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情况统计

2024-08-06

专利情况统计(共7篇)

专利情况统计 篇1

摘要:对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集中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了比较,并基于技术重点、申请人、申请量等信息按照我国与美、日、欧等申请人情况进行了归纳分类。通过对产业趋势、热点的掌握与分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燃料电池,动力

0 引言

中国专利制度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我国专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直接例证就是专利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专利保护工作逐步加强,专利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迅速增长[1]。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其开发水平已成为推动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专利保护制度导致了专利信息的产生,从而产生出大量的专利文献信息资源,并大大丰富了整个社会的资源种类和总量[2,4,5,6,7]。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飙升,以汽油、柴油作为发动机燃料的汽车成为石油资源消耗的第一影响因素。而石油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储量越来越少,而且其作为能源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地球带来的温室效应也日益显著。我国是石油消耗大国,近年来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每年汽车产销量都在快速增长,因而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也逐渐增加。在全球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大形势下,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开展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0年10月,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只有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产业化等工作,才能力争在未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体系。

1 涉及电化学电池的专利申请量分析

电化学电池在国际专利分类表(IPC)中归为H01M,被定义为“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方法或装置”。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一直采用国际专利分类表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主题进行分类,1996年6月17日,中国正式向WIPO递交了加入《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的加入书》,并于1997年6月19日生效。自此,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的成员国。笔者按照国际专利分类的规定对我国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进行了相关统计,所采用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

图1给出了从1995-2009年这15年间在中国进行的电化学电池领域(H01M领域)的专利统计数据。由图可见,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逐步深入,我国在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从1995年的317件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 6244件;不仅如此,从2000年开始,该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09年,仍然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对于电化学电池的专利技术保护成为行业共识,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各类申请人均希望通过专利权的形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法律保护并进一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图1分析可以发现,涉及一次电池的申请量在整个电池领域的申请中比例不高,这与其应用场合和自身不可循环利用的弊端紧密联系。以锂二次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增长后,从2006-2007年的峰值开始下降,这与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由锂电池转移到燃料电池具有直接关系,随着对锂电池各个构成部件的研究深入,锂电技术已经得到了全面发展,早已实现工业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移动电源乃至电动汽车各领域均已实现商品化。与上述二者不同的是,燃料电池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从2006年开始与二次电池的申请拉开差距,在2009年已经达到了3277件。这说明电化学电池中,燃料电池已成为行业研究热点,各类申请人都希望通过专利保护形式把握住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主动权,为其后期的工业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整个电池领域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构成专利申请不同电池种类的申请比例却在发生变化,各类型电池的申请情况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这与电池行业中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实际发展历程十分吻合,也证明了国人专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

2 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现状(图2)

截至2011年3月,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涉及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专利申请分别达到了38716项、19812项和21130项。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专利申请从1990年的71件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8656件,增幅近122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且年均增长率保持稳定。纯电动汽车专利申请自2006年进入第三次高速增长期,专利申请公开滞后的情况下,于2009年创下历史最高的1748项,表明纯电动汽车专利申请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在经历了1998年至2004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正处于技术调整期,年专利申请量稳中有降,保持在2500项左右,反映出其现阶段发展受到技术瓶颈限制。

3 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区域分布

表1给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与中国专利申请国家区域分布表。从表中数据可以判断:1) 全球范围内,日本和美国在新能源汽车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中均占据前两位;中国在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有原创优势但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中的原创水平过低;中国与美国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2) 国外技术强国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华布局力度;国内各领域还存在技术趋于分散的问题,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3) 动力电池技术的专利申请分布与纯电动汽车相似度高,中国近年发展势头迅猛[3]。

4 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申请人分布

图3给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申请人分布的统计情况,从该统计图可以判断:1)日本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集团优势,丰田公司独占各个技术领域的申请量首位;2)国外重点申请人积极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国内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领域缺乏行业领军企业,高校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具有明显优势;3)全球动力电池行业中,日本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内还需要扶持专业的动力电池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3]。

5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主题分布

表2给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与中国重点与热点技术比较表。由表2给出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1) 三大新能源汽车技术全球发展重点均倾向于控制技术,电池材料与电力驱动也同时受到关注;2) 中国在追随全球技术发展重点的同时,还选择了一条与之具有差异的技术发展路线,两方面兼顾发展,抢先对外围非核心技术进行布局;3) 国内外均共同关注动力电池材料技术的研究,国内申请人提前开始外围技术专利布局。总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同属于采用电能作为主要动力源的新能源汽车,其在横向上均涉及三大关键性技术,即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动机技术以及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3]。

6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电化学电池、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中相关技术点的分析,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与相关主管部门指定的发展规划,可以预知使用电化学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几年的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动力电池技术成为全球及中国发展重点;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全球与中国的技术发展应基本保持同步,解决电池材料问题将是未来发展重点;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燃料电池技术是重点,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将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而对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笔者认为比能量、比功率以及电池材料技术的解决将成为突破其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涵盖的主要类型、关键技术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电化学电池的专利申请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够为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发展热点,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编著.《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现有技术与新颖性》[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李建蓉.专利信息与利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3]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态势分析报告[J].专利统计简报,2011(18).

[4]吴汉东.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产权[J].中华商标,2007(5):9-14.

[5]冯丽艳.专利价值评估中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方法[J].商业会计,2011(3):46-47.

[6]杨景海,王红梅.超额收益法在企业商誉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探析[J].商业会计,2011(3):55-57.

[7]唐艳,商誉价值评估: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27):11-13.

