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管理(共12篇)
精品课程管理 篇1
摘要:为满足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展示和开发的需要,对精品课程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改进。采用JSP技术并结合MVC开发模式,构建了B/S三层结构,开发了精品课程管理网站。该管理平台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三类用户,相比传统精品课程网站扩充了使用范围,将单独展示平台扩充为二次开发与资源共享平台。该方案的跨平台特性,进一步提高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范围。通用化的设计思想使管理平台成为集网络教学与资源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关键词:精品课程,管理平台,网络教学,MVC
0 引 言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自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逐年增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如火如荼,有效推动了高校网络环境教学模式的形成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1]。目前已开发的精品课程多是以课程为单位,每门课程一个网站,缺乏通用性、移植和扩展功能较差,无法形成系统的专业设计,不能突出本专业的特点,开发平台、技术、工具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费时费力。此外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师缺乏网站开发知识和网络课件制作经验。即便他们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也无能为力,有的不得不花钱去聘请网站开发人员代为开发课程网站和网络课件,迫使自己无法在线随时对网站内容进行修改、更新,同时网站开发人员又不了解课程教学过程、课程特点和业务需求,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发出表达清晰、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简单明了,能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成功作品。
精品课程管理平台是集精品课程申报、审批、展示与快速开发的统一平台。教学部门使用该管理平台能对精品课程进行统一管理,教师使用该平台开发出基于网络教学模式,既适应本专业教学要求,又富于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2]使得构建精品课程管理平台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设计思想
精品课程管理平台的建设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到各类用户的需求。由于精品课程平台的主要用户是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例如:教师利用平台开发、申报精品课程;教学管理人员利用平台评审精品课程,并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学生使用该网站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和资源下载,所以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该系统约定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默认的系统管理者都可以对用户和课程进行维护,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口令。如果用户未注册,则只能以游客身份访问,该平台只提供已有的精品课程信息和评审结果。
2 系统结构
在构建以B/S为基础的精品课程管理平台为结构模型时要考虑到系统的先进性和技术的成熟性,同时根据使用者的角色与任务区分功能点[3]。采用目前为主流的B/S软件体系时,为了实现系统跨平台应用,使得系统能够在不同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中运行,应用基于JSP技术的动态网站构建技术,将整个管理平台分为逻辑三层,如图2 所示。
第一层为表示层。它是用户与系统的接口,用于为不同权限的用户提供不同的页面,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提交及结果信息的显示。
第二层为业务层。该层处于表示层与数据层之间,是系统的核心部分,用于接收和获取用户请求,并根据业务逻辑从数据层获取相应的数据对请求进行处理,之后将汇总后的结果发送到表示层。
第三层为数据层。该层负责管理数据及响应不同的数据请求。主要包括:
(1) 用户信息库。用于存储用户信息,如:用户身份、口令及权限。
(2) 课程模板库。为方便用户构建精品课程网站的框架结构,系统的平台模板库为用户提供不同风格的网页设计模板供用户选择,以搭建出富有专业特色的框架结构。
(3) 教学资源库。该库放置的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源,如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课件、网上练习等。
(4) 课程库。课程库保存各门课程的基本信息、申报数据及评审结果。
(5) 新闻库。新闻库用于保存网站辅助信息,如网站发布的新闻及用户的反馈等。
3 技术路线
精品课程管理平台的技术路线主要关注两个部分:一是网站开发技术;二是数据存储技术。为了使该平台具有良好的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在技术方案中采用了平台无关性强的开发技术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3.1 网站开发技术
为了实现跨平台的体系结构,精品课程管理平台基于Java技术,使用经典MVC模式,用Servlet负责业务逻辑处理;用JavaBean负责操作数据库和存储用户请求;用JSP页面格式化并显示给用户。三个部分各司其职、配合紧密,可以有效提高软件的复用性和易维护性。图3为系统开发技术图示。
3.2 后台数据库技术
精品课程管理平台除了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还有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前者主要要求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易使用;对于后者则要求能够保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经过分析,利用Oracle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平台数据。Oracle是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并提供广泛的国际语言支持。Oracle不仅可以实现事务型系统快速存取数据的要求,也可以满足数据挖掘对大量数据查询、统计的要求,所以能够满足精品课程管理平台对数据存储和日常管理的需求。
4 结 语
精品课程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减少教师进行精品课程构建工作量和技术“瓶颈”,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从沉重的技术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精品课程内容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使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MVC模式和B/S三层结构构建精品课程管理平台,该技术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和通用性,能够实现精品课程申报、审批、展示的管理。由于是通用管理平台对专业、课程的差异性考虑过少,同时精品课程管理平台有多类用户使用,其安全性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学农,陈庆.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策略及创建思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5):389-391.
[2]赵从英,秦毅,姜达维,等.构建基于ASP.NET的精品课程平台[C]//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2007:46-48.
[3]邱寄帆,王海春.基于Internet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5,21(3):24-27.
[4]陕晋军.基于ASP.NET的精品课程网站安全防护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6):47-48.
[5]刘金,王大庆,贾继山.开发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为一线教师搭建课程建设平台[J].中国校外教育,2009(6):165.
[6]朱丽莉,刘跟萍.精品课程网络通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212,214.
[7]马凤霞,张展.精品课程网络管理与开发平台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26-28.
[8]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9]范爱平,姚福安.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6):86-88.
