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群体特征

2024-07-13

用户群体特征(精选7篇)

用户群体特征 篇1

1 前言

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电子商务正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势头在全世界范围迅速普及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面,移动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延伸形式,本质上是电子商务技术的一种革新,基于移动无线网络,依托移动通信设备,使人们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商务活动,它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形式。

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第一季度,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13.9亿元,同比增长358.7%,其增长的幅度在移动互联网的各大细分市场中遥遥领先。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将在2013年超过使用电脑上网的网民数量,其中3G用户数已经达到6 700万户。如何在移动电子商务中抢占先机,挖掘潜在客户,实现精准营销成为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企业的头等大事。

2 理论背景

2.1 移动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发展至今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电子商务主要是基于电子数据交换,是以纸质文件交换后的一种商务形式的革命;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的中后期,由于Internet互联网的出现,使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阶段电子商务发展成为依托Internet互联网而进行的商务活动;第三个阶段则是现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张亚鹏、刘海鸥等人认为,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电子商务与移动通讯设备、无线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体系,这种商务体系是以移动通讯设备作为核心开展的[1]。Hameed、Khawa等人在总结前人文献对移动电子商务概念的概述后,同样认为移动电子商务是以移动设备为核心的一种电子商务新形式,他们认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落脚点在移动,移动电子商务以移动和传统电子商务区分开来,应该以移动设备为核心[2]。

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移动电子商务主要可以分为消费者对消费者(C2C)、个人对个人(P2P)、商家对消费者(B2C)、商家对商家(B2B)等几类[3]。Yonghee、Shin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移动电子商务是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支持用户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使用移动无线网络来购买商品[4]。中国通信网对移动电子商务给出的定义是,移动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开展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

2.2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就是分析数据,使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工具来挖掘隐含的模式的过程,是从数据中发掘信息或知识的过程,目的从已有的数据中提取模式,提高已有数据的内在价值,并且把数据提炼并转化成为知识。目前,数据挖掘已经应用到许多领域,例如营销、财务、通信等。

2.3 客户细分相关理论

客户细分就是指根据不同客户的属性来划分的客户集合[5]。当前学术界、企业界比较普遍接受的是基于客户价值的细分理论,它不仅包括客户为企业贡献的历史利润,同时它又包括将来利润,即客户在将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总和。基于客户价值的细分理论选择“客户当前价值”和“客户潜在价值”两个维度对客户进行评价。“客户当前价值”是指到目前为止客户为企业贡献的价值总和;“客户潜在价值”是指客户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价值的总和。每个维度又分高低两个档次,从而形成一个二维的矩阵,将用户群体分为四组,价值客户(Ⅳ)、次价值客户(Ⅲ)、潜在价值客户(Ⅱ)和低价值客户(Ⅰ)。

企业在推广的过程当中针对不同的客户应当有不同的办法,投入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很显然价值客户(Ⅳ)相对企业来说是最有价值的,被称之为企业的玉质客户;然后是次价值客户(Ⅲ),被称之为企业的金质客户,他们属于帕累托“二八定律”中20%的客户,虽然数量不多,却为企业贡献了大部分的利润;其它的低价值客户(Ⅰ)对企业的价值最小,称为铅质用户,另一类是潜在价值客户(Ⅱ)。这两类用户虽然数量比较多,但是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却比较小。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潜在价值客户(Ⅱ)通过客户关系再造,在将来有可能转化成为价值客户(Ⅳ)。从长远来看,潜在价值客户(Ⅱ)是企业的一笔隐形财产,是企业长期利润来源的基础。本文将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别挖掘价值用户(Ⅳ)、次价值用户(Ⅲ)和潜在价值用户(Ⅱ)的特征。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群体特征,重点包括价值用户(Ⅳ)特征、次价值用户(Ⅲ)特征以及潜在价值用户特征(Ⅱ)或者说移动电子商务的潜在用户特征,对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的认知度、用户的需求度和用户的使用意愿进行综合分析。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主要向被调查者简单介绍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本次调查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调查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感情状况、性格、职业、行业、所在单位的性质、现生活所在地、月收入、是否有上网购物的经历、手机是否是智能手机、每周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等;第三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是对用户对移动电子商务认知、需求、使用度和使用意愿的指标设计。

3.2 调查方式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所有有可能使用移动终端的人群都是本文的调查对象,但本次调查对没有使用过电脑上网的用户群(共20人)做了一个针对性调查,发现没有使用过电脑上网的被调查者中仅有2人使用过手机上网。研究受人力物力资源所限,于是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人群一般都使用电脑上网,所以在本文中调查问卷的受众主要是电脑上网的人群。网上访问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一方面利用大众聊天软件,通过留言和电子邮件的方式邀请其填写问卷,另一方面在大众论坛发放问卷邀请网民填写问卷,问卷投放使用的是问卷星平台,更加方便受访者填写。

3.3 数据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成功收回有效样本共1 748份,下面将对原始数据简单进行统计分析。

性别结构:本次调查中男性被调查者共1 016名,占样本比例58.12%,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中男性网民的比例55.9%基本相符。年龄结构:网民主要以年轻群体为主,80后占据过半为53.5%,其次是70后和90后,分别占18.5%和20%,70前的最少,只占总体样本的8%。学历结构:此次调查中学历以本科/大专为主,占全部样本的62.4%,高中/中专/技校文凭占全部样本的20%,硕士及以上占10.1%,初中及以下占7.5%。职业结构:学生与企业一般职工占此次调查的大部分,一般职工的白领占比为25.9%,其次是学生,占比为20.1%,一般职工中蓝领的占比为16.9%。地理位置分布结构:被调查者主要来自城市,46%的被调查者来自大城市,45%的被调查者来自中小城市,仅9%的被调查者来自乡镇及农村地区,这一方面与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自身缺乏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6]。智能手机比例:此次调查中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达60.8%,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无限。收入结构:月收入或每月可用于支配的零用钱1 000元到3 500元的群体占到了46.6%,月收入8 000元以上的占9.7%,共170人。

4 数据挖掘及结果

4.1 数据挖掘的算法选择

本文使用Clementine数据挖掘软件,应用C5.0算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4.2 用户数据分析

4.2.1 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认知度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问题“您知道移动电子商务吗?”得到对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认知的情况统计,非常了解的占20.7%,了解的占30.3%,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功能和使用方法的占40.7%,从未听说过的占8.4%。大部分的人只听说过移动电子商务,但是并不知道具体功能和使用方法,甚至有小部分网民从未听说过移动电子商务。

对调查问卷的问题“您是从什么途径知道移动电子商务的?”,绝大多数的用户回答是通过网络宣传获知移动电子商务的,占40.3%;通过传统纸质报刊杂志获知移动电子商务的用户仅有72人会去使用移动电子商务;通过纸媒获知移动电子商务的用户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仅0.3左右。说明通过纸质媒体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相比网络宣传和口碑营销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2.2 移动电子商务用户需求度分析