2011年度西安市专利统计分析 篇2

2011年, 西安市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1689件、9725件、6303件, 最具创新含金量的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最大, 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跃居第二。2008年至2011年以来, 西安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为56.51%, 特别是201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上一年增长62.89%, 增长率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位 (见图1) 。

2 西安市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

2011年西安市专利授权量突达到9274件, 增幅为15.39%,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授权量分别为2738件、5533件和1003件;西安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 比去年上升2位。四年来, 西安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为54.05%, 特别是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上一年增幅高达65.84%, 跃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见图1) 。

注:文中年均增长率计算均使用几何平均法。

3 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 发明专利占据主导地位

2011年西安市三种专利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申请量分别为11689件、9725件、6303件, 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约占42%, 专利申请结构相比上年同期 (37%) 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稳固了发明专利的主导地位, 专利申请质量进一步提高。

4 西安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成为知识产权创造主力

2011年, 西安市企业专利申请量猛增, 达16921件, 创历年来最高, 较上一年增长62.50%, 占西安市专利申请量的61.05%;其中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526件, 较上年增长了89.21%, 占职务发明总量 (11069件) 的58.96%, 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机关团体的总和, 成为发明创造的主力,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日益突显。

5 西安市专利有效量增长速度较快, 其中发明专利有效量在全国十五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六

专利有效量是指报告期末处于专利维持状态的案卷数量。2011年, 西安市专利有效量达到24888件, 较上年增长31.67%, 是2008年的3倍;其中, 发明专利有效量大幅增长, 达到7060件, 较上年增长48.35%, 比去年上升一个位次;2008—2011年以来, 西安市专利有效总量和发明专利有效量分别年均增长43.85%、47.48% (见图2) 。

6 西安市专利密度逐年增长, 增速加快

专利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出地方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与地方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就2011年西安市专利受权量 (9274件) 和西安市年末常住人口 (8.4741百万人) 的关系来看, 西安市专利密度 (每百万人拥有专利数) 为1094件/百万人, 较上一年增长14.8%。2011年西安市总有效密度为2936件/百万人, 比上一年 (2241件) 增长31.01%, 是2006年 (565件) 的5.2倍 (见图3) 。

福建省企业专利状况统计与简析 篇3

我省十分重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2011年发布“十二五”规划中强化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 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013年出台专利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3-2015年) , 提出全省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显著提升, PCT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2015年印发福建省专利运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提出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出台《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有效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包方式拓展、丰富和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内容和供给品质, 以求精准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知识产权服务,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据主体地位, 而专利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企业的专利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其技术创新动态。因此, 展开我省企业专利状况统计与分析, 明晰企业专利动态, 对有关部门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下一步相关政策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据与统计方法

(一) 数据来源与范围

为落实福建省专利运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5-2017年) 提出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增质提效”的精神, 本文以2011至2015年8月我省企业专利申请授权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对我省企业五年来的不同类型的专利申请、授权情况与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为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企业专利增量提质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二)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对定量和拟定量两种方法对省内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专利文献的外表特征来进行统计分析, 也就是通过专利文献上的部分著录项目如申请日、申请人、有关指标如专利数量、同族专利数量、专利引文数量等来进行统计分析, 并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有关统计数据的变化进行解读, 以取得动态发展趋势方面的情报。

2. 拟定量分析方法对专利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和挖掘, 明确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结构和分布、核心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三、福建省专利现状

(一) 福建省专利发展趋势

福建省2011年-2015年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据如下表所示:

单位:件

表1是2011年-2015年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以及各类型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对比。表1数据可以看出每年的申请和授权专利数据都在上涨, 2015年的涨幅巨大。

截至2015年12月底, 全省共存有有效发明专利17868件, 同比增长36.85%, 有效发明专利量居全国第14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695件, 同比增长35.70%, 居全国第10位。

2015年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351件, 同比增长3.85%, 居全国第8位。

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专利授权与申请占比趋势图。

图1展示了5年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专利的授权量与申请量的比重的变化趋势, 由图可以看出虽然三种类型专利的申请、授权量都在逐年增长, 但实新型和发明两种专利的申请授权占比相对稳定, 变化不大, 。这体现了几个方面问题:一是福建省专利文献撰写、专利代理等专利服务行业能力并没有随着专利代理量的增长而快速提升;二是国家专利审查制度日益完善和严格;而外观设计出现了快速增长则体现了企业在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研发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二) 福建省企业专利授权量趋势

如图2所示, 截至2011-2015年, 我省企业专利授权量稳步上升并趋于平缓,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缓慢,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增长快速并趋于稳定, 外观专利授权量涨幅较大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三) 各市企业专利授权量趋势

各市在前几年的飞速发展后提升量趋于平缓, 泉州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福州、厦门、泉州专利实力排名前三。其余各市与前三相比, 差距较大。

福州、厦门、泉州企业发明专利实力远胜其他设区市, 其中泉州实力略弱但发展迅猛, 福州、厦门起点较高, 发展平稳, 其余各市需在结合本市市情下提升发明专利实力。全省的实用新型专利增幅平缓并有下滑趋势, 福州、厦门、泉州实用新型专利实力胜于其他设区市, 漳州略有优势。除泉州、厦门增长迅速外, 各市的外观专利增幅平缓, 三明、莆田将外观专利作为主要增长点发挥了一定的区域优势。

四、国民经济分类的专利授权量情况

全省企业5年来专利授权量按照国民经济分类后的数据表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制造业的专利授权量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分类, 此外,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这2个行业的专利数据变化较大, 可见这2个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 各市企业分类型专利授权量

