 它的功能已经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针对我国水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浅论解决 篇8

国外学者认为运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适当、合理、科学的户外活动, 既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又能促进孩子有不同的生活体验。 国内很多相关研究发现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户外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 幼儿户外活动, 简言之就是在户外进行的各项活动、游戏等, 幼儿既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户外活动, 又可以在幼儿园和同学老师一起参加户外活动。 本文重点分析讨论的是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情况, 尤其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

二、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一) 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的类型。 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 游戏活动, 是以摇摆机、滑梯等户外大型玩具区域进行的游戏活动。 (2) 集体教育活动, 包括庆祝节日的联欢、户外参观游览、访问等。 (3) 活动区活动有:木工区、玩水区、玩沙区。 (4) 郊游、远足也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活动。

(二) 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的意义。 大班幼儿的户外活动一般分为园内和园外两种, 园内活动和园外户外活动是相互补充的, 园内活动仍然是封闭的, 只有师生之间的交往。 园外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的表现机会, 没有成人过多干预, 使大班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 同时, 幼儿在群体生活中将受到群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使幼儿潜能得以充分开发。 随着幼儿活动频率的增加, 身体得到相应的发展, 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增强了, 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经常接触阳光的照射, 呼吸新鲜空气, 增强了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增强了机体的抵抗能力, 促进了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

三、大班幼儿户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 制度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未针对幼儿的户外活动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 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这使得幼儿的户外活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影响孩子的身心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幼儿园的一些教学活动必须有相关制度作为标准及保障, 即使以后有事情发生, 也会有章可循, 有理可说。

(二) 观念与行为不一致。 一些幼儿园虽然有相应的户外活动设施, 却并不重视幼儿的户外活动锻炼, 他们只是口头上喊着口号, 为了吸引家长, 应付上级的检查, 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就是观念与行为不一致。

(三) 缺少教学资源。 首先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场地较小, 不符合国家的标准;其次是场地类型不标准、不合格, 幼儿园内常见的户外活动场地即为水泥地面和塑胶地面, 场地设计不科学; 户外场地的功能性较少, 幼儿无法体验多项户外活动;缺乏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

(四) 家长重视不够。 随着各地升学压力的不断升高, 家长形成了“重智轻体”的思想观念, 要从小紧抓他们的学习;孩子基本上都娇生惯养, 家长担心户外活动量一旦大了就会累坏孩子。 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导致幼儿园及老师畏手畏脚, 无法正常开展户外教学活动。

四、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的解决策略

(一) 完善幼儿管理制度。 幼儿是学前教育的基础环节, 但就目前我国及地方的法律法规来看, 并没有相关规定出台, 此处是一片空白。 制度的存在依赖执行力的存在, 一旦缺少制度, 就会难以管理、监督。 幼儿户外活动开展过程中, 幼儿园领导、一线教师、幼儿家长、社区组织的职、责、权不明确, 严重阻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部门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 为幼儿的户外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二) 及时转变观念。 虽然学前班教育的一些成果并不是立即见效的, 但是幼儿园的老师和领导要有长远的眼光, 要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从小使得孩子就有良好的身体。在开展户外活动时, 不要怕出事, 虽然说危险性处处存在, 可不能为此束缚住自身的发展, 要敢于做, 同时必须做好所有安全措施。

(三) 积极开展户外活动。 首先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设施器材要适量, 户外活动的场地的区域划分要科学合理, 这是幼儿户外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器材数量要适当, 种类也要适量, 若数量、种类过少, 将没有办法满足幼儿的户外活动的需求, 也会影响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数量和种类过多, 会造成浪费, 占用太多空间。

(四) 引起家长重视。 要想幼儿园的户外活动顺利开展, 离不开家长的鼎力支持, 只有家长支持了, 幼儿园才可以全面开展户外活动。 对此, 幼儿园可以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与家长做好交流工作, 首先要解除他们不放心的心理担忧, 其次要让家长明白户外活动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合适的户外活动既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抵抗力。

五、结语

只有具有健康的身体, 才能努力。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的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 从相关部门到幼儿园再到教师再到家长, 都不够重视幼儿的户外活动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 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 它既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又能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因此, 政府、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共同鼓励及参与到幼儿的户外活动的发展中, 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的要求变得更高, 尤其是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现在各地的幼儿园都加大资金投入, 从园区环境建设到园区的娱乐设施建设都越来越齐全和完善, 主要是为了吸引家长的目光。虽然幼儿园的设施建设越来越好, 但大部分幼儿园只是在做表面文章, 并未考虑老师和家长对于幼儿户外活动的想法;没有考虑幼儿园老师对幼儿户外活动的组织开展能力如何。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 发现幼儿户外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文章从家长、幼师等方面提出建议, 希望能够改善幼儿户外活动的情况。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活动,现状,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瑜.潍坊市幼儿户外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鲁东大学, 2014.