用户需求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对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一种需求或者期望。根据问题“如果你使用过移动电子商务,您感觉自己需不需要这个业务?如果没有使用过,你觉得这个业务对你有用吗?”得到数据可知认为需要、非常需要,觉得移动电子商务很有用和有用的用户占40.8%;说不清自己是否需要移动电子商务或者说移动电子商务到底有没有用,比例占到56.9%;认为现在和将来都不需要移动电子商务,完全没有这方面需求的只占有3.3%。

4.2.3 移动电子商务用户使用意愿分析

使用意愿是指消费者使用或者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欲望的一种心理活动。根据问题“假设您所关心的因素都能满足,未来一年您会使用/继续使用移动电子商务?”得到的数据发现,当用户关心的因素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未来一年内肯定会和可能会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用户占比76.4%,表示肯定不会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用户仅占比1.9%。说明用户对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大有前景。

对问卷调查问题“没有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原因?”,对不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数据发现,用户不使用移动电子商务最大的原因是习惯在电脑上网购,其次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排在第三的是不知道如何使用。

4.2.4 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特征分析

(1) 现有用户分析。

经过预处理的数据集一共有1 748个有效样本,我们选择其中800个样本出来作为数据挖掘的训练数据集,用于构建决策树模型,剩下的948个样本作为测试数据集,用生成的决策树模型进行分类预测,以评估决策树模型的性能。

一共得到26条规则,用于偶尔使用手机购物的有5条,用于没有使用过手机购物的有13条,用于经常使用手机购物的有6条。我们主要研究经常和偶尔使用手机购物人群的规则特点。

续上表

把数据集中除去800个训练样本之外的948个样本取出,作为测试样本,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有83.23%的测试样本(789个)的预测值和实际值相符,16.77%的测试样本(159个)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不符。在159个预测错误的样本中,实际值为“偶尔”但被预测为“没有”的有50个,实际值为“偶尔”被预测为经常的有4个,实际值为“没有”被预测为偶尔的有65个,实际值为“没有”被预测为“经常”的有11个,实际值为“经常”的被预测为“偶尔”的有18个,实际值为“经常”的被预测为“没有”的有11个。

(2) 认知低使用意愿高用户分析。

认知低使用意愿高的用户是企业的潜在价值用户(Ⅱ),虽然这些用户的当前价值不高,但是他们的潜在价值比较高,通过一定的客户关系转化,他们将来有可能转化成为企业的价值客户(Ⅳ),是企业长期利润的重要来源基础。通过题目14“你知道移动电子商务吗?”和题目19“假设您所关心的因素都能满足,未来一年您会使用/继续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筛选分类出认知低但是使用意愿高和其他两类,分析认知低但使用意愿高的用户群体特征,发现对这些用户进行电子商务精准营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移动电子商务认知低而使用意愿高的用户特征是:1)年龄为80后,使用非智能手机、性格外向的学生;2)年龄为70后,生活在大城市、使用非智能手机、收入中等偏上的教师;3)偶尔使用手机上网、收入中等偏上但是没有网购经历的白领;4)收入在8 000元以上、经常使用上网的非智能手机用户;5)收入中等偏上、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蓝领;6)年龄为70后和80后,收入中等、性格内向、使用非智能手机的用户。以此可以看出,下一阶段营销和推广的重点应该针对使用非智能手机的人群,提高移动电子商务在非智能手机用户的认知。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群体特征分析,移动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该成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与推广,迅速定位潜在客户,提高用户体验,挖掘客户价值。本文的研究给企业进行产品的精确营销与推广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1)突出移动电子商务独特优势,增强用户粘性。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很多人没有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原因是习惯在电脑上网购。相比传统电子商务,现在智能手机可以迅速定位用户位置,移动电子商务厂商在发展业务的时候应当更加注重结合这方面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移植传统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完美结合,能给移动电子商务厂商在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时带来无法比拟的优势,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另外应多和已经成熟的移动网络平台如手机论坛、微博、社交网络和点评类网站入手,更好地吸引用户,增强用户粘性。

(2)增强移动电子商务支付安全性,消除用户安全顾虑。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用户没有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户对安全性的担忧。由于无线网络的独特特点,无线电波在发送的过程当中更容易被黑客所截获,从而安全性也成为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壁垒。增强安全性的同时,移动电子商务厂商在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同时加强安全推广,鼓励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并加大支付后续服务,让用户了解移动支付安全性并没有传言中那样低;提供类似网银快捷支付中的48小时无条件取消交易的服务能较好地打消顾客在安全方面的顾虑。

(3)进一步挖掘男性用户市场,努力开拓女性市场。

男性用户是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的主力,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女性市场不容忽视,毕竟女性是购物的主力军,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潜力用户。要加大在女性群体当中的宣传力度,从女性对购物的态度出发,让她们觉得使用移动电子商务是休闲娱乐方式的一种,是购物的一种潮流时尚。另外,移动电子商务厂商在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时候应当针对女性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女性用品入手,或者对女性提供更多的优惠折扣;已有的电商网站也可以根据女性的贪廉心理,提供只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的优惠,从而吸引女性用户使用移动电子商务业务。

摘要:相比传统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在位置相关性、个性化和随时随地访问性等方面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总结国内外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集,利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群体特征,对1 748份有效问卷进行挖掘分析,得出一些已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以及认知低而使用意愿比较高的用户特征,为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提供借鉴。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数据挖掘,决策树,精准营销

参考文献

[1]张亚明,刘海鸥.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应用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1(9):59-62

[2]K HAMEED,K AHSAN,W YANG.Mobile commerce and applica-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 and review[J].CoRR,2010(abs/1004):4469

[3]廖卫红.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1):85-89

[4]S YONGHEE,J HYORI,C MUNKEE.Analysis of the consumerpreferences toward M-commerce applications based on an empiricalstudy[C].Korea,2006

[5]菲利普科特勒,苏宇,贾宇娜.新千年市场营销发展趋势[J].销售与市场,2001(1):5-8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用户群体特征 篇2

一、数据挖掘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 传统的电子商务最早基于电子数据的交换, 改变了之前的纸质信息交换传递模式。电子商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和推广下产生的。现在移动终端已经相当普及, 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的形式之一, 而且这种趋势还将不断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落脚点在与其可移动,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现有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有C2C (消费者与消费者) 、P2P、B2C、B2B, 其中P代表个人、B代表商家。这些移动电子商务的不同发展模式, 归根到底就是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数据的传输来开展相关商业活动。淘宝就综合利用了各种电子商务模式。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 大数据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数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和财富而存在, 数据挖掘, 就是数据的处理。移动电子商务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用户的登入、浏览、购买、流量等等各种数据, 利用数据分析, 可以从这些杂乱而庞大的数据中找到数据中隐含的价值。数据的科学合理分析, 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营销策略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据挖掘技术现在还是比较多样的, 首先是分类技术。分类就是根据客户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组, 把相关的客户分到相应的组别之中。合理的分类可以抓住客户的属性特征, 对客户的盈利能力、满意程度、购买趋势等等进行专业的分析。例如, 银行对于新老贷款客户的特征, 制定有利的贷款方案。其次, 就是聚类。与分类不同的是, 聚类事先没有统一的标准小组的存在。聚类就是对现有群体进行分析, 找出目的性相似度尽可能大的客户构成群体。

