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共12篇)
土地管理 篇1
土地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问题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 始终是带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土地管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 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建设发展, 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使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 能有效抑制因随意性、盲目性而造成行为失当, 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可行方法就是“零土地技改”和“无土地招商”, 这种方法很多县市都在积极推行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各地实践情况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措施主要有:
1.1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储备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 排查实际情况, 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置开发利用, 从而节约大量土地资源, 使其发最大的效益。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情况。对依法应当无偿收回、闲置满2年的土地, 坚决进行无偿收回;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拍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收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土地闲置费。对闲置房地产用地特别是超过2年的, 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征缴增值地价。
1.2实行优先使用储备土地战略
在各类项目用地、建设用地选址时, 国土、招商、规划等部门及乡镇 (街道、开发区) 引导项目优先使用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储备未供土地。提高储备土地的供地率, 加快批而废弃、未供、闲置土地的盘活工作。对当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必须达到80%以上, 往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要达到50%以上。依法进行处罚因项目投资不到位造成耕地撂荒的、土地闲置, 坚决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1.3加大闲置土地挖潜力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利用迁村并点、建设农村住宅集聚区和旧城改造等形式, 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对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土地应努力盘活, 对闲置企业、乡镇旧址, 撤并学校的存量闲置土地进行复垦挖潜, 盘活闲置土地, 为一般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加速旧城改造步伐、推进“城中村”建设, 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空间。
1.4加强土地管理, 优化供地结构
对生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节能型项目, 以及拆迁安置和农民小区、重点急需项目, 优先供地;原则上不单独对投资额小于300万元的工业项目供地, 生产经营场所的获得采取租赁标准厂房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强化用地审核监管, 项目的落户、竣工、验收, 实行全过程管理, 新建用地的项目必须充分消化企业现有闲置土地, 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时, 把企业现有闲置土地面积一并核算为用地规模, 坚决核减投资强度与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供地面积。
1.5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首先, 改革土地的供给与出让方式,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应引入市场机制。进行集约经营, 将以供给决定需求的方式替代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避免工业用地的低成本无序扩张。制定严格的土地储备制度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这个制度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又一有效方式。城市土地的利用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府应该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的管制, 来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实现, 土地储备是管制土地市场与政府调控的有效手段。作为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和置换城镇内部低度利用的土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的统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也能够规范土地市场、解决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1.6整合用地, 挖掘潜力
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 整合现有土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率。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 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 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 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 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 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 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 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1.7多维发展, 拓展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应该放眼未来,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地面上的建筑高度, 通过科技技术向地下要空间。借鉴其他立体开发模式。如在一幢多层建筑中安置几个或几十个工厂或车间, 即将平面方向上布置的厂房, 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起来, 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高新区基本上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 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另一方面, 向地下空间拓展, 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
1.8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模
严格控制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 准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根据产业优势、特点诸要素, 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策, 确定城镇准确的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人口聚集所需的用地、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所需的建设用地, 从而确定合理的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对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 切实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数量。在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进行规划过程中, 不仅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 还应该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的规模, 设计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大规模、高品位, 应该讲究经济买惠、节约用地、切买可行的原则。
二、结论
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城市建设用地必须集约使用。土地集约化之路不能一蹴而就, 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动态过程。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高新区, 只有加强土地管理, 调整用地结构, 走土地集约化之路,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土地管理 篇2
英文名称:Land Assessment and Land Management 学
分: 2.5学分
学
时: 40学时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的特性和我国土地的基本状况,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评价。
教学要求:
1、了解土地的概念以及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和耕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内容。
3、了解土地估价的概念。
4、掌握土地估价的程序和方法,并且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土地管理概述(2学时)1.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2.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3.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4.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5.土地管理体制
6.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土地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管理体制,掌握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
点: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以及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难
点: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以及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第二章
土地经济理论(2学时)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3.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4.地租理论
5.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
基本要求:
把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模经济原理与地租理论 重
点:
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模经济原理与地租理论 难
点:
把握地租理论的机理
第三章
土地管理原理(自学)1.人本管理原理 2.系统管理原理 3.动态管理原理 4.管理效益原理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土地管理的四个原理 重
点:
把握管理原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难
点:
在理解土地管理的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在土地管理中如何利用土地管理的原理来管好土地
第四章
土地估价概述(2学时)1.地价的概念
2.土地估价的原则与方法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价的概念以及土地估价的原则与方法 重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价的概念以及土地估价的方法 难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土地估价的原则
第五章
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1学时)1.地租理论 2.区位理论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概念、内涵以及应用 重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难
点:
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与土地估价的关系
第六章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土地使用价值的评定(2学时)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2.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 3.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重
点:
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第七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一——收益还原法(3学时)1.收益还原法概述
2.收益还原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收益还原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收益还原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收益还原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八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二——市场比较法(3学时)1.市场比较法概述
2.市场比较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市场比较法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市场比较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市场比较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九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三——剩余法(2学时)1.剩余法概述
2.剩余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剩余法的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剩余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剩余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四——成本逼近法(2学时)1.成本逼近法概述