精品课程管理 篇2
为进一步推进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有效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关注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显学校特色。目前,根据我县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确定了2009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教学)的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与落实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先行校工作计划。
年初教科室组织古北口和大城子2所中学,新城子、不老屯、檀营、南菜园、河南寨、东邵渠6所中心校,确定这8所学校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先行校。向各校负责人介绍了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现状,确定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并组织各校负责人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文章,帮助各校准确深入地理解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以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得以突显。实现目标:
四月份结合东邵渠中心校编写的《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六月份结合檀营小学的编写的《满蒙民族音乐、满蒙民族体育、满蒙民族美术、满蒙民族常识》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凸现学校特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九月份结合南菜园小学编写的《武术》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十月份结合新城子中心校编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科室负责组织先行校的负责人,深入各校开展个案研究活动。
二、落实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个案研究活动
(一)4月21日在东邵渠小学,结合《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校长关于如何开展与落实《写字》校本课程在东邵渠中心校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汇报。其次,听了柴秀全、佟静文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常用的偏旁部首”、“人字头的写法”校本课。参观了教师和学生写字效果展览。最后围绕《写字》校本课程有效教学进行研讨。大家感受到:
1.学校“以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为核心,以“培养农村一流高素质的学生,创建写字特色学校”的目标明确。学校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作业本中出现的易错字、易混字,间架结构搭配不当的字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并编制为《写字》校本教材,从写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采取措施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由组织本套教材编写的柴秀全老师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使用培训,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正确掌握教材的使用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1)教师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如:观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起笔与收笔的位置,观察教师的示范书写,观察学生的书写作品等等;(2)再思考的习惯;(3)后动笔的习惯,教师将学生执笔、坐姿,编成儿歌,供学生想用。每节课都围绕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进行讲练结合、练习与指导结合、指导与评价结合,形成了学校教师独特的写字教学模式。
4.学校制定了措施,保证校本教材在时间、检查、评比三个方面的落实;教师对每节课中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写字习惯良好的学生颁发班级小奖状予以表扬。使学生端正了坐姿,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和运笔方法。学生先观察后动笔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5.突显了学校的教学特色。
(1)学校写字氛围基本形成,师生写字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书法人才和爱好者,多位教师被吸收为密云书法协会,成为会员。
(2)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一层走廊,布满了由县级以上获奖师生用软、硬笔书写的,以“仁义礼志信”等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3)各教室、专室内的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八荣八耻等内容,均由学校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书写,装裱上墙。
(4)学生作业在《北京市汉字书写规范化现场会》上展出,《人民日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前沿》、密云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学校写字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
(二)6月9日在檀营小学,结合《满蒙民族音乐、体育、美术、常识》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突显学校民族特色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首先听了学校领导关于《深入研究,扎实落实,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经验介绍;看了学校的音乐队、武术队的表演;听了4节校本课程课,最后和教师进行座谈。我们感受到: 1.为建设满蒙民族艺术特色校,学校从檀营地区保留下来的满蒙民族文化进行开发,经收集整理分满蒙民族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四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学校多年的民族教育成果,编制成校本教材,并采取多种途径有效实施。
2.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细致全面,分工具体,民族常识部分授课为数学教师;民族音乐、美术、体育部分由美术、音乐、体育教师负责授课;实践活动部分由综合实践课教师负责组织。分别对1-5年级14个班进行教学;每学期每位教师授课三课时。
3.培养适应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师。为适应校本课程教学,学校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不断研发校本教材,使新教师教学有了抓手。
(1)吸收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美术大学生刘亚晨,参与了校本课程美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遇到很多困难。他认为编写教材必须知识准确,遇到不确定知识的时候就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达到知识的准确性,虽然很累,任务比较紧,但是,乐在其中„„。
(2)学校创造条件给到本校交流教师安排以师带徒。
学校给从山区校交流到本校的王海洋教师安排了2个师傅,由校内的李亚青老师向他传授满蒙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校外的唐云明老师教他学习武术。2年下来,使从未接触过武术教学的王海洋教师在武术的种类、技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更好地组织武术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磨练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原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应该说难度是很大。
美术教师就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学的专业虽然是美术,但是和满蒙民族美术知识相关甚少,坦诚地说,刚开始教学还有些不太适应,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内容,一时间有些困惑,在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网络学习,满蒙民族的风俗、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精心设计教案,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上《满族小吃》《蒙古包》《旗鞋》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把民族知识融入教学当中,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民族风情、文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身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去做好教育,民族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的、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4.学校倡导教师时时深入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教学,倡导教师要时时反思,并对不同成熟度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手型教师来说,让他多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是否存在缺陷;对于适应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合适;对于成熟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自身教学理念是否得当。教师在反思之后,还可以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再次设计、实践、再次反思。学校每学期收集教师的《典型案例反思》,每人5篇,已经坚持4年多了。
5.学校采取从校内走出校外,再从校外走进校内的方式开展校本课程活动,使学生感悟到满族蒙古族灿烂文化的精深,民族风俗的纯朴,民族礼节的内涵,民族传统的精华,民族奋进的自豪,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爱护,启迪了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家乡,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美好心灵。
(三)9月29日在南菜园小学,结合《武术》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看了南菜园小学课间操的武术表演。接着参观了体育教师自制器具,看了两节利用教师自制器具上的武术校本课程课。其次看了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发展的录像短片和听了校领导的简单汇报。最后围绕南菜园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潜能自制体育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主要针对校本教材编写细节,如:编写的依据,培养学生什么,教学目标的设置(武德)等讨论;肯定了学校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材料自制精灵球、拂尘器具进行体育训练,既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又消除了学生皮肉损伤的目的。又提出了体育器具的改进意见,如沙袋的制作等。通过这次有效教学的研讨交流,大家充分认识到:
1.学校干部教师的合作意识强。校长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的作用,将自制精灵球,软棍、拂尘的训练项目编入校本教材。校长并组织教师帮助体育组利用废纸、旧布、海绵、皮条、和木棍等材料,制作精灵球,软棍、拂尘等课堂教学辅助器械500多件,供学生在武术校本课程训练中使用。
2.学校课间操的训练项目多。体育教师将自创编的《中国功夫》武术操纳入了课间操,实现广播操两套,武术操一套、太极拳一套,共四套操。
3.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间操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站、坐、行等习惯越来越规范。