依照上表2, 将目测比重最大的制造业抽取后利用其他行业专利数据形成图3行业年专利授权量趋势。

从图4中可以看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这2个行业的年专利授权数据快速增长, 涨幅远超其他行业, 此外, 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年专利授权数据的涨幅也比较大, 这说明这几个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政府政策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正在提升, 并且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正在快速加强。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数据曲线起伏, 说明了2013年该行业研发出现了一定的瓶颈, 2014年有了一定的突破, 专利数据得到了回升。

(二) 制造业总体态势

从表2看出, 制造业所拥有的专利授权量占据年专利总授权量的绝大部分, 但随着其他行业的专利授权量的增长, 制造业拥有的专利授权量比重在逐年降低 (如图5) ,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发展, 制造业的拥有的专利授权量比重将会逐年降低, 但制造业还将占有最大的比重。

五、总结

(一) 福建省专利授权特点

截止2011年至20115年8月期间, 福建省专利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总体呈增长态势, 各设区市发展态势不均衡。

福建省总体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为23.01%。各设区市发展态势不均衡, 体现为年授权总量排名前三的则一直是泉州、厦门、福州, 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前三依次是福州、厦门、泉州, 三者之和超过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84%, 其他各设区市拥有量非常低。总体来说是沿海一带设区市优胜于内部, 东部专利事业发展快于西部。

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专利授权集中在制造业。

制造业年均专利授权量占全省年均总授权量的90%以上, 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这2个行业的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较大, 这2个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 建议

1. 提高地市专利信息运用、服务水平,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专利服务。

针对实新型和发明两种专利的申请授权占比相对稳定问题, 目前我省对专利申请的各项政策力度很大, 极大刺激了申请量的增长;提升专利技术含量、提升专利文本撰写能力, 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 加强企业内部、专利代理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储备, 是提升专利授权占比的主要措施, 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引导, 让社会公众更加重视专利的作用, 让更多方面人才投身专利服务行业。

2. 依据设区市自身特点, 加大政府扶持和企业研发投入, 打造特色发展模式。

针对省内制造业产业发明专利授权东西、沿海内地两极分化严重, 大部分市处于平均线以下的问题, 建议各市根据自身地区特质, 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利用后发优势, 有针对性地部署地区发展目标, 强调聚焦和发挥比较优势,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以相对优势产业为契机, 推动其快速发展, 从而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协调推进, 最终在省内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行业协调发展格局。

摘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拟定量分析方法对福建省企业专利文献进行量化、统计, 明确近几年福建省企业专利整体的发展状态和地市区域特色, 并做出相对的简析与建议。

关键词:福建,企业,专利,统计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2]李鹏.大型国有企业专利竞争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 (3) :30-35.

[3]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状况报告[R].2013

[4]李忆, 马莉, 苑贤德.企业专利数量, 知识离散度与绩效的关系*--基于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14, 33 (2) :194-200.

中国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统计分析 篇4

电动车的研发始于近200年前,比内燃机车要早。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于1837年获得美国专利,电动火车于1840年获得英国专利。但是后来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汽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电动车却因电池技术障碍难以突破,发展缓慢。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迫于石油危机和汽车废气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电动车才被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从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出发,积极促进本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全球各大汽车公司也纷纷投入巨资开展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时代正在到来[4,5,6,7]。

面对飞速发展的电动车技术,本文根据国家专利局公布的相关数据资料,在宏观上对我国电动车领域1985—2010年批准的11 012项专利进行统计和分析,考察26年来我国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研发状况。

1 分析与结果

1.1 电动车领域专利增长情况

对国家专利局1985—2010年间公布的11 012项电动车领域的专利进行统计。从表1可见,26年间,最初几年电动车领域的专利较少,如1985年批准的专利仅有1项,是浙江大学的“电动自行车电机”专利,属于实用新型;1999年批准的专利首次突破100项;随后几年电动车领域的专利数量急剧增加,专利数量累计达11 012项。

注:数据下载于2010年10月份,2010年的数据为当年1—10月份的数据

从专利类型上看,26年间的发明专利累计达2227项,实用新型累计达6 035项,外观设计累计达2 750项。可见我国电动车领域的专利大部分为实用新型,占总量的55%;发明专利最少,占20%;外观设计占25%。

图1给出了1985—2010年间我国电动车领域三种类型专利的增长情况。从图中可见,实用新型专利从1999年开始急剧增长,当年是上一年的1.98倍;外观设计专利也是从1999年开始加速增长,当年是上一年的1.83倍;发明专利的数量增长略微滞后,从2003年才开始急速增长,当年是上一年的2.03倍,实现倍增。总体来看,1999—2007年是电动车领域专利增长最快的9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8%,增长了18倍。可见,最近几年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各省市对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研发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电动车领域的研发成果显著,取得了大批专利,但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发明专利数量较少,仅占20%,而80%的专利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1.2 电动车领域机构专利情况

对电动车领域专利的所有者进行了统计,其中机构专利为4 345项,个人专利为6 667项,个人拥有的专利多于机构拥有的专利。在机构专利中,有发明专利1 145项,实用新型2 054项,外观设计1147项。表2给出了中国电动车领域拥有专利最多的40个机构。总体来看,拥有电动车领域专利的机构可以分为5种类型:

一是汽车企业。其中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最多,共拥有专利84项,发明专利为35项。比亚迪的专利主要涵盖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电机控制、电池、充电器、混合动力、制动系统等,绝大部分专利为近几年取得。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有专利50项,也都为近两年获得,其中发明专利40项,专利内容主要涉及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东风汽车公司共有专利24项,主要涉及混合动力汽车、电动客车和电动观光汽车,其中发明专利仅有2项。万向集团共有专利23项,主要涉及电池装置和电动观光汽车,其中发明专利仅为3项。然而,我国汽车企业与国外汽车企业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上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共获得46项中国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2项,主要涉及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共获得26项中国专利,全部是发明专利,主要涉及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电池及充电装置。美国通用汽车共获得18项专利,全为发明专利,其中有12项专利涉及混合动力汽车。韩国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共获得16项专利,全部为发明专利,有10项专利涉及混合动力汽车。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的汽车产业界对新兴的电动汽车技术及其可能对汽车产业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电动汽车的专利研发亟需产业界的参与。

