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精选12篇)
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篇1
1 会计信息失真分析
1.1 会计信息失真产生过程分析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 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真实反映经济业务活动, 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 是主观上造假。而后者虽然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 但是由于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导致信息失真, 这种失真有故意的, 也有疏忽大意的。
1.2 制度性、执行性、技术性失真分析
制度性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社会经济法规、制度的不完备与缺陷而造成的。如坏账准备的提取, 必然影响本期利润指标的真实性。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造成大量的潜在亏损。执行性会计信息失真包括“错误性会计信息失真”和“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 一种是过失, 包括“普通过失”造成“一般会计差错”和“重大过失”造成“重大会计差错”;另一种是舞弊, 包括业务舞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舞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目前的会计技术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使人们还难以客观、准确地认识会计事物。技术性失真主要是由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造成时效性失真, 是指报告信息的过程中不恰当的延误而造成的。这是形成信息失真的技术性因素, 它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改进而减少。
1.3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人们将更多地使用软件以期达到减轻工作强度和实现会计标准化、规范化。这样由于使用会计软件产生的信息失真也就出现了。如软件设计上不完备的漏洞, 程序设计员故意预留入口使自己有权访问系统等问题。
2 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和危害
2.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2.1.1 原始凭证失真
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 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 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1.2 账目失真
财务账目管理混乱, 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 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设置, 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 导致账目混乱, 造成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2.1.3 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报表虚假, 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 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 甚至编报两套报表, 一套自用, 一套对外提供, 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1.4 资产计价失真
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 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 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
2.1.5 会计核算资料失真
有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达个人目的, 将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 采取打白条、伪造发票、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 给贪污腐化分子提供方便。
2.1.6 经营成果失真
有些企业和单位,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采取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手段, 虚报利润或亏损, 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2.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2.2.1 影响国家经济调控
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增大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 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 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 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 导致决策失误, 引起国家经济建设混乱。
2.2.2 影响企业
会计信息失真, 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同时, 加剧了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 使投资者对企业丧失融资的信心, 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 造成社会不稳定。
2.2.3 影响会计人员
少数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 为了个人利益, 故意造假, 以达到满足私欲, 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其降低了会计人员责任心和使命感, 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3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各企业单位要认真做好依法建立会计制度工作, 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 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对那些置国家法律和党纪政纪于不顾, 乱设账、造假账、编假表、报假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和个人要认真查处。
3.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 在目前社会监督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加强会计行业的自律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 加强业务培训和计算机操作培训, 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3.3 完善会计法规和制度体系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尽量让法律法规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从我国会计发展情况和国外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一个共识, 只有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具有层次的会计法规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问题。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今后要在理论创新、借鉴国外经验等方面不懈努力, 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又适应国际发展方向, 与企业改革步伐相适应的会计信息体系。
3.4 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
第一, 科学地设计会计软件, 建立数据存取保护措施和数据文件加密措施, 实施数据盘备份制, 以防止非法数据的输入和合法数据的篡改。第二, 正确设置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和密码口令,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台账, 将每一笔业务具体内容、输入时间、操作人员等进行详细记录。第三, 建立计算机审计制度, 对硬、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 以提高微机所生成的详细资料的真实性。
3.5 强化处罚力度
《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 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 应严格依法行政, 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 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人, 必须严守财经纪律, 依法查处。属于单位领导人授意、指使, 强令会计人员造假的, 要坚决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属于会计人员对违法活动知情不报或共同作弊的也要依法追究责任;对会计人员素质低, 能力差而出现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 应及时将责任人调离会计工作岗位, 同时追究领导者用人不当的责任;对那些来自行政方面干预的压力所致的造假, 要层层追究相关领导人责任, 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使造假者和指使造假者无处藏身。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综上所述, 治理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奏效,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相互协调。只有这样, 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摘要:从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过程、制度性技术性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同时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所造成的种种危害的分析, 提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森.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03) :66-67.
[2]石如意.企业会计信息现状的再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6, (03) :15-17.
[3]张晓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05) :31-32.
[4]仝雪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科技, 2005, (03) :34-35.