2.成本逼近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成本逼近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成本逼近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成本逼近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一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五——路线价法(2学时)1.路线价法概述
2.路线价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路线价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路线价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路线价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二章
案例综合分析(2学时)
1.对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成本逼近法、剩余法和路线价法的综合案例进行讲解
基本要求:
回顾并且分析这五种方法,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回顾并且分析这五种方法,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难
点:
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2学时)1.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和原则 3.土地管理体制 4.土地管理活动过程 5.土地管理的方法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土地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一般过程 重
点:
把握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难
点:
在掌握土地管理一般过程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具体的土地管理实践中应用其活动过程
第十四章
地籍管理(2学时)1.地籍与地籍管理 2.土地调查 3.土地分等定级 4.土地登记 5.土地统计 6.地籍档案管理
基本要求:
掌握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籍管理的基本步骤 重
点:
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步骤 难
点:
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以及地籍档案管理是如何进行的
第十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4学时)1.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2.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3.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4.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6.土地征用
7.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重
点: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难
点: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第十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3学时)1.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2.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3.农用地利用管理
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使用管理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土地用途管制 7.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程序 重
点:
正确理解农用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使用管理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
难
点:
正确理解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与内容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意义
第十七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2学时)1.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2.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于管理 3.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4.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基本要求:
掌握城市土地市场及其管理手段,城市土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管理以及城市土地市场的价格管理
重
点:
掌握土地市场及其管理手段,包括土地出让、转让、租赁和抵押管理,土地市场交易信息管理以及土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管理
难
点:
土地市场及其管理的方法、程序
第十八章
土地信息管理(2学时)1.土地信息
2.土地数据的类型 3.土地信息系统
4.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5.土地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信息的概念以及土地数据的类型,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建立、实施与案例
重
点:
掌握土地信息的概念以及土地数据的类型 难
点: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第十九章
耕地保护管理(1学时)1.耕地资源状况 2.耕地保护措施 3.农用地转用管理 4.耕地补偿制度
5.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 6.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状况,耕地保护措施,农用地转用管理,耕地补偿制度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重
点:
掌握耕地和农用地的管理措施 难
点:
理解耕地的补偿制度
第二十章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1学时)1.中国港台地区土地管理简介 2.国外土地管理简介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的机构及管理方法 重
点:
了解香港、日本与美国的土地管理机构及管理方法 难
点:
了解香港、日本与美国的土地管理机构及管理方法
参考教材: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艾建国,吴群.《不动产估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估价委员会.《土地管理基础与制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4.陆红生.《土地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林增杰.《土地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执笔人:张
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 利益冲突;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0 前言
中国频繁暴发的土地利用冲突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难度加大、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导致依法管理土地形式严峻、农民集体与政府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手段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日趋重要。
1 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则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土地利用冲突受到经济、政治、政策和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3]。相比内部因素的不可变性,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1 各级政府规划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土地利益分歧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上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冲突,主要表现为指标数量的控制和扩张之间的矛盾。中央政府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原则,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相比征用土地的成本而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太高,地方政府更乐意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是中央政府基本国策,而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发展二、三产业经济产出效率高,而对耕地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1.2 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土地管理法》、《承包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谓的集体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有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其存在性与合理性都受到置疑。由于集体主体在法律中概念的模糊使得其土地所有权的实施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导致其主体功能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农民获得的土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也跟不上。
1.3 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集体组织和农民转让土地的权利,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政府行政垄断了土地的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而什么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征用集体土地时,一般由政府通过低廉价格从集体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出让价格出让。整个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丧失土地后面临着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困境使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被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加于农民身上。
2 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方向
土地是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的根源在于各利益集团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冲突就需要在制度上来指导,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城市地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所代表的是国务院。实际上,各项土地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中央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所共同承担的,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4]。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和制度不够完善。因此,需制定更详细土地产权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明确土地确权登记的范围、程序、条件、时限等完善政策支持;尊重确权主体地位,发挥自主作用;保证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设立土地交易平台、加大配套服务等创新措施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 统一土地市场,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土地市场进展十分缓慢,使得城乡独立、分离运行,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因此,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任重道远。首先,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5]。其次,通过法制建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公检法、纪检监察、工商、城市规划等部门联合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的力度。同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察,有效预防地方政府违法利用土地,避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
2.3 严控“占补平衡”,强化用地指标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合法争取农地非农化指标和减少耕地与基本农田规模,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非法突破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克扣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使得更多土地违法行为出现[6]。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需要“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于新增项目用地,要严格限制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
2.4 规范用地合理布局,开展土地综合治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人口大量往城郊区移动使得城市面积快速扩大。因此,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范用地行为,使其完整统一,进而形成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根据土地编制规划,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另外要整合资源,实施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 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 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的表现不一样。因此,在分析冲突在具体区域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跟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规范土地利用制度势在必行。为建立起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使土地利用冲突得以缓解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 谭术魁. 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8,22( 4) : 4-10.
