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精品课程

2024-10-21

校际精品课程(精选12篇)

校际精品课程 篇1

1校际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设计

1.1精品课程网站分析

网站的内容本应该是由用户决定的, 但精品课程网站比较特殊, 它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决定的。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7年版中, 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评审两部分, 综合评审部分有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五级指标。各高校根据评审指标, 结合自身条件和课程特点进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虽然网站外观、内容布局等差异较大, 各具特色, 但内容都是围绕着评审指标设置的。归纳起来, 网站的主要栏目一般包括8个方面:申报材料、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网络课程、课程录像、电子教案、实训条件。其中网络课程主要供学生学习使用, 其它栏目主要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评估使用。

(1) 申报材料。申报材料的内容应严格按“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和制作, 主要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措施、有关说明等) 课程介绍课程介绍主要是对课程进行简要介绍, 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课程的特色与剖新等。

(2)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授课计划等。

(3)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主要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师, 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3名主讲教师情况及任课教师情况等, 教师情况按“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制作。

(4)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学生和教师访问最多的栏目, 也是整个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重点。应做到结构合理, 查阅简便、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利于学习, 有动画、有音频, 并能体现课程的特点, 既可作为精品课程网站的一部分使用, 也可作为单独的课件使用。因此, 一般将网络课程栏目分为:课程介绍、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论坛、使用帮助、制作团队等。

(5) 课程录像。课程录像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最好提供全程录像, 一般情况下应提供不少于三名主讲教师的授课录像, 每名教师不少于45分钟。录像的制作标准是《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 (2004年) 》。

(6) 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是纸质教案的电子化, 其格式要求和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制订。

(7) 实训设备。实训设备包括校内外实训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 要求有校内外实训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基本功能介绍, 有设备实物图片的展示及学生实训图片的展示。

1.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统采用B/S模式设计, 可以作为一般高校的在线教学课堂;可以为教师的辅助教学或者课程发布提供一个完整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该网站提交作业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并可以提交作业。

1.2.1模块划分

精品课程网站根据使用者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面向管理员部分。包括学习资源管理 (教程管理、课件管理、学习路径管理) 、用户管理 (教师/学生注册、权限分配、空间配额管理) 、消息管理 (消息发布、师生互动) 和搜索管理;

二是面向教师/学生用户部分。用户可以发布/浏览教程、上传/下载课件、测验/评价、提问/解答、在线交流以及学生管理和成绩管理。

1.2.2功能描述

根据系统功能划分, 本系统详细需求描述如下:

(1) 用户管理模块。本系统具有用户认证与授权功能。由管理员对新注册用户 (教师和学生) 进行身份认证与授权。

(2) 学习资源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了课程发布、课件的上传、试题的生成功能。学习者可以自行浏览相关课程, 下载课件, 系统还可以保存学习者的学习路径, 便于学习者下次登录继续学习。

(3) 消息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一个在线的同步与异步消息通讯功能。师生之间, 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与交流。

(4) 消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为管理员及用户提供了一个发布公共消息与私人消息的功能。

(5) 搜索模块。用户利用该模块可以进行有关学习资源、消息等方面的文字、图片、视频与声音方面的搜索。

1.3用例模型

1.3.1学生用户用例图

图1是学生用户对该网站进行操作的用例图。1.3.2教师用户用例图

见图2。

1.3.3管理员用例图

管理员用例图表示了管理员的操作权限, 管理员可以有管理员的权限, 身份认证通过以后, 管理员可以进行公告管理, 文章模块管理, 交流吧模块管理。具体用例图如图3所示。

1.4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栏目应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设置, 各栏目的内容要根据每门课程建设的需要进行录入, 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更新。课程网站还要设置视频教学、师生互动和成绩考核等功能。为了体现精品课程网站的特色, 网站应该具有个性化设置功能。整个系统分为三层结构体系, 三个结构层分别是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其中业务逻辑层的功能较多, 又细分为面向用户界面和面向问题域两个子层。三层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

1.5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功能模块分布在3个结构层中, 其中业务逻辑层的功能最重要, 相应的模块也较多。大部分功能模块是为管理员后台管理设计的, 只有教师管理模块是专门针对任课教师设计的。后台管理功能是通过调用这些功能模块实现的。

下面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和说明。

(1) 课程网站栏目与导航系统管理。该模块负责课程网站的栏目管理和导航菜单系统的生成, 是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每门精品课程在规划设计时, 都会根据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确定课程的栏目结构, 这些课程栏目就是由该模块负责创建、更新和删除。课程栏目结构确定后, 要通过栏目构建课程网站的导航菜单系统, 从而形成网站的框架。

(2) 栏目内容管理。在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栏目框架后, 就要向各栏目框架添加内容, 这就是栏目内容管理功能。该模块除了具有添加栏目内容功能外, 还具有栏目内容更新功能。

(3) 视频管理。精品课程的视频功能由该模块实现, 其功能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后台视频管理和前台视频播放。后台视频管理是面向管理员的, 主要完成视频添加、视频信息编辑和视频删除。前台视频播放是面向普通用户的, 主要完成在线视频观看功能。该模块的技术难点在于大容量视频文件上传、多种格式视频的统一播放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4) 消息管理。消息管理模块为课程网站提供即时消息通告功能。精品课程有时需要发布一些即时消息, 如授课地点变更、考试时间等, 这些信息通过该模块进行添加、发布和更新。它类似一个简单的新闻发布系统, 由后台消息管理和前台消息浏览两部分组成。后台消息管理功能是消息添加、编辑和删除, 前台消息浏览功能是消息查看。消息管理模块应具有较强的功能, 如消息内容不但包含文字, 还包含表格、图片, 等等。

(5) 教师管理。教师管理是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设置的功能模块, 主要用于任课教师授课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 教师可以管理自己的授课资源, 如教学课件上传、教学要求和学习成绩发布等。该模块实现的难度较大, 它相当于网络硬盘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空间存放自己的资料。任课教师的网络硬盘功能, 需要得到管理员的授权才能开通。

(6) 网站资源管理。每一门精品课程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 这些课程资源在格式、内容、大小等方面差异很大, 因此网站应具有管理这些资源的功能。本系统设置了专门的模块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该模块具有查看服务器特定目录下文件信息、文件和目录更名、建立和删除目录、上传和下载文件等功能。

(7)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系统重要的功能, 它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系统要实现多层次的安全管理功能, 从数据库层到应用程序层都应使用安全技术。主要的安全功能应包括用户认证、数据加密、防范SQL注入攻击等。系统还包括其它方面的功能, 如师生互动、成绩考核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Z], 2003.

[2]黄宝玉, 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9) .

[3]Akkoyunlu B, Soylu M Y.A Study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2008 (1) .

[4]Maria C Yuang, Shih T Liang, Yu G Chen.Dynamic video playout smoothing method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J].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1998 (1) .

[5]Yan Xu, Yilin Chang, Zengji Liu.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pensation buffer size inmultimedia systems[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01 (8) .

