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共12篇)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对2组患者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7%,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中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能够缓解患者消极情绪, 提高满意度, 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应用效果,满意度
手术室是医院手术与抢救患者的主要场所, 临床中采用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不仅创伤性大, 治疗时间长, 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起到一定的影响[1]。对手术治疗患者采取优质护理, 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针对于此,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手术患者, 试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护理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5例, 男82例, 女68例, 年龄18岁~65岁, 平均年龄 (45.2±1.9) 岁;手术类型包括:四肢手术35例, 卵巢手术25例, 子宫手术14例, 胃肠手术54例, 肝胆手术22例。所有患者文化水平均在小学以上。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常规护理模式指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
1.2.2 试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模式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突出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健康指导等内容, 其护理流程和内容包括。
1.2.2. 1 术前护理
术前访视的目的是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与掌握。 (1)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之前向患者及其家属简单介绍手术的流程、方式、术中配合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引导患者对手术治疗有正确的认识, 及时回答其所提出的问题。 (2) 对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其他情况进行询问, 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肺、肾脏等器官功能有所了解, 及时做好手术前的评估工作, 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制订合适的护理方案。 (3)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对其手术之前的负面情绪有所掌握, 并针对性进行进行心理指导, 为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以及手术成功案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
1.2.2. 2 术中护理
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 避免手术中出现并发症。 (1)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入手术室的过程中, 要保持安静, 以平稳速度将其推入手术室, 避免出现颠簸以及碰撞。护理人员需将手术室的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之内, 保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保持良好的状态。 (2) 巡回护士要在手术室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建立信任, 鼓励患者, 减少其恐惧心理。 (3) 加强患者的舒适度, 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 尽量使手术患者的肢体处于功能位, 避免其在手术中引起神经及关节损伤[2]。 (4) 在手术之前, 护理人员准确注射药物, 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并且要将其隐私处进行遮盖, 帮助医生改变患者的体位, 使其处于舒适状态下进行手术。 (5) 如手术时间过长, 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嘴唇干裂现象, 护理人员可以用浸润的棉纱放置于患者嘴唇之间, 使其保持湿润效果。
1.2.2. 3 术后护理
(1) 护理人员在术后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皮肤上的血迹进行擦拭, 并将患者搬移到相应病房[3]。 (2) 在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回访,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观察, 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指导其家属对患者进行照顾。 (3) 严格规定患者在术后近期不可进行体力活动, 加强卧床休息;指导患者术后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食物, 不可食用冰冷食物;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之后, 可指导其进行简单的活动。
1.3 疗效评判标准
对患者采取问卷调查方法, 严格参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4], 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以100分为满分。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2组患者在经过临床不同护理方式之后, 护理质量有所不同, 在根据《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下, 试验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治疗后, 患者与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有所不同, 其中,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8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是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 提升手术护理模式与服务方式, 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4]。临床中采取优质护理, 能够在围术期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缓解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手术治疗质量, 促进患者术后快速痊愈[5]。其中, 优质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 所涉及到的护理范围包括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心理护理、生命体征护理等。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较, 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时间比较长, 能够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后回访, 对提升护理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选取150例手术治疗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经临床护理得知, 试验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 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中,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
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 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缓解患者恐惧、急躁心理, 提高患者满意度, 促进术后痊愈。
参考文献
[1]孙兆玲.两种护理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比较[J].工企医刊, 2012, 28 (2) :12-13.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1) :66-68.
[3]李冉.解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 :94-95.
[4]韦飞景.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分析[J].右江医学, 2013, 42 (3) :391-392.
[5]周桂兰, 彭爱红, 赵旭芸.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老年手术病人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 2013, 6 (12) :1128-1129.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2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以及S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2-0171-02
一直以来,手术室护理都是广大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其护理要求相对其他科室而言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往往就容易诱发护理差错,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严重时往往还会出现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1-2]。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研究对象,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此次研究所选取的全部为手术患者,同时排除了不愿意接受此次研究的患者。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8.9±6.2)岁,其中外伤性伤口手术的患者有38例,包皮手术患者32例,体表肿块患者有21例,其他手术类型患者有9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9.5±7.5)岁,其中外伤性伤口手术的患者有37例,包皮手术患者31例,体表肿块患者有22例,其他手术类型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首先在手术之前应该遵医嘱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用药,或实施药物注射;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医生指示,传递有关的手术工具,手术结束之后密切关注患者体征的改变,同时做好常规护理,定时的对病房的环境实施清洁与打扫,控制好手术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
1.2.2观察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优质护理模式。首先,手术之前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在手术开始之前要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问题、知识。同时提醒患者手术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患者讲解同类型成功的案例,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其次,手术实施时,护理工作者应该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体位,同时主动为医生传递手术器械以及擦拭汗液,对患者的身体症状进行严格观察,这样是为了保证患者在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后,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另外,手术结束之后应该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同时预防并发症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饮食计划,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能够充分摄入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物质;有计划性的指导患者翻身,必要时给予患者按摩,要时刻保证床单被褥的干燥与清洁,最大限度的防治其出现并发症。优质护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先进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护理过程中结合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质护理和常规临床护理有很大的区别,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需要考虑,对患者实施有目的性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SAS评分实施对比分析,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SAS评分低,则指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护理满意方面分为三个等级,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68例,?M意31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达到了99.00%;对照组10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53例,满意21例,不满意26例,总满意率仅仅为74.00%。在满意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焦虑状况评分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仅仅为(31.06±5.32)分,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达到了(61.05±7.51)分。在焦虑状况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指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优质的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护理理论知识、临床护理经验以及临床护理技巧,能够保障临床治疗效果[4]。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加强手术室患者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多项科学护理服务措施,其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护士及患者认同[5]。随着现代医疗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渴望得到优质的临床治疗、护理、饮食指导以及保健服务等,传统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优质护理服务应运而生,在现代临床护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7]。
