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课堂

2024-10-02

有趣课堂(通用12篇)

有趣课堂 篇1

摘要:作为中学数学教师, 要积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开发学生的思维, 启迪学生的智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初中,数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 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只知道一味地灌输, 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 更谈不上以学为乐, 部分学生厌学甚至中途辍学。因此,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使学生乐在其中, 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 不断步入新的境界, 达到新的至高点, 并获得愉快的享受, 美的陶冶。

一、巧妙导入, 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 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 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

教师在备课时,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增长学生的智慧, 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使学生精神振奋, 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 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 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 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导入语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 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例如, 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 教师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 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 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 根据它, 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 通过以上方法引入, 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二、创造情境, 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 引出要讲授的知识, 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 在讲“圆幂定理”时, 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 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再登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 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 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之后, 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心, 听得格外仔细和急切。

学过切割线定理之后, 学生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 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多。深感诗人想象之大胆, 手法之浪漫。不少学生还主动出击, 有的说:我算出了登高一层楼 (通常3米) 所能看到的景距。有的说:我计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欢快中, 学生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三、点缀趣味, 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 以幽默调节, 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 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概率时, 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一位父亲, 令其不太灵活的儿子去买一盒火柴, 之前反复叮嘱要试一试是不是好用。结果, 他的儿子一根一根划, 等回家时, 已全部划完, 其父亲哭笑不得。

从这个故事中, 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抽象的, 而是生活中需要的, 生活中的乐趣, 也反映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因此, 教师如果善于点缀趣味, 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四、引导探索, 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索, 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 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后, 才会有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 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 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 动手操作, 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 学生初学几何, 引辅助线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为此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 在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三个角涂不同颜色, 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 问学生有几种拼法, 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并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寻求解题规律, 达到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深入浅出, 使学生体验易学之乐

学知识有如登山, 越往上越吃力, 也越觉困难。怎样使学生降低坡度, 使学生化难为易, 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

例如一个作图问题:直线l同侧有两点A、B, 在l上求作一点P, 使PA+PB最短, 此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 他们不但不易找到解决的方法, 而且也不易理解其中的原理。

反之如果先设一个铺垫:在直线l异侧有两点A、B, 在l上求作一点P, 使PA+PB最短。学生则不费吹灰之力。由此启发, 能否把异侧的两点搬到同侧呢?启发学生作对称点。这样, 学生就不感到深奥。

综上所述, 课堂如果教师巧妙导入, 以趣激之, 学生则乐在开头;创设情境, 点缀趣味, 学生则乐在其中;引导探索, 深入浅出, 学生则乐在其后。善教者, 能使学生脸上有笑, 心中有乐。课堂上生动活泼, 高潮迭起、情趣盎然。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其方式也远不止以上所述, 它需要教师努力去探索,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和思考,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高兴的事, 让学生在乐中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有趣课堂 篇2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贴尾巴”游戏,这堂课已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接着,我们就开始玩游戏了。首先,我们先把大鱼贴在上面,然后用眼罩蒙着眼睛,把大鱼的尾巴贴在对的位置。第一个上场玩的来当主持人。最先上场的是我们的大高个,只见她提心吊胆的往上一贴,把大鱼的尾巴贴在了大鱼的头上,让我们班哄堂大笑。下一个上场的是小郭了,小郭往上一贴,结果贴在了大鱼的前面……到。“疯子”了,只见“疯子”三步并作两步,往上一贴,“对,对”,我们贴对了。到小洋了,只见小洋胸有成竹地走上台,好像说得自己能贴对,经过我和“疯子”的“指导”,我们又贴对了。经过我们捣蛋三人组的破坏,我们以二比零的成绩赢了。这节课真有趣,真是一堂有趣的课堂。

这堂有趣的课在我们班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同时也记录了我们班的嬉戏。这个“贴尾巴”的游戏让我知道了在生活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趣的课堂更有效 篇3