校际精品课程 篇2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陆舟婷 11120662

首先,感谢学校给予了我们这次到韩国建国大学交流的机会。这短短半年的学习与生活,不进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也让我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不同的学习氛围与文化特色。尽管时间是短暂的,但收获的却是一生的宝贵财富。下面,我将从 个方面总结我这半年在韩国的学习生活情况。

一.学习

在建大短短的一学期的学习几乎改变了我在学习上的人生观。在去韩国之前,我总是停留在每天按时上课,交作业,考试总是抱着“过了就好”的态度,但经过这四个月在建国大学的学习,亲身感受到了不同的学习氛围,我深刻体会到了建国大学的优异。它是一所交换生较多的私立大学,同批的交换生就有来自法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地。建国大学有精良的师资,讲师在将课堂气氛带动的生动活泼外,还力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思考能力发挥到最佳,使我们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韩国同学的努力与认真深深地感染了我。因为在韩国的授课都是以英文为主,一向以中文上课的我有些适应不了,看着那些韩国以及欧美国家学生流利的英文,不仅督促着我也要发愤图强,不断加强自我的英语水平,我必须习惯于自主学习,在老师上课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贯通课本的英文内容,上课掌握关键点,课后疏通这些重点。与以前相比,刚开始真的觉得有苦又累,但适应了之后,反倒喜欢了这种充实的学习。

在刚开始上课的几个星期里,教授也有布置要发表的小组作业,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小小的家庭作业,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完成的一项任务去对待,而和我同组的韩国同学却安排了好几次的小组讨论,每次都会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调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讨论,这让我很是敬佩。经过这次之后,我也会不自觉地向他们靠近,很认真的对待后面的每一次发表。

这四个月的学习,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英文授课以及与其他交换生的交流,都锻炼了我的英语交流能力。此外,教授在即将结束课程时期邀约我们不同国家的交流生一起吃饭聊天,感受不同人生阅历,让我收获颇多。除此之外,教授们平时也喜欢和学生们聊天,请和咖啡巧克力等,感觉就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样亲近。当然,在韩国我又慢慢收获了一门新的语言——韩语。在韩国生活,掌握基本的日常对话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认为现学现用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是掌握一门语言最快的途径。一边学,一边用使我的韩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再加上韩国同学的帮助,让我对学习韩语一直保持着兴趣,我想我会把它当做另外一种语言技能努力地去学好它。

二.校园生活

在宿舍上,建国的公寓食堂是一体化管理。公寓设施条件非常好齐全,用门卡刷卡进宿舍,两人一宿舍。有24小时的网络,独立卫生间还有空调地暖,饮水机,微波炉电冰箱等等。在管理上,他们采取的是扣分制,建大不检查寝室卫生,不要求叠被子等,一学期就一次例行检查。在访客上非常严格,除了家长其他人都是不准入内。由于都刷卡进出公寓楼,也大大降低学生外宿等不安全的情况发生。楼内垃圾都要分类,这个对于刚来的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不过在了解之后也是非常熟练,感觉韩国人的垃圾分类比中国做的要好以及普及化,几乎没有人不会,丢错了还需要罚钱。

食堂是自助餐形式,这样不仅加快了效率,也能做到营养用餐,餐后都是学生自觉收拾碗筷,并分类。离开的门旁边还有饮水机以及餐巾纸提供,可谓十分的人性化。食堂也会不定期在餐后发放零食或水果等,改变一成不变的用餐。在重要节日和考试期间都会调整饮食,如果有重大赛事,也会在食堂播放。不得不说,在食堂内还会有学生组织的不浪费粮食的活动,如果你当天把餐盘所有东西都吃完,那么你将会收到他们赠送的一瓶养乐多以示鼓励。这样的气氛非常好。

在交流期间,我也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快节奏的生活。韩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快点儿”,他们经常会说“快点儿走”,“快点儿吃”之类的话。这大大的影响了我的时间观念,让我有了一个从不着急做任何事到每次布置作业或者其他任务都想尽快的把它完成的转变,我想这样的转变会对我的一生都有着好的影响。“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从此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在他们每天快节奏的生活,只是为了要一步步地向梦想迈进。在考试前期的复习中,每天图书馆里都挤满了学生,有的甚至晚上都在那里过夜,学习。看到他们努力拼搏地样子,也会激发我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尤其是对理想的定位,这次才是真正下意识地认真地去考虑今后的道路要怎么走,以及努力的方向。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梦想不是仅仅留在脑海里的一道痕迹,而是在现实中看得见的一种表现,需要我们付出真正地努力去追求它。

三.课外活动

在交流的这个学期里,学校同意也组织了很多活动,促进交流。在与韩国同学以及其他国家交换生的交流中,了解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比如说,9月份组织去参观韩国的博物馆,了解韩国陶瓷的具体做法。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11月份组织的滑雪行了。作为一个南方孩子,从来没有滑雪,所以对这次的旅程十分期待,当然,也没令我失望。学校规定8人一间房,4个交流生以及4个韩国生,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交流。我学的是双板,比起单板难度更大却更有趣。一开始十分害怕,老是摔跤,但在慢慢掌握技巧之后发现了滑雪无穷的魅力。晚上,我们还参与了晚会一起玩游戏。回到宿舍后,几个韩国妹妹就已经买好零食饮料,与我们一起畅快的聊天。开心极了。我想这样的经历会是我一生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因为学校的课程不是很紧凑,所以闲暇时间还会和朋友一起去感受韩国,首尔的魅力。如明洞的购物天堂、南山塔的浪漫,弘大年轻人聚集之地,东大门特色小吃,以及各式各样的公演、演唱会。让我更深入了解到韩国人民的生活,体会了韩国的风土人情,使我们的韩国之行丰富多彩。在这出游的时间,我也更好地体会到了韩国人的礼貌、友好、热情与善良。每当你在找景点不认识路时,他们总会尽心尽力帮你找到,甚至亲自带你到你要去的地方。出租的大叔也十分有趣,与我们聊天谈谈韩国的魅力。在那边,你看不到乱穿马路,车子基本都是先让人行的。地铁是有秩序的先下后上,专为老人准备的座位是没有青年人抢座的。

在生活上,这半年的独立生活锻炼了我的自立能力。第一次离家这么远,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却教会了我们独立。原来一直在父母翅膀的呵护下长大,除了学习上的问题,没有经历过其他的困难与挫折。在没有父母陪伴与照顾的这段时间里,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需要自己去打理,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真正的让我懂得了父母的不易,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别人教育的话语中。刚开始的时候,气候的差异,让我们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上海属于湿冷,而首尔则是干冷的,温度很低,好在宿舍条件特别好,地热24小时,还有热水。

饮食问题,也着实让我们适应了好一段时间,韩国的食物偏咸偏辣,很多人都适应不了这样的饮食,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反倒觉得,泡菜也是一种吃了会上瘾的美食。因为气候,饮食上的差异,很多同学都生病过。但我们学习着坚强,互相照顾,互相鼓励。最终以健康的状态在建大学习。

校际辩论赛 篇3

正方辩手陈婷:高分是高能的表现,分数代表着一个人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那还谈什么高能呢?

反方辩手肖家宜:高分不是高能的表现,分数高不等于素质高,素质高不等于能力高。

正方辩手宋玉婷:一个人的能力分为很多种,其中就包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能力,你能让一个文盲来修电脑吗?

反方辩手罗添威:动手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种,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跟修鞋匠比,谁的修鞋能力高呢?

小辩手们个个言辞流利、充满自信,而且头脑敏捷,能抓住对方语言里的逻辑漏洞,迅速组织语言进行回击。让星星姐姐更为感动的是,他们小小年纪却有团队意识,两位辩手同时站起发言时,发言较多的辩手会留机会给发言较少的辩手。最终,评审虽然判定主办方实验小学获胜,但第六小学的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同样让大家印象深刻。

第二场赛区:赣州市宁都县

正方辩手:第一小学

反方辩手:第二小学

第二天,星星姐姐来到宁都第二小学参加宁都赛区的总决赛。宁都赛区共有6所学校参赛,经过初赛、决赛的比拼,最终入围总决赛的两所学校将展开博弈。辩手一开场,洪亮清晰的声音、透彻有力的分析让全场都安静下来,开始仔细凝听——

正方辩手曾心卓: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自有他们的用处,看看中科院,看看我们的神九、神十,这些岂是单凭动手能力就能成功的?!