关联规则, 就是找到事务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用到电子商务上。例如我们买一双鞋子, 会想到搭配的裤子, 买了裤子我们会想到上衣, 还有相应风格的配饰。这就需要对相关客户的购物车进行分析, 对于衣服等各个物品的搭配有相对清楚的认识, 可以消息推送给客户, 既为客户提供了服务, 同时还能增加销售额。

时间序列分析。通常利用在一些时间性、周期性较为规律的客户身上。比如医院的感冒治疗的高峰期与谷歌对于感冒之前的相关症状搜索高峰会错两个星期左右。当我们对于谷歌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 可以预测相关事情的发生概率和发生的规模。

最后就是偏差检测。数据分析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一些并不太符合我们整理出的相关规律的数据出现, 这些数据在我们整体的数据分析中相当另类, 但是其对于我们整体数据模式等相关系统的构建并不矛盾。对于这些偏差数据, 我们需要做的是特殊对待, 重点分析, 如果一个数据是正确的, 然后仍然出现偏差, 那么其必然有着重要的原因, 这对于我们对整体数据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目的, 就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我们的购买者, 需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客户细分就是划分出不同的客户群体。客户细分时, 不能仅仅考虑客户对于企业创造的历史利润和现在利润, 还要充分考虑客户可能带来的潜在价值和未来价值。在具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客户分成四级:【Ⅰ】低价值客户【Ⅱ】潜在价值客户【Ⅲ】次价值客户【Ⅳ】价值客户。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群体特征分析中的运用

1、数据统计。

一切的数据挖掘都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数据一定要力求准确有效。比如官方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作为官方数据, 其准确性较高,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对照官方数据, 验证官方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特征分析

在某机构组织“你知道移动电子商务吗?”问卷调查中, 参考了1700份样本, 有效样本1640份。男女生比例为50%, 20-30岁占比例为70%左右, 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以中年人为主。其认知情况和获取信息途径如表1所示。由于本身很多人对于移动电子商务并不十分了解, 只是简单了解和听说过的客户就占到整个群体的七成以上, 因此这个数据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此外, 通过对1640个样本的数据挖掘, 综合利用分类技术、聚类、关联规则、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相关、偏差数据等挖掘技术, 我们对于移动电子商务认知低但是使用意愿高的用户特征有了具体的挖掘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数据挖掘我们知道移动电子商务营销和推广的增长点可以选择针对使用非智能手机的人群, 提高这一人群对于移动电子商务的认知, 将其作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潜在客户。

三、数据挖掘技术下提高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群体数量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对于移动电子商务群体进行分析, 科学的指导我们进行相关的决策, 提高移动电子商务用户群体数量。

1、更加突出移动电子的优势, 其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优势必须得到充分发挥。增加相关设备终端的铺设, 这需要相关设备生产厂商的努力;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开发相关的APP, 把电子商务与定位服务相结合, 增加用户黏性, 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门化服务, 有利于客户体验;此外, 要注重将移动电子商务与社交平台相结合。

2、增强移动电子商务支付的安全性。为用户使用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保障, 加大后期的服务。使得用户有信心真正的消除用户在支付安全上的顾虑。

3、移动电子商务女性用户占据多数, 要积极开拓女性市场, 挖掘男性市场。女性作为购物的主力军, 移动电子商务的女性市场是不容忽视的。加大针对女性的移动电子商务宣传, 使得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潮流。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相关的智能电子设备终端的铺设, 移动电子商务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快速的发展, 需要我们重视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立雄.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J].矿业工程研究, 2003, 25 (1) :48-51.

[2]刘智雄.数据挖掘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4) :4-4.

最美乡村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篇3

一、扎根乡村, 投身于乡村教育

1、表明态度, 落实行动

纵观乡村教师, 那些服务多年的老教师, 他们把毕生的心血奉献乡村教育, 培养一代代学生。甚至在他们的感化下, 他们学生也加入这一行列;那些年轻的乡村教师, 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以及决心表明他们要服务乡村教育一线。这些乡村教师, 都有着比平常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房子破了, 他们四处筹集资金, 帮助孩子们建新校舍。没有纸笔, 他们做买卖赚钱, 为孩子们买文具, 为了更好的和学生交流, 他们不辞辛苦的学习当地语言以及教学生普通话。他们在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不图回报, 只为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没有路, 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 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 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 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2. 无怨无悔, 甘心奉献

他们投身乡村教育, 是自己的选择。没有谁要强迫他们, 尤其是那些年轻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他们看到山里的孩子, 内心感到震颤, 他们决心要让学生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那个志愿者团队的工作是最好的体现, 他们让学生接触外面的世界, 让学生看到希望。而他们却放弃了在外面安逸的工作生活环境。甘愿默默奉献, 在自己能力范围帮助学生, 这些教师做任何事情都是出于内心对学生的爱。

二、舍弃小我, 成就学生的大我

1. 唤醒心灵, 点燃梦想

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他们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的教给自己的学生。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不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 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教给学生做人的知识,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学生。邓丽老师用快乐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走进学生, 为学生创造快乐教学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这些老师比普通老师更让人们尊敬、感动、敬佩。他们是学生理想的点燃者, 激发者, 指引者。”深深山里的红烛”刘效农老师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唤醒学生的理想并鼓励学生实现梦想, 现在他的大多数学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实现了, 并还在传承着。

2、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有的扎根在边远山区, 有的坚守在大漠之上,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他们不在乎优越的待遇, 不羡慕都市的繁华, 甘愿把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 献给三尺讲台。他们并不完美, 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是为了学生, 为了教育, 他们把自己内心的“小我”压到最小, 把学校这个“大家”看得很重, 他们的形象并不高大, 但他们的精神和境界却令人敬仰。这就是最美乡村教师这个称号的可爱之处;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感动所有人的地方,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着, 守护着, 给学生传递知识, 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他们想尽办法解决学生的困难, 用他们并不宽阔的肩膀, 挑着各种本不属于他们的重担。是他们用爱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 将一株株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 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成为学生们的精神支柱。

