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

2024-07-30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精选12篇)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 篇1

1 国内关于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 目前, 我国经济学家对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当前土地政策模式的分析和建议, 土地价格研究, 土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1.1 当前土地政策模式的分析和建议

这部分文献较多, 主要集中在定性的分析上, 通过对市场现象的观察进行逻辑演绎得到他们的结论比如, 束克欣 (2002) 华民 (2004) 宋建军 (2005) 陈月红 (2004) 王远桂 (2004) 等阐述了我国的土地供应模式和土地市场的流程孟祥舟 (2004) 认为土地政策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宏观调控政策;钟京涛 (2004) 则认为土地政策作为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局限性;胡进安 (2005) 认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应主要体现在土地供应与结构调控市场准入调控土地价格调控短期预警与动态调控方面。

1.2 土地价格研究

土地价格作为土地市场的重要部分, 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林荣茂 (2005) 认为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造成了价格的高涨不下朱道林 (2005) 卢新海 (2006) 认为房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房地产需求增加的结果, 而不是地价上升所导致曲波 (2005) 认为, 房价与地价的关系是双向的, 房价上涨存在一个链条地价上涨开发成本增加房价上涨预期放假上涨开发商增加投资地价上涨。

1.3 土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这部分相对于前两部分研究更多采用了数理计量的方法王华春、唐任伍 (2004) 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模型来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进程黄裕婕等 (2000) 对福建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 并对各地市土地生产率与土地利用关系进行了检验王爱民等 (2005) 用二次函数的形式研究了深圳市土地投入总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发现深圳市土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66。熊鹰等 (2006) 对湖南省城市化中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 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观点。黄晓宇 (2006) 通过计量发现, 土地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 经济发展状况与土地供应量及地价成正相关关系, 并求得中国土地供应价格弹性为0.45。李明月等 (2006) 以上海市为例, 研究了土地要素投入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得出土地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4%, 与资本和劳动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35%和3.40%基本相当。

2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三方面结合

随着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必须突破对土地功的传统认识的局限。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并不意味着土地重要性的下降, 而是意味着土地功能的拓展和更新。张正河博士指出, 从贫困阶段到温饱阶段再到小康阶段, 土地功能经历了从生存手段到保障手段再到增值手段的演变。其实, 城乡土地的功能是丰富多样的, 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 土地功能的多样性特征日益彰显。土地传统功能地位的萎缩正意味着土地新兴功能地位的上升。土地开发应从目前以形态开发为主向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相结合、以功能开发为主转变, 土地管理也应由目前以权属管理和利用管理为主向以功能管理为主转变。只有在规划之前准确认识和把握不同区位土地自身的特定功能, 才能更好地将土地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价值。要重视土地功能的开发和管理:

2.1 要正确处理好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的结合。

城市发展要从以项目开发为主导、功能服务于项目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功能开发为主导、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发展模式, 亦即先期的形态开发应该是由被隐含着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功能开发目标所支配的。这样, 不仅针对性强, 目标明确, 而且非常有序, 稳步推进。从而避免一哄而上, 四面开花。

2.2 要将土地开发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土地集中开发的目的在于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 实现以地聚财, 以地兴业, 以地兴市的目的。随着土地开发由据点开发到组团开发再到轴线开发的逐步展开, 依附于土地上的产业, 便从最初的房地产业逐步拓展到现代制造业、金融业、商业、对外贸易业、社会服务业、现代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等众多新兴产业, 形成土地资本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 工作、居住、休憩、交通等多功能区域联动开发格局。

2.3 土地管理政策应将土地资源管理政策

与土地资产管理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并更多地重视土地资产管理政策的制定。目前, 微观层次的土地资产管理政策, 如企业土地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政策, 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的处置与管理政策等的研究和制定则显得尤为迫切。

3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问题

制度创新的重要目标是要为城乡资源和要素流动构建平等的制度基础和分配机制。应重视构建城乡土地制度变迁的联动机制。首先, 在法律上应对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一视同仁, 要赋予农民承包土地以广义的使用权而非目前实际拥有的狭义的土地使用权。换言之, 也就是允许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的权力。这将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既然城镇土地制度创新拓宽了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加速了城镇建设进程, 那么, 何不借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契机来拓宽农村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加快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如果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能突破这一法律“禁区”, 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了。如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原有宅基地、承包土地的处置问题。一方面, 可以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农民自愿出让、出租、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有偿流转, 也可以允许进镇人员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土地。但对有限过渡土地使用权和一次性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进镇人口, 在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改革进程中要有所区别, 后者应优先纳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构建城乡用地置换机制, 允许农民带宅基地指标进入城镇落户。城镇可集中宅基地指标, 在城镇规划区内统一建设公寓住房或开发住宅小区。允许进入城镇的乡村企业将原厂房占用地复垦后新增的有效耕地面积, 按一定比例置换获得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或用地指标。这样, 将有助于推进土地管理与人口集聚、土地集中、产业集聚、城镇化和经济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祥元.关于土地经济问题的思考[J].齐鲁学刊, 2007.

[2]张莉.贾媛.刘纬.给予土地经济供给的城镇土地利用潜力挖掘[J].资源与产业, 2006.

[3]郭力群.土地经济浅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 2005.

[4]辛文.土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基础[J].天府新论, 2004.

[5]周学义.土地·经济·就业——简论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及其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 2003.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 篇2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中共天津市委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决定

(津党发[1997]17号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

各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为全面贯彻中央《通知》精神,实现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作如下决定:

一、切实加强土地的宏观管理

我市作为中央直辖城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一)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报程序,制定包括耕地保护、各类建设用地征用、土地使用权出让、耕地开发复垦等项指标在内的土地利用计划,加强土地利用的总量控制。各项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计划由市计委和市土地局按指令性计划管理。计划一经下达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土地管理部门要抓紧建立全市土地管理动态监测系统,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全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测。

(二)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1年。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自1997年4月15日至1998年4月14日,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一年,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报国务院审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住房和安居工程以及经国家批准或市政府建设投资计划管理部门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仍按原规定报批。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冻结占用耕地的监督检查。

(三)严格贯彻执行《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要把基本农田保护区具体落实到地块。各级人民政府要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切实做到保护面积落实、保护措施落实、保护

责任落实、保护组织落实和保护工作的目标管理落实。依照《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全面推行基本农田占用许可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督管理,对违反者依法严肃处理。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划定的基本农田至少要每半年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将检查情况如实报上一级人民政府。

