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农业

2024-08-13

中俄农业(共5篇)

中俄农业 篇1

中俄两国陆路相连,拥有漫长的陆地边境线,交通便利,发展边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且中俄两国相邻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相近,这为中俄开展农业合作,特别是发展对俄边境农业贸易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文件指出,要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实行企业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制度和国际认证,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国际互认。“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此战略促使中俄农业经贸关系有所升温。但是,截止目前,中俄农业合作项目不多、规模不大。中国应加大“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强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在俄农业领域投资,推动对俄农业合作深入发展。积极开展两国农业领域的合作,扩大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对于提升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和促进亚洲区域合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走出去”背景下的中俄农业合作现状

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后,中国政府,一方面考察了解俄罗斯农业投资政策、农业生产条件、投资开发潜力等,积极与俄各州、区政府签订政府间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协议,带动企业、农民、技术、设备和生产资料走出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定期互访和友好交流活动。

(一)目前中俄农业主要合作方式

1. 农业劳务合作。

目前,中俄农业合作仍以劳务合作为主,中国农业劳务主要输出到俄远东地区。在解除行政限制的条件下,吸引中国劳动力到远东地区种植和加工农作物是促进远东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之一。2009年俄罗斯规定将外来劳务人员保险由过去的要求用人单位在保险公司办理改为强制险。这个保险制度有利于中俄劳务合作的发展。

2. 农产品贸易。

我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主要以蔬菜、水果为主。俄罗斯是世界第五大水果消费市场,而中国由于水果出口品种齐全、营养丰富、运输便利、价格低廉等优势,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水果进口国之一。

3. 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有以下三种:(1)租赁土地。黑龙江省、吉林省已累计在俄罗斯投资约2亿美元,承租俄罗斯土地开展种植,自我管理、自负盈亏。项目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为大豆、西红柿、茄子等。(2)买地。中方买主购买俄方土地使用权,通常是49年。中方买主雇佣国内农民和技师耕种,自带所需的农机具、种子、农药和技术等,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双方合作生产。例如,在俄罗斯的瓦俩格园艺农场,俄方负责提供土地、生产机械、运输车辆,并为中方技术人员办理在俄居留手续、提供食宿;中方负责提供种子、农膜、技术和农药。用工费用各半,利润分配各半。

(二)中俄农业合作的主要措施

1. 政府搭台,助推农业“走出去。

在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近两年,中俄两国友好交往,互开国家年。双方高层领导互访,促进了中俄两国的友谊。俄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于两国农业合作的优惠政策,如土地租赁期最长可延至49年等,加强了中俄农业合作。2008年黑龙江省举办了“中俄农业合作论坛黑河峰会”,构建内外合作的平台、农业科技交流的中心、农产品进入俄腹地市场的通道和国内企业进入俄罗斯开展农业合作的总部基地,加快了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

2. 建立出口基地,助推农业“走出去”。

2007年,中俄最大的贸易口岸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辟建了中俄边境自由贸易区,以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成为外国投资两国市场新的桥梁和纽带。2009年4月21日,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企业可以十分方便地进入以俄罗斯为主的国外市场,使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更加顺畅,借助这个平台,口岸功能得以放大,将更大促进中俄农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3. 改善出境与运输条件,助推农业“走出去”。

2008年新疆竞天投资有限公司在霍尔果斯口岸投资,建设关于出口农副产品保鲜、仓储、配送交易服务的项目,此口岸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农产品出境的“快捷绿色通道”,保障了农产品快速通关,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目前,黑龙江省正与俄罗斯合作打造内陆货物跨境联运通道。这样,相对低廉的海运成本和畅通的海运通道将更有助于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销往俄罗斯。

4. 建设对俄蔬菜出口基地,助推农业“走出去”。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把对俄农业合作提升到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了对俄出口蔬菜基地建设、深化了对俄农业境外综合开发、新建了对俄农业综合项目、实施了赴俄农民工培训工作,使对俄农业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快速发展。

5. 俄方出台赴俄农业开发政策,助推中国农业“走出去”。

在中国政府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后,俄罗斯也不断改革并出台了一些有利于赴俄农业开发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俄罗斯农业机械进口税费较高,但农业企业税却大幅调低,过去对70%以上收入来自于农业的企业要收18%的产品销售税、收纯利润30%的利润税,而现在只收6%的产品销售税,综合测算生产支出有大幅度下降,赴俄农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二、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俄罗斯对农业劳动力的引进限制严格

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俄罗斯缺乏劳动力,我国企业需从国内引进大量劳务。而俄罗斯对引进外籍劳务采取了较严格的管理制度。俄对外国务工人员进入本国也比较敏感。引进外籍劳务给失业人数与日俱增的远东劳动力市场增加了一定的压力,因此俄罗斯人有一种排外的心理。