反方辩手彭亿城:所谓的高能有很多的方面,死读书的都是书呆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

正方辩手易杨怡睿: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周恩来也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方辩手符宁豪:学习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学习不好也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好。郑渊洁,他只念过四年的小学,但是现在他是中国的童话大王。

虽然双方势均力敌,辩词都能明确阐述本方观点,但既然是比赛,就得分出胜负。第一小学稍胜第二小学,获得总决赛冠军。

校际精品课程 篇4

关键词:校际课程共享,MBA联盟,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研究生教育有所不同。MBA需要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实务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由于其对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需求,因此这就对师资力量和课程服务与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很多学校均开设了MBA相关专业,但由于师资、硬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培育出具有竞争实力的MBA毕业生,因此MBA课程的校际共享势在必行。

二、研究设计

根据MBA课程的特点,我们选取联盟平台、课程实施、课程师资三个方面作为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解释变量,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潍坊面授班四所大学MBA学生对管理信息化校际共享课程的满意度数据。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针对管理信息化课程,本文选取了山东半岛MBA联盟的三所学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潍坊面授班。由于中国民航大学MBA在此门课程中也聘请了相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因此我们将中国民航大学的问卷调查数据与其他三所学校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具有地域化差异的样本选择对研究的准确性有所助益。

我们通过在线问卷系统开展调查,并收回了146份问卷,其中中国海洋大学42份,青岛大学38份,中国海洋大学潍坊面授班31份,中国民航大学35份,整体来看从不同学校得到的满意度数据分布较为平均。

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对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对改进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建议。其中满意度调查共设置了13个指标,具体指标与描述如下:

课程邮箱(X1)课程社群(X2)联盟性非学术交流活动(X3)联盟性学术交流活动(X4)5.选课方式(X5)课程时间安排(X6)课程作业(X7)考核方式(X8)知识点新颖程度(X9)案例与实践结合(X10)课程案例契合度(X11)课程师生互动(X12)教师学术水平(X13)问卷中有关教学满意度的选择题采用的是5级李克特量表(Liker-scale)进行测量。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取影响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满意度的因子。

(二)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满意度因子分析

1.分析过程。因子分析是降维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基于对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通过导出非观测综合变量去描述原始的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我们通过KMO和巴特利特检验问卷中的13项指标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表1中巴特利特的球形检验统计量为969.064,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为非常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806,与1比较接近,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指标可知原有的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结论及分析。通过表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我们不难发现,X9、X10、X11、X12、X13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F1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课程师资力量。MBA教育有别于普通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需求性和知识实用性等特征,并且MBA教育面临的人群很大一部分均属于具有较丰富社会阅历的在职人士,且学费较为昂贵。因此学生对教学师资具有很高的期望,可以说学生对于师资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校际课程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某些课程上的师资短板,对MBA联盟内的课程师资进行满意度评价,对校际课程共享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X5、X6、X7、X8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F2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整体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指的主要是指在MBA课程从选课到结课之间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是MBA教学的主体内容,其中选课方式、课程时间安排、课程作业和考核方式是学生课程实施过程中息息相关的度量指标,适合用来进行满意度评价。

X1、X2、X3、X4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F3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可解释为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联盟平台。这里所指的联盟平台并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既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非学术交流的平台,既包括线上平台,也包括线下平台。课程邮箱、课程社群以及联盟学术和非学术交流活动恰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交流模块。

(1)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师资力量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35.787%,是影响该门课程教学满意度的最大因子。MBA学生85%以上均来自企业,多数学生有着很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倾向于在真是商业环境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面授过程中能否保持知识点的前沿性、能否将教学案例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真是的商业环境,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2)MBA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整体课程实施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24.535%,是影响该门课程教学满意度的第二重要因子。MBA教学有着费用高、时间灵活、期望高等特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取消全日制MBA,这意味着在职MBA将是后期MBA教育的主流,所以在职学生将会对课程的选课方式、时间安排以及作业和考核方式有着更高的个性化要求,因而MBA课程的整体实施过程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校际交流反思 篇5

―――校际交流反思

2012年2月18号上午,我们到苑陵中学参加校际交流,通过听他们的两节课,体会最深地是在课堂上小组学习的具体应用及落实,整合教材的能力。结合本学校学生情况,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感受到苑陵中学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讲解少,学生活动多。预习、展示直至解题反馈,学生始终是主角。预习时学生自己提炼、归纳、总结,展示时有个性的表述,以及解题反馈中学生上讲台做,同桌的互改,学生的表现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大方的。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他们的内心感受和认识就很深刻。我想,放手让学生表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到结论的不讲,这也是我们导学法的精髓。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将会成为习惯,将学习作为快乐的享受将成为他们终身享之不尽的财富。

2、教师整合教材的能力比较强

我在讲三角函数的应用时,按课本编排的顺序按部就班的呈现给学生,但是通过听课和交谈,我发现他们是把教材整合了,先讲了仰角与俯角、然后是方位角,最后是其他应用。比我们按教材顺序讲更具有专一性和归纳性。我们学校也在坚持导学法教学等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苑陵中学还有一定差距,其具体表现为:

1、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还有差距。

虽然在课堂中也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真正落实的不太多。课堂中还是把学生当成牙牙学语的孩子,生拍学生不会,讲的多,学生自己思考的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小组的学习存在差距:好的分组是小组教学研讨的前提,不是单单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分了之,还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能力、沟通能力、性别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分组;而且还要进行小组的学习方法及交流方法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将小组学习法深入到学生心中,成为学生学习中手中武器,每当上课时,都能利用小组学习这个武器去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上去,获取知识成了主动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形式,学习成绩高成了必然趋势;对小组长的培训,小组长的作用就是“小老师”的作用,只有这个小组长有了老师般的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把组内成员的学习搞上去,但小组长毕竟是学生,所以要通过老师的培训才能让他知道哪些是自己应当完成的:如何组织学生去学习,如何交流讨论,如何形成发言材料等等;这样的学习小组才是真正的现代他的学习小组,有小组长作业领头人,其他学习成员主动参与其中,在学习过程中加上老师的监督,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无缝管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学习;更好的完成小组研讨

总之,此次学习让我体会最深地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要适时,学生的学是重点,小组交流是辅助。教材的整合是我们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锻炼。

新郑市城关乡第一初级中学张智霞

均衡县域校际教学质量的思考 篇6

为了更好地领导教学工作,教育局、中心校(学区)和基层学校还要配备业务强、作风硬的教学主管领导和教学主抓主任。鉴于县域情况各异,有困难的话,可以采用选聘、兼职等办法把最优秀的教师配备上。配备这些高精组织,不但可以保障各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还可以通过评比他们,牵住各个学校管理教学的“牛鼻子”,缩小学校之间管理层的差距。

第二,高端培训——全覆盖。教学组织配备齐全了,管理评比有抓手了,接下来就需要对全体教学人员花大代价、下大力气进行培训。首先,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大批量、高频率组织各级教学领导和教学骨干参加各种高级别培训。目前,虽然社会上各种教研培训活动琳琅满目,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高精尖的培训。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通过网络、平面等媒介手段,让县域内每个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定期享受到最优质的培训。如,县区教研室可以创建教研QQ群、教研远程视频、新浪UC视频、空中课堂、教研报刊等培训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让理念前沿新颖、内容贴近一线、形式生动活泼的业务培训惠及县域的每个角落,让各个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各个学校的师资水平能够有机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三,高效教研——全参加。教研水平的高低,可以折射出教学质量的高低。均衡校际教学水平,不能向最差学校的底线看齐,只有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与优质教师常态互动,才有实现全体教师的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保障每所学校的所有教师悉数参加教研。教研水平相称了,教学水平才有可能相当。