4.学校自创的《拂尘、精灵球》项目曾参加北京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育体、育心、育人传承体育文化大型展示活动。
(四)10月29日在新城子中心校,结合《我爱我的家乡》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思想教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李国强、冯小军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竖钩的写法》、《走进家乡河》校本课。其次听了陶瑞忠校长关于《新城子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深受启发: 1.干部的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加强。
校长通过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对课程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课程认识发展到要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整体来认识。2.干部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显著提高,朝着优秀团队方向发展
学校于2005年就开发出《我爱我的家乡》这门校本课程,当时主要是校长引领部分教师参与了开发工作,发展到全体干部和教师都参与了研究,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更为可贵的是,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充分纳入到教研组中,教师的个人研究与组织研究相融合,使各个教研组织向优秀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3.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干部教师关注到了自身的资源优势,认识到区域内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长城古堡、历史文化等宝贵资源,可以成为本校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将原有校本课程《我爱我的家乡》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补充,每个年级编辑一本教材,供1-6年级同时使用,使其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提高。
4.学校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35+5”的教学基本模式,即35分钟基本用于国家课程,5分钟基本用于校本课程,实现了校本课程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三、研究反思,不断提高
1.加强干部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首先要加强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干部和教师。
2.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反复深入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认识到学校开发一门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需要以一门为主多门同开的思路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需要多方面有经验的人员参与支持。
3.倡导教师课堂教学要及时反思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层次负责人的反思总结。
4.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各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看到这些成果,不能只看眼前教师、学生的获奖情况,要从长远记忆,要想到将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精品课程管理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精品课程;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74—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从启动至2011年9月,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初步构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群。信息管理专业是依托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朝阳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处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资源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上,这样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应借助精品课程建设,谋求更大的发展。目前对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自身教学团队已建设的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论 述[1],一类是关于某一具体课程基于精品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论述。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情况如何?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研究则相对缺乏。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http://www.jingpinke.com)上2003-2011年评选出的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由于信息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范围较广,不同学校专业建设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异,为了减少争议性,课程研究的范围为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及其下属信息管理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该9门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2]。研究样本的获取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课程中心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起止时间为2003-2011,教育层次为本科,一级学科为管理学,二级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级别为国家精品课程,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检索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1年9月,信息管理专业的9门主干课程已建设有国家精品课程18门,其年度分布、课程名称及所在院校如表1所示。
本研究依据课程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参考赵芸辉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现状分析与建议》中的分析框架[3],最后确定了相应的内容分析框架,具体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组织、评价等4个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总体概况
由表1统计分析可知,信息管理专业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运筹学(运筹学)、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管理统计学,其中以核心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最多,有4门,占总数的22.2%;其次是运筹学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分别有3门,各占16.7%;管理学建设了2门,占11.1%;其余课程均为1门。从课程的院校分布来看,精品课程所属院校共14所,其中“211”院校13所,占总数的92.9%。江西财经大学建设了3门,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各建设了2门,其他院校均为1门。
(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与分析
为进一步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组织、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逐一进入各个精品课程网站调查。调查发现,其中10门课程是无效链接,需要密码登陆且无有效密码的网站1个,最后确定剩余7门有效链接的课程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有效链接仅达到38.9%,具体年度及课程名见表3。
1. 教学方法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中规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4]。
从表4和表5的统计结果可知,在所分析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能明确体现出教学方法的达到100%。传授法已经完全渗入教学当中,占总数的100%;体验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紧随其后,都分别达到85.7%;直观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率较低,只有57.1%。从具体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讲授法使用率最高,达到100%,其次是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都达到85.7%。信息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5],故其使用率较高。而模拟演示、讨论法的使用率为57.1%,启发式教学的使用率为42.9%,实习法的使用率为28.6%,问题解决法和游戏竞赛法的使用率仅为14.3%。这些教学法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使用率普遍较低。
2. 教学资源
(1)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各教学单位规范教学内容、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开展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正确制定并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教学大纲应设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各环节教学安排等内容。
研究涉及的7门课程全部提供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学时安排以及参考教材等。
(2)教材
7门课程都对课程采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介绍,且全部提供了习题练习,让学习者自评自测。其中有3门课程提供了电子教材,还有1门课程建设了课程学习模块,在模块中有章节内容、章节学习指导、章节视频、动画案例等。
(3)教学课件
课件是教师和学生共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借助课件开展教学,学习者可下载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经统计,只有2门课程没有共享课件,有共享且能打开的占总数的71.4%。这些课件从制作技术上来看,可以分为PPT、PDF、网络课件等,其中以PPT课件为主,占56%,PDF格式的课件和网络课件各占22%。
(4)教学录像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4年),教学录像的音频、视频都要制作成流媒体形式,音频与视频图像有良好的同步,播放流畅,对外实现共享。
统计数据表明,7门课程都有提供教学录像,其中4门授课录像是完整的授课内容,其余3门课程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其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授课录像的呈现形式可分为“在线播放”和“在线播放+下载播放”2种形式。统计显示采用“在线播放+下载播放”形式的有2门,其他的只能在线播放。
(5)实践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服务[7]。根据实际情况,专业着重于培养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8]。统计显示,7个研究样本中,有2门课程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内容,其余的5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采取2种或以上的不同教学形式体现,具体见表6。