二是国内大学。如清华大学自1995年至今拥有专利26项,包括19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和1项外观设计,主要涉及混合动力汽车。北京理工大学拥有专利22项,包括17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项外观设计,主要涉及电池装置和电动客车。东南大学拥有专利53项,但仅有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其余为外观设计,其中电动车显示仪表板的外观设计就达48项。由此可见,我国大学在电动车领域并没有发挥出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三是一些科技研发公司。天津市松正电动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主要涉及到电动车控制系统。天津市松正电子有限公司拥有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主要涉及到电动车控制器。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获得专利13项。

四是电动自行车企业。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专利67项,主要涉及电动自行车及其零部件。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共有专利49项,主要涉及电动自行车。中港合资企业宝田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拥有专利63项,全部为电动摩托车的外观设计。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台湾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获得专利51项,主要涉及到电动摩托车。

五是儿童用品公司。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的专利多达187项,但大多数专利与儿童电动车相关,其中发明专利仅有6项,外观设计高达161项。东莞先豪电器玩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拥有专利28项,其中实用新型16项,外观设计12项,主要涉及电动代步车和儿童电动车。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不同类型的公司和企业积极参与电动车的专利研发,并取得了大量的专利,但是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较低;而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理工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并未在电动车领域专利研发上发挥作用并形成优势,特别是实力强大的产业界如国内大型汽车企业还未真正参与到电动汽车的专利技术研发中。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各大汽车公司本应该成为电动车领域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却双双缺位,造成了目前我国电动车领域技术研发实力不强、水平较低的局面。

1.3 电动车领域专利的地域分布

对电动车领域专利所有者的地址进行了分析,其中我国地址中,具有大陆地址的专利为10 171项,台湾地址的为439项,香港地址的为29项。国外地址中,具有日本地址的专利为208项,美国地址的为76项,韩国地址的为35项,德国地址的为23项,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地址的专利为31项。

表3给出了电动车领域专利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分布情况。其中浙江省最多,达2 224项;其次是江苏省1 909项;第三是广东省1 078项。这三个省总计5 212项,占大陆地区专利总数的51.2%。其后依次为山东、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安徽、四川、福建、湖南、重庆,这13个省市占大陆地区专利总数的41.3%;余下15个省区仅占7.4%。

浙江省专利最多的地区是台州市,共有617项;其次是金华市432项,杭州市354项,宁波市235项,嘉兴市199项,温州市159项,湖州市105项,共有7个市的专利超过100项。这些地区是浙江省电动车专利的主要研发基地。江苏省专利最多的地区是无锡市,共有435项;其次是苏州、常州、南京、泰州、徐州,这些城市的专利均超过100项。这些地区是江苏电动车专利的主要研发基地。广东省专利最多的地区是深圳市,共有329项;其次是广州207项,佛山143项,汕头138项,东莞102项。这些城市是广东电动车专利的主要研发基地。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浙江、江苏和广东已经成为我国电动车领域技术研发的核心基地,另外山东、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已经形成了我国电动车专利研发的聚集区。

2 结论与讨论

2.1 结论

通过对国家专利局26年来公布的11 012项电动车领域专利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总体上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电动车领域专利增长迅速,但是发明专利较少。26年来平均增长率为35%,特别是1999年以来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8%。从专利类型上看,实用新型为55%,外观设计为25%,而发明专利较少,仅占20%。这表明虽然我国电动车领域的专利发展较快,但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不足。

(2)电动车领域专利研发机构众多,但是研发实力较弱,创新主体严重缺位。从电动车领域专利的研发机构来看,可以分为汽车企业、国内大学、科技研发公司、电动自行车企业和儿童用品公司5大类。尽管许多公司和企业积极参与电动车专利的研发,且拥有较多的专利,但是都集中在低端领域,专利技术水平较低;而国内大学、科技研发公司在高端电动汽车领域的专利研发上表现不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界,除比亚迪、奇瑞、东风汽车和万向集团之外其他企业的专利极少,绝大多数汽车企业没有专利。总之,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汽车产业界在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研发中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创新主体严重缺位。

(3)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研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和广东已经成为我国电动车领域技术研发的核心基地。从电动车专利的地区分布来看,高度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北京、天津7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已经形成了电动车专利研发的聚集区。其中浙江、江苏、广东三省的专利超过半数,表明在电动车领域,经济发展越强的地区,其技术研发实力越强。

2.2 讨论

虽然我国从“八五”期间就开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十五”期间实施了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了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近10年来我国在电动车领域取得了大量的专利,但是我国电动车领域的专利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专利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发明专利少。我国企业的专利绝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电动自行车等低端领域,且多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类专利,发明专利极少。我国企业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动汽车等高端领域拥有的专利较少,发明专利更少,且主要集中在国内新兴的民营汽车企业,如比亚迪和奇瑞。

二是个人专利多,机构专利少,反映了我国很多企业的专利意识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再者专利研发主体以个人为主很难适应大科学时代技术研发的要求,毕竟个人研发受到技术力量薄弱和研发资金匮乏的限制。