教研活动的安排,教育主管部门要“因段制宜”。如高中阶段学校较少,可以采取成立学科核心教研组的方式带动薄弱学校教学水平提升;初中阶段学校稍多,可以采取成立学科教研片的方式融汇各校教学经验;小学阶段学校最多,可以采取成立中心学校(学区)小学教学管理指导办公室主抓均衡各校教学质量。通过这些接地气、互动性强的教研活动,让县域内的每所学校摆脱那种闭门造车,逐渐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第四,高强评比——全动真。真正缩小校际差距,要定期把各校的办学质量放在一起晒一晒、比一比,让大家明白自己学校的位次,便于扬长避短。

校际间最有说服力的评比就是教学质量的评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让教学评比尽量公平。在公平评比的指引下,教育主管部门要敢动真刀真枪,对先进学校大力表彰,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对落后学校,要大力处罚,找出原因,限期整改,通过这种全县一盘棋,校校参评比的见血见肉的排队评比,在县域内营造出教学水平上争先进位的浓郁氛围,让薄弱学校不再薄弱,优质学校更加优质,向着县域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的美好愿景不断奋进。■

校际联合教研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是可以整合优质骨干力量进行集体攻关。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共同的突出问题, 通过联合教研, 组建研究团队, 集思广益, 寻求破解之策。

二是可以相互借鉴,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所学校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特色、特长, 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有与众不同的优势, 通过校际联合, 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实现各自的快速发展。

三是可以促优扶劣, 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通过联合教研, 形成校际间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学有榜样, 超有目标, 给学校、老师发展带来活力。强强联合, 在竞争与合作中优势互补, 实现双赢。强弱联合, 发挥强校、名校的带动作用, 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薄弱学校, 在帮助弱校的同时, 也可以促进强校自身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

四是可以开阔老师视野,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校际间的联合教研活动, 为教师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见识到众多风格各异的精彩课堂, 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 获取收益。

但目前的校际联合教研中, 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缺乏目的性。校际间的联合, 缺乏明确的目的。校际间之所以联合, 要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目标, 老师有什么样的意见和要求等不明朗、不明确, 稀里糊涂就捆绑在一起, 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乱点鸳鸯谱”或者是“拉郎配”。还有的校际联合教研纯粹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傍个强校、名校, 提升自己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图个虚名。

二是缺乏计划性。联合体缺少整体规划, 对各项活动的开展缺少详细的计划, 包括对要研讨的问题、活动的形式、参加人员等事先考虑不周, 现上轿现扎耳眼, 老师仓促上阵。甚至于有的学校老师来研讨, 不知道研讨内容是什么, 来听课不知道老师上课内容, 导致联合教研效果不佳。

三是内容形式单一。就目前来看, 许多的联合教研内容是课堂研讨, 形式是同课异构。内容和形式单一、单调, 使得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情况是大家兴师动众地来, 热热闹闹地聚, 轻描淡写地研, 不深不浅地议, 一无所获地回, 身心俱惫地怨, 劳民伤财空研一场。

四是冷热不均。对于这种活动, 学校领导热情很高, 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但老师们反应平淡, 处于非常被动状态, 推一推, 动一动。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学校乱折腾, 走形式, 做样子, 树面子, 捞政绩。根本原因正如一位老师所说:“老师们对其意义和操作过程的可行性都比较盲目, 没有方向, 对其可能出现的代价和风险更是心中无底而不愿尝试。”

要让这种联合教研保持旺盛的活力, 发挥出其最大的效应, 笔者认为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选好学校。一所学校要与其他学校“联姻”, 虽不能说要“门当户对”, 但必须要考虑清楚校际间联合的目的是什么, 要从其他学校学到什么, 自身又能够给其他学校带来什么。这就首先要清楚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 要清楚自身学校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寻找适宜自己的“友邦”。联合对象要么有一致的办学目标追求, 可供共同探讨;要么有独树一帜的长处, 可供学习;要么有共同的“短板”, 可供共同“加长”;要么有惊人相似的现状, 可供共同改变。总之, 校际间的联合, 绝不可草率为之, 要志同道合。

二是定好规划。要明确联合教研的周期, 是一年, 还是三年, 甚至若干年。在这个周期内, 要干什么, 什么时间干, 怎么干, 都要一一落实到纸上, 传达到每一位老师, 让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心中有数, 也都清楚自己要怎么去做。依据规划, 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计划最好以学期为单位, 本学期将举行几次活动, 采取什么形式, 哪些人参加, 参加人员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等等, 都要具体明确。如举行同课异构, 要让学科老师知道, 执教人是谁, 执教什么内容, 通过执教活动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其他听课人员最起码的准备是在听课之前自己要先熟悉教材, 也可以自己先备课。

三是定好主题。每次联合教研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力求解决一个问题。这个主题要提前发到每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 让老师提前做好基础工作。如果是问题研讨, 可以提前发布到每所学校, 让每所学校各自研究, 经过一个时期之后, 大家带着各自研究的情况再进行共同研讨。这样联合教研针对性、实效性将会大大提高。研讨的主题最好从老师中来, 再回到老师之间去, 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增强老师的主动性。

四是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同课异构外, 要积极拓宽联合教研的渠道, 丰富联合教研的内容。笔者认为, 校际间的联合教研最好做到分层次、全方位、常态化。

第一, 以管理论坛和专题研讨为主要载体, 搭建联合教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互通平台。学校每学期要互派1~2名管理人员以挂职锻炼的方式到对方学校, 进行中层管理的交流, 定期召开教育教学管理专题研讨会, 重在破解管理中的难点, 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每学期举办一次教育教学管理 (含班级管理论坛、教研组长论坛、学校发展论坛) 论坛, 重在交流管理经验, 分享管理成果。

第二, 以同课异构和教学专题研讨为主要形式, 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

1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示范。联合教研学校每学期要互派3~5名任课教师交流任教, 每学科每月至少举行一次以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示范、观摩、研讨活动, 要不定期地组织优秀教师开展送教、送课活动。要强化听课、说课、评课、写课后心得等环节, 确保示范观摩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2积极开展教学专题研讨。联合教研学校每学科每年要确定一至二个教学课题进行交流切磋, 每月要排出固定的1天分别为各个学科联合教研时间, 每学期分别轮流举办1至2次主题教研活动, 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 积极探索, 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3着力实施帮带工程。深入开展名师带教活动, 各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跨校“结对带教”。

4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联合体内的学校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和管理。要协调一致、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评价、集中或分头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质量诊断。

5定期举办教学专题论坛。每学期要举行一次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学专题论坛活动, 并将优秀论坛稿件结集编印, 供老师们平日研修。

第三, 以网络教研和资源库建设为主要手段, 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网络优势,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开展网络教研, 实行网上集体备课。制定联合体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积极构建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单元过关测试、课件为主要内容的联合体资源库,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 篇8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 校际均衡逐渐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 把义务教育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应当说校际均衡发展问题能够成为重要的政策问题有其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一) 教育民主化思潮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

教育民主化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受教育权的保护、教育普及有着密切的联系。[1]受教育权作为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 教育公平的发展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 不断推动着教育民主事业的发展, 教育从对机会平等的关注, 发展到对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的关注。