三、奉献学生, 具有大爱的精神

由于乡村基础教育的落后和薄弱, 这些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不仅是本职工作层面。还有工作以外的事情要干, 帮助学生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克服一切在常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工作着。奉献着, 没有一句怨言, 有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学生生活得更快乐, 在他们心中, 装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学生, 在他们身上让学生读懂了信念、坚强、勇敢。不向困难低头, 无私奉献, 甘为人梯, 一切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他们是无私的, 是高尚的, 是伟大的, 拥有最纯洁的心灵, 在短短人生数十载, 他们心中都装着学生, 想着别人, 他们都有一颗崇高的心, 他们都有为人类做贡献的大愿望。为了学生, 他们不怕累不觉苦, 为了学生, 他们可以放弃优越的生活, 为了学生, 他们可以牺牲自己。几十年的艰苦付出, 不是为了被谁称赞, 不是为了取得荣誉, 更不是为了获得报酬, 默默地付出, 默默地承受。无声的伟大比有声的伟大更令人敬佩, 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学生, 想学生之所想, 及学生之所急。无私的把爱带给学生, 默默无闻, 做着他们该做的事, 无怨无悔, 甘愿做学生前进的奠基石, 具有大爱的精神。

摘要:乡村教师即为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师, 这些教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即扎根乡村, 投身乡村教育,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不图回报, 执着坚守, 舍弃小我, 成就学生的大我。具有大爱精神, 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关键词:乡村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长吉.农村教师_改造乡村教师的灵魂[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1) , 4-5

[2]张瑞芳.教师职业新特征[J].中国教师, 2004 (9) , 7-8

[3]乡村教师.百度百科[OL].baike.baidu.com/view/809656.htm.2012-8-15

[4]刘玉梅.清末民初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2006 (6) , 6-7

[5]寻找最美乡村教师[OL/EB].zmxcjs.cntv.cn/2012-10-13

网络购物消费群体的特征分析 篇4

1. 网络购物的优点

(1) 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 更新速度快, 对消费者影响深远

为什么电商能够在这些年迅速发展起来, 一方面要归根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归根于广大创业者对互联网经济的重视, 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通过互联网销售可以获取到常规实体店销售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所以电商们包括实体店商家都开始注重网上营销的可行性, 通过网络营销可以快速传播品牌信息, 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自己的产品, 并能通过网络进行比较分析, 选出最心仪的产品, 商家又能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选择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营销方案。

(2) 网上销售成本较低

实体店销售势必会涉及到店面和仓库等问题, 这些方面都是实体店商家付出成本的来源, 但是网络销售可以规避这些成本, 电商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确定消费者选择了什么商品后直接与相关厂家联系, 直接发货, 很大层面上降低了商家的成本。

(3) 网上购物可以延伸到世界市场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世界在网络层面上可以迅速联为一体, 对于经济来说, 它使得全球变成一个整体的市场, 国内企业可以方便得与国外企业进行贸易往来。

2. 网上购物的特征

(1) 网上购物比实体店购物更有趣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网上购物最先进入公众的生活时, 70%的网上消费者并不是因为网上购物能够给他们带来便利, 大多数都是抱着新奇的态度进行网上购物的, 最开始他们只是想接触一种新事物, 了解网上购物的流程。与此同时, 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时, 虽然不像在实体店里可以直接与人沟通交流, 但是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交流, 可以学习别人的购买经验, 并且通过其他消费者对产品的描述评判自己是否对此产品满意, 很多消费者都认为这个过程能让他们感觉到愉悦, 这些新奇的感觉都是实体店消售所不能带给他们的。

(2) 网上商品的更新速度快

很多消费者更乐意选择网上购物方式的一大原因就是网上的产品更新速度快。实体店销售涉及的环节较多, 不仅要向厂家了解产品信息, 还要进行实体销售营销策划, 最后才能让产品进店以供消费者选择, 但是电商网上销售产品的环节并不会如此繁琐, 他们只需要了解到产品信息后, 将与产品有关的图片规格等信息传到相应的网页上, 这样消费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产品的信息, 判断是否要购买。所以说, 网上购物比实体店消费来说, 有更特别的优势。

(3) 突破购物时间限制的障碍

网上购物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精力, 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突破消费者购物时间的限制, 一般情况下, 即使是发展最快的大城市也几乎做不到让商场24小时营业, 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消费者想要购物时却没有地方去。但是网上购物截然不同, 只要消费者愿意, 在有网络的情况下, 他们都可以从网上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并下单, 即使店家不在线, 消费者也可以自主购物, 等待店家及时的发货。

(4) 消费者的购物自主性提高

虽然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中也有充分了解产品并决定买不买的权利, 但是消费者有时觉得问东问西会不好意思, 有时又会担心问了那么多不买会给服务员带来不好的印象, 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就感觉是背负了道德的枷锁, 但是在网上购物的环节中, 消费者都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与店家进行交流, 在充分了解到产品信息后, 哪怕不买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很明显消费者的自主性被提高了。

二、网上购物消费群体特性分析

网上购物主要由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组成。这种群体组成方式有其内在原因, 一方面互联网运用毕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而研究生或者本科生因为长期的教育能熟练掌握操作电脑的技术, 并且能迅速理解网上购物流程。另一方面, 研究生或者本科生因为高等学历一般会获得较高的工资, 支撑其进行网络购物。当然了, 这批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势必会引领更多人投入网上购物。

网上购物群体大都是活跃在网络世界里的积极分子。一方面这些人本来就喜爱上网, 所以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网上购物的相关资讯和知识, 发现比较好的网上产品, 基于这种对网上购物流程和产品的熟知度, 他们会比较热衷于网上购物, 因为网购这种体验是流行的、新奇的, 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和购物之后都有比较新鲜的话题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因此这一群体对其他消费者的影响巨大, 商家要重视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 运用合适的营销手段使网购积极分子能为他们产品的宣传带来积极影响。

1. 男女消费者差异

对于不同性别的消费者, 商家的重点也要放在不同的地方。和现实生活一样, 男性消费者一般都不热衷于购物和逛街, 他们一般都是在需要什么产品时才会去购物, 并且男性消费者的购物理念是理性的, 不会盲目挑选产品, 一般比较看重商品的用途, 同时男性消费者的购物时间较短, 目标明确, 基于这种消费理念电商应该明确其营销手段, 给男性消费者最直观的产品介绍, 自觉缩短他们的消费时间。

不管是实体店购物还是网上购物, 女性消费者都有思维发散的特性, 不同于男性消费者, 女性消费者一般都不够理性, 经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挑选产品, 并且有时候不是因为需要而买, 仅仅因为店家做的营销活动吸引了她, 所以女性消费者更容易产生购买欲望, 商家必须有效利用女性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引导女性消费者购买的活动上, 不定期的做一些打折或者赠品活动, 让女性消费者觉得她们赚了便宜, 而实际上商家更为盈利。

2. 购买行为的多样化和和灵活性

网上商品种类较多, 所以经常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消费者往往会觉得网上产品比实体店产品要多得多, 能够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 所以并不像在实体店购物一样, 消费者认准了哪一家店或者哪一品牌就不会轻易更改, 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群体一般没有太大的“忠诚性”, 他们会想要尝试不同品牌或种类的产品, 满足他们的多样性需求。

