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进化论

2024-10-21

国际法进化论(精选7篇)

国际法进化论 篇1

卡斯摩 (COSMO) , 在美国俚语中有大都会的意思, 另外, 还有一种“四海为家”、自我意识在里面。作为时尚、自我意识强、四海为家的卡斯摩人类, 他们不肯轻易妥协、追求完美却也懂得进退有度, 重视外表却不刻意扮酷, 对生活细节挑剔却推行低碳环保, 他们是公司白领、高端科技人群, 也是宅男宅女、80后。

对于想要成为城市地标的项目而言, 必须拥有优势地段, 但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区域, 而有了更宽泛的指向性。某种意义上讲, 对应于现在的城市多中心发展, 新城市地标的分布方向就是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新商圈的进化方向。随着城市由一个中心区向多个中心区的转变, 每个中心都具备完备的生活就业空间和商圈核心功能, 而在这些新兴商圈中最具备商业辐射能力的项目, 无疑就是该中心商圈的地标。也就是普遍意义上指的:以大型的商业地标来带动一个商圈的发展。

成都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以及城南会展业的发展, 为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带来不小商机。而成都作为西部首屈一指的会展之都, 岂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具有规模化的会展经济综合服务体, 市场缺口是非常明显的!卡斯摩凤凰国际广场认准这次契机, 选址新国际会展中心旁, 建成距成都新会展中心最近的会展经济专属综合体。卡斯摩依托中国最大的上市传媒集团———凤凰传媒, 打造为成都国际会展经济提供星级酒店、国际办公、会务接待、商务会所、公寓租赁等符合国际潮流的会展型物业。卡斯摩凤凰国际广场的出现, 从此将谱写成都会展经济房产的新篇章!

卡斯摩凤凰国际广场优势

卡斯摩凤凰国际广场位于新国际会展中心旁, 建成后是距成都新会展中心最近的集国际四星级大酒店、国际会所、商业部落、精装住宅、国际公寓和时尚办公室为一体的会展综合服务经济专属综合体。卡斯摩依托中国最大的上市传媒集团———凤凰传媒, 打造为成都国际会展经济中心提供星级酒店、国际办公、会务接待、商务会所、公寓租赁等符合国际潮流的会展型综合物业。

该项目由2栋33层70年精装小户型住宅、12栋总部办公别墅、4栋情景商业以及28层精品酒店、星级写字楼组成。其中15、16、17、19栋为5层情景商业, 外街和内街全面融合, 打造特色主题风情商业街, 内设有会所, 天际游泳池以满足商住户日常休闲所需。18栋为28层电梯物业, 分设为星级写字楼、精品酒店、大型宴会厅、负一楼设有大型超市, 我们将打造成为集时尚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地标型城市活力街区。

卡斯摩广场临靠国际城南锦江畔, 新会展后, 城市森林公园旁, 地处新领馆区的核心位置,

卡斯摩广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自然资源优势, 目前已发展成为城南新CBD中心区成熟的中高档楼盘示范区。

新成仁路、红星路南延线、人民南路南延线以及地铁1号线新会展站 (离项目仅约1公里) , 构成了项目‘自由穿梭’的交通网;国际城南的大型综合商业体 (如伊藤) , 项目自有的情调式商业广场, 共同打造出生活、娱玩、休闲的生活平台, 让业主畅享自由自在的‘蓝牙生活’。

卡斯摩广场的打造, 对于其相邻的数万名软件园精英人才, 以及大城南片区的中青年来说是绝好的置业良机, 项目全国首倡‘蓝牙生活’精神, 以自由为核心承载年轻人独具的生活理想。

成都城市综合体的视觉高度

成都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时尚气息扑面而来, 最直观的印象就来自于这些大型城市综合体外立面的风格设计和建设, “正如一个人的审美风格可以从他的外部形态就能最直观感受”。

每个世界着名的大都会都拥有一座闻名于世的地标建筑赏悦城市, 从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 再到中国香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些以盛世百年屹立的综合体建筑, 不光赢得世界关注的目光, 更成为一座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发挥的最显着体现。商业运作可取得成功, 快速聚集人气, 吸引消费者, 首先在建筑形态、建筑功能和管理水平上力求完美, 因此, 形态各异、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各类城市综合体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或城市名片。

在成都, 339米海拔的电视塔凭借傲人身高, 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代言成都的靓丽风景。不管是城市综合体的绝对“身高”, 还是建筑外立面, 已经成为开发商极为关注和舍得“砸钱”的项目之一。“城南大多数重点综合体项目, 都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德国HLD等国内外顶尖的建筑设计团队进行运作, 未来这个片区的综合体建筑群代表的是成都现代城市建筑的最高水平。”有关部门负责人这样认为。

各地城市综合体翻倍式增长

有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正在施工中的综合体是已建成综合体的4倍, 而规划中的综合体规模, 大概又是正在建设的综合体的4倍, 也就是说, 在可见的一段时期, 各个城市的综合体规模, 将达目前已建成综合体的16倍。其中未来3年, 城市综合体的新增数量将以50%-100%的增速上升。其中, 重庆的增长率高达129%, 成都高达135%。

来自四川省商业地产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4月份, 成都已开工建设的综合体项目高达104个, 2012年成都的商业综合体总面积达1061万平方米, 比2011年增长了1倍。而根据目前的规划, 到2015年, 成都商业综合体总面积还将在目前的商业体量基础上再翻1.5倍。

综合体有了“成都标准”朱凌波:过剩是必然但应避免同质化

成都商业地产投资快速增长, 尤其是综合体的数量的不断上升, 引起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但是, 对于综合体的定义, 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业界通常的标准, 即包含酒店、购物、办公、住宅集餐饮娱乐等物业形态的项目就可以被称作综合体, 并没有具体标准。

直到2012年6月7日, 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试行) 》, 按照“成都标准”, 只有在选址、规划、规模和土地性质四点上满足一定标准的项目才称得上城市综合体。

根据新规, 成都仅有16个项目符合标准, 而这无疑对行业起到了很大程度的规范作用。

对于成都的综合体是否过剩, 此前有众多业内专家都认为, 未来的市场能不能消化很重要, 若不能消化才叫大, 如果能消化量就不大。

亚太商业不动产研究院院长朱凌波表示, 对于“综合体过剩论”, 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从总量, 只要在差异化发展上做好调整与控制, 总量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二是这种产品的“过量”也是房地产发展阶段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 只有让这些“过量”产品在市场中优胜劣汰, 其质量才更能贴合城市的发展。

在谈及综合体数量巨大的成因时, 朱凌波称, 原因之一就是快速城镇化, 基于城市化的发展内驱动动力、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的需求等, 政府和开发商都喜欢、愿意做城市综合体, 而在此环境下, 量大就不足为奇了。

新城市综合体业态发展模式

新商业综合体的业态定位是否合理, 直接关乎消费群体的实用性和满足感, 也决定其是否能成为成都人心目中新的城市地标。众多业内人士认为, 新城市地标的竞争完全符合大自然“弱肉强食”的博弈法则, 成都楼市的新城市地标之争, 正在被一波波的区域商圈新规划和商业物业打造突破着, 或许不久的将来, 这些以城市综合体为主的新城市地标将波澜不惊地逐步完成对城市核心商圈的格局质变。

此外, 新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开发应在商圈原有的骨架和肌理上, 创新业态发展模式, 以现在的建筑体为脉络, 尽可能挖掘出符合本土消费理念的都市化特色, 确保每一个新城市综合体都能成为休闲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备、商业活动繁荣、建筑品质优良的新城市地标业态。

应用商店进化论 篇2

目前, 比较成熟的手机应用商店主要包括机客 (Jiker Store) 、苹果 (App Store) 、诺基亚 (Ovi Store) 、微软 (Windows Marketplace) 、谷歌 (Android Market) 、LG (LG Application Store) 、黑莓 (BB App World) 、中国移动 (Mobile Market) 、中国联通 (玩家营) 、中国电信 (天翼空间) 、历趣 (Li Qu) 等十余家。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日益挑剔的顾客, 手机应用商店该如何“进化”?是免费还是收费?是模仿还是创新?是竞争还是合作?