nlc202309040604
(6)课程扩展资源
本研究将课程扩展资源定义为除了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所有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据此,本研究将课程扩展资源分为参考文献、文献资料、网站资源、专家讲座、学术会议、该门课程的其他教学站点、教师队伍中主讲教师的专项研究、专业术语、问题集锦、专业期刊等类别。
通过对7门课程的扩展资源的调查分析可知,课程扩展资源类型繁多,几乎没有两门课程提供的课程扩展资源的类型是一样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7。其中提供参考文献资源的最多,达到85.7%;提供学术科研相关资源的占71.5%;提供网络资源的占28.6%;提供问题集锦资源的占14.3%;提供专业英语资源的占28.6%。
3. 学习活动组织
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精品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精品课程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利用精品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协作工具开展的一系列学习行为,并借此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
本研究将学习活动分为基于学习资源的学习活动和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即是借助精品课程中提供的大量优质资源来开展自主或探究学习活动;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又分为同步交互活动和异步交互活动。在此主要分析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
7门纳入研究范围的精品课程中,6门课程设计了在线答疑的同步交互平台,但全部未对外开放。在这7门课程设计的异步交互平台,其主要形式包括论坛、留言板、电子邮箱、通知公告四类,其中使用论坛的有1门课程,且只针对校内;使用邮件的有3门课程;使用留言板+电子邮箱的有1门课程;使用通知公告的有1门课程。
4. 评价
在评价方面,主要从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显示,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作业习题和试题,7门课程均有这种评价。从题型上看,各类题型的比重不等,常规题目(判断、选择、填空、问答、计算题等)所占的比重较大,达到100%。
另外,从操作及交互性上来看,提供在线测试的课程占27%,仅呈现问题题目但无法在线回答的课程占73%。经调查,在线测试出现在2007年以后的精品课程,这将会是以后精品课程建设的一种趋势。
研究样本统计显示,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提供教学效果评价内容的只占了89%。它们主要可分为评语和调查问卷/量表两种评价形式。其中评语是主要采用的评价形式,占89%;而调查问卷/量表的比重相对较小,仅占11%。
5. 教学语言
研究样本统计分析还发现,7门课程中有1门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1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其余为汉语教学。
四、结论及建议
(一)从整体来看,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分布不平衡,主干课程未建设齐全
“211”院校凭借雄厚的师资、良好的设施包揽了90%以上的课程。信息管理专业9门主干课目前建设了8门,还未建设齐全,且专业扩展课不多。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今后还需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并利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共享辐射到其他层次院校,推动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共同建设与发展。
(二)课程共享程度不高,持续性建设欠缺
在2003到2010年的18门信息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有11个网站因各种原因不可用,或需密码登陆,数量高达61.1%。在研究样本中能够体现课程持续发展的少之又少,仅2003年度复旦大学黄丽华老师主讲的精品课程在坚持更新其授课的教学录像,截至检索日期,有2003、2006及2008共3个年度的课程录像。可见各院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的评审,而忽视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目的是优质课程的示范和共享。精品课程没有公开共享,谈何示范作用呢?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建设工作。
(三)教学方法多样,但学生主动参与不足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9]。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都能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讨论与启发相结合,既有直观性强的模拟演示法,也有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发现,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游戏竞赛法以及实习法,这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精品课程建设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四)建设有多种教学资源,但数量不够丰富
例如部分网站虽提供有教学录像,但仅有1-2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资源的建设应该是持续的,除少数课程外,多数课程资源的更新未能紧跟课程的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专业而言,课程教学更注重实践性,但仍有部分课程未建设实践性教学内容,或虽有建设但形式单一,多以实验报告指导书的形式呈现。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都能重视课程扩展资源的建设,并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学术前沿,但相关网络资源和国外相关资源的推荐比较薄弱。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资源的建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师生交互平台单一,互动不足
研究样本调查统计表明,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交流互动手段多数以同步在线答疑为主,且都只是针对校内学生,并不对外开放;异步交流方式则以电邮为主。而学生常用的即时通讯工具QQ、留言板、博客等工具并没有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平台。Web2.0技术的发展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优质示范课程,应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促进师生的交流,充分利用新技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六)评价体系以学生自测为主,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量化数据少
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评价仍是以习题和在线测试为主,题型则以判断、选择、填空、计算、问答等常规题型为主,缺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多数课程是直接提供测试题和答案,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和评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以专家和学生给出过程性的评价为主,缺少问卷或量表等量化评价结果。能够由学习者控制测试过程并由系统自动批改的少之又少。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更应该是改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手段的有利工具。因此,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改进评价方式,提供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七)初步意识到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统计显示,有少部分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开始注重国际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开展英语化教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只是作为优质示范课程辐射全国,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和发展,精品课程的辐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应放眼全球,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五、结束语
国家精品课程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其建设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对精品课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各个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建设精品课程,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不应在于被评上国家精品课程,而在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之后所带给社会的优质资源共享,在于后期的评价、维护和不断的资源更新和建设,以使其不断的精上加精,使精品课程发挥真正的作用,使精品课程的优势得以体现。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信息管理专业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还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信息管理专业更应借助国家精品课程这个平台谋求更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三川
基于应用商店的精品课程管理系统 篇4
基于Android的移动智能终端已经非常普及, 使用智能手机并且在应用商店里下载APP应用成为学生网络学习的新模式。精品课程或者其他类型的网络课程也应当与时俱进, 更好地适应网络技术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基于Android系统, 设计一个可以跨平台运行的应用商店 (App Store) 系统, 将商店中的应用适配为精品课程资源, 就可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通过该系统, 可以支持课程资源对不同用户的推送策略, 完成资源的下载、强制安装、删除、以及展示过程等, 从而实现端到端的精品课程资源管理与应用。
二、系统概要
系统部署要考虑全网运营用户的需求, 即要满足用户位于不用电信运营商网络内现实, 因此, 需要部署安卓应用管理系统;同时, 要具备针对不同运营商的缓存服务系统以满足其用户快速获取精品课程资源的需求。
本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包括精品课程的制作、精品课程依托平台设备的维护管理等;全网管理运营中心, 负责协调各运营商通信线路的路由配置, 设备资源及用户访问的负载均衡、任务调度;缓存系统, 针对不同运营商用户, 承担其访问的缓存与加速, 保证用户体验;通信资源, 即通信网络, 包括核心路由器、通信干线支线等;用户终端等。
三、服务器端设计
服务器端模块及其功能如下页的表所示。
四、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基于Android 1.8以上API开发, 保证兼容大部分的Android终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的交互流程是: (1) 客户端显示APP, 发送HTTP请求, 以json格式请求应用列表信息; (2) 服务器解析json, 获取请求指令, 查询数据库获取相应请求列表信息, 生成json对象元素, 服务器以json格式传送列表信息; (3) 客户端解析、获取并显示列表信息, 然后启动下载管理, 根据列表信息中的URL, 发送HTTP请求; (4) 服务器响应客户端HTTP请求, 返回应用APK数据包。
五、客户端和服务器交互协议
1. 请求课程资源列表信息协议。
客户端请求json格式: (例如从第一个开始请求)
2. 请求单个应用详细信息的协议。
六、结论
智能终端的发展带来了应用商店的繁荣。在此背景下, 以用户为中心的精品课程的设计, 以资源为中心, 通过应用商店的模式向用户快速推送响应精品课程资源, 可以保证用户随时随地的学习并能无缝切换, 通过该系统的运行, 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宏志.Android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方亮, 彭清.手机应用商店模式发展趋势分析[J].移动通信, 2010, 01.
