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原因(精选12篇)
并发症原因 篇1
女性在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内采用手术的方法或者药物的方法终止妊娠, 称为早期妊娠终止, 即通常所说人工流产。人工流产可以用来作为避孕失败导致意外妊娠的补救措施, 也可以用于因女性身体情况不适宜继续妊娠、为预防先天性畸形或遗传性疾病婴儿而需终止妊娠的女性[1]。人工流产可分为手术流产和药物流产两种方法。常用的人工流产的方法有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钳刮人工流产术和药物流产术。笔者通过对我站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人工流产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探讨了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来我站就诊实施人工流产的3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的年龄分布为18~44岁, 平均年龄 (30.17±5.45) 岁。所有患者均为自愿进行人工流产手术, 终止妊娠。其中第一次妊娠的患者有120例, 妊娠次数在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患者有240例;妊娠时间在两个月以内的患者有210例, 妊娠时间大于两个月的患者有150例;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疤痕子宫, 高血压等妊娠高危因素的患者有82例。
1.2 研究方法
对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者在人工流产手术中、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种类、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与怀孕时间和怀孕次数的关系。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尿液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检查和B超检查, 确定为宫内早孕, 患者孕囊直径为9mm~53mm。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 白带化验, 血常规检查, 并检查患者有无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2]禁忌。对于曾做过剖宫产手术的患者, 进行彩色B超检查, 排除子宫切口妊娠的情况。手术进行之前与患者进行适当交谈, 向患者说明人工流产手术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在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后方可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采用自动控制人工流产专用吸引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 手术过程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手术结束后常规给予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1.4 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检验标准α为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工流产手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中的360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中, 人工流产并发症发生率66.4% (239例) , 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人工流产综合征54例, 人流不全44例, 子宫穿孔32例, 子宫出血36例, 空吸、漏吸46例, 宫颈宫腔粘连27例。其中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15.0%) 明显多于其他几种并发症 (P<0.05) 。人工流产综合征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 严重的患者出现休克。
2.2 人流并发症的发生与怀孕次数的关系
本次研究中接受的360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中, 初次妊娠的患者有120例, 妊娠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患者有240例, 其中第一次妊娠的患者中人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9.2%, 妊娠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患者人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0%,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人流并发症的发生与怀孕次数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与初次怀孕患者相比:*P<0.05。
2.3 人流并发症的发生与怀孕时间的关系
本次研究中接受的360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中, 妊娠时间在两个月以内的患者有210例, 妊娠时间大于两个月的患者有150例;妊娠时间在两个月以内的患者中人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3%, 妊娠时间在两个月及以上的患者人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3%, 人流并发症的发生与怀孕时间的关系详情如表2所示。
与怀孕两个月以内患者相比:*P<0.05。
3 讨论
目前人工流产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流产、负压吸引术流产、钳刮术流产等。由于负压吸引术的吸引管较细, 手术后不易残留妊娠物, 同时对子宫内膜的创伤小, 其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出血少, 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3]。人工流产目前成为我们国家终止早孕和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一种有效地补救措施, 然而人工流产手术会对怀孕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出现多种并发症[4,5]。
人工流产综合征[6,7,8]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胸闷、气喘、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发冷、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昏厥、抽搐、休克等症状。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对子宫颈的牵拉和扩张等机械刺激, 对子宫壁的负压吸引等机械刺激, 加之患者精神紧张, 引起患者迷走神经兴奋所致[9]。为预防综合征的发生, 术前应对孕妇进行精神安慰, 解除其顾虑, 术中应力求操作轻柔, 此外, 负压要适当, 避免反复多次吸宫。
空吸、漏吸的发病率位于人流并发症的第二位, 共出现46例, 占妊娠患者总数的12.2%。空吸、漏吸主要发生于妊娠时间小于两个月的患者。漏吸是指孕妇做完人工流产术后仍有早孕反应,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怀孕早期孕囊较小且不易定位, 或者是子宫畸形, 医务人员在手术中未能将胚胎组织吸出, 使胎儿在子宫内继续生长发育[10]。空吸是指吸出的组织经病理检查未见到绒毛样结构即胚胎组织成分,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妊娠试验假阳性, 也有可能为宫外孕, 此时应重做尿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为避免空吸、漏吸, 人工流产时间最好选在孕45天右, 在吸出的组织中若未见胚胎组织, 或者组织量与妊娠时间不符时, 应及时对吸出物做病理检查。
人流不全是指术后仍有部分胎盘或胎儿残留, 它是人工流产手术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流并发症。本次研究调查中人流不全在所有人流并发症中居第三位, 人流不全患者共出现44例, 占所有妊娠患者的12.2%。人流不全的症状多出现于妊娠时间大于两个月的患者, 其可能的原因是患者妊娠时间大于两个月, 孕囊较大再加之子宫体本身形态复杂, 因而易导致人流不全的现象。术后当阴道流血超过10日或血量过多时, 应及时做B超检查, 以确定是否有残留物, 若有应及时进行刮宫处理。人流不全的原因主要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或子宫位置异常有关, 为预防人流不全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提高手术操作熟练度, 并于术后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
人工流产手术的时间虽然短暂, 但是在手术前后患者处于紧张、担忧、恐惧的情绪中, 对人工流产手术充满疑虑, 因此除了要在人工流产手术前后监测患者体征指标, 充分做好手术准备外, 还应对患者做好心理辅导, 这样做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预防和控制人流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原因及防治措施, 为临床人工流产并发症的发生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丽水市莲都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人流患者360例, 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患者在人工流产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类型、发生率, 以及采取的治疗措施。结果:360例人工流产手术患者中, 人工流产综合征54例, 人流不全44例, 子宫穿孔32例, 子宫出血36例, 空吸、漏吸46例, 宫颈宫腔粘连症状27例, 其中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15.0%) 明显多于其他几种并发症 (P<0.05) 。初次妊娠者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病率 (49.2%) 明显低于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妊娠者 (75.0%) (P<0.05) ;妊娠时间大于两个月的患者人流并发症的发生率 (84.7%) 明显多于妊娠时间在两个月以内的患者 (53.3%) (P<0.05) 。结论:人工流产手术后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是人工流产综合征, 人工流产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妊娠次数和行手术时妊娠时间相关, 妊娠次数多, 或者行手术时妊娠时间长于两个月, 则人工流产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
关键词:人工流产,并发症,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尚纯, 邱红燕.中国人工流产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0, 32 (5) :479-482.
[2]葛彦欣, 张小丽, 林雪.氧化亚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哺乳期瘢痕子宫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 2011, 6 (1) :109-110.
[3]赵竹如, 李宁, 张海林.手动负压吸引术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 19 (7) :437-444.
[4]赵红玲, 李建华, 姚晓菲, 等.听觉分散和视听联合分散对妇科人流病人疼痛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10) :798-799.
[5]雷云芳.云和县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1) :1167-1169.
[6]陆翠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防治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11, 24 (6) :1045-1047.
[7]黄玲, 余德锋.无痛人工流产术中舒适与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8) :32-33.
[8]金燕, 何友梅.孕妇血清皮质醇浓度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 (3) :354-355.
[9]王玉萍.心理护理在人工流产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6) :194-195.
[10]王志宏, 杜金凯, 周自秀.人工流产术后残留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5) :2307-2309.