(二)俄罗斯农资缺乏,农业种植成本高

具体表现为:(1)俄罗斯各类农机具老化比例达60%以上,保有量大幅度下降,农机供不应求,价格昂贵;农药、化肥生产工艺落后,且价格居高不下。(2)我国农用物资出口困难。俄海关控制黑龙江省农用物资出口,境外农业项目所需农用物资出口困难。(3)农用机械过关费用过高。每台小型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过关费用几乎相当于机械价格。

(三)俄罗斯投资环境欠佳,贸易秩序不规范

投资环境欠佳主要表现为俄政府和企业对吸收外资的准备不足:俄罗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外国投资立法程式,没有出版过一部完整稳定的外国投资法规,没有一本稳定而明确实用的外国投资指导手册,没有一部明细的投资专案汇编,没有良好的资讯服务。而且税制不健全,企业的税务负担沉重,要缴纳的税费种类繁多,投资者税负过重。另外,俄罗斯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法规政策不明确,变化太多。俄罗斯贸易规模随市场需求的波动性较大。俄经贸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随意性强、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高,使得中方农业企业对俄农业“走出去”的步伐艰难。

(四)农产品准入还没有放开

俄对我国农产品在农产品检疫等方面有一定限制。例如,2009年俄临时提高大米进口关税,每公斤大米的关税从原0.07欧元提高到0.16欧元,该命令有效期为2009年2月15日—5月15日。该关税保护政策限制了我国大米进入俄罗斯市场。

(五)农业信息交流不畅

表现为民间农业领域交流不多,双方信息反馈不畅。中国农业民间资本对俄罗斯农业的现状和优势掌握不够,双方没有建立完全畅通的交流平台,缺乏长期投资的战略眼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发展。

三、“走出去”战略下加强中俄农业合作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的推动作用

应将两国农业合作列为中俄经贸合作分委会重要议题予以推动,指导和推动我国在俄远东地区合作项目的实施,并作为扩大我国对俄农业“走出去”的切入点;要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敦促俄罗斯为中国劳务人员办理赴俄劳务手续提供便利。此外,按照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前期费用资助。

(二)加强对俄农业合作的技术支撑

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走出去,开展对口考察洽谈活动,引进俄罗斯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农业技术人才,在俄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加快试验、繁育和推广,满足境外农业合作项目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实现对俄农业劳务科技升级,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农业劳务人员对信息的需求,提高境外中国劳务人员的科技素质和专业技术,为中国农产品“走出去”培养高素质劳务人才。

(三)有针对性地开拓俄市场

俄罗斯很注重环保,严禁中国农药入境。在俄本地没有有效的灭草农药,进口农药数量少、价高且难买。中国应加强创新,研制环保无污染的有机农药,在俄罗斯建设有机农药加工厂,打开俄罗斯农药市场。同时,要对俄开展农机供应、租赁和作业服务。我国小型农用机械价廉物美,适合俄罗斯农业发展需求。可在俄罗斯建立农机服务中心,开展农机具的销售、租赁和维修业务,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发挥我国农业生产工具和作业优势。

(四)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合作机会

当前,要充分利用俄可能出现的农业危机的机会。2009年2月俄罗斯国有银行向农业注入35亿美元的短期贷款,农民获得了所需的种子,亟需燃料、杀虫剂、化肥。由于去年俄农民很难获得足够的银行信贷资金准备收割,今年仍有许多农民无法偿清贷款而影响了春播。我国要充分抓住这个机遇,实施农业走出去。同时,我国应该充分抓住俄罗斯实施加速发展西伯利亚与远东战略的机遇。对农、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合作生产国际市场看好的绿色食品和药品,打入俄罗斯市场,促进中俄农业合作更好的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在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存在着俄政府对农业劳动力的引进严格限制、农业种植成本高、投资环境欠佳、贸易秩序不规范、农产品准入没有放开以及农业信息交流不畅、俄经贸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农业企业对俄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比较艰难。要解决中俄农业合作现存问题,我国应大力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作用,努力促使俄政府做出积极反映,切实解决好一些实际问题;对国内企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对俄农业合作的技术支撑和创新,扩大在俄农业领域投资,推动对俄农业合作深入发展。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中俄农业,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邹秀婷.大力开展中俄农业合作的对策研究[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6).

[2]侯冬梅,郭春远,王攀峰.当前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技,2008,(14).

[3]王健梅.中俄农业合作潜力大[N].中国农业信息,2006.