[2] 于伯华,吕昌河.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概念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06-115.
[3] 贾生华,陈宏辉.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20(2):209-213.
[4] 李名峰,曹 阳,王春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 6) : 10-12.
[5] 刘志坚,欧名豪.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6( 3) : 7-12.
土地管理 篇4
关键词:土地管理,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 土地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土地管理,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1 加强土地管理,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意义
加强土地管理,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 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是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结果。
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保护耕地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保护耕地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投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投入, 提高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集聚程度。城镇建设应尽量集中布局, 集约利用土地, 以减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 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 提高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了解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利用强度, 了解某一具体地块开发利用潜力, 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指导方针和对策, 合理布局用地, 制定最佳开发方案, 发挥土地利用最大效益。
1.4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土地市场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 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 能有效抑制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行为失当, 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2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 但人均耕地只有1.39亩, 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虽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但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 耕地总量在逐渐减少, 用地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1) 土地利用十分粗放, 节约集约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的粗放用地, 各地均存在滥占滥用土地现象, 没有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2) 用地结构不合理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 用地规模逐渐扩大, 有些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公路、广场、绿化用地、空闲村、空心村、闲置住宅、闲散地块大量存在;
3) 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破坏耕地、圈占集体土地炒预期、非法出租、转让土地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 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 采取“以租代征”、超占面积、未批先建、未批先用等违法手段。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 监管机制不健全, 执法监察不到位有些地方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意识淡薄, 没有建立监管机制、动态巡查机制, 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动态巡查不及时, 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执法监察不到位, 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际效果;
5) 后备资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空间不足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些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等资源均被利用, 后备资源潜力明显不足, 有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无法实现。
3 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 科学规划用地, 从源头严格把关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严格确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 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的用地项目一律不批, 从源头制止浪费土地现象;
2) 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 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 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 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投资强度、土地容积率, 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3) 要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规范土地市场运行通过土地收购储备, 使政府能够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 依法取得土地, 进行前期开发、储备以备供应土地, 真正实现土地招牌挂出让;
4)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坚持节约挖潜并重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占用耕地, 要“占多少, 垦多少”, 占补平衡。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盘活存量土地来增加土地,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坚持节约挖潜并重;
5) 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建立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可以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 通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税收, 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抑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占用土地行为,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这间接要求用地者增加投资强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加大对地下空间和建筑立体空间开发, 高效利用土地。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6) 加强监督检查, 动态巡查,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执法监察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 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 加强日常动态巡查,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 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 实施全程监管, 杜绝少批多占、未批先建、滥占滥用土地现象的发生,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使新开工项目基本不再出现闲置现象。
我们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 切实保护耕地, 加强土地管理,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径,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本。加强土地管理,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 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 我们要十分珍惜、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闲置土地, 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加强监督检查, 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土地管理 篇5
展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综合统计报表属于.【2002年考试真题】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全面调查 D:非全面调查 E:土地
2、某写字楼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65%,单位可出租面积的年租金1800元/㎡,则该写字楼单位建筑面积的年租金为元/㎡。A:2769 B:2570 C:1080 D:1170 E:时间因素
3、在计算房屋建筑面积时,层高在__m以下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等不计算在内。A.2.0 B.2.1 C.2.2 D.2.3
4、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的一种市场组织是。A:完全竞争型市场 B:寡头型市场
C:垄断竞争型市场 D:垄断型市场 E:土地
5、土地一级开发主体获得开发土地主要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土地储备机构通过方式来确定。A:协议 B:招标 C:挂牌 D:拍卖 E:土地
6、下列方法可以加速折旧的是。A:平均折旧法 B:偿还基金法 C:年数合计法 D:新旧程度折旧法 E:时间因素
7、城市规划中,对地价影响相对更大的因素是。A:地形、朝向、地质条件 B:用途、容积率、建筑密度 C:绿化、环境质量
D:面积、形状、土地使用年限 E:时间因素
8、预期收益原则可以在估价方法中得以应用。A:成本法和剩余法 B:剩余法
C:模型估价法
D:剩余法和收益还原法 E:合法性
9、土地的位置包括__位置。A.自然地理 B.社会经济 C.经济收益 D.人文地理 E.区域地理
10、《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__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A.5 B.10 C.15 D.20
11、因技术革新、设计优化等导致建筑物变得落伍陈旧而引起的减价,属于。A:自然折旧 B:物质折旧 C:功能折旧 D:经济折旧 E:时间因素
12、是收益还原法和剩余法估价的基础。A:替代原则 B:贡献原则
C:预期收益原则
D:报酬递增递减原则
E:国家实行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13、年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草案》,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范围,基本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土地管理体制。A:1960 B:1961 C:1962 D:1963 E:35%~50%
14、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之间的关系。A.人与人 B.人与地 C.地与地
D.土地使用者与土地所有者
15、在估价中要特别注意估价目的、估价时点、估价对象状况和__四者的内在联系。
A.估价原则 B.估价方法
C.不动产自身状况 D.不动产市场状况
16、小城市以下基准地价工作底图是。A:1:2000~1:5000 B:1:1000~1:5000 C:1:10000~1:50000 D:1:1000~1:3000 E:国家实行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17、成本逼近法中,土地取得费及其税费利息是以整个取得费为基数的,计息期为开发期。A:1/4 B:1/3 C:1/2 D:整个 E:合法性
18、按照马克思地租理论的观点,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位置与肥沃程度的差别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以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E:35%~50%
19、规划期内拟建设的城市用地都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主要内容不包括.【2008年考试真题】 A:城市功能分区布局
B: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 C: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
D:各地块建筑容量、建筑形态 E:土地
20、在下列区位关系中,是采矿企业地价评估时需要分析的重点。【2007年考试真题】
A:交通地理区位 B:经济地理区位 C:自然地理区位 D:商业地理区位 E:时间因素
21、关于土地估价,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__。A.采用不同估价方法评估的结果可能不同 B.不同估价目的下的估价结果可能不同 C.不同的估价时点将影响估价结果
D.不同的估价作业时间将影响估价结果
22、如果把申报地价、公告(示)地价归为一类,这种分类是按照划分的。(2006年考题)A:土地交易方式 B:土地价格形成方式 C:政府管理手段
D:土地价格使用目的 E:时间因素
23、《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申请听证的,在告知后超过__个工怍日提出听证的,听证机构不予受理。A.3 B.5 C.7 D.10
24、在产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阶段,如果市场供给增加,其他条件不变,将导致.【2007年考试真题】
A:价格升高和企业总收入增加 B:价格升高和企业总收入减少 C:价格降低和企业总收人增加 D:价格降低和企业总收入减少 E:土地
25、经批准,某企业原使用的某宗划拨土地变更为出让,同时建筑容积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个百分点,则该企业应补交的土地出让金按公式测算。