本次研究观察组通过使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SAS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3
【关键词】手术室;优质护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8-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护理服务模式,比较注重对患者的基础护理,贯彻落实护理责任制[1]。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次研究对手术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较佳,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的精神正常;②患者可以自主参与调查问卷;③患者均在知情且自愿的条件下参与研究。已经将术后死亡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患者排除出本次研究之外。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2.5±2.61)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3.4±2.6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为:
1.2.2.1 术前护理 ①术前心理护理。由于原发疾病的影响,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手术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给予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向患者及时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促使患者主动配合临床治疗。②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分析患者的病理资料、检查资料,对于有高血压和谈尿病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并在其症状稳定之后再择机进行手术治疗。
1.2.2.2 术中护理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应对彻底消毒患者的皮肤,减少术后感染的几率。手术期间如果需要延长手术时间,则应该使用无菌纱布将手术器械覆盖好。②手术室内要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以免由于患者的皮肤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引发感冒。③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进行测量,一经发现异常则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并且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1.2.2.3 术后护理 ①完成手术治疗之后,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呼吸、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②疼痛护理。在完成手术之后,大多数患者均出现疼痛的症状。对于疼痛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播放轻音乐、对患者进行按摩,以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③饮食护理。为了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均衡的营养,应该在术后为患者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法,多摄入高蛋白质、高营养并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加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便秘的发生。④功能锻炼。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之后,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便促进患者血液的循环。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使用使用X2和t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的比较 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高给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的手术质量受到影响[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选择适宜的护理方案,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3]。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加强对手术治疗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龙爱芳.护士分层次使用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病房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0(02):154-155.
[2]马敬丽,王小刚.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红灯率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3,04(17):251-252.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手术室收治的病例800例, 其中男478例, 女322例;年龄3~76岁, 平均年龄 (44.9±12.7) 岁。其中184例肝胆部位手术, 164例脑部手术, 132例四肢手术, 112例胃肠部位手术, 98例心肺部位手术, 56例卵巢部位手术, 54例子宫部位手术。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方面对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包括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
1.2.1 术前护理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术前一定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流程以及应做的准备, 引导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具有正确的认识, 帮其解惑答疑。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药物过敏史等情况, 对其心、肺以及肾等器官功能情况做好评估。同时进行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负面情绪, 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德尔心理调节, 向患者讲述成功案例, 保持其良好心态, 用激励的语言尽可能帮助其建立手术治愈的信心,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手术。
1.2.2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应使患者尽快适应手术室环境, 消除患者对手术室人员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手术过程中给予及时护理, 尽可能减少术中的损伤, 避免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预先调整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人体最适合的范围内。对患有关节性疾病的病例给予提供棉护垫增强其舒适度, 以免手术时间过长造成关节损伤。及时遮盖患者的私处, 尊重患者的隐私, 将患者的体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术中对于非手术的部位应给予按摩, 避免发生水肿。若使用药物造成患者出现口渴以及嘴唇干裂等情况, 及时使用浸湿的棉纱保持嘴唇湿润。术中进行输液时要应加热至人体最适温度, 以免引发低体温症状;密切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同时及时处理术中突发或者危急的情况。
1.2.3 术后护理
术后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将患者皮肤擦拭干净, 加强保暖, 采用搬移布单法将其送至病床。加强巡访次数, 继续监测其生命体征, 待其苏醒后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在术后早期尽可能卧床休息,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遵照医嘱给予合理膳食食谱。待其基本恢复活动后, 可进行简单的恢复性动作训练。同时建立档案, 及时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建议, 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1.3 评价标准[3]
参照2004版《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满分为100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 满分100分, 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70~90分为满意, 低于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超过70分的病例, 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出院时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4.75%, 而对照组仅为69.50%, 两组满意度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是指临床上围手术期由于手术以及麻醉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功能紊乱, 采取相应的各种护理措施。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均在致力于研究如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评测满意度以及进行工作强度量化管理等问题, 从而有效地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但临床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情况较少。而优质护理服务是通过在围术期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缓解术前患者的负面情绪, 并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同时及时处理反馈意见, 从而全方位提升临床护理质量[4]。与以往的护理不同, 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关注术中护理, 可以将手术室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所有的护理工作均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展开, 且还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 有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另外优质护理可有效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学习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护理的技能和水平, 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使患者享受到系统化、规范化以及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5]。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长期优质护理服务行为, 其可以在漫长的护理过程中不断地改进, 通过患者的反馈不断地分析、研究、完善以及发展, 将护理的立足点放在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上, 从而提高护理的内涵和质量, 为患者提供适合其个体需求的优质护理服务[6,7]。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 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的观察组, 其护理质量评分超过70分的病例, 明显多于对照组, 直观显示了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性。同时观察组出院时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4.75%, 与文献报道[8]情况基本一致。而对照组仅为69.50%, 两组满意度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患者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肯定, 与护理质量评分一起从主客观两方面评价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 进一步肯定了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总而言之, 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护理质量, 且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手术室收治的病例80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观察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出院时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超过70分的病例, 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时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4.75%, 而对照组仅为69.50%, 两组满意度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效果良好,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护理质量, 且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1) :66-68.
