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2024-08-13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精选12篇)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1

新课改地方选修课程的构建与发展 (选修II) , 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教师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 推动选修II的构建与发展, 从而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 适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是推进特色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 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是构建和发展地方选修课程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利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 关注学生的个性, 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来构建和发展地方选修课程, 就在极大程度上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质问题, 校本培训就尤显突出。

校本培训, 本身就是从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 为了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和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 让教师立足于学校, 将日常的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整合在一起, 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研、培训手段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机结合, 紧密结合教学实践, 在专家、培训者、教研员和高水平同行指导下, 积极参与对实践新课程的教学行动研究。

而选修II的构建, 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与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等同发展。“自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地方选修课则为教师信息技术自主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师之间发生的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 它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不再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受器”, 而是地方选修课程构建中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二) 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是新课改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课改实验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 没有现成的答案, 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解决。研究表明,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 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 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教师把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 才能不断修正错误,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只有几乎所有的教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学校也才能形成特色。

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必然出现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这就要依靠校本培训来解决。因而, 必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使教师尽快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以此来促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推动教师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实际上, 许多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基本到位, 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制约着学校信息化与教师信息化的发展, 表现为教师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的理念, 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认识尚停留在了解、听说的层面;教师极少主动使用这些设备来优化教学, 更多是为了公开课、竞赛等活动而准备;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运用还存在缺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技术的层面上也较为欠缺;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非常丰富, 但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相对很少。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实践给予解决。因此, 着眼于地方选修课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任重而道远。

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的途径与机制

(一) 校本培训解决的是服务于选修课程的“工具”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帮助教师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 不是要培养技术的专家和计算机高手, 而是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修改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技术特性并能将这些技术与地方选修课程的工作结合起来。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 尤其对于学科教师, 自己的特长和学习重点应该是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规律。如果他们用很多的时间来学习计算机专门技术, 就容易失去自己的特长。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帮助他们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而不是要陷教师于技术学习的泥沼中, 在技术学习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对于学科教师, 只要掌握基本的技术, 对技术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了解技术的作用和局限, 才能足以支持他们使用这些技术构建和开发地方选修课程。

(二) 以开发地方选修课为目的, 针对性强

技术的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 不能采用讲授知识的方法来培训技术, 对于不同的技术内容, 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在技术培训策略的选择上不合理, 那么内容的选择就失去了意义, 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在教师培训中, 我们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对象的差异性、时间的业余性, 坚持全体参与、分类培训, 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做法。精选培训内容, 保证全体参加培训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强化操作能力, 以实际应用为主。例如, 针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录音带与MP3音乐播放出现矛盾的问题, 可以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实物投影仪、班班通系统的使用培训;专门对英语教组进行怎么把录音带转化成MP3音乐的培训, 这就解决了如何把地方民歌民谣转换成MP3, 从而可以开设地方音乐赏析课。这样, 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 熟练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中, 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 促进认识的深化, 增强了记忆, 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感到受益匪浅, 于是产生了进一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学习热情, 积极主动参加培训, 从而进一步推动地方选修课的开发与研究, 凸显学校特色。

(三) 地方选修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信息技术个性化的需求

在每次培训中, 总有一部分教师因为选修内容的不同要求, 对不同技术学习有强烈的渴望, 又具备一定的基础。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为他们特别开设一些较深入的技术讲座与技术交流辅导,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因此, 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个性化的指导, 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培训而言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指导教师。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转换思路, 从教师身上找指导力量, 发挥技术水平较高教师的作用, 以满足大量个性化指导的需求。在校本培训实践中, 通常将教师分成学科小组, 每个小组既有一两位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 也有部分水平较低的教师, 通过布置技术学习任务, 要求小组协作完成, 并且不仅评价教师个人的作业, 也评价小组的作业。这样, 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作业, 还要帮助组内的教师完成作业, 给他们提供技术学习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师指导的不足。

解决了学科内的问题, 那么, 这个学科的地方选修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就基本完成, 教师就可以发挥个性化去发掘具有个性化的地方选修课程了。

(四) 突破时空, 针对特别选修课要求的网络培训

对于具有极具特色的选修课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如动漫制作, 可以设置特别的网络专题培训。首先, 把选修课中信息技术操作的一些关键性的知识要点发在学校网站上或做成幻灯片, 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出现问题后的解决办法, 让教师边看操作步骤边练习。如果还不懂, 还可以利用网络办公系统中的信息交流区, 进行网上交流或个别辅导。有了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的支持,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老师们都知道先看提示, 大部分的老师看完提示后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学习使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起来, 避免了我们许多重复的讲解, 又集中解决了许多重难点问题。其次, 可以建立特别选修课要求网络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建立, 教师可以集中解决这些选修课所遇到的技术问题, 从而, 有利于促进选修课的质量的提高。

(五) 督促激励, 形成促进选修课发展的信息技术培训机制

选修课的发展, 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 一个好的激励机制, 不仅解决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更能促进地方选修课程的长足发展。如, 班班通网络系统的建立, 要求教师选修课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案, 现代信息技术成绩进考核。又如, 规定各级各类教坛新秀、教学骨干的参评教师, 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达到全国等级考试合格以上的水平, 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市级等级考试合格水平者, 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凡在开展地方选修课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 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这些措施, 有效地激励着教师把提高选修课信息技术水平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目标, 不断地追求、学习、发展。

在评价培训成绩方面, 改变过去培训的评价只看最后一次考试的做法。第一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评价, 主要内容有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 当前学习成绩等。第二实践评价, 最终的评价还要考核到培训结束后, 在指定的时间内, 教师能不能把学的东西在选修课中应用, 以及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如运用信息技术与选修课程整合的次数、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个数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第三, 评价要人性化。这是指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 又有一定的灵活;既要有一般的标准, 又要有个性的内容等, 要成为让学员认识自我, 超越自我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苏刚石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J]2012 (6) .

[2]姚文峰庄美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探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05 (11) :55-58.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2

课程名称:Flash动画制作初步

授课人:熊雪芳 2010年9月

第一课时:动画原理、素材收集

教学目的:

1.了解视觉残留的概念; 2.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及分类; 3.构成电脑动画的素材分类; 4.基础素材的获取。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动画是多媒体产品中最具吸引力的素材,具有表现力丰富、直观、易于理解、吸引注意力、风趣幽默等特点。动画素材的制作需要两方面的知识,其一,动画的绘画与制作知识;其二,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知识。动画的绘画技巧和相关制作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及制作经验,对于大多数试图制作多媒体产品的人而言,无疑是难度较大的工作。至于动画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知识,只要具备一些电脑使用常识,经过短时间练习就能掌握。

一、[视觉残留原理] 反射到我们人眼的光影要在视觉中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才会消失。

1.观察下面关于视觉残留(persistence of vision)的实验:两盏小灯相距1-2米远,放置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内。

让这两盏小灯以缓慢的速率交替点亮和熄灭。观察者看到的是两盏小灯分别点亮和熄灭。

2.让这两盏小灯以25-40毫秒的时间间隔交替点亮和熄灭。观察者看到的是一盏小灯在两个位置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两盏小灯分别点亮和熄灭。

什么是动画?

英国动画大师约翰·海勒斯(John Halas)对动画有一个精辟的描述:“动作的变化是动画的本质”。动画由很多内容连续但各不相同的画面组成。由于每幅画面中的物体位置和形态不同,在连续观看时,给人以活动的感觉。

动画利用了人类眼睛的“视觉滞留效应”。人在看物体时,物体在大脑视觉神经中的停留时间约为1124s。如果每秒更替24个画面或更多的画面,那么,前一个画面在人脑中消失之前,下一个画面就进入人脑,从而形成连续的影像。

随着动画的发展,除了动作的变化,还发展出颜色的变化、材料质地的变化、光线强弱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赋予了动画新的本质。

二、[动画原理] 动画是将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艺术.实现由静止到动态,主要是靠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利用人的这种视觉生理特性可制作出具有高度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动画影片.

动画制作过程

动画的制作是相当艰巨的工程,也是十分耗费时间和金钱的工程。在动画制作中,往往不能像拍摄实景电影那样,先拍摄大量胶片,然后在后期制作中剪掉不需要的部分。而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要事先准确地策划好每一个动作的时间、画面数,实施时就不会出现多余的画面,以此来避免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三、[电脑动画的分类] 电脑动画就动画性质而言,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帧动画,另一类是矢量动画。如果按照动画的表现形式分类,则可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变形动画三大类。所谓帧动画,是指构成动画的基本单位是帧,一部动画片由很多帧组成。帧动画借鉴传统动画的概念,每帧的内容不同,当连续演播时,形成动画视觉效果。制作帧动画的工作量非常大,电脑特有的自动动画功能只能解决移动、旋转等基本动作过程,不能解决关键帧问题。帧动画主要用在传统动画片的制作、广告片的制作,以及电影特技的制作方面。

矢量动画是经过电脑计算而生成的动画,主要表现为变换的图形、线条和文字,其画面只有二帧。矢量动画通常采用编程方式制作,也有某些工具软件用于制作矢量动画的。

二维动画又叫“平面动画”,具有非常灵活的表现手段、强烈的表现力和良好的视觉效果。二维动画的特点是:运用传统动画的基本概念,在平面上构成动画的基本动作。并且在保持传统动画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发挥电脑处理的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

三维动画又叫“空间动画”,主要表现三维的动画主体和背景。三维动画的特点是:动画主体的三维造型是经过计算得到的,无须画出物体在旋转和翻滚时的各个面。三维动画的加工和后期制作往往采用二维动画软件完成,三维动画不能产生真正的三维视觉效果。

变形动画属于平面动画,其显著特点是:通过计算,把变形参考点和颜色有序地重新排列,形成变形效果。变形动画所产生的效果令人吃惊,可随意把一个物体变成另一个物体,具有非常引人的视觉效果。变形动画主要用于影视人物、场景变换,特技处理、描述某个缓慢变化的过程等场合。