(四)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复垦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开发复垦耕地所需资金应作为建设用地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由计划管理部门审核把关,并由市计划、财政、农业、土地等管理部门共同下达开发复垦计划。各区县人民政府要负责本辖区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从政策导向、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好协调。要鼓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开垦荒地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农业开发使用权可以流转。在不侵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情况下,可动员社会力量引资开发,也可参股开发,兴办集体农场。开发荒地从事粮食生产的,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五)严格审批,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除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外,不得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为改善生态环境占用耕地(基本农田除外),必须经区县农业和土地管理部门批准。

(六)加强城乡建设取土、用土的统一管理。凡占用耕地进行建设用地取土的,必须依照《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规定,到所在地的区县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手续,预交复垦保证金,并按规划取土,避免乱采乱用。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逐步实行由建设单位将所占耕地地表的耕作层用于重新造地,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对此依法严格管理。

二、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一)各项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报批。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阶段,土地管理部门就要对项目用地进行预审。凡建设项目不符合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未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以及不符合土地管理法规和建设用地有关规定的,都不得批准用地,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必须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等有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城市的用地规模。至2010年,中心市区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75.8平方米;滨海新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9平方米以内;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0.2平方米左右;城镇居民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对各类建设用地都应实行规定标准管理。

(三)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具有相应法律效力。需进行局部调整或作重大变动,必须逐级得到审批机关认可,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对城市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尽可能利用非耕地和提高现有土地利用

率。要坚持城市工业东移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滨海地区不宜农的滩涂和荒地或填海造地。

(四)要加强对规划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不得下放规划管理权和用地审批权,非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核发“一书两证”的,均须依法纠正。

三、积极推行农业土地整理

(一)抓紧编制土地整理规划,积极推进和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企实行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在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村镇要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三者结合起来,编制好土地整理规划,力争用15至20年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整理。

(二)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实施土地整理的积极性。按土地整理的需要,依靠集体积累,保证土地整理的劳动投入。同时,要建立土地整理专用资金。区县人民政府可将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返还部分)、占用基本农田造地费作为土地整理的经费。积极引导农民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融集资金,投入承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可以引导外资投入开发,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土地整理投资机制。

(三)把“双优化工程”从城市推向农村。走挖潜和内涵式发展道路,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实行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村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行城乡工业联动,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乡镇企业走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现代化道路。

四、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

(一)村镇建设规划必须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衔接,并纳入村镇土地整理规划。要按照布局合理,集中紧凑,尽可能利用废弃地和荒坡地,不占好地的原则,搞好村镇建设。提倡通过村镇改造将适宜耕种的土地调整出来复垦、还耕。

(二)村民住宅建设要符合村镇建设规划。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要建设节约用地的集中多层公寓式楼房。可以迁村并点、移地建村、改造旧村等形式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住宅建设,拆除旧房后要退宅还耕、节约还田。此项工作由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监督实施。暂时无能力集中建设的,村民要依法取得宅基地,每户用地面积执行《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规定的标准,超标部分应退出,拒不退出的予以处罚(处罚办法由市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发展乡镇企业要节地挖潜,在盘活、嫁接老企业上作文章,把闲置的厂房、厂地充分利用起来,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使用土地。乡镇企业用地按经批准的村镇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要严禁占用耕地兴办砖瓦窑,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限制粘土砖生产。对已占用耕地兴办砖瓦窑的,要限期调整、转产、复耕。严禁将耕地用做制砖取土用地。

(四)除国家征用外,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不得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也不得转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集体所有的各种荒地,不得以拍卖、租赁使用权等方式进行非农业建设。用于非农业建设的集体土地,与本集体外的单位或个人发生各类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应依法严格审批,并注意保护农民利益。

(五)鼓励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集约化经营,严禁耕地撂荒。对于因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而弃耕撂荒的土地,要按规定收回。要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提倡火葬和建骨灰堂,严格控制占用土地。对占用耕地形成的坟地,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采取迁移、深葬等法妥善处理,防止影响耕种或复垦还耕。

五、加强对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

(一)严格控制征用耕地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禁止征用耕地、林地和宜农荒地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高尔夫球场、仿古城、旅乐宫、别墅等高档房地产开发建设及兴建各种祠堂、寺庙、教堂。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主要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方式,鼓励公平竞争。要逐步建立租赁供地方式,制定颁布土地租赁办法。实行土地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的公布制度。土地基准地价一般两年调整一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底价须在科学估价的基础上确定,成交价格应适时向社会公布。

(三)涉及国防安全、军事禁区、国家重点保护区域等特殊情况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外商投资进行成片土地开发的项目,一律报国务院审批。

(四)对原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用于非农业经营的,除法律规定的可以继续实行划拨外,应逐步实行有偿有限期的使用办法。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及股票上市涉及的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必须经过地价评估,并依法制定具体办法实行有偿使用。国有企业改组涉及的原划拨土地使用权,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旧城区改造涉及的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可由政府依法收回,除按有关规定范围实行划拨外,其余应依法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

(五)规范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严禁炒买炒卖“地皮”等非法交易。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未按法律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的,其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非法转让的,要依法处罚,直至终止其土地使用权。要加大对划拨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自发交易的清理力度。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依法进行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对未经登记的非法转让,要依法查处。对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必须依法进行登记。

(六)按照中央规定,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全部留给地方,专款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及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上缴中央。

六、深入开展非农建设用地的大清查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对1991年以来辖区内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各类开发区建设)以及农村宅基地用地情况进行全面的清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法处理。清查工作要在1997年9月底之前完成。

清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凡未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一律撤除,并立即停止一切非农业建设活动,限期复垦还耕;对已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各类开发区未按计划进行开发的土地,要依法处理。(2)全面清理整顿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包括高尔夫球场等)。对未按审批权限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的用地,要逐个依法清理检查。对未按照合同规定期限进行开发的土地,也要依法清理检查,属于农田的,必须限期恢复农业用途。(3)依法全面清查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易行为。对于非法炒买炒卖“地皮”牟取暴利的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4)全面清理整顿乡镇企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和以村民住宅为名搞房地产开发等占用的土地,特别是要清理整顿其占用的耕地。

土地执法监察要形成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从严查处。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坏耕地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违法批地、严重渎职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广泛深入地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的土地国情国策和市情的宣传教育。重点是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土地忧患意识,提高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在各级干部培训中要增加土地国情国策的内容,教育广大干部认清保护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办一切事业都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二)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都要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要将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认真实施监督、监察,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坚决和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土地管理的大政方针,令行禁止,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务求见到实效。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法制建设。划拨土地、土地评估、土地抵押、土地市场都应有管理规定,要列入立法计划,尽快形成土地管理法规体系。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 篇3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为1.49万平方千米,其中50%以上为沙漠,盐碱地面积广大。但其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相当发达。该国有一套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将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施同时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可达到最佳效果,整个过程用计算机控制。

(1)以色列所在的西亚地区沙漠广布,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相比,其类型和成因有何差异?

