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变化

2024-09-21

方式变化(共12篇)

方式变化 篇1

我国的建材家居行业发展已久, 红星美凯龙作为这期间发展最迅速、规模数量最庞大的企业之一, 能在变化莫测的企业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 究其原因, 必然有一定独道的管理理念与方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红星美凯龙一直在不断调整着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 才走到了今天, 因此, 深入分析其管理方式的变化, 对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各大企业的管理经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追朔红星美凯龙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近些的品牌发展中, 红星美凯龙自1986年创立以来, 一直以消费者为企业之本, 以创新为企业发展灵魂的管理经营理念, 坚持到了现在, 据有关数据统计, 现今的红星美凯龙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90多个城市中建成了130家商场, 当初的红星美凯龙在创建时并不顺利, 在1988年到1989年期间连续开了两家店, 却都在将近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因拆迁而倒闭, 而后在菜市场租赁地方来卖家具, 不久又碰到拆迁, 后来, 从红星美凯龙选择租赁厂房来进行家具的经营销售开始, 企业的不断改革与结构经营模式调整, 从“渠道”到“平台”, 由租赁店面到自己买地建商场, 从一个品牌家具专营店发展成知名的百MALL连锁, 红星美凯龙的进步显而易见, 俨然成为中国建材家具业的领军企业。

二、红星美凯龙的管理方式特点

对红星美凯龙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背后, 必定跟企业的管理方式有关, 所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 红星美凯龙不但在建材家居业一炮而红,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么些年一直处于领跑状态, 该企业必定拥有过人的管理经营方式来给予稳固的支撑与有效扶持, 其特点是, 首先该企业的创建的“红星美凯龙模式”不仅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效借鉴了国外的厂家直销中心和购物中心的新型概念, 同时又有别于它们, 极大地降低了经营商的投资运营风险, 而且我国特殊的国情, 其将建材、装修与家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丰富了家具装饰市场的供需渠道, 其次红星美凯龙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 不断调整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 尽可能适应与满足家具、建材等产业的发展要求, 从而谋求生存与利益, 最后红星美凯龙对城市消费需求进行了细致的洞察与分析, 调整战略计划, 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满足消费环境和档次标准, 抓住消费者的心态与需求, 就抢到了市场的先机。

三、红星美凯龙管理方式变化的分析与体现

1. 服务管理变化多样

在红星美凯龙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 始终坚持着以服务于顾客为宗旨的管理理念, 红星美凯龙对目标客户人群的定位与服务都做出了有效调整与改变, 在利用低成本高服务的发展战略之后, 获得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青睐与信任, 同时, 其不甘心放弃更多范围内的潜在客户人群, 于是为自己扩展目标服务人群的计划做出了多样的调整和安排, 比如:针对已经被成功俘获的中低收入客户, 红星美凯龙推出了经济实惠的套餐服务, 而且形式多样, 自主模式的餐饮服务就是其中一项, 很好地满足了一部分人群的需要, 对于产品上的销售方面, 更是制定出多样组合形式, 将家具产品分成不同单元, 以符合不同消费者的审美与喜好, 由此吸引到更多的客户人群去消费, 突显品牌的优势和价值。

2. 价格管理上的创新变化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红星美凯龙作为老牌家具企业, 深谙此道, 为了良好的控制经济成本, 在产品设计之前, 红星美凯龙就对消费者人群的消费能力做了细致地调查和分析, 确保产品的价格在客户的承受范围之内, 这样提前做好价格的合理预判和调整, 再经过合理的预算价格定位, 必定使产品的销售目标实现的几率增大, 而对于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的提高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利用, 让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成本得到进一步有效管理和控制, 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不仅使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发展趋势更加迅速, 而且利用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 来对产品的价格做出衡量与选择, 以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来取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与需求, 红星美凯龙正是通过价格管理上的创新变化与改善, 来抢占市场先机, 满足消费者需要的, 对于企业本身的进步和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 产品设计上的变化

很多人看来, 红星美凯龙设计的产品, 应该主要以突出其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主, 让客户更满意和放心, 然而时代的进步, 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 简单的功能性产品已不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定制服务, 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风格成为一种趋势, 红星美凯龙及时注意到这一关键问题, 对产品的设计重新加入新的元素, 以求给消费者不一样的变化, 达到拉动其购买的目的, 比如:红星美凯龙对于产品的设计改变, 具体表现在将情感与客户的特殊需求加入到原来的设计当中, 如此, 既保证了基本的功能要求, 又符合了企业传播文化内涵, 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意愿, 有效提升了品牌价值,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四、总结

总之,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促使生存在其中的企业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管理方式, 才不会在快速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 红星美凯龙作为历经数年的品牌企业, 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口碑, 通过在管理方式上的不断革新与完善, 使其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本文的论述分析, 将对其它企业具有很大的参考和效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梦颖.家居卖场营销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0.

[2]刘伟, 冯树英.我国家居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以红星美凯龙为案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8) :82-83.

方式变化 篇2

1、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末D、2010年前后

2、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实行“工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D、医疗保险制度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A、社会统筹B、职工单位C、个人D、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

5、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就业制度变化的表现。

方式变化 篇3

一、关于今年前三季度外贸形势

据海关公布,今年1-9月全国货物进出口3.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1.7万亿美元,增长5.1%;进口1.46万亿美元,增长1.3%;贸易顺差2315.8亿美元,扩大38%。前三季度外贸主要特点是:

(一)主要特点

一是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持续增长,增幅在6.5%左右;加工贸易由降转升,前三季度增2.2%。

二是贸易伙伴:对欧、美、东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进出口基本保持增长,增幅分别为11.8%、6.7%、7.5%和1.8%。同1-8月份对比,对美、东盟出口加速,对日微降,对欧持平。

三是国内各地区:东部增长缓慢,中西部较为活跃。其中,广东占全国外贸近1/4,1-9月进出口下降6%。江苏、上海、浙江等东部和传统外贸大省/市进出口平均增幅6%左右。中西部地区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重庆、四川、江西、广西和湖南出口增幅超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产品结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6.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9%,铁矿砂、煤、原油及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价格则呈现不同幅度的下跌。

(二)主要结论

1.出口方面:近几个月出口增长势头不错,如剔除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增长在8%以上。其中7月出口增长14.5%,8月接近10%,9月15.4%,表明出口摆脱年初的高基数效应后,增速明显提升。截至目前,今年月均出口水平1885亿美元,已高于去年全年平均水平。

2.进口方面:数据比较低迷,但进口量的增长还不错。主要原因是今年前三季度,总体进口价格水平下降2.6%。可以说,在全球通货紧缩态势下,进口表现正常。截至目前,今年月均进口水平1628亿美元,略高于去年。

3.进出口总体:前三季度增长3.3%,如果扣除去年前几个月对个别地区贸易异常增长的高基数因素,增速达7%。我国外贸发展总体态势向好,三季度增速恢复较为理想,增速基本企稳。

4.实现7.5%的预期目标难度不小:未来三个月单月出口如能维持在2200亿美元以上,则全年出口增幅将在3.5—4%之间;也不排除由于去年四季度的基数(11月出口2022亿美元,12月2077亿美元)较高,以及明年春节较晚,在2月中下旬,赶工出货的因素不会再现,这样今年四季度出口增速可能出现小幅滑落。

(三)总体趋势

目前,大家有一个共识,也是大多数权威机构研究报告反映的,全球经济回升向好的总体趋势已基本确立。主要表现为: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欧洲也逐渐摆脱债务危机的影响,温和复苏;日本经济波动较大、不确定性增加。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但复苏势头弱于发达经济体。

从全球贸易增长看,虽然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放缓,预计下半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恢复,全球贸易也将缓慢回升。据OECD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4%,增速比上年回升1.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金融危机前(1990年-2007年)7%左右的长期平均增长水平。其中,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低迷,只有个别商品有上升势头。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突出,将进一步制约全球贸易复苏进程。

从国内看,由于上半年进出口数据不理想,国内加快了调整和应对。国务院迅速出台了国办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文件,着力改善外贸政策环境,切实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各地方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出台配套措施。一些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上下足功夫,其中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会,我再进一步介绍有关情况。

展望全年外贸走势,总体基本平稳,我们应更加关注数据背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当然,其中不排除局部和个别的一些小隐忧。

二、关于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观察与认识

从狭义上理解,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外贸环节中的各种电子商务平台和相关企业;从广义理解,跨境电子商务则涉及信息通讯技术(ICT)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整个产业革命。研究跨境电子商务,不仅要关注当前各类电商平台和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更要关注在信息通讯技术推动下整个国际分工中生产和贸易投资合作的新变革。