在我国, 教育民主化思潮应当说主要是我国民主法治进程推动的结果:社会公众有实现良好教育的强烈意愿, 并要求政府满足;学者从社会发展稳定、教育持续发展、公民素质提高、国际教育比较等角度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引导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并最终推动其成为教育政策;政府则从国家地区发展、依法行政角度意识到校际均衡发展的重要性。[2]总之, 是权利理念推动了社会的教育民主化诉求, 使校际均衡发展问题成为政策问题。

(二) 是效率理念指导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运行的必然结果

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 国家又急需大量人才, 所以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以效率为先导是必然的。[3]正是长期非均衡教育发展政策的实施, 客观上造成了校际之间的巨大差距。城市产生了重点校与薄弱校的鲜明对比, 农村更是由于学龄人口的巨大而成为教育政策想关注而无力关注的盲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实力的壮大, 人才储备的丰富都为实施校际均衡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在教育民主的社会思潮推动下凸显了校际失衡问题。应当说校际差异在30年前也是大大存在的, 而且学校个体的条件也是远不如今天, 当时缺乏教育民主思潮基础, 校际均衡问题还没有成为全民意识到的大问题。另一方面, 国家进一步快速持续发展需要和谐社会的支持, 校际失衡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教育事关社会最小细胞——家庭, 校际均衡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4]因此, 政府需要以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促成教育持续发展, 改善校际失衡状况。

(三) 教育信任危机

从教育事业自身发展而言, 择校日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相悖, 名校、办民校凸显国有教育资源如何监管、如何使用问题, 名校复读经济逐年升温, 这些现象都揭示了共同的问题——教育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根植于校际均衡问题, 正是长期校际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社会只对名校信任, 而对其他学校缺乏普遍的信任。校际均衡不解决势必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 同时也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如何引导学校处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是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四) 弱势群体受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残疾儿童教育成为受教育权保护的重点, 这些教育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 而且也是教育领域的恒常问题。也因此, 弱势群体教育成为校际均衡问题的重点。

二、校际均衡的对策:环境、话语与组织的分析

校际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区域教育的和谐发展以及学生个体成长上的公平机会。我们在这样的观念层面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校际均衡问题就具有一种理论的必然性。

(一) 校际均衡中的“环境”——“适当稀缺场域”中的资源分配

“场域”是布迪厄创造的概念, 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利 (或资本) 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 它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及其相互争夺的行为。可见,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不只是物质的, 更大层面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宽泛的关系网络的支配之下。因此, 关系性存在可能是对我们生存状态的最好写照。教育活动亦是如此。我们对校际均衡的研究也应当关注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人”的生活取向以及行为逻辑。

“资源”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最大程度地对资源进行获取是任何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目标, 这也是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释的出发点。按照他们的推论, 我们面对什么样的资源环境, 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行动。其实,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 资源总是相对短缺的, 一方面在人的需求的无限面前, 现有资源总是变得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在时空以及个体间的分布是资源的总量与个体的实际享有不均等所产生的短缺。可见, 对于教育领域中的“资源”, 不应当是“绝对的匮乏”, 也不应当是“极度的富有”, 而应该采取“适当稀缺”的界定。“适当稀缺”场域内的校际均衡问题, 就变成一个“分配正义”的问题, 因为在“绝对的匮乏”情况下不存在分配的问题, 而在“极度的富有”的情况下也无所谓分配的问题。对于分配正义, 一般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我们有哪些可供分配的资源;二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 (程序) 对资源进行分配。

(二) 校际均衡中的“话语”——“政策偏好”中的利益取舍

由上可见, 教育资源的适当稀缺使得如何实现分配正义成为校际均衡研究中的主题, 而这也凸显了校际失衡与利益争夺的背景, 即我们政策的利益偏好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声誉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说, 这种差异的形成更多的是计划体制下的遗留问题, 是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产物。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对义务教育实行地方政府供给必然会造成在义务教育供给上质和量上的不同。对此, 我国提出了“基础教育要均衡发展”的政策指示,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实强调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之所以现在被提出, 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存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矛盾激化, 已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的正常发展。2005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中着重强调“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来”, 采取积极措施, 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依法治教力度,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蔓延的势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这也就在政策层面否定了“重点学校”制度, 并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予以治理。

解决上述校际失衡涉及制度建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们对校际均衡的研究都依赖一个特定的前提:校际均衡是无法在无政府的状态下实现的。为了保证和增进教育公平, 因此, 在一个“强政府”的观点下, 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并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

1. 正视差距, 树立公共的教育政策观。

我们对“均衡”的理解应是强调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将均衡的本质不再作为差异的反义词, 而是肯定差距存在的客观性, 是在差距中实现平衡的过程。所以, 我们应当关注公平问题, 因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获得自己利益的平等权利, 即每个人都应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前者强调一种权利, 是法律层面上的事情, 后者强调可行能力, 是政治上的权益。二者缺一不可, 机会为能力提供环境可能, 而能力为机会创造实现可能。这也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思考前提, 即如何“向每一个成员提供共同拥有的制度约束”。

2. 更新观念, 突出均衡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 政府的职能首先是维持公平, 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 具体来说, 保持全国的必要均衡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保持地区内的必要均衡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义务教育的发展在取向上应当树立起“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学生”的观念, 在制定教育政策措施、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时, 不能只注重锦上添花, 而忽视雪中送炭, 甚至把建设所谓“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因此, 有必要制定“义务教育基准”或者“义务教育学校最低办学标准”, 以规范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上的非理性竞争, “一张图纸建所有的小学、一张图纸建所有的中学”, 解决学校间的“生存性差距”。同时, 在政府的政策导向上, 不应明示或暗示各个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盲目攀比, 例如, 不下文件建设“示范校”“评优校”;在学校评价指标中不以学校校舍建设为主要评价因素, 等等。

3. 实现均等, 构建充分的教育财政观。

我们进行教育财政改革要将教育的本质问题放在其政策制定中的首要位置, 即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和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使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与教育改进、教育效果或者是产出联系在一起,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保证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这种范式的变换也将公众仅仅关注类似“什么需要花费”“它将对税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之类的财政问题, 转移到针对教育质量的实际花销以及责任的重要性的认识上。[5]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突出了这一点, 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 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总之, 我们任何的改革取向应当是面向实践性的, 要摒弃对教育改革进行“想当然”“拍脑袋”的决策方式;还要处理好改革中“政策控制”和“实践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当前校际均衡改革实践中的“一刀切”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元宝.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校际网络工程的开发与实践 篇9

1 校际网络工程的开发环境与条件

学校之间的网络工程建设是构建现代教育综合信息网络的基础, 是实现教育宽带综合业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 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运用, 推动了学校校园局域网络的建设进程, 同时, 现代教育的合作化需求, 促使了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校通网络工程建设, 加强了学校与外界的联系, 形成了一个覆盖面极广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 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信息,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校际网络工程及以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也有利于各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2 校际网络工程开发的目标原则

新形势下,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开发建设技术先进、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校际网络, 将各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 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 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应针对以下目标来实现:

2.1 校际网络工程建设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和

网络标准, 分期目标、时间和进度进行计划运筹, 网络实施成本规划, 节约运行成本。提高综合性服务能力的灵活性。

2.2 校际网络工程必须能够高效率的支持学校日常办公和教育管理业务。

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人才, 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有效服务应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可靠性体现。

2.3 与互联网的接轨是校际网络工程的基本

功能需求, 联接Interent有利于学校及时与社会外界接轨互动, 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教育消息反馈。

2.4 校际网络工程建设的总体性设计原则是实现网络工程的实用性、开放型、高效性;

