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2024-11-24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共10篇)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1

一、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原因

以广州大学城为研究基地, 我们针对大学生交通、食品、治安及体育运动设施安全设计了一份关于高校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135份, 有效份数为135。通过调查问卷, 我们可以看出超过50%的同学对于大学城内的高校安全管理问题大体呈不满意或中立的态度, 经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 得出高校安全问题如下:

1.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复杂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上, 与市中心相距较远, 周边环境较为复杂, 多个城中村与各所大学相互交错分布。社会人口流动性大, 人口构成复杂且素质参差不齐, 而城内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更是加重了大学城这个南方最大的教学基地的安全危机。虽然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安保人员以及具体措施, 但是学校之间的公共区域以及开放式的宿舍周边环境的安全监管仍然存在着真空地带, 宿舍入室盗窃、在内环东西被抢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

2.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 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过于单纯, 社会经历不足, 导致自身安全意识薄弱, 对于身边的潜在危险与威胁未能及时察觉。另外, 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对于交通安全问题更是漠不关心, 肆意闯红灯, 横过马路。女大学生失踪等事件频发显示出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严重缺乏安全意识。

3.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安保措施不到位

由于大学城建成历史短, 大学城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还很不健全, 未能建立起一个与其自身规模相匹配的统一的综合协调机制。在治安方面, 对于一些公共区域存在着管理漏洞, 并缺乏危机事件应对措施;在食品安全的监控方面, 对于大学城内混乱的各种小吃店, 食品卫生监督方面更是欠缺相关措施;而在交通安全方面, 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缺乏相关惩罚措施。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表明了大学城内的安全措施还有待加强。

二、目前高校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交通安全问题

(1) 对小贩的整治力度不足, 导致大量小贩非法占道, 车辆通行受阻, 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 自行车停放的管理有待提高, 大量自行车没有停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严重, 阻碍行人行走和驾驶者的视线, 导致交通意外的发生。

(3) 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到位, 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 从调查显示, 很多大学生闯红灯的原因, 是因为没有车辆经过, 或者从众闯红灯, 充分表现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2.食品安全问题

(1) 餐具没有进行专门的管理, 导致餐具的清洁受到众多大学生的质疑。

(2) 没有系统地对食堂工作人员普及个人卫生意识。

(3) 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管理机制, 导致大量食品存放太久, 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4) 对校外餐馆的管理不到位, 增大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3.治安问题

(1) 没有建立全方位的校园治安管理机制, 例如, 校园存在治安“盲点区域”, 校内外人士可以随意进出校园等。

(2) 对校园周边的治安不够重视, 导致大量盗窃、暴力等事件发生在校园周边区域。

(3) 对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落实不到位, 导致大量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危急情况。

4.体育运动设施安全问题

(1) 缺乏系统的体育设施指导机制, 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错误使用体育设施造成的一些安全问题。

(2) 体育设施没有及时更新换代, 据调查, 现仍存在大量破旧的体育设施, 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三、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的可行性预防措施

1.遇到突发事件, 及时上报

发现突发事件后, 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报告, 并通报公安机关。同时学校领导应依靠各级干部和教师、学生骨干以及学生群众团体摸清酝酿突发事件的原因、意图和主要组织者, 及时和涉及人员的代表谈话, 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凡是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问题, 要及时解决;一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要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帮助解决。对于涉及人员所提出的无理要求, 应坚持原则, 给予批评教育, 力争在萌芽状态中将事件处理妥善。

2.加大对安保部门的设备的投入, 加强对安保部门的管理, 加强对安保人员的素质培训

高校校园的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好高校校园治安保卫工作, 才能使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因此, 高校应拨付更多经费于安保部门, 增加安保部门的先进设备, 对安保部门的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规范, 开展一系列培训课程等, 使保安人员对于校园的危急事件能更有效、稳妥地处理。

3.加强校园的安全宣传, 提高师生自身的安全意识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宣传提高高校师生安全意识的活动, 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传输安全知识, 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自我防范及自我保护能力, 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观念, 进而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大家更加关注校园治安,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中来, 主动成为改善校园治安环境、治安秩序的主人翁。此外, 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还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及火场逃生自救演练等方面的应急疏散演练和教育培训。

四、构建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高校安全应急管理关系着学生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 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制定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时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珍爱生命, 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

2全校联动,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3依靠科学, 依法规范, 利于操作

4预防为主, 注重评估, 平战结合

5预先演练, 快速反应, 协同应对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在构建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以便监督高校有安全隐患的地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 时代的推进, 信息系统应进入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中。其实, 信息系统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处于防范的角色。譬如, 在平日, 校园保安巡视应采用指纹签到模式, 确保每个保安的巡视工作都能落实到位, 预防校园危急事件发生;在校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安装摄像头,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 信息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 并且调查清楚事件过程以及责任归属。引入信息系统, 使得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化、先进化、时代化, 监督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把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2.建立独立的高校安全应急管理和监督部门

管理和监督工作应独立分开, 使管理工作能更好地落实到位。监督工作应由另一个独立部门进行, 使得管理工作不能徇私、包庇, 能确实地保障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 而不是一个虚设的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而监督部门人员应认真工作, 监督好相关部门的工作, 起着督促的角色。

3.建立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和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地灌输和培养, 才能使广大师生在危急关头迅速做出反应。学校必须加大公共安全教育的投入, 并使之系统化、长效化。此外, 学校还应大力开展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通选课, 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等, 以提高师生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险避灾能力, 提高高校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4.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通知机制

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 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恐慌, 影响校园稳定。因此,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在第一时间在官方渠道发布准确可靠的信息, 让学生们服从学校的统一指挥。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 而且可以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 引导舆论, 封杀谣言。

5.强化演练, 提高高校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所有高校都针对各个方面制订了各项应急预案, 学校应定时开展突发事件预演, 如火灾等, 及时发现预案中的问题, 进行修订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提供真正的保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才能马上启动应急预案, 迅速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有利资源, 形成联动机制, 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五、建立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平台

目前, 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保卫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创开发并应用的校园110报警求助联动服务系统, 加强了对校园巡逻和消防工作的管理;浙江大学实施的校园交通智能化管理, 通过对进出车辆的管理, 规范了校园交通秩序;江南大学保卫处开展了数字化平安校园建设, 主要包括监控平台、消防平台、门禁系统、交通管理和警讯平台, 实现了不同部门的协同工作。

