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课

2024-05-22

高三化学复习课(精选12篇)

高三化学复习课 篇1

常态课是教学活动中主要形式,上好常态课可以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常态课教学是指在现有常规的、自然状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平平常常的课堂教学。常态课更能够反映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堂教学效率,将新课改的理念更好地、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的高三化学复习常态课教学中,是每位化学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根据日常的教学实践,从三大方面入手,上好常态的复习课。

一、回归教材,挖掘教材资源

高考试题一般遵循《考试说明》规定的测试内容和要求, 内容覆盖各模块的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水平的考查。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上好常态课要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挖掘知识的延伸点,并进行拓宽和加深,提高复习效率。

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复习,从下列几个层面回归教材:

(1)铁的制取。明确炼铁的原理,能用相关方程式表达。 从原理选择炼铁的原料,学会从工业生产的几个因素结合考虑成本和产量的问题。

(2)物质的性质。从铁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和铁的原子结构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写出相关的反应。并能对铁的三种价态(即0价、+2价、+3价)之间进行转化。从这种价态的转化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3)离子的检验。铁及其化合物中涉及检验的离子有Fe2+和Fe3+,通过回归课本总结出Fe2+的检验方法:1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转灰绿色到红褐色;2加入铁氰化钾出出现蓝色沉淀;3加入酸性高酸锰钾溶液褪色等。Fe3+的检验方法:1加入Na 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2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3加入苯酚溶液出现紫色。

(4)有关铁的电化学问题。通过回归课本知道生活中钢铁制品的腐蚀主要是电化学引起。知道钢铁发生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条件和电极反应式及现象。从钢铁腐蚀的原理知道保护钢铁不腐蚀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巩固电化学原理。

从近几年的高考和模考,题目出现铁元素与生活生产联系相结合。因此,《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延伸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拓宽和加深:

(1)加强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拓展铁元素的性质。如引入净水剂Na2Fe O4这种物质。从它的制备和净化原理等几个角度丰富这种物质。强化给出情景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

(2)以铁元素为背景加强实验的相关知识。如以Na2Fe O4的制备为题材,强化制备实验中的分离提纯操作和元素定量分析方法如氧化还原滴定中相关知识和操作。

二、回归务实课堂,提高复习效率

务实的课堂,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为前提,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思维为最终目的。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务实的课堂:

1.从三点出发,开展务实课堂

所谓三点即是重点、难点和肓点,每节课都会有这三点。 教师开展务实课堂,心中要知道,这节课我要上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因此,教师通过分析考纲、考点和教材,首先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要对学生作充分研究,研究学生的知识储备缺失在什么地方,学生学习方法缺失在什么地方,也就是对盲点的把握。在复习课堂努力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难点,讲方法思路,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三不讲”即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如果教师每节课对这三点都达成,则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复习为例,这块知识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

(1)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如H2CO3、 Na2CO3、Na HCO3、Na HSO3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2)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如在0.1mol·L-1NH4Cl溶液和0.1mol·L-1的氨水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Kb=1.77×10-5);再如20℃时向20m L 0.1mol·L-1醋酸溶液中不断滴入0.1 mol·L-1Na OH(aq),溶液p H变化如图所示。

此过程溶液中abcd各点对应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3)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如相同物质量浓度的1NH4Cl2CH3COONH43NH4HSO4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

(4)与Kw、Ka(Kb)、Kh常数相关的离子间的定量关系。如25℃时, 向0.1mol·L-1CH3COOH溶液中滴加Na OH溶液至c (CH3COO-):c(CH3COOH)= 9:5,此时溶液p H =____。

学生对于这块知识的掌握比较肤浅,大多数学生只能对第1种形式中较熟练写出简单的物质如(NH4Cl、CH3COONa) 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能完成离子浓度大小进行比较。而对Na2CO3、Na HCO3的三个守恒和离子大小比较无法顺利完成。像Na2CO3的电荷守恒错误写为C(H+)+C (Na+)=C(OH-)+C(CO32-)+C(HCO3-)。至于上述几个方面中的其它几个方面,学生困难重重。

结合试题考查方向和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是几个方面:

(1)巩固相关知识,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原理。溶液中几个常数的意义和分析。

(2)培养思路方法,拓宽思维。如Na HCO3溶液中C(CO32-) 小于C(H2CO3),而Na HSO3溶液C(SO32-)大于C(H2SO3),引导学生从HXO3-的电离常数与水解常数比较,得出电离程度与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从而得出C(XO32-)与C(H2XO3)的大小。

2.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是务实课堂之保障

课堂是师生彼此交流互动的主阵地。教师一定要做到眼中有学生,留意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反应,以此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分享、沟通和理解,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热情,最终让学生理解知识。

“问题”是课堂上交流的前提,高三复习课堂采用问题组织教学、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缺陷在哪里,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如《溶液酸碱性》的复习。课堂上首先呈现问题:用所给材料(p H试纸、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鉴别CH3COONa、 CH3COOH、NH3.H2O三瓶溶液?要求学生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兴致浓厚。

再如溶液酸碱性实质的教学,通过对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有H+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问题2:常温下水电离的H+为10-10mol/L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问题3:常温下溶液中H+为10-10mol/L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问题4:PH=6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问题,剖析问题,理解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取决于溶液中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而不是停留在记忆结论的程度。

