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作用

2024-07-30

解热作用(共10篇)

解热作用 篇1

银菊口服液是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研制的由金银花和菊花等药物组成的抗感冒药,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Pruns mume (Sieb) Sieb.et Zucc.干燥花蕾[1]。有宣散风热、清解血毒之功效。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病症。经临床应用,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明显, 毒理学研究, 无毒。现将其抗炎、镇痛、解热、及毒理学研究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银菊口服液, 由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制剂室提供, 实验前用纯化水配至所需容积 (生药1g/mL) 。阿司匹林, 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80103) 。

1.2

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50只, 雌雄各半, 体质量 (21.05±1.5) g小白鼠和家兔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提供。

1.3实验方法

1.3.1抗炎作用

1.3.1.1小鼠二甲苯所致小鼠致炎实验

将健康小鼠50只, 雌雄各半, 体质量 (21.05±1.5) g, 随机分5组, 每组10只, (1) 模型组; (2) 阿司匹林组 (0.2g/kg) ; (3) 抗感口服液低剂量组 (5g/kg) ; (4) 抗感口服液中剂量组 (10g/kg) ; (5) 抗感口服液高剂量组 (15g/kg) 。每日灌胃给药1次, 连续3d, 第3天上午给药2h后, 给每只小鼠右耳涂二甲苯0.05mL, 左耳做对照, 15min后, 用直径6mm打孔器将小鼠双耳同部位等面积切下, 用JN-A精密扭力天平分别称重, 以左右耳重量差作为肿胀度, 计算各组肿胀度, 求出各组肿胀抑制率。抑制率 (%) = (对照组平均肿胀度-给药组平均肿胀度) /对照组平均肿胀度×100%。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下表相同)

1.3.1.2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取健康小鼠40只, 雌雄各半, 体质量 (21.05±1.5) g, 随机分4组, 每组10只, (1) 模型组; (2) 阿匹林组 (0.2g/kg) ; (3) 银菊口服液低剂量组 (10g/kg) ; (4) 银菊口服液高剂量组 (105g/kg) 。ig给药2d, 2次/d, 末次给药1 h后, 尾静脉注射2%伊文兰 (Evans Blue) 0.2mL/只, 即ip 0.7%醋酸0.2mL/20g, 半小时后处死小鼠用5mL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吸取腹腔液, 用UV-IKONXL型双光束扫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590nm处测小鼠腹腔洗出液的吸光度。结果见表2。

1.3.2镇痛作用

对醋酸刺激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小鼠50只, 雌雄各半, 体质量 (19±2) g, 随机分5组, 同1.3.1.1。灌胃给药3d, 2次/d, 第3天末次给药30min后, ip 5.0%醋酸0.2mL/只, 观察小鼠15min内因疼痛引起的扭体次数, 计算抑制率。结果见表3。

1.3.3解热作用

取健康家兔21只, 随机分3组, (1) 空白对照组; (2) 银菊口服液低剂量组 (3g/kg) ; (3) 银菊口服液高剂量组 (6g/kg) , 灌胃给药1次/d, 连续3d, 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纯化水 (3ml/kg) , 给药第2天用电子体温计 (omronMC-S, 日本产) 测量直肠体温, 除掉过高过低体温者, 取体温38~39.5℃作为基础体温, 灵敏度0.1℃, 重复差异范围±0.2℃。第3日给药后1h, 经耳缘静脉注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0.8m L/kg。注射后1、2、4、6、8、12h各测定体温1次, 比较各时间点体温的组间差异, 试验期间室温在20~25℃。结果见表4。

表4结果表明, 银菊口服液2个剂量组从给药8h后体温降至正常,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从6h开始P<0.01, 说明银菊口服液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所致的动物发热有一定的退热作用。

1.4毒理学研究

最大耐受量的测定:取昆明种的6~8月龄小白鼠70只, 体质量18g~21g随机分成7个剂量组, 雌雄各半, 雌鼠无孕。 (10只作空白对照) 采用小鼠灌胃给药, 给药前预饲7d, 给药前禁食5h, 给药剂量0.8mL/10g, 对照组给予同体积温水, 3次/d, 连续给药3d, 每鼠累计所受的量为350g/kg。停药后观察7d, 7d内无1例死亡, 也未发现有异常。随即处死, 肉眼尸检心、肝、脾、肺、肾也未见异常。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36g/kg, 相当于人剂量的180倍。说明银菊口服液在规定剂量下安全可靠。

2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 银菊口服液对二甲苯致炎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明显降低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所致的家兔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说明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明显[2]。经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小鼠的耐受量相当于人用药量的180倍 (36g/kg) 。本研究结果为银菊口服液提供了药效学及毒理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2005.vol I (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11.

[2]姚志凌.风湿定胶囊解热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4, 6 (15) :326.