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篇2
摘要:我国从上世纪末进入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经济飞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财政收支混乱等,集中反映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来源。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使国家、集体和个人都蒙受不应有的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第一部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第一节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表现形式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客观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带来相关不利经济影响的一种现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其基本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因而现代企业会计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新会计信息的要求应有别于传统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会计诚信和满足相关联利益者需求,会计信息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①信息符合相关性原则;②会计信息要符合可验证性;③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要符合公正性;④提供的会计信息要符合可定
量性;
二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表现形式
1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从琼民源、红光实业到郑百文,再到银广厦等,接连不断的恶性会计造假事件使证券市场频频遭遇“地雷”,使公众丧失了对会计的信任,进而也因为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导致宏观决策错误增多。
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㈠制造虚假凭证或财务收支手续不齐全,进行转账作弊及费用的虚增开支:采用不实凭证进行报支,假公济私。如利用假发票虚报开支,假公济私,涂改开支凭证;利用记账转账凭证作弊。如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符;将收到的收入转入往来帐以虚假财产物资注册登记或随意抽走资本等;
(二)随即调节收入、成本,制造虚假盈亏。制造虚假盈亏的目的主要是:一方面为了满足企业或管理者的某种政治上或经济上的目的。如上市资格、配股资格、获取贷款信任等;另一方面是隐匿盈利达到偷逃分红的目的。而制造虚假收入、成本则往往采用以下手段:利用虚假合同和虚假凭证虚增或虚减当期收入,如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制造虚假收入,虚增利润;不按确定的收入原则反映当期收入,如销售实现时不及时入账,销售未实现时而又提前入账;不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乱挤成本,造成成本虚增;
(三)制造虚假的会计报表。除前述二项会引起会计报表虚假外,会造成会计报表虚假的原因还有以下几项:账实不符,如账上实物资产未经实地盘点或有意制造虚假数字或债权、债务长期不清及
故意制造虚假数额造成账实不符;报表不按规定填列,账表不符,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合法性失真,技术性失真和故意舞弊
1. 合法性失真,是由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政策等造成的,是我国法
律所允许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
2. 技术性失真是指由于无心的过失和会计人员素质差造成的纯技
术性差错。这类会计信息差错非常明显,容易发现和纠正,危害性也小,只要加强会计内部复核,检查即可。
3. 故意性失真是指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这类会计信息失真在管
理当局指示和操纵下,采用不合规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记录、和报告过程中,故意歪曲篡改、捏造会计事项,使会计信息背离客观事实,以欺诈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达到管理当局的目的——经济、其他利益。
第二节会计信息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失真的会计信息是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的导火索。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失真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
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
(二)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此外,对产品销售收入与成本的确认,有的单位受隐瞒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收入确认数额,增加成本费用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若经营者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三)诱发经济犯罪
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设“两本账”、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会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造成秩序混乱,从而诱发经济犯罪。
(四)危害会计人员
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原因 治理对策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作好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会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然而,近年来,作好确认、计量,记录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重要会计信息却发生了失真,极大影响了投资者利益,严重干扰了社会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经济运行处恶性循环中。为此,我国必须下决心根治这一社会顽疾。只有认真分析造成社会会计失真的真正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治理。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1 利益驱动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多个利益主体的经营者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他们都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行核算,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国有企业,也都划小的核算单位,实行层层承包经营,利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如完不成承包指标和相关利润,不但承包者的利益受到很大影响,就是员工的工资也会因绩效问题而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即使是实行自主经营的非公企业,业主也会因利益驱动拼死保全自身利益,至少不能使自身亏本。而他们的经营业绩均要通过会计信息反应出来。在他们的经营来景气,经营亏损或微利时,为增加个人收入,保全企业或个人利益时,就会指使会计人员修饰会计报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1.2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技术性失真和故意性失真两种。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中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而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所进行的估计、判断和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实际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造成技术性失真;有的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低、职业道德差、法制道德差、法制观念不强,只担心个人前途和个人利益受损,一味迎合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当“好好先生”。
1.3 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我国为了规范会计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颁布了新《会计法》,并明确规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违反《会计法》应负的法律责任,但内容不够全面,法律责任主体模糊,对一些会计违法行为以罚为主,往往导致由单位支付一笔罚金,相关人员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使造假者所承担的违法成本(损失)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较低,客观上纵容了他们冒险造假的行为,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趋严重。
1.4 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1.4.1 会计监督乏力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客观上存在着利益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及激励不相容三大矛盾,使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监督职能丧失,会计控制弱化,失真信息由此产生。
1.4.2 社会会计审计中介机构监督乏力 有的单位内部审计是审下不审上,查个别不查全面,有的只是摆设。其次,社会会计审计中介机构有失公允和正直,一些中介机构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动,在客户的压力下,丧失其独立性和诚实信用原则,未能对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1.4.3 综合监督乏力 各监督部门本应共同监督有关财务单位,形成一种监督合力,但事实上它们往往都各自为阵,并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
2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2.1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革的过程。它能防范风险,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为此,企业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严格会计核算基本程序,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职位,明确职责权限,实行财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真实做到不同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规范会计行业行为,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同时,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2.2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所以,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当前,造假行为,会计人员除受领导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账外,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不高也是主要因素。为此,应加强对不同岗位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要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每年对不同类型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轮岗培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把一些问题扼杀在事故的萌芽状态中。树立模范执行会计法规,不搞假账的典型,要大胆支持会计人员敢顶歪风邪气的正义作风。
2.3 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经济成份的兴起,多种经营方式格局的形成,出现的新问题,建设经济、适用、可操作性强的会计法规制度,使其既适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又不违反会计操作原则,不能适应不同经济类型经济主体发展的需要和核算要求。不能对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分别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会计核算和结算方法,并建立、健全不同类型企业的监督制度,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的外部监督,也就是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审计监督。同时,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提高会计监督的外部力度。要追究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出具虚假、错误审计报告的违法责任。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界责任人和会计人员违法追究的力度。要从法规上明确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在财务管理中承担的具体责任。如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时,要分清责任,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4 建立以道德舆论为主导的激励约束机制 将企业会计诚信优良记录录入评级机构的数据库中,供广大用户查询。诚信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市场知名度将大幅度提高,融资能力及政策享受均会受到优惠,对于失信与企业和个人的,将其不良的失信记录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披露和公示。迫使违法企业为失信付出惨重的代价,使之无利可图,并对潜在的失信者形成一定的威震力,有助于防范失信行为的发生。
总之,会计信息的真实与有效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通弊。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相当普遍,所暴露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主要原因及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单纯靠一般的方法难以根治,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本文试图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提出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及背景分析,并且尝试找出有效的治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贾继荣.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科技资讯.2009(2).
