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选修课

2024-10-02

素质选修课(共10篇)

素质选修课 篇1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教学需要, 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很多不足都逐渐显现出来, 这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 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的共识。体育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为应试教育, 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在这种背景下, 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选修课模式应用而生。体育选修课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开设体育选修课的必要性

当前, 我国对体育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对体育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 我国当前的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为应试教育, 很多学生迫于就业和升学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体育活动, 而将锻炼时间用于学习, 这使得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 当步入社会后根本无法承受工作压力, 使身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一些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更多的是考虑体育成绩, 所有的体育活动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个好的成绩, 这违背了体育教育的初衷。而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也大大地使得很多学生“闻体育课色变”, 当上体育课时, 就会感到无聊。甚至会出现恐惧心理, 这都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根本没有兴趣, 也不积极参加, 使得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很难达到。

在这种情况下, 开展体育选修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实行体育选修课模式, 学校可以提供多种体育方式供学生选择, 比如篮球、足球、舞蹈、武术、旱冰、毽子、游泳等等。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可选择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以及个人的体育偏向而选择想要学习的体育活动, 这样一来, 学校就可以更好地优化体育教学活动, 也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并且为那些身体虚弱或者身体有疾病和有残疾的学生提供了选择, 让他们也可以参加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 体育选修课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素质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具体说来,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体制

开展体育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学生具有了选择性,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使自己乐于参与体育活动。也就是说, 通过开展体育选修课, 使学生成为了课程的主体, 改变了过去教师主导课程的模式, 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融入体育课程之中。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 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 而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非常有效地锻炼了身体, 这对学生的身体能力是个非常大的帮助, 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制。

2.2 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

通过开展选修体育课程, 学生可以选择体操、足球、篮球、武术等项目众多的体育活动, 这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体育课程, 改变了过去的体育课在教材内容和时数比例上, 只注重教材搭配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而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个人爱好与身心需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偏向, 选择了适合自己和喜爱的体育项目, 这使得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对体育活动增加了兴趣, 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 从而促进自己个性的健康发展。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

高职院校开展选修体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 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生们的兴趣就可以被很好地激发出来, 通过体育选修课,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被完全地调动起来, 学生们对体育教学的目的也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会进一步认识到大学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 每一个学生都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 这就让每个人都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 这使得教学活动中形成了非常好的运动锻炼氛围。然后经过教师的专业指导, 学生们就会对某一项目由浅入深的学习, 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能力, 就会感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找到表现自我个性的“闪光点”, 这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体育技能, 也使学生逐渐地养成了自觉、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可以说, 选修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4 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增强、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还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着巨大的帮助。通过选修体育课, 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不足, 而这种观念也会促使学生认识到在其他领域中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从而使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评价。而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事情, 通过体育锻炼, 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来支持学习, 还能够通过选修体育课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 从而为自己学习做出好的规划, 促进学习进步。

总而言之, 选修体育课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 使学生不再进行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体育项目, 而是自己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这样就使学生们更为乐于去参与体育活动, 使自己可以更好地融入至体育活动之中。通过体育锻炼, 学生们可以极大地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了休息, 让身心更为愉悦, 进而为自己的学习打下好的身体基础。

不仅如此, 通过选修体育课可以让学生更乐意去进行体育运动,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 使学生朝着健康、朝气的方向健康发展。而长时间的锻炼还让学生们爱上运动, 喜欢锻炼, 进而养成了好的锻炼意识。可以说, 选修体育课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去, 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掌握体育知识, 从而使学生在锻炼中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 进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3 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不能顾及学生差异性的不足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广泛参与进来, 解决了一些学生不能参与体育课程的问题, 真正做到了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兴趣。

摘要: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了, 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因此开展体育选修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体育选修课进行分析, 以探索其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选修课,学生素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天群, 梁虹, 陈平, 等.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S1) .

[2]庄发扬.高职学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3]张代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山西卷) , 2010.

[4]戴艳鹏.新《纲要》实施下上海市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调查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 2011.

[5]赵葵葵.论“四维”健康新理念下高职学生运动行为取向[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

[6]陈海丽.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7]林盛.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设选修课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11 (2) .

[8]刘晓丹.高职院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

[9]黄雅男, 曲业煌.高职体育选修课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 .

[10]齐春娟.高职院校体育选修课程学习动机、兴趣与教学对策的改革研究[J].民营科技, 2009 (12) .

[11]林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 .

[12]薛文标.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5) .

素质选修课 篇2

读了朱新月和高菲写的《高素质员工的28堂必修课》后,深受影响,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收获很多。

我们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高品质的商品才能够买得出好价钱,要打造高品质的商品,就需要品行优秀的员工。什么样的员工才能称得上是优秀员工呢?优秀员工不只是在能力方面,能力固然重要,但能力并不能说明一切。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聪慧过人却心术不正。所以说,优秀的员工不尽要有能力,还要拥有优秀的品行。《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意在于要以修身为本,修身用俗话说就是如何做人、做事。

一个优秀的员工首先具备的就是高效率,用效率创造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要有责任心,对工作负责就是对生命负责,还要有合作、团队精神,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凡事以大局为重,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所爆发出来的正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是成功的基石。从军队到公司,执行力很重要,然而执行力是靠个人的服从能力换来的,下级要服从上级,员工要服从上层领导,就像学生应该尊师重道一样,尤为重要。“老板永远是对的”,这是每个员工需要铭记于心的道理。

一个优秀的员工,要自信,要以平常心做人,以进取心做事,用100%的激情做1%的事。还要学会感恩,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求得一份工作很不容易,我们要感谢老板,感谢他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尽情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滴水之恩,将以涌

泉相报。”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忠诚、敬业,主动做事,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业绩。

看过这本书之后,知道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怎样去改正,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员工!

樊兆阳

素质选修课 篇3

【摘 要】阐述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现状,分析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实行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专题式教学模式构建原则,探讨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设想,以及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两大问题。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选修课 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79-02

人文素质选修课是指学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而开设的学生具有修习与否选择权的课程,主要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语言文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大多延续课堂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再加上与专业课等其他性质的课程比较,存在课时数较少、师资紧缺、教材不适宜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其改革已刻不容缓。专题式教学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以专题为单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教师调控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运作模式,酌情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和途径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操作体系。就目前情形而言,把专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是当前高职课改的趋势之一。那么,专题式教学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原则是什么?其教学模式架构怎样?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开课随意,教材选用随意;二是高职特征模糊,注重讲授理论,忽略实际应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主体地位未凸显,所以教学的指导性、效用性不强,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实施依据学生特点“量体裁衣”的专题式教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克服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减少过去教学内容全面而不够深刻以及交叉重复的现状,使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学生特点,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重构,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认真钻研的态度,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紧密结合,教师经由科学研究来挖掘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之间的转化。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理想的课程教学状态,是以教学建设带动课程改革和科研发展,同时课程改革和科研发展也对教学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多为兼职,没有学校的重视扶持、专业教研室的指导帮助,他们精力有限,对人文素质选修课没有教学改革的概念和想法,更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他们的教学认识大多停留在授课“照本宣科”的基础上,多对人文选修课程的科研颇感压力和无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故步自封、停步不前已经成为制约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做到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系统性和整合性原则。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设置,要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原则,要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结构等进行有效关联,尽量避免随意设课、因人设课或因课设人。要稳固确立人文素质选修课是高职课程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观点,设置课程门数、设置课程内容等都应该重视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高职教育的特征规律,要认识到其未来发展趋向于与专业必选课相结合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实现课程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系统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可以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这四方面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见图1)。