三是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汽车企业所拥有的专利较少。我国理工科大学较多,但是除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极少数高校之外,绝大多数大学均未参与到蓬勃发展的电动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之中。理工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其创新动力源的作用和产学研协作服务社会的功能均未很好地发挥出来。在汽车产业界,大型国有汽车企业的专利数量极少,没有发挥出产业界在技术创新中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产业界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长期以来,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手中。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但是受到技术壁垒的极大限制,国产汽车和国内的汽车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改变我国汽车产业严重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尽快抓住电动汽车这一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另外,我国在传统内燃机汽车上的研发投入少,负担轻,正好可以全力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变劣势为优势。因此,政府、大学和产业界必须紧密联结起来致力于电动汽车的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国家已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通过“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进一步加大电动汽车科技研发投入,组织实施《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8]。目前,我国已有16个省份宣布打造电动汽车产业基地,40多个城市将其列入重点发展产业,很多城市都制订了购买电动汽车享受高额政府补贴等产业政策[9]。

但是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府-大学-产业三螺旋模式中,目前大学和产业界缺位,没能构成政府、大学和产业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三螺旋创新体系,以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尽管政府发展电动汽车的热情空前高涨,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设立了大量的基金和专项用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但是从本文的分析来看,我国的高校和产业界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当前亟需建立以国家为保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持;以大学为创新主体,解决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研发基础专利;以产业界为主体,解决应用问题,构建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最终通过政府-大学-产业相结合的三螺旋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

摘要:以国家专利局公布的电动车领域的11012项专利为研究对象,对26年间(1985—2010年)该领域的专利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我国在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状况。26年来电动车领域的专利授权数量增长较快,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5%;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北京、天津7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已经形成了电动车领域专利研发的聚集区。但是我国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研发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技术含量低,发明专利少;二是研发能力弱,主要以个人研发为主,大企业和大机构的专利研发较少;三是创新主体缺位,专利研发的产学研合作不够,高校和汽车产业界在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研发中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专利,电动车,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EB/OL].(2011 -01 -24).http://www.cnpc.com.cn/ etri/qydt/.htm

[2]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2

[3]陈清泉,詹宜君.21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6

[4]CHAN C C.The state of the art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J]. Proceeding of IEEE,2002,90(2):1-9

[5]RIAZENMAN M J.Engineering the EV future[J].IEEE Spectrum, 1998,35(11):18 -20

[6]曾斌.世界电动汽车发展动态[J].中国机电工业,2002(9): 15-17

[7]田美娥.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与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89-91

[8]科技部.电动汽车“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EB/OL]. (2011-04-21).http://finance,jrj.com.cn/industry/2011/ 04/2103239787586 - 1.shtml

专利情况统计 篇5

关键词:论文,专利,计量统计分析,科技创新力

引言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断[1]。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扩大, 引进吸收和科技创新成为了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所谓科技创新就是对新知识、新技术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动态过程, 它是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直接源动力, 也是衡量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2]。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科研单位、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优化资源配置, 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 超前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有效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 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一直是人事工作者较为棘手的问题, 而且国内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研究较少, 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一般都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3], 虽覆盖面广, 但评价体系繁琐复杂, 评价时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且评价周期长, 不利于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评价工作的开展[4]。专利和论文作为科技产出中的重要指标, 其拥有量可以反映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 也是科研院所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拟运用统计计量法对专利和论文的刊表量、引用量以及等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概括,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科技投入力度低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设立, 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区域分布设立。而且, 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 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低水平重复, 各科研单位在自身封闭的系统内活动, 多学科交叉项目较少, 造成有限科技资源极大的浪费, 也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低。

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但国家财政一直以来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都处于较低水平, 仅占农业GDP的1%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 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这极大延缓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5]。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 难以集中使用, 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条件, 基础设施, 科研力量以及经费资助方面, 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1.2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科技成果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一般型农业科技人才相对过剩, 外向型、复合型以及高尖端人才缺乏, 尤其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前沿领域的人才高度缺乏。人才结构分布不均, 高中级农业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省部级农业科研单位, 而县, 乡 (镇) 的高级农业科技人员则极其缺乏[6]。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 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进展。

由于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 致使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 尤其是高新技术自主创新领域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 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在成果结构上, 单项技术较多, 综合性、集成性研究成果较少;在提高产量方面的技术较多, 农业功能拓展性成果少;低水平重复技术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成果少[7]。

2 论文、专利产出在创新能力分析中地位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论文的数量可以直接反应出该科研单位、科学家、机构或地区科学产出的能力。论文影响力, 即论文的被引用频次, 可以间接的反应该科研单位在科技交流中的作用, 也反映了科研成果对该地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8]。所以, 科技论文产出是评价科研主体创新能力真正价值和质量的重要体现。

专利也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区域科技核心和经济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出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 又能映射出科技成果的转化潜能。而专利的质量和专利转化能力, 是城市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看出, 专利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的科技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 科技论文及专利可以准确的反映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同时, 对论文和专利统计, 可以有效降低科技创新评价的投入、评价周期较短。若能客观、全面地对科研单位论文和专利进行评价, 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间的差异, 才能有效地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及经济的发展。

3 论文、专利计量统计评价体系的分析

3.1 论文、专利计量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推动国家/地区, 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 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目前农业科研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力、研发成本、知识产权、绩效及文献计量等方面, 共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组成[9]。虽覆盖面大, 但统计周期长, 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 指标中对论文和专利的统计, 只注重数量的分析, 而在发表论文、专利的学科分布、基金资助情况以及论文、专利的引用情况等方面的统计研究较少。在评价方法方面, 农业科技统计方法较为单一, 且未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出公益性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间的总体差异以及科技产出发展趋势。