四、构成电脑动画的素材分类;

电脑动画的素材可分为:文本、图象、视频、声音等

文本素村 可通过录入和扫描获取,主要用于动画的提示、说明、转场等

图象素材 一般复杂点阵图象或通过扫描获取,简单图象或矢量图象可通过图象设计软件如PS制作 视频素材 可使用摄像机录制再导入电脑中,或者在其它的影视作品中用相应的软件截取

声音素材 根据需要,使用麦克风进行录制 [练习] 录入一段文字,网上搜寻风、雨的图象,搜寻世博会吉祥物的视频

第二课时:FLASH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

1、了解flash动画设计的基本理念,能够根据表达与交流的需要,利用flash工具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掌握flash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选取、椭圆、矩形、刷子、颜料桶。教学过程

平时我们只要上网或看电视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FLASH动画,比如FLASH广告,FLASH MTV,FLASH影片,还有FLASH游戏、FLASH网站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现在比较热门的动画制作软件:FLASH,在学习之前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个FLASH作品。(欣赏FLASH)[FLASH界面组成] 打开FLASH软件,观察一下它的界面组成:菜单栏、时间轴、工具箱、舞台、工作区、动作、帮助面板、属性栏、面板

Flash5中文版的基本工作环境 舞台(Stage)就是工作区,最主要的可编辑区域。在这里可以直接绘图,或者导入外部图形文件进行安排编辑,再把各个独立的帧合成在一起,以生成电影作品。时间轴窗口(Timeline)用它可以调整电影的播放速度,并把不同的图形作品放在不同图层的相应帧里,以安排电影内容播放的顺序。绘图工具栏(Drawing Toolbar)放置了可供图形和文本编辑的各种工具,用这些工具可以绘图,选取,喷涂,修改以及编排文字,还有些工具可以改变查看工作区的方式。在选择了某一工具时,其所对应的修改器(Modifier)也会在工具条下面的位置出现,修改器的作用是改变相应工具对图形处理的效果。

4符号库窗口(Library Window)用以存放可以重复使用的称为符号的元素。符号的类型包括有图片(Graphics),按钮(Button)和电影片断(Movie Clip)。其调用的快捷键为Ctrl-L。其它窗口 [FLASH工具箱的学习] FLASH工具箱中有很多绘图工具,我们来看下它们的用法:

Flash 5绘图工具

名称:箭头工具

作用:1.选择、移动线条、色块、符号等;

2.对线条进行整形;例子 注意:选择的同时按住Shift键可以选择多个对象

名称:直线工具 作用:画直线;按住Shift 键可作出水平、竖直、45度的直线

名称:贝赛尔曲线工具 作用:创建路径、不规则 形状

注意:可以创建/删除节点 名称:椭圆工具

作用:画圆/椭圆 名称:铅笔工具

作用:画任意形状线条 注意:三种模式;

名称:墨水瓶工具

作用:修改线条属性 名称:吸管工具

名称:选择工具

作用:直接编辑对象的关键 点以得到理准确的图形

名称:套索工具

作用:自由选取不规则区域; 通常用于去掉图形的背景使之透明。注意:三个修正项; 名称:文本工具

作用:创建和修饰文字 名称:矩形工具

作用:画矩形/正方形 名称:刷子工具

作用:模仿多种笔的效果;填色。注意:五种填色模式; 名称:油漆桶工具

作用:填充封闭区域 名称:橡皮工具

作用:获取线条/色块属性 作用:擦除线条/色块

1.画直线

1、画任意角度的直线。方法:使用工具。

2、画固定角度的(水平、垂直、45°角)直线。方法:按住Shift键同时画线。

3、改变直线的位置。方法一:使用上,释放鼠标。方法二:使用

工具,选中直线并拖动到新位置

工具,选中直线,然后在“信息”面板中输入X、Y坐标值,并按回车键确认。此方法常用于精确定位。

图2.2-1A 信息面板

图2.2-1B 转换面板

4、改变直线的角度。方法一:使用方法二:使用

工具,直接拖动直线的某一端。工具,选中直线,然后在“转换”面板中输入旋转角度值,并按回车键确认。此方法常用于精确定位。

5、变直线的线型、线宽、颜色。使用

工具,选中直线,然后在“描绘”面板中选取一种线型,并调整线宽和颜色。

图2.2-1C描绘面板

6、直线变曲线。方法:选取

工具,将鼠标移到直线附近,当鼠标指针变成带弧线箭头形状时,按住并拖动鼠标,直线将变成曲线,释放鼠标。

7、直线变折线。方法:选取

工具,将鼠标移到直线附近,当鼠标指针变成带弧线箭头形状时,按住Ctrl键并拖动鼠标,直线将变成折线,释放鼠标。

【综合运用】:1:利用画线工具

画一个如图所示的立方体。

要求:

1、练习直线画法。

2、学会用标 尺、网格来确定位置。

3、按Shift键同时选择多条直线。

4、改变线型。

2:利用画线工具画一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

要求:

1、练习直线画法。

2、学会用标尺、网格来确定位置。

3、掌握贴紧对象、复制并应用转换、删除多余线段、组合等操作。

4、输入简单文字 2.画椭圆(Oval)、画矩形(Rectangle)

【综合运用】 1:利用椭圆工具

画一个如图所示的图形。

要求:

1、练习椭圆、正圆画法。

2、使用标尺、网格来确定位置。

3、旋转、复制并应用转换。

4、填充图形

2:利用矩形工具[课堂练习] 试完成以下练习:

叶子 西瓜 蘑菇 渐变色 铅笔 花 鱼 月夜

画一个矩形,然后将其变形为如图所示的碗形。

第三课时:逐帧动画的创作,特殊文字效果 教学目的:

1.了解FLASH中的层、帧、组件的性质和对应关系 2.制作一个简单的逐帧动画。3.学会制作特殊文字 教学过程

每一种动画都遵循下面的5个标准流程:(1)布置舞台(尺寸大小、背景颜色等)(2)寻找演员(绘制元件、导入元件等)(3)编辑剧本(构思剧本,制作动画过程)(4)存储文件(5)发布文件

一、几个概念

时间轴:时间轴是Flash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用它可以查看每一帧的情况,调整动画播放的速度,安排帧的内容,改变帧与帧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不同的动画效果。

组件:组件相当于舞台上的演员,根据性质又分为三类:影片剪辑、按钮和静态图象

图层:一个场景可分为多个图层,图层相当于舞台的深度,越上层的图层所处的位置越靠观众,越后的图层越远离观众。图层分为普通图层,用于组件的的活动,另外像遮罩层,引导层等特殊图层用来制作特殊的动画。

帧的概念:组成时间轴的单位,动画播放的速度。如12帧/秒的播放速度,120帧就可以理解为10秒钟的时间。

空白关键帧:当前帧没有内容的画面,它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白色的小圆圈表示。

关键帧:当前帧上有内容的画面,它在时间轴上用一个黑色的小圆圈表示。

二、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

1.在网上搜索一个人物行走的GIF动画,导入到FLASH中,名字为 xz01-xz09 2. 单击第1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1,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3. 单击第2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2,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

4. 单击第3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3,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

5. 单击第4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4,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

6. 单击第5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5,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

7.单击第6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6,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

8. 单击第7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7,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

9. 单击第8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8,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 均设为250。

10. 单击第9帧,从库中拖入图形元件:xz09,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X、Y坐标均设为250。

11.发布、测试。方法:控制>>测试影片(快捷键 Ctrl+Enter)。

三、存储文件:

菜单“文件”中的“保存”,保存后的文件扩展名为.fla

四、发布文件:

菜单“文件”中的“发布”,注意发布前应先进行“发布设置”,因为在FLASH中可以发布成多种文件类型。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发布成FLASH影片文件,其扩展名为.swf 补充说明:.fla 源文件(可以再编辑修改)

.swf flash作品(不能修改,直接播放)

五、特殊文字制作

一、点框文字 制作步骤:

1、用文字工具输入文字。

2、将文字使用“分离”。

3、再将每个分离的文字使用“分离”,即直到文字被选中时呈现点型。

4、使用“墨水瓶”工具,设置线型为“点型”,设置线的颜色(注意务必使用与文字颜色不同的一种颜色),用鼠标单击文字。

5、所有文字的边线勾勒完毕后,用选取工具选取文字内心,并删除。

二、彩虹文字 制作步骤:

1、用文字工具输入文字。

2、将文字使用“分离”,(分离二次)。

3、选择填充颜色,再用颜料筒单击文字即可。

三、彩图文字 制作步骤:

1、用文字工具输入文字。

2、将文字使用“分离”。

3、选择填充类型为“图片”,图片填充有二类。

4、再用墨水瓶工具勾勒边缘。

5、将边缘线条转化为填充。

6、“修改”--“形状”--“柔化填充边缘”。

[课堂练习] 制作一个简单的逐帧动画、制作一个特殊FLASH文字

第四课时:动作补间动画制作 教学目的:

1.学会制作元件、加深对元件的理解。

2. 熟悉动作补间动画,掌握关键帧、元件、动画补间动画的过程;

[教学过程] 首先对几个概念进行讲解:

动作补间动画——在Flash里,这种先确定一段动画首尾两帧画面中对象的位置,然后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这两帧之间画面的动画。

元件——是指可以重复使用的对象,分为图形元件、按钮元件和影片剪辑元件。

实例——元件在舞台中的实际应用称为实例。把元件从“库”面板里拖到舞台上时,就创建了该元件的一个实例。

动作补间动画的基本制作过程:

先绘制或导入对象,再把它转换成图形元件,然后确定对象运动前的画面(关键帧);再在“时间轴”面板上选定下一关键帧的位置,在这个关键帧中,利用工具箱中的工具改变对象的大小、位置和角度等属性;再次,执行“插入→创建补间动画”命令或选定“属性”面板中的“动作”补间,生成前后两个关键帧之间的补间动画。

教师操作讲解: 制作动作补间动画

A:自绘矢量图形,做使圆滚动的动画

1、制作一个从左到右滚动的圆。

2、用任意变形工具调整:使圆从大变小。

3、使圆变颜色。

4、使圆变消失。

5、将这些操作连贯起来。形成60帧的完整动画 ————不能将动作补间简单理解成位移

B:导入保存的图片,做图片移动的动画

在Flash窗口中绘制起始帧和结束帧的画面,也可以在起始帧和结束帧中导入已有的图片。确定起始关键帧的画面后,在下一个关键帧中利用工具箱中的工具改变对象的大小、位置和角度等属性,然后动作补间,生成两个关键帧之间的补间动画。

教师演示

1、导入图片

第一步:启动Flash,执行“插入→新建元件”命令,出现“创建新元件”对话框时,在名称中输入适当的元件名“小女孩”,在行为栏中选定“图形”选项,再单击“确定”按钮,进入元件编辑状态。

第二步:执行“文件→导入”命令,出现“导入”对话框后,打开保存图片的文件夹,选定要导入的图片文件,然后单击“打开”按钮。这时,元件编辑区中会显示出导入的图片。

2、制作动画

制作图片从舞台的左上角进入,沿对角线运动到舞台的右下角,然后再从右下角移出的动画。

第一步:单击“场景1”图标,进入场景编辑状态。

第二步:执行“窗口→库”命令,打开“库”面板,在“库”面板中单击“小女孩”图形元件名,然后把“小女孩”元件拖到舞台中。

第三步:把指针指向图片后拖动,把它拖至舞台左上角以外的灰色区域,作为动画的起始点。

第四步:单击“时间轴”面板中的第30帧,然后插入关键帧。

第五步:把“小女孩”图片拖至舞台右下角以外的灰色区域,作为动画的结束点。

第六步:单击“时间轴”面板上的第1帧,执行“插入→创建补间动画”命令,在1~30帧之间创建补间动画。

第七步:执行“控制→播放”命令(或敲回车键),播放动画,可以看到“小女孩”图片从左上角进入舞台,然后从右下角移出舞台。

第八步: 保存文件为“小女孩.fla”

[课堂练习] 制作一个二球相撞的动作补间动画

第五课 形状补间动画

教学目的:

1、创建矢量图形

2、创建形状补间动画

3、将文字转变为形状

4、用混色器设置颜色 [教学过程] 形状补间动画是Flash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运用它,你可以变幻出各种奇妙的不可思议的变形效果。

本节从形状补间动画基本概念入手,带你认识形状补间动画在时间帧上的表现,了解补间动画的创建方法,学会应用“形状提示”让图形的形变自然流畅,最后,提供了二个实例练手,帮助你更深地理解形状补间动画。

1.形状补间动画的概念(1)形状补间动画的概念

在Flash的时间帧面板上,在一个时间点(关键帧)绘制一个形状,然后在另一个时间点(关键帧)更改该形状或绘制另一个形状,Flash 根据二者之间的帧的值或形状来创建的动画被称为“形状补间动画”。

(2)构成形状补间动画的元素

形状补间动画可以实现两个图形之间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的相互变化,其变形的灵活性介于逐帧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二者之间,使用的元素多为用鼠标或压感笔绘制出的形状,如果使用图形元件、按钮、文字,则必先“打散”再变形。

(3)形状补间动画在时间帧面板上的表现

形状补间动画建好后,时间帧面板的背景色变为淡绿色,在起始帧和结束帧之间有一个长长的箭头,(4)创建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

在时间轴面板上动画开始播放的地方创建或选择一个关键帧并设置要开始变形的形状,一般一帧中以一个对象为好,在动画结束处创建或选择一个关键帧并设置要变成的形状,再单击开始帧,在【属性】面板上单击【补间】旁边的小三角,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形状】,此时,时间轴上的变化如图3-3-1所示,一个形状补间动画就创建完毕。

形状补间动画的【属性】面板上只有二个参数:(1)“简单”选项

在“0”边有个滑动拉杆按钮,单击后上下拉动滑杆或填入具体的数值,形状补间 动画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1到-100 的负值之间,动画运动的速度从慢到快,朝运动结束的方向加速度补间。

在1 到 100 的正值之间,动画运动的速度从快到慢,朝运动结束的方向减慢补间。默认情况下,补间帧之间的变化速率是不变的。(2)“混合”选项

“混合”选项中有二项供选择:

“角形”选项:创建的动画中间形状会保留有明显的角和直线,适合于具有锐化转角和直线的混合形状。

“分布式”选项:创建的动画中间形状比较平滑和不规则。至此,“形状补间动画”的相关知识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下面动手个实例,体会一下形状补间动画的奇妙。

教学实例:庆祝国庆

制作步骤

1、创建新文档

执行【文件】|【新建】命令,在弹出的面板中选择【常规】|【Flash文档】

选项后,点击【确定】按钮,新建一个影片文档,在【属性】面板上设置文件大小为400*330象素,【背景色】为白色,图3-3-5 文档属性

2、创建背景图层

执行【文件】|【导入到场景】命令,将本实例中名为“节日夜空.jpg”图片导入到场景中,在第80帧处按下F5,加普通帧。

3、创建灯笼形状

画灯笼,执行【窗口】|【设计面板】|【混色器】命令,打开混色器面板,设置混色器面板的各项参数。

选择工具栏上的椭圆工具,去掉边线,在场景中画一个椭圆做灯笼的主体,大小为65*40象素。接着我们来画灯笼上下的边,打开【混色器】面板,设置参数。

选择工具栏上的矩形工具,去掉边线,画一个矩形,大小为30*10象素,复制这个矩形,分别放在灯笼的上下方,再画一个小的矩形,长宽为7*10象素,作为灯笼上面的提手。

最后用直线工具 在灯笼的下面画几条黄色线条做灯笼穗,一个漂亮的灯笼就画好了。(为了能清楚的显示灯笼,可暂时将背景色改为蓝色)。

4、复制粘贴四个灯笼

复制刚画好的灯笼,新建三个图层,在每个图层中粘贴一个灯笼,调整灯笼的位置,使其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场景中。

在第20、40帧处为各图层添加关键帧,放置错落有致的灯笼

5、把文字转为形状取代灯笼

选取第一个灯笼,在第40帧处用文字“庆”取代灯笼,文字的的【属性】面板上的参数:【文本类型】为静态文本,【字体】为隶书,【字体大小】为60,【颜色】为红色。

对“庆”字执行【修改】|【分散】命令,把文字转为形状。依照以上步骤,在第40帧处的相应图层上依次用“祝”、“国”、“庆”三个字取代另外三个灯笼,并执行【分散】操作,6、设置文字形状到灯笼形状的转变。

在“灯笼”各图层的第60帧及80帧处,分别添加关键帧,现在,在80帧处各“灯笼”图层中的内容为“文字图形”,应该把它们换成“灯笼”。

具体办法可以分别选择第20帧中的“灯笼”图形,再一个个“粘贴”进第80帧中,当然,你先应该清除第80帧处4个“灯笼”图层中的内容!

7、创建形状补间动画。

在“灯笼”各图层的第20、60帧处单击帧,在【属性】面板上单击【补间】旁边的小三角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形状】,建立形状补间动画.[课堂练习] 模拟教师操作,制作灯笼转字的动作补间动画

第六课 引导层动画制作

教学目的:

1、了解动画中路径的概念

2、掌握引导图层的概念和建立的基本方法

3、了解引导动画及引导层动画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动画中的路径

在动作补间动画的学习中,动作补间动画都是使运动对象沿直线运动,但有时我们需要按照某一特定的路线进行运动,比如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动画,就不能让地球直线移动,我们能否让地球沿某一特定路径运动呢?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近圆的椭圆,我们把这个就看做是一个路线(路径),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月球绕着地球沿着椭圆轨道运动的动画来学习引导层动画制作。

二、引导层

引导图层就是设定运动对象运动的某一路径(路线),在引导层中画好运动路径,在被引导层(引导层的下一层)中使运动物体与路径相吸附在一起(用鼠标点中运动物体的中心移动)。

三、制作引导层动画。

1、制作组件:A:把文档属性背景设为黑色 B:做一个圆球,把它转换为组件,制作成太阳的组件 C:再增一个图层做一个稍小的球作为“地球”,并把它转换成图形组件。

2、添加引导图层,构造引导图形

A:插入图层,绘制一椭圆曲线(运用椭圆工具,在绘图区中绘制一个椭圆,将颜色区域剪切,余下的边缘曲线即为我们构造的物体运动的路径)。

B:设置起始位置:若要物体沿某一特定路径运动,就要找到起始和结束位置,我们现在给出的这一椭圆封闭曲线,要想在封闭的曲线上找到起点和终点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在某一部位擦除一点使之断开

C:在地球层,将地球实例放到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使用吸附),设置帧动画的方式为移动。

D:构建的路径在输出的影片中没有看见(引导图层的内容在输出的影片中是隐藏的),如果需要路径,在最底层绘制一个相同的椭圆路径)。

小结:引导层动画的实质还是动作补间动画,要移动的图层(地球层)仍然是一个从起点帧到结束帧的动作补间,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套入了一个路径,使动画的轨迹由直线转为了沿路径前进。

[课堂练习]

制作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引导层动画

第七课 学习制作遮罩动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Flash中遮罩的含义及原理;

2、使学生学会遮罩图层的建立和遮罩效果的实现方法;

3、使学生学会在排序面板中对对象进行排序;