进化论的语境分析 篇3

生物学哲学作为科学哲学中的一个研究分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前后,而实际上作为对生物学的哲学关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比如薛定谔所著的《生命是什么》就是较早的一本对生命问题进行探讨的著作。标志性的事件是1953年双螺旋发现后,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对于生命问题的热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于生命科学的热情,一大批哲学家以及生物学家开始从哲学角度来分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联等等。不过,尽管这种热潮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生物学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却很难界定。考虑到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的密集学科交叉现象,对于生物学哲学来说,如何来确定研究的范围成为棘手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赫尔(David Hull)、鲁斯(Michael Ruse)、索伯(Elliott Sober)为代表的生物学哲学家们通过自己的著作基本上确立了目前生物学哲学的研究范畴,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却是大相径庭。比如索伯关注于理论的简单性原则,赫尔关注于生物分类学、鲁斯则专注于具体进化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这其中涉及进化理论的包括:适应性、自然学则、遗传(分子遗传与非分子遗传)、突变与随机漂变、进化发育、进化中的博弈论、生物信息、神经生物学、生态学等;在生物学解释研究方面有还原论、目的性、说明机制与模型等;与社会、文化关系方面:生物学与宗教、生命伦理、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研究。不过,生物学哲学虽然有了一个问题域,但是在多数人看来,它仍然是离散的研究。广义地说,其研究可以包含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学问题中的概念研究;另一种是将生物学作为一种解释的源头,用以解决外在于生物学哲学的问题。[1]xii尤其是第二个领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新生物学”的研究,因为对于物理学乃至物理哲学来说,在人性、本质的认知抑或社会的认知等方面一直是无法涉及的。鉴于其在科学以及社会研究领域的综合性,也成为目前最流行研究类。不过对于传统的生物学哲学来说,多数应属于第一类。而在著作方面,以三部近年出版的生物学哲学综合性著作为例,如Philosophy of Biology(Elsevier 2007)和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Blackwell 2008)基本上都采取了联合写作的模式(包括之前更多),从不同领域与研究旨趣共同构成图书的论述框架。而Philosophy of Biology: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Rosenberg and Daniel W.McShea,2008)虽然没有采取前面的写作方式,不过所涉及领域并无二致。从这些基本的研究旨趣来看,不同的生物学哲学著述无疑都是基于进化论研究的范畴,从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进化论单独作为一个大的章节来划分就可看出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可以说,在生物学哲学研究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进化论问题已经成为生物学哲学研究的核心纲领,它同时也是维系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核心纽带。而生物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正处于逐步成型的阶段。在学科建制方面,胡文耕先生认为,生物学哲学研究具有独立的学术机构,有专门的学术刊物以及代表性的论著,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生物学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目前还无法做到普及。因此,生物学哲学作为学科仍在发展之中。[2]10-11在研究方法方面,分析哲学的传统被引入生物学哲学研究之后,对于生物学哲学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争论,对于英美科学哲学界来说,以概念分析的手段来进行生物学哲学研究无疑是合理的,因为进化理论中的众多问题本身就是需要概念澄清的。当然,分析的方法存在研究面窄的问题,但其更容易溶于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来,并形成与科学哲学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分支的良好交流。同时,立足于此,注重生物学哲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并突出其不同于一般科学哲学的特色,从而起到普及和促进作用。

生物学哲学作为一门有着宽广学科面的研究,很难凭一家之言就能确定其研究的范式是什么,领域涵盖哪些。在莫诺(Jacques L·Monod)看来,挑战来自进化过程的两端:一端是最早的生命系统的起源问题;另一端是前所未有的最强烈的目的性系统内部所进行的工作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如何工作的问题。[3]103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早期生物学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同时,当逻辑经验主义者亨普尔和内格尔将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放在了目的性解释上时,寻找生物发育、行为以及自然选择终极原因的合理解释成为生物学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其他分支间最重要的纽带,尤其是在自然选择与适应性的解释构成上,如何能合理地搭建自然选择的理论体系并使其符合科学的理论规范。因此,关于生命系统的起源问题引发了对于遗传学以及后来的分子遗传领域的哲学探讨,例如理论的还原、遗传法则、进化的模型都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而对于目的性系统的工作问题,后来逐渐演化出诸如行为、认知以及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因此,对于生物学哲学研究来说,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研究领域并不容易,其所基于的知识与概念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当然,这也是造成生物学哲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概念分析方法的原因,分析各种概念的变迁也成为这项研究的主要素材。正像罗森博格(Alex Rosenberg)所指出的那样,达尔文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十分科学的、具有吸引力的理论,它挣脱了有神论的束缚并易于与其他的科学相结合。它提供了一种纯粹的因果联系、非目的性的生物过程和构造解释,并可以运用物理学来解释它们。但达尔文的理论往往具有概念上的问题,造成对于理论的误解。[4]30此外,对于继承于机械论生物学思想的理论来说,多数生物学哲学家将生物学解释终极原因都归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机制论,例如目前流行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也可以说,基于不同概念定义的机制论实际上构成了表面离散生物学理论集合。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在于,这些看似离散的理论集合其实是紧密联系的,而这种联系的方式表现为理论的“综合”,就像迈尔(Enst Mayr)将其进化理论称为为“综合进化论”一样,在另一个方向上,威尔逊(Edward O.Wilson)将其社会生物学的研究同样称为“新的综合”。

可以看出,生物学哲学的研究域是远远大于生物学的,而进化理论作为实际上的生物学哲学的纲领,所有的研究域很自然地被纳入其中。进化理论的革新总是离不开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的综合,这样的一种交融方式促使我们在看待进化问题时应注意不同理论表征之间在概念意义以及用法上差别。从目前的概念分析方法来看,无疑是存在局限的,因为这种方法往往太过专注于一些概念在语义上差异和联系,却比较容易忽视概念在表征过程中的用法以及在一个表征系统中各种概念的组织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其中一点原因就是缺乏概念所在语境的分析。

二从“同源”概念看进化解释的语境依赖

为了说明概念分析的研究方式对于生物学哲学来说是存在局限的,我们可以从分类学中的“同源”(homology)概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构成来说明。“同源”实际上是贯穿于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概念。在前达尔文时期,它作为物种分类依据已经成为系统发生学研究中的主要原则,虽然并不等同于法则,“同源”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伴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以及进化理论的成熟。例如在19世纪达尔文时代流行的基于同形关系的进化形态学,以及后来在20世纪下半页所盛行的旨在将同族与同形关系区别开来的现代系统发生学(遗传分类学)。在近几十年中,“同源”的概念被更深入的应用于目前的生物学研究中来,其适用范围变得更广并且生物学理论的解释越来越基于这一概念的应用。生物学理论中一些重要的指标,如传统的形态形状、过程、功能的考察项,抑或物种间行为模式、认知特征的考察项。并且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基因、蛋白质也逐渐地被纳入到同源考察的研究模式中,形成分子进化研究,利用相关分子数据来描绘或修正系统进化体系。当这些研究共同构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时,对于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应基于什么样的类型划分原则成为了不同学派、研究层次以及理论假说之间的分水岭。无论历史上还是在现今,“同源”的概念一方面被不断地应用,而另一方面又被不同地解读。例如目前的同源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从同形(homoplasy)概念扩展而来,通过对系统发生关系解读的不断深入,反向进化(reversals)、残迹(vestiges)、原基(rudiments)、返祖(atavisms)、平行(parallelism)等这些概念构成了我们对于同源的理解。不断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的“同源”定义成为了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5]432对于基本概念的依赖是“同源”定义的最大特点,不同的理念会造成在基本概念使用上的选择性,最终形成对进化关系的不同解读。这些不同的解读有两个共同的前提:a基于对同一对象的解释;b将各自同源理念作为自身理论的基点。这两个前提决定了不同途径的研究之间,在方法上以及在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但其区别又源于对于“同源”原则的不同理解。这种双重性造成了生物学理论在构建与阐释上不容易被区分甚至经常被混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对于最终的理论在使用上我们只关注他们的解释效力,而忽视其在“同源”理解上的差异;而另一方面,当我们关注于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时,又往往会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和理解上发生争论而忽视了相应理论在具体应用层面中的实用价值以及启发性。针对这种情况,在一个以概念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生物学哲学研究模式中,理论解释中的语境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对象。

为了说明语境因素的影响,这里继续以系统分类学为例。系统分类学作为生物学中历史最悠久的研究方法,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动植物分类方法。应该说,生物学的理论体系中,分类学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进化思想的理解。如果说进化论体系是生物学研究的真正内核的话,分类学就应被看做是支撑起生物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际上,分类学这项研究方法一直依赖于对于“同源”概念的理解。这里将其划分为三种途径:

第一种(图1中标注为a)是基于形态分类理念的传统分类学,在生物学哲学诞生早期所流行的关于物种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在传统进化论的范畴内,其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研究模式以及同源划分依据。这种分类学依据生物体间的相似性作为重要的参考项,通过考察他们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形态,以此来作为评判他们在进化关系中的依据。但是,这种同源划分却无法辨别趋同进化或是巧合性质的形态相似。

第二种(图1中标注为b)是基于转型进化理念下的分类原则,基本上延续了第一种分类学的理念,但将形态的考察项从物种转移至具体的生物体性状。在这里,同源的划分依据关注于不同种类生物体身上所具有的共同的“部分”(形态或是功能)。这种思想盛行于19世纪末期,并且迎合了20世纪初的基于细胞层面进化学说。这种分类理念在判定进化关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相比第一种更加关注于生物体在进化中的世系顺序或亲缘关系。不过,第一种分类学的同源理念关注于整体层面上的分析,期望为所有具有相同特征的生物体提供最好的解释。而第二种划分却存在其局限性,仅关注于一种或几种有限的性状,通过收集描述性的和实验证据来确认同源关系。

第三种(图1中标注为c)兴起于近20年,依托于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兴起。利用分子生物学所提供的最新技术,特别是分子发育生物学的思想,进化与发育之间的交互作用成为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单纯的进化研究被这种“现代的综合”方法所取代,其强调种群遗传学的作用。这种发育途径试图解释同种生物体或不同生物体间具有相同部分的原因,认为“同源”实际上是相同发育现象的再现。因而,不同于前两种途径,发育的途径寻求一种更加直接的理解进化是如何发生的机制。而这一点要求将考察项放在分子层面的基因片段上,例如通过同源异型框基因的考察来研究生物体在进化发育过程中的亲缘关系。

进一步讲,类似于物理学基于不断找寻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的信念那样,对于生物学的发展来说,找寻进化推动力的源头成为学科的核心信念。在这一过程中,对概念变迁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覆盖生物学哲学对于生物学前沿的关注,它往往包括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新理论的概念支点以及重新规划的理论结构。而在这里,我们依然以“同源”概念作为主要的研究切入点。基于发育途径的“同源”理念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进化学说中有关进化新颖性的思想,形成了对于“同源”概念的层级的讨论。为了回答进化中的新颖性不断出现的原因,对于进化和发育根源的研究不断深入,例如表观遗传机制(Epigenetic mechanisms)以及自我组织性(The emergent organization)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核心,成为进化理论“革新”的发动机。而原有的分子遗传学解释体系所建立的基于碱基序列(ATGC)以及中心法则的理论体系确立了基因为代表“同源”关系,作为分子遗传理论的核心,“中心法则”忽视了决定基因的正常转录和翻译的因素,并且没能意识到核酸并不是唯一的存储遗传信息的载体。这是对于这两个问题追问促成了在原有分子进化模式上的新的理论构建。无论是组蛋白密码或是DNA甲基化的研究都是建构新理论体系的尝试。同样的,我们也可将其看做是又一次对“同源”概念划分原则的革新。由此可见,综观进化理论的发展,对于同源理念的理解促成对于生物学理论层次的划分,基于同源的层次,一个多层的生物学理论体系也伴随着不断完善。

可以看出,我们借由对“同源”概念的理解形成了对于进化学说的认识,同时,“同源”的概念构成了可演化性的基本单元。但通过对以上几种“同源”划分途径的比较来看,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当我们专注于研究不同进化理论之间的联系或是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关系时,总是关注于他们在解释形式上差异或是共通之处,而忽视了他们在基本概念以及方法上的差异,这便造成了我们在阐明生物学理论结构时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因此,生物学哲学中对于概念问题的关注源自于其理论体系中的结构性差异,而仅仅从概念分析上来避免这种结构性差异所带来的混乱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概念的分析仅仅是通过对同一对象进行定义来达到限定和区分,而这样的工作表现在理论层面上却很难区分,因为不同概念融入各自理论体系之后,我们不能将概念间的比较转化为理论间的比较;其次,概念间的不同最重要是表现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而使用方法的差异又源于理论结构的差异,因此,概念分析是无法绕过理论结构差异这一难题的;其三,不同的基本概念往往表现出排斥性,而由它们构成的理论则更多是表现为互补性,在概念和理论层面上表现出的反差凸显了概念分析的不足。由此可见,长久以来困扰生物学理论体系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概念及其用以构成理论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差异可参见图1)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学哲学中一些旧有的考察项,例如形态、功能或是概率在不同的理论层次上,其定义以及使用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而我们对于理论的还原、法则以及模型等问题的关注事实上也必然会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这恐怕就是概念分析方法在生物学哲学中所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语境的因素将会是弥补概念分析局限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当我们在探讨进化论作为一种理论形式的变迁时,不同的进化论表征形式之间的差别是不能用概念的意义来区分的,而应该倡导使用语境的分析。

三语境综合的进化论解释

其实,有关语境的因素早就引起了生物学哲学家的注意,通常把这种因素称为语境敏感性(context sensitivity)。其认为,还原作为一种标准的构想,要求我们建立在一种固定的高层级描述与低层级描述之间的确定关联。然而它很可能无法将依赖于语境的低层级的事件描述与高层级的描述特定的联系起来。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将很难用低层级的描述来取代高层级的描述中的对应部分,因为前者在他们的高层级描述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6]577而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自生物学中的解释取向。例如,在解释知更鸟的蛋为什么是绿光蓝色的问题上,低层级的生物化学所给出的解释实际上是关于这种颜色是如何通过物理化学变化而获得的,但在物种进化的层面上,这一情况则会被描述为某一“进化事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物理、化学的解释来为生物学理论找到种种证据,但是依然无法摆脱进化论是一种历史性学科的评价。虽然有人主张自然选择是一种法则,也有人反对,但就像杜布赞斯基(T.Dobzhansky)所说的那样:“离开了进化论的光芒,生物学中的一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7]125-129。因此,对于进化论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来对其进行阐释,唯一需要遵从的原则就是对于自然选择历史的肯定。就像文章前面所提到的,生物学哲学的研究域远大于生物学本身,我们可以将一切进化中的协同因素纳入这个研究体系中,在不断的理论综合中,形成了各异的自然选择语境,可以是种群的、个体的、心理的甚至是文化的。这些表征体系都是语境敏感的。

对于科学哲学中的语境来说,其本质是关注于科学中的解释文本的。如果说概念分析的方法更加倾向于语义分析的话,概念与理论间的关系就可以被表述为语用的关系。对于生物学理论的说明方式来说,其依赖于一种比较特殊的表征形式。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其所提及的自然选择便成为生物学解释的表征核心,其间经历了新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综合进化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模型之后,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时代,从而形成了新的表征体系,中性进化学说随之诞生。但是,之后的还原论争论也由此而展开,多数的生物学哲学家都不赞同完全用物理的表征体系代替经典遗传学说。[8]96-108因为两种表征体系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表现在表征的结构上。我们可以参考萨卡尔(Sahotra Sarkar)所给出的图示(图2)。在他看来,无论是经典的遗传学还是分子遗传学,他们的机制解释都是依赖于各自的语境的,并且无论是基于表现型的前者还是基于分子特性的后者都无法单独提供必要的说明,各自的表征必然是相关联的。[9]160-166虽然萨卡尔使用了表征系统的概念来概括不同的解释体系之间的区分,不过这仍是基于概念的层面,表征系统间的复杂性关联也是基于概念间的复杂性联系。