(一) 从狭义角度观察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是外贸环节中在国内外企业和消费者以及各类电商平台间所发生的B2B、B2C、C2C、C2B、O2O等业务。其中,各类电商平台因对关境内外业务流程的整合能力较强,在跨境零售中脱颖而出。

根据我们调研,这些电商平台根据自己对供应链和商业模式的理解开展创新,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运营模式,对促进外贸转方式、调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阿里巴巴的“中国黄页”模式,为国外买家寻找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提供了便利。东莞尚睿电子商务公司不仅开展自营出口,还运用自己在国际电子商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为其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

深圳一达通已成长为能向1400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出口服务的平台, 2013年经平台实现的进出口额达40亿美元;他们还为服务企业提供了55亿元融资贷款,90000笔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最小的仅为176元,且无一坏账,并使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30%,企业出口后退税效率大大提高,一般不超过3天;2014年,一达通提出给服务企业每美元出口补贴3分钱,将整合成效还利给企业,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在敦煌网的交易平台上,已有出口供应商120万家,销售25000多种商品,150万境外买家,每4秒生成1张订单,每张订单的平均交易额已从2013年的100美元升至今年的200美元,年成交额增长40%,下一阶段敦煌网将重点推进4G技术下的全球移动交易。

此外,还有深圳郎华公司则运用供应链平台和虚拟生产技术整合手机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相关企业提供物流、融资等服务;上海My steel公司运用在钢铁产品信息发布平台的优势为供求双方提供撮合交易,在钢铁市场中独树一帜;上海易贸公司运用在化工产品交易方面积累的信息、仓储、人脉等基础,为开展商圈交易搭建平台,提供融资服务。

(二) 从广义角度观察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则要从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带来的产业变革来理解。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一是1800-1850年的蒸汽机和棉花阶段;二是1850-1900年的钢铁和铁路阶段;三是 1900-1950年的电器工程和化工阶段;四是1950-1990年的石化和汽车阶段;五是1990年至今的信息与通讯技术阶段。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沈玉良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第五次产业变革,不仅会对服务到的相关制造业的生产和贸易产生革命性变化,而且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等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技术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通过服务、软件、数字媒体和硬件等四个方面来传输服务,方式包括托管服务等9种服务;通讯技术通过服务和网络设备以有线、无线和互联方式提供6种服务。正是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融合,使原来有些具有边生产边消费、不可贸易的服务,变成可存储、可随时提供的可贸易服务;有些原本只有最终产品且不能拆分的服务产品,变成了可分拆多个中间产品、最后再组成最终产品的服务提供过程;由于有些服务产品可贸易、可分拆,也就变成可离岸了,即可以跨境交付和提供。服务提供的产品不仅包括服务产品本身而且也包含在货物产品中,服务范围可以为全球客户,形成多种服务产品的跨境交付和传输模式。

一是服务产品完全或者部分替代货物产品,通过网络和通讯产品提供跨境服务。如唱片、书籍、报纸等等文化产品,原来都是货物产品,现在通过数字技术,形成了电子音乐、电子书刊,通过网络和通讯渠道进入到全球客户,甚至有些产品采用免费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可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输。

二是改变传统服务提供方式,提供跨境服务。以医疗服务为例,我们现在上医院看门诊,不需要再带病历本了,只要在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查询过去积累的相关就医情况即可,这就为今后通过在线方式包括跨境在线方式开展诊断服务提供了条件。如果个人健康信息允许适当披露,还可以据此开展疗养、康复、咨询、健身等多种健康服务。

三是通过货物产品提供多功能的跨境服务。如现在的手机产品,不仅为我们提供电话、短信、微信等通讯服务,更多的是通过手机连接到相关服务平台和应用商店,购买和体验相关软件、游戏、音乐、电影、电子阅读等服务,完成购物到支付等流程。

四是通过离岸服务或离岸服务外包为服务提供商提供中间服务。比如,ITO(信息技术外包)、BPO(商业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等,都可实行离岸服务外包,因此,当前服务领域的跨国公司商业模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如无纸化电子交易成为主要形式,通过中间服务产品的模块化形成服务全球价值链,通过智能终端平台建立新的B2B、B2C和C2C等商业模式。

三、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制造领域,信息通讯技术从根本上影响着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品经营从过去在不同国家之间梯度转移,发展成现在的全球产品同步开发、制造和销售。第二,跨国公司战略核心从控制货物到控制关键性服务和制造工序的转变,将非核心的制造和服务业务外包出去。第三,跨国公司将关键制造环节和关键服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演化出高端智能产品和为低端产品提供智能化服务。

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服务和制造领域带来重大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国际生产分工和贸易投资合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200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调查表明,全球300 家年销售额超过10 亿美元的公司,平均而言,其51% 的零部件制造、47% 的总装、46% 的仓储、43% 的客户服务以及39% 的产品开发都是在国外完成的。

二是不断增多的中间品贸易推高了整个国际贸易的规模。大多数经济体约1/3的进口中间品最终以制成品形式出口,另有估计,中间品占国际贸易的2/3、货物贸易的56%和服务贸易的73%,也是全球贸易的增速大大超过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有些国家的国际贸易占GDP的比例超过100%。

三是服务已构成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仍然占据最大份额,但由于全球化日益扩展到对外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信息和通信技术使从国外采购服务变得便利,许多服务活动也构成了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快速发展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增加了许多服务活动的可交易性,并创造了新的流通服务。今后,虽然制造业仍是生产的核心活动,但必须依靠服务将制造的各个环节一个个地串联或并联起来,形成全球价值链,推进制造环节模块化、标准化,开展“水平分工”或“垂直分工”和任务贸易等。据OECD的研究,发达国家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占全球价值链的一半以上,中国的这一比例也超过30%。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你做什么(公司或国家从事的活动)”比“你卖什么(最终产品)”对就业和经济增长更为重要。我们也要从过去关注贸易和投资的总量和流量等数据,转向更多地关注在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增加值,如贸易增加值和投资收益等。

方式变化 篇4

在土壤肥力研究中, 常采用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土壤生化过程或土壤某些理化性质等指标, 从不同角度反映土壤肥力。该文从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不同土壤粒级养分变化的研究着手, 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养分的影响。试图充分利用保护性耕作来改善土壤肥力, 继而维持和提高土壤中碳库储量, 对于黑龙江省的土壤保护与提高优质高效农业大省的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九三农场, 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土, 气候条件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0.2℃, 降水量约472mm, 无霜期95~115d。

1.2 材料

试验选择成土条件和地形部位等参数基本一致的农田黑土。

1.3 方法

试验设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还田、露天免耕、深松秸秆点烧和传统耕作共5个处理, 记为处理1~处理5。每个处理选取5个地块, 每个样地取土30个点混匀, 取样采用混合样品采集的原则, 指标检测做3次重复取平均值。

土壤碱解氮含量测定用碱解扩散法;土壤速效磷含量测定用0.5mol·L-1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钾含量测定用1mol·L-1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用高温外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含量测定用开氏消煮法;全磷含量测定用酸容-钼锑抗比色法[4]。

不同粒级:干筛法 (萨维诺夫法) 将土样分成>5.00、2.00~5.00、1.00~2.00、0.50~1.00、0.25~0.50及<0.25mm的团聚体。深度为0~20cm耕层土壤。

利用LSD检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用Excel和DP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黑土团聚体有机质含量

由图1可知,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各粒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均有所升高。>5.00 mm团聚体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露天免耕 (处理3) =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传统耕作 (处理5) 。2.00~5.00mm团聚体有机质含量以免耕秸秆覆盖最高, 露天免耕次之。0.50~1.00mm团聚体有机质含量以免耕秸秆覆盖最大, 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均以传统耕作最小。

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和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在>0.25mm粒级上表现得较好, 特别是在>5.00 mm、1.00~2.00mm和0.25~0.50 mm团聚体上提高的最多。露天免耕 (处理3) 和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耕作方式下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都有所提高, 但效果不明显。在<0.25mm粒级团聚体上保护性耕作未达到预期效果。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 增高了>1.0mm团聚体有机质含量, 并使其各粒级有机质含量相当。而传统耕作方式下各粒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壤团聚体的减小逐渐增大。

2.2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黑土团聚体全氮含量

由图2可知,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各级团聚体全氮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含量。在>2.00 mm团聚体上保护性耕作全氮含量相当。1.0~2.0 mm团聚体上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和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全氮含量较高。0.50~1.00 mm和0.25~0.50mm团聚体上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和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全氮含量较高。>0.25mm粒级中4种保护性耕作效果相近, 未有明显差别;<0.25mm团聚体全氮含量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 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还田全氮含量相差0.34g·kg-1。