[2]柴锐, 靳银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的实施[J].现代医院, 2011, 11 (6) :114-115.
[3]徐美娣, 朱凌云, 蒋燕, 等.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3) :76-77.
[4]许宁, 郭志红.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5 (6) :175.
[5]钱海涛.浅谈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24 (12) :439.
[6]马翠玉, 赵冬梅.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6) :1449.
[7]崔妙玲, 李敏燕, 杨连招, 等.医院护理管理中患者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76-78.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5
【摘 要】 目的 探讨在骨科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手术患者96例选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模式将96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48)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n=48)护理模式为优质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6%,明显高于观察组22.9%,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3%,明显低于观察组95.8%,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 优质护理 骨科手术 有效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in nursing patients with orthopaedic surgery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Methods our orthopaedic in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5 treated 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rger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Based on nursing mod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96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n = 48)for routine nursing care,nursing mode observer group(n = 48)nursing mode for quality care,compared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ect.Results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64.6%,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2.9%,compar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Control group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81.3%,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8%,compar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Conclusions nursing quality in orthopaedic surgery patient care application effect is obvious,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Orthopaedic surgery;effectiveness
骨科疾病类型多样,故而手术类型也多种多样,应用率较高的为修复与重建手术。为此,由于手术原因与手术部位存在差异,骨科围术期护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无菌手术包括闭合性骨折、关节置换手术以及脊柱手术等与开放性有菌手术相比较[1],术中需植入钢板或假体,为此需强化术前准备与术后预防工作,避免个别环节操作失当或不到位导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而影响愈合速度,加重患者不适感,延长住院时间,加重医疗负担。优质护理为临床新型护理模式,注重将患者作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2],使患者享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文为详细探讨在骨科手术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将患者96例选为研究对象,详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骨科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手术患者96例选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模式将96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48)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n=48)护理模式为优质护理。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9:19,年龄为18~68岁,平均(45.7±8.6)岁;12例为上肢骨折,26例为下肢骨折,6例为胸腰椎骨折或脊柱损伤,4例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8:20,年龄为19~67岁,平均(44.5±8.1)岁;15例为上肢骨折,25例为下肢骨折,4例为胸腰椎骨折或脊柱损伤,4例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骨折类型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入院护理
医护人员在接待患者需积极热情主动,且对医院环境、住院规章制度、探视制度、作息时间以及医护人员予以详细介绍,使患者了解自身在住院期间拥有的义务与权力,促使医护患人员间芥蒂得以最大限度消除,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便于日后开展医护操作。
1.2.2 营造舒适环境
保持病房有序、安静以及整洁,合理控制病房温湿度,使患者身心保持舒适状态;允许患者摆放自身携带小物品,使其有家的感觉,更加安心的积极配合治疗。
1.2.3 心理护理
骨科患者部分运动功能丧失,故而多表现出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孤僻、烦躁以及自卑等,为此护士需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其性格特征并找出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辅助患者分析,并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采用听音乐、深呼吸、注意力转移法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结合病情讲解手术必要性与优势,可列举成功案例或邀请病友现身说法,强化患者治疗信心。
1.2.4 术前准备
开展术前访视,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局部消毒手术部位,先应用含有抗菌成分比如TCC(三氯卡班)皂液沐浴,而后用2%氯已定乙醇消毒,若无法沐浴则擦浴后局部消毒。对备皮情况予以观察,若毛发对手术部位产生影响不可用刀片刮掉防止损伤,需用脱毛膏处理毛发,避免损伤毛囊,减少切口感染风险。
1.2.5 疼痛干预
术后切口疼痛明显,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亦可采用非药物性疼痛干预,比如推拿、调整肢体、注意力分散以及热敷或冷敷等。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监测,强化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口换药需严格无菌操作,医护人员严格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6 并发症护理
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为骨科常见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中严格落实为卧床患者叩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教会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加强肺功能锻炼,避免坠积性肺炎;骨科手术后部分患者因害怕疼痛,加上患者及家属担心活动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故部分患者不愿意按时翻身或个别低年资护士按时翻身执行不到位,针对以上问题,科室建立翻身卡并严格执行每班护士Q2h协助患者翻身,掌握正确翻身要领,预防压疮的发生;鼓励患者加强患肢肌肉按摩和关节的活动,避免关节僵硬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管道通畅性予以观察,确保牢固固定,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并做好记录,在无菌技术下更换引流袋,以防逆行感染。指导患者加强维生素、水分和钙质的摄入,训练床上排便,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促进骨质的生长。若患者能下床活动时,教会患者掌握借拐杖行走要领,以防再次跌倒。术后需积极开展康复锻炼,向患者讲解康复锻炼过程及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后期可加快康复速度。
1.2.7 出院指导
出院前护士协助患者家属办理出院手续;详细告知出院后用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叮嘱定期复查X片,根据照片结果指导功能锻炼;留下双方电话随访或便于患者咨询。
1.3 观察指标[3-4]
主要应用《护理临床医学》中《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与分数呈正相关。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0至100分之间代表非常满意,评分在60至79分代表满意,评分在50至59分代表一般,评分在30至49分间为不满意,评分在30分以下代表非常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同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非常满意10例,满意19例,一般10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为81.3%;观察组非常满意21例,满意20例,一般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5.8%,对比差异明显(P<0.05,X2=4.627)。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且长时间制动,故而压疮、感染、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为此需实施优质护理,为患者营造优良舒适环境,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早期功能锻炼,做好基础护理,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使患者享受到全面、系统且优质的护理服务,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手术室中的运用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