3.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高三化学复习中如果能介入实验,可以把抽象思维转化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活中常见到钢铁生锈,同学们已知道钢铁生锈主要是电化学腐蚀引起来。但是在习题中遇到钢铁生锈为载体考查相关电化学等问题,同学们又感到束手无策。究其原因,一是对电化学腐蚀的原理没有理解到位,装置稍微变化,学生不会分析,二是缺乏经验,同学没有亲自经历实验,观察钢铁生锈的细微变化。为了理解钢铁的生锈情况,我们在高三复习时补做了钢铁生锈的相关实验。

实验一:取一片铁片,用砂纸擦去铁锈,用水冲洗干净。 在铁片上滴1-3滴含酚酞的饱和食盐水,静置1~2min。引导同学观察铁片上含酚酞的食盐水液滴的边缘出现什么色?铁锈出现在哪个部位?让同学深思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此类腐蚀属于哪种腐蚀,并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

实验二:模拟海水钢铁的生锈情况。在一只容积为1L的烧杯中装约800ml的1.17%的Na Cl溶液(与海水中盐浓度接近),然后放入一块薄铁 (如图1)。隔一定时间后,观察铁块不同部位的生锈情况。

实践发现: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 、 动脑,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三、回归练习,精心设计习题

高考复习中学生整天埋在作业中,忙于应付。很少主动思考练习后面的知识点和思维技巧。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 尽量做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和掌握解题技巧的有机结合。 高三的习题设置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1.练习中量的把握

我们高三备课组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进行分层练习和限定时间练习相结合。为了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我们把练习分为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挑战练习,使练习具有弹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成几类,这几类学生选择不同的练习,因此,每位学生的作业量不完全相同,但大家都可以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练习。

2.练习的针对性

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习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巩固化学电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教师编制电极反应式书写的专题练习,巩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在常态课教学中,师生都应该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 同时又互相帮助、及时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也能看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精心实施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低耗,才能真正使常态课走向精品课。

高三化学复习课 篇2

高三复习课《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课程类型:复习课

教学模式:引导一完善模式

化学反应速率,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的一节内容,它作为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化学平衡的重要知识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加深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以及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化学平衡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了解人们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如何根据化学反应规律,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的。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抽象的思维进行想象、推理,学习的难度较大。但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在思考和实验探究中进行有效地学习,达到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知识的目的。本人在听了汕头一中 林绮玲老师的公开课后,加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反思有如下几点:

一、有经验的老师应具有学科相关知识网络系统整合的能力。比如,林绮玲老师在复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整合了有效碰撞理论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学生在这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对反应要能够发生的条件,即要求反应物分子应发生足够有力的且取向良好的碰撞的理解不够,因此要尽可能讲透活化分子、普通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只有弄请了这些概念,才能将上述影响转化为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反应途径等的改变,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常数。而这一点又刚好是我平时的教学中所忽略的。

二、讲究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学生实验入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记录现象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更使学生懂得了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明白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精神。

三、注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自体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分组讨论上课和小组实验,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互相讨论,主动发言,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好;另外,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向性,便于学生通过思考,教师的引导,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到合理的答案。

四、注重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例如,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控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强化了实验目的(探究的目的),对存在干扰因素的分析到位;采用了科学方法教育,并引导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由普通归纳出一般规律。

五、注重教学细节上的处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定性分析,什么是定量分析,两者的区别何在,表示有何不同。“有效压强”中哪些情况属于“真变”哪些属于“假变”。让学生能够运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实验数据。用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规范作答,有效数字的处理。还有,从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懂图象引伸到如何用图象正确地表过实验结果。六、一个好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对教材内容所蕴涵的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能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科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要恰当,一定要对教材把握好,教学设计及学案的作用才能到位,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在师生共同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重建和改组。这样,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课堂吧。

新课标下的高三化学复习应考策略 篇3

高三化学复习旨在促进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再学习、再理解和再整合,是保证学生从容应考不可或缺的教学过程。高三化学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髓,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潜心探索有效的复习应考策略,使高三化学复习成为学生高考成绩显著提高的催化剂。

一、研究课标考纲,制定复习计划

课标是高考的“根”,考纲是高考的“脉”,《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高考试题千变万化,追根溯源仍然离不开课标和考纲。高三化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掌握课标和考纲传达出的考试目标、组卷原则、考试范围、复习要点、命题趋向、题型及难易比例等重要信息,并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制定出总的高考复习计划和章节复习计划,使高三化学复习应考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总的高考复习计划应将通常的三轮复习时间确定,每轮复习目标、内容、重点和方法明确,区别性地复习必修、选修的主要内容和考核点。具体到章节复习计划,应围绕新课标下的高考试卷改变将本章节复习目的、重难点和师生互动细化,以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课标和考纲要求的必备能力,实现高考复习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二、整合主干知识,形成复习系统

新课标化学教材与旧教材比较,突出了现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对学生探索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涵盖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在知识呈现上也不像旧教材那样直接地、系统地表述出来,知识脉络不是那么一目了然,这就给习惯于灌输式学习的学生增加了复习备考的难度。要提高高三化学备考复习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应深究课标和考纲,引导学生全面整合学科主干知识,理清学科知识脉络,找准学科知识重点,从而构建起高三化学复习的主干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比如,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电离子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烃和卤代烃、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实验操作等知识点时,教师应统筹安排复习进程,深化和拓展知识层面,让学生在各知识点间建立起紧密的内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和知识网。

三、强化学法指导,提高复习效率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教师要构建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高三复习教学模式,积极而能动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精巧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开放民主的研讨与探究,通过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深化学生认知体验,在学生的学法优化中提高复习效率。比如,对于“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一节的复习时,可以给学生制定复习导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下列探究:①铁和铜的冶炼流程上有什么共性?②实现CuO和Cu转变,需要什么样的还原剂?③是否有别的途径能强迫活泼金属阳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④为什么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不同?⑤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活动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怎样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样的探究式复习促进了学生学法的变革,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既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内化知识,也凸显了化学探究式复习的价值和意义。