(2)从自然条件考虑,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该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的办法是:乘这时中国大工业生产还不发达的时候即由国家核定地价,将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价必然涨高,由此而涨高的地价,即归国家所有。同时,又实行征收地租税。这样,就可以防止因土地价格涨高而引起的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当永绝”,而将涨高的地价和地租税转交给了国家。于是“文明越进,国家越富,一切财政问题断不至难办。现今苛捐尽数蠲除,物价也渐便宜了,人民也渐富足了。……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社会的国家,决非他国所能及的”。

材料三 在政治纲领上,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实际上却不能贯彻。……作为同盟会分支组织之一的共进会,对“平均地权”也不表赞同。他们在吸收革命分子入會时的誓词上把“平均地权”改作“平均人权”。甚至像同盟会的重要分子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是“理想太高”,不肯忠实奉行。……

同盟会组织上和政治纲领上不统一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同盟会本身包括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反满的地主知识分子等不同的社会成分所致。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第633-634页

(3)材料二表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土地纲领?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土地纲领不能得以实行的原因。

(4)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简要评述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

材料四 “开发”是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而现在,“开发”一词被戴了“紧箍”。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对优化和重点两类区域以开发为主,对限制和禁止两类区域以保护为主。

(5)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阐释应如何处理国土资源开发中的“开发”与“保护”。

参考答案:(1)差异:西亚地区沙漠为热带沙漠,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我国西北地区沙漠为温带沙漠,主要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达所致,气候干旱。

(2)问题:灌溉水源。借鉴意义:依靠科技,发展节水农业。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纲领。原因:同盟会成员成分不一,政治主张各异,一开始就有部分成员反对“平均地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失去了实施“平均地权”的政权前提;这一土地纲领不符合中国当时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

(4)①孙中山主观上是想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来“预防”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将来的“社会革命”。这在当时的中国,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空想。②实行“平均地权”的客观结果,则正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前提。因为将高涨的地价和地租税归于国家,确实可以限制封建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和对地价的垄断,使土地更适合于工商业的发展,也可使封建地主投资于工商业。因此,它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③因“平均地权”没有满足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因而在客观上也使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后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 篇4

一、把握三项原则

第一, 必须要服从经济发展。一是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工作。搞好土地利用指标的分配使用,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国家和市、县重点工程、城区建设和全县旅游基础设施用地的需要。摸清全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情况, 做到提前介入。用足用好年度用地计划, 坚持有限用地指标保重点的原则, 向符合规划、符合产业政策、高科技及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倾斜。二是盘活存量土地。对于新上项目尽量安排利用原破产国有企业或废弃地等, 同时加大闲置存量土地的处置力度, 在供地环节上尽量安排利用存量土地, 对新上马的建设项目能够使用存量土地的, 不批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三是加强用地管理。严格把好用地审批关, 极力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集约用地。同时, 对一些企业档次较低或经营状况不佳造成厂房闲置的, 可以进行调整布局, 通过协议收回后, 安排给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的企业。

第二, 必须要坚持工作创新。一是坚持实行占一补一、先补后占的原则,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尤其是对于占地较多、后备资源又比较少的地区, 更应如此。二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 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相结合。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 增加耕地面积。同时, 在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同时, 还要开展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清理工作, 摸清后备资源的底数。三是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与农业部门搞好协调配合, 做好设施农业建设指导, 尤其是对集体土地流转工作, 要掌握好政策规定, 切实把好事办好。

第三, 必须要坚持依法行政。一是梳理行政执法依据。对照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本部门的执法职责, 对行政执法依据进行集中梳理、归纳, 该清理的清理, 该废止的废止。二是制定《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分解方案》。针对各个具体执法岗位, 明确每个执法岗位的具体责任, 从局长、科长、科员都明确制定出具体的执法职责。同时, 制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每个执法岗位的过错追究责任。三是实行政务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制定《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 向社会各界公开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 作出工作服务承诺并予以公告。另外, 通过网站、电子大屏幕开辟政务公开专栏, 增加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四是强化行政过错追究。因渎职或过错造成在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案件中败诉的, 或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相关责任人必须承担直接或间接责任。

二、建立四项机制

一是落实责任机制。层层签订《保护耕地目标责任书》, 明确第一责任人。对耕地保护不力, 工作失职或违规违法, 造成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遭到破坏且数量多、影响大的, 在全县通报批评, 并限期改正, 涉及违法的追究刑事责任, 且作为任期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国土部门内部上下级管理部门之间也要签订《责任书》, 制定《保护耕地制止违法用地百分考核标准》和《考核细则》, 做到奖惩分明。二是执法监察长效机制。按照土地执法监察经常化的要求, 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监察网络, 聘请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员, 制定《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员管理办法及职责》, 全部持证上岗。三是联动机制。实行联合检查制度, 利用春初秋末违法用地多发期, 组织土地监察系统实施定期、分片联合检查或抽查,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降低土地违法发案率。此外, 利用多种科技手段, 建立土地监管网络指挥系统平台, 实现实时监管。利用GPS现代化手段实施动态监控巡查, 力争将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始发期。四是土地征用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落实征地补偿标准,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教学大纲 篇5

英文名称:Land Assessment and Land Management 学

分: 2.5学分

时: 40学时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的特性和我国土地的基本状况,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评价。

教学要求:

1、了解土地的概念以及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和耕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内容。

3、了解土地估价的概念。

4、掌握土地估价的程序和方法,并且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土地管理概述(2学时)1.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2.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3.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4.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5.土地管理体制

6.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土地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管理体制,掌握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点: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以及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难

点: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以及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第二章

土地经济理论(2学时)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3.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4.地租理论

5.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

基本要求:

把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模经济原理与地租理论 重

点:

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模经济原理与地租理论 难

点:

把握地租理论的机理

第三章

土地管理原理(自学)1.人本管理原理 2.系统管理原理 3.动态管理原理 4.管理效益原理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土地管理的四个原理 重

