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文化的搭桥人(精选3篇)
企业与文化的搭桥人 篇1
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一种。什么是文化?按照学者们的看法, 文化是一种不成文的制度。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它的文化。比如说价值观念, 什么是好的, 是值得鼓励的, 像孝敬父母、帮助他人;什么是不好的, 是大家都需要避免的, 像不讲诚信、投机取巧。比如说习俗, 西方人见面问候, 相互拥抱是一种方式, 到了中国, 这样做就比较唐突, 这些东西并没有写到什么成文的制度里面去, 但是大家都习惯这样做。
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指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它是所有人都信奉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拿万科“规范透明”这个价值观来讲, 它是万科一直坚持的, 并且在20年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文化有一种筛选作用。企业和员工是一种契约关系, 只要不违反已经做出的承诺, 员工是自由进出企业的。一种清晰的企业文化, 可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
从更广阔的一个层面来看,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活跃细胞, 要为社会树立典范, 对这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要赚钱,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不应仅仅局限于此。万科通过自己努力, 通过对自身如果对外界介绍万科的文化氛围, 首先的一点就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尊重就是要有选择权、机会均等。在1984年万科刚成立的时候, 万科的员工手册上就印着一句话:“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 哪里有低谷就流向哪里。”做人要诚实要有尊严, 同样要培养尊重人的企业文化, 把人当作第一要务。也正是这种对人的尊重, 万科内部形成开放平等的企业环境。“企业视角、人文关怀”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这种氛围。
人才是万科的资本, 这是20年前公司建立时候就具有的信念。万科一直努力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 以及在行业内有竞争力的收入。而万科简单的人际关系和理想主义企业文化, 对优秀人才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万科提倡健康丰盛的人生, 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公司从不干涉职员工作外的生活, 也不主张员工带病上班或在家人患重病时上班。在万科内部很注重一种平等的交流, 在各级经理和职员之间建立了12条沟通渠道, 并且明确地写在《职员手册》里面。
如果说要回顾万科20年的发展, 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行业还有待成熟的时候, 我们守住了职业化的底线, 无论碰上什么利益诱惑, 我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对人永远尊重、追求公平回报和开放透明的体制。
谈企业, 或许“言传身教”, 是万科文化血液得以延续的重要行为组成部分。《万科》周刊是万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也起到了企业文化宣传和凝聚的一个作用, 这是一个注重平等交流的平台。
同时, 万科的管理层都是企业文化的身体力行者, 万科的很多老员工, 受万科文化的影响也已是深入骨髓。他们的行为, 他们对周边同事的影响, 是万科文化得以延续的最重要的方式。另外, 集团内部网、内部论坛、价值观宣传卡片、职员手册、12条沟通渠道, 还包括我们每年一次的集团全体员工参加的“目标与行动”沟通会等形式都是企业文化很好的宣导形式。
一个企业, 只要以公平的心态对待股东、客户、员工和伙伴, 则你自然也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同样公平的对待。我们追求的, 是公司在市场中获得公平回报, 股东从投资中获得公平回报, 员工通过劳动获得公平回报, 供应商在与万科的合作中也能获得公平的回报。做人如此, 做企业也是如此。
美好企业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要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 而且必须不断创新。
企业与文化的搭桥人 篇2
王吉鹏
话说狗年正月初八,带儿子坐火车去大连,吃不准孩子该买什么样的票,在车站买票时特意让售票员看了看孩子,售票员大姐卖他一张儿童票(半价9元,全价17元人民币)。列车上查票,乘务员说孩子身高已经达到成人票标准,要求补票,我同意;补票要交1块钱手续费,我断然拒绝。于是乘务员没收车票,要我自己去找车长。少来这套,又不是我的问题,让车长找我。车长说这是规定。这是哪门子规定,你们出错我买单?害得我又花功夫又多花钱,又丢人又生气,这不是欺负人吗?