四、抓好试题命制,落实模考练考

高三化学复习应考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训练的习题是否对应课标和考纲要求至关重要。从目前的高三化学复习惯例看,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瞄准高考方向和目标定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命制试题,落实周考、月考、模考穿插进行的复习检测方式。其中周考要选择与本周复习内容关联的、接近高考的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定时检测,全收全批,及时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查缺补漏;月考、模考则宜在充分研究近几年高考题的基础上采用自编的或改编的考题,或是对教学名校真题筛选组合的试题,力求题量、题型、分值、难度等向高考试题靠拢。需注意的是,周考、月考、模考后都要进行详细的讲评,列出差错率较高的题目,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总结同类考题的解答规律。让学生不仅一题一得,更能一题多得,从本质上领会解题过程中审题——破题——答题的方法和奥秘。

如何提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三化学应考复习的实效性是每位高三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要以课标和考纲为复习指南,以优化学生复习应考效果为最终目标,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复习教学实践,在知识、方法、悟性的有机统一中促进学生高考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金国.新课标下高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1)

[2]陈良慧.新课标下高三化学复习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01)

[3]许金琴.新课标下的化学备考复习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09)

对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反思 篇4

又是一年高三时,学生和老师难。学生难,上课听不懂,下课不会做,解题时张冠李戴、表达时逻辑混乱;老师难,下课多辅导,还是不清楚。教师反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以致不会运用,不会联系,导致复习效果不理想。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要让学生做到:普通知识规律化,零碎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一节化学复习课谈谈反思和体会。

复习“必修一”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时,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单纯地照课文复述一遍就行。虽然也能起到对知识点回顾与落实的作用,但学生上课反应冷淡,甚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不爱听。为了改变现状,就要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探讨激发求知欲、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备课中,对每节课的安排都精心策划与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元素化合物这部分,内容、形式相似,基本上都是由单质→氢化物→氧化物→相对应的酸或碱→盐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织成一张网。所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知识点———第一章刚刚学过的氯元素展开,既可以复习,又可以把握新的知识网络。①氯气和氯水是同一种物质吗?请举例说明它们的不同点,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微粒成分;②从原子结构特点说说氯气主要有哪些性质?③氯气在氢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物具有什么性质?④实验室如何制备氯气和氯化氢?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热烈讨论,导出了氯气、氯化氢、盐酸盐相互间的关系,清楚了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规律。在“硫、氢化物、氧化物”的知识复习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实验题:请同学设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硫并验证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氧化性、酸性、漂白性及尾气吸收的实验,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同时,请两位学生共同合作演示实验。这两个实验题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然后学生们进行归纳,很自然地引出相互间的知识网络。学生通过练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为了解决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双疲劳,双不解,我觉得教师应该在平时做到“四精”,以提高复习效率,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四精”分别是:①精选。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根据考纲、考点、知识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思考题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精心选编不同类型习题进行练习,切忌题海战术。②精练。通过适量的当堂练习、定时检测、单元测试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考场模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率,真实检测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并锻炼其心理素质。③精讲。教师在讲评时要抓重点,只讲那些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在问题中找出存在的缺陷加以改正。在讲解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④精评。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边点边评,随点随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复习效果就越来越好。还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高三阶段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及时恰当的赞赏会使学生劲头增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高三化学复习课 篇5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化学复习课;学案设计

一、学案的概念

学案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系统的方式,将所涉及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有效转化为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综合性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化教学过程。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以优化学习为核心所进行的一种特殊性、目的性的教学活动,学案设计有效体现出该学科的基本特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学案设计的基本目标分析

1.学习理论方面

高三化学复习课主要的目的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为最终目标,高三化学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探究人类学习基本机制的心理学为核心理论,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学习者的基本特征、个性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掌握,将学习理论作为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2.教学理论方面

从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视角进行分析,教学理论主要的目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文艺进行有效解决与处理。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化学科学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学案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式的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过程。因此,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过程中,为了制定出科学科学的教学策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要求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严格性的遵守与应用。因此,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需要以教学理论为该学科的理论支撑。

3.系统理论方面

高三化学是由系统论性的观点与方法进行学案设计的。其中,系统方法主要是对所构成的诸要系统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与梳理,促使相关的要素在设计过程中,按照科学性的结构进行组织,最终有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理论知识。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学案设计的主要策略

1.以问题为核心的学案设计策略

高三化学复习课中,以问题学习为核心的学案设计,主要目的是将学习看做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习的起点是以具体的问题为核心,复习的内容围绕真实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高三化学复习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考试大纲以及高考的基本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与理解,学科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专业性技能。

2.以问题为核心的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是以具体问题为出发点,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整个学案进行全面设计。例如,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现实现象等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学案设计的环节中,需要引出与复习内容相关知识的原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2)分析问题,形成假设环节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设计需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分析,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形成假设。教师在该环节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正确指引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进行假设。在该阶段中,学生的知识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3)设计科学的计划进行假设的验证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中,对于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进行假设,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假设验证,为了有效假设能顺利进行与实现,所设计的学案要求科學合理,与学科的基本特征、规律相吻合,科学的计划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关键环节,也是对假设进行具体化和程序化的重要方面。