怎样应用解热镇痛药 篇2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在家庭应用很广泛的药物。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大注意,它仅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药物,没有根治的效果。他们往往忽略了,发热和疼痛是许多疾病引起的共有症状,只有首先弄清引起发热、疼痛的原因,治疗这些疾病,才能消除病根。如果见热、见痛就用解热镇痛药,或者一味依赖解热镇痛药,就极易发生掩盖疾病症状,贻误治疗的情况,这是在应用解热镇痛药时,应该首先要想到的。

作用和特点

解热镇痛药的主要作用,顾名思义是解热、镇痛,此外,大部份解热镇痛药还有一定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这些药解热作用的特点是:1,只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低或者恢复正常;对正常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2,它对人体内部的产热过程没有影响,只是通过血管扩张、出汗等途径,加强人体的散热过程,从而起到解热的作用。所以,对于高热虚弱病人以及老人、儿童要慎用,防止引起大汗虚脱。

镇痛的特点是:1,对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关节痛、痛经等钝痛疗效较好,对于外伤的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的绞痛则几乎无效。2,其镇痛的强度是中等度的,效果不及鸦片类药物;但是作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可达4~8小时,而且久用不会成瘾,也不抑制呼吸。

注意几点

1,成年人若体温超过38.5℃,可以适量应用解热镇痛药。婴儿发热,则一般不要应用此药,可给予镇静药,同时增加他们的睡眠时间,使大脑皮层得到阻抑性保护,体温即可下降,若小儿体温超过39℃,在采取其它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应用解热镇痛药。

2,观察有无大汗淋漓、极度虚弱和血压下降等虚脱现象,如有这些现象出现,应按具体情况采取补液、保温和应用升压药等措施。

3,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过敏、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长期服用者要定期检查血象。

解热作用 篇3

关键词:清热饮口服液,药效,镇痛,抗炎,解热

清热饮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适用于温病发热、流行性感冒及病毒感染等疾患。本实验对其主要药效进行研究,观察其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

1材料

1.1 药物

清热饮口服液浸膏,每1mL浸膏相当于生药6.8g。复方阿司匹林片,陕西省妇幼制药厂生产,批号06062401。磷酸可待因片,青海制药厂生产,批号060610。强的松,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442。

1.2 动物

SD大鼠,雌雄兼用,体重180~220g;ICR小鼠,18~22g,雌雄兼用。

2方法

2.1 抗炎作用[1]

小鼠55只,随机分5组:①常水组;②强的松5mg/kg组;③~⑤清热饮口服液14g生药/kg组、7g生药/kg组和3.5g生药/kg组。各组ig给药1次,连续5天。末次给药后40min,ip0.6%HAc 0.25mL/鼠,30min后各小鼠尾iv0.5% Even's生理盐水溶液10mL/kg。20min后,ip5mL生理盐水,2min后处死,吸腹腔液3mL,加生理盐水至6mL,3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液于578nm比色测定,读光密度值(相对光密度=绝对光密度-空白光密度),比较常水对照组和给药组的差异。

2.2 解热作用[2]

大鼠72只,按基础体温值随机分为6组:①常水组;②模型组;③阿司匹林0.1g/kg组;④~⑥清热饮口服液10g生药/kg组、5g生药/kg组和2.5g生药/kg组。每天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前,每30min测肛温1次,连续2次,平均值为正常体温。末次给药后40min,每鼠于背部皮下注射0.15%的2,4-二硝基苯酚10mL/kg,常水组注射生理盐水,每30min测肛温1次,共6次。以注射前后的肛温差值作为指标,与模型组进行比较。

2.3 镇痛作用

2.3.1 扭体法[1,3]

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①常水组;②阿司匹林0.2g/kg组;③~⑤清热饮口服液14g生药/kg组、7g生药/kg组和3.5g生药/kg组。每天1次,连续5天。末次给药后30min,ip0.6%HAc(0.25mL/鼠)致痛。记录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及30min的扭体次数。

2.3.2 甲醛致痛法

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①常水组;②模型组;③阿司匹林0.2g/kg组;④~⑥为清热饮口服液10g生药/kg组、5g生药/kg组和2.5g生药/kg组。每天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40min,用微量注射器给大鼠左足趾sc1%甲醛50μL,常水组sc生理盐水,记录疼痛反应的疼痛潜伏期和30min内的反应次数,比较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差异。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用χ±s表示。