同时兼顾网络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等多项原则。

3 校际网络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

校际网络工程设计应坚持高效实用的原则, 着眼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实际需要, 使网络结构清晰, 便于使用、管理和维护。校际网络工程建设的技术方案可以分以下几步:

3.1 校际网络工程体系结构的选择。

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校际网络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网络性能、特点、价格基础上, 根据学校实际资源条件, 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符合需要、有利于运行和发展的网络体系方案。

3.2 校际网络工程的拓扑结构定位。

网络拓扑结构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规模息息相关, 针对计算机数量或或共享可靠性要求适当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分层连接;或单线进行总线型连接, 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3 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

校际网络工程所使用的设备 (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等) , 布线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正常通讯而使用光缆或双绞线、光纤等将网络设备进行连接, 网络布线系统设计应根据网络技术选型进行布线设计:应符合国际开放式布线标准, 并与学校现有楼宇改造布线特点相结合;网络整体布线结构合理, 有足够的冗余, 便于以后的网络扩展, 并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3.4 校际网络工程操作系统的选择。

目前, 市场上市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系统与Microsoft系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Win2000 advance server版, 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

3.5 校际网络工程的售后服务落实。

系统商家的售后服务也是校际网络工程设计所必要的因素, 商家雄厚的技术力量, 丰富的网络集成经验, 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 以及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4 校际网络工程信息资源的构建

校际网络工程信息资源建设, 是以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 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规划, 科学的组织管理与开发, 提供学校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校际网络工程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根据各学校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 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 为学校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 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 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 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4.2 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

校际网络工程是针对各学校的合作化提供信息互动服务的基础性建设, 学校内部的相关信息是校际网络工程的重要交流资源。包括教务信息、学生信息、学籍信息、成绩信息、办公信息、人事信息、图书信息、校产信息、科研信息、档案信息等等。

4.3 校外社会信息资源建设。

校际网络工程可以采用多种有效方式与Cer 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 方便用户访问咨询, 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 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 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进行信息交流反馈。

4.4 网络应用程序软件的开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 为发充分发挥校际网络工程的综合功能, 发掘消极网络的潜能效益, 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及需求, 优化人才资源, 购买或自主开发、联合开发适合自身需要的相关程序应用软件, 实现校际网络服务功能的优化。

5 校际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与运行

现代形式下, 网络安全是任何计算机网络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校际网络工程建设必须注重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

5.1 组建校际网络信息管理机构。

完善校际网络信息管理的管理体系, 成立学校信息管理组织机构, 优化组织结构, 落实网络工程信息管理责任, 强化网络信息管理意识, 统建高效负责的校园网络管理队伍。

5.2 规范校际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针对实际需要, 制定和完善学校相关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规范网络运行的管理机制, 细化消极网络信息管理的职责, 加强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 实现校园网络管理的科学化。

5.3 科学校际网络信息管理措施。

根据学校网络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针对校园网络管理, 制定缜密的信息管理措施, 严格网络管理的要求, 强化校园网络管理的实践与落实, 确保校园网络信息的设备技术的有效管理。

5.4 优化网络信息安全环境。

针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形式, 优化人才资源, 积极开发先进网管技术, 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有效设置包括防火墙、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密保等措施, 优化网络运行环境。

5.5 整合校际网络管理人员素质。

通过整合各种有利资源, 拓展有利渠道, 利用各种有效形式, 对消极网络管理人员实行管理、维护等综合技术培训, 提高管理素质, 保障校际网络工程的健康, 高效运行。

结束语

总之,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深化, 立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适应时代发展, 坚持科学持续发展观念, 积极开拓创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校级网络工程建设, 是保障现代化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实践性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2]王宏.校园网络工程规划[J].中国教育, 2008.

校际精品课程 篇10

一、校际协作教研的工作思路

校际协作教研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 各学校教研组长在市教研员的协调下, 制定活动计划, 安排活动方案, 由各学校轮流举办, 每次活动可以请举办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参与, 请重点学校骨干教师、外请专家指导。在活动内容上, 要求精心设计, 积极研讨, 做好记录, 认真反思。在资金承担上, 做到合理分担, 简约为主, 能者多供。

二、校际协作教研的策略

1. 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

加强各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尤其强调教师在团结、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和协作, 积极营造团结、和谐、进取的校际协作教研气氛。在教研活动中, 开展专题讨论、听课、说课、教学设计、技能比赛等活动。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学识修养与青年教师的崭新的理念、蓬勃的生气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老师们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成长。

2. 加强对校际协作教研的协调与组织

校际协作教研是联合体, 教研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各校间进行充分的协调, 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每次活动推举一位负责人,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 根据商定的活动目标与内容, 确定相关活动的时间、场地、方式、时间与程序, 以便做到有章可循。

三、校际协作教研的途径

在校际协作教研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 如学科研讨, 青年教师优质课、优秀教师展示课, 优秀论文、电子教案、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说课比赛等活动, 为老师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1. 开展学科研讨活动

学科研讨的问题来自教师亲身实践, 以教师专业为基础, 共同探索未知的知识, 体验共同的创新。所研讨的问题可以是较小而具体的学术问题, 如设计一个课例, 讨论一个案例, 或是解决教师教学中一个困惑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普遍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一所学校存在的个性问题, 由教研员或发起问题的教师主持, 大家畅所欲言, 谈自己的认识、看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共同讨论和观摩。

如2013年上半年, 在衢州市常山紫港中学举行了一次名为“新课程, 新课堂”的协作教研活动, 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新课标要求。这次活动, 有2所学校各派出一位教师上公开课。课后, 参与老师按照新课标要求, 从教学目标、新课的导入、教学方法、学生课堂练习、学生作品的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讨论。大家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表达观点, 个个成为主角, 人人成为主体, 讨论非常热烈, 呈现出和谐协作的专业氛围。通过讨论, 使大家对新课标的实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开展学术沙龙活动

每所学校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自己的一些传统优势, 而这些优势的形成, 必定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在校际协作教研活动中, 开展学术沙龙活动, 展示各学校优势, 供老师相互学习、借鉴, 形成一定的优势互补。

如衢州市高级中学, 学校大, 信息技术教师多, 技术力量强, 加上学校里一批青年老师勤奋、会钻研,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他们以VB语言编写了学生练习、考试教学系统,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所以, 我们在衢州市高级中学安排观摩课。课堂中, 上课老师充分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练习系统,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其他学校老师深受启发, 他们也相继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衢州一中信息技术组老师, 凭借自己的特长, 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各门选修课报名时爆满, 深受学生欢迎。2013年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衢州一中进行, 来自浙江省200多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与会教师听取了衢州一中开设选修课的经验介绍, 并听取了几位教师执教的选修课, 并以信息技术选修课的设计, 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内容, 选修课程的评价和选修课如何实施等方面问题进行广泛的研讨。本次研训活动开拓了与会老师视野, 提升了开发选修课程的意识。

3. 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

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 青年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 是教研活动的主力和主角。有时, 单纯的教研活动对青年教师没有吸引力, 而通过竞赛的形式, 则可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从2006年实行新课程开始, 在市教研室的领导下, 我市每年组织一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比赛。通过优质课比赛, 一方面, 为青年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 通过比赛, 检阅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了解他们的课堂教学现状, 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4. 开展教学技能比赛

校际协作教研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校际协作教研中, 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技能比武, 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 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评比, 教学随笔撰写评比, 网页设计、图片处理、动画设计等比赛。通过比赛、比武, 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促进教师积极进取心态的形成。