一、调动兴趣与有效教学的统一性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来看,兴趣属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范畴,是学生主观意识中积极的心理倾向,带有一定的由学生内心迸发出的感情彩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体育教学也很适用,学生有了兴趣的维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来,才能专心的留意每一个动作表象,并有意识地想表现出来,其动作才能规范到位,学生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所花的时间才会缩短,保证体育教学有效、高效。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体育教学亦不能例外,那么能够有效表征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具体的知识讲解或是技能训练,如果只有教师的演示和要求,却得不到学生积极地参与或没有能够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其中,那么教学有效性是不高的,如果有了兴趣的激发,能够有效推动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并长时间维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中学阶段体育课堂兴趣的激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情绪倾向,感受体育带动自身身心的发展的快乐,从而树立终身运动的正确态度,这恰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而终身从事的体育活动肯定是需要兴趣来维系的,因此两者还是统一的。

二、充分挖掘游戏趣味性和浸润性功能

对于游戏而言,趣味性是其第一特性,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再加上体育的竞技特点,可以融趣味性和竞争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胜心等心理机制。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游戏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通常具有一定的情境设置,动作和活动的规则化要求,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感观,同时在游戏中,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愉快感。

(2)游戏并非是观赏性的,而是学生参与进来的,所以在动作上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长时间维持学生积极参加的状态,在聚精会神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体育技能应用和训练的效果。

(3)游戏还具有不可确定性,这是竞争的作用,正是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体育才有了无穷的魅力,有效地“刺激”学生,能使学生出于自我保护和设法获胜的目的表现出紧张、兴奋的状态,注意力也因此高度集中。

从引入游戏进行教学的目的来看,游戏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进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教授,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正确运动态度。因此,游戏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学科思想浸润性,其浸润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借助体育游戏,提升学生处理复杂条件反射的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对学生的反应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分析各种接收信号能力。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各种外因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无意识知觉,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处理复杂条件反射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智力得到了发展。例如,单一化的跑步训练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如果将其设置为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等游戏的形式,学生的兴趣度增加了,同时在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借助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行和自信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体育游戏所呈现出来的快乐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玩中学,快乐又不失技巧性,同时为了尽量地玩出好的成绩,学生都会付出其最大的努力,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运动技能和运动神经上每个学生都存在这差异,而游戏有可以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玩好,实现不断地成功与发展,教师再适当地运用激励机制,对于不同程度的进步予以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成就动机得到有效地激发,表现出更为自信的心态。

③借助体育游戏,提升学生创造性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课程对每个学科的具体要求,对于中学体育课亦不能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体育游戏中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技巧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想象的空间。特别是高中的体育课,学生学习的体育技能和知识不少,看到的、玩过的游戏也不少,此时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创编游戏,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胆识、表现欲、个性特点等都会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

有趣课堂 篇4

一、 课前引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人学习。

如“有趣的测量”的引入部分, 教师先拿出一盒牛奶和一个魔方, 要求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以及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同学们很轻松地回答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规则物体通过公式求体积进行小结后, 又将魔方拧成一个不规则的形状, 接着让同学们思考这时候怎样求它的体积, 聪明的孩子想出把魔方再拧回去, 转变成原来正方体的方法。伴着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 教师又在学生思考的波涛中投入一块大石头, 进一步推波助澜:“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难道我们把它也拧成一个个的长方体、正方体来求体积?”同学们边摇头边哈哈大笑, 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渴望地注视着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吗?”“可以借助别的物体吗, 比如水”……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新的学习中来。