(一)教学结构的设计:二次重构。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构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它包含教学内容结构、能力素质结构两部分。前者应依据教学目标的预定程度,确定教学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确定能够更好实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以及实施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措施;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后者应实现与专业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统一,要依据教学内容划分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有所侧重,而如何实施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这个重构可以是对教材文本的调整重新组合,也可以是立足于某篇文本进行补充充实,还可以把课堂内和课堂外进行有效关联,以多种方式构建开放、新颖并且具有一定规范性的专题式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促使学生学习新知、培养知识能力素养、以完成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有密切关联。怎样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构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可以从课程内容思想性、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学生的认知特征或者教学相结合等方面着手,也可以从实现高效率、好效果的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要秉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原则,把“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积极辅助”相结合,依据教学专题内容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频率和互动效率,以实现专题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有机整合。教学手段是教学时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伴随时代的进步,历经口头语言、文字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五个使用阶段。口头语言、文字书籍、印刷教材归属传统教学手段,电子视听设备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归属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信息时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专题式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为学生展示准确、生动的教学背景资料,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培养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对具体技能技巧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有时补充的信息量过多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把两种教学手段相整合,则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还是要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开展传统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现代信息手段,它们的有效结合可以创建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科学合理。因为“考”、“教”具有一定关联性,因此考核是经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评方式科学合理,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对考评方式的设计也不容忽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在考核目标上要注重“德”、“能”并重,要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相匹配;二是在考核环节上日常与期末兼顾,将课堂考核(出勤、答题、讨论等学生课堂行为)、实践考核(参加实践情况)以及期末试卷考核综合应用于教学相关环节,实现教学全过程考核;三是在考核形式上开、闭卷结合,设计灵活题目来着重评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操水平的高低。

图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题式教学模式结构图

图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结构图

四、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逻辑性问题。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同一课程内各个不同专题之间的逻辑性问题,尤其是要关注前后专题是否衔接紧密。所以在第一节课教师对学生做课程介绍和专题教学介绍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各专题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整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逻辑把握。在之后的专题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前后专题进行紧密衔接,以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契合性问题。这里提及的契合性,是指专题名与专题内容要相互契合,切勿偏离。一方面,专题名的设计一定要依据专题内容而定,以专题中的重点、难点为依据,在忠于教学内容原貌的同时进行进一步提炼和创新。另一方面,专题内容要紧紧围绕专题名展开,不能偏题和跑题。

总之,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为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提供人、物、财等方面的支持;教师一定要随时完善专业知识储备,把握优秀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一定要密切配合教师开展学习活动,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各方面都行动起来,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才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生春鸿.专题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9(35)

[2]曹凌霞.人文选修课教育特征和教学方法探究[J].鸭绿江,2015(5)

[3]李晓云.我校人文选修课教学管理现状与完善路径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8)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B类项目(2012JGB338);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1JG09)

【作者简介】黄勇标(1963- ),男,广西钦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陆菊(1979- ),女,壮族,广西象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罗将道(1965- ),男,广西灵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素质选修课 篇4

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是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也是多元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声乐本身是以人声表达人们内心感情的最直接的方式, 其全部目的就是表现美和创造美, 声乐教育则是要通过“歌唱”这一审美中介, 达到教育人、提升人的品质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一直就有“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的说法。

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声乐教学的本体价值, 必须高度重视声乐美育在素质教育、国民教育和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并把它切实可行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方针当中去, 以此种方式来纠正长时间以来, 由于学校总是将高校的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简单地看成是培养专业声乐人才, 认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只有通过声乐专业人才及其声乐作品的成功才能实现, 对声乐教学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声乐者的身心素质的本体价值和自我价值认识的欠缺。

一、大学开设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意义

1.声乐是大众最易掌握、最喜欢和普及的艺术

声乐是人类诞生最早的艺术之一, 它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是一门最容易掌握、最能直接抒情、最受大众喜欢和普及的艺术。现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 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声乐的魅力。和其他种类相比, 声乐人人都有, 随身携带, 更容易为大家接受和喜欢。所以, “声乐艺术是上帝赐予人类情感生活与文化世界达到相互沟通最通俗、最直接、最独到新颖的一座桥梁”。

2.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公共声乐教育, 更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公共声乐教育是公共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 和大学开设的其他纷繁芜杂的公选课相比, 声乐无疑最具普及性。很多学生选课就是为了攒学分, 导致上课失去了积极性。公共声乐课程则不相同, 对学生而言, 很少有不喜欢唱歌的人, 而且中国素质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音乐欣赏课, 甚至唱歌课。对于课程而言, 声乐可以是一种宣泄抚平心绪的手段, 也可以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手段, 轻松娱乐的上课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感觉不是上课, 而是放松和享受。

3.声乐演唱与欣赏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 更接近学生的心理特征

音乐欣赏活动作为人类听觉审美的需要, 在欣赏活动中与纯音乐的欣赏有很大的不同。声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是感性体验, 首先, 声乐欣赏活动所唤起的审美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 欣赏者无需做欣赏前的研究准备工作, 便可直接感知和理解作品内容。其次, 欣赏者可以根据歌词的描绘间接感知音乐形象, 在欣赏过程中, 听觉的感性认知可以直接激起欣赏者的情感。而纯音乐欣赏需要通过辨别音色、节奏、音高、力度等音乐的基本元素, 合成主题、乐章、乐段、旋律等音乐结构, 最后, 才合成一首完整的乐曲。这类欣赏需要有背景和理性研究才能获得审美感受。作为欣赏主体的大学生, 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感性体验为主的声乐欣赏。

二、开设声乐选修课与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关系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被誉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 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选够13个人文科学和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才能毕业。曾经开设过和现在正开设的课程包括话剧与曲艺表演、中外名剧欣赏、20世纪中国歌曲史概况、欧洲歌剧艺术与赏析、合唱艺术表演等40余门之多;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音乐课的8所理工院校之一, 开设的课程有乐理与名歌欣赏、中外经典歌剧欣赏、读谱与乐理、声乐选修等20多门课程;北京工业大学也开设了中外艺术歌曲演唱、声乐课 (男声、女生、提高班) 、合唱艺术课、声乐基础等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有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曲欣赏、合唱与声乐艺术、乐理与世界名曲视唱等音乐课程;浙江工业大学开设过基本乐理与音乐欣赏、铜管乐艺术、合唱艺术等音乐类课程。

