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选修课

2024-07-01

跨学科选修课(共3篇)

跨学科选修课 篇1

摘要: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张重要名片。文章试图从台州市历史教师近年来开发开设的选修课程为例,分析选修课程与创建学校特色,以及选修课程的思想性、拓展性、过程性评价等方面做探讨。

关键词:历史学科,选修课程,开发开设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方案出台后,台州市高中历史教师结合各自学校的特色,开发开设了一些历史选修课程,促进了学校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选修课仍存在着碎片化、实效性不够等很多问题。本文以台州市部分学校开发开设的选修课程为例,谈谈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与学校特色相吻合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积极之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实际上就是彰显学校特色的最好途径,学校领导层首先应充分挖掘本校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开发开设符合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比如台州市某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普职融通,突出学生领导力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的办学特色,这是时代的呼唤与社会的需要,又是彰显该校特色办学的一张重要名片。为进一步提升该校办学品位,挖掘该校的领导力课程特色,该校历史教研组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中外历史上的杰出领袖”,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领袖人物非凡的领导才能,理解领袖人物伟大的一生,感悟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综合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解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进一步使学生走近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学习他们为人类奋斗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修养。在上课过程中,该校教师采用了研讨会、演讲会、辩论赛等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历史变得“鲜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这些能力将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因此,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同样要求教师遵循思想性、科学性的要求。但从目前台州市教师开发的部分选修课程来看,其思想性较为缺乏,这就制约了选修课程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比如某校一位历史教师在执教《天台山佛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当时佛教盛行的原因,作了如下即兴发挥:每逢特定节日,很多长辈总会抽空去庙里拜佛,但是佛也不是乱拜的,你有什么心愿,就应该拜特定的菩萨,这样拜才会灵验。此话一出,学生兴趣来了,一个个问题抛向教师:“求考试包过,该拜哪个菩萨呢?”“考上一本理想的大学呢?”“希望全家身体健康呢?”“我希望爸妈今年赚大钱,生意兴隆呢?”对此该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引导。教师教学的随意性造成本课教学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违背了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思想性原则。教师在开发开设历史选修课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发展方向、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中共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在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过程中必修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我们的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才能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三、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应具有拓展性

目前台州市开设的一些选修课,从资源内容上看,由于对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简单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盲目追求课程开发开设的外形,背离历史学科的内涵。因忘记了知识拓展选修课应该充满“求知”味的特点而造成热衷于对课外活动内容的开发,忽略了对课程框架的构建,忽略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这是一种舍本逐末、好大喜功的行为,不符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精神。同时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台州市教师开发开设的选修课程大多具有学科拓展性,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比如“经济与社会生活史话”“中国当代外交”“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掸去历史封尘、拨开历史迷雾———中国古代历史之谜”“钓鱼岛问题纵览”“中国古钱币”“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行”“探寻中国民俗文化”“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这些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进一步丰富了选修课程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组织学生搜集历史素材、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观看历史纪录片、编写名人卡片等。这些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历史,触摸历史。

历史选修课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也是作为历史必修课程的拓展课程。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看,也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课程。比如时空观念关联地理学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联语文、思想政治、地理、数学(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历史理解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历史价值观关联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又比如台州市教师开发的历史选修课程“台州历史与文化”“乡土台州”等,涉及台州的地理地貌、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行政区划等,鲜明体现选修课程的拓展性、综合性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发展的功能,二是鉴定水平的功能,三是选拔淘汰的功能。传统的笔试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方面。但这种评价方式导致过分倚重分数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学生的表现最终与枯燥的分数划等号;把评价的焦点放在评价的结果上,基本放弃了评价过程对学生的影响。闭卷考试几乎成了评价的唯一形式,教师和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如何应付闭卷考试上,这种评价实际上关注的是结果,也就是结果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具体提出学业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这两个指导性文件所提出的有关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是我们建立新的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基本政策依据。