(4)针对学案设计与实施得出结论,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反思

教学反思是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环节。教学反思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问题解决过程环节进行综合性反思;二是对具体的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即结论反思。其中,第一个层面主要是针对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基本内容,学生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对这些环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反思;第二个层面需要分析化学复习课的结论与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反思,促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化的理解与掌握,形成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方式与技巧,通过反思促使学生在化学复习中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

[2]马勇军,吴俊明.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一节化学公开课引发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高三化学复习课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化学,总复习,减负高效,策略,方法

新课改的提出, 特别是化学课时的大幅减少, 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给学生减负的重要作用, 而减负高效课堂也是我们新课改的目标, 是我们新课改过程的必经之路。那么, 作为高三的化学教师, 在面对高考的压力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花较少的时间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 使学生既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高效减负”的目的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 来谈一谈我们高三化学教师如何在总复习中完成减负、高效的目的。

一、抓住高考要点, 突出主干知识

我们都知道, 高考内容离不开课本和两纲, 课本是高考的根, 两纲是高考的指挥棒。为了给学生减轻负担, 作为高三化学教师就一定要吃透教材, 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和考试大纲, 教师要紧紧抓住高考总复习的重点纲要, 明确命题的趋向和要求, 明确复习的重点。认真系统地整理出新课程实验区高考化学试题知识点归纳及能力双向细目表, 对照一个一个的把知识点和本省区历年高考试题对应分析, 难度多大?赋分值多少?是常考选择题还是大题?同时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最近几年的其他省区高考试题, 总结高考的必考点, 高频点, 哪些是年年考, 哪些是隔年考, 哪些很少考, 并且也让学生仔细研究这些以往真实的文本资料, 把这些高考真题作为高考复习的依据。教师只有抓住高考要点, 突出主干知识, 才能精准地瞄向高考;才能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不出偏差;才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方向性, 有针对性, 避免大海捞针, 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同时还能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准备资料, 合理制定复习方案

新的化学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 而且新课标下的化学教材的知识点不像老教材那样系统, 也不像老教材那样条理清晰。这就给我们高三教师和学生在复习时加大了难度。我们高三化学教师要想在给学生减负基础上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就一定要在复习前认真的梳理教材的重点知识, 理清复习的知识点, 理清整个教材的知识脉络, 整合所有的复习资料, 制定合理的复习方案, 在复习前就明确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的内容, 复习的重点和复习的思路等。第一轮重在基础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学生的在原高二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要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第二轮要重点进行专题整理复习, 对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无机框图, 有机合成, 化学平衡,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 混合物计算, 数轴讨论法, 离子检验和物质检验, 筛选法等一些必考知识点进行专题训练, 总结其解题规律和技巧, 由于这些知识点相对独立而且涉及面广, 命题角度千变万化, 难度大, 学生常常会了忘, 所以对重点知识点要滚动复习, 多次重复, 让学生形成一次成型的牢固印象, 只有教师精心准备复习资料、合理制定复习方案, 才能给学生减轻负担, 才能使复习顺利有序的进行,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三、精选复习练习题, 自编和使用校本教材, 提高复习效率

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上, 教师要合理选用复习材料, 同时要为学生准备严谨、全面、系统的练习题作复习资料, 这些练习题最好是用本校的校本教材 (一般叫内部资料) , 可以组织本校教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编撰完成。这样的练习题既结合本校实际, 又可以加入市面上现成资料没有的或者来不及编入的新练习题, 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因大量做题、盲目做题而造成的课业负担, 又会使练习取得事倍功半的结果。事实证明:凡是使用教师自编练习题的学校往往能大幅提高高考升学率, 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从2005年建校到现在, 仅仅用了8年时间二本上线率就由百分之二十提高到百分之七十, 总结经验就是一直使用本校的校本教材, 而不使用市面的现成资料的原因, 所以, 我们化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近几年各地的高考真题, 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把握好高考命题趋向。此外, 教师还要在老材料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因为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变化,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推陈出新, 所以我们的选题命题也不能墨守成规, 所以, 教师要想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还要有一定的编题能力。

四、根据复习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及时归纳总结, 提高复习课质量

我们知道, 高三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 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们学过的知识, 所以, 部分学生在复习时, 没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 提不起精神来, 致使复习课堂死气沉沉。更有部分学生, 老师在黑板上讲的天花乱坠, 他在下面自己复习作题, 他们认为听不听都是一个样, 还不如自己多做几道题, 所以,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爱上复习课, 必须就要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 把由高一高二原来只注重一个课时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一个模块整体或高中6本书的高度, 让学生居高临下地重新看待这些知识在高中化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本节课在知识体系中联系和应用能力, 设置一些联系其他知识点的综合试题让学生练习, 这样学生就感到复习课和原来新授课的本质不同, 就会天天有提高, 同时应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一些适当的方法。科学探究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设疑, 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使学生对一些复习题进行多方位的独立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精力集中, 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缓解学生的疲劳, 诱导学生的探究意识, 实现减负高效的复习目的。

五、限时训练, 设置考试氛围, 规范答题

平时练习时就限时训练, 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得分, 考完后把错题进行重点复习, 一直到会熟练应用为止, 同时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答案, 明确如何用最少的字规范的写出答案要点, 实验表明要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的高考理综答案抄一遍大概用70分钟, 这样更显的规范答题的重要性, 否则即使会做也可能做不完。

总而言之,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教师要根据课改的要求、根据高考的宗旨与学生的实际能力, 合理制定复习方案, 精心选取复习练习题, 要不断地根据复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使复习课堂变得更加完美, 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勇.浅议高三化学总复习中变式题的编制策略.新课程学习 (小学) , 2009, (04) .