开展校际协作教研,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学校之间互相学习, 共同发展,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现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摘要:开展校际协作教研, 是通过学校联动开展教研活动, 将原本各自为营、孤军奋战的教研活动, 联合成一个整体, 使教学研究有了同伴, 有了参照体系, 实现各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增强学校之间的友谊、教师之间的交往, 实现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校际精品课程 篇11

校际科研合作社会交换理论影响因素一、导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的深度和广度,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的摇篮、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科研组织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校内进行的科研合作外,一所高校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或跨地域、跨国界的高校进行的校际科研合作作为高校科研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逐渐兴起。

高校教师校际科研合作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涉及到高校教师个人、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且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校际科研合作的不同方面,比如校际科研合作的意愿、过程、稳定性等。加之不同的研究角度,会使高校教师校际科研合作影响因素的分析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及前人的研究,假设了影响高校教师校际科研合作的因素。

二、高校教师校际科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将人的活动看作是一种交换行为,合作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一环,自然也是交换的一种形式。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都是为达成某种目的(或为获得奖励,或为逃避或免受处罚)而进行交换活动。其交换符合以下五个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以及由这五个命题升华而来的一个公式:行动=成本-代价。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假设高校教师的校际科研合作受到成本、过程、结果以及风险四个因素影响。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在决策过程中,会以报酬最大化为目标,他们会在与其他学校教师是否合作的问题上进行权衡。作为参与者,一方面,他们会考虑自身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合作的要求;作为科研合作的负责人,他们会考虑自身合作的成本。另一方面,他们会考虑合作方所具备的条件,能从中获得何种利益。同时,本文还假设教师的合作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未参加过校际科研合作的高校教师由其自身的主观判断考虑参加的成本、收益、结果和风险等因素;加之与其他参加过校际科研合作的教师进行交谈,他们的看法也会影响未参加过校际科研合作教师的合作。参加过校际科研合作的教师在之前参加过程中顺利程度,其实际操作可能与预期不符或超出其预期等情况,都会影响校际科研合作。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个体的年龄、性别、职称、学科等因素的不同,都会影响每个合作教师的合作需求。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每个个体之间在决定合作之前都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合作对象之前的合作情况以及科研绩效,来为他们自己将要做出的行为提供参考和依据。这也会对教师校际科研合作形成一定影响。教师参与校际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说明如下:

1.教师自身因素

本文教师自身因素指的是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科。

性别因素。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的校际科研合作有所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女性教师在科研中占弱势地位,有着更多的限制因素。科研合作存在明显地性别差异。女性在论文合著率、争取基金资助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都低于男性。Ozel·B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参数模型探讨了性别对科研合作模式造成的影响图,其研究指出,在文章的产出量、科研参与程度、科研出席率上,男女有巨大差异。因此本文假设,相对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参加希望参加校际科研合作。

年龄因素。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处于不同是职业规划和发展阶段。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在本阶段问题是否解决的恰当(例如职称是否获得、学术成果发表情况等),其参加校际科研合作的原因也就不尽相同。青年教师(35岁以下)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如职称评选等;中青年教师(35至40岁、41至45岁)为自身的学术发展,如提升在本学科的知名度等,更希望参加校际科研合作。46岁以上的教师,根据自身的学术偏好,进行校际科研合作。如果科研偏好不适合,可能不进行校际科研合作。因此,本文假设,年龄因素对校际科研合作有多样化的影响,中青年教师更希望参加校际科研合作。

职称因素。高校教师的职称系列分为四级,分别是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之间,除了潜在的合作关系之外,还同时存在竞争关系:发表论文、申请项目、职称职位晋等,尤其是当下以第一作者为标准的职称评审制度,可能导致目前只具备初级或中级职称的高校教师的科研合作意愿两极化:因为需要晋升高级职称,对于无职称竞争的校际科研合作意愿强烈;或因为职称级别不够,无法找到合适的校际科研合作伙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无职称晋升压力,因此职称因素不成为影响其科研合作意愿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假设,职称较低的教师科研合作意愿呈两极化:校际科研合作的意愿强烈或反之。

学历因素。高学历更易于寻找科研合作伙伴。例如,一位博士刚进入网络,可能很多人愿意与他合作,这是因为他的学历高而导致初始吸引力较强。在学历层次,博士科研合作参与率最高,在一项调研中,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科研合作的参与率逐渐增高,这反映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在科研活动中具有非常高的活跃程度。本文假设不同学历会影响校际科研合作的状态。

学科因素。不同学科的科研有其特有的特点。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为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十二类。各个学科的科研合作规律不同,之前学者对文、管、理、工四个领域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哲学学科是一个合作度低;理科相对与文科来讲,其学科融合度更高,需要多个子学科进行联合。因此,本文假设不同学科会影响校际科研合作的状态。

2.合作过程因素

合作是指在合作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的合作过程。具体到本文的校际科研合合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将之定义为与除本校外的其他院校教师(包括同城其他院校、其他省市院校和国外高校)开展的科研合作。校际科研合作是合作的一种形式,它也符合合作的规律。本文中将合作过程的因素划分为成本因素、结果因素、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四种。

成本因素。成本定义为三项。首先是教师选择何种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包括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实验室人员和国外研究者等);其次是付出的时间精力是否与回报成正比;最后是科研经费如何影响高校教师的校际科研合作,作为科研合作的主持人和科研合作的参与者,其对科研合作经费的考虑不同,校际科研合作主持人对于经费的考虑会更加细致和具体。本研究假设合作伙伴会影响教师校际科研合作的意愿;付出——回报越成正比,校际科研合作意愿越高;经费问题对校际科研合作有影响。

结果因素。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的行为是否再次发生取决于之前的行为的结果如何。本文中选取了经济性收益(包括可以从学校获得资金支持和个人收入增加等)、非经济性收益(包括出版著作,发明产品,获科研成果奖,晋升职称,提升科研水平,获得一手实验、调研资料等)以及出版专著或发表时的署名顺序作为研究项目。本文假设:非经济性和经济性收益越满意,校际科研合作意愿越高;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署名越靠前,校际科研合作越可能达成。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科研合作中团队的管理制度(即科研团队是否需要明确、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等);团队氛围(即成员沟通是否顺畅,成员间是否乐意相互帮助等);知识共享情况(即是否通过共同研讨、调研和实验等方式交流、讨论知识和学术问题)和学校激励措施(即是否有激励政策、措施等)作为影响因素的假设。本文假设科研团队中的管理制度越明确、团队氛围和知识共享情况越良好、学校激励措施越完善,教师越希望参加校际科研合作。

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科研合作中的知识权益保障;学术“搭便车”的行为以及科研合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如个人成果被他人署名或集体署名、他人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团队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和预期科研计划未按时完成带来的风险等。本文假设,风险越大,教师参与校际科研合作的意愿越低。

三、总结

研究影响校际合作意愿的因素有助于促进合作的进行。通过社会交换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教师个人因素(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科)以及合作过程因素(成本、结果、环境和风险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校际科研合作的因素,后续研究中笔者将以北京某大学为研究对象,进行高校教师校际科研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期得出比较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保英.高校教师合作的问题解析与对策建议[J].临沂大学学报,2013(35):13.

[2]赵君,廖建桥.科研合作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117-120.

[3]Ozel·B,Kretschmer·H,Kretschmer·T.Co-authorship Pair Dis-tribution Patterns by Gender[J].Scientometrics,2014,(01) :703-723.

