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习(通用12篇)
旅游学习 篇1
国家旅游局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 预计国内旅游36亿人次、入境旅游1.28亿人次、出境旅游1.09亿人次 (首次破亿) , 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 (增长11%) 。现代旅游伦理的缺损明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旅游中人与人关系失衡、旅游者本身行为失衡。因此, 旅游伦理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 中国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民旅游者将是未来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生力军。根据周国忠等的研究, 农村居民的出游动机主要是怀旧亲情、综合认为、神话历史和从众心理, 而他们对外出旅游缺乏一定的经验, 容易受到市场或企业的重重“攻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交往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社会行为, 个体对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基于该认知, 将规范所确立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 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学习, 也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1 旅游伦理教育相关研究
国外的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伦理主体、原则、规范等方面, 如13类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螺旋形图谱、10条伦理原则、旅游伦理实用规范。国内的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主体、建设等方面。2000年光明日报刊登李健的《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 该文提出的旅游伦理学定义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 该定义认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旅游伦理教育是旅游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旷乐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旅游伦理教育论述如下:旅游伦理教育是指运用旅游伦理原理, 针对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伦理行为和旅游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伦理准则规范, 通过各种形式对旅游伦理主体所进行的教育, 使旅游伦理主体形成一定的旅游伦理观念、旅游伦理品质、旅游伦理情操, 从而进行符合旅游伦理的旅游实践活动。
国内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为薄弱, 主要集中在研究旅游者、旅游管理专业及高校大学生的旅游伦理教育。中国目前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多强调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 忽视旅游大众伦理教育;旅游伦理建设的初始阶段, 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旅游教化是主要的途径, 从内容上可分为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在旅游伦理教育研究中, 鲜有专门针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社会规范的学习的过程可分为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 遵从阶段。行为主体即便对行为规范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他们通常也会遵照执行, 分为从众和服从两类。从众的个体自主性不强、盲目跟随他人行动, 服从的个体迫于权威或现实压力、被动遵从某种行为要求。第二, 认同阶段。行为者在认识、思想、情感方面对规范趋于认同, 主动接受社会规范, 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两类。偶像认同的个体因崇拜和仰慕他人而认同他人认同的规范, 价值认同的个体因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而对规范认同。第三, 内化阶段。行为主体有很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 社会规范的内化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接受和遵从态度。
2 农民旅游者特征及其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旅游者特征
虽然中国的农民数量众多, 农民旅游发展潜力具大, 但是农民旅游者的特征不利于旅游伦理教育的开展。首先, 农民旅游者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对有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旅游者的教育方式难以在其身上适用。其次, 农民旅游者学习动机不足, 如何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和兴趣是对其进行旅游伦理教育的突破口。再者, 农民旅游者自主意识不强, 有较强的从众行为, 如何利用其身边有影响力的人物去影响其行为成为旅游伦理教育的关键。农民旅游者的邻里联系融洽, 人际交往圈较大, 互帮互助的场合和机会较多, 这是开展旅游伦理教育的先天优势。
2.2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缺乏系统化的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缺乏教育媒介等。
第一, 教育内容方面。旅游伦理是伦理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分支, 涉及内容广泛, 但目前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存在许多盲区。因缺乏系统的旅游伦理常识而导致农民旅游者在陌生文化背景旅游时出现系列问题。
第二, 教育主体方面。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主体往往局限于旅游企业及旅游从业者, 但他们自身同样欠缺旅游伦理意识, 轻视旅游伦理教育。
第三, 教育时间和空间方面。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局限于某次具体旅行过程中, 旅游前和旅游后的旅游伦理教育相对缺失。而且因旅游者的猎奇、求异心理, 导致每次旅游差异较大, 导致上次的旅游伦理教育不具普适性。
第四, 教育媒介方面。农民旅游者接触较广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涉及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较少。同时, 因受教育程度制约, 农民旅游者对微博、微信、旅游网站等新媒介的应用水平有限。
3 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为探索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应了解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旅游活动的开展及社会规范学习都存在一定的过程, 因此本部分从旅游活动自身规律及社会规范学习过程角度分析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3.1 旅游活动自身规律
根据旅游者是否正在进行旅游活动, 将旅游伦理教育划分为旅游活动开展前、旅游过程中和旅游活动结束后的旅游伦理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旅游活动开展前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积淀期。这一时期应主要发挥国家、社区及家庭教育的力量, 如在旅游者居住社区张贴旅游伦理宣传漫画、组织其参观旅游伦理的影视作品等。旅游伦理教育的家庭教育从先接受旅游伦理教育的成员向其他家庭成员普及。
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黄金期。在旅游活动进行中, 旅游者有学习旅游伦理规范的愿望和兴趣, 这样就能使其在实践中深化对旅游伦理的认识。这一时期应主要发挥旅游行业的教育力量, 主要是旅游目的地本地居民、景区、宾馆、旅游交通的从业人员。当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应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应承担起对农民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的责任。
旅游活动结束后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深化期。农民旅游者某次旅游活动结束, 但对其的旅游伦理教育教育才刚刚起步。这一时期的教育主体依然是国家、旅游行业和家庭。
3.2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
根据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根据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遵从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应发挥国家和政府教育主体的作用。一方面, 针对农民旅游者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 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旅游伦理的宣传, 在全社会营造氛围, 促使其产生旅游伦理的从众行为。另一方面, 制定合理的旅游伦理规范和建设旅游伦理法制, 严格规范其旅游行为。同时, 健全监督机制, 构建全社会的旅游伦理监督氛围, 督促其在旅游活动中遵从旅游伦理。
认同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主要通过榜样教育和价值认同进行。一方面, 在农民旅游者中树立严格遵从旅游伦理规范的榜样, 如利用农村题材影视明星作为形象代言, 促使其产生偶像认同。另一方面, 结合农民旅游者的切身利益, 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旅游伦理规范相关内容, 使其产生价值认同。
内化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主要通过内容更新和情绪体验进行。一方面, 结合旅游业和旅游伦理发展的现实, 不断更新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 深化其对旅游伦理规范的认识。另一方面, 结合农民旅游者的已有旅游经验, 开展针对旅游伦理的良性影响情绪体验和不良影响情绪体验的相关情景评价。
4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对策
4.1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内容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可渗透于积淀期、黄金期和深化期等各个时期, 但每个阶段主要的对应时期有所不同。遵从阶段主要对应积淀期的宣传和黄金期的实施, 认同阶段主要对应黄金期的实施和深化期的观念强化, 内化阶段则是在经历一个或多个时期后旅游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因此,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旅游文化、旅游交往、社会公德、旅游消费等五方面。
第一, 生态保护。针对农民旅游者生态保护的自主意识不强的特点, 在旅游活动的三个阶段重点宣传生态保护的意义、国家和地方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后面临的处罚等, 以使其自觉保护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文景观设施等。
