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2024-06-13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共11篇)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1

摘要: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如何使民用技术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运用到国防工业, 实现军民的双赢, 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在我国民参军的起步阶段, 研究我国相关政策, 分析其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对我国的军工体系改革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技术,政策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这对我国来说属于一项重大的政策转变。

一、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政策分析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我国重点战略性产业,它维系着国家安全利益,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军转民”阶段;第二阶段是目前正在发展的“民参军”阶段,第三阶段就是今后已确定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现阶段开展的“民参军”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1、相关政策法规

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政策法规主要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监督检查工作规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等。

新修订后的《公司法》废除了民营企业不得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条款,不再审批公司的经营范围。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允许民应企业参与国防建设作为支持发展私营企业的一种措施。同年,原信息产业部下发的《民营企业申请纳入军工电子行业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为生产电子类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开放的绿色通道。2007年2月原国防科工委下发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允许民营企业通过“三个认证”参与武器装备配套生产,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军工企业改制、两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并提出对其参与国防建设的要求。装备部门从改革武器装备科研体制和采购体制入手,先后制定了相应的条例和法规,按照《政府采购法》、公司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等,以“资格审查制度”方式,确定了军品需求方的许可权,把军品采购的范围从国有军工部门扩大到整个军用和民用市场,面向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国际市场招标采购。

2、政策实施效果

以上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生产基本扫清障碍,极大地鼓舞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有3000多个民口配套单位参与了国防现代化建设,配套单位涉及轻工、纺织、机械、建材、化学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领域,包括我国许多的科研院所,如中科院一些材料制造企业、电子制造企业,与国防科工委形成了一个大的配套体系。截至2007年4月中旬,共有68家非公有制经济单位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的审查,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占到政府采购同类产品的50-70%;有的企业每年生产任务中的80-90%都是军工产品,其技术属于重要核心技术或不可替代的唯一技术。

3、政策缺失

目前,由于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民营企业在实际参与中仍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

尽管修改后的《公司法》、《政府采购法》不再对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进行限制,但一些保障和资金税收政策尚未修订,一些政策法规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与配套政策,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缺乏基本保障。

军品市场准入的法规和政策相互冲突,造成事实上的“所有制和市场双重歧视”。例如,军方装备部门依据《装备采购条例》,对想进入军品市场的企业实行军方主导的资格审查制度,而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也指定执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制度,对新进入企业发放协作与配套许可证。这两套分别由需求方和军工产业主管部门执行的准入制度,存在着重叠与冲突,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财政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的积极性。军工基建技改资金、科研项目经费不能直接投向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一般只能靠自我保障、自筹资金。在税收政策方面,军工集团的企业享受国家免税政策,而民营企业进行军品研制则很难免税,在与军方签合同计价时又不能把税费加计进去,民企只能自己承担研制费用,增大了成本。

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不协调,差别较大,难以兼容。部分军用标准已经落后,很少使用,而另一部分的军品备品配件或配套产品采用民品标准即可。这其中的差别不仅造成军品资源的浪费,也阻碍的民用技术向国防领域的转移。

二、国外相关政策分析

1、各国相关政策及政策效果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军事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已经逐步向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以两用技术为特征的国防工业贮藏体系转变。世界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和制度,采取了不同的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和做法。

2、各国政策优势对于我国的借鉴

根据上表对各国相关政策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各国制定相对应的计划,稳定、有序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并且从法律,资金支持,政府投入,技术规范,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政策制定,以促进军民结合。

健全的国防科技工业政策体系

美国既有军转民的相关政策,又有民技军用的配套政策法规,为发展军民一体化,同时也有促进两用科学技术的计划。所有的政策已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这可以确保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有条不紊的推进,使民营企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在现实中实现双赢。我国民参军的政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现需要健全的政策体系。

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军工科研生产

美国国防部在每个财年都努力使小型企业占国防部国内合同总额的比例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法国国防部建立了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机制,及时向它们通报军品发展计划,提供参与计划的机会,并为中小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研究计划。我国现阶段一些民营企业虽都很希望参与国防生产,但摸不到门路,即使是已“进入”的企业也一头雾水,我国也应该建立起与国防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引入民用的高技术,并通过中小企业见的竞争来降低成本。

对民营企业实行的优惠扶持政策

对企业的国防产品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使民口企业成为国防产业的主力。日本政府采用多种措施鼓励民间企业介入并开发同国防装备有关的高技术,把许多尖端的民用技术直接用语国防产业生产。在税收方面,日本实行“倾斜减税”,如税额扣除、特别折旧、准备金和基金制度、压缩记帐等。在金融方面,实行“倾斜金融”,由政府金融机构予以长期低息贷款。我国应借鉴这一政策促进民参军发展,不能仅仅使民营企业在“形式”上准入,而要在实际运作中鼓励并接纳民营企业。

三、希望与建议

1、建立军民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政府、各军工行业、地方军工建立网站式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公开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的需求信息,详细介绍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科研生产的具体要求、方式及步骤等相关内容,让希望参与国防生产的民用单位最大限度的了解相关信息,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参与军品科研与生产。同时建立与民营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交换信息,为双方提供技术合作的机会。

2、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规范细化准入程序、准入标准、运行规则、知识产权及安全保密等相关法规,制定配套政策,颁布相应标准,建全准入制度,制定军民通用的技术规范,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民营企业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的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军品相关的合同,融资等相关制度,使民用单位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具有同等的地位参与生产和竞争。

3、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国防

制定资金税收优惠政策, 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适当减免民营企业的军品生产税收, 使其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享受同等的资金税收优惠待遇。对于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高技术民营企业, 经过认定, 可以享受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优惠吸引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防科研生产。

4、成立专门机构管理

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的管理。负责协调双方关系和利益, 提供相应的咨询、指导和服务, 落实各项政策和工作。减少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阻力, 使军民合作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侯光明主编.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09.

[2]、高俊梅、田大山、李小宁.民参军的政府政策与管理[J].中国军转民, 2008, 9.

[3]、仝爱莲.国外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之政策[J].中国军转民.2009, 4.

[4]、王海佼.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障碍及其应对措施初探[J]. 经济理论研究, 2007, (3) :25-27.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2

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物流业剥离的思路与政策研究

当前大型工业企业物流大都属于企业辅业地位,绩效低下,影响企业主业发展,妨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界定了大型工业企业物流业剥离的`概念,剥离的方式以及剥离能给工业企业带来益处,之后,利用归核理论、成本理论和风险理论分析了工业企业剥离物流的条件、原因、剥离后的机遇和风险,从而导出剥离思路.鉴于剥离的风险,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同时要注意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操作时应该根据工业企业自身的情况具体分析.

