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关系

2024-08-13

供求关系(精选12篇)

供求关系 篇1

就中国目前审计市场而言, 低价竞争现象依然普遍, 审计价格机制的信号传递功能仍然难以实现, 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需求主体错位, 供求关系失衡, 矛盾突出。这些矛盾的产生, 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审计市场的完善和功能的发挥, 使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要想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必须先从理论上理清思路, 从供需两方面入手, 找出原因, 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一、前提假设

假设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理论规范, 是研究问题的范围框架。假设是无法或无须证明的理论前提, 建立理论假设其实是规范一种运转机制, 使所研究的问题按照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假设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 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方式的假设在理论研究上是必要的, 而最后又要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指导现实。本文的前提假设有:

1. 理性人假设。

即参与双方均在自己所掌握信息基础上, 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此, 自身利益, 对于需求者来讲指最能帮助自己做出经济决策的审计报告;而对于供给者而言, 则指给他们带来最大利润的审计报告。此假设规定产品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价值观问题。

2. 信息不对称假设。

即审计市场是一个柠檬市场, 需求方无法立即判别审计产品质量, 因此, 信誉和品牌极其重要。

3. 垄断竞争市场。

即市场上存在若干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厂商, 他们在市场份额、商品质量、社会信誉等方面均占有优势。与此同时, 市场上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小规模厂商, 且进入与退出壁垒极小。这是根据现实所做的基础假设, 说明了价格形成机制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

二、审计产品供给分析

1. 供给主体。

审计报告作为一种商品, 是由会计师出具的, 因此,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构成了供给主体。

2. 影响因素。

(1) 审计价格。审计主体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提供审计业务的目的当然是获得利益, 此时, 价格作为一个信号导向尤为重要。按照中国目前的情形, 审计业务根据工时数和涉及的业务人员来确定费用。审计费用价格越高, 工作人员就越愿意付出更多努力, 提供更高质量、更多的服务。 (2) 生产成本。审计业务同样适用于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业务的成本包括工时费、出差费、交通费以及机会成本等。审计工作作为一项服务型业务, 其很多成本无法直接用货币来计量。对此, 我们可以以业务流程为导向, 附加一定比例折现, 估算其成本。显然, 成本越高, 其工作动机就越差, 当成本超过所产生的收益时, 事务所就拒绝受理该业务, 也就是该生产成本与审计产品供给呈反向变动关系。 (3) 审计技术。审计业务技术的发展, 对审计产品影响巨大。例如:从1844年20世纪初, 独立审计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 即对大量的账簿记录进行逐项审查, 耗时耗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厂商数目的增多, 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 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可靠性基础上的内控导向审计逐渐取代了账目基础审计, 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 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进一步提高了审计效率。由此看到, 审计技术与产品供给正相关。

3. 区分两类供给产品。

由于本文在现实基础上提出了审计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 它的潜在含义之一就是审计市场产品质量的差异性。即一部分厂商提供高质量产品, 而另一部分厂商提供产品质量较差 (如图1) :较高的S曲线代表对于高质量审计产品, 只有付出较高价格才能得到;较低的s曲线表示对于一个较低的价格, 依然存在大量的市场供给, 或可解释为, 在同一价格水平下, 低质量的审计产品供给量总是大于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供给量。

三、审计产品需求分析

1. 消费者主体。

审计产品存在多方需求主体, 具体而言: (1) 现实投资者。这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由于两权分离, 投资者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促使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 债权人。主要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及偿债能力; (3) 内部管理人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诚实的管理人员将审计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来安稳投资人; (4) 政府管理人员; (5) 社会公众。

2. 影响因素。

(1) 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 产品价格是指为得到此项信息所付出的经济代价, 但目前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不太合理, 即该价格实质是由被审计单位来支付, 而作为主要消费主体的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都是无偿获得该信息。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反映市场需求的准确度。但在本文所讨论范围内, 价格仍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2) 社会舞弊发生的概率。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随着舞弊的发生而更加深化。审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查错纠弊,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舞弊时有发生, 那么消费者对审计产品的需求度就会增加。

3. 区分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

如前所述,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 消费者无法立刻辨别审计产品质量。因此, 消费者将对两类产品付出不同的价格 (如图2) 所示:D指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d指对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D位于d曲线的上方, 表示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四、均衡分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审计产品提供者比消费者知道更多的信息。起初, 消费者会猜想他们买到审计产品是高质量的可能性是50%, 因此, 在购买时, 消费者就会把所有的产品看做是中等质量的, 即为图3中的M曲线。它低于D, 但高于d曲线, 表示消费者在初次购买时只会按照中等质量的产品来出价。此时, 将有较少高质量的产品出售, 而售出的大部分商品均为低质量产品。

当消费者消费该产品, 做出错误经济决策后, 其意识到大部分审计报告均为低质量产品时, 他们的需求曲线就会继续向左转移, 这一移动会持续下去, 直到低质量的审计产品售完为止。在这一点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产品进入市场出售。因此, 消费者就假定, 他们消费的任何产品都是低质量的, 而市场需求曲线就会变成d, 从而造成逆淘汰。

上述分析是一种极端情况, 而且只是纯理论分析, 市场可能在有些高质量审计产品出售时达到了某种均衡。

五、结论

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 可能会出现逆淘汰问题, 即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 通过以上分析, 以下结论可能是有益的:

1. 品牌、信誉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在初始选择审计单位时, 可能得到一个低质量产品。但在长期中, 高质量的产品提供者就会脱颖而出, 继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使得未来消费者在初始进入时就对其产生一定的信赖, 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的先行者优势, 有利于维护并扩大其以后的业务范围。

对于品牌声誉低的新进入者, 只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 而同时收取较低的价格, 这一策略在短期内使得事务所亏损经营, 但从另一个角度, 可以看做是对声誉的一种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 声誉、品牌的逐步建立, 以后事务所可以收取溢价, 当溢价总额超过事务所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进行欺诈的机会成本时, 达到市场均衡。

2. 信号传递或为审计的本质。

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 审计市场也不例外。审计市场的非对称性所产生的逆淘汰现象迫使高质量产品提供者必须使其消费者相信其产品的可靠性。其实审计本身就可以看做对财务报表的一个标准, 向社会传达一种可靠的信号。而审计产品又可依靠其长期形成的品牌效应, 向社会传递一种高质量标识。

摘要:审计作为一种商品, 有其自身的供给主体、需求主体, 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 也会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在审计商品的分析基础上, 引入信息不对称现象, 并介绍了信息不对称对审计市场均衡的影响, 从而在这个角度, 得出了一些加强事务所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供求关系,审计商品,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徐正刚.中国审计市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顾奋玲.中国独立审计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3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供求关系 篇2

2.1国内物流需求

国内物流需求又包括深圳市内的物流需求和深圳市与周边地区产生的物流需求。

2.1.1深圳市内的物流需求。主要表现为深圳市的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一般居民对社会化物流服务和公共物流设施的需求。1997年深圳物流总量达到16 696.5万吨,其中在市区内部移动的本地物流占20.3%。可见,深圳市内的物流占深圳物流总量的比例还比较低。究其原因,可简单归结为深圳市内现有的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尚不能够满足市内的物流需求,致使这部分物流需求处于有待大力开发状态。

构成市内地区物流需求大户的深圳市内连锁超市近年来以年均20%-30%的速度递增,在商业零售业中正由主导地位向主体地位转移。2002年深圳市连锁商业销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预计今年可以达到40%的比例,2005年可以达到50%。与此同时,深圳市内配送业发展则刚刚起步,还多属于一些企业的内部经营行为,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配送中心的规模都还比较小,配送效率比较低。一些大、中型零售企业由于连锁发展的需要,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自建内部配送中心,如万佳、沃尔玛等。据不完全统计,零售企业的独立仓储配送量约占其商品销售总量的30%。可以预见到随着深圳市大力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深圳市连锁经营范围将逐步扩大。随着商贸企业追求物流外包行为的增加,连锁经营要求集中进货、集中配送?未来对配送中心的需求将日趋旺盛。加上深圳物流业迅速发展中物流服务的不断提升,配送效率的提高,深圳市内的物流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2.1.2深圳市与周边地区产生的物流需求。1997年深圳物流总量达到16 696.5万吨,其中深圳与境外?包括香港?之间的国际物流、深圳与内地之间的区域物流占当年全市物流总量的79.7%。可见,深圳市外的物流需求构成深圳市物流总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部分物流需求中,货物的来源多是珠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生产制造能力强,经济总量大,且经济发展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目前珠三角有5大产业在全国领先,而且正朝着“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目标努力。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基地?特别是深圳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体积小、重量轻、运费承担能力强?为深圳航空货运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地缘优势加上深圳的物流供给实力,这些地区货物自然源源不断地流入深圳,再由深圳流向世界各地的目标市场。因此,深圳在大力挖掘市内物流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审时度势,根据周边地区产品变化的特点,调整物流供给,力争保住这部分客户。

2.2国际物流

深圳地处世界三大航线中亚洲至北美洲、欧洲和地中海航线的交汇点?而且与居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香港紧密相连。深圳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际物流是深圳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区国际物流量的指标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可以体现出深圳国际物流近年来的走势。从表3中可以看出: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自1994年到2002年都呈一路上扬趋势。国际货物运输构成国际物流的核心?国际贸易的货运量90%靠海运完成?随着贸易的发展运量必然增加。深圳物流跨国经营也必须在发展国际物流运输的同时寻找贸易机会?求得理想的货源市场和消费市场?以商流带动国际物流的发展。

3 影响深圳市物流供给能力和水平的因素

深圳市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和现代物流业的规划及发展状况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从 总体水平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影响深圳市物流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