[2]董刚.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篇4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给决策者制定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虚盈实亏、资产不实、隐瞒负债等。
(一) 原始凭证失真
主要指会计核算资料的失真, 如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要素填写不全, 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 或者用偷梁换柱, 无中生有之术列入合法项目之中;大量存在伪造账簿, 虚设会计科目, 故意违反制度要求, 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 以及直接捏造, 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等。
(二) 对外投资收益体现失真
主要是对外投资财务监控不力, 许多单位受到利益驱动, 小集体、本位主义作怪, 只强调自己的小集体利益, 忽视国家利益, 采取不正当的手法, 如人为地减少收入或增加亏损, 截留或隐瞒投资收益, 不仅导致对外投资及收益水平未能真实体现, 更虚增虚减利润, 偷漏国家税款, 致使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虚减。
(三) 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主要是利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导致会计报表低估成本费用, 夸大经营成果。而这种局限性恰巧给某些经营者以可乘之机, 隐瞒费用支出, 虚增利润, 以达到粉饰经营状况的目的。
(四) 会计报表编制失真
主要是为了达到某种利益而编制虚假或部分虚假的会计报表, 甚至编制多套内容不同的会计报表, 在面对审计、税务、银行等不同主体时报不同的报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具有多方面的危害, 一是失真、虚假的会计信息势必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使投资者丧失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扰乱经济秩序。同时, 也使会计诚信问题不断放大, 影响经济发展。二是虚假失真的会计信息会给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 影响投资、决策、项目开拓及发展计算。三是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直接危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论是受上级指使、自身有意作为或无心的技术性失真, 均会对经济、企业、消费者造成损失, 尤其是财务核算中有法不依的现象更是对《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严肃性的危害。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管理体制陈旧。旧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企职责分开的现状, 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充当了多个角色, 既当监督者, 又当管理者, 同时又属于基层工作人员。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 会计人员往往为了自身利益不受损害而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二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一些长期工作在财务岗位的人员知识更新慢, 后续教育缺乏力度, 现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合新的会计制度和经济发展要求;而年轻的会计人员力量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难以承担复杂的工作任务。三是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非法干预。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会不顾相关规定, 指使会计工作人员造假, 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作为一名受领导的工作人员, 此时的会计人员往往无法受制于人, 无法抵制违法指令。四是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会计法规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应强化政府监督, 加强会计监督, 规范会计工作,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将不断提高会计诚信水平。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加快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 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推行标准化作业制度, 按照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程和方法开展业务, 使其对会计的审计监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 提高监督质量。
(二) 优化会计法制环境
加强会计法制体系建设, 完善会计法规。认真贯彻《会计法》和国家出台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制度准则, 逐步建立起规范会计信息、细化会计核算、强化会计控制的法律体系, 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 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 应严格依法行政, 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 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篇5
摘要:企业的成功经营需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作为支撑。但是我国较多数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失实的情况,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决策,而且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失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会计信息;对策;失实
一、引言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企业的经营权与财产所有权被分割开来后,会计信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失真情况不断恶化。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不规范性导致企业中出现了虚假、歪曲的会计信息,使得企业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失效以及最终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据统计,企业会计信息在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比例超过了70%,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企业的经营面临了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会计法》的颁布使得企业的信息质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由于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经营缺乏系统性等原因,会计信息不实现象在企业仍屡见不鲜。因此对企业而言,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迫在眉睫。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实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受到相关利益的驱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企业。企业的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开展工作时,其自身的利益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也即是将企业的`业绩与经营者的所得联系在一起。我国煤炭企业受经济、政策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当企业由于受到以上而使得经营业绩低于预期时,为了达到预定绩效,管理者会让会计人员修饰会计报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借助会计技术处理来调节盈利水平,进而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
(二)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会计信息失实的风险
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营逐渐与技术进行挂钩。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经营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虚拟化转变。但是由于技术的双刃性,网络信息开放的环境会加剧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水平,财务软件在安全、可靠性方面仍存在着很大漏洞,这些缺陷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企业会计信息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并未获得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对我国很多煤炭企业而言,由于其内部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内部会计管控制度,使得会计核算出现混乱,导致会计信息杂而无章。由于监督人员的薪酬是由企业的经营者支付,内部监督部门失去了其独立性,监督工作失效。同样,企业的外部监督部门由于缺乏专业性、合作性,起的作用非常有限,难以综合运用各方资源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三、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实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新的考核机制
为了预防企业受到相关利益的驱使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我国对企业的经营应首先从考核机制做起,摒弃原有的仅仅将盈利多少、收入增长幅度大小与企业利益挂钩的考核方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以“三个均衡”即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均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均衡、投入与产出相均衡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再者,政府应当规范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通过股权激励等手段避免企业经营者的捏造会计信息的活动,使经营者目标与所有者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减少利益冲突。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保证信息真实有效的控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经营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数据时代。但是由于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企业要加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风险防范、控制。首先,企业要健全内部网络系统,建立覆盖企业经营各环节的信息平台,通过对比各类票据以及信息,确保企业数据的真实有效完整。对输入的会计信息要进行核实,力争从信息源头遏制虚假的会计信息。再次,由于信息被授权予各个部门,但是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背反原理,部门私下可能会对财务信息予以捏造。因此企业应该通过网络在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系统的权限,对信息的产生、储存、传输、应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强其安全控制。第三,应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在道德素质、技能方面的教育。工作人员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在会计人员中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以及相互监督机制,防止会计信息操作人员受到他人影响篡改或由于不当操作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三)完善内外监督机制
