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知情权电子商务

2024-05-31

消费者知情权电子商务(通用9篇)

消费者知情权电子商务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 我国网络购物成交额达到了1281.8亿元, 同比飙升128.5%, 是2003年的66倍。据估算, 至2011年, 我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060亿元。然而, 网络购物在具有了方便、快捷等优势的同时, 又暴露出了假货泛滥、维权难的另一面。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08年费者申诉十大热点》网络购物首次被列入年度消费者申诉十大热点。做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阵地, 网络购物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 各国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经济模式, 这些问题极大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心, 从而影响这一产业的壮大。

二、电子商务模式中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知情权

问题的根源在于交易双方的沟通不利, 即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了解不全面、准确, 双方信息不对称。订立合同就是双方意思全面表达、沟通、协商, 最终达成一致即合意。在传统经济下这一沟通渠道较为成熟, 完备和顺畅, 消费者可通过眼看、手摸、鼻闻、耳听、嘴尝等感官判断, 但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 交易双方互不谋面, 沟通只是通过网络或电讯手段, 对于标的物的了解完全依赖于卖方提供的图片和介绍等方式。然而, 因拍摄角度, 光线, 显示色差等原因造成的客观“失真”和经营者趋利避害, “避劣就优”故意不介绍商品的一些影响购买因素经常使消费者陷入电子商务的迷网中。如消费者购买了新型空调扇, 收到货后才发现:要达到其所宣传的各种功能必须与冰箱配套使用, 而消费者又没有冰箱, 只能将其做为普通电扇使用。而这一使用前提在经营者的商品介绍中并没有说明, 如若说明了这名消费者就不会购买了。现在商品没有质量问题, 不符合现有的“三包”和退换货规定, 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因此在电子商务模式下, 消费者更加处于劣势:1、更易受经营者的视听轰炸广告的诱惑作出冲动消费的决定;2、对商品情况的了解更加被动不易;3、茫茫商网中, 孤独应战, 势单力薄, 维权无权, 有权不明。正如“梁慧星先生的总结:现代化大生产, 科技的发展, 经营者在商品交换中处于显著优势地位,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已不可能判断其品质, 生产者、经销者广泛运用各种广告和宣传手段推销商品, 使消费者实际上处于盲目状态, 只能任凭其摆布。而这种消费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可能会使市场发生“逆向选择效应”, 出现劣质产品充斥整个市场, 而优质产品无处存身, 劣胜优汰的反常现象, 导致交易萎缩, 市场失灵等严重后果, 形成类似“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同时消费者意识到在商品交易中可能存在虚假信息, 就会对消费信息进行核查, 这样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效率下降, 从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指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 生产者的利益, 只有在能促进消费者利益时, 才应加以注意”。只有当消费者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才能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才能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对消费者的保护应当予以充分地重视。

《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基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要内容来维护消费者利益。消费者权利与传统民法上的权利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因为消费者权利是以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为基础的, 其目的在于对消费者的弱者地位予以补救。日本学者北川善太郎认为:“现代民法从具体人格的区分保护出发, 摒弃了抽象的形式上的平等, 追求实质上的自由平等。”在消费者享有的众多权利中, 知情权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 如果没有消费者知情权, 就没有以消费者知情权为前提的消费者选择权、安全权等多种权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时, 都涉及到了消费者知情权, 这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法制完善的重要标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知情权做出了明确规定: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 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 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但是这些规定是基于传统消费模式的, 显得过于原则、简单, 且法律的有限性与实践的多样性使得这种列举型规定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下消费者的知情需要, 因此在新的经济模式下需要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知情权保障机制。

三、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措施

1、通过严格经营者法定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知情权落实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涉及到经营者的说明义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 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提出的询问, 应当做出真实、明确的答复。”但是此条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者强制说明义务, 经营者所承担的是向消费者说明的被动义务、软性义务且仅在消费者提出要求时才负有说明义务。而从经营者强制说明义务的内涵来看, 其说明义务则是必须的、主动的、强制性的, 不履行这一义务要产生不利的法律责任。而且, 经营者强制说明义务是以义务角度为出发点、以硬性的法律规定为要求的, 与现行法律所规定的是有明显区别的。

电子商务的远程性、虚拟性决定了在该领域中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必须凭借强制性手段。如欧盟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 要求供应商缔约前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明白的、可理解的、确定化的信息, 内容涉及合同前, 合同中和合同后。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电子商务指令》和《远距离销售指令》。如《电子商务指令》规定供应商对消费者负有信息告知义务, 包括“供应商的名称;供应商的设立地址;与供应商迅速、直接、有效地沟通的联络方式;如果某项服务内容须经当局许可, 则须注明有关主管当局的联络方式;涉及规范性管理的行业, 须注明供应商所在的专业协会或类似组织的名称, 并注明其所获得的专业资格以及授予该资格的成员国的名称。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对此也有详细、明确的规定。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该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将“消费者要求经营者提供”改为“经营者应当提供”:经营者信息、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交易信息 (包括交易条件和交易流程, 消费者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取消交易, 交易信息查询, 价格信息, 物流处理信息, 退换货处理信息等) 、投诉程序信息、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并且这些信息应该是以真实充分, 便于理解, 易于获得为原则的。