A:原使用条件下出让土地使用权现时市场价格—划拨土地使用权现时市场价格 B:新使用条件下出让土地使用权现时市场价格—划拨土地使用权现时市场价格 C:新使用条件下出让土地使用权原市场价格—划拨土地使用权原市场价格 D:新使用条件下出让土地使用权现时市场价格×30% E:合法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概算指标作为一种计价定额包括等基本部分。A:劳动定额 B:材料定额
C:机械台班定额 D:概算定额 E:税金
2、下列相关概念描述正确的有__。A.类似土地是指其所在地区的区域特性以及其影响地价的因素和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土地
B.估价期日是指决定待估土地价额的基准日期
C.容积率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整个宗地面积与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比 D.交易情况修正是指排除交易行为中的一些特殊因素所造成的交易价格偏差 E.比较宗地是指选定的与待估宗地具有替代关系的比较交易案例的宗地或地块
3、根据国土资源部35号令规定,考取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并进入土地估价机构从事土地估价业务,应当经过不少于()年的专业实践,并进行执业登记。经过执业登记的土地估价师方能在土地估价报告上签字,承担法律责任。A.1 B.2 C.3 D.4
4、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中的动态指标,不包括__。A.固定资产投资 B.价格指数 C.通货膨胀率 D.进出口总额
5、在建设项目工程的概预算中,施工定额是由以下的构成的。A:劳动定额 B:材料消耗定额 C:市政工程定额 D:间接费定额
E:机械班台使用定额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建设一条工业专用铁路线对居住区的土地价格和仓储或工业用地价格可能会产生的变化,下列判断最合理的是__。A.居住区地价上升,仓储、工业用地地价下降 B.居住区地价上升,仓储、工业用地地价上升 C.居住区地价下降,仓储、工业用地地价一定上升
D.居住区地价下降,仓储、工业用地地价持平或者上升
7、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杜能认为,某个经营者能否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主要取决于。A:农业生产成本 B:产品市场价格 C:农产品运输费用 D:社会平均利润率
E:其他产品的剩余价值
8、影响价格的建筑物的自身因素有。A:面积、结构、材料 B:临街状况
C:建筑物的年代
D:设计、设备和施工质量 E:朝向、楼层、建筑物外观
9、下列不属于超前控制方法具体做法的是__。A.公开用地审批制度
B.各项用地实行顺序排队制度 C.公开土地执法监察办法和制度 D.实行建设用地挂牌制度
10、《土地管理法》规定,有下列__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A.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B.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C.因迁移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D.因撤销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E.因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11、垄断产生的原因有。
A:规模报酬递增导致的自然垄断
B: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而导致的行政性垄断 C:大量厂商之间的竞争
D: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独有所导致的资源性垄断 E: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魅力
12、土地价格与一般物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不包括__不同。A.表示方式 B.价格基础 C.生产成本 D.形成时间
13、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包括__。A.对象选择 B.工程估价 C.对象审核
D.功能系统分析
E.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信息资料
14、下面是关于确定土地估价基本事项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在考虑抵押估价目的的同时适当考虑股权转让目的
B.在确认土地估价对象时,要遵循委托约定、估价对象实际情况和合法性进行 C.在确定估价基本事项时选择估价方法和估价原则
D.土地价格条件应包括价格时点、价格种类、土地开发程度、估价目的、土地使用年期等
E.确认估价对象的内容包括确认土地的类型、位置、范围、权利状况、利用状况、宗地条件等
15、下列资料中,()可以作为确定土地还原利率的依据。A.借贷利息率 B.存款利息率
C.各行业投资收益率 D.不动产租金资料
E.土地开发及建筑成本资料
16、建筑工程概算可采用的方法编制。A:概算定额 B:概算指标
C:类似工程预(决)算 D:施工图预算
E:取得开工许可证
17、在确定房屋建筑面积时,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包括。A:层高小于2.20 m的夹层 B:突出房屋墙面的装饰柱 C:房屋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
D:骑楼的底层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 E:无顶盖的室外楼梯
18、土地登记时,土地管理部门可以作出暂缓登记决定的情形为。A:土地权属争议尚未解决的
B:土地违法行为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
C:土地使用权转让期限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 D:提供材料不全
E:申请登记的土地不在本登记区
19、按照《禁止供地项目目录》禁止提供建设用地的是。A: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生产方式、产品和工艺涉及的 B: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禁止投资的
C:大量毁损人地资源或以土壤为生产原料的 D: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E:对须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布点的
20、城市基准地价是__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A.无限
B.各用途法定最高出让 C.基准日后的剩余 D.转让剩余
21、进口设备的CIF价格(到岸价)包含等。A:进口关税 B:离岸价
C:银行手续费
D:境外途中保险费 E:增值税
22、会计处理中,固定资产净值亦称折余价值,是指固定资产的__。A.重置价值 B.原始价值
C.重置价值减去已提折旧后的余额 D.原始价值减去已提折旧后的余额
23、下列关于《物权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中,表述正确的是。A: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B:不动产物权的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C: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D: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E: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24、营销分析是运用__技术,把不动产市场分组,从中选取需求空间较大的对象群,根据它们的需要为开发商提供建议的一种研究。A.市场营销 B.市场策划 C.市场预测 D.市场细分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土地测绘技术;土地开发管理;测绘技术应用
引言:土地测绘技术在对达到我国土地合理利用、高效开发管理的目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高效的加强土地管理效率、土地使用率,为土地的管理工作的稳定实施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采用先进的土地测绘技术。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运用测绘技术对地籍开展调查,监测耕地动态,通过实地测绘科学合理的管理土地,以提高土地的实际使用率,有利于减少土地管理的成本。土地测绘技术对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土地测绘与土地管理的关系
(一)土地开发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是人民生存发展的根本,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快速拓展,对国家耕地产成巨大影响,提高对土地的开发管理意义重大,首先,提高对土地的使用率,加强对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等非耕地的有效控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建设用地:然后,从根本上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减少耕地占有率,从而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土地,扩大耕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
(二)土地测绘技术对土地开发的地位
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中,土地测绘技术是其工作的重要手段。土地测绘工作的开展需要对我国土地目前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准确分析、包括对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实际耕地面积进行全方位的普查工作,运用土地测绘技术进行必要的测量,得出数据加以分析、依据有关制度提出规划方案,测绘技术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手段,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必要数据,为积极配合国家对土地进行开发管理的目标,应当使用更加高效、快捷的土地测绘技术。因此,正确看待土地测绘技术对外国土地开发管理的实际帮助关系,更加科学高效使用土地测绘技术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及开发潜力做出详细、准确的调查,可以保证土地管理者在对我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得到精准、可靠、完整的土地资料保障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土地管理工作中对测绘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土地资源监测对测绘技术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土地资源富饶,既是我国国力发展的根基,也同样在对土地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土地在管辖区域内的开发管理工作是进行土地开发时的主要工作目标。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土地测绘技术也得到更多的升级加强,使其在实际的使用中更加方便,提供的数据资料更加准确,做到对土地资源的监察,从而加强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对土地开发工作中的工作效率。
(二)3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3 s技术是遥感技术(R em o 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 fo mm a tion sy s tem 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 lobalposition ing sy stem 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達、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3S技术中GPS、RS、GIS各自优点充分利用并相互结合,能够快捷高效取得土地实时的信息变化及高质量的空间立体资料,然后对土地测绘数据进行完整、系统、动态的整理分析,既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减少资源的浪费。更好的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统一化管理。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项土地测绘新技术,近年来信息领域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车载导航、手机、电脑等领域,其在土地测绘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定位系统有着高精度、快速、无需点间通视就可做到高精确度对各个要素进行准确高质量的测量等优点。采用GPS-RTK技术能及时掌握其定位数据,获得极高的测绘精度。GPS-RTK技术广泛被应用,是土地空间数据的重要技术方法,为我国土地建设的科学开发管理提供高效、快捷、精准的数据支撑。
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使用的需求不断增多,进而土地在供求间的矛盾逐渐增加。土地测绘工作对我国实时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提供巨大帮助,特别在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愈发强烈的时期,土地测绘技术可以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和必要地技术支持,对我国土地的科学利用和开发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土地测绘技术可以科学高效的完成对土地开发管理的测量工作。我国土地开发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的管理分配土地资源,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向国家提供客观、科学、精准的土地信息,如:土地质量、土地数量、土地的实际使用状况等信息。土地管理工作可以对国民生活发展及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实现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充分发挥土地测绘技术的优点。
土地管理 篇7
1 当前土地现状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时刻也离不开土地资源。尽管十分珍惜和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国家也出台和制订了最严格的加强土地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办法, 现状仍然存在占用耕地、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现象。上级批转的农用地指标不足以地方建设的发展和需要。以租代征、未批先建、不批就占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不能达到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占补平衡。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实施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因此解决土地供需矛盾, 维护正常发展和社会进步, 严格土地管理迫在眉睫。确保温总理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时刻在我们每个心中警钟长鸣!人人身上都有一份责任和担子, 加强管理、保护资源是社会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更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
2 推进土地复垦和开发整理的速度和力度
在保护现有土地资源的前提下,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是最好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
(1) 土地复垦就是把原有废弃独立工矿用地, 包括: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村建设用地等进行开垦还原为耕地。通过改造治理换土等方式达到能种植农业作物的目的。在过去生产时期, 旧作坊生产模式下独立工矿业不但损坏耕地、破坏资源, 而且污染环境。对这些工矿用地进行复垦, 就能增加很大数量的耕地。通过整合治理, 确实增加了耕地指标, 就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也能补充用地指标, 成为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农村居民占中闲散建设用地也很多, 多数已形成空心村, 许多农户都千方百计向村子周围发展居住。致使村内空闲地增加, 耕地减少。有必要进一步促进村庄规划, 整合农村建设用地增加耕地, 达到少占耕地、不占耕地确保农用地不减少的目标。