作 者:郑小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刊 名: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 “”(5) 分类号:U652.12 关键词:大型工业企业   物流业剥离   思路   政策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3

【关键词】全球视角 企业和部门 工业物流

1 背景分析

韦伯斯特将物流定义为:“采购、维修、运输军事材料、设施和人员”。美国空军首次明确通过工程物流定义物流的概念:“物流是一种科学的规划和实施的运动,包括物资供应的设计和开发、收购、储存、运动、分布、维护、疏散、处置材料、设施和服务等内容(美国空军,1981)。”

麦基在经典商业物流(1968)中把物流定义为:“一个管理流动的材料的系统,从原材料采集到成品交付给最终用户。”作者列出了包罗万象的物流定义。物流工程师协会把物流的概念定义为:“管理的艺术和科学, 关注需求、设计,并提供和维护资源来支持目标、行动计划的工程和技术活动。”

2 企业层面的工业物流

企业层面的工业物流包括原材料在采购和使用过程中,以及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的流入和流出。因此,物流不能解决需求预测或确定客户服务水平(营销任务)或材料处理工厂的生产任务。它的作用是保证企业与其前端供应商和后端销售商的原材料、零配件以及商品的物流。如果整个“物流-生产-销售”的角色可以表示为一只蜘蛛,那么蜘蛛的身体就是生产,市场营销和物流是蜘蛛的腿,或者更确切地说,物流不能保证让它活着。显然,如果没有生产,就不需要物流,即一个没有身体的蜘蛛无法生存。然而,如果八条腿不支持正常的身体,那么它的功能也不会是最好的。

这一概念可以用知名的应用程序进行测试。原材料供应从供应商到工厂和最终产品从工厂到客户是物流的任务。他们和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物理运动以及响应MRP和市场的需求的各种活动上。在行政方面,原材料库存的生产部门的责任可能是确保JIT物流更具成本效益。制成品库存应置于行政责任物流(或分布)部门,以确保快速交货。

产品支持或工业物流可以轻松地在这个框架内提出:“有一个隐含的物理运动(备件和劳动力)来保持高科技设备能够正常工作。”顾客愿意购买飞行小时,也就是说更快的计算能力,而不是飞机、复印机或个人电脑。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服务源自一个运转良好的设备,工业物流不断提供客户预期的最终产品,而不是物理生产过程的输出。军事物流也符合这个定义:“它传输支持项目,使得生产战争的可行性增加和创造尽可能多的成本效益。”唯一的區别是,“产品”(战争)是瞬间传递给“客户”(反对力量)。伤亡可以视为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必须交付给适当的“维修单位”(卫生保健中心)。

3 部门层面的工业物流

在部门层面上物流、采购和分销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为我们考虑到投入产出矩阵,供应商的生产过程以及经销商的输出过程是前阶段的工业或农业生产的过程的延续。提出类似的定义在公司层面会产生广泛的经济影响。

部门层面的工业物流包括原材料、中间和最终的产品和相关的服务,从供应商到工业生产者到消费者和整个经济领域的所有活动。这可以影响使工业生产在空间上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公司是一个微观的供应商,工业部门和客户是投入产出矩阵的一个组件。原材料从国内或国际的工业部门(和各种形式的中间消耗)经过一系列过程以最终产品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这个运动是由运输和电信网络以及金融、法律和其他形式的信息集成服务来支撑的。维护蜘蛛形象的是它的腿,部门层面的工业物流可以看做蜘蛛站的地面,而每个蜘蛛能够连接到其他两个蜘蛛的脚(身体)的左边和右边。换句话说,地面是一个决定和脚连接位置的工业投入的产出矩阵。

这两个定义揭示了类似的逻辑结构,但物流专家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专家关心的是商品和服务的来源或目的地外部公司或工业部门以及材料的物理运动。然而,个别公司供应和分销的生产调度和市场预测需要由物流来得到满足。部门层面的工业物流应注重的是全球网络使得采购和销售的物流活动尽可能的高效和低成本。所以,交通、通信和信息集成网络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国家、地区和企业正在争夺工业直接投资。这又涉及到企业的厂址选择问题(特别是在外国投资的情况下)以及部门规划问题。那么国家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计划去影响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同样,工业部门也应关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翔,王耀球.工业物流的发展研究[J].中国储运,2006(05) .

[2]郑悦.优化物流[J].信息方略,2009(10).

基于税收政策下的企业纳税筹划 篇4

关键词:企业,税收政策,纳税筹划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不败, 就需要对企业的销售、财务等进行全方位、有效地管理筹划,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任何经营主体都免不了要交税,而税负水平的轻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运营成本的高低。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进行纳税筹划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引进纳税筹划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国家, 我国的税收法律依据受到税收政策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作为研究企业纳税筹划的着手点,更有利于进行纳税筹划研究。

一、企业纳税筹划的概念

(一)纳税筹划的定义

企业的纳税筹划指的是企业在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 对企业的经营中的涉税活动进行规范、合理的规划,以使企业达到少缴税的目标。 企业的纳税筹划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 而且属于财务管理。 企业的纳税筹划项目的开展,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各方面因素,尤其需要考虑企业的财务因素,以制定最佳的纳税筹划为目标。 企业的纳税筹划和偷、逃税收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的纳税筹划的前提是国家的法律法规, 而偷、 逃税收的本质就是违反了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另外,两者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纳税筹划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而偷、逃税收因为违反了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因此面临着罚款,甚至是吊销营业执照的后果。

(二)纳税筹划的特点

1、合法性

纳税筹划是企业的经营者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允许下进行的, 因此,纳税筹划的首要特点就是合法性。 如果企业进行通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投、逃税收的行为,也不能称之为“企业纳税筹划”。

2、预见性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可以预见到实施纳税筹划后的成果。 因为企业的纳税筹划是有据可循的,并非企业经营者一厢情愿的行为,正因为企业纳税筹划的预见性,才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纳税筹划。

3、目的性

企业纳税筹划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达到企业税收成本最低化的目的。

二、税收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可行性分析

企业的纳税筹划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法治经济。 在市场经济当中,政府的行政管理作用将会弱化,政府的职责是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出税收法律法规,然后,政府只能运用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

(一)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为企业纳税筹划的实行提供了越来越成熟的条件。 税收政策分为总的税收政策和具体的税收政策,总的税收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具体的税收政策则经常会有变化或者调整。 但即使政策会有变化,但仍在的一定期间内是稳定的,并非出于无时无刻在不断变化的状态。