健全的会计活动监督机制是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前提。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控,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使得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与监督。为了使企业经营获得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应当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企业管理者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授权。企业的会计信息仅有内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相关的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引进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并保持其独立性,合力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四、结论
会计信息的真实对企业的经营以及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实的原因很多,因此对企业而言,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从企业经营涉及到的各方面做到统筹兼顾,从根本上根除会计信息失实。
参考文献:
[1]张双丽。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途径[J]。现代商业,2011(08)。
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篇6
1.统计失真的成因
1.1行政干预公开化,重奖风诱之
利益导向机制的失衡,是统计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数字与“官帽子”紧紧相连,“荣辱升降,系于一数”,于是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一票否决”也就在“一票”假之。造假的数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驱动和引导着极少数没有“官帽子”想得到“官帽子”、有了“官帽子”想保住“官帽子”,甚至还想得到更大的“官帽子”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大搞数字造假,做官场文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从上到下不惜以行政干预开路,在统计数据上大搞弄虚作假,以假充真、以假捞功,用假政绩换取既得利益、骗取虚假荣誉。
1.2形式主义化,攀比风催之
为了显示所谓的政绩,少数人在扩大了的私心驱使下,大搞形式主义,你出一个“典型”我搞一个“样板”,你有一套“经验”我放一颗“卫星”——被称之“层层加码,马到成功;级级加水,水到渠成”。一个地方,一旦形成攀比之风,统计失真就会愈演愈烈。共和国历史上那一幕由攀比而大放“卫星”的闹剧及其恶果至今令人扼腕切齿!
1.3政绩考核片面化,官僚风逼之
由于缺乏正常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和弹劾、轮换制度,使少数地方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不是从其综合素质、主客观条件和德才兼备等方面全面考核,而是简单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一个干部的荣辱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不干实事、不讲实话、不求实效,一味地为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通过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手段,放大成绩,拨高自己,进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特别是有些当权者浮于表面,喜欢听“顺耳的”、看“顺眼的”、用“听话的”,在自觉不自觉中,诱导下面“沿着领导的思路想,按着领导的意图办,顺着领导的杆子爬,瞅着领导的眼色干”,诸多“务实者挨批,造假者得奖”,“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现实,“培养”了一批造假“能手”。
1.4利益格局多元化,贪利风助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迅猛发展,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类型的复杂多样化带来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受利益的驱使少数企业为了捞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惜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或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级别而在产值利润等指标方面造假;或为了少缴利税而在利税等指标方面瞒报;或为了逃避管理而在劳动工资等指标方面瞒报等等。这些,无疑都给统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造成统计数据严重失真。还有的个别“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满足一己私心,不顾现实条件和群众意愿,一味搞急功近利,贪大求快,实绩不足数字凑,工作不到假话骗,于是出现了图名图利、劳民伤财的所谓“开发区”、“试验区”、“功德碑”和“领导工程”、“形象工程”,结果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为官一任,祸害四方”,得实惠的是造假者,受损害的是老百姓。
2.治理统计失真的对策
2.1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
这是避免行政干预,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由于我们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上存在缺陷,干部的选拔任用并未真正做到全面综合考核,而是简单片面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干部的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在“数字政绩”上做文章,弄虚作假。首先,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范围和公开、民主化程度。
2.2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法制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它既可有效保护统计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也能确保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各级统计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自觉克服“人治”思想,加大执法力度。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的守法意识,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让领导带头守法。二要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化,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以提高违法成本,彰显威慑力。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违法必究,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
2.3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以政府综合统计为主体、行业统计和民间统计并存、分工科学、职责分明、协调发展、精干高效的现代化统计体制。政府统计作为统计管理体系的主体,应突出综合、法制、监管和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职能,逐步实现政府统计系统的垂直管理体制,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行业统计要在同级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行业垂直管理,逐步建立以统计信息为主体的行业信息中心,加快统计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以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服务社会。民间统计是政府统计、行业统计的有益补充,可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发挥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和准确性的作用,提高政府统计的社会公信力。
2.4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篇7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 原始凭证失真
原始凭证失真是指原始凭证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与实际不相符, 出具的原始凭证有虚假行为。其内容有:付款与所开发票不符;原始凭证被涂改、刮擦、挖补;伪造合同, 虚开增值专用发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失真的评估报告等外来或自制的原始凭证。
2. 会计核算失真
会计核算是指从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开始到财会报表编制完成的整个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 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 使会计信息失真。其失真表现为:
(1) 因原始凭证的失真而导致整个会计核算的失真, 如用失真的评估报告进行帐务处理就可能虚增资产。
(2) 人为的失真, 有意识地对会计信息进行“艺术加工”, 如为了虚增利润, 将本应入费用的借款利息过度资本化, 或不把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以达到不计提或少计提折旧, 又如个别企业为了减轻下年度的盈利压力把本年已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 拖延下年度开票入帐等。
(3) 技术失真, 是指会计核算人员, 由于对会计法规以及核算不详或业务水平不高, 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无意表现, 如年末未计提财务费用 (漏提贷款利息) ;年末未对存货进行及时盘点, 造成帐实不符等。
3. 财务评价失真
财务评价失真是指财务定量评价失准和定性评价失实, 不能准确地评价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赢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如果财务报告对于重大事项 (如关联方交易、担保、诉讼等) 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再加上财务报告本身失真, 财务评价必然失真。
4. 社会监督失真
社会监督失真是指会计、审计等社会监督或中介机构, 不是实事求是地出具真实合法的报告, 而导致社会监督失真的现象。当前有些企业内审流于形式, 名存实亡, 个别会计师事务所, 为拉生意, 降低要求, 结果使审计报告, 验资报告等严重不实。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 自我利益膨胀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