并发症原因 篇2
学 校: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姓 名:姚思颖
专 业:护理学 年 级:2013级 学 号:20130611105 指导老师:郭蕊
浅谈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产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2017年4月在神经外科132例使用留置针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所观察的132例留置针患者使用过程中,有5例发生管路堵塞、2例液体渗漏、2例皮下血肿、4例局部静脉炎,3例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结论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有管路堵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局部静脉炎以及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所输液体的浓度、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都有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complications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By April 2017 in the military sursery, 132 cases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of indwelling needle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of 13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re were 5 cases of pipeline blockage, leakage of fluid in the case of the 2 cases, subcutaneous hematoma in 2 cases, local phlebitis in 4 cases, local infection of the puncture site in 3 cases.Conclusion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used in pipeline blockage and leakage of liquid, subcutaneous hematoma, local phlebitis and puncture site infection, the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puncture technique, the transfusion liquid concentration, indwelling needle indwelling time have a relationship.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并发症 发生原因 预防
Key words
vein catheter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eason
preventive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已经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操作中,静脉留置针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它不仅仅减少了穿刺时为患者带来的疼痛次数,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静脉留置针作为血管内的异物同时也与外界相通,也会对人体造成一些不良反应,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护理工作中的操作不当、长期滴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都会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自己相关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如下的总结。1.方法与观察 1.1操作方法
1)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转抄医嘱后进行核对无误,进行初次查对,核对的具体信息为患者的姓名、床号、药名、浓度、剂量、实施时间、药品的有效期以及用法。向患者解释说明达到有效沟通。
2)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的用物有压脉带、棉签、安尔碘、输液器、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准备的合适的留置针以及敷贴。
3)再此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所使用的药物以及给药的方式剂量等。4)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所输的液体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留置针型号、先排尽输液器的空气、将钢针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留置针内的空气(在接触留置针的时候注意不要污染例肝素帽)、扎止血带(穿刺点上方10cm)、用安尓碘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2次(顺时针和逆时针个一次,消毒面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8cm);
5)拔开护针帽,旋转松动套管针芯,并使针尖斜面向上;
6)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针翼,与皮肤呈15~20°进针,见套管针尾部有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针少许以保证软管在静脉内; 7)左手持V型接口,右手撤出针芯少许(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套管一起全部送入静脉。
8)撤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器,调节滴数,密闭式固定透明敷贴,可使用输液贴再次固定留置针,并注明穿刺日期、时间、操作者的姓名; 1.2观察与结果
本组患者132例,男78例,女54例,年龄19-82岁。在患者使用留置针的治疗过程中,大多数病人所输注的液体中含有钾之类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以及脂肪乳、人血白蛋白、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等高浓度的液体,通过观察以及回顾性的分析在100例留置针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5例管路堵塞,占3.79%,2例液体渗漏,占1.52%,2例皮下血肿,4例局部静脉炎,占1.52%,3例穿刺部位,占2.27%。平均留置时间3-5天。2.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相关的预防 2.1管路堵塞的产生原因与预防
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输注了人血白蛋白、复方右旋糖酐40、脂肪乳等高浓度的液体,是否将管内高浓度的液体冲干净,护理工作着使用的封管液的稀肝素的浓度自己患者本身的凝血功能都会导致管路的堵塞。在输入过程中,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对药物进行充分的稀释,并对点滴的速度进行控制。管操作。
2.2液体渗漏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留置针额外套管为四聚氟乙烯制成,弹性好,套管尖端与裹紧的穿刺针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机会少,【2】【1】
封管时选择合适的封管泽浓度和量,正确规范的进行封
与穿刺点血管衔接紧密,因此不易损伤血管壁
【3】而引起渗漏。据报道套管针渗漏仅为4%。工作者在穿刺时进针的角度不准确,进针长度太多,固定不当,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例如烦躁不安、血管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液体渗漏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肿胀、疼痛,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护理工作者应当更加熟练地掌握穿刺技术并且妥善固定,同时正确的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血管条件好的部位进行穿刺,针对烦躁不安的病人必要时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可给予一定的限制患者穿刺部位肢体的活动。2.3.皮下血肿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皮下血肿是由于血管壁受损,使血液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面。根据穿刺过程中的观察以及回顾性分析皮下血肿多由于在穿刺过程中进针的角度比较大,穿破了所选血管的对侧血管壁造成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该选择好血管,熟练的掌握穿刺技术,并要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动作要做到轻、巧、准、稳,【4】
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选择血管条件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在操作的过程中合理的评估环境、患者的情况以及其他可能会有的影响因素,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操作不当。2.4.局部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静脉炎是使用留置针中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表现为红肿热痛,重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触诊静脉无弹性,如绳索般硬、滚、滑,针眼处甚至可挤出 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5】
静脉留置针常被认为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导管在皮肤上的插入部位和导管的管芯是细菌寄殖的主要部位,也是继发相关感染的主要来源
【6】
。静脉炎产生的原因有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液体,留置针留置的时间比较长,引起化学性或机械性局部静脉炎。因此为了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在输注浓度比较高的液体时我们应当先用生理盐水引导注射,输注完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管,严格无菌操作,同时也要防止药物外渗,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也不宜过长,3-5天比较合适,一般不超过7天。
2.5.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痒等症状。导致这种并发症的原因会有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原则,穿刺部位的消毒不彻底,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低下等。洗手是阻断细菌传播、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整个穿刺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手卫生,彻底消毒穿刺部位,到认真负责。
结论:静脉留置针在现代的医疗工作中变得十分的普遍,它的使用不仅仅为患者减少了多次穿刺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因为留置针的使用引起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置管时间在留置针的护理中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置管时间过长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过短则会增加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正常情况置管时间为3d-5d。以5d为常规留置针留置时间。每两天更换一次静脉留置针敷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由此对于留置针的合理使用,正确规范的操作,能够正确地观察留置针留置情况并做出判断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熟练的穿刺技术,严格的无菌操作,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留置3-5天,不超过7天。液体的浓度,输液的速度,液体中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我们应当持有严谨、慎独、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减少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并发症原因 篇3
【关键词】纹眼线;美容;眼部并发症;致病原因
纹眼线是九十年代初我国流行的一种美容方法,它是一种创伤性皮肤着色术,是用纹刺器械将颜料植染于皮肤组织内形成长期不褪的新的眼线的方法。适用于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睫毛脱落、睫毛稀疏色浅、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眼睑睑缘瘢痕,要求通过纹眼线后达到扩大眼型、美化面容效果的患者。这项曾经风靡一时的技术已开展二十余年,其间因纹眼线所造成的眼部损害现象屡见不鲜,如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麦粒肿及霰粒肿等眼病。随着美容业的发展,紋眼线法已渐渐被淘汰,而目前因纹眼线致眼部并发症而就诊的患者,皆因十多年前接受纹眼线的40岁以上女性。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眼科门诊共收治此类病人22例,现介绍如下:
1一般情况
1.1性别全部为女性。
1.2年龄40-58岁。
1.3眼别右眼13例,左眼9例。
1.4眼部并发症有睑缘慢性炎症8例,麦粒肿4例,霰粒肿2例,倒睫6例,睑板腺囊肿2例。
1.5治疗睑缘慢性炎症患者予温水清洁睫毛根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用药3-5天后痊愈:倒睫者予拔除倒睫或电解倒睫处理,角膜损伤者予促角膜上皮生长药物治疗,3-5天后痊愈:麦粒肿、霰粒肿及睑板腺囊肿患者予脓肿切开引流,1周后痊愈。
2讨论
本组纹眼线所致眼部井发症可分3类:
2.1感染性回顾十余年前,我国美容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市面上有许多美容店、理发店、个体摊档经营纹眼线术。其中有的工作人员未经正规培训,无菌观念差,术前皮肤消毒不彻底,针头不消毒且有多人共用一针头,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术后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致使眼部感染。腺体分泌液阻潴留,术后半年至十多年里依然反复引起睑缘炎、睑腺炎、睑板腺囊肿、麦粒肿、霰粒肿等。
2.2化学性使用劣质色素、质量差,毒副作用大的纹刺剂,此类纹刺剂接触皮肤可致过敏性睑缘炎,接触性皮炎。纹刺液使用时要防止细菌污染,使用后做到低温保存,杜绝将细菌污染的色素液纹入患者睑缘。黑色素刺人皮肤内是永久性的,组织长期受刺激,还可能导致鳞状上皮癌及睑腺肿瘤的发生。
2.3机械性纹眼线以睫毛根部为中心,受术者在不使用麻
药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配合不好,或术者操作不稳,针刺
过深,可造成人为的外伤。局部睫毛囊受损及周围组织肿胀,收缩,睫毛囊孔畸形,睫毛重生、乱生,新生睫毛方向改变,形成倒睫。触及角膜可引起外伤性角膜炎及角膜溃疡。
3结果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纹眼线致眼部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为感染性、化学性、机械性三方面,为了避免纹眼线所造成的眼部损害,应规范美容行业,加强从事纹刺人员的技术训练,提高对纹眼线所致的眼部损害危害性的认识。严格掌握无菌操作。使用正规纹刺液,避免机械损伤和消毒不严所导致的眼部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7.
[2]杨贵舫.实用眼科美容与成形手术图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7.
