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失真原因

2024-10-12

信息失真原因(共12篇)

信息失真原因 篇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

(一)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出自会计之手, 无论什么原因和动机, 会计人员都负有直接责任。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受业务素质限制, 存在着大量会计人员不坚持原则、不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对国家的新财务规则不熟悉, 许多会计师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 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做斗争的少, 相反, 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 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或者怕得罪上级部门或单位领导而委曲求全, 篡改原始财务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 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不合理。

大多数企业对经营者的考核是由主管部门或企业总部下达经营指标, 如利润产值等, 通过对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决定管理者的薪金奖励及提拔, 但企业的自然条件及自身条件都是变化的, 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情况掌握不全面, 使计划指标脱离实际情况, 企业很难完成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管理者采用种种手段来应付计划的完成, 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 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 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 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 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 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四) 内控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 它是以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为总体, 采取一系列专门方法和程序,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根据相关性原则, 对企业内部的单位之间及其职责相互牵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就不能维护资产的安全性,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不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此认识不足, 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于简单, 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纠正, 其会计信息自然不会真实可靠。

(五) 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 存在三种监督机制:第一种是内部监督。受经营者和监督者利益分配难以划清界限的影响, 其监督效能非常有限;第二种是系统内监督。由于系统内上下级之间形成的依赖管辖, 事实上难以分清界限, 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放大了的内部监督;第三种是社会监督, 主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机构。其中, 会计师事务所独立于企业之外, 不受企业领导左右, 相对来讲能够秉公执法, 但现实生活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很难。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自负盈亏, 其主要收入来源于被审计单位。为了自身的生存, 为了增加收入, 必然会迎合被审计单位, 出具被审计单位要求的审计报告, 使会计信息失真也成为必然。

(六) 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由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

(一)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财会人员, 首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首先,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对新进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关, 不符合要求, 不得进入会计岗位, 同时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使其胜任会计工作;其次,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做到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 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 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 做到自律、自重, 依法理财。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什么情况, 不丧失原则, 不图谋私利。

(二) 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 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 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 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三) 对企业经营者考核应全面多样。

制定有效的经营者奖励机制, 这样企业经营者就没必要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另外, 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 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 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运行, 保障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四) 大力加强社会审计监督。

社会监督因其自身具备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代表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一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 完善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事业管理体制, 建立按企业机制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特点的新的会计师事务所体系, 从制度上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追究, 一旦发现其审核的会计资料出现重大问题, 要依法追究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二要强化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 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五) 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及内部稽核制度, 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合理设立会计机构, 配备会计人员, 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可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济管理活动。

(六) 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 尽管会计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只要严格执行, 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信息失真原因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通过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依然存在。本文由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危害与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旨在提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负面影响;管理现状

自1948年英国《公司法》(Companies Act)开始,“真实与公允”一直作为英国会计信息质量框架的最高标准。这一提法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都将可靠性纳入基本要求的范畴,而真实性是可靠性的灵魂。我国提出的“新会计准则”的基础准则第十二条中也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做出了规定。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共同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历史性地将“可靠性”调整为“如实反映”,与相关性共同列为基本的质量特征。由此可见,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真实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但仅仅有规则制定者的重视是不够的,会计信息从没有因为严格的规范而给予信息使用则足够的信心。从最早的南海公司事件,到安然事件,再到国内的蓝田股份、银广夏等案例,人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担忧从未减少。笔者通过分析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以下称“质检公告”)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相比之前的事件,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表现

1、会计凭证信息失真

在原始凭证管理中,时常会发现原始账目造假现象,主要表现为虚开发票。如2的“质检公告”中提到,安徽皖能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粉煤灰收入等重要财务指标缺少会计凭证,无法核实确认。原始凭证信息失真易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难以根据原始凭证判断资金流动流动情况,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分析功能弱化,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消耗情况,易出现资金浪费。

2、收入信息失真

收入信息失真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职业素养,利用职务之便将部分资金转移;或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未完全统计资金情况,造成会计信息空白。收入信息失真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企业资金丢失,对企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部分财务管理中的违法现象影响企业正常统计会计信息能力,最终演化为会计凭证信息失真现象。

3、会计披露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信息失真主要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虚报企业营业额,来达到稳定债权人、股权人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会计披露信息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由于上市公司多属于大型集团,其经营结构、管理结构、生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而上市公司的会计披露信息,涵盖了子公司、母公司及其他合营公司的整体财务现象,所涉及的范围广;同时,子公司、母公司等在财务管理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任何一家子公司(或母公司)资金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整体效益,最终引发债权人、股权人群体动荡,影响企业管理,而部分企业为规避这种风险,刻意制造出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情况。

4、资产、利润不实

这是最为普遍的信息失真现象。大多会计信息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但灵活运用准则,借口职业判断,虚增资产和利润。如20“质检公告”中,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向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下的关联方发放委托贷款92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存在多计资产287万元、少计收入6803万元等问题。

上述失真是从会计信息内容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不仅如此,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证据不合理、内控缺失也都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为什么在准则指定机构的努力下,会计信息质量仍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呢?答案应该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理论根源说起。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吴联生提出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三分法”: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行为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指示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制定得与现实中会计所要揭示的规律不相符;违规性失真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人员有违规的动力,其中强调经理人负担主要责任;行为性失真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人员由于没有充分理解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天然具有灵活性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市场上,各方参与者作为人的局限性。吴联生(2003)也提到了人的局限性,并做出了详细的哲学原理阐述,但他仅仅将人的局限性作为行为性失真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继续推广到规则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

会计信息的参与者分为供需两方阵营。供应会计信息的是企业的经理人和会计人员;需求方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甚至包括其他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产品有需求)。需求方数量过于庞大,无法全部参与决策,为了平衡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需要介入。此处暂不考虑独立董事制度,因为笔者认为我国独立董事有效性有待研究。参与者就可以归纳为、政府、经理人、会计人员三类。每一类参与者的局限性对应着“三分法”中的一个类别的会计信息失真。

1、企业会计监管体制不健――规则性失真

吴联生(2003)认为规则性失真的理由会计域秩序和会计准则的不相符。会计域秩序是指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会计所赖以存在的契约关系形成的自然秩序。如同市场经济一样,是供需双方的冲突碰撞,经过“看不见的手”漫长地调成,形成的自然秩序。会计域秩序与会计准则的偏差造成的不真实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制定准则的人无法完全掌握所有会计相关的契约,也无法把它们完全整理归纳成知识,再用可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规则性失真源于准则制定者的局限性。