2.3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黑土团聚体全磷含量

由图3可知,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 各团聚体全磷含量均有所升高, 且在>1.00mm粒级上提高的更多。其中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最好, 其次是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 再次是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 露天免耕 (处理3) 和传统耕作 (处理5) 在各粒级团聚体上全磷含量相近, 差值较小。在>1.00 mm团聚体上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全磷含量差值大于<1.00mm团聚体全磷含量的差值。

2.4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黑土团聚体速效养分含量

由图4~图6可知, 不同团聚体总体表现为露天免耕 (处理3) 碱解氮含量较高。>5.00mm团聚体上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碱解氮含量最大, 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碱解氮含量最小。2.00~5.00mm团聚体上, 露天免耕 (处理3) 碱解氮含量最大, 传统耕作 (处理5) 碱解氮含量最小。0.50~1.00mm和1.00~2.00mm团聚体, 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碱解氮含量最大, 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碱解氮含量最小。0.25~0.50mm团聚体上露天免耕 (处理3) 碱解氮含量最大, 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碱解氮含量最小。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随着团聚体的减小碱解氮含量也有减小的趋势, 传统耕作 (处理5) 随着团聚体的减小碱解氮含量有增大趋势, 其它处理无明显变化趋势。

>0.50mm团聚体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最大, 依次为露天免耕 (处理3) 、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 传统耕作 (处理5) 最小。0.25~0.50mm和<0.25mm团聚体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最大, 依次是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2) 、露天免耕 (处理3) , 传统耕作 (处理5) 最小。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有增大的趋势。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总体上提高了速效钾含量, >5.00mm团聚体速效钾含量以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最大, 露天免耕 (处理3) 最小。<5.00mm团聚体速效钾含量以免耕秸秆覆盖 (处理1) 最大, 深松秸秆点烧 (处理4) 次之, 传统耕作 (处理5) 最小。

3 结论与讨论

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大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 使其有机质含量在各个团聚体上分布较均匀。试验从另一方面验证了王勇等研究结论, 即小团聚体上沉积着芳构化度较高的有机质, 大团聚体上是芳构化低的易分解的有机质[4]。这样土地在开垦后由于人为耕作和植物吸收就会使大团聚体上的养分含量不断贫瘠, 保护性耕作可以补充大团聚体上的养分损失量。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而传统耕作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则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传统耕作翻耕引起土壤的扰动, 破坏了土壤团聚结构, 通气性增加, 使作物残体和土壤充分接触, 加速了有机质的矿化分解, 同时又没有及时补充外源有机物, 从而使得传统耕作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免耕处理由于减少了翻耕作业, 降低了对土壤的扰动, 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的矿化速度, 从而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5,6,7,8,9,10]。

在不同保护性耕作下团聚体全氮含量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在不同直径团聚体中全氮含量分布以及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变化规律与有机质有很大相似性, 这种效应是受有机质中有机氮含量的影响。杨小红等研究表明团聚体中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均符合线性相关, 并且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氮素与有机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氮素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有机质中[10,11,12]。

保护性耕作措施在各团聚体上磷含量变化相对于传统耕作较小。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还田各团聚体上全磷含量相当。露天免耕、深松秸秆点烧和传统耕作各团聚体上全磷含量相近, 并且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3种处理的全磷含量呈增大的趋势。说明保护性耕作不仅提高了土壤磷含量而且改善了土壤磷素分布。在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样品中, 由于补充了大量碳源, 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磷含量也表现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各团聚体磷素含量相当, 当土壤由于开垦耕作影响有机质含量下降时, 磷含量表现为随团聚体直径减小有微弱升高趋势[13,14,15,16]。

保护性耕作总体在各个团聚体上都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 碱解氮含量在大团聚体上增加幅度较大, 速效磷各团聚体效果相近, 而速效钾含量在<2.00mm团聚体上增加幅度较大。不同耕作方式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在各个团聚体上增长的速度不同, 这与有机质含量及类型是不可分割的。保护性耕作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上基本都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在有机质指标上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还田>露天免耕=深松秸秆点烧>传统耕作。说明了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还田对有机质的影响在>0.25mm粒级上表现得较好, 特别是在>5.00、1.00~2.00、0.25~0.50 mm团聚体上提高的最多。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使>1.00mm团聚体上的有机质含量增高了, 使其各粒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相当。而传统耕作各个团聚体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壤团聚体的减小逐渐增大, 说明保护性耕作改变土壤质量是从各个粒级上共同提高土壤肥力的。

全磷和碱解氮含量在>2.00 mm团聚体上增加幅度较大, 速效钾含量在<0.25mm团聚体上增加幅度较大。保护性耕作, 均出现随土壤团聚体的减小, 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有增大的趋势。

摘要: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不同粒级土壤肥力的影响, 设置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还田、露天免耕、深松秸秆点烧和传统耕作5个处理, 测定不同粒级上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在各个粒径上都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全磷和碱解氮含量在>2.00mm团聚体上增加幅度较大, 速效钾含量在<0.25mm团聚体上增加幅度较大。随土壤团聚体的减小, 保护性耕作各粒级团聚体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有增大的趋势, 但幅度各不相同。速效钾变化无明显规律。

浅谈课改以来教学方式的变化 篇5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新课标》将“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源头,数学也正是遵循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习的。如果学生没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后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形同虚设了。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课改以来的几点感受:

一、鼓励 — 寻找 — 提问

【质疑瓶颈】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并不是他不想提、不敢提,而是他还没具备问题意识,还不能从已有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数学本身就是个很抽象的东西,他还不明白什么是数学以及数学问题,所以一上来就让他们提出数学问题是不可能的。

【采取措施】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是我遵循 知疑→小疑→大疑 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我先鼓励学生在上学、放学或在家中玩的时候去寻找生活中的问题(无论。第二天,在课堂上拿出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说一说你发大小都可以)现的问题或你想到的问题(提问),这时我就发现原来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都举起了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提 “有没有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如“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 “我想吃肯德基可是妈妈不带我去,怎么办呀”外星人呀”,有的问题我做简短地答复,有的我给他们出出主意。

【取得效果】一来一往我和学生的感情更深厚了,学生对我也更加信任了,在我面前也敢于举手提问了。

二、疑惑 —— 梳理 —— 解决

【产生疑惑】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问题这个词还很模糊,往往把问题的答案直接说了出来,给学生提问带来了困惑。

【梳理引导】 教学片断: 生:放学的路上,我看到树上有三只小鸟。师:你是怎么知道是三只小鸟的? 生:是数的。师:你怎么想到了要数小鸟呀? 生:我看到树上有小鸟了,我就想有几只呢?我就数了。“树上有几只小鸟呢?”这才是问题,而“树上有三 师:对了,只小鸟”这是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把“树上有几只小鸟?”抄在了小黑板上。

【取得效果】这样连续进行了一个星期,有的学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去想问题。还有些爱动脑筋的学生,慢慢的发现老师抄在小黑板上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和数学有关。于是再提问时,这些学生为了能让老师把他提的问题也抄在小黑板上,就尽可能提有关数学方面的问题了,这些学生也就初步具备了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

三、分析 —— 训练 —— 质疑

【分析比较】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模糊的知道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了,但还没有形成真正地问题意识。接下来我又将小黑板上记录下来的数学问题一一展示给学生们看。如 “我比詹茹君高多少?”“树上有几只小鸟?” “我的铅笔盒有几只铅笔?”让学生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们发现,这些都和数学有 “对!这些问题都关系,都得数一数或算一算才能知道答案。我说:是和数学有关系的问题,那同学们以后能不能提出和这些问题相似的 ”于是我趁热打铁,给学生放了段录数学问题呢?”学生们说“能!,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像(课间活动的录像)

【训练提高】以后我把每堂课的第一分钟都改成了“看短片提数学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我让学生直接作答,对于稍复杂的问题,我让学生记录下相关数据留作拓展题课下思考。

方式变化 篇6

但金融危机给我国我外贸造成严重困难,并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可以说,金融危机放大了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更好地发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地位持续攀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达38%,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中国仅次于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而据德国媒体分析,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贸易成为主流

得益于地理和传统上的优势,区域内贸易始终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位置。根据WTO的数据,2008年,区域内贸易在北美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5.8%,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1.2%,在欧洲的贸易总额中更高达73.2%。由于多哈回合谈判迟迟无法完成,越来越多经济体将推动自由贸易的努力从多变框架转向双边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据WTO统计,向该组织通报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从1995年的不到100个上升到2009年的超过225个。其结果是,全球超过一半的商品贸易,以及相当比重的服务贸易都是在区域贸易制度下完成。