公共音乐教育在国外高校也受到高度重视。美国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 它被确定为核心学科和必修课程。如哈佛大学低年级学生必须选修7~8种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史艺术、公共基础课;麻省理工学院则规定在获得学士学位所必修的360学分中, 必须包括72分的音乐普通必修课。德国的大学教育则要求所有大学生必修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等人文学科。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直接属于强制性教育, 音乐课为必修课, 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下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看重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和目的, 面向全体受教者,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者的能力、知识,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为基本特征。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创者文辅相先生将素质教育概括为: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 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与内化, 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公共声乐选修课的开设与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 公共声乐艺术教育的这些特有功能恰巧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内在要求, 也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必备素养。公共声乐艺术教育服务和服从于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因此, 公共声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形成素质教育功效、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绝佳途径之一, 对高校全方面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 并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由于学生选修声乐的课时有限, 很难使学生达到较专业的水平, 但我还是认为进行声乐公共课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声乐选修课教师要比声乐专业课教师更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不断发现和探索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规律, 在不断地提高个人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水平中, 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平, 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世界, 各普通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高度重视公共声乐选修课的办学与教学, 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该课程的价值,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发展中不断改进, 使公共声乐选修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担负起高校应负的责任和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美) 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素质选修课 篇5

【关键词】音乐鉴赏 高职院校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89-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法国的艺术教育在世界上一直领先,艺术欣赏层次也普遍比我们高。蒋南翔任教育部长时,在人民大会堂对高校教师作过一个报告,其间谈到:“给我足够的条件,我敢于承诺培养出50个杰出的科学家,但我不敢保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产生的艰难,同时也告知了艺术家的培养不在于技能的灌输和堆积,也不在于靠系统的教育工程。随着综合性人才的涌出,很多的高校开设了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以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培养学生对音乐领域的认知及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音乐鉴赏的定义及其意义

1.音乐鉴赏的定义。音乐鉴赏,指鉴赏者在通过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对音乐的感知,包含听觉的享受,精神层面的愉悦感及心灵产生的共鸣等一系列活动。在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中,音乐鉴赏是一门最为直观的审美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集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对音乐进行有目的的聆听和鉴赏。

2.音乐鉴赏的意义。音乐鉴赏是把音乐和人生享受联系起来的。它对于鉴赏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它承担了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功能。但是根据我校对在校生的课前调查,有很多学生把音乐欣赏理解为单纯精神享受、放松,完全忽略了音乐欣赏的真正意义。多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是离不开作者世界观的。鉴赏者在进行音乐鉴赏时,实际上也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

三、现状及不足

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但当代音乐教育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却是不尽人意。据实际调查,许多学生不熟悉、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却热衷于流行音乐。音乐鉴赏在高职院校中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尚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状态。

1.开设课时不足,难以达到教学计划要求。根据调查,普通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时大概36个学时,学分要求也一般在1至2个学分。但因为音乐鉴赏是选修课,所以教师们对其的重视度不足,往往在遇到和专业课课程发生冲突的时候,大部分教师会选择放弃音乐鉴赏课。这时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仅有的36个课时也寥寥无几。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而在这所剩无几的课时中,又很难将完整的教学计划传授到课堂。由此下去,恶性循环。

2.教师资历缺乏。高职院校中的艺术公共课老师一般受所毕业学院的局限,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触到的知识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过于专业化,音乐鉴赏课开设的初衷是让高职院校的非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能学习到音乐的相关知识。因为毕竟大多数的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对于专业理论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困难的。第二,音乐鉴赏课的内容相对单一无趣。比如,某一章节的音乐史或者民族音乐,这样的内容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宽度和深度。

3.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贴切学生的需求。就高职院校来说,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开设普遍单调、乏味,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交响乐、复调音乐、艺术歌曲等。而这些音乐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直是个冷门知识,接触和了解的少之甚少。于是,一门本来很有意义的课程却演变成学生用来凑学分的途径。再说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缺陷,例如每节课都让学生欣赏深奥难理解的音乐,不仅让学生欣赏不了,更是无从开口。长此以往,大大影响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效果,也就更谈不上这门课程能让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了。

四、建议和措施

1.实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分段教学。与文化课相比,音乐鉴赏课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它更需要学生一朝一夕的学习与积累。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及素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分段教学,就是一种针对一学期只有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所设置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将这门课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理论篇和实践提高篇。这里所指的实践更趋向课堂上的一种互动和音乐熏陶的过程,这样可以根据实际的上课情况来决定这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段教学的实行,通过层次分明和阶段目的性的教学方式,使各个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学习到音乐鉴赏课程的知识。

2.教师自身要注意拓展知识面。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老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中国民族音乐或是某一种中国民族乐器。这种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育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内容单一的授课内容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的合适时间里与学生互动询问,多方面了解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有哪些需求,然后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充电。这样不仅增加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对学生来说,知识宽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适当添加流行音乐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所处的这个年龄段,流行音乐的吸引力大过于西方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在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上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的添加一些流行音乐的知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授课及学生主体的知识接收都是很有好处的。

五、结论

音乐鉴赏课程开设的初衷,是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因为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观体验不同。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这门课程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做到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师红霞.浅析流行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胡振邦.基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音乐创作.2011年02期

作者简介:

素质选修课 篇6

一、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公共选修课开设程序不够规范严格。

目前,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主要由任课教师自愿申报, 由二级学院 (系部) 和教务处对开课教师资格及所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审核, 确定每学期所要开设的课程。由于公选课教学任务为软任务, 对各二级学院 (系部) 、系的教师无硬性指标, 加之缺乏激励机制, 公选课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主观因素, 因而缺乏开课的持续稳定性和舍取的科学依据, 很大程度带有因师设课的因素, 出现人走课停现象。所以每学期能开哪几门公选课的不确定性很大。从设课的管理机制看, 公选课大都依附于开课教师所在的二级学院 (系部) ,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孤军作战”, 缺乏统一管理, 从而影响到公选课的持续建设, 造成优秀的公选课程资源不足。近年来, 学校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考评越来越严格, 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建设好一门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通识”性质的公选课[1]。