2、建立冷静期制度赋予消费者无因反悔权

无救济则无权利。即使在消法修改中完善知情权内容, 强化经营者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 这些规定仍然可能跟不上商品的层出不穷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日新月异。此外目前大量消费纠纷所涉及的验货标准、格式条款等问题,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以及《产品质量法》对于这些虽作了明确规定, 但这些规定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冷静期”制度, 赋予电子商务消费者以“反悔权”。

(1) 冷静期立法规定。冷静期制度是指在交易合同成立后, 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无条件地取消合同, 而不必承担违约责任。其中的“一定期限”就是冷静期, 又称为冷却期、犹豫期。由于电子商务较之现实购物, 消费者获得信息完全依赖于经营者,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多国立法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试用商品并无条件解除合同的权利, 即规定了“冷静期”。冷静期制度最早来源于英国1974年的《消费信用法》, 适用于信贷交易;《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构建了冷静期制度, 给予消费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因任何理由取消合同的权利。在我国《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和北京市工商局制定的《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有类冷静期制度, 但这些和已有的“三包规定”一样要么是限定了商品种类要么是附加了条件, 还要求消费者承担举证责任, 证明因为商家带来的重大误解而受到欺骗。这显然不足以保障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权益, 引导和约束经营者行为。冷静期制度最具价值的就是赋予了消费者的“无因反悔权”即在远程交易中的消费者在合理期限内“无条件”退货的权利。

(2) 合同自治与权利法定、经营者利益与消费者权益的博弈。现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商家推出“无因退货”, 如淘宝实行的卖家自愿参加的“消费者保障服务”承诺“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营销手段。那么法律有没有必要把消费者商品交易的反悔权从“合同自治”升至“权利法定”?即反悔权是由当事人继续自治约定还是由法律作出强行规定?“个人对订立契约之本身虽有其自由, 但并不表示其订立契约完全出乎自由意志而为”, “此种不平等议约力现象, 只要因经济地位不平等所致, 不但为社会本位的法律观念所不允许, 亦非国家综体经济秩序所能容忍, 因此形式的契约自由, 不得不借法律规范加以限制, 以免浪费社会财富, 并避免财富的不当分配, 此亦为法律进步之必然趋势”。限制合同自由的主要表现为强制性合同的大量出现, 其中, 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是对意思自治原则在一定范围内的否定。然而消费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可能滥用冷却期制度所赋予的反悔权从而侵害到合法经营着的正当权益。在这场消费者知情权与经营者利益的博弈中, 应该坚定的选择维护消费者权益, 为了维持权利和利益的平衡以保证公平, 也更为了实现和维护冷静期制度, 法律可在具体制度设计上给予必要限制:适用范围、时间、特殊商品的排除和经营者的免责事由。

3、完善ISP商的保障义务。

ISP商即平台服务提供商, 在电子商务竞争中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其对知情权的保障意义渐重。 (1) ISP商的信息披露义务。如前所述主要是经营者真实信息的认证和提供。ISP不参与具体交易, 因此对于在其平台上发生的纠纷一般不承担责任。但是现今很多ISP提供了增值服务, 如淘宝网推出的消费者权益保障认证, 对于通过认证的商家和经营者淘宝网会给予一个认证标识。这一认证行为已经具有了保证的性质, 在这种情形下, ISP就要承担责任。 (2)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消费者对经营者信用了解主要来自ISP商提供的信用评价体系, 但这一体系存在漏洞, 如认证不完备, 按笔记评使得经营者可通过注册多个小号自卖自买小额商品, 短期内迅速提高信用等级。此外目前的评价体系时间截至收货后, 消费者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问题, 好评已经给出, 评价结束, 对经营者已没有约束办法了, 导致售后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信用评价体系应设计包含售后反馈环节。 (3) 建立完善消费者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扩大知情权范围, 实现更有效监督, 也消除电子商务消费者孤军奋战的孤独感, 增强维权信心和力量。 (4) 设立保证金, 完善投诉制度和先行赔付制度。强化告知义务, 明确赔付标准, 简化获赔手续。

4、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

监管部门应重视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管,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培训人才建立专业队伍, 主动承担电子商务中的监管者职责, 解决现实存在的认证机构缺位, 公信力缺失等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

此外立法上应明确民事求偿权, 在消费者知情权受到损害后, 理应赋予其在合法权益受侵犯时的民事求偿权, 而不是主要由行政机关来追究责任, 法律应扩大民事责任的应用, 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相应的民事责任;在经营者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无故拒绝回答消费者有关商品或服务但没有涉及到经营者的商业秘密的信息时, 也可适当运用惩罚性赔偿机制;除规定消费者不仅享有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 法律还应明确赋予消费者有获取充分、适当信息的权利, 对于妨碍此项权利的实现的, 即构成侵权, 从而要求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消费者运动与消费者权利[M].法律科学出版社.1991.

[2][英]亚当.斯密, 谢祖钧, 孟晋, 盛之译.国富论[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1.

[3]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论文, 154.

[4]王利民.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研究:冲击与因应[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5]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413, 144.

[6]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344, 27-29.