二、课中升趣, 探究数学的奥秘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经过课前引趣, 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之后, 接下来的兴趣提升还需要教师在新授部分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为了使实验更有趣, 同学们的感受更深刻, 在“有趣的测量”一课中,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增设了选择工具环节:教师从门外推着装满各式工具的车子重新进入教室, 这时学生们都震惊了, 感叹的同时, 高亢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思考, 一些本没预设到会使用的测量工具也被他们充分利用了, 可见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测量工具的合理性。随后让孩子们经历一次次失败的操作, 通过这些失误总结出的经验, 让学生更加记忆犹新。最后再次进行实验操作及汇报, 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上升 (下降) 、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样精巧的设计, 让学习水到渠成地取得了高效益。矫正点拨环节中, 教师本想用升水法、溢水法这些传统名字为实验方法命名, 可是却被孩子们的“水位升降法”“阿基米德法”等创意击败了。也许, 在不远的将来, 就会有数学家从我们的课堂中走出, 而他们的名字已经被灌注在某个实验的前面。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教学, 也立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教师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找到自己的主体感觉, 变“要我去激发”为“我要去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谓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一番自主式的探究, 对其产生主体性认识之后,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即可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练中提趣, 巩固形成新技能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必要途径,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些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 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淹没了, 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抑制。因此对于课堂练习,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体验练习的精彩、有趣, 从而巩固旧知, 形成新技能。

有趣的课堂作文 篇5

这间“隐形”的教室其实就是自己家,在家上课就是不一样啊,比如上课铃声换成了钉钉的叮当声,各种电子产品原地待命,比如电脑、ipad、手机,仿佛一个通讯基地。语数外老师轮流隔空授课,有这么多课的寒假,还是第一次,真不适应。

网课期间发生了很多新鲜的事:

比如每位同学变成了屏幕上的一串代号,直播突然停止,屏幕上立刻发出了很多排问号,我也一脸茫然,缓冲过后才发现老师已经讲了很多内容了,我连忙跟上进度。

最令我尴尬的是我自己没法控制做作业的时间,从两三个小时拖拉到了八九个小时,因为所有课上到中午就全部结束了,整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都可以写作业,没人管我还是不行啊!

交作业的方式也变了,需要拍照上传,因为妈妈没时间,我只能自己上传作业,我的拍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间休息就更丰富多彩了,可以去我的临时据点(其实就是双层床的上铺)打游击战,或者吃点薯片之类的小零食,也可以看看“阿衰”到底有多倒霉。

午餐时间“陈小厨”闪亮登场,一碗香气扑鼻的方便面破门而出,我还加了一根火腿肠和一个荷包蛋,妈妈也赞不绝口。

如何使音乐课堂更有趣 篇6

【关键词】 音乐;趣味;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不注重此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他们总是沿袭多年的陈旧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如不改进,音乐教学怎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的器乐教学已有十几年了,它的出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

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X|”节奏变为“XXX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在教唱“黄水谣”时,我运用前后对比方法告诫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强不息,因为只有强大的民族才能不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激发了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四、在課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产生一切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音乐课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在学完一首维族民歌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例: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又如让学生为歌曲《采茶舞》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我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当一回老师,带领其他学生一起来为歌曲出谋划策,比一比哪个组的活动既能体现歌曲的风格又新颖。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培养一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应从实践角度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参与,在趣味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愿音乐之花孕育学生心中,让音乐之声撒满人间。

让信息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篇7

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里成长

营造轻松又自由的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强项, 他可以利用信息教室的优势, 可以很容易地让学生获得自主的学习氛围。所以,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必安排得太多, 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活动”时间。比如, 学生可以用微视频、教学网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 上网查询信息相关知识, 欣赏校园网上共享的电影、音乐、动画片, 甚至可以玩一些益智的小游戏。通过这些精心准备的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强迫他人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 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要想获得学生的支持, 首先是学生能被有效的激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整个身心活动处于积极地“备战”状况。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置的情景轻松有趣, 因为导入新课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 在课程导入新课环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与内容, 这样,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的开端就因没有兴趣, 这是学生无法提升兴趣和注意力, 也会涣散学生,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是不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开始环节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提起兴趣, 所以教师在课程 (特别是新课) 导入环节中, 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学习兴趣是高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学习兴趣是呈递减趋势的, 从被激发开始, 学习兴趣不可能一直存在, 因此, 在进入教材学习的阶段, 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立体和横向整合, 构建起崭新的关联, 巧妙地设置问题, 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分组竞赛教学, 提高课堂的活力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包括事先分好小组, 先让学生预习或复习有关的知识点, 事先编好相关的竞赛题, 要精选竞赛试题、改变竞赛试题, 把知识点以竞赛试题形式呈现, 每一节课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设计预习用的试题、教学用的试题、达标检测用的试题, 这样, 这些竞赛试题既有关联, 又不重复出现, 竞赛试题呈现的顺序一定要和知识点相关联, 即要设置承上启下的试题。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 既不要死气沉沉, 也不能太活跃, 以免课堂不要会出现混乱, 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这需要教师要掌控好课堂, 组织好学生, 掌控好竞赛。