点:

把握管理原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难

点:

在理解土地管理的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在土地管理中如何利用土地管理的原理来管好土地

第四章

土地估价概述(2学时)1.地价的概念

2.土地估价的原则与方法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价的概念以及土地估价的原则与方法 重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价的概念以及土地估价的方法 难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土地估价的原则

第五章

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1学时)1.地租理论 2.区位理论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概念、内涵以及应用 重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难

点:

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与土地估价的关系

第六章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土地使用价值的评定(2学时)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2.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 3.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点:

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第七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一——收益还原法(3学时)1.收益还原法概述

2.收益还原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收益还原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收益还原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点:

理解并掌握收益还原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八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二——市场比较法(3学时)1.市场比较法概述

2.市场比较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市场比较法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市场比较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点:

理解并掌握市场比较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九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三——剩余法(2学时)1.剩余法概述

2.剩余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剩余法的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剩余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点: 理解并掌握剩余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四——成本逼近法(2学时)1.成本逼近法概述

2.成本逼近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成本逼近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成本逼近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点:

理解并掌握成本逼近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一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五——路线价法(2学时)1.路线价法概述

2.路线价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路线价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路线价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点:

理解并掌握路线价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二章

案例综合分析(2学时)

1.对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成本逼近法、剩余法和路线价法的综合案例进行讲解

基本要求:

回顾并且分析这五种方法,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回顾并且分析这五种方法,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难

点:

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2学时)1.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和原则 3.土地管理体制 4.土地管理活动过程 5.土地管理的方法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土地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一般过程 重

点:

把握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难

点:

在掌握土地管理一般过程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具体的土地管理实践中应用其活动过程

第十四章

地籍管理(2学时)1.地籍与地籍管理 2.土地调查 3.土地分等定级 4.土地登记 5.土地统计 6.地籍档案管理

基本要求:

掌握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籍管理的基本步骤 重

点:

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步骤 难

点:

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以及地籍档案管理是如何进行的

第十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4学时)1.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2.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3.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4.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6.土地征用

7.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重

点: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难

点: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第十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3学时)1.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2.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3.农用地利用管理

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使用管理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土地用途管制 7.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程序 重

点:

正确理解农用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使用管理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

点:

正确理解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与内容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意义

第十七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2学时)1.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2.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于管理 3.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4.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基本要求:

掌握城市土地市场及其管理手段,城市土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管理以及城市土地市场的价格管理

点:

掌握土地市场及其管理手段,包括土地出让、转让、租赁和抵押管理,土地市场交易信息管理以及土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管理

点:

土地市场及其管理的方法、程序

第十八章

土地信息管理(2学时)1.土地信息

2.土地数据的类型 3.土地信息系统

4.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5.土地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信息的概念以及土地数据的类型,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建立、实施与案例

点:

掌握土地信息的概念以及土地数据的类型 难

点: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第十九章

耕地保护管理(1学时)1.耕地资源状况 2.耕地保护措施 3.农用地转用管理 4.耕地补偿制度

5.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 6.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状况,耕地保护措施,农用地转用管理,耕地补偿制度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点:

掌握耕地和农用地的管理措施 难

点:

理解耕地的补偿制度

第二十章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1学时)1.中国港台地区土地管理简介 2.国外土地管理简介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的机构及管理方法 重

点:

了解香港、日本与美国的土地管理机构及管理方法 难

点:

了解香港、日本与美国的土地管理机构及管理方法

参考教材: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艾建国,吴群.《不动产估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估价委员会.《土地管理基础与制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4.陆红生.《土地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林增杰.《土地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执笔人:张

浅谈我国土地管理发展及问题对策 篇6

【关键词】土地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我国土地资源在城市中显得相当匮乏,人地矛盾突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利用土地资源,但同时又会对土地资源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是有限、不可再生的,如果长期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由于土地资源的综合性较大,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长,科学的土地管理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土地管理的改革措施。

1.土地管理概述

所谓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部门根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土地使用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确保土地管理的法律依据;(2)对我国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土地的数量、土壤质量以及土地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做出科学的综合评价;(3)现有土地使用情况的登记工作,确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颁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规范土地使用的秩序,督促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4)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对占用农业用地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认真落实贯彻国家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依法审批建设征地和规划用地,并及时登记;(5)建立健全土地统计制度;(6)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严格执法,查处违法使用土地,调解土地纠纷;(7)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只有充分落实这七项内容,才能保证土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1]

2.我国土地管理现状分析

2.1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土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给本来就紧缺土地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一些政府部门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导致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土地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不到自我更新。此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城市不顾国家关于土地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私自占用农业用地,造成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甚至一些政府为了提高自身业绩,将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到高新产业区、物流中心以及大学园区的建设,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给当地经济带来大幅的上升,但是却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从长远的角度看,将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发展。[2]

2.2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城乡用地的空间布局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空间形态不合理,往往是以主城区为主,采取“摊大饼”的形式进行城市扩张,这种扩张形式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很不合理,有些地方土地利用铺张浪费,而有些地方却又过度密集,造成城市交通的阻碍,对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也造成严重破坏。老城区的土地利用过密过挤,容积率低,而新城区又贪图畅通、洋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二是乡镇和村庄的形态、布局、用地散乱,土地用途和功能配置不合理,生产和生活的功能不配套,存在用地效率低下,土地大量闲置的问题。

2.3农村土地的征收征用不合理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需要对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不断完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对农村的土地进行征收征用。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土地利用范围较广,不仅涉及到城市建设用地,也会涉及到对农田的占用。虽然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的大事件,是未来更好的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对土地进行征收时,往往会给人民群众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在经济补偿和土地占用的问题上也常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纠纷。

目前,结合我国土地国家所有的形式特点,在对土地征用的补偿上采取的是不完全补偿模式,同时,国家又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土地征用的合法化,保障补偿工作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对土地的征用分为两种类型:公益性征用和非公益性征用。所以两者的补偿方式并不一样,一些土地使用者为获取更多的补偿款,往往会钻法律的孔子,使得土地管理在关于征地补偿的问题上出现漏洞。土地征用补偿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严重的拖慢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完善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3.1规范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正在发展的地区,都要从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制定的城市土地规划也要和城市整体发展要求相吻合。只有这样,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加大规划管控的力度,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在制定城市土地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同时,要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根据国家下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计划,对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进行统筹安排。此外,政府要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审批工作要求,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科学规划,杜绝乱批乱征等土地资源违法现象。