由于会计工作与经营实体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息息相关, 因而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人关注的焦点。一些单位和个人为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 在经营业绩的考核中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有些基于偷税漏税, 或推卸责任等原因, 在缺乏有力监督的前提下, 企业和个人凭借自身掌握的权利和条件, 通过各种手段, 人为地使会计信息失真了,
2. 法制观念淡薄,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我国为了规范会计行为,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颁布了新《会计法》, 并明确规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违反《会计法》应负的法律责任, 但内容不够全面, 法律责任主体模糊, 对一些会计违法行为以罚为主, 往往导致由单位支付一笔罚金, 相关人员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 使造假者所承担的违法成本 (损失) 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较低, 客观上纵容了他们冒险造假的行为,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趋严重。
3. 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1) 会计监督乏力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 所有者与经营者, 客观上存在着利益不相容, 信息不对称, 及激励不相容三大矛盾, 使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 会计监督职能丧失, 会计控制弱化, 失真信息由此产生。
(2) 社会会计审计中介机构监督乏力
有的单位内部审计是审下不审上, 查个别不查全面, 有的只是摆设。其次, 社会会计审计中介机构有失公允和正直, 一些中介机构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动, 在客户的压力下, 丧失其独立性和诚实信用原则, 未能对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3) 综合监督乏力
各监督部门本应共同监督有关财务单位, 形成一种监督合力, 但事实上它们往往都各自为阵, 并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
4. 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 导致不同会计人员进行评估、判断与推理的差异性。另外一些财务人员担心经济利益受损, 害怕打击报复, 未能严格遵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不敢独立会计应有的监督职能, 从而也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 做好会计“人”的工作
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众多原因中, 人的主观故意和过失所致的比重很大。为此, 笔者建议:
(1) 继续壮大注册会计师队伍,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业务水平, 以满足证券市场对信息鉴证的巨大需求。
(2) 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水平。一方面, 在注册会计师中加强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 使全体注册会计师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 完善对已经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人员的考核制度, 以年检等形式对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质量进行抽查和监管。还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采取课堂教学、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2. 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核算标准的调整, 新《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也应及时予以完善, 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情况, 改变有法难依的状况, 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创造一个良好, 高效的法律环境。可参照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势, 尽量减少会计制度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 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3. 从内部会计控制入手,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 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据调查, 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 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很小, 而会计信息不可靠的公司, 其内部会计控制必然不健全的。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
4. 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注册会计师被誉为“经济警察”, 但目前却奈何不了违法者, 更有甚者与违法者同流合污, 出具虚假报告或作伪证。长此以往, 注册会计师审计就会失去信誉, 形同虚设。因此, 一方面必须严格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 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观念, 清除一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 对出具虚假报告或作伪证者要承担法律责任, 受到法律制裁, 另一方面,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社会监督地位, 强调其独立性。
总之, 会计信息的真实与有效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通弊。近年来,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相当普遍, 所暴露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主要原因及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单纯靠一般的方法难以根治, 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本文试图从比较宏观的角度, 提出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及背景分析, 并且尝试找出有效的治理方法。
摘要: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这己是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评价等, 都密切相关。因此, 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但从披露出来的情况看,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仍然令人堪忧。本文就中国企业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做了相关探索, 以期能够为完善我国企业信息披露规范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信息失真,信息披露,监管,注册会计师
参考文献
[1]雷光勇 谢 芳:注册会计师诚信系统的框架设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12:23~25
[2]唐丽敏: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难点及对策[J].黑龙江金融], 2005, 3:54~54
[3]陈卫华 张贻钧:对仙桃市管理工作的思考[J].武汉金融, 2007, 3:72~7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 不健全的法制
目前, 由于我国保障会计信息真实的相关法制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尚不完善, 重罚款, 轻刑罚;处理造假的直接责任人多, 处理法人少;法律规定造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没有规定构成犯罪的法律条件, 无法操作。这种不健全的法律责任体系, 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
(二) 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总结和概括, 因此它必然要落后于千变万化的会计实践, 以至经济活动中许多核算无法及时地在准则和制度内加以体现。在此期间, 这些业务就成为真空和灰色地带, 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可以说, 这是一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保证及时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然而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 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 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位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 还有一些单位, 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 致使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出纳与会计串通一气, 坐支、白条抵库、原始凭证不合法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现象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 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外部监督软弱无力
首先,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 从而履行职能, 而内部各部门只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 故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无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能。其次, 企业外部虽有许多监督机构, 但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最后, 从社会监督来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受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方面的制约, 未能充分发挥客观监督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国家对会计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管理的不规范以及一些中介机构出于商业的目的, 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如“银广厦事件”就涉及会计师事务所, 这样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五)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 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 加之会计人员工作量较大, 其主要精力放在记账、算账和报账上, 对新的理论知识和刚出台的财经法规研究应用较少, 往往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从而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有些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诚信意识, 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账, 为了个人利益而编假证、假据, 化公为私, 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 合谋作案, 这也是当前集体、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治理