[4]田生文,杨洪勇,李阿丽,王伊蕾.基于聚类效应节点吸引力的复杂网络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0,(36):58-60

校际精品课程 篇12

网络远程协作阅读采用网络作为交流工具, 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 形成跨校学习小组, 根据教材的提示以及老师的帮助, 针对主题开展相关活动。本文从“探索过程、形成策略、策略分析、应用方法、实施效果、形成成果”六方面, 对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探索过程

通过参与远程教育项目, 我校先后与广西、重庆、浙江等多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 通过Q群、网络协作平台、视像等媒体开展校际名著阅读活动。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探索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我校与广西杨湾中心小学结成姊妹学校, 通过Q群, 两地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实验中开展“爱的教育”主题阅读活动, 共同阅读中外名著《爱的教育》和《三国演义》, 通过网络交流阅读心得, 远程合作制作电子读书阅读卡、编写爱的故事等。通过实验研究, 两地学生在学科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得到共同发展。

逐步形成阶段:我校与浙江宁波太古小学结成姊妹学校, 通过视像交流, 以“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为读书活动主题, 学生在实验中共同阅读世界著名的《安徒生童话》, 两地学生通过视像交流阅读心得, 开展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等活动,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之中走近名家, 享受经典, 快乐成长。

形成实施阶段:我校通过“视像中国”项目, 与宁波东柳小学、朱雀小学和香港坪石天主教小学开展《长袜子皮皮》“读一本书, 认识一位作家, 走进一个国度”三地读书交流活动。教师引领学生阅读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 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视频交流等方式, 让三地四校的学生认识作家林格伦,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情节, 演一演了解的瑞典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读一读我认识的瑞典英文作品。

校际远程交流中, 中外名著的甘露滋润了两地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我们一起谱写友爱的故事, 共同合奏连带和谐的共鸣曲。

二、形成策略

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 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学习策略”对支持校际协作学习的重要性。故在本研究中, 我们通过多轮探索研究, 对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策略进行设计。该策略主要是支持学生在校际的语文阅读学习活动, 根据语文阅读的流程和校际协作学习的特点设计了学生活动的五个环节, 分别为阅读、选题、合作、修改、评价。针对这五个学生活动环节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支持, 方便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

1. 阅读环节

学生在阅读环节对与专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感悟, 并且交流读后感, 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的阅读, 帮助学生提炼阅读感想。

2. 选题环节

学生通过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 确定选题内容, 教师从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 结合校际之间的区域差异, 进行选题。姊妹学校的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 确保选题同时适用于合作学校。

3. 合作环节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 通过网络或社会调查搜集素材完成活动作品, 教师要从旁进行指导, 如进行网络搜索技能的指导, 信息整理能力的指导等。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跟合作学校交流彼此学生活动的进度, 引导学生及时将自己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与他校学生进行交流。

4. 修改环节

学生通过互相观摩作品, 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从旁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品。

5. 评价环节

学生将作品上传到网上, 跟合作学校的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进行作品评价, 从中感悟区域文化等的差异, 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

三、策略分析

校际协作学习重点要关注网上协作学习的过程, 强调相互促进、同伴连带以及优势互补, 对最终学习结果的完整性、知识系统结构化等因素, 结果可能导致学习结果不严谨、结果目标不明确等现象, 由此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策略的设计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不足,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重视学生选题的指导

校际协作学习专题的共同性、地区的差异性, 使调查结果的差异明显化、多样性。这一差异将诱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这就表明学生选题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选题的过程中, 与合作学校指导教师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注重选择地区既有共同性又有明显差异的选题, 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 重视学生网上协作的指导

协作学习使因特网上集结的学习活动结果的信息增加了现实感。学生知道了全国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和自己开展着同一活动, 可以亲身感受到收集信息的真正价值。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擅长于网上协作活动, 不懂得如何跟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所以在本学习策略设计中, 教师对学生网上协作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网上交流和合作, 提高学生网上协作能力。

3. 重视学生对网上信息组织的指导

针对同一专题, 几所学校共同开展调查, 他们所获取信息量, 与以一所学校为单位所收集的信息相比, 是巨大的。同时学生、教师都可以体验到共享大量数据和信息的便利。但是也造成信息过于庞杂, 无法有效组织的问题。在本学习策略设计中, 教师指导学生对网上信息进行评价, 归纳和总结变成自己的知识。

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在整个活动过程, 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信息、资料积累起来,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同时应用相应的评价量规开展过程性评价。

四、应用方法

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是将计算机与网络作为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基于共同的主题, 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1. 确定主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 也可由学生提出, 较多的是通过校际间师生合作, 最后确定题目。选题应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指导,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从课标出发, 着眼于学生发展, 对三维目标进行合理整合。

2. 确定活动目标, 建立校际协作小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以文本为依托, 以生活为背景, 创设富于情感和趣味的阅读实践性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 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 使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的总体目标, 构建活动目标, 并根据学校间学生的特点, 以自主为原则, 结成校际协作小组。组成校际协作小组的方式可以通过通讯完成, 如QQ、MSN;也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组成校际协作小组, 具体如表1所示。

3. 小组合作, 实施活动

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过程一般为“阅读”、“分享感受”、“远程合作创作”、“故事表演”等组成。在活动中, 指导教师提供查询资料的途径, 如网址等, 指导各组学生根据主题筛选、整理资料, 并指导学生制作阅读卡, 主要对制作技术 (PPT或电子报刊) 和主题立意方面进行培训;在集体创作中, 各个小组成员将自己想好的方案说出来, 小组经过讨论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并对之进行适当修改。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 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 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 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针对自己的表现, 进行自评;小组间也可以进行互评, 表2是学生基于网络的校际阅读活动学习成效里克特量表。

五、实施效果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撰写学习日记, 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养成了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以下对学生的学习日志进行分析:

摘自六 (7) 班何健彬同学的日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四次交流会让我们了解了作家林格伦, 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等许多知识, 让我们知道了许多道理:要自立, 不要什么事情都依赖爸爸妈妈, 要自己的事自己做;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没有了就再也寻找不到了;做事不要太过于骄傲, 做事情要适可而止, 骄傲过度也许会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 做事情要谦虚, 不要太过于娇宠;取长补短, 把自己不好的改掉, 学习别人的长处……我希望这样的交流会的深远意义会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参加这样的校际协作学习, 学生真是受益终生) 。

摘自六 (7) 班温惠茹同学的日志《读书交流促我成长》

通过这四次的交流, 我收获很大。以前我在上课的时候连举手都不敢, 可是现在通过这几次交流使我的胆量变大了, 我现在上课发言也不怕了, 因为这几次的交流, 给予了我数不胜数的收获, 令我在小学生涯中多了一次重要的体验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 锻炼了胆量, 增强了自信心) 。

通过对学生的日志分析发现, 开展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 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自信心, 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阅读效能;后进生在交流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激发学习的动力;利用同伴差异, 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养成了反思自我的习惯。

六、形成成果

根据网络远程协作阅读的特点, 我校组织编写了《网络远程协作阅读课程》, 用以指导学生的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名著阅读活动。本书精选了五个主题阅读课程:《安徒生童话》 (三年级) ;《三国演义》主题阅读与制作活动 (五、六年级) ;《爱的教育》读书、体验与创作活动 (五、六年级)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主题阅读活动 (四年级) ;《长袜子皮皮》“读一本书, 认识一位作家, 走进一个国度”三地读书交流活动 (五、六年级) 。

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 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扩展了学生视野, 为他们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的学习空间, 也为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窗。

摘要: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主要通过Q群、网络协作平台、视像等媒体, 应用指导策略开展跨校际的名著阅读活动, 这为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窗。本文从“探索过程、形成策略、策略分析、应用方法、实施效果、形成成果”六方面, 对校际远程协作语文名著阅读活动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远程协作,语文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几何概念下一篇:山羊大葱中毒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