2. 学生思想认识程度普遍不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及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公选课的思想认识, 无论是在开始的选课还是后来的上课过程, 普遍认识程度不高。学生在选课初的出发点及在上课时的态度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从调查中发现, 学生在选课方面, 盲目性比较大, 自选能力较差, 在避重就轻和完成基本学分思想的指引下, 对那些难度不大的欣赏类课程或听其他同学介绍那些容易通过的课程, 选课热情很高, 而对一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则反应冷淡。在课程的选择上明显带有市场化和功利化倾向, 学习是否轻松、考试是否容易通过成为是否选择课程的标准, 这其实是对大学丰富的课程资源的一种浪费[1]。另外学生在选课时还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心理, 他们对所选课程信息并不了解, 当看到某一门课程选课的人数多时, 就以为这门课程比较时髦热门或者是老师讲得好, 从而选择了这门课程。但是, 很多学生上课时发现自己所选课程不合适, 要么课程是自己不感兴趣的, 要么是课程内容与自己想象的相差太远, 或者太难、没法继续学习, 但此时已经过了选课时间, 无法退课, 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学下去, 学习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2]。在上课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完成基本学分, 上课不积极, 学习热情普遍不高, 把公选课学习看成是一种学校强加于己而不得不完成的一种机械程序, 学习目的、动机不明确, 再加上目前公选课的管理普遍比较宽松, 学生在课堂上能不听则不听, 上课能不来则不来, 造成公选课开始上大课, 后来上小课的尴尬局面。

3. 考核程序不够规范, 考核标准不够严格。

目前, 公选课普遍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加之课时较少, 大部分课程难以找到一本合适的统编教材, 具体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自由组织, 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讲课风趣幽默却没有讲授多少课程的知识点, 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考核都由任课教师负责, 成绩给定难免不太客观、不够科学。由于教学过程中的考核 (如课堂出席率、上课用心程度等) 和最终考试不严, 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公选课学分好混的印象。于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更加放松自己, 随意缺课, 上课心不在焉, 听课效果差。另外公选课具有课程灵活、不断更新变化的特点, 使教学质量监控难度增加, 对各门课的教学效果及课程评价都难以作出规范的要求[3]。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在2l世纪的今天, 面对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与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呈现出新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

1. 多元性。

由于我国社会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 机制的市场化转型, 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多样性的不同呈现, 使人的思想本能地呈现出复杂多元性, 高校大学生亦难例外。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 注重实际, 追求个人发展, 其个性呈现多样性、多元化。

2. 自主性。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展、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 大学生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有其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对问题的看法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3. 易变性。

尽管当前大学生个性特征强, 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 但他们在心理上远没有成熟, 心理调适能力不够, 承受能力较弱。其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很容易因外部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

三、公选课教学对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作用

1.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多元化, 个性张扬, 追求多样性的特点, 公选课内容丰富, 涉及人文、社会、经济、艺术、自然、生命等多个领域, 可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多样化发展, 使其个性得到彰显示, 为其提供思想发展的平台。公选课学习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主选课主动学习, 调动学生修读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和今后进入社会所需的必备知识, 使其获得优良的专业知识, 为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及创造潜能做准备。因此, 高职院校公选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大量的调研, 针对本校学生思想实际状况开设。只有这样, 设置的公选课才符合大学生个性思想发展的要求, 同时, 高校要因势利导, 使学生得以发展, 身心愉悦。否则, 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体现, 反而受到压抑, 个性得不到发展, 造成其思想的抑郁, 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2.针对大学生的自主性, 对待各种现象有其独特的看法和观念, 这种看法和观念有许多是正确的、积极的, 但由于其还年轻、看问题还不够全面, 也会存在许多错误的、消极的观点, 这些观点轻则影响其学习, 重则可能影响其终身发展。由于专业课教学课程紧、任务重, 专业课老师一般都是忙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 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发展。而对于公选课,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 (比如评论、讨论、鉴赏等)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 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态度加以分析和引导, 使其思想发展处于正常轨道上。

3.针对大学生思想的易变性, 其思想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作为教育机构, 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并作相应规定限制, 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授给他们相应的基本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引导他们思想的发展, 让他们发现和认识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丑恶, 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 至少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类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 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鉴赏、评论, 让他们在现实的文化传媒环境和社会艺术的影响下, 树立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审美观念, 提高艺术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其健全人格。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共选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成为实施思想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环节, 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作者通过这几年公选课教学的实践, 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对其进行反思, 探讨如何在当前情况下加强公共选修课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思想素质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玲.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哲学反思.教育与职业, 2008, (9) .

[2]申凤君, 杨芸, 申凤玲.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9.

素质选修课 篇7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概况而言就是“一专多能”, 指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 和谐健康的个性心理, 强健的体魄, 以及较高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当问到是否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原因时, 我院2004级新生基本素质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显示, 大约有56%的同学回答“随大流”和“不愿回答”, 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新生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也显示一些新生缺乏自信。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所以,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 大学生也对文学、历史等学科表现出了强烈的深厚的学习兴趣, 希望培养自身素质的全方面发展。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我开设了公选课《世界古代文化史》, 共有学生100余人参加了本课程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贯彻学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授课内容及方法等方面作了很多努力。

一、设定课程特点

《世界古代文化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但是考虑到面对的学生主要是理工科类, 所以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文理兼容的特征, 在开课之初, 我给课程设定了以下几个特点:

1.素质教育, 高校的宗旨是培养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成就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设人才。开设跨学科选修课, 其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大学生首先是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文化人, 除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外, 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了解历史和文化以拓宽视野, 也就是要具有宽厚的基础, 丰富的知识, 良好的素质。

2.实用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交叉的融合化趋势。这要求人们接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教育, 社会不仅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也需要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实际出发, 以理论为依托, 以世界历史发展为脉络, 重点讲叙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特点, 增长学生历史文化常识,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3.创新性, 开设非专业选修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二、授课原则———坚持三个统一

即坚持理论与实例相统一,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教学效果与考核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以保障授课内容的准确性, 课堂形式的多样性, 以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1.理论与实例相统一, 历史课往往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课程开展的框架, 比如历史时代背景, 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等, 具有指导性和总揽性, 在实际教学中应与实例相结合, 如讲到文艺复兴初期美术史时, 在课堂上放映大量的名家作品, 由灌输式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参与式的互动教学, 增强理论感染力;或把有关历史案例事件先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通过分析研读案例, 得出事件的实质, 由此上升为史学理论。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教学模式中教师先讲解理论, 然后举例分析谁的传统模式。对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起了很大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授课内容是课程的基础和根本, 要保证授课内容的充实性和针对性, 同时又要重视课堂形式的新颖性和活泼性,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研究, 自由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真正起到开设了人文类选修课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3.教学效果与考核方式相统一, 把教学效果与课程论文基础知识的考核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期末上交一篇课程论文, 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自由答辩,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论文, 教师进行综合评审, 以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论文成绩与考勤结合起来, 共同记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使学生考试成绩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选修课是主修课的延续与发展,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等各种原因, 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出勤率难以到保证, 作为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 不能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所以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 在保障《世界古代文化史》教学特色, 坚持三个统一的授课原则的基础上, 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提出教学质量。