同样的问题上升到整个进化的理论层面,问题会变得愈发明显。首先,当我们谈到自然选择是具有层次的时候,即选择的层级,会很自觉地将其中的概念区别对待,比如进化的单元在不同层次是不同的。但是,对于这些概念的使用,以及它在表征体系中的组成方式却无法顾及,自然造成了不同理论表征之间区分与认识的困难;其次,不同于物理哲学,例如量子力学之于牛顿力学的关系。围绕进化形成了多元化的表征层面,可以是个体的、种群的,也可以是染色体的或基因片段的,甚至是心理和行为的层面,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潜在的,无法通过具体的概念来体现,而表现出的是在各自结构上的类似,即通过某一要素作为参考项来构成相似的选择机制;第三,进化论的发展历史证明,理论的革新并不是库恩所说的范式的革新,而是不同表征理论间的综合。当一个综合理论成型时,原有的表征所依赖的语境同样发生了综合。例如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群体遗传学,而后来群体遗传学与染色体遗传学说、物种的概念以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学科知识进一步综合,建立了现代综合进化论。这种综合的背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概念的形成或是变迁,更多的是理论结构的重新整合,原来不同的学科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表征体系,对其的理解也就不是基于原有不同的学科,而是一个新的语境;第四,生物学哲学中的进化论体系从来不排斥人类及其行为、思维和社会属性。这种观点看来,人类作为研究对象处于进化复杂性的顶端。这并不意味着需将人类看做是最为完美的生物,但却是基础性的。[10]318-320而这种观念造成了生物学哲学中的社会学因素具有重要的地位,进化论的开放性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其综合的过程可能是具有很大开放性的,甚至是跨越传统观念的。这决定了对于其的理解很难从概念上进行,而语境的途径将会是对进化问题进行阐明的最佳方式。

四总结

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语境化的认识对于我们看待进化论乃至生物学哲学显得至关重要。虽然目前许多人认为生物学以及生物学哲学不过是一个松散的研究体系,但是,我们应该将其与一般的经验科学区别开来。对于经验科学来说,一方面,典型的统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会伴随以不同科学语境的冲突,它们容易表现出冲突理论间在逻辑和概念上的不相容的严重案例;而在另一方面,很明显并不是每对竞争理论或法则都可以在当前的概念意义上构成综合。毕竟,预期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覆盖原有理论中的次要法则或理论,将其作为特殊案例或近似的估值。通常情况下,它们需要提供一种比原有理论域更加宽广的对经验现象的宽泛解释。因此,即便理论统一后或多或少会变得易于理解,但在一个完全未知的维度内,它们的综合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包括理论性的和实验性的。这些或多或少都需要一次科学的概念革新。[11]279但生物学却是融合了经验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其理论的综合所需要的概念革新难度也要远大于通常的经验科学,尤其是对于进化理论来说。许多概念并不是独立地被使用,而是通过各种模型而形成特定的表征。生物学家们往往诉诸实验室模拟和理想化数学模型作为论点的合理性来源。并且,模型和构型具有多重不同的、不容易被理论决定或确证的功能。模型能够产生无法被理论预测的新问题或经验现象,充当其存在性证明或是用以争议或反对其他正在使用的自然机制的意义。虽然形式语义学化曾经是检视理论作为公理体系的常规依据,但语义学的观点依然背负着割裂发现与确证之间的污点。在进化的生物学中,发现与确证外在于理论与实践,很难界定其界限。模型和构型并不是理论的附属,但是担负着作为独立研究工具的功能。[12]234-235

国际法进化论 篇4

1.1 提出

关于生命信息学的明确概念是在一篇题为《创立生命信息学, 迎接生命科学的"信息时代"》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该文讨论了生命信息学的概念、研究途径与方法、若干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把生命信息学研究看成是信息科学技术与医学及生物学、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阶段。生命信息学 (Life Informatics) 是信息科学与整个生命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其宗旨是运用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关于全部生命现象的各学科中共同的信息问题。如果说, 传统的生物学主要研究"活着"的物质, 那么生命信息学主要研究"活着"的信息, 生命信息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生命活动看成是生命信息调节与控制的过程。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它的对象不仅包括生物学中主要讨论的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学两个层次, 也包括社会科学的个体心理和社会思维两个层次;不仅包括人类信息, 也包括动植物、细菌、病毒甚至人工生命中的信息。

生命信息科学是研究活体生物与环境进行定量信息交换的一门科学, 其研究范围包括 (1) 质量信息生命科学:研究活体生物与环境进行质量信息交换, 并以质量信息交换的方式来达到干预活体生物生命过程的目的; (2) 能量信息生命科学:研究活体生物与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 并以能量信息交换的方式来达到干预活体生物质量系统及其生命过程的目的[1]。

1.3 生命信息特点

主要有 (1) 区别于一般的物理信息, 生命信息由于对准了活体的信息交换窗口, 表现为信息载体的能量很小, 如微瓦、毫微安、高斯量级的磁场等, 即能对活体的生理、病理起重要作用; (2) 生命信息有一定的物理属性, 明确的频率范围或严格的数字序; (3) 生命信息作用于活体时必须考虑活体作为负载的特点, 一般有特制的生物元件来完成人--机藕合。

1.4 生命信息进化理论

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 神创论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达尔文的理论既没有受助于近代物理科学技术, 更没有得益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其研究方式主要是观察、比较、分析、记录。其研究对象只是动植物的器官、机体及其生存环境, 显然只是生命硬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命进化的主导和记录是生命信息。生命信息进化论从生命进化的起点, 即无机物的信息过程开始, 沿着生命进化的历史顺序, 逐一地考察每一个大的跃迁中信息过程的进步, 直到人类文化形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 再到以Internet为"神经网络"的全球脑 (Global Brain) 和地球智力圈 (Noo-sphere) [2]。

考察生命信息现象, 可以从历史的纵向上看, 也可以从现实的横向上看。在纵向上它是一条层层相连的进化链, 在横向上它有一组环环相扣的进化圈。历史的一维加上现实的三维, 合成四维时空, 可以称之为"宇宙信息四维模型"。宇宙信息并不守恒, 而是呈增长趋势。在人类社会文化与科技层面上, 生命信息正在爆炸式增长着。如果假定宇宙大爆炸时生命信息量为零, 之后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其空间形状像个漏斗。或者说随时间的演变, 它像一个不断增长着的冰淇淋, 我们又称之为生命信息的"冰淇淋模型"[3]。

2 生命信息进化机理

在整个生命进化现象中, 信息进化是根本、是灵魂, 因为生命信息进化是生命物质进化的主导和记录。从无机物几近于零智能的层次, 进化到人类大脑智能最高的层次, 延伸出机器的"人工智能", 属于跨越物种的智能增长。在某个物种内部, 一个生物个体必须不断地"学习", 适应环境变化, 其生存能力与时俱增。生命信息的进化的机理是什么呢?

2.1 物理、化学、生物与社会进化的层次

达尔文的杰出贡献是提出了大量进化的事实和较为合理的生物进化的机理, 并且在与神创论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事实上, 生物进化只是宇宙进化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生物进化已经进化出了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组织和以指数方式增长的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体系。而在人类社会与文化层次上的进化机理不是自然的和随机的因素在起作用。生物的运动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力在起作用, 也不是完全的随机过程。一般地说, 生物总是有求生的目的和趋利避害的生存策略, 他们总能进行某种形式的"自我设计"。它们的行为不仅是对于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而是有目的、有意图地去了解环境、研究环境、改变环境。

如果说, 在物理学领域中是盲目的力在起作用, 那么在化学的层次上, 就表现出起反应的分子自身的意向、识别、选择、作用。这里, 不仅仅是外因和随机作用的结果。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之一的法国化学家Jean-Marie Lehn从生物学中借用"识别"的概念, 明确提出"分子识别"所需要的"化学信息"都存储在相互作用的分子的化学构造当中。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根据自身和对方提供的化学信息寻求最佳的偶合状态, 从而决定了化学反应的机理和产物的组成与结构。他进一步指出, 在"分子识别"的概念范畴内, 化学反应便从原来的随机模式变为智能模式。所以, "我们可以把分子识别过程看成是分子间化学信息的选择性和处理过程[4]"。

2.2 信息进化

传统的进化论、系统论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而以信息为中心概念的信息科学不可能建立在传统的系统论、进化论的基础上。但这并不表明我们要与传统的进化论对立而为。其实一切物种在自始至终的进化过程中都已经包含着本系统内的信息进化, 只不过达尔文时代的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结果传统进化论就少了信息的成分[5]。

信息进化的具体机制 (生物的进化也循此规律) 有两个方面:一是同化, 即复制、传播、留下后代, 它使信息得以延续。二是异化, 即多样化, 它使信息得以发展、增值, 以利于更有效的传播[6]。造成多样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引入外信息, 多样化使得信息团在传播权的竞争中有更多获胜的机会。生物的有性生殖, 交叉学科, 洋为中用, 均反映此规律[7]。