(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据WTO统计,1980年-200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650亿美元增加至37779亿美元,累计增长9.35倍,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7.26倍的增幅。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从1980年的15.8%上升至2008年的19.0%。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极大发展,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主体,以其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为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四)产业内贸易成为主要方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全球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分工的更加精细化,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即一个经济体既出口也进口化工和电子产品,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贸易更多地按照产业内部价值链的分工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广义上的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形式。

(五)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贸易保护主义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2009年12月1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未因多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而缓解。自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承诺杜绝贸易保护主义以来,各国政府共实施了297项保护主义措施;而过去3个月中已宣布但尚未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达188项,显示2010年国际贸易仍将面对沉重的保护主义压力。

此外,在后危机时代,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不仅在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如碳排放交易、商品的碳标签、拟议中的碳关税,等等,都有可能对国际贸易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

我国外贸30年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看,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增长仍存在不少需要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

(一)贸易的地区结构不平衡

一是出口市场偏重发达国家(地区)。2001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52.7%。此后,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依赖度逐年下降,2007年对上述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比降至41.2%,但2008年和2009年出现较大反弹,分别回升至46.3%和46.2%。事实上,如果考虑到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出口对发达市场的依赖度将更高。

二是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2008年,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合计3310.4亿美元,是当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的1.12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增加了29.9倍,对美贸易顺差增长了5.08倍。2009年,由于美、欧市场需求骤减,来自两地的贸易顺差合计为2518.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23.9%,是我国当年外贸顺差总额的1.28倍。如果考虑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规模可能还要大得多。

(二)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尤其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外贸出口的一半。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55.4%,而同期一般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为42.1%。2007年以来,我国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2008年首次降至50%以下,为47.5%,但仍高于同期一般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46.4%)。2009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升至48.8%,而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降至44.1%,两者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果之一,是符合国情并与国际贸易格局接轨的贸易方式,对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方,处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最底端,在对外加工贸易中缺乏产品话语权。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能源、环境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低水平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所难免。

(三)服务贸易有待更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据WTO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464亿美元、进口1580亿美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3.45倍和3.05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2%上升至3.9%,排名从第10位上升至第5位。

但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与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差距较大。2008年,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的出口值分别达到5214亿美元、2830亿美元、2416亿美元、1605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13.8%、7.5%、6.4%和4.2%。二是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较低。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3%,不仅远低于同期美、英、德、法四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28.8%、38.2%、14.2%和21.0%),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0%)。

(四)外贸依存度比较高

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随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该项指标1978年是8.9%,2007年达到66.2%的峰顶,2008年回落至60.2%,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根据WTO提供的数据测算,从1980年至2008年,世界贸易平均依存度从35.9%上升至41.0%。二是出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5.9%,2007年升至37.1%,2008年回落至33.1%。其中,工业品出口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0年为32.2%,2007年超过七成,2008年仍高达62.6%,显示我国工业产能的很大部分需要通过产品外销来消化。三是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进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3.7%,2007年已接近三成。目前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资源产品和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对进口的需求十分庞大。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因素很多,与经济面临的风险并无直接联系。但从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由于外部需求剧降,我国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事实上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五)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较为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经济体。据WTO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19.8%的反倾销立案和21.9%的反倾销措施针对我国产品。仅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就遭受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遭受反倾销调查70起、反补贴调查11起,分别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的35%和反补贴立案总数的71%。

另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产品在全球共遭到116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27亿美元,比200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GTA的数据显示,仅2009年9月至12月的3个月,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就增加了47项。

此外,人民币汇率、环保和气候变化、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借口,困扰着我国的对外出口。

三、有关对策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仅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转变政府外贸管理方式

一应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外贸涉及全国约1亿人的直接就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发挥好外贸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通过发展外贸,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二应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特别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尤为重要;在政策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防止大起大落,避免 “休克疗法”式的短期集中出台,给予企业过渡消化期,对历史遗留问题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对老企业不搞“秋后算账”。

三应使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更多地惠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出口企业。还出口退税政策以其本来的功能,结合增值税转型改革,逐步对出口产品增值税实行不征不退,从根本上解决以调整出口退税税率调节出口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四应进一步加强贸易促进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在外贸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为一体的贸易促进体系,提高现行商协会的服务水平;组织和利用好现有研究力量,做好对涉及我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研究,注意把握国际经济和贸易新动向、新事物,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发挥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二)进一步坚持以质取胜

在出口中坚持以质取胜,归根到底是要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使产品的国家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一步加强对产品生产和出口环节的质量监管,减少直至杜绝劣质低价产品走出国门,避免少数“害群之马”损害“中国制造”的声誉;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应做到公开、透明,不回避、不遮短,树立我国质量监管部门的国际信誉。

其次,应不断提高我国产品的独创性,包括技术、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内在独创性,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外在独创性。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大的扶持,扶持的对象,不仅是大企业,更应该面向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创新的最主要保障手段之一。

再次,应注重品牌的创立和管理。创品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一个品牌的创立,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诚信等多种要素多年积淀的结果,通过大量宣传和推广,可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但要使之为市场认可,最关键的还是产品的“内功”,即在消费者之间的“口碑”。

第四,应特别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质量。不能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低于我国,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不如发达国家,而自降产品质量标准。应逐步扩大援外规模,在强调援外政治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贸易功能,发挥其在推广中国产品方面的独特作用,把我国最好的产品通过援外介绍到发展中国家,提升我国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

(三)努力促进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问题,是美、欧甚者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我产品实行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借口之一。我们一方面要客观看待顺差问题,这是由我国与美、欧贸易结构及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我国目前拥有极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并不需要追求贸易顺差。解决贸易顺差问题,压出口不是办法,因为这会冲击国内经济,只有通过扩大进口的方法来解决。具体而言,一是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二是要放宽对国外优质消费品的进口限制,促进国内消费品行业的产业升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国内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自发展中国家尤其对我逆差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四是鼓励“走出去”,通过在境外投资设厂转移过剩产能及对发达市场的顺差;五是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类产品,应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出口管制。六是逐步但坚决淘汰“两高一资”产品的产能。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应更好地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各种贸易救济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免遭冲击。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由于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而服务贸易则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好的抓手,将成为我国外贸和经济的新增长点。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管理和支持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利用境外服务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研究,鼓励服务贸易创业,营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四是加大有关服务贸易的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五)改革现行加工贸易管理方式

近年来,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收紧劳动、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执法,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造成较大压力。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推动转型升级政策给予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过渡期都值得商榷。首先,加工贸易企业无论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是就地转型升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完全或大部分由企业承担,难度很大。其次,通过创立自有品牌、开展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对于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同样有难度。2008年东莞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合俊破产倒闭,并不是本业出了问题,而恰恰是因为不成功的“转型升级”尝试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我国经济和外贸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解决加工贸易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改革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取消现行对加工贸易的特殊管理方式,简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透明度。作为替代,可将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或直接在加工贸易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地建立出口加工区,实行保税监管,使企业对自身未来有明确的预期;对于规模大、雇佣工人多、技术含量高的独立加工贸易企业,也可参照韩国的做法,直接指定为出口加工区,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出口加工区以外的企业一律转型为外资企业,不再从事目前意义上的加工贸易。

(六)更坚决地与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

一是在人民币问题上,应坚持汇率事关主权不容谈判的立场。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逐步解决估值不合理问题,避免人民币过快升值对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造成冲击。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境外贸易结算试点,简化手续,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二是加强多双边和区域贸易合作,共同构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联盟。尤其要重点加强对欧盟和亚洲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应对美国国内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积极与其他贸易伙伴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建设自贸区。实践证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此项合作也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需以更高的智慧加以推进。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变化趋势的研究 篇7

一、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分析

国际贸易传统的结算主要采用电汇(T/T)、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证(L/C)这三种方式。其中,电汇方式在实际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前T/T”和“后T/T”两种。如果是采用前T/T,出口方的资金占用最少,风险承担也最小,是一种对于出口商最为有利的结算方式,最受出口方欢迎;反之后T/T对进口方最为有利,进口方最为青睐。信用证业务程序最为复杂,手续费也最高,但总体上对进出口双方所提供的保护比较平衡,特别是它和T/T以及托收相比根本性区别在于是一种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之上的结算方式,在进出口双方无法通过商业信用结算方式达成一致时,往往成为进出口双方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进出口交易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的结算方式能够绝对最大限度地同时保护双方的利益,进出口双方只能在风险和利益中尽可能去权衡,获取一种相对完美的结算方式。