顺便说一句,铁大哥的企业文化是一切为了乘客,为了乘客一切什么的,大概他们知道我身上有一枚硬币,带着又沉又不安全,委婉地帮我保存吧。铁大哥还倡导一种服务理念,叫列车有终点,服务没有终点,真是太令人感动了,其他乘客都走光了,我和儿子还在享受服务,大过年的,我真过意不去。(供稿:仁达方略)
企业与文化的搭桥人 篇3
有家很有名的互联网公司,面试的操作非常魔性。好几位小伙伴都讲述过类似的故事:前面的专业面试过得毫无压力,直线领导也很欣赏。偏偏在最后一轮HR面试里卡了壳。
据说HR最喜欢问的问题是:
你是不是做梦也想来我司?
最后拒绝的理由是「文化/价值观不匹配」。
所以,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
1.为什么需要企业文化
大家可能会发现企业越大,越喜欢讨论文化。
讨论企业文化,有时候是为了给创始人装逼,但企业文化是其价值的。
我们举个例子:
武大郎开烧饼店,他自己买原料,自己做烧饼,自己去卖,所有的标准和要求都在他自己心里,他就是企业文化。
店面大了业务多了,武大郎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需要别人帮他去采购原料;帮他去做烧饼;可能还要开放新产品:切糕。
没关系,大郎是话唠,每进一个新员工就拼命洗脑:
客户是上帝,尤其西门大官人,贵客;
进我家得蒙眼,不许偷看老板娘。
累是累一点,但是还是能掌控团队的。
再然后,开连锁店了,有店长,有采购部,有市场营销,有HR部门,有渠道部(讨论到底上美团外卖还是百度外卖),有产品部门(要不要做郎kin咖啡)……
武大郎就愁了,大郎烧饼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少则上千多能上万,怎么把大郎的思想传达给大家呢?
这时候,企业文化粉墨登场。大郎需要把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中最核心的精华提炼出来,作为企业文化,公布给所有员工。他也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才能掌控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所以,当大家谈企业文化时,需要意识到这是一种别人的价值观,是来自企业的约束,当你说cool的时候,是因为你赞同这种价值观,愿意接受这种价值观的约束;当你说low的时候,是因为三观不合,你反对这样的约束。
我在分享「5C人岗最佳匹配」理论时,也提到过文化(Culture)。这一因素,相对于薪酬福利来说,不显眼,更容易被忽略。但入职后,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体验。
作为员工,在加入企业之前,必须旁敲侧击了解公司的文化,同时思考,自己和这种文化是不是搭配。
有些企业搞狼性文化、末位淘汰,我是很看不惯。但也许有人喜欢,觉得太牛逼了,不拼不加班枉少年……也可以理解。
2.什么是企业文化
如果去百度“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会找到800多万的答案,但通常会非常复杂,不易理解。比如: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
但在美国有一位人力资源大师,他把繁琐的定义简单化,给出了一个相对简单具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的形成来源于三方面原料:员工、客户和工作方式
我们还是请大郎和他的大郎烧饼科技有限公司来客串一下。
大郎曾经曰过:我们用人,坚决不能用比我高的。
这就是第一种原料:员工,企业如何看待员工,如何让员工产生归属感。
大郎又曰:如果金莲进店后没座位,那客人就得让座,我们可以给客人补偿免费烧饼券。如果客人不同意换,就请我们家武二把他拖出店去。
这就是第二种原料:客户,企业如何对待客户,客户是否愿意向朋友推荐这家企业。
大郎接着曰:我们做烧饼要实诚,每个烧饼至少要铺50个芝麻,人工铺太累了不合适,我们用AI来铺芝麻。
这就是第三种原料:工作方式,企业如何看待工作,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总结一下,通常来说,企业文化就包括这三方面:如何对待员工、客户和工作方式,在一些欧美国家,如何回报股东、社会和当地社区也会算在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职场人,绝大部分小伙伴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对待员工。
工作方式,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有些老板认为996是员工应有的工作方式,这就意味着加班就是企业的重要工作方式。
只要能出成果,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连续三个月销售排名最后三位,不管什么原因,不管能力如何,统统降级;业绩好的不管管理能力如何,一律高升。
但架不住老板们喜欢狼性文化,政委文化……这也是企业对待工作的态度。当然,除此之外,企业多大程度上愿意在工作中采用数字化、AI或者其他科技手段,也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对待客户的方式:
正面的比如Zappos,这家在线卖鞋的公司对客户承诺,只要不是100%满意就可以全额退款(话说我之前天猫店买了双球袜,试了一次,发现大了,因为影响二次销售,客服愣是不让退)。
更别说有些互联网公司的杀熟行为:越是老客户,拿到的价格越高。
员工、工作、客户,三种原料而已,貌似不难。
但操作起来,很容易失去平衡。
即使是优秀的有辉煌成就的企业,可能也仅仅掌做好其中一项或者两项。有趣的是BAT的黑点,恰恰一一对应:B不善待客户,XX一下,你可能就完了;A是对员工过于上纲上线,月饼的事情直接辞退并不合理(我曾经也怼过:劝退员工,你问过劳动合同法了吗?);而T曾经最大的黑点是抄袭,也就是对待工作的方式。
在我看来,这三者缺一不可。
光对员工好,不顾客户,就可能出美联航为了员工拖客户下飞机的恶行;
光对客户好,就变成血汗工厂,嗯,我就不举例了;
对待工作的态度也非常重要,有些企业,对客户也很周到,对员工也很体贴,但是工作的方式落伍了,被时代淘汰了,结果员工不得不黯然离去,比如诺基亚手机,当年诺基亚的员工福利那是甩国内手机友商三条长安街的。
3.我眼中很酷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最酷的企业文化是「听得进公司内外不同的声音」。
员工: 听得进员工的声音,就代表着员工希望获得的薪资、福利、保障以及职业发展,是有盼头的。
员工希望得到的工作弹性,私生活不受干扰的态度,公司是认可的。
在这一点上成熟外企相对而言做得更好一些,外企有员工满意度调研,调研成绩与中国管理层的奖金挂钩,所以高管会愿意在提升员工满意度上花力气。
星巴克因为调研发现:员工对补充医疗保险兴趣不大——很正常,星巴克的伙伴都很年轻——所以在了解需求后推出了针对员工父母的重疾保险。
这就是尊重的一种体现。
客户:
不拿客户当回事的企业多半活不下去。
但很有一些企业,口口声声说重视客户,但是却花大把的钱在水军上,花在雇人排队上,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重视客户的表现。
某度在魏泽西的事件上,一方面找个了基层员工打电话给魏泽西父母表示慰问;另一方面却雇佣公关公司大波水军,意图转移视线。
公关公司怎么用,媒体监控怎么做?
应该是聆听用户/客户的声音,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发现魏泽西的帖子,第一时间应该安排高管探视道歉赔偿,担负起魏泽西的医药费,同时整改自己的医疗广告,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而不是等到死人了再想用水军来推卸责任。
工作:
这一点,咨询公司工作的同仁应该会有感触。
咨询顾问已经不如10年前那么光鲜,而咨询顾问做的工作也越来越低端,从最初的企业军师,变成如今的企业勤务兵,整个行业都面临危机。
不落地做服务是死路一条;落地做服务,业绩也会很挣扎。
有的咨询公司开始走科技数字化转型,很辛苦,但是看得到未来的前景。
但也有企业坚持原样,甚至把公司内的技术团队裁掉,专注于做业务,短期内可能会有收获,但未来呢?缺乏技术的支持,业务只会越来越艰难。
对看清趋势的员工来说,他们肯定也会意识到这种公司不能久留: 未来能存活下来的企业,不是做服务的,也不是做咨询的,只有科技公司才有生存机会。这也是这篇文章里,为啥非要给武大郎的公司冠上“大郎烧饼科技有限公司”的原因。
找工作,有时候真的和找对象很类似,价值观一致很重要。
我查到一个数据:
如今的互联网行业人才缺口在10年经验以上的高管和专家层面,而对于某兴某为这样的高科技行业来说,人才缺口在刚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讲道理,这些高科技行业的公司薪资也不差,福利也还不错,为什么年轻人的缺口那么大呢?
有一位某为的老HR和我这样说:
某为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战士。告诉你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你去执行就行。创意不需要的,个性不需要的,而且要制度化抹杀个性——否则谁毕业了还搞军训呢?
当小伙伴们选择工作的时候,希望大家不仅看钱,也要看文化氛围。
【企业与文化的搭桥人】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08-13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10-22
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分析10-17
企业文化的推广与实施10-26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推广11-08
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变革12-24
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01-21
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08-16
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12-20
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