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失灵

2024-10-03

刑事程序失灵(共4篇)

刑事程序失灵 篇1

一、刑事庭前程序的概念及意义

刑事庭前程序, 是指在提出指控以后开庭审判之前, 对案件进行审查和为开庭审判做准备的程序。庭前审查, 是指在法院正式开庭前对案件进行的初步审查, 其任务是决定是否将被告人交付法庭按普通程序进行审判, 而非决定是否对被告人进行定罪量刑。庭前的审查程序又有审判前的独立审查和审判法院的庭前审查两种模式。前者如大陪审团公诉、预审, 后者则又存在两种方式即程序审查和实质审查。程序审查是指仅审查起诉是否具备形式条件, 不审查证据, 不对指控的犯罪成立的可能性作判断的庭前审查模式。实质审查是指通过审查证据, 对指控的犯罪成立的可能性做出初步判断的庭前审查模式。

二、域外刑事庭前审查模式简介

第一, 英美的独立庭前审查模式。英美实行审判前的独立审查模式, 由独立于审判法院的预审机关来对案件进行审查。在英国, 凡起诉至法院的案件,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必须先由治安法院预审, 以决定案件是否移送刑事法院进行审判, 从而保证被告人免受无根据的指控和审判。美国实行大陪审团审查和地方法官审查两种方式。在联邦和约半数的州, 对重罪案件提起公诉、交付审判由大陪审团审查决定。大陪审团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 如果大陪审团认为现有证据足以证明被告人犯有指控的罪行, 并应予以刑事处罚时, 即批准提起公诉并交付审判。如果认为起诉证据不足, 则撤销诉讼, 释放在押的被告人。在不实行大陪审团制度的州, 为防止检察官滥用起诉权, 由地方法官进行预审。对被控犯有重罪的人而言, 预审是一项权利, 被告人可以放弃预审而直接进入审判程序。

第二, 德国审判法院的庭前实质审查模式。在德国, 由于实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和卷宗移送主义, 在检察院提起公诉后, 法院会启动一个决定是否开庭审理的“中间程序”。中间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对检察官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 决定是否进入法庭审判程序。对于检察官提公诉的案件交有管辖权的法院后, 法院的有关部门予以登记并审查, 分别情况交相应审判庭。首席法官指定一名职业法官担任阅卷人。审查法官在阅卷过程中, 可以自行调查或委托检察官进行补充调查。然后召开只有职业法官参加的评议会, 在评议会上由审查法官提出审查意见, 法庭应就是否进入审判程序做出决定。

第三, 日本审判法院的庭前程序性审查模式。日本实行起诉垄断主义, 为避免检察官滥用起诉权, 日本建立了检察审查会制度对检察官的不起诉行为进行监督。为排除法官的预断, 日本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 庭前不进行实体性审查。为保证法庭审理能作到有的放矢, 设置庭前整理程序。在受理案件的法院的主导下, 对控辩双方的争点和证明方法进行梳理, 然后制定审理计划, 其目的在于使法庭能够顺利快速地进行。

三、我国刑事庭前程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刑事庭前程序的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 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 应当决定开庭审判。”这一规定表明我国目前庭前的审查为程序性审查而非实体性审查。立法作此种设计的目的在于防止审前法官通过阅卷而形成预断, 从而影响裁判的公正性。如此以来除少数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外, 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 人民法院只能要求其补充材料, 在材料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 必须开庭审判。

(二) 存在的问题

一般认为庭前程序至少应具有司法审查、过滤、分流和庭前准备四种功能, 能够实现公正与效率两大价值。而我国庭前程序功能的设置单一, 将庭前程序仅仅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 不能有效地实现案件的筛选和分流, 也无法实现司法权对追诉权的有效制约, 从而使得我国的庭前程序不利于效率和公正两大价值的实现。