[3][美]W.Frank Ableson, Charlie Collins, Robi Sen.Android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4]杨丰盛.Android应用开发揭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园长与课程管理 篇5
泰勒等人强调要区分两个层次的课程,即有意图的课程和实际运作的课程。他提醒人们要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定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整个课程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的阶段。课程管理是课程实施的保证,幼儿园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地。园长对课程实施负有组织、安排、决策及监督等职责,园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2加强园长的课程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有必要在各种专业活动中得以展现。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和决策被一致认为是体现教师专业自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种途径。
园长的课程管理状况决定了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和决策的程度。呆板、机械的课程管理模式必定束缚教师的手脚,限制他们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剥夺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我国没有让幼儿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传统,因而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自主权,这是造成他们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3.加强园长的课程管理可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目前,幼儿园开始重视学习的具体情境和课程本身对幼儿个体经验的`适应性,否则将难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客观上而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未必适合幼儿的学习。我国推行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相结合,其目的就是力图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如果把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理解为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过程,那么课程最终是否具有适应性将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幼儿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学习情境。
精品课程管理 篇6
教学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轨迹,从内容体系到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文章就“前厅客房服务与管
理”省级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些实践性做法做了全面的总结,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陈静(197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教育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饭店服务与管理。(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140-02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
修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是培养饭店前厅与客房服务员和基层管
理人员必需的岗位能力课程。课程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前厅服
务、客房预订,前台接待、前厅部管理以及客房服务、客房清洁卫
生服务、客房管理等的一般规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侧
重于前厅和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培养。其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
习,使学生认识饭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前厅
客房服务技能教学和培训,使学生能掌握客服务的内容、要求及
基本技能技巧,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
成,具备从事饭店前厅与客房各岗位服务、开展基层管理工作的
能力。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
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重庆
教育学院加强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建设,争创精品
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1.校企结合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多年来,课程始终坚持“面
向社会、面向企业”进行开发,开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
评价,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
效。开发设计课程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决策中的理性思考与感
性经验相结合,课程目标上的针对性与发展性并重,课程实施中
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相互穿插,课程评价中的教学考评与职
业认证通融互认。同时,校企双方在高职课程开发中要扮演好
自己的角色,如学校充当好课程开发的组织者、课程实施过程的
领导者、反馈信息的收集者、课程改进的主持者;企业扮演好课
程设计的参谋、课程实施的助手、课程评价的主角。
2.课程设计要符合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人
提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
性。”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课程对酒店前厅客房所涵盖的职业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紧密结合中、高级前厅
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考证的技能与素质要求组织课程
教学内容,体现了职业性;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
锻炼,注重操作技能环节,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体
现了实践性;邀请行业能工巧匠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课堂
搬到酒店进行,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图片等,根据行业需要调整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了开放性。
3.课程设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高
职教育课程设计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课程设计时,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使培养出
来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实现顺利就业。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行业的实际需求,“分层递进”
采取“项目
导向”与“四位一体”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两线三段五环”课程体
系。课程体系强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关联性,将
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尊重教学规律,遵循由简到繁、由易
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规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既
考虑了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
础;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学生既具备行业实际岗位所需要的职
业能力,又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1.“两线”,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线。高职高专教育
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双重属性,既是职业教育的高层
次组成部分,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
育。“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始终坚持
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
原则。
2.“三段”,即岗前学习阶段、基层服务阶段、基层管理阶
段。课程教学内容由“岗前学习阶段”“基层管
“基层服务阶段”
理阶段”三大模块组成。模块以酒店前厅客房部
“岗前学习阶段”
新进员工为模拟对象,学生学习岗前培训的应知知识,包括前厅
部客房部组织机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要求、设备用品、规范服
务等内容。模块以酒店前厅客房实际岗位一线
“基层服务阶段”
员工为模拟对象,以岗位任务驱动为主线,针对各具体岗位应提
供给客人的服务和应完成的岗位工作任务,结合酒店实际需求
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前厅服务员”工种考核内容
“客房服务员”
和标准,进行客房预订、CHECK
IN、住店服务、CHECK
OUT等
应用技能培训。模块以酒店前厅客房基层管理
“基层管理阶段”
者为模拟对象,针对开展基层管理应具备的主要管理知识和技
能,开展沟通、协调、组织、控制等管理内容的学习。对于各模块
中的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方法,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
工作项目进行任务的分解。针对各项工作任务,提出相应的知
识、技能和情感要求。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相结合,
较好地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遵循了高职酒店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基本规律,三阶段相互衔接,
层层递进,形成了有序的发展状态。
3.“五环”,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
学评价。系统论认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
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从而实现目标。
高效地运转,“前厅客
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从横向序列上划分为五个环节:(1)教
学目标。根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结合课程
自身特点制订本课程总体和各个具体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它
是课程教学的行动导向和驱动力量。(2)教学内容。是各个阶段
通过合理结构配置所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是课程教学的主
体和支柱。(3)教学条件。是各个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由师资队
伍、技术设备设施和学习环境等条件组成的教学保障。(4)教学
管理。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阶段中由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
管理等方面形成的管理体系。它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信息反馈和
调控的作用。(5)教学评价。通过对比各个阶段课程教学的结果
和目标,客观评估教学效果,找出问题加以调整,不断提升教学
成效。这五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支撑各个阶段课程
教学的有序开展。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1.以“四个衔接”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第一,教学内容
与岗位分析相衔接。课程是饭店专业的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一门岗位能力课程,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前厅和客房各职业岗
位的实际需要。课程必须以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
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按照职业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对员工知识、
情感、技能、素质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第二,教学内容与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要相衔接。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主要经历入
职岗前培训阶段、基层服务阶段、基层管理阶段。在教学内容的
组织与安排上,要按照各职业阶段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需求,分
阶段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第三,教学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
接。一方面,课程与“餐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饭店管理概论”
饮服务与管理”酒吧服务与管理”“服务心理
“酒水、“酒店营销”
学”等课程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酒店需要一
专多能、复合型的酒店人才,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对于员工的知
识和技能要求存在很多共同的地方,容易造成教材与其他课程
重复的教学内容。因此,要将教材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进
行教学内容的整合,避免前后续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
第四,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
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直接准确地反映职业的工作标准和操
作规范,体现劳动者从事该工种所达到的实际工作水平。加之,
酒店行业对于“持证上岗”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学必须与国家
职业标准的要求相衔接,用国家职业标准的规范和要求对高职
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指导。
2.以“教、做”“前厅客房服务与
学、紧密结合设计教学环节。
管理”课程是一门岗位能力课程,教学针对性和适用性都较强。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实行“教、
学、做”紧密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体系;对实训、实习环节进
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针对前台接待、前台礼宾、商务中心、客房服
务等岗位能力要求,综合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学时达
36学时,实
践与理论学时比为
1∶1,充分保证了实践教学需要。
四、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课程采用“以任务为驱动、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教师以目前酒店行
业前厅和客房一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以真实的工
作环节序化教学程序;以仿真的实训室模拟酒店工作环境;以真
实的酒店见习、实习体验教学;以行业的反馈信息反思教学。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习
得酒店前厅和客房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课程紧紧依托
行业实际,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道路,主要体现在企业人士
参与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聘请饭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
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课程组成员与企业人士共同开展教研和科
研研究。目前,已与重庆万达艾美酒店、重庆金源酒店、重庆海
德酒店、重庆海逸酒店等
24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课程建
立了稳定的工学合作基地,任课教师可以到饭店挂职锻炼,参与
行业实际服务与管理工作;学生可以到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
3.“教、做”阶梯递进。学、一体化实
学、内外结合,“教、做”
质是将教室与实际工作岗位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起来,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
力。课程在“教学做”上采用内外结合、阶梯递进的方式。充分
利用本课程所拥有的学校课堂与饭店实境课堂,校内实训基地
和校外实训基地,内外结合开展教学。在内,通过在学校课堂教
学,习得前厅客房的基本知识,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和强化专业
操作技能。在外,通过饭店实境课堂学习,加深对前厅客房的直
观认识,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
实践教学环节上,通过酒店实际岗位见习到校内实训学习再到
校内强化练习的层层递进而又循环往复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践过
程,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
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
键,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核心。经过改革创新,
“前厅客
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岗
位能力得到加强,受到行业的肯定与好评。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
理”课程在
2009年立项为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
建设已成功申报并立项为重庆市(省)级精品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Z].2006-11-16.