二、当前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

(一)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成为主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信用证方式一直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甚至至今我国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进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信用证的结算方式通过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给出口商穿上了保护衣,因此深受我国许多出口商的青睐。据统计,在20世纪末,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以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已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单凭商品本身的优势(品质、包装、价格)占有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世界卖方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国外进口商在和我国出口企业洽谈合同时往往会更多地提出有利于他们的结算方式,而以往被我国出口商情有独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只能越来越多地被放弃,因此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

(二)国际保理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国际保理是保理商为国际贸易赊销方式提供的出口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的收取及买方信用担保融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短期的贸易融资方式,又是一种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全球贸易中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制订以及电子通信在商业领域的运用等因素的出现,国际保理作为服务于进出口商的有效竞争工具在全球贸易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进出口商所认识和接受,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三)国际贸易结算中组合方式运用日趋增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贸风险的逐渐加大,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出口商使用单一的结算方式的情况越来越少,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根据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既有利于促成交易,又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信用证与T/T相结合,或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或托收与T/T相结合,前T/T与后T/T相结合,甚至托收与保理相结合等等。通过国际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使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些结算风险和费用,实现买卖双方利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结算方式,促进贸易便利开展。因此,国际贸易结算组合方式日趋增多,被越来越多的进出口商所采用。

(四)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更新,国际结算方式正朝着电子化、无纸化深度发展。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SWIFT的使用。这个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的电脑系统具有自动储存信息、自动加押、核押、以密码处理电文、自动将文件分类等许多功能。为加快国际结算电子化、提高结算的效率,中国银行于1985年率先正式开通SWIFT,随后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纷纷加入SWIFT。

三、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健全法律法规

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同时,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敢于接受并大胆采用新型的结算方式。其次,政府应加快国际结算系统建设步伐,努力提供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电子网络国际结算平台,实现各商业银行的网络资源共享。最后,政府应根据《UCP600》、《URC522》、《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等国际惯例的有关规定,努力完善相关法规,加快相关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加快相关业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从而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

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根据客户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创新、丰富国际结算产品,进而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与运用。其次,随着融资工具的日益变化和创新,供应链融资代表了贸易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为O/A作为支付手段而创立的一项综合性服务方案,供应链融资平衡了买卖双方的利益,成为今后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最后,加大国际结算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随着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特别是BOLERO电子贸易结算网络的兴起,国际结算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三)出口企业应紧跟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

一是对新建立贸易关系的客户,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收汇,建议出口企业将信用证支付方式作为结算方式的首选。如果对方拒绝接受采用信用证进行结算,则可考虑采用其他商业结算方式,但首先出口企业应全面、认真调查进口企业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制定授信额度、控制成交金额与交货进度。二是对于资信情况良好的客户,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不应固步自封,可摒弃信用证,而采用T/T或托收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三是出口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保理这一新型结算方式促进外贸出口并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鉴于当前国际保理蓬勃发展的态势,出口企业应主动提高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建设,同时慎重选择国际保理商。最后,出口企业还应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控制收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是出口企业防范收汇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出口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通过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降低出口风险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应是一个新的途径。

方式变化 篇8

关键词:混合媒介,阅读方式,变化趋势

美国学者罗森斯特在《极速》 (Warp Speed) 一书中认为, 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并存的混合媒介时代 (The Age of Mixed Media) 。[1]现代生活中的人每天接触着不同的媒介形态, 打开手机看新闻, 用互联网阅读写作, 去书店补充知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并且变得越来越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媒介,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 以一种混合并存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从出现的那一刻起便带给社会深刻的变化, 而它与传统媒介的发展趋势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处于共存和竞争状态;另一方面,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处于整合和创新状态。近年来,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在相互汲取对方所长的基础上迅速做出整合, 实现对现有媒介功能的整合, 二者相互融合、整合创新, 使我们所使用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一、混合媒介时代大众阅读方式的变化

长时间以来, 人类阅读都习惯于用纸质书籍, 阅读方式和习惯也有一定的定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尤其是进入电子传播时代以来, 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屏”的世界, 阅读载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 这也为人们阅读法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人们不再依赖纸质书籍, 电子书、互联网、手机移动端等都能成为阅读器。伴随着多元化的媒介, 大众的阅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

(一) 阅读需求个性化

社会学认为, 需求有着无限丰富和发展的上升规律:人们在生产时也生产着自己新的需求, 并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断创造新的更高级的满足手段, 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需求无限丰富的上升规律, 即需求擅变规律[2]。在混合媒介环境下, 可供人们进行信息阅读的媒介越来越多, 人们对信息的阅读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介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获得了大量年轻人的青睐, 大家根据自己各自的兴趣在网络中结成不同的圈子, 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亚文化。而传统媒介并没有在这样的冲击下一蹶不振, 如出版产业针对读者个性化选择产生了精品图书与特色化书店, 而精准化营销本身也就是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打造“私人订制”的阅读体验。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根据自己的传播偏向各有作为, 并不断朝着个性化经营的方向创新发展。

(二) 阅读取向娱乐化

网络媒介带来了海量内容, 为了吸引读者眼球, 网络内容的包装也越来娱乐化。在网络环境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3], 人们以两种身份切换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 一套适合网络阅读的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文学形态也孕育而生, 各种不断更新的“网络体”让你一天不上网就已然跟不上时代。网络论坛、门户网站时刻被娱乐话题霸占着, 广播、电视、书籍也用娱乐化方式来表达, 一些经典国学通过电视包装, 用娱乐化形式表现出来, 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然而, 娱乐化的包装虽然吸引了受众, 却在无形中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 人们对娱乐化的知识传教趋之若鹜, 很少去静下心来细心品读, 这种娱乐化阅读实际上是对大众阅读能力的弱化。

(三) 阅读场所移动化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 人们坐下来读书、看报、浏览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少, 上班路上、等车时间、电梯里、上厕所时间被人们用来阅读信息、获取知识。于是我们看到大部分人的一天是这样的, 早餐时间看报、上班路上浏览新闻、休息时间获取娱乐资讯。报纸、杂志、手机、网络、户外移动传媒等各种形式的媒介恰恰满足了大众对阅读场所移动化的要求。移动化阅读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也是快节奏生活导致的必然结果。媒体的移动化是为了适应那些移动中的人们的信息需求。手机、阅读器、电脑都可以将人们喜欢的东西存储起来, 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用移动端进行阅读日趋主流, 并成为人们的阅读常态。

(四) 内容选择视觉化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人类历史口语传播时代步入了以数字媒介为主导的电子传播时代, 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读图时代, 更是图像化时代。日常生活中, 随处可见精美的广告海报、视频集锦, 就连传统出版物也开始寻求数字化阅读, 将文字内容以更加活泼的图片和动画呈现出来, 网络世界也到处是图片视频性信息。不知不觉中, 我们已经被一种视觉文化包围, 视觉文化是与单一文字媒介传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相区别的, 一种由试听媒介传播所形成的新型的文化形态。[4]视觉化内容因其更加容易被理解接受, 传播面更加广泛, 使越来越多的大众都能够参与进来, 有了极其广泛的读者基础。视觉化阅读已经深深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形式。

二、混合媒介时代大众阅读方式的不良趋向

在混合媒介时代, 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带来日益“泛滥”的信息, 于是, 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迅速找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便成了现代人关心的重点。抱着这样的目的, 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功利化”, 阅读的目的也非常明确, 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从而达成自己在信息上保持量的充足, 而质的提高就这样慢慢被忽视了。

(一) 追求“速度”的浅阅读带来不求甚解的阅读态度

浅阅读的说法要追溯到我国古代, 陶渊明曾把“好读书, 不求甚解”作为自己的读书信条, 然而古人的浅阅读和我们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快速阅读有着本质区别, 最起码古人是在“好读书”这一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不求甚解”。当今混合媒介背景下的人们, 更多的是在对海量信息的被动阅读上, 表现在不掌握大量信息就会变得落伍, 每个人都以一种急迫的心态去浏览身边充斥着的大量信息。所谓“信息泛滥、思想稀缺”, 大众对信息的阅读越来越快餐化, 刚阅读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消化, 便不断有新的信息补充进来挤掉之前脑海中存留的信息。“信息经过大脑如同抽水马桶一般,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没有留下任何痕迹”[5]。大众为了保持对信息广泛性的掌握, 往往不会在深度上下功夫, 用一种浅阅读的方式对待知识。很多人将互联网作为阅读的主要来源, 遇到问题就问“度娘”。当我们逐渐抛弃掉自己大脑的思考能力, 把信息搜集依托于百度和网络, 这样阅读来的知识, 必然得不到深层次的理解与保存。