2.3 生命物质进化与生命信息进化

生命的本质既是物质的, 更是信息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达尔文进化论基本上是关于生命物质进化的理论。与生物性状和物种进化的理论相平行, 存在一个生命信息进化论 (Life Information Evolution) 。生命信息进化是生命物质进化的主导和记录。从无机物几近于零智能的层次, 进化到人类大脑智能最高的层次, 延伸出机器的"人工智能", 属于跨越物种的智能增长。在某个物种内部, 一个生物个体必须不断地"学习", 适应环境变化, 其"思维"能力与时俱增。人的心脏是物质生命的引擎, 大脑则是信息生命的发动机。人类社会机构和国家, 其自组织能力, 包括手段与工具的水平, 显然是在不断地增长着。对于DNA以及细胞, 结论是一样的, 只不过关于智能的行为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在人类社会中, 物质生产必须以消耗能量和原材料为先决条件。但是, 信息生产对物质材料和理化能源要求极少, 它并不消耗信息原材料, 也不消耗信息能。相反地, 智能是一种增长式能源。知识的无消耗式生产和智能的不断增生是信息产品爆炸式增长的内在机理。

2.4 由物质生命科学走向信息生命科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分子层次上的信息生命科学取得了实效。伴随21世纪的脚步, 物质生命科学正在走向信息生命科学。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说, 物质的决定论是感知问题, 是认识世界, 而信息的决定论是实践的问题, 是改造世界。物质生命与信息生命的关系很像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实现物质生命科学的"信息转向", 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我们物质生命体的结构组织、新陈代谢完全是信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了符号级别上的信息活动, 我们就可能成为植物人;而没有了DNA级别上的信息活动, 我们就成了死人。整个生物界都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装置,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在不同的级别上进行信息和智能的生产与创造。在20世纪中叶以前, 大体上自然科学就是关于物质的科学, 而社会科学是关于信息的科学。通信、计算和控制科学的出现, 带动了科学的学科信息化, 正在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连接起来。工具信息化的过程卓有成效, 观念信息化的作用正在显现。生命科学的信息化需要一个"信息生命"的概念。我们需要认识和承认:人有两条生命, 物质生命和信息生命。

2.5"智能"概念的泛化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智能"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和其他生物不可以有智能, 机器更不会有智能。而在美国和英国的词典中, 对智能 (Intelligence) 的解释并不局限于"人"的能力, 而是首先泛指从经验学习和理解的能力、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 然后指出也包括人类精神的能力 (mental ability) 。科学的目标是揭示客观现象的规律性。

在计算机科学界,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界, 人们普遍地认为:所谓人类智能, 不过是人类具有的一种高级的信息感知和处理的能力;高级的能力是从较低级的能力进化而来的, 如果没有低等的动物智能作为基础, 决不会凭空冒出人类智能来。否认进化论, 就只有接受上帝造人的学说。人脑的智能不仅有生物信号处理, 还有人类特有的符号处理。但是, 计算机、机器人同样可以进行信号和符号的处理。1997年5月的"人机大战"。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以2.5/3.5的总分败给了名为"深蓝"的计算机。童天湘教授指出:"机器战胜世界冠军, 就其效果而言, 与人的智能行为是同等的[8]。与别的电脑程序一样, "深蓝"只是忠实地执行它的制造者的指令。我们说, 人工智能将是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促进人类智能进化的技术手段之一。

2.6"宇宙智能谱"

如果丢掉人类沙文主义偏见, 可以认为动植物也有某种类似的智能, 细菌、病毒、DNA都有"智能", 只不过智能程度更低罢了。无机物最基本的信息运动能力是人类高级智能进化的起点。如果把人的智能级别定为1的话, 无机物世界中的智能级别几乎是0, 动植物的智能水平在0与1之间, 构成一个逐渐递增的谱带, 称之为智能谱 (Spectrum of Intelligence in the universe) [9]。

宇宙信息的进化可以从无机信息、生物信息到文化信息的跃迁看出来, 但是更要从宇宙中信息处理能力 (智能) 的逐步提升进行考察。这种智能的进化的事实集中表现为:在宇宙间存在一个智能由低到高进化的谱带, 即"宇宙智能谱"。这几乎已是国内外研究者的共识。中国学者钟义信指出:"可以想象一个连续的智能水平空间, 按照事物的相对智能水平, 把人、机器、动物、植物等都安排在这个空间中的适当位置, 一切事物都具有某种水平的智能, 只是智能水平的高低程度不同而已:人具有最高的智能水平, 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最低的智能水平--无智能, 其他则介于这两者之间[10]。"我们在生命信息学研究中提出宇宙信息进化的四维模型, 把宇宙智能谱作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出发点。

3 讨论

如果说信息进化的本质是智能进化。那么, 智能进化的机理又是什么呢?

物理学的能量同物质本身是共生的, 它表现于运动和做功的过程之中。类似地, 智能与信息也是分不开的, 它存在于信息运动的过程当中。由于信息的拷贝使得智能也得到永生。如果我们把信息载体的度量作为信息度量的替代, 可以直观地看到信息量的增加。用计算机的术语讲, 智能是用信号语言或符号语言编制出来的"程序"能力。DNA序列就是用遗传信号编制出来的程序,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认识模型、思想方法、操作规程都是用科学文化符号编制出来的程序。在这些程序中, 体现出信息主体的目的、策略、方法、技巧等等。这些程序能够复制、能够修改, 就是它适应环境、与时俱进的机理。在进化着的版本的接力赛中, "智能"得到永存, 得到提升。这是生命信息进化的内在根据。智能进化的内在动力是人工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涵森, 吴度民.生命信息科学概述[J].自然杂志, 1988, 11 (5) :339-349.

[2]李宗荣, 周建中, 王乘等.关于生命信息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发现[J].医学信息, 2003, 16 (10) :538-539.

[3]李宗荣.关于信息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科技导报, 2001, (4) :3-6.

[4]宋心琦, 周金渭.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401-412.

[5]陈联伟.关于生命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些见解[J].医学信息, 2003, 16 (5) :218-219.

[6]吕乃基.论知识的演进历程[J].科技导报, 2003, (7) :16-18.

[7]高兴亚.论宇宙中生命的信息属性[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4 (4) :304-306.

[8]童天湘.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 (.9) .

[9]金新政, 姜璐, 田爱景等.理论信息学:信息时代中"进化论"的理论基础[J].卫生软科学, 2005, (12) :363-367.

做企业不能违反进化论 篇5

希望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我们几个兄弟的想法出现了分歧, 于是我们在1995年分家了。产业选择不同是分家的主要原因。要解决饲料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我选择了做石化的独特道路。

2008年, 我决定进入PTA行业。我的理由是, 这既是石化工业, 也是纺织工业, 利于东方希望扩展产业链, 而且, 这个项目是国家支持的、有整套批文能获得有国家最高级别审批的大型项目, 这一直是我的梦想。

一个外行要挑战这个技术密集的项目, 难度是显然的。但我们没有回头路。现在东方希望投资控股的这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 年产60万吨PTA, 运行良好。我们是后来者, 所以经常是第二。我们要求企业不一定做最大, 但一定要做最强,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如果片面强调规模第一, 可能会树敌过多, 且不一定理智。

目前, 东方希望的定位就是做实业。是否对外融资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靠上市募集来的资金发展饲料业很难有核心竞争力。因此, 只做饲料企业不需要上市。

我们从不提倡进入世界500强, 我觉得, 企业做好了, 那 (进入500强) 是很自然的事。因此, 我们的价值观里有一句话叫“在其中, 随其后, 随之而来”。当然, 如果在做强的基础上, 做到规模第一, 也没有什么不好。

我每天有一半时间在读书, 主要是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动向, 但不进入政治圈。我为什么敢做重工业?因为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格局利于企业发展。

我喜欢思考和学习经济理论, 但不分流派, 而是结合企业的发展去分析, 用他们的理论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我很少看大部头书, 从来不上MBA。我订阅了大量期刊、杂志。我的学习不系统, 但是根据需要来的。

我们进入到某个行业, 首先是自学, 之后请教咨询公司, 但做的时候一定要以我为主。企业要对咨询公司有深刻理解, 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你不犯大错, 但很难帮助你卓越, 要卓越只能靠自己。

我仔细研究过《进化论》, 我发现, 狼、兔子、草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平衡关系, 狼要有一定的激进基因, 勇于去猎食兔子, 但对资源 (兔子) 的索取采取审慎原则, 吃饱了就不再去捕猎, 如果无节制地猎取兔子, 最终会导致自己的消亡。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激进基因 (要去吃兔子) 与保守基因 (不能将所有兔子都咬死) 要结合在一起。反映到企业经营中, 即过度获取土地、银行贷款都是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索取, 都是违反《进化论》。