[4]吴利红.中俄农业合作机遇挑战并存[N].黑龙江日报,2006-08-03.

[5]张桂英.中俄农业合作精彩“升级”[N].黑龙江日报,2006-11-03.

[6]宋魁,邹秀婷.转轨经济中的俄罗斯农业与中俄农业合作[J].西伯利亚研究,2000,(8).

中俄农业 篇2

刘延东表示,本次中俄大学校长峰会汇聚两国200多所大学的校长,共同探讨“中俄教育科学合作战略”,很有意义。大学始终在中俄人文交流中勇立潮头。中俄大学联盟不断拓展,学生双向流动持续升温,合作办学深入推进,为中俄务实合作注入了感情色彩、夯实了民意基础。当前,中俄两国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俄罗斯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正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各具特色、各有优长,合作基础好、潜力大。

刘延东对中俄大学合作提出四点期望。一是找准定位、顺应大势,主动服务两国战略对接和重大需求,引导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布局,提供智库咨询和科技支撑。二是进一步在人才联合培养、师资互训互用、研究团队共建、体制机制互惠、成果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提升大学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三是搭建更多更广的合作平台,创新合作形式,汇集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形成具有中俄合作办学特色的模式并辐射推广。四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交流互访,引导青年学生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障碍分析 篇3

(一) 农产品贸易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比较顺利, 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2004年为13.3亿美元, 随后稳步增长,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出现了大幅下降, 2010年快速恢复增长达到15.4亿美元, 对俄罗斯的出口由2001年的2.4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4亿美元, 增加了526%;从俄罗斯的进口由2004年的8.5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3.87亿美元, 中俄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显示出中俄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 两国经贸发展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但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农产品进出口金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高, 总体看来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 进口比例也仅为14%左右。相比较于中国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实体、俄罗斯第十三大经济实体的经济规模而言, 这一比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正说明我国应加强对俄的农产品出口, 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的金额。

(二) 农业生产合作

1. 租赁土地。

黑龙江省、吉林省已累计在俄罗斯投资约2亿美元, 承租俄罗斯土地开展种植, 自我管理、自负盈亏;项目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地区, 主要种植品种为大豆、西红柿、茄子等。[1]

2. 买地。

具体来说就是, 中方买主购买俄方的土地使用权, 通常是49年, 付款方式是全部现金支付或部分现金支付;然后中方买主雇佣国内农民和技师耕种, 自带所需的农机具、种子、农药和技术等, 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3. 双方合作生产。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 以合作经营的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 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有利条件, 共同生产某项产品, 是契约式合营在生产领域的具体表现。例如在种植业方面吉林东创大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大豆品种方面的科技优势, 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同俄方开展合作开拓市场, 经验值得借鉴。

中方在俄种植大豆、小麦、玉米、蔬菜等, 耕地面积已达75万亩, 过境农业机械750台套, 赴俄劳务人员近5000人, 并在俄建立了科技园区。[2]中俄两国农业生产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森林采伐业等。

(三) 农产品加工业合作

农业合作当属最有合作潜力的领域之一, 而农业合作中最有潜力当属农副产品生产及其增值加工。专家计算, 通过加工, 稻谷一般增值20%~80%, 小麦增值40%~100%, 大豆可增值50%~100%, 猪可增值30%~50%, 精加工达1倍以上, 水产品加工增值1倍以上, 蔬菜加工可增值2~4倍。[3]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十年, 中俄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合作比较缓慢, 水平也不高。俄罗斯国内在农产品和食品的供应方面有大的缺口, 而我国是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且价格适宜、品种丰富、数量充裕, 这就为我们两国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领域合作提供了可能。我国可以利用俄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俄罗斯境内建立独资或合资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 俄方可以采用原料入股的方式合作, 企业不只局限于加工, 还可以把原料生产与加工相结合, 自给自足。在俄直接办厂的优点在于, 可绕过各种限制和关税壁垒, 可享受俄的对外资或合资企业在产品销售与设备进口方面的优惠政策。因此, 中俄双方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领域开展合作的潜力很大。

(四) 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约束因素之一是人多地少, 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只能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资源消耗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化农业的道路。

中俄双方农业科技各具优势, 互补互利, 加强合作, 可促进两国农业经济共同繁荣。目前中俄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已拓展到畜牧养殖、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植物油开发和种养殖业新优品种的培育和繁殖方面。

(五) 劳务输出的合作

中国农业劳务人员对俄输出, 仍然是中俄农业合作的主要形式, 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建材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中国农业劳务主要输出到俄罗斯远东地区, 派出主体为东三省及西北个别省区, 合作范围已从单纯的合作种植蔬菜发展到温室建设、楼房建设、森林采伐、土地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