[2]李化琳.如何搞好高三化学总复习.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2, (06) .

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8

一、重要实验重新做

在高三化学复习时,遇到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有些教师认为高一高二新课中做过的实验,现在只要学生回忆下现象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可以根据条件,在复习到相关知识时,可以有选择性的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重复做也不是简单重复,可以前后联系,拓展加深.比如,在复习到周期表的时候,为了说明金属性质的强弱,可以对比演示钠,镁,铝分别和水反应的实验,在演示后,归纳三种金属和水反应的现象,金属性质的强弱,同时复习了钠的性质.

二、抽象问题实验形象化解决

有些知识复习的时候,学生用理论分析相对空洞,那么可以实验演示或学生自己操作,教师提供必备仪器药品.比如,在复习到盐的水解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两瓶无色无标签溶液,可能为盐酸和碳酸钠溶液,要求不用其他试剂,怎么鉴别?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理论很好分析,但学生基础问题,不能想象,通过实验,学生恍然大悟了.加深了印象,比我们教师空洞的讲解效果要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复习积极性.

三、实验探索式复习基本知识

在复习有些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整体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在复习《原电池》一节时,从一节干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发问:能否利用化学反应自己来设计一个电池呢?学生尝试利用课堂上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作电极,用装置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换成非电解溶液等完成实验.然后归纳复习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知识点,最后让学生解剖干电池,认清干电池的组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归纳、解决问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及时利用复习过程中的疑点

对于在教学时学生产生的疑问,有些可以让学生操作实验来解决,比如,复习《硝酸》一节课中,学生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强弱与浓度的关系有疑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要求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试剂,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并动手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个有序的组织者,而学生不仅使动手能力得以加强,同时,思维、观察、设计、假设等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化学实验能力构成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历年高考中也有出现,只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迈上这一台阶并非十分困难.实验设计的题目有时是教师有意的安排,有的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例如,对于Na2O2的性质复习教学,师生先从O2的实用性角度引入,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O2?学生会有许多种方案,教师要善于抓住共性和个性——共性:物理方法;个性:Na2O2与H2O的反应可作为获得O2的来源,提出“实验探索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的问题,活动过程如下:思考: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反应的产物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方法.探索: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并解释现象再探索:教师提出新问题——预测漂白性物质为何物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活动:学生先做理性分析,再设计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教师会发现他们很多思维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分析说,“对于化合物的研究,除了关注其氧化还原性,还应该注意到其物质分类角度的性质,这一漂白性物质是否就是它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结果呢?如果是,则产物是H2O2,H2O2是具有漂白性的,符合上述现象.”

总之,不管是实际实验操作,还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重视实验在高三复习中的作用,应用好实验的作用,对于复习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9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复习课当中运用比较法教学,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精心设计与认真总结出一系列形式各异的比较法教学案例, 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辩明化学概念之间的异同、揭示化学反应的科学本质、理清化学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和增强综合思维能力,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通过概念的比较, 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极易混淆, 但如果将其概念进行比较, 其异同就清晰呈现。如化学平衡中四大平衡, 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有难度, 死记口诀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以下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

化学反应平衡是指某些转化不彻底的可逆化学反应;电离平衡是指弱酸、弱碱和水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是指固体溶于水后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的平衡;水解平衡是指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平衡。

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温度、压强。

分析:任何一个化学平衡过程均有能量的变化, 因此温度的改变均能造成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有放热也有吸热, 溶解平衡有吸热有放热, 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热。对应的口诀有“越热越电离”、“越热越水解”和“升温促进溶解” (例外如氢氧化钙) 。

对于浓度和压强, 又可拓展向学生分析比较:

后三者浓度变化对平衡造成的移动即是“同离子效应”, 而微粒浓度的变化则参照“加谁谁多、减谁谁少”的原则。

后三者的平衡移动一般没有列入压强的因素, 但可以让学生分析对比平衡体系加水稀释与体系减压的关系。以醋酸的电离为例讲解:CH3COOHCH3COO-+H+。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释, 等同于平衡体系减压效应, 电离平衡向微粒数目增加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 促进电离, 即“越稀越电离;盐的“越稀越水解”和固体加水促进溶解的分析均与之相同。

2.比较实验现象, 揭示反应本质

实验现象因其直观性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 将实验现象对比复习, 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质。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与氯气的漂白性及两者异同, 本人设计了以下比较实验。

步骤一:品红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立即褪去。

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色, 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稳定, 加热易复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复原, 相对稳定。

步骤三:在两个湿润红色布条的密闭容器里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红色布条都变白, SO2使红色布条漂白时间相对较长。

结论: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骤四:在紫色石蕊试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SO2使之变红, 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变红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结论:SO2溶于水与石蕊作用只体现其酸性而不体现漂白性;Cl2与石蕊作用则两者均体现。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比较:说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 但两者漂白作用又有明显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其与某些有色物质 (如品红) 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故加热易复原;而Cl2的漂白原理则是因其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极强氧化性, 使有色物质迅速氧化破坏而漂白, 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彻底而不能复原。

3.比较物质性质, 突出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有些成分大体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质往往模糊不清, 若能设计多维度的比较, 则让其区别一览无遗。如我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列表如下, 见表1。

通过两者化学性质与相互转化的复习比较, 能让学生系统地回顾并掌握无机知识中酸碱盐的性质、离子方程式书写与判断、盐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 这样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并快速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反应环境, 掌握介质对结果的影响

电极反应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 如能比较不同介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即可突破难点, 问题迎刃而解。