(二)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为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税收既然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也就意味着国家实施何种税收政策,怎么征税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行为。 既然如此,那么,企业也就可以根据这种宏观调控的导向性,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三)税收政策在不同地区,以及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这些差别就为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南北、 东西都非常的不平衡, 政府不可能在全国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无论税收政策多么的严密,企业的税负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 不同时期都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这些差别的存在就为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

三、在税收政策下的企业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

由于我国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等数十种税种,本文为了具体探讨税收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选择营改增、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进行阐述。

(一)在营改增税收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

营改增的税收政策首先在我国的上海进行试点了, 通过对上海地区企业营改增过程中的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应该来说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

1、利用试点和非试点地区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如:甲公司在试点地区纳税,乙公司在非试点地区纳税,同时为境内的丙公司提供境外的广宣服务, 甲公司取得的丙公司的支付的收入50万元,乙公司取得丙公司支付的收入50万元。 丙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规定:试点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可免征增值税。 因此,甲公司取得的50万元广宣服务收入可以免征增值税。 由于乙公司在非试点地区,所以应当缴纳营业税。 如果丙公司选择甲公司的,如果甲公司也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就可以为丙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丙公司可以以此进行抵扣。 所以,如果要将广告业务投向境外的话,对于丙公司而言,选择甲公司是明智之举。

2、通过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身份转变进行税收筹划

假设A公司是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 为B公司提供应税服务,取得收入600万,税率是6%,则其营业税及附加为约37.36万。 再假设A公司分立为a和b两个公司,a和b公司均为小规模纳税人, 税率为3%,应税服务的400万由a公司提供,200万由b公司提供,则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为:a约为12.82万,b约为6.41万,合计约19.23万。由上可见,同一业务收入,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的税额小于一般纳税人。 规模较小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业务分拆。 新设公司等方式享受3%的增值税税率。

(二)在所得税优惠政策下企业的的纳税筹划

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企业的利润受到所得税优惠政策很大的影响。

1、 运用减免税项目优惠条款

如根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的项目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还有企业在从事蔬菜类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家禽的饲养等其他农业生产项目中也适用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2、 运用减税比率优惠政策

根据《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对于符合相应条件的小微企业,比如工业企业,如果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未超过30万元,且其员工人数未超过100人,总资产额未超过3000万元;或者其他类型的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未超过30万元, 员工人数未超过80人, 总资产额未超过1000万元。 以上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条例 》还规定: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 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 企业结合当前的税收政策, 根据纳税筹划的特定,综合分析实施纳税筹划的可行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我国当前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营改增以及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达到节约企业税收成本的目的,更好的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晶.浅析会计处理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5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著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

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適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

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門,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

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

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

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

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2015CJJ066)的阶段性成果】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6

一、增值税税收筹划及其必要性

增值税税收筹划主要是指纳税人为了规避或者减轻自身税收负担而利用增值税税法的筹划空间进行的非违法性的避税法律行为;利用增值税税法特例进行的节税法律行为;以及通过价格的变动将税收负担转移给消费者或者供应商的经济行为。

首先, 在我国税收中, 增值税占有较大的比重, 税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其国际的竞争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增值税税收筹划在工业企业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且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出台, 鼓励其发展;再者就是企业中资深税务筹划专家的筹划等内外因素, 也促使企业不得不把增值税税收筹划放在战略的角度进行管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以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迫在眉睫。

另外, 增值税税收筹划的进行,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企业从事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不交或者少缴纳增值税, 更是财务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为了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击败竞争对手, 必须减少各种费用的支出, 这就促使企业必须大力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 以此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 企业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也是利用国家税收调控取得成效的一个见证。

再者, 增值税税收筹划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企业进行增值税的筹划, 就等于企业少缴纳甚至不缴纳增值税, 获得了一笔免费使用的资金。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 对于同一项生产经营活动, 考虑与不考虑资金的货币价值对于企业决策来说, 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因为其增值性, 促使企业不得不认真进行增值税的筹划。

二、增值税税收筹划与工业企业的关系

1. 增值税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般来说, 工业企业的增值税筹划的水平越高, 则其纳税意识也越强, 两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增值税税收筹划, 说到底, 就是企业在税收法律、法规上做文章, 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税收负担, 多获得利润。在此基础之上, 企业筹划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对税法的认真研究, 并至少对法律予以尊重, 这与企业的偷税、逃税有着本质的区别。

2. 增值税税收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 可以减轻企业的税收成本及纳税成本, 税收可以看作企业的经营费用, 是企业纯利润的扣除项目。企业在不违反增值税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筹划, 就意味着花少量的费用获得更大的收益。其次, 企业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必须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证表和正确地进行会计处理, 反之, 账目不清不利于企业进行各项成本的核算, 也不利于各项成本费用的控制,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及管理上的混乱。第三, 资金、成本、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三大要素, 增值税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利润的最佳组合,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 通过增值税税收筹划, 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还可以建立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根据增值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税收的各项优惠、鼓励政策等, 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 尽管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 但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 逐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促进了企业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外,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天性。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要求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对工业企业来说, 由于增值税税收筹划作为减少税收成本最有效、最可靠、最可行的途径,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必将被越来越多的理性工业企业和经营管理决策者所采纳。

三、增值税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 已经成为企业, 尤其是跨国公司制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税收筹划开展较晚, 发展较为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概念上认识不足。

由于增值税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 税务机关的依法治税水平和全社会的纳税意识距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 税收筹划往往被视为偷税、漏税的近义词。并且, 一些经营者对增值税税收筹划不够重视, 难以理解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意义和其积极作用。另外, 某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筹划的作用以及意义, 但是都普遍认为增值税税收筹划就是使企业少缴纳甚至不缴纳增值税, 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轻企业的经济支出。其主要体现在: (1) 增值税税收筹划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筹划的工作无章可循。 (2) 缺乏统一的认识, 各工业企业开展得参差不齐。

2. 组织机构不健全, 筹划人员素质不高。

(1) 筹划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许多大型工业企业在筹划工作的岗位设置没有统一的做法, 岗位设置差别大, 职责划分不清, 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 筹划开展难度很大。尤其是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不充足, 表现为筹划方案的质量不高, 可信度下降, 纳税人的筹划质量难以提高。 (2) 筹划人员素质不高。增值税税收筹划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 这就要求筹划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充分理解增值税法以及我国的现行税制等。但是, 目前筹划人员素质不一, 不善于从涉税信息中寻出蛛丝马迹, 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 使其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 增值税税收筹划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筹划中与其他环节的联系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筹划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3. 筹划的范围比较窄。