2、企业利益观念不正确――违规性失真

违规性失真的根本原因被吴联生(2003)解释为信息不对称。他还提到经理人和会计人员作为人力资源投入到企业,与投资者的非人力资源相比,对公司的控制最为直接,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企业和经理人的代理关系,让经理人有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由于公开募股,企业投资人的流动性很大,大多投资者不用为企业的明天负责,也提高了对短期利益的需求。会计人员是听从经理人的掌控,投资者也没有太大的选择权,因此主要的责任人是经理人。如果经理人能保持会计诚信,那么违规性失真不太可能发生。违规性失真主要原因是经理人的局限性,经理人的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约束和监督。

3、会计人员的认识与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行为性失真

行为性失真的原因显而易见。理想状态是,会计人员都能充分掌握会计知识,拥有全局观,能够在准则灵活的地方发挥职业判断,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但这很难达到。另一个解决途径就是消除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如杨胜雄()所说,如果完全消除会计准则上的灵活性,虽然能解决行为性失真的问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必然受到影响。

三、会计信息失真管理的几点措施

第一,针对规则性失真,政策制定这应该加深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设,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出现具体问题时,要深入探究原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第二,违规性失真应明确责任人,完全将会计人员解脱出来,可以效仿美国会计准则中提出的“检举人”(whistle blower)保护措施。第三, 对于行为性失真,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尤其是对职业判断方法的知道。同时,会计准则的灵活性的减少只能作为应急的监管措施,不能长期依赖。下面提出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

1、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要做到职权分离(segregation of duties)。这是借鉴美国会计准则对内控的规定,即授权、交易、记录的职责应该分开。其次,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减少人工操作,从而降低信息失真的非系统性风险。最后,企业要降低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仲兴康等指出,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复杂,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风险因素。第一,实施“扁平化”管理方案,逐步破除传统的垂直管理结构,实现管理结构优化,通过减少企业干预会计初次审计结果,最终达到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第二,实施灵活管理方案,注意管理单位对会计审计工作的干预,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作用,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会计信息与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统一。

2、改进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

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依靠局域网与网络,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有效的传达给相应部门,保证会计信息传达的真实、有效;同时,应积极在会计信息整合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财务信息能贯穿财务信息整理的整个流程,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其次,应定期开展会计工作人员教育工作,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在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指失真的严重性,降低人为因素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最后,推行新型工作方案,鼓励不同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以进一步控制信息失真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婉璐,葛壮.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会计务实),,3(09):132-134

[2]何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其原因[J].财经界(财会研究),2014,3(11):214-215

[3]赵耀,乔贵涛,张健.会计准则变迁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信息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视角[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01):166-167

[4]李向利.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J].时代金融,,5(20):23-24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

1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综述

会计信息是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之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经营活动的财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的根本保障。一个会计主体其从经营活动开始到会计的核算、反映,到CPA的审计,到公司董事会的对外公布。在会计信息的形成、传输的流水线上,每一个角色都对会计信息的反映承担着各自的责任。目前国际、国内会计工作中,虚假、歪曲的会计信息已让社会公众触目惊心。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①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信息的前提;②利益驱动的低成本使会计诚信受到严厉的挑战;③改制不彻底是我国会计诚信度低的根本原因;④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2 会计人员的原因

会计人员应立足于本职工作,操守为重,坚守准则。同时,应做到财务工作的合法、合理性,账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按时编制财务报表,及时、真实、客观的反映会计信息。但是,从会计人员手中出来的会计信息却是失真的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就是这信息的操纵者吗?肯定的回答是令人质疑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 这主要是受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那么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欠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这些曾号称是中国绩优股的企业,竟然统统是造假大王。这些案例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其实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

2.2 政府管理部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错位和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搞花架子,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或者国有企业扭亏任务,或其他任务,逼着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2.3 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最终以身试法,甚至走向断头台。

2.4 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 有的会计人员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他们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

从一起起令人瞠目结舌的造假案件中,不难发现,巨额的会计造假往往是单个的会计人员难以操纵和控制的。会计人员往往并非心甘情愿造假,而是由于其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限制,依赖于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地制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形成了“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的局面。像安然这只财务黑箱,为了虚造利润、捉襟见肘地维持持续下跌的财务状况,对巨额的关联方交易遮遮掩掩,众多的分析师和为之欢呼雀跃的人都搞不清其每年的财务利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被董事会或高级管理阶层操纵和控制的财务信息代表并反映这一阶层的意志。

当然,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在这信息的反馈链上也有无可脱卸的责任。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之外,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以操守为重,坚守准则是会计工作者的立业之本。

3 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可靠性,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健康发展。但由于审计工作难以避免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就难以确保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信息就一定真实可靠。公众的期望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之间的差距使注册会计师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人们往往夸大了注册会计师在经济生活中查错妨弊的作用,对他们的工作求全责备。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的立业之本。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这要求注册会计师诚实信用,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其职业身份上的独立性,这是其外在公信力的根本所在。然而,注册会计师失去其独立性的造成的惨痛教训已经很多了。在“安然事件”中,安达信严重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和诚实信用,在安然神话的编制过程中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助吹了安然神话。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而诚信是独立性的基石。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显得落后,要使广大执业人员树立起现代审计意识,学会现代审计技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后续教育,通过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其独立性和执业质量。

4 公司管理层的原因

据COSO的研究报告显示:83%的会计报表舞弊涉及公司的CEO和CFO,大多数报表舞弊行为均有公司管理当局的高管人员参与。“两权分离”是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在实现两权分离的过程中,企业股东希望资本盈余的最大化和管理当局希望得到最大的回报的矛盾难以调和。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一系列企业的短期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管理当局应对广大股东负有诚信义务,而利益的冲突使经营管理者的诚信水平难以提高。

5 公司董事会的原因

公司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应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保证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真实、客观,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管理当局的经营效率,监督、评估和审核其经营绩效,而不是为了少数几个控股股东和董事会成员的利益,歪曲、虚报财务信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一片不景气的状况,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其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引起的人们的忧虑。

6 小结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讲师

1 会计理论属性与方法属性之间的矛盾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了会计信息的技术失真, 但是从根本上说, 会计信息之所以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是由于会计学的属性具有理论和方法两大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上看, 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 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从这个角度看, 会计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一样, 均属于社会科学, 会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思想, 也是从这些学科借鉴过来的, 通过对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分析, 可以看出, 会计应该属于社会科学, 它不是一门精算学科, 而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上看, 它又是一个以数学的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学科, 它以货币为价值单位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一定的规则取得代表货币单位的数字, 再将这些数字一定的数字原理和数字方法进行加工处理, 并且结果可以无限精确, 因此, 从方法性上讲, 会计学又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算科学。