采用分组教学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简化日常的工作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小老师来分担答疑检查的工作, 而且还提高学生的参与,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采用分组教学就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可根据上课班级人数进行分组, 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控制在4-6人, 每个小组选一名信息技能较高的同学任小组长。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 由小组长负责解决。当有些问题较难时, 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 可由其它小组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

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共同讨论问题、介绍学习经验技巧、展示学习的成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师“讲”。“教”都是为了不用教。正如“新课改”所要求新的教学观, 并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 这样才能这样自己主动去学习, 去历练的一个境界,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巧设任务,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这是一门新兴学科, 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有其自身的教学模式,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 去适应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 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能力。

相对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 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其他学科相比较, 它有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自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素材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每次任务都在经历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度过,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一) 任务设置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线

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通过“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范围, 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

比如我在讲excel电子表格时, 为了让学生感兴趣, 我将整个单元以碳排放为素材进行单元设计, 学生在课前完成《家庭一周低碳生活调查表》的数据搜集, 整理,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学会计算个人家庭年碳排放量, 以及班级总的碳排放量的方法, 从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通过网络去搜集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以及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以ppt的形式展示对于低碳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教学中一个单元活动教学有一个主线, 顺序推进, 具体情况, 可以综合计划学时。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这种设计有时需要脱离课本, 调整教学内容先后顺序, 也可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增删。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操作, 还增强了学生低碳环保的意识。

(二) 让学生自主创作, 发挥才能

信息技术课程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所学的内容带入生活中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意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由和宽松的环境, 设置开放的任务,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学生放手, 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信息能力怎么能不提高呢。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试着做一做, 可以让学生预习环节中发现问题, 然后, 通过老师范例演示, 重点听方法、学原理, 让学生参加到学习中, 这样比教师直接讲知识, 效果更好, 让学生在实践中, 多练多思考, 由实践到理论, 再由理论到实践, 开拓学生的思维、眼界,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哪些地方, 用所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任务可由学生的实际生成, 作业不给统一样式, 没有模仿的样例, 只有具体评价要求。每个学生的作业内容都需要自己创意, 在进行展示评价交流, 在互评中不断推敲、改进。

在信息社会中, 学习的资源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只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解决身边遇到的问题, 否则, 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 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

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情况下, 任何人也离不开互联网,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 为我们益智广识提供了前所未有便利的条件。为青少年的成长也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网络让他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广博, 会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 在课堂教学讲解什么是网络文明行为, 如何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 初一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不成熟阶段, 处理、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弱。在浩瀚如海的信息海洋中, 不良信息特别是色情、反动的信息, 犹如一粒粒“电子海洛因”, 让广大青少年对它疯狂迷恋, 甚至可以达到不吃饭、不睡觉的地步。许多事例都在提醒我们, 要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是必要的。

怎样使课堂提问有趣有效 篇8

一、以问促读, 让课堂中每个问题都切实有效

所谓“以问促读”, 就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提高读书效果。

中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读通, 读顺, 读出画面, 读出感情,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受文中的情感。以《将相和》为例:初读, 教师设计了浅显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初步感知课文。教学时, 教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简介背景后, 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大体了解一下课文内容, 读后学生比较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接着再让学生浏览课文,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以问促思, 让每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 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在本课教学的第二步, 笔者便抓住重点词句, 精心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如, 教学“完璧归赵”一段时, 抓住重点句“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 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 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提出了三个问题:

1. 蔺相如为什么要撞柱子?

2. 这儿为什么用“撞”不用“碰”?