凡是过于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或以笔试作为单纯的考试形式,必将使学生陷入接受灌输、死记硬背、被动应付的局面。所以,历史选修课程的评价应该不依赖于笔试单一方式,而应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最终形成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领导的能力。比如台州市某校历史教师在选修课考核,采取多样、灵活、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其中有模拟表演、才艺展示、作品展示、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知识竞赛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学生好评。学生在完成教师的考核任务过程中,学会搜集、筛选资料,发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自浙江省深化新课改以来,台州市历史教师积极响应,开发开设了较多选修课程,其中部分课程获省、市级精品课程。但他们在开发开设选修课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资料不足。教师在编写选修课程中,由于受自身专业素养的限制,所用第一手资料明显不足,往往以网上资料为多,反映教师本人思想的东西不多,原创性较少,从而导致选修课质量不高。二是精力有限。高中历史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较重,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只能疲于应付,深入研究不够,造成选修课的编写严谨性不足。三是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多数教师仍是重教轻学、满堂灌输,把观点强加于学生,不够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背离了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初衷。四是学校领导、学生重视不够。在高考的重压下,学校仍然把升学当成第一要务,对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实质支持不够,从而使选修课程课时数减少,资金支持不到位。有些学生还是以应付学分为目的,学习态度马虎敷衍。五是碎片化现象。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组内教师各自为战,仅凭自己的爱好开发,各门课程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对各年龄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特点没有足够的研究;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联度不够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加强教学反思,遵循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要义,想办法克服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过程中的难题,才能使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应章,黄敏.浙江省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2).

[2]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跨学科选修课 篇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介绍的是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重大改革。剧烈的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往往与深刻的社会制度更迭相伴而生,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之一。虽然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进行,但它往往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所以都具有艰巨性和斗争性,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为人类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这些改革的前因后果及其代表人物,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了解或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理清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纵横架构,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将改革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作出价值判断,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增强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学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工商业发展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学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和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感受梭伦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

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教学要求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认识民主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

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收集、补充梭伦个人事迹的材料,感悟梭伦顺应潮流,不计个人得失,坚持改革、坚持正义的精神和胸怀。

2.注意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若干措施来具体分析,还可适当地援引梭伦的诗歌来进行教学,再对梭伦改革的影响给予整体说明。

3.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经过一系列改革的发展历程而最终形成的。

4.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对梭伦改革的影响展开讨论。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教学要求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改革。树立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状况。说明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教学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主要内容。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

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一和选修4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要求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等方面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一和选修4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教学中通过商鞅改革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增强对祖国改革开放事业伟大意义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中可援引一些历史故事和图片,设计若干角色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还可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法措施的作用,再做整体的概括。

4.教学中可通过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崛起的事实,并运用一些史料来论证商鞅变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

5.教学本单元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就变法的背景、变法者的素质、变法的内容、变法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作综合性的思考和探讨。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理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改革的目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注意从当时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等方面来考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要求

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在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说明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要求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与意义:从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价值。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简要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建立政权、冲突斗争不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意义和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运用制表的方式从项目、措施、成效等方面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4.可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注意教学的叙事性,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意志和睿智。

5.教学“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简练地概括,另一方面可就“改汉姓、易服装”等话题从“当时与当今、理智与感受”的角度展开讨论和对话。

6.引导学生将孝文帝改革置于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评价,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帮助学生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价值。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与庆历新政 教学要求

了解北宋中期所面临的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探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成因。知道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认识北宋中期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学习本课要注意理解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领域的具体改革内容;了解王安石其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说明

结合北宋中期的历史北景、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结果;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说明

注意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评价王安石变法。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联系与比较,探讨这些改革的异同。2.建议教师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可行性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加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理解与评价王安石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要求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及影响;知道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运动;了解14一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概况。

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2专题

五、必修3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学要求 了解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及其意义;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体会马丁•路德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3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学要求

简述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时可首先简明介绍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概况。

2.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学时可抓住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西欧正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而这场宗教改革对欧洲由中世纪进人近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学中可适当运用一些历史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从宗教斗争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方面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4.可指导学生列表比较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新教“新”在何处。5.可以组织学生就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展开讨论。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本单元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课标内容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教学要求