(二) 追求“效率”的微阅读带来信息理解的偏差

在混合媒体时代, 多元媒介带来了海量信息, 人们处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电子阅读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都以强大的内容储存功能成为人们阅读的选择。现代人的时间、精力有限, 而对信息的获取需求却一天天增加, 这就需要通过更有效率的手段来积累信息。碎片化阅读就这样出现了, 它往往表现在用少量篇幅传递大量的信息, 这就意味着人们获取的只是相关信息的表面情况, 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去详细了解。然而大部分人不愿意再去深入了解, 把捡拾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当成自己的阅读习惯。这种追求“效率”的微阅读带来的只会是对阅读内容的片面化理解, 难以触其精华, 进而造成掌握信息的以偏概全, 或者仅仅停留在信息的表面难以获取信息背后真正表达的意义。长此以往, 人们便会习惯于这样的快速阅读, 失去深入阅读、认真思考的阅读习惯, 不能全面思考问题, 从而造成对信息的误读和偏差理解。

(三) 追求海量内容的阅读快餐化和瞬态化带来信息创新性的缺失

信息通过符号进行传递, 大众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来阅读、提炼信息。通常来说, 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一种直观性的表现形式, 所指则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内涵。任何信息都是在符号的包装下集能指与所指于一体的, 要充分理解接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 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来进行阅读。但是在当前媒介环境下, 人们快餐化的阅读习惯导致信息包装的快餐化。大众更多喜欢通过图片、图像这样更加直观的表现形式进行阅读, 很少去思考这些图像背后的意义。长久下来, 传播者也只注重将声音和图像这样的所指形式重点地表达, 传播符号变得越来越瞬态化和肤浅化, 这样的符号承载的内容只能够博得人的眼球, 而无法进入阅读者的内心。当传播者只关注于信息传播的短时效益, 内容的深刻与创新便会被忽略, 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山寨的内容。传播者不在内容的创新上下功夫, 作为阅读者的大众不主动追求更加有营养的创造性信息, 这样的阅读环境导致了同质内容的增多, 信息的创新性逐渐缺失。

(四) 追求娱乐带来的阅读浮躁化和文化泡沫

混合媒介的快速发展为大众创造了更加多元的阅读平台, 然而各种平台都不约而同地在市场化潮流中选择娱乐化表达。有的图书出版商为了吸引读者, 对传统作品进行娱乐化包装, 不顾传统文化严肃深刻的文化要求;也有门户网站为了吸引眼球, 不惜采用大量暴露性、刺激性图像, 或者用“标题党”来赚取点击量。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烦杂琐事, 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6]。阅读不仅是对信息的获取, 更深层次的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启发, 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浅薄的窥探欲望, 而不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去阅读, 这样的阅读文化就是浮躁的, 只能是一种文化泡沫。人类历史上留下来的经典文化精髓, 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创作与历史考验, 仅仅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 用娱乐的心态去阅读, 这恐怕就是对文化的亵渎。诚然在市场化潮流中, 娱乐化包装可以更好地传播信息, 但是传播者也应该重视文化的深层表达, 不能让人类文化知识的真善美成为一种泡沫。

在混合媒介时代, 媒介技术的日益翻新带来媒介形态的不断创新, 同时改变着被媒介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包围着的人类的阅读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新的媒介出现时, 必然会带来对我们生活某些方面好的改变, 但另一方面, 海量信息时刻将我们包围, 多元媒介所传达的信息不断迎合我们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的阅读习惯。这种不良的阅读方式长久来看, 会造成对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巨大危害。

参考文献

[1]张燕菊.当代媒介文化的特征及走向[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33-36.

[2]孙继先, 郑晓辉.需求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09.

[4]李娇.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形态延伸对大众阅读方式的影响[D].重庆大学, 2013.

[5]梁希妹.泛媒时代的浅阅读现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2.

新课标给实验教学方式带来新变化 篇9

一、将实验安排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思考空间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一般是将学生实验安排在章节内容授完之后进行,在分组实验时,大多数实验结果已为学生所知,由于知道了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兴趣不浓,也不愿思考,更谈不上探究,只是验证一下实验结果是否和教师讲的一致。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虽然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但可操作性还是有较大局限性,除了实验室安排困难外,班级50多人教学秩序的维持也比较困难。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空间有限,来不及对实验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缺乏开放性、发散性,更缺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削弱了体验探究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探究的本质。

针对新课程设计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思考空间,主动实践、思考、发现。我们探索改变化学实验的安排体系,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 (1) 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尽可能地安排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2) 所有的实验尽可能在新授课之前完成。

案例1:探究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该实验的主要步骤: (1) 将干海带烧成灰; (2) 将海带灰浸入水中,充分搅拌,加热煮沸五分钟,冷却后过滤; (3) 往滤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萃取,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变化。该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如果以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在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上,开课教师为节约时间,由几个学生在课前进行海带灰的制备,课堂上只要求学生完成其余步骤,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表面看海带的灼烧不是检验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的关键步骤,实际上它是检验实验的第一步,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这一步的实验,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第一步的操作虽然费时较长,但也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为充分发挥这个探究实验的功效,我们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步骤,并要求学生思考各种检验碘的方法。让学生在未知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新知探究实验。分组实验时,学生制海带灰花了不少时间,当他们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检验出碘时,异常兴奋,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成功了”。学生实验后的成就感十分强烈,实验中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很仔细,同时也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海带为什么不能用水洗,而用酒精润洗?”“海带灼烧中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成分?白烟对人有害吗?”“海带灼烧后产生的灰的成分是什么?”等。

该实验由于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思考空间,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案例2:探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我们让学生预习后到实验室进行一节课的探究实验,实验室准备了多种实验用品:稀硫酸、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电极材料有炭棒、各种金属、学生还自带了各种水果。实验过程自主、开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学生经过充分的实验和观察,自己总结出很多重要的结论。如影响构成电池的电流强度的因素有: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电极间距离、电极插入的深浅、不同的水果汁 (电解质) 等。还有学生发现了异常现象:将电极插入乙醇中也测出了导电性;两个镁条为电极时也测出了电流。参加过竞赛辅导的学生还自制了盐桥,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将探究实验安排在上新课之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他们向教师提问勤了,同学间的讨论热烈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变浓了。化学实验只有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下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只有在不知道其结果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活动。通过改变实验安排体系,将实验安排在上新课之前,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思考空间。

二、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一次,学生做中和热测定的实验,我们让学生在白纸上写实验报告,结果全班学生能够合格的不到1/5,书写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不规范,对实验原理分析不到位,对定量实验中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没有明确的意识,不进行数据计算,不知道怎么进行误差分析,更不清楚如何进行实验总结。这件事给我们触动很大,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书写实验报告的基本方法是必备的素质,如果高中生连实验报告都写不好,科学素养的培养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反思写不好实验报告的根源:一是学生对实验不重视,缺乏对实验的思考,必然会造成对实验方方面面理解得不到位,实验报告也就写不好。二是以往学生都是用实验册填写实验报告,一般是机械的填空,不需要多想应该写些什么,改成用白纸写,当然会不知如何下笔。

受到这件事的启示,我们对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进行了改革。让学生统一用16开白纸独立设计实验报告。对每次实验报告怎么写,教师除了交代一下基本的要素和要求外,报告格式、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让学生自主发挥。

开始时,学生写的实验报告问题很多,我们及时讲评,展示写得好的实验报告,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原创,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化、规范化和科学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写出来的报告也各有特点,有的详细,有的简洁,有的注重格式,有的注重内容,有的着重谈感受,有的着重写结论。

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变化,它的本质是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研究创造了机会。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对实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变化是格式化的实验报告无法达到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做了铝加热的实验后写道,“我知道了原来氧化膜是这么一回事。”还有学生这样写,“今天的实验由于我们很好的配合,做得既快又好,十分成功。”字里行间流露出实验中的真情实感。

三、以探究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没有问题,学习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的。

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环境。我们十分强调在探究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是: (1) 及时表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激励引导启发其他学生。 (2) 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要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可采用怎样的装置?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出现异常现象等。 (3) 在实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要求,必须在实验总结中提出自己的疑问,规定提问题的最小数目。由此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有关钠的实验问题,学生问道:“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是不是说明过氧化钠比氧化钠稳定?钠燃烧后的产物中为什么有黑色物质,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比与水反应剧烈?钠的熔点是多少?”他们的提问,把熔点与熔化现象联系了起来,说明他们对钠的有关实验进行了深层的思考。

让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提问题,既给所有学生提出了要求,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四、开设实验研讨课,集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对学生通过看书、合理推测、相互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写在实验报告上,通过问答,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学能力。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认识上会有偏差的问题、综合知识强的问题,我们采用开设实验研讨课的方式,进行集中讨论。

对每次实验我们都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确定研讨的内容。

(1) 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如:乙酸与乙醇反应的原理、浓硫酸的作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试剂的添加顺序和用量?为什么要缓慢加热,如何做好这个操作?