为弥补目前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漏洞, 优化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令该机制更加系统化, 专业化, 并更具有时代性,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故根据调研的结果, 探索开发建立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平台。建立有效的高校安全信息化平台, 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开展工作:

1.建立全校性安保信息系统

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信息系统主要包含门禁、报警和监控三大部分。在校内生活区宿舍设立门禁, 对出入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 在重要区域设置报警系统, 作为安防的第一道防范;设置全方位覆盖的监控系统, 并结合辅助设备, 实时观察被监控区域的情况, 引进高清化、网络化监控设备, 通过监控分中心对校区内各监控终端进行统一管理。同时, 监控系统与防盗报警系统等其他安保体系有机结合运行, 可进一步提高校园安保系统的有效性。

2.建立网络化安保工作系统

网络化工作是指将日常的工作与现代网络相结合的办公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速度, 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广州大学城内有多所高校, 每个学校都设有保卫部门, 由于管理不统一, 信息不流通, 增加了学校间安全管理的难度, 而传统的工作模式并不能满足这种分散化管理模式的需求。但是, 网络化安保工作系统能拉近不同学校的距离, 能对重要的安保事件进行集中, 迅速地处理, 实现更加有序完善的体系化的安保管理。

摘要:目前, 校园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对大学城内学生进行采访调查, 并对大学城内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拟建立大学城校园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旨在进一步强化高校安全管理系统。

关键词:高校安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信息化平台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2

2010-03-19 14:26

为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具体管理责任,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特制订本预案。

一、成立校园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落实校园安全监管具体措施

1、明确校园安全监管责任范围及责任人,落实安全工作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安全监管责任制,具体内容见《附表》。

2、每周教师例会和班会必须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全职能范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到位,做到警钟常鸣,警示不懈,时时做好应急准备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注意安全,个个参与防范的校园良好安全生产氛围。

3、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对本监管的责任范围工作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责任人。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惩戒

1、如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在场的领导、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离开事发现场,及时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保护好现场;若有伤员,以抢救伤员为主;其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场处置,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再是稳定师生,勘察现场,制定方案,慰问受伤人员,调查事发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

2、凡责任人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责任事故的,要承担一切应负监管责任,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责任人内不能评优。

附表:校园安全监管一览表

校长室

全校性校园安全监管

贯彻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制订相关管理方案

接到报告立即到场领导组织处理并向上级汇报

校长:

负主要领导责任

政教处

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落实具体制度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等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政教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总务处

学校财产、校舍安全监管

学校财产、用水、用电、锅炉操作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总务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教务处

教学过程安全(劳技、体育、实验)监管

实验操作过程体育活动课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教务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教研处现代教育技术处

教学过程安全(计算机课)监管

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教研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班级

本班安全监管

安全工作全部内容

立即报告上级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各班级班主任

负直接领导责任

门卫科

校内财物、校园人员流动秩序监管

外来进出人员、师生进出秩序、师生车辆、校门及节假日值班等立即报告分管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门卫:各值班人员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76-02

当代著名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k Beck)曾说过:“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1]近年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潜在的威胁已是悄然而至,我国进入了一个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这些突发事件有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甚至对国家的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的安全稳定与否事关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健康与稳定。近年来,在社会等诸多因素侵扰下,高校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威胁,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林汉川给突发事件下的定义是突然发生的并对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重大事件。该定义实际上把突发事件定义为重大恶性事故。

袁辉认为,突发事件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由于系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遭到破坏,系统的行为出现异常情况而发生的一类无秩序的意外事件。该定义是基于帕森斯的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2]蒋春雷认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违反社会常态并在人们没有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危及人身安全或社会稳定的事件。[3]综合上述当代中国学者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表达,笔者对突发事件作如下的界定:突发事件是指在组织或个人意料之外,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并对其利益产生一定的损失或潜在危害性的紧急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高校突发事件与之前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增多,种类增加,领域不断扩大。

由于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这对高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尤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发现,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并且种类多样,如治安管理、教学科研等,几乎涵盖了学校的各个领域。

2.以预防为主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缺失。

大多数高校仅仅注重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的建立,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制度却处于缺失状态。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减轻突发事件给我们造成的伤害。由于没有完整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制度,从而使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同时也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3.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普遍不足。

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讲在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中长大,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平时也不注意学习防灾、自救等应急知识,如此一来,其应急能力便比较弱,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极易造成更大的危害。

4.高校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

高校一般注重的是大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弱,然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再加上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十分堪忧。

二、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探析

大量的社会学理论研究表明,如果想要深刻认识高校突发事件的内在机理,必须要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从广阔的社会环境出发,以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探析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失范理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所谓失范是因为社会本身失去了行为规范而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换言之,社会规范的多重急剧变化、混乱和缺乏是社会失范的表现,其结果导致现有社会规范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指导,社会整体处于有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行,在其推动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也产生出许多问题,如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高等毕业生就业难、高校改革行政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师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各方压力的冲击下,一些师生难免会做出一些失范行为。一旦这些失范行为出现,而高校管理层没能及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规范体系,则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就会增加,就会使高校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严重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各高校立足本校的校情,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建立合理的高校运行机制和秩序,促进高校的整合和良性发展。

(二)社会冲突理论视角。

刘易斯·科塞(Lewis Alfred Coser)认为“冲突是一种社会过程,冲突只有破坏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在一定条件下,冲突能保证社会的连续性,防止社会系统僵化,促进社会的协调和整合,具有正面功能。”[5]一定程度上,冲突的确起到了安全阀门的作用,使社会的紧张关系得到疏导,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它的产生也有一定发展过程,只是没大被人察觉而已,如果在突发事件初期或之前能够及时地排解,则可使其危害降低甚至不至于发生。现如今,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归因于高校缺乏合理的“安全阀机制”,没能使危机及时地排除。如若在高校的管理系统中建立有效的安全阀机制,就可对突发事件的产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其迫害性减轻。