3结果

3.1 抗炎作用

表1结果显示,清热饮口服液大、中、小剂量组光密度均低于常水组光密度,差异显著(P<0.05),说明清热饮口服液能够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

t检验,与常水组比较,*P<0.05。

3.2 解热作用

表2结果显示,模型组体温在注射2,4-二硝基苯酚后30min开始升高,以1~2h最明显,最大升温幅度为1.9℃,3h后仍未降至正常。清热饮口服液10g生药/kg组、5g生药/kg组和2.5g生药/kg组给药后1.5~3h,肛温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2.5h后体温已降至正常内。

t检验,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3.3 镇痛作用

3.3.1 扭体法

表3结果显示,与常水组比较,清热饮口服液大、中两个剂量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但扭体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别。

t检验,与常水对照组比较,*P<0.05。

3.3.2 甲醛致痛法

表4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清热饮口服液3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大鼠对甲醛所致的疼痛反应次数(P<0.01),但对疼痛反应的潜伏期没有影响。

t检验,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4讨论

流感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呼吸道疾病,与风热感冒初期相似,但因是疫毒致病,有发病急、传染快的特点,呈流行性,属于中医学中的“温病”范畴,治则为驱邪或驱邪兼扶正[4]。清热饮口服液由金银花、金钱草、夏枯草、蒲公英等组成,通过发汗、解热、镇静、镇痛、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及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可达到治疗流感病的目的[5]。本研究提示清热饮口服液具有镇痛、抗炎、解热等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永孝,张凤鸣,刘静,王世祥,王秉文.克痹康的抗炎、抑制免疫和镇痛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1):15.

[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张为民,杨增岐,卿素珠.抗流感病毒的中草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4(22):41-43.

解热镇痛类药物应慎用 篇4

并非有热必用

发热本身并非一种疾病,而是诸多疾病都可出现的一个症状,因而治疗上主要针对引起发热的疾病。如果疾病未愈,即使用退热药把体温降下来,药效过后还会再度发热。有些疾病发热有一定规律,观察其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帮助。如在这个过程中用药物把热退下,干扰了疾病自身的发热规律,反而不利于诊断。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时,人体内的“保安部队”——白细胞增加,肝脏解毒能力加强,新陈代谢加快,其结果是加强了对致病因子的消灭,促进身体康复。当然,如果体温过高,病人自觉症状过重,机体一些组织、器官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这时适当把体温降下是必要的。因此,发热时是否需要给予退热处理,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一般来说,如果体温不超过38℃,既往无高热抽搐史,可暂时不用退热药;超过38℃时,如果病人情况良好,可继续观察,也可给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或小量应用解热止痛药;如果体温超过40℃,尤其在41℃以上时,则宜积极退热,尽量把体温降至39℃以下。

注意补充水分

退热药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发汗,汗液蒸发时带走身体热量,使体温下降。因此,高热病人服退热药后,往往先出汗,体温随之下降。出汗越多,体温下降越明显。而且发热病人呼吸加快,从呼吸中失去的水分也会增多。有些高热病人还伴有呕吐或腹泻,故体内水分常不足。失水严重可引起血压下降、虚脱甚至休克。所以,发热病人在服用退热药后,应及时补充水分,最好喝一些淡盐水或糖开水,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输液补水。

注意药物选用

虽然解热镇痛类药物都具有一定的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作用,但药物作用也有区别。如保泰松,其退热作用相对较弱,而抗风湿作用较强,因而高热病人退热时,一般不先用此药。但在治疗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应用保泰松可获得较好效果。

谨防药物过敏

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引起过敏反应者比较多见,特别是安乃近、氨基比林、扑热息痛、保泰松等。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少数可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因此,属于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這一类药物。已知对某一种药物过敏时,不可再用这种药。值得注意的是,解热止痛药物中的复方制剂常由多种药物组成,如对其中某一种成分过敏,服后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应用复方制剂时,要先了解其药物成分,在确认其不含导致过敏的成分后,才可服用。

胃病患者应慎用

不少解热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布洛芬等,对胃有较大的刺激性,可损伤胃黏膜。因此,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病人,服后将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胃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故这类病人在发热时,应慎重使用此类药物。必须服用时,应尽量选用对胃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并加强对胃病的治疗,密切注意胃病病情。

胃肠疼痛不适用

解热镇痛类药物仅能止头痛、关节痛、神经痛、牙痛等,而对于胃炎、胃溃疡、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等所引起的疼痛,并没有治疗作用。相反,应用这些药后反有可能加重病情。

解热作用 篇5

1 材料与仪器

1.1 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质量18~22g;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180~220g,雌雄各半;新西兰兔,体质量1.5~1.8kg,雌雄各半。均由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动物实验室提供。

1.2 材料 琼脂粉(广州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肠炎球菌(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实验中心提供);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六月雪药材均购自广州致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1.3 仪器 YXQ-LS-SOS1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DHP2000型电热恒温培养箱(天津市华北实验有限公司);水平层流净化工作台(苏州洁净技术研究所制造)。RE-52AA型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方法与结果