3. 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 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

第三个问题, 书中不能直接找出答案, 必须认真读书方能悟出道理。学生读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同学说:蔺相如不是真的要撞柱子, 只不过是想吓唬吓唬秦王, 好保住宝玉。也有同学说:蔺相如是真要撞柱子, 他宁可撞死也不让宝玉落到秦王手里。两种意见争执不下,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针对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认真读书, 边读边思考, 然后再讨论。经过熟读精思, 同学们最后统一认识:蔺相如不是一定要撞柱子, 也不是单纯地吓唬吓唬秦王, 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受到恐吓而妥协, 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不顾一切, 硬要夺玉, 他就一定会撞柱子而死, 头颅与玉石俱碎。这既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 又能反映出他非常勇敢, 突出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三、以问导学, 让每个问题都关注学生需求

课堂中问什么、怎样问, 必须依据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 有效的提问本身充满了情趣和艺术魅力。为使提问的效能充分发挥, 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回答结果, 给学生适当思索的时间, 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 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让学生置身于比较轻松的问题情景中。

结课时, 笔者再次设计了两个总结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学习, 自我探究,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1.《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2.《将相和》里的人物你不喜欢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全文, 相互讨论。有的说喜欢蔺相如, 因为他勇敢、机智、识大局、顾大体、热爱自己的国家, 能用生命维护赵国的尊严;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豪爽耿直、热爱自己的国家, 能够做到知错就改。有同学还有独到的见解:我不喜欢赵王, 他太软弱无能了;但也喜欢他, 就是他能够论功行赏, 没有埋没蔺相如这个杰出的人才。通过问题的解决, 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归纳出来了。

创设有趣竞争营造高效课堂 篇9

刚开始实施“高效课堂”的时候, 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展示, 我也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 对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奖惩。可是, 时间长了, 学生就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失去了兴趣, 每次积极讨论、展示的都是各组基础好的同学, 而基础不好的同学大都不参与。一开始我以为是学习的内容难度大, 学生听不懂, 不会回答, 但是当我一一提问时, 大多数基础不好的同学却都能准确地回答。我一次次地强调并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展示, 抓住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每一次机会, 但是效果仍不是很理想, 课堂气氛仍然较沉闷, 一时间, 我的“高效课堂”陷入了困局。

高中语文的学习的确与初中有很大区别———知识容量增多, 学习难度加大。但高中语文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 它的内容丰富、有趣, 不需要计算, 不需要去记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因此, 我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沉闷压抑、枯燥无味, 不能让那些语文后进生沉默、逃避, 不能使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理念徒有虚名。以前学生爱讨论、爱展示, 是因为有奖惩, 他们必须去做。但时间一长, 他们对奖惩就渐渐麻木了。随着对奖惩的麻木也就导致他们对讨论、展示失去兴趣。

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我都教过, 初中生对教师的提问很多人乐于举手回答, 甚至还有抢答的情况, 但高中生则显得“麻木”“冷静”, 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回答问题的质量, 生怕在众人面前“出丑”, 因而很少有人举手, 课堂气氛较沉闷。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我必须千方百计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办法就是创设各种有趣的竞争氛围, 让他们积极去讨论、展示, 在竞争中找回荣誉感, 获得成功的喜悦, 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的信心。

1.课文朗读环节, 开展男女生朗读比赛

朗读课文, 一味地全班齐读或是个人朗读, 学生毫不感兴趣, 特别是不爱表现的学生, 更是低声细语或是默默无语, 结果导致一篇优美的文章被“浪费”。还有一些学生, 读书声音很小, 指名上台朗读时, 教师不断鼓励, 提醒他们大声朗读, 结果还是低声细语。是放不开, 还是底气不足?