1.以科研论文专题为基础, 我在备课中意识到, 要把最新的知识、观念传授给学生,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就必须对所教内容的深刻研究, 否则所讲授的内容是肤浅的, 所传播的知识是陈旧的。本课程讲授虽然仅仅30个课时, 但授课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教材书本知识, 而学习了大量的专题研究, 比如在结论中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了中外文化特点及对比, 并以此为基础概括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为学生构建了历史知识构架。

2.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一定要有渊博的学识, 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 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 熟悉教学方法, 懂得教育规律。通过教学实践学会驾御、调节课堂学习气氛的本领, 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和情感, 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 及时调节教学环节, 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营造自由的课堂学习气氛, 将同学们自觉吸引到课堂上来, 努力做到:学术研讨, 实现“授人之‘渔’”。针对本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提出相关的讨论题, 以增强学生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堂上注意提问交流, 例如“文化概论”中提问“什么是文化”切入到主题,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不断改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跨专业选修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专业课的延伸和拓宽。在理工类院校开设《世界古代文化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应掌握其自身特点, 探索改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大学的素质教育中强调和弘扬优秀人文精神, 使人文类选取修课更好地体现出大学教育中知识和价值、学问和情操、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全翠珍.加强办共选修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素质选修课 篇8

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能够打破学科、校际间的界限, 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高水平的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 对于促进校内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使用网络视频公共选修课现状的分析, 提出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与传统的公共选修课相比存在着优势, 也对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以期为高校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传统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存在的瓶颈问题

高校为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多科性、复合型人才, 积极致力于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公共选修课, 能够打破学生校内专业限制,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分要求等自主选择本专业或其他专业领域的所有课程, 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受课程、教师、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也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

(一) 课程开课门类不均衡, 课源量不足

公共选修课按照课程体系一般可分为四大类:人文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社会科学类公共选修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高校的学科门类影响着高校教师的专业结构, 这种局限性使教师在开设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时, 课程门类体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同时, 开设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教学准备, 再加上选课人数较多、课堂教学不好组织等原因, 有的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 也因为必修课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去开设公共选修课, 从而导致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课源量不足。

(二) 课程结构不够完善、合理

一些高校开设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没有计划性, 教师提出开课申请就批准开课, 不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把关, 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随着高校对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认识的提高, 一些高校已经对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组成进行严格审核、讨论, 认证后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教师开课按照人才培养计划严格执行。但是因为某些教师教学任务重和开课自主性的原因, 每个学期申请开课的课程大体一致, 课程结构不够完善, 影响学生的选课余地, 不能多样化、多层次、最大化合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 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不尽人意

高校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 开课教师之间缺乏竞争。同时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授课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受过专、过细专业设置的影响, 缺乏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1]所以高校开设跨学科门类、综合性强的公共选修课数量较少。这样长时间的恶性循环, 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动力不足, 影响了素质拓展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四) 冷、热门课程选课人数受限, 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在高校开设的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中, 人文社科、艺术类的课程选课比较集中, 但是由于受教室资源、组织课堂教学人数的限制, 有的课程学生想选择某门课程, 但是名额已满。一些理论性较强、专业性强的课程成为冷门课程, 选课人数较少, 因为开课人数过少、人数不足开设下限要求、课程需取消开课资格, 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背景

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因受诸多教学资源的制约, 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 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出了聘请专家讲课和跨校选课的模式。例如海南大学聘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教授或学者来校授课, 推动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设。同时, 在北京和上海等地, 在一些比邻的高校中联合开设校际互选课, 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和机会, 也实现了学校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解决方案。[2]但是, 对于有些高校这种跨校选课的方式受学校类别、上课地点等条件的制约, 实现跨校选课有些困难。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是指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3]本文所提及到的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实际上是拥有网络课程的一些特点, 它拥有网络支撑环境, 通过网络实施教学活动, 但是没有课程教学内容的演示或动态图解等。这种利用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引进知名学者的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也成为解决传统公共选修课突出问题的一个渠道。由此, 高校开始开设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

三、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优势

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是传统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开设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公共选修课所遇到的难题。

(一) 借助网络平台, 改善校内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结构

为了更好地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国多所高校引进了网络视频课程软件。仅以选用超星尔雅视频课程平台的学校, 就有包括中央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工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等近120所高校。以尔雅视频课程平台为例, 目前平台里面汇集了“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生”四个范畴, 近30门名师主讲的如“明史十讲”,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 “从“愚昧”到“科学”, “科学技术简史”, “魅力科学”,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 “美学原理”, “西方哲学智慧”,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现代自然地理学”等课程。采用这种通识课视频教学平台,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选课的意愿和课程门类的要求, 按照每学期或学年较合理的课程结构进行开课, 实现了网络课程的资源共享。明年, 尔雅视频教学平台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 又将新增“经济与管理思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两个范畴、29门视频教学课程。由此, 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既解决了公共选修课课源的问题, 充实了课程数量, 又改善了公共选修课课程门类和结构。

(二) 通过网络学习、领略名师风采, 提高了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课程质量, 促进了校内课堂教学改革

仍以尔雅通识视频课程为例, 网络视频平台上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 目前汇集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的56位通识教育学者的视频课程。明年又将要新增40位教师的精彩课程, 课程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学生选课后只需通过登录网络平台的网址, 输入学生账号、密码, 不出校园就可以感受到其他名校、名师的风采。这些综合性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 有效地提高了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质量。同时, 每一门网络课程设置一名校内负责教师,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也要进行视频学习。学生可在平台上交流学习经验、心得和提出问题, 教师对选课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视频学习平台不仅为学生构建了多学科、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平台, 也使相关学科的教师开拓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教师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程度和自身素质, 推动了校内课堂教学改革, 促进了校内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建设。

(三) 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不受选课人数限制, 最大化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网络视频学习不受时间和教室的限制, 无论是人数较多或较少都能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安排和时间随时完成网络课程学习。这样使学生选择网络课程时不能出现喜欢的课程选不上和有意向选择的课堂已满被迫改选其他课程的情况, 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 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化的学习环境。

四、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不足和解决对策

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能够引进不同学科门类的优质课程, 充分满足学生选课的空间和学习的自由度, 有着传统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所没有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改进之处。

(一) 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受网速、浏览器等条件的制约, 学习过程有时不顺畅

学生学习网络视频课程, 需要上网、通过登录平台进行在线学习, 由于各高校网速和每种视频课程软件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与某种浏览器兼容方面的问题, 视频学习有时不能特别顺畅的进行, 这样势必会影响听课效果。所以, 开设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的高校就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建设, 同时也要联系软件公司积极投入到网络平台的测试和建设中。以尔雅视频课程平台为例, 目前它使用CDN网络, 利用CDN全国500多个机房带宽的技术, 自动将视频课程缓存到各地500多个机房, 学生视频学习时能够自动判断链接到最近的机房。视频学习时, 学生可以选择校园网或公网, 如果默认的高校校内网络网速过慢时, 学生便可选择公网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浏览速度和课程教学质量。