[2]钱愿秋.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现状与组织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07:126-129.

[3]姚丹丹.释放个性和谐发展——浅谈优化大班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策略[J].学周刊, 2014, 05:230.

浅论解决 篇9

1.1 健康、节能的生活要求使得传统饮水机受到挑战

近年来,饮水机、电热水器等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室与家庭的必备用品。冬天里,我们经常把饮水机开到加热状态,那样随时都能喝上热水,但是在我们没注意的时候,饮水机里的水在不断的重复着沸腾、冷却、沸腾、冷却。无形中成为我们人体的杀手——“千滚水”。除了千滚水,饮水机内还会有“阴阳水”。当饮水机内水量不足时,它就会自动加水。此时,如果接开水的人没有注意或是急等饮用,电开水器就会流出阴阳水。生水与开水混合后,若是没烧开就喝了,有害的细菌等物质有可能会引发肠道疾病。

所以使用饮水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危害,致使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采取原始的烧水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很大的不便。

因此,研究制造出能避免反复加热的饮水机就显得很重要。

1.2 新型智能饮水机解决“千滚水”问题

在对饮水机结构、工作原理做了详细研究,找出了产生“千滚水”的原因是纯净水桶与热水箱直接相连。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出了利用阀门控制水流进热水箱,而且利用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结合单片机精确控制,

2. 整体设计

2.1 采用两个水箱

在传统饮水机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水箱,呈上下布置。上面的水箱用来加热水,下面的用来装加热过未接完的开水,里面的水可以选择喝或者定期排出。热水箱出口接到出热水开关处,冷水箱有两个出口,一个与饮水机聪明座引出的冷水管接在一起接到冷水开关处,另一个出口用来定期排水。

2.2 常闭电磁阀和水位传感器控制热水箱进水管

用一个常闭电磁阀连接纯净水桶与热水箱。通常状态下,电磁阀关闭,在需要烧水时打开电源,电磁阀通电打开,热水箱进水,利用液位传感器控制进水量,在水量达到设定值时反馈给单片机,单片机控制常闭电磁阀关闭,使得冷水不能流进热水箱。

2.3 用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控制热水箱水量,用常开电磁阀控制热水箱的水流入冷水箱

热水箱里面的水加热后,用户接水,液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同时检测水箱里面的水位和温度,开水箱和冷水箱之间用常开电磁阀连接,通常状况下,常开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在用户准备烧水、按下开关时,常开电磁阀通电闭合。在温度低于40℃或者水位低于出水口时,传感器检测到数据,传给单片机,单片机内部电路控制整个系统断电,其控制的常开电磁阀也断电打开,剩余水流进冷水箱。

2.4 单片机精确控制

单片机是现代机电一体化生产、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控制装置,其控制精度高、快速、体积小、能耗低等特点,使其应用颇为广泛。上述各元件都是与单片机相连,实现完全杜绝“千滚水”的产生。

2.5 整体工作过程

2.5.1 连接电源,选择一次烧水的量,按下延时开关后,磁铁打开,关闭,开始向开水箱进水,利用液位传感器检测水的高度反馈到单片机中与初输入量对比,达到初设量的时候,通过液位开关控制磁铁关闭,热水箱开始加热水。到开水箱的水加热到80℃,此时延时开关断开,温控开关闭合,继续控制继电器使其处于闭合状态;

2.5.2 一段时间后,如果开水箱里面剩余的水小于一定值,而温度高于80℃,由液位开关控制磁铁打开,开水箱内剩余的水流入剩水箱;如果开水箱里的慢慢冷却,温度低于80℃,温控开关断开,使磁铁打开,开水箱中的温水流入剩水箱中,这样使开水箱能尽快进行下一次烧水。下一次需要烧水时,选择烧水量,按下延时开关,使、关闭,来进行下一次的烧开水过程。该过程与上述的过程相同。

2.5.3 在设计的结构中,剩水箱下端连接有冷水出口,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接口来使用冷水。且冷水出口装有三通阀,相当于一个双向开关,由用户自己选择开关方向,从而选择是要喝凉开水还是冷水。

饮水机的诞生及发展,很好地解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饮水问题,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它。饮水机不但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其他设备更经济,也更安全一点,这也使得饮水机成了现代家庭的必备品。但是,由于过多地依赖和使用饮水机,使得饮水机的缺点也一一暴露出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的设计解决了传统饮水机带来的“千滚水”和“阴阳水”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现在饮水机行业面临的难题。使用了单片机和电磁阀,既有单片机体积小,成本低,控制精确的特点,又有电磁阀快开、快关以及广泛应用于小流量和小压力场合的优势,使得推广设计方案会比较容易,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结论