2.1 营养琼脂培养基制备

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比例加入适量琼脂,调节其pH使灭菌后pH为(7.2±0.2),在115℃灭菌30min,无菌操作倒入平板,培养过夜,无菌生长,备用。

2.2 菌液制备

取试管若干,装入融化的培养基灭菌后摆成斜面。在无菌条件下用划线法将供试菌种移接入相应的斜面培养基上,每个菌种活化多支,放入培养箱中,37℃下培养18~24h取出,置4℃冰箱中冷藏。取出活化好的菌种,无菌操作,用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洗入己灭菌的干净试管中,根据试验的需要采用比浊法配制成含菌数为107~108cfu/ml的菌悬液,备用。

2.3 供试液的制备

2.3.1 醇提物制备:

精确称取六月雪置圆底烧瓶中。用7倍量70%乙醇冷凝回流提取2h,过滤,收集滤液。置旋转蒸发仪中进行浓缩,温度控制在50℃左右,浓缩至约150ml时将提取物移至蒸发皿,置水浴上继续蒸发至膏状,再置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加蒸馏水溶解(必要时加增溶剂),制备成每毫升含5g生药的药液,备用。

2.3.2 水提物制备:

精确称取六月雪置圆底烧瓶中。用7倍量水冷凝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过滤,收集滤液。置旋转蒸发仪中进行浓缩,温度控制在50℃左右,浓缩至约150ml时将提取物移至蒸发皿,置水浴上继续蒸发至膏状,再置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加蒸馏水溶解(必要时加增溶剂),制备成每毫升含5g生药的药液,备用。

2.3.3 挥发油的提取:

用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将六月雪中的提取挥发油,加等量吐温-80,使其溶解,加蒸馏水稀释成每毫升含5g生药的乳浊液,备用。

2.4 体外抑菌实验

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加入12ml培养基于无菌平皿中迅速混匀、冷却,制备8个不同浓度的六月雪供试液的营养琼脂平板。精密吸取上述六月雪提取物置无菌平皿中,制备成浓度分别为0.2、0.1、0.05、0.025、0.0125、0.0063、0.0032、0.0016g/ml的生药平板培养基。用接种环分别蘸取已培养好的各实验菌液,划线接种于每个含药平板的不同区域,培养好后取出,观察不同细菌在不同浓度的药物平板上的生长情况。使细菌不生长的最低浓度即为药物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见表1、表2。

注:A:大肠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枯草杆菌;D:绿脓杆菌;E:肠炎球菌。“+”表示细菌生长,“-”表示细菌不生长

2.5 体内抗菌实验

由“2.4”的体外抑菌实验中试验中,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所以进行水提取物的体内抗菌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2.5.1 菌液的制备:

将绿脓杆菌接种培养好后,以10倍顺序稀释为10-1、10-2、10-3、……10-8等不同浓度菌液,再加入5%胃膜素悬液,配成浓度为10-2、10-3、10-4、……10-9的细菌悬液备用。将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分别腹腔注射小鼠,每浓度组3~5只,每只0.5ml。选用引起小鼠80%~100%死亡的菌液浓度进行药物防治实验。结果显示,细菌悬液浓度是10-4时引起的小鼠病死率较高,符合实验的要求。

2.5.2 体内抗菌作用:

实验小鼠随机分组,设给药治疗组和不给药对照组。以细菌悬液浓度是10-4的菌液给小鼠腹腔注射造成感染。治疗组腹腔注射六月雪水提取物3个浓度,分别是0.0125、0.025、0.05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并统计4d内各组动物病死率。实验结果表明,对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六月雪水提取物各剂量组均可产生明显的对抗作用,可降低动物的病死率。治疗组中、大剂量亚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6 六月雪不同组分解热作用研究

2.6.1 六月雪不同组分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

将合格大鼠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12只。分别为挥发油组、水提液组、醇提液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用阿司匹林。将各组大鼠分别灌服相应的六月雪各提取物10g/kg,同体积生理盐水,阿司匹林100mg/kg,给药后立即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入20%酵母混悬液10ml/kg,然后于0.5、1、2、4、6、8、10、12h各测大鼠体温1次。结果显示,六月雪水提取液对抗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明显,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2.6.2 六月雪不同组分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

将体温合格的新西兰大白兔,按基础体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挥发油组、水提液组、醇提液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用阿司匹林。将各组家兔分别灌服相应的的六月雪各提取物10g/kg、体积生理盐水、阿司匹林100mg/kg,于给药后1h,每只家兔均从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50ng/kg(1ml/kg),并于1、2、3、4、6h各测体温1次。以药前2~3次体温平均值为基数,计算各测定时间家兔体温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月雪水提取液对抗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明显,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可同时测定大批菌株的MIC,且不受药物颜色及混浊度的影响,适合于中药制剂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本实验提取所得的药液为颜色较深的中药制剂,若采用试管法则会因溶液颜色深而导致观察结果不准确,若采用滤纸片法则会因中学药扩散慢、抑菌作用弱而无法得到准确的抑菌质量浓度。为避免这此缺陷,本实验采用平板法。平板法稳定,比较适合于中药抑菌浓度的测定。