我是无神论者, 但敬畏大自然, 这是对最高法则——自然规律的尊重。我觉得, 只要我们做到这点, 就可以实现成为百年老店愿望。

穿越20年:通信技术进化论 篇6

炫音与彩屏

从1987年开始, 大哥大进入中国, 那个砖头一般的东东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最近, 在北京的地铁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移动的哥们在使用“砖头”, 还真有点返璞归真的范儿。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 手机这个潜伏十年的糖衣炮弹终于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每个人都幸福的中弹并不再担心会扯断电话线。人们听着羽泉唱着爱立信T191的广告歌《深呼吸》, 沉醉于技术的陷阱;看着《心在跳》中的黎明在滑雪遇难后用手机给女友报平安的场景;当然还有《将爱》中的李亚鹏傻了吧唧地拿着手机对着大海给徐静蕾听海的刻意煽情。时隔十年, 电影版复刻了这个情景, 所不同的是手机换成了iPhone……

上大学那会儿还得靠电话卡。一般IP号码记得比谁都熟的、下手抢电话最猛的、按键最快的肯定是煲电话粥高手。在那个迷迷糊糊晃晃悠悠的青葱岁月, 一群惨绿青年每晚刷夜对着听筒倾诉衷肠, 听着娇滴滴的声音在被窝里遐想, 还不时配合地做出亲嘴的动作, 并发出夸张的声响。在左邻右里怒目横眉时, 放肆地露出幸福的样子, 电话成了他们嚣张的武器。

至今也忘不了2002年“动感地带”在北京高校午夜放号时浩浩荡荡的排队场景, 为了138100码段集体加入到移动的品牌正规军当中, 为“我的地盘”添砖加瓦。

那是和弦与彩屏比翼齐飞的年代, 手机, 安静地躺在你房间里的某个角落, 如一本尘封的纪念册, 囊括了那时你全部的情感。曾经刻骨铭心的号码无外乎有三种结果:停机、销号、陌生人应答。然而, 无论屏幕是黑白还是彩色, 无论像素多少, 你依旧会想起唇角飞扬的美丽风景。

谣言与内鬼

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手机。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夏天, 有多少段爱情都是手机成就的:困在一座城, 却让两颗心走得更近了, 连防毒的口罩上都印着微笑, 这是对战胜病毒的自信, 更是对手机传情的肯定。当时, 宿舍一群哥们用手机刷夜, 动辄一天几百条短信的壮举让人叹服, 那时判断拇指族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手机按键的磨损程度, 同样报废很快的还有在烽火连天的CS点杀中退役的鼠标和键盘。

2004年, 当冯小刚的《手机》横空出世后, 手机成了家庭危机的代号和导火索。老婆们集体发掘老公的婚外恋或职场地下情, 直接导致社会信任链条的断裂危机以及离婚率的火速飙升, 营业厅排满了查通话记录的痴女怨妇, 七嘴八舌、唠唠叨叨、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查岗、反特与对敌斗争经验。

但, 你会因此怨恨手机在你和她的生活中做第三者么?你会因此放弃通过手机考验爱情忠诚度么?究竟是手机有鬼, 还是心里有鬼呢?手机提供了你、我、他沟通的便利性,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但同时也增加了危机感。这种潜在的、一触即发的暗流一旦遭遇一见钟情的炽烈风暴就会形成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海啸, 摧枯拉朽地把爱情的根拔掉。

2007年陈冠希艳照门事件, 让手机的内鬼特性达到了顶峰。除了不能到外面维修笔记本电脑, 我们更记住了手机夺人也杀人的功效。它或许是爱情的high点, 却最终成为了命运转折的挽歌。正在此时, 乔布斯推出了iPhone, 这足以改变我们的时代。笔者撰写此文时值乔布斯仙去, 这位创新奇才, 用生命最后的4年, 再一次震惊世界。iPhone4S的推出, 延续了其创新的传统。乔布斯以一己之力, 改造了智能机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 Google Android高举开放的大旗, 同样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虽然今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让业界看到了他趋于苹果模式的痕迹, 但是不得不说, 两大阵营的对峙, 令移动互联网的格局为之一变。品牌之争, 已经演变为平台之争, 专利之争。这既是为山寨还债, 也是为创新铺路。

围观与行动

婚礼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大S、林熙蕾、孙燕姿、威廉与凯特、范玮琪、刘若英、谢娜与张杰、莫文蔚、梁咏琪, 全民围观明星婚礼。这是娱乐界的派对, 更是对你手机的检阅。微博、图片、视频……各种角度见证新郎与新娘的动人时刻。正是有了手机的帮助, 才让他们远在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的梦幻婚礼, 真正做到了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一个普通的网友, 可以在家上网看到, 可以用手机在街上看到, 可以在高铁上用移动宽带看到, 可以在楼宇电视里看到……而他看到的, 正是另外一些网友在云南通过云端发布的。这便是一个新型数字生态的例子。

手机, 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伴着2009年微博的涌现, 它成为了一颗颗火种, 点燃了无数网友的壮志雄心, 连通了社会数字生态系统。同时, 手机的伙伴们也让终端趋于多元化, 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 正在拓展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这个行业无疑形成了一个创新发展、相互融合的新格局。你很难理清一个单一、纯粹的电信运营商、IT企业、互联网公司及消费电子厂商。大家都在共同做大这块蛋糕, 只不过切蛋糕的角度不同, 有的是移动宽带, 有的是物联网, 有的是云计算, 有的是家庭网络……但是最核心的终端还是你手中的玩物。

终端与云端

见证, 始终是移动终端的必要使命。用户对手机的喜爱上升为对通信产业的革命热情。无论你用的是iPhone还是iPad, 没问题, 只需要无线网卡就可以搞定。考虑到国内的特殊环境, Wi-Fi不常有, 手机3G上网的资费和网速的限制, 因此自备无线网卡是很明智的选择。当然, 运营商也意识到了移动宽带, 或者说无线网络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毕竟, 移动终端、移动数据业务正在高速增长, 在无线数据网络不足的情况下, 砸钱建Wi-Fi弥补, 可能是最好的出路。而且, 从iPhone 4主打的FaceTime功能, 以及Google+力推10人群聊功能, 都可以看出未来高清视频会议很可能成为新的主流。屏幕将从单一化逐步发展成多屏化, 手机终端和平板电脑都可以参与。同时, 云端化和终端的智能化将会带来更出色的用户体验。

例如, 国内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布局宽带无线城市, “覆盖+应用”模式成为商用主流, 以3G、WLAN和LTE相结合, 实现城区高速、便捷的宽带无线接入, 提供涉及交通、医疗、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未来5年, 移动宽带用户将实现10倍的增长, 达到30亿的规模, 数据流量将增长千倍。拥有了网络基础, 下一步就是将其转变为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 物联网呼之欲出。据市场统计, 到2015年,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价值超过7500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如此多娇, 引三大运营商竞折腰。不过, 三家的立足点不尽相同:中国电信主攻物联网的研发和试验, 中国移动则强调物联网在产业内的应用, 中国联通则在细化的车联网领域, 可谓各具特色。据预测, 到2020年, 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与人的通信互联比例将达到10:1, 从60亿人口扩展到上万亿的机器和物体, 前景令人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行业对于云概念的解读。据预测, 云计算的市场空间也将超过2000亿美元, 因此三大运营商也纷纷把云计算列为主营业务。今年8月, 中国电信发布了基于天翼业务的云计算应用, 成为国内外发布云计算战略及解决方案的第一家通信运营商。而中国移动则在积极探索云计算在四网融合 (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电网的融合) 中的产业应用。中国联通还是将云计算的出现看做用户购买对象的转变, 即从购买产品变成购买服务。因此, 中国联通在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领域内云计算的发展空间。

此外, 解决了云端, 终端也要提速。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期间, 北京联通宣布, 申请了8M宽带业务的用户已经享受到IPTV业务, 年底将正式推出此项三网融合的业务。除了1080p的高清视频业务之外, 视频医疗、高清电话会议等网络应用也能实现。随着On-Line和On-Demand业务的推进, 也将引发新一轮“三网融合”的逐力。北京联通已经承诺, “十二五”期间计划实现100%光纤到户, 为家庭用户提供百兆带宽和为企业提供万兆带宽接入。目前, “光进铜退”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截至今年8月底, 覆盖了340万住户——北京市光纤宽带网络规模国内第一。预计今年年底有望覆盖400万住户, 光纤宽带用户也将达到百万。预计到2012年底, 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的接入能力要超过20M。