(一) 明确信息失真造成损失的民事法律赔偿责任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被提起民事诉讼, 也可以被提起刑事诉讼。提起民事诉讼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调动受害人的积极性。二是可以对法人在经济上进行惩处。构筑强大的外部环境制衡的法律约束机制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企业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违法成本, 采用经济的手段来遏制愈演愈烈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蔓延。
(二)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信息不可能做到十分准确地描述实际情况, 但可以较为逼真地进行描述。只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统一, 完全可以做到无重大差错。因此,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设计上, 一是要广泛地吸收学术界、实业界和政府各方面意见, 使会计准则做到公平、广泛、确实, 更好地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应该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三是要严格规定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范围, 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数量, 对于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行为做到严格规定和充分披露, 通过减少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和变动频率, 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四要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多种计量属性结合使用的原则, 使会计核算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
(三) 健全监督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单位内部控制,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具有自律性, 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目的也是使内部监督更有效。只有全面建立起这些规章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具备了必要条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落到实处。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 也是落实内部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单位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 需要考虑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要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及会计事项的审批人、经办人、财物保管人的职责权限, 并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四)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篇9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实 (不准) , 一种是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 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 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 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以下特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 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 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容易发现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并非会计人员主观故意, 而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会计信息不实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 但对社会来说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从会计工作的程序上看,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作假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 会计凭证中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最初经济证明, 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它失真导致了账簿、报告的进一步失真。其次, 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 为了单位领导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账, 从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最后, 在信息披露方面, 有的单位明明知道报表是假的还要向外公布, 更甚者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 帮助这些造假的单位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 助长了造假的力量。
(二) 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 侵占资产, 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 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 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 对社会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 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信息经会计人员核算后对外披露, 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或推理, 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 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 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也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 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同时部分单位在会计工作管理中对会计人员把关不严, 导致会计科目混乱, 业务处理不规范;会计人员更换频繁, 会计队伍不稳定, 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 在客观上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另外, 某些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以获得职务的升迁、奖励等方面的好处, 违背国家的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或营私舞弊, 侵吞国家资产, 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二) 企业经营管理者受利益驱动。
目前, 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考核主要是针对几项绩效指标来进行的。企业领导人为了追求业绩或政绩, 在他们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硬指标或经营困难时,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授意、指使会计人员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 用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 借以谋取私利, 骗取荣誉, 捞取政治资本。
(三) 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失控。
有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 有的货款回笼不及时, 往来账项长期不清, 形成大量呆坏账;对供应、生产、销售各环节出现的虚假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些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职业道德水平低, 不能有效制止违法违纪行为, 信息失真也就有了滋生的温床。
(四)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难以防止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环节, 但是,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的领导, 工作缺乏独立性, 一般情况下, 往往只审企业的下级部门或职工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因此, 其监督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更谈不上遏制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优化会计环境,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 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 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 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 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 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三是道德规范,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 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不丧失原则, 不图谋私利;四是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 持续不断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 对做假账的直接责任者要绳之以法。
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极为复杂, 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对策, 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对策的综合运用。因此, 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 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 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 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 结合加强惩治腐败, 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韦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公用事业财会, 2008
[2].王桂明.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篇10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 会计准则、制度存在缺陷