由以上对会计学理论属性与方法属性的分析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会计系统中的每一个数据计算都是在严密数学规则下进行的。而支持这些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活动的货币化, 并且经历了一系列的估计、判断的过程, 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事实, 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 概略与严密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会计学科的基本特点:即经精确的数学运算、计算形式、计算来自于估计和判断的数字。因此, 会计学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会计信息技术失真的根本原因。

2 导致会计信息技术性失真的其它原因

会计理论属性与方法属性之间的内在矛盾是造成会计信息技术性失真的根本原因, 此外, 会计信息技术性失真还有其它一些具体原因。

会计确认理论与会计信息技术失真:会计确认理论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 采用这一原则, 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 从而更加准确的计算损益, 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在确认过程中开始注入主观确认的方法。主观确认指的是确认对象是现金和实物在企业的虚拟流动, 不以实物或现金流动为依据, 而是依据一定测定和估计判定出的实物或现金在企业观念上的流动。主观确认使得企业部分次产, 收益的“量”的概念成为一种“虚拟”而不是“真实”。随着经济的发展, 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 如无形资产, 人力资源等概念的确立, 更会增加主观确认的难度, 会计“量”的不确定性也越大, 为会计信息不真实提供的机会与可能性越多。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要素已出现了新的形式, 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会计规范为依据, 从而使这些价值无法合理确认。如企业商誉, 人力资源价值及绿色资产和负债应如何确认等, 由于缺乏准则的有效指引, 致使企业存在大量的隐型资产和负债。此外, 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 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 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 各国对确认时间都采取了按类别予以界定的方法, 但实际经济活动要比起这些原则复杂得多, 常出现为了遵循一个原则又违背另一原则的现象。

会计计量理论与会计信息技术失真:从会计计量单位看, 会计四大基本假设的货币计量假设, 本身存在着局限。货币计量是以假设币值稳定为前提的, 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学会发生扭曲, 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

从会计计量属性看, 目前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净值等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 但决策者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更多的面向未来的信息, 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活动决策者信息要求。因此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影响。

会计报告的目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国际上, 会计界历来重视对会计报告目的的研究, 关于会计报告的目的, 主要有二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 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一是“决策有用学派”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与可靠毕竟不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目前许多国家都更加强调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 “决策有用学派”已逐渐上升为一种主流观点, 对相关性的重视已超过了可靠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指出“相关性与可靠相互矛盾, 强调相关性会削弱信息的可靠性。”我国的会计一般原则中, 也存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

会计分析, 评价方法的模糊性:会计学试图用数字方法精确描述原来模糊、不确定事物时, 往往附加若干假设条件, 如计算净现金流量, 对贴现率的选择就有若干方法, 不同的贴现率, 其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异。对同一经济事项, 由于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同, 导致其主观判断也不相同, 从而影响会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建议论文 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治理

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因而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问题暴露较多,尽管这一现象受到监管层的重视,且在逐年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但是仍然屡禁不止。从1999年的银广厦案例到2012年的万福生科,重大会计信息失真案件一直在会计监管当中的难题。随着会计工作方法的演进、信息处理手段的革新以及会计监管的加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但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仍然需要社会各方群体共同努力。

1.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1.1会计信息失真涵义

我国《会计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包括会计资料的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四个方面。而《会计法》的第四条第千款又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机构的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我国著名会计专家谭劲松等认为会计信息的失真就是一种现象,具体言么,就是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最终使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有了偏差,从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的侧重点是没能如实反映,也就是说只要与客观情况不符合;而狭义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指出核算依据未能完全实际发生的业务为根据,同时会计实务操作上也没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则。可以看出,相比较来说,狭义的会计信息失真更被认为是故意为之,而广义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比较复杂,所包含的方面也更多,既可能是无意的过失,也可能是故意的舞弊。

1.2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第十七条可知,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即会计信息失真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等四种形式。其中,虚假记载是指会计信息的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违背会计准则要求捏造虚假事实,披露信息中含有不真实的内容;误导性陈述是指那些会导致投资人等发生错误的判断且造成了重大影响的陈述,而这些陈述往往是会计信息的公布者、披露义务人在公布时刻意造成的;重大遗漏则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够完整表达企业的真实情况,具有重大信息的隐藏或遗漏;不正当披露则是指企业的框架信息未能够及时或合适的披露,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投资决策影响。这种情况在实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却难以界定和监管。

2.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总结来看原因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治理结构、管理者牟利等动机的驱使导致,而外部原因则主要由于社会环境和政策漏洞提供了外部条件。

2.1企业内部原因

治理结构存在漏洞。诸多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当中都表现出明显的治理结构缺陷,如实际管理当中由于股权的过度集中,公众股东因所持有的股权高度分散,便会导致仅由内部人±或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形成独立的健全的董事会来保证良好的经营机制,以及建立健全的企业高管聘选和考核机制。再加上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是迫在眉睫的。配股融资动机。无论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有这一动机。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增发股票来获得融资收益,配股亦是如此,己经上市的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可向公司的原股东发行新股,从而筹集更多的资金,而股票价格越高融资收益也就会越高。因而上市公司会主动向市场传达业绩较高、企业价值升高是信息来误导投资者从而太高股价。在这一过程中粉饰报表提高收益就成为上市公司的必要手段。而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为了能够上市公开发行股票,需要达到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上市条件,其中一条规定IPO企业必须实现连续3年盈利,因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漏洞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非常重要原因,但却是多数企业忽略的管理环节。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家族管理模式较为常见,内控制度往往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或者存在但是由于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而未被较好的执行。由于控制不到位,很多人员的工作便不到位,彼时,原始凭证捏造、篡改,记账凭证记录有错等等都会发生,最终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管理者会计责任欠缺。管理者的会计责任意识是企业内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对会计信息重视程度、严谨程度会传导至企业会计人员,影响会计结果。往往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当中,都可以看到管理人员的授意、指使行为的存在,会计人员由于在企业内部受制于管理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担负直接责任,导致最后出现会计信息质量纰漏。