消费者知情权电子商务 篇2

所谓消费者知情权的缺失,即指市场利益主体有意利用权力或专业信息差异,制造道德风险,置消费者于不利之地。

在现实情况中,信息垄断经常与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联系在一起,比如政府信息不公开,大企业刻意隐瞒。不可避免的信息掌握差异,其中涉及到专业性问题,比较明显的比如医疗、药品消费。

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需要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监督和监管,同时让市场主体进行竞争,竞争越充分,信息越透明。

具体到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信息,政府做为公共利益代理人,商品抽检和评价信息要充分公开;要打破行政垄断,鼓励第三方,不管是媒体还是检测机构,参与商品质量信息的公布;企业做为商品信息的天然优势拥有者,要树立诚信意识,接受政府、消费者和媒体等第三方的监督。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如果以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过于“专业”,第三方机构不宜介入,则有着有意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嫌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剥夺。

商品的技术参数,技术指标涉及专业领域知识,专业人才对其更了解,但一项商品要让普通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和喜欢,需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切中消费者痛点和实际需求点的语言来表达。许多大企业就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上做起了文章,利用专业知识的不对称,忽悠和蒙骗消费者,或者打擦边球和进行模糊表达。

比如,洗发水宣传的各种功效,很多并没有确切的能形成有效样本量的人体研究实验数据来证明,但要反证这些功能的虚假宣传同样很难;还比如各种食品、保健品将人体营养补充元素进行夸大宣传,将极其微小的作用进行功效夸大或移花接木。

媒体或者科普工作者的作用,即在专业领域和普通消费者认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既是监督,也是破解信息不对称。用专业的工具进行解析,再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信息向消费者进行传递。正如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商品及服务的测评工作。

当然并非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利用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去进行孰好孰差的评价,不同的技术指标,不同的配方,有时很难去给商品下一个准确的判断。而且,并非所有的商品都能够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判断。

但企业的营销宣传却往往将这些无法定论的技术进行结论式宣传,而当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时,他们又以专业为名,认为这样会给消费者造成误导。比如一些医疗器械产品和OTC(非处方药)产品,需要在专业机构购买,同时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来对消费者个体进行针对性的使用指导,但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大打广告,把那些需要在专业使用环境下才能达到的效果在宣传中变得似乎轻而易举,但一旦消费者投诉,又将责任推给消费者不专业。

在我们从事商品比较测评工作的过程,即有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一再的“规劝”我们,有些测试太专业,无法给消费者解释清楚,一是担心我们测试的专业性,二是有意强调测试的排他性。我们以为,这是在制造信息垄断。

论消费者的知情权 篇3

一、费者知情权的内容与意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已明确的指出消费者有权知道他所购买的产品的真实信息, 包括此产品所享受的一系列的相关服务, 并且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且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 本身享有向经营者了解商品价格、生产日期、主要用途、各类有效合法证件说明、包含的售后服务等相关信息的权利。针对于不同的商品获取不同的信息。

合理合法的使用消费者知情权是有效维权的必要途径之一, 是消费者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消费者只有充份行使知情权的前提下, 才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损失, 而且只有在了解到全方面的真实信息后才能够正确的做出判断和选择, 也只有在此情况下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损失, 在需要维权时才可以有证可举。知情权是维护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二、我国法律在知情权领域中的不足

(一) 执法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已推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但其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仍存在着几点问题。

1.缺少针对性强、权威的保护机构。我国各级政府虽然已经设立了相关的保护部门来对消费者权益进行维护, 但是由于其制度不够健全, 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措施, 所以, 在执行起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且本身并没有经验可循。所以, 在整个部门执行起来就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无法发挥其作用。

2.相关部门对消费者权利保护被动。对于消费者权利保护中, 我国的行政机关一直是被动的, 事发后才进行消极处理, 只有消费者利益真的受到侵害后, 才对责任人进行处罚。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并且经常出现于事无补的现象。

3.对经营者管理与消费者服务关注不平衡。行政机关对于经营者的管理程度远远大于对消费者的服务程度, 行政部门也只是通过对不合法的经营机构进行查处制裁的方式来帮助消费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因而也出现消费者咨询投诉无门, 找不到质检机构的情况。

(二) 过高的司法救济成本

大多数的消费者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其实是不愿意通过法律手段来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因为维权意识不强, 再一个就是觉得司法救济成本太高, 得不偿失。比如, 我们去商场购买商品后, 我们需要通过司法机构进行维权, 除去与商场沟通或是到司法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外, 还需要缴纳一定的诉讼费用, 无论胜诉还是败诉其所实际承担的往往要比应得的赔偿要多得多。若是需要举证鉴定, 那其中的检测费还需要另当计算。正常的消费者心理是不愿意使事件变成这种结果的, 一般情况下也就不了了之。如此, 也使得假冒伪劣商家更加的猖獗。

(三) 法院的审判程序过于复杂

虽然《民事诉讼法》已进行了程序规定, 但即便程序再简易也要经过一二审, 甚至是审判监督, 若是遇到更为复杂的案件其程序又要增加很多。而普通的消费者在维权的道路上不断的消耗着人力财力, 往往不容易坚持下去, 而且也没有了诉讼的积极性。使得很多案件夭折在诉讼的审训过程中。