3.2 论文、专利计量统计及主成分分析

3.2.1 科研单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所构建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反映农业科研院所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包括论文、专利产出的5个一级指标, 并一级指标之上, 对进行分析构建二级统计指标 (见表1) , 从而构建适合农业体系科研活动客观实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在二级指标方面, 主要是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中, 科技产出中论文、专利数量、质量以及学科分布、发展趋势进行设计。

3.2.2 主成分分析

为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一般都会设定多个指标, 这也导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为把原始指标组合成较少的综合指标, 仍能较好的反映样本各指标的变化, 所以引入主成分分析, 以减少信息的损失。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下:

用F1的方差表示第一主成分, 若F1不足以表达原指标的信息, 则构建第二主成分F2, 并依此类推分别构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3.2.2. 1 主成分模型

其中a11....., apm为X的协差阵R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X1, ...., Xp是原始指标的特征向量值。

3.2.2. 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先对样本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 再计算原始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R表示各测评指标间的相似状况, 发现各原始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程度。计算R的特征值λ、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Q和因子载荷矩阵A。

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小确定主成分个数, 并用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A计算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则:, 最终求得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最后由主成分方差值及其方差贡献率构建综合评价函数方程, 并得到不同地区的综合评价值F, 确定不同地区、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小结

农业科技创新涉及指标较多、资料收集难度大, 统计过程较为复杂, 因此, 对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难免会对指标的选取兼顾不全。若涉及指标较少会影响科技创新评价信息的完整性, 但涉及指标过多会增加统计难度。本文以论文、专利等角度探讨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 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当然, 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指标是否能完整的反映科技产出信息, 能否科学地反映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彭生.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5, (7) :29-32.

[2]陶化冶, 张鑫, 张岩, 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3 (31) :257-260.

[3]袭著燕, 迟考勋, 杨阜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设计理论框架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5 (31) :39-44.

[4]李强, 韩伯棠, 斋立新, 等.公益类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测度体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1) :19-22.

[5]刘恩平.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4) :363-368.

[6]林伯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3 (3) :54-59.

[7]贾树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1) :11-13.

[8]杨华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6) :115.

专利情况统计 篇6

专利资产评估是促进知识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一环,对规范专利交易行为、推动专利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专利资产评估常用的方法是收益法[1]。而收益额是收益法中的重要参数之一。采用利润分成率来测算专利资产收益额则是常用的一种实用方法。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利润分成率是收益法在专利资产评估中得以恰当运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在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确定方法,以求进一步提高专利资产评估的质量。

1 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现有确定方法评析

利润分成率反映专利资产对整个利润额的贡献程度。在目前的评估实践中,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确定主要有以下两类方法。

1.1 经验数据法

利润分成率确定为多少合适,目前有不少经验数据可供参考。例如,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引入技术价格分析,认为利润分成率在16%~27%之间是合理的。在挪威召开的许可贸易执行协会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利润分成率为25%左右比较合理。美国认为一般在10%~30%之间是合理的。我国理论工作者和评估人员通常认为利润分成率在25%~33%之间较合适[2]。

上述各种确定利润分成率的经验数据均来自于实践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问题是上述数据的范围均较宽,在这一范围内如何选择某一合理的比例数据比较困难。在实际评估操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遵循原则,且受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对被评对象的了解程度不同的影响,造成对利润分成率的选择标准不一,极大地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信度。

1.2 要素贡献法

所谓要素贡献法就是根据构成生产经营的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贡献,从利润中估算出专利资产带来的收益。例如,我国理论界通常采用“三分法”,即主要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三大要素:资本、技术和管理。这三种要素的贡献在不同行业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对资金密集型行业,三者的贡献依次为50%、30%、20%;技术密集型行业,依次为40%、40%、20%;一般行业,依次为30%、40%、30%;高科技行业,依次为30%、50%、20%。[3]

从表面上看,这种确定方法统一了选择标准,具有可操作性。但如果是同一行业中所有企业的所有专利技术一律采用相同利润分成率的话,则该方法显然已失去了科学性的基础,根本无法反映不同专利技术之间的差异,不能体现不同专利技术在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贡献的差别。

2 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方法

综上分析,考虑到不同专利技术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笔者认为,只有对每一项被评估专利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其利润分成率才是科学、合理的。

专利资产价值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及风险因素。其中,风险因素对专利价值的影响主要在折现率中体现,其余三个因素均可在分成率中得到反映。因此,对被评估专利应该从上述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确定最终的利润分成率。此外,笔者还尝试将集值统计方法引入模型的计算,创建了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具体方法如下。

2.1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主要受前述三个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三个因素,还应按照其内在的因果、隶属关系进行分解,形成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认为,影响专利资产价值的法律因素通常包括专利资产的权利属性及权利限制、专利类别、专利的法律状态、专利剩余法定保护期限、专利的保护范围等。影响专利资产价值的技术因素通常包括替代性、先进性、创新性、成熟度、实用性、防御性、垄断性等。影响专利资产价值的经济因素通常包括专利资产的取得成本、获利能力、许可费、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等。[4]根据上述分析,可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目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当衡量各指标对目标的贡献时,应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权重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专家调查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区间打分法、特征向量法等。

2.2 专家评价的集值统计处理

对被评估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程度的判定,应该按照表1所列明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鉴于专利资产评估专业性较强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借助专业的力量,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价,最后还应对不同专家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于如何进行综合评价,朱红文等提出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5]。由于利润分成率的各项影响因素均属于定性指标,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估算品牌实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经验判断程序化、量化,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真实值的数据,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但模糊综合评价法简单地将专家的意见用一个确定数或模糊数的某个隶属度来表示却是不合理的。实际上就等于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就将指标的模糊性提前去掉了[6]。并且该方法还无法衡量在专家参与的情况下专家们判断的准确度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可以利用集值统计这一模糊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评价。