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碱性溶液条件下物质转化和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如电解情况中, 依据放电顺序, 水溶液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电解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以SO2气体通入到H2O2溶液为例, 分别在酸、碱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比较如下:

H2O2溶液为酸性:SO2+H2O2=SO42-+2H+

H2O2溶液为碱性:SO2+H2O2+2OH-=SO42-+2H2O

特别强调在离子方程式配平过程中, 补充离子配平两边电荷数一定要依据环境中的介质。

5.通过反应条件的比较, 掌握反应规律

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对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形成的认知, 如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的比较。

相同点:均要求卤原子和醇羟基的β碳 (邻碳) 上有氢原子。

不同点:卤代烃, 一般是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

综以上所述, 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和广泛应用。教师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应用比较法, 不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变得简单而直观, 让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极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 高三化学复习内容多, 课时少, 增加了复习难度。在教学中, 充分应用比较法, 有利于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理解知识的特征和实质、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高三,化学

参考文献

[1]石光华.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读与写杂志.2007, 4 (10) :87

[2]马琳, 曲丽霞.化学复习中比较法运用三例.内江科技.2010, 6:205

高三化学复习课 篇10

一、IS平台运用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具有的优势

1.IS平台与高三复习相结合,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IS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能真正建立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 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高三化学知识点多而杂, 老师创造性地利用IS平台便能设计更多更好学生喜欢的、宽松的、高效的化学课堂, 提高复习效果。

2.IS平台与实验相结合, 提升学生实验技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让学生多做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高实验效果。 而IS平台中的实验组装功能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 如复习蒸馏实验时, 可以让学生在IS平台下仪器库中选择仪器, 然后组装, 这样便复习了实验仪器, 实验组装顺序, 实验注意事项等。 有些操作实验利用投影可以让包括坐在最后一排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体验纸上谈实验的乐趣。

3.IS平台与思维导图相结合, 使知识更系统, 更全面。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把思维导图和IS平台相结合, 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时, 可以用价类图引导学生复习, 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复习各物质的性质并掌握方程式的书写。 这样有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将知识点不断拓展, 进而将各个知识点逐个击破, 学生利用电子笔不断绘制各物质转化流程图, 将思维不断发散, 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知识整合, 这样对知识的掌握更系统,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又加强了总结归纳、绘图制图等能力。

4.IS平台与资源实现共享, 为老师和学生共同减负。

IS平台能自动存储教学的全过程, 这为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提供了便利, 增强学生课后学习的实效性, 也让老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 IS平台的超级资源库整合了老师的心血, 实现了资源共享, 老师都能轻松地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IS平台下阅卷系统的运用让老师改卷更轻松, 成绩分析更便捷, 更能对症下药, 真正实现为老师减负。

二、IS平台运用在高三复习教学使用中存在的不足

1.相同课时复习内容容量大。 由于复习内容多, 学生消化要花更多的时间, 记忆的内容也更多, 这就需要老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每节课可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当堂巩固和掌握, 课后也要留适当的作业帮助学生消化。

2.IS平台自身存在缺陷。IS平台中电子白板面积较小, 在目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仍存在有些同学观看不方便的问题, 所以可以将电子白板和黑板结合起来使用;课件的操作、投影的切换等存在系统的延缓, 电子笔书写有时也不连贯, 这就要求老师提高现代化教育技能, 提高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能力, 同时学校也要提高设备条件, 提高设备档次和质量, 让IS平台更有利于教学。

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比较法;高三;化学

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辩明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法是科学方法的基础,由于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明析相似规律的细微差异,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复习课当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与认真总结出一系列形式各异的比较法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辩明化学概念之间的异同、揭示化学反应的科学本质、理清化学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和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通过概念的比较,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极易混淆,但如果将其概念进行比较,其异同就清晰呈现。如化学平衡中四大平衡,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有难度,死记口诀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以下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

化学反应平衡是指某些转化不彻底的可逆化学反应;电离平衡是指弱酸、弱碱和水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是指固体溶于水后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的平衡;水解平衡是指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平衡。

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温度、压强。

分析:任何一个化学平衡过程均有能量的变化,因此温度的改变均能造成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有放热也有吸热,溶解平衡有吸热有放热,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热。对应的口诀有“越热越电离”、“越热越水解”和“升温促进溶解”(例外如氢氧化钙)。

对于浓度和压强,又可拓展向学生分析比较:

后三者浓度变化对平衡造成的移动即是“同离子效应”,而微粒浓度的变化则参照“加谁谁多、减谁谁少”的原则。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释,等同于平衡体系减压效应,电离平衡向微粒数目增加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促进电离,即“越稀越电离;盐的“越稀越水解”和固体加水促进溶解的分析均与之相同。

2.比较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

实验现象因其直观性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将实验现象对比复习,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质。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与氯气的漂白性及两者异同,本人设计了以下比较实验。

步骤一:品红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立即褪去。

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色,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稳定,加热易复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复原,相对稳定。

步骤三:在两个湿润红色布条的密闭容器里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红色布条都变白,SO2使红色布条漂白时间相对较长。

结论: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骤四:在紫色石蕊试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SO2使之变红,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变红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结论:SO2溶于水与石蕊作用只体现其酸性而不体现漂白性;Cl2与石蕊作用则两者均体现。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比较:说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两者漂白作用又有明显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其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加热易复原;而Cl2的漂白原理则是因其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极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迅速氧化破坏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彻底而不能复原。

3.比较物质性质,突出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有些成分大体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质往往模糊不清,若能设计多维度的比较,则让其区别一览无遗。如我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列表如下,见表1。