三、完善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 承认消费者拥有知情权争议的当事人资格

消费者与经营者对簿公堂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维护的最后途径, 也是无奈之举, 由于我国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不完善, 使得很多案件是以消费者败诉而告终, 甚至仅仅开使就被驳回起诉。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上海因飞机票未标注中文机场导致消费者经济受到损失的案件, 由于《民事诉讼法》里没有关于这一类公益诉讼的详细规定, 所以导致消费者维权失败。整个案件中, 当事人除了要求进行经济赔偿之外, 还要求机场在出售的机票中加注机场中文名称。虽然当事人因为机场未标明中文名使得当事人走错机场, 是知情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但也由于当事人与机场机票中是否加注中文机场名称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所以这一项维权最后法院还是未予支持。由此可见, 由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不完善, 消费者无法用当事人资格来进行维权, 其它的个人及组织更没有当事人资格, 出现了消费者因当事人资格一事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那么, 要想打破这一局面, 就需要我国司法机关尽快将《民事诉讼法》完善起来, 找到弥补其不足的办法, 加强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并且让消费者具备当事人资格, 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 引入公益诉讼制度

随着人们对于自我权益维护的意识加强, 我国更应该将公益诉讼制度引入。我们在社会环境下生活工作, 很多事物是与我们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如果我们因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环境、竞争利益受到侵害, 我们如何进行维护自我权益?因此, 民事公益诉讼主要就是针对此类问题而设置的诉讼救济途径。公益诉讼条件主要包括:1拥有实践经验。对于公益诉讼, 国外早已进行实施, 所以他们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 且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我国可以进行借鉴。2我国现在已经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 并已取得了可观的理论成果, 为我国建立起实际的公益诉讼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 理论加实践, 并积极参考国外法律体系,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一定可以制定出适合而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权利受到保护。

(三) 加强法律宣传, 提高消费者法律维权意识

除了积极的制定各项法律制度之外, 加大宣传提高消费者法律维权意识, 使得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法律知识更是重中之重。法律宣传需要各个机构的大力配合, 更要从娃娃抓起, 让法律知识走进课堂,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 书本, 老师的教育等等途径来灌输学生合法维权的途径。而现在的智能传播更是占有可观的优势, 通过网站网页、电视广告等手段的宣传, 潜移默化的改变大众法律意识。社区举办各类讲座, 让老人、主妇都可以了解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意识, 懂得如何主动的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如此, 提高了大众法律意识的同时, 又起到了震慑不法经营者的作用, 促进其自我改进, 合法经营。同时, 各司法机构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依法办事, 坚决维护司法正义。让消费者有门可诉, 有法可依。

总之, 消费者知情权是我们享受的权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也是我们人权的一部分, 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 就是在进行人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和执行是一个长期的完善过程, 争取一切权益的前提是合法维权,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得社会经济进入良性发展, 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益灯.国际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3:33-45.

[2]范振国.我国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原因浅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5) :58-61.

消费者知情权电子商务 篇4

2008年12月26日,孙先生发现自己用以发放工资的农行准贷记卡遗失,遂往上海分行控江路支行办理补卡手续。当时,柜面营业员告知,他卡内尚有200余元透支款没有付清。孙先生付清全部欠款后,营业员承诺15个工作日内将工资卡发到孙先生手中。结果,孙先生一直等到2009年1月底也没有消息,再去询问时得知,由于透支款逾期未还,银行已采取了“止付”措施。

孙先生感到很气愤,他认为,农行上海分行的这种所谓“止付”,并不是在规避所谓的金融风险,而是利用手中的便利对消费者实施“惩戒”式的报复,银行如此对待消费者是不公平的,“止付”是一种“霸王条款”。

农行方面回应,孙先生所说的“止付”一事的确存在,但“止付”本身不存在惩戒,孙先生长达一年多的透支,已经超过了最后还款期限,构成了“止付”的必要条件,“止付”是银行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不得已举措。

所谓信用卡止付,是银行为加强管理,保证安全,防止伪卡及遗失卡被冒用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措施。同时,也是应持卡人要求止付主卡或附属卡,减少持卡人损失和风险的重要环节。

通过“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办工作人员的协调,孙先生最后拿到了自己的工资卡,但孙先生质疑,银行对消费者实施“止付”,之前是否也应履行告知义务?据孙先生反映,农行每个月发给他的手机短信,除了催讨透支款,就没有其他内容了,这次对其账户实施止付之前,事先没有告知,事后也没有任何解释。

浅析消费者知情权内涵及保护 篇5

一、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含义

(一) 消费者知情权的含义

消费者的知情权, 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 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 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相对应的是经营者的告知义务。根据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规定, 消费者的知情权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 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有关情况;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法律之所以赋予消费者知情权, 是有其特别考虑的。从消费者消费的实际过程来看, 充分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是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的重要诱因, 是消费者进行安全正确的消费所必不可少的认识和前提。消费者只有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所知晓, 才能对商品和服务是否能满足其现实的消费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才能做出令消费者自身满意的消费选择, 才能有效地防止消费安全事故。在通常情况下, 消费者不会购买他一无所知的商品或接受他不了解的服务。而现代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使一般消费者很难对必需的商品或服务有一一深入的了解。为了保护消费者, 不使其因对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信息缺乏必要的了解而盲目消费或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法律赋予消费者以知情权。即便是在合同签订时, 一方也有权了解另一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如果隐瞒真实情况, 或提供虚假情况与信息, 则构成欺诈。这是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是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意思表示真实”, 而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行为。因此, 如果经营者经营伪劣产品而未告知消费者实情, 消费者完全可以请求撤销该行为。而且, 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民事权利。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没有合同关系, 而消费者使用商品时, 这项权利对消费者更为重要, 因为这时消费者并没有机会询问经营者有关商品的情况。如果经营者不采取措施在商品上标明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就更容易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