第二, 旅游文化。针对农民旅游者旅游经验及常识缺乏的特点, 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和黄金期两个阶段重点宣传食、住、行、游、购、娱等过程中的旅游文化, 尤其强调宗教和民俗文化。同时, 在宣传过程中引导农民旅游者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 减小其旅游体验预期与真实体验的差距, 以避免因预期过高带来的问题。
第三, 旅游交往和社会公德。农民旅游者自身交往圈大, 带有浓重的地域特点。在其前往外地旅游的过程中, 将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景区游客产生交往和互动。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和黄金期两个阶段, 配合社会“正能量”、主旋律的公德宣传, 使农民旅游者在潜意识中形成文明礼貌、友爱互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交往习惯。
第四, 旅游消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因旅游经验及常识的缺乏而导致对旅游项目、产品的价值认知参次不齐, 在进行消费时缺乏信心。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 引导农民旅游者在学习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绿色、环保的消费观, 在旅游活动的黄金期引导其在经济水平的限度内理性消费。
4.2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时空、媒介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具有各自的特点, 因而, 开展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时间和空间、媒介应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国家机关、政府相关部门是旅游活动积淀期和深化期的教育主体, 积淀期的教育以旅游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一般性的旅游常识、普适性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不同地域旅游文化宣传为主要内容 (主要在旅游、交通、环保等职能机关) , 深化期的教育是对旅游活动的总结和认知的升华 (主要在社区、村委会等基层政府机构) 。
第二,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 不仅要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即时的旅游伦理教育, 更要在旅游前进行提前教育, 在旅游后进行强化教育。空间上, 不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伦理教育, 更要在农民旅游者的客源地即广大农村地区开展。
第三,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媒介。一方面, 针对传统农民旅游者以电视、广播等农民旅游者最为普遍接受的方式的为主。另一方面, 针对新生代的农民旅游者应拓展网络视频和公益宣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
4.3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具体形式
农民旅游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对其开展旅游伦理教育时需注意教育形式、教育方式、时间和场合、核心影响人物的问题。
第一, 教育形式通俗化。对农民旅游者的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方式, 如讲座, 报告等。必须根据农民旅游者的接受程度, 选择其感兴趣的形式。如:可采用歌谣、韵语的形式将旅游伦理的内容进行加工, 便于农民旅游者进行记忆;宣传教育形式要图文搭配, 以简单明了、生动具体的形象在河南农民旅游者形成对旅游伦理直观鲜明的印象, 加深旅游伦理的理解。如:制作宣传精良的旅游伦理公益广告宣传片在主流电视媒体上播放, 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观念。
第二, 教育方式奖惩化。所谓教育方式奖惩化, 是指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促使农民旅游者产生符合旅游伦理规范的行为, 强化旅游伦理教育的效果。根据教育心理学中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强化是一种能够增加反应出现概率的事件。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 是因为受到了相应事件的强化。在旅游伦理规范的学习过程中, 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 可以激发农民旅游者的学习动机, 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形成遵从旅游伦理规范的行为习惯。比如:对遵从旅游伦理规范农民旅游者赠送旅游纪念品, 公布“文明游客名单”进行表扬;反之, 则不送旅游纪念品, 公布“不文明游客名单”进行批评。
第三, 选择恰当的时空。农民旅游者有其特定的时空活动范围。空间上, 他们活动范围较小, 常年生活在村镇, 很少外出。因此, 对农民旅游者的伦理教育应深入到其生活的范围中;时间上, 农事活动是农民旅游者一年之中的重大事宜。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应避开农忙时节, 选择恰当的时机。因此, 对农民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必须选择恰当的时空。
结束语
本文选择农民旅游者作为旅游伦理教育的对象, 通过对农民旅游者整体特征和旅游伦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多方面寻求旅游伦理教育的对策。一方面, 立足“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理论, 从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入手。另一方面, 考虑农民旅游者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的不同教育价值。在寻求对策时, 以农民旅游伦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 提出具体策略。
本文的研究从消费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旅游常识教育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并对其教育的主体、时空和媒介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 给出了教育形式通俗化、教育方式奖惩化、选择适当的时空和发挥核心人物影响力的具体形式。研究的结论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有一定指导价值, 对相关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旅游活动。因其缺乏旅游伦理意识, 在旅游过程中更易引发旅游伦理问题。因此, 针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旅游者的特征和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和旅游活动前、过程中、活动后三个阶段分析旅游伦理教育的规律。最后, 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旅游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春江.现代旅游伦理建构的传统伦理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余梅.农民旅游者-未来中国国内游市场的生力军[J].统计与决策, 2004 (7) :107-108.
[3]周国忠, 郎富平.农民旅游者出游特征、影响因素及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09 (4) :688-692.
[4]陈琦, 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旷乐.中国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初探[D].四川大学, 2007.
[6]韩玲.浅论旅游伦理教育[J].道德与文明, 2005 (4) :67-71.
旅游学习 篇2
各位同志,大家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于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旅游法》的宣传贯彻工作,我镇早于今年X月份就开始小规模在内部组织班子领导成员进行了学习,同时旅游区有关部门和各涉旅游的住岛酒店员工、农(渔)家乐经营者分别进行《旅游法》的自学活动。在对《旅游法》的自学活动期间,通过对《旅游法》的通读,并对其中的条款以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了分类,使我对《旅游法》的各项条款有了更深的印象。下面谈谈自己的四点体会:
第一,《旅游法》系统全面
一、涉及的法律主体全面。本法对旅游中所涉及的政府部门、涉游企业、旅游者等有所提及,明确规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本法第二章从旅游者开始,就对旅游中涉及的对象进行了精确地描述,第三章对在规划和促进中政府部门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说明,第四、第五章又对旅游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二、保护对象全面。本法不仅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涉及旅游的正当经营行为和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做到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公正。按照《关于加快XX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提高XX旅游行业监管水平,《旅游法》系统全面,合理兼顾各方利益,使各方都有法可依,对我镇旅游业综合服务水平具有不可估
量的指导意义。
第二,《旅游法》针对性强。本法中多条款项清理解答了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比如第四十一条中对导游从业素质进行了针对性规范、第四十三、四十四条明确规范了景区门票价格问题、第四十九条要求经营者应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相应享有的服务,这促使我镇从事“农(渔)家乐”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旅游法》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字“实”,可操作性非常强。在《旅游法》第七章中,特别强调了旅游监督管理;在第八章中,指明了旅游纠纷处理的相关途经。对我镇管理人员而言,可以借鉴本法对旅游主管部门的权利和操作思路,依法规范旅游区各涉旅企业、旅行社经营行为,进一步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对于参与旅游从业人员而言,《旅游法》可以鼓励其规范有序地参与“农(渔)家乐”经营、旅游纪念品经营、农贸市场经营,遇到纠纷之际可以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调节,共建和谐涠洲岛旅游开发新环境。
第四,不足之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旅游法》的内容,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法尚预留立法的空间,有关部门亟需健全配套我镇旅游的法规。虽然《旅游法》的内容系统全面,但面对我镇开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仍是捉襟见肘,希望有关部门能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法规,以统一协调我镇各涉旅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准确进行旅游定位;同时,应尽快修改、清理不合时宜的法律和法规,避免出现相关法规“打乱架”。另一方面,立法机构应当抓紧进行旅游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构建完备的旅游法规体系,比如《涠洲
岛旅游区农(渔)家乐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旅游法律法规的配套,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
旅游学习 篇3
如果你也有机会跟着爸爸去沙漠旅行,除了沙漠带来的新奇体验之外,有哪些困难是可能会遇到的呢?如果在沙漠中不小心与伙伴们走散了,应该如何应对,顺利走出沙漠呢?