3.1物流资源的分散造成了资源难以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

深圳市物流资源相对集中是相对国内城市比较而言,放到国际发展物流业的大气候中比较仍然存在资源分散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深圳市登记在册的综合性物流企业不少,但是资金雄厚的却为数不多。这些物流企业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资源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竞争力,而且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缺乏信息沟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合理的调度。加之体制问题形成的条块分割,使得原来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成若干个部门。致使一个企业如果要在国内从事铁路、公路、航空、海运货物运输,必须分别向不同的有关审批单位提出申请。这几种基础运输方式之间的规划发展,由于条块分割而无法做到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资源分散还表现为大批功能单一的运输仓储企业和各种性质的货代企业群雄并起,这些小规模的企业犹如群蚁啃骨头,用最原始的服务方式瓜分着物流市场。

3.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影响深圳市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市内现有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品种单一,造成企业提出的物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落后,严重阻碍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使物流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约束;物流企业服务手段单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发展缓慢;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难以协调,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作业,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目前,深圳市如何实施高智能化管理手段,怎样建立适应物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平台还处于探讨阶段。加之此类人才的缺乏,信息平台的建立规划和平台建立如何应用还没有真正纳入日程。如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不起来,发展现代物流业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3.3通关速度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深圳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海关的通关过程属物流链条中的最重要一环。这一过程涉及到若干个口岸各联检单位,包括海关、边检、国检、港监、口岸管理部门、进出口企业、代理报关企业、码头公司、船代、货代、报关员以及检验检疫部门。近些年来,为提高通关速度,各部门都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深圳海关在通关作业改革过程中,实行了信息化、规范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与以往相比,通关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放到国际环境中看,深圳市的通关速度仍不尽人意,从而严重影响到深圳市的国际物流发展水平。

3.4深圳市内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相对于物流需求而言整体上显得单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物流刚刚起步,深圳也不例外,因此物流企业还没有从深层次理解物流服务的内涵;二是即使理解到物流的内涵,但目前尚不具备提供这种高质量的实力,就是所谓的″心有余力不足″类型。结果造成深圳市内物流企业不少,但是能提供高水准服务的

却不多。多是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的运营方式单一的物流企业,而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在供应链中运输和仓储部分的附加价值又是最少的,而进入壁垒也是最小的。因此,这部分物流企业假若仍旧停留在这种服务层面上,其利润将越来越薄。

4 关于提升深圳市物流供给能力的几点建议

4.1要完善综合物流管理体系,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及运作效率

一是要针对传统条块分割式的物流管理存在的弊端,实行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责权关系,明确物流产业行业主管部门的改革思路,以交通、信息部门为主负责规划、统筹、协调深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并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其指挥、调度和协调的功能,改变当前物流资源分散、无序、低水平竞争的状况,加速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深圳现代物流业步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轨道。二是要针对对物流发展缺乏指导性政策法规以及因受部门或区域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一致的情况,制定全市统一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办法和认定标准,以及研究建立一套反映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每年发布一次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统计公报。 三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经营行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简化相关审批程序和手续,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4.2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支持配合海关通关作业改革,全面优化口岸物流环境

要通过政府投资、银行信贷、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快物流园区交通、信息通讯及其它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按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重点加快航运和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继续加强路网规划建设,使高新技术产业带各个园区与物流园区、口岸等之间形成有效、快捷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交通运输骨干网络。加强与海关的配合与协作,支持海关的通关作业改革和硬件建设。市委、市政府对海关环境改造和分流监管场地、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通关效率与监管水平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4.3促进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强化培训和人才培养

要加速建设以EDI为骨干网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以EDI、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同时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夯实物流业发展基础。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工作,并加快培育和引进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

4.4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浅谈域名市场供求关系 篇3

摘 要:目前,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以带动经济发展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资产——数字资产也蓬勃兴起。其中,域名作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更是备受关注,相应的域名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然而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域名经济角度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特别是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经典经济理论分析当前域名一级交易市场、二级交易市场以及过期抢注市场和各市场参与主体特征,继而运用行为经济学对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彼此之间的博弈过程进一步加以阐述,从而形成对域名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全面的分析,从而为更深入的研究数字资产经济规律提供借鉴。

关键词:域名;域名市场;数字资产;供求关系;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43-5

当信息化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流模式,对信息资源的进一步管理和规划,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资产是信息化经济的产物,涉及域名、网络虚拟货币、互联网流量、大数据、云计算资源等全方位的交易服务。由于某些数据资源的稀有性,使之实质上成为了虚拟的非货币资产,并继而从虚拟世界运用到实体经济当中。对于这种在经济实践中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形式,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应当同步跟进。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域名已成为数字资产的典型代表,承载了互联网的运行和发展的同时,更是形成了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域名市场,对该领域原理层面的深入研究是未来探讨数字资产的典型突破口。

1 域名发展状况

1.1全球域名发展状历程及现状

域名是和IP(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地址有着对应关系的网络资源标识,二者共同形成互联网世界的两大支柱。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域名解析访问特定IP地址下的网络资源,其发展依托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发展。

将多台独立的计算机连到一起的需求催生了计算机网络技术。1958年,美国国防部出于军事目的成立了高级研究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并着手推进网络科学的研究,建立的ARPANET推动了网络协议标准的快速发展,使得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建立、数据传输、数据共享等操作成为可能。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联网计算机的普遍性使得基于IP的主机地址记忆负担越来越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技术来改变现状,这期间一系列域名相关的标准、协议问世,以BIND(Berkeley Internet Name Domain)为核心的域名系统渐成雏形。

1985年,第一个.net和第一个.com域名相继注册,标志着域名开始进入日常社会生活。进入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作为互联网基础的域名系统自然也备受关注。1993年,.com和.net两大商业化域名私营化并交付给Network Solutions运营,至此,域名注册正式商业化。到90年代末,域名在催生美国和全球互联网热潮的同时,美国政府主导的域名系统全球管理体制越来越制约互联网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机构,这促成了1998年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的成立,这使得域名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如今,域名系统依然经历着重大变革,随着2014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将启动根域名监管权的转移和私营化,在ICANN的协调组织下,整个进程正稳步推进。

1.2 国内域名发展状况

在全球域名发展与变革进程中,中国国内的域名发展也经历了丰富的演进。综合表现为国内域名注册数量的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国内域名注册量超过3000万,年增长50.6%,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信息中心(CNNIC)为代表的相关管理组织相继成立;中文域名的申请不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完善等。

表1 2014年与2015年中国互联网部分基础资源对比

单位:个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年增长量\&年增长率\&域名

.cn域名

网站\&20600526

11089231

3348926\&31020514

16363594

4229293\&10419988

5274363

880367\&50.6%

47.6%

26.3%\&]

在域名系统的具体运营层面,随着.cn域名根服务器迁回国内,我国于1994年5月开始正式管理运行自己的域名系统。此后国内企业与各类机构逐渐在.cn域名下注册了域名,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注册量逐步增多,占中国域名总数过半,并于2014年超过德国国家顶级域名.de,成为全球注册保有量第一的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n域名注册量发展趋势参见图1)。

图1 1997—2015年.cn域名数量变化

从图1中可以发现,2007—2011年.cn域名注册保有量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这与本文研究有着密切关系,需要特别进行说明。2003年.cn刚刚开始开放申请之日起,作为一个新兴后缀,注册量及应用量相对低迷,对此,CNNIC决定实施“国家域名腾飞行动”,即“.cn域名从2007年3月7日起注册价格一元”。这使得.cn域名投资市场立刻火热起来,注册需求呈现暴增局面,年增长率高达416.5%。可好景不长,2009年CCTV吹响全国网络“打黄扫非”号角,将矛头直指.cn域名,大量管制.cn域名的规定竞相出台,域名投资的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繁盛不久的.cn域名投资市场顿时冷却,各投资主体集体抛售或停止续费,最终.cn域名投资市场发生崩盘。相应的,一级市场注册量骤减,据CNNIC发布的数据,至2010年3月.cn域名数据量已减少至700万个。直到2012年,CNNIC宣布开放个人注册.cn域名,正式打破了政策坚冰,.cn域名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市场逐渐回暖。

2 域名市场概况

域名作为互联网络的基础,之所以形成了繁荣且独立发展的市场,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商业意义早已超出单纯作为互联网技术存在的意义:首先它表明企业在网络上获得了一个独有的位置;更重要的,这是企业产品与服务范围的公开平台,在市场营销中具有与商誉、品牌同等重要的商业价值,因此在市场中经常是吸引注意力的交易对象,例如.com域名很大比例是直接被企业等盈利性主体直接注册或收购。

在域名市场中从注册到转让到与终端成交涉及多个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笼统地用“域名市场”并不能够准确地体现出不同市场供给与需求主体的变化,必须严格区分。本文综合域名特性对将域名市场细化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过期抢注市场三部分。

域名一级市场是创造新域名的场所,其中供给方是指提供注册服务的域名注册局或域名注册商,需求方则事实上以域名投资者为主体,辅以终端企业用户和一些为中小企业提供以网站设计为代表的网络技术服务的企业,域名投资者通过注册之前不存在的新域名以获取域名的所有权,同时付出规定的注册费,要长期持有该域名,还需要每年进行续费。

二级市场是域名交易流转的场所,供给方是域名投资者,需求方既包含了终端需求者,也包括其他对域名抱有良好升值预期的域名投资者。目前尚未规范的域名注册近乎成为一种投机行为,一本万利的高回报率使“域名抢注”一跃成为流行于特定的小圈子中的炙手可热的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投资者穿梭于各大域名交易网站,搜寻精品域名。因此二级市场中的参与主体最为多样,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既有理论上可以解释的理性成分,又有其他因素的考虑,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形成的市场关系也最为错综复杂。

域名过期抢注市场的形成是域名注册与续费机制决定的。域名投资是一种带有有效期的“域名所有权”投资。许多域名投资者或者终端用户由于忘记续费,或者是资金问题放弃投入,使得域名到期后因未续费而被注销,回归未注册状态,等待被抢注,形成了域名过期抢注市场。这一市场中,像Namejet、Dropcatch等技术先进的公司,能够以最大概率获得被注销的精品域名,实际扮演了供给方的角色。

上述三大市场交易对象都是域名,但是域名的属性却有所不同:

一级市场的域名是未注册的域名,它们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基本按照“先注册先得”的原则等待被注册;

二级市场是已注册的域名,它们通过各种买卖形式,在不同主体间的流转;过期抢注市场是对于本身已注册又因为未续费变为未注册状态的域名而言的,它们之中的品相较好的域名一般是通过“预定和竞价”模式再次被相应的主体持有,进入二级市场,或者直接建设网站投入使用。三大市场彼此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都是域名与终端最终实现一一对应的重要渠道。

3 域名市场经典经济学分析

从上文对域名市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域名市场的三个分支市场具有相对不同的特点,因此具体应用经济原理分析的时候,也需要区别对待。

3.1 可应用于域名市场分析的基本经济学原理

3.1.1 公共产品理论与准公共产品理论

互联网和域名系统均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因此首先需要借鉴公共产品理论来分析域名市场。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进行这样的定义:对于某种产品或劳务,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

公共产品具有三个特征:

①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由于存在技术上的难度,或者是分割成本太高,公共产品的效用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②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会导致该产品边际供给成本增加。

③受益的非排他性: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并不能排除他人消费。

其次,按照依据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属性,公共产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物品,这就进一步衍生出准公共产品理论。

相比纯粹的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范围更加广泛。准公共产品具体可以细分为排他性公共产品和拥挤性公共产品。当某类公共产品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排他性比较突出,受益的范围有限;另一类准公共产品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资源,称为拥挤性公共产品,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在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完全依靠私人部门必然会导致“公地悲剧”,难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就需要由政府参与提供。

3.1.2 供求关系与均衡价格理论

尽管域名市场内部的供求关系与传统商品市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应用供求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来分析域名市场内部规律仍是合理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共同决定均衡价格。供过于求,产品过剩,导致生产者要降价出售产品并削减产量,从而引起市场供给量的下降和市场需求量的上升,使供给与需求靠近;如果当前价格下供不应求,产品紧俏,那么价格就会上升,需求量相应地下降;产品价格上升后厂商就会增加产量,供需之间的距离因而缩小。当在某种价格下产品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价格变动将会停止,达到均衡状态。

供给价格弹性(ed)与需求价格弹性(es)是均衡价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表示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ed=- es=-

3.2 一级市场基本供求关系分析

要定义域名的属性,就要深入了解域名存在的基础——根域名系统。到目前,只要是符合域名相关协议规定,任何商业组织、非盈利组织、普通网民均可以完全免费的使用根域名系统。在这个意义上,根域名系统使用权是一种无须任何对价的互联网公共产品,这也从根本上说明了互联网的公共属性和开放属性。

具体落脚到域名:域名首先具有非排他性,在注册环节中,任何投资主体都可以平等的付出规定的注册价格进行注册,但域名并非纯粹的公共产品,域名注册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域名一级市场一般采取“先注册先得”的原则,投资者想要长期获得域名的所有权,还必须逐年续费。而且在实践中,域名是由非营利性组织——ICANN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管理,对于区域性顶级域名主要是由各国各地区政府主导进行配置。这符合政府来参与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内在逻辑。因此,将域名定义为准公共物品是具有其本质合理性。

综合以上条件,构建域名一级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见图2)。

图 2 域名一级市场供给需求局部均衡模型

如图2所示,长期来看,域名一级市场的简单供给需求模型呈分段阶梯状,具体可以分成三部分讨论。当某一后缀域名开始被注册,注册主体需缴纳固定的注册费用以获取对该域名的所有权,且在这一注册量范围内,边际注册费用不变。此时由于刚被开发,从投资者或终端的角度考虑,短期内该品类域名升值空间不能够准确预判,因此对该类域名的需求还未扩张。此时均衡点的注册费用和注册量为(P1,Q1)。

随着该域名的认可度增加,其注册需求也会相应扩大,假设此时注册量达到Q2,注册局的注册与管理技术也相应进步,服务效率逐步提高,形成“规模经济”的域名供给模式,在这个注册量范围内,边际注册费降至P2,此时的供给曲线与增加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即(P2,Q2)。同理,在更大的注册需求下,注册费用还会进一步降低,形成(P3,Q3)等新的均衡。

当然,以上分析都建立在不考虑域名过期而回归为注册状态等情况的纯粹模型基础之上。由于域名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这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会随着注册费用的变化而无限膨胀或减少,以上的供给模式最终会终止,当其已注册量达到Qn这一饱和临界数量后,无论投资者需求多大,想要支付的注册费用高或低,所能实现的最大供给都将确定不变,为Qn,这种极端情况下,一级市场关于该类域名不会有新的交易出现。

3.3 二级市场基本供求关系分析

每一个域名投资者对应着数量相当的潜在需求者,特别是精品域名需求者(主要在投资者)众多,并没有直接到终端主体手中,因此二级域名市场由单纯的供求一对一演变为一个一对多的具有竞争性、开放性的全球化的市场。

价值不同的域名,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区别在于供给与需求弹性的差异。由此,需要分别建立起局部均衡经济学模型(见图3、图4)来分析域名二级交易市场供求状况。

图3 极品域名供求均衡模型

图4 非极品域名供求均衡模型

根据图3所示,投资性域名持有者作为供给方,对于极品域名,偏向于待价而沽,出于卖方市场的优势,供给价格弹性较小;然而对于终端需求者或是其他投资者而言,对于该类域名需求旺盛,交易价格的大幅度涨跌也不会改变这类需求者的强烈的乐观预,因此,需求价格弹性小。

而根据图4所示,域名持有者对于手中并不看好的非极品域名持有的欲望并不强烈,倾向于快速转手卖出,因而供给曲线的弹性较大,而对于购买者而言,存在的情况可能是如中小企业等对构建企业网站需求不是刚性的;或者是其他域名投资者只有当价格降到一个很低的程度才会有一定的购买意愿,此时,其需求价格弹性同样很小。

由此可见,极品域名交易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而非极品域名交易市场情况还要视具体的实际交易情况而论。虽然极品域名价值可以“以一敌众”,但在非极品域名市场中,批量投资方式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长尾效应使得大量域名创造着相当大的交易额,而且这部分的总成交额并不必然少于市场中极品域名的总成交额(即在图3和图4中,矩形S1的面积不一定大于矩形S2的面积),甚至这部分并不热门的域名交易会将成为域名市场交易的主要部分,这一点从当前域名二级市场火热的针对普通非精品域名(如六数字、五声母类域名)的批量化投资可以可见一斑。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何种品类的域名,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被终端持有,实现一对一的交付,进行后续建站启用,相当于从二级市场的交易流转中退出,整个域名投资市场的存量减少,这一“退出”机制对于域名二级市场也会产生影响,投资者也会据此作出下一步的投资决策。

3.4 过期抢注市场基本供求关系分析

由上述对于该市场的基本介绍可以明确,过期抢注市场是域名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延续,本质上,供求关系以及均衡价格的形成与一、二级市场保持一致,但其中包含的其他因素对市场供求与价格影响更大,这已非传统经济理论所能解释。

3.5 经典经济学分析之不足

传统经济理论下,理性投资者,在有限财富的约束和获取充分市场信息后的基础上追求效用最大化。然而在现实的投资决策过程中,这种假设并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认知偏差等都会影响域名投资策略,进而影响域名市场的供求对比。传统经济理论恰恰省略了对实际因素的考虑,难以全面的分析域名供求市场。

4 域名投资市场供求关系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尽管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域名投资行为曾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投机性,大众对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米农”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活跃市场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域名流转的过程,成为域名产业持续投入和经营的推动力。当然,米农的域名投资行为远不是传统的经济学所能全部解释清楚的,融合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对其进行进一步进行分析,会形成合适的视角和研究体系。

相比其他投资行为,在域名投资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是否可以成功出售,何时以多高价格出售,是否有能力续费以继续持有,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走向如何等。这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是对域名投资行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以下将应用行为经济学理论对域名投资市场中的若干典型现象进行分析。

4.1 迷恋小概率事件

一夜暴富的“一米发”现象(即销售一个域名就足以收获巨大的财富)促使投资者主动寻求风险,无论是出于域名本身价值还是运气,如果域名一旦被“终端”一次性购买,相比于投资者较低的注册费用来说收益率已经足够高。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微乎其微,投资者的资金几乎都等于“交学费”。例如米农投资200个域名,续费价格每年1万元左右,每年有机会销售1-2个,某个域名有可能回收所有已经投入成本。但是如果继续持有剩余未出售的域名,还会产生投入,因此成本支出和销售价格是动态的,难以理性计算,可心存侥幸以搏小概率事件,使得域名投资者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持有需求。

4.2 过度自信与代表性启发

人们通常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表现得过于自信。投资者通常认为自己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因此具有更加准确的判断能力。代表性启发法使人们高估一些常见的、易知的信息的重要性,而忽视基本规律。这种启发法造成人们在观察数据时容易过度自信心理进一步加剧,即只重视短期结果,而忽略了那些反面的证据或事实。面对泛滥的互联网实时投资资讯,大部分投资新手钦羡于成功注册到好域名或者高价售出域名的投资事例,譬如京东3000万元收购jd.com、唯品会1200万元收购vip.com等。在代表性启发法和过度自信心理偏差的作用下,投资者更多地关注销售获利的信息,而忽视了可能耗费的代价与成本,刺激了投资者对域名的注册需求。

4.3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估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即在福利方面的态度变化上,个体经历损失一笔财富的权重比获得相同数量满足更大。前景理论对于这种情况下个体福利变化构造了一个价值函数曲线(如图5),不对称性的s型就表明了个体的损失厌恶性。

图5 前景理论下的价值函数曲线

在经济活动中,投资者会考虑如何以更大倍数的收益去弥补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因此,域名投资者在出售域名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由此带来的二级市场炒作现象也极为突出。