子宫切除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篇4
关键词:阴式子宫切除术,并发症,原因,防治
阴式子宫切除术 (trans vaqinal hyattreetony, TVH) 是利用阴道这一天然孔道进行子宫和 (或) 附件切除的一种术式,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腹部无切口以及不影响性生活等优点[1], 得到妇科患者的广泛接受。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行TVH 1806例, 术后出现并发症34例, 发生率1.88%, 现总结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行阴式子宫切除术1806例, 患者年龄38~61岁, 平均45.4岁。原发病:子宫肌瘤1121例 (62.07%) , 子宫腺肌病240例 (13.29%)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33例 (12.90%) , 宫颈上皮瘤变109例 (6.04%)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压力性尿失禁) 92例 (5.509%) , 宫颈原位癌11例 (0.61%) 。所有患者均行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 对不规则阴道流血者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1.2 方法
1806例患者均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TVH, 手术时间22~115min, 平均47min。术中出血最多750mL, 最少90mL, 平均 (300±105) mL。
2 结果
本组1806例患者经TVH后, 出现并发症34例 (1.88%) , 其中膀胱损伤19例 (1.05%) , 输尿管损伤6例 (0.33%) , 肠管损伤5例 (0.28%) , 大出血2例 (0.11%) , 阴道残端裂开1例 (0.06%) , 术后尿潴留、便秘1例 (0.06%) 。
3 并发症原因及处理
3.1 膀胱损伤
膀胱损伤多发生于手术初期, 因环形切开阴道壁时距宫颈外口位置过高、切除过深及缝合阴道壁时进针过深所致[2]。为防止膀胱损伤, 环形切开阴道壁时应在距宫颈外口2~3cm处, 切开深度为6~7mm, 缝合阴道壁时进针不应超过切口边缘1cm, 即可防止膀胱损伤。疑为输尿管膀胱损伤时应请泌尿科医师会诊, 确诊后及时行开腹修补手术。
3.2 输尿管损伤
输尿管损伤多发生在处理骨盆漏斗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血管、分离输尿管隧道、止血不当以及解剖变异时[3]。因盆腔慢性炎症广泛粘连或肿物压迫致输尿管移位, 解剖关系复杂致使分离显露困难, 此时应谨慎分离, 松解粘连带, 切忌在解剖关系不清时盲目操作。
3.3 肠管损伤
TAH切开腹膜时, 有剖腹手术史、急慢性盆腔感染、恶性肿瘤浸润、脓肿粘连, 局部充血水肿、肠管组织脆弱等均易致肠管破裂。而TVH时所发生直肠损伤通常是在切开直肠子宫陷凹的过程中[4]。本组5例直肠损伤者中3例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直肠紧密粘连于子宫后壁, 打开直肠反折腹膜时损伤肠管, 后经阴道修补肠管;2例术中缝合阴道残端穿透直肠致术后直肠阴道瘘, 于术后3个月行经阴道直肠修补术。
3.3 出血
阴道残端早期出血多因术时血管结扎不牢或滑脱, 可形成腹膜后血肿。若出血量大应酌情进行剖腹探查止血或阴道残端缝合止血。术中应注意彻底止血, 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避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3.4 阴道残端裂开
本组1例患者发生阴道残端裂开, 于术后第3天用力排便后发现阴道少量渗血、渗液, 经医生检查判定残端愈合不良、部分切口裂开。立即给予阴道换药, 2次/d, 连续3d;阴道烤灯30min, 2次/d,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营养并增加维生素及粗纤维饮食, 预防便秘, 促进切口愈合。大便干燥时应用开塞露2枚肛塞以缓解便秘, 经过9d的精心护理后患者残端愈合出院。
4 体会
综上所述,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是目前公认的微创手术, 创伤小, 恢复快, 腹部不留疤痕, 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其手术野狭窄, 操作空间有限, 术中探查和止血困难等缺点较易发生膀胱、输尿管、直肠等临近脏器损伤及术后阴道流血等并发症。术前需充分考虑患者子宫的大小、活动度及阴道的弹性、容量。对子宫活动度差估计子宫与周围有粘连、子宫阔韧带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有病变、有下腹部手术史及未产妇等患者不宜或慎用阴式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王虹, 宋磊.1270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27.
[2]柳晓春.经阴道子宫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32:10.
[3]唐家龄, 叶明.阴式子宫切除分碎术与经腹子宫切除对比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5, 6 (2) :109.
并发症原因 篇5
李蓉梅 袁玲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其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科的化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共置管544例,材料选择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Groshong PICC导管151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60cm;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393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55cm。观察到3例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历1:男,48岁,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化疗方案为OL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六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42岁,乳腺癌。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肘正中静脉。化疗5个疗程,前4个疗程FAC方案,第5个疗程NP方案。置管后152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3:男,53岁,肺癌。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准备化疗,选择左肘正中静脉。置管后三天,未进行化疗,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腋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1.2.1.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抬高患肢
2、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二)药物治疗
1、溶栓
(1)尿激酶:主要针对凝血酶,对发病在3~5天内的新鲜血栓效果较好。25万U+NS100ml快速静滴,BID,用2周。当PT延长超过5秒时停用。
(2)巴曲酶:主要针对纤维蛋白,对陈旧性血栓效果较好。首剂10BU+NS100ml,缓慢VD;而后隔日用一次,每次5BU。巴曲酶共使用3次,使用期间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一般3天测一次,当血FG<0.5g/1,停药。
2、抗凝
(1)低分子肝素:急性期使用,如克赛0.4ml/4000U,腹壁皮下注射,BID×7D(2)华法林:3mg,PO,QD,使用进口剂型,一般在停用克赛前两天就开始口服,长期口服,用前一定监测凝血三项,当PT延长超过5秒时,改半量口服。口服期间注意监测凝血三项,一般3天~5天测一次。
3、祛聚
(1)肠溶阿斯匹林:100mg,PO,QD,长期口服。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VD,QD,一般使用两周。(3)丹参注射液:20ml,VD,QD。(4)脉络宁:20ml,VD,QD。
1.2.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其PICC导管均以拔除。心理支持护理:病人患有恶性肿瘤后,再出现此并发症,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心里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1]。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2]。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加隐血。特别应注意以下部位的出血:皮肤及粘膜出血;牙龈、鼻腔出血;肉眼血尿,粪便是否带血,有无咯血;女性病人有无阴道出血;穿刺时针孔渗血;血压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用药期间严格卧床,停药后7天下床活动。
预防肺栓塞:DTV本身并不致病,但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美国每年有60万人因DTV而住院,每年有 二十万人死于肺栓塞,占常见死因的第三位[3]。我国虽无具体统计资料,但DTV及肺栓塞并不少见。DTV后1周~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入心而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DTV病人除了积极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外,急性期病人应卧床1周~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3.结果
3例患者经拔出导管及溶栓和抗凝治疗后2-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B超检查提示血栓消失。3例患者经过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出血,情况稳定。
2病因分析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4]。
2.1 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PICC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毕竟对于静脉是异物。导管管壁不可避免的对深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没有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过程,无菌操作不规范,也可能促进血栓形成。由于留置PICC管,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隧道,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纤维蛋白隧道和少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5]。导管置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可以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由此形成血栓[6]。
2.2 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7]。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小板形成的机率愈高。三例病例中一例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血小板276×109/L正常范围内偏高,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8]。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较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制,使血液流动缓慢,致血液淤滞。基于以上原因,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2.3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9],三例患者采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盖诺、阿霉素类、环磷酰胺、顺铂、5-FU等均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3.预防措施
3.1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症及上腔静脉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尤其要注意后两者的隐匿性。
3.2 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3 护士对血管解剖要有很深的了解,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10]。
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1)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到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2)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 [11]缓慢。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1)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如有上述症状给予康惠尔透明贴外贴或用喜疗妥外涂。(2)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12] 3.6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后用25U/ml肝素液正压封管,PICC接头选用可来福01C-CL2000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4.体会
通过3例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置管前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置管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置管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国外研究发现,初次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的发生率为38.0%[13]与本文报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与我们对导管的选择,积极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对置管后出现一些隐匿症状的患者未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有关。虽然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几率不高,但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以及对治疗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应尽可能减少此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使PICC置管术能更好的应用于肿瘤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并发症原因 篇6
【关键词】冠脉介入诊疗术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95-01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尽早地联合纤溶和急诊PCI是实现STEMI最佳再灌注的策略[1]。冠脉介入诊疗技术迅速发展并日益成熟,但其毕竟是一项有创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严密观察,加强护理,可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及护理