【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22-01
优质护理服务是2011年卫生系统护理模式改变的核心,帮助患者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它体现的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并把护理程序人性化、规范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中,“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为患者实施生理、心理、社会性的一种动态、完整、连续的综合护理过程。我院手术室积极响应开展这项活动,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术前访视、术中支持和术后总结的规范化护理服务,使外科患者在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中都能享受到人性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使护理服务之间不出现断层
1.术前护理
手术前一日,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探视。收集患者的病史、病情、心理状况,做好术前准备:如饮食、活动与休息,备皮准备、排便排尿练习、心理准备等。护士会向患者作自我介绍,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简要介绍手术室环境,设备,特殊体位及麻醉方式。针对不同的病例讲解成功的实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用热情和温暖的语言让患者感受到手术人员对他的关怀和体贴,让患者感到安慰,由此缓解紧张的情绪,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手术室护士应向患者认真介绍手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让患者更好的积极配合,以减少手术中各种不适感。
2术中护理
2.1手术日当天,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应由前一日去访视的巡回护士热情接待,用热情、关切的话语询问病人术前的休息情况、心理是否焦虑。在正确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护士应将病人扶到手术床上,轻柔并带有保护式地帮助麻醉师摆好麻醉体位。
2.2将室温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为50%-60%。给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2.3手术体位的摆放以既符合手术操作需要,又要不影响生理功能且舒适为原则。准备好各种垫物或支撑架,准确安放,保护好各个关节部位。对于非全麻病人,每项操作都要告知患者,使患者有心理准备,以便患者能更好的理解配合。随时和病人沟通,将手术体位带来的不适降到最低。
2.4手术中,病人常会合乎情理地感到自己丧失了尊严,因此在麻醉及术中注意遮盖病人,不要过多的暴露非手术部位,尊重病人隐私。e参与手术人员不说与手术无关的话,保持手术间的安静。医护、患者交流时声调轻柔,护士工作从容,稳重,敏捷可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对护士的信任感。
2.5手术结束时,用温盐水擦拭净病人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为病人穿好衣裤或盖好被单。患者进入麻醉苏醒期时,巡回护士应在患者身边,用手抚摸患者的面部,小声而情切的呼唤患者的名字,使患者能早些苏醒过来。搬运患者于平车时应注意动作要轻、稳并要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道。回病房途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并随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3术后护理
术后2-3天内,由巡回护士去病房进行术后回访,询问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疼痛,肠蠕动情况,肢体血运、肢体活动度、肢体肿胀情况,有无压疮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和家属沟通,告知家属应注意体位、输液、保暖等事项,鼓励病人配合护士战胜疼痛,早日康复。了解病人的满意度,通过反馈不断改进手术护理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以提高手术护理的质量。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实施优质护理的患者32例,其中26例男患者,6例女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9岁。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术前需要对患者实施规范的访视流程,并进行记录。实施手术的前1 d,护理人员需携带护理记录单对患者进行访视,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对其病历资料进行收集。(1)在访视时需向患者问好,进行自我介绍,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的变化状况进行了解,还要为患者讲解与手术治疗相关的内容,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2)将实施手术治疗时需注意的事项讲给患者,并写在提示单上。同时将治疗环境及实施麻醉的方式为患者进行详细介绍;(3)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运用温和、亲近的语言对其进行安慰与鼓舞,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与信赖度,使其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此外,在访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并保证真实记录。
1.2.2 术中护理
进行手术治疗时:(1)需要巡回护理人员与病区责任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接,并对病例与交接单进行仔细查对,没有差错后,将患者推入手术室,同时使患者家属在休息区等候,以便能够及时与其进行沟通;(2)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采用正确的体位,将软枕(棉垫)放置在骨隆突出的地方,并讲解采用正确体位的必要性;(3)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在患者身边,并鼓励患者,当麻醉药物起作用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使情绪稳定下来;(4)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每项操作均需要做到轻声、快速、沉稳、准确,同时还需要注意对手术室的温度进行调节,并对患者的各项体征、输液速度、面部表情进行严密观察。此外,使用医疗设备时,需要提示患者,以避免出现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较好的进行配合,进而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1.2.3 术后护理
手术治疗完成并待患者清醒后:(1)需要帮助其穿戴整齐,并对引流管、静脉通道等实施保护措施,然后将患者送回病房,注意保暖。同时为患者采用正确的体位,巡回护理人员与病区责任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2)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体位要求、引流管的管理讲解,使其能够积极配合;(3)手术后的第2天,对患者实施回访,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切口疼痛、血液流通状况、肠蠕动状况、肢体肿胀与活动状况、并发症等)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不适,需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解释与安慰。同时也调查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1.3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应用描述,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将实施优质护理与实施常规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如表1。由表1可以看出优质护理的各项满意度均比较高,并且护理纠纷事故的发生率比较低。
将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工作质量进行比较,如表2。优质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指的是:以患者为工作中心[2],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责任制度,以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以患者为工作中心,就需要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并将患者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护理工作的流程进行简化,进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服务[3]。实施优质护理需要:(1)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2)保障患者安全;(3)保持患者的舒适度;(4)进行心理护理,以协调患者的心理变化。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
实施优质护理前,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医院需要根据自身的护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情况,对其人际交流能力、诚信力度等进行相应培训[4],以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工作实施制度,使全体员工明确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与标准,并且与护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与评定职称进行关联。此外,组织课内的工作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使其思想发生明显转变,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患者的满意度。
3.3 效果