3. 购买倾向更具个性化

目前网上消费群体主要由90后组成, 而90后的特点就是洒脱随性, 更多时候并不追求产品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所以他们的消费意识并不像其他群体那么严谨, 商家只要运用合适的手段, 肯定会吸引到他们的购买欲。

4. 购买行为具有波动性

年轻人一般都有追求新奇的特性, 往往更看重产品的外观和独特性, 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 他们的心理也更加成熟, 会越来越趋向于购买实用性、价值性高的产品。

三、影响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分析

1. 外在因素分析

(1) 个人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就是他们的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的高低势必会对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

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显而易见, 消费者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他所消费产品的档次的高低, 一般来说, 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在意品牌的影响力, 会购买与其地位一致的产品。当然, 消费者的职业也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需要不同, 不可避免地会购买与职业相关的产品。

消费者的年龄与性别。一方面,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会购买不同的商品, 比如说学生阶段会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 成立家庭的阶段会购买相应的家庭必需品等。另一方面, 由于年龄的增长, 消费者的心理也会更成熟, 消费行为也会更实际。不同性别的消费者, 购买力和产品需求也不同, 女性更会注重提升外貌方面的产品, 如化妆品等, 男性更加注重生活实用性。

(2) 社会因素。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 所以其行为也势必受社会因素影响。

第一, 社会文化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文化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存生活活动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量, 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文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消费者行为。一是以民族和信仰划分消费群体, 不同民族的消费者一定会有不同的偏好和习惯,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因为不同信仰有不同的禁忌。二是以地理划分消费群体, 不同地域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等, 所有购买行为会有不同的差异性。

第二, 社会相关群体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人是社会人, 所以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活动时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 消费者有不同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 所以生活中肯定会受周围人的影响, 一个人的购买行为很可能带动一批人的购买行为, 所以作为社会人的消费者势必会受他人的购买行为所影响。

(3) 企业和产品因素。这个因素一方面指企业的营销活动会对消费者产生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指产品自身的质量和特性问题。企业的营销活动有时候能直接导致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如果企业的营销活动足够吸引人, 很多消费者甚至不会考虑自身需求就进行购买。企业的营销活动虽是一种促进因素, 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产品的吸引力, 因为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是理性的, 购买之前会货比三家, 购买之后也会考量商品的实际利用效果, 以此考虑会不会回购。

2. 内在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上, 这些心理活动又受很多因素影响。

(1) 购买动机的因素。不同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会产生不同购买动机, 首先是求新的动机, 网购群体主要由年轻一代组成, 年轻人都有追求新奇的特性,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为了产品的独特性而产生购买行为。其次是求廉的动机, 网络销售与实体店销售相比, 省去了店铺的租金或者仓储费用, 因此产品的成本得到降低, 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买到更加实惠的产品, 并且由于互联网销售还算一种新式销售法, 所以电商经常会推行一些促销活动与实体店销售竞争。最后是光顾动机, 这种动机产生的购买行为对商家的要求较高, 消费者只有在相信店家的产品时, 才会再次光顾其网站, 可能又会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以说不同的购买动机会引发不同的购买行为, 企业要重视消费者心理, 投其所好, 实现盈利。

(2) 直观感觉的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很大一方面产生于外界对其心理影响, 外界的环境会引起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一开始外界的环境只是给了消费者一定的感觉, 凭着这种感觉, 消费者会进行相应的心理分析, 分析产品的好坏和对其的需要程度, 分析结束后, 消费者就产生了一种知觉, 知觉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分析结果, 所以很容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影响。重视这一因素, 可以让企业的营销活动做到事半功倍, 以有效快速的手段俘获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产生购买行为。

(3) 满意程度的因素。满意程度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态度上, 一方面,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深受周围环境影响, 所以他人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很可能直接决定了其他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动机, 如果别人的反馈较好, 消费者更愿意听从身边人意见, 再次进行购买;另一方面, 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理性的判断, 判定该产品是否符合自身要求, 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满意度。所以企业要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心理,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桂素彦.网络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变化浅析[J].科学大众, 2010.

[2]班然.网络营销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论析[J].商业前沿, 2011 (12) .

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特征分析 篇5

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消费,消费群体特征

1 奢侈品相关概念

奢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然而关于奢侈品的定义, 至今在学术领域上尚未有公认的定义, 归咎于奢侈品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尽相同, 牛津美语辞典对于奢侈品的广义解释为: “极致舒适且挥霍的生活调性;非必需品的, 心中渴望的、昂贵的或是稀有的商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 年就提出, 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只从产品的品质与功能角度定义, 更重要的是奢侈品所附予的社会经济背景上的价值。从操作性定义而言, 艾莫利大学法律历史研究员Charles J.Reid将奢侈品的操作性定义设为: “这类商品有95%是专门提供给金字塔顶端人士使用的, 也就是只有5%的金字塔顶端消费者负担得起的商品或服务。” Nueno and Quelch (1998) 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奢侈品是“功能性价值”占“价格”比值低的产品, 也是“有形价值”占“无形价值”比值低的产品。

目前, 国际公认的“奢侈品”主要包括高档服装、珠宝首饰、高档化妆品、豪华汽车和游艇等。作为非生活必需品, 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 奢侈品的物质形式会发生转变, 并可根据个人、社会、经济等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绝对奢侈品和相对奢侈品, 如高档钟表在目前来说是相对奢侈品, 但游艇、私人飞机在目前来说就是绝对奢侈品。

2 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特征分析

2.1 人口特征

2.1.1 富裕群体

富裕群体是典型的奢侈品购买者, 以男性为主, 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大多是国内大公司或者政府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家, 交际广泛, 大多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 如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浙江等地。

2.1.2 高收入群体

高收入群体由一系列人群组成, 包括企业家、商人和社会名流, 性别比较均衡。他们与富裕阶层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新近富起来的人群, 他们的年龄小于富裕群体, 大多在25岁到40岁之间。

2.1.3 高级白领群体

这个消费层级的人士的收入是所有奢侈品消费群体中最低的, 年龄也在25岁到40岁之间, 女性消费者较多。

2.2 心理特征

尽管人口信息能反应消费者的基本情况, 但仅了解消费者的人口特征是不够的。例如, 性别相同、年龄一样、收入相当的两个顾客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消费特点, 一个人总是买特别便宜的商品, 而另一个人可能买最贵的商品, 这源自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动机的差异。

朱晓辉、卢泰宏借鉴Vigneron, Franck and Lester W. Johnson的研究结果, 通过定性研究的消费者访谈, 提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模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社会性奢侈品消费动机包括:炫耀、从众、社交、身份象征;个人性奢侈品消费动机包括:品质、享乐和自我赠礼。

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不同收入层级购买动机不同。收入层级越高, 购买奢侈品的社会性消费动机倾向越强;收入层级越低, 购买奢侈品的个人性动机倾向越强。普遍来说,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仍以“显示身份”为主, 消费者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类型;而在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 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 追求能够放松压力的舒适假期或者高品质的服务。