常发生于术后4h鞘管拔除后3~30min,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表情痛苦、血压明显下降、心率突然减慢[2]。原因:拔管对血管的剌激;拔管后的按压手法不当;患者因疼痛引起的紧张;血容量不足;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等。在拔鞘管之前,皮下注射利多卡因和应用镇痛剂相比,病人的疼痛较重,且血管反应事件较多[3]。护理措施:术后严密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维持好液体通路,拔管时备好急救药品,操作过程中监测血压及心率变化,若出现严重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先行快速静脉补液,必要时可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升压药[4]。一旦发现立即停用血管扩张药物,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护、氧气吸入、快速液体输入速度[5]。在拔管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交谈,嘱患者缓慢深呼吸,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压迫止血时应以食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搏动最强点,其按压力度以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且按压处以下肢体皮肤无青紫为宜。拔管时常规备好阿托品1mg加0.9%生理盐水4ml和多巴胺20mg加0.9%生理盐水18ml。
2桡动脉闭塞、手部肿胀、发紫及穿刺处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由于动脉鞘管对血管壁的刺激和高浓度的造影剂使用容易引起血管痉挛;手部肿胀、发紫及穿刺处出血均是由于止血压迫不当所致。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包扎过紧可能出现桡动脉闭塞、手部肿胀,过松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有报道精神紧张可诱发血管痉挛,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会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放松疗法,减少精神紧张[6]。为预防术中血管痉挛,通常是在病人进入导管室时测量血压不低于正常后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术后手腕穿刺部位的观察:术后4h内每15~30min观察1次手腕部有无渗血及手指末梢循环和桡动脉搏动情况,4h后观察1次/h,直至术后12h。如发现患者肢端青紫、感觉麻木、肿胀或疼痛等不适,立即减压处理,直至缓解[7]。动脉闭塞时表现为手指苍白;静脉血回流障碍表现为手指肿胀、发紫,说明包扎过紧,应适当放松固定带;当有渗血时,说明包扎过松,需加压包扎。为预防桡动脉永久性损伤,还应做好腕部的活动指导:术后腕部制动,手指稍活动,3d内勿在穿刺侧行穿刺、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并保持干燥、清洁。6个月内穿刺侧肢体勿提重物,并嘱患者注意有无皮下淤点、淤斑,肿胀或者感觉异常,一旦出现立即就医[8]。
3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原因:术中反复穿剌、术后按压动脉时间过短或压迫部位不准确、术侧肢体屈曲或患者过早活动、支架植入术患者全身肝素化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拔除动脉鞘管后,由专人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具体方法为:以左手环指、中指和示指沿股动脉走行按压,三指均在皮肤穿刺点近心端,中指约血管穿刺处上方,以髂骨为着力点,力度以能触及术肢端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压迫后常规术肢制动6h,卧床休息24h[9]。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每15~20min检查一次穿刺处周围有无出血、血肿,观察患肢是否伸直,砂袋是否移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并与健侧肢体对比。通常在压迫止血时,患肢皮温较健侧略低,皮肤色泽可轻度变白,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停止加压可缓解。如有血肿发生,要鉴别有无假性动脉瘤。发生血肿时局部可发现明显的包块;而假性动脉瘤者除了局部包块外,在穿刺部位可闻及明显的杂音[10]。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穿刺部位,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升高使穿刺口压力增加进而导致的出血情况。排便困难者可用缓泻剂,咳嗽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咳药物。
出现假性动脉瘤时立即在杂音最强点处局部压迫40min,局部用纱布叠成2.5cm×2.5cm纱布块用绷带固定使“瘤腔”闭塞、杂音消失,术侧肢体制动24h,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循环情况,严重者也可行外科修补术。
出现股动静脉瘘需马上拔出导管,局部加压止血40min,穿刺点局部压迫止血,同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循环情况。
4支架内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人们已经证实,药物洗脱支架的长度、膨胀不佳和残余狭窄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1]。机械因素如膨胀不良可能是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而生物学因素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12]。人们对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因为中断抗血小板治疗将增加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13]。护理上要注意心电监护变化,观察ST-T改变,经常询问是否存在心慌、出汗、胸闷、胸痛等感觉。术后要加强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必须及时准确按医嘱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一旦心绞痛复发,及时向医生汇报。MarianneLafitte[14]的研究表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进行危险因素控制和坚持服药等管理,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ACS的死亡率。T.Buckley[15]等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教育干预,能使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的相关知识得以改善,并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我们对支架植入术后的病人,要进行全面的知识宣教,让病人正确识别心绞痛发作的症状,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以预防和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5腹膜后血肿原因分析及护理
多为穿剌点太高或髂内动脉内膜损伤穿孔、导丝损伤、血管迂曲致管腔狭窄或手术操作动作过猛等原因引起。术后30min~3h患者出现恶心、烦躁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对不明原因的低血压,注意排除血容量不足,如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内出血、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16]。重视术后早期临床表现,如腰痛,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偶有腹胀、腹痛,经超声或腹腔穿剌均可诊断。此时要做好积极救治,建立快速静脉通路,备血。若生命体征不稳定且血肿进行性增大,需马上手术止血者要做好术前准备。
6术后尿潴留及腹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的患者需绝对卧床24小时,术侧肢体不能弯曲,部分患者因环境、习惯、术后特殊卧位或原有前列腺肥大、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等均可引起排尿困难。腹胀的原因是:介入术后患者为加速造影剂从肾脏排除出,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引起胃液稀释,消化功能减弱,同时,过多的水和食物积聚胃内,亦可引起腹胀。尿潴留时,膀胱高度充盈挤压肠道,排便、排气不畅,也可引起腹胀不适[17]。护理措施:加强术前床上排尿训练。出现尿潴留时,可行膀胱区按摩、热敷,用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给予心理治疗,减少探视人员等措施,经上述方法无效者应行留置导尿。腹胀明显者可行腹部顺时针环形按摩,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纳肛。
7造影剂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原因分析及护理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造影剂诱发肾功能衰竭在术后最初24小时发生少尿,特别是伴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者发生机率更高。为避免对肾功能的损害,肾功能异常组的造影剂剂量控制<200ml[18]。造影剂的选择,一致认为,在肾毒性方面,非离子型优于离子型,低渗和等渗优于高渗性造影剂,尤其在高危患者中,使用非离子型、低渗性优于高渗性造影剂可减少发生CIN(造影剂肾病)的风险。患者回病房后如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应鼓励其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温热食物,以补充血容量,并利于造影剂排出体外,减少造影剂损害。也可采用术前进流质饮食250~500ml,术后6h饮水量≥500ml[18]。
8肢体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经股動脉穿刺行PCI治疗的患者,由于全身肝素化而致穿刺处出血,要求患者卧床至少24h,有时甚至卧床48h,并且术侧肢体制动,这都有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预防措施:术后合理应用抗凝剂,细心观察患者穿刺术肢部位的颜色、温度,标记双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以便快速判断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倘若出现持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低、患者怕冷、肿胀、肢体麻木等症状,提示有早期血栓形成,应及时采取溶栓措施。将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10万U~20万U经微泵注入,每日1~2次,每次注射时间>30min[19]。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使静脉回流。
9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术因导丝通过闭塞的血管时引起冠状动脉穿孔[20]。如患者出现无原因的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立即报告医生。心包穿刺是抢救心脏压塞最有效的方法。在抢救过程中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停用抗凝药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
为实施围术期患者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科学护理,制定临床护理路径(CPN)[21],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规范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地预防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HolgerThiele,LotharEngelmann,KathleenElsner,etal.Comparisonofpre-hospitalcombination-fibrinolysisplusconventionalcarewithpre-hospitalcombination-fibrinolysisplusfacilitated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EuropeanHeartJournal,2005,26:1956-1963.
[2朱永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A):20-21.
[3]ChoonKiatAng,DominicY.C.Leung,SidneyLo,etal.Effectoflocalanesthesiaandintravenoussedationonpainperceptionandvasovagalreactionsduringfemoralarterialsheathremoval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2007,116:321–326.
[4]亢君,李海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1):30-31.
[5]陈玉景.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冠脉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09,(4):18-19.
[6]王孟云,刘艳,周立英,等.颅外段脑血管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如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9,(12):17-19.
[7]潘宁萍.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A):42-43.
[8]王丽姿,姚翠萍,朱莲香,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腕部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A):10-11.
[9]李伟,刘祚燕,文春玉,等.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与止血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A):5-6.
[10]刘丽萍,曹桂兰,梁静,等.冠状动脉诊疗术后血管闭合装置与压迫止血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7,22(13):36-37.
[11]ThomasF.Lüscher,JanSteffel,FranzR.Eberli,etal.Drug-ElutingStentandCoronaryThrombosis:BiologicalMechanismsandClinicalImplications[J].Circulation,2007,115:1051-1058.
[12]XueboLiu,HiroshiDoi,AkikoMaehara,etal.AVolumetricIntravascularUltrasoundComparisonofEarlyDrug-ElutingStentThrombosisVersusRestenosis[J].J.Am.Coll.Cardiol.Intv,2009,2:428-434.
[13]GiusGiuseppeG.L.Biondi-Zoccai,MarziaLotrionte,PierfrancescoAgostoni,etal.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nthehazardsofdiscontinuingornotadheringtoaspirinamong50279patientsatriskforcoronaryarterydisease[J].EuropeanHeartJournal,2006,27:2667-2674.
[14]MarianneLafitte,VincentPradeau,LionelLeroux,etal.Efficacyovertimeofashortoverallatherosclerosismanagementprogrammeonthereductionofcardiovascularriskinpatientsafteranacutecoronarysyndrome[J].ArchivesofCardiovascularDisease,2009,102:51—58.