1. 单纯的程序性审查, 不利于案件的集中审理和诉讼效率的提高。

“庭前审查的程序性和公诉对审判程序开启的预定效力, 必然导致庭前审查程序缺乏最基本的过滤功能, 从而使得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涌入正式的庭审程序中。”一方面, 造成了大量极为简单的和毫无意义的本可以在普通审程序之外解决的案件进入普通程序, 造成审判资源的无端浪费, 同时也使法官终日面临着繁重的诉讼负担, 为求结案率而不得不快速地处理每一起案件, 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处理那些重大复杂的案件, 这既不利于公正价值的实现, 也有损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由于控诉证据的不足或案件事实不清等原因所引发的检察机关要求补充侦查、变更起诉, 进一步核实证据或者法庭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等会阻碍审判程序的连续进行, 致使多次、反复开庭, 拖延诉讼, 也变相地增加了个案的诉讼成本, 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2. 庭审准备不足, 致使庭审法官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庭审。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开庭阶段, 合议庭必须查明当事人的身份, 是否受到法律处分, 是否被采取强制措施, 以及是否收到起诉书副本, 宣布案由及是否公开审理, 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名单, 告知当事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这些活动本属于庭审准备工作, 完全可以在开庭之前做好, 无需占用庭审的时间。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却将上述活动交由庭审法官来完成, 从而占用了大量庭审时间, 这就使得法官不得不刻意缩减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时间, 从而使得法官从法庭调查开始就为了追求缩短时间而不断地提醒、催促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尽快地结束其发言, 从而使得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种权利不被尊重的感觉, 有损形式上的公正。并且在开庭时始告知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 会因被告人临时提出回避, 申请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或勘验、检查而导致诉讼程序的中断, 从而浪费司法资源。

3. 庭前审查程序无法从根本上排除预断。

现行刑事诉讼法在案卷的移送上采取了复印件主义, 其用意在于排除预断。但恰恰相反, 证据目录和证人名单无法反映案件情况, 能够反映案件情况的为“主要证据”复印件, 但何为“主要证据”的判断完全取决于检察官, 检察机关通常所移送的往往是仅能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 而对于被告人无罪或罪轻的证据则往往并不加以移送。这就使得法官通过主要证据复印件所认识的案件建立在片面的基础上, 更可能形成不利于被告人的预断, 从而有损司法的公正。因而现行刑事诉讼法排除预断的改革举措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4. 我国现行庭前审查程序使得辩护方的先悉权得不到保障。

由于审前阶段辩护人的阅卷权往往得不到保障, 只能寄希望于庭审前的阅卷。但由于案卷移送采取的是复印件主义, 致使辩护人无法查阅到对被告人有利却没有移送至法院的证据, 也无法全面地了解案卷材料, 从而使得控辩对抗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 并且会引发审判中的突袭行为, 从而不利程序公正的实现。

5. 缺乏对公诉权的制约, 审判权与公诉权未能合理配置。

由于法院对检察机关的指控无权驳回或退回补侦, 而只能要求其继续补充材料, 不得以材料不足为由拒绝开启审判程序,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诉对审判的预决效力。这种有诉必审的的审查方式实质上造成了庭前审查的虚无化, 它排除了审判权对追诉权的程序性监督和制约, 难以防止公诉机关的错诉、滥诉, 而且也无法保障被追诉人的基本人身自由和权利。

(三) 在德国审判法院的庭前实质审查模式的基础上重构中国特色的庭前审查模式

德国审判法院的庭前实质审查模式是与其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和卷宗移送主义起诉方式相联系的。卷宗移送和庭前实质审查的弊端, 是可能使庭审前审查控方案卷的法官形成预断, 不利于法官在庭审中形成合理的心证, 对被告人有失公平。为此德国限制审判法官参与阅卷的人数。我国长期以来的诉讼模式属于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重视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发现作用。因此有学者指出改革我国的庭前审查方式, 不应走向起诉书一本主义, 而应是实行卷宗移送主义, 法官在审判前要阅卷, 并进行实体性审查。为了防止形成预断, 应实行审查法官与庭审法官相分离。