(2) 土地开发整理就是在现有资源存有的未利用地, 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采用先进的手段, 当今机械作业进行开发治理、填埋、更换整合等方式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的途径。湖区有着长期未被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和沼泽地, 通过开发治理后为有效的台面和水面, 台面种植、水下养鱼、鱼粮间作。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就是最好的选择。山区存在很多的裸土地、石砾地、田坝, 通过对这些未利用土整合开发, 让本来寸草不生的裸土地、石砾石换来生机, 播下生命的种子。大大小小的田坝、沟壕进行整平填埋。零星的田坝地整理为井井有条的粮田地, 仅此净增耕地35%以上。实现了开发利用的价值, 达到增地增产增收的目的。
土地管理 篇8
一、土地整治在现有农村土地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 土地登记多头管理, 土地确权进程缓慢
现行的登记制度分散且不完善, 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从属于国土、农业、林业等不同的部门登记。土地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产权的空间布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尚未完全确权登记, 农村未在册、未承包的土地大量存在, 不利于土地整治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重新调整。
(二) 土地流转市场有待建设, 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不完整
通过土地整治, 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村庄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了农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建设用地的大范围流转, 但目前并未建立土地流转水平较高、规范化的农村土地市场。首先, 没有明确的市场主体和客体, 市场准入资格模糊不清。农村土地流转以政府管理为主, 农民无法成为流转的主体。由于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 土地流转局限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流转, 城市进入障碍较多。其次,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土地流转规模较小。相当一部分农民流转土地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 土地流转任意性较大。农民对于土地权利交易的信息较为闭塞, 土地流转较为分散, 难以集中形成规模。再次, 未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 缺乏必要的交易中介机构。由于土地承包权的商品性不明确, 缺乏历史价格, 同时由于我国农地集体所有, 不能借鉴国外土地价格, 所以造成土地流转价格比较低, 流转得不到较高的收入。
(三) 收益分配不尽合理, 缺乏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整治所获得的剩余收益分配往往是政府通过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运转带来利益分配机制的倒置。由政府主导的宅基地置换中, 地方政府、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是地方政府占用农民宅基地、获取大量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 赚取巨额土地出让收益的过程。农民被上楼或放弃宅基地到城镇生活, 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 同时城乡户籍制度的分割阻碍了农民对城市就业机会和保障福利的享有。对于农地整理的规模化经营而言, 无法保障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从土地之外获得稳定的收入, 能应对诸如年老、生病、失业、贫困等风险。
(四) 程序上政府主导为主, 公众参与不足
首先, 表现在项目的申报和审批上,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理应首先让农民了解认识并积极主动的争取项目, 但实际上主要由地方政府申报项目, 决定实施范围。其次, 在土地整治的规划上, 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在制度设计上应是参与规划主体间不断协商的过程, 但是以政府意志和规划专家思想为主导整治规划往往忽略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土地整治规划信息不畅、参与环节少, 从而出现规划的设计和农民的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再次, 在工程施工上, 主要有专业监理人员和国土部门的质检人员, 而直接利益相关者农民, 却没有最终表决权, 造成工程随意性较大、后期维护无人管理的现象。
二、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 规范农村土地权属管理, 推进农村确权登记进程
1、调解土地权属纠纷, 尽快明晰产权。
为促进农村稳定, 权属纠纷的解决首先以调解为主。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第三人或者村委会主持调解。加强村委会、村民小组调解组织建设, 必要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确保权属调整的规范性和公平性。调解无法处理的提请乡镇土地管理部门解决, 经反复调解仍未向仲裁组织机构申请仲裁, 由县农业、林业、司法、国土、信访等部门成立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仲裁组织机构, 在乡镇处理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裁定。土地纠纷当事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防止土地纠纷的再发生, 各级权属纠纷调解组织需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发生权属纠纷的当时人在纠纷处理后及时登记, 签署权属调解协议。
2、统一土地登记机构, 土地权属登记规范化。
各县村需建立专门的登记机构或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 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园地、林地等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进行统一登记, 统一接受农村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申报受理工作, 在登记过程中要求复核进行登记的土地使用权的地块大小、四至、利用情况及土地权属等情况, 加强对土地产权登记中的登记收件、勘测绘图、申报资料初审等环节的管理, 同时建立土地登记档案信息管理, 逐步形成土地权属查询资源数据库, 提高土地登记的公示效力。土地权属调整的过程中按照规划进行及时的确权、登记和颁证, 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并及时注销原有宅基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
(二)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1、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确定市场准入范围。
首先由土地整治规划确定具有流转资格的农户提出流转申请, 县乡人民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流转审批, 制定并公布流转缴纳有关税费明细, 流转双方必须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办理产权登记, 由县人民政府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等。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准入资格的确定, 以不改变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为依据, 以产权明晰并办理登记手续为前提, 允许各种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允许各种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但对土地交易的需求方特别是非直接服务于农业的企业在交易规模、经营投入等方面设置限制。
2、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参考价格。
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离不开中介组织, 建立规范有序的中介组织有利于市场型土地流转模式的培育和发展。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的交易组织机构。必须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服务网络, 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政府相关机构成立的中介组织, 其交易信息须输入到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管理, 以免土地交易的重复。二是建立土地价值评估机构。从市到县建立一套农村土地地价评估体系, 对土地权益进行合理估价, 定期公布农村土地流转的参考价格, 为集体农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入市提供符合法律法规的流转价格。三是建立农村土地融资机构。土地的集中经营和建设用地复垦需要大量的资金, 农民作为低收入者难以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 需要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力度, 允许农民将宅基地或宅基地复垦后的指标作为抵押物, 确保在土地流转中具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三) 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推进市场化的配置方式, 合理使用政府土地收益金。
土地整治中对于宅基地复垦后的建设用地指标所有权可以赋予农民, 农民享有排他性的收益物权, 可以将指标在农村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 政府作为指标交易的辅助管理者, 对交易双方进行审核、对指标进行验收, 由政府单位收取相应的交易税费, 并公布收取费用的标准。同时为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农业的发展, 在明确指标交易的收益后, 按一定的比例建立农民土地收益基金, 主要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失地农民自身的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对土地收益分配的监督、检查,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政府土地收益金的收入支出明细, 保证政府资金专款专用。
2、土地流转参与社会保障, 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以利用土地流转的价值收益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积累资金。对于将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农业生产公司、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农民, 由这些组织拿出一部分经营收益充实到农民个人养老金账户;对于放弃土地耕作权的农民, 由村集体向承包方收取租金, 土地租金除用于农民基本的生活补贴以外剩余部分注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对于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主要利用地方财政土地收益作为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 或为农民工加入城镇社会保险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除了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外, 还需增强失地农民的谋生能力, 使他们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通过建立就业培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创新机制, 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 同时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机构及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保障农民充分就业。
(四)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扩大群众参与范围
1、确保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 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官员不能只将公众参与作为获得政府“合法性”的手段而走形式主义, 而是要走出“公众参与与提高政府行政绩效、减少管理成本相对立”的误区, 把公众参与视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政务公示栏等各种宣传途径和信息公开渠道, 使群众充分认识土地整治, 从申报、立项、实施、验收各阶段准备做什么、如何做, 保障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要使群众充分参与到土地整治上来, 让项目所在地群众全程参与、全面谋划, 必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变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2、健全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
在土地整治程序的各个阶段设置公众参与的环节, 建立公众参与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政府回应制度。为确保公众对政府决策信息掌握的全面性、利益表达的有效性, 可以成立公众参与组织, 通过组织性参与克服个体参与表达无力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开展民意调查、建立公众参与网络信息传递平台,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 应在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公众参与的程序、权力和方式等制订详细规定,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立法, 为公众参与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三、结束语
土地整治应该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合理进行收益分配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推进, 时时以农民权益为重, 发挥富有创意、创见、创新、创造精神的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土地整治中除本文所提到的问题外, 还面临着农村耕地保护、宅基地管理、土地征收、土地开发等土地管理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 才能有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
摘要:农村土地整治近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文章针对在土地整治现有的农村土地管理中所面临的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村土地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鲍文, 陈国阶.破解四川省富顺县农村土地流转难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6) .