本结果显示,六月雪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肠炎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六月雪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均优于醇提取物、挥发油提取物,且在药物质量浓度相同时,六月雪水提取物对上述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醇提取物与挥发油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相似。在体内抑菌试验中,六月雪水提取物各剂量组对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均可产生明显的对抗作用,可降低动物的病死率。治疗组中、大剂量亚组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月雪不同组分解热作用研究中,发现六月雪水提取物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最强。由六月雪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体内抗菌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研究中,发现六月雪的提取物作用最强,可推断六月雪水提取物的活性最强,这对开发六月雪新药制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的抗菌解热作用。方法 制备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采用平皿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并进行体内抗菌实验。考察六月雪不同组分提取物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以及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结果 六月雪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肠炎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各剂量组对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均可产生明显的对抗作用。六月雪水提取物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最强。结论 六月雪水提取物的抗菌解热活性最强。

关键词:六月雪,提取物,抗菌,解热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1(2):159-163.

[2]颜超,胡仙青.浙中野生木本植物药用资源介绍[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2):37-38.

[3]危莉,贾宪生.民族药白马骨与六月雪的比较鉴别[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2):86-86.

解热作用 篇6

1 材料

1.1 药物与主要试剂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 (批号为20110826) , 山东绿都安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阿司匹林肠溶片 (批号为11101411) ,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二甲苯 (批号为10092104) , 山东奥晖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酵母菌, 市售。

1.2 试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 体重为18~22 g, 雌雄各半;SD大鼠, 体重为180~220 g。试验动物均由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主要仪器

数字式电子体温计 (型号为HYS-T3) , 购自深圳市好一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精密电子天平 (型号为BT-25S) , 购自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对酵母菌致SD大鼠发热的影响

参照参考文献[2-3], 取SD大鼠40只, 随机分为4组, 即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对照组 (阿司匹林100 mg/kg)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高剂量组 (20 m L/kg) 和低剂量组 (10 m L/kg) , 空白对照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 其他组分别灌胃给药, 连续3 d。末次给药前0.5小时, 测定SD大鼠基础肛温;测完肛温之后, 于每只SD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经34℃孵育活化0.5 h、浓度为15%的酵母菌溶液, 剂量为10 m L/kg, 制造发热SD大鼠模型, 分别于致热后3, 4, 5小时测量并记录每只SD大鼠肛温。

2.2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参照参考文献[2-3], 取小鼠40只, 随机分为4组, 每组10只, 即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对照组 (阿司匹林200 mg/kg)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高剂量组 (40 m L/kg) 和低剂量组 (20 m L/kg) , 空白对照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 其他组分别灌胃给药, 连续7 d。末次给药0.5 h后, 每只小鼠右耳双面涂二甲苯, 0.05 m L/只, 左耳不涂作为自身对照;再过0.5 h处死小鼠, 剪下左右两耳廓, 用直径为8 mm的打孔器分别于左右两耳廓相同部位取耳片, 用电子天平称重, 以左右两耳重的差为肿胀度, 并计算肿胀抑制率。计算公式:肿胀抑制率 (%) =[ (空白对照组耳重-给药组耳重) /空白对照组耳重]/×100%。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并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对酵母菌致SD大鼠发热的影响 (结果见表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1可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高、低剂量组对酵母菌导致的发热SD大鼠体温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阿司匹林对照组、双黄连蜂胶口服液高、低剂量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2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高、低剂量组均可明显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片急性炎症反应,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高剂量组的抗炎作用强于低剂量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且与阿司匹林对照组效果相当。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4 讨论

本研究在传统双黄连口服液基础上加入被誉为“紫色黄金”的蜂胶, 增强了该制剂的抗菌、消炎作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和动物试验证实:双黄连口服液主要用于治疗由病毒和细菌所致的动物免疫功能下降, 产后综合征及呼吸道和全身性感染等症[4], 可以清瘟解毒、散热消炎;黄芩有镇静、降压、利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抑制流感病毒、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作用;金银花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并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连翘则可强心利尿, 对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蜂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解热镇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可增强机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可抑制脑内神经元c AMP的生成, 从而下调体温调定点而发挥解热效应[5];还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释放内热源及促进脑膜中膈区释放解热递质而对体温发挥双向调节作用, 从而产生明显的抗炎、解热作用[5]。

本试验结果表明, 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可显著降低酵母菌诱导的发热大鼠体温, 并可明显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炎症反应, 证实了双黄连蜂胶口服液具有较强的解热和抗炎作用, 其效果与非甾体抗炎药物阿司匹林作用相当, 为临床治疗风热感冒所并发的发热、炎症等病症提供了试验依据, 但其解热、抗炎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海涵, 房春林.兽用双黄连制剂药学研究进展[J].中国牧业通讯, 2009, 16:5-6.