近年来我国虽相继修订或制定了一些会计准则、制度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 但由于这些准则制度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新经济活动的频频出现, 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有关新的经济业务时, 难以找到相应依据, 会计处理随意性较大。会计准则制度中往往存在不少模糊性规定, 语义不明, 如何理解则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之上, 这种因人而异的职业判断直接影响到会计政策的选择和核算方法的实施, 使会计信息出现偏差。
(二)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他们的业务理论知识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难以正确处理会计业务;另一方面, 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法制观念淡薄, 不敢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放弃职业操守, 主动为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方便, 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三)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方面的控制, 可以保证完整、准确地记录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 及时发现处理和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以合理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完整可靠,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目前, 不少企业管理者对其认识不足, 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定过于草率和简单, 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四) 外部监管不力
我国现有的能对财会工作起监管作用的部门多为财政、税务、审计和民间审计组织等。但这些部门在工作中并不能起很好的作用, 往往因各种原因不能坚持原则, 没能做到独立、客观、公平, 即使认识到错误和不当之处也不予以纠正, 导致监督力度不够, 这也是会计造假案件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五) 违法成本较低
《会计法》对会计违法行为虽有处罚规定, 但不难看出, 在法律责任上比较偏重行政、刑事处罚而缺乏有力的经济制裁, 会计造假被视为“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不惜铤而走险。此外, 实践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也很普遍, 这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会计造假。
二、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会计法》的宣传力度。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会计工作首要责任人, 要认真学习《会计法》, 增强法律意识, 不仅自己要带头遵守会计法规, 决不干预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或授意其办理违法会计事项, 而且要督促会计人员坚持原则, 依法行事, 以确保本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二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会计法》, 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使违法成本远大于非法所得。同时, 在实践中要严格执法, 真正做到违法必究, 使造假者对法律心生敬畏, 不敢以身犯险。
(二)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准则的完善程度密不可分。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不断研究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 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弹性空间,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在制定会计制度和准则时, 应广泛采用科学的估计方法和判断方法, 减少不确定性词汇的使用, 使有关规定清晰明了, 形成严谨、规范、可操作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 弱化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三)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管理者要转变思路, 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内部会计管理责任制, 明确会计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明确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四) 强化会计信息外部监管
首先, 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协调, 实现信息共享, 并可考虑成立专门机构监管会计信息, 整合各部门检查监督力量, 提高会计监管效率, 降低监管成本。其次, 发挥社会审计的监督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审计机构作为会计信息的鉴证者, 其作用不可忽视。提高社会审计的独立性是发挥社会审计监督作用的关键。再次,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 发挥舆论监督的功效, 对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及时公开曝光, 让虚假会计信息没有市场。
(五)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其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对会计信息质量无疑有很大影响, 因此,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政策理解上的偏差而带来的失误,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通过自我修养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宣传、教育与检查惩戒相结合, 行业自律与舆论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 以德引导会计行为与依法管治会计行为相结合等形式,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观念, 引导和规范会计从业行为。
摘要: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 如何对此进行有效治理是当前会计界亟需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成因的分析, 提出了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强化会计信息外部监管、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等治理对策。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与治理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解释,可以预测有关经济活动的变化趋势。我国现在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会计入账资料失真
会计入账资料失真主要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的失真。常见的是自制或外来的各种原始凭证与实际发生的业务不符,如:虚拟一些经济业务,购买外单位发票虚列成本费用等。这种虚假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使会计报表与经济业务事实严重偏差,甚至有的单位虛设会计科目,违反规范制度要求进行日常的经济业务处理,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2、资产账实不符
会计的核算中账目要求是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有很多的企业都不能保证这三个要求相符,有关财产部门不进行定期的财产清查和盘点,企业及会计人员欠缺严谨的法律意识,会计处理随意性强,造成财产的资金账与实物账不符,经营成果虚假反映。
3、随意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
会计核算时人为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如原来采用平均年限法,为了调节成本,而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作为利润的调节器。
4、存货计价不规范
存货取得和发出的计价不规范,如原采用先进后出法,但由于物价上涨,所以改用后进先出法,以调高当期成本,降低利润等。
5、虚开发票,应交税金计算失真
虚开发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开费用发票,以提高成本,达到套现或骗税的目的;一种是虚开销售发票,或与其他企业相互对开增值税发票,虚拟购销合同,编造会计事项,相互走账,虚增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导致税金核算失真,以达到掩盖企业业绩的目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会计准则只是规定了对经济活动中如何处理会计事项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允许企业对某些会计事项做出主观判断,某些既定原则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比如: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评估金额比实际成本低,而负债评估金额比实际金额高,可能的收入在将来才能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却不发生,加上信息披露不完全、不及时,这也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所以,许多会计原则在具体应用时往往会出现些偏差。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在会计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
2、利益驱动,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不合理
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一方面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滋生了一些企业置国家利益而不顾,片面追求本企业利益的不良现象。各行为主体普遍具有利己的动机,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情况掌握不全面,企业管理者采用种种手段来应付计划任务的完成,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3、公司内部管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不力
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基本形成了包括职代会、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管理结构,但在运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董事会凌驾于股东会之上;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的,会计无法为投资者、债权人等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缺失
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或是不自觉地违反了国家政策,或是惟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会计职业以守法、行规为要,但我国目前会计监督机制、会计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判断标准还不够完善,客观上为造假留有空间,面对制度性缺陷,会计往往力不从心。