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 我采用同性别和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 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很感兴趣, 往往事前就做好充分准备。

同性别学生朗读比赛, 主要是比气势、比情感、比神态。班上先推荐一名男生 (或女生) 上台朗读, 读完后, 由台下的同学点评。然后由学生自荐或是点名安排人前去挑战, 这样, 为了“面子”, 大家都积极表现, 毫不退避, 尽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如此做, 目的不单纯是比谁朗读得好, 而是让不自信、不敢上台的同学上台, 对他们来说, 上了讲台就是成功。

男生和女生朗读比赛, 主要是比气势。我常常安排一个声音洪亮的女生上台朗读, 然后再点一名平时内敛、读书声音小、不自信的男同学上去挑战。男生为了“尊严”, 上台后, 再也不矜持, 而是高声朗读, 一改过去低声细语的朗读习惯。如此做, 一是培养学生大声阅读的习惯。二是为那些“胆小”不敢大声读的学生创建锻炼展示的舞台。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古诗文默写, 开展姓氏或地域代表默写比赛

语文课 (包括早读课) 上, 我都会安排学生对新课标高考语文指定的64篇古诗文进行默写。

姓氏代表比赛, 就是根据百家姓, 点出6名姓氏不同的学生上台默写同一篇文章, 看哪个家族默写得又快又准确, 书写又漂亮。台下的同学负责监督, 一是防止参加默写的学生互相偷看, 二是记住学生默写出错的地方。默写结束后, 由台下的学生根据高考古诗文默写扣分规则 (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和书写美观度进行评比。得分高的前3名学生及与他们姓氏相同的学生可以坐下, 而其他3名学生及与他们姓氏相同的学生起立说:“向×姓的同学学习!”, 然后鼓掌表示祝贺。如此做, 既增强了古诗文默写的趣味性, 还能促使学生课下积极准备, 努力为家族争光。

3.语文基础知识, 开展“开心辞典”活动

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多, 要求学生单纯去读去背, 难以记住, 效果不好。我就把那些不好记的、头绪纷繁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并做成课件, 开展“开心辞典”问答活动, 把班级分成8个学习小组, 知识抢答活动开展起来较方便。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做课件很辛苦, 但学生对这种知识记忆的方法很感兴趣, 识记效果也很好。

4.早读课, 开展读书比赛活动

早读课, 学生在开始的几分钟都能大声朗读, 但是, 时间一长, 有的同学就哈欠连天, 萎靡不振, 有气无力了, 逐渐整个早读氛围变得不尽如人意。为此, 我的早读课也开展竞争活动。每次早读都对各组进行打分评比, 评比的内容涉及早读声音大小、精气神维持时间长短、有无开小差或睡觉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等多方面。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早读中要求学生精气神十足, 并规定早读的内容、目标, 让学生有努力方向、有竞争动力、有收获希望。

以前的早读课, 是一个人带两个班, 因为难以兼顾, 我便安排学生交叉监管。即每次早读安排甲班一名同学去监督评比乙班各小组早读, 乙班安排一名学生监督评比甲班各小组早读, 我负责查看。这样, 各班、各小组为了不丢班级、小组的脸, 都会积极去读, 而负责监督评比的各位同学也都得到了锻炼。其实, 教学中有趣的竞争还可以这样设置:探究题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演讲类的文章, 可以开展演讲比赛;新闻报告、说明文等文章可以采取“记者招待会”的方法教学, 抽选几个组的学生当课文发言人, 而其他组的同学当记者, 你答我问, 也是一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小说、戏剧的教学, 又可以编成话剧, 各组找人扮演, 看哪组演得最好, 最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演活。

如何构建高中生物有趣课堂 篇10

一、上好绪论课紧紧吸引住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 上好绪论课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不局限于教材, 通过举例以设问的形式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枝红杏为什么会出墙?这又反映了生物的什么特征?一母生九子为何连母十个样呢?你见过微型菊花吗?你知道它是如何繁殖而来的呢?你知道多利羊吗?你听说过手足口病吗?等等。通过从一些简单的实例入手, 让学生感知生物的趣味性及价值。

二、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抓住学生

老师苦讲学生死学, 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倦怠, 最终失去兴趣而一无所获。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出现, 针对课堂教法我总结几点如下。

1. 谐音记忆。

如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区别可记四个字“图书”“饭食”, 即途径、速度、范围、时间。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的矿质元素可记成:梦典故 (Mn、I、Co) , 新铁臂 (阿) 童木 (Zn、Fe、B、Cu、Mo) 。