归纳与盘点

从个体到集体的产业革命, 体现了移动通信领域的迅猛发展。手机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更多的创新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与盘点, 那是个人信息管理的年代秀, 是数字化的神与魔, 是蜂窝比特主宰的纪元。硬证据莫过于数字, 回顾十年, 盘点对比, 你会惊讶地发现一部技术推动的个人生活进化史。

2000年, 美国的宽带拥有量是6.3%, 在2011年激增至89%。十年前, 发个E-mail还算新鲜玩意儿, 每日发送量为120亿, 但是到了今天, 数量突破2800亿封, 并且已经有人开始唱衰E-mail, 认为它应该退出历史舞台!2000年上半年的移动服务收入为1.05亿, 说方兴未艾并不为过, 如今, 这个数字早就突破了200亿。2000年, 美国家庭十分之一拥有数码相机, 2008年普及率达到了68.4%, 这不但宣告了拍客阵营的圆满, 同时也催生了诸如Facebook、Flickr等影像时代的宠儿。从此, 读图成了网民的基本素质。

技术的创新同样不辜负乐迷的追求。2000年不及2%的MP3拥有量, 到了2008年打了翻身仗, 简直是大捷, 43%的拥有量, 让每个人的耳朵里都塞满了古典与流行的调调。和着动感的节奏与曼妙的旋律, 追逐着偶像音域的高潮, MP3真的把耳朵叫醒了。

网上冲浪方面同样有了许多新的发展。Google的浏览量从2000年的10亿跃升至2008年的1兆, 每日搜索量从2001年的1000万激增到2009年的3亿。知识爆炸, 让每个人都知道网络似神仙的道理, 拜神不如上维基百科, 这个网友智慧的结晶在2001年条目仅为2万, 如今已达500万。分享你的脑, 成为主角。

最伟大的天才, 莫过于把PC和服务器彻底移植到手机上, 开创移动互联网的新纪元。2000年, 发短信还被列为时尚, 每月发送量区区40万条, 少得可怜, 2009年, 短信已达45亿条,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Twitter和Facebook的产生, 延伸了个人对世界的贡献, 自说自话、全民围观成了新时代的个人脱口秀。

潮流与趋势

手机, 这种移动终端正在向多元化、平台化、系统化、生态化的趋势大踏步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 有如下趋势足以左右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第一个要数LBS。今年4月16日被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命名为Foursquare日。这款令Facebook少帮主沉迷的LBS地址定位服务, 让更多纽约客享受到了技术人性化的妙处。用户只要通过手机点进去, 按图索骥就能找对位置, 从打折酒店到旗舰商场, 一个都没落下。目前, Foursquare的粉丝很多, 群众基础好, 跟iPhone也珠联璧合。每到节假日, 总有一帮热心分子会呼朋引伴, 组织派对, 而Foursquare就适时地成为了帮腔的干将。

不过, Foursquare也得小心提放SNS曾经的老路, 毕竟隐私这玩意儿该捂还得捂, 你查阅地点的老底儿一旦落在仇家手里, 嗯, 迟早要还的。另外, 那些一门心思要安插在各个地点的品牌厂商, 一手送钱, 一手就可能断送前程。钓鱼执法已经不新鲜, 现实中导游这行也有不厚道的事儿, 真要是用户用Foursquare查了地点, 手机却莫名其妙多了一堆打折短信, 那以后谁还敢拿它定位呢?除了这些幺蛾子, 据说Twitter跟Facebook也都准备上马这个定位服务了, 以后的竞争肯定更惨烈, 白刀子进去, 什么出来可就不一定了。

其次, 微博始祖Twitter的变脸总是扣人心弦。其实, 辟谣之后才发现Twitter压根儿就没想变成Twitter.com, 虽然创始人Evan Williams也有个空壳的网站, 但是他觉得微博服务的精髓不在于此。@本身就能说明一切, 没必要非得跟网络沾亲带故。虽然很多网站都陆续把自己的微博开张, 但是那些玩家根本不在乎网站, 他们只看重平台, 乐意到那个七嘴八舌的广场上转转。Twitter原来也想过效仿Facebook做联系平台, 把用户都召集起来, 注册、登陆、网页交换数据图片, 说是这么说, 但是Facebook的少帮主Mark Zuckerberg自己也跟开发纵观Gareth Davis嘀咕, 未来的方向应该还是服务大于网站。所以, Facebook未来也不打算跟.com死磕, 而是让它洞穿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 Facebook激活了社交游戏, 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嵌入了游戏的demo。用户可以把XBOX360和PSP的最新战报及时更新,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苹果的iPhone也加入了这种游戏元素, 让你可以及时跟好友分享游戏战果。游戏, 正越来越社会化。据统计, 2009年像Zynga农场这样的游戏 (国内版本便是偷菜) 已经超过了Twitter的用户量, 说明这个策略对头。开发商决定更进一步, 继续让朋友一起找乐子。开心网搞的餐厅, 无疑就是翻版农场。游戏场景未来会更开放, 引入更多竞争更多玩家。

第四个特点叫做真人秀。真人秀, 不再是一句谶语, 甭管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 你都可以参与。有了摄像头、智能手机, 就能真实地对接你的生活。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美国邮政推出的虚拟邮箱感应器。它可以根据网络摄像头, 按照用户指定的尺寸实时制作3D邮箱模型。类似的例子还有从John Mayer音乐视频到XBOX升级的Natal计划。iPhone同样是真实性的试验田。

第五, 便是在云端的延展功能。赋予文件在线的生命, 电脑有时可以被清空。著名欧洲音乐商Spotify的CEO Daniel Ek提供了几百万首歌的在线点播服务。老外一直被版权所累, Ek的出现无疑为美国的乐迷带来了福音。数据的狂欢活动持续了一阵子, 立刻有了山寨的英雄。Mog, 这个类似iTunes模型的音乐图书馆, 以近乎疯狂的下载量, 再度成为网络无政府主义的旗手。网络资源唾手可得, 谁会为CD卖命?手机也不甘人后, 纷纷推出类似服务, 将音频、视频一勺烩。Netflix乃是美国视频界的元老, 掌握着成千上万的资源。不过, 随着有线电视网和ESPN等巨头考虑在XBOX上播放, 电视之类的老古董基本上可以归位了。

第六, 前店后厂一条龙。Twitter跟Facebook打通了电视的任督二脉, 就拿超级碗这个美国春晚来说, 前端观看, 后端评论, 异彩纷呈。下一代的网络电视势必增强沙发土豆的互动性。“三网融合”一直在说, 但质量与段位不可同日而语。实时性已经成为了基本。

第六, 是马云的天下, 网购、团购的红火, 让NFC这类移动支付也水涨船高。网络消费市场已突破10亿美元, 预计今年会发展更快。Paypal、Venmo经授权iPhone和iPod消费了, 甭管是约朋友还是订比萨, 都手到擒来。

第七, 社交物的涌现, 或许会改变人们对于虚拟现实的刻板印象。网络让人们更社会化, 但也得看对象。Stickbits就是为这个过程加料的好去处。通过Android或iPhone的小软件, 你可以查阅各种信息, 包括视频、音频, 甚至谁同时看过这个网页, 都能一网打尽。Stickbits也提供独一无二的自我保留功能, 只要你把数字记忆注入这个物体, 它就会通灵, 跟明信片似的跟你吐露真心。

信任与安全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泰戈尔的诗句, 相信那些力挺技术进化论的观众, 一定也明白这柄双刃剑很可能成为压倒你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没错, 信任与安全是所有服务的根基, 除了云安全之外, 用户更需要的是了解手机可能牵涉隐私的方面, 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当发现Google Android和苹果iOS有窃取个人信息的情节时, 公众、媒体、法律界纷纷介入, 誓将内鬼清除到底。但是, 事实真的能够保证我们重新相信枕边的iPhone或iPad吗?