(二) 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

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情况, 对有些商品的各类信息情况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而对于另一些商品和服务其应当披露的信息则可能超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款所规定的范围, 其具体内容应当依据不同商品或者服务具体分析权衡决定。总之, 凡是消费者在选购、使用商品或服务过程中与正确的判断、选择、使用等有直接联系的信息, 消费者都应有权了解。具体说来, 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关于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包括商品名称、商标、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日期等。

2. 有关技术状况的表示, 包括商品用途、性能、规格、等级、所含成分、有效期限、使用说明书、检验合格证书等。

3. 有关销售状况, 包括售后服务、价格等。

二、依法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一) 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消费者要充分保障自己合法权益要加强维权意识, 许多消费者为了避免麻烦也就听之任之, 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几元钱的小事大动干戈。一些经营者抓住消费者这样的心理, 不断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知情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一项权利, 加强维权意识, 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如何提高维权意识, 我认为, 消费者应该做到, 只要有侵害消费者权利的事情出现, 消费者都应该用法律或去消费者协会保护自己。平时多看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类的法律书籍, 来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 以备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多参加一些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 多看一些案例, 以备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还不知道。

(二) 司法保护

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 负责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 包括民事、行政及刑事的。它是保证消费者诉讼权利得以实现, 维护合法权益, 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知情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当消费者知情权受到侵犯时, 包括因经营者违反约定义务而对消费者进行欺瞒,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选择司法救济方式解决消费者知情权争议。而对消费者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决的争议, 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 既消费者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起诉讼和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服务人民、保护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而且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是人民法院实现其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各项措施的基本前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人民法院有义务采取措施, 方便消费者的起诉。这样就能使很多消费者在自己知情权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来还击。

(三) 行政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知情权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有关行政部门保护消费者合法知情权的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二是各级人民政府对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这就直接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措施。而在人民政府内部因职能不同而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 现在有很多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行政管理部门, 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机关、卫生监督机关、环境保护机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这些机关通过不同的职能来管理市场、约束市场, 保证商品质量, 防止假冒产品、虚假广告危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而且会通过培训来提高行业管理、监督人员的素质, 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做到“以人为本, 严格执法, 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 维护稳定, 提升形象”, 使“重小事, 为民排忧树形象”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 消费者协会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保护法》, 中国消费者协会及其指导下的各级协会履行以下七项职能:1.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2.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3.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 提出建议;4.受理消费者的投诉, 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5.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 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 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6.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7.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当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时, 消费者可以到消费者协会投诉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经营者, 消费者协会要及时受理消费者的侵权案, 运用自己的权利及时给消费者解决问题。找经营者调查, 利用媒体给侵害消费者权利的经营者施加压力。这将是补充法定维权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 1994年, 第5期, 第133页.

浅析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篇6

消费者知情权最早由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提出, 因此3月15日被确立为“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知悉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它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文规定的消费者权利之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 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 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消费者知情权的确立,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消费者在与经营者进行交易时, 首先行使的权利就是知情权。保证消费者对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知情权也成为经营者首先应履行的义务。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知情权包括两层含义:1、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 即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说明情况必须是真实的;2、消费者的咨询权, 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 有权向经营者询问和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相关情况。

二、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最核心的法律, 它首先确立了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地位, 并明确了知情权的范围, 规定了经营者应当履行的义务。除此之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了政府和社会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义务。《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直接规定知情权的相关内容, 而是通过禁止经营者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广告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类似, 也是通过侧面规范广告主体的广告行为来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产品质量法》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履行说明和警告义务。虽然我国不乏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法规, 但是这些法律规定无论在总体构架还是具体内容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三、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一) 填补法律规定的空白地带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上购物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2010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 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将会突破10000亿元。由于网络购物的虚拟性以及空间差异性, 使得消费者的知情权经常受到侵犯。但是我国法律对此并没有相关规定, 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遭遇尴尬。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网络商品和网络服务的经营者公示其营业执照的义务, 就是为保护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知情权。但是仅仅这一办法的规定显得略微单薄, 在以后的立法中, 应当在专门法律中对此加以详细规定, 提高保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层次, 尤其应当对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救济措施加以深入研究。

(二) 建立方便、快捷的裁决程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消费者保护其权益的五种途径。但是消费者协会的调解不具有强制效力, 行政部门对违法经营者的行政处罚并不能弥补消费者受到侵害所遭受的损失。而由于日常消费金额较小, 繁杂而漫长诉讼程序使消费者望而却步。因而,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切实有效的可操作性救济途径。

鉴于此, 应当简化诉讼程序。在英、法等国家, 均设立有小额仲裁庭, 大大简化了诉求程序, 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维权成本较低, 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 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设立小额仲裁庭。另外, 在一些设计消费群体广泛的侵权案件中, 可推广使用集团诉讼模式。集团诉讼可以扩大同一诉讼主体的主体容量, 通过判决效力的扩张, 使更多的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 平衡责任分配, 增强侵权处罚力度