[2]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2012年5月中141
精品课程管理 篇7
《管理学》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配合理论教学, 培养学生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习惯, 提升其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组织和指导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至2008年, “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类《管理学》的十所高校是:工商管理类: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山东大学 (2006) 、武汉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辽宁大学 (2007) 、湖南大学 (2008)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国地质大学 (2007) 和北京化工大学 (2008) ;农业经济管理类: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见表1)
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高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管理学》 (本科类) 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课堂教学, 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层面是课外教学活动, 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比赛, 如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三层面是指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 主要指参观实习、调研等。这三个层面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目标是增进学生对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解决“知”的问题;第二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解决“会”的问题;第三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决“用”的问题。
围绕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 以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单元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将课堂、校内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到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分层次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形式, 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管理游戏, 模拟实验、实地参观与调研等多种形式;” 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 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 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综合考核体系, 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
2 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特色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近年来的探索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逐步养成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加深了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培养了基本的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 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具体而言, 各校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探索中的主要特色有:
南京大学抓住“导、读、写、议”四个环节, 并辅之“请进来、走出去”, 展开管理学实践教学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演讲, 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等方式, 丰富实践教学;” 山东大学创建“三三”结合的全景式的课程建设模式;武汉大学以“三创教育”理念 (即创造、创新、创业) 为指导思想, 提出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式等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系统模式, “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开辟学习《管理学》的第二课堂, 组织 “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经济管理知识竞赛”, 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学软硬件环境优越, 保障支持网络教学措施得力, “引进与自主开发企业竞争模拟软件, 模拟企业的实际经营进行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决策。”还拥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对外承揽横向课题的机构,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 分析、诊断企业实际经营问题。
辽宁大学搭建起由“教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和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参加竞赛、案例分析”等构成的实践平台, “构成立体、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有机整体, 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 相互促进;”并且,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 拓展实验室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对外开放管理实验室, 组织承办ERP软件培训班。
湖南大学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育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 实现 “T”型综合与平衡的纵深发展。目前, 湖南大学“拥有15个较大规模的管理实验室, 计算机300多台;还拥有ERP、SPSS、等软件, 实现了与管理学实验模块的对接。”另外, 湖南大学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 企业分布广泛, 为学生参观与实习提供稳定场所;依托公益创业研究中心, 广泛利用SIT项目 (大学生创新计划) , 为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以培养职业管理者为主要目标, 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 “设计团队练习、情景模拟、管理 (专题) 辩论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为学生创设高度拟真的管理情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沙盘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南京农业大学编写了配套的教学案例, 建立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 与知名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 将实践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3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启示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模式, 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 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1 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管理学》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开设, 教学对象缺乏社会实践背景, 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 必须扫除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教育观念的根本障碍, 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 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3.2 扩充各种社会资源是基础
充足的资源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经费紧张, 管理学实验室空间有限, 合适的教学软件较难选择, 高校有必要扩充各种社会资源,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加大对《管理学》课程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 促进高校实验教学的专业化、综合化和开放式管理。
3.3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是核心
《管理学》课时少、班级人数多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比较难控制, 需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另外, 实践教学过程是有关教学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和管理行为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分散性的特点, 使得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进行。高校应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3.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管理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 而目前《管理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 有较高的学历, 但缺乏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 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软肋。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可以将实践经验作为教师准入条件;[15]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工作量, 鼓励教师将基于企业实践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打造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师资队伍,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5 优化社会环境是保障
到公司、企业实习是培养合格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 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 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 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 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技能训练。事实上, 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社会环境, 强化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责任, 完善高校实践教学社会支撑体系, 建立相对独立运作的、开放式的教学基地管理模式, 建设以学生管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训体系, 与课堂教学对接, 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知管理学的实务, 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场所和认知空间。