本文深入讨论了传统饮水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千滚水”对人体的危害,并研究设计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了饮水机杜绝反复加热,避免产生“千滚水”的功能,满足了设计要求。在家庭、办公室等场所,使用这种新型饮水机可以使我们喝的水更加放心,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永, 戴佳, 常江51单片机C语言常用模块与综合系统设计实例精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戴仙金51单片机及其C语言程序开发实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

【3】赵建领, 薛园园51单片机开发与应用技术详解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4】单成祥, 朱彦文, 张春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09

【5】赵负图新型传感器集成电路应用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9

【6】王秀娟、陆弋, 电磁阀拨动符号及工程应用浅析, 医药工程设计, 2009年30卷30期

【7】王敏电磁阀的原理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讨电气传动自动化2010.2

【8】王鸿明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毕淑娥电工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浅论解决 篇10

关键词:高中学生,数学成绩,解决方法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 智慧的火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 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阶段, 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

一、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 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 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函数值域的求法, 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 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 空间概念的形成, 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 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 如不采取补救措施, 查缺补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教师应当采取的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 不慌不忙, 稳扎稳打, 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有长远打算, 又有短期安排, 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磨练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 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 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 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 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 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 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2、循序渐进, 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阅历有限, 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 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 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 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 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 但学习的四个环节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 和一个步骤 (复习总结) 是少不了的。

4、加强辅导, 化解分化点

浅论解决 篇11

关键词:中职美术;问题;解决方法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中,中职美术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掌握中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并在基础训练中,为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缺点,找到解决方法,让中职美术的教学前景变得更加可观。

一、在中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职教育改革后,中职美术的教学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在体制中、教学中的弊端。这些问题,对中职美术教学成果和水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比例失衡

在中职美术专业中,课程种类比较繁琐,但是也能够区分成两种:一种是专业课,另一种是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构成是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专业课是指PS、手绘POP、VI、UI等不同的设计内容。基础课程的培养是对美术素养和功底的掌握,因此专业课是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的。

中职美术的基础课和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师首先教授学生点线面结合、空间、明暗关系、色彩等基本内容。但在专业课中就不一样了,比如3D-MAX的软件课中,所包括的范畴就很广泛,如比例、体积、明暗、构图、色彩、透视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美术专业素养,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内容的,这些素养的培养只能通过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来讲解。但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很欠缺的,大多学生都没有理解基础课程的内容,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

(二)实用性的过度突出

培养实用性的人才是中职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艺术性和实用性两者是没有任何关联的。美术职业教育和现实应用是密不可分的,其最终目的就是到现实社会中进行实践,因此,中职美术的教学就该遵循“面对社会,联系实践”的原则来进行教育,这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最终目的和原则,另外,中职美术教学也要遵循美术学的原则。中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大众,它的实用是建立在美术学的基础上的。

然而在中职美术的教学中,它们两者却渐渐地背道相驰,中职美术的教学偏离了最初的轨道,过度强调实用问题,导致学生仅仅会使用操作软件,却很少能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三)多媒体的过度使用

中职美术教育为了培养社会技能人才,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中职美术教育为了实现形象、生动、灵活的教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设施,会渐渐分散中职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他们本身就对学习持有一定的懒散态度,这样就会跟预期的教学目的越来越远,偏离了中职美术的教学方向。

(四)教学内容繁琐

现在各大中职院校的美术课程中,各种设计软件越来越多,包括必须学习和运用的多媒体等工具,教学量也变得越来越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在赶进度,而不注意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的水平也可想而知。

(五)师资水平有缺陷

中职各大院校都在师资水平上有所欠缺。其中很多教师都是赶鸭子上架,被临时安排这样的教学任务,在没有大量知识的存储之下,师资也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一)加强中职美术教学的教育方式

为了淡化过分的实用性,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的教学作为很好的发展基地,强化教师的培训,扩展教学的新观点,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师更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基础课程。同时,更要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加强艺术底蕴。

(二)让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互结合

在中职美术专业中,教师要首先安排学生学会素描、色彩、构成等多方面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对艺术性的认知加深一个层次,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度和创新性思维。然后教师再让他们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艺术的语言和规范性,并能够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三)课程要优良挑选,学精而不能贪多

教师在中职美术的教学中要抓住要点,强调课程的主次,对于基本工具的操作必须要求学生牢牢掌握。另外,教师把课本的内容进行删减做到精教学,也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把课程安排的合理恰当,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提高教师的水平

中职学校不能忽略美术教师的水平,要多方面扩招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师在美术方面的认知。教师应牢牢记住美术学的原则、精神,加强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快速地提高中职学生的基本功,不要把美术课再当作计算机课程来上。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中职美术教育取得成果是很明显的,但是也确实出现了各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要快速理清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不足,树立中职美术教学的正确标杆,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和方式,让我国的各大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大跨步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丕军等主编.CorelDRAW X3完全自学手册.兵器工业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印刷.