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新思潮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等。说明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感悟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摆脱落后、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辨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说明

“改革的酝酿”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教学要求

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变革的概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及其局限性。说明

“‘民粹派’及其政治主张”和“亚历山大遇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采用有关文字、图表等史料,帮助学生从劳动力、市场、资本等方面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2.简单了解克里米亚战争的过程,重点从国际地位、国内矛盾方面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迫切性。

3.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用图表建构“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4.教师可引导学生从1861年改革带来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历史进步意义。引导学生从俄国1861年改革后社会矛盾的再度激化,理解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

5.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教学要求

知道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统治、资本主义发展、人民起义不断和陷人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感悟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就会造成被动挨打。发展要求 说明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教学要求

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兴起、“大政奉还”、戊辰战争;知道明治政府的成立。

知道倒幕运动的前奏—尊王攘夷运动。说明

第3课 明治维新 教学要求 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认识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说明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教学要求

了解日本1889年宪法的性质及其影响;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认识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和多样性。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二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列强侵略、社会危机、倒幕运动的成功等方面去整体把握维新运动的历史条件。

2.教学中可运用图表指导学生对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类梳理,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3.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学习,如比较明治维新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4.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来讲述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以激活思维,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求实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要求 知道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

二、必修Ⅱ专题

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要求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了解公车上书和组织强学会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感受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操。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

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早期改良思潮”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 百日维新 教学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前夕的政治形势;简述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

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第4课 戊戌政变 教学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新旧势力斗争的概况;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分析戊戌变法的特点;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Ⅱ专题

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学时可将本单元内容放在当时整个国际大背景中去考虑,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横向的历史思维。

2.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整理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线索,即: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想,第二阶段—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3.教学本课时可摘引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著作或文章,基于史料的阅读,鼓励学生概括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跨学科选修课 篇3

学科领域选修课属专业课程范畴, 与高校公共选修课相比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理论性与技术性较强[6]。笔者讲授的《油库站安全技术》课程属于学科领域选修课, 具有与普通选修课共性的问题与特点。以下笔者就开设这门课程的认识与教学实践情况做初步探讨。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

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早在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既是衡量个体素质的重要参数,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其有无高低决定着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将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而且承担着向其他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历史重任, 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

2.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需要。

学科领域选修是专业必修课程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修课本身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在课时数量有限、课程内容和范围规定性强等条件限制下, 仅仅依靠必修课, 无法实现知识的丰富性, 专业领域选修在科目设置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科目的组合与知识内容的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因此开设学科领域选修课显得尤其必要。

3. 发挥大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在教学初衷上有较大区别。必修课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形成,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而选修课旨在于拓展学生学科视野, 深化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如果说必修课讲授给学生理论知识, 那么选修课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必修课内容的基础性、稳定性、系统性, 内容变化较少, 而选修课则在内容的普及性、宽泛性、新颖性方面胜于必修课。在难度方面, 选修课不需要过多的专业基础知识打基础, 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活泼。在讲授学科领域选修课时, 如果能够采取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 讲授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 对于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切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言大有裨益。

二、课程开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油库站安全技术》选修课开设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 新版教学培养方案规定学时数为32学时, 开课学期为第5学期, 不设实践教学课时。五年来,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问题日趋明显, 没有收到应有的授课效果, 作为本课程的主讲人, 认为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是必然。

1. 学生选课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从第5学期开始, 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阶段, 《油库站安全技术》作为专业领域先期开设的课程, 从学校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用意可以看出:该课程应当起到其他主干课程的基础与辅助作用。然而学生在进行选课时, 充满了随意性与盲目性, 不是根据自身兴趣去选择课程, 选课不是在了解了即将开设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去选, 而是泛泛的、随大流式的去选, 笔者了解到学生选课的一种现象是: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 师哥师姐们当初怎么选的, 自己就怎么去选, 对于选课的意义、作用与价值全然不顾, 甚至选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凑学分。