4、学会分析他人的Flash作品并学习其中使用的技术、技巧

5、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合作、创新精神。教学过程:

先展示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后部分学生的优秀Flash作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利用Flash中的遮罩效果制作更完美的动画效果。目标一:简单的Flash遮罩效果动画的实现

1、教师演示范例1“文字遮罩”的制作过程,并介绍“遮罩层”与“被遮层”的概念、引入“遮罩”的原理。

原理:遮罩是flash基本动画之一,并且它的效果最漂亮。其基本原理就是用一层遮住另外一层,产生特殊的效果,它类似于Photoshop和fireworks中的遮罩。要产生遮罩,至少要有两层,上层盖下层,上层决定看到的形状,下层决定看到的内容。

目标二: “探照灯”实例演示制作

1、教师演示范例1“探照灯”的制作过程

先导入一幅图,放入场景中心,将此层做为被遮罩层。

接着新建一图层,在图层中输入文字“三原县职教中心”,设置好字体字号,然后在新建的图层上右击选择 “遮罩”。

试试改文字的颜色、透明度等色彩效果,看对遮罩有无影响。(实验证明:遮罩层仅仅改造遮罩效果的形状,遮罩层的颜色不会对遮罩效果产生任何影响)。

2、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动画中,如果改变两层的顺序,再利用“遮罩”效果,制作出的动画会有什么改变? 目标三:“双探照灯”实例演示制作

1、教师演示范例3“双探照灯”的制作过程。

一个遮罩不仅可以遮罩一个图层,而且可以遮罩多个图层,只要我们再增加一个被遮罩层,在新增的图层中做一个蓝色实心图从右向左运动的运动动画,就轻易的实现了双探照灯的效果。目标四:“放大镜”实例演示制作

1、教师演示范例4“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要实现放大镜效果,其实我们是用一个实心圆(有填充色)做为遮罩层。而用一幅画做为被遮罩层,遮罩层仍然是一个从左至右运动的圆的运动动画,以表现放大镜仔细观察这幅画的效果。但仅仅如此还不行,因为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放大镜所处的画面。其余地方的画面也应显示出来,不过比例要小一点,亮度要小一点。所以我们必须还添加一普通层,这层位于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下面,将被遮罩层的那幅画复制后粘贴于本层,并用缩放工具适当缩放图的大小。

最后,在遮罩层的上方,新建一层绘制放大镜的手柄,让它和遮罩层一起运动,就可以看到放大镜的效果了。

[课堂练习]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校本培训 培训模式 培训内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08-021-02

一、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现状分析

2004年《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后,全国自上而下已经普遍展开了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样,在进行教师培训的研究模式方面,大量的文献研究及经验总结都层出不穷。结合多方的意见,在培训模式上主要分为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形式和由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形式,对以上两种培训形式的利弊意见各异。

现在很多研究都表示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通过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和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他们都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很多经验,大多数把校本培训模式归结为六部分,即“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创设信息化环境→选择培训方式→培训管理与评价→反思总结提高”的模式。但是,他们都是以城镇学校作为研究的对象,且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把相关的模式转移到农村学校的信息校本培训中却遇到很多问题。

二、现有的培训模式在农村学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2004年开始,笔者就负责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并负责开展各项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及技能考试、技参比赛等。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参考了多方不同的模式,应用到培训实践过程中,通过工作中的亲身观察、反思和受训教师的深入访谈,笔者发现,当前的培训模式对农村学校的教师存在着不少的制约问题,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 农村学校教师的结构特点。农村学校教师以青、中、老构成,且中、老年教师为主要的教学力量,他们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如果按照当前大多数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进行,会造成很多教师跟不上,久而久之就会放弃。

2. 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低于城镇学校,这是普遍的现象。学校的领导意识不强,对教师每次培训的内容及意义不了解。每学年由学校组织的培训多以完成检查任务为主。其次对教师的培训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直接造成教师的接受培训心态不正确。

3. 培训形式脱离学校教学实践。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应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学识需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学校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长此以往,造成教师把培训当成是完成考核或评职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4.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受训教师能力层次差异很大,其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培训中没能进行合理安排相应的内容,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水平有一定距离,影响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且教师参加培训完毕后对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不多,而内容又很多,很快又忘记了,效果不理想。

5. 受地域及时间的限制。由于地处农村,网络及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普及,且相关的主管部门一般都不会在教研教改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此类学校,那么由上级到教师,直接造成心态上的不端正,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培训的难点。同样受地域的限制,在开展培训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过程中,如何开展校本培训的模式,只是工作的总体方向,当我们把需求分析了,培训内容确定了,相关的制度制定了,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工作是否就能顺利进行,会不会中途流产?其实,更应该关注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调整,细化工作的步骤,才能使校本培训长时间深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三、细化培训模式的几个要点

笔者从参加学校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反思,认为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中除要确定的工作目标、培训模式外,更要关注和解决的以下几个要点。

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关注,以上级带动学校领导的重视

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校本培训方面的重视。通过参加申报“省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或省级、市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题作为工作的基础,引起学校领导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促进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发展,并确保校本培训项目的开展,及学校在校本培训方面的经费支出。

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校本培训的领导机构,完善机构人员配置与分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制定校本培训的规划与方案;制定考勤制度等。根据每次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的计划、内容、评价机制等。

校本培训的内容制定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一直都有集中教师开展信息化培训,所以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内容方面不能与之相冲突,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应该成为其补充。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加强设备使用方法的培训

现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所投入的设备基本如下:以教育网为接口连接互联网;校内组建以千兆为主干,百兆为支干的校园网,连接各教学场室;多媒体教室平台内装有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音箱等;配备学生电脑室、教师电脑、电子阅览室、物理电教室、化学电教室、多功能电教室等;组建学校一卡通系统。以上配置基本可以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但教师平时所接受的培训都是以软件的操作为主,且由于教师的水平不一,有大部分教师对设备的使用不熟悉,甚至不懂以致不敢使用。有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设备出现一些简单的故障或使用不当等问题时,不懂得进行即时处理,误了上课的进程等问题时有发生。

nlc202309031829

针对此问题,在学校校本培训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方面加强培训。可以级组或科组为单位,开展讲座或实操示范形式进行培训。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综合操作的培训

近几年来,多数教师都参加了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都是以单一的软件操作为主,或以完成某个单一的目标为任务的教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都达标了,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要综合运用到多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才可以更好、更合理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如要制作多媒体的课件时,很多时候要求进行声音、图片处理。但是很多教师只会在网上搜索一些现成的素材,再把它们添加到课件中去;有的教师在课件的制作时,只能强行的把相关的素材添中到课件中,对课件的布局和颜色的搭配等问题处理等不好,结果课件的显示效果很差等等。

根据以上两点,作者提议可以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时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 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培训;

B. 教学设备常见故障与故障排除方法;

D. 视频的录制与编辑培训(声音的格式转换、剪切、压缩等);

E. 图片的编辑(图片的制作、格式的转换、压缩等);

F. 课件制作时的注意事项(声音的协调、内容的布局、颜色的搭配等);

G. 教学主题网站的制作(主题的选定、网站的布局、颜色等);

具体操作中,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关的培训内容。

培训的形式

因为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信息化渗透到学校教学教研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培训。

集中讲座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集中大多数人进行的培训形式。方法可以以学校的教师或外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培训内容适合大部分的教师,且培训的内容涉及面广。但内容难有针对性,且培训时间安排有难度。

分组进行讲授或示范操作

学校每周都会进行科组或级组的会议,可以利用这些会议的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简短的讲授或示范操作。

以科组或备课组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制定科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科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培训,并做好小组活动记录。

成立学校校本培训资源库,让教师通过校园网随时进行查询或自学

校园网的建设是硬件的建设,而资源库的建设是软件的建设,作为校园网的软件部分,教育资源库制约着校园网硬件部分的应用。有了信息资源,才能提供服务,才能方便教师的教学,方便学校的规划管理,方便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便于教师随时随地浏览查询;资源库要实用也要适用,资源库的内容该紧贴培训的内容大纲,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教学辅助作用,紧贴教学;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学习参考;资源库的建设要易于使用,要易于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互自学;资源库的规划建设要具有扩充性和兼容性,还要有点前瞻性,有利于资源库的充实及各种现成资源的集成,便于集中管理。

一个好的资源库应该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教师可以自行添加资源;资源种类齐全、科学;要有一定的权限设置;系统维护和管理简单。

资源可以为三大类:学习辅导类、学习心得类、共享类。

四、总结

校本培训的模式应该是灵活变通的,在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除做好总体的规划外,应更多的关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惠及更多的教师,工作才能持续进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长抓不懈,我们培训者必须时刻关注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不断的引导他们深入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不断的促进他们的成长,最终使农村学校教师能够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技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达到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娟.张豪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模式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4期.

[2] 张成光.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08期.