5、内部审计具有局限性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受制于企业领导,无法独立展开工作,一般情况下,只审企业的下级部门或职工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其监督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更谈不上遏制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已是不容争论的事实,造成失真的原因有很多,对会计信息失真也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1、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2、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强化单位内部监督不可缺少的制约机制,不仅能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能通过其对企业经济活动及时的监督,从根本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建立健全会计制度管理体系
要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维护其权威性、严肃性。严格执行《会计法》对会计凭证填制、会计帐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的会计核算要求,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严格会计法律责任,改变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混乱局面。要健全会计监督评价体系,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严格执行持会计证上岗制度;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再者,要求每一位会计人员要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道德理念,一方面要增强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
总的来说,会计信息质量与治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既有技术上的原因,更有制度与实施机制上的原因。加强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同时考虑相互制约的制度环境因素,应从提高准则、完善制度和改善法律环境来着手防治,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闫长如.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4).
[2]杨照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及防范[J].当代经济,2007(6).
[3]李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与治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0(22).
[4]梁楠.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治理措施[J].科技资讯,2006(3).
[5]范敏.完善我国会计监管制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9).
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篇12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 会计法规体系不健全。
为了规范我国会计工作,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充分发挥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职能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 原有会计法规体系显得相对滞后, 不能指导和约束新的经济业务, 给会计信息造假留下了空间。如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没有明确操作权限, 操作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 为篡改数据留下隐患。
2. 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有些会计人员平时不注重学习钻研新的会计知识, 专业技术水平低, 未能按照新的会计规定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如有时明知购货方无力承担付款责任, 仍确认收入,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 对单位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不仅没有抵制, 还参与其中;有些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 为达到侵占、挪用单位资金的目的, 伪造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如某企业现金会计采取虚增单位现金支出的方式侵占单位资金30万余元, 最终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
3. 企业负责人法制意识不强。
1999年10月31日重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以下简称《会计法》) 第二十一条规定,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此条例的发布和实施虽然被誉为“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 但并未能引起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有些企业负责人错误地认为做假账一旦被查处单位只需交纳罚款就可了结, 不会追究其个人法律责任, 所以往往为达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骗取银行贷款、少纳税等目的而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 而大多数会计人员为保住自己的工作或自己职务的升迁, 往往被动地参与造假。
4. 会计监督不到位。
有些企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 有些虽然有较完整的会计监督制度但没有严格地执行,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有些注册会计师明知企业会计信息造假, 但为了保持与被审计企业的合作关系, 对虚假会计信息不但不予以揭露, 甚至在幕后帮助策划。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相关企业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大, 对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未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对策
1.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从宏观层面, 国家要继续加快会计法规建设,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修正传统的会计假设, 改进计量手段, 尽可能地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要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 增加会计报表附注, 披露非财务信息和关联方交易, 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从微观层面, 企业内部要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治理结构, 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业绩评价机制, 增加评价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指标;改变激励措施, 防止管理者短期行为,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2.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财政部门要定期对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继续性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认真执行会计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作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要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 对坚持原则、依法履行职责、抵制会计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违法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要加大《会计法》、《会计法律制度》、《注册会计师法律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切实增强企业负责人、会计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等相关人员的法制意识, 对伪造、变造、编制虚假会计资料等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行为要严格追究责任, 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曝光, 营造不想、不敢、不能造假的浓烈氛围, 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4. 强化会计监督检查。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体系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企业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 切实担负起会计内部监督的责任。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日常监督管理, 积极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建设,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规范、科学合理, 真正发挥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保障的“经济警察”的作用。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企业单位的会计资料要加强监督检查, 从而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危害较大, 治理刻不容缓。治理需要多方配合, 形成合力, 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国家应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使企业有法可依;二是企业应严格依法处理会计事项。做到有法必行、违法必究;三是注册会计师应规范。社会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戴子礼等.会计的中国特色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断想[J].财务与会计, 2001, (1) .
【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推荐阅读:
谈会计信息失真与治理对策论文10-21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10-01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11-06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10-19
会计信息失真防治对策07-09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08-11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论文08-06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06-02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07-13
信息失真强化会计信息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