[15]T.Buckley,S.McKinley,R.Gallagher,etal.Theeffectofeducationandcounsellingonknowledge,attitudesandbeliefsaboutresponsesto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ymptoms[J].EuropeanJournalofCardiovascularNursing,2007,6:105-111.
[16]何春欢,吴华颖,卓胜青,等.無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5):34-35.
[17]包艳,张丽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腹账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7):36-37.
[18]林丰,曾桂英,温红梅.水化护理对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A):29-30.
[19]章小飞,张丽.25例血管介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794-795.
[20]王晓红,刘华芬,刘秀娟.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及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6,21(15):24-25.
并发症原因 篇7
1 呼吸系统并发症
1.1 舌后坠
出现原因:全身麻醉或昏迷时, 因重力作用舌下坠并贴向咽后壁, 致使呼吸不畅, 严重时可导致呼吸道完全梗阻。处理方法:托起下颌即可解决。
1.2 喉痉挛
出现原因:浅麻醉、缺氧、喉头或远方敏感部位刺激, 知识喉头肌肉痉挛、声门关闭而引起上呼吸道功能性梗阻。处理方法:轻度痉挛者, 加深麻醉、消除局部刺激、给予氧气吸入。中度痉挛者, 除采取上述措施外, 行加压吸氧。重度痉挛者, 快速注入司可林行气管插管, 迫不得已可行环甲膜穿刺。
1.3 呼吸道梗阻
出现原因:包括舌后坠、分泌物等机械性因素, 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功能性因素。处理方法:舌后坠可通过使患者头后仰、张口、托下颌缓解;因分泌物引起的呼吸道梗阻, 应及时清除。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应给予吸氧或加压吸氧, 严重者应给予司可林后行气管插管。
1.4 下呼吸道梗阻
出现原因:误吸以及异物使气管或支气管梗阻。处理方法:尽可能吸出或取出梗阻物。否则, 应利用体位使其滞留于原位不动, 或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使其隔离, 并保护健侧肺免受其害。
1.5 低氧血症
出现原因:吸入氧浓度过低, 气管内导管梗阻或移位, 全身麻醉下的肺不张及胸廓和肌肉张力的改变, 全身麻醉下肺功能残气量的减少及全身麻醉过度通气后呼吸抑制等。处理方法:提高吸人氧浓度, 清除气管导管内梗阻物或纠正导管位置, 术中随时调整气管导管位置, 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
1.6 通气量不足
出现原因:镇痛药对呼吸的抑制, 术中通气过度, 肥胖、高龄、吸烟等。处理方法:分别给予拮抗药、避免术中通气过度、辅助呼吸。
2 消化系统并发症
2.1 术后恶心与呕吐
出现原因:与术前患者的情况、手术及麻醉均有关。处理方法:恶心、呕吐严重者, 针对病因给予对症治疗。术中如误用大量麻醉性镇痛药, 可同时给予氟哌啶2.5~5.0mg或异丙嗪12.5mg。
2.2 返流与误吸
出现原因:喉反射功能低下, 胃内压异常增高, 腹内压增高, 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阿托品、硫贲妥钠等药物的应用。处理方法:严格控制禁食、禁饮的时间。及时减浅麻醉, 使麻醉过深的患者恢复反射功能、胃肠减压;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或给予镇吐药物, 如氟哌啶或异丙嗪。
3 循环系统并发症
3.1 低血压
出现原因:麻醉药用量过大, 给药后体位变动过于急剧、手术操作使血液回流受阻。处理方法:调整麻醉药用量、变动体位不宜过于急剧、解除使血液回流受阻的因素。
3.2 高血压
出现原因:麻醉深度不足, 二氧化碳蓄积, 膀胱充盈, 术中扩容过度, 内分泌紊乱或药物配伍不当。处理方法:加深麻醉, 增加通气量使二氧化碳分压保持正常范围;解除膀胱充盈, 如下导尿管、利尿或术中调整液体入量;内分泌紊乱或药物配伍不当, 给予降压处理。
3.3 心律失常
出现原因:手术操作的刺激, 麻醉药物的影响, 麻醉操作,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处理方法:轻度者, 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不需特殊处置;严重者, 必须给予积极治疗, 应以心功能为中心, 不宜过分依赖药物, 应针对其原因进行处理。如减轻手术刺激, 减浅麻醉等。
3.4 心肌缺血
出现原因:冠状动脉硬化, 粥样斑块阻塞。处理方法:术前改善患者状态, 尽量处理原有基础疾病, 术中调整血流动力以改变心肌的供血。提高氧供, 如纠正贫血, 以提高携氧量。保持适当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舒间期。
4 泌尿系统并发症
4.1 尿潴留
出现原因:麻醉的作用, 术中应用的药物, 患者清醒延迟。处理方法:导尿, 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 对于不习惯于卧式排尿者应给予下腹部热敷、坐位或立位排尿。
4.2 少尿
出现原因:血容量过低, 心排血量不足, 体液处于负平衡状态, 电解质紊乱。处理方法:术中调整输液速度, 保证体液平衡, 纠正电解质紊乱, 保证血容量。
5 其他并发症
5.1 全麻后苏醒延迟
出现原因: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 脑血管意外, 水电解质失衡, 术中输大量的低渗液导致的脑水肿、低血糖。处理方法:术中注意药物的用量, 术后给予拮抗药, 脑水肿者给予利尿或高张钠, 低血糖者给予高张糖。
5.2 恶性高热
出现原因:恶性高热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极为密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与肌肉组织的代谢异常有关。处理方法:术中常规监测体温可及时发现;一旦出现立即停用一切麻醉药和中止手术麻。积极降温、给与碳酸氢钠, 纠正酸中毒。维持呼吸及循环是对恶性高热的非特异性治疗;选用直接作用于骨骼肌的肌松药如硝苯呋海因2mg/kg静脉注射。
5.3 脑血管意外
出现原因:脑栓塞, 脑血栓的形成, 脑出血, 脑血管痉挛。处理方法:对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糖尿病, 以及有脑血管意外既往史的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如麻醉过程中, 避免血压明显的波动, 血压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宜的。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给氧。若疑有颅内压增高, 可采用过度通气, 应用甘露醇等药物。
并发症原因 篇8
1 临床资料
306例中, 男209例, 女97例;年龄16~76岁, 平均34.9岁, 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横形122例, 斜形79例, 粉碎性105例。损伤原因:车祸伤201例, 摔伤35例, 高处坠落伤62例, 重物压伤5例, 机器伤3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手术在全麻或颈丛麻醉下进行, 患者取仰卧位, 患肩背部略垫高。以骨折为中心沿锁骨上缘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 分离软组织至锁骨, 骨膜下剥离, 显示并清理骨折端。骨折解剖复位后置塑形的重建钢板于锁骨上缘, 钻孔拧入合适的螺丝钉, 固定满意后冲洗、缝合手术切口。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颈腕吊带固定1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适时拆线。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8例, 其中术中损伤锁骨下血管2例, 术中胸膜损伤1例, 术后创口出血2例, 肩锁关节半脱位2例, 肩部或胸上部皮肤感觉异常25例, 切口感染2例, 钢板断裂1例, 钉板松动6例, 钢板磨损皮肤2例, 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3例, 肩关节功能障碍2例。
2 讨论
锁骨位于胸廓顶部前方, 为上肢与躯干连接的重要骨性结构, 易遭受外力而发生骨折, 占全身骨折的5.98%[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该骨折的治疗恢复要求也不断提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和尽早愈合是医患的共同追求。重建钢板的可塑性、韧性和高强度使之成为近些年锁骨骨折内固定普遍使用的材料。我们自2002年至今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疗效确切, 但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与重建钢板有关的并发症, 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2.1 术中损伤锁骨下血管
锁骨下动静脉血管及其分属支主要分布在锁骨内侧1/3段, 锁骨中段、外段骨折患者一般在伤后或术中出血不是很多。我们遇到1例锁骨中内1/3粉碎性骨折, 术中整复向后的骨折块时损伤了锁骨下一小血管, 而非锁骨下动静脉, 出血不止, 该区组织结构紧凑, 又在锁骨后, 止血困难, 取出遮挡的骨碎块后, 找到出血点, 方得以止血。若损伤锁骨下动静脉, 情况更为严重。所以显露骨折端时, 动作切勿粗暴, 紧贴锁骨表面剥离骨膜, 动作缓慢轻柔。提起断端剥离锁骨后面的骨膜, 以防止断端向后方移位损伤后面的神经和血管。
2.2 术中损伤胸膜
锁骨与肺尖部较近, 手术中若不慎可能会损伤上胸腔胸膜。本组1例胸膜损伤系手术医师在用电钻钻孔时落空刺入胸腔, 术中术后患者未感到不适, 术后随即CT检查发现患侧胸腔内少量积气, 未做特殊处理, 病人自愈。为避免这类并发症的发生, 术者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手术中操作用力适当, 切忌粗暴, 电钻钻孔常规使用保护套管, 锁骨下方可用骨膜剥离器遮挡保护, 以防钻头落空损伤锁骨下神经、血管、胸膜等组织。