3.2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用地的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优化用地布局,将强城乡之间的用地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采用增减挂钩的政策优化城乡土地利用,依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以及建新拆旧规划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组建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共同用地项目区,在项目区内按照城乡用地增减平衡的原则进行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工作。增减挂钩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很好的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既避免了城市的不规则扩张,也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约使用,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3]

3.3明确产权,确认土地所有权主体

在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时,应该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经过几次变动,我国土地制度最终确认为国家公有制的形式,也就是说国家是土地的唯一拥有者,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允许农民将土地私自买卖和转让。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和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将国家和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归属落实到实处,按照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公平的对待国家土地所有权。明确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征地的环节,根据不完全补偿的形式,明确规定征地补偿的种类和具体金额,确认国家土体所有权的主体地位,确保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的科学管理成为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必须规范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用地的合理布局;明确产权,确认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对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科学的管理,规范土地的开发利用,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科]

【参考文献】

[1]李畅.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0).

[2]张益项,赵利斌,候雪.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剖析[J].经济师,2011(4).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土地管理 篇7

1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的几点思路

1.1 重点加强产业化对城镇建设的支撑模式。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的带动, 并且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经济的支持, 而产业对于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产业的兴盛也能够更好的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以发展优质产业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 同时建设起有效的工业园区, 并且大力发展现代性的重点产业, 包括服务、旅游、房地产等等, 这样也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 同时, 农村人口进城就业的机会也会不断的增加, 这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 从而有效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1.2 引进城乡结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城乡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以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来逐步的完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特别是在新农村改造的问题上更好坚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反对盲目的对新农村进行改造, 并且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从而有序的将城镇化建设深入到农村, 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城镇化的发展, 从而使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模式逐步的与城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特色以及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有效的将城乡发展统一的结合到一起, 也才能更好的将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和农村的各个方面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已达到区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也是城镇化发展中所重点要注意的重点内容。

1.3 注重走集约精细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要坚持资源节约、集聚发展的原则, 发展小城镇也要统一规划, 集中用地, 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 积极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以土地集约利用为重点, 发展紧凑型的城镇化, 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人口向城镇集中, 居住向小区集中, 建筑向天空集中。要坚持高品位规划城镇, 注重抓好特色专项规划编制, 做到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要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建设城镇, 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片区、每一幢建筑、每一个主题公园、每一个市民广场、每一个街景雕塑, 都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注重细节, 力求完美, 积极打造精品工程。要坚持精细化、人性化、制度化管理城市, 以市民满意为标准, 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 量化管理目标, 细化管理标准,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4 注重走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城镇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生态宜居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取向。要立足于建设宜居村镇, 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取胜。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大力发展公共生存空间, 走生态化、循环化、特色化路子, 坚持不懈地为老百姓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优美怡人的景观环境, 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 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2 城镇化格局下土地的合理利用

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 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既加快城镇化进程, 又切实保护耕地。

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 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的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 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在体系中体现城镇人均用地标准、城镇容积率、城镇土地产出效益等。

二是做好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 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 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 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 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

三是盘活存量, 注重内部挖潜。目前城镇内部存量土地挖潜空间还很大, 如低效利用的平房区、缺乏资金开发的闲置土地、未利用的存量土地、企事业单位低效利用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划拨土地等。在这方面, 许多地方通过城镇内部拆迁改造和挖潜, 为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土地, 减少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

四是把好乡镇企业用地关, 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由于城镇化的发展, 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镇, 通过城镇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 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工业集中区, 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占用过多的耕地, 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问题。

五是立体规划, 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而且具有众多优点, 如节省土地资源, 缓解中心区高密度, 人车立体分流, 疏导交通, 扩充基础设施容量, 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城镇景观, 增加城镇绿地, 改善生态环境等等。因此, 今后在我国城镇建设中, 应注重地下空间, 把开发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并逐步实施。

六是提倡旧城改造, 适度提高容积率。目前我国城镇上部空间的利用非常不足。提倡旧城改造, 适当提高城镇的容积率, 防止一哄而上建新城, 尤其是大拆大迁建新城, 是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方法。

七是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对于城镇化发展中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 必须依靠教育、法律、法规, 严格审批手续, 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严格禁止重复、潜力挖掘不够等乱占耕地的项目, 防止以城镇化发展为由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八是通过对城镇非农地整理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益。非农土地整理又称市地整理, 主要是指在城镇通过对闲置、存量等利用率低的土地及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整理, 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减少或避免多占少用、占而不用、先占后用、不批就用等现象, 另一方面改善城镇生活、居住的条件, 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九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以投资强度为手段控制企业用地规模, 是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比如对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企业根据其不同的投资额制定用地定额标准, 如果企业投资的项目不符合规定的定额标准, 可以采取核减用地规模、不单独供地等限制措施;也可以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原创型基地, 吸收过去工业小区和创业孵化器的长处, 建设标准厂房、提供公共配套设施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推出规划一体化、工厂立体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原创型经济发展新载体, 鼓励开发商进驻原创型企业基地, 租赁标准厂房取得生产经营场所。这些都是节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以配套用地来提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土地空间利用率。

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利用的关系 篇8

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可行方法就是“零土地技改”和“无土地招商”, 这种方法很多县市都在积极推行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各地实践情况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措施主要有:

1.1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储备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 排查实际情况, 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置开发利用, 从而节约大量土地资源, 使其发最大的效益。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情况。对依法应当无偿收回、闲置满2年的土地, 坚决进行无偿收回;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拍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收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土地闲置费。对闲置房地产用地特别是超过2年的, 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征缴增值地价。

1.2实行优先使用储备土地战略

在各类项目用地、建设用地选址时, 国土、招商、规划等部门及乡镇 (街道、开发区) 引导项目优先使用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储备未供土地。提高储备土地的供地率, 加快批而废弃、未供、闲置土地的盘活工作。对当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必须达到80%以上, 往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要达到50%以上。依法进行处罚因项目投资不到位造成耕地撂荒的、土地闲置, 坚决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1.3加大闲置土地挖潜力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利用迁村并点、建设农村住宅集聚区和旧城改造等形式, 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对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土地应努力盘活, 对闲置企业、乡镇旧址, 撤并学校的存量闲置土地进行复垦挖潜, 盘活闲置土地, 为一般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加速旧城改造步伐、推进“城中村”建设, 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空间。