2. 口诀记忆。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记成:“间期D复蛋合做准备,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丝牵点排赤道板, 后期均分等拉向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新起。”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时记成:“有丝同源不配对, 减二无缘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 同源分离是减一。”并且利用通俗语言强调“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但是不出现联会现象”, 相当于“有男有女但是不联立成为家庭”, 即没有结婚。

3. 谚语记忆。

如“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 抗体———护卫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 望而生畏———警戒色, 视而不见———保护色, 噬菌体的繁殖———借腹生子, 癌细胞———脱缰之马。

4. 顺口溜记忆。

在讲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时, 为了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用法不同, 以及脂肪切片的制作顺序和相应的颜色反应, 我编了几句顺口溜: (斐林试剂) 甲乙混匀方可用, (砖红) (双缩脲试剂) 先A后B要注意 (紫色) , (苏丹三染液) 三滴二吸有顺序 (橘黄) 。

如几种无机盐缺乏症:“钙、磷不够疏松症, 小儿还患佝偻病;成人缺碘甲状腺肿, 幼儿必患呆小症;婴儿缺锌食不振, 生殖发育要缓行;血红蛋白铁组成, 缺少就患贫血症。”这样把几种常见无机盐缺乏症归纳在一起, 利用押韵特点, 使无机盐与相应缺乏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持久的记忆。

5. 难点知识“数字”化。

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 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

三、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

1. 巧用比喻化疑难。

如糖类和ATP比喻成存折上的钱和口袋里的零花钱, 零花钱的特点是可以随用随取, 即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再如, 讲早期胚胎发育时, 我把受精卵比作西瓜, 分裂过程比作切西瓜, 那么一块块西瓜比作产生的一个个细胞, 如果把切好的西瓜重新组合到一起那么体积会有何变化?有的学生会说不变, 又有的学生说可能会略微减小, 因为切西瓜流出汁水就如细胞分裂要耗能, 物质减少, 体积当然会减小了。

2. 妙用诗词添兴趣。

例如, 物质出入细胞膜偶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 “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且不需要载体, 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 “逆水”表示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行舟”表示需要载体, “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 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疾走追黄碟, 飞入菜花无处寻。”再如学习竞争引用:“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3. 新奇设问引主题。

例如, 在讲能量流动时, 创设情境:假设你是鲁滨逊正在一个荒岛上, 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外, 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带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千米玉米。请问你为了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你怎么办? (1) 先吃鸡, 再吃玉米。 (2) 先吃玉米, 同时用以部分玉米喂鸡, 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同学们议论纷纷,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趁此时机, 我再由浅入深, 层层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结果, 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巩固学生知识

1. 只有亲手实践, 才能记得牢固。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 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只有联系实际, 才能记得主动。

实施有趣高效的物理课堂 篇11

关键词:共享、风趣幽默、互动、恰如其分、探究、生动自如、提升、简洁、明了

中图分类号:G633.7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初中的教师应该怎样在每一堂课中体现这些思想,做到有趣、高效呢?

一、首先,共享--风趣幽默的语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幽默是人类智慧火花艺术的闪现,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一定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其效果能愉悦身心,启迪心智.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学中应运用教学幽默,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轻松谈笑中领悟思想,诙谐交流中增进感情。它是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在笑声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巧妙地穿插一些幽默小故事,或者根据当时的情景即兴发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的轻松愉快。但是调侃课堂气氛,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教师可以在引入新课时搜寻一些相关的故事、笑话、典故、诗词等,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在一节物理课中“德国飞行员顺手在自己脸上抓住一颗子弹的故事”,制造一个悬念,引入“动与静”的课题。

教师可以用在课堂中出现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起到缓解疲劳,活跃气氛的作用;我们的物理课一般是在下午,学生都较疲劳了,有趣、幽默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惯性”这一知识讲完后,学生呈现一种疲惫的状态,跟学生分享一个笑话:一漂亮的女士乘公交车,突然急刹车,后面的男士不小心撞到漂亮的女士,女士瞟了他一眼,气呼呼的说,什么得性。男士笑着说,这不是得性,是“惯性”。全车的人都笑了。教师绘声绘色讲演,可以让学生赶走疲惫,重新回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来。