2. 学生课程考核的任意放弃性。

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许多学生选课时均选了《油库站安全技术》, 直至学期课程结束均能保证高的出勤率, 上课态度及知识掌握程度均很优秀, 然而考核时却出现学生没有参加考试或者对考核环节敷衍了事的问题, 结果课程考试出现了平均成绩偏低、通过率较低的现象。经了解, 原因是:在本门课程考试之前, 许多学生得知自己的选修课学分已经修够, 本门课程考核通过与否已经不会影响到学生本人的学分及其毕业环节。学生对待课程考核的放纵态度可见一斑。

3. 学生上课的态度问题。

与其他选修课上课时出现的问题一致, 本门课程上课期间也出现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 逃课, 玩手游, 讲话, 不认真听讲, 不做笔记, 看其他科目的书籍, 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等系列问题。在学生眼里, 选修课就是可上可不上的课程, 选课只为混学分,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低, 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上课时也提不起情绪, 选修的课程成为了学生填满学分空当的工具, 学科领域选修课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与重视。

4. 任课教师自身修养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 任职选修课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网络的巨量信息, 所授课程专业知识面的宽广, 内容的不断更新, 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教师能否胜任选修课程教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由于选修课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学校对于选修课的内容深度与考核一般不做硬性规定, 教师在上课时的自律性、自觉性、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选修课程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课程与教师的不满意。

三、解决办法

1. 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正人必先正己”。任课教师若要提高选修课程授课质量, 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面对网络巨量信息的时代, 选修课主讲教师想要上好一门选修课, 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许多学生反映上课教师“照本宣科”, 没有新见解, 不能给予学生新的信息, 也不能引导和启发学生, 教学手法单一, 备课不认真。任课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保持自己知识面的新颖性与前瞻性, 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 教师要表现出绝对的主导权, 就必须备好课, 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 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与自律性, 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良心活”。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重视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科领域选修课一般采用板书加课堂讲授的方式, 不可避免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老师主动讲, 学生被动听, 机械式的记笔记。选修课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必修课, 它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而注重知识的新颖性、宽泛性以及专业应用技术的普及性。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力求回避“满堂灌”式的被动教学方式, 采取授课时多提问题, 让学生讨论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校的《油库站安全技术》一课为2学分, 32学时, 若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门课程的内容传输给学生, 并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就必须在教学手段上进行革新。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它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是教师单纯的板书与课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可以给学生以更强烈的刺激,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改进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许多学校学科领域选修课受到实验环境与学时限制, 有些课程实践环节被压缩或删除。我校的《油库站安全技术》一课开课学期为第5学期, 开课总学时为32学时, 不设实践教学课时, 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课堂讲授的方式, 缺乏生动性与直观性。由于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 难以在头脑中形成清楚认识, 教学效果显得比较“夹生”。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环节, 不但可以锻炼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有效的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 知识讲授的趣味性, 生动性, 直观性不是课堂理论讲授所能替代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可以选择不开设, 利用其他方式, 如: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 而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试验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学时。

四、结语

所谓“教学相长”, 学科领域选修课应当注重“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 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学生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者, 也是专业知识的使用者与传播者, 教学内容应当更多的立足于生产实践。笔者相信, 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 《油库站安全技术》学科领域选修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秀琴, 李涛, 王守忠.高等学校选修课设置和教学的现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 27 (6) :747-750.

[2]纪薇, 王红松, 苏本江.关于高校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 :96-97.

[3]田亚茹.对高校选修课“教”与“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文汇, 2011, (34) :36.

[4]李金华, 张德强.机械工程专业选修课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 2012, (1) :43-45.

[5]戴亚娥, 谭恒松, 陈燕燕.大学生选修课诚信模型的研究[J].福建电脑, 2010, (12) :24.

[6]刘晨晨, 范通让.关于《信号与系统》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内肛科技, 2008, (9) :82.

上一篇:中国高校教育下一篇:玉米高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