1.4加强土地管理, 优化供地结构

对生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节能型项目, 以及拆迁安置和农民小区、重点急需项目, 优先供地;原则上不单独对投资额小于300万元的工业项目供地, 生产经营场所的获得采取租赁标准厂房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强化用地审核监管, 项目的落户、竣工、验收, 实行全过程管理, 新建用地的项目必须充分消化企业现有闲置土地, 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时, 把企业现有闲置土地面积一并核算为用地规模, 坚决核减投资强度与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供地面积。

1.5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首先, 改革土地的供给与出让方式,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应引入市场机制。进行集约经营, 将以供给决定需求的方式替代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避免工业用地的低成本无序扩张。制定严格的土地储备制度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这个制度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又一有效方式。城市土地的利用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府应该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的管制, 来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实现, 土地储备是管制土地市场与政府调控的有效手段。作为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和置换城镇内部低度利用的土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的统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也能够规范土地市场、解决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1.6整合用地, 挖掘潜力

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 整合现有土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率。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 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 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 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 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 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 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 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1.7多维发展, 拓展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应该放眼未来,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地面上的建筑高度, 通过科技技术向地下要空间。借鉴其他立体开发模式。如在一幢多层建筑中安置几个或几十个工厂或车间, 即将平面方向上布置的厂房, 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起来, 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高新区基本上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 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另一方面, 向地下空间拓展, 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

1.8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模

严格控制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 准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根据产业优势、特点诸要素, 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策, 确定城镇准确的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人口聚集所需的用地、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所需的建设用地, 从而确定合理的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对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 切实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数量。在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进行规划过程中, 不仅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 还应该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的规模, 设计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大规模、高品位, 应该讲究经济买惠、节约用地、切买可行的原则。

二、结论

城市发展与土地经济分析 篇9

关键词:城市发展,土地经济,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城市经济的发展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并逐步与国际经济运行方式接轨。同时, 土地经济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它要求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城市经济的发展来管理城市, 这是城市发展管理理念上的一次再提高。而经营城市正是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形成的。所谓城市发展与土地经济的关系, 也就是土地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经营城市的发展中, 市场经济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价格信号, 引导人们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使用效率最高的生产单位上去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而土地经济是人们依据经济观点或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 解决如何分配和利用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 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关系及因利用土地作为财产和收入来源时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通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发现, 土地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经济理论上具有四个共同的基本属性:一是中枢性。市场上联最高经济调控中心, 下联企业和每个经济细胞。市场参数是宏观决策的基本依据, 市场信号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基础。整个经济运行, 其一要以市场为中枢而开展, 没有了市场的元素, 经济活动将难能存在和发展;其二是利用土地在地域上的特殊性带来经济上的效益, 处在不同地域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二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无论是土地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都要靠市场的需求来推动。即通过需求信号, 由千百万个经营者根据自己的经营需求做出决定, 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实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需要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体现, 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要通过价值规律进行调节与分配, 市场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 它控制着市场经济的平衡, 控制着土地价格的平衡。三是竞争性。市场就是战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 同时也是土地经济的突出特点。竞争对商品当事人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平等竞争的条件是通过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育来实现的, 市场竞争以严酷的损益, 激励劳动者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效率, 迫使经营者不断地采用最新技术和经营管理。使得整个市场经济位于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 使得土地利用率达到最大量化。四是开放性。市场是向所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购买者开放的, 是向不同企业、向国内外开放的。开放是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只有开放才能搞活市场, 才能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事需求并行, 使一个城市的发展不时地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向前发展。而土地正是在经营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是开放性经济中招商引资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土地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市场经济如何发展直接影响着土地在市场上的价格, 直接体现土地利用率及土地在区域上的等级划分。然而, 土地经济中土地价格的高低, 也直接体现该城市经济发展的层次, 在土地经济中土地如何合理分配上和供求关系上, 直接影响着该城市的房地产价格, 影响着一些与房地产相关企业的发展, 当然也影响着地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市场的需求都影响着土地经济中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土地分配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其配置形式主要是由行政划拨, 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土地经济的概念在地位上和作用上得到显化, 土地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日程, 使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 充分体现了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身份。目前, 我国各地区实行土地收购储备, 并实施土地的招标拍卖, 形成了政府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 这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够盘活城市的存量土地;二是为城市建设融资;三是控制房地产盲目开发, 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 四是通过对企业的收购补偿可以使下岗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五是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做了妥善的安置。前些年由于城市要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就增大, 政府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又不能实行一定的控制, 形成一种多渠道供地的形势。这样就造成很多开发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大量屯积土地, 以求得在土地上获得利润,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 房地产公司蜂拥而上, 盲目开发, 造成大量房屋积压, 这边房屋还没有销售出去, 那边又在搞开发, 形成房地产市场的膨胀式恶性循环, 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所以, 要经营好城市土地城市政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 提高经营城市土地的艺术, 降低经营城市的成本, 保证土地市场的公开、公平、稳定运行, 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 调整好土地经济与经营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在探索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 遵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的原则。几年来, 通过我国各地方利用土地搞发展的实践可以明确看到, 经营土地和经营城市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潜力。特别是当前国家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决策, 将农民集中居住, 既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又使土地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决策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中新的里程碑。

还应清楚地看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使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 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源、资本进行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作, 才能实现城市发展资金运作的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经营土地是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 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所以, 把握和运用好土地经济与把握和运用好经营城市发展的规律是经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要经营好, 就必须先经营好土地。只有经营管理好土地, 城市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职能, 才能使经营城市的发展获得更为合理的空间和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俭, 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城市研究, 2006 (5) .

[2]汤世华, 樊风雷.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增城市1998-2003土地利用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 (5) .