浅论解决 篇12

1.1 企业的发展规模小

我国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从资产总额、企业员工的数量来看, 还是从技术装备、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来看, 其整体状况都不可与大型企业同日而语。而且, 一般情况下, 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更能引发小企业的变动, 因此,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 其稳定性相对较差。较小的规模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限, 较差的稳定性又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阻, 因此, 综观中小企业的规模, 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将远远高于大企业。

1.2 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

通常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老板”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 这样一方面使得中小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简单便于管理, 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个体对企业的影响力。简单的组织结构, 削减了重叠的组织部门, 缩短了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但同时, 这种简单的组织结构让企业的所有者集管理权力于一身, 既可能导致底层业务人员对管理者的依赖程度高, 又可能引发管理者的独断专行。

1.3 企业的价值理念错位

在我国, 大多数中小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 片面追求企业利润, 而不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缺乏构建企业软性文化的意识, 致使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 且难以对企业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 使得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下降。

2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地位

2.1 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 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而能够吸收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中小企业面广量大的特点, 决定了它是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中小企业不仅能够吸纳一些国企下岗工人、城镇下岗工人, 也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 就业问题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制约因素。充分的就业, 一方面为经济发展供应了充足的劳动力, 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环境, 另一方面, 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 中小企业发展规模较小, 企业经营灵活多变, 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很大。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 其组织成本低廉, 因此, 通常情况下, 大企业在面对技术革新时会显现得相对保守, 会倾向于常规生产, 而中小企业敢于尝试, 往往会成为技术革新的“试验区”, 充当技术创新的先锋。据统计, 在我国新发明的专利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等有一大半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革新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我国技术创新名副其实的生力军。

2.3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力量

中小企业的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尽管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的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 无论是国有中小企业或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改革都能为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提供借鉴性的参考, 极大地降低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风险。同时, 中小企业的改革, 还能为大企业的改革削减改革成本, 正如上文所言, 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此, 它能够吸纳大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批下岗工人。

3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融资困难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其融资的需求也日渐增强, 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健全, 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部分企业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等,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从宏观角度而言, 我国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管理以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等, 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政策也主要倾斜于国有大型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无法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 我国中小企业的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有担保, 但我国的担保机制并不完善, 很多企业无法找寻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担保机构。从微观角度而言, 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较差、信用较低, 在向银行进行贷款时, 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势必会以自身稳健发展为前提, 谨慎贷款给中小企业, 因此这便会削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投放的信心, 加大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

3.2 品牌缺失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生产力。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品牌的制约, 而品牌缺失的问题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 所谓的品牌无非就是一种形式, 大部分企业认为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 让消费者形成认知便塑造了自己的品牌, 因此, 将品牌仅仅理解为知名度。于是将大量的资本投入于广告宣传, 而忽视了对产品的更新换代, 以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希求通过广告这一“口水仗”去征服消费者。另外, 还有一些企业完全没有品牌意识, 疏于对品牌的建设和管理, 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耗费于“跟风”强势企业, 致使同行业之间的同质产品生产过量, 造成整个市场上产品趋同, 也使得自身产品毫无差异性和竞争性。

3.3 管理混乱

在我国,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 实行着高度集权的“家长制”管理模式, 管理较为主观随意, 缺乏必要的科学管理方法, 致使企业的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从而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在这些中小企业中, 大部分员工也来自于一些有亲缘关系的人, 对员工的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 这也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向前发展。

4 我国中小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4.1 政府调控

我国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推进税收政策的改革, 尽量减少税收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 积极制定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争取在税收政策上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基金, 设立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部门或单位, 鼓励和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 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将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4.2 社会服务

要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 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方面, 要发展壮大社会中介组织, 例如,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中小企业, 让这些中小企业群加入商贸组织, 让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可以鼓励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 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缩短理论知识、科研成果直接变成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 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 共同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4.3 企业改善

中小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在于企业, 因此, 企业不断地改善自身是其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培育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其次, 要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摒弃“人治”的思想, 要知人善用, 任人唯贤, 留住企业核心人才。再次, 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员工队伍, 同时, 要提高企业的信用, 坚持诚信经营。

参考文献

[1]孝感市税务学会课题组.我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研究[R].2010 (10) :12.

【浅论解决】推荐阅读:

解决程序07-17

解决生活07-18

解决思路05-10

解决途径05-18

故障解决06-01

解决机制06-05

自主解决06-21

解决困境07-05

解决基层07-06

自我解决07-11

上一篇:风险扩散下一篇:事业单位账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