(2) 对实验的反常现象进行重点分析、讨论。如:为什么加热的试管中颜色加深?变棕黄色?变黑?为什么几乎闻不到香味?为什么滤液是黄色的?

(3) 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如:碘的检验中氧化剂的选择、酸的作用与选择等问题。

(4) 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查找资料解决。如:海带的成分,海带的营养价值和吃海带要注意的问题,碘的存在、制取、用途。

(5) 个性化的问题个别指导。这也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契机。

学习中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在课前思考,教师的讲解必然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授新课前做探究实验会引发学生很多的思考,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正是教师要在新课中要讲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学生听教师讲解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其兴趣和专注力远远大于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中,对学生想知道什么,对哪些问题的理解比较困难等更加明确,教学时也自然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把教学要求和解决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由此教和学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反馈的效果也很好,在检测中,有关实验问题的题目,学生很少失分。

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习愿望的增加,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有些问题课堂上不一定讲,但作为教师有必要弄清楚。有的问题如果不翻大学教材,上网搜索资料,很难解释清楚,查阅资料时还会发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偏差。有的学生在教师上课讲某个问题时会突发奇想,立即发问。这些都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因此,探究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获益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从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结束语

将实验安排在上新课之前,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形式等实验改革,让我们明显感到,学生实验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实验兴趣浓厚,主动思考实验问题,验证知识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现象和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开放性、发散性的探究实验环境,增强了体验探究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但学生探究实验越自主越开放,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也就越重要。

参考文献

方式变化 篇10

一.传统媒介影响下的政治

相对于网络媒介传播模式来说, 传统媒介仍然延续着原来的传播方式, 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介仍然还是偏向于“传者”的权力, 没有像网络媒介那样强调传受之间的互动。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政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推动着民主政治的发展。

1. 大众传媒为公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政治表达途径

政治表达是指公民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游行、集会、与政治领导人接触等途径等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 希望政府做出体现自己的意愿的决策的行为。政治表达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最广泛的途径之一, 政治表达权利也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公民政治表达的普遍性首先要求公民对政治的广泛参与, 政治参与的前提是要求参与者接受关于政治的一般和特殊的信息, 那些获得这种信息的人, 即在心理和精神上介入更多的人, 就有可能参与政治, 反之, 那些没有得到信息的人, 很可能对政治现象无动于衷, 缺乏心理上的介入, 很少有可能参与政治。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广和应用, 不仅使知晓政治事务的公民数量增加了, 还使掌握政治表达能力可以进行政治表达的人数增加了。即大众传播媒介扩大了政治参与的主体。

当大众传媒出现并发展起来之后, 以前由少部分人控制信息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即使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居民也可以通过广播来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他也可能通过给政府部门或国家领导人写信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甚至在得悉某一消息时, 按捺不住要走出偏僻的居住地, 来表现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大众传媒的出现打破了少部分人对政治的垄断权, 在社会成员中普遍扩大了政治意识, 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诉求, 拓宽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面, 这种广泛的政治参与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2. 影响政治选举

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中, 选举不仅是选举公职人员包括重要官员的主要方法, 而且是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可行途径和具体体现。公民通过选举或罢免代表来达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监督政府行为的目的。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使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和竞选成为可能, 如今, 大部分国家的选举范围扩大到全国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技术层面正是得益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

目前, 中国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大众传媒的介入提高了中国选举的透明度, 激发了公众对选举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对候选人和当选者的监督作用。

尤其是电视的介入, 使得竞选和公开辩论成为可能, 因此电视成为各种政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工具, 成为选举文化的重要一环, 并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地效法, 更是创造了选举和电视相结合的这种新的政治传播形态。电视的介入对政治传播形态和选举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它带来政治的“透明化”以及新型的“选举动员”、“传播效益”和公众“视觉感受与监督”等多方面的影响。在1997年新的国家领导人选举完成以后, 新任总理朱镕基在电视上发表演说, 感谢全国人民的信任, 并表达自己把改革进行到底的毫不动摇的决心。

(二)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传媒的主要功能由单一的宣传变为宣传报道监督并举。

监督是一种制约政治权力的重要形式。由新闻媒介的监督而形成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新闻舆论监督既是政治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众传媒影响政治的最直接、最主要形式。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的政治体系对大众传媒监督作用的容忍和鼓励, 已经促使大众传媒脱离了传统的赖于自身交流与沟通职能而存在的单纯服务于政治的附庸形象, 不仅具有了沟通政治信息的作用, 还能够对政治进行监督和制约, 具有了独特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通过大众传媒来表达意愿、影响决策, 是今天在民主政治发展中最常见的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 是公民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对政治的参与权、知晓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的重要途径。在争取言论与新闻出版自由的权利这一点上, 新闻界与社会公众的要求不谋而合, 有某种程度的一致:一方面, 新闻媒介只有及时报道社会动态、充分反映社会舆论, 才能代表民意有效地监督政府的活动, 才能体现民主政治;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介来了解社会各方面动态, 了解政府的活动, 反映自己的政治愿望、意见和要求等, 以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通过在大众传媒上表达意见或者大众传媒主动反映社会成员意愿的方式, 社会成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在中国一些传播机构, 每天要收到成千上万封读者来信, 这些来信不仅大量反映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还褒扬了许多值得赞扬的人和事, 不少来信被公开刊登, 甚至进一步引起大众讨论, 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

二、网络传媒影响下的政治传播

网络传播可以说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达, 政治传播发展到当今时代的产物。从半个多世纪学者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历程中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于政治传播仍然是按照5W模式来进行研究的, 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按照5W模式可以使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政治传播是由政府和其他的政治参与者通过各种渠道 (在当代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 , 运用各种符号 (不仅包括文字语言符号, 也包括非文字语言符号, 如照片、图片、说话的姿态、面部表情等无声的语言) , 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向目标受众传输政治信息, 继而影响其政治态度、信念或行为的传播过程。

根据这一模式, 对于网络时代政治传播可以进行这样的界定, 即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有政治目的的传播, 包括: (1) 政府和政治行动者为达到特定目的所采取的各种形式的网络传播活动; (2) 网民等非政治人物对于政府、政治行动者或政治事件通过互联网所作的传播; (3) 网络媒介关于政治行动者及其活动的报道、评论等的传播。[1]

网络的技术特性, 决定了网络时代政治传播形式和传统媒介的政治传播形式是不相同的。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是传者经由大众媒介, 譬如说报纸、电视等将政治信息传达给受众, 受众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 回馈给传者的信息很少;而且受众几乎不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而网络则不同, 网络的出现使得传受合一, 受众具有两重身份, 既是信宿, 又是信源。

网络政治传播模式与传统政治传播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去中心化”, 也就是传者与受者的交互性, 而且传播的权力向受众倾斜——交互性改变了传受双方的地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人们发现, 过去只为大众传媒组织享有的“特权”, 也开始被广大公众享用。例如, 传统的公众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 但网络作为一种公共传播资源, 却可以为任何上网的人利用。

网络这种交互式传播模式发挥了舆论监督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互联网为普通人对政府行为或政府官员的监督提供了便利, 与传统媒介相比, 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网络论坛等都成为普通受众的传声筒。而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网络能更迅速、更直接地了解普通受众 (民众、人民) 的状态, 舆论引导与监督也更为方便。在中国,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 最终政府根据人民的反馈情况修订了相关的政策, 也可以看出人民的意愿通过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体现了网络政治对社会的一种调节, 在这里, 网络的交互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网络的出现还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那就是虚拟的议政空间。联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研究理论, 哈贝马斯在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 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 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 崇尚大众拥有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当人们在网上“以言行事”时, 也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力量。网民首先是现实中的人, 然后才是网上的虚拟的角色, 因此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现实中的规范、伦理携带到网上, 使网上交往具备现实交往的仿真性。而网络个体作为自主的存在, 他们各具独特的领域、独特的背景, 在网上自由交流, 可以在交流中实现“和而不同”, 整合成真实的民意, 从而主导虚拟空间进而影响现实生活。