下面就介绍一些关于在沙漠中生存的小妙招,掌握了它们,不仅可以使你在沙漠中身处险境时化险为夷、绝处逢生,更可以帮助你和爸爸成为一对纵横沙漠的生存能手。
困难1:遗失指南针
指南针是每个去沙漠的驴友都会准备的东西,如果不小心跟自己的团队走散,在一望无垠的沙漠里孤立无援,起码还有个指南针帮忙指东辨西。指南针在落单的人心中就是救命稻草,丢什么也不能丢了它。然而,如果真的这么不巧,你的指南针遗失了,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没有指南针,“指北”也很有帮助,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太阳就是最可靠的“指北针”。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所以影子由西向东移动。早上6点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物体的阴影都倒向西方;到了中午12点,太阳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点,太阳移到正西,影子则指向东方。因此,利用太阳和物体的阴影就可以测定出大致方向。
除了太阳,手表是替代指南针的最好工具。方法如下:将手表的时针指向太阳,时针与12时刻度平分线的方向就是南方。需要注意的是,想要利用这个方法,在你进入沙漠前,切记将你的手表调至当地所在时区的正确时间,不能再以北京时间为准啦!
当然了,大自然的力量无穷无尽,除了太阳,我们还有很多辨别方向的办法。如果你所在的沙漠恰好有树,树的年轮宽的那一面就是南方,不过在茫茫沙漠中看年轮有些不切实际,总不能为看一眼年轮就去费劲地砍到一棵树。这时,看枝叶也行,树木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稀疏。还有,蚂蚁洞穴的洞口大都朝向南方哦。
困难2:缺水
在沙漠中与团队走散的同时又遗失指南针,这种情况虽然很糟糕但并不常见,在沙漠中最常见的困难应该是缺水。在沙漠中,无论团队还是个人,出发之前,对饮用水的准备一定要充足。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如果3天都处于缺水状态就会死亡。所以,比起迷失方向,学会利用周边条件寻找干净的水源更加重要。
最简单的方法是寻找有水“标志”的植物。一般来说,如果你身处的地方恰巧地面比较潮湿,周围又有三角叶杨、梧桐树、柳树等植物,那么你离水源就不远了。在这些植物下多挖一挖,你准能看见水。要是有芦苇就更好了,从青郁的地方往下挖1~5米,地下水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是不是不挖坑就没水喝了?那也不尽然。
沙漠里的很多植物本身都含有大量水分。未成熟的丝兰花、龙舌兰的花茎、晚上开花的仙影拳的根等都含有较高的水分。当然,这些植物在沙漠中比较罕见,并且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因为植物的种类很多,如果识别不清的话,反而会有令身体不适的风险。沙漠中最常见的植物是仙人掌,更重要的是它们相对安全。桶状的仙人掌含有大量水分,劈开它的上部,挖食柔嫩多汁的茎肉便能解渴充饥,但它的汁液口感辛辣、质感粘稠。
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跟着动物们寻找水源,毕竟大部分动物都要定时饮水,有动物生存的地方一定会有适宜人类饮用的干净水源。昆虫、走兽、飞鸟出没的地方,附近一定有水。只要在早晨和晚上,留心它们的叫声,你就能大概确定它们所在的水源地点。鹌鹑傍晚时飞向水源,清晨时离开;斑鸠群早、晚都会飞向水源。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寻找野兽的据点,它们跟人类一样,逐水而居,依水而生。
如果上办法都未奏效的话,那不妨试着自己收集露水吧。你只要在有树木的地方,找一片枝叶相对茂盛的区域,到了晚上,将塑料布铺在下面,天亮后,摇落因早晚温差而凝结在叶尖的露珠,就可以轻松收集到露水了。
困难3:沙尘暴来袭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很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如果选择在春季去沙漠旅游的话,那遇见沙尘暴的可能性还是相对较大的,如果真的碰到了沙尘暴,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身安全呢?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记录过一位马拉松运动员莫罗在撒哈拉沙漠中历经沙尘暴而死里逃生的经历。据莫罗回忆,当沙尘暴来袭时,他首先护住眼睛,然后卧倒,在风力逐渐减弱后才慢慢摸索着前进。他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那就是遭遇沙尘暴时,首当其冲的关键一步就是保持镇静。
旅游学习 篇4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的感官上的冲击
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带的两个班级的旅游文学,有段时间其中的一个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在维修中,所以准备好的课件也无法得以展示利用,我只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上的观察对比我深深体会到了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学习旅游诗词曲兴趣的重要性。课件里我会充分地展现旅游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料,其中有视频或者配乐朗读、与纪游诗词曲、纪游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景点图片、以及作品中涉及到景点的故事传说的影片等等,这些材料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冲击,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这些材料如果脱离了多媒体就无法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从而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降低。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旅游文学的兴趣先把多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吧!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快乐的学习旅游文学
每个学期我会在班级内举行几次赛诗会,赛诗的内容为近期学习过的旅游诗词曲,赛诗的形式分为不同种类:有各个小组每个成员都参加的根据提示背诵、有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抽签选取题目进行包括题目作者和朝代的完整背诵、有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抽签选取题目进行的默写、还有旅游文学知识点的计时抢答等等。这些比赛形式学生们很乐于接受,每次举行比赛之前他们都会积极地准备,在比赛的过程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那些平时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精神气也十足,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竞争比赛加上奖励的诱惑,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旅游文学作品的掌握。
三、开展“每周一个景点我来当导游”的体验活动,把纪游诗词曲、纪游文融入到导游词和导游讲解中,与导游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
旅游文学作品这门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必修课服务的,是一门辅助性的课程,其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陶冶旅游专业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站在旅游的角度上去欣赏作品,因此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除了从诗词曲常识方面去把握更重要是能把诗词曲和旅游景观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比如《山海经西山经》中涉及的华山景点、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和杜甫《望岳》中的涉及到的泰山景点、崔颢《黄鹤楼》、王勃《滕王阁序》和范仲淹《岳阳楼记》分别涉及到中国三大名楼、柳永《望海潮》涉及到的杭州西湖、苏轼《题西林壁》中涉及的庐山等等,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从多方面展示作品中涉及到的景点的资料,课下给学生们一周的时间再去收集一些有关景点的资料加以完善,并且完成对某一景点导游词的撰写,利用每个周五在模拟导游实训室里让学生模拟景点的导游去讲解。“每周一个景点我来当导游”体验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仅在旅游文学的学习方面他们行动了起来,也带动了他们对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模拟导游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导游词的撰写能力一天天在进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不断提高。
旅游文化学习心得 篇5
在澳门旅游的时候,我主要是去了一下几个景点,这几个景点都是非常经典的旅游胜地,是来到澳门必须要去的地方。
首先就是大三巴牌坊了,大三巴牌坊,几乎可以说是澳门的象征了。整所建筑,体现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风格,你可以体会到两种文化的有机的,恰到好处的融合,所以,这里吸引了众多的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大三巴牌坊,其实是一个大教堂的前壁,在历史上,这个大教堂被大火烧坏了,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前壁,也就是现在的大三巴牌坊了。
当你来到大三巴牌坊,站在它的前面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的宏伟壮观,心里不禁在佩服,这真是一座伟大的建筑啊。但是,大三巴牌坊,也是见证了中国被外国侵略者侵略的,不堪回首的历史的,当年,葡萄牙人就是从大三巴牌坊下面的港口处,将鸦片运到中国来的,正是受到鸦片的诱惑,中国国民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迫害,而且,因为吸食鸦片,中国人变的非常的颓废,非常的萎靡不振,失去了大部分的战斗力,甚至,许多中国国民,都因为要拿钱去购买鸦片,而导致自己的全部财产都被拿来买鸦片,最后使自己倾家荡产,自己的妻子还有孩子,都不能在过正常的生活了。
其次要说的就是妈阁庙,妈阁庙,是在明朝的时候建立的,已经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许多的中国澳门的历史,因为这座庙的地理位置,是紧邻着大海的,所以这个庙的功能,就会与其他的庙宇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是,经常去海上工作的渔人,就喜欢去这座庙里,希望在海上工作的时候,能够逢凶化吉,并且能够有个好的收成。
旅游学习 篇6
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旅游地理是伴随着现代旅游大规模、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科,不仅涉及地理学的知识,而且同旅游密切联系。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中国旅游区划等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理解旅游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旅游地理》在职校教学课程中已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核心课。在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中占考试总分的17%,更是举足轻重,由于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许多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现在又出现了学生不重视、不愿学的状况。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
一、改变授课模式,做到授课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等,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1.模拟导游法