通过两者化学性质与相互转化的复习比较,能让学生系统地回顾并掌握无机知识中酸碱盐的性质、离子方程式书写与判断、盐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这样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并快速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反应环境,掌握介质对结果的影响

电极反应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如能比较不同介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即可突破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碱性溶液条件下物质转化和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以SO2气体通入到H2O2溶液为例,分别在酸、碱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比较如下:

特别强调在离子方程式配平过程中,补充离子配平两边电荷数一定要依据环境中的介质。

5.通过反应条件的比较,掌握反应规律

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对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形成的认知,如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的比较。

相同点:均要求卤原子和醇羟基的β碳(邻碳)上有氢原子。

不同点:卤代烃,一般是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

综以上所述,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和广泛应用。教师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应用比较法,不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变得简单而直观,让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极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石光华.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读与写杂志. 2007,4(10):87

[2]马琳,曲丽霞.化学复习中比较法运用三例.内江科技. 2010,6:205

[3]刘爱兰.浅淡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鄂州大学学报.2009,15(5):67-70

(作者单位:湛江市第二中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高三化学复习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复习难度。在教学中,充分应用比较法,有利于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理解知识的特征和实质、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复习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高三;化学

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辩明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法是科学方法的基础,由于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明析相似规律的细微差异,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复习课当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与认真总结出一系列形式各异的比较法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辩明化学概念之间的异同、揭示化学反应的科学本质、理清化学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和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通过概念的比较,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极易混淆,但如果将其概念进行比较,其异同就清晰呈现。如化学平衡中四大平衡,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有难度,死记口诀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以下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

化学反应平衡是指某些转化不彻底的可逆化学反应;电离平衡是指弱酸、弱碱和水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是指固体溶于水后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的平衡;水解平衡是指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平衡。

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温度、压强。

分析:任何一个化学平衡过程均有能量的变化,因此温度的改变均能造成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有放热也有吸热,溶解平衡有吸热有放热,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热。对应的口诀有“越热越电离”、“越热越水解”和“升温促进溶解”(例外如氢氧化钙)。

对于浓度和压强,又可拓展向学生分析比较:

后三者浓度变化对平衡造成的移动即是“同离子效应”,而微粒浓度的变化则参照“加谁谁多、减谁谁少”的原则。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释,等同于平衡体系减压效应,电离平衡向微粒数目增加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促进电离,即“越稀越电离;盐的“越稀越水解”和固体加水促进溶解的分析均与之相同。

2.比较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

实验现象因其直观性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将实验现象对比复习,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质。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与氯气的漂白性及两者异同,本人设计了以下比较实验。

步骤一:品红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立即褪去。

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色,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稳定,加热易复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复原,相对稳定。

步骤三:在两个湿润红色布条的密闭容器里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红色布条都变白,SO2使红色布条漂白时间相对较长。

结论: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骤四:在紫色石蕊试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SO2使之变红,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变红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结论:SO2溶于水与石蕊作用只体现其酸性而不体现漂白性;Cl2与石蕊作用则两者均体现。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比较:说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两者漂白作用又有明显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其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加热易复原;而Cl2的漂白原理则是因其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极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迅速氧化破坏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彻底而不能复原。

3.比较物质性质,突出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有些成分大体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质往往模糊不清,若能设计多维度的比较,则让其区别一览无遗。如我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列表如下,见表1。

通过两者化学性质与相互转化的复习比较,能让学生系统地回顾并掌握无机知识中酸碱盐的性质、离子方程式书写与判断、盐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这样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并快速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反应环境,掌握介质对结果的影响

电极反应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如能比较不同介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即可突破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碱性溶液条件下物质转化和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以SO2气体通入到H2O2溶液为例,分别在酸、碱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比较如下:

特别强调在离子方程式配平过程中,补充离子配平两边电荷数一定要依据环境中的介质。

5.通过反应条件的比较,掌握反应规律

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对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形成的认知,如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的比较。

相同点:均要求卤原子和醇羟基的β碳(邻碳)上有氢原子。

不同点:卤代烃,一般是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

综以上所述,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和广泛应用。教师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应用比较法,不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变得简单而直观,让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极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石光华.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读与写杂志. 2007,4(10):87

[2]马琳,曲丽霞.化学复习中比较法运用三例.内江科技. 2010,6:205

[3]刘爱兰.浅淡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鄂州大学学报.2009,15(5):67-70

(作者单位:湛江市第二中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高三化学复习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复习难度。在教学中,充分应用比较法,有利于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理解知识的特征和实质、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复习效果。

【关键词】比较法;高三;化学

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辩明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法是科学方法的基础,由于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明析相似规律的细微差异,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复习课当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与认真总结出一系列形式各异的比较法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辩明化学概念之间的异同、揭示化学反应的科学本质、理清化学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和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通过概念的比较,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极易混淆,但如果将其概念进行比较,其异同就清晰呈现。如化学平衡中四大平衡,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有难度,死记口诀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以下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

化学反应平衡是指某些转化不彻底的可逆化学反应;电离平衡是指弱酸、弱碱和水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是指固体溶于水后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的平衡;水解平衡是指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平衡。

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温度、压强。

分析:任何一个化学平衡过程均有能量的变化,因此温度的改变均能造成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有放热也有吸热,溶解平衡有吸热有放热,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热。对应的口诀有“越热越电离”、“越热越水解”和“升温促进溶解”(例外如氢氧化钙)。

对于浓度和压强,又可拓展向学生分析比较:

后三者浓度变化对平衡造成的移动即是“同离子效应”,而微粒浓度的变化则参照“加谁谁多、减谁谁少”的原则。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释,等同于平衡体系减压效应,电离平衡向微粒数目增加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促进电离,即“越稀越电离;盐的“越稀越水解”和固体加水促进溶解的分析均与之相同。

2.比较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

实验现象因其直观性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将实验现象对比复习,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质。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与氯气的漂白性及两者异同,本人设计了以下比较实验。

步骤一:品红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立即褪去。

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色,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稳定,加热易复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复原,相对稳定。

步骤三:在两个湿润红色布条的密闭容器里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红色布条都变白,SO2使红色布条漂白时间相对较长。

结论: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骤四:在紫色石蕊试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SO2使之变红,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变红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结论:SO2溶于水与石蕊作用只体现其酸性而不体现漂白性;Cl2与石蕊作用则两者均体现。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比较:说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两者漂白作用又有明显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其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加热易复原;而Cl2的漂白原理则是因其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极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迅速氧化破坏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彻底而不能复原。

3.比较物质性质,突出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有些成分大体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质往往模糊不清,若能设计多维度的比较,则让其区别一览无遗。如我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列表如下,见表1。

通过两者化学性质与相互转化的复习比较,能让学生系统地回顾并掌握无机知识中酸碱盐的性质、离子方程式书写与判断、盐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这样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并快速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反应环境,掌握介质对结果的影响

电极反应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如能比较不同介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即可突破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碱性溶液条件下物质转化和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以SO2气体通入到H2O2溶液为例,分别在酸、碱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比较如下:

特别强调在离子方程式配平过程中,补充离子配平两边电荷数一定要依据环境中的介质。

5.通过反应条件的比较,掌握反应规律

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对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形成的认知,如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的比较。

相同点:均要求卤原子和醇羟基的β碳(邻碳)上有氢原子。

不同点:卤代烃,一般是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

综以上所述,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和广泛应用。教师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应用比较法,不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变得简单而直观,让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极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石光华.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读与写杂志. 2007,4(10):87

[2]马琳,曲丽霞.化学复习中比较法运用三例.内江科技. 2010,6:205

[3]刘爱兰.浅淡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鄂州大学学报.2009,15(5):67-70

高三化学复习课 篇12

1.90%以上学生准确说出滴定各阶段溶液中存在的三种守恒关系。

2.90%以上学生能准确区别“pH=7”与“完全中和”的含义。

3.85%以上学生清楚何时考虑水解平衡何时考虑电离平衡。

4.80%以上学生准确判断混合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

5.初步学会从离子平衡的角度分析有一种弱电解质参加的中和滴定过程。

二、问题与活动

(导入) 问题之一:请写出Na2CO3溶液中存在的三种守恒关系。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讨论、书写。

老师活动:指导、反馈、矫正。

问题之二:“pH=7”与“完全中和”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完全中和时溶液一定呈中性么?

老师活动:提供在常温下, 用0.100mol·L-1的盐酸滴定20.00mL0.050mol·L-1氨水过程的pH曲线图如下, 请同学们针对图中四个特殊点认真思考:1.每个点的溶质是什么?2.每点存在的守恒关系?3.每点存在哪些平衡?主次如何?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填空

1.PH=11———起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_____,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_____有,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2.PH=7———中性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有_____,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3.PH=5.6———完全中和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_____,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有_____,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4.PH=1.5———完全反应后盐酸过量点:含_____种溶质, 化学式_____, 存在_____平衡, 微粒有_____, 电荷守恒式_____, 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

问题之三:何时考虑水解平衡?何时考虑电离平衡?

老师活动:启发学生阅读自己的填空, 完成填空5。

学生活动:完成阅读、反思并填写下列结论。

5.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A.pH>7时:___________, 存在__________平衡, 以__________平衡为主;

B.pH=7时:__________;

C.pH<7时:__________, 存在__________平衡, 以__________平衡为主。

问题之四:混合溶质的溶液其离子浓度如何分析?

老师活动:启发学生反思PH曲线图中两个PH点之间各种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并完成填空6。

学生活动:完成填空

6.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起走势 (变大、变小或不变) 。

A.PH=11至PH=7__________;

B.PH=7至PH=5.6__________;

C.PH=11至PH=5.6__________;

D.PH=5.6至PH=1.5__________。

三、课堂检测活动 (学生练习并举手反馈结果)

1.向体积为Va的0.05mol/L 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b的0.05mol/L KOH溶液, 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A.Va>Vb时:c (CH3COOH) +c (CH3COO-) >c (K+)

B.Va=Vb时:c (CH3COOH) +c (H+) =c (OH-)

C.Va<Vb时:c (CH3COO-) >c (K+) >c (OH-) >c (H+)

D.Va与Vb任意比时:c (K+) +c (H+) =c (OH-) + (CH3COO-)

2.下列溶液中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室温下, 向0.01mol·L-1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

c (Na+) >c (SO42-) >c (NH4+) >c (OH-) =c (H+)

B.0.1mol·L-1NaHCO3溶液:c (Na+) >c (OH-) >c (HCO3-) >c (H+)

C.Na2CO3溶液:c (OH-) -c (H+) =c (HCO3-) +2c (H2CO3)

D.25℃时, pH=4.75、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c (CH3COO-) +c (OH-) <c (CH3COOH) +c (H+)

四、课堂小结活动

老师活动:请大家针对教学目标说出本课收获与疑问。

学生活动:小结并说出收获与疑问。

五、课后作业

上一篇:材料试验机下一篇:生态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