2.2企业外部因素

制度与法律尚需完善。我国当前的制度与法律环境下,对会计失真问题存在判定依据不一致的情形,法律和法规对同一行为的界定不一致导致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差异,监管环节认为较为严重恶劣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在法律上无法得到认可和制裁,最终形成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产生。监管机制尚不充足。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会计监管实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监管层对企业内部的框架监督较为乏力,无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一定的威慑力,最终定会纵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3.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对策建议

3.1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对策么一便是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引导、控制经营者行为。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完善并执行股东大会制度和董事会制度,使得大小股东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和投资决策环节。同时辅助董事会的建设,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当中的独立性,起到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监事会制度,使得监事会作为直接向股东报告的独立监管组织,监督企业运行和治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2实施有效的约束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都具备财务舞弊的动机,因而实施有效的约束制度,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约束,可以有效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舞弊的可能性。企业的人员,无论是独立董事、监事会成员,还是经理人,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激励体制,可以让他们在工作时更有干劲儿,更能严于律己。约束制度与激励制度相配合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内部人员舞弊的可能性。

3.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同时,将会降低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无论企业是否上市,都应当积极主动的晚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通过内部职能部门的约束来发现优秀员工和值得鼓励的行为,同时对错误及时纠正、对舞弊行为及时惩戒,防范于未然,形成一套运行流畅、严谨的工作流程,防止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性。

3.4大力加强监督力度

良好有序的监管将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我国当前的会计信息监管尚有不足,应当积极完善监管监督机制,税法部门严格监管纳税人会计利润与税款缴纳的匹配度,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进行总结并增加检查频率和力度。同时,证监会也应当更新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惩罚政策,对于市场影响较差的行为实施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企业在信用和道德错误面前没有回旋余地,提高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财务成本和社会成本,使企业意识到会计失真行为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亡,从而规避舞弊。

3.5培育良好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和市场导向也会与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引导企业向良好放心发展。我国当前市场机制存在着诸多不良影响因素,机制的良性引导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当下,投资者应当齐心协力,积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从而对造假分子和不轨动机者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减少其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4.结语

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需要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进行维护,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虽然难以做到完全规避,但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与监管部门的配合,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得到抑制和降低。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提供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是有关各方据以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有效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国家的宏观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普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信任度,干扰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萌生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风险,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会计信息的产生依赖于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如果会计制度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会计信息就无法真实、可靠的记录、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从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计的因素来看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另外,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是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3.会计工作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规定,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理论上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由于各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并且目前对企业实行监管的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也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因此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4.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估、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可能出现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而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加之有些单位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因而导致操作性、原则性的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

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尽量克服会计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健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的会计信息体系。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中要避免主观随意性,缩小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的出入;力求准则、制度的定义、释义和条文含义准确、用词精确、阐述明晰,不给使用者造成误解,提高实际可操作性。加强宏观会计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尽可能对目前尚未发生但将来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做出超前规定,以增强会计政策对未来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保持会计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并抓紧对先期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修订,使之与客观经济环境与财务法规相适应。

2.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赋予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是必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为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应主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3.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执法力度

(1)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

(2)财政、税收、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对来自社会各方面对会计违法行为的举报,应依法对有关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在处罚上不能只是以经济处罚为主。

(3)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

4.加强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知识更新步伐加快,需要会计人员学习新法规,掌握新知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理念,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一是提高现在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标准;二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增加其职业荣誉感;三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更新知识。除了注重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的制度教育外,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财政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纪守法,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的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文化等手段综合治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积极研究,加强管理,完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只有内外联手,多管齐下,逐步推进,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文胜 王巧丽: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8).

[2]闫全阳: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探讨.经济师[J].2005(8).

[3]徐 哲:会计失真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 篇7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6日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 会计核算资料的失真。

主要是指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会计凭证失真出现在原始凭证上。常见的是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 或者是借梁换柱, 无中生有, 将不合法收支列入合法项目之中。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 还存在大量伪造账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 以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 等等。

(二) 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企业出于利益机制驱动, 往往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为保证利润计算的准确性, 我国财务与会计制度对成本和费用的列支范围和标准都作了严格规定。但在有些企业, 为了达到少上交利税的目的, 就人为地加大成本费用, 采用多提多摊等手法, 把不该列入本期的成本费用列入本期;在难以完成本期规定的利润指标时, 为粉饰“政绩”, 他们又会在“缩小”成本费用上动脑筋, 对本应列入本期的成本费用, 该提的不提或少提, 该摊的不摊或少摊, 造成成本数据失真。

(三) 资产管理混乱造成计价失真。

主要是指企业资产账目价值已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占有数。其表现有:一些地方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 大量资产流失或被吞噬, 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有的企业拒不接受国家监督, 国有资产管理失控,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资产计价过程中, 某些主观假定的标准和方法, 造成计价的伸缩性, 使资产计价因人为的偏差而严重背离客观实际。

(四) 往来款项失真。

这是指企业人欠和欠人之间相互拖欠, 长期不清。许多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长期挂账, 悬而不决;或因会计人员频繁更换, 交接手续不健全, 各种应收账款长期无人问津。

(五) 经营成果失真。

在收入和收益上做手脚, 编造假会计信息,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不按制度规定办事, 该冲减的收入不冲减。比如, 按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销货退回应冲减销售收入, 但企业不冲减, 仍作本期收入处理, 结果必然导致利润虚增;二是明目张胆虚作收入。故意编造实际上并未发生的收入, 借以达到虚增利润、粉饰领导“业绩”的目的。如某企业为实现“扭亏增盈”, 虚作销售产品的发票, 虚列产品销售收入;三是一些盈利企业为私设“小金库”, 非法获取巨额收益, 设两本账, 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

(六) 会计基础和会计程序紊乱而形成会计失真。

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不足或根本不设会计人员;不建账或账目混乱;账外设账, 违章经营;企业领导人滥用职权, 财务收支失控;少数会计人员知法犯法, 走上经济犯罪道路。归结起来这样的企业有三个“缺乏”, 即缺乏能够正确进行会计信息“总结”的合适的会计人员;缺乏会计信息所能形成的正常的、必需的会计工作程序;缺乏有效的形成正确的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既有内在原因, 也有外在原因。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 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会计人员业务水平、道德素质等因素, 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外在原因。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 才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一) 内在原因

1、会计信息生产者 (包括会计人员、企业

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 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 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这里所说的“利益”, 既包括企业利益, 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 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 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 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 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 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 避免因违反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 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 并因此获得薪金、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 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也有些是间接利益, 如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 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 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

2、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

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 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 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 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 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 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中, 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 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往往非常隐蔽。