(二) 教师不能直接监督学生网络视频学习, 听课效果不好把握

高校的网络课程管理者通过软件的数据统计, 可以随时知晓在线听课人数、掌握每门课程学生的听课进度, 并根据听课进度、作业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对听课进度不符合要求的学生给予取消考试资格处理, 不允许参加考试, 以此种方法来加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 也因为网络视频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和听课质量。

五、结语

高校通过采用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传统的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课程来源、学科门类、课程数量、教师授课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网络视频教学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高校只有致力于这些问题的研究, 采取提高校内网速、完善视频学习软件功能、加大平时作业和考核力度等方式, 才能扬长避短, 发挥其效用。高校通过开设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 能够带动校内教师讲授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 引导教师学习知名专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阔专业视野, 拓宽授课思路, 促进校内课堂教学改革。同时, 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一并建立校际互选课程平台, 让高等学校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实现“校园文化互补”“课程资源联通”“智力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4]

摘要:高校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因受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师授课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网络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能够打破学科、校际间的界限, 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对几所高校开设网络视频公共选修课现状的分析, 以期为高等学校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课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共选修课,网络视频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汪海琴.浅析当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 2011, 24:145-146.

[2]陈文贵, 刚永.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质量管理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 21:138-139.

[3]王永华.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软件导刊, 2011, 10 (7) :178-179.

素质选修课 篇9

1 新能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更新快

由于各国的重视,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成果被报道,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新能源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新能源技术教材本身较少,且现有的教材都是几年前编著的,内容相对陈旧,对新技术的介绍较少,有些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新能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仍可使用教材,而最新的技术和科技则需从最新科技文献和成果中查询补充。

1.2 课程内容理论性强

新能源技术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机械、地质等多门学科,是各学科的交叉,理论强,如光伏发电技术,涉及半导体理论、电工电子技术、地理科学等,这些内容理论深且较为抽象,而素质教育课程选修的学生大多没有专业先修知识,且授课学时有限,如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把复杂理论简单化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

1.3 选课学生专业涉及面广

《新能源技术》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选课人数都在100人左右,据统计,每学期选课学生的专业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经济、法律、外语、文学、哲学、电子、计算机等专业,这些不同学科的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专业相差较大,如何将复杂的新能源技术理论的讲授清楚,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都能够接受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复杂的理论。

1.4 课程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

作为一门科技类素质选修课,科学性太强往往造成课程枯燥无味,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影响教学效果,而趣味性过强又有可能影响到科学知识的系统介绍,学生只觉得好玩但没有对科学问题深入理解。实践表明,课程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既是本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操作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既要把科学问题讲到位,又要想办法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2 新能源技术课程的建设内容

2.1 新能源技术的教学目的

《新能源技术》是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科技素质教育选修课,旨在呼应国家发展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普及新能源知识,开展新能源教育。新能源课程集新能源技术、新能源经济、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教育于一体,使学生了解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基本科学原理。一方面,新能源已与很多专业交叉,如光伏技术与电气工程、燃料电池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金融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化知识结构,拓宽专业领域,实现学科交叉,为将来从事与新能源相关的领域工作做好知识储备,培养一大批了解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新能源政策法规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课程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能源战略、能源危机教育,培养学生合理使用能源、自觉节约能源的意识,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2.2 新能源技术的教学内容

新能源技术共安排36学时,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了黄素逸等编写的《新能源技术》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广泛,在叙述上通俗易懂,对涉及的相关理论并不做深人的探讨,较为适合素质教育课程用书。该教材主要介绍了能量与能源、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氢能等[3]。然而,由于该教材编写时间较早,我们根据最新科技热点,补充了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经济等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能源技术计划学时少,内容涵盖多,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珍惜授课时间,精选授课内容,明确授课重点,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有效教学。

2.3 新能源技术的授课形式

新能源技术是一门技术科学,即有复杂的理论背景,又有活跃的科技呈现,必须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将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改变以往“填鸭式”课堂教学,以“探索型”、“服务型”和“研究型”教学为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4]。在具体授课中,我们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由于新能源技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我们从生活中的新能源问题出发,用为什么手机电池不能快速充电?核电站会是否会发生核爆等具体问题导入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

新能源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多,但素质教育选修课不能太多的讲授理论,而是要用最浅显的语言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尤其要注重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启发学生用所学的原理去理解一些科学现象。例如在讲授光伏发电时,光伏发电的机理涉及半导体的能带理论,而要让无任何专业背景的学生理解导带、禁带、电子、空穴、以及载流子如何运动等专业问题时有很大困难,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用引入停车场停车的情景,假如停车场有5个车位,正好有5辆车子,此时车子不能虽然运动更换位置,而如果只有4辆车子时,车子则可以自由移动更换车位,同样车位由于车子移动也可以看成是在移动的,车子好比是电子,车位好比是空穴,电子和空穴都是可以移动的,所以都是载流子。实际教学表明,经过类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能很快将知识理解。

2.4 新能源技术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考核多采用考试或小论文的形式,考试过于机械,考试过后往往存在“学过忘过”的通病。小论文的形式则过于轻松,学生往往松懈对待。对于素质教育选修课应采取更灵活的考核方式。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借用心理学团体辅导的方法,教学班以不同类别的新能源为队名划分成学习团队,每个团队5人左右,如分成太阳能小组、生物质能小组等团队,明确各组员职责,完成教学任务。考核包括平时考勤20%,PPT报告30%,期末作品60%。其中PPT报告以团队的形式考核,要求团队选取某一个新能源话题进行调研并做10分钟以内的演讲,考察文献调研能力和演讲水平。期末作品则是按照大学生科普创新创意大赛的模式,作品类别不限,可以是科普论文、科幻小说、科普视频、科技制作等,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直接参加各种类别的科普大赛,以赛代考。实践证明,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新能源技术的学习要求

3.1 基本知识要求

新能源技术向学生讲授新能源及其应用技术,理解并掌握新能源的基本知识,掌握新能源的重要技术,重点掌握核能、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海洋能、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技术原理。

3.2 能源意识要求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新能源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从能源、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理解传统能源需求对环境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培养节能以及宣传环保和积极使用新能源的主动意识。

3.3 科学素质要求

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但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较少,对高新科技领域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理解较差[5]。学习新能源技术正是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学习高科技知识,掌握科技知识,解释科技原理。新能源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关新能源的新产品不断推出,如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学习新能源技术知识有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一些科学现象,甄别科技真假,有利于理解高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3.4 创新能力要求

创新在新能源技术上随处可见,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和成功应用都是创新的结果,学习新能源技术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创新精神。新能源的开发重点不在于资源,而是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涉及面广,与很多专业都有交叉,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做出一些小发明、小创作,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普创新创意大赛、挑战杯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结语

《新能源技术》是一门新开课程,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很多探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已越来越为人所知,面向大学生开设该门课程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习和理解新能源知识,拓宽知识面。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新能源技术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科技类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集新能源技术、新能源经济、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教育于一体,目前新能源技术存在课程内容更新快、理论强、选课学生专业设计面广、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难等问题;要明确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善授课质量,提高大学生对新能源的科学认知,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素质教育,公选课

参考文献

[1]贺明梅.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赵洪滨,杨微.新能源发展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高教学刊,2015(14):71-72.