集值统计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推广。经典统计在每次实验中得到相空间的一个确定点,而集值统计每次实验中得到的是一个模糊子集。因此,可以利用集值统计处理不确切的判断,而且方便地集中了多种不同意见,减少了专家判断中的随机误差[7]。在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高低程度进行评价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以及专家具有的知识、经验的有限性,使专家们没有把握对每项因素做出精确判断。于是专家在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高低程度给出的是一个区间估计值,记为[u1(k),u(k)2],其中k表示专家k,分成率较高的用该区间上较大的数值u(k)2表示,分成率较低的用该区间上较小的数值u(k)1表示,u(k)1≤u(k)2。若有 n个专家,便可以得到 n个判断区间值,从而形成一个集值统计序列:[u(1)1,u(1)2],[u(2)1,u(2)2],……,[u(n)1,u(n)2]。指标评价的计算式可以证明为 :

u¯=12k=1n[(u2(k))2-(u1(k))2]/k=1n[u2(k)-u1(k)]

利用上述方法除了获得u¯以外,还可以通过计算置信度获得专家们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判断的把握程度。置信度(b)的计算公式为:

b=11+g

其中:g=13/k=1n[(u2(k))2-u¯)3-(u1(k)-u¯)3]/k=1n[u2(k)-u1(k)]

g越大,b越靠近0,说明对指标的评价越离散,反映了专家整体上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程度的把握程度越小。反之,g越小,b越接近1,说明该指标的评价值越集中,反映了专家整体上对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高低程度的把握程度越大。

2.3 分成率调整系数的综合评定

根据专家们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和权重系数,确定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调整系数。其公式为:

Ζ=i=1nwiui

式中:Z——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调整系数;

wi——第i项指标的权重;

ui——第i项指标的评价值。

最终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调整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分值越高,说明分成率越大,反之,说明分成率越小。

2.4 计算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

根据被估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取值范围及调整系数,可最终得到分成率。其公式为:

R=Rm+(RM-Rm)×Z

式中: R——待估专利技术的分成率;

Rm——分成率的取值下限;

RM——分成率的取值上限;

Z——分成率的调整系数。

上式中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取值上限和下限可以根据前述经验数据予以确定,也可以通过分析参考企业数据来确定取值范围。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BM公司是我国冶金行业领域装备制造的大型骨干企业,现该公司准备利用WY产品制造专利作为出资与DFDZ公司设立新公司,生产和销售WY产品,特委托评估公司对其拟出资的WY产品制造专利进行评估,为其出资提供价值参考意见。本项目评估方法为收益法,其中收益额的确定采用利润分成率法。

3.2 利润分成率的确定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该专利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由于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分析中的一种实用又简洁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故这里采用该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估人员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职业判断,构建判断矩阵并确定层次总排序权重见表2。(因篇幅限制,本处计算过程从略)

(2)专家评价的集值统计处理。

本评估项目聘请7位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该专利技术利润分成率的高低程度进行评价,再按照集值统计模型进行处理。由于擅长领域的不同,故专家们对其熟悉且评价把握程度较大的因素给出的是区间较小的评分,对其熟悉但评价把握程度不大的因素给出的是区间较大的评分,而对于其不熟悉的因素则不评分。7位专家的评分及集值统计处理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专家们对各项指标评价的判断把握程度均高于0.98,说明专家们的判断意见较为一致。

(3)分成率调整系数的综合评定

Z=0.1226×0.6423+0.0747×0.75+……+0.0126×0.5167

=0.6352

(4)计算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

评估人员根据相关经验数据,分析确定被估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取值范围为25%~33%,则利润分成率计算如下:

R=25%+(33%-25%)×0.6352

=30.08%

4 结论

笔者所构建的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方法是对利润分成率确定方法的优化与发展。该方法与现有的确定方法相比,具有自身的优点:

(1)虽然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有时也是在经验数据范围之内来确定某一比例作为最终的利润分成率,但与经验数据法相比,这种确定方法并非是定性的估计,而是采用数学模型,经过科学计算后的结果。这大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使得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估算更为科学、精细。

(2)与要素贡献法相比,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通过具体分析被估专利来确定利润分成率,其计算结果能够反映不同专利技术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不同专利技术在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贡献的差别。这充分说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比,集值统计可以处理不确切的判断,而且方便地集中了多种不同意见,减少了专家判断中的随机误差,真正实现了模糊指标的量化。

摘要: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的现有确定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将模糊数学方法引入利润分成率的计算,创建基于集值统计的专利资产利润分成率综合评价法,并通过案例探讨该方法在评估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专利资产,评估,利润分成率,集值统计,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董晓峰,李晓英.对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方法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119-125

[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R].北京: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8

[5]朱红文,赵海林.技术型无形资产利润分成率评判模型的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02(3):21-23

[6]孔峰.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2

专利情况统计 篇7

关键词:光催化,二氧化钛,专利分类号

本文中所用到的专利分类号是指根据《国际专利分类表》并采用国际统一的专利分类方法对专利文献所进行的分类。《国际专利分类表》(IPC)是根据1971年签订的《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编制的,是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为世界各国所必备。为了更好的满足不同类型使用者的需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1999-2005年对国际专利分类表进行了改革,将第8版IPC分成基本版和高级版两种版本,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采用IPC高级版。本文对专利的统计主要是基于WIPO在2005年8月出版的第8版IPC高级版的英文文本翻译的版本。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使用。