2.3 术后创口出血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手术切口相对用钢丝或克氏针内固定术较长, 破坏的软组织相对较多, 损伤血管的机会增多, 如术者止血不彻底而草草关闭切口, 术后引流血量多或形成切口下血肿。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术中麻醉师用药使血压正常, 或有使血压略偏低条件下手术的习惯, 术野有出血时, 压迫就可止血, 被切断的小血管很快在断端形成血栓而停止出血;术后血压回升有可能导致切断的血管再次出血。预防对策是要求术者术中止血彻底, 逐层缝合不留死腔;术后要积极控制升高的血压。
2.4 钢板螺丝钉断裂、松动
钢板断裂多见于骨折不愈合患者, 由于长期金属疲劳和局部微动导致。其次是钢板锐性预弯、反复折弯等不良操作致使钢板坚固性降低, 本组中1例出现钢板断裂造成骨折长期不愈合。钉板松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手术指征选择不恰当。本组有4例钉板松动患者为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 X线平片提示骨质疏松, 螺丝钉把持力下降过快, 在骨折愈合前发生松动。其次是钢板选择不当。对于锁骨中段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骨折端两侧螺丝钉固定少于或等于两枚, 把持力不够导致松动。另外, 钢板塑形不当与锁骨之间产生间隙, 螺丝钉固定下压后会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 这种对抗螺丝钉把持力的反作用力也可使钉板松动。本组松动有2例, 是初期我们使用钢板固定的患者, 其钢板选用4~5孔短钢板, 内固定力量不够。对策:有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不宜使用重建钢板, 尽量减少引起骨不愈合的人为操作因素;固定松质骨时不予攻丝;锁骨中段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断端两侧至少用3枚螺丝钉固定;钢板塑形后与锁骨之间不要留有间隙。
2.5钢板磨损皮肤或影响美观
本组2例术后局部皮肤受到钢板的磨损, 感觉不适, 其中1例有疼痛, 钢板顶起皮肤隆起。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主要是准确的钢板塑形以使钢板与锁骨贴紧, 螺丝钉应垂直于钢板钻入锁骨, 钢板要置于锁骨的上方。
2.6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除了患者本身骨质以及骨折程度外, 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剥离骨膜、内固定不牢固或过早活动。手术中对软组织的保护相当重要, 尽量不要剥离与骨碎片相连的软组织, 尽量少的剥离骨折端两侧的骨膜和软组织, 能够放置钢板即可。在内固定完成后, 必须认真修复骨膜和肌层等组织, 确保骨折修复的组织有丰富的血供。若内固定后认为固定效果不是很确切, 需要适当的外固定。过早的肩关节活动也可造成内固定松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所以, 锁骨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也应个性化, 必要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7 肩关节功能障碍及肩锁关节半脱位
术后忽视肩关节功能锻炼, 以及部分患者对术后肩关节活动有惧怕心理都会给肩关节的功能造成影响。本组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都是因怕痛不敢锻炼而造成。针对这种情况, 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个别指导康复训练, 嘱患者定期随诊, 以制定功能锻炼的个性化方案。另有2例肩锁关节半脱位并发症患者, 均为锁骨偏外侧骨折, 术中剥离喙锁韧带锁骨附着区或肩锁韧带导致肩锁关节半脱位。针对这一并发症出现的原因, 我们在手术显露骨质、剥离骨膜时应有限剥离, 保护喙锁韧带及肩锁部的韧带。
2.8 锁骨上神经损伤
锁骨上神经发自颈丛, 分为内侧、中间和外侧3组, 走行向下外, 以此穿过颈筋膜浅层和颈阔肌下部, 跨越锁骨前面, 分布于肩和胸上部皮肤[2]。损伤锁骨上神经是锁骨骨折手术最易出现的并发症, 该神经损伤后, 患者感觉患侧肩部、胸上部麻木, 皮肤干燥, 易角化脱落, 触摸有皮肤发硬感, 温、痛、触感觉均障碍。本组25例为早期使用重建钢板的患者, 并发症轻重不一。预防措施:沿锁骨表面切开皮肤后, 在切开皮下组织时, 先用血管钳进行钝性分离, 边分离边切开, 分离过程中易找到锁骨上神经并加以保护;不可直接切入皮下组织或骨质, 以免切断锁骨上神经。
2.9 切口延迟愈合
本组2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 1例为切口血肿引起, 另1例为钢板松动翘起刺激手术切口引起切口延迟愈合。预防措施:手术中止血彻底, 结束前认真冲洗切口, 钢板塑形准确, 使钢板与锁骨贴紧, 内固定牢固。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96-502.
并发症原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患者165例, 其中男117例, 女48例, 年龄最大55岁, 最小1岁, 平均年龄28.6岁。内科68例, 外科87例, 儿科10例。
1.2 方法
每个科室选出2名护理人员参加, 每位选手操作5针, 护理部考核小组监考, 评委由院内工作20年以上、副主任护师以上的护士长担任。每位参赛选手均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穿刺部位:要求在左右前臂掌侧远离关节处, 封管液有生理盐水、肝素钠、保养液3种。操作完毕后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 取得患者配合, 然后再连续观察4 d, 根据患者病情, 及时给予封管, 再继续观察患者留置针周围皮肤的红肿情况、导管堵塞情况等。
1.3 材料
所有一次性用物均统一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0G、22G、24G静脉留置针, 肝素帽, 3M无菌透明敷贴。
2 结果
穿刺失败6针, 占3.6% (其中小儿1针) ;留置第2天观察, 导管堵塞及液体外渗17针, 占10.3%;留置第3天观察, 导管堵塞及液体外渗及周围皮肤红肿12针, 占7.2%;留置第4天观察, 导管堵塞、液体外渗及周围皮肤红肿1针, 占0.6%。
3 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3.1 穿刺失败的原因
3.1.1 钢针穿破血管壁, 局部肿胀4例, 占2.4%。
原因:a) 因为是竞赛, 领导监考, 所以不能排除心理素质不好, 紧张所致;b) 技术操作不熟练;c) 穿刺用力过猛。
3.1.2 软塑料外套管边缘卷起1例, 占0.6%。
原因:套管针质量有问题, 护士穿刺前没有认真检查。
3.1.3 软塑料外套管反折, 液路不通, 液体不滴1例, 占0.6%。
原因:a) 开始进针太浅, 钢针过早退了出来;b) 送管方法不正确。
3.1.4 套管脱落1例, 占0.6%。
原因:a) 固定不好;b) 患者烦躁, 尤其是昏迷患者无意识地把套管拔出;c) 套管送入太浅, 不到位。
3.2 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3.2.1 静脉留置针周围红肿5例, 占3%, 与静脉走行无关。
原因:a) 可能是局部过敏反应;b) 塑料套管刺激所致的局部渗血、渗液。
3.2.2 静脉炎4例, 占2.4%。
原因:a) 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b) 输入的药物有刺激性或浓度过高;c) 与封管时封管液推注速度有关。
3.2.3 堵管7例, 占4.2%。
原因:a) 个体差异, 可能是凝血机制不好;b) 封管时, 没有边拔针边推注封管液;c) 推注封管液的速度没有掌握好;d) 没有按病情需要选封管液。
3.2.4 从静脉套管边缘往外渗液、渗血3例, 占1.8%。
原因:a) 穿刺角度掌握不好, 准确性差;b) 操作不熟练, 反复穿刺, 损伤了血管壁。
3.2.5 套管内血液回流4例, 占2.4%。
原因:a) 没有正压封管;b) 与肢体压力有关;c) 与调节器放置的位置有关;d) 与留置的部位有关。
3.3 护理措施
3.3.1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过程中要细心、耐心, 操作过程要稳而准。
平时要训练护士的心理素质, 避免有的护士因为紧张而造成穿刺失败。
3.3.2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 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 避免被水浸湿, 患者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 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 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 应及时拔除导管并做相应处理。
3.3.3 每次输液完毕后均按常规进行封管。
并发症原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1年来我站施行人工流产、放环、取环的计划生育手术共19 289例, 采用高危手术范畴筛查[1], 共3 948例为生育高危手术, 对高危手术术后1周、1月、3月进行电话随访, 异常者及时就诊。2008年1月开始施行经腹部超声引导下手术, 术前手术者膀胱稍充盈。困难取环采用专用取环钳。
1.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 分析6年来计划生育高危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2006年-2011年计划生育手术构成情况
最常见的计划生育手术为放环、取环和人流, 其他手术还有药流、皮下埋植、埋植取出、输卵管结扎等。排名前三位的手术, 2006年为人流 (38.81%) 、取环 (27.61%) 和放环 (25.68%) , 2011年为放环 (36.98%) 、取环 (31.02%) 和人流 (29.57%) 。详见表1。
2.2 2006年-2011年高危人工流产并发症发生情况
自2006年以来, 在本站人工流产的数量无明显增减, 高危手术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其中胚胎物残留、闭经为高危人工流产术最主要的并发症。2008年以后高危人工流产并发症明显下降, 发生率趋于零。详见表2。
2.3 2006年-2011年高危放环、取环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2006-2011年放环手术中, 高危手术所占比例较低, 且高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006-2011年取环手术中, 虽然高危手术所占比例较高, 但高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仍呈下降趋势。详见表3、表4。