4.4 后悔厌恶

在域名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拍大腿”现象(域名投资人由于廉价出售特定域名随后该域名快速涨价等情景产生的后悔心理)就是后悔厌恶的典型表现。为了避免这种后悔带来的痛苦,投资者会选择域名的批量投资。此外,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投资者在选择是否放弃已拥有的域名时会犹豫不决,不断抬价和炒作域名;在域名到期需要续费时,投资者内心也在权衡是继续持有可能获得的收益还是放弃持有从而节省的续费成本二者孰高孰低。

4.5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投资者难以对市场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期,往往选择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确定自己的投资行为,这实质上是理性的个人行为到集体的非理性行为转变的机制。

当域名市场出于上涨发展阶段时,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纷纷购入域名,伴随炒作,域名价格被持续推高。而在下跌阶段,投资者人不能预测损失,集体溃逃,纷纷抛售域名,价格骤降。在这种羊群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域名市场不是呈现出集体进入,就是集体出逃,缺乏理性运行的内在机制。

4.6 域名投资人与终端企业交易中的博弈分析

投资者持有域名的成本主要取决于注册和续费费用,若从理论上分析,将其简单化,均假定其年注册费用为R,持有时间为N,因此一个域名的基本持有成本经计算得到。

由于不同后缀的域名和评估价值不尽相同。域名的价值对需求者而言为Vd。由于成交的价格与价值不一定相等,企业域名最终以V0成交。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只有Vd-V0≥0;V0-C≥0,交易才能达成,如果无法成交,对双方都是损失,投资者在这笔交易中的损失是,企业的实际损失为0(暂且忽略其带来的机会成本)。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域名投资与成交的博弈分析

[\&域名投资者

(域名供给方)\&卖域名\&不卖域名\&企业

(域名需求方)\&买域名

不买域名\&(Vd-V0,V0-C)

(0,-C)\&(0,-C)

(0,-C)\&]

从博弈矩阵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域名投资者还是对企业来说,域名成功交易会使得二者福利最大化,除此之外的结果都将是负和博弈。从目前域名投资市场来看,负和博弈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大量域名被域名投资者持有,建站应用率较低。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102万个,网站数为423万个,亦即只有13.6%的域名被正式建站。部分新通用顶级域名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域名被终端企业购买的可能性相对很低,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5 结论

通过经典经济学理论角度为出发点对域名各级市场的基本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供求机制对于不同品类的域名交易价格的形成发挥基础决定作用。除此之外,域名投资者作为三大市场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其投资决策时并不一定按照“理性经纪人”的模式开展其域名投资活动,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原始的供求关系,这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反映在域名价格和域名供给侧的表现上。因此,需要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思路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的域名市场仍是尚不规范的投机性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尚未建立,恶性域名抢注的事件较为泛滥,引发大量域名仲裁和诉讼案件。对此,投资者更应当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尽快构建完善的权益保护制度,从而为今后域名市场顺利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最后,需要指出本文研究还有更大的扩展空间,如果将基础理论分析的对象扩大至整个数字资产领域,深入探索其商业价值与开发前景,既能填补相关学术研究的空白,对于相关政策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刘想云.中国网络公共产品多元供给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

[2] 董延安.网络域名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08(21):13-15.

[3] 王德意.心理账户对我国个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供求关系 篇4

(一)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二)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具体参见下图:

(三)从供求关系分析普惠金融的现实意义

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首次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其核心在于使有金融需求的每个人都能以合适价格及时、方便享受平等金融服务,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关政策、法律支持下都能建立这样一个金融体系。

可见,发展普惠金融主要是基于消费者有这方面的需求,而政府也能为此提供相应的供给。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不仅弥补传统金融不足,更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发展机遇。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和小微型企业等群体现代化普惠金融服务缺乏,正成为我国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最直接制约因素。与此同时,发展普惠金融也是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的客观需要。需求和供给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平衡。但是如何实现供给,如何促进需求,从而使供给和需求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也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经济学上的供给关系理论为研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从供需角度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供给看,我国普惠金融地区差异明显、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金融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机构类型、数量较少。由于农村及西部边远地区通信不便、单户需求金额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风险较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机构网点大多分布在县级以上城市地区,农村及欠发达地区金融基础薄弱,机构网点明显偏少,成本高,缺乏足够商业吸引力;其次,普惠金融供给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木身也存在品种单调、缺乏创新等问题。尽管,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金融服务及相关产品科研、创新投入力度,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缓解了我国“三农”和小微企业对普惠金融需求。但普惠金融在我国城市地区供给相对充足,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供给还是明显不足,地区普惠程度差异显著。

(二)从需求看,普惠金融没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相对传统金融时代,我国当前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确实丰富了很多,但是产品创新机制不健全使得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普惠金融主体日益多样化需求。在取款和支付结算服务方面,部分农民小额存款需求无法办理;在贷款服务上,绝大多数乡镇银行贷款人员不够,无法为部分有信用即需求的客户办理贷款业务,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发展亟待加快。总体来看各地和各金融机构对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还不够,例如:信贷机制僵硬,无法灵活变动;产品服务领域狭窄,很少触及旅游度假等新领域。

三、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

(一)健全机制、持续发展

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调节市场失灵,确保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发展和服务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机会平等、惠及民生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

(三)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四)防范风险、推进创新

加强风险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坚持监管和创新并行,加快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发展要求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在有效防范风险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适度降低服务成本。对难点问题要坚持先试点,试点成熟后再推广。

(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和区域平衡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鼓励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做到服水土、接地气、益大众。

四、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具体路径

(一)解决供给侧主要问题的路径

充分调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各自优势,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

1. 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

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

鼓励大型银行加快建设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继续完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鼓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扎根基层、服务社区,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推动省联社加快职能转换,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加快在县(市)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步伐,重点布局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

2. 规范发展各类新型机构。

拓宽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融资渠道,加快接入征信系统,研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设备投入与技术改造的融资需求。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注重建立风险损失吸收机制,加强与业务开展相适应的资本约束,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展,持续向农村贫困人群提供融资服务。

促进互联网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加快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行为规范,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3.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推广创新针对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农户、特殊群体以及精准扶贫对象的小额贷款。开展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的自助式动产、权利抵质押登记平台。研究创新对社会办医的金融支持方式。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开发和推广,完善电子支付手段。引导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无障碍银行服务网点,完善电子服务渠道,为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金融服务。

(二)解决需求侧主要问题的路径

1. 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政府应参考普惠金融评价指标、结合互联网金融优势制定较为完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立各类金融机构及普惠金融消费者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我国普惠金融体质机制顶层设计。

完善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尤其是推进农村边远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健全财政货币和监管政策,发挥财政税收资金杠杆作用,差别化存贷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各类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相应建立起金融机构对金融弱势群体是否有歧视的监管评价体系,推进金融知识扫盲工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普惠金融共享机制建设。

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注重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扶持。互联网金融兴起使我国原有征信体系建设已滞后于金融业发展,不利于整个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现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是金融消费者,互联网也使很多用户个人信息暴露于风险中。除了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培育、引导公众关注相关金融风险意识,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也是构建完善征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政策约束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支持,及时处理、惩罚有关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保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完善相关部门处理金融消费者纠纷程序与渠道建设,最大限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奠定发展普惠金融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涛,徐翔,孙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6,04:1-16.

供求影响价格 讲稿 篇5

《卖炭翁》这首诗大家还记得吗?诗中有句广为流传的话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为什么卖炭翁明明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寒冷呢?以前我们总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诗,这节课我们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好,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第一框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板书)。

先来明确一下本次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本次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供求影响价格的两种情形,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分析相关经济现象,做到学以致用。下面我们来把握一下本次课的知识脉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页四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价格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这些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是什么?好!先来看影响价格的具体因素!同学们来说,我来写: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文化等。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既有时间上的价格变动,又有空间上的价格差异。材料二中西瓜价格的先后变化体现了价格的时间变动,材料三中羽绒服价格的地域区别体现了价格的空间差异。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些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材料一中,苹果遭灾之后,供不应求、价格上升,这种现象又叫“物以稀为贵”;材料二中,西瓜大量上市之后,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这种现象又叫“货多不值钱”。由此可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属于间接因素,供求关系是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中,体现的是气候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品价格。如果天气寒冷,那么人们对炭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进而引起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卖炭翁虽然暂时仍有衣衫单薄遭受严寒的忧虑,但却能解决整个冬天的生存问题。如果天气温暖呢?好,这位同学,你来分析!嗯,非常好!这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的改变引起的价格变化。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手机价格的分析,来观察一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的改变引起的价格变化。随着手机产量的增加,国内手机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由此导致了手机价格的下降。这就是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菜价上涨的原因。老师来领着大家画关键词,“寒潮天气”对应的是气候因素,“季节性波动”对应的是时间因素,“消费理念”对应的是文化因素,这三种因素都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这体现在:气候、时间因素引起了蔬菜供给量的减少,文化因素则导致了蔬菜需求量的增加,于是,2016年第一季度的蔬菜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菜价上涨的局面。是的,还有一个影响因素:生产成本,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次课解决。

供求关系 篇6

一、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当前,农业形势变化的最重要特征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对农产品的需求明显增长,而农产品供给增长受到的资源约束更加显现。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求关系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正在转向总量平衡偏紧、一些农产品供求出现较大缺口的格局。大豆、棉花大规模的净进口以及今年出现的玉米、食用油和肉类价格明显上涨等现象,都是这种格局变化的反映。

(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近年来,职工工资上涨,城镇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不断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了2.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了1.3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75%。但与1995年相比较,2006年我国食品价格仅上涨了15.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6.1%,油脂价格反而下降了14.1%。尤其是近两年来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较快,而低收入者食品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最高(即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导致对食品的需求上涨,从而对食品价格及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二是近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成为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目前外出的农民工数量约1.2亿人,他们及其随行家属所需的食品,从自给、半自给转为商品性的消费模式,其食品消费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亦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在增长。近年来,生物能源的发展,纺织业出口的扩大,已明显对原料农产品需求产生影响。四是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对食品的需求将继续扩大。