增值税税收筹划的范围很有限。目前筹划的范围基本局限在课税客体、征税范围、税率和计税依据的分析上, 对于筹划难度大的小规模工业企业,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还不能有效地开展增值税税收筹划。另外, 计算机依托不足, 大量筹划工作需要手工进行, 可操作性差。

4. 税务机关态度模糊。

每一年税务机关都会下发大量文件对增值税税法进行补充和调整。一方面, 容易造成征纳双方就某一具体概念或问题形成争议;另一方面, 造成我国税法的透明度偏低。除了部分专业的税务杂志会定期刊出有关税法的文件外, 纳税人难以从大众传媒中获知税法的全貌和调整情况, 无法进行相应的税收筹划。另外, 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限制, 信息量不足。资料信息直接影响着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筹划方案的认可, 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协调与否, 直接决定着筹划工作的能否顺利进行。

四、改进措施

1. 提高筹划认识, 规范自身筹划工作的运行。

(1) 鉴于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强大避税作用, 企业应该加强对增值税税收筹划的认识。为统一认识, 企业应该定期对筹划人员进行筹划思想教育活动, 并且定期组织考试、实践, 使其充分理解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概念、意义、作用等。 (2) 为了规范操作, 企业应该制定《企业内部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办法》, 对增值税税收筹划的行为、内容、工作规程等予以明确, 使筹划人员在筹划的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同时, 还应该建立增值税税收筹划体系, 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3) 借鉴西方增值税筹划的工作经验。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工业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筹划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目前的状态, 而应以西方国家的筹划经验为基础, 以我国的具体情况为重点, 积极开展增值税的税收筹划。同时还要重视筹划的质量控制以及筹划结果的相互利用, 这些都有助于增值税税收筹划能够更好地服务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2. 建立专职筹划机构,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1) 建立专职筹划机构, 筹划机构应符合独立性和权威性的要求。在企业筹划的工作中, 对岗位设置应该有统一的做法, 权责明确。尤其是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完整准确, 充分发挥筹划人员的积极作用, 使筹划的质量不断提高, 实现企业的经济支出逐渐减少。 (2) 优化结合, 合理配备筹划人员。选择一批懂法律、通税收、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筹划工作, 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合理搭配筹划人员, 达到资源的最佳组合。 (3)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筹划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筹划人员的培训力度, 对筹划工作涉及的增值税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加强经验交流总结, 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在企业中培养出能够胜任增值税税收筹划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

3. 依靠科技手段, 提高筹划质量。

(1) 不断扩大原有的筹划范围。筹划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此基础之上, 和增值税税法做具体的对比分析, 并且努力学习国外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实际经验, 以便使企业的筹划范围愈来愈大。 (2)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增值税税收筹划体制。企业通过充分了解增值税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 制定并且提供筹划方案的质量与具体要求, 以保证筹划工作的准确无误, 顺利执行。 (3) 运用先进的数据技术, 构建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数据库。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使纳税人、税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的筹划以及涉税信息进行共享, 且多角度地进行对比分析, 实现企业对税务机关征管情况等各类涉税信息的全面掌握。

4. 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和协调。

首先, 企业开展增值税税收筹划, 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为此, 纳税人在进行增值税税收筹划前, 必须到当地税务机关咨询有关详细情况并且取得税务机关的许可。税务机关的不认可, 就会使企业面临处罚的风险, 另外也意味着筹划方案的失败, 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 对于每年税务机关下发的有关对增值税进行补充的文件, 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税务机关就筹划过程中的某一概念或者问题达成共识, 并且多多聘请税务工作人员提出指导并给予建议, 以免使筹划工作面临失败。最后, 在筹划方案的实施中, 企业要提前把筹划工作的相关资料信息交予税务机关审核并去了解情况, 了解税务机关对筹划方案的赞同态度, 认真听取税务机关所给予的意见, 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为再次的筹划工作做准备。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7

一、国内卷烟市场政策环境变化趋势

1. 控烟力度面临压力陡然增大

2012年底, 国家8部委联合公布了《中国烟草控制规划 (2012-2015年) 》, 文件中扩大了对烟草制品广告促销的限制范围, 其中力度较大的主要有:

第一, 将禁止发布烟草广告媒介和场所的范围扩大到互联网;

第二, 广泛禁止烟草以“品牌延伸”、“品牌共享”等其它方式进行烟草促销;

第三, 禁止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奖励手段鼓励购买烟草制品。

2.“532”、“461”序列发展变化情况

国家烟草专卖局在2010年提出了“532”、“461”的品牌发展思路, 文件一出台, 国内卷烟工业企业纷纷加大了自身品牌的整合与培育力度。两年下来, “532”、“461”的格局基本形成, 各企业在确定自身当前地位的同时, 对各自的规划目标进行了相应调整。

“532”规划目标方面:根据预测, 到2015年, 500万箱卷烟将有云烟、双喜·红双喜2个品牌, 300万箱卷烟将有黄金叶、红塔山、利群3个品牌, 200万箱卷烟将有黄鹤楼、芙蓉王、玉溪、白沙、泰山、七匹狼、娇子、黄山、中华9个品牌。

“461”规划目标方面:根据预测, 到2015年, 批发销售额1000亿元的卷烟将有中华、双喜·红双喜、云烟、芙蓉王、利群、红塔山6个品牌, 600亿元卷烟将有白沙、玉溪、黄鹤楼、黄山、南京5个品牌, 400亿元卷烟将有七匹狼、娇子、苏烟、红金龙、黄金叶、泰山6个品牌。

二、国内外卷烟市场新形势

1. 国际卷烟市场高度集中于四大烟草巨头

2012年, 中国境外共销售卷烟7200万箱, 菲莫国际、英美烟草、日本烟草、帝国烟草四个最大的跨国烟草集团共销售卷烟4934万箱, 占中国境外卷烟销量的69%, 四大集团旗下的产品中, 第一大品牌万宝路全年销售836万箱, 同比增长0.5%, 在美国境外销售603万箱, 同比增长4.2%, 第二大品牌云丝顿销售279万箱, 同比增长6.7%, 波迈销售166万箱, 同比增长3%, 健牌销售134万箱, 同比增长1%, 登喜路销售98万箱, 同比增长2%, 其余好彩、高卢金丝、威狮、JPS等品牌销量在50—60万箱的规模。