通过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使患者在术前得到全面放松,使其生命体征表现平稳,均没有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失调等症状。同时也没有出现因输液而出现寒战、怕冷症状的患者,并且经过手术治疗待患者清醒后,也没有出现因不适而出现情绪躁动的患者,医生对护理效果也非常满意。由调查结果显示,优质护理服务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1)患者在围手术期中没有出现任何状况,并且恢复速度较快;(2)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进行良好配合,医生无担忧;(3)增加了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的熟练程度,并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形象。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需要实施优质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就是将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护理水平进行融合,进而对患者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观察,以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了解[5],并及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为其解决心理问题,并进行正确指导,使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能够达到最佳状态,进而促进患者快速恢复。而具体的护理措施,就是在基础护理之上,实施一系列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此外,由于手术室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重要科室,患者对手术治疗也不了解。因此,患者面对自身病情变化与陌生的治疗环境时,通常会出现害怕、焦急等负面情绪,使其生命体征不稳定,进而引起其他病变的出现。同时手术后由于管道与体位所造成的不适,也会影响患者的病情。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将这些情况提前告诉患者,并教授其运用各种方法来应对病症与治疗所造成的不适,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6],进而成功完成手术,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均高于常规护理,同时护理纠纷事故的发生率也较低。结论 对手术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证,提高了恢复速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晓云.手术访视记录单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1(1):30-31.
[2]王建荣,皮红英,马燕兰,等.新形势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16):1201-1203.
[3]董学芹.手术室护士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及探讨[J].中外医疗,2010(35):81.
[4]唐宏英.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263.
[5]庄营,林秀珍,曲静.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的拓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2):213.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从我院2011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3例, 女53例;年龄8岁~71岁, 平均年龄56.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67例,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6例,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3例。
1.2方法所有手术患者均给予优质护理护理, 具体包括。 (1) 转变护理工作理念, 细化护理工作内容[1]:转变思路, 树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制订优质护理服务的细节及措施。 (2) 制定规章制度[2]:制定护理服务流程, 加强流程执行的规范化, 强调个体化服务理念, 同时要将服务流程完全细化, 减少文书书写, 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精力去和患者交流沟通, 在心理上、治疗上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规章制度可进一步规范护士的行为, 使护理人员把基础护理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科护理工作结合起来, 充分展现专科护理的特色。 (3) 细化流程:实行护理人员分层分级管理, 责任包干, 使各级护理人员充分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并能得到规范的监督,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在别人看来, 手术室工作较轻松, 手术结束就万事大吉;其实, 对于手术室护士来说, 工作紧凑, 心理压力较大, 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 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是否正常及各种监测数据必须掌握;而且要在术前、术后仔细清点各种器械, 还要对各种器械进行维护;同时要掌握各种急救器械、药品的正确应用方法。所以在手术室必须要细化工作内容, 强化责任制, 加强监管, 规范操作规程, 顺利安全完成手术, 保证全方位护理工作的落实和安全。同时加强监督, 规范考核制度, 定期进行考核并公示, 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4)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护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都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 有的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在工作中必须认真学习领会, 时刻牢记“注重细节”, 并把细节服务贯穿于实际行动中, 培养“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的工作作风, 时刻在细节中让患者体会护士的爱心、耐心、责任心, 从而真正做到提供最高的护理服务质量和最优的护理服务。根据手术室的具体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人体化服务, 强化细节服务理念, 编写健康教育和随访机制, 坚持“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制度, 编写专科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手册, 使患者通过阅读基本掌握所患疾病的功能锻炼方法[3]。 (5) 树立细节管理的理念, 提高护士识别风险的能力:建立手术室接待室, 建立健全各项服务流程并落实, 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并进行各种操作的培训, 学习护理心理学, 使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演练,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流程。通过上述的培训, 使手术室护理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逐步提高, 使手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6)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度, 强调专人专管, 负责到底。这样手术室护士有责任对自己负责的手术患者进行全面了解, 并能与患者及家属贴心沟通, 让他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 使患者及家属放心。
2结果
236例患者中发生安全隐患2例, 发生医疗纠纷1例。通过上述规程的细化执行, 使手术室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获得了广泛好评。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 在积极完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 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 深化内涵, 全面提升护理水平。其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 要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 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 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 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 以良好的护理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4]。
手术室是一个特定的环境, 患者及家属来到这里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这就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要拓宽思路, 更新理念, 加强沟通,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营造良好的手术氛围,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温馨, 有安全感。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 全面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常抓不懈, 定期考核, 使所有护理人员在完成基础护理工作的前提下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病情, 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锻炼沟通技巧, 积极营造和谐的手术环境,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使患者和家属更加信任和依赖护士, 在护患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护士的自信心, 使护理人员的价值得以体现, 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其次, 要注重细节。英国一位作家曾这样说道:“细节是构成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 是铺就铁路时自甘居下的一条条枕木。”用心发现服务中的细节, 让细节深入内心, 成为一种生活和工作习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是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 而细节护理又是提升护理诚信度的首要条件。护理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 同时也是繁杂的, 即便做到最好, 也不会引起各方面的注意;一旦出现疏忽, 轻者引起医疗纠纷, 重者人命关天。所以细节服务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5]。
总之, 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 密切关注每一件小事, 不是教条和空话, 要从实际做起, 要认真落实并贯穿于整个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每位护理人员都要绷紧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这根弦, 从小事情、小细节做起, 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宋瑰琦, 黄家丽, 许家秀, 等.改革工作模式深化绩效分配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4) :21.