(三)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各界各组成部分以相对有序的方式彼此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6]在帕森斯的理论范畴体系中,他认为社会是一种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系统。在高校这一社会系统中,其各部分都是彼此相联系的,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取决于它的各个部分是否发挥了自身的功能,即它们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高校这整个社会系统的功能需求。进一步研究发现,整个高校系统的稳定与否还与各个部门之间能否协调合作、彼此联系相关。如若高校的各个部门仅仅是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却没有相互的协调合作,很容易发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个子系统之间原先的平衡状态便会被打破,对高校的运行机制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推动下,高等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改革,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功能存在冲突的情况,有可能造成高校整个系统内部关系的紧张紊乱,使各子系统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也是造成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思考

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并整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总结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

预防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阶段,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其目的是有效地防范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1.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为了能够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项应急预案。

2.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机制。

高校管理层应注意安全隐患的排查、清除工作,建立重大安全隐患监控制度,形成各单位自查、学校监督和全校师生参与的防控机制,努力把突发事件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3.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

目前,高校师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遍偏低,危机意识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能手忙脚乱,无法应对。所以,高校应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逃灾、救灾知识和自救本领。[7]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

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是应急管理中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应急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

1.建立合理的“安全阀”机制。

要想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应建立合理的“安全阀”机制,即减压机制。整个机制包括利益诉求、投诉等,以便能及时宣泄负面情绪、克服障碍,避免情绪“升温”,使师生的利益得到保护,以便更好地实现高校的良性运行,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2.建立有效地信息收集系统。

若想有效地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准确地察觉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种征兆,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准确全面的掌握高校内外的最新动态,对校园内的各种变化都十分了解。[8]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各不相同,每一事件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其处置的方法和程序也各不相同。笔者综合各种因素,将整个处置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程序。

1.控制事态。

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控制事态是高校的管理层应采取的第一步。只有有效地控制事态,才能防止突发事件影响的扩大化,减轻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

2.调查研究。

对突发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等因素,进行科学地研究,为高校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制定对策。

根据调查研究,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分析讨论,制定相应的对策。

4.贯彻实施。

进过前三个阶段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贯彻实施阶段,高校管理层尽快、尽可能恢复学校的秩序,以保证学校师生生活的正常运转。

5.分析总结。

高校突发事件解决后,学校管理层要对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地评估,详实的撰写评估报告,对突发事件进行深刻的总结,为以后处置类似的事件提供依据。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重建。

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高校的恢复和重建,要尽可能快的恢复高校的正常秩序,逐步恢复高校的教学工作及师生正常的生活秩序,使高校的运行机制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1.恢复高校的正常秩序。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必然被打乱,为此,应尽可能快的恢复高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妥善解决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高校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2.做好安抚工作。

高校要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人员,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同时,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心里辅导老师与受伤害人员及有关人员进行心里安抚,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抚平他们的心里创伤,使他们尽快恢复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四、结语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能够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日益严峻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形势下,迫切需要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也许高校突发事件不能够完全避免,但对它的高度重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它造成的危害。为此,高校要不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努力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促进安全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著.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11.

[2]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蒋春雷.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与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

[4]燕丽丽.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

[5]邓伟志.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贾朝辉,汪小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社会学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

[7]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网络安全,突发事件,校园网

随着, 数字化校园的大力推进, 校园网已经渗透进全院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成为日常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易扩散性、高危害性等特点, 使得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危机四伏。当前, 网络蠕虫病毒的快速传播、针对系统漏洞的网络攻击, 以及垃圾信息 (垃圾邮件) 的泛滥等, 已经严重威胁着校园网的正常运行和服务[1]。校园网络的安全文明早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因而, 校园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工作成为了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正在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模式, 这不仅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管理者对网络突发事件应急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还能维持校园网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对构建和谐、安稳的校园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园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定义

校园网顾名思义, 就是在学校范围内搭建的计算机局域网, 从而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为师生提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服务。网络安全指网络系统 (包括硬件、软件及信息数据) 连续可靠地正常运行, 不会因为偶然的外力因素和恶意的人为原因而遭受破坏导致网络服务中断, 它包括网络的系统安全和网络信息的安全两个内容。

那么, 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就是指校园网等重要网络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或故障导致网络服务中断的事件和一切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 以及利用校园网络发送不良信息、窃取学院的保密信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等。这些突发事件一般包括:校园网络核心设备 (系统) 故障、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物理破坏、人为失误造成的安全事件、人为疏忽导致病毒蠕虫等恶意代码危害校园网的事件, 以及人为的恶意攻击, 其中包括拒绝服务、系统入侵、篡改学院主页、窃取敏感信息、散布不良信息等。

2 该院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关系着在校师生生活、学习的有效程度[3]。因此,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以保障校园网络的运行安全和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1) 树立危机意识, 加强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定期开展业务学习。

(2) 制定校园网络预警机制, 并加大预警机制的投入, 平日每天排查安全隐患, 以避免安全隐患的滋长和蔓延。

(3) 在校园网终端安装网络监控设备, 对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由网管中心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监控设备, 定时进行查看、并认真进行记录和上报工作。

(4) 实行网络安全的日报告制度。由网络监控责任人在每日下班前, 以电子邮件形式, 向学院相关部门报告当日的网络安全状况。

(5) 网管中心要严格执行值班制度, 做好校园网日常安全巡查及日志保存工作, 通过网络监控软件、防火墙日志审计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等软件及时发现网络中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 若有突发事件的发生, 则应做好相关信息的记录, 记录的信息包括事件名称、事发单位和目标机器IP地址, 以及估计可能造成危害程度, 并把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给网络安全管理负责人。

(6) 学院各系 (部) 和个人若发现网络或机器运行不正常时, 应马上上报网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 然后由网管中心采取相应技术手段对出现的状况进行诊断和处置。

3 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流程

为了保障校园网络持续、正常地运行, 及时预防和处置网络突发事件, 因此, 我院成立了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小组, 而具体的网络设施、设备的管理、网络信息监控和处置工作交由网管中心负责。关于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如下。

(1) 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网管中心的负责人应在1h内将情况报告给应急小组组长, 并启动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及时到位。

(2) 上报突发情况。网管中心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个工作日内写出书面报告, 要求包括以下内容:报告人、报告时间、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单位、事件内容, 涉及计算机的IP地址、管理人、操作系统、应用服务、预计损失等, 以及事件性质、发生原因、事件处理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等。