实践教学环节是《管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扩展,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正发生重大变化, 这一切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扭转目前实践教学管理上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的局面, 必须适时转变教学观念, 在《管理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 汲取精品课程院校的先进经验, 全面提高师生与实践教学相应的能力与素养, 彻底突破原有的教学范式, 综合改善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摘要:实践教学是《管理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 国家精品课程高校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 给高校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管理 篇8
教学内容的优化
运筹学将有关问题首先转换成具有某目标和约束的数学模型, 然后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求解得到最优或满意方案。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因此, 在排课顺序上须考虑某些基础知识的积累, 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如:在线性规划及其单纯形法求解问题中, 应有一定的线性代数知识作为铺垫;在研究排队系统理论时, 需要用随机现象的概率论知识作为主要工具, 同时还要有微分和微分方程等理论基础;在做系统的分析决策时, 需要介入博弈论 (有限零和双人对策、连续对策、多人对策等) 和树的有关知识。
因此, 运筹学课程的排课最好是在大二下学期, 经过基础知识的沉淀, 此时学习效果最好。
运筹学是应用领域很广的一门软科学, 能够用定量化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可靠依据。然而由于运筹学课程本身具有难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 经管类尤其是物流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 因此就需要通过加强实验课程排课, 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识体系中无论是线性规划还是非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还是动态规划, 知识的深入理解不能离开实验过程。实验可不断调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进步, 当前许多高校早已习惯于使用单一多媒体方法教学, 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 将知识快速放映, 增大了课堂信息量, 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得到高校教师的认可。然而单纯多媒体教学方式对于运筹学课程来说十分不适宜。运筹学课程本身有很多数学式和公式推导, 求解方法逻辑性又很强, 单纯使用多媒体放映式的讲授方法, 只能易于浏览, 而印象不深刻, 将学生兴趣拒之千里之外。如果单纯使用板书模式, 需要板书陈列大量的数据, 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过于机械化。因此, 根据内容灵活讲授, 将多媒体方式与板书相结合, 更加适合运筹学课程。
运筹学理论涵盖的数学知识体系很广泛, 包括数学规划、图论、网络流、决策分析、排队论、库存论、对策论等等, 由于知识体系过于广泛和复杂, 单纯理论讲授一般很难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因此, 寻求一套更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 可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问题。案例式教学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将难懂的知识分层剖析,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堂上先将理论背景及项目问题予以介绍, 再与大家共同面对问题、思考问题, 产生解决问题的共鸣, 通过共同分析最终使用恰当的技术方法来解决问题, 可达到课堂讲授与互动于一体的良好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即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以专题性研究为引导, 以生产目标完成为考核, 将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课题, 抛出待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如果不能结合实践中的专题研究和生产活动, 运筹学的实用性理论就会转变为虚理论。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 能提供的最好的实践环节就是相关的课题研究和实习指导过程, 让学生参与社会项目的研究中, 让他们懂得知识服务于社会的道理。例如教师可抓住课程理论教学中的技术应用, 除介绍技术原理之以外, 还要引入当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软件 (如Lingo、Lindo、Matlab等) , 通过软件计算和实验等方式, 展现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以及多角度掌握技术的能力。
例如, 求解运筹学中著名的TSP (旅行商问题) 的时候, 可引导学生将下列目标函数及约束输入Lingo软件进行求解:
其中:用dij表示地点i到地点j之间的距离, n表示配送地点的个数; (1) 为距离最小的目标函数; (2) 为0~1变量, 表示地点i与j是否相连; (3) 表示从某个地点出发后只能到达一个地点; (4) 表示任何地点前面只能有一个地点。
输入程序, 学生会发现并不能解出最优解, 此时启发学生挖掘缺少什么约束。通过民主讨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最终给出结论, 增加约束:
其中: (5) 表明避免在一次遍历多于一个互不连通的回路, 其中uj, ui为实数, 代表对地点顺序的编号; (6) 是对起点和终点的限制。
增加上述约束后, 师生合作完成问题求解。
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运筹学是许多高校中物流专业考研专业课之一, 当前许多高校中运筹学考试都是以期末试卷为主要依据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这种考核方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也不能真正达到公平和全面考核的目的。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考核方法必须要加以改善。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综合的考核方式, 如:“积极性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的模式, 积极性主要考核出勤、参与热情等, 理论考核包括平时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试卷不设置客观题目, 全部为论述和计算, 题量不要太多;实践考核则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项目讨论、实验完成等情况给出客观评价。
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查方式, 运筹学的最终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记分, 总成绩为各方面成绩的加权平均。即总成绩=试卷成绩×权重+课堂成绩×权重+实验成绩×权重。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各方面的权重, 例如试卷成绩的权重可设为0.5, 课堂成绩的权重可设为0.2, 实验成绩的权重可设为0.3。考核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评价学生, 更是欲建立一种激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激励机制。
教师队伍的培养
市面上的运筹学教材很多, 最权威的当属哈工大胡运权先生编写的《运筹学》, 而该教材难度较大、证明内容很多, 并不是适合所有院校专业的学习。其他教材知识体系也都大同小异, 讲师选用教材的时候都会有所取地做选择性的讲授, 有的需要另外增添参考资料。
运筹学课程中存在大量抽象模型, 实用性很强。为实现运筹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教学中须考虑如何从单一教学方法向多种教学方法转化, 从灌输式模式向启发式模式转化, 从注重问题结论向注重解决过程转化, 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转化等。作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改革尝试, 并对师资建设方面提出建议, 结果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动手动脑的主动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复杂难懂的知识体系不但没有引起学生反感惧怕, 反而激起学习乐趣;学生对运筹学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较之先前大有提高。
精品课程管理 篇9
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本着节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权的原则, 从2 0 0 8年7月开始着手搭建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经过两轮修改完善, 现已开发出贴近我校实际的, 高效、实用、数字化的校本课程管理系统。
一、构建高效、实用的校本课程管理系统
由于系统的使用者是学校的全体教师与学生, 因此要在操作上简单、易用, 无需添置额外的硬件与软件, 节约开发成本。经过论证, 我们最终选用容易开发且通用性高的A S P+A c c e s s组合进行系统开发。依据操作流程 (见下图) , 将系统设计为四部分:系统管理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班主任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员可输入年级信息以及各班学生人数, 生成初始的学生账号;可以添加或删除学生账号、编辑学生信息、清除某位学生的选课信息;可以管理教师账号, 并能审核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可以对教师上传的校本课程教案等资料进行管理;可以将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初始化。
教师模块。教师注册账号, 登录后能在自己的页面申报校本课程, 在课程未审核通过的状态下能编辑修改。课程审核通过后, 教师便可以上传课程资源, 还能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信息, 对他们的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成绩进行评定。
学生模块。学生可使用教学处统一核配的账号与密码登录系统, 查看自己所在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 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 学生还可以查看自己所选课程的学习资料, 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考勤情况和课堂表现。
班主任模块。班主任可以随时查看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考勤、课堂表现和成绩。
这样设计的优点非常明显。一是操作简单。由于系统界面友好、人性化, 教师通过该系统即可完成校本课程的申报, 并可以方便地修改、上传校本课程资源及对学生的考评。根据系统给出的操作提示, 学生能够快速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进行学习。管理者则可通过管理后台, 对课程、评价、教师和学生等信息进行管理和编辑。二是管理方便。借助选课管理系统, 管理者能够随时监控和了解学校整体的选课情况, 做出及时的反馈和修正。根据选课学生人数的多少, 管理者在后台对各课程能否开课进行审核。若课程不满足开课要求, 则将其设为“未审核”, 并通知各班学生重新选课。待所有学生完成选择后, 公布各课程的上课地点, 并开始开课。此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学生的信息,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整个选课、开课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学处, 还是开课教师或是学生, 都感到非常轻松, 不再忙乱, 管理起来十分方便。
二、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过程管理
1. 成立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为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并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学校还成立了由年级主任、主管校本课程的副校长以及教学处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审批小组,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各年级的具体情况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情况, 集体审议教师上传到系统的校本课程纲要, 并及时向开发课程的教师反馈审议意见。
2.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
我校实行了“1+1”的校本课程研学模式, 即每周课表上和课下都要有1学时的校本研学时间。这样, 每个学生每学期共有近3 0学时的校本研学时间。为了有效管理和监控该模式, 我们要求高一教师每周备好2课时的校本课程教案, 课代表要填写校本课程的课堂记录, 学生每周都要填写课下校本课程记录本, 在下周上课前交给教师批阅备案。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并把学生上交的记录本作为期末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3. 重视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