[2]、伍振军, 张云华, 孔祥智.宅基地置换增值收益分配——基于J市的案例研究[J].江汉论坛, 2009 (9) .
[3]、朱启臻, 杨汇泉, 朱健楠.“空心村”整治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理论探索, 2010 (4) .
土地管理 篇9
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 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
土地闲置是土地资源浪费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节约利用的目的。对闲置未用以及低效利用的土地加大排查的力度, 然后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对于闲置时间超过两年的土地, 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其无偿收回, 对于闲置一年以上未满两年的土地, 可以实行等价置换或者改变用途等方式, 提高利用效率。
(二) 实行优先使用储备土地战略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建设用地搁浅的现象, 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由此影响到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规划。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可以对储备土地实行优先使用的战略, 提高土地的供地率。此外, 在对土地利用项目进行审批规划的过程中, 要加大审查的力度, 对于可行性不高的项目, 切记盲目通过。对于因为投资不到位而造成土地闲置的现象, 一定要加大处罚的力度, 并且没收土地的使用权, 减少闲置土地。
(三) 加大闲置土地挖潜力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不仅对城市用地造成压力, 同时在农村也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将农村人口数量较少的村庄进行合并, 建立农村住宅集聚区对于企业、乡镇以及学校等闲置的旧址, 应该重新进行开垦利用, 盘活土地利用价值。为了缓解城市用地压力, 应该加快旧城改造进度, 推进城中村建设步伐, 由此不仅挖掘了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又有效的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
(四) 加强土地审批力度
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一定要加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对于新申报的土地建设项目, 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审批。新建项目要符合国家对土地开发的规定, 在生态环保以及投入产出方面要符合国家政策标准, 对于拆迁安置和农民小区等急需项目可以优先供地。对于新申报的项目, 一定要对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从项目的落户到竣工验收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督, 确保新建设的项目将现有的闲置土地充分的消化, 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定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
(五) 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制定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 加大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在土地使用方式上应该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节约经营, 改变以往的利用方式, 实行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式, 避免出现工业用地的无序扩张,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规范土地市场的经营秩序。
(六) 整合用地, 挖掘潜力
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 整合现有土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率。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 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 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 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 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 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 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 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七) 多维发展, 拓展空间
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形势下, 应该拓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维度, 不仅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同时在用途上发挥更加广泛的思路。在建筑开发过程中, 着眼于立体开发模式, 可以将平时平面布置的厂房车间等集中在一栋建筑中, 从而形成工业综合体, 高新区基本上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 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另一方面, 向地下空间拓展, 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
(八) 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模
严格控制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 准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根据产业优势、特点诸要素, 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策, 确定城镇准确的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人口聚集所需的用地、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所需的建设用地, 从而确定合理的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对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 切实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数量。在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进行规划过程中, 不仅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 还应该注重节约土地资源。
结语
在我国倡导低碳环保, 节约能源的政策号召下, 一定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 减少闲置土地的面积, 加大对储备用地的优化调整。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一定要秉承集约化的原则, 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科学划分土地结构。对于现有的闲置土地一定要加大挖掘的力度, 提高开发利用的效率。在城市用地方面, 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合理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开发效率, 实现节约利用的目的, 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 人们对土地资源不断的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已经呈现出稀缺的状态, 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所以要加强土地管理工作, 践行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 加大对土地的节约利用, 合理规划, 减少浪费, 从而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节约利用土地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于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节约利用,土地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方伟丽.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6) :53.