2.2.1 富裕群体

富裕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和身份象征。他们渴望成功, 成功意味着金钱或权力, 他们成功后急切需要一些东西证明、炫耀他们的成功, 标榜自己的上层人士身份, 于是, 奢侈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和象征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富裕群体知识、经验的积累, 有一些人开始注重产品质感, 注重产品细节, 注重一些体验式的消费, 追求高层次精神享受。

2.2.2 高收入群体

高收入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从众和社交。高收入群体是中国的新富阶层, 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 他们需要选择一些“富贵的标志”来标榜自己的成功和富有。另一方面, 这些新成功人士还需要用奢侈品作为“身份认证”尽快得到上流社会 (如富裕群体) 的认同, 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

2.2.3 高级白领群体

高级白领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是炫耀和自我赠礼。高级白领群体作为新兴的时尚阶层, 消费奢侈品时讲究时尚、气派、高雅, 他们希望通过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高雅品味。由于高级白领的收入相对其他消费群体较低, 在消费奢侈品时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他们不可能经常购买奢侈品, 所以高级白领群体通常会用其他消费方面的收敛节约来支持他们奢侈品的消费, 作为对自己的奖励。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不管收入情况如何,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都注重奢侈品消费的炫耀性价值, 他们更强调所拥有的奢侈品的公众意义。

2.3 购买行为特征

2.3.1 消费产品特征

总的来说, 中国奢侈品消费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 而在欧美国家, 消费者对房屋、汽车、阖家旅游等奢侈品的消费更多。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消费的奢侈品也存在差异。名车、豪宅、游艇、私人飞机等绝对奢侈品是富裕群体奢侈品消费的主要产品, 旅游等体验式奢侈品所占比例也逐渐提高;高收入群体消费的产品包括名车、豪宅等绝对奢侈品, 也包括手表、服饰等相对奢侈品, 高收入群体的奢侈品消费主要是以富裕群体作为标准, 通常会跟随富裕群体的消费趋势。由于经济限制, 高级白领消费的奢侈品中手表、服饰、香水、皮包、领带等相对奢侈品占绝大多数, 他们热衷于购买一些顶级奢侈品品牌的小配件。

2.3.2 购买地点特征

中国的奢侈品购买地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大陆, 但是许多奢侈品都有至少30%左右出自我国香港、澳门或者台湾, 在国外, 欧洲也已经成为了第三位的奢侈品购买地。不同收入层级的消费群体对消费地点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富裕群体通常在机场免税店或国外旅游时购买产品, 高收入群体通常也在国外旅游时购买产品, 而高级白领通常都在本地品牌店购买产品。

本文从人口特征、心理特征、购买行为特征三方面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进行了分析, 但消费者的特征不是固定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奢侈品价值理解的变化会不断发展, 奢侈品经营企业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其消费者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甘俊, 肖子拾.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4) .

[2]郭姵君, 苏勇.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07, (9) .

[3]乐吟吟.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0) .

近代河南留学生群体特征探究 篇6

一、年龄构成年轻化

在近代留学运动起步初期,河南留学生不受“须有中学毕业程度”条款的限制,多为具有传统功名或系统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的青年学子,在年龄构成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点。据《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统计: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日留学河南学生共8人,年龄结构如下:陈正仁(罗山人)21岁,上官建勋(元山人)25岁,高景祎(沈丘人)24岁,陈文运(光山人)25岁,王培焕(维宁人)24岁,韩国饶(光山人)25岁,王占海(汝宁人)年龄不详,张棔(高城人)19岁[2]1,皆为怀揣救国夙愿而出国求学的青年才俊。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河南当局规定官费留学生须“学有根柢,志存忠爱,不惑于歧趋者为合格”“,倘一时合格者未能如额,宁缺毋滥”[3],从学历和年龄方面进一步规范官费留学生的选拔工作。另据《清末各省官、自费留日学生姓名表》收录清末河南留日学生共计85名,其中有年龄记载的53人,年龄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38岁。具体年龄结构分别为20岁4人,21岁1人,22岁4人,23岁2人,24岁5人,25岁7人,26岁8人,27岁5人,28岁6人,29岁2人,30岁7人,31岁1人,38岁1人[4]1。其中,20—30岁留学生人数为51人,比例约占留学生总数的96%。晚清政府推动的近代河南留学运动,大批青年才俊远赴异国他乡探求救国正途,呈现出近代河南留学生队伍年轻化的趋势。

中华民国政府主导的留学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豫籍留学生数量的显著增长,但其年龄结构年轻化的明显趋势仍没有改变。据《教育部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中华民国五年十月十八日)记载:留学生须有“本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本国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生”资格,并通过各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组织的留学考试,方能获得官派留学外国的资格,这实际上明确地包含了政府对选派留学生的年龄限制。据《留学生名簿》统计:在20名留日陆军士官生中,年龄不详5人,20岁1人,25岁4人,26岁2人,27岁4人,28岁1人,29岁2人,30岁1人[5]14。另据《河南新志》记载:1929年河南留学欧美国家学生16人,在有年龄记载的10人中,27岁3人,28岁1人,29岁1人,31岁2人,33岁3人[6]477。《洛阳地区教育志》记载了1949年前洛阳地区出国留学的30人中,8名学生的年龄可考,分别为19岁1人,22岁1人,23岁1人,24岁1人,28岁1人,29岁1人,31岁1人,33岁1人[7]267。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随着留学教育运动日益科学化和规模化,近代河南留学生队伍年轻化的特点日益突出。

二、留学科目多样化

在近代留学过程中,河南留学生由最初的实用性和速成性科目转为多科性学习,即以学习军事、师范、法政为主,涉及医学、理化、机械、数理、工程和文史哲等诸多学科,在攻读学科与专业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留学初期,河南当局对留学生所习科目规定比较严格“,皆限令学习农、工、水利、建筑等实科。盖当局皆狃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愿新思潮之输入也”[8]414。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以后,豫籍留学生所研习科目逐渐多样化,除军事、法政、师范等学科外,其他如农科、医科、商科和理工科均有所涉及。据统计,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96名豫籍官费留日学生中学习普通科者64人,学习速成师范班者19人,学习警察科者11人,学农科者1人,学习体育科者1人[9]238。据《随县教育志》统计:清末36名留学生中,除6人学习专业不详外,其余30人中学习法政科8人,学习商科6人,学习军事5人,学习师范科2人,学习同文书院2人,学习警务2人,学习理化2人,学习警察1人,学习实业1人,帝国大学1人[10]101,学科多样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为了应对中华民国时期河南境内各项事业亟待发展的严峻局面,河南境内留学生学习科目多样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记载:在8名河南籍留学生中,7人进入成城学校学习陆军科,1人进入同文书院学习[2]1。1919年,河南政府选派的29名留美学生所习科目如下:采矿13人,化学6人,机械5人,农科2人,铁路1人,电气1人,医学1人[11]。在近代信阳77名(留学生共计137人,其中60名科目不详)留学生所学科目如下:普通科18人,经济科7人,法科6人,兵科5人,工程5人,机械4人,英文3人,农科3人,交通3人,理化2人,土木2人,教育2人,化学2人,警察、邮电、历史、昆虫、血液、药理、文科、工商、日化、哲学、医学、生化、数理、轻工、补修各1人[12]576。另据《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簿》记载河南籍23人中,学习步兵科的9人,骑兵科的5人,炮兵科的7人,辎重科1人,野重科1人[13]1。再据《河南现在国外留学生概况统计表》记载,在12名留学生中,所学科目如下:电机2人,理工科2人,理化科1人,心理科1人,法律科1人,文学1人,工程1人,化学1人,农科1人,机器工程1人[6]477。由此可见,近代河南留学生学习的科目比较广泛,涉猎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河南留学生希望引入西方文明以救国救民的急切心理。