二、中俄农业经贸合作中的障碍

制约两国农业经贸合作的障碍因素是多方面的, 综合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开发资金筹措困难

中俄两国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互补性, 但双方在资金方面并不具有互补性, 两国均处于转型时期, 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但是双方融资渠道窄, 资金缺乏, 这已是制约中俄农业经贸合作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30%~50%, 2006-2010, 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15.8%, 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依然不足。

就俄罗斯而言, 长期以来农业投入少, 忽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跨境农业合作涉及人员设备过关, 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投入、生产投入等, 一次性投入大、风险大、企业自筹资金有限, 国内外贷款都有很大困难。由于资金短缺, 有些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只能终止合同, 舍弃合作。

(二) 农产品贸易壁垒方面

在国际贸易中, 技术壁垒已占非关税壁垒的30%。[4]而俄罗斯为保护自身利益设置了绿色壁垒, 它是中国产品出口俄罗斯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农产品进口的相关法律法规繁杂且多变, 认证制度手续繁琐, 在商品认证方面, 并不采纳国际标准, 而是根据俄罗斯的标准, 不同的商品按不同标准进行认证, 手续繁琐, 这不仅浪费时间, 还将增加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由于国内要求不严格, 企业对食品营养程序认识程度不够, 因此在制作食品标签时效率低下, 且质量不高, 再加上国外对于标签的严格要求, 短时期内我国食品出口企业现状使中国对俄出口食品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三) 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合作的滞后

从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来看, 大米、玉米、大豆、蔬菜、畜产品等初级产品居多, 而农产品精深加工替代产品、系列产品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数量有所增加, 但出口企业规模小、贸易额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 俄罗斯海关在货运和客运工作中, 工作效率低

由于俄罗斯货运海关验关检查等设备陈旧、排队等候放行的运输货物的车队在边境各个口岸通关和检验工作效率低。俄罗斯货运电子报关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通关时间长, 手续复杂, 海关工作人员的腐败, 加重了中国企业的负担。俄罗斯海关经常把中国公司的农业经济合作的机械设备及劳务人员的日用物资按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五) 金融和税收方面效率低

中俄双方不能直接以本国的货币进行结算, 通过第三方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中俄两国虽然在对方国开设银行等金融机构, 但银行结算体系尚不完善, 金融机构操作不规范, 存在金融机构债务负担过重、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等不规范问题, 使合资企业资金往来极为不便。俄罗斯税收标准和体系繁杂, 企业税负沉重, 税收不规范, 乱收费现象普遍存在, 大多数中资企业陷入经常性亏损。

(六) 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小、效率低

我国75%以上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均为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他们信息渠道不畅, 对俄罗斯农业的现状和优势掌握不够充分, 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弱, 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规模经营。因而提高对俄罗斯的贸易层次与扩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 有助于扩大我国在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提高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效率。

(七) 农业信息交流不畅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快捷的农业信息体系, 充分发挥信息对政府和生产者的辅助决策作用。美国农业部在过去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 收集和发布官方的信息, 对全球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市场态势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分析和检测预警。

中俄之间农产品贸易信息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比较落后, 信息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很多农业生产部门和经营部门绝大部分缺乏长期投资的战略眼光, 政府有关部门和农产品贸易行业的专门网站建设力度不够, 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不畅, 使得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不足;加上民间农业领域交流不多, 双方信息反馈不畅, 不利于中俄两国民间资本对农业投资的及时掌握, 信息交流滞后逐渐成为中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促进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增进政府职能, 提升合作水平

中俄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合作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并取得了切实成效, 但两国政府在经贸领域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中俄两国政府应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 制定明确的经贸合作战略, 促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整体协调发展, 而不受临时的局部利益和国内问题影响, 制定健全法律法规, 设立高效的执法机构, 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为两国的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 组建企业集团, 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走出去”

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要把俄罗斯作为农业经济投资重点, 加快发展大豆、水稻、玉米等粮食种植, 生猪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一批集种、养、加于一体, 有发展潜力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项目要积极推广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提高境外农业开发水平。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 各级政府每年要不定期地组织种、养大户和加工企业,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与境外企业对接, 通过境外企业帮助夸大境外开发。

(三) 建立农业合作发展保险基金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经济合作的发展, 建议按照一定的比例有参保人缴纳保险金和各级财政的保险金补贴共同出资, 建立农业合作发展保险基金, 主要用于农业保险理赔和特定保险业务支出的专项资金。农业保险基金管理遵循因地制宜、公开透明、定向使用、结余累计, 专款专用的原则。