教师也可以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用在课堂小结,加深对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其次,互动--恰如其分地提问,以抓住学习的重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教师的提问若能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定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看法。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

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第三,提问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重详简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并演示此实验,化抽象为形象。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列车里,将手中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当物体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物体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物体随列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总之,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探究--生动自如地应用,以突破学习的难点

(一)、让孩子在“运动”中认识与发现现象,并能在相应章节的学习中加以理解应用。

例如:跑、跳、投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分组完成,在课内进行描述,视频动画再现运动过程,这些学生熟悉的情景,,可以在生物课上把“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在数学课上把抽象的抛物线具体化,还可以用于物理课上讲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中先让学习课前去做一些运动,分析产生了那些效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利用这一情境还可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等等。让学生在运动体会,在运动中认识,在运动中认理解应用。既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又让学生发现很有用,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真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二)、讓孩子在“劳动”中认识与发现现象,并在相应的学习中加以理解应用。

例如:在生物科的《绿色植物的生活史》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现在劳动基地上先进行劳动实践,再让学生学习本章节。在物理课上,学习物态变化之前,让学生回家去烧一壶水为长辈洗脚。认真观察烧水的过程,仔细体味帮长辈洗脚的心理感受。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描述再现烧水的过程,在体会相关的知识点。再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名词链接起来,这样就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利用这一情境,可以认识与热学相关的全部问题。这种生活与课本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心理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使学生不仅能晓之以理,更能动之以情。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提高了能力,还让学生升华了情感。难道这不是一个学好物理的好办法吗?

(三)、让孩子把“具体的行动”变为“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达各个量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

在学生通过运动与劳动中认识的一些名词概念,在进一步学习中理解了一些量之间的关系,还要在进一步的规范,整合,形成一些定性或定量的关系。例如认识了“电功率p”这一物理量后,我们根据定义把p=W/t这一公式展现,推导得分:p=uI。并通过实际的例题加以理解应用。

通过上述这三个办法有机地把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长进,在知识学习上有长进,在生活技能上有长进,在与人交际上也有长进。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提升--简洁明了地小结,以内化学习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对一节课的开头比较重视,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而对课堂小结,则草草了事,甚至干脆忽略。我认为课堂小结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并且不应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而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那么如何让课堂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我在教学工作中实践着,总结如下:

(1)归纳总结。对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要尽力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 (2)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 (3)设疑回应。在导入新课时,曾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环绕新课主题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与导言相呼应。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留到下次课来解答。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的创设 篇12

一、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学习起来就比较主动、轻松了, 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 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乐意学。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改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空间鼓励积极参与, 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 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改是将旧的教学观念“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自我探索, 自我发展,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平等地看待学生,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 那种专制型的教师, 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的、紧张的情绪, 产生一种畏惧心理, 这样的课堂气氛怎会宽松、和谐、愉悦呢?教学效果更是不敢细想, 我们应该做民主的教师, 真正让学生快快乐乐学知识。

三、拓展知识范围, 课堂内外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 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特别是相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 从实际生活入手: (1)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3) 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4)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学生、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情感人, 培养学生情感

入选语文教材的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进入文章角色, 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学生有了高尚的情感, 就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 尊重老师、尊重同学, 形成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共同来维护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五、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人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但这中间还有一层如何“给”的问题, 有句歇后语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所以老师要提高, 深造自己的教学艺术,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组织教学, 在课堂上要思维敏捷,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随机应变, 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积极探索的“向导”, 要和学生一起探究, 一起思维, 老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协调者, 引导者、参与者。

六、重视课外交流

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已,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跟学生交流, 多了解学生, 既重视学生的学习, 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经常与家长密切联系, 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 学习动态, 课外交流中会发现许多隐蔽的问题, 也会轻而易举的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上一篇:当代建筑的开放性下一篇:素质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