(3) 发布预警。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在校园网主页和办公网公开发布预警级别, 直至灾害警报解除为止。

(4) 终止应急预案。若突发事件险情、灾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后, 则由网络安全应急小组宣布应急期结束, 并予以公告。

(5) 开展应急处置。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网管中心工作人员应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立即对现场进行保护, 并对事件进行跟踪调查、密切关注事件动向, 协助取证并阻断网络连接, 取证完毕后则要在第一时间内恢复网络系统的运行。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 (如宣传部、院办公室) 负责该突发事件的宣传和报道工作, 并对外联系协调, 以防止事态通过网络蔓延。

4 网络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的网络安全问题, 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妥善解决, 具体方案如下。

对于网络入侵问题, 首先要判断网络入侵的来源, 确定是校园网内部还是外网的入侵, 然后根据入侵来源做出不同的应对处置。对于外网的入侵, 网管中心应首先定位入侵的IP地址, 然后关闭入侵的核心设备的端口, 并限制入侵地IP地址地访问, 在无法制止外网入侵的情况下则采取断开网络连接的方法。对于校园网内部的入侵, 我们首先要查清入侵的来源, 如IP地址、MAC地址、锐捷认证上网帐号等信息, 同时断开入侵机器所在的交换机端口, 最后根据实名认证信息追查入侵者, 并针对入侵方法升级入侵检测设备。最后, 网管中心要评估系统毁坏程度, 通过备份系统和系统日志等信息, 分析攻击手段、攻击使用的漏洞、攻击过程和发起攻击的地址。

对于病毒的传播, 首先要及时发现和断开传播源, 然后告知传播源用户, 要求其马上断开与校园网的连接。再者, 判断病毒的性质和分析病毒采用的端口, 关闭病毒传播端口。最后, 在办公网和办公QQ群上上公布病毒攻击信息以及防御处理方法, 避免病毒的肆意蔓延。

对于网站信息的篡改问题, 一旦发现校园网内网站主页信息篡改的情况, 则应断开服务器相应的信息链接, 并在问题解决后尽快恢复原始内容。

对于校园网络的突然中断问题, 首先要查看校园网络核心设备状态, 由上至下一步一步排查本地故障。若不是校园网局域网问题, 则通知相应的运营商, 请求运营商维护人员帮助, 排除线路问题。

对于网络不适当言论, 首先要判断不适当言论发表网站是院内还是院外, 并针对不当言论的来源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校园网内服务器上发布的不适当言论, 应及时通知网站管理人员进行删除, 并保留取证, 记录发表言论者相关信息, 如IP地址、时间等。对于院外服务器上发布的不适当言论, 由校园网络安全小组联系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和相关服务供应商进行协调处理。再者, 网络监控系统设置了123个关键词, 当用户在网页上发布了违规信息时, 网络监控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息。根据网络监控系统记录, 结合锐捷认证上网系统, 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找到信息发布责任人, 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事件, 网管中心则要通知公安机关网监部门立案侦查。

对于自然灾害 (如火灾、地震等) 导致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 首先保障数据的安全, 其次保障设备的安全。具体的方法包括:服务器硬盘的拔出与保存, 校园网络设备的断电、拆卸, 以及搬迁等。

5 结语

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不仅需要及时处置, 还需做到预防为主。除了要有一套完善的处置机制外, 各高校还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预警机制, 做到防范未然, 未雨绸缪。同时, 高校还应加大网络硬件设备的建设力度, 更新校园核心设备、网络安全防控设备和其他网络基础设施, 建立异地的数据备份中心, 从而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体系。除此之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各高校要做到与时俱进,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园网络的管理, 不仅要注重校园网络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 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网络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从而组建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校园网络安全防范队伍以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查贵庭, 彭其军, 罗国富.校园网安全威胁及安全系统构建[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3) :150-152.

[2]雷国铨, 陈潜, 曹滨斌, 等.高校校园网不良信息源头控制机制创新研究[J].东南学术, 2010 (6) :194-200.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5

为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具体管理责任,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特制订本预案。

一、成立校园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组 长:王继栋

副组长:杨荣兴

成 员:赵孔森、石杰、董英、崔玉冰、李娜、王少华、王静、朱宝河、董娟娟、刘翠英、董瑞

二、落实校园安全监管具体措施

1、明确校园安全监管责任范围及责任人,落实安全工作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安全监管责任制。

2、每周教工例会和班会必须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各班要健全职能范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到位,做到警钟常鸣,警示不懈,时时做好应急准备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注意安全,个个参与防范的校园良好安全氛围。

3、师生上下楼梯要求靠右行,相互礼让不拥挤,进出校门自觉下车,骑摩托车要戴头盔等,避免因拥挤而造成的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4、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对本监管的责任范围工作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责任人调处。同时,对监管项目的排查及处理情况,视情况严重程度,进行有效处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惩戒

1、如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在场的领导、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离开事发现场,及时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保护好现场;若有伤员,以抢救伤员为主;其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场处置,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再是稳定师生,勘察现场,制定方案,慰问受伤人员,调查事发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

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篇6

一、突发事件对高校档案应急管理提出挑战

1、风险意识缺乏。

存在必然会有风险, 不管这种风险是来自于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即使是严格按国家标准建立起来的档案馆, 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风险, 历史上那些直到今天仍被学术界推崇的档案建筑与保管措施并不能保证大部分档案的消亡就是明证。近年来, 档案在突发事件中频遭损失的情况, 暴露出风险意识缺乏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借鉴和警惕的。针对自然突发事件, 既有的档案保护技术和防护措施相对较为成熟, 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人为突发事件在高校有日趋增长之势, 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2、应对能力不足。

突发事件下的档案应急管理包括预案编制、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处理、信息发布、恢复抢救、调查评估等一系列环节, 牵涉到组织架构、资源配置、配套支持等。这决定了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不能局限于某一环节、某一领域, 而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来进行一种顶层设计, 构建起包括应急体制、机制、预案等各方面内容, 涵盖了档案危机预防、处置和恢复等全过程的档案应急管理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 这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 缺乏有效的整体应对能力。加之危机管理框架下的档案管理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 理论研究尚待深化, 实践性有待检验。这些都势必对高校档案应急管理构成严峻挑战。