3、会计管理体制弊端也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 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 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虽然《会计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 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 守法的会计人员遭打击报复、被撤换, 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 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 站得住的顶不住”, 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 往往屈从于单位领导, 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 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这也是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

(二) 外在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内在原因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决定因素, 但有了内在原因, 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而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还有赖于一定的外在原因。

1、法律环境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 要想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必须以法律形式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非法性。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首先, 是受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制约。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会计法规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 尤其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 必须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如果会计法规缺乏科学性, 就会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 从而影响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 会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留有余地;其次, 是受人们的法律意识制约。一定时期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如果人们能自觉遵守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下降;最后, 是受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情况制约。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的执行情况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虽然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规, 但是如果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力, 或疏于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检查, 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 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日益泛滥。

2、政治经济环境中的问题也是促使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重要条件。

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 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 就会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做后盾。例如:由于某些领导功利思想严重, 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 明确要求所属企业必须上报工作业绩, 迫使企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也有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会计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职能, 会计信息失真自然不可避免;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 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3、社会中介监督弱化客观上放纵了会计信息失真。

目前, 企业会计造假能否成功还有赖于社会中介机构的鉴定。但是, 在目前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下,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很难发挥。尽管中国证监会要求, 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 在内部人为控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每份审计报告, 都是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讨价还价的结果, 失去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被迫在获取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夹缝中生存。从ST郑百文到银广夏, 一个个会计造假案的暴露, 受到谴责, 倒下的是一个个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是他们放弃操守, 没有履行审计责任, 对查出的重大问题不适当披露, 才会使那些市场上的“垃圾”随风飞扬, 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经济的秩序。

4、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 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 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 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 一些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 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 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看, 其治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消除会计信息失真赖以产生的内在原因;二是改变有助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外在原因。消除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内在原因, 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 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目前, 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 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 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账簿记录进行调整。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 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危害。改变有助于会计信息产生的外在原因, 主要是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等。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抑制作用, 降低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损失。

(二)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应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的会计人员委派制, 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 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 从根本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获取利益。《会计法》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 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单位领导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 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2、加大执法力度。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 处罚不力, 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 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 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 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如果造假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造假者会更加肆无忌惮;如果严守职业道德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又如何能确保其道德操守永不动摇?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 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上的作用, 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提高和明确会计人员的地位。

在当前情况下, 会计人员身受两重约束, 既是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者, 也是单位会计工作的操作者。严格执行法律制度, 若与单位领导意见不符, 工作将无法开展;如果按领导意图办, 就有可能承担违法事实。建立新型的会计人员管理系统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的核心, 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集中核算制也不失之为良策, 将会计人员从现行的所属机构人员编制及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 由企业所有变为国家所有, 成为独立的第三者, 站在中介立场实施监督, 客观公正地实施会计工作, 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信息。应当在当地成立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中心, 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训、注册、推荐和管理。所有的企业使用会计人员都一律到会计中心选聘, 会计服务中心根据会计的职责收取费用, 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 使企业与用人单位不再有人身依附关系, 切实保证会计人员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会计服务中心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又能向企业经营者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会计信息, 并提出决策建议, 同时做好会计的合法性监督和效应性监督。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无论做任何事情,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包括所有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体现的方式都与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和业务水准密切相关。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对广大会计人员的要求方面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 要在广大会计人员中建立起一种普遍的职业道德观念, 一种为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观念, 客观真实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 在记录反映经济业务时, 不受单位领导人意志的约束任意改变应有的规则, 敢于坚持原则, 做到依法办事, 按照朱镕基对广大会计人员提出的“不做假账”的要求行事,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约束, 真正成为国家财经法律的忠实维护者;第二, 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对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的实务操作水平。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成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遵守法纪、清正廉洁的合格专业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广大会计人员面临着“企业改制和会计改革”的双重任务, 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会计人员应自我加强知识更新, 紧跟时代步伐,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会计理论水平, 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做到准确、熟练。

还有其他一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 如加速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建设等。这些方法因本文篇幅有限, 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四、总结

会计信息失真, 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极为复杂, 要有效治理必须社会上下、齐抓共管, 各种配套工程不能相互掣肘。总之,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会计信息只有真实、公正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情况, 只有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们国家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 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它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 也是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引起了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债券人、社会公众, 以及会计界有关人士的强烈不满。所以, 依法合理提出有效措施, 是当前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沛臻.治理“会计造假”要标本兼治.财务与会计, 2003.7.

[2]江苏省财政厅.会计证培训统编教材 (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3]冯艳.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学术交流, 2000.1.

[4]黄华麒.坚持依法治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上海会计, 2001.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篇8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失去其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企业会计制度》也将“真实性”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标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预防腐败行为、保护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护国有资产、维护企业及公众的利益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的会计丑闻事件,印度的萨蒂扬事件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中可以看到,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三类: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1]。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会计规范的不科学而导致的失真。违规性失真,主要是指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而导致的失真。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而导致的失真。现结合以上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会计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是造成规则性失真的根本原因

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会计规范的不科学而导致的失真。我国正处于会计改革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本规范,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是导致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企业经营和业务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新的会计事项层出不穷,当某种新的会计事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国家相关部门才会制定相关准则和制度,对其核算和披露进行规范;而且制定出来的相关准则和制度也不一定完全适应新的经济方式,还需要不断进行修改才能使之完善。这就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法规上的可能性。第二,会计学不是一门精算科学,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本身存在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不同的估计和判断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由此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使之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此外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规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许多企业也会出于合理避税的目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如我国上市公司的税率一般较其他企业要低,还有我国企业所得税虽然实行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再加上会计政策和方法选择上的灵活性,这就为企业管理者调节利润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行性和弹性空间[2]。

2 违规性失真的原因

违规性失真主要是指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而导致的失真。由于这一类型的失真具有主观故意性,所以给社会及公众造成的危害最为明显和严重,对其预防及治理也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最为致力研究的问题。违规性失真的原因如下:

(1)产权制度的缺陷。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企业中两个客观存在的主体,即所有者和经营者,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方面是一致的,但是经营者除了寻求一定的物质报酬以外,为了实现其效能最大化还会追求一些非物质的目标,如追求政治资本、追求企业业绩等。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作为最直接的财产使用者和会计信息的制造者,经营者可能不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要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外,我国国有企业在改制后,在产权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存在国有股“一支独大”[3],国有法人股主体缺位现象,而我国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委派制度,所以造成国有企业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和硬性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有些国有企业不惜采用制造假账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的利益目标。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在企业建立起一套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和相互协调的机制。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两种。内部会计控制(含财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其基本目标是维护资源的安全、保证信息可靠、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但我国目前有相当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导致了不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造成内部控制乏力的现象[4],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监督。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股权结构相比,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股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无人制约,其他非控股股东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容易成为形式,控股股东为了其自身利益,极有可能向外界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从而损害其股东的利益。另外,在其他一些企业,企业内部大多没有建立起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企业法人独断专行,这样就会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无法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造成可乘之机。

(2)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弱化。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保障。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可以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规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但是我国目前有关法律和法规均未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作出具体规定,大部分企业只设立审计部,审计部或由监事会领导,或由董事会领导,或接受总会计师的领导。如果只设立审计部并接受总会计师的领导,而总会计师又处于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之下,这样董事会对总经理的工作就无法进行有效监控,从而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3)企业外部监督软弱无力。

企业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有关部门对企业实行的国家监督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监督。企业外部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政府审计的重点主要是审计政府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而对企业审计则明显不够。另一方面,其他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要不就是因多头管理和职能不清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要不就是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各有取舍,没有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具体全面的监督。再有从社会监督来看,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经济利益上受企业经营者的制约,这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审计业务的约定、收费事项上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没有起到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外部防线作用,甚至会推动造假风气的蔓延。

(4)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政府执法力度不够。

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这些企业经营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以权利、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法规,指使和强迫会计人员按他们的意图去办理会计事务,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处罚力度轻,执法力度不足[5]。在新的《会计法》当中,对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的,只依据犯罪金额多少对构成的刑事犯罪进行量刑,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侵害会计人员的合法工作权益,这就等于减轻了单位负责人的罪责,从而无法保证《会计法》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对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条款的落实。

3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

行为性失真也称技术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而导致的失真。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其素质水平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两个方面。我国目前虽然会计人员众多,但整体素质还不高。一方面,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的学历大多不高,有的甚至连基本会计专业知识也不具备,许多人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接受会计后续教育的能力也明显不足;而一些年轻的具有高学历的会计人员又缺乏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缺乏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特别是我国正处在新体制的转轨阶段,新规则、新制度出台较多,业务知识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会计人员现有素质无法适应新环境和新业务的要求,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会计工作的一些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其道德自律程度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在坚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较为严重问题,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处理会计业务时,在其上司或直接领导面前不敢坚持原则;或者在利益驱动下,为了小集体和个人利益,随意转移收入和费用,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使用者提供不同报表,成为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干扰我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针对不同类别的会计信息失真探析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原因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40。

[2]蒋晓明:《会计信息真实性:基于“法律真实说”的理性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18-23。

[3]彭齐武:《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针对性治理》[J];《财政监督》2005(11):65-66。

[4]鲁春杰:《虚假会计信息的诚信缺失》[J];《财会研究》2005(5):25-26。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 篇9

一、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及原因

1. 各部门经济利益驱使, 主要是“按需所报”

(1) 典型的有给税务机关报亏损穷账, 从而达到企业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在个别县市企业调研中, 一些龙头企业按目前25%的企业所得税征收, 企业难以生存发展下去, 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该类企业, 积极与税务部门沟通, 让企业将会计报表做成亏损。

(2) 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则报富账, 企业为了取得对银行的信任, 美化会计报表, 粉饰经营业绩, 单位会计按照银行的指标要求做出相应的报表, 从而达到贷款的目的, 银行对此也是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美其名曰“银企双赢”;典型的有运城今日温泉, 骗取运城建行3000万元贷款。

(3) 企业向工商局提供的报表, 主要是对注册资本进行检验, 单位又搞出一套报表来, 个别县还要求全部报表强制性进行审计, 无形中加重企业负担, 工商局与会计师事务进行分成, 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4) 最后, 会计人员给自己单位报一套真实的报表, 以便老板对企业做到心中有数。以上报表数出多门, 主要是老板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 以便达到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一些小伎俩, 诸如此类的现象在经济生活中较为常见。

2. 会计监管部门越权错位, 会计法规定会计监督有三位一

体, 即内部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好像是滴水不漏, 但在实际工作中出入较大。

(1) 财政部门作为全国会计主管部门, 制定法规政策应当与时俱进。但财政部98年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 已经运行14个年头还在试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目前工商税务已经按此准则执行, 但在现实中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执行该准则, 小公司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这样造成给工商局、税务局的报表不能衔接起来。

(2)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监管部门是行政机关, 而对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知之不多, 大多数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于各类单位应当执行哪些制度准则都是一知半解, 这主要是隔行如隔山, 加之业务学习不够造成, 所以出现了灯下黑的局面。

(3) 另外财政部编写课本教材讲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 而针对实际问题教材上又不讲, 比如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返券销售, 会计上未作出规定, 会计人员对此感觉到很盲然, 无所适从, 所以在业务处理时五花八门, 会计账务处理随意性较强。

(4) 监管部门执行检查只在于形式, 山西省每年会计执法检查活动都进行, 各县市也进行了检查, 但都没有动真格, 或者执法不到位, 造成检查工作年年都是老样子。

(5) 财政部门目前推行公务卡改革在全国范围来看如火如荼,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县级、乡镇的政府接待小的宾馆没有办理pos机业务, 而在一些大的酒店则有pos机, 这无形当中提高了接待支付标准, 加重了财政负担。

3. 会计人员诚信缺失。诚信目前是全社会的热门话题, 诚信

缺失各个行业都存在, 越发是这样的环境越是要树立先进典型, 树立榜样, 从而感召大家学习先进, 做到诚实守信。而在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比中清一色都是大公司的财务经理、财务总监, 而没有一名基层会计工作者, 让广大会计人员感觉榜样很遥远, 心中缺乏感召力。目前诚信缺失, 会计造假泛滥, 大家对一些会计造假不以为然, 还进行交流切磋, 甚至有一些机构专门培训做假账, 这主要是经济发展有这样生存的土壤和环境, 让一些会计造假者有机可乘, 没有形成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的局面。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 给各个部门报送不同会计资料, 从而加重了会计人员负

担, 会计人员需要做出几套账, 同时应付各个部门检查, 做几套账、报表, 身体上也吃不消, 比如2003年到某公司查账, 会计人员通宵加班, 检查人员来时, 刚刚碰上加班收工, 全年的账只做一次结转, 让人啼笑皆非。