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主要特征是带隙的存在。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明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都是纳米微粒与纳米固体的基本特征,使得其呈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半导体粒子具有的性质时期具有更强的还原及氧化能力,从而具有高的光催化活性。纳米Ti O2光催化材料是当前最有应用潜力的一种光催化剂。Ti O2作为耐久的光催化剂已经被应用于处理各种环境问题上。文献表明,Ti O2对于破坏微观的细菌和气味是十分有用的,另外,还可以使癌细胞失活,对臭味进行控制,对于氮的固化和对于清除油的污染都是十分有效的[1,2,3,4,5]。Ti O2本身的性质导致其在诸多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效果,鉴于其在科研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现实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笔者在专利库中纳米Ti O2光催化剂进行检索统计,采用分类号的形式进行统计,对在专利领域纳米Ti O2光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应用趋势的国内外差距等进行总结。

1 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检索准备

根据数据库收集的文献量及分布特点选择如下的专利库进行检索,其中中文专利数据库选择CNABS数据库(中文专利文摘数据库,China Patent Abstract Database,以下简称CNABS),该数据库收录了1985年至今全部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是首选的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外文专利数据库选择DWPI数据库(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简称DWPI),该数据库是汤姆森科技公司开发的商业数据库,涵盖了各技术领域,提供各种分类的信息,同时人工改写了摘要等信息,收录了1948年至今的包括八国二组织在内的45个国家和组织的专利文献。考虑到所分析主题的特点,采用了以关键词(纳米/nano+and氧化钛/Titania/Ti O2/titanium oxide and光催化/photocatal+)为主进行检索。

2 本文中涉及到的相关分类号

A61L9/00:空气的消毒、灭菌或除臭;

B01J:化学或物理方法,例如,催化作用,胶体化学;其有关设备;

B01J21/00:包含镁、硼、铝、碳、硅、钛、锆或铪的元素,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催化剂;

B01J35/00:一般以其形态或物理性质为特征的催化剂;

B01D53/00:气体或蒸汽的分离;从气体中回收挥发性溶剂的蒸汽;废气例如发动机废气、烟气、烟雾、烟道气、气溶胶的化学或生物净化;

B82B3/00:超微结构的制造或处理;

C01G23/00:钛的化合物;

C02F: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09D1/00:基于无机物质的涂料组合物,例如色漆、清漆或天然漆;

H01L31/00: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其零部件。

3 纳米Ti O2光催化材料的专利分类号统计分析

对DWPI的检索结果中的分类号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世界专利申请中,Ti O2光催化材料的分类号主要按组成成分分在B01J21下,其次是按照催化剂的形态制备方法等分在B01J及C01G下的其他分类号下,再其次是关于应用的C部以及A部的分类号,从分类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主要是用于污水处理领域(C02F)、气体污染物的净化等环保领域(B01D53),以及空气的抗菌处理等(A61L)。

由于检索结果中中国专利比重较大,为了了解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领域在世界其他国家专利的主要分类号情况,以了解该领域世界专利的研究方向,排除了检索结果中中国专利后对其分类号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除中国专利以外的世界专利对于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分类倾向于以催化剂的形态进行分类(B01J35),可见世界专利纳米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侧重点与国内不尽相同,经过分析,可能是因为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形态可以决定光催化材料的活性、光催化剂的后续分离程序、以及光催化材料的用途等,所以主要按照催化剂形态进行分类。其次才是按照催化剂的组成进行分类,将其分类到钛的化合物以及钛的氧化物作催化剂分类号下(C10G23和B01J21)。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专利中相当部分专利被分到了B82B3的分类号下,该分类号是关于超微结构的制造或处理,说明了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领域在超微技术领域有不小的发展,这是在统计国内专利时并未发现的专利分类号,可见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较为鲜见,或者是国内在该方面还未申请专利。与图1全部专利统计结果不同的是,除中国外的世界专利分类号统计还包括了C09D1和H01L31的分类号,这两个分类号是关于涂料和电磁辐射敏感材料方面的应用,在涂料方面的应用在中国专利中也有一定比例,而电磁辐射方面在中国专利中却很鲜见。因此,从两个图的统计结果以及对比结果,可以对中国及世界在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发展方向窥见一斑,中国专利制度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于专利的重视使得中国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之首,然而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量的专利集中于某些应用领域而对新的领域并未及时研发探索,中国在这些领域与世界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同样对中国申请的分类号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中国的相关申请除了按主要含氧化钛的成分进行分类外,水污染治理的分类号比重占第二,再次说明中国更加侧重于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在水污染的治理方面的研究,而对于该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次之,同样,中国相关专利申请也体现了国内在气体污染物的净化等环保领域,以及抗菌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4 结语

虽然在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领域中国的申请量已局世界之首,然而,国内主要是将该材料应用于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抗菌等领域。而反观国外的专利,已将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应用于在超微结构的制造或处理领域以及电磁辐射等新的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保及健康的不断重视,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和相关应用技术还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现有工业化的制备方法,而由于现有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如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极、以及电子材料、实现自清洁能力的设备、以及光催化反应器等领域。中国的专利起步虽然晚,但其发展潜力是不可预估的,虽然与世界存在着些微差距,但随着国人对知识产权的愈发重视,该领域的专利技术的飞跃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高濂,郑珊,张青红.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材料科学与工程出版社中心,2002:1-289.

[2]张晶,张亚萍,于濂清,等.纳米二氧化钛的水热制备及光催化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0,42(9):6-9.

[3]李红娟,何唯平.纳米二氧化钛分散性能与光催化活性研究[J].涂料工业,2010,40(1):24-28.

[4]张烨.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6,5(4):57-60.

上一篇:比赛方案下一篇: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