在经营者为其违法行为承担的行政处罚之外, 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最严重的民事责任是欺诈行为要加倍赔偿。我国法律规定的加倍赔偿的适用条件界限不明显, 在司法实践中消费者的损失很难得到有效补偿。另外, 在有侵犯知情权提起的民事诉讼中, 应当加重经营者的举证责任。通过加重违法经营者的民事责任, 一方面可以使其有所顾忌, 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另一方面, 由于消费者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弥补, 也能激励消费者更加重视其知情权, 从而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美]肯尼迪:《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命令》, 1962年。

[2]孟咸美:《怎样排解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纠纷》[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3]郝玉红:我国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及立法完善, [J].商场现代化, 2006, 12 (上旬刊) 总第487期。

[4]朱雯陈乃新, 论消费者权利的性质及经济法消费权的设立, 经济研究导刊, 2007年第7期

论实现消费者知情权的信息义务 篇7

1 消费者知情权的内涵

消费者的知情权又被称作获取信息权或知悉权, 是指消费者因为生活消费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 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准确、完整信息的权利。这一权利在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文件中都有表述, 我国在1993年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中, 将其作为我国消费者的9项基本权利之一, 明确予以规定。

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完成消费的前提和保障, 是消费者实现消费者权利的基础性权利。商品买卖交易中, 消费者一旦决定消费, 选择购买, 就有权根据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与产品使用和维护等有关的完整、客观、充分、真实的信息。经营者不得为了达到销售的目的, 夸大或者隐瞒消费信息, 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偏代全的虚假信息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要求生产者、经营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还要求政府积极发挥作用, 加强市场管理, 及时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消费信息和必要的消费知识[1]。

从法制而言,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受损害人应该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来寻求救济。但是在消费领域, 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总是走的特别艰辛。经济生活中经营者和消费者客观形成的强者和弱者的地位, 从根本上看, 是因为两者获得情报的能力和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制度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 有效、公平交易的前提是信息, 只有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平衡和对称, 才能保持实质公平的状态[2]。因此, 我们要想解决消费领域的失衡问题, 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信息不对称问题, 归结到法律层面, 就是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

2 实现消费者知情权的信息义务

私法领域内权利的行使是建立在意思自治与契约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以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与平等自愿互利为主;公法领域内权利的行使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基础上, 以强制性权威性的要求为主, 不容当事人自主协商[3]。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经济法范畴, 那么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当然是一种经济法领域的权利, 它的保障既与私法上民事权利的保障相区别, 也不同于公法上行政权利的实现。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应该体现经济法公、私法兼顾的特点, 坚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 既尊重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意思自由, 同时又要体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

2.1 经营者的强制信息披露义务

根据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19条的规定, 经营者有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的义务, 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 经营者有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 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的义务。这是经营者在实现消费者知情权中的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依据, 是保证消费者知情权实现的强制性规定。作为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只有经营者对其商品或服务掌握着最明确、最全面的详细信息, 只有经营者具有最佳的提供信息的便利。经营者无论是在与消费者交易之前还是交易之后,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都应当及时、准确的提供与商品或服务有关的真实信息。但是经营者往往利用消费者的某些心理, 对商品或服务做片面、夸大、歪曲的宣传, 诱导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或服务。广告发布的信息往往只是为了迎合大众消费, 为了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 对于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及科学性往往被经营者忽视或故意捏造, 误导消费者。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消费者不能正确的获得消费信息, 无法全面的掌握消费知识, 不可能充分实现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最终受到损害。

2.2 政府的信息披露义务

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总是要将对他有利的信息肆意夸大, 而将对他不利的信息试图掩盖, “信息偏在”和“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分散的、弱势的消费者依靠自己努力去获取真实、必要信息, 需要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消耗的成本和最后获得的信息是不成比例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其借助公权力向社会公布的信息具有公信力, 不仅能对经营者的虚假信息进行纠正, 更主要的是能够增强消费者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顺利实现。如日本的《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第12条规定:“国家为使消费者能自主的健全的消费生活, 应就商品及服务有关知识之普及、情报之提供、生活设计有关知识之普及以及对消费者之启发活动加以推进, 并就合理消费行为教育之实施采取必要之措施。”这是从法律上直接规定了政府在实现消费者知情权中的信息披露义务。我国虽然未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政府的信息提供义务, 但是保护消费者的相关法律《产品质量法》却有类似的规定。其第24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其监督抽查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公告。”消费信息的提供和披露, 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渠道优势。只有政府以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向社会提供普遍认可的公共信息, 经营者掩盖真实信息、虚假发布信息的伎俩才难以得逞。

2.3 消费者协会的信息披露义务

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消费者除了得到政府的帮助和保护外, 还必须依靠群体团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成立消费者协会是消费者实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积极有效手段。消费者协会是代表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团体, 是依法成立并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 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组织。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协会的主要职责。其中第32条第1款规定, 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消费者对于经营者而言是分散的、个别的弱势群体, 法律赋予消费者结社权, 形成有力组织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方面, 为了帮助消费者正确购买和使用商品, 国家允许各地消费者协会以刊物或设立咨询站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者协会是社会组织, 他对消费信息的提供主要是依靠社会力量, 通过调查、督促和社会监督等方式来发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消费者协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消费信息, 通过新闻舆论揭露和批评那些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和单位, 帮助消费者了解真实信息,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消费者知情权实现的信息义务主体不仅是经营者, 还包括政府和消费者协会。在由经营者、政府和消费者协会构成的消费信息披露义务框架下, 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始终是最主要的, 处于中心地位, 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政府和消费者协会的信息提供义务, 缺少任何一方义务的履行, 都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者比经营者具有明显的信息劣势, 这是消费者合法权益屡遭损害的根源之一, 也是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所在。“信息偏在”或“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 我们必须构建由经营者、政府和消费者协会三位一体的消费信息披露义务框架, 全面、立体的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消费者,知情权,信息义务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加入WTO后我国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变[J].经济纵横, 2002, (8) :12~18.