2. 国内卷烟市场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国内生产资源和营销资源进一步向大品牌集中, 卷烟品牌出现强者越强, 弱者越弱的局面。2012年, 全国在销卷烟品牌共有126个, 同比减少5个, 其中百万箱规模以上卷烟品牌有20个, 同比增加3个, 20个百万箱以上卷烟共销售3714.3万箱, 同比增长20%, 销量集中度达到75.4%, 同比增加10.2个百分点。

3. 国内卷烟初步具备国际水准规模

经过激烈的竞争, 国内卷烟市场已产生了一批从规模上初步具备与国际大品牌相抗衡的卷烟品牌。其中红塔山、云烟、利群、白沙等规模接近200万箱至300万箱, 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了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忠诚度的消费群体。但要真正与国际大品牌进行全方位的对抗, 还需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盈利性、核心价值、营销理念、营销工具手段等各方面在开放的市场中参与竞争来检验。

4. 国内卷烟市场形势预判

根据目前国内市场情况, 国家局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将放在销量前10的品牌上, 如果还需再进一步加大品牌集中力度的话, 销量200万箱以上的优势品牌将会是重点培育对象。根据对目前跨国烟草集团本土市场的分析, 其核心品牌在本国市场占有率通常在50%~60%, 其余40%的市场由众多小品牌争夺, 由此可见, 国内100万~200万箱的品牌也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国内外卷烟工业企业的一些先进做法

国内卷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卷烟品牌在扩张到一定阶段后, 必将遇上发展的瓶颈, 云南的红塔山、江苏的苏烟、湖南的白沙已经出现结构提升困难, 销量增长乏力的现象。

面对于此, 各工业企业开始谋求新的发展之路:湖南中烟通过消费培育的互动模式在消费者层面开展营销创新;安徽中烟通过品牌文化营销方式拓展品牌发展新思路;河南中烟通过终端深度推广的做法谋求新的发展。

菲莫国际、英美烟草这样的跨国集团则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 一方面加大境外的并购行为, 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通过成熟的营销体系进行市场运作, 并利用自己强大的市场调研能力, 高效的市场反馈机制以及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后台给予强力支撑。

这些企业的做法代表了现阶段国内卷烟工业企业的一些普遍思路, 其作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引起了业界同行和国家局的关注, 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

四、国内卷烟工业企业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当前进入“532”、“461”序列的卷烟品牌, 依靠改革动力带来的规模增长已接近发展的瓶颈, 在国内外控烟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 如何在国家局下一轮的品牌调控中, 突破冰点, 求存发展是各工业企业的当务之急。

第一, 合作加工。在确保自身品牌市场地位的前提下, 在品牌发展较弱的工业企业中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加工, 在自身计划范围之外寻找突破之机。

第二, 对标先进。学习行业标杆企业的先进做法, 在关注渠道维护工作的同时, 将重点向终端和消费者倾斜, 加强消费者层面的研究与引导。

第三, 完善机制。完善现有的市场运作机制, 加强新老产品研发与市场的沟通, 建立起快速有效的反馈桥梁, 确保通道双向畅通。

第四, 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市场研究体系, 定期进行品牌诊断, 针对不同市场开展较大规模的调研, 从消费者认知、试用、再购、忠诚等环节了解消费行为特征, 建立品牌与目标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 促进品牌进一步发展。

第五, 规避风险。认真学习相关法律规定, 在《控烟规划》实施期限之前, 采取相应措施, 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8

关键词: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政府政策需求,相关分析

一、调查研究过程和数据获取

2008年作者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 深入调研, 做出了一份关于民营工业企业发展问题的调查问卷, 经课题组成员、企业领导人、政府工作人员、专家的讨论和认可, 交由广州市经济贸易局和东莞市科技局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16份, 回收率达到83.2%, 其中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率为92.3%。

二、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和措施选择的描述性分析

调查问卷将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内部管理问题、人才问题、创新能力低、劳动力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问题、环保问题、出口退税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十方面。问卷分数采用十分制, 十为最重要, 一为最不重要, 企业分别对十个方面问题重要性评分。经过有效数据整理得表1:

从总体平均来看, 目前企业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其平均评分为7.9分, 近年来石油和金属材料等能源资源的价格持续走高, 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其次是人才问题, 平均评分为7.11, 一方面企业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很难满足高级人才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人才也不满足于在这种企业的个人发展空间, 造成民营工业企业人员流动性大, 劳资关系不稳定, 企业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企业的融资问题和创新能力低问题对民营企业也有一定影响, 平均评分为5.78和5.53分, 比起成本和管理问题的重要性较低。环境、出口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在民营工业企业中重视程度不高, 说明大部分企业环保和知识产权意识落后, 大大制约企业高端化的发展。从结构上看, 近30%的企业认为目前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最重要, 有20%的企业认为人才问题最重要, 而内部管理问题和融资问题的最重要比例都超过10%, 而劳动力成本问题虽然平均评分较高, 但以其作为主要问题的企业不多。

三、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和政府政策需求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基本原理

企业根据对问题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将会采取自我解决措施, 但政府的支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它将大程度上引导企业自我解决问题的方向。本文在调研中将企业面临问题的措施归纳为十个方面。企业通过对自身问题的认知对各种政府支持政策需求的迫切性进行评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问题重要性评分和政策需求迫切性评分的相关分析, 通过两组变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 以研究政府政策对于企业各重要问题是否形成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模式, 问题和政策需求选择对应一致性。面临问题变量 (X) 包括:X1内部管理问题、X2人才问题、X3创新能力低、X4劳动力成本高、X5原材料价格上涨、X6融资问题、X7环保问题、X8出口退税问题、X9人民币升值问题和X10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选择措施变量 (Y) 包括:Y1土地政策、Y2减免税收政策、Y3抑制物价政策、Y4融资政策、Y5知识产权保护政策、Y6环保政策、Y7创新支持政策、Y8完善劳动法。

四、面临问题和措施选择的典型相关分析的实证研究

典型相关分析的步骤一般分为:一是计算各变量组内和变量组间的协方差矩阵;二是通过主成分法逐次找出若干对有代表性的典型变量, 其中不典型变量间不相关, 而第一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性最强, 之后逐次递减;三是检验各对典型变量相关关系的显著性;四是解释各对相关性显著的典型变量的现实意义。若想进一步分析还可以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和典型冗余分析。由于第一步是分析的中间过程, 不是最终要解释的结构略去这部分输出。问卷通过SPSS13.0的宏程序来拟合, 通过语句窗口实现, 根据输出顺序首先给出各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 (见表2) 。