[2]李红橙, 胡如华.龙芽葱木皂甙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3 (2) :3-4.

[3]徐叔云, 卞如濂, 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袁宏伟.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新用途[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505-2506.

解热镇痛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7

1 解热镇痛类药物概述

解热镇痛类药物大多属于非处方 (OTC) 类药物, 为大众最常用的药物。它不但能解热 (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 , 而且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OTC规定自行用药应用不宜超过5 d, 其原因是其仅对疼痛症状有缓解作用, 而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 (即治标不治本) , 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 长期服用会产生多种副反应, 如诱发胃出血、十二指肠溃疡、肝肾毒性和变态反应等。

2 合理应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预防药源性“解热镇痛药性肾病”, 关键是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和止痛消炎类药物。

2.1 低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 发热时机体的吞噬细胞功能加强, 白细胞增加, 抗体生成增多, 这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细菌与病毒。故感冒发热, 若非高热 (>38 ℃) , 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 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 可掩盖病情, 影响疾病的诊断。

2.2 遵医嘱应用

应用解热镇痛药时, 应严遵医生的医嘱, 或药店药师的药嘱, 况且“退热”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操之过急则有害健康。故不要加大退热药的剂量, 否则体温骤降, 大汗淋漓, 可能引起虚脱或休克。故特别是老年人应严格掌握用量, 避免滥用。一般老年人应适当减量, 用药后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

2.3 确诊病症后对症用药

必须是属于头痛、牙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 才能应用解热镇痛药。突然发生的其他疼痛, 如外伤所致的剧痛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胃痛、腹痛均无效果, 不可滥用。

2.4 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不随便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 用药最多不过5 d。若用药后几天仍然不好, 应去大医院就医。因用药不退的长期发热, 大多隐匿着重大疾病。

2.5 掌握用药时间

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解热镇痛药宜在餐后2 h半空腹时服用;切忌空腹服用, 否则加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反应, 严重者可致胃出血、胃穿孔。

2.6 注意各类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

应用前应了解解热镇痛药的毒副反应和防治法, 以免到时手足无措。主要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肾损害和变态反应及皮疹等。例如:阿司匹林可引起抗凝血功能障碍和胃出血;安乃近因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吲哚美辛常常发生变态反应, 如哮喘、荨麻疹等。在10多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中, 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较安全的药物。 特别告诫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和有出血倾向者, 以及胃溃疡和胃穿孔病者, 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

2.7 注意复方制剂成分, 不可重复用药

这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很多, 不少是大同小异, 故购买前一定要看清药物有无相同的成分, 以免不合理的重复用药 。最好选用单一性药物, 尽量少用复方制剂。如一关节痛者, 为求更好的疗效, 同时服用2种解热镇痛药泰诺林、百服宁, 自以为“联合用药疗效好”, 可几天后就出现肾病症状。原因为重复用药, 此2药中含有完全相同的主药对乙酰氨基酚。

2.8 服用此类药物时应绝对禁酒

乙醇可加重药物的肝肾损害, 即使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及诱发药源性肝炎。

2.9 注意交叉过敏

如病人对本类某一药物有过敏史时, 不宜再应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 因为这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变态反应。注意复方制剂中的组分比例, 注意商品名的“通用名”, 避免“联合用药”中的“撞车”而重复用药, 毒副反应大大增加。

2.10 其他

慢性疼痛、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者, 感冒发热时要慎用感冒药, 因感冒药中常含解热镇痛药, 这无形中造成重复用药, 毒副反应增加, 出现危险。更年期妇女慎服镇痛药。 入更年期后, 不少妇女出现头痛、关节痛和腰痛等症状, 因此, 部分妇女常备几种不同的镇痛药, 随时服用。长期滥服镇痛药, 可能掩盖身体已有疾病, 贻误诊断治疗;长期用药可导致严重的成瘾性。故更年期的一般疼痛, 禁止使用此类镇痛药。

3 小结

重视儿童解热药的合理应用 篇8

1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 是机体抗感染的机制之一。许多研究显示, 发热时机体各种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成分均增强, 如中性粒细胞的移行增加, 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抗菌物质 (如超氧阴离子) , 干扰素生成增加, 干扰素的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增加, T细胞繁殖旺盛, 以及缺铁环境中微生物生长减少等。