3、重要难题来自于分级机制不完备。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特点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 都要求档案应急管理必须保重点、保核心。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档案安全分级机制来支撑。正如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 现实中这方面也同样是弱项。高校档案机构一方面在存放档案时考虑到将重要、珍贵档案集中存放的并不多, 另一方面也缺乏针对档案安全管理状况的风险等级评估。这就有可能导致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集中资源重点应对, 最终贻误时机, 出现“玉石俱焚”的后果。

二、高校档案应急管理应对策略

1、树立档案风险防范意识。

强烈的风险意识是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须具备的意识。由于产生和诱发的因素很多, 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及时预知预报, 它更多的是建立在对既往事件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推断分析上。当准备投入很大但并未发生或造成后果不像预想的那么严重时, 就可能造成浪费, 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对此掉以轻心的原因。高校档案部门相对内向封闭, 似乎发生几率不大, 但若无准备, 也许不经意间它就悄然袭来, 猝不及防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正是基于强烈的风险意识, 国际档案学界就档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已达成一个共识:最好的救灾措施就是预防灾害, 预防比灾后恢复更富有成效。强烈的风险意识有助于我们将着力点放在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2、建立高校档案应急体制。

根据2007年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 我国已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相应地, 我们可以在学校应急管理的整体框架下分三个层面组建有关的档案应急组织。指挥层面, 学校整体应急机构可视作档案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管理层面, 可成立突发事件档案应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建议由分管档案工作校领导担任, 设有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的则由委员会主任担任, 组员由档案部门及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组成;操作层面, 档案机构内部成立由档案业务骨干及有关专家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对于某些档案突发事件, 还要根据有关规定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上报处置。据此, 通过分级处理、分级响应, 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和充分协调的档案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3、制定高校档案应急预案。

预案是高校档案应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国外的各类档案机构包括国家档案馆、地方档案馆、大学档案馆, 大多制定了相应的防灾计划或应急处置方案。我国许多高校也制定了有整体的或专项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对而言, 高校档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起步晚, 更待完善。

4、完善高校档案应急机制。

高校档案应急机制包括档案危机预警机制、应急资源调配与调动机制、档案危机化解机制。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 档案危机预警机制居于首位。档案危机预警机制, 主要是通过制定档案部门应急预案, 加强档案安全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避免突发事件发生, 减少档案损失后果。对重要、珍贵档案, 特别要注意进行多重备份或适当集中保管, 提高其安全等级和系数, 从而以最有限的资源来实施最有效的保护。

5、加强高校档案应急管理相关研究。

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作为一个新情况、新问题, 其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去研究。诸如如何判定风险, 怎样防范应对风险, 要建设什么样的应急管理体系, 如何评估应急管理的成效, 怎样通过高校档案应急管理来推动高校档案管理方式和理念创新等。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相关的研究, 并及时做好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 力求不论是档案管理理论的成果, 还是其他领域应急管理研究的实际进展, 都能尽最大可能整合到高校档案应急管理预案中, 从而尽可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摘要: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 高校档案机构亟待加强档案应急管理。本文论述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安莲.国外档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做法[J].档案学通讯, 2009.1.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7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根据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定义, 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长期从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角度来看, 我们认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指的是, 由于自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或人为等综合性因素, 以在校学生为主体, 在高校内、外部突然发生的, 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或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紧急事件。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1. 学校和管理者应急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理念滞后。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 即危机意识淡薄, 学校缺乏人格教育、安全教育、防范意识教育, 致使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另外, 高校在管理观念、管理方法上的单一化, 甚至简单化, 把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仅仅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 没有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和处置是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2. 缺乏应急管理的制度保障。

许多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 忽略了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制度建设,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些学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特殊”手段和做法, 往往使得处理效果不理想, 易造成遗留问题。

3. 应急管理缺乏常设性的组织机构。

一些学校没有建立长期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 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 (部) 到学校安全保卫部门, 再到学校领导信息不畅, 信息不准, 造成处置突发事件时间上滞后, 效果上打折。

4. 心理干预缺失。

突发性事件除了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外, 往往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 若学校不能及时为当事人提供心理帮助的话, 当事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信念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就会发生变化。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缺失, 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也是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成因

1. 大学生身体成熟, 心理不成熟, 社会认知程度较差。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主体大多是学生, 他们涉世不深, 分析问题能力、判断能力较差, 加之自控能力弱, 思考方法容易片面, 情绪容易偏激, 行为容易冲动。有的受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 往往拿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对比, 不了解国情, 因而容易产生偏激的行动。

2.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集体观念淡薄。

部分同学斤斤计较, 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看问题、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价值、自我意识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有的人讲究江湖哥们义气, 不论事情的是非曲直, 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大打出手、不顾后果, 无视国家法纪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 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3. 就业形势、就业压力问题。

在招生规模扩大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若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 其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不可低估。另外, 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导致就学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导致心理压力激增, 各种压力的叠加往往使部分学生无法承受, 从而致使一些学生借酒消愁, 甚至引发事端。

4. 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的部分领导者、管理者和老师对学生管理存在认识不到位, 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 预防和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是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5. 高校经历过连续扩招后, 在校学生

人数快速增长, 但基础设施没有实现同步改进, 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也没有按比例增加, 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发生有关冲突和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增大。

6. 从社会的角度看, 西方敌对势力在

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诸方面的渗透与煽动, 国际社会风云变幻, 都会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高校周边环境的影响, 以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等因素, 都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7. 大学生心理、经济等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

在中学阶段, 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 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进入大学后, 学生思想、心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凸显出来, 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例如经济上的贫困、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恋爱中的挫折、个人发展上的失意、就业前景的渺茫等, 都会引发学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家长长期以来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忽视, 或认识上的偏激, 认为学生是上了大学才出现了问题, 不管问题有没有发生在学校内, 都把责任推到学校, 到学校取闹与纠缠, 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办公秩序。

四、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不论突发性事件的定义如何, 高校学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有着自身的特征。