[2]成翼娟.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2.
[3]黄惠根, 陈凌, 黄红友, 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5) :310-311.
[4]林菊英.医院管理学 (护理管理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7.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18岁~88岁, 平均年龄 (57±21.2) 岁。患者手术类型:剖宫产手术17例, 腹股沟斜疝手术43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 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病情观察, 术后送患者返回病房等。试验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 具体措施为: (1) 术前护理。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回顾其临床检查和病历资料, 对于有合并症患者, 需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病情得到控制后实施手术治疗。若患者出现抑郁、恐惧和紧张情绪, 需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2) 术中护理。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开展体温、脉搏和心率的定时监测,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控制好手术室温度和湿度, 防止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患者皮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消毒, 避免发生感染。 (3) 术后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 嘱其早期下床活动, 以改善血液循环状态, 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计划, 以易消化、高营养、蛋白质为主。若患者出现疼痛症状, 护理人员应说明其属于正常情况, 可通过按摩、听音乐等途径分散其注意力[2]。
1.3 观察指标
通过我院自制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患者手术室护理前后抑郁状态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护理前SAS评分为 (38.90±0.53) 分, 临床护理后SAS评分为 (29.41±0.44) 分;试验组患者手术护理前SAS评分为 (38.83±0.45) 分, 临床护理后SAS评分为 (35.26±0.85) 分。2组患者临床护理前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t=1.396, P>0.05) , 试验组临床护理后S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t=4.685, P<0.01) 。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6.7%, 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80.0%, 2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 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多种疾病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 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 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 这一护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 通过术前的解释说明和心理疏导, 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对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确认识。第二, 手术过程中积极配合医师,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 缩短手术所需时间。第三, 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有助于改善其预后情况, 缩短住院时间, 增强机体抵抗能力[4]。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措施, 有助于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小红, 阮爱娟, 桂塞银.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 :121-122.
[2]冀伟欣.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 2013, 7 (4) :128-130.
[3]裴颖.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356-357.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的12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68例, 女性患者52例, 年龄分布15~69岁, 平均年龄45.3岁。患者的手术类型中, 有32例为四肢手术, 25例为卵巢部位手术, 18例为子宫部位手术, 22例胃肠部位手术, 23例为肝胆部位手术。患者的文化水平均在小学以上, 手术完成后, 所有患者均处于意识清醒状态。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以及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 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2) 调查分析每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具体操作如下。 (1) 术前护理:患者通常对手术有一定的恐惧感, 护理人员术前要对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的知识, 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 让患者相信手术医师和护士, 使患者得到安全感。患者手术中如果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 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解释和抚慰, 平复患者的情绪。 (2) 术后护理:手术后, 护理人员要及时清洗、擦拭患者手术后皮肤上残留的血迹, 换洗衣服、床单, 保证患者生活环境的干燥、舒适。同时严密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 如出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与交流, 用亲切的语气, 向患者耐心讲解术后病情症状, 以及疾病知识, 鼓励患者采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接受康复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进行相关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见表1。
由表1数据可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3.3%,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7%,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院护理质量与服务质量也逐渐提高, 尤其是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 因手术创伤大, 恢复时间长, 并发症发生率高, 对患者的有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3]。近年来,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根据手术治疗患者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护理服务。通常情况下,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包括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4]。手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详细的回顾性分析, 并给与针对性护理治疗, 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抚慰患者情绪。术后, 及时清洗患者伤口以及皮肤血迹, 保持患者病房环境的干燥、清洁, 安慰患者情绪, 鼓励患者采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接受康复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3.3% (50/60) ,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7% (58/60) ,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节约治疗成本, 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的12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6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3.3% (50/60) ,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7% (58/60) ,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节约治疗成本, 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洁冰, 田芬霞, 郭书芹, 等.人文关怀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5) :144-145.