2. 政府对于各个部门采集不同的会计信息失去辨别力, 从而

给经济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房地产行业目前采取“捂盘惜售”的做法, 就给人造成一种销售假相。另外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采集信息, 但不能共享, 从而造成采集会计信息成本过高, 加大了行政成本, 增加了财政支出, 加重了纳税人负担。

3. 对全社会乃至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 典型的有中国公司在

美国上市, 目前遭到美国会计监管部门审查, 不利于我国会计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4. 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造假, 直接损害债权人和股东的直接利益。

三、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1. 会计监管部门制定政策一定要结合实际, 发布实施要与监

管各部门协调一致, 同时要建立会计信息数据报送平台, 只要单位报送会计信息, 各监管部门即可共享, 真正实现数出一门, 降低运行成本。

2. 加大会计人员诚信建设, 树立基层先进会计人员, 让大家可以看得见, 摸得着。

3. 增强会计人员学习意识, 掌握和运用国家各种方针政策, 提供更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篇10

一、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难题,也一直是各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纵观古今中外,自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为社会的“毒瘤”,并随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乃至审计制度不断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充实发展。即使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资本市场最发达、信息监管最严厉的美国,会计造假、审计造假造成的会计信息丑闻也是屡见不鲜,安然事件和安达信事件更是将会计信息失真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要资本市场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存在分离,只要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这种现象就必然有其生存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相当普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报道财政部门对全国100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抽查,抽查结果表明,六成以上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已演变成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后果包括: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以权谋私的保护伞,通过做假账使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分析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仍未得根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原因,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它的存在又潜在地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腐败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首先应找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法律上对产权有一个简短的定义:“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这里产权等同于所有权。企业的任何一个利害关系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产权关系人。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产权不明晰可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只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人才会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付出成本,因而才有动力去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所以只有明确企业的产权归属,才能明确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拥有监督权。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业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害对象不明确,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其次,共有产权由于属多人所有,在产权主体内无法避免个人成果被集体分享,加之交易费用过高,各产权人之间几乎不可能就每一问题达成共同协议,因而必须选出代表以代理他人产权。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以共有产权的代理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目前所说的国有企业产权虚置也正是指产权缺少有效代理。近年来,我们强调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国家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大大削弱,而新的国有产权的代表机构又尚未完全建立,产权虚置问题自然显得比较突出,企业的会计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外部监督乏力

1. 内部控制的监督缺失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从内部监督机制上来看,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企业真正接纳,反而受企业排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其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企业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内部审计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并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企业内部监督和有关部门对企业实行的监督,由于上述影响,其内部监督不能完全有效地进行。

2. 从外部监督机制上来看,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包括社会审计及财政税务监督。

财政和税务不是专业的监督机构,其监督的范围及程度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所起到的作用都非常有限,同时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对会计失真重视不够。而社会审计虽然是专业监督,但其还是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许多的注册会计事务所会招揽客户而答应其不合理的要求,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陕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统计了22例在我国有很大影响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结果显示:处罚时间严重滞后,80.91%的处罚在3年以后,会计信息失真给市场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另外处罚过轻,以针对内部管理人员的处罚为例,处罚种类只有警告、罚款和市场禁入三类,较重的市场禁入只占2.11%,较轻的罚款占46.15%(且人均罚款只有3.44万元,低于会计法规定的5万元),而最轻的警告约占51.74%。这种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更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素质低下

会计人员从业素质低下,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不能满足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有:会计人员上岗及聘用制度混乱,许多企业聘用没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就算是持证上岗的人员,基础知识也很薄弱,对新的会计法规及制度理解不透或根本不理解,业务处理能力较差,如:账账、账实、账证、账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现象都常有发生。据统计1%的企业都存在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混乱的现象,由此见加强对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检查仍不能忽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的少,相反对违法违纪现象视若无睹为领导出谋献策的人居多。

(四)企业的人为会计需要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在企业,管理人员权力最大,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他们通常会要求会计人员为其报销不合法的开支,或为追求业绩要求会计人员虚增利润及产值,或为逃避税收隐瞒利润,这些行为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的监督权在领导权之后,这使他们缺少进行监督的权力及力量,同时身处封闭的企业内部利益环境之中,不能不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这也使得会计监督本身无法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在部分企业中往往会存在领导授意,会计人员操刀的会计造假现象。有些企业甚至在招聘会计的时候,明言要求要会做假账。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有半数以上的企业都会账外设账,真实的一套企业自己留用,另一套假账则专门用于对外申报及审计。由于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涉及面很广,层次高,使得这种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追查有很大难度,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也就相对模糊了。同时由于造假会给企业带来高收益,所花费的成本却很低,造成不同企业的会计相互效仿,会计信息失真更是屡禁不止。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由于多方面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

(一)明晰产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制度,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形成严格、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产权明晰的确定,对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第二,各种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合约关系。针对这两个条件,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一是可通过有效的合约安排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或促使代理人提供信息,构建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约束激励机制,使代理人行为与股东目标一致。如股东可把会计报告的收益作为可执行的合同变量(比如超额完成)来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并在国有企业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以解决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化问题,使各利益方有动力。二是通过政府规章强制市场交易者提供信息,即政府利用强制手段直接命令市场交易方必须披露某些重要信息。包括规定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强制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并规定其应达到的质量标准、通过会计法规,对违法者予以惩罚,降低经营者的预期收益风险。

(二)完善和强化监督机制

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对本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会计监督内容进行的再监督。企业内部要建立以内部审核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发挥对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监管作用。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加强社会会计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加强会计监督的方法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提高会计监督的力度。注册会计师所监督的会计报表的质量高低,与注册会计师的水平有直接关系,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能发现并加强会计信息的审核,严把质量关,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概率。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建设。政府通过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门槛,加大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平;政府应减少对社会公众监督机构的控制,创造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强迫委托、划地经营、大搞行业垄断的行业;制止会计市场中的无序竞争行为,对于在审计委托业务中实施低价竞争,挤迫竞争对手的事务所应加强监管,保证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开展正常的监督工作。

建立会计信用评价制度。通过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另外当前政府干预的具体形式包括会计委派制和稽查特派员制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执业素质建设

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只有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项任务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净化会计职业道德的环境。由于环境的净化归根到底取决于整个社会各方面变革与协调,对此,会计职业界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的,但会计职业界各成员应该积极起来,参与净化环境的活动。其次,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做到“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及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会计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业务素质不仅要求会计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及技能,还要求能对会计信息加以分析为企业管理及决策提供参考,这些都要求会计本身在工作过程中能更扎实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及熟悉会计法规,参照行业先进经验,积极实践。确保公司会计核算层面的信息的真实、及时、完整、准确。