3 讨论
随着超声引导的开展, B超可显示盆腔及子宫和宫颈的情况, 帮助手术操作者准确探查宫腔的方向和深度, 对孕囊着床点以及环型、环位的准确定位, 便于手术操作, 使准确性提高, 操作时间缩短, 避免了盲目刮宫, 从而减轻子宫内膜损伤, 造成闭经情况明显减少, 杜绝了子宫穿孔和人流不全的发生。
造成高危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重复流产、流产间隔短、子宫高度倾屈、宫内节育器嵌顿、断裂和子宫内膜修复障碍引起的闭经。在估计高危人工流产手术的困难同时, 建议采用孕激素治疗的方法预防术后宫腔粘连, 帮助子宫内膜修复以及术后月经周期的建立。高危人工流产术后的随访也可以了解手术后月经情况, 及时纠正月经失调。子宫的高度倾曲容易导致胚胎物残留、放置节育器不到位, 但是随着可视人流的开展, 术中超声引导吸管或刮匙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避免遗漏, 并且在引导下用扩张棒纠正过曲的子宫, 避免子宫穿孔, 造成更大的损伤。
绝经1年以上者取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据统计, 绝经后取器困难比例 (34.11%) 远比未绝经者 (16.9%) 高[2]。表5数据说明绝经一年以上取器者, 取器失败4人, IUD残留8人, 占高危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总数的22.22%。因此, 建议妇女在绝经半年至一年内及时取器为宜, 此时雌激素水平下降不明显, 内外生殖器无明显萎缩, 取环成功率较高。由于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 雌激素水平低落, 子宫萎缩, 导致IUD相对过大, 造成IUD嵌顿, 加之绝经后宫颈萎缩、变硬, 宫口紧, 影响手术操作, 给取器手术带来困难, 易发生子宫及宫颈损伤等并发症[3]。实行计划生育30余年, 老一批放置宫内节育器者在计生工作者的带领下陆续取环, 但放置年限超过20年, 甚至30余年, 绝经时间长, 有75岁取环者, 当年放置的节育器有的嵌顿、有的变形, 子宫宫颈萎缩, 造成取环失败或断裂、残留。IUD残留主要是因为“T”型IUD的一侧横臂嵌顿入肌层, 取出时断裂, 造成断段无法取出。为避免困难取环失败, 取环时采用专用的取环钳, 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降低高危计划生育手术的风险, 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丰富临床经验, 还应该采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 人流中的镇痛、放环中子宫位置的纠正、取环时器械的科学使用等, 都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 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规范[M].中国人口出版社, 国人口发[2006]34号.
[2]王世暄, 王益鑫.计划生育技术[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13-153.
[3]赵丽君, 赵雅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妇女取器术62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1 (6) :325.
[4]赵赛婉.1460例未婚女青年性、生育及生殖健康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6) :637-638.
[5]周洁琼, 杜玉开.人工流产与再次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9) :6-8.
[6]孙钰枝.基层流动人口避孕药具使用的现状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11) :974-975.
[7]门晓文, 李庆智, 贺英勤, 等.吉林省农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12) :952-953.
并发症原因 篇11
摘要:目的分析隆乳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整形美容科收治的106例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采取对症治疗,全部病例并发症消除,乳房形态恢复正常,患者满意率100%。结论隆乳术后出现并发症和患者自身体质,术者医术水平,隆乳方法及手术应用的隆乳材料等因素均相关。因此,有些并发症是可预防的。
关键词:假体隆乳术;并发症;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8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50-02 拥有完美的胸部曲线是每个女人的梦想,也为女性朋友带来更多的自信和魅力。近几年来,随着假体隆乳术的日臻完善,我国每年隆乳患者人数不断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同时也有不同隆乳术后出现并发症报道。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术中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病情,重视剥离间隙的范围,部位及层次,术后合理包扎,可有效预防不同隆乳术后并发症[1]-[2]。本组通过对我院整形美容科收治的106例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隆乳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入选的106例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均为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整形美容科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应用液态石蜡注射隆乳者21例,自体脂肪移植者19例,聚丙烯酰胺凝胶(PAHG)注射隆乳者26例,硅凝胶假体隆乳者40 例。并发症出现部位,单侧较多,仅有6例双侧同时出现。并发症类型主要有:假体破裂,假体移位,假体疝出,出血,多处感染,包块,脂肪假瘤,包膜挛缩,乳房硬结,乳房下垂加重及乳房形态不佳等。
1.2方法:
对于不同的隆乳并发症,主要采用负压抽吸,包扎固定及手术切除等方法处理。对于感染者先取出假体,再进行抗感染治疗[3]。对于多处包块,采用手术取出。对于出血采用包扎保守治疗。对于脂肪假瘤采用手术摘除。对于乳房下方包块和乳房硬结实,采用负压抽吸。对于下垂加重者,行乳房悬吊术。对于形态不佳者,采用手术或手法调整。对于假体移位者采用复位包扎固定。对于包膜挛缩者,进行手术松解挛缩包膜[4]。对于假体破裂者,采用手术取出假体后再隆乳。对于假体疝出者,采用局部加压包扎。
2结果
经采取对症治疗,全部病例并发症消除,乳房形态恢复正常,患者满意率100%。
3讨论
假体降乳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较多,但是多数都是可以预防的[5]。即使出现并发症,早期及时采取对症处理也可治愈。本组研究通过对我院整形美容科收治的106例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诊治体会如下:
3.1隆乳术后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①患者自身体质。隆乳术后乳房下垂加重者部分是因术者置入假体位置未到达乳房下皱襞下所致,多数是由于乳房原本就萎缩或松垂,仅想通过隆乳解决造成的[6]。本组假体疝出发生部位均在乳房下方,是由于患者肋骨与胸大肌处太过薄弱,手术中剥离时少许肌纤维断裂所致,特别是形体瘦弱者更应注意。②术者医术水平。预防措施不当,术中置入腔隙剥离太小及劣质假体均会引起包膜挛缩[7]-[8]。假体破裂则是由于术中医生操作用力过猛,或者采用了劣质假体,或术后保护不当受猛力撞击而致。③隆乳方法及手术应用的隆乳材料。聚丙烯酰胺凝胶(PAHG)注射隆乳,会因PAHG发生移位包裹而导致乳房上、下方或乳房内形成硬的包块,重者还有可能出现其它并发症,为此自2006年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及使用。液态石蜡注射隆乳术是20世纪80年代部分美容施术者采用的一种隆乳方法。液态石蜡注入人体后可随肌肉运动而被纤维组织包裹,慢慢在乳房及乳房周围会形成无数硬块,此法现已被禁止[9]。
3.2隆乳术后并发症预防:
①出现并发症后及时到院科学治疗。乳房感染后应进行引流,冲洗及抗菌,重者则进行手术取出假体。液态石蜡注射造成的乳房及乳周多处包块,只有通过手术切除,但是多由于石蜡量多且分散,很难彻底清除[10]。术后出血可经过止血药物及加压包扎治疗,出血严重者则需通过重新手术以止血。脂肪假瘤可通过手术彻底去除。假体疝出,经局部加压包扎后慢慢会自行消除。乳房下垂严重者可行乳房悬吊。早期乳房形态不佳,可通过按摩手法进行复位,后期多数则需通过手术进行调整假体位置。对于假体破裂者,则必须手术取出假体,然后再置入新的优质假体。②采用优质可假体及术后科学指导可避免假体破裂的发生。严格无菌操作及严密止血是降低乳房出血或感染的重要保障。术前制定整体科学的施术方案可极大减少隆乳术后乳房下垂加重[11]。对于形体较瘦的患者特别是胸大肌发育较弱者,术中分离腔隙时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胸大肌纤维,从而降低假体疝出发生率。充分舒展假体并摆放正确可防止乳房两侧不对称及乳房形态不佳。采用优质假体及术中向腔隙内注入醋酸确炎舒松A,术后给予有效的按摩等可降低包膜挛缩发生率。③选择合理科学的隆乳方法,采用优质隆乳材料,是预防隆乳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硅凝胶假体置入是目前临床隆乳采用最多的方法,自体脂肪注射隆乳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但注射脂肪后会液化,从而出现囊肿,进一步干扰乳腺肿瘤疾病的诊断,因而多数患者从心理上无法接受。④良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设计,恰当的术式,优质的隆乳材料,术中规范的操作及高超的美容技术与理论等治疗方式,均是避免隆乳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本组研究结果,经采取对症治疗,全部病例并发症消除,乳房形态恢复正常,患者满意率100%。综上所述,隆乳术后出现并发症和患者自身体质,术者医术水平,隆乳方法及手术应用的隆乳材料等因素均相关。因此,有些并发症是可预防的。
参考文献
[1]李斌,张莹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并发症的防治[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8,10(2):83-85.