网上虚拟的公共政治领域的出现可以说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下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 (2003年9月发布) 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

由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互联网在当今中国民意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 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 进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而在正式制度之外, 也缺乏一个拥有充分言论自由的传统舆论空间, 对正式制度的决策和裁判进行来自“第四种权力”的有效监督和民意的释放。因此, 当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之后, 由于它的传播特性, 便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 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媒介上的“舆论监督”比传统媒介的“舆论监督”来得更猛烈、更尖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主编《政治传播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08月版

[2].李宏、李民主编《传媒政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02月版

[3].刘华蓉主编《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4].张昆主编《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5].《1949-1999新中国传媒50年》年鉴社2001年第1版

[6].戴振华《浅析传媒政治时代执政党公共形象管理之现实价值》, 《社会科学家》2007年6月刊

[7].刘阳《香港传媒政治影响力分析》, 《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

方式变化 篇11

关键词:生活方式;变革;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79-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市场经济更加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交往、休闲、消费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也逐步确立起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学生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生活方式变革影响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引起中学生行为特征的变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异彩纷呈。餐桌上日益丰盛,穿着打扮不断翻新,楼房越来越多,汽车逐步走近普通百姓家庭。最主要的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国家鼓励人们适当消费,人们不但会挣钱,而且学会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去美化自己的生活,美容美发不再被人们所鄙夷,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信息网络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而價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学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中学生观察、接触社会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其价值观念需要随着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他们以特有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当前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缤纷复杂的生活现象,从而逐渐形成了与以往中学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常常非常敏感,他们敏锐地观察到周围的一切变化,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他们既有着广泛的适应能力,又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不良因素也容易在他们的心灵、行为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

二、生活方式的变革容易引起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哪些倾向

1、享乐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强大的国家经济发展面前,我国人民盲目地进入高消费、超前消费与高淘汰、高报废的行为模式中。一些学生对现实生活方式盲目适应、随意效仿,对其中的消极腐朽的方面,难以做到自觉抵制,在生活上过分讲究,挥霍浪费、盲目攀比、讲究排场、追求时髦,过分强调生活质量,成为超前消费的响应者,最容易沾染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

2、拜金主义的倾向。经济的发展,“钱途”的牵引,使人民以“蚁族”的生活方式“忙于富起来”。社会上不断滋长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切向钱看”等言论对缺少社会阅历的中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有些家长以金钱刺激为手段,引导孩子实现成长目标,或是把金钱作为“爱”的代名词,过分地娇惯、溺爱孩子,不知不觉中也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3、功利主义的倾向。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背景下,理想主义已逐渐被淡化,大多数中学生已不再像老一代人那样,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是更容易被现实的利益诱惑,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定位为“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等等,眼睛常常盯着赚大钱,做大款,他们的价值选择以尽力追求物质利益为标准。

4、个人主义的倾向。当今中国,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几乎都在“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产生了比较多的个人主义思想,更注重自我发展,对国家缺乏责任感,对集体缺少热情。而近年来,西方文化以其浓烈的个人主义思潮不断地渗透中国校园,于是,许多学生的思想便被“自主”、“个性”、“独立人格”等观念占据,言谈举止我行我素。

5、迷失自我的倾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一些网络、影视、书刊等传媒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痴迷于网游;有的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迷失了自我。

方式变化 篇12

所谓传统方式指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前已经存在的方式, 包括家长会、家访、写信、请家长到校、打电话、印发通知、学生手册等等。随着时代内容的不同, 这些方式对于教师来说, 运用的便利性和效率与以前相比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对这些传统联系方式甄别使用。

一、停止使用的联系方式

在30年前, 写信是人们联系的主要方式, 也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手段。在时间成本很低的情况下, 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写信, 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两个星期才可以看到的信件。信件往来相对于教师家访和家长去学校来说, 虽然效果差一些, 但是双方可以选择自己空闲的时间书写和阅读, 自由度比较强。同时, 信封和邮票的价格比电话费要便宜, 况且电话在当时很难找到。因此, 写信虽然不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最主要手段, 但也为众多教师所使用。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写信无疑是时间成本最高的一种联系方式。教师需要利用最短的时间将最多的信息传递给家长, 而用一两个小时写一封信也不过几页, 传递信息少, 而传递到家长那里需要时间又长, 根本无法及时反馈。因此, 写信这种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基本上已经为教师们所淘汰。

二、经过改进的联系方式

家长会、家访、学生手册、打电话等联系方式仍然为教师所使用, 但是具体使用过程更加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科学性也增强了。

传统家长会通常被开成批判会, 所以家长们通常不愿意参加。虽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仍难以彻底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教师在家长会上仍以成绩为核心, 但部分教师已经开始站在更科学的角度上来完善家长会, 使其继续成为家长和教师联系的主要方式。首先, 家长会以双方信息沟通为主。很多教师给每位家长充分的时间发言, 教师从中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和教育理念, 从而和家长共同分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 家长会以解决学生问题确定最佳培养方案为目的。很多教师把家长会的一部分时间作为家长培训时间, 既让家长具备宏观理念, 又让家长掌握针对学生具体问题应该使用的正确教育方法。再次, 家长会作为大规模的班级活动已经为许多教师以管理学的方法科学化、规范化。从搞好发动工作、通知家长、安排会场、引导家长入座、多媒体运用、任课教师发言、学生发言、具体互动活动、总结发言到家长离席等都有周密的策划, 充分利用时间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方式,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有些教师把到学生家中造访的传统家访形式进行了变通, 改为在家长和教师工作外的时间找一个方便的公共场所进行交流, 这样气氛比较轻松, 既不用像在学校内那样郑重, 也不必像在家中那么不便。通常教师会约家长在回家的路上, 或周末在公园散步聊天, 这样双方都节省时间, 沟通效果也很好。还有些教师采用QQ、电子邮件、博客、班级论坛等新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称为电子家访。

传统学生手册把学生在校分成若干个学期, 每学期教师书写学生评语, 家长填写家长意见。通过这种方式, 双方沟通信息量小, 而且往往泛泛而言, 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目前学生手册已经被教师们设计成学生的全方位信息档案, 教师和家长联系的时间也缩短为以周为单位, 学生的表现被量化为作息、劳动、作业、品德等多个方面, 家长逐一给予评价。这样教师就可以掌握学生在家中各方面的表现, 并做动态的观察, 从而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解决。学生手册成为频繁往来于家长和教师手中的鸿雁, 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

打电话作为传统联系方式中最现代的方式, 过去使用频率较低, 因为那时电话少而费用高。现在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电话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 而且由以前的固定电话发展为款式多样、功能齐全的移动电话。教师需要和家长沟通时, 随时都可以和家长联系。甚至有的学校还专门为每位班主任配备一部移动电话, 每月充值, 专门作为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工具。

三、继续沿用的联系方式

请家长到校、印发通知这两种联系方式的使用前后没有发生多少变化。所不同的是请家长到校的人次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这既是教师责任心强的体现也反映出新时期学生出现的问题种类多, 需要不断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才能共同解决。印发通知以前只是在期末时才下发一次, 告知家长孩子放假时间及假期注意事项。但新时期的学校正努力走向素质教育和科学管理, 因此下发通知的内容也纷繁多样, 有关于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的, 也有关于学校收费项目的, 还有关于为学生上保险等各种事项的。

传统方式的改进, 丰富了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途径, 增强了沟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些联系方式的运用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继承下来的教师与家长的传统联系方式都是适合新时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联系方式, 但这些方式的使用却没有发挥出其最佳效果, 这主要是由于其运用没有达到科学化。首先表现为使用方法缺乏科学化, 随意性强。其次表现为使用目标缺乏科学化, 多呈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众星拱月型目标架构。

总之, 任何联系方式都是在使用中不断完善, 而且所有联系方式的使用都要以尊重家长为前提, 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 尊重家长的人格, 尊重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意见, 这样才能鼓励家长沟通的积极性, 增强沟通效果, 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成长为时代所需的人才。

摘要: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式的选择及具体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效果。以知识经济兴起为标志的新时期的到来对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联系方式进行了重新洗牌, 有的联系方式退出教育舞台, 有的得到改进, 有的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继续沿用。教师与家长的传统联系方式的使用在目标上和方法上都不够科学, 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家长,传统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0ECD)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 (杨宏进, 薛澜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1-6

[2].朱塞红.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现状分析——从几则案例说起.[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12-14

[3].王淑群.如何开好家长会.[J].班主任, 2002, 6:18-19

上一篇:海岛特色下一篇: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