从学习科目和时效性来看,近代豫籍留学生在学科选择方面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从整体上来看,河南留学生主要选取法政、军事、师范、工商、理化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以满足近代河南推行各项建设事业所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一是注重学科的时效性。为了节省时间,豫籍留学生多以选择速成、短期班等时间短的专业为主,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学成归国,承担起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

三、职业结构:流向多元化

第一个社会流向就是垂直向上流入社会上层,积极参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各级政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清末留日学生基本上成为河南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重要来源,他们在系统接受西方新式知识和救国理念之后,纷纷投身于救国救民的爱国运动之中。据统计:在清末河南省谘议局议员名录中,议长杜严(河内人,日本法政大学)、副议长方贞(商城人,日本法政大学)、议员王敬方(巩县人,留学日本)、议员彭运斌(邓州人,日本法政大学法科)、议员李鎜(日本法政大学)等均为留学归来的高才生[14]249。在河南辛亥革命中,河南留学生在河南辛亥革命中的积极贡献不容忽视。1909年,同盟会总部决议各省同盟会支部派人返回国内负责组建同盟会支部,曾昭文、杜君然、刘基炎、李锦公、阎铁生、陈庆明、刘积学、杨曾蔚、张鹗翎、朱炳麟、张钟端、刘醒吾、刘青霞(女)、潘印佛、陈伯昂、安诏白和燕斌(女)等20余人积极回国筹划武装起义事宜,并在河南辛亥革命和民国初期河南民主政权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留学法国和苏联的热潮,大批有志青年和中共党员远赴国外探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谛,例如何霁峰(巩县人,1925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杨放之(济源人,1925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杨介人(沁阳人,1923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等进步青年均被培养成具有一定理论素养或“训练有素的军人和指挥人员”[15]69,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政权机关的重要领导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方面为河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个流向是进入社会中层———即流向经济文化教育基层领域。在数以千计的留学队伍中,多数留学生在河南的经济、教育和文化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清末新政时期,河南境内的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师资力量的薄弱和办学经费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中学堂不过20余所,学生仅1300余名,而商城、伊阳、登封、新安、孟县、汤阴、沈丘、项城等县高等小学堂仅1所,初等小学堂甚至连1所都没有[16]72,充分反映了河南新式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造成近代河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清末民初时期,大批留学生学成归来,纷纷进入河南经济文化教育领域,他们或成为河南经济教育管理体制的管理者,或者成为河南新式教育事业和实业机构的参与者,不遗余力地推动近代河南各项事业的发展。例如,张仲鲁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矿业学家、教育家,1918年远赴美国学习,“少年时期的性格和爱好,都不接近工程”,回国后先后担任河南省建设厅、交通厅厅长和中央燃料工业部、煤炭管理总局等单位的管理工作[17]30。民国初年冯友兰在留学哥伦比亚大学过程中从事中西文化及哲学的比较研究,完成了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化。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外语教师吴忆鲁曾留学日本,擅长英、德、日三国文字,讲授英、德两门外语,语音纯正,书写秀美,深受学生欢迎[18]122。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下,大批河南留学生纷纷投身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他们宣传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和自治救国等各种民主思潮,积极推动教育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学科体系,有力地加速了近代河南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第三个流向是沦为社会边缘群体或异化为革命对象。在近代河南留学大军中,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河南社会的中层和上层,反而沦为了近代河南社会的边缘群体,或异化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有一部分留学生成为了新旧军阀,逐渐走到中国革命的对立面。河南新乡人黄醒洲(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国民党开封市妇女部部长、党部指导员、河南省党部训练部主任等职。1943年起先后任河南省参议会参议员“,制宪”国大代表等职[19]372,成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帮凶。河南荥阳人韩凤楼(留学日本)辛亥革命时期参与蔡锷领导的新军光复云南的行动“,二次革命”时期曾襄助云南都督唐继尧镇压革命党人和义军起义,后又投靠陕西军阀刘镇华,成为近代中原地区军阀重要代表和造成中原地区混战不休的罪魁祸首[20]400。还有一部分留学生变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成为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汉奸群体。在河南抗日战争中,河南境内部分留日学生投靠了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原人民的直接帮凶。河南灵宝人郝鹏举(留学苏联)投靠汪伪政府,先后担任伪武官公署中将参赞武官长、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教育长、淮海省省长兼保安司令、徐州绥靖公署中将主任等职,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21]。

创新用户特征的实证分析 篇7

Hippel (1988) 从创新来源的角度认为用户就是指从某种产品的使用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收益的个人或组织, [1]例如, PC机的使用者、到医院就医的病人及机器设备的购买者或单位等都是属于用户的范畴。因而, 所谓创新用户就是指那些对某种产品或者服务提出新设想或进行改进的用户。现实中, 创新用户的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仅以科学仪器的创新来源为例, 就大约有77%的创新是由用户发起的。具体见表1:

资料来源:[美]埃里克·冯·希普尔著.技术创新的源泉[M].柳卸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15, 作相应整理。

在当前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超强竞争时代, 创新用户的创新行为对用户满意度、忠诚度的提升及企业经营的成功都是意义重大的。具体而言,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自己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得更大效用或者是从创新过程中直接获益;而企业则主要通过生产并销售创新产品来获利。进一步, 熊彼特认为“成功的创新者可以从对创新的暂时性垄断控制中获得回报。而且, 这种创新能力会进一步发挥杠杆作用, 使创新者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并通过创新来获取‘经济租金’”。为此, 有效地识别出创新用户的特征并对创新用户进行重点管理就成了众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2 文献回顾