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 篇10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形势严峻。本文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 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利用角度作些探讨。总体上看,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 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 分列世界第四位、第五位和第二位, 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 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 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 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 极大地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以人均年需400公斤计算 (含其他用粮) , 必须保证在2010年和2020年有1.11亿公顷和1.18亿公顷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而2004年全国耕地才1.22亿公顷。

工业经迅猛发展导致工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尤其是重型工业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大对土地资源消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继续挑战耕地资源保护。由于未来十几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净增约3亿, 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迅猛增加, 生态建设对既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持构成强烈冲击。根据测算, 以2000年为基期, 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的全部潜力为2.1亿亩, 但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束缚下, 后备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对当前高强度的耕地消耗起到缓冲, 但无法从根本上抵消耕地持续锐减态势。而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瓶颈”效应。我国土地资源供给将面临着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 但是作为人口大国, 土地资源的极度稀缺是需要深刻认识的基本国情。

1. 人均土地小国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 (11.65亩) ,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截至2005午10月31日, 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 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0%。

2. 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 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 (18.31亿亩) ;园地1154.90万公顷 (1.73亿亩) ;林地23574.11万公顷 (35.36亿亩) ;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 (39.32亿亩) 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 (3.83亿亩)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 (3.90亿亩) ;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 (0.35亿亩) ;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 (0.54亿亩) ;其余为未利用地。值得关注的是, 未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 仅占全部土地的25%。在十分有限的未开发土地中, 相当兰部分属于荒漠化等不可开发的土地, 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据估计, 目前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仅约667万公顷 (1亿亩) 。

3. 最宝贵的耕地资源极为稀缺

在全部国土中, 耕地只占14%, 且总体质量不高。在超过18亿亩耕地上, 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 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更令人担忧的是, 1996到2005年, 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 约占耕地总量的6.6%。到2004年底, 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计393.61万亩, 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

4.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据1999年遥感普查,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5.56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7.42%。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表层土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 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坏, 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也造成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的不断增加。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5亿美元, 目前, 荒漠化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 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土地利用粗放带来的弊端突出

当前在国土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 结构失衡, 存量土地粗放利用比较严重。1990至2004年, 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将近3.4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松散, 集聚性差;空间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突出。

农村建设有地的粗放问题也非常严重。2004年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 人均村庄用地达到218平方米, 比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98平方米多一倍以上。

2. 未批先建等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新增建设用地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通过未批先建、以租代征等方式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 使耕地保有量一度处于失控状态。“十五”初期, 特别2002和2003年, 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682万亩。到2005年未批先建耕地面积仍然达到30.8万亩。

3. 占优补劣造成耕地质量普遍下降

国家多次要求各地在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 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2005年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60万亩, 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08.1万亩, 虽然数量上得到补充, 但补充土地的质量上却一直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2005年当年, 建设占用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67%, 而补充的耕地有灌溉设施的只占35%。

4.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在l亿亩以上

“九五”和“十五”期间, 全国耕地被占用的速度非常快, 从1996年的到2004年, 8年内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540万亩, 耕地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扭转, 但全国耕地资源仍然非常有限。耕地在不断减少、人口却在不断增加, 按目前趋势分析, 到2020年, 我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

5. 我国未来占用耕地极限为1.5亿亩

耕地资源是无法通过贸易途径获得弥补的战略性资源。1996-2003年我国耕地净减少l亿亩, 其中建设占地高达2240万亩, 粮食从1996年的5.045亿吨, 下降到2003年4.3亿吨, 到2030年预计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按照人均年500公斤的粮食需求计算 (西方发达国家在1000公斤左右) , 需要7.2亿吨粮食。目前, 世界谷物贸易量每年两亿吨左右, 若中国可以获得1/4即5000万吨, 我国自产的粮食也必须达到6.7亿吨。假设我国平均亩产达到525公斤, 20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保有量就必须达到17亿亩, 这就意味着, 我国在未来占用耕地的极限是1.5亿亩。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安全利用的基本思路

未来20年, 要保证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安全利用, 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更加严格规范地保护资源, 从根本上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规划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l.总体目标

———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亿公顷 (18亿亩)

———年度供地总量中有偿供地的比例达到80%以上 (目前不足60%) ,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面积的比列提高到60% (目前不足30%) 。

2. 主要任务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有效保护耕地, 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经济发展用地。二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三足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作用, 在城乡用地统一市场配置建设上取得突破, 保证土地市场健康稳定进行。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交换流转速度和利用效率, 切实加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改革完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

四、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有效利用的对策措施。

1. 要更严格地保护耕地

(1) 严格保护其本农田。按照耕地的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的目标,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重点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监管体系。以建设保护, 加大投入, 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 基础工作规范化, 保护责任社会化, 监督管理信息化, 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

(2)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确定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切实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严格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有效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坚持按建设项目考核,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 确保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加快建设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 提高耕地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和国家监管能力。

(3) 搞好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建设标准, 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复垦质量。加大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4) 处理好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 保障国家生态脆弱地区治理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用地需求。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 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退耕标准和指标, 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重点做好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地区等的退耕工作, 严禁将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平坝缓坡地退耕。生态退耕地区要确保每个农村人口保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口粮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设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

(5) 加强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 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 支持农民最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重点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电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用地。

2. 要加强土地调查评价和监测

(1) 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按照统一标准、技术先进、图数一致、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要求, 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 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建立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实现土地基础数据的信息共享。

(2) 建立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渝地区、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继续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国家级开发区 (园区) 的土地利用状况、各业用地状况、集约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的监测。选择土地利用变化频繁、有技术条件的省 (区、市) , 建立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3) 加强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深化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全国土地市场运行监测预警网络和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备案等土地利用监管制度。

(4) 开展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实施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程, 开展国家八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覆被变化、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角度评价生态环境建设效果, 为农、林、水、环等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信息。建设全国重点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根本指导方针, 全面完成全国、省、市、县和乡 (镇) 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强化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 提高地 (市) 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的调控。按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 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东部地区要优化结构, 节地挖潜,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部地区要合理布局城镇和其他建设项目用地, 严格保护耕地,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在重点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基础上, 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盘活存量土地, 加强老矿山等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3) 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要求,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建立土地利用计划分类考核办法, 加强实施计划台账管理, 及时评估分析计划执行情况, 落实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农用地转用及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审查, 对违反规划、突破计划批准用地和供应土地的, 依法严肃处理。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落实建设用地预审规定, 凡不符合法律、规划、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得通过预审。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 完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部门协调机制和规划实施评估制度。

4. 强化土地产权管理

(1) 完善土地权利体系。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明确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以及各类他项权利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取得和消灭条件等, 建立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产权机制。

(2) 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任务, 及时做好国有土地产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 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 实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做好地土开发整理、土地置换中的权属管理。

(3) 建立完善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研究基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的解决途径, 建立调处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 形成一支高素质、有较高法律政策水平的专业队伍, 依法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

(4) 推进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 以县级为其础, 建立自上而下的全国土地统一登记体系, 实现土地产权信息、土地登记资料的异地查询和土地登记代理人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 全面推进地产信息公开查询服务。

5. 完善土地有偿使用

(1) 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围, 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调整土地收益支出结构, 建立土地基金制度。