[2]张丽华.政府成本的经济学分析[J].云南: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 (1) .

[3]陈奇星, 道良德.三化: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J].当代行政, 2004, (2) :23~28.

[4]任兴洲.政府在信用建设中应防走入误区[J].人民日报, 2006-02-06.

[5]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J].中国行政管, 2005, (3) :44~47.

[6]祝小宁, 黄安.转型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

浅谈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认定 篇8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 消费者呈弱势状态, 企业为追求利润不择手段, 生产销售对人身安全具有危险的商品, 使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处于危险中。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是消费者基本权利之一, 同时知情权也是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一项义务, 即告知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了消费者的权利, 确立和加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础, 特别是对于因提供和接受服务而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做出了全面、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规定, 消费者的知情权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一)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

例如, 凡提供有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均须在其经营场所或交缴费用的地点的醒目位置公布其收费项目明细价目表。价目表应包括收费项目名称、等级或规格、服务内容、计价单位、收费标准等主要内容。

(二)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 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有关情况。

消费者要了解所要购买的商品, 需要具备有关知识, 需要对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 做出判断, 才能实际购买。在交易过程中, 消费者的询问、了解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 经营者应予以细致耐心的回答。

(三) 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商品或者服务的优点还是缺点, 均应毫不掩盖地向消费者进行真实客观的介绍。经营者所提供的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不实, 或者因其引人误解的宣传而使消费者接受该商品或者服务时, 消费者对于经营者在进行交易时未如实披露有关信息, 可以主张交易无效。

从消费者消费的实际过程来看, 充分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是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的重要诱因, 是消费者进行安全正确的消费所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消费者只有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所知晓, 才能对商品和服务是否能满足其现实的消费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才能有效地防止消费安全事故。

为了保护消费者, 不使其因对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信息缺乏必要的了解而盲目消费或遭受损失, 法律赋予消费者以知情权。在合同签订时, 一方有权了解另一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如果隐瞒真实情况, 或提供虚假情况与信息, 则构成欺诈。如果经营者经营伪劣产品而未告知消费者实情, 消费者完全可以请求撤销该行为。

二、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

凡是消费者在选购、使用商品或服务过程中与正确的判断、选择、使用等有直接联系的信息, 消费者都应有权了解。具体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 关于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包括商品名称、商标、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日期等。

(二) 有关技术状况的表示, 包括商品用途、性能、规格、等级、所含成分、有效期限、使用说明书、检验合格证书等。

购买商品是为了使用, 了解商品的用途和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 有关销售状况, 包括售后服务、价格等。

消费者应当对价格、售后服务等有确切的了解。如:生产厂家与经营者有无质量担保期、提供维修服务的方式以及是否收费、收费多少等。

三、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情形

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要件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 消费者的损害事实。

由于经营者的行为导致消费者在选购、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 不能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而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到损害, 这种权益并不特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之后产生的损失, 也包括消费者信任了经营者的虚假陈述而在缔约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损失。

(二) 经营者行为的违法性。

一般表现为用文字的方式表明商品或服务的有关情况;对消费者询问、了解商品或服务的有关情况置之不理或不作明确答复, 或告知的内容不具有真实性等。经营者有告知义务的情形主要有:经营者事前隐瞒了瑕疵的;经营者为给对方制造假象而做了模棱两可的陈述;只有经营者具有有关销售物或服务的知识而消费者不可能了解其事实的。

(三) 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确不知道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 这是结果, 该结果如是经营者未明示或问而不答造成的, 即可认定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四) 经营者的过错, 即主观上的心理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当然, 侵犯知情权主要是故意。

参考文献

[1]符启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论[M].南海出版社, 2001 (, 09) .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知情权浅析 篇9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与消费者的知情权

(一)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 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 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改良生物品种及其制成品。例如, 西红柿对霜很敏感, 霜会缩短西红柿的生长季节。而鱼在极冷的水中也能生存。科学家们证明可以从鱼中提取某个耐冷的基因, 通过转基因技术把抗冰冻的基因插入西红柿的基因组里, 可以使西红柿延长生长寿命, 从而提高西红柿的产量。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 对于解决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们的安全性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因为到目前为止, 转基因食品对人的安全性仍然是未知的。

从巴西的过敏事件到转基因马铃薯引起大鼠器官变异等事件, 虽然并没有涉及到人的安全问题, 但是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除此之外, 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害也加深了其安全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转基因食品可能引发对抗生素的抗药性;2、转基因食品中外来基因产生的新的蛋白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3、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未被发现的致毒物质。所以, 不论是从转基因食品本身所引发的一些事件, 还是从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害来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不确定的。