[3]黄素逸,杜一庆,明廷臻.新能源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20.

[4]张巧杰,白连平.“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教学体会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59-60.

素质选修课 篇10

通识选修课是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设置的课程, 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判断力和辨别力, 增加社会适应能力, 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 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国内各高校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 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但目前通识选修课在课程设置, 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难以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任务。

齐鲁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将教学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讲座和个性培养五个环节,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 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经济管理, 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学修读年限内通识选修课至少完成10学分, 且每一大类至少修1学分。目前, 齐鲁工业大学共设通识选修课285门, 开设类别与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通识选修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不够, 课程设置杂乱, 开设课程缺少必要的规划论证

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专业课, 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 处于边缘化地位。通识选修课内容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 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通识教育理念, 还要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和多样化等原则, 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专家才能完成。但除少数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建立了“通识课程委员会”进行规划设计外, 大多数学校在设计通识选修课体系时, 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类别划分, 至于每个类别中开什么课, 开多少门, 则鲜有具体规定。通识选修课开课一般采取教师自愿申报、教务处审批的方式, 在审批环节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不是“学生缺什么开什么课”, 而是“老师开什么课学生便选什么课”, 难以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如齐鲁工业大学285门通识选修课中, 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占的比例较高, 约占43% 左右, 而理工科学生应该补充的艺术体育, 外语类通识选修课则相对较少。

( 二) 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

许多教师对通识选修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没有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 而是作为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工具, “随意开, 随心上, 随便放”的现象非常严重。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而选课, 把通识选修课当作混学分、休息放松的选“休”课。学分多不多, 好过不好过, 老师点名不点名成为相当多学生的选课标准, 师生间很容易达成了“老师混学时, 学生混学分”的默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通识选修课课堂沉闷、到课率低, 抬头率更低, 质量低下的现象。

( 三) 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

通识选修课面对来自不同专业, 不同班级, 不同知识背景的选课学生,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比较困难。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 太深奥, 学科专业跨度大的学生听不懂; 有的则太简单, 几乎就是高中知识的ABC, 对于增加学生知识的作用有限。在教学方法上, 老师讲、学生听, 缺少必要实践活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据主流,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调查, 在上课形式上, 46% 的学生喜欢户外实践, 10% 的学生支持课内实践, 31% 的学生倾向于问答互动、多媒体展示, 仅有13%的学生单纯喜欢老师讲解。在考核方式上, 有的通识选修课参照必修课的模式采用闭卷考试, 学生比较厌烦; 更多的采用撰写学习论文的简单形式进行考核, 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点资料就能过关, 甚至能拿到一个很高的成绩, 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学习的真实收获, 对于老老实实上课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 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造成通识选修课的整体质量不高, 学生选课的功利性太强, 严重背离了学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初衷, 难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三、通识选修课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

针对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齐鲁工业大学通识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载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 充分考虑了实践活动在通识选修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 一) 以建设好课程为着眼点, 找准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开设通识选修课应以提升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 而不以讲授过于精深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因此, 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中, 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培养学生主动主体学习的意识做作为重点, 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通过分析, 查找不足, 做出相应改进, 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与学生培养目标的相符度。课程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组成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学生只要参与这些训练过程, 必然会得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 二) 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 优化课程组织工作

通识选修课因为自由选课, 学生来源复杂, 一个班往往汇聚了来自十几个学院的学生, 学生之间并不熟悉, 加之很多学生对通选课不重视, 缺课现象严重, 课堂组织工作难度很大, 所以必须强化课程的组织管理工作,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规范。

首先, 我们通过第一堂课对课程的学习要求进行说明。在上课过程中将这门课定位为“我们与环保有个约会”, 约会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要认真教学, 学生要认真学习, 是这个约会的主旨, “既是约会, 必然要守时, 教师与学生均不可放对方的鸽子”, 以此把学生的旷课行为界定为一种不诚信的行为,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觉到课。因为每次环保约会的内容都很丰富, 形式也很新颖, 学生也不再以上课为负担, 每到上课的时间, 都欣然赴约。同样在第一堂课上, 我们还会就课程的开设意义、学习目的、课堂要求、作业、实践、考核等问题做细致的说明, 让学生了解课程, 认识课程, 认同课程。我们以李宁的广告词“make the change”为启示语, 帮助学生从课程中寻找到自我素质和能力增长点, 自觉主动地融入课程。

其次, 通过优化学生组织管理, 增强学生的课程归属感。我们尝试借用军队建制模式将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编制, 将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 成立了“环保绿林军”, 每期学生编制为一个师, 如2013年第一期为131师, 每个教学班编为一个团, 配备一名团长, 每个团下设10个连 ( 学习小组) , 每连选出一名连长, 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 这个编号是学生参与课程各个环节如考勤、作业、实践等的唯一识别标志。我们还印制了“军旗”, 设计了课程标志, 有了统一的形象设计。这样编制后既加强了对选课学生的组织管理, 还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 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三) 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为结合点, 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 我们整合教学内容, 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线, 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分为讲座式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 各环节相互补充, 形成有机的整体。

讲座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清华大学钱易教授主编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为主体, 在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的基础上, 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导论、环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十余个大主题讲座, 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方面面, 实现了课程内容讲座化。每个专题讲座都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但相对独立, 前后的关联性弱化, 学生每参与一次上课, 都会有独到的收获, 即便出现因故耽误某次课的情况, 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在讲课人员的安排上, 每次分别由对本讲内容研究比较深入的老师承担, 保证每一讲都是最优质的教学, 老师轮流授课, 使学生在一门课中可以体验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 在学习的全过程都保持新鲜感, 每次上课都有所期待, 从而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

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包括小主题讲座、新闻周报、看片讨论环节,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与这些环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主题讲座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充分研究某一环境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的针对性讲座, 一般15分钟左右, 选题与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包括转基因食品、PM2. 5、癌症村、地沟油、地下水污染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 制作PPT, 上台演讲, 完成讲座。小主题讲座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容易入手, 有兴趣去做,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讲解起来也有吸引力, 能形成良好地互动, 效果非常好。