为积极推动中俄农业经贸领域的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或大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一定规模的农业风险基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业生产区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要免费向农民提供充分、及时、超前的信息服务, 定期提供俄罗斯地区的农产品价格状况及其运行趋势等基础性信息。鼓励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对俄农业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

(四) 给予农业保险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在种养两业实行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 对农业专业保险公司其他险种的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税金实行先征后返政策, 返还部分全额计入农业保险大灾准备金, 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用于以险养险, 反补农业, 提高农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五) 完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

借鉴国际先进的农产品贸易和管理经验, 按照农产品市场运行规则, 采用政府投入和农产品投资经营相结合的方式, 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可以先在黑龙江省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等边境地区完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 并利用该信息平台的作用规划建设一批辐射国内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条件成熟时可在俄罗斯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立体基地, 大力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 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精深加工产品, 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 推进中俄跨境农业经济合作和农产品贸易。

(六) 成立劳务输出服务和境外劳动力管理机构

构建中俄劳务协作平台, 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服务管理机构加强合作、实施监管和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外信息服务网络, 做好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预测和发布工作, 为中国劳务及时提供俄方资源、农业合作、气候条件、市场变化、产品供求和政策法规等服务, 维护中方劳务人员的正当权益, 为中俄双方劳务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服务。大力开展境外就业中介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积极支持成立国际劳务中介公司, 激活境外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市场。

摘要: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 双方有着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 发展农业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两国农业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与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相称, 因此, 分析两国农业经贸合作的障碍, 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的发展非常必要。从两国的合作状况来看, 增进政府职能, 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走出去”, 成立劳务输出服务和境外劳动力管理机构, 完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建设将对两国的农业合作大有帮助。

关键词:农业经贸,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合作

参考文献

[1]张会.农业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中俄农业合作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9) .

[2]闫文秀.中俄农业合作优势互补前景看好[N].黑龙江日报, 2008-08-29.

[3]于事德.食品加工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

中俄农业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中俄经济战略合作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侧重于一般贸易及边境贸易问题。1996年,中俄发表了《中俄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至今已经20年,中俄合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7月,中俄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9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批准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2009年,中俄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俄罗斯《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国东北振兴计划》相继出台。2012年,国务院批复《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2012年8月,俄罗斯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给中俄农业及食品加工合作带来更多机遇。2012年9月,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又给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增加了推动力。2013年4月,《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已经生效,俄罗斯已经启动10万亿卢布远东开发计划。而东北三省一区作为中国对俄合作的先导区,国务院于2009年批准了辽宁沿海开放带、吉林长吉图开放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8月又批准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14年,黑龙江省变提出了建设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因此,将黑龙江及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五盟)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站和桥头堡,加快东北地区沿海、沿边开放协调发展及东部陆海丝绸之路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俄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农业合作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对我国与俄罗斯经济合作及贸易的研究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增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是认为我国与俄罗斯远东经济一体化及农业合作与贸易非常重要,应升级为国家级战略。于国政(1997)认为,中国与邻国存在着结构性互补优势,使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与邻国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因而与邻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补性。宋魁(1997)认为,中俄双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仅是两国的事,它将对东北亚、亚太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俄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决定了中俄合作开发俄远东和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于晓东(2001)认为,中俄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理应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推进中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陆南泉(2004)认为,应将俄西伯利亚与远东作为地区合作的重点,这里资源丰富,必将成为今后国际合作开发的新热点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我国安全有直接影响。聂松竹(2008)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由于参与的地区少,容易协调地区间的利益需求,这些地区具有地缘优势,有合作的基础与愿望,因而容易启动;另一方面,次区域经济合作容易产生示范效应,能够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正走向完善与成熟。

二是认为应加快与俄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是中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并提出了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宿丰林(2004)和王之光(2002)等人提出了中俄边境自由贸易区的不同模式,通过搞好试点逐步扩大到远东腹地。顾仲恺(2005)认为,中、日、韩共同组成自由贸易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想模式。陈柳钦(2008)、朱瑛瑛(2007)和张庆艳(2010)等提出了逐步建立不同的中俄自由贸易区模式。胡鞍钢(2001)认为,要建立一个公平的可预见的自由贸易市场环境,包括商品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广泛的经济、技术、教育、文化国际合作。李金波(2005)认为,辟建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自由贸易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成为中俄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栾晓波(2006)认为,黑—布地区基础条件好,特别是地缘、原材料、生产基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对应城市规模等方面的条件尤为独特和优越,是中俄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最佳区域,能够促进中国东北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区域经济合作。赵传君(2007,2010)认为,中俄贸易要扩大规模和实现战略升级的最佳路径选择就是实现中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并提出了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笪志刚(2013)认为,利用国家将启动新一轮为期十年的老工业基地振兴,并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项目的机遇,尽快向国家争取成立哈尔滨、牡丹江综合保税区的政策。索伶俐(2015)认为,建设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巩固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两国地区全方位经济合作,带动东北亚合作深入发展。

