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平衡

2024-11-22

血液平衡(精选3篇)

血液平衡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的增加, 老年人机体内分泌功能的降低, 血液中细胞浓度过高, 血液黏度增高, 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变形性减弱[1,2,3], 血脂的异常就容易引起高黏滞血症, 高黏滞血症是由于几种血液黏因子升高, 使血液过度黏稠, 血流缓慢造成, 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它是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

血液平衡治疗是采取高科技技术, 将人体部分血液抽出, 在密闭及严格无菌操作下, 将血液进行光量子净化、充氧、磁化、稀释后, 去除血脂、衰老红细胞及血液内黏稠物质, 再安全地回输到患者自身体内, 整个过程安全无污染, 能有效的降脂, 降黏, 溶栓, 提高血液携氧的能力, 改善微循环, 疏导和重建侧支循环, 提高红细胞活性, 降低血细胞的聚集性, 明显改善高血黏的状况;同时给予酸碱平衡中药液, 此中药的主要成分为香菇提取物、苜蓿提取物等;它能使机体保持酸碱平衡状态, 保持良好的内环境和正常旺盛的生命力, 保护心脑血管系统。血液平衡治疗7 d为一疗程, 第1天将患者的血液抽出, 抽出血液的量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量、身高等指标, 根据公式确定其抽出血液的量, 将血液进行光量子净化等步骤处理后, 先将自体的红细胞血液回输, 在第2、3天时把血液剩余的部分提取血浆, 提取的新鲜血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此时可以将血浆进行回输, 若提取的血浆颜色为白色黏稠状液体, 表示血液中血脂、胆固醇极度增高, 血液过度黏稠, 则不可将血浆回输体内。为此血液平衡的护理工作极其重要, 必须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 才能促进患者的恢复。

高黏滞血症患者在血液平衡治疗前的护理:患者入院常规查体, 测量生命体征, 介绍病区环境、设施等, 了解患者有无感冒, 对紫外线、利多卡因有无过敏史, 晕血等情况, 告知平衡治疗的优点及必要性, 解除患者的疑问, 协助医师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字工作, 对患者做利多卡因过敏试验, 在等待皮试结果的过程中, 进一步与患者沟通, 满足患者安全的需要。

治疗时护理:要减少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可以放轻音乐, 解除患者紧张的心理, 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吸氧及心电监护的护理, 在安全回输血液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回输完毕要注意血管的保护, 针眼处用弹力绷带包扎, 于3~4 h后松开[4], 嘱患者当日不可洗澡, 以免造成针眼的感染。

治疗后的护理:让患者多饮水多休息, 一天5~6杯水为宜[5];补充微量元素;合理的饮食搭配, 保持大小便的通畅, 少食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 少吃油炸食物, 少食甜食, 宜吃清淡的食物, 选用能稀释血液的食物, 如黑木耳、洋葱、香菇等;若患者出现入睡困难、失眠时属于正常反应。血液平衡后血液黏度降低, 脑供血、供氧得到改善, 脑细胞不疲劳, 头脑清醒, 轻松, 甚至失眠, 失眠一般3 d之内缓解, 如果产生亢奋现象, 也不必担忧, 及时口服安神中药, 健脑神胶囊、催眠药膏、谷维素、维生素B1等, 严重失眠者可短期 (10~20 d) 睡前口服舒乐安定1~2 mg或其他镇静药;若患者出现乏力的现象, 属于正常反应, 血液平衡之后血液黏度降低, 血流速度加快, 全身各个脏器供血改善, 从而各个脏器代谢功能加快, 代谢废物如肌酸、乳酸等增多, 感觉疲软无力, 同时给予碳酸氢钠静滴, 酸碱中和, 乏力情况得到改善。在治疗后的第2天开始口服酸碱平衡中药液, 每天3次, 一次300 m L, 连续服用5 d为1个疗程, 注意口服中药后的用药反应, 做好相关护理, 在第3天回输血浆时, 应改用9号的输血器, 血浆的回输对血管壁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此时应注意保护血管, 从静脉的远端, 选择粗而直的血管进行穿刺[6,7,8], 调整滴速, 以每分钟30滴的速度进行滴注, 同时做好保护血管的相关护理。

血液平衡治疗后的健康教育, 患者保持精神放松, 缓解压力, 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 改变不良的工作及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 做到低盐、低脂、营养均衡[9,10];禁烟限酒, 坚持锻炼身体, 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及时定期复查血液流变学检查、血小板聚集检查、血细胞分析检查及血生化检查, 动态观察血流变指标, 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刘芳.中药血液平衡治疗高黏滞血症100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2, 27 (7) :1358.