1.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群体性。

其本质特征是事件在时间上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 往往令学校始料不及, 这是由突发事件其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决定的, 事前难以防范。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 他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上进心, 激情高涨, 思想活跃, 非常关注社会动态, 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同时, 他们还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和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冲动, 情绪波动大, 一旦遇到煽动便会骤然形成突发性事件, 这些突发事件还往往是带有公共性的群体参与的事件。

2. 高校突发事件具复杂性和危害性。

有些事件往往不是由一个独立的矛盾引起的, 可能是几个矛盾交织在一起,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尤其是学生死亡事件, 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 家属往往会大闹学校, 动辄要求学校赔偿几十万、上百万元。同时, 一些师生和家属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 给突发事件的处置带来很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秩序, 也会给师生员工造成心理、精神和思想上的危害, 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事件的影响往往会超出事件本身带来的危害, 给各方面的工作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对人的生命财产或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威胁性。

3. 高校突发事件具隐蔽性、多样性和扩散性。

诱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缺乏社会责任感, 心理素质较低, 理性分析问题少, 感性处理问题多, 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尤其在当前形势下,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传播加速, 因网络具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度和匿名性, 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加之一些媒体借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炒作, 不惜断章取义、歪曲事实, 以增加收视率、点击率, 这也加大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信息的扩散传播速度和覆盖面, 使得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更加困难。

五、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

1. 提高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认识。

各高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认真落实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防范工作。学校应以突发事件管理的态度来对待突发事件, 而不是以突发事件处理的态度去对待。突发事件管理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的工作, 但多数学校的重点都放在事后处理, 事前预防和中途检查未能有效开展。要“防患于未然”, 积极稳妥地处理高校各种矛盾, 不断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 力争把问题解决在“事前”, 消除在萌芽状态。

2. 建立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和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地灌输和培养,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学校必须加大系统公共安全教育上的投入, 并使之体系化、长效化。应大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包括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等) , 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险避灾能力, 提高高校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加强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从学校到学院 (部门) 、各单位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党政一把手任组长, 并设立办事机构, 确定涉及安全具体分项工作的安全员, 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 及时分析总结情况, 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组织严密、信息畅通、运作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二是抓好学校基层保卫组织的建设。重视保卫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 不断增加投入, 改善器材装备, 增强应急能力, 满足建设“平安校园”所需装备的要求;推进校卫队与保安正规化建设;重视提高员工的理论与身体素质, 实现保安队伍专业化。三是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生辅导员, 加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做好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培训, 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考评激励机制。

4. 建立健全高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应涉及校园安全、学生宿舍、外教、留学生、交通安全、食堂卫生、公共设施、大型活动、实验室危险物品、水电设施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分工明确的学校安全管理体制。

5. 建立健全高校应急宣传机制。

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 甚至引起恐慌, 任其发展将会影响校园稳定。因此, 当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可靠的信息, 要大家不要慌乱, 不要轻信谣言, 服从学校的统一指挥。这样做, 不仅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 而且可以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 引导舆论, 封杀谣言。

6. 强化演练, 提高高校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各项应急预案, 但这些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有待检验的。学校要加强对现有各类突发事件预案的实践检验, 由学校相关管理机构牵头, 尽可能地对预案实施演练, 发现问题, 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通过演练, 唤起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 同时提高师生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安全技能。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提供真正的保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才能马上启动应急预案, 迅速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有利资源, 形成联动机制, 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水平, 郭安平, 陈裕鹏.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与应急体系建设研究[J].保卫学研究, 2009 (5)

[2].李先法.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管理对策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 2010 (3)

[3].倪皓.浅析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处理对策[J].保卫学研究, 2006 (3)

[4].王青.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 2010 (2)

[5].马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现状及完善[J].保卫学研究, 2012 (5)

[6].宫志峰.关于预防和处置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1 (6)

[7].何国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8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突发事件频发, 校园的安全秩序受到挑战, 校园安全存在较大风险。频发的突发事件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实施开展, 还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谐, 容易造成恐慌, 无法发挥高校的职能。不仅如此, 有些突发事件波及范围广、信息扩散速度快、危害性强, 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影响社会的稳步发展。当前,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非正常死亡事件, 指在高校校园内发生的他杀或自杀等恶性事件;第二类是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涵盖了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等突发事件;第三类是自然灾害以及人为事件, 如发生自然灾害后的应急处理, 如何疏散学生、保证学生安全等问题。突发事件的频发, 已经为各大高校敲响了警钟, 有助于促使各大高校完善机制, 转变体制, 强化心理管理, 有效进行心理干预, 以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高校突发事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 造成学生的恐慌, 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 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十分必要。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严重的危害性。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扩招引发的就业问题。大学生求职中出现了种种危机, 已成为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导火索, 增添了大学生的压力, 诱发了高校突发事件。 (2) 心理类事件逐渐上升。由心理问题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和谐, 还增加了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例如学生压力过大产生的心理障碍, 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等,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学校安全及事故类事件。近年来, 高校刑事犯罪多次发生, 给校园安全增添了隐患。高校安全事故也较突出, 尤其是用电安全、火灾等, 大学生普遍会使用一些小电器, 如电褥子、电水壶等, 这些都存在用电以及火灾隐患。 (4) 师德类问题。最近师德学风类问题对高校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学术不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高校突发事件会破坏高校的正常秩序, 影响高校工作的开展, 给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整体工作造成了损失, 尤其是会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恐慌, 而且突发事件还会影响同城其他学校的声誉, 会为别有用心者提供素材, 波及范围广、危害性严重, 在客观上加深了危害程度。因此, 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较为严重。

第二, 主体活跃性。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主体具有活跃性, 敢作敢为, 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大学生主体活跃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正确的引导, 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是抑制作用, 在没有合理引导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行为容易造成事件的恶化。因而, 注重大学生主体的活跃性, 积极引导, 发挥其积极作用十分重要。

第三, 事件突发性。突发事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具有突发性, 是出乎意料的、不在计划之内的事件, 而且演变还十分迅速, 对于突发事件的爆发, 管理者可能无法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无章可循, 需要时间进行处理应对。因而,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 一旦发生, 极易发生恐慌, 陷入被动, 可能无法快速、及时进行处理。