三、我国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道路选择

(一) 我国不宜采用日本庭前程序性审查模式

对于单纯的形式审查所存在的弊端, 学者们已有深刻的认识。日本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唯一没有设立公诉审查制度的国家。日本庭前审查模式, 检察官的起诉具有必然发动审判的效果。一方面缺乏对检察官起诉权的司法审查, 使检察官滥用起诉成为可能, 不利于被告人人权的保障。另一方面起诉不经过滤必然发动审判, 会使不必要的审判增多, 导致本应由庭前审查完成的任务由审判法庭来完成, 由此带来审判的多次中断, 对诉讼效率和司法资源配置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我国不宜采取日本式庭前审查模式。

(二) 英美独立的审查模式在我国的实施存在着诸多障碍

英美庭前制度的特点是设置与庭审相分离的预审程序。独立的庭前审查模式是与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模式和起诉状一本主义相联系的。其目的在于切断审判程序与侦查程序的连续性, 切断审判法官与控方案卷的联系, 避免审判法官在庭审前产生关于案件事实的预断, 使裁判结论完全建立在庭审过程中的证据调查和辩论的基础上, 从而使庭审过程实质化。此种庭前审查程序, 有利于保障人权, 实现公正的诉讼价值, 是庭前审查的理想模式。但当前在我国的实施却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首先, 英美式庭前程序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英国历史上主要实行私人起诉, 为避免私诉权的滥用确立了预审程序。而美国则由于深受英国法的影响, 再加上检察官指控犯罪的低证据标准以及重罪案件实行陪审团审判, 这就使得预审作为一种独立的程序而有必要。而我国自诉案件的范围狭窄, 对于公诉机关起诉的证明标准要求较高, 因此没有必要设置单独的预审程序。其次, 我国不存在着大陪审团之类的组织, 也不存在治安法院一类更基层的法院设置。因此, 如果在我国实行独立的审查程序, 势必要对法院组织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其改革成本太大。最后, 英美式预审程序是与起诉状一本主义相联系的, 而我国当前法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如果要求其在对证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庭, 其将无法驾驭庭审。

四、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重构

(一) 将立案庭改为刑事审查庭

鉴于目前各级地方法院的庭前审查和准备工作主要由立案庭来完成, 笔者认为:将立案庭改为刑事审查庭, 由专职审查法官对公诉案件进行审查。审查法官不得兼任审判法官, 以彻底地排除预断。

(二) 刑事审查庭的工作要点

1. 庭前审查的范围。

从各国立法来看, 均没有对所有的刑事案件进行实质审查, 一般只对重罪案件进行实质审查。在我国, 对于案情简单清楚, 被告人认罪的, 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刑罚的以及公诉机关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只须进行形式审查, 可直接交付审判。刑事审查庭还应对诸如搜查、扣押、拘留、逮捕、电子监听等重大侦查行为进行审查, 以确认其必要性和合法性。在公诉机关提出指控后, 应对移送的案卷尤其是证据进行审查以确认其合法性, 决定某项证据是否排除。允许起诉撤回和追加起诉。

2. 为庭审做准备。

除通常的审前准备工作外, 审查法官还应为一定范围内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 保证辩方的阅卷权, 应当事人的请求调取证据、重新鉴定或勘验、检查。审查法官主持由控辩双方同时参加的审前会议, 解决诉讼各方提出的诉讼动议如管辖权异议、回避的申请等程序问题, 明确讼争要点, 确认有关请求调查证据的意见, 决定调查证据或驳回调查证据的请求;对已经决定进行调查的证据, 确定调查的顺序和方法;对证据调查提出议异, 做出处理和决定。列出调查提纲备审判法庭参考。

(三) 庭前审查的方式

庭前审查的方式宜以书面方式为主, 以对席听证的方式为辅。在被告人没有辩护人或不承认自己有罪的情况下, 为保障被告人的权益宜采用对席听审的方式, 由法官在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后作出是否交付审判的裁决。如果被告人放弃, 则只进行书面审查。

(四) 审查的结果及救济措施

经审查, 如果认为被告人有足够的犯罪嫌疑时, 法官应裁定开始审判程序。对于指控的犯罪不成立或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足够的犯罪嫌疑, 不宜交付法院审判的, 应当撤销案件。释放被关押的被告人, 对于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也应一并解除。对于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裁定移送有管辖权法院审判。对于检察机关要求补充侦查的案件裁定诉讼中止, 对于其他影响审判正常进行的程序障碍, 做出中止诉讼或终结诉讼的裁定。对于开始审判程序的裁定, 被告人不得要求撤销。对于拒绝开始审判程序的裁定, 检察机关有权利上诉并要求上一级法院预以撤销。

参考文献

[1]王永明.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 2004, (7) .