(四)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加大处罚力度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综观世界上会计法规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会计信息失真的比例较低,社会危害也较小。根据对会计体系较为完善国家的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得知,加强会计法规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支成员广泛的会计法规修订队伍,队伍的成员包括国家的政府监督部门、法律专家、执业会计师、律师、大中小股东的代表等,通过队伍建设来综合反映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法定利益,防止会计法规的建设只照顾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现象发生。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对会计行业的要求就越高。会计工作在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呈现的内容和数据与客观事实是相悖的,根本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主体的经济状况。那么该企业的会计信息也就毫无分析价值,如果领导者依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那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无法估量的。近几年以来,国内外社会都源源不断的爆出会计造假等方面的丑闻,把会计信息失真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危害了国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所以,严谨认真的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1.利润随意增减。有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把企业盈利利润指标当成一个可调节的“伸缩尺”,想让利润指标上升就调高,反之就调低。完全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随意的改变成本的支出费用或者拒绝按照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制定计算利润的方法,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损失或收益的不实情况。

2.私建小金库,制作帐中帐。有的企事业单位私自违反会计制度规定,为了满足领导或其他非法需要,竟然私自建造属于自己的“小金库”。在建立账簿和财务报表的时候额外增加了几本账簿或多套财务报表,这一行为造成了相关单位报表使用者根本不能通过账簿和报表来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和盈利情况。

3.原始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中最根本的财务处理凭据就是原始的会计凭证,在相关单位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时将会被作为直接书面证据而上交。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或者财务工作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惜以身试法,胆大妄为的伪造、变更会计信息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企业形象造成极坏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任何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迫会计工作人员伪造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若单位领导知法犯法,会计人员必须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的领导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虽然《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行为准则的各项制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也规定了在发现领导有违纪现象时要直接向主管部门反映。但是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会计从业人员要直接听从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会计人员的工资发放和职位升迁均由单位负责人全权做主。所以就会产生领导人员暗示、强行命令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伪造等现象的发展,并且这种事例不在少数。当会计人员对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抵制并且举报的最终结果往往是被企业直接开除或进行打击报复,甚至严重威胁会计人员的生命安全,使得会计人员敢怒而不敢言,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愈演愈烈。

2.盲目谋求个人利益

高薪、高职这些利益因素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被部分追求一己私利的人所追捧,某些领导人员为了获取漂亮的经营业绩而操纵强迫会计人员制造不实的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违背了自己的信念,在金钱的诱惑下变更会计信息,挪用或侵占企业财产,这样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已是屡见不鲜。而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也给企业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若不及时查找漏洞,后果不堪设想。

3.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

为了给自己谋取最大的金钱收益,当造假的收益大大高于成本时,部分经营者就会铤而走险,产生在会计信息上造假的想法,只要在数字上有技巧的进行改动,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巨额的金钱收益,这一诱惑无论对领导人员还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影响力都是致命的。而这些人员敢于肆无忌惮造假的原因还在于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造假被查处的几率非常低,一些严重事件发生后对直接负责人并没有追究严厉的刑事责任,只是进行罚款而已。这也使造假行为得以萌芽和蔓延。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制

企业内部的监督、审计部门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首先,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做到财务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保证会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政府部门也要建立严格的监督体制,多方面多角度的监督可能发生违法违规的部门,承担社会监督职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充分发挥监督审计作用,只有社会、政府、企业的监督职能做到三位一体时,这样的机制将会是长久并且有效的。在加强内部监督体制建立的同时,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适合国情和企业发展的全新核算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会计信息管理方法,对本企业内部的会计计量准则进行严格规定,使会计从业人员对同样的业务处理方法有章可循,做到产生的会计信息规范、真实、准确,各部门各单位要团结协作,寻求会计行业科学高效的发展。

2.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正义感、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守法、客观公正、严谨做账。对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必须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十分专业的会计核算、数据整理等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对国家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精熟于心。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真正的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面对会计业务事项时才能公正客观的进行会计处理,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和财会信息等保密工作时做到诚实守信。同时,也要求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考核要与时俱进,要经常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与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使会计人员始终保持积极公正的工作态度和扎实先进的工作技能。这样也就从最根本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促使会计工作氛围得到净化与升华。

3.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往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法》的执行很不理想,相关政策法规的理念相对滞后,要想对企业领导人和会计工作人员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就必须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无论违反会计法规的人员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无论他有怎样复杂庞大的背后力量,在确定责任人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时,要严肃依据《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实行。一旦发现出自于单位领导的授意、强迫会计人员编纂会计数据为自己谋取大量金钱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对其应该背负的法律责任一定要依法追究到底,不但要追究其应赔付的财务罚款,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做到立法必严、犯法必究、执法公正。执法机关也可以挑选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向社会公众进行案例曝光,让会计工作相关人员从萌芽时就打消违法的念头,这样也就从根源上杜绝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使社会公共财产得到坚实的保障。

四、总结

我们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的规模和总量都在快速增长,人民生产消费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伴随着国家GDP的提升,同时也缔造了腐败、罪恶的温床。在对待会计工作的问题上,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在完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的同时也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多方面结合,各部门配合的改进会计管理体制,使我国的会计行业从弄虚作假的阴影中逃离出来,让会计工作人员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大范围内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让企事业单位得以良性的运转,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使社会公众利益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哲研:加强会计控制 治理信息失真【J】.财务与会计,2002(1).

[2]陈 红: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1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篇12

(一)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会计制度,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此外还应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个人的好处,则必将从其它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还未形成健全的财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已建立的法律法规又不严密,法律法规之间又有许多矛盾、不协调之处,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

(二)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表面文章,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如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等。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做的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在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大,再加上国家对会计行为的税务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而,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的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

(三)会计管理体制有缺陷,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成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了“外部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再加上个人利益的原因,使得代理人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守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计量出的会计数据难免会脱离实际情况,从而会计信息出现不实。第二,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日常化程度低。会计证的年检考核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基本上是流于形式,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从提高准则制度的完善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入手,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注意与相关法规的协调,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均衡各方力量,体现各方利益,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弈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处罚,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环境。

(二)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即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从而使得市场主体能够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此外,产权明晰有利于改善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博弈的不充分性。

(三)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此外,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四)强化契约关系。

首先,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次,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这样,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从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师德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下一篇:化工企业电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