即每组学生将今天所学内容的部分知识或所有知识利用导游技能与方法,用3~5分钟来进行“听我说××”“带你游××”导游演讲,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可以为单招学生的高三专业技能考试作准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地图学习法
地图教学是旅游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认识地图也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旅游地理中有大量的名山大川、各地的地理位置需要我们掌握,这些知识看似繁杂,但结合地图就很直观。如第八章《中国旅游区划》,我们可以通过拼图游戏、自绘地图来掌握我国34个行政区的位置,可以通过各行政区的图形轮廓形象记忆(如内蒙古像一只展翅的雄鹰,青海就是一只乖巧的玉兔,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加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观看、模拟天气预报,了解每个行政区的省会或首府。此外,通过我们的车牌,了解每个行政区的简称等。总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都能被巧妙记住。
3.开放式教学法
这里指的开放式教学主要有两层内容:一是针对部分教学内容,在我们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课堂设在旅游景点中,如第十一章《华东旅游区》中介绍了南京的5个景点,其中有4个与我们考导游证的景点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学习,将课堂设在教室之外,身临其境;二是指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开放式的、多样的,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旅游杂志,编辑有关旅游地理的手抄报;经常组织旅游地理知识竞赛等,一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培育学习的兴趣。
4.比较学习法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中,旅游资源众多,也各有特色,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并记住这些景点相关的知识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对比,使学生记住每个景点中最重要的或主要的知识部分,在相同点中找出不同点。
通过列表对比,不仅能突出重点,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有条理,更系统化,还能便于记忆,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灵活运用,语言生动趣味化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教学中语言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固然重要,但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如谚语,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地理知识。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介绍这一气候特点时可以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概括,说明其日温差大;贵州的气候特点“天无三日晴”,说明贵州天气雨天多晴天少,贵州高原的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地无三尺平”便是对其形象的描述。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运用一些古诗文、歌曲等形式,既便于理解记忆,又避免了教师讲解、学生学习的枯燥。
三、运用多种电教手段,视听感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往往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照本宣科,稍有进步的也基本上是教师口头讲授,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进行教学。所以形成了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无味的局面。这也许是学生不愿学、不想学的的原因之一吧。
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从而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把大量的形声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直接冲击学生的视觉,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结合在一起,仿佛身临其境,在我们的旅游地理课堂就可以游遍全国。
四、增强教师人格魅力,学习兴趣化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質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水平去吸引学生,用健康、爽朗的笑容去感染学生,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态势语言去陶冶学生,学生只有对教师不反感、有所钦佩,才能对这教师所上的课有兴趣,才会在课堂上全身投入,从而对该科产生兴趣。
此外,通过在职校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
旅游学习 篇7
建构主义, 也称结构主义, 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1966)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 (Vgotsky, 1978) , 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是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提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认为学生是意义的自主建构者, 在教学活动中应处于主导地位, 这对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旅游英语课程是一门融合了旅游实务和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强调学生在特定的业务实操情境下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展开旅游业务的能力。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疑给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创设情境, 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情境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实践氛围。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 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把学习者置于真实情境之中,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空间, 还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交替。一方面, 教师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教学, 向学生展示大量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探索欲望。另一方面,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 准备相关道具, 开展各种课堂活动。例如, 让学生扮演旅游实际业务中的导游、游客、旅游景点工作人员和旅游公司计调人员等不同角色展示课文情节, 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这些是通过老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创造直观生动的教学场景和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旅游英语学习的有效措施。总之,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设置的教学活动 (问答、讨论、角色扮演等) , 都应充分体现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此外, 师生应进行心理换位, 师生共同讨论, 相互问答, 使旅游英语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2.2搭建强梁,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上有“霍桑效应”之说, 它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充分尊重学生, 增强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 有利于学生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增强自我责任感, 提高学习效率,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旅游英语学习过程中, 教师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质疑发难, 发表见解, 当学习的主人, 必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中, 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主动发展。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的目标, 即学生使用英语语言技能完成现代旅游实际业务的能力培养在现代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 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和旅游业务知识的综合训练得到增强, 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业务知识习得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2.3精心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围绕学习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应被提上日程。在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相应的教学设计可以围绕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和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开展,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为学服务, 以教促学。学习策略是能够促使知识的获得、贮存及知识使用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 应有意识地调控语言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 掌握英语学习策略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旅游英语自主学习的有力保证。
摘要:旅游英语课程是一门融合了旅游实务和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能够很好地发挥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旅游英语,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Driver, R.Theory into Practice: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A].In P.Fensham (ed.) .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London:Falmer Press, 1998.