十个企业面临问题与八个政府政策措施可归纳为八对典型变量, 其中前四对典型变量P-值小于0.05, 代表这前四对典型变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其相关系数分布为0.68、0.52、0.42和0.28, 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性最大, 接着逐次减少。故本文只对前四对典型变量进行分析说明, 以V表示面临问题的典型变量, 以W表示政府政策需求的典型变量 (注:表3中的系数均为标准化系数) 。

第一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1=0.68。面临问题变量X6在V1中的系数最大为0.676, 而其他变量的系数均为分数且偏小, 说明V1主要描述了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与其相对应, 选择措施变量Y4在W1中的系数最大为1.36, 其他变量的系数也偏小。因此, 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说明融资问题和融资支持政策需求最相关, 企业在遇到各问题中融资问题的解决措施最为一致, 一定程度说明企业认为解决其融资问题要靠政府政策支持, 而适当的政府融资政策对企业融资问题将会起到很好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2=0.52。面临问题变量中各系数均为负, 而各政策需求变量系数均为正, 说明这对典型变量说明, 面临问题与政策需求的负相关性。另外, 内部管理、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环保成本上升等问题, 可理解为目前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的综合问题变量;而政策需求变量系数中最大的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 完善劳动法次之, 可理解为民营企业高端化的政策需求变量。这两个变量负相关, 说明目前面临以融资问题为主辅以管理低效和材料、环境成本过高问题大大制约了企业对技术创新方面政策的需求, 也就是说企业面临问题使政策需求处于低端水平。企业对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政策重视程度较低。第三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3=0.43。面临问题变量中环保问题的系数较大为0.443, 说明V3主要描述了环保成本上升的问题。与其相对应, 选择政府政策需求变量Y6环保政策在W3中的系数最大为0.826, 所以W3表示环保政策需求典型变量。说明企业面对环保的成本升高的问题时, 需要政府作出相应政策共同解决。也可以看到, X3和X9在V3中的系数为负, 而且也较大, 一定程度上说明遇到技术创新能力和运营成本上升的问题将制约企业对环保政策的需求。第四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4=0.28。面临问题变量中人才问题的系数较大为1.218, 而其他系数偏小, 典型变量V4主要表示企业的人才问题。对应典型变量中各政策需求的系数都较大, 其中土地政策、减免税收政策、融资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系数都大于2。说明企业认为解决人才问题需求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综合作用。最重要的应是政府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企业融资生产和技术创新的支持。

五、主要结论

第一, 当前, 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成本和劳动力资源方面, 出口、环保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没有体现, 说明企业没有真正摆脱由粗放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

第二, 从典型相关分析可知, 企业融资问题和政策支持融资的政策相关性最强, 说明企业对融资问题的认知较全面, 大部分企业认为要有效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离不开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 政府必须为企业营造一个规范有序而且高效的融资环境。而地区层面政府也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出台更多的企业融资便利政策, 才能使民营工业企业更具生命力。

第三, 从珠三角的情况看, 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对某些方面的政策产生负影响。目前企业主要面对的问题存在于融资、内部管理、生产成本上升等方面, 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对环保政策和创新政策为主的需求。

第四, 虽然环保成本上升问题并不是企业问题的重点, 但环保问题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点。通过分析企业趋向发现, 解决环保问题和成本上升问题, 必须依靠政府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 协作解决。目前产业状况不允许没有不排污的企业, 所以政府应为企业规划系统化排污的硬件设施和污染物的处理设施, 而要做到有排污而零污染要靠企业和政府相互了解和合作。

第五, 民营工业企业人才问题较为突出, 企业认为要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政策综合支持, 尤以融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为主, 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发展环境。一个能不断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的企业才能留得住人才, 才能吸引人才。

最后, 本文研究在问卷设计和评分设置上需要改进, 模型的数据解释能力上有所不足, 但能有效解释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和政府政策需求的关系, 说明本文具有一定的实证价值。同时, 解决目前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面临的问题最基本应该出台相应融资支持政策解决民营工业企业融资问题, 还要对新兴民营工业提供税收和土地上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和专利申请, 开发有自主品牌特色的民营工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3]、段莹.金融危机下湖北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2009 (10) .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9

当前随着我国税收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和纳税人维权意识的提高, 税收筹划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纳税人的认同, 同时相关会计、法律和税收中介机构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来开采这一“金矿”。但许多税收筹划书籍, 发现很多书籍在税收筹划方案仍着眼于最低级的节税阶段, 即以降低纳税人税额为目标, 而未能从企业经营全局着眼, 在降低企业税负和涉税风险的前提下, 进行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层面的统筹安排, 导致其流于就税论税, 最终提出的方案无使用价值甚至和企业战略相悖完全不能实行。

在税收筹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全面性原则, 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时统筹兼顾, 全面衡量税收筹划方案对企业税负和经营的影响, 进而进行方案的最优化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目标。税收筹划的全面性原则至少有以下三重含义, 只有在筹划中进行全局统筹, 才能制定有效的筹划方案。