发热是感染的有害方面, 可能发热与疼痛有关, 解热药可减轻感染时的发热和疼痛, 但尚无资料说明发热本身可引起疼痛。在一些临床研究中, 应用解热药对病程影响很小, 很可能是其剂量不足而起不到退热作用。减少发热程度可阻止炎症急性期反应;另一方面有些感染或创伤所致的难以控制的炎症反应中 (如内毒素休克过程中) , 发热还可加剧炎症反应。

因此, 发热程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 会对儿童的健康构成威胁, 如全身耗氧量的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产生惊厥, 全身酶系统功能的受损则会影响生理功能等。我们在处理每一个发热的患儿时, 应看到发热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也要看到对机体有害的一面, 随时正确评估发热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当儿童体温过高时, 应采取积极措施, 寻找发热原因, 同时采取物理、药物降温等对症处理。

2 解热药应用的指征

发热的治疗首先要决定是否需要, 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正确使用解热药。对有严重肺或心血管疾病的患儿, 降低下丘脑调定点, 有助于减少氧消耗和心输出量, 5岁以下有发热惊厥的患儿, 针对发热给予治疗是合理的。

患其他疾病的儿童, 解热治疗的决定应根据可能的危险和益处两方面的权衡结果。对于幼儿固然应注意体温表热度考虑是否用药 (W H O规定肛温3 8.5℃以上应用解热药物) , 最好的对策应结合患儿是否在发热时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或明显不适或痛苦 (头痛) ;超高热患儿, 无论情况如何, 都需要紧急处理。

如果一个发热的患儿仍然表现机敏、情绪良好, 尽管其体温高, 医生应该想办法帮助家长消除对发热的过分焦虑, 摒弃盲目降温的想法。有报道指出, 适宜的干预办法是, 告诉家长关于发热、体温测量和合适的解热治疗的知识, 能有效地提高父母对发热的认识, 减少他们的焦虑, 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3 解热药的种类

解热药包括:水杨酸类, 如阿司匹林;苯胺类, 如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吡唑酮类, 如安乃近、保泰松;其他有机酸类, 如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常用的有:

3.1阿司匹林 (Aspirin)

即乙酰水杨酸, 是最古老的解热药, 有效而廉价, 应用范围广泛, 口服吸收迅速, 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 广泛分布各组织, 主要以代谢物形式自尿排出, 很少部分以水杨酸形式排出。其用于解热镇痛的口服剂量为5~10mg/kg, 但其副作用较多, 对胃有刺激, 可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发生率, 还可诱发哮喘发作, 或加重哮喘的症状。阿司匹林过量引起的特点是过度换气, 意识的抑制水平和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流感、水痘和其他病毒感染的患儿服阿司匹林有可能患Reye’s综合征。英国明确规定, 1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目前该药在国内儿科仅用于川畸病的治疗, 或与赖氨酸做成注射剂 (赖氨酸阿司匹林) 应用于临床。

3.2 对乙酰氨基酚 (Paracetamol)

此药又名扑热息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 属苯胺类, 是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可抑制前列腺素 (PG) 在脑中的合成, 有中枢解热作用;但不能抑制P G在外周的合成, 故镇痛作用弱, 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剂量每次10~15mg/kg。起效快, 副作用相对比较少, 对胃肠道无刺激, 对凝血功能无影响, 但是控制体温所需时间较其他药物要短, 平均降温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WHO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2个月以上小儿的首选解热药。

3.3 布洛芬 (Ibuprofen)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 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仅推荐的两种解热药。布洛芬为环氧化酶抑制药, 它是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 (F D A) 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 它能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增加散热过程, 对产热过程并不抑制。此外, 与对乙酰氨基酚不同的是, 它还具有抗炎作用, 可使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达到平衡。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 布洛芬的退热作用更强, 且退热持续时间更长。布洛芬的半衰期为1.8h, 但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仍持续高于最小有效浓度, 其降温持续时间高达8h。剂量每次5~10mg/kg, 应用剂量过大时, 布洛芬要比阿司匹林安全, 但也可导致胃溃疡、胃穿孔和胃出血, 而且和阿司匹林相同, 也有加重哮喘症状和引起过敏反应等副作用。直肠给药可避免胃溃疡等不良反应。

3.4 赖氨酸阿司匹林 (Aspirin-DL-Lysine)

本品为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合盐, 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同, 因其易溶于水, 可用于肌注或静脉滴注, 避免了因口服阿司匹林而引起的胃肠道刺激, 此外尚有起效快、血药浓度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剂量为每次1 0~2 0 m g/k g。

3.5 复方氨基比林 (Antondine)

又名安痛定, 本品为注射剂, 每2 m l内含氨基比林100mg, 安替比林40mg, 巴比妥1 8 m g, 氨基比林最大危险是可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有致命危险, 其发生率远远高于氯霉素。安替匹林易产生皮疹、发绀、虚脱等严重副作用, 故建议婴幼儿禁用, 年长儿慎用。