三是认为中俄远东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应是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并且有组织、有步骤、有顺序、有目标地与俄远东合作。盖莉萍(2010)认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应是“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郭连成(2007)认为,中俄两国地区间区域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是由两国地区间的经济互补性,特别是在能源、科技、轻工产品、劳动力资源等领域的互补性所决定的。姜振军(2012)认为,中俄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粮食安全问题,双方在农业产业化合作方面拥有良好条件,一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另一方面拥有要素禀赋互补优势。因而,中俄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从而共同确保粮食安全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刘爽(2011)认为,通过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开发的有机对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切实加快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实现中俄毗邻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

四是认为在俄罗斯远东从事农业开发合作大有可为,互补性很强,应以科技为先导。郭力(2008)提出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的“伞”型新模式,指出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应该以开展技术贸易为先导,推动双方的产业合作,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李靖宇等(2009)认为,中国振兴东北战略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协调推进,无疑会进一步提高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葛新蓉(2005)认为,目前中俄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尚不能满足中国市场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中国应充分利用俄罗斯科技发展战略调整机遇。

五是认为中俄远东农业合作与贸易机会很大,但也存在问题。邹秀婷(2002)认为,不论从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中俄生产要素的互补性看,我国与俄罗斯加强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双边贸易额的扩大,而且互利互惠,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冯育民(2002)认为,目前中俄农业合作还处于低水平的贸易阶段(出口农副产品和输出劳动力),其主要原因是中俄经贸发展长期缺乏国家的宏观指导,至今没有一个中俄经贸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加强中俄省州合作是中俄农业和食品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今后应加强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省州领导人的定期会晤机制,确立符合对方实际需要的农业合作项目。戚文海(2008)认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实践表明,中俄之间贸易较多,但是合作不够,科技合作更显不足。李传勋(2008)认为,俄罗斯的投资软硬环境仍然很差,投资风险较大,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活动还需要政府“护航”。中俄合作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合作领域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发展速度不快,对经济拉动有限。侯冬梅等(2008)认为,中俄农业贸易存在贸易水平和层次不高、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单一、贸易秩序不规范,农产品互相准入还没有放开等问题。项义军(2016)认为,俄罗斯“中国威胁论”者担心俄罗斯远东成为中国“移民国家(地区)”,认为必须加以防范。

三、对策建议

1. 全面实施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及《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加快实施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部署。建议国家成立中俄远东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或远东外联部,并与俄罗斯政府及远东联邦政府成立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中俄毗邻地区政府、民间多层次农业合作机制。把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纳入国家对外经济战略规划。在哈尔滨设立俄罗斯领事馆或俄罗斯远东商务代表处,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五盟)四省区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

2. 加快建设东部丝路带或东北亚丝路带,落实黑龙江省《推进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东部丝路带首先是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经济一体化及经济贸易合作,进而发展到与南韩、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东北亚一体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东北地区正处于东部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是东北亚经济贸易中心,欧亚大陆桥的东北部的枢纽,是东部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因此意义重大。抓好这个关键节点,就抓住了建设东部丝路带的核心。

3. 新常态下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施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抓住新一轮振兴东北的重大机遇,实施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应该首先实施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议由国务院牵头组织建立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委员会或东北一体化局,以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为平台,建立东北四省区对俄远东联合开发办公室,建立健全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经济一体化及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农业合作的各种机制。

4. 国家应加大对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农业合作及贸易的金融财税优惠政策扶持力度。

对与俄远东合作的企业减免税收,尤其是对于在俄罗斯远东作业的农业机械及农业物资放宽口岸限制,给予优惠减免税收政策;对于进出口农业产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5. 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经济一体化及农业合作的各种模式及路径。

中国东北各地区与俄罗斯远东经济一体化及农业合作形式可以是1+1、4+6、4+10等各种农业合作模式;建设哈大齐黑、佳双同、牡绥东等沿边开放先导区和保税区;建设绥满沿边经济开放带等;把大黑河岛、黑瞎子岛、中俄绥芬河一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等建成中俄边境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把黑河市、绥芬河(东宁)市、同江县、抚远县升格为黑龙江省与哈巴罗夫斯克等州区合作的东北亚跨国国际物流中心;在哈尔滨、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芬河市(东宁)、黑河市和同江、抚远、内蒙古满洲里、吉林珲春等大城市及口岸与俄远东地区成立多个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