[2]张波,王健,余力等.注射隆乳术后乳房反复积液的手术治疗[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09,11(3):161-162.
[3]钟碧玲,罗盛康,陈艳宇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6):1971-1974.
[4]陈晨,隋志甫,王聪敏.等.假体隆乳术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5):857-857.
[5]曾玲,曹军.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9):2219-2219.
[6]刘自飞,刘洪涛,李亮.注射隆乳术后不良16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76-377.
[7]王璐,刘林嶓,陈旻静.硅胶假体隆乳6个月~8年并发症19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7) :8765-8768.
[8]王珍祥,戴霞,任校峰.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期感染及其处理[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5(1):15-17.
[9]吴世友,毕胜,杨龙波等.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行隆乳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00-2301.
[10]余志亮,吴中望,杨莲峰.微创整形美容面部年轻化术的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12,9(9):33-34.
[11]叶志东,黄迪,赵俐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小叶癌1例[J].现代医院,2012,12(8):67-68.
胆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折与防治 篇12
1 病例资料
例1, 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 女, 50岁。因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于2004年3月在硬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2 h肝床所置引流管不断有鲜血引流出至引流瓶, 且患者逐渐出现脉搏增快及血压下降趋势。虽经给止血药静脉滴注, 输液输血及积极抗休克治疗, 血压仍不能维持正常范围。手术后10 h二次剖腹探查发现肝床下有大量凝血块, 腹腔内有多量不凝之血, 吸除血液探查, 见原胆囊与大网膜、结肠系膜粘连分离处有活动性小出血灶, 术中清理腹腔, 缝扎出血点数针, 术后常规治疗而痊愈出院。
例2, 右侧副肝管损伤引起胆汁性腹膜炎1例。患者, 女, 70岁。因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 于2006年6月在硬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3 d肠道排气, 第4天开始腹胀, 且逐渐加重。经热敷、针灸等治疗不减轻, 行B超探查, 腹腔内有大量不规则液性暗区, 即在右下腹放置引流管一根。引流出胆汁800 ml。当时考虑胆道系统有损伤。于手术后第6天二次剖腹探查, 胆总管无损伤, 胆囊管结扎线无脱落, 胆囊管上方有一0.3 cm管道, 前壁有一小裂孔, 有胆汁漏出, 管道上、下通畅, 考虑为副肝管。进行修补后, 放置引流管, 术后常规治疗, 两周后痊愈出院。随访患者一切正常。
例3, 胆囊管遗留过长, 形成残余胆囊1例。患者, 男, 70岁。10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 此次因右上腹绞痛, 伴发热发冷3 d主诉入院。B超诊断, 有残余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于2003年2月手术探查证实, 胆总管旁有3.5 cm大小包块, 周围粘连, 内有较大结石三块, 与胆总管相通, 探查胆总管其下端取出多枚结石。术后“T”形管引流。治愈出院。
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胆囊手术并发症或术后并发症文献报道较多[1,2,3], 本组病例应属术后并发症。它与术中损伤不同, 术中引起的腹腔脏器损伤等常常在手术结束前经再次探查发现或即时发现而进行的一期处理, 对患者未造成二次剖腹手术的威胁。本组报道的病例均未能即刻发现而于术后不等时间内才施行了二次手术救治, 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教训深刻。
本组胆囊术后并发症的类型文献早有描述[2], 也是大家熟知的。尽管术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操作认真对待, 但术后的并发症依然发生而出现紧急状况, 教训深刻, 通过总结与文献复习, 本组并发症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反复发作造成局部炎症水肿, 粘连致密;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不清, 在解剖分离胆囊三角区组织时而损伤胆道系统, 例一即属此种原因, 粘连过重所引起剥离损伤;②胆道解剖先天性变异, 表现为胆囊管过长或过短, 没有确切分界线。副肝管、肝管及胆囊动脉变异, 在术中未能辨认清楚而损伤肝外胆管, 例二就是由于副肝管变异而损伤副肝管所引起。③术者过于自信, 或缺乏经验, 操作粗疏, 胆囊三角解剖不熟悉, 三管关系认识不足, 于术中盲目分离钳夹, 强行牵拉, 大块组织结扎引起的损伤;④其次是肝、胆管部位深在, 局部难以控制的出血、例一即与此操作不良有关, 麻醉欠佳, 视野暴露受限, 亦加重了胆管损伤的危险性。例三是与胆囊管遗留过长, 术后形成残余胆囊。
术后腹腔内出血后果是严重的, 而且是出血原因复杂, 常见的腹腔内出血是胆囊动脉结扎线松脱, 止血不彻底引起胆囊床肝面渗血, 取石钳夹损伤胆管壁引起胆道出血等, 本例则是由于结肠系膜粘连分离处小血管的损伤引起的一个活动性小出血灶。尽管是小血管, 但出血量及后果与大血管无异, 反映了任何一个细小的损伤都可能成为术后并发症的隐患。其次关于胆汁性腹膜炎或胆外瘘, 更应加强术中对胆囊管残端的处理, 胆囊管保留应在0.2~0.3 cm为宜[2], 过长日后逐渐扩大形成残余胆囊, 同样可发生慢性炎症和结石。
结扎线不能太松, 否则容易滑脱, 笔者体会应在手术结束时对胆囊管残端再次进行检查, 以防万一。胆总管损伤主要原因是与术者动作粗糙, 视野暴露不充分以致误伤有关, 只要留心轻巧操作亦可避免。
3 教训和预防方法
首先是手术前的思想准备。每1例胆囊都有可能出现术前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任何一个操作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所以, 应加强术前对患者的全面检查和了解, 对手术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合并症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同时谨慎操作, 步骤娴熟, 术后仔细观察, 要力求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 力戒粗糙, 应以手术质量为原则为前题。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预防肝外胆管损伤, 关键在于认真而又耐心地进行操作和熟悉肝外胆管正常解剖关系与几种常见的变异。
通过本组病例的教训, 笔者体会以下方面的措施可有效的预防或避免术后并发症:①术前检查到位, 手术方案合理;②胆囊及胆道解剖学熟悉, 特别是变异畸形了解全面;③术中按章操作, 耐心谨慎, 动作轻巧;手术结束前再次全面检查分离面、胆管系统, 有无漏胆、渗血等异常情况, 如有应及时处理;对粘连过重, 剥离面较大者, 应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 便于术后观察;④术后观察仔细认真;⑤不断学习, 及时总结;⑥开拓思路, 集思广益寻求更好的方法。
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是常见病、 多发病, 目前治疗的基本手段是通过手术方法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质量, 避免合并症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愿望和目的, 相信通过鲜活和深痛的教训, 我们的手术效果是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方法对3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切除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折。结果1例由于分离处小血管出血突发失血性休克;1例由于副肝管的损伤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后1例则是由于胆囊管残留过长而形成小胆囊。结论胆囊术后并发症具有严重的后果,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再次手术痛苦, 甚至危及生命。提示胆囊切除手术应有谨小慎微的态度, 规范操作, 动作轻巧, 术后更应严密观察, 不可懈怠。
关键词:胆囊手术,并发症,预防
参考文献
[1]兰瑚, 何诚中, 文慧媛, 等.胆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30例分折.航空航天医药, 2004, 13 (3) :145.
[2]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常用手术的错误与并发症.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10.
【并发症原因】推荐阅读:
并发症的原因10-15
并发症早产原因01-03
植入式输液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05-23
浅谈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11-21
静脉注射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01-22
并发症11-27
麻醉并发症05-08
肺部并发症05-14
术并发症05-16
并发症体会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