[2]汪建成, 杨雄.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2, (6) .

[3]盛艳.法国的预审制度及其对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借鉴[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4]周长军.制度与逻辑-刑事诉讼机制的转型分析[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刑事程序失灵 篇2

核心考点:外国人国籍的确认;限制出境和暂缓出境;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的运用;外国籍当事人委托中国律师辩护或代理的原则;使用中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外国人的范围: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国籍不明的人、无国籍人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国籍确认:

①外国人的国籍,根据其入境时的有效证件确认;

②国籍不明的,根据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国家驻华使、领馆出具的证明确认。

③国籍无法查明的,以无国籍人对待,适用涉外刑事案件审理程序,在裁判文书中写明“国籍不明”。

①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②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限制出境和暂缓出境:

①对涉外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可以决定限制出境;对开庭审理案件时必须到庭的证人,可以要求暂缓出境。

②法院决定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的,应当书面通知被限制出境的人在案件审理终结前不得离境,并可以采取扣留护照或者其他出入境证件的办法限制其出境;扣留证件的,应当履行必要手续,并发给本人扣留证件的证明。

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的运用:

①对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经审查,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且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提供人或者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订的双边条约对材料的使用范围有明确限制的除外;材料来源不明或者其真实性无法确认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②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的,该证据材料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所在国中央外交主管机关或者其授权机关认证,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外国籍当事人委托中国律师辩护或代理的原则:

①外国籍被告人委托律师辩护,或者外国籍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自诉人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应当委托具有中国律师资格并依法取得执业证书的律师。

②外国籍被告人在押的,其监护人、近亲属或者其国籍国驻华使、领馆可以代为委托辩护人。

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委托的,应当提供与被告人关系的有效证明。

③外国籍当事人委托其监护人、近亲属担任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被委托人应当提供与当事人关系的有效证明。

经审查,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④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派律师提供辩护。

被告人拒绝辩护人辩护的,应当由其出具书面声明,或者将其口头声明记录在案。

被告人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情形的,依照《高法解释》第45条规定处理。

使用中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①法院审判涉外刑事案件,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应当为外国籍当事人提供翻译。

②法院的诉讼文书为中文本。

外国籍当事人不通晓中文的,应当附有外文译本,译本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以中文本为准。

刑事再审程序探析 篇3

刑事再审程序又称刑事审判监督程序, 是指法院、检察院对已生效的判决或裁定, 发现确有错误, 依法提出并由法院对该案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刑事再审程序的设置是通过保障诉讼当事人行使其正当权利, 从而来纠正生效裁判中的错误, 以最大限度实现实体正义, 除此之外, 它也有助于彰显程序正义, 体现诉讼程序自身的独立价值。

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 是在“实事求是, 有错必纠”的原则上设立的,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目前刑事再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

首先, 在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方面。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05条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 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如果发现确有错误, 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我国法律的规定显然违反了控审分离原则, [1]即司法权是一种被动性的权力, 法院只能以消极的方式行使其权力, 法院对案件实行不告不理, 控诉和审判必须分离, 法院的审判必须受控诉的制约, 不仅在当事人未提起诉讼的情况下, 法院不能够主动介入纠纷的处理, 而且在法院审判终结后, 除非诉讼当事人要求再审, 法院也不能够对自己认为有错误的生效裁判进行再审。而更为重要的是, 受有罪宣告的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没有正式提起再审的权利, 而只有申诉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但不能停止判决, 裁定的执行。”这样的规定显然违背了刑事再审程序设置的初衷。