第一, 全面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时不能只是着眼于降低某一个税种的税负而不顾其它, 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这种一叶障目的行为是税收筹划的大忌。很多税收筹划方案就单一税种而论看似完美, 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根源即在于此。案例1:两个人各自看上了对方的房屋, 其中甲的房屋位于市区, 已装修, 价值300万, 乙的房屋位于郊区, 未装修, 价值240万。现在准备进行税收筹划以降低税负。书籍上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让乙自己出资60万将其郊区住房进行装修再和甲进行置换, 根据契税计税原理, 因该处不动产置换属于等价置换故免契税。该书最后结论说按此方法进行筹划税负最低, 该方案是最佳方案。实际上, 根据税法规定, 不动产等价置换只是免契税, 并不能免除其它的相关税收, 如营业税, 个税, 土地增值税, 城建税及附加等。上述置换只是降低了契税却增加了营业税等税收, 最终得不偿失。只有在降低契税却不增加其它税收, 负担或增加的其它税负负担少于降低的契税负担的情况下该种方案才是可行的, 而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个案例很典型的说明了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的时候是需要进行企业综合税负分析的, 如果只是就某一税种进行筹划是不正确的, 筹划的最终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第二, 全面性原则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还要统筹企业各业务部门要求, 不能仅仅站在财务部门的角度来规划。事实上, 税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从设立、筹资、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方面, 无不与税收密切相关。税收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事, 而且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事。比如, 业务员签订业务合同, 涉及发票开具、销售收入实现的时间, 涉及印花税缴纳等, 如果业务部门随意做业务、签合同, 税收方面出了问题, 最后找会计处理、找管理层协调, 这时只能通过会计账簿、凭证或靠关系来解决。要设计出另外一种业务流程, 管理层找关系、找路子来达到少缴税、规避风险的目的, 使难以行得通。显而易见, 只有领导重视, 财务人员具体操作, 业务人员配合, 大家分工负责, 各司其职, 群策群力, 才能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第三, 全面性原则还要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还要注意筹划方案与企业战略的协调性。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从企业经营层级来看基本属于战术层级, 这决定了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必须以经营战略为轴心, 要切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案例2:A公司是某市一家综合类大型企业, 主管煤炭采掘、炭制品销售、国内贸易等业务。几年前公司管理层立足企业多元化发展策略, 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将下属的建筑施工和运输业务从企业剥离出来, 设立了鸿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B公司) 和迅达运输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C公司) 两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控股公司。经过多年运行, B和C两公司的外部业务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快速发展, 反而在母公司的迅猛发展中承接了大量应税劳务, 与母公司发生的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关联交易量占两公司应税业务总量的80%以上。以B公司为例, 2005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0万元, 其中对母公司A提供建筑劳务收入3790万元, 对非关联企业提供建筑劳务收入810万元。经过测算后作者给出的纳税筹划方案为A公司可以改变B公司的核算方式, 由原来的独立核算改成非独立核算。则B公司为A公司提供的服务无需缴纳营业税, 税收负担将大为减轻。从纯粹的纳税额上来说, 该方案无可厚非。但是, 如果考虑到企业实施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该方案却有待商榷, 极有可能在母公司高层那里会碰壁, 因为显而易见, 该方案是与该企业推行的多元化经营, 调动二级部门积极性的战略相悖。因此, 该方案尽管可以一时减轻企业税负, 但是根本有悖于公司的整体管理制度和经营战略。公司最后要做的最有可能是对B、C公司管理层进行调整以加大其市场开拓的力度, 母公司只是对其起到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很多跨国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将利润想方设法的转移至高税率的境外而不是在囤积在低税率的中国, 也是基于其全球战略考量的结果, 其原因和上述情况如出一辙。

由以上分析可知, 现行的很多税收筹划方案要么是只顾及某些单一税种, 要么是方案看似完美却因部门沟通不畅、互相拆台导致在实际上难以实施, 或者是和企业战略出现根本冲突, 所有这些缺陷造成了税收筹划方案存在先天的诸多不足。那么该如何让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笔者认为, 要解决这类问题, 需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 好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是符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战术性筹划, 它不能偏离企业战略大旗, 否则南辕北辙, 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设计之初就要与企业高层进行深入沟通, 既能获得对方支持, 更能通盘把握企业经营战略, 设计的方案也能获得认可和执行;第二, 企业税收筹划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思考, 要站在考虑企业整体税负降低的角度来设计;第三, 在税收筹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要全员参与和合作, 尤其是筹划方案的细节务求落实到各部门, 以免功亏一篑。

参考文献

[1]梁伟样.税收筹划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税收政策下的工业企业 篇10

【关键词】 集团型企业 税收筹划 问题 途径

在集团公司的内部,要根据税法的规定,单个企业较为不容易享受国家的税收的优惠政策。所以集团公司要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通过对税收政策的分析,对税收进行筹划,减少支出。

1. 集团企业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1.1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需要税收筹划。集团企业要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方面出发,寻求能够提升竞争能力的渠道,从而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然而降低税负代表着增加利润,增加利润同时代表着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进而也促进了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1.2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效益需要税收的筹划。集团公司通过一些改变经营方法策略,在合法经营情况下要减少应纳税额,降低成本,不断提高公司的利润,从而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

1.3国内的经济形式要求集团企业能进行税收筹划。在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也开始快速发展了,银行不再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存贷款的利率的上调,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公司只有通过提前归还贷款来降低公司财务费用。

1.4税收筹划是规范企业集团设立模式的环节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因兼并、重组以及改制而成立集团的现象愈加普遍了,在集团成立之前,税收筹划的介入,也能使组建的集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减少了纳税的环节,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5税收筹划是提高财务人员税务知识水平的过程。财务人员很难对公司各项业务实际操作做到完全系统的掌握和全面而灵活地运用,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系统学习的过程,使财务人员在税收与会计处理上有系统的的认识,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与处理能力。

1.6税收筹划是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促进税务代理業发展的需要。企业集团的税收筹划涉及面很广,仅靠集团的财务人员的策划还不够,委托代理企业集团的税收筹划工作,可以避免因为没有掌握税法而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可以使企业抓好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了一些中介机构的发展。

2. 集团企业税收筹划遇到的问题

2.1纳税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合理避税也代表了公司领导的重要素质体现,集团企业中的税收筹划,并不是一般的财务人员就能独立完成的,还需要那些对税法以及国家税收政策非常了解的人才来参与,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都非常缺乏这一类综合性的高级人才,是达不到税收筹划工作的要求。

2.2税收筹划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具有策划性,就是要在纳税业务产生前就有计划地对业务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取得更多的节税收益。但是现实中,很多的企业都是在纳税活动已发生后,却想要寻找少纳税的方式,这样的行为是极不可取,会使企业面临很多税收风险。

2.3税收筹划并不是让我们偷税、漏税,而是要我们能够周密地考虑企业管理中每一步的计划性。现在有些企业表面上是在税收筹划,实际上却是在钻空子,有些就只是为了少交税而进行的偷、逃税行为,这是法律不允许的,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毁坏了自己企业的声誉,这样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2.4集团企业在设立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合理避税的问题,没有吸收相关专业人员来参与到集团模式的讨论中来,这样既增加了内部纳税的环节,也增加了公司的整体税负。

2.5有些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合理,这也导致了纳税环节的增加,成本加大,使得集团公司的税收筹划难度变大,甚至产生很大的风险。

2.6企业在决策的过程中,会忽视不同方式下的税负问题,会让融资成本无法达到最低,资金结构无法达到最优化。

3. 集团公司税收筹划的途径

3.1优化组织的结构,推动产业发展

在集团企业中,各个子公司的经济性质、盈亏程度等是不一样的。而集团企业通过战略上的调整,用平衡税负来实现合理避税。

3.2为享受国家税收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1集团企业要整合下属企业的技术资源,使集团公司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

3.2.2要加大对新型技术企业的投资。集团企业在建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后,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最终将利润转移到高新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整体税负。