[2]范琳, 张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28-32.
旅游学习 篇8
一、旅游英语课程发展现状
旅游英语在我国相对而言是比较年轻的专业, 高职院校对于旅游英语教学缺乏系统的研究, 主要还是走传统的语言教学路线, 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实际应用。很多学院还是唯书论, 一门课程就以通读一本教材为主。通过笔者对授课班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发现, 要想上好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旅游英语课, 单凭传统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旅游英语等同于基础英语教学, 不管在教法、学法、考核方法上都没有改变。旅游英语是在旅游工作中需要运用的语言, 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流目的决定了其在教与学中的特殊性。另外, 忽视高职学生的学情, 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对英语不感兴趣, 基础英语的学习都存在困难, 直接开设以情境、项目为特色的旅游英语课程, 造成学生无法参加项目教学活动, 出现畏难的学习情绪, 甚至放弃学习的情况。
高职旅游英语管理专业作为培养行业人才的重要渠道, 并没有随着行业发展的情况做出调整, 也没有能够根据学习主体情况的变化做出改变, 造成目前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一个尴尬:一方面,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对英语缺乏兴趣, 再加上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 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在教材、教法、评价手段上都很滞后, 无法抓住现如今的大学生。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和市场对刚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很满意, 表现为学生适应职场速度慢, 专业知识不能做到本土化和可操作化。面对这样的矛盾, 笔者尝试提出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建构三维交互的导游英语课程模式, 即线上自主学习网络导游英语课程, 线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及学习者知识内化的实地演练三者交互的模式。
二、理论背景
旅游英语是具有特定交际功能的英语, 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 , 与学生早前学习的基础英语是有区别的。ESP教学强调对学生需求的研究与分析, 找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并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学的关键。关于ESP课程的教学, Carver归纳出三个原则, 即真实语料 (authentic material) , 以目的为导向 (purpose—related orientation) 和自我学习为中心 (Self—direction)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 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 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并以此为据,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 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 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组成, 而每一片断 (或一个事件) 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三、如何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旅游英语课程
针对以上现状, 结合ESP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笔者提出学生在上旅游英语课之前应自主登录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按照模块, 了解要求, 熟悉知识背景。因为学生的基础薄弱, 课前自主的学习让他们更加有自信地应对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会按照课堂进程, 按模块细化基础词汇、句型、语言能力要求、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等。教师在授课时对于网络课程当中提到的知识进行提问、检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 展开下一步的项目环节, 并把学生反馈的表现计入对学生平时的评价体系当中。课后, 学生通过实习景点具体演练, 达到内化课堂知识的目的。网络课程的建设, 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来呈现教学资源, 包括课程描述、课程要求、具体的课件、练习题、试题库, 等等。学生通过同步的网络课程学习, 先一步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性, 增强了课堂的操作性和可控性, 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和补充。课堂教学主要以网络课堂为基础, 通过情景模拟, 任务教学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 对本土旅游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搜集整理, 有机地穿插在教学模块当中。
下面笔者就以具体的教学模块来体现三维交互的导游英语课程模式。学生手头的教材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旅游英语教材》, 对于City sightseeing这个版块, 就是很笼统地进行介绍, 涉及的景点和城市离学生的环境很远, 没有对城市观光这一工作环节进行系统有序的讲解。对于这一章节的处理, 笔者梳理出章节中具有通识意义的英语词汇、结构, 在网络课堂上呈现City sightseeing要素, 比如:history, geograph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tatus and famous scenic spots and their general information。对于每个要素展开描述的词汇和句型, 在网络课堂上的PPT里面做详细描述。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这一章节时必须登录网络学习平台, 平台对于学生登录与否有记载, 教师可依据课堂上对网络课堂内容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是否有课前自习。
在课堂上, 教师对于这一章节中网络课堂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 对于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修正。围绕City sightseeing, 教师在课堂可以以PPT的形式展现学生所在城市南京的面貌,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 分组开展自己对南京城市观光的介绍。在学生小组汇报结束后,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并示范如何进行城市观光介绍。
课后, 学生要通过视频拍摄后期制作, 完成教师布置的江苏以内的其他城市的介绍。通过这样三维一体的学习, 学生对City sightseeing这个模块, 就能够非常准确和熟练地在工作环境中展开。
四、新型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教师, 其要广泛备课, 对教材要有取舍, 更多的内容要去整合, 融文字、图像、音像、视频为一体的教学课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训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调动。基于以上情况, 自编讲义,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包括在课堂上运用模拟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考核, 教师要重新开启一个评价系统, 强调不以单纯的知识为考核重点, 而是考核整个导游工作流程中学生的表现和综合应对能力。不同于以往以笔试为主的英语考试, 导游期末测试强调的是考试的真实性和综合性, 整个课程考核体现动态化和多样化。
就学生而言, 这是巨大的挑战, 要有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一方面来自于日后工作压力带来的动力, 一方面来自于考核的压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要参与知识的生成、运用和内化的全过程, 真实地体验相应的英语知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运用, 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五、结语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要使培养的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 就必须在教学中分层次、分时间段,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考试内容围绕工作场景中旅游服务的实际需要, 重视考试的真实性、功能性, 交互性、情景性和综合性, 从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方法实践化、教学评价综合化三个方面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另外, 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场所进行实践体验学习, 把课堂延伸到真实的工作场所中, 亲身感触实际工作过程, 进入导游角色, 从而锻炼用英语开展导游服务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华林.高职涉外旅游英语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2]何善秀, 赵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旅游学习 篇9
1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1.1 让导入新课情境化
《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涉及面广, 知识点多而分散。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如果能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时事资料, 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共鸣的教学情境。例如, 教师在讲“丽江古城”这节内容时, 教学一开始向学生播放一段电视剧《木府风云》的主题曲和视频, 告诉学生这部电视剧讲述的就是有关丽江的优美风光、悠久历史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带回到那遥远的丽江古城的过去, 学生在看 (听) 完后, 非常迫切地想了解更多有关丽江古城的知识, 学习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
1.2 让教学内容形象化
旅游地理教材涉及大量的旅游景点, 相关知识的讲解需要大量的图片、地图、视频、音频等材料。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 通常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本教材一张图”, 老师讲, 学生听, 缺乏生动形象的直观性, 课堂气氛枯燥单调, 老师教得费劲, 学生学得吃力。而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讲解方式的局限性, 使教学图文并茂, 更加形象直观, 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杭州西湖这部分内容时, 向学生播放一些与西湖有关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或影像资料 (如:“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三潭印月”等) 。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加强对西湖的感知和认识, 从而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如讲“东岳泰山”这节时, 教师制作好线路图课件, 将沿途的的景点标示于图中, 让学生“边走边看”, 明确的路线, 清晰的景点, 学生在“登”山的过程中很容易记住了沿途的景观, 印象深刻, 甚至产生实地考察的想法, 想亲自去看一看这些旅游资源。
1.3 让师生关系民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精神振奋, 愿意学习;不好的恶劣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使学生厌恶学习。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营造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 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 浓浓的爱意, 真诚的微笑, 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在师生互动中, 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不完整, 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同时, 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 要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 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 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师生间的融洽的民主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 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 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 从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旅游地理课堂真正活起来, 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学习氛围。
2 创新教学互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可在学生预习教材的基础上, 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活动, 变换角色, 让学生当主角,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1 开展导游式的教学活动
学生在上课前, 通过各种方式 (如到图书馆或在网上查询) 来了解某旅游区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和旅游特色等情况, 设计好旅游路线, 准备好导游词, 导游词包括“地区介绍, 历史概况, 风景文物, 景点来历, 历史沿革”等。上课时, 教师将本节内容分成若干部分, 分别让不同学生以导游员的角色来介绍。在介绍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影像、景观挂图等来配合说明。
这种教学活动, 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 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 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 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 让学生有较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实现师生、生生交流,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2 开展竞赛式的教学活动