(二) 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了解与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有关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 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 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具体而言,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名称、所含成分、性能、检验合格证等按照法定的方式作出标识;第二, 消费者有权进一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真实情况, 经营者应该根据目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情况, 给予详细的说明和解释;第三, 消费者有权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获悉转基因食品的真实情况, 经营者应该将转基因食品的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着消费者, 不能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

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转基因食品的广泛推进, 不得不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法规非常重视, 已经初步建立了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的较为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管制制度。

早在1993年, 国家科委就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规定了国家科技委员会主管全国基因工程安全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全国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履行相关职责。2000年8月8日我国签署《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其中第23条规定:各缔约方应按其各自的法律规章, 在关于改性活生物体的决策过程中征求公众的意见, 并在不违反关于机密资料的情况下, 向公众通报;缔约方应力求使公众知悉可通过何种方式公开获得生物安全资料。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安全评价制度、标志管理制度、生产许可制度、经营许可制度和安全审批制度。农业部据此于2002年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三个配套规章。卫生部也于2002年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其第一条就规定, 为了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 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 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制定本办法。2008年9月施行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指出在食品或者其包装上应当附加标识, 食品属于转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 应当在其标识上标注中文说明。这些法律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知情权。

(二) 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方面在立法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体现就是,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普遍偏低, 转基因食品经营者加贴的食品标识很不规范, 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犯, 从而使得这些法律规定无法完全落到实处。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消费者参与意识淡薄, 参与渠道不畅。消费者一方面在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所担忧;另一方面却对转基因食品的知识了解甚少, 并且加深了解的主动性也不足, 同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的参与意识十分淡薄。表1很形象地说明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的参与渠道不畅。 (表1)

从经营者层面来看, 转基因食品标识混乱, 内容不具体。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 很多商家是能不标出就不标出, 能少标就少标, 虽然说这看起来并没有违反规定, 而且也没有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但是这在潜意识上已经算是欺骗消费者了。其二, 不少食品企业将“非转基因”几个大字明显地标注, 而转基因产品则只是在配料表中才能找到, 用一些小字表明“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和“加工原料为转基因油菜籽”等字样。同时, 也有商家通过广告大力宣传自己的非转基因明星产品以混淆视听, 让消费者误以为其所有相关产品均为非转基因食品。

三、加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知情权的保护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知情权的合法性, 要求必须加强对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针对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加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

虽然在2008年就出台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也进行了规定, 但是其规定并不明确、细致。从而导致在实行过程中, 经营者打“擦边球”, 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 我国目前在转基因食品标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建立统一明确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学习西方的强制标识制度, 通过细化标识内容和标注要求来完善标识制度,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第一, 应该完善标识的内容。明确说明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比例, 避免出现“内含转基因成分”这种笼统的标识;必须由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附有证明;并且应该注明该转基因食品含有的特殊营养成分、过敏原成分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信息;第二, 应该规范标注方法。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标识采用的特殊字体、特大字号、标注位置必须显明, 杜绝用小字体标注“转基因食品”的现象;第三, 要明确规定违反标识制度所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经营者对转基因食品不标识、不正确标识的行为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只要因此造成消费者在不知所购食品为转基因食品的情况下购买了该食品, 而该食品又是消费者在知情下不愿意购买的, 即可认为造成了损害结果,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消费者也可以转基因食品经营者未履行先合同告知义务构成缔约过失为由, 追究经营者的缔约过失责任。除此之外, 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监管。

(二) 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强调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

消费者对所消费的商品和所享受的服务拥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安全权等权利, 消费者只有在充分地获得知情权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享有选择权, 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就转基因食品而言, 其安全性目前是未知的, 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那么其自主选择权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提高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度, 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有关转基因食品规章制度的制定。第一, 应该进行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普及, 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专家讲座、报纸等多种渠道进行普及教育, 以提升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第二, 在制定一些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范时, 可以举行消费者听证会, 多层面征求消费者的意见, 以从法律角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 对于已经制定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制度应该予以公示, 并且可以放映一些宣传片, 帮助消费者辨别转基因食品, 以求在最大限度上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数据来源:刘玲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三) 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检测评价体系。

在建立转基因食品检测评价体系方面, 我们应该充分向西方国家学习,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与管理, 以及后续的反馈与评价。第一,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权威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机构, 对我国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要进行及时的清除, 并对检测结果定期进行公示;第二, 完善目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体系,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把关, 使转基因食品能够完全透明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第三, 监测评估要动员多方参与, 由现在的以政府部门监测为主逐步过渡到多方参与监督的形式。在此过程中, 尤其要强调消费者的监督意识, 消费者应该在维护自己知情权的同时充分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四、结语

在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可能也不能完全地避免接触转基因食品。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一定的法律政策, 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并且我们消费者必须理性地对待转基因食品, 积极主动地了解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一些专业知识, 以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一些法律规定, 从而避免盲目地排斥转基因食品, 或者在不知情地情况下购买转基因食品。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在维护自己知情权的同时, 必须充分地行使我们的监督权, 以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合法销售。

参考文献

[1]王耀东.转基因食品知情权的正当性[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9.

[2]陈嫣.转基因食品与公众知情权[J].法学研究, 2012.9.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国工商出版社, 2012.6.

[4]牛哲莉.欧盟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及立法原因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2.

上一篇:为兵服务下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