[2]王怡.实用临床血液流变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4.

[3]陶凯.高黏滞血症[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2.

[4]罗艳华.临床护理诊断及措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童衍庆.高脂血症用药、配餐、护理一本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6]陈国华, 赵国文.容血液稀释疗法治疗COPD并高黏滞血症84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04, 25 (5) :568.

[7]谢小莉, 丁莉.血液稀释疗法治疗高黏滞血症100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1999, 21 (7) :1999.

[8]刘俐伟.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临床中应用的基础[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0) :229.

[9]杨友松, 高国勋.血液稀释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系统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 5 (2) :26.

[10]朱俊英, 蒋建玲, 曲月英.高黏滞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与探讨[J].中国微循环, 2002, 6 (3) :135.

血液平衡 篇2

关键词:等容血液稀释,缺血性脑血管病

顺德祈康老年病医院从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开展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04例, 并随机与常规疗治疗162例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病例来源于内科住院患者, 均经头颅CT确诊。治疗组204例, 其中男性106例, 女性98例, 年龄45~82岁, 平均60.5岁。急性期76例, 后遗症期128例。症状与体征:偏瘫204例, 失语62例。合并症:高血压136例, 高血脂110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2例, 糖尿病42例。对照组162例, 其中男性89例, 女性73例, 年龄51~81岁, 平均年龄61岁。急性期66例, 后遗症期96例。症状与体征:偏瘫162例, 失语40例。合并症:高血压90例, 高血脂48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4例, 糖尿病15例。两组临床资料大致相同,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120mg (或丹参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治疗:按常规采血法进行无菌操作, 选择2条较粗易穿刺静脉, 一般用上肢正中静脉或股静脉, 用16号大针头穿刺一侧肘静脉并确保通畅, 放血的同时, 快速同步输入血液稀释剂500~10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穿刺另一侧肘静脉按20~40mL/min的速度放血, 血液收集于含ACD保养液的贮血袋中, 根据Hct、Hb、全血黏度及全身综合情况计算放血量, 每次200~400mL。放出的血液经离心分浆除去红细胞, 自体血浆可部分或全部输入体内。血液生物能量平衡治疗:采用电脑化辐射血稀生物治疗仪, 处理自身血液60~100mL、6~9min, 安全回输给患者。血液稀释晶体液常用平衡盐液、林格液, 胶体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每次间隔3~5d, 共3次。两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均给予常规调节血压、控制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治疗。

1.3 观察项目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检查肌力、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糖、血脂等项目, 约1个月后根据上述指标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偏瘫、失语消失, 肌力恢复正常。 (2) 显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 肌力提高3级以上, 能部分工作和生活自理。 (3) 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 肌力提高1~2级, 生活不能自理。 (4)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192例 (94.1%) , 对照组有效93例 (54.3%) 。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 经统计学处理P<0.01, 结果见表1~3。

3 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 本组204例中, 全部经3次等容血液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 总有效率达94.1%。两组病例治疗前红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有增高,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黏状态, 与文献报道一致[1]。治疗组经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后, 红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有明显下降 (P<0.01) , 血脂、血糖有所下降, 说明该疗法能显著降低血液黏度, 减轻红细胞聚集性, 改善微循环, 增加脑血管血流量作用。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略有下降, 但改善不明显 (P>0.05) 。认为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为:脑梗死时脑组织缺血缺氧, 全脑血流呈高黏、凝集状态, 除脑梗死中心区发生坏死外, 梗死周围大部分脑组织处于无功能但有生机的“缺血性半暗带”, 神经细胞处于突触传递衰竭, 但无膜衰竭的可逆状态。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通过降低红细胞比容而降低血黏度, 改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 消除代谢产物, 纠正局部酸中毒, 减轻脑水肿, 阻止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扩大, 阻止半暗带的不可逆阶段的发展, 并恢复血供, 缩小梗死面积。结果治疗组中血脂、血糖均有下降, 对于消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近几年来大量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 辐射血稀生物治疗, 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溶解、钙离子阻滞及消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从而直接降黏、解聚、抗凝及保护脑细胞作用。血液稀释的同时配合生物平衡治疗, 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波芳.健康者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量对比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 1999, 9 (4) :189.