6. 建立健全中俄经济贸易信息网络系统。

同时,在俄建立境外农业信息站点,逐步形成对俄重点合作地区的信息网络。建立中俄经贸电台和经贸网站。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引入国内先进电子商务运营企业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绥芬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创建开放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7. 加快建设我国东北地区与欧亚大陆桥的铁路链接。

可以通过黑龙江省哈尔滨至佳木斯至同江铁路,连接俄罗斯的下列宁斯阔耶市到哈巴罗夫斯克,并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连。现在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界河桥工程于2014年2月奠基,中方已经开始建设,这标志着横跨中俄两国界河—黑龙江的铁路大桥进入正式建设阶段。大桥设计年过货能力2100万吨,建成后将形成一条新的国际铁路大通道。还可以通过黑龙江黑河大桥(计划建设)与布拉戈维申斯克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还有中俄边境饶河乌苏里江大桥申报立项,扩大与俄罗斯远东和欧洲各国的经济与贸易合作。

8. 建立健全东北至俄罗斯远东陆海空国际物流大通道。

目前两国之间的贸易大通道与物流网络发展缓慢,正在构建“哈满俄欧”跨境运输体系。发展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长春、沈阳空港,发展中欧黑龙江通道跨境货物运输产品优势,组织国内外货源。建设东北与东南沿海、日韩、东南亚等江海联运和陆海联运新通道,畅通绥芬河—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松花江—黑龙江—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通道,同江至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链接哈巴罗夫斯克,并且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建设黑河大桥,争取早日开通布拉戈维申斯克与西伯利亚铁路。

9.,深化与俄罗斯的农业合作,加快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

在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及俄远东地区建立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立国际化农业和食品工业体系。为解决国内农业“两难”和粮食安全问题,应加快建立中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1 0. 完善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人文合作机制。

加强东北地区俄语言教学推广工作。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河学院、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俄语系或对俄贸易专业。鼓励中俄毗邻地区高校合作办学,支持东北重点大学与俄方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建立联合实验室、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优势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地区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

1 1. 构建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建立各种中俄联合农业合作企业。以黑龙江农垦、吉林农垦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组织成立对俄农业开发公司,组织个体、私企创办各种合作社,成立中俄联合公司、股份制公司、股份合作社等。黑龙江省应主动向国家争取“粮食产地直接出口权”,直接组织向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出口,打造东北第二粮仓。

1 2. 有计划地组织赴俄远东农业劳务。

由各级市县政府成立赴俄劳务办公室,统一组织各乡村剩余劳动力,登记造册,分类编组,统一出行。并且有领导、有秩序地统一与俄罗斯政府部门交涉审批、护照、劳务许可证和农产品销售等问题。

1 3. 建立东北与俄远东区域旅游共同体,发展旅游一体化,实现免签证旅游。

首先,统筹开发东北区域旅游市场,建议联合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其次,打造东北大旅游的交通优势,充分利用东北四省区高铁及众多的支线机场;第三,提升旅行服务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引导和扶持大型旅行社加快发展;第四,尽快建立游客服务中心网络,按照统一标准、合理布局、规范服务的原则,实行东北一条龙旅游服务模式,并且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实现旅游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建立中国、香港特区、日本、韩国三国四方自由贸易区设想[J].国际经济评论,2001(Z2).

[2]冯育民.中俄农业合作构想[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9).

[3]邹秀婷.大力开展中俄农业合作的对策研究[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6).

[4]曲伟.新世纪中俄区域合作谋划[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宋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及其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6(5).

[6]李传勋.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J].西伯利亚研究,2006(1).

[7]陆南泉.中俄区域经贸合作发展趋势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9):1-4.

[8]戚文海.中俄科技合作战略与对策[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马友君.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经济合作态势分析[J].西伯利亚研究,2009(2).

[10]郭力.中俄区域合作的“伞”型模式[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3).

[11]姜振军等.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取得的成效及未来走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2).