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 表达能力和现场讲解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开展竞赛活动。开展竞赛式课堂教学活动要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旅游地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该旅游地风光片, 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记忆;最后, 由教师提出问题, 各小组回答, 教师记分并评出名次。竞赛时, 教师要注意调节活动的节奏, 每答完一题后给予点评, 及时讲解, 大力表彰。有比较才有进步, 有竞赛才有突破。通过开展竞赛活动,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锻炼他们的讲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2.3 开展实践式的教学活动
在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安排上, 安排几次野外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 学生通过野外实践能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获得的基础知识, 并使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专业理论进行分析、实践的能力。例如, 组织学生到上杭古田会议会址参观学习, 经过所在地讲解员的讲解, 学生不但知道“红色古田”的由来, 而且加深了对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了解, 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个年代艰苦环境的体会, 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旅游专业主要为区域旅游经济服务, 因此地方性的区域旅游资源相关知识充实了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课堂所学的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延伸,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同时也能寓教于乐。
3 创意教学结尾, 认识升华提高
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的总结, 升华、延伸, 是后续教学的基础和准备。好的结尾, 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巩固。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发、积极创新, 努力提升课堂结尾的创新性、多样性、灵活性, 为学生创设一个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结尾, 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 如我们可以将影像资料或音乐引入到课堂结尾中来, 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情境, 这样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 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长江三峡和巫山小三峡》这课中, 讲完了怎样收尾呢, 我就用了一段《再说长江》的影像资料, 在学生的观看中结束新课,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长江三峡”这节课的认识, 而且使知识得到巩固。又如在《青藏高原》一课讲完后, 让学生聆听歌曲《青藏高原》, 通过这首悦耳的歌曲可以渲染课堂的气氛, 使课堂再次达到高潮。
通过这样有创意的结尾, 让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 掌握了新知识, 又开阔了眼界, 拓展了思维,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5页) 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实践证明,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 创新教学活动和创意教学结尾的方式,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快乐地学习, 在参与互动教学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最终,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了学习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了旅游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S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浓情况,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 制定切合中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旅游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勇.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 2008, 4.
旅游学习 篇10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顾日国,2007:3~5)。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调查显示: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只有15%的学习者能记住相关信息;如果学生仅参与动手做,那也只有15%的学习者能记住相关信息;而通过视觉,运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表、视频等,则学习有效率达到70%。因此,用听、看、做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模态教学,通过调动学生阅读、聆听、观察和参与教学等多种感官协同合作可以提高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体验式学习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其中库伯体验式学习周期理论对学习过程周期(learning cycle)进行了独特的分析,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见图1),即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和主动体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
此周期开始于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这种“具体经验”主要区别于我们通过读书等获得的第二手经验,而重点指来自真实世界的体验。Kolb认为,要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必须进入第二个步骤,即对所发生的事进行自觉的反思,这一步他称之为“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学习周期的第三步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有所认知,即发展意义结构,Kolb称之为“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Kolb模型中的最后一步是“主动的实验”(active experiementation),即测试这些我们已经建构完成的意义结构,从而使我们获得新的经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授者注重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交流,最后能加以成功应用。二者主要区别如表1。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普遍开展课程改革项目。根据市场重新调整开设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并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状态。纵观整个课改过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实施的关键,而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运用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系统介绍导游基础知识的必修课,也是国家导游资格证的考试用书。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广的旅游基本知识、一定的原理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又要求学生在导游讲解过程中能够准确、灵活地应用。由于该课程涉及面较广,文化底蕴丰厚,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又相对较浅,所以每年在导游资格考试中的及格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运用图片、视频、模拟讲解、实境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课前阶段。
根据新课内容,运用图片、视频(通常是介绍篇)等,就学习主题给出背景知识介绍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便激活或补充学生的长时记忆,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的学习也可由教师课前布置工作任务,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二)课堂阶段。
此阶段为所学内容的信息获取阶段和意义建构阶段。在此阶段,要进一步呈现与新课材料相关的图像与视频资料。同学们探讨影像资料本身的意义,并确认哪些信息是已知信息,哪些信息是新信息。抑或根据课前的工作任务,分小组进行汇报并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之后由教师就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纠正与调整,最后归纳总结,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原理是什么。
(三)课后阶段。
此阶段为学习效果外部行为表现阶段,学生通过导游词编写(guidebook-write)、角色扮演(role-play)、模拟导游(guider-simulate)的手段对信息进行重组、整理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信息获取到意义建构,再到学习效果的外部行为表现,完全符合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认知心理过程,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视觉模态获取时,教师要注意图像或影像选取与设计的合理性,把握好信息差的度,避免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运用
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重新构建新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最终实现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体验式学习克服了由书本来到书本去、教师视学生为容器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立足于从体验中感受知识。因此,体验式教学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它通过强化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操作、实训,在体验中获取技能、提升能力,从而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就业的目标。
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导游》课程为例,笔者通过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校园导游、实景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例如,围绕学院已有的布局和景观开展校园导游活动。通过“线路设计—导游词创作—线路串讲—讲解技巧”的设计思路,全方位锻炼、提升学生的讲解能力。又如对寺庙、园林等景观的实境学习,学生通过“采集信息—分析筛选—串联线路—导游服务—回顾总结—修正方案—结项”整个过程的设计实践,对接今后实际工作过程中从创意、策划、操作到服务的全套流程。概括而言,体验式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项目设计。
精心设计一个项目并明确传达给学生,如设计一份导游词或旅游产品线路(体验竞争与合作)等。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领会项目设计的意图,明确项目的要求,并体味如何更好地将一项指令明确化、简单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设置。
这个阶段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目标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设定项目的任务目标;二是定义任务的终期结果;三是制定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
(三)分析策划。
这个阶段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学生这时要做的事情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和组织、行动计划和时间安排。制定计划的过程首先是团队成员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沟通。通过任务模拟可以很好地学会如何清楚地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最后如何达到共识。
(四)行动体验。
这是整个“体验式学习法”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潜能和创造力无限释放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感官和认识将受到各种内外部刺激的影响。但由于学生个体的以往知识、经验、情感和刺激程度以及个人需要的不同,他们对刺激的过滤和解释也是不一样的。
(五)成果展示。
“体验式学习法”要求每次活动之后,每个团队都要提供最终成果。典型的最终成果包括:模拟导游、报告和方案等。展示时发言人要报告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团队成员的分工以及做事的理念和方法等。最终成果尽管是模拟的,但却是真实有用的。同时,通过展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比赛可以使学生的活动得到有效的激励。
(六)回顾与点评。
这一阶段是将实际的学习心得加以分析、巩固并与实践环节相联系,也是衡量教师对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和能力的阶段,因此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学生行动过程中的观察对各团队进行点评,用建设性语言和方式鼓励他们处理好正负两个方面的反馈。如果没有回顾或者组织协调的不好,这个方法就会流于形式甚至失去它的价值。
四、结语