[2]唐仕雄, 岳景山.等容血液稀释疗法的临床应用[J].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1 (9) :567.

[3]刘瑞芹, 薛伟书, 王健.血液稀释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J].航空航天医药, 2000, 11 (2) :93-94.

血液平衡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体重﹑产奶量﹑产犊日期﹑胎次相近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32头 (120~180 d) , 选自河南商丘科迪奶牛生物有限公司。奶牛在试验期内均处于热应激状态, 预试期为10 d, 正试期为60 d, 共70 d。

1.2 试验设计

按照随机配对原则进行分组, 将奶牛按泌乳前期和泌乳中后期分为4组, 每组8头。A组DCAB水平为83 mEq/kg, B组DCAB水平为172 mEq/kg, C组DCAB水平为217 mEq/kg, D组DCAB水平为357 mEq/kg。阴阳离子计算公式: ( Na++K+) - (Cl-+SO42-) 。

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试验奶牛每日6:00和18:00分2次饲喂, 精粗料分槽饲喂, 先喂粗料, 0.5 h后再喂精料, 自由饮水, 每日挤奶2次。根据NRC (2002年) 标准配制奶牛日粮, 并添加澳洲RCI 公司生产的适可耐饲料级添加剂 (含Na+ 109 g/kg、K+ 220 g/kg、HCO3- 285 g/kg) , 以平衡日粮阴阳离子水平。精料组成及营养成分见表1。

1.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预试期开始2 d测定每头牛的产奶量, 正试期每隔7 d测产奶量。同时每天8:00、15:00、21:00 测定并记录温度、湿度。

于试验期第1, 30, 60天, 分别对试验牛颈静脉采血, 3 000 r/min离心15 min, 制备血清, -20 ℃保存。

采集乳样50 mL, 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乳蛋白、乳脂率、非脂固形物及乳糖等。

1.6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舍温热环境

整个试验期牛舍内的平均温度与温湿度指数见表2。

注:相对湿度THI=0.72×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40.60。

泌乳前期和中后期奶牛在整个试验期内, 每天的3个测定时间点的牛舍气温均高于25 ℃, 温度-湿度指数均高于75, 奶牛正常温度范围在4 ~ 24 ℃之间;由此推断, 在此环境下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

2.2 DCAB对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C组产奶量最高, C、D组显著高于A、B组 (P<0.05) ;A组乳蛋白含量最低, B、D组含量较高, B、C、D组显著高于A组 (P<0.05) ;D组乳脂率显著高于与其他组 (P<0.05) ;DCAB对泌乳中后期非脂乳固形物含量、乳密度均无显著影响 (P>0.05) 。

2.3 DCAB对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见表4)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4可以看出, DCAB对泌乳中后期奶牛血液指标有一定影响。血清碱性磷酸酶、肌酸肌酶活性呈二次变化, A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而肌酸激酶活性最高,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随DCAB增加有降低趋势, 但各组之间不同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P>0.05) 。随着DCAB的增加,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呈直线升高的趋势, B、C、D组血清甲状腺素含量低于A组, 皮质醇含量呈二次变化, 先升高后下降, 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D组催乳素含量最高, 显著高于B组 (P<0.05) , 与A、C组差异不显著 (P>0.05) 。由此可见, 高水平的DCAB日粮能使泌乳中后期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肌酸肌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使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催乳素含量增加, 血清甲状腺素、皮质醇含量降低。

3 讨论

3.1 DCAB对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李建国等[5]研究表明, 增加日粮DCAB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热应激状态下的离子平衡失调有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 日粮DCAB水平显著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 对泌乳前期热应激奶牛, 调节日粮DCAB为357 mEq/kg (D组) 时产奶量较高, 泌乳中后期调节日粮DCAB为217 mEq/kg (B组) 时产奶量较高。DCAB能显著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的DCAB能增加催乳素 (PRL) 的分泌, 促进乳腺的生长和发育, 提高奶牛的采食量, 进而减缓热应激给奶牛造成的产奶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牛乳中脂肪含量一般为3%~5%, 其含量的高低受遗传因素、日粮组成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 DCAB各离子浓度也影响乳脂含量, 在钠离子为0.60%、钾离子为1.34% 、氯离子为0.69%时含量最高[6]。本试验结果表明, DCAB能显著影响泌乳期的乳蛋白含量, 但对乳脂率、非脂乳固形物无显著影响, 乳脂率含量呈二次变化, 这一结论与K.Annic等[7]的研究结论一致, 但与P.L.Schneider等[8]的结论相反。这可能是挤奶时间和次数、日粮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总体而言, 高DCAB水平日粮对乳脂率、乳蛋白率有影响,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乳品质。