[3]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年第10期.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4

在对方案研训、解读、自我消化的过程中, 我认为, 要更好地领会实质、付诸行动, 应首先明确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把握深化课改大局?我认为, 从学校立场来说, 应该借深化课改这一契机, 做好“特色”这篇大文章;从教师立场来说, 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

二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深化课改中应如何应对?我认为, 此次深化课改, 是信息技术教师重新定位职业、助力学科发展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深化课改搭建的平台, 使信息技术教师在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知识拓展类等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 如何把握这个发展机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教师对深化课改政策的敏锐性、自我觉悟和自身努力。我们经常抱怨学科地位不高, 领导不够重视, 但是, “凡事只有做起来才会好起来”、“有作为才有地位”。如果我们能以扎实有效、创造性的工作去影响别人, 与学校产生良性互动, 学科的发展才会步入正轨, 甚至驶入快车道。而且, 这次深化课改, 给了教师课程开发选择权, 给了职业技能类不少于10%的课程选项, 相信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能在这次深化课改中,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助一臂之力, 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毫无疑问, 面对改革的步伐, 只有行动起来, 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 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是我自己该怎么做?在自我消化理解与学科相关的深化改革具体内容后, 两条行动主线已经非常清晰:其一, 根据学科改革要求, 把原来的必修课程整合成两个学期的内容;其二, 以学生的更好、更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 把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和教师个人兴趣结合起来, 打造多样化的信息技术特色课程。由此, 我形成了《未来职场竞争力培养系列课程》开发和实施思路, 系列课程前期包含12门课程:《玩转思维导图技术》、《别告诉我你会PPT》、《互联网——你靠什么赚钱》、《物联网与云技术》、《PS美丽新世界》、《用VB做项目管理》、《Flash创意秀》、《家庭电脑组装和网络组建》、《微博营销案例分析》、《甲方乙方》、《职场面试——你可以做得更好》、《非你莫属——你懂职业规划吗》等。仅仅是面对这些新课程的名字, 我的内心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

也许有人会纳闷, 这些课程与学生发展、学生未来职场竞争力有什么关系?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承担的学科责任吗?但是——

如果, 学生从现在起就进行职业规划;如果, 学生能及时了解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知识;如果学生能了解电商的营销策略;如果学生在今后职场中策划活动时, 能用思维导图清晰地设计活动流程并能顺畅执行;如果学生用思维导图再结合“不泯于众人”的特色PPT来展示项目规划;如果学生明白怎么样才是更有效的沟通, 怎么样才能积极地影响别人;如果Boss和同事的电脑有问题时, 他们能拔“技”相助……

如果, 这些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程真能一一走进学生的课堂;如果集每个学科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强大合力, 那教育原点的追溯, 应该不会那么困难。思路已经明确, 规划已经制定, 第一门课程会是什么呢?

《玩转思维导图技术》第一个跳进我的行动区域。这源于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技术性的内容对应的是低级思维, 思想性的内容对应的是高级思维。”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使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更加坚定“技术性、思想性与文化性携手同行”的道路, 因为我执著地相信, 技术只有融入思想、承载文化才有生命力, 才有成长性。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 受教材太多的限制, 少了些技术层面上与时俱进的内容, 少了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唤醒和催化。

凭我的直觉, 思维导图会是一个突破口。用过思维导图的人都知道, 思维导图的原理很简单, 思维导图软件技术也不难, 难在如何以这种原理和技术作为引擎, 来驱动使用者的思维, 让思维发散化、图形化、关联化、集成化, 最后促进思维的繁茂生长和内化。

经过与资深思维导图使用者的深入交流和深入学习应用后, 我更加坚信:如果不是单纯地教授制作思维导图的技术, 而是以思维导图为技术载体,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管理和生长, 那么, 这个思维管理工具必将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 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也能为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从而有效助力未来职业生涯。

2012年8月, 在学校的推动下, 我着手进行课程纲要、教案的撰写和课程资源的准备。9月初, 经过多轮修改, 终于完成了3000多字的课程纲要、12课时的教案以及部分课件和基本课程资源, 还完成了教材第一章的编写工作。9月底, 《玩转思维导图技术》作为学校第一轮选修课程的一门精品课程, 进入了学生的选课系统。

10月初, 40名学生坐在教室里开始学习《玩转思维导图技术》的第一课:走近思维导图。每节课以两个课时为一个单位, 18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2月初, 第一轮课程已经结束, 我开始对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当认真阅读学生一篇篇发自肺腑的学习总结时, 他们的每一个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门课程在他们内心种下的东西, 同时学生提出的许多中肯、有益的建议为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促使我在第二轮课程中更好地加以改进和提升, 并为我进行《未来职场竞争力培养系列课程》的第二门、第三门……第n门课程的具体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感谢学生, 因为是他们的学习需要、他们的成长需求, 激发我愿意继续前行, 走出一条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课程实施得怎么样?请你们读一读学生的总结片段吧!无需我来越俎代庖,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甲方, 学生才是课程最好的发言人——

“理清思路, 玩转思维。我想这便是我从《玩转思维导图技术》这门选修课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还记得第一节课, Miss Bian给我们看了两段视频, 其中的主人公就是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的创始人, 在视频中他向我们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现场他还直接制作起了思维导图。博赞制作的过程体现了思维导图最初始的定义: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之后, Miss Bian给我们关键词‘水果’, 让我们自己去联想一个个与之相关联的新关键词。我首先联想到了草莓, 随后我的思维渐渐发散开, 由草莓想到了太阳, 再从太阳联想到东亚病夫, 甚至联想到了东施效颦的典故以及现在各国特别关注的稀土问题。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 我的大脑中却像一片汪洋大海被掀起了狂澜, 思绪不断。

随着课程的深入, 我们所制作的和我们所想的也变得更加深刻。陆续地, 我们从莫言到自己, 从自己到书本, 从书本到自我创造, 从自我创造到英语学习, 再到综合实践。其中, ‘自我介绍’这一环节最让我记忆深刻。”

——高一 (12) 班 林瑞敏

“学了思维导图之后, 我便加以应用, 期中考前, 同学们在闷头苦背的时候, 我把历史、政治、地理三门课密密麻麻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了一遍, 觉得比起原来的背法省时多了。期中考试, 这三门课恰恰是我得‘优秀’的, 而且, 还省下了时间去复习其他知识。”

——高一 (4) 班 张理淳

“这次期中考试我就利用它复习, 历史成绩提高了许多, 我认为只要一直用思维导图努力下去, 成绩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高一 (11) 班 余海彬

“还好, 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刚开始还不是很相信这个东西有用, 所以在期中考之前只是尝试性地做了关于政治复习的思维导图。成绩竟然只比第一名差3分, 而且‘完爆’我的其他科目啊!”

——高一 (4) 班 林梦帆

“至于我在这一选修课中学到了什么, 顾名思义, 玩转的并不是技术, 而是思维。发散性思维也是思维导图的一个关键词。老师并不仅仅教我们理论知识, 而是为了拓展我们真正的实践能力, 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一种积极思考的能力。在‘未来职场’的选修课中, 渐渐地学会了去思考, 学会了去发散性思维, 自己思维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高一 (12) 班 余杭

“期中考期间, 应老师的要求, 我描画了一张关于高一语文的思维导图。也许是因为这张思维导图, 在期中考试中, 我的语文成绩取得了高分, 真的非常感谢边老师!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思维导图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By高一 (4) 班 李沁颖

“通过欣赏同学们的作品, 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现在我的自修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我的课余生活也变得更有条理, 这是我在这门课上最大的收获。”

——高一 (4) 班 钟子儒

“我觉得对我最有用的是错题整理。每次考试过后我都会反思自己, 但是这样的反思有些朦胧, 一会儿想这样做, 一会儿想那样做, 一会儿数学, 一会儿英语, 完全没有次序, 想到什么是什么。用思维导图来整理错误, 让我对问题理解得更清晰, 而且以后可以回过头来看看, 提醒自己不要重复犯错。”

——高一 (3) 班 王归然

“思维导图的使用范围真是太广了!连平时突然的一个小想法都可以用来发散, 由一个图, 能扩张成一篇不错的文章。看过清华‘学霸’时间表后, 我也想用思维导图好好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 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今后, 在知识管理方面, 我也会用思维导图帮助记忆。”

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总结 篇5

(2008——2009学第二学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不可少现代教育技术,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也已成为当今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对提高学校教师的计算机技能水平高度重视。我校坚持计算机校本培训,力求使所有学科教师能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经过一学期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本学期培训工作做一总结:

一、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精心的准备,有针对性地编写了培训教案,包括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常用软件的操作技术。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挑选有针对性的;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且有利于大家增强对计算机技能的提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并且融入我们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总结。

考虑到教师知识吸收速度和精神力集中问题,和学校条件以及考虑到培训对象在课堂上不能马上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还需要后续的巩固与提高,再加上由于内容的精简,有些知识点不能在课堂上给大家做详细讲解演示,因此我们特地安排了分散学习,培训负责人辅导。

二、培训的方式方法

此次计算机技能培训内容侧重于的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培训时我们利用边讲解边演示方式进行,并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课间和课后进行答疑。根据每次培训对象的水平差异,我们适时调整培训的内容。

三、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四、正式培训的内容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五、培训的效果

培训覆盖面广,知识点新、实用性强。从培训的现场反馈和课后反应来看,这次培训可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大家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一直非常集中,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作为培训教师来说,每次上课也是饱含激情,能够比较好的调动大家的情绪,双方互动良好。可见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师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渴望吸收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而且大家对这方面需求确实很大。

从中可以看出,这次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考虑今后可以根据各层次教师的需求,更加细化、更专题化的组织计算机培训,将培训工作持续的进行下去。

六、培训的评价

我们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评职称时考试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试题进行测试,并且及时的打出评测成绩,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同时通过测试也是一种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的过程。

七、培训的不足

虽然这次计算机技能培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由于培训时间所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不得不一再压缩培训内容,舍弃一些原来准备的实用技巧和知识点。

其次,由于培训对象本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相对较弱的教师可能会觉得培训的部分内容会过于复杂,一时难以掌握。

总之,每次培训,经过我们事前的精心准备,虽然不无缺憾,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普及面广,反映良好,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教师的教学以及信息化知识普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6

一、发挥多维度资源的优势

1.挖掘校内资源

技术教学的需求来源于生活实际,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各校的现代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机器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植物园、金工实验室、各种模型教室……这些科技含量颇高的校内资源,为小学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硬件保障。

2.用好社区与科技机构资源

社区以及相关的科技教育机构,拥有诸如木工机械、缝纫、制陶、家电、钳工、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技术、摄像等充满高新技术含量的“新设施”,是学生技术学习的校外基地。“机电一体化”设备使学生创造出各种与众不同的拱桥,“数码雕刻”设备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将设想成为现实,制作出各种极具个性的杯垫。