多模态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体验实践,强调学生认知能力和多元智能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形成,重视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于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有些老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老师轻松了,让学生做和表演就好了。其实不然,虽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再重要,因为要用好这种方法,关键还是要靠老师的有效组织。在技能学习的体验中,体验效果与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深度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在实施多模态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对实现学生“体验”的环境设计、多模态环境对学生的刺激、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体验、适时调整体验计划等方面作一个全面精心的设计,以实现最佳的体验效果。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问、示范和引导学生,做到既点拨到位又不包办代替。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摸索与反思。
摘要:本文基于多模态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分析,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多模态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多模态,体验式,高职,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黄云林.毕业生“供需失衡”状态下的旅游教育创新思考[J].科技信息,2007:20,7~8
[2].Clifford E.Knapp著;谢自谋,王怡婷译.体验教育带领内省指导手册,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3].蔡炳纲,吴汉明著.72个体验活动理论与实践,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4
旅游学习 篇11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旅游英语学习 现状 研究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日益繁荣,其对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对于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表达能力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旅游专业用语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自主掌控英语学习进度、自主调节英语学习计划、自主监测英语学习效果的能力,元认知策略作为个体实现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和监控的主要手段,与旅游英语教学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因而它已经成为当前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方法,以下我们就首先对元认知策略在旅游英语学习中应用现状展开研究。
一、 元认知策略在旅游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现状
1、 学生已经具备应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
由于旅游英语的实用性、交际性、文化性、专业性较强,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以元认知意识为指导根据学习任务自主选取学习材料、调节学习进度、改进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学习计划,并能够根据预期的学习效果对各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检测,以此促使高效率旅游英语学习的有效开展。由于旅游英语与旅游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以汉语资料为基础开展英语学习,因此,元认知意识的应用于旅游英语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有意识的建立英语上下文情境与汉语背景之间的联系,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辅助学生对旅游专用词汇的理解,并以这样的发展方式实现学生对旅游英语知识的积累,并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主动建立英汉之间的联系。
当前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应用元认知策略的的意识还是比较成熟的,他们能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系统预习,在预习中展开积极思考并自主对学习内容加以归纳和整理;能够发现英语实践中发生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已经具备利用音像资料、参考资料、工具书辅助英语学习的意识;能够提醒自己利用记忆规律进行词汇记忆;对于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自主搜索归纳、推理等学习策略;开始逐步建立英语知识与汉语、生活实际的联系。另外,大学生已经具备开展抽象思维、利用符号和表格等非文字信息的能力,而这些元素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建立旅游英语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英语知识以更简洁、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虽然当前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还达不到这种学习程度,还不能发挥元认知意识促使学习主动性的功能,但元认知意识已经开始被内化为学生开展旅游英语学习的应用元素。
2、 学生执行元认知策略的力度不够
在旅游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执行上,一般情况下学生已经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开始重视自身在英语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已经开始探索适合自身英语学习的方法,能够综合利用多种学习策略,能够创造和把握英语学习机会,能够自主评价某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效果,已经能够初步开展自我调节、监控、评估,为使既定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能够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从而为实现更高效率的旅游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执行步骤就是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虽然当前学生在旅游英语学习中已经具备较成熟的元认知应用意识,但从总体来看,他们还没能建立起完善的学习计划,他们不能与教师和同学建立起广泛的英语交流,没有形成对旅游英语学习的系统体验,不能够积极参与英语课外活动,诸如全英文式的导游模拟、旅游英语专题讲座。元认知策略有效作用的发挥,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学习计划、预测学习效果、选择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方法。当前学生的旅游英语学习对元认知策略的执行力度明显不足,不重视对英语学习心得的交流与分享,尽管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应用意识,但在具体执行中还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这都与学生不能自主制定切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计划,而只是按部就班教师的学习计划有很大的关系。
3、学生应用元认知策略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培养学生旅游英语学习的元认知应用能力上,积极的态度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培养对旅游英语的学习兴趣,并逐渐树立起学生对其旅游英语学习的信心,并能够促使他们加强对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能够起到抵制消极、焦虑等不良学习情绪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对元认知策略应用于旅游英语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充分挖掘學生在旅游英语学习上的潜力。
当从当前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还表现出一定的焦虑心理状态,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状态不够积极,不能主动与同学、教师建立广泛的英语交流,不能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接触元认知策略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感到措手不及,不能妥善处理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进度的关系,不能在开展旅游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兼顾学习检测和学习评估,前期学习活动的不顺畅,往往会打消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旅游英语这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就不能使之充分投入到英语实践中,也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旅游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帮助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的启示
学生在应用元认知策略进行旅游英语学习时会受到自来各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内部的学生自身因素,诸如认知风格、认知态度、认知个性、智力水平、学生年龄等;二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因素,诸如教材、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等。这些都将对学生旅游英语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元认知策略的技巧而进行的系统讲解是直接影响,教师旅游英语的水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将对学生产生间接影响,通过上述关于学生在旅游英语学习中应用元认知策略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该策略的执行上、态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力。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会逐步培养学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考察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不同旅游英语学习效果,由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就证明学生应用元认知策略的水平越高,与此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就说明学生应用元认知策略的水平还需要提升。以此向学生展示能否正确执行元认知策略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别,这也证明了制定完善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在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上的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通过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渠道得以实现,而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又是促使学生学习计划不断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还要重视自我监控功能的有效发挥。具体可以体现为,首
先,教师可以采取抽样实验、个案研究、分组实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在旅游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往学习旅游英语词汇和专业用语的方法进行系统了解,以此使学生明确自身制定学习计划的基础。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剖析其在旅游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重新审视自身的英语学习风格,准确定位自身的英语学习水平,明确自身英语能力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从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还要把自我评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应该打造一系列与旅游英语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计划的机会。
三、提高学生应用旅游英语元认知策略积极性的启示
要想实现元认知策略在旅游英语学习上的高效应用,需要首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定势,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旅游英语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內在的学习自主性。在旅游英语的元认知策略培养上,教师要系统的为学生交代和展示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并详细示范多种学习策略的执行方法。以旅游英语的学习资料和教材为内容,对元认知策略展开系统训练与实践,还要重视对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情况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英语学习发展空间。
具体可以体现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增加学生的旅游英语基础知识输入量,以培养学生的旅游英语听说能力为主,以翻译和阅读为辅,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结合,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诸如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要以基础教材为依据,开发多元化的辅助学习素材,以此丰富学生的旅游英语认知;教师要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旅游英语活动,提高学生应用元认知策略的积极性,使该理论切实应用到实践中,以实际应用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旅游英语的输出效果,诸如,组织学生开展全英文式的导游模拟演练,组织学生实际深入到著名的旅游景点,组织学生开展旅行社实习活动等。
旅游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特点使其与自主学习方式的目的相吻合,而元认知策略又是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于是有效应用元认知策略将对旅游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元认知策略在当前旅游英语学习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和讨论,能有效指导旅游英语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郁慧.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使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8.