其次, 在刑事再审理由方面, 我国的法律规定过于概括, 在实践中不易操作。《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一) 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二) 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三)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 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在当事人的角度看来, 由于本身法律知识的局限性, 他们很难判断一个证据的证明力的有无与大小, 如果不对所采取的证据加以更详细的规定, 就会很可能引起当事人滥用程序启动权从而导致程序发动的混乱局面。[2]还有, 在判决已经作出的情况下, 由当事人去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 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 在再审程序的时效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中未对再审启动时效予以任何规定, 造成事实上对被告人追诉无时效限制的现象。刑法中规定对漏罪的追究亦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而刑事再审中对原判错误认定的犯罪却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并且无提起次数上的限制, 使得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告人在受完审判后仍面临国家机关强烈追诉的威慑, 对于刑事再审启动不加以诉讼时效限制是极不合理的。这样的规定显然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相违背, 同时更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更不利于再审程序的目标的实现。

三、刑事再审程序构建的思路及有效措施

一是完善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制度, 现行立法实行的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和法院自身监督相结合的再审提起方式, 使这一程序突显行政化色彩而少有诉讼程序的特点, 而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却与此制度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改革中, 一方面, 要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成为再审申请人, 规定其提出的再审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可以启动再审程序, 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其合法权益更能对有关的机关形成监督, 更好地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另一方面, 要限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为提起主体的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生效裁判适用法律错误为由提起再审的, 可以沿用提起主体的称谓及现有法律的有关规定;人民检察院以原生效裁判事实错误为根本理由提起再审的, 其诉讼地位相当于再审申请人, 从而弱化了刑事再审程序的行政色彩。

二是细化刑事再审的理由, 使其在实践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3]实体方面, 主要从证据的角度规定: (1) 作为原判决、裁定证据的书证、物证、证言和鉴定结论, 根据确定判决己经证明系伪证的; (2) 作为原判决、裁定基础的另一裁判或法律事实, 根据确定裁判己经变更或撤销的; (3) 在原裁判生效两年内发现确实的新证据或发现原审判时未采信的证据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的 (以此项事由仅可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 ; (4) 主要证据取得违法或庭审时未经质证的。从程序方面, 即审判程序不合法, 严重影响公正裁判的: (l) 审判组织未依法组成的; (2) 违反有关回避规定的; (3) 剥夺或限制当事人法定诉讼权利的; (4) 依法应公开审理而未公开审理的; (5) 其他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在适用法律方面, 即适用法律错误并影响正确定罪量刑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条文引用错误; (2) 适用了失效的法律; (3) 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最后是从司法人员、职务的廉洁性方面规定, 根据确定判决己经证明司法人员因该被告案件犯有职务上的罪行, 并导致枉法裁判的。只有通过对审判理由的细化才能有效地发挥刑事再审程序的功能。

三是设置再审程序的诉讼时效。刑罚时效的设置, 给予在一定期间内没有重新犯罪的人自行改过的机会, 国家对其不再追诉, 因而相应在刑事诉讼中亦应规定检察人员提起公诉的时效, 公诉时效的规定不仅应适用普通救济程序, 也应延续适用于再审程序。这主要在于再审启动时效的设置的意义, 一方面, 有利于彻底实现对不利被告人再审的提起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敦促国家机关在普通程序中正确运用司法权避免错误发生。另外, 这种时效的设置, 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平和, 使得相关人员的法律关系处于消灭的状态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 不能说诉讼时效的设置以牺牲实体公正为代价, 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对社会正义的另一种阐释。

对于再审启动时效的规定, 我国应借鉴国外法律的规定, 以再审理由是否有利或不利于被告人区分而作出不同规定。对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在启动上可以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对于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 应在原裁判所认定犯罪的追诉时效内提出申请。这样能够更加及时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利于刑诉目的的实现。

四是我国应建立冤狱赔偿制度。冤狱赔偿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辜者因刑事侵权所遭受的侵害有机会得到赔偿, 错案得以彻底纠正, 而且也能促使司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提高责任感, 有利于防止司法权的滥用, 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全面贯彻和完善冤狱赔偿制度就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刑事再审程序是维护法律正义的一道特殊的救济程序, 对于刑事再审程序改革问题, 我们还必须在法学领域里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探索, 寻求最适合国情的司法改革之道, 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光中.陈光中法学文集[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680.