环境新闻周报是由每个小组搜集近期重点环境新闻, 模仿新闻播报的形式做一个10分钟的展示讲解。通过这些新闻,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了解各国、各地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的环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看片讨论环节则是搜集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1 + 1》等栏目或TED演讲集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新鲜的视频, 编辑成15分钟左右的短片组织学生观看, 然后由学生主持进行约10分钟的讨论。如一次性发泡餐具2013年5月1日解禁, 4月份我们就组织观看了《发泡餐具的“解”与“禁”》 ( 焦点访谈20130330) 。在看片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不轻易否定他们, 最后由老师总结, 加以引导。通过看片讨论,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堂所学知识, 而且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种多段式课堂教学的设置方式, 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模式, 视频、新闻互相穿插, 老师、同学充分互动, 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 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表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益。据统计, 自2012年开始实行该教学模式以来, 约有50% ~ 60%的学生参与了该环节, 学生普遍反映, 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协调分配任务,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台演讲, 发言讨论, 训练了使用办公软件的技能, 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主体主动意识。

课外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助力, 不仅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和动手能力。我们的课外实践主要依托校园及周边环境设施开展, 采用以教师组织活动为主体, 学生自主活动为补充的形式, 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一定学时的实践活动, 并纳入课程考核的内容。

首先, 实践内容都结合课程, 是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如学习了《水资源、水污染及其控制》后, 立即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中水站, 参观济南市西郊污水处理厂, 了解污水处理工艺, 到黄河调研, 了解水资源现状; 学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后, 组织学生参观校园, 了解学校植物、动物种类、特性及分布情况; 学习过《自然资源》后,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节能监管平台和太阳能工程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自身成长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同时, 这些活动也与绿色校园建设密切相关, 学生亲身参与校园建设, 普遍提高了节水节能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 通过开设开放实验等方式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个性指导, 深化教育成果。我们曾申请了开放实验《基于绿色校园、节能型校园的环境保护调查与研究》, 36位同学分为8个小组分别对校园的节水状况、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收集状况、校园绿化和树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此外, 还组织部分学生参观环境实验室, 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 观察环境微生物, 了解水处理设备和工艺。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 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 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人均参加活动2. 4次,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16次实践活动, 人均4. 5次以上。多彩实践在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 也开辟了学生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的新途径, 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增添了力量。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很多同学认识到, 环境问题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 生活习惯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 四) 以便捷高效为着力点, 打造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通识选修课的选课学生来源复杂, 教师与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渠道, 为此, 我们依托飞信平台、QQ群、博客等学生熟悉的网络工具, 挖掘其功能, 打造了由飞信 + QQ群 ( 环保绿林军) + 360网盘 +“生态工大”网站 ( http: / /huanbao. qlu. edu. cn) 组成的可以在师生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无障碍交流的网络平台 ( 如图3所示) 。

飞信主要用于即时传递课程信息, 包括实践活动通知、作业通知、上课要求等, 通过教师—团长—组长—成员的双向信息传递网络, 只要点点鼠标, 动动手机, 教师的教学要求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所有同学, 学生的一些需求和建议也可以快速反馈给教师。

QQ群主要用于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线讨论交流, 我们曾先后建立了3个用于交流的千人QQ群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 每天都至少会有一位老师在QQ群中参与讨论交流和课程答疑。

“生态工大 ( http: / /huanbao. qlu. edu. cn) ”是用Discuz软件开发的论坛模式的课程网站, 设立了“课程信息”“教学材料”“作业展示”“环保资讯”等多个板块, 用于实现发布课程信息、教学内容、作业活动通知, 学生提交作业等功能, 并分享了全部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PPT、Word、PDF等格式的文件可实现在线浏览。2013年共发布课程通知32次, 活动通知30次, 作业通知15次, 教学日志29次, 学生通过网站提交了7600余篇作业, 老师全部在线批阅。网站后台积累了多达6G的教学资料, 内涵非常丰富, 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360网盘的容量不受限制, 随时可以上传下载各类文件, 在教学视频等大尺寸文件分享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目前, 网盘已经存储和共享了超过28G的教学资料, 包括每个学期的课件, 学生参与讲课的资料, 历次活动的方案、照片、记录, 各种与课程有关的电影、专题片、大量的环保图片、电子书籍等, 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存放, 非常方便查阅下载。

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师生间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无障碍交流, 拓展了教学的空间, 延伸了教学的时间,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环境保护知识, 更可以在课下随时指导学生的环境行为, 为更好地“陪学生”创造了条件, 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互动, 交流信息, 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

( 五) 以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支撑点, 组建称职的教学团队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其能力和素质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能否稳定、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在组建教学团队时, 首先考虑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秉持“环保是一种责任, 育人是更大的责任”的理念, 因为只有通过有责任感的老师主导的教学过程,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团队的老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按时上下课, 课下认真批改作业, 积极通过网络、电话与学生交流, 每周与学生课下交流时间不少于3小时, 还经常利用休息日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亲历亲为, 精力、时间投入充足, 真正做到了“陪学生”, 不但从学业上指导学生, 而且从思想深处影响学生。

同时, 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学缘结构, 现在教学团队共8名老师组成, 不仅来自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 还吸收了园林绿化、生态学、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法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 不但扩大了环境教育的覆盖面, 同时也解决单纯依靠环境专业教师队伍而导致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8位老师在课程中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 发挥各自专长, 从不同的方面对课程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形成了一个个体特点鲜明、群体优势互补的团队。

此外, 教学团队还经常进行交流研讨, 学期初有研究部署, 期中有检查, 期末有总结, 每学期集中研讨活动不少于3次, 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 则通过网络研讨、电话交流等形式及时解决, 大家互帮互助, 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教学团队。

( 六) 以学习效果为落脚点, 改进课程考核形式

对大多数通识选修课来说, 最后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并不适合, 采取交上一到两篇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则使得考核要求过低, 学生应付现象严重, 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具体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考核的思路是更加重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监管, 向学习过程要效果。将包括考勤、平时作业和实践活动在内的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到75% 以上, 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环节, 参加实践环节, 提交的作业都会规定适当的分值,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边学习, 边作业, 边实践,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灵活采用各种方式, 鼓励学生多做作业, 多参加实践, 多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认识到修多少分数完全取决于自己, 从中体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多劳多得”的做人哲理。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 每学期都会有超过50% 的学生超额完成各环节, 最终的成绩累积超过100分。

四、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学习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针对目前我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所选专业盲目、职业生涯模糊, 学习懈怠、主动性差的现象,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将课程学习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在思想上和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考核方式上引入多元素的评价体系,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创造一种全新的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式。并且希望以点带面, 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以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沟通力、判断力和辨别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颖, 王晟, 王騊.全校性工程技术类通识选修课教学新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0 (03) .

上一篇:有趣课堂下一篇:子宫收缩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