[2]王菊凤.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癌症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1) :52-53.
[3]徐美娣, 朱凌云, 蒋燕, 等.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3) :76-77.
优质护理服务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 优质护理;外科手术;应用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1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各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的变得更加严苛,越来越多的护患纠纷使得我们必须要正确的对待眼前护理形势,传统的护理已经开始跟不上人们的要求,因此优质护理服务的出现是顺应医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了探究在外科手术当中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对我院2011年外科手术患者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进行外科手术患者共6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在本次研究中患者为不同病种的手术患者,主要如下:24例患者进行阑尾炎切除术,13例患者进行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手术,17例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手术,以及进行其它手术患者6例。本次研究患者的排除标准如下:①精神疾患;②意识障碍;③心脑血管以及肺部出现病变;④糖尿病还有甲亢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5±5.7)岁;观察组患者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8±6.3)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种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我院接受相关培训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对我院自制的舒适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填写,并对患者填写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主要观察2组患者在自感舒适度、护理满意率以及负面情绪等方面的差异。对患者的舒适程度进行分级,主要如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之后均没有产生任何不适的感觉且对护理效果十分满意的评定为一级;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之后产生不适的感觉但十分轻微对于患者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对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的评定为二级;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感觉,心理方面影响较大,对护理效果不满意的评定为三级。
1.3 护理 对于对照组患者使用我院常规护理即进行传统一般性的护理。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有针对性的对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护理,主要如下:
1.3.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需要定期的进行心理辅导,对患者所得疾病的病种、相关知识以及手术过程等进行详细耐心的讲解,让患者对该疾病有全面充分的了解,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还要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等,从生活细节避免病情再次恶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技巧以及针对性的进行情感安慰,避免患者因为面对手术时候产生的焦虑以及恐惧情绪,影响患者的疗效。
1.3.2 环境护理 患者病房需要保证安静舒适,对病房的条件进行调整以达到患者舒适程度,如:温度、湿度以及光线,保证病房的安静以免以此打扰患者的休息。营造安全、干净、安静等休息环境。
1.3.3 生活指导 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在生活方面短时间会出现一些变化,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好的适应改变之后的生活,应该对患者进行提前的生活指导。如进行深呼吸、床上大小便以及如何正确咳嗽;嘱咐患者应该按时睡眠,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及程度。
1.3.4 术中护理 在进行手术过程中,术者的操作应该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全身麻醉的,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和积极的和患者进行交谈,体谅以及尊重患者的感受。手术之后最大程度的保持患者室内环境的清洁安静,保证通风以及温湿度适宜,保障患者的休息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护理之后,2组患者对我院的护理行为满意程度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3 讨 论
优质护理自从被提出并成功的应用到临床以后已经慢慢的成为了护理模式当中比较常用而且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这种模式决定了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因为疾病或者是手术而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而对疗效产生不利的影响,优质护理主要是为了让患者在生理以及心理上均能够获得舒适的体验,积极配合治疗。大量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本身紧张消极的情绪,有效的减少患者对于镇静或者催眠类药物的服用,对于防治使用麻醉导致患者清醒过后产生的躁动以及寒战发生概率有着相当突出的效果[2]。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优质护理患者相对于传统护理患者来说,对于治疗以及护理,能够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还有配合。总而言之对于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相对于传统护理而言具有更加明显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恰当的增加其临床应用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李清霞.舒適护理在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265-266.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优质护理,应用,手术室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 强化基础护理, 全面落实责任制护理, 深化护理专业内涵, 整体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我科从2012年3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到今年2月共实施择期手术1650例。一年以来, 通过术后随访及出院患者问卷调查, 手术患者满意度大幅度上升。现报道如下。
1 术前访视和术前准备
1.1 术前访视
手术前1d巡回护士首先到病房仔细阅读病历, 从各方面进行准确评估, 制定术中相应的护理措施。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诊断、血型、各种生化检查、拟定手术名称、切口部位、麻醉方法、手术体位、既往史、过敏史、皮肤准备情况、机体有无障碍及对手术的认知情况, 向主管医师了解手术方式及手术中所需的特殊物品等。然后到病房慰问患者, 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及进入手术室的准备工作, 如术前禁食、水, 不佩戴首饰, 入手术室前尽量排空膀胱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做好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