[2]汪云,刘红英.发挥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01:59-61.
[3]康洁平,罗冰.元认知策略运用在英语学习中的个案分析[J].考试周刊,2011,09:86-87.
[4]陈恒仕.论交际策略在旅游专业公共旅游英语学习中的生成作用[J].旅游论坛,2012,03:131-133.
旅游学习 篇12
在我国跻身世界旅游大国的同时, 中高职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却不尽人意, 因此, 为了给旅游行业以及管理行业输送一线高水平高素养的专型人才, 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汉语言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汉语言教学不仅能针对学科需求向学生教授理论文化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更加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了使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旅游管理行业需求和发展, 下面本文就细介绍汉语言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的重要意义。
二、为专业需求, 提供必要服务
当下的中高职校语文教材, 较为通用, 没有针对专业需求, 就无法体现专业的特色。部分学生会自认上职校是学习专业技能的, 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以及作用, 上课睡觉, 缺乏动力, 甚至渐渐的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但是汉语言教学却不如此, 汉语言教学不仅仅是笼统的语文教学, 汉语言教学会根据专业的不同, 教学不同的专业需求内容,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汉语言教学具有时效性、典型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自主、自觉、自信的学习专业相关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汉语言教学老师, 必然会依据本专业制定教学计划, 筛选好教学内容, 例如, 可以选取一些与旅游管理专业相近的文章或古诗词, 给教学课堂带来一些趣味性以及知识面的拓展。也能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可以选些典型的篇目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朗读训练, 引导学生, 让其从专业的角度, 丰富自己的文采、内涵和思想感情, 既能掌握汉语言知识、陶冶情操, 又能丰富旅游常识, 非常有益。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水平
汉语言教学不仅仅能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更能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汉语言教学为了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从业以及创业等, 不但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对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培养。下面就从一简单小例子来介绍汉语言教学是如何提升学生各方面水平与素养的。例如教师在课堂教授《登秦山记》这篇课文, 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就会布置一些任务, 例如要求学生自行分组, 进行团队合作, 互相模拟导游, 做好相应的登山所需要的相关工作, 查询最近天气以及最佳旅游天气和季节, 使用电脑、地图、扩音器登道具, 在地图上找到最佳旅游路线, 进行标记, 并找出相关的人文风景、名胜古迹、历史由来、故事传说以及名人诗画等等资料。并让其自行分类整理, 制作旅游明信片之类的可收藏事物, 并进行相应资料的存储, 自制自己的旅游资源库。让每位学生展示并解读自己制作的旅行路线图, 景点资料等, 互相讨论学习, 互相打分。并学习相关古诗词、美文的特点, 若能自我创作更佳。汉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学, 让学生享受学, 让学生爱上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注重实践, 提升学生素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汉语言教学结合其专业的特色, 注重教学实践, 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专业所需求的交际口语、阅读理解、信息处理、写作等专项能力, 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例如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利用课前时间, 让学生进行朗诵、背诵以及演讲训练。随机抽取不同的内容, 让学生训练至脱稿演讲, 之后进行自我评价, 再互相评价。不断的完整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诵、背诵、讨论、辩论、叙述故事、情景作文等等。并要求学生经常进行写作训练以及口头作文训练, 提升文字功底和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时, 要求学生用心体会用心感受,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汉语言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追寻、收集与课文、作者相关的素材资料, 从中汲取、感受、体会作者以及作品的情感思想。同时汉语言教学也会从优秀文化中选取部分代表性的文章、诗词, 使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学习传统优秀文化, 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集体思想, 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现如今的科技迅猛发展, 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搜索资料, 拓展知识和视野, 丰富自己的旅游资源管理库。在假期时, 让学生进行导游社会实践, 去学生家乡做志愿导游, 为来此游玩的人们讲解人文风情。
五、全新考查方式, 提升就业能力
依据当下中高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 汉语言教学注重其能力的培养, 有着全新的考查方式,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分析, 为其在将来就业提供有利帮助。目前理论知识的考查较为简化, 注重能力等级的评估, 渐渐淡化分数的重要性。例如旅游管理专业考查主要内容为:汉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交际口语、社会实践调查。这几项里, 教师较为看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社会实践经历这几项。实践出真理, 理论筑成功。教师会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优缺点, 进行详细的专项训练, 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结
总的来说,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大热, 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紧俏。汉语言教学不仅能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语言能力, 使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 缩减旅游业的培训成本;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健康心理, 为旅游业带来蓬勃生气, 使我国能更好的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树立良好的形象。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目前, 我国又新增一个旅游强国的标签。在如此大的趋势之下, 我国中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又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对其学习与就业中的帮助与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与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晨.语文教学对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与教学对策[D].鲁东大学, 2013.
[2]陈菲.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D].厦门大学, 2008.
【旅游学习】推荐阅读:
旅游学习考察汇报09-14
学习旅游景区规划有感09-09
关于《旅游经济学》学习心得10-24
旅游单位旅游管理10-14
旅游文学与旅游营销06-13
世界旅游中欧旅游教案06-06
英语旅游平遥古城旅游09-01
旅游产品与旅游管理07-06
关于旅游的小学作文:春节旅游09-08
英语作文 出国旅游与国内旅游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