我校从2 0 0 1年起就要求所有教师具备“上好1门基础课, 开设1门~2门校本课程”的能力, 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课工作。每学期每位教师的授课量不应少于2 6个学时, 教案不应少于1 3个。为了激励教师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学校对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发放课酬, 把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纳入教师的业绩管理, 作为评职、评优的重要条件, 并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 如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
4. 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
我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我校充分利用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所处C B D的地区优势, 借助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课程资源, 加大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为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师潜力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提高教师们开发的积极性, 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 在充分发挥个体作用的同时, 也要注意群体潜力的整合, 从而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三是阶梯性教材整合。实现了教师自编教材、校内教材、学校间教材、地方教材的整合。
5. 摸索出责任细化的“走班制”管理方法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尝试,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责任细化的“走班制”管理方法。校级领导负责全校校本课程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处负责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逐一落实, 并据此进行校本课程师资的调配以及课时的安排, 督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年级组制定各自年级组的操作方案, 协助教学管理处安排教学场地。备课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班主任负责随时登录课程选课系统, 查看本班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 协助开课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 要指定课代表, 固定学生座位, 课下要及时在选课系统对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三、开发出七大系列校本课程
有了校本课程平台, 我校校本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开发出了以延伸学生学科视野为中心的菜单式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以开发学生智力为中心的学科竞赛课程、以服务奥运为中心的小语种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中心的科技活动类课程、以经纶午间论坛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课程等七大类特色校本课程。以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为例, 其内容要求是强化各学科的知识, 特别是要进行学法指导。由各学科备课组和教学管理处负责组织实施。课程实施的形式是课程招标, 教师网上申报, 学生自由选课。目前已开发出北京文化、数学解题方法、英语听说和阅读、学生公司、历史人物解读、天空与宇宙、生活中的物理、趣味化学实验、生物奥秘、轻轻松松玩转计算机等校本课程。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 掌握了解题技巧, 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位学生将校本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 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 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物理组教师的指导下, 我校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也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近一两年来, 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1 0 0多项国家级、市级、区级奖励。
精品课程管理 篇10
一、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与原则
设计思想:以网络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申报信息资源的建设、使用、管理为基础, 突出教师的主动管理, 给教师以充分的管理和使用权限;重视平台架构的搭建, 完善应用功能模块, 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信息发布、学生在线学习、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上申报、校级课程在线评审等。
设计原则:教学资源建设坚持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原则;系统结构建设坚持架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模块方面坚持安全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系统性与个性相结合。
二、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系统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资源层、管理层和应用层。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资源层
资源层主要以教学资源库为主体, 教学资源库里包含丰富的教学素材, 包括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信息、电子教案、网页课件、知识点、重点、作业、学生答疑、实验辅导、参考文献等。这些材料主要以电子文档、PPT教案、音频视频素材、图片、压缩文档等格式存在。
(1) 课件库。
采用全开放模式, 数据库只存储课程路径和首页面文件, 课程内容完全由教师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教学特色和制作能力决定。这样, 老师在制作课件中可以发挥课程特色的灵活性和体现其课件制作技能的个性, 为吸纳和丰富各种格式的课件资源提供了可能。
(2) 多媒体素材库。
存放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数字媒体资源, 比如, 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对不同格式的文件也进行相应处理, 以方便检索并减轻数据库负担。
(3) 试题库。
用于存放各科试题, 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选择、问答、证明、计算、判断、简答等。系统采用能兼顾各种题型和各学科特点的方式, 在设计题干和解答时都可以附带图片的功能, 用图片来说明文字不好描述的问题。
(4) 问题库。
存放常见问题解答和学生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及解答, 同试题库情况一样, 问题和解答可以包含文字及说明图片。
2.管理层
管理层:主要功能为通过系统进行各种资源的动态生成, 包括各种资源的增加、删除、编辑, 资源的安全访问, 资源的检索查询, 各种用户的访问授权, 管理层功能的完备情况和智能水平决定了系统质量的好坏, 也是系统建设的重点。管理层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问答管理。
(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课程信息管理和网站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根据教师的申请建立课程, 设定课程管理员, 课程管理员建立本课程组的任课教师, 课程管理员可以由任课教师担任, 课程管理员根据课程的需要, 建立课程网站信息。任课教师可建立自己的班级用户和管理自己的上课资料。网站信息的管理包括网站公告、课程公告、用户信息和留言信息等。
(2) 安全管理。
安全主要涉及网站的安全和课程的安全, 网站的安全就是要避免网站程序出现安全漏洞, 采取的措施是从程序设计上限制教师只能在自己定制的课程空间里进行操作;课程安全主要是指防止未经授权用户的访问和越权访问, 系统对帐号长度和帐号设置方式进行规范, 预防帐号过于简单造成帐号丢失, 同时系统对帐号采用加密保存。
(3) 用户管理。
管理系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定系统管理、课程主管、任课教师、学生用户、匿名用户五类角色用户。
(4)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面向的是隐藏在系统后台的各种媒体素材, 对它的管理增加、删除、修改和检索要求方便快捷。因此, 针对各种资源的特点, 系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5) 问答管理。
答疑是教学互动的主要表现方式, 也是体现系统个性的主要指标。管理员可对教师的解答置顶以醒目显示等处理。
3.应用层
应用层是直接面向使用者的网站界面, 它包括总站前台、总站后台、子站前台、子站后台四部分。
(1) 总站前台。
总站前台栏目包括:课程公告、课程申报、文件下载、校级精品课程区、省级精品课程区、国家级精品课程区、相关链接和建站申请。
(2) 总站后台。
总站后台包括:管理设置、课程公告、课程管理、用户管理、下载管理、链接管理和退出登录。
(3) 子站前台。
子站前台包括:课程简介、申报表、课程动态、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试验教学、实习试卷、师生互动、教研教改和参考资料。
(4) 子站后台。
子站后台包括:管理设置、课程设置、课程信息、课程动态、发布教案、发布课件、发布录像、习题试卷、试验指导、留言管理和退出管理。
三、应用前景
目前, 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不同类型的课件及视频文件的处理及上传问题, 服务器数据资源信息的规范化问题等。软件开发小组成员将继续不断地学习借鉴、潜心研究、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优化、完善该系统。
随着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意识的不断提高, 学校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 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将越来越完善, 并将有力地推动学院教学方式的变革, 对于提倡研究性、协作性学习,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复合型的人才, 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 对于推动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向国家级精品课程迈进, 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03.
精品课程管理 篇11
北京大学副校长、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林建平教授,中央电教馆办公室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雍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CBE)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张际平教授等先后为大会致开幕词。
会议结合近年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共同就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以及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张际平教授从评审专家的视角出发,点评目前精品课程在制作、申报中存在的问题;介绍评审专家对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在26日的圆桌讨论中,200多位参会代表积极参与13个主题,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交流了关于精品课程建议、管理及共享的相关问题,整个会场气氛热烈。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在协会网站对这次研讨会的内容进行了专题报道(http://www.ceta.pku.edu.cn/conference/jp2009/)。
精品课程管理 篇12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精品课程管理】推荐阅读:
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09-24
采购管理精品课程08-23
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07-17
整理精品管理制度汇编08-19
[精品]电信运营企业精确管理案例分析06-01
高职高专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管理研究论文10-10
网络精品课10-03
高校精品课建设11-06
校际精品课程10-21
体育精品课程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