(二)农产品供给出现的新变化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受生态退耕和城镇建设等占用耕地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总体上趋于减少。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较上年净减少460.2万亩,其中,生态退耕509.1万亩,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全国耕地存量18.27亿亩,离18亿亩的红线越来越近。耕地面积减少,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油料、棉花和糖料等在用地上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进口这类农产品成为这几年解决国内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的过程中,农民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养殖业的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也出现严重失衡,而其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率普遍增加,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局部地方的一些行业甚至出现“民工荒”。由此,在全国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养殖户退出生猪和家禽饲养的问题。有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国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增加2523万头,50头以下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减少了3417.1万头,其结果是2006年底猪的总存栏数比上年减少了894.1万头。在此背景下,2007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出售的猪肉产量和蛋类产量,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12.9%和13.2%。

综上可知,虽然当前我国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但城乡消费者食品消费的绝对量,尤其肉禽蛋奶消费量在上升,而一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在减少,在食品供求上出现结构性短缺,造成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

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农用地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我国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农业经济也同样如此。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第七年增长,并创造了历史新记录。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已列世界第六位,正在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农产品进出口对我国农用土地资源以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等有重大影响。

1996年10月,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粮食(含豆类、薯类)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10年后的2006年,我国净进口小麦、大麦和大豆3064万吨,净出口大米(换算成稻谷)和玉米为383万吨,总计净进口粮食(谷物与豆类,不算豆油)2681万吨。若按国内粮食消费量5亿吨计,净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5.4%,基本符合粮食白皮书提出的标准。

根据主要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包括谷物、大豆、棉花和蔬菜)进出口数量粗略计算,2006年我国通过出口(主要是玉米、稻谷和蔬菜)为国外提供的农产品播种面积为85.5万公顷,通过进口(主要是大豆、小麦、大麦和棉花)国外为我国提供的部分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989万公顷,由此我国通过净进口农产品使用的国外耕地的播种面积为1903.5万公顷。此外,2006年我国还净进口了豆油142万吨。按照大豆出油率15%折算,折合为进口大豆947万吨,等于国外为我国提供播种面积542.1万公顷。以上两项总计,国外为我国提供农作物净播种面积为2445.6万公顷,或3.7亿亩。

2006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702万公顷(23.55亿亩),国外提供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国内面积的15.6%。这部分播种面积按复种指数1.29计算,折合耕地2.8亿亩,占我国全部耕地资源的15.3 %。若按每亩用水300立方米计算,则相当于节约国内农业用水840亿立方米。还应说明,以上计算中尚未包括畜产品和食糖等净进口所使用耕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农产品供给,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了国外的耕地和水资源,这意味着我国已由过去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农产品需求存在缺口的国家。从土地资源角度计算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点,在现行食品消费模式下,满足当前国内的农产品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其中约13%的耕地资源来自于国外。

三、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形势的变动,是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后主要农畜产品的生产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供应保障结构以及农产品生产者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户、养殖场的决策上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带来的新问题,尤其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有效对策,化解矛盾。

(一)平衡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稳定农产品市场

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2008年的工作,既要进一步做好缺口出现后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工作,更要防止农产品价格显著上涨之后的大幅度下跌。做好促进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工作,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落实好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这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长期来看,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不但影响到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对小农经济冲击也较大。发展农业,必须平衡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农业比较效益,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当前稳定农产品市场,对于防止国民经济增长由过快向过热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恢复和提高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短期内,多数农产品价位趋高,这有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扩大,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

粮食在我国农产品供需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其价格在我国整个物价水平中的决定性影响没有改变。让农民得到直接实惠的补贴,可调动农民扩大粮食生产积极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明显。因此,国家要加大力度,继续通过补贴等有效政策措施,促进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

目前在市场价格和政策作用下,全国生猪等肉禽生产正在不断恢复。生猪补栏的制约因素总体上不断缓解,仔猪供应缺口趋于缩小,市场价格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走势。但其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仍面临着养殖成本增加、环境治理负担加重,以及投资大和疫病多等高风险等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三)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应防止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的大幅度回落

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效应,减少政策干预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四)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波动性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小规模种植业生产与小规模畜禽养殖密切相关,这种猪粮经济模式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实践表明,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完善,要向小规模养殖户倾斜。

(五)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销售、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在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使其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平等合作伙伴,这将是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保障小规模农户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要更加注重通过经济手段保护耕地

用最严格的手段保住18亿亩耕地,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在政策措施选择上,除了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特别要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控制耕地占用目标上存在的冲突。一方面,中央应集中更大份额的土地出让收入,通过经济手段扼制耕地减少的势头;另一方面,中央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和农地补贴的发放,应与耕地直接挂钩,让耕地保护好的地方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供求关系 篇7

这一轮房屋价格出现下滑, 北京也出现了, 如果全国70个城市里头, 包括了保障房这部分资本, 房屋价格肯定还是会下滑, 但我不认为绝对值是下降的, 下滑的趋势一直会延续到明年九月份左右。

我们的统计报表上库存大概有5亿多, 去年我们销售13亿多, 相当于差不多有40%的当年销售量的一个库存, 这个数量确实很大。但是我不觉得这些库存都能消化, 有些库存可能再过10年也消化不了, 会逐渐累积。从总的库存量的情况看, 和今年减少的销售量来看, 今年至少到7月为止, 我们的总需求并没有下降, 应该说还是上升的。销售上和去年相比, 大概到7月份为止下降了7%, 差不多4千万平方米。可是这个数里面不包括保障性住房增加的面积, 可能保障性住房增加的面积超过了4千平方米。

从2011年开始提出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2012年开始计划签任务书开始建设, 2013年下半年就开始大量的进入市场, 这一部分的量是非常大的。现在看, 如果按5年计划3600万套, 意味着每年要700万套。我还没说棚改, 棚改又增加了1200万套。其实在2013年以前, 每年开发商建设的房子也就是700多万套。意味着保障性住房等于翻了一倍的供应量, 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库存出现。因为保障性住房要有人住的话就会分流一部分购买能力, 也分流一部分消费需求。

以北京为例, 去年北京建了130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 其中放在开发商手里的是580多万平方米, 约占45%, 还有55%是政府单独建的。开发商建的这45%里面其中有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自住型商品房。有报道自住型商品房几千套商品房, 但是有20万户在排队抽签摇号。这些人实际上就不进入市场。去年新房销售一共是1900万平方米, 包括开发商的保障性住房。

大家也看见北京上个月的房价开始下降了, 确实是这样。因为把自住型商品房很低价格的数都计算进去了, 一平均化以后就往下掉, 好几千套就掉下来了, 很正常的就变成了一种市场信号完全不清晰的一种状态。因为保障性住房政府那一部分是没有完全公布的, 好像那一部分房子没了, 跑哪儿去了呢?肯定在市场上。

这几年开发商拍卖的土地里面, 几乎是1:1的供应量, 开发商生产700万套, 保障性住房也生产700万套, 现在一下子变成了1500万套。2012年3月份我们就预测, 2013年的3月份房价会涨, 果然涨了。因为在2011年下半年土地供应就短缺。所以2012年是一个生产式的低潮, 现有的供应没有了, 到2013年会涨。今年我们预计, 如果现在土地供应量下来了, 开工是负的, 投资是下滑的。对于GDP的影响大概是0.6%, 还会下降, 下一个月可能还会下降。

供求关系 篇8

1 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

笔者对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的定义是:由提供科技服务供应方与服务需求方相互交易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群体。供应和需求是人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两个关键因素, 对于一个科技服务市场来说, 需求的产生是一种派生需求,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科技服务供应者则是为满足需求而出现, 可以说, 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信息及服务的需求是导致科技服务市场形成的动力源, 从而也促成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产生。

当前, 我国技术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存在双向不足:从供给主体看, 技术供给不够丰富, 技术与相关服务的有效供给远不能满足需要。虽有较多的技术成果, 由于缺乏中间环节, 成果的针对性较差, 其产品实用性、技术适应性、经济适应性以及配套要素适应性等诸多方面均存在脱节, 离生产应用有一定距离, 难以被企业采纳。因此, 作为技术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中介机构, 应承担起挖掘我国的技术成果, 向技术研发部门反馈技术发展、需求信息的使命。在需求方面,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偏低, 加上人员素质不高, 对新技术的需求愿望不强, 有效需求不足。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应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 沟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 及时帮助技术需方找到合作伙伴, 进行技术创新。

2 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供需因素分析

2.1 经济学分析法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 为了便于分析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的供求因素, 笔者把科技服务市场定义为完全竞争市场, 即存在大量的科技服务供应商与需求商, 以致每个人对市场的价格影响均收效甚微。在这样一个市场中, 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 替代服务与互补服务。替代服务是指一种服务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服务需求增加的两种服务, 而互补服务是一种服务的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服务。

(2) 市场容量。表示科技服务市场容纳科技服务供求的大小, 一旦科技服务容量很大, 对于轻微的影响延迟时间就比较长, 波动反应也较小。

(3) 预期, 即对未来供求关系的事前感知。一般科技服务需求方感觉到未来的供应会增加时, 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需求, 付出比较低的服务成本;反之也一样。

(4) 政策法规。政府颁布的与科技中介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等文件对科技服务市场的供求有直接的影响, 有些法规可能暂时性地压制了某些方面的科技供求, 但是长期来说, 有助于服务市场的规范化。

(5) 进出门槛, 主要包括技术门槛、资金门槛、政策门槛等。现代科技服务业是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要想进入高端的科技服务市场, 需要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科技资源整合技术、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技术和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证, 但是对于低端的科技服务市场来说, 进入门槛较低, 这就需要政策来限制一些服务质量不高、制度建设不足、经营意识不清晰的企业进入市场, 保证服务市场的规范与有序运营。

以上五个因素起对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的供求影响如图1所示。

2.2 SWOT理论分析法

(1) 潜在竞争者。

指可能会进入科技服务市场的企业, 比如电子通讯企业、生产企业、家电企业等, 当他们对科技服务供应不满意时, 为了提高自己对科技成果的需求, 就会自营科技服务业。最近几年, 海尔集团、长安集团等纷纷进入科技服务领域, 与现有科技中介机构进行竞争, 这一方面减少了原有科技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科技服务的供应商。