3.共享家庭资源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氛围,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术特长,在开展校本化教学过程中,依托信息技术,共享丰富的家庭资源,让每个学生家庭都主动地参与学科教学校本化建设。

4.综合多学科资源

技术课程校本化,要求教学内容不单单局限在本学科、本年段,教科书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载体,网络资源是很多教师首选的辅助教学资源。确实,网络的开放、互动、跨时空特点,使任课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相关学科资源有机融合进技术教学,有效完成校本化教学任务。但是网络资源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利用?实践证明,构建学科资源网、建立电子档案袋、完善主题资源包等举措都是不错的选择,能有效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统整各版本教学资源

技术教学教材版本繁多,各时期、各地区的教材,都有其地域、时代的特征,从内容上看也各有千秋。整合各版本教材的优势,是提高校本化实施有效性的一条捷径。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学者打破各时期、各地区、各版本教材的时空界限和地域壁垒,统整好各地教学资源。

比如,上科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电磁钓鱼竿”单元,相关教学内容在几个不同版本、不同学科中或多或少出现过,有的侧重电磁铁的原理,有的侧重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有的侧重电磁铁的制作,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了解电磁铁都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课时的原因,传统教学要么只着重介绍其中的某一内容,要么面面俱到但都“蜻蜓点水”,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应用了信息技术以后,对各版本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制作成学件或者课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还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促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建构知识。

6.延伸专家资源

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借助专家的力量来提高课程执行的有效性,但在现阶段,专家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如果把专家讲座、指导制作成各种电子档案,专家资源就能延伸到普通的课堂中、辐射到普通教师的教学中。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技术学科的校本化实施,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要有宽广的专业视野,但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专业水平堪忧。如此严酷的现实,作为学科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及时交流,取长补短。

技术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与实际结合较为密切,教师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书籍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多层次的、网状的、跨学科的,能有效帮助技术学科教师了解科技、环保、现代传媒、体育、文艺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并能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将各种知识串成“链”,结成“网”。

虽然技术教学强调动手实践,突出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技术学习,但是网络同样能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互动交流、专业引领提供有效平台,培养教师间的协作精神,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提高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介入,互联网的利用,师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从而大大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的介入还能使技术教学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建构知识。

比如,《迷宫》单元教学。学生对迷宫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个学生都玩过迷宫游戏,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迷宫就困难了。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特长,对传统教学进行了优化,通过制作“迷宫”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认识、设计、制作迷宫。比如“认识迷宫”环节,师生共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取舍地引入与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和充实学科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快速地认识迷宫,并找到迷宫的关键和趣味是在“迷”——障碍。

《迷宫》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在“设计迷宫”上。在迷宫的设计过程中要同时考虑通道、隔离栏、障碍栏的设置,可谓是“错综复杂”;既要体现“迷”的巧妙性,又要达到可行性、隐蔽性,可谓是“曲径通幽”;要体现“迷”的设置具有自己的特点,与众不同,可谓是“别具匠心”;要有大局观,能通盘考虑复杂、烦琐的通道、隔离栏以及障碍栏的设置,可谓是“纵观全局”。学生通过运用教师自制的课件,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在比较容易完成的通道和隔离栏设置的基础上,再进行障碍栏的巧妙设置,将设计过程中的困难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并能及时、直观、具体地发现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设计的思路,在设计过程中能反复尝试,不断总结,直至完善自己的设计。周密的程序设计,使得课件十分便于操作和修改,只要点击鼠标即可,使学生在设计操作中避免传统的、烦琐的手工绘制过程,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在创新的实践中。同时为学生度身定做的学习课件,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使教学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7

研究设计

截至2014年年底,征集的五批网络选修课程中,由专家组审核通过的微课程共有906门,并分成四类: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综合实践。这906门选修课代表了浙江省选修课程开发的普遍情况,因此可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含有信息技术内容的选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为主的课程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通过使用Excel软件,根据相应的筛选标准,统计出所有信息技术相关选修课程98门。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98个样本进行分析, 首先确定内容分析维度的依据,以系统、 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描述, 阐释研究结果。根据研究统计过程中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的基本判断,将分析的维度确定为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者、教学资源和课程设计。 其中课程内容的分析细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四大选修类型分类,包括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和综合实践; 二是以信息流动过程划分内容:信息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信息社会;三是按照课程涉及的核心技术分类。

课程开发现状述评

1.以四大选修类型分类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开设情况

浙江省高中选修课,已经上线的五批网络选修课程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课程数目基本呈平稳趋势发展(如图1), 但在每批选修课程总数的占比呈现下滑态势(如图2)。在2012年的《方案》中, 将信息技术拓展型应用课程归类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同时由统计数据发现 (如下页图3、图4),开发者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定位上,大部分趋向于职业技能类,占55%,但以知识拓展和兴趣拓展两类为定位的也有43%,另有2%的信息技术选修课以综合实践为定位开设。

2.以信息流动过程分类的课程内容情况

浙江省2012年的课改中,将原有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修改为:信息来源与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并加入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内容。由此将分类暂定为六项,但在统计过程中,发现除此六项之外,还有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课程内容,统计结果如下页图5所示。信息加工类的选修课程作为主要的选修开发内容开设,包括多媒体软件, 如平面设计类(课程如“Photoshop艺术设计及应用”)、二维动画类(课程如 “Flash动漫影片设计”)、三维制图类 (课程如“三维建模与室内设计”)。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加工整合开设的课程也占到多数,主要以数码设备使用与图像、视频处理软件结合开设,如“中学生风光摄影入门”“微电影”。除了预期的分类之外,新的课程内容如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网络技术也出现在选修课中,其中电子商务以电商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角度开设课程,如“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宝典”,网络技术主要分为组网和计算机设备安装与维修两方面,如 “家庭与办公网络搭建”“实用计算机维修技术”。程序设计也作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内容开设,开设形式多与机器人结合,如“Arduino创意机器人”。

3.课程核心技术

实际上,一维、二维、三维和程序设计都可以归类为信息加工部分,课程中关于Photoshop的课程占到大多数。 Corel DRAW软件作为新的课程开设, 思维导图与几何画板的使用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呈现,如“基于几何画板的物理问题分析”“高中化学思维导图学习策略”;二维技术应用与一维相似,一方面是对必选科目中Flash知识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新二维软件与学科整合应用的课程,如“基于Modellus的高中物理动画制作”;三维技术主要为3D制图与视频后期处理两类。3D制图类课程是以往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没有出现过的知识,在软件的选择上,也因课程主题的不同而不同,如CAD、HOMO软件作为建筑家居类课程软件,3DMAX、 COOL3D作为动画类课程软件等;程序设计类,在必修VB的基础上,开发软件的选择倾向于以开源的思路培养计算思维,弱化编程语言语法的难度,如Arduino平台与机器人的结合、Scratch游戏制作; MATLAB(美国Math 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 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 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除此之外,也有其他语言环境的编程课程软件,如Pascal。信息的获取主要是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和分析信息,一方面是与物理、化学学科相结合的传感技术,另一方面是与图形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摄影、摄像技术;网络技术主要是组网技术和计算机装配维修技能。同时,在必修部分,由于小学初中重复出现而弱化在高中阶段教学的内容网页设计,以新的开发环境重新开设。 最后一个类别为信息与社会类,主要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出现的信息技术, 如社交软件微信。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典型,此类课程主要从电商角度,培养学生互联网从商的综合技能。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核心技术情况如下页表所示。

4.开发主体

《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中提出,“学校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兴趣特长自主开发选修课程的同时,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包括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选修课程”。笔者在统计中发现,开发者的组成形式主要有三种:学校、学校与教研室、学校与高校。 学校教师开发是浙江省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发的典型形式,后两者屈指可数。 教研室与学校合作开发的典型课程是 “人工智能与虚拟机器人实现”,这是一门在教研室的组织下,集合多所学校合作开发的课程;高校与学校合作开设的典型课程是“微视频之微中有戏”,其特色是在线实时上课,实现多个班级选课,同时有较浙江省微课网更为丰富的学习支持平台。

5.课程资源

依据《指导意见》的说明,浙江省选修课的课程应具备四个学习资源:电子教材、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思考练习。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思考练习的占比都相对较高,而信息技术选修课中, 匹配教学视频的课程只有24.2%。针对教学视频的数量、视频时长和呈现形式,浙江省信息技术选修课的教学视频主要有以下特征:在具有教学视频的信息技术选修课中,为课程配备完整教学内容的教学视频占53.8%;以15分钟为界限,划分长短教学视频,其中长视频形式的课程占61.5%,并且多数教学视频以30分钟以上的时长呈现;视频形式主要采取单独录制配合录屏演示和单独录屏两种形式,有少数以课堂实录和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

6.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是指开发者对课程学习过程的思路安排,由于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开发者在课程组织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递进式和项目式。递进式是指以一个软件为核心,软件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如“CAXA三维实体造型”,以从基本操作到综合运用,从简单命令到复杂技能的思路设计CAXA三维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又如 “走近电子商务”,以成为电商所需要的条件和知识储备的思路设计课程。项目式是指以项目或特定主题划分章节,如 “工业产品设计”设计了九个作品项目,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同时项目式也有以单一项目贯穿课程,典型的课程如“买烟记——Flash动漫短片制作”,课程以特定项目的前期准备、 中期制作和后期处理的项目开发过程, 开设Flash内容的课程。

结论与启示

本着浙江省高中选修课程资源共享的精神,在线选修课平台为共享与便捷提供了可能。自2012年至今,五次选修课程的开发活动,为平台积累了一定的资源。笔者通过以上对浙江省选修课平台上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的调研,总结如下。