[2]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47-52.

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 篇4

如果委托律师在美国起诉,法院将展开哪些程序来审理这类案件呢?就带读者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法院程序:

一般来说,一旦债权人向法院起诉,之后案件将经过答辩、法庭调查、和解会议、简易判决、审判阶段。

如果从一开始,债务人就选择不回应,整个案件会对债权人比较有利,因此,债务人在收到法院传票后一般会及时答辩。

接下来法院会下达开庭通知,确定审理日期,有的法院在开庭前还会进行调解。

双方当事人如果换地址,一定要记得通知法院,否则后果很严重。

如果债务人找律师提出反诉,则案件会变得比较复杂了。

以下是USLawChina整理出来的法院诉讼程序一览:

法庭调查(Discovery)

法庭调查是指双方当事人从对方和证人获得信息、取得证据的正式程序。

该程序主要是为案件审判和案件和解做准备。

一般而言,法庭调查开展费用昂贵,案件审理不需经过这一程序。

而且USLawChina律师提醒您:调查费用需自付!如果事实清楚,可直接选择进入下一程序。

但是如果对方坚决否认事实或提起反诉,往往就会需要经过法庭调查,以下是USLawChina整理出来的法庭调查的主要方式的介绍:

笔录证言(Deposition):在宣誓后要求证人或一方当事人口头回答问题的法律程序。

宣誓过程中会有法庭书记员在场,负责记录下全过程。

USLawChina提醒债权人,起诉后如果债务人不肯承认欠债事实,律师通常会安排债务人到法庭宣誓作证,债权人一方可能要负担相当昂贵的宣誓费用。

书面质询(Interrogatories):在宣誓后书面回答由另一方当事人要求回答的书面问题。

出示文件(Request for production of documents):一方当事人请求对方提交证据文件。

例如,如果对方拖欠货款但主张已支付,你会要求对方出示已付款的证据。

承认(defined documents):一方当事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中承认或否认某些指控。

物件检查(Request for inspection):一方当事人请求查看对方当事人的有形物品(著作以外)。

身体检查(Request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涉及到对方当事人的健康问题,一方当事人可以提请对方当事人接受医生检查。

传票(Subpoena):证人必须参加笔录证言程序的书面通知。

出庭传票(Subpoena duces tecum):证人在笔录证言与听证程序中携带必备文件的通知。

简易判决(Summary Judgment)

审理过程中,债权人往往会提出本案的事实问题没有争议,提交简易判决动议请求法官就法律问题进行判决。

一旦法官同意原告的请求,被告很有可能在没有经过审理的情况下败诉。

所以被告往往会向法官说明本案事实有重大争议来反对原告的.简易判决动议。

USLawChina提醒回应简易判决提案的情况比较复杂,最好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和解(Settlement Conference)

联邦法院和大部分的州法院审理程序都要求,在开庭审理前,双方当事人至少举行一次和解会议,尝试案件进行和解。

由于和解牵涉到双方的重大权利和义务,USLawChina提醒当事人应该要寻求专业的律师建议,他们会帮助您在和解中争取最大的利益。

法庭判决(Trial)

绝大多数的案件并不会进入审判程序。

案件可能会和解,或在简易判决或类似的程序中解决。

但是,一旦法庭调查完成,并且简易判决动议被拒绝,和解也无法进行,案件会进入到法庭审判程序。

在法院审判过程中,法官会处理所有法律问题。

而对于事实问题,则由陪审团决定。

USLawChina律师指出:诉讼双方当事人一般都不会希望将案件拖到法庭审判,因为审判过程中,双方会被要求以具体而严格的程序和证据规则来陈述案件,费用高且耗时长;尤其在债务追讨案件中,律师往往会在判决前结束案件。

以上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复杂且具专业性。

如果您被美国公司或个人欠债不还,金额较大,应该要考虑找律师通过正当法律途径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尤其是在跨国的债务追偿案件中。

上一篇:水平轴系下一篇:安装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