土地管理 篇10
一、土地交易指标概述
土地管理当中规划指标和占补指标是重中之重, 因此也就成为了目前进行交易的具体对象, 即规划空间指标 (蓝票) 、补充耕地指标 (红票) 和建设用地指标 (绿票) , 实际当中土地指标交易俗称“地票交易”。
二、目前各地土地指标交易操作述评
(一) 各地操作情况
1、重庆市。
重庆市是全国地票交易制度首创城市, 借助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 市政府于2008年11月下发了《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地票为建设用地指标, 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作为来源, 等量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同时, 制定了严格的保障制度, 明确了指标收益的去向及具体分配方式。2009年2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正式批准重庆市在满足刚性条件基础上可以稳步开展挂钩试点工作。至此, 重庆市的地票交易正式运行。重庆市关于指标交易总体有三大亮点, 即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先补后占”、地票交易只限于经营性用地以及持有地票是后续参加招拍挂的准入证等, 通过地票制度的实施, 更好地落实了耕地保护的责任, 更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权益。目前, 周边部分城市也开始开展相关工作。
2、安徽省。
郎溪县在安徽省内率先进行地票交易, 于2013年1月发布《郎溪县地票交易规则》, 并于同年4月顺利完成首次地票交易, 为全省地票交易制度的建立起到了试点示范效用。其所属地级市宣城于2013年8月建立市级层面的地票交易制度, 包括红票和绿票。其中红票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绿票指农转用计划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明确了地票交易价款的去向为县、区一级政府, 实行专款专用, 用于土地整治和耕地占补指标收购。安徽省地票制度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相对较为简便。
3、江苏省。
宿迁市关于土地指标交易方面的探索走在了江苏省的前列, 借助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之机, 于2012年2月出台《关于推进土地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 正式启动挂钩指标 (绿票) 和补充耕地指标 (红票) 交易。对于指标的具体来源、交易的主体、交易的流程以及指标收益的流向均做出明确规定, 目前已实施了多期指标交易, 但均在市域范围内。2014年, 江苏从省级层面研究指标交易制度。于1月下发了《江苏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暂行管理办法》, 明确了可作为补充耕地指标 (红票) 的来源及标准, 明确进行交易的唯一平台为省补充耕地交易平台, 明确了具体交易管理部门、交易费用监管部门以及具体交易服务机构, 明晰了交易的程序、规则、时段及周期等。目前该省已在2014年3月28日顺利完成了省内首次补充耕地指标的竞购工作。省会城市南京则在省一级基础上将指标交易范围进一步延伸扩展, 由一项指标变成三项指标 (红票、绿票、蓝票) , 于2014年4月下发了《南京市土地指标交易配置暂行办法》, 明确了各类指标的竞购主体, 其中区政府侧重规划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竞买, 而具体用地单位侧重建设用地指标竞买。各类指标管理方面, 以区为主, 跨区的由市一级进行统筹, 具体交易方法与省一级基本趋同。江苏省地票制度亮点在于细节更为详尽, 但对于企业持票准入方面未作要求。
4、其他城市。
湖北省鄂州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了有益的试点尝试, 先由城投公司收储农民地票, 再卖给用地企业。湖南省也将地票制度纳入全省发展战略当中, 下辖株洲等城市也正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总体来看, 各地关于土地交易指标的内涵并不一致, 土地指标的应用领域也不尽相同, 但是使用土地指标交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范围也越来越广。
(二) 指标交易的优势
1、提升了土地利用指标的运作质量。
土地指标, 一亩难求。因此有限的指标要加以充分利用, 发挥最大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各项土地指标, 公平、公开、公正, 让有实力的单位成功竞购指标, 从而提升土地指标落实的可行性, 加快土地运作的步伐, 为土地市场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促进了城乡要素的流动,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通过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 腾出耕地指标, 进而将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到城镇周围, 在满足城镇发展建设的同时, 可以给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发展资金, 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综合治理, 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3、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
无论建设用地指标的竞得主体为谁, 指标取得成本均会纳入地块前期运作成本, 为保证地块整体产出的效益, 竞得主体均为在规划设计、实际施工以及具体利用方面下工夫,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集约化、节约化发展。
(三) 指标交易存在的不足
1、耕地占补不对等。
由于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时已融合了基本农田等专项规划成果, 因此划定的农地区基本为优质农地, 因此建设占用的必然是优质地, 而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或者增减挂钩形成的耕地则未必是优质地, 目前已进行地票交易的城市, 更多的是采用等量模式, 至于等质补充操作相对较少, 因此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影响。
2、指标交易公众参与性不高。
目前, 各地操作方法中关于指标交易的主体一般为县区政府, 无论是竞购指标还是指标交易后的收益都为这一级单位, 从耕地指标的源头来说, 应该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土地指标收购时需要充分征求这两大主体的意愿, 土地指标收益返还时应给予全程公示, 不仅仅流于政府相关部门层面的监督, 应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度。
3、收益分配机制还不够顺畅。
关于土地指标交易收益分配方面, 除重庆市明确规定85%归农民, 15%归村集体外, 其他各地更多的是侧重于返还给区一级, 由区进行下一步的资金分配, 具体到农民和村集体的比例没有明确。土地指标收益具体如何分配、分配比例、透明流程、后续监督机制等等相对缺乏, 需强化制度机制建设, 确保农民收益。
三、土地指标交易展望
从土地指标交易现状来看, 未来亟须加强指标交易的顶层设计, 不仅仅是从省、市层面, 更多的是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以及相关法规的修改, 同时做好实施细则, 做好各省市的土地指标具体交易指导工作, 让土地指标交易沿正确航向前行, 充分发挥其作用, 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摘要:土地指标交易是近年来土地管理工作的一个热点, 采用此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指标的利用效率。本文通过对土地交易指标内涵的介绍, 将当前国内采用土地指标交易的做法进行总结, 指出现行土地指标交易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最后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指标,指标交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Z].2004.10.21.
[2]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Z].2008.11.17.
[3]郎溪县人民政府.郎溪县地票交易规则[Z].2013.1.26.