(2) 产业现有竞争程度。

从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现有竞争来说, 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低端市场竞争白热化, 高端市场供应不足、竞争不足。目前科技服务业的竞争是低水平的, 大多是打价格战, 不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3) 替代型。

这与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的替代品与互补品是同一个道理, 这里不详细解释。

(4) 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与该企业的市场势力有直接影响, 一旦科技服务供应商提供独一无二的科技服务, 而且服务的质量、满足程度高, 那么它的议价能力就强。

(5) 客户议价能力。

客户的议价能力只是客户对科技服务供应商的影响力、控制力, 如果客户是供应商的重点客户及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 那么客户的议价能力就强。另外, 供应商与客户的议价能力还受供求关系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如果科技服务的替代性强, 那么客户的议价能力就强。

(6) 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竞争干预力。

这与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的政策法规条例有相似之处, 政府及行业协会通过发布政策、法规及条例的形式来影响科技服务市场的供求关系。

以上影响科技服务市场供求关系的六大因素如图2所示。

2.3 科技服务业固有特性分析法

这是一种通过科技服务业本身供求关系的本质特性来理解科技服务市场的方法。观察科技服务供应与需求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 在我国, 科技服务的供应是伴随需求的增加而呈现跳跃性的增长, 即首先是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导致科技服务行业有利可图, 相关企业投资科技服务行业, 从而增加供应来满足需求;一旦达到供应大于需求, 行业利润就达到一种薄利阶段, 科技服务水平下降, 于是科技服务停滞不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派生出大量科技需求, 又导致了科技供需的矛盾, 再次激发科技供应的增加。可以说, 科技服务的供求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科技服务供应在大部分时间比企业需求滞后一段时间;二是科技服务的供需呈现一种螺旋式的向上推进关系。

为了实现科技服务供需的良性平衡, 处理科技服务市场的供求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科技服务供应的质量及效率, 更多地满足企业需求的增长。我们在进行科技服务供应的投入时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即提高科技服务的水平, 包括从效率、便利性、低成本来提高科技服务的水平。二是采取相关措施引导企业产生良性需求, 避免非理性的科技需求, 实现科技需求的合理分配与控制。

3 科技中介机构与供需双方的协作分析

3.1 与技术供方的协作

3.1.1 信息收集方面

(1) 标准的制定

科技中介机构负责技术信息采集标准的制定, 包括技术信息的所属行业、先进程度、信息编码、信息说明等。

(2) 技术的范围

重点收集本地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 同时面向全国收集技术、专利、专家等信息, 以及与各市、县企业有密切联系或合作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信息;另外也需要收集海外的技术成果信息。组织、动员和发挥广大技术供方的积极性, 共同做好技术信息的收集工作。

(3) 信息收集的注意事项

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在这方面的运作经验是: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组织、发动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 不能以项目为本, 因为科技人员是科技成果的直接生产者, 是科技成果的直接载体, 抓住了人就抓住了科技成果的源头, 有成果可以谈转让, 有技术可以谈开发、谈合作。所以, 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大学、科研院所收集信息, 不能只满足于信息、成果的数量, 还要按专业类别收集一所大学、一个科研院所高级科技人员的专业主攻方向、服务能力、主要科技成果、联系方式等信息。

3.1.2 技术评估方面

(1) 技术产品的特殊性

技术是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一种工艺、一项服务, 这种知识可以是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植物新品种等, 可以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 也可以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企业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方面。技术的价值在于其内含信息, 技术供方在交易中不能将技术的内含信息全部披露则无人购买, 而买方在不知技术的全部内含信息时很难充分肯定它的价值,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价格达成一致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 科技中介机构需要提供技术评估服务, 以保证技术成果的可靠性, 同时分析技术受方应用该技术的可行性。

(2) 技术评估与知识产权

科技中介机构在为技术供方进行技术评估时, 可能知悉企业的技术成果, 这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出于法律的考虑, 科技中介机构非常有必要与技术供方签订保密合同, 或者在服务合同中约定明确的保密条款。当然, 也可以委托技术评估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3.1.3 技术反馈方面

(1) 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究方向

自1994年在上海宝山钢铁集团设立了第一个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 迄今为止我国已陆续成立了1 30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然而, 在轰轰烈烈的挂牌仪式后, 一部分工作站实际上连一个博士后都没有招到, 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任何的科研工作, 四分之一的工作站成了“空壳”。2005年人事部对全国9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66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 对其中存在问题的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4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出警告并限期一年整改;到了2007年, 对仍然整改不力的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予以撤销设站资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企业不了解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们所从事的研究方向, 而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师和学生也不了解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科技中介机构应通过广泛地收集、发布信息, 肩负起科技创新桥梁的工作。

(2) 解决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中的资本“瓶颈”

仍以浙江为例, 浙江企业家具有强大的购买技术和合作开发的经济实力, 于是, 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把“企业家投资10个亿于企业难题、科研课题研究”的消息发布出去, 希望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有所支持。高校和企业之间也可以直接创办新技术产业化上市公司, 对高校的科技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和重组, 在明晰产权后实行股份制改造, 即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的企业控制法人股, 并对有开发前景的若干新技术成果公开向社会募集公众股, 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其尽快上市。例如, 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部同西安仪表集团公司合作建立西仪浙大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转让了该部开发成功的SUPCN0JX-100集散控制系统和SUPCONJX-2A0无纸无笔记录仪的总装技术和生产技术;该中心同浙江省经济技术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迪康自动化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大力推销SUCPNO系列产品系统, 等等。通过这些产学研的合作, 解决了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中的资本“瓶颈”问题, 使SUPCNO集散系统和仪表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同时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统计。全国许多省市的高校、科研机构都已迈出了这一步, 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才、东大阿尔派等。

3.2 与技术需方的协作

科技中介机构除了为技术需方提供融资、评估等服务, 还要在以下几方面与技术需方开展业务往来。

3.2.1 信息发布方面

(1) 与技术需方保持密切联系

科技中介机构要和技术需方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协作, 源源不断地获取客户的技术需求信息, 包括难题求解、求助信息以及其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 旨在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交流, 为咨询、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开展招投标

随着“招投标法”的颁布与实施, 招投标制度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采购和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公开招标是指以招标公告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招标人;邀请招标是指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投标人。科技中介机构将组织有关专家或机构对投标方进行审查;对专业性强的技术创新项目, 科技中介机构应对有投标意向的企业进行资格预审后发出招标文件。

3.2.2 合同履行方面

科技中介机构为技术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例如北京交大科技发展中心在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时为促成交易, 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增加了部分条款:约定乙方 (技术让与人) 要在规定期限内试制、生产合同产品;约定甲方 (技术受让人) 要保证产品通过测试和国家认证;双方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后正式生产合同产品, 乙方以不低于一定数额的资金和以获得的该合同技术在规定区域内的排他实施许可权投入, 一般占股比例为60%, 甲方以该合同技术在规定区域内的排他实施许可权投入, 一般占股比例为40%, 无论今后公司怎样增资扩股, 甲方占股比例永远不变。这种合作具有风险共担、利益明确的特点, 对促使成果迅速转化、形成产业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3.2.3 信誉管理方面

良好的信誉和高质量的服务是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重点之一。为提高信誉度, 科技中介机构在加强项目日常管理、例行的年度中期、末期项目检查工作的同时, 还要加强项目过程管理, 对于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技术需方实行重点跟踪与管理, 建立项目档案, 了解和掌握项目计划进度、难易程度和进展情况, 出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避免出现纠纷甚至拖延合同期限,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3 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注意事项

(1) 完善科技中介业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

科技中介人员需要深入各技术创新主体, 取得他们的支持, 收集技术供需信息;对技术信息进行评估和调研, 以提高技术转化的成功率;签订多种法律文书, 规范化操作。因此, 科技中介人员需要具有技术专长, 懂经济、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如无锡市经纪人协会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家技术经纪人分会, 2007年该分会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技术经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调研, 提出发展规划;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对技术经纪人主体进行审查, 把技术经纪活动置于法制化轨道;同时也对维护技术经纪人的权益提供了组织保障。

(2) 注重客户关系管理

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进行定期的沟通;收集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信息、专家的研究领域信息, 收集企业需求的技术信息, 并将技术供需信息分类;召集专家分析各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及时、准确地向技术供需方传递信息;为各会员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中介人员, 促进技术交易进行。

(3) 规范法律程序

首先, 科技中介机构要签订技术中介服务合同。技术中介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为另一方与第三方订立技术合同进行联系、介绍、组织工业化开发, 并对合同履行提供服务所订立的合同。其次, 科技中介机构与委托各方之间签订技术成果保密合同, 包括合作开发保密合同、委托开发保密合同、技术转让秘密合同、中介服务保密合同、正式合同订立前的技术成果保密合同等。再次, 科技中介机构协助委托方对各合同进行公证。当事人申办技术合同公证应当到其依据地或合同签订地的公证处提出申请, 填写公证申请表并提交材料等。

4 小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现状, 指出了我国当前技术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存在着双向不足, 结合科技服务业的自有性质, 提出了研究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竞争理论分析及其本身固有特性分析三种思路, 最后对科技中介机构与供需双方做好协作分别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为科技服务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袁海.改善我国商品供求关系的几点思路[J].经济工作导刊, 2004 (8) :14-15.

[2]王梅花.农业技术创新供求研究[EB/OL].[2006-09-12].http://www.foodqs.com/news/gnspzs01/2006912104357.htm.

[3]王继祥.中国仓储协会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物流技术与运用编辑部, 2004:37-39.

[4]刘凤朝, 王元地, 潘雄峰.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J].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9) :159-160.

[5]黄跃雄, 胡军.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供求作用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0) :86-87.

[6]李辉.技术中介机构运作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38-42.

[7]王艳.湖南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12-15.