中俄农业 篇5

关键词:饮食文化,就餐习俗,茶文化,酒文化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从旧石器时代的茹毛饮血到明清时期的满汉全席,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也逐渐显著:在满足色、香、味、形俱全的同时达到精、美、情、理。这不仅展现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的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底蕴, 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俄罗斯从9世纪古罗斯的烹饪法形成至15世纪饮食文化兴盛都体现了俄式餐饮的独具特色。广袤的土地、富饶的物产为俄罗斯饮食提供了众多的海鲜、野味和浆果之类的美味菜肴。自从18世纪俄罗斯进入了社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以来, 彼得大帝强制改变了许多生活习俗:从西方引进厨炉、锅、烧盘等, 外国菜肴传到俄罗斯并与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烹饪相结合, 更具有俄式风味了。

可见各个国家与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在其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 以及在同周边国家展开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俄也不例外。在两国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 两国形成了各自迥异的饮食文化。

二、中俄食品特点与差异

在饮食观念上, 中国人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 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 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水乳交融。而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 而俄罗斯则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其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 等等。就拿牛排来说, 在中国人看来, 要把牛肉煮的熟透了才可以进食, 而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 他们更注重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在食物烹饪上, 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 喜欢酸、辣、咸味, 偏爱煎、炸、烤、炒, 好冷菜, 制作粗糙。在中国, 烹调是一种艺术, 它有极强烈的趣味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熘、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 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就拿俄罗斯人在食材使用上, 俄罗斯人只需要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 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 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在俄罗斯, “面包”代表着富裕与丰收, 而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土豆烧牛肉”, 可见俄罗斯人对面包和土豆的钟爱。而在中国, 饮食结构丰富, 菜式花样繁多, 而且取材相当广泛, 青菜、肉类、蛋类、奶类样样都可以作为食材。俄罗斯人尤爱红菜汤, 中国饮食中汤类也占重要地位, 但不像俄罗斯那样单一, 而是丰富多样, 荤菜汤、素菜汤应有尽有。

在就餐习俗上, 众所周知, 中国人用筷子夹菜, 用汤匙喝汤, 用碗盛饭, 而俄罗斯人用盘子装菜, 用刀叉吃牛排, 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中国人就餐习惯围着圆形餐桌、共享美味, 而俄罗斯人用餐一般会选择非常高雅、安静的环境, 多采用自助餐的方式, 大家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

总而言之, 中俄两国在食品烹饪及技巧、食材使用、就餐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各有各的文化韵味。

三、中俄饮品特点与差异

众所周知,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享誉世界。自古以来中国人饮茶往往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 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俄罗斯饮茶习惯源于中国, 但是又形成了与中国形式迥异的茶文化。

从饮茶形式上来看, 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 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 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茶点”。从功能上看, 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干脆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 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 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 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 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 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 中国人喜喝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茶饮, 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从饮茶的味道看, 中国人喜欢喝清茶。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 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 有时也加牛奶。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 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 搅拌后喝;二是将一小块糖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 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 也不含在嘴里, 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 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 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 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 一边品着茶, 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 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而在俄国有这样一种“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 (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 的说法, 可见在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早期俄罗斯茶炊分为两种: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 其中部竖一空心直筒, 盛热木炭, 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 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而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 其用途稍稍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而在现代俄罗斯人们生活中, 电茶壶和电咖啡壶取代了原来餐桌上摆放的茶炊。但茶炊并没有因此而淡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比较两国的茶文化传统, 我们发现两国茶文化虽然在饮茶的历史、习俗、茶具等方面均不同, 但是茶文化在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两国礼仪文化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两国人民喜欢以茶待客, 宾来客至, 清茶一杯, 以表敬意、叙友情, 从中表现出高尚的礼节与美德。

提到饮品则不得不提到酒。俄罗斯人以好酒出名, 无论男女, 大多嗜酒。他们大多喜欢伏特加、啤酒、香槟、葡萄酒, 等等。早在996年, 民间就习惯对蜂蜜进行蒸煮。1284年, 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 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自此伏特加成为俄罗斯人民的挚爱, 有人说“不了解伏特加, 你就不懂这个国家。没喝过伏特加, 你就难以把握俄罗斯人的性格”。事实上, 俄罗斯人喝酒有一定的讲究, 喝伏特加时一般喜欢一口喝干, 第一杯通常一齐干下, 酒足饭饱离开时, 餐桌上剩酒也是犯忌讳的。俄罗斯人的祝酒辞也很有意思, 第一杯为相聚, 第二杯祝愿健康, 第三杯为爱, 接下来便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如果在朋友家聚会, 最后一杯要献给女主人, 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而白酒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伏特加在俄罗斯的地位。中国的酒风和俄罗斯也是不一样的, 俄罗斯人习惯自斟自饮, 与朋友聚会喝酒时也不劝酒, 而是拿起来便一口闷, 经常一喝就是一个通宵, 而中国人喜欢劝酒, 喜欢一大帮人聚在一起喝。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 中俄两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然而差异是相对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 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将不断融合, 研究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颖, 何山.浅谈俄罗斯饮食文化.理论研究, 黑龙江:黑河学院, 2010.

[2]张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1) .

上一篇:供求关系下一篇:“圣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