1.按需开设,明确定位

针对课程四大分类,《指导意见》 与实践层面对信息技术选修课属于其中哪一类看法有差异。《指导意见》指出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职业技能类课程,统计结果表明,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发者并不局限于职业技能这一类。笔者发现,包括Photoshop、程序设计在内的课程,都同时占据多个分类。从课程本身特征来说,关于课程的说明与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与四大分类之间的匹配过于模糊;从《指导意见》将学科划分的分类方式来说,也并不完全合适。笔者认为,课程的定位,应当取决于课程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和课程本身的内容结构与难度。以Photoshop类课程为例,按照《指导意见》中的说明,作为必修部分的内容或对于致力于报考设计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将此课定位为知识拓展类课程,课程难度上应选择高于必修、接近大学课程的水平;而作为生活技能类课程,与摄像结合学习,或对于致力于报考专科设计类学校的学生来说,此课程定位为职业技能类课程更合适,课程设计上应趋向基于作品项目的思路;兴趣特长类的定位,《指导意见》更倾向于奥赛、特长的方向,显然Photoshop课程定位于此有些不合适;综合实践类,课程开发者应弱化技术学习,考虑技术融合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

2.掌握全局,发展特色

教师倾向于开发多媒体技术类的课程,尤其是Photoshop、Flash课程,而这两类技能与知识在必修阶段是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呈现的,开发者在开发接下来的课程时,应当思考此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若继续开设此类课程,应以什么样的高度和视角开设。值得一提的是,有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扎堆的方法是选修课平台通过后台数据的挖掘分析,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课程开发方向的指导意见。同时,理论作为课程开发的先导,是把握课程开发全局的重要依据。信息素养理论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理论,正如以往以办公软件为主的工具理论因不适应时代发展,而逐步被信息素养理论取代一样,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反思、调整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注重课程的多样化与特色化,作为课程开发的先导,理论的多样性可以促进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目前,除了信息素养理论之外,还有计算思维理论、STEM教育理论等,多样化的理论为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在不断发展的理论中应用反思,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发展才会展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及课程本身价值的形态。

3.善用网络,重视共享、开放、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时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相比必修课程,选修课更加提倡教师自主开发,学生自由选择,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 都以相对更开放、更自由、更自主的形式开展。笔者认为,宏观上需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以优化课程开发效率,浙江省选修课平台将原本以学校为单位的孤立的选修课程,聚集起来,教师课程开发与学生课程学习的可选择性与多样性得以实现。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资源集成与共享的好处在于,教师如果要开设一门选修课程,而这类课程已经有学校开设,教师就可以将课程引进或者校本化到自己的教学中,避免因为开设需求和开设条件不匹配等矛盾而放弃开设,也减少了课程开设的时间、人力、经济成本;对于教育部门来说,通过分析选修课开设情况,掌握课程开设趋势和问题,并适当做出调整与建议,避免课程开设出现类似以往五大模块课程开设不均衡的局面,因此,资源平台本身需要加强课程情况的分析功能,为选修课的开发提供导向。

微观上开发者应创建适合的、多样的、开放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浙江省选修课的教学资源设置为: 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思考练习与教学视频,教学资源虽种类较多,但是资源呈现形式单一,如Word编辑电子教材需要按部就班翻阅并且容易迷航,PPT编辑电子课件更适合于教师课堂教学,缺乏交互性,以课时为单位、较长时长为主的教学视频容易造成学生认知负担和疲倦。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学习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高体验性,以促进学生使用学习资源学习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4.协同合作扩展开发主体的多样性

原有选修模块在实施中由于师资和资源限制带来的开设困境,导致多数教师考虑“课程难度不适合学生”而无法设置选修课程。因此,扩大开发团队, 通过合作与优势互补开发信息技术选修课,是促进优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的关键。根据开发群体的不同,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开发团队可以有校际教师合作、教师与科研团队合作、教师与企业合作。

团队合作的同时,教师自身选修课开发能力的提高也是促进课程开发的关键。教育培训部门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师选修课开发技能的培训, 另一方面还应提供信息技术教师对新技术掌握的培训。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技术与理论层面,获取更多的专业技能。

以学为中心,利用新的教学技术优化选修课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激发了对传统学习模式的深刻变革。 学校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转变,对课程教学来说,教师转变成为指导者。混合式学习、微课程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渐在高中教学中尝试与发展,这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与指导。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8

一、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基本概要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 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把握, 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 相对独立。

二、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开设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采用了“必修+选修”的结构。必修模块为全体学生打下必要基础, 选修模块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倾向, 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这样的结构形式, 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差异性问题。

三、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教学困境

问题:选修模块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高中选修课的设立也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资源。选修部分有五个模块, 如果任由学生自己选, 肯定会出现都有人选的情况, 如果仍以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来进行授课的话, 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由老师为学生选择某一个或者两个模块来上。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选择权, 选修课上成了变相的必修课, 选修模块在这样的开课模式下就失去了开设意义和价值。

思考:选修模块实现学生自主选修难在哪里?

1.高考的现实冲击着学生的兴趣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 无论高中课程如何改革, 高考都是回避不了的话题。现在我省信息技术课程列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为了保证学生顺利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由学校统一选修某一模块, 而且多年同一模块。另据ICT教育论坛网站调查统计, 大部分学校选修了《网络技术应用》模块, 很少部分学校开设了《算法与程序设计》或《多媒体技术应用》, 相对来说开设《数据管理技术》模块和《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学校极少。

2.师资力量不足制约着选修课程的开设

与必修模块中的内容相比, 选修模块内容专业性更强,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按照课程改革精神, 五个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全部开设, 在客观上就要求一定数量和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另外, 选修模块中的“人工智能初步”、“数据管理技术”等都有一定难度, 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

四、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教学问题策略

1.认识到位, 体现学生兴趣所在

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应关心和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目标, 能够切实提出相关要求, 如规定每所学校至少开设两门选修课, 并且逐年都应有所变化等。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修五个模块的任意一个模块。对于将来有理科趋向的学生可将“算法与程序设计”,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作为首选。对于将来有文科取向的学生则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作为首选。对于热爱智能化技术的学生则可选修“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 凡涉及选修课程某一模块知识, 要对该选修课作适当介绍, 激发学生选修该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2.多方投入,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选修课程的实施, 对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选课的指导责任, 而且还要适度把握选修模块的深度, 选修模块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 师资力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必须从制度上保障教师接受再教育, 从教育机构、财政投入等方面创造条件, 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另外, 教师还要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 努力学习新知识, 开发教学资源, 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互助合作,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 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有实力开发一些校本课程或教学资源, 这时对地理位置相近、彼此通达性较好的一些学校, 可开展校际间选修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广泛开展交流, 教师可以在学校间互相兼任选修模块教学任务。

五、结束语

总之, 在信息技术选修课与教学思考中, 如何权衡诸多限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切实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是一道十分严峻的课题。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 而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现行高中教材包含了一个必修和五个选修模块, 然而这些选修模块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呢?笔者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以及对当前本省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的开设情况的分析, 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以期实现选修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江苏省教研室.2006.12

[3]林奕生.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实施略谈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9

一、档案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各方面都迫切要求档案工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尽早实现以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提供完善的档案信息服务。

新形势下,档案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历史的信息源,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之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的出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越来越明显,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了保证信息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得以长期保存和利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来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扎实掌握好相关的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档案从业人员,否则难以胜任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

2. 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档案事业正朝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要求档案人员具备知识性、创造性、应变性,能应对新技术的冲击和各种挑战。因此,档案人员必须及时接受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来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档案事业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迅速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档案事业本身也才有发展前途,实现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现代档案事业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目前,我国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及其网络工作环境,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不利,对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不利。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信息化是新世纪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抓住历史赋予我们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促使档案由传统管理向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广泛、快捷地提供档案信息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要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档案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档案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现代化设备在档案部门的广泛应用,档案部门的职能从档案“物的传递”转变为“知识传递”和“信息传递”,档案人员工作的重点也从对传统档案的收集、加工、整理转为主要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以简单、快捷的方式向广大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信息化时代使文件、档案管理的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档案工作者要有主动应对的心理和策略,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一改以往“默默无闻”的形象。平庸保守、墨守成规、自我封闭、坐观其变,只能使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死气沉沉,被动落伍,甚至一步一步地被淘汰出局。

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1. 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领导如果不重视档案工作,不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舍不得投入,将会导致档案工作的被动,影响和制约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各级档案部门要经常向领导宣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使领导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档案事业,并把档案人员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提高到事关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尽可能保证档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经费,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尽快掌握档案工作的新技能。只有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财、物才有保障。

2. 档案人员要有较强的现代意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快速传递和快速增长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冲击着档案管理人员的传统观念。因此,进行传统观念意识的转变,养成现代化、信息化的思维方式,已成为信息社会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意识,不断改进档案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利用网络技术管理档案,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其次,档案人员还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学会利用市场规律来开发利用档案,按照信息市场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服务。再次,档案人员要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积极参加档案人员继续教育。

档案继续教育是针对档案人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一而提出的一种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方式,也是各单位解决自有人才业务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为工作所必需,更关乎档案工作人员的前途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继续教育作为更新、拓展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在新形势下档案人员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是最佳选择。

新形势下的档案继续教育应该是一种全员的继续教育。目前,档案管理人员中大多数不熟悉信息技术,有些甚至连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字处理软件也不熟练,离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及时掌握和跟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必须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他们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既精通业务又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制定继续教育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为各级档案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继续教育可采取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的内容,可根据不同层次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确定,其原则是结合本地区档案工作,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学习内容应具有超前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档案管理人员所在单位要保证有关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

4. 培养自学与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高尔基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自学可以不受时间和内容限制,充分利用工作及业余时间,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主动学习有关知识与技能,这种学习方式针对性更强,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必将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环境的日新月异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要求档案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获得专业发展,并尽快达到较高的层次和水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已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也是如此,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微缩复制技术的普遍应用将大大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使之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拓宽和完善,掌握和储备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张锐.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理性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8(2).