3.2 DCAB对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 动物在热应激状态下, 血液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显著升高[9,10]。本试验结果表明, 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在DCAB为217 mEq/kg时, 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活性下降最多。这充分说明, 高DCAB水平的日粮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热应激对奶牛造成的不利影响, 且DCAB为217 mEq/kg (C组) 时较为适宜。

血清碱性磷酸酶是由肝脏产生的[11], 分布广, 尤其是肝脏、肾脏等含量较高。本试验结果表明, DCAB对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随着DCAB 的增加而有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 增加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DCAB水平, 可以缓解因热应激造成的血红蛋白加快转化为糖的作用, 抵制热应激造成的损害。泌乳中后期奶牛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活性都低于对照组, 但DCAB为217 mEq/kg时 (C组) , 活性下降最少, 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具有缓解热应激的作用。

甲状腺激素不仅参与调节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还能加速机体细胞内的氧化, 增加机体的耗氧量, 并产生大量的热以增加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对于维持动物的能量代谢平衡有着重要意义[12]。本试验结果表明, DCAB增加使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浓度增加, 甲状腺素浓度降低, 适宜的DCAB水平能降低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的基础代谢, 对缓解奶牛热应激有积极作用。

本试验中血清皮质醇呈二次变化, 随着DCAB的增加血清皮质醇含量逐渐减少。这表明DCAB在适宜水平时能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供能,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的抗应激及免疫能力。C、D组血清催乳素含量较高, 这表明DCAB对催乳素有一定影响, 增加日粮DCAB能够通过调节催乳素的分泌, 改变机体的生产性能。

4 结论

适宜的DCAB日粮显著增加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的乳蛋白含量, 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乳脂肪率。随着DCAB水平的增加,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肌酸磷酸激酶、谷丙转氨酶活性下降,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增加, 血清皮质醇含量随之降低, 催乳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高, 但随着含量升高的效果不理想。综合分析试验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泌乳中后期热应激奶牛DCAB为217 mEq/kg效果较好。关于DCAB的最适添加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明, 卢德勋, 牛文艺, 等.动物日粮阴阳离子平衡技术及研究现状[J].动物营养学报, 2000, 12 (4) :8-12.

[2]尹召华, 曹维维, 王洪荣, 等.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泌乳中期奶牛血液生理指标和泌乳性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 (4) :1096-1100.

[3]曹维维, 王洪荣, 王恒, 等.不同DCAB日粮对泌乳盛期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J].中国奶牛, 2010 (6) :9-12.

[4]李秋凤, 吴培, 李建国, 等.日粮阴阳离子对泌乳前期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 2003, 24 (5) :29-32.

[5]李建国, 安永福.热应激对奶牛的生理常值、血液生化指标、繁殖及泌乳性能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1 (4) :69-75

[6]SANCHEZ W K, BEEDE D K, CORNELL J A.Interaction of sodiumpotassium, and chloride on Lactation, cid-base status, and mineralconcentrations[J].Dairy Sci, 1994, 77 (6) :166-175.

[7]ANNIC K, DELAQUIS M, ELLIOT B.Dietary cation-anion differ-ence, acid-base status, mineral metabolism, renal function, andmilk production of lactating cows[J].J Dairy Sci, 1995, 78:2259-2284.

[8]SCHNEIDER P L, BEEDE D K, WILCOX C J.Responses of lacta-ting cows to dietary sodium source and quantity and potassium quan-tity during heat stress[J].J Dairy Sci, 1986, 69:99-110.

[9]苗树君, 江振德.不同产奶水平奶牛泌乳盛中后期血清T3和T4浓度变化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7 (6) :4-6.

[10]傅玉玲.高温对产蛋鸡的血液生化反应[J].中国畜牧杂志, 1988 (6) :11-13.

[11]吉尔鲍特G G.酶法分析手册[M].陈石根, 等, 译.上海: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 1982.

上一篇:软件通信架构下一篇:跟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