3.3在经营管理中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3.3.1实行互惠定价筹划。

互惠定价亦称转移定价,是集团根据其经营战略目标,在关联企业之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专门技术、资金借贷等活动时所确定的集团内部价格。它不由市场供求决定,主要服从于集团整体利润的要求。互惠定价本身可能蕴含多重目的,为减轻税负而采用的互惠定价,是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利润转移,达到降低集团整体税负的手段。

3.3.2想要建立一个集团内部的转让定价机制,必须要研究集团内部的交易价格是否合适。集团公司也可以通过整体规划和投资者的决策、主营业务的分割等,最终能够实现税负在集团内部的平衡与协调,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集团企业还能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通过对劳务、资产等价格的确定来转移利润,用此来实现集团公司整体税负最低的目标。

3.3.3我们要加强价格的管制,努力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

3.4加强对并购税收筹划的研究

近年来,集团企业通过并购来壮大规模,延长产业的链条。应该根据集团公司的并购目的来选择并购企业,这一行为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并购的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还关系到企业并购后能否快速占领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集团公司在今后的扩张过程中,可能会在多个产业链(包括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上进行投资并购,所以,在制定投资并购方案时,应将税收筹划提前考虑在内。

3.5提前筹划,合理利用亏损资源

现在许多集团企业公司间的亏损不能被有效利用,在对外投资以及并购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较大的收益,也是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弥补企业所得税,采用税收杠杆产生税收收益,所以集团公司要重视亏损资源与效益好的公司之间有效联系,并且配合并购活动的开展。

总而言之,税收筹划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操作中会发生许多细节问题,还需要广大财务工作者不断的深入探索。

此外,税务筹划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提前战略规划,要求财务人员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财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税收管理等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因此,集团公司应当要加快税务筹划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持续提高集团公司财务等高层管理人员的财务、税务管理水平,提高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棣华.企业集团如何进行税收筹划.会计师.2008(3).

[2]张莉.企业集团税收筹划探微.商场现代化.2006(2).

[3]周平芳.浅析企业税收筹划的策略性安排.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11(3).

新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篇11

我国会计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对政策的选择是现行会计新的准则当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针对能够迅速接受这一准则的企业来讲, 需要注意到的变化是新准则带来的新的计量标准对现行工作的影响。通过适应这些改变, 翻新旧的思维, 对于旧的计量方案和判断手法进行有选择的利用和去除, 使得会计行业更加正规化立体化。要注意到的是, 政策对于行业产生的效益影响自古有之, 只是前期资本市场未出现, 这种影响不明显。但是市场进一步扩展以来, 一些细小而潜在的问题就爆发出来。

2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为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 符合企业总体目标的原则

新会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况;利润表基础债务法采用“递延税款”概念, 在资产负债表上根据各项递延所得税轧差后的余额作一个独立项目反映, 既非真实资产也非真实负债。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资产负债表基础的债务法, 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会计“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更加关注运用会计处理方法的结果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即认为资产负债表是企业更为重要的财务报表, 利润表中反映的经营成果, 最终都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中。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也必然能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中得以体现。

企业团体的财政支出和进入, 资金流通, 产品等信息取决于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健全。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报告者的采用人全面了解企业状况并拿出合适的对策。政策有指导工作的用处, 更能够体现整个会计行业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目标就没有向心力, 目标使各种元素得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原动力。对目标的选择和判定与对政策的选择和判定息息相关, 不能分割。

2.2 适用性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 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较好发挥的重要特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

2.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对于职业的政策选用要注意实用效果。就是说账务管理与实际交流要符合当时的形式而不是以理论上的可行来预测。因为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情况与法律条文或规章上并不一样, 只是理想与现实的两种状态。新会计准则提倡用切实可行的真实状态, 优于过于形式化的计算模式。

3 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3.1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3.1.1 新旧准则差异

新基本准则新增会计计量一章。对旧准则大范围的进行了修改补足。规定了下面一些方面:对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金额进行了规定。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新准则规定了会计要素之类的计量标准在通常情况下都要使用历史成本这类方法, 因为成本的计算适用范围最广并且相对容易取得数据, 相比之下公允价值更加合理但是难以把握规律, 所以如果有条件能够使用公允价值来测量则优先使用这一方法。这种提议在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这是准则中十分新颖的一项。

3.1.2 企业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分析

在新准则实施之前, 采用长期不变的计量标准, 这一标准只参考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并将其作为长期性的参考数据, 而未考虑其根据时间变化产生的增值和减值作用。根据这一缺陷以及其他尚待改进的不完善之处, 我国所制定的准则以国家实情为基础, 参考国际统一文件, 期望能够在原有的工作成果上改掉不适宜的工作流程和思维习惯。促进会计行业向着更加透明, 更加准确认真, 更具严谨思想的方向发展。因此, 提出了公允价格的概念, 在众多方面给予采用。

3.2 存货的发出计价方法选择

3.2.1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即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 与旧存货准则 (指2001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同上) 相比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 国际准则禁止采用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也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 对于这一点, 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一致。

3.2.2 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选择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出于会计处理繁简的考虑。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计划成本法四种方法。鉴于现阶段对网络计算等设备的使用, 软件开发在会计计算中占有一席之地。先进先出以及个别计价两种方法采用的比例越来越高, 由此得到结论会计记账准则越来越受到效益配比的影响。企业也从抓会计实务, 工作速度方面越来越重视政策的选用。总体来说新准则将存货发出方式限制使用并未太大程度上干预到上市公司总体态势, 很多单位利用存货发出这一计算方法并无明显优势, 但是也没有将目光投向旧有的会计准则办法。

3.3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确认方法的选择

3.3.1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 规定“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采用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 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

新准则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公允计价依赖于人的经验判断, 在我国还没有可以普及使用的公允价值。各单位往往自行更改利润, 对公允利润采取保留态度。新准则打算改变这种情况, 各个企业联合起来统一商誉, 融合资产组及其组合, 一年要经过大于等于一次的减值测验, 以价值的公平性为前提采用公允价值办法。并要着重指出, 一旦采用这一准则, 就马上停止运用历史成本计价的先例。

3.3.2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选择分析

不容易判定和计算。所以对其工作准确性的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明了将来一段时间的经济状况是资产减值的前提性因素。现在的资产计量缺乏一个评判的具体标准。其理论概念不清晰并且死板, 无法具体到实际运行。这使得对于公允值的计算难以确定出来。变数太大。

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长期投资可回收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回收金额”“可变现净值”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可回收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 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参考文献

[1]谭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 2007-05-19.

上一篇:英语运用能力下一篇:醉酒后颅脑损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