[2]陈春红.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上海档案,2007(5).

[3]苏玉文.档案继续教育新议[J].中国档案,2005(4)

开设小学校本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小学校本选修课,德育,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学校优势,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笔者所在学校自2008年创校至今, 秉承“以梦扬志, 乐学广才”的办学理念, 开设了系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校本课程, 其中包括校本选修课, 其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 为学生铺设放飞梦想的跑道。

一、立足校情, 深层分析

课程的开设没有进行科学的计划、规范的管理, 就会显得较为无序。作为管理者之一, 我常常思考: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 如何才能体现学校“让每个儿童拥有梦想, 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这一办学宗旨呢?经过深入研究, 我们认为开设选修活动课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的课程内容, 以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依归,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进而发展其个性特长, 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基。

二、调查评估, 聚焦志趣

调查和评估是整个校本选修课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在开发课程之前, 学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 从学生的需要及家长的要求出发, 了解学生、家长们的真实想法, 了解老师们对开发校本课程的认识及专长, 也为了发挥教师的优势, 有效整合选修课师资。经过不断的研究、思考, 我们以“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前提, 提前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摸底, 统计出每种类型的课程想报名学生的大致人数, 再以此决定开设班级的人数。根据调查结果, 报的人多则开设的班级数就多, 人少则少开。

三、开发校本选修课, 夯实追逐梦想的土壤

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要办出特色, 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作支撑才具生命力。

(一) 因需设课, 形成系列

我认为, 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的课程。因此, 学校根据调查的结果, 让老师们根据自己个人的特长, 申请开设课程;挖掘家长资源, 开设家长特长课;根据需要, 联合社会力量, 开设免费课程。学校通过精心选择, 反复比较, 巧妙组合, 最终确立了四个“梦想家”系列课程, 共计六十多个自主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即小科学家课程———机器人、车模航模、小小建筑师;小艺术家课程———声乐、舞蹈、器乐、版画、绘画、书法、手工创作等;小健将课程———田径、足球、篮球、花式跳绳、轮滑等;小文学家课程———阅读、写作、朗诵、演讲等, 初步形成了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多元的选修课,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 为学生立志扬梦打下基础, 倾注动力。

(二) 微信报名, 限时抢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选课效率, 确保选课的公平性公正性, 学校借鉴一些名校的成功做法, 研发了一套网上选课系统, 让学生可以像大学一样选修课程。选课系统在规定时间对全体学生开放, 家长和孩子可以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自主挑选喜欢的选修课, 而且是“先到先得”。这样, 家长和孩子可以第一时间对课堂内容、课堂特色以及报名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发现满额后, 学生可以再选择其他相近的课程。

(三) 打破界限, 走班教学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校根据学生的共同需求和爱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呆板的课程管理模式, 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 将低、中、高年级适宜开班的科目进行合并, 选修课与语数英一样被纳入正常课程。每周两节跨班跨级选修课, 是学生最期盼的, 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其中享受课程、享受自由, 学会了相处, 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特长, 真正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 盘活资源, 借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开设选修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开设校本选修课, 还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因此, 学校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教师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和辅导, 引导教师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自主自愿申报选修课课程。

(五) 展示活动, 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做成功的教学者,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在活动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主动参与的积极心态, 它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烈的动机, 而且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因此, 学校每学期期末都会举行大型的选修课成果展示活动, 让每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校本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中应立足校情,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努力开发和实施实用性强、深受学生喜爱、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 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倩雯.小学校本选修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J].教育导刊, 2008 (10) :63.

[2]廖翠华.让课程从素质关怀走向生命关怀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德育, 2015 (3) :43-46.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1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

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资源匮乏等突出问题,但是同时信息技术学科热点多,需要动手操作的的机会多,但是鉴于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绝大多数只能完成课堂任务的一个小环节,不能完成比较系统的作品。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作出比较系统的作品,逐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我校在小学阶段开发了以软件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课程。

首先我们选择容易下载、安装,对系统要求低、简单易学、有利于创作的火柴人软件来拓展信息技术教学,以此通过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作品创作,使学生在易操作的前提下熟悉信息技术作品创作的一般过程。对于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就是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的校本课程的教学中,火柴人软件容易操作,安装简便,对软硬件的要求低,同时通过对一些操作的设置可以为Flash软件学习打好基础。我校在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进行火柴人软件的教学,一般每周一次课。由于软件为绿色版本,我们从软件的基本操作、软件界面、参数设置、修改调试、发布来进行讲解和教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进行自定义角色设计的时候,学生设计的角色大都与学生自身有关系。例如,男学生设计的角色一般都比较有力量,视觉冲击强,视觉上比较大,棱角比较分明,设计的元素都是男孩喜欢的;女学生设计的都比较可爱、漂亮。设计的元素大都是女孩子比较喜欢的。

其次,学生在半开放半封闭任务比开放性任务和封闭任务做的更有思路。在课程的最后要提交一个个人作品,在对所教学生分成三组后,第一组是完全开放性任务,题目自选,自由创作;第二组是封闭任务,对作品的每一项指标都有要求;第三组是半开放半封闭任务,只对作品提出部分要求,比如在题目的选取上,选取某一类动物,做哪一类型的动作等。第一组学生没有方向,今天选一个,明天选一个,三天打鱼,两天耕地。第二组同学虽然有方向,但是同学们做的都一样,尤其是抄袭情况比较严重。第三组的同学们能发挥各自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积极性也高,效果也好。

第三,在进行作品设计的时候,有脚本的同学明显比没有脚本的同学做的更有意思,更流畅。在教学过程中,脚本的设计和编写没有硬性要求,没有脚本的同学比有脚本同学每次做的时候改动幅度都比较大,有的时候都是将以前做的推到重来。反观有脚本的同学,虽然脚本不是很专业,有时候都有拼音和错别字,但是在制作的时候有具体的思路,有的同学还能不断的修改脚本,使脚本更加完善。

第四,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制作的作品也很灵动。班里有一位维吾尔族小朋友,平时给人的感觉是很腼腆,不爱说话,但是有一次在学习《赤兔马》一课的时候,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是做出赤兔马奔跑的效果就好了,但是他在做好奔跑的效果后还加了马儿摇尾巴的动作,使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变化,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带给我们更多得是一些启示。

第一,课堂任务的布置尽量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缺乏抽象性思维,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去主动的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即使是对生活的憧憬也能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多布置一些学生有过体验的任务,或者耳濡目染的事物,学生们能通过回忆展开想象,在学习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快乐。要让信息技术的教学超越技术训练,回归技术本质。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能够服务生活,与生活联系很紧密。

第二,任务的布置要有主线,不能太放任,在设计上不能太开放,也不能太封闭。任务的布置要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纯粹让学生自创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我们的任务要使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向个性化创作进行过渡,太开放和太封闭的任务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第三,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脚本的设计编写必不可少。不论是图片、文本还是动画的创作都需要有一个脚本编写的过程,这个脚本没必要太详细,太复杂,只要学生能自己看得懂即可,老师在进行脚本编写指导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通过范例来进行讲解,主要还是让学生养成脚本编写的良好习惯。

第四,不要一成不变的看待学生,更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也是如此,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学生。此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更别提了解学生了,我觉得这不因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心去了解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多发现学生身上和作品中的闪光点,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作品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了解,逐渐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能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 篇12

●课时结构的变化

我校对初一(3)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数从每周一节课改为两节课连上。课时数量的改变直接带来了课堂学习模式的改变。每周一节课时,教师必须有大量的时间“讲”,更多采用“讲、练、改”的模式。而改革后,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拉长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因而,课堂教学改为了“试、析、做、评”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做的机会,而且教师也有较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这对培养他们的整体规划能力、细节设计能力、审美能力都大有帮助。

●课程任务的变化

1.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设计课堂任务——制作班刊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目标是让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获得参与信息化生活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课堂任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利用所学的Word、PPT知识制作班刊,既能记录美好的初中生活,又可以灵活全面掌握文字处理工具。例如,初二(6)班学生运用Word软件制作的第3期班刊《飞扬在校园的青春》(如图1)及初二(7)班学生运用PPT软件制作的班刊《多姿多彩》(如图2)。

2.分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课前根据各班学生现状动态生成学习层次,并确定大致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分层学习目标。自助学习模块:学习目标设定为全班五分之四以上的同学能够根据助学案的任务描述自主完成任务。少数同学需适当指导后完成。合作探究模块:教师适当点拨后,独立完成任务。有需要可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拓展延伸模块:学有余力的同学自主探究,并协助本组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讲解或学生演示解决问题。目标是指导学生利用合适的技术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出更好的生活体验,如图3助学案所示。

●评价结构的变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结构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内容的变化上,在“传统课堂+考试”的基础上,我们引入课程实践任务,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提升了评价的广度及其与课程纲要的契合度。目前,对于评价积分的分配如下页表1所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将40%的分值赋予课程任务,突出了对技术运用于实践的重视,也是本次评价结构变化的重点。

基于评价积分结构,我们在课程任务的判分中,也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独评价的模式,将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终评三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评价项目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使课程任务的评价更高效、更科学。

1.评价方式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作品评价表的形式,如电子文档作品评价表(如表2)。

2.积分判定

水准级别: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基础课程B类学科,学业等级设置为三级,对应的水准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红色级、绿色级、蓝色级,各水准的积分及级别描述如表3、表4所示。

基于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积分要求,根据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将积分评定的总分设定12分,分布在全部的初中学习时间内,涵盖课程学习、任务完成等各项内容(如表5)。

●结语

上一篇:残留物分析下一篇:北师大高中数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