3.6 尼美舒利 (Nimesulide)

是意大利1985年上市的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 (C O X-2) 作用。儿童常用剂量5 m g/ (k g·d) , 分2~3次服用, 口服后1~2h达血药浓度峰值, 有效治疗浓度持续时间6~8h。曾有人将尼美舒利和布洛芬进行比较, 发现其突出的优点是较少有消化道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上常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发热、疼痛的治疗。但是近年来全球已有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损害报道。2002-2005年, 西班牙、土耳其、爱尔兰等国家已将该药撤出市场。2011年5月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规定尼美舒利禁止应用于12岁以下儿童。

3.7 萘普生 (Naproxen)

其解热作用为阿司匹林的22倍, 为一种高效低毒性的消炎、镇痛、解热药, 剂量每次5~10mg/kg,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一次给药后2~4小时血浆浓度达高峰, 在血浆中99%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 半衰期为13~14h, 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发热和疼痛均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尤其适用于贫血、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患儿。

数形结合思想巧解热点问题 篇9

关键词:数形结合;函数图象;代数;几何

一、巧解集合问题

在数学问题中,进行集合运算中常常借助对应的数轴、文氏图来处理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得以更加简单化,使运算更加快捷、明了,更快速有效.

例1.(2008北京卷,理1)已知全集U=R,集合A={x|-2≤x≤3},B={x|x<-1或x>4},那么集合A∩(CUB)等于( )

A.{x|-2≤x<4} B.{x|x≤3或x≥4}

C.{x|-2≤x<-1} D.{x|-1≤x≤3}

分析:不等式表示的集合通过数轴解答.

解:在数轴上先画出CUB{x|-1≤x≤4},再画出集合A={x|-2≤x≤3},取其公共部分,如图所示阴影部分就是集合A∩(CUB),故选D.

二、在基本初等函数中的应用

在解决一类不等式或方程问题时,直接解决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构造函数,结合函数的图象及不等式或方程表达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法解.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解决问题时我们既要考虑代数问题在形上的直观体现,又要考虑几何问题在数上的精确表示,达到“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的境界。

解热作用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48例, 女性29例;年龄1~60岁;发热24 h以内48例, 24~48 h 19例, 48 h 以上者10例。

1.2 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 其中体温39℃以上者25例, 38.1~29℃者33例, 37.6~38℃者19例 (腋温) ;临床表现为恶寒47例, 鼻塞28例, 流涕26例, 喷嚏20例, 头痛43例, 项强19例, 咳嗽45例, 咳痰27例, 气促21例;舌质淡红15例, 红28例, 暗红12例, 其它14例;舌苔薄黄23例, 薄白8例, 白腻17例, 黄腻13例, 其它16例;脉象浮数35例, 弦数12例, 浮细数12例, 滑数8例, 其它10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者16例, 中性>80%者20例, 淋巴细胞>40%者5例、<20%者4例;尿常规蛋白 (±~+) 者5例。本组病例中感冒37例, 上呼吸道感染31例, 肺炎3例, 其他原因引起发热6例。中医辨证分型, 风热型39例, 风寒型23例, 湿热型7例, 其他8例。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外感解热灵治疗, 停服其他一切药物, 观察2、4、24~72 h体温变化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外感解热灵基本方组成为麻黄、桂枝、生石膏、杏仁、甘草、柴胡、板蓝根、黄连、薄荷、黄芩、生姜等。服药后2 h体温仍高者可加服1次, 服药后可服热稀粥以助药力则效更佳, 避免风寒刺激。

2疗效标准及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后2~4 h 热退, 24 h内症状体征缓解者;有效:服药后24~18 h热退, 48 h症状及体征缓解者;无效:服药后48 h症状体无变化者。

2.2 治疗结果

本组77例, 显效51例 (66.2%) , 有效20例 (25.9%) , 无效6例 (7.8%) , 总有效率为92.2%。本组病例中未发现有毒副作用, 除2例患者有出汗过多外无其他不适表现, 无禁忌症。部分病例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3讨论

外感发热是指六淫之邪或温热邪素毒侵入人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其发病急骤, 传变迅速。特别是高热, 单纯应用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效果均不理想。外感解热灵具有宣肺清热、表里双解之作用, 能达到对表证、半表半里、里证兼治之目的, 服药后汗出降温, 多数热退后不再回升, 全身症状和体征随之渐解, 从而标本兼治。其具有退热快、安全等优点, 多数病例能在2~4 h内退热。本组病例中2~4 h退热者占66.2%, 表明此方是一种理想的退热剂。对中医诊断为风寒, 风热或挟湿型感冒, 西医诊断为普通型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发热均有好疗效;但对湿热重者疗效稍差。

上一篇:国内实际下一篇:老年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