作为用户的一种具体类型, 创新用户及其特征的测量已被很多关于用户创新的研究文献所提出。Urban和von Hippel (1988) 指出创新用户具有两个关键特征: (1) 他们能够在大量需求形成前几个月或者前几年就察觉到这种需求。 (2) , 他们可以通过找到满足需求的途径来获得巨额收益。[2]Urban等 (1988) 、Morrison等 (2000) 和Lüthje等 (2004) 的相关研究也都表明大部分的创新行为都集中在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用户身上。[2,4,6]通常情况下, 创新用户的特征与用户创新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7]创新用户的特征越是明显, 用户创新就越是具有商业吸引力。[5]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我们发现创新用户第一个特征的测量或识别基本上都是通过专家访谈来确定市场趋势, 然后再确定处于领导地位的用户;[2,3]创新用户的第二个特征则可以用创新活动来代替。创新是需要成本的, 进行创新的用户只能期望以未来较高的收益来补偿成本。[2]但是, 在实际测量和识别创新用户的过程中, 现有研究都是用实际创新行为来替代创新用户的第二个特征——期望较高的收益。[3]同时, 也有相关文献表明可根据用户对现有产品的不满程度来测量创新用户的第二个特征。[2,6]此外, 产品创新的速度也可以用来测量创新用户的第二个特征。[2]

具体来说, Morrison (2000) 率先提出可以用领先优势状态 (leading edge status, LES) 来测量创新用户的特征, [4]并在创新用户两个特征 (较早意识到需求和较高的期望收益) 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两个特征变量:用户本人感知的LES和他人感知的LES及应用创新性。其中, 本人感知的LES和他人感知的LES是LES直接和外在的表现, 而应用创新性则是可以用来识别领先用户的具体指标。之所以引入这两个变量, 主要是为了对领先用户与非领先用户进行比较, [2,3]并进一步得到LES分布的连续性。另外, 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 个人或组织的创新水平会受到能力的影响, 拥有较多相关知识的用户, 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创新的可能性更大。因而, Lüthje (2004) 将使用经验和产品相关知识作为测量创新用户的变量。[6]Morrison (2000) 采用用户内部技术诀窍来测量用户创新, 发现用户内部技术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仅次于LES。同时, Morrison等还进一步探讨了诸如外部环境和创新激励等影响用户创新行为的关键因素。[4]

通过对以上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 我们可以发现前人关于创新用户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11个方面:较早觉察到需求, 期望收益较高, 用户对现有产品的不满程度, 采用创新产品的速度, 实际的创新行为, 本人感知的LES, 他人感知的LES, 应用内部技能, 应用外部资源, 解决问题的乐趣, 使用经验和产品相关知识。

3 数据分析

3.1 数据收集

在咨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 我们的调查问卷以上述11个方面作为测量创新用户特征的条目, 并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让被调查者对各条目进行打分, 1表示一点不重要, 5表示非常重要。本次调查是在南京市珠江路一电子产品销售企业的员工及其顾客中进行的,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 经过筛选回收到有效问卷164份, 有效率为54.7%。在正式调查前, 我们还对问卷进行了测试, 修改了部分容易混淆的用词。

3.2 分析结果

3.2.1 信度分析

信度即可靠性, 是指采取同样的测量方法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 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在本研究中, 以Cronbach α系数的大小作为判断标准, 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除了“本人感知的LES”和“他人感知的LES”的Cronbach α系数小于0.7, 其余条目的都在0.7之上。尽管有关α系数高低没有一个统一的接受标准, 但根据Nunnally (1978) 的观点, 基础研究的信度需达到0.8才可接受, 而探索性研究的信度只要达到0.7就可接受。另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0.7至0.8属于高信度, 小于0.35的就应拒绝采纳。因此, 总体上来看, 本文中的Cronbach α系数还是可以接受的。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我们采用SPSS13.0对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析出影响用户创新的具体因子。为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 我们求出相应的KMO值并进行巴特莱特 (Bartlett) 球形检验, 具体见表3:

通常情况下, 对于因子分析来说, KMO值为0.9以上, 非常好;0.8以上, 好;0.7以上, 一般;0.6以上, 差;0.5以上, 很差;0.5以下, 不能接受。[8]从表3可以看出, KMO值为0.721, 并且巴特莱特球形检验也是显著的, 因此, 可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我们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 并采用方差最大法 (Varimax) 进行旋转得到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从表4可以看出, 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3个, 共同解释了创新用户所有特征变量总方差的51.071%。由于本次问卷调查的条目都是从国外翻译而来, 被调查者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 加之受限于调查的客观条件, 51.071%的解释比例虽然偏小, 但还是可以接受的。

从表5可以看出, 经过因子旋转之后, 比较清楚地析出3个因子, 且每个因子上显示出来的载荷都超过了0.5, 大部分在0.6以上, 基本上实现了简化数据和明确因子的目的。其中, 第1个因子主要集中在觉察需求和解决问题的乐趣等方面;第2个因子主要集中在创新方面;第3个因子主要集中在LES及应用技能和资源方面。

4 结论及局限性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 归纳出前人关于创新用户特征研究的11个主要方面, 它们依次是较早觉察到需求;期望收益较高;用户对现有产品的不满程度;采用创新产品的速度;实际的创新行为;本人感知的LES;他人感知的LES;应用内部技能;应用外部资源;解决问题的乐趣;使用经验和产品相关知识。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作者发现这些测量创新用户特征条目的Cronbach α系数大部分都在0.7以上, 说明了用这些条目来测量创新用户特征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另外, 作者还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试图简化创新用户特征的测量变量。结果发现, 创新用户的特征可以由3个因子来说明, 第1个因子主要集中于觉察需求和解决问题的乐趣等方面;第2个因子主要集中于创新方面;第3个因子主要集中于LES及应用技能和资源方面。为此, 我们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创新用户的特征。

4.2 本文的局限性

由于国内关于创新用户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作者虽然参考了一些国外文献, 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对创新用户特征具体条目理解的可能不一致是本文的第一个局限。另外, 本文的调查仅仅是在南京市进行的, 如有条件, 可考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实证调查, 以使样本的代表性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冯.希普尔.技术创新的源泉[M].柳卸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1~2、75~77

[2].Urban, G L, von Hippel, E.Lead user analyses for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s[J].ManagementScience, 1988, 34:569~582

[3].Herstatt, C, and von Hippel, E.Form experience:development new product concept via the lead user method:acase study in a“low tech”field[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2, 9:312~322

[4].Morrison, P D, Roberts J H, von Hippel, E.Deter-minants of user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sharing in a local mar-ket[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1513~1527

[5].Franke, N, von Hippel, E.Satisfying heterogeneoususer needs via innovation toolkits:the case of Apache securitysoftware[J].Research Policy, 2003, 32:1199~1215

[6].Lüthje, C.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users in a con-sumer goods field an empirical study of sport-related productconsumers[J].Technovation, 2004, 24:683~695

[7].Morrison, P D, Rorbert, J H, Midgley, D F.Thenature of lead users and measurement of leading edge status[J].Research Policy, 2004, 33:351~362

上一篇:绿色住宅小区下一篇:西方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