[8]徐顽强.区域创新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25-127.

[9]ROBERTC LICH, BROOKS A BENTZ.Third party logistics update:annual U.S.user and provider surbeys[R].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3.

供求关系 篇9

一、“供”的调控措施

(一) 实行运力总量控制

1. 保持运力总量的微增长。

随着人民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运力的总量也需相应的增加,但考虑到目前运力运量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适宜暂时确保运力增长速度小于需求量的增长速度, 以便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达到相对平衡。在寻求运力运量平衡的同时,不只是追求运力运量的绝对相等,相反,考虑到出行需求的波动性和层次性,应适度保持运力总量适当超前于客运需求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合理地满足人民的出行。

2. 平衡运力的分布。

目前,虽然运力总体大于运量,但运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就造成部分线路运力过剩,而部分线路的运力却相对不足,考虑到这种运力分布的不均衡性,对确需增加运力的线路的,要在有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新增和调剂的方法,在条件可行,调剂的运力符合新增运力的技术条件和要求的,首选调剂方法,经过这样不断的增加、调整,在寻求运力运量总体平衡的同时,以达到局部内运力运量的平衡。

(二) 把好运力、班次的变更关。

1. 运力的更新关。

我们先看一下近些年运力的更新过程。通过调查,20世纪90年左右投入的运力基本上都是19座左右的普通客车,到20世纪初基本都更新为25座左右的中级客车,到目前,一部分车已经更新为33座左右的高级客车。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运力数不变情况下,运能却大幅度提高。以1辆19座客车更新成33座计算,运能提高了73%,实际上运力运量的平衡就是运输能力和需求能力的平衡,因此,表面看运力是控制了,但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导致了运力运量矛盾的加剧。笔者借助惯用的数据标准,认为运力更新,座位增加,但必须确保更新后运力的实载率要达到70%左右。

2. 班次的变更关。

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加上运力的不断更新升级,客运车辆的运行速度成倍增加。以连云港至南京为例,两地间320公里,车辆以前只能日发0.5班,即一个单程,目前每天往返,时间还绰绰有余。这说明一个问题,在运力数不变的情况下,班次增加1倍,运能就增加1倍,反过来讲,班次增加1倍,就相当于运力增加了1倍,这种连锁效能反应无形中加剧着运力运量的矛盾。但为了充分利用道路和运力资源,对符合增班要求的运力,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在这方面需要把好关的就是要防止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歇人不歇车的方式增加班次,对这种现象应严格控制。

(三) 取缔经营权到期的不合理的客运线路。

目前,大多数地区均实行了客运线路经营权使用期限制度,并由客运线路许可部门与客运线路经营单位签订了合同。大部分客运线路在许可时的环境下是合理的,但随着客运市场的发展,人民群众出行方式、习惯的改变、道路的改建、新建以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等,致使部分已经运行的客运线路就凸显出许多弊端,如:线路走向的不合理、客流量大量萎缩、客运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随之出现了,另外,也存在部分线路从一开始运营时就存在其弊端,如:客运线路重复太多、车型不适应需求等。因此,为了合理解决设置不合理的客运线路,合理利用客运资源,充分满足旅客需求,进一步促进客运的供求平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了,取消到期的不合理的客运线路。

二、“求”的调控措施

(一) 做大做强客运企业,实行“四化”经营。

道路客运企业要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来吸引更多的需求,因此,就离不开道路客运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标准化的“四化”经营模式。实践中要以经济效益好、服务质量优、经营管理水平高且有一定规模的客运企业为核心,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并购及股份制等形式,组建省、市、县三级区域性的运输集团,实行带动道路运输全行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按照“抓大带小”的原则,对于中小型客运企业,要通过兼并、承包、托管、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制形式,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中小运输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二) 因势利导,服务农村

随着农村道路的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化将是道路客运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也是道路客运进一步拓展市场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客运,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客运经营业户的扶持和指导力度,培育农村运输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客运经营行为,使农村客运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其次要做好城镇与农村客运规划的统一,大力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使农村客运与城镇客运无缝衔接,增加农民乘坐农村客运的方便程度,为农村客运吸引客源带来优势;第三要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大力扶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乡村客运班车有效益、能运行起来;第四要合理组织安排运力和线路。农村客运需求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很不均衡的,这就决定了农村客运经营必须具备较大的灵活空间。如果严格按客运班线的“三定”要求来经营,势必产生有时运力不足,有时运力过剩的矛盾。因此,运输管理部门组织开通农村客运班线,必须就客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做充分的调研,开通一些区域内的、时间段的临时线路,这样可以保证运力的充分利用,合理节约使用道路客运资源。

(三) 线路车型合理,方便乘车,提高竞争力

吸引客流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能否提供适合乘客需求的服务,而道路客运的自身相对灵活性正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因此,道路客运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客运线路的网络化、合理化方面下功夫,为乘客提供便捷的出行,在运营车辆档次的合理结构方面做文章,为乘客提供多种选择余地,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为此,要提高道路客运整体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运输体系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自身线路和车型的合理性和多样化。

比起铁路、航空,道路客运线路的设置是有很大优越性的,可以说只要能通车的地方,客运线路几乎都可以延伸进去,这一点,铁路和航空是无法相比的,因此,在线路布设方面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坚持“优化中间,发展两头”的调控思路,调整和优化干线客运线路主体经营、车辆结构,重点发展省际客运线路和高速客运线路,积极拓展农村客运线路,努力探索在道路条件好、路网密度大,客流量大的城镇间开行“公交式”运营班线。

在车型选择上做到:一是省际中心城市间客运和高速客运,重点发展大型高级客车及卧铺客车,坚决淘汰老旧卧铺客车;二是各市间快速客运及重点旅游线路,重点发展中型高级客车或小型中级客车;三是中小城市间客运根据当地经济水平选择车型,逐步淘汰老旧车辆;四是农村运输线路,重点发展安全性好、经济实用的客车。

(四) 融入综合运输体系,吸引更多客源。

目前的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路以及管道五种,其中旅客运输主要是公路、铁路、民航以及水路四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出行需求不断增加,以上四种主要旅客运输方式的运输量也在逐年增加,同时,四种主要旅客运输方式的衔接也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依赖以及互相促进都在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运输方式都在竞相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也都离不开整个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但哪种运输方式能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到主导地位,这就与此种运输方式的自身优越性有关了,因此,公路旅客运输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融入到综合运输体系中去,充分发挥自身优点,合理避免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客源。

总之,道路旅客运输供求关系的调控是一个较系统的工程,既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合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道路旅客运输供求关系的调控无论是“供”的方面还是“求”的方面,主要是从发挥自身优势、调整自身存在弊端入手,再结合适当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才能真正达到调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丽梅.中国道路运输[M].北京: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

[3]关于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交公路[2001]298号) [R].

供求关系 篇10

新密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开发方式粗放, 综合利用程度低, 浪费严重

矿山开采中, “有水快流”、“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无序竞争”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乡镇集体矿山和个体矿山, 开采方法原始, 技术装备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 生产安全条件差, 回采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多数矿山未考虑共、伴生矿产的回收, 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1.2 采煤技术及装备水平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 矿山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特别是众多小型矿山仍采用土法开采。此外综合利用、深加工技术落后, 造成大量废气、废渣、废液排入大气、水体和地表。而大多数乡镇集体和个体矿山, 为了经济利益, 不愿在矸石堆放、尾矿处理、废水废气排放和土地复垦等方面投资, 致使全市矿山环境仍在恶化, 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严重, 土地被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山体滑坡、泥石流、矸石山自然发火、地面裂痕塌陷等自然灾害。

1.3 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深度、广度不够

地质勘察工作投资少, 技术装备陈旧, 人才流失严重, 人员结构不合理, 造成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 成果资源不能满足新密市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找矿探矿工作进展不力, 已发现的煤炭储量增长缓慢, 随着开发利用的日益加大, 探明资源总量呈负增长趋势。后备基地和资源储量也相对不足。国有五大矿务局开采深度一般已达300m~400m, 有的已深达700m~800m, 除松藻矿务局储量比较充足外, 其他矿务局保有储量不足, 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新密市煤炭工业的发展。

1.4 煤炭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存在不足

煤炭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矿业管理体系分散, 政企不分, 造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和执法力度不够, 使无证开采、乱采滥挖、乱探等现象仍然存在, 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资源国有意识薄弱,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矿业权争议现象也时有发生。

1.5 煤矿事故频繁, 安全隐患大

由于小矿山和乡镇煤矿多, 技术装备落后, 人员素质低, 安全意识淡薄, 加之许多企业主只注重经济利益, 及时注重安全的大矿山也不例外, 新密市百万吨煤矿生产死亡人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矿山事故频繁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见表1。

1.6 煤炭资源品质差, 开采难度大

新密市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但一般含硫量高, 赋存条件差, 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复杂, 顶板垮落、底臌、水、火、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自燃及突水等自然灾害事故常有发生。薄煤层和极薄煤层多, 煤层倾角大, 重点煤矿厚度在1.3m以下的薄煤层占50%左右;乡镇煤矿所采的煤层绝大部分为薄煤层和极薄煤层, 煤层倾角大于45°的产量占20%~30%, 致使开采困难。

2 新密市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

2.1 可供性评价

煤炭资源可供性评价, 是根据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采用收益现值法, 建立煤炭资源可供性评价模型, 以社会平均收益率确定煤炭资源可供性标准来完成的。把储量划分为可供的和不可供的两类。

当前条件下查明资源储量中的新增可供储量与已查明资源储量相比, 所占比例很小, 可供储量从可供性的角度考虑为16.36亿t。

2.2 可供性分析

新密市近年的产销基本平衡;原煤生产大于需求, 余额销往外;低硫精煤产量不足, 尚需外省调入。今后数年煤炭供需状况仍将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除市内自给外, 尚有一定余量外销。

新密市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分两个层次, 一是煤炭生产能力对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 二是煤炭资源可供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