第四, 社会敏感度。社会敏感性是高校突发事件的显著特性, 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事情较为敏感, 社会的关注度高, 其具有社会敏感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高校师生又是高素质群体, 因而较为敏感, 再加上媒体、公众、政府的关注度较高, 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更为敏感;二是高校突发事件易与外在因素产生互动, 发生连锁反应, 成为热点话题、敏感问题。

第五, 范围广泛。高校突发事件牵涉范围较广, 关系到学生、教师、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面, 范围波及广, 具有广泛性, 涉及多方面内容, 需要重视与关注。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1. 建立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

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是保证应急管理合理有效的基础, 通过建立信息传递系统, 能够为解决突发事件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信息沟通机制是应急管理的核心, 因此做好信息传递与反馈工作, 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至关重要, 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信息传递系统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建立媒体与高校的信任关系, 保持突发事件沟通渠道的通畅,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而不是为了维系学校声誉隐瞒问题, 也不是为了博收视与关注而夸大问题、歪曲问题。因此, 高校与媒体需要建立信任, 共同解决问题, 将问题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 维护各方利益。例如, 高校可以召开记者发布会, 接受媒体监督, 及时改正问题, 完善机制, 保证信息通畅, 有效解决问题。第二, 建立突发事件发言人制度, 通过发言人制度, 可以及时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展示给社会, 做好信息传递工作, 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

2. 加强高校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解决突发事件的必要手段, 加强高校法制建设尤为重要, 是解决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管理措施的基础。加强高校法制建设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完善应急法律体系, 根据法律原则建立法律体系, 制定法律规范, 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法律依据,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章可循, 提高问题应急处理能力。第二, 在加强法制建设过程中, 需要将问题具体化, 保证立法结构合理,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而保证立法的规范, 促进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第三, 遵循应急法律的普遍性原则, 形成内在统一、完整的体系, 同时增强应急法律意识, 明确应急法律职责, 加强高校法制建设。

3. 完善突发事件的干预机制

完善突发事件的干预机制是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通过构建完善的纵向、横向互动突发事件的干预体系, 可以做好预防工作, 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尽可能保护学生的安全, 维系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突发事件的干预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构建双层突发事件干预机制, 第一层干预机制由学生辅导员、突发事件干预人员组成。二层干预机制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教师组成, 以此保证干预机制的合理、有效, 完善干预机制, 保证学生安全。第二, 建立突发事件的管理预案, 在预案中明确规定突发事件管理的意义、重要性、职能, 以及基本特征等内容, 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4.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 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维系学生心理健康, 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与爱护, 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 离开父母, 在外生活, 很可能出现不适应, 又面临就业与生活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等, 极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产生心理问题。因此,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尤为重要。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提高学生心理防范素质, 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心理危机防御能力,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情况,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挫折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 组织心理活动、团体活动、团体游戏等, 引导学生正确宣泄情绪, 缓解学生压力, 增进学生间的沟通以及人际交往, 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需要受到重视, 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及应急管理至关重要。由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保证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因此, 了解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强化心理干预, 完善突发事件的干预机制, 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价值。

摘要:当前, 高校突发事件频发,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生活质量。随着突发事件的频发, 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的体制问题等逐渐受到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表现, 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以及就业压力,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周长杰、仇计清、郭彦平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之心理诱因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2]魏捷.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针对性和差别化--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案例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1)

[3]姚臻.积极发挥舆论引导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21)

[4]罗扬、郑昌兴.基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及应对策略系统的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6 (11)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 2016 (10)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9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由此概念可知,高校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事件的发生往往事出突然,往往令校方始料不及或难以事前防范;从而将会给高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造成干扰或冲击,具有一定危害性。只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二者同时具备,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高校突发事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处于相对封闭、平和的校园环境中,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特别是校园内的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但是近年来,社会进入高速转型期,学校已不再是一片净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因,高校突发事件的数量持续上升,引起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尽管在理论上已有了响应的应急制度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在整个应急管理系统工程中,最基础性的因素就是执行能力。可以这样说,能实现有效的执行力是应急管理的基石。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部分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或难以量化,因此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对高校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状况进行总体性、概括性的认识,对一些无法定量描述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定性预测方法,依靠专家集体的知识、经验判断得出。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不存在随机性、专家主观上的偏好和认识上的模糊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运用更科学的能归纳专家评价意见的方法,并尽可能有效地消除评价中随机偏差和系统偏差的评价方法来提高综合评价精度。

本文中,考虑到各个专家的评价水平不同,提出利用校正—补偿方法对专家的评价水平进行评价[2],然后结合模糊评价法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从而较好地将两种方法的优点综合起来。这种基于专家评定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事前评估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2 评价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确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F和权重W,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构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各种因素的集合,通常可以采用专家调研法(Delphi)来确定。一般有

第二步,确定各个因素的评价集E。一般有E={Ei},i=1,2,…,l。如E={Ei}={高,较高,一般,较差,差},同时将评价集E={高,较高,一般,较差,差}给定一个具体的数量值,即依次用E={1,0.8,0.6,0.4,0.2}表示评价的尺度。

第三步,收集m个专家对n个评价指标的定性评价Bkj,这里Bkj是第k个专家对第j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然后通过评价集E把Bkj量化为Ckj。

第四步,计算每个评价指标评价值的算术平均值Cj

在这里,假定是指标评价真值的无偏估计值。

第五步,计算每个专家的评价方差Sk2

由统计学原理,知道Sk2是!k2的无偏估计值。

第六步,计算每个专家的权重ak[2]。

第七步,计算每个专家的评价能力ek,专家的评价能力是表示单个专家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结果与专家组对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结果的接近程度,越接近表示该专家评价能力越高。

第八步,计算隶属度矩阵…R[3]。…

在计算专家人数的时候,需要考虑专家的评价水平,引入专家的评价能力ek,因此其中dji是对第j个评价指标做出第i个评价尺度的所有专家的评价能力ek之和,例如d11表示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做出评价为“高”的所有专家的评价能力dk之和,d是全部专家评价能力ek之和。

第九步,计算综合评分值。根据模糊集理论的综合评定概念,综合评分值可用模糊矩阵形式表示,即S=WR[3],S即是综合评定结果。

3 应用实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文献[4-12]建立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于权重的给定,笔者采用集值迭代法与纵向拉开档次法相结合[13],得出基于主客观评价的动态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1)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旨在考核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其考核指标有如下几个方面:

战略决策:突发事件发生,最高决策者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作出战略决策;组成机构:立即成立突发事件处理领导组织,由尽可能的高层决策人士挂帅,授予其应急处理的最大权限;制度保障:制订非常制度,赋予特定部门处置特殊问题的制度依据;信息沟通:建立充分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做出准确而切实的战术决策;应急处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设立前线指挥部,派遣突发事件处理人员、派送突发事件处理设备和物资,果断处理突发事件事态;社会参与:考察高校利用社会资源管理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突发事件准备能力旨在考核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准备的能力和效果。其具体评价指标可以为:预案的制定和相关演习、物质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准备。

3)突发事件预警能力旨在考察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建立的情况。其具体考察对象可以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警源分析、警兆分析、警义分析和警报发布。

4)突发事件善后能力旨在考核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学习创新的意识、能力和成效。其考核的方面有:恢复高校的形象和,重建高校社会秩序;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处理相关责任人员。

确定评价集E={高、较高、一般、较差、差},并将评价集E给定一个具体的数量值,即依次用E={1,0.8,0.6,0.4,0.2}表示评价的尺度。

3.2 综合评价及其分析

首先,聘请了20名专家对定性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将评价通过评价集E进行量化。例如第一个专家的定性评价结果B1={高,一般,较高,较高},根据评价集E的对应值可得,第一个专家的定量评价结果C1={1,0.6,0.8,0.8},如表2所示。

其次,计算出每个评价指标评价值的算术平均值

然后,根据式(2)、式(3)和式(4)计算出每个专家的评价方差Sk2以及每个专家的权重ak,各个专家的评价方差、权重以及评价能力ek如表3所示。

最后,计算隶属度矩阵R,得出评价结论。根据表4,计算隶属度矩阵R。

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S=WiR,其综合评价值如表5所示,综合得分最高的是0.495分,属于较高等级,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出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处于较高状态。

本文在综合校正-补偿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优点的情况下,提出了基于专家群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运用该方法将专家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评价结果和评价专家之间的评价差异综合起来并进行量化的处理,可有效地避免评价的主观片面性,使其评价结果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摘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当前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水平,对高校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量化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评价的重要性;然后在模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家群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校正-补偿评价法把专家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评价和对专家评价水平的评价综合起来,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这种方法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中的具体应用,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量化评价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高校校园应急管理论文 篇10

近年来, 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变化, 高校的一些突发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也威胁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更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高校应急管理进行研究, 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有了一定的共识,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以应对突发事件, 为高校建立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体上看, 目前还是以分析研究为基础的, 在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上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应对策略和采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 而对建立研究机构和机制仍然缺乏。内容的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深化, 同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

2 内涵及本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群体性事件、恶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事故、防火、防毒、防爆以及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师生心理问题、实验室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 大致理解为有害事件在大学中出现, 狭隘地理解为威胁到学校活动或破坏学校的功能的人为事件。这个初步的分析可以知道,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变化, 在大学内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 大学生发挥主导作用, 而不是以高校管理的意志为转移的, 后果严重的, 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危险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的最本质特征是突然发生的事件, 经常让学校感到意外或处理困难。然后会给学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或影响,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影响力。

3 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 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高校在遭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 (如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 , 如果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不力,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不到位, 对受伤害学生的善后处置不当的话, 就会激起学生的不满而引发突发事件。

(2) 社会性问题的辐射和影响。近年来,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学校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 很有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 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

(3) 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致。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 若因管理和服务问题而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 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对当下学生危机处理不当, 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 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等问题, 都可能引起突发事件。

(4)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引发。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在发生着大的变化, 尚未完全定型, 意志性格处于后期形成的过程中, 尚不十分稳定。他们情感丰富, 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观点容易片面, 情绪容易激动;他们理性与冲动并存, 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 需要学校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

4 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妨碍了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必须在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的基础上, 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妥善处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切实进行预防体系的构建。构建预防体系是高校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 也是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做好预防、及时缓解和钝化危机, 应着重考虑两方面: (1) 思想认识体系的构建, 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 正确认识校园危机, 确立起共同的危机管理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 (2) 工作体系的构建, 提前制订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达到使危机损害最小化, 同时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做到常态化, 提高对管理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预警机制, 加强预测。应建立预警机制, 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同时分类设定的分级预警信号,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预警信息网络, 抓住监测点, 一级抓一级, 从底部到上部, 形成完整的信息链,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 关注了学生的精神状态, 以确保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学校加强对情况和思想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 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质量, 做到早发现, 早控制, 早预防, 早解决, 把种种迹象的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注意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响应系统的灵敏度。

(3) 创建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构建和谐的气氛。构建和谐校园, 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问题出现, 而是要及时解决矛盾与协调矛盾。事实上, 社会矛盾在任何地方, 任何单位是客观存在的, 要关心, 要介入管理, 这样做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 我们要以鼓励领导和教师干部深入班级、宿舍, 和学生交朋友, 积极开展教育以及和谐班级、宿舍创建活动, 大力开展心理辅导, 努力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 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学校环境。

(4) 坚持处置原则, 妥善做好各项工作。处置突发事件, 要坚持统一领导, 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为最高原则;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办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及时妥善处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为主的原则, 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在坚持慎用警力、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前提下, 果断妥善处置, 谨防激化矛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教育疏导、分化瓦解为主及时果断处置。

(5)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化解高校突发事件, 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1) 要建立舆论激励机制, 就是强调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通过广泛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2) 要建立活动激励机制, 就是要统一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突发事件演练, 参与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等活动; (3) 要建立榜样激励机制, 就是要建立和畅通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 做好跟踪服务, 交流经验, 展示楷模; (4) 要建立主体激励机制,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转变为长期、稳定的防卫观念。

总之, 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突发事件诱发因素不同, 所呈现出的反映形式、参与规模、影响程度等不尽相同。在政府及外部客体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创新工作保障的情况下, 高校如果应对及时, 处置得当, 真正发挥好引导、鼓励、激发、促成和推动等作用, 就可能预防和处置好突发事件, 维护学校稳定大局, 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1) .

上一篇:风电转子加工工艺研究下一篇:移动报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