1.2 术前心理护理
由于每位手术患者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不同, 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位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我们手术患者大多是新农合患者, 文化程度较低, 理解能力较差, 患者多数感到自卑、焦虑、情绪低落等。我们要到床边, 热情主动的与患者沟通,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患者感到医院就象自己的家, 手术室护士就是自己的亲人。通过与患者沟通, 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被尊重。同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 设备, 为他手术的麻醉医生, 手术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让患者处在有安全感和轻松感气氛中, 以最佳心理状态等待手术[1]。研究表明, 适宜的手术室护理可有效的缓解由麻醉和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和生理功能紊乱[2]。
1.3 术前手术室的准备工作
术前1d, 根据手术准备相应的无菌器械和特殊物品, 如大隐静脉激光治疗术前需准备无菌弹力绷带, 结肠癌根治术术前需准备无菌闭合器等。这就要求术前1d安排手术时必须有专人准备特殊器械和物品。要求手术室护士每天07:30上班, 开启净化系统, 预先将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人体最适宜的范围, 室温控制在22~25℃, 相对湿度50%~60%;并对各自分管的手术间壁柜表面、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进行擦拭, 地面进行清洁, 清洁后登记签名。保证手术室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 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使其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心情。
2 术中支持
2.1 营造舒适的氛围
①患者被接进手术室后, 巡回护士负责核对腕带信息, 核对手术部位标识, 核对无误后给患者戴好帽子, 换鞋, 边走边和患者简单交谈:“我是xx护士, 昨天去看过您, 还记得吗?昨天晚上休息的怎么样?整个手术过程我都会照顾您, 现在有什么需要尽管对我讲”, 以此拉近患者距离, 降低患者的恐惧感。②患者入手术间后, 护士始终陪伴, 简单介绍手术室的设施, 现代化的仪器设备, 增加其信任感。护理操作要做到稳、快、准、轻, 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部位及暴露时间, 满足患者自尊的需求。保持手术间的安静, 避免不必要的噪声和不必要的闲谈, 不随意议论患者病情, 协助麻醉医师摆好患者体位, 以利麻醉顺利进行, 留置导尿应在麻醉起效后方可操作, 以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 在麻醉师的允许范围内, 适当的为患者垫一薄软枕[3]。
2.2 摆放舒适的体位
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及麻醉方法摆放舒适的体位, 如连续硬膜外麻醉时, 护士站在患者腹侧面, 协助患者屈躯, 两手抱膝, 大腿紧贴腹壁, 头尽量向胸部屈曲, 腰背部弓成弧形, 使脊突间隙张开, 以利穿刺成功。平卧位时, 两上肢外展不超过90°, 以免损伤臂丛神经;截石位时, 保护下肢的腓总神经, 防止受压;俯卧位时, 胸腹下放置枕垫, 枕垫间须留一定空间, 使呼吸运动不受限, 且小腿垫高, 使足尖自然下垂;侧卧位时, 两腿间置一大海绵垫, 以减轻上面腿的压力;骨隆突处衬软垫, 以防压伤, 保持患者功能位。麻醉后患者肌肉缺乏反射性保护, 长时间颈伸仰卧位或颈部过度后仰可能会导致颈部疼痛, 不可过分牵引四肢, 以防脱位或骨折。
2.3为了防止术中出现低体温, 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暖措施, 如腹腔所用的纱布用热盐水浸湿, 腹腔冲洗液使用温盐水, 肿瘤手术患者伤口冲洗液应使用43℃蒸馏水, 并做好术中体温监测, 体温低于正常者, 用热水袋保暖, 此措施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使其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完成手术。
3 手术室术后护理
3.1手术结束后, 用生理盐水纱布擦净患者皮肤上的血迹和消毒液痕迹, 包扎伤口, 如有引流管, 应固定稳妥, 保持通畅。为了防止全麻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神经兴奋性症状而导致坠床等表现, 巡回护士会守护在患者身边轻轻安抚患者, 等患者完全清醒后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告知其手术已经结束, 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 并严格按规范与病房护士交接。
3.2术后随访:术后2~3d内, 去病房进行术后随访, 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 包括切口疼痛, 肠蠕动情况, 肢体血运, 肢体活动度, 有无压疮及其他并发症等。和患者家属沟通, 告知家属注意体位, 输液, 保暖等事项, 鼓励患者配合护士战胜疼痛, 早日康复。
3.3患者对手术室满意度调查:术后随访是采用问卷形式, 本院调查150例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内容涉及手术室温度、术前访视、沟通技巧、术中护理、术后护送、术后随访、服务态度、总体评价8项。按照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进行评价, 分别计算每个项目的百分率。见表1。
从以上调查表中可以看出, 患者对手术室满意度较高, 总体评价满意度达98%, 需要整改的是:手术室温度、沟通技巧。我科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整改措施如下:①术前半小时调节手术间温度在22~25℃, 小儿和休克患者室温可调至26℃, 患者入手术室后给予被褥覆盖;②加强对手术室护士, 尤其是年轻护士的培训,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 更好的与患者交流。
4 总结
我科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 护患关系明显改善, 不但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而且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是“以患者为中心, 关爱生命”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 我深深体会到不但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 同时还应具备热情的服务态度, 掌握一定的护理心理学知识, 在为任何患者做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做到嘴甜一点、心细一点、温柔一点、动作快一点、脑筋活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4], 使患者在手术时充满信心, 减轻畏惧、担忧等不良心理, 让患者一听到手术不再是联想到冰冷和疼痛, 而是感到舒适与温暖, 不再使手术成为痛苦的回忆而顺利渡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2012, (10) :76-77.
[2]黄玲月.细节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6) :23.
[3]翟丽霞, 孙妍.关爱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6) :154-155.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推荐阅读: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01-14
手术室优质护理09-27
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08-16
手术室优质护理举措07-27
手术室优质护理制度07-29
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案11-10
手术室的优质护理服务10-27
手术室优质护理的体会01-30
手术室优质护理新举措07-14
手术室优质护理新亮点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