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开发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13-01
在城市建设发展下,我国的国土资源利用日益紧张,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开发管理是必要的,土地测绘作为土地开发管理的重要基础,以测量技术为方法,对各种土地的大小、位置与权属界址点等进行精准测量,可有效满足土地开发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一、土地测绘及土地开发管理
(一)土地测绘。土地测绘所指的是应用测量设备及仪器,对土地与附属物状况进行测量及调查。并依据土地特点,对无规则的界线给予裁弯取直,并详细测量地籍,向土地统计与登记部门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在3S技术、RS技术与影响遥感等测绘技术发展下,基础地理信息越来越完善,数据测量越来越精准,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土地测绘作为快速发展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耕地动态的跟踪调查、土地详查与地籍调查等方而,已成为土地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因此,在土地开发管理当中,实施土地测绘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二)土地开发管理。土地开发管理所指的是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的城市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目标与用途进行确定,并采用经济、行政、工程技术与法律等方法,对土地运用状况给予调查、改造与治理,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改善人们居住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开发管理内容在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下不断发生变化,应根据当地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并全面分析比较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土地开发管理的主要口的是将可用耕地的总量维持在动态平衡下,实现土地结构的合理化运用,并合理控制用地建设,把开发整理出来的耕地弥补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增强土地的可利用率,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3S技术、R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测绘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土地测绘精度,我国所掌握的地理信息越来越精确,土地开发与管理工作也更加贴近实际。这些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土地资源普查、耕地动态跟踪调研以及地籍测绘等工作领域,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与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改进土地管理工作质量意义重大。
新常态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开发管理的内容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坚持优化调整,要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土地制度,健全土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正确处理坚守土地资源红线与保障科学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控土地消耗規模,保持良好的土地资源管理秩序。同时要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自觉接受法律约束,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划管地用地,依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切实杜绝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各项工作。要强化保护意识和集约节约用地思维,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节约管理,注重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切实降低消耗强度,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土地规划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土地开发管理工作,而准确高效的土地测绘又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主要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具体来讲,土地开发管理与土地测绘之间的关系如下:土地测绘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选址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址时主要根据城市、城镇、村庄的整体规划及调研分析测量完毕后切记用标石标出关键点的高程和坐标。
三、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土地测绘应用
(一)土地开发管理实施中的土地测绘应用。土地测绘系土地开发管理中主要流程之一,它通过土地测绘信息的比对和验证体现自身应用价值。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结合我国的土地政策来评估开发管理方案是否科学,是否便于实施。通过还原地区人口、土地、环境等数据分析当地发展状况,以期优化调整土地开发管理方案,保证地区生态平衡。精准的土地测绘数据能够厘清土地权属问题,为编制科学规范的土地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根据近些年建筑结构特点来分析,园区建筑和构筑物必须打桩。目前,园区内尚未发现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异常等特殊情况,也不存在压覆矿床和文物的可能性。通过测绘获得的这些信息为合理开发与利用园区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二)土地资源检查及审批中的土地测绘应用。在我国国土资源检查中,其检测及调查难度较大,运用土地测绘中的RS技术,可有效动态检测土地的利用状况,便于土地利用状况的及时更新,以实现国土资源有效检查。在土地规划审批当中,土地测绘能为其提供需要的数据及资料,并与国家及地方上的土地利用图进行比较,查看土地开发的规划方案合理与否,并促进土地开发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另外,运用不同时期的测绘资料,可有效掌握城镇建设速度与规模,合理分析人口、环境与土地资源间的管理,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确保土地及环境间的持续发展。
(三)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土地测绘应用。在土地开发管理当中,加强信息系统技术建设是必要的,而土地测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为土地开发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土地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包含地籍管理信息、土地管理系统与土地数据库等,而土地管理系统可对土地给予调查、统计及登记,向地籍管理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而地籍管理系统则可广泛用在城镇土地管理当中,例如农村地籍的管理系统、城镇的地籍管理系统与时域的地籍系统等,提高土地管理水平,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四、结束语
土地管理 篇12
1 土地测绘质量控制的原则
1.1 预先准备原则。为了保证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 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确定测绘方案和工序, 对测绘工作中需要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 保证仪器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并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校验工作, 保证测绘的精确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为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质量最优化原则。测绘质量是土地测绘工作的基本要求, 测绘获取的数据信息是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依据, 所以在测绘工作中, 需要确保测绘的质量。制定完善的测绘质量控制体系, 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熟练操作各种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并且具有质量意识, 工作态度认真, 才能够保证测绘质量。
1.3 数据真实性原则。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先进的测绘仪器和技术已经在测绘工作中开始应用。土地测绘工作是一项比较精细化的工作, 对于测绘数据的精确度和真实性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在测绘工作中, 一定要确保测绘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精确性。
2 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因素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测绘人员是测绘工作的执行者, 所以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测绘工作的质量。在土地测绘工作中, 部分测绘人员由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工作态度不认真, 在测绘工作中, 没有严格按照测绘规范的标准操作, 定位不精确, 测绘报告编写不规范, 测绘方案不完善等, 直接影响到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 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2 测绘方案不规范。土地测绘工作是一项对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工作, 所以为了保证测绘质量, 需要提前制定好测绘方案, 明确规定测绘方法。但是有些测绘人员在制定测绘方案时, 没有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只是套用其他方案, 所以在实际测量时, 会与方案出现冲突, 由此影响到测绘质量。
2.3 测绘仪器落后。测绘仪器是测绘工作中的重要设备, 一切测绘工作的进行都需要依靠测绘仪器。有些测绘单位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测绘仪器的更新较慢, 或者缺乏日常维护, 导致测绘仪器本身的精确度水平不高, 直接影响到测绘工作质量。
3 土地测绘质量控制措施
3.1 提高对土地测绘质量的认识。土地测绘质量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 影响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测绘质量, 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基础保证, 更是测绘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再完善的质量标准与操作规程、再先进的仪器, 若测绘者不重视质量, 有法不依, 其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3.2 测绘方法的提升和控制。在进行土地测绘作业前, 应当认真分析测绘项目的特点, 科学、合理的确定测绘方案, 使整个工作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同时, 根据测绘项目的不同, 要制定不同的测绘方案, 在方法和方案上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争取在改进测绘工作质量方面做出贡献。
3.3 测绘仪器的优化和控制。测绘设备是测绘工作的基本工具,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测绘结果的精准度。首先根据测绘工作的实际需要, 选择适合本次测绘的仪器设备, 确保仪器设备的质量, 从有质量保证的固定厂家引进设备, 测绘作业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要定期对其进行护理。此外, 应当关注测量仪器的更新, 尽可能的选用先进的测量仪器, 并优化当前自身的测绘方式。
3.4 测绘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在测绘过程中必须要对被测场地的环境给予重视, 依据周围环境变化进行数值对比和分析, 适当调整测量方法, 规避周围环境对测量工作的影响。
3.5 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 要做到自查。自查是保证测绘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 测绘人员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作业方法, 对完成的任务要及时地进行自我检查, 一旦发现遗漏或错误, 必须立即改正。
其次, 要对测绘结果进行一级检查和二级检查。一级检查是在测绘人员自查、互查的基础上, 由作业组的专职检查人员, 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定, 对测绘成果的全部内容进行细致、全面地检查。二级检查是在一级检查合格后, 由测绘单位的质量检查机构的专职检查人员所进行的最终检查。
3.6 测绘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改善。测绘工作人员是测绘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其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测绘工作的质量。为了更好的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 加强对测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测绘技能, 在测绘单位的用人原则上要因材适用, 根据人才专业能力和技术强项, 发挥人员的最大效能, 提高团队整体质量, 使其能在岗位中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
结束语
土地测绘是进行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获取测绘数据信息的情况下, 才能够更加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测绘质量是土地测绘工作中的重点, 只有保证测绘数据的精确性、真实性、完整性, 才能够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为了控制土地测绘工作质量, 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完善测绘方案的设计, 引进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 测绘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操作, 最大限度的确保测绘质量, 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土地测绘获取相关数据信息, 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土地测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各种先进的测绘仪器逐渐应用于土地测绘工作中, 但是由于操作方法或者客观条件的限制, 会对测绘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对于土地开发整理中土地测绘质量控制的原则已经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于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土地测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测绘,原则,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婷.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5, 18.
[2]蔡建忠, 李功益, 姜水明;张向琪.浅析如何在土地测绘工作中进行质量控制[J].地球, 2012,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