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篇11

关键词:土地利用; 利益冲突;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0 前言

中国频繁暴发的土地利用冲突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难度加大、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导致依法管理土地形式严峻、农民集体与政府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手段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日趋重要。

1 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则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土地利用冲突受到经济、政治、政策和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3]。相比内部因素的不可变性,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1 各级政府规划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土地利益分歧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上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冲突,主要表现为指标数量的控制和扩张之间的矛盾。中央政府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原则,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相比征用土地的成本而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太高,地方政府更乐意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是中央政府基本国策,而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发展二、三产业经济产出效率高,而对耕地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1.2 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土地管理法》、《承包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谓的集体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有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其存在性与合理性都受到置疑。由于集体主体在法律中概念的模糊使得其土地所有权的实施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导致其主体功能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农民获得的土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也跟不上。

1.3 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集体组织和农民转让土地的权利,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政府行政垄断了土地的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而什么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征用集体土地时,一般由政府通过低廉价格从集体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出让价格出让。整个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丧失土地后面临着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困境使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被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加于农民身上。

2 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方向

土地是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的根源在于各利益集团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冲突就需要在制度上来指导,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城市地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所代表的是国务院。实际上,各项土地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中央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所共同承担的,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4]。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和制度不够完善。因此,需制定更详细土地产权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明确土地确权登记的范围、程序、条件、时限等完善政策支持;尊重确权主体地位,发挥自主作用;保证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设立土地交易平台、加大配套服务等创新措施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 统一土地市场,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土地市场进展十分缓慢,使得城乡独立、分离运行,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因此,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任重道远。首先,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5]。其次,通过法制建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公检法、纪检监察、工商、城市规划等部门联合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的力度。同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察,有效预防地方政府违法利用土地,避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

2.3 严控“占补平衡”,强化用地指标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合法争取农地非农化指标和减少耕地与基本农田规模,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非法突破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克扣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使得更多土地违法行为出现[6]。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需要“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于新增项目用地,要严格限制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

2.4 规范用地合理布局,开展土地综合治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人口大量往城郊区移动使得城市面积快速扩大。因此,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范用地行为,使其完整统一,进而形成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根据土地编制规划,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另外要整合资源,实施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 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 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的表现不一样。因此,在分析冲突在具体区域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跟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规范土地利用制度势在必行。为建立起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使土地利用冲突得以缓解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 谭术魁. 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8,22( 4) : 4-10.

[2] 于伯华,吕昌河.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概念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06-115.

[3] 贾生华,陈宏辉.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20(2):209-213.

[4] 李名峰,曹 阳,王春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 6) : 10-12.

[5] 刘志坚,欧名豪.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6( 3) : 7-12.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管理工作 篇12

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识土地管理工作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在土地管理工作中, 应该增强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思想认识, 坚持发展是第一位的, 保护土地资源必须是与坚持发展同步考虑和实施的。

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剧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2 土地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土地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 所以, 土地管理工作满足于和保障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土地管理工作必须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不能滞后, 不能脱节、更不能扯后腿。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本, 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应包含面向全国人民, 为全国人民服务, 又包含以土地管理工作者为本, 调动全员因素, 发挥全员力量, 通过全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所有土地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创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土地管理工作业绩。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要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以, 必须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那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爱护好每一寸土地。牢固树立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惜土如金, 搞好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以促进管区和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土地管理工作的实践

当前, 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两个方面的偏差:一是机械地看待和理解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总认为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和矿产资源相对而言本身就不丰富。在这样的资源国情下, 要做到既促进发展又保护资源, 难度太大。二是机械地看待和理解了“发展是第一要义”。各级政府一再强调发展是第一位的任务, 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要从资源上予以保障, 违规用地情况屡见不鲜。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必须克服思想观念障碍, 加强学习,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全面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国情, 全面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保障形势和环保形势, 土地、矿产资源应该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但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的,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2.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土地管理工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必须把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长远意识和全局意识, 把土地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土地管理工作者的具体实施, 必须提高土地管理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努力实现国家和人民满意的工作质量

2.2 正确处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管理工作要保护节约资源, 保障支持发展, 是土地管理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 既要稳妥地开发利用好土地资源, 又要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生存空间。在我国当代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的浙江省, 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非常有成效的实践。他们用仅占全国1/1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的GDP, 并在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 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保证经济更快平衡发展, 各地用地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此, 国土资源部领导多次提到, 破解资源压力的着力点要放在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创新体制机制上。一直敢为人先的浙江省在这方面又有了宝贵的探索。

2.3 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必须予以保护。

要坚决执行国土资源部征地工作“四个必须”、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和非农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的规定。要严格建设用地审批, 严禁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禁执行基本农田占用审批, 保证土地合理合法开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为发展用地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一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适当提高民生用地比例。按照有保有压、适度从紧的供地原则, 为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二是落实工业用地统一出让制度, 对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应;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 努力促进工业节约集约用地。三是加大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力度。切实做到经营性用地百分之百招拍挂出让, 合理控制单宗地出让规模, 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2.4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充分发挥规划在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中的龙头作用, 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要按照切实保护耕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安排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要求来进行, 要做好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调整, 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5 节约资源, 盘活存量土地。

要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双控”指标供应土地。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要依法处置闲置土地, 对闲置一年以上的, 要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对闲置二年以上的, 要坚决依法收回, 重新发包。四是狠抓集约节约用地, 制定得力措施, 构建保障机制, 严格项目准入,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如浙江省龙游县自今年开展对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工作以来, 已收回闲置土地8宗, 收回面积290亩, 通过重新挂牌引进新项目6个, 现已完成实际投资额3亿元;对低效用地实行分割收回等形式, 重新安排项目6个, 用地面积110亩;通过转让等形式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620亩。

2.6 严格遵守征地制度。

严格依法办事。控制征地规模,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要严格执行上级国土部门关于“四个不批, 一个保障”的规定, 并严格控制征地规模。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继续采取对典型案例公开处理和查事与查人相结合的办法, 严肃查处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全体土地管理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服从宏观调控这个大局, 认清所担负的任务, 履行好应有的职责, 坚决落实好党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同时, 进一步深入开展土地规划利用,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良好风尚,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集约型的土地利用和发展的新路子。

摘要:土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 是国家经济发展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 保护资源, 是国土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实现土地管理工作中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目标的根本保证。

上一篇:PROTOS下一篇:极限传输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