煤炭生产能力对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 是指一定时期煤炭生产能力对需求的, 满足程度, 它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可供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一般来说生产保障能力高, 储量保障能力也高;但供应能力低, 不能认为量的保障能力也低。如果储量很大, 但开发力度不够, 也可能出现不能满足需要的现象。

煤炭资源可供储量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最大限度, 实际上可供储量的保障能力还必须通过供应能力来实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可供储量对国民经济的实际保障能力通常要低于理论上的保障能力。

目前, 新密市原煤生产能力2400万t/a, 按新密市煤炭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 新密市将在沥鼻峡煤田新建300万t/a的矿井、在兴隆煤田新建45万t/a的矿井、煤矿改扩建新增能力300万t矿井, 确保2010年新密市煤炭生产能力将达3000多万t/a。从生产能力方面来说, 煤炭产量能够保证新密市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及民用用煤, 再适当控制出煤和适当从市外调入少量优质煤, 煤炭生产量基本上能满足新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根据新密市煤炭资源的储量状况, 新密市各煤田 (含煤区) 煤炭资源储量分布情况, 可知目前新密市煤炭保有量22.96亿t, 累计查明储量30.19亿t, 若按每年生产和消耗3300万t计算, 可开采90a左右, 因此, 从资源储量方面考虑, 新密市煤炭资源量能够保证新密市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所需。

3 新密市煤炭资源可供性保障措施

为实现新密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提出以下矿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3.1 政策先行

(1) 加大力度贯彻实施《煤炭法》, 强化煤炭行业管理, 抓好乡镇小煤矿整合, 总量调控。整顿和规范矿山经营秩序, 取缔关闭无证违规煤矿, 依法保护合法矿井和经营者权益。

(2) 制定和实施统一协调促进节能的环境政策。为确保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能源高效利用, 需要建立基于新密市资源特点, 统筹规划、协调一致的能源和环境政策。煤炭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上使用, 同时配套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等, 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率, 另一方面集中解决二氧化硫等污染问题, 做到高效、清洁利用煤炭, 是最经济有效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办法。

政府机构要带头节能, 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和支出标准, 建立和完善节能规章制度, 努力降低能源费用支出, 发挥政府节能表率作用。

(3) 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新密市能源结构需进行一些调整, 实行能源的多元化。在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 发展水能、天然气、地热等能源, 提高水能、天然气、地热在能源中所占比例。

3.2 加强政府市场调控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保证体系。通过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调运控制, 实现煤炭出市转内销, 首先保证市内对煤炭的需求。此外, 通过政府促成电厂与煤矿企业签订中长期供销合同, 消除煤矿的后顾之忧, 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交易市场监控, 建立总量调控预警机制。

3.3 推进科技进步

从改革采煤方法、改进开拓部署、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和安全装备能力入手, 提高单井规模、单产单进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降低吨煤单耗, 不断提高采掘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 提高单井效益, 实现全行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高硫煤的洗选、脱硫和提高开发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加大以防治安全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 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3.4 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输送途径

煤炭资源产地往往地处偏远, 远离中心城市, 因此,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大容量、长距离的特点, 原煤集散需要建立相应的输送渠道。着重加强公路、铁路等煤炭资源输送渠道的建设,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降低成本。

3.5 加强煤炭资源储运场地建设

由于煤炭生产能力不可储存, 一旦停产、限产、出现工作面垮塌、矿井积水、煤炭自燃等一些不可预测问题, 保持平衡生产对煤炭能力的发挥和安全生产都最为有利。市场的需求往往弹性很大, 加上小煤矿每逢冬季年关都会习惯性的放假, 使供需关系失衡。为了平衡产需矛盾, 必须加大储煤能力的建设。同时, 要把煤炭装卸码头规划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积极推进煤炭集散码头的建设。

3.6 提高经费保障

对一些基建投资较大的项目, 向银行贷款是筹集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也可引进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或财团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包括国债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矿产资源补偿费资金、库区可持续发展基金等;争取国家对安全生产、矿山救护等完善配套进行扶持的资金。规划经费以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为主, 中央财政为辅, 多渠道投资, 经费专款专用。

3.7 加强优质煤的开发

煤炭资源的来开发利用率要突出地区特色, 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新密市绝大多数煤炭含硫量大于3%, 优质煤比较稀缺。因此应加大优质煤的勘探力度, 尽量减少含硫量高的煤炭的开采。重点保护优质煤炭,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争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尽快做大做强, 形成有竞争力的煤炭产业。

3.8 加强矿井生产安全

新密市煤炭赋存条件较差, 特别是煤层赋存条件差。瓦斯、自燃发火、煤尘、煤与瓦斯突出、煤尘与瓦斯爆炸、水害、顶底板等灾害严重。633个煤矿井中80%以上矿井属易垮破碎顶板, 开采时易发生顶板垮落事故。新密市共有77对矿井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有55对矿井具有煤尘爆炸危险, 有自燃发火倾向的矿井271对, 此外, 还有些矿山存在滑坡、矸石泥石流、山体活泼、矸石山自燃等地质灾害威胁。

矿山应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加大以防治安全事故,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严格执行矿井安全生产规程,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安全。使煤炭生产正常进行。

4 结语

(1) 煤炭资源是新密市的主要优势矿产资源, 今后数年煤炭供需状况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除市内自给外, 尚有一定余量外销。

(2) 根据对新密市煤炭资源储量及可靠性分析, 新密市煤炭资源量基本上能满足新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 加强政策先行等8点措施可有效保障新密市煤炭资源的可供性。

摘要:以河南省新密市下辖的各级煤矿山为背景, 以国家现行的矿山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为根据, 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与可供性保障措施等角度对矿山资源开发及资源供求进行相关研究, 对新密市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供求关系 篇11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 银行信贷 供求角度 关系分析

1、研究背景

近几年,在金融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相继发生金融危机,如日本的地产泡沫,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的次贷危机,这些危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我国自2003年起,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推动下,加之银行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业迎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繁荣时期。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但同时,居高不下的房价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房价的不断攀升,银行信贷资金被认为是主要推动因素。因此,本文尝试从供求视角分析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关系,以期对此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关系基于供求视角的分析

纵观世界各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银行信贷的扩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可小觑。每一次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都伴随银行房地产信贷的大规模扩张,而银行房地产信贷的大规模扩张又引起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房地产价格就在这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

2.1、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而银行信贷影响房地产价格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供给角度的房地产开发信贷;另一方面是基于需求角度的个人购房按揭信贷。首先,房地产开发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开发投资。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主要是通过银行的信贷资金作为前期的投入资金,以此撬动整个房地产项目。因此银行给予开发商的信贷额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开发商的开发投资。同时,贷款利率也会影响房地产商的开发投资,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成本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影响很大,较低的资金成本对提高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房地产需求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银行基于商品房抵押物价值的不断上升而加大对个人购房的信贷额度,这极大的增加了个人的购买能力,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需求过热的现象。同时,低贷款利率一方面减少了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增长率超过信贷利率使得消费者更愿意通过贷款购房,从而获得收益。

2.2、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房价上涨使得更多银行资金进入。首先,从需求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上涨会提高居民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作为居民所持有的最重要的资产,房地产在居民财富结构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因此一旦房价上涨,居民的财富将随之增加,根据传统的财富效应理论,居民的财富增加会导致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基于房地产价格继续走高的良好预期,使得消费者会继续以住房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购房投资。其次,从供给角度看,房地产价格上涨影响房地产商的开发投资;当市场中房地产价格发生波动,那么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行为将受到影响,根据传统的托宾Q理论,如果市场中的房地产价格高于房屋的重置成本,那么房地产开发商会积极增加对房地产的投资,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额的投资回报率,使得房地产商会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而此时银行中的房地产抵押物的价值也会随之高涨,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取银行贷款能力相对增强,从而银行的开发贷款也会增多。

3、针对理论分析的政策建议

我国现阶段金融结构和体系发展尚不健全,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与银行信贷资金的扩张程度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我国的房地产业高度依赖银行的信贷资金,使得房地产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机构。因此,如经济逆转,危机降临,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部门。针对以上的分析,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注重调控政策内容以及时间上的协调性。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从需求市场传到供给市场会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政府出台的政策应充分考虑到供需方时间上的不一致性,才能防止前期资金流向过多,以及后期的资金支持不足。真正从抑制投机需求、增加供给上控制房地产价格虚高,使得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第二,调整信贷结构,合理配置资金流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支持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存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我国的个人购房按揭贷款的贷款期限一般是15-20年,很多甚至都达30年,而银行存款以5年以下短期存款为主。因此,对于发放个人购房按揭贷款的银行而言,短存长贷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严重威胁到银行信贷资金的稳健运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调整信贷结构,合理配置资金流向,避免资金流向高风险的领域、催生泡沫。

第三,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更大程度上分散银行风险。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高度依赖银行信贷,而银行信贷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信贷,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很大一部分积聚在银行部门,一旦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首当其冲的是银行部门,银行部门承担着房地产市场大部分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倡导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分散房地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瑾.房地产价格变动与银行信贷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定量分析[J].经济师,2011(12):74-78.

[2]项卫星,李宏瑾,白大范.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日本及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J].国际金融研究,2007(3):54-60.

[3]王艳楠.银行信贷对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影响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1.

作者简介:

供求关系 篇12

8月22~23日, 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秸秆养畜现场会召开。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 中央高度重视当前牛羊肉供求关系趋紧, 价格持续上涨情况。将下大力气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 推广秸秆养畜模式。

于康震表示, 努力增强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将成为畜牧业保供给的一项重点任务, 秸秆养畜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以大幅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稳步增加秸秆饲用量为目标, 大力推进秸秆收集加工集约化、处理利用标准化、市场流通商品化。

2012年, 8个牧区省份牛羊肉产量415.4万吨, 同比增长3.2%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3.8%, 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201年, 全国秸秆饲用量达到2.2亿吨相当于6000万吨饲料粮, 增加农业产值1000亿元。

上一篇:根尖切除术下一篇:中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