对此, 普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助教Rick Mislan有他的理解:“在今天这个世界中, 手机是独一无二地囊括所有按键的数字工具。”Rick曾是美军电子战的高官, 负责解密手机的方法研究。20年前, 警察局要靠鞋印和纸屑来判别犯罪, 而今天只需要查查手机存储的内容就一目了然。美国公共解放联盟的技术官员Chris Calabrese说:“手机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比如我们的习惯、朋友、爱好和活动, 现在有的手机还可以定位。”

许多手机用户认为丢了SIM卡就可以删除所有个人的信息, 他们错了。手机是具有非凡的记忆功能, 是通过它与服务器交换的信息, 都留有“案底”。“手机控制着一些操控个人信息的指令, 而且在线循环服务还提供特殊的设置,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整个过程”, Msilan说。例如, 那些孩子钟爱的“moblogs”——就是那些年轻玩家用手机更新的博客——他们也许认为自己已删除了短信和记录, 但内容可能还在手机里存储。Mislan最近检查了一个儿童色情铃声罪犯的手机, 调出了250条已被删除的“罪证”。

然而, 美国法律部门却几乎没有任何类似关于手机破案的说法, 而罪犯也常常以此钻空子逃避调查。Mislan说, 毒贩常常会买一个黑手机, 然后给买主和卖主设置特殊铃声, 再毁掉屏幕, 这就给检控官造成手机坏了信息调不出来的假象 (过去的调查顶多也就是给手机屏幕照个像, 根本没威胁!) 。

“一般说来, 法律部门是单纯依靠手机的拇指痕迹来解读信息的, ”密歇根州的调查科探长Michael Harrington说。另一个工具, 就是任何看过电视上犯罪信息的人都知道, 按IP地址给手机定位, 帮忙寻找失踪的犯罪嫌疑人。70年代后, 法律部门采取了越来越多的调查方式解剖手机获取信息。在这些解密高手中,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AT啦。有个叫George Hotz的17岁黑客就曾利用它成功地让自己的iPhone脱离AT&T网络。“我不明白iPhone干嘛要用AT控制, ”Hotz在自己的博客上炫耀着自己的胜利, 并向所有帮助过自己的黑客道谢。

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具有这种模式, 有些手机开发商常会分享他们独特的技术。“像诺基亚手机就很难跟踪”, Harrington说。因为美国只有2000个这种模式的手机——甚至一种模式的产品线还有12种不同编号的手机。“根据稳态调查——公司总是3~6个月就推出一款新模式”, Mislan说。手机解码者的万能药是一种监控工具——Harrington说的是一种类似“瑞士军刀”的工具, 因为随时可用。

欧洲唯一使用纯粹、标准化的GSM网络, 这跟GSM、CDMA和iDEN混用的美国完全不同——因此, 欧洲的调查者开始开发手机内部存储的跟踪技术。有两个这方面的英国专家——West Yorkshire的侦探Steven Hirst和Steven Miller。他们的美国同行——Mislan叫他们“tinkerers”——因为他们经常晚上在eBay上买旧手机, 然后改装并解码, 最后再和全球的同事一起分享他们的调查结果。

欧洲调查员M i l l e r说, 所谓“f l a s h e r boxes”, 就是在修理时利用手机存储实时跟踪。这些盒子跟扑克牌差不多大, 共有100多条线路链成特殊的数据点, 提供直接导入的手机存储。Flasher技术让调查者找到了手机存储的突破口——大量的细微数据——然后写成程序解码。它可不是热播美剧CSI中所说的30秒过程, 而是需要数个小时下载。即使是周而复始的软件编辑, 结果仍有可能泄露。最近, 荷兰跟踪专家通过手机的数据组合解读了重要的信息。“让我们谈谈解码”的标语现在是phoneforensics.com的标语, 该网站也成了解码者的乐园。

同时, 解码的需求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能力, 因为日益增长的电脑和手机程序在校园里大行其道。最近, 印第安纳州的监狱长交给Mislan一包走私的手机, 这个包是嫌疑犯准备行凶时被缴获的。然而, Mislan说, 因为需要解码的事情太多, 这一单最早也要等到半年到一年后才能接手。

法律系统显然滞后于这种手机跟踪的调查方法。因为对手机调查仍存在较大争议, 所以法律也没有给它正名。目前, 手机证据已经逐步跟指纹和DNA技术并列为调查的关键。但是, 我们也注意到, 老百姓和罪犯一样——仍旧不断地把越来越多的信息往手机里装。这就是危险的来源!因此, 未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年进化论

国际法进化论 篇7

关键词:生物教育,生物进化论,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的一种方式,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可以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 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情况、分析和评估教学质量,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生物进化论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界的系统发展及其规律性, 丰富专业知识。笔者以课程考试为契机尝试自由讲课的考试方式, 旨在通过对考试 (考查) 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提高生物进化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基本情况

1.1 考试对象

2004级生物科学本科及2005级生物教育专科2个专业的2个班, 共计62名学生。

1.2 实施方案

考试形式为自由讲课。题目以课堂教材《进化生物学》为基础, 结合自己的兴趣可自由选材, 自己备课, 在课堂上讲课10分钟。考试分为两部分:①备课。包括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准备及知识的扩充, 这个部分主要考查基本功。②现场讲课。这部分主要考查综合表现和讲课技巧。

1.3 评分标准

考试总分为100分。其中讲课时间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 (10分) ;普通话标准, 语言流畅 (10分) ;讲授内容熟悉, 能够脱稿讲课, 重点、难点突出 (30分) ;板书或者幻灯片的制作效果好 (20分) ;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互动好 (10分) ;教案写作标准及内容安排得当 (20分) 。

2 结果分析

2.1 考试成绩的基本分析

根据考试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表明, 多数同学基本达到良好水平, 最高分为96分, 最低分为53分, 平均成绩82.5分, 及格率95.2%, 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述及时间掌控能力。

2.2 考试情况的细节统计

时间管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关系课程重点、难点的讲述安排, 所以现场讲课时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考试题目要求, 每个学生的现场讲课时间是10分钟, 但是参加考试的62位学生中, 只有6位学生刚好控制在10 min, 多数学生用时在9~11 min之间, 少数人超过12 min, 仅有几人少于5 min。

对于讲课内容的熟悉程度, 设计完全脱稿、不完全脱稿、不脱稿3个层次。完全脱稿就是不用看稿子或者对所讲内容能够熟练讲述;不完全脱稿则是基本上讲述清楚, 偶尔看看稿子或者课本;不脱稿就是念幻灯片或者课本、稿子。考试结果分析表明, 25.8%的学生准备充分, 能够完全脱稿, 讲课轻松自如, 课堂互动良好。而不完全脱稿的有51.6%, 只有19.4%的学生是照着讲稿念。虽然讲课内容是自由选择的, 但是内容重复的人数不是很多, 重复率为19.4%。

2.3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

在每位学生现场讲课结束后发给学生调查表, 学生填写后立即收回。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欢迎采用自由讲课的方式进行考试, 认为这样的考试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的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生物教育类专业学科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病

传统的考试模式多数为闭卷考试, 尽管传统模式具有比较客观、公正及操作规范等长处,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考试模式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记忆、轻创新, 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 难以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考试弊病的具体表现:①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难以体现。因此导致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 实践技能掌握的不扎实。②传统考试的常用模式是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 不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教与学双方都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忽视了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制约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③传统的考试常是一考定成绩, 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 期末找任课教师划重点, 考前开夜车围绕所谓重点进行突击复习, 最终成绩是很好, 但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牢固。此外, 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中, 学生普遍认为死记硬背就能完成考试, 甚至可以获得高分, 因而无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有些学生甚至考场作弊致使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3.2 自由讲课对教育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重庆文理学院生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能够在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从事生物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及具有初步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 就需要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锻炼, 自由讲课考试模式符合生物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2) 促进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能。

高等院校生物教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生物教师为主, 同时辐射其他相关领域。生物教育类本科生毕业所教对象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初高中学生正在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因此, 讲课内容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 而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锻炼了学生课件的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课堂情境设计能力等, 可以满足从事生物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及具有初步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此外, 在自由讲课过程中很多学生能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有效提高了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

(3) 培养教育情愫。

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技能、教育知识及教育情愫。知识与情愫是技能的内在支持, 技能是知识与情素的外化, 它们相辅相成。练习和掌握技能需要运用某些知识和理性思维, 知识的学习能提高人的理性判断和反思批判的能力。自由讲课为学生提供了建构个体知识的条件和空间, 有利于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策略性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愫、专业能力应该而且可以协同培养, 现有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着重培养素质结构完善的专业教师。

3.3 实施自由讲课考试模式的关键技术

首先, 考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失去理论和应用意义, 也有悖于考试模式改革者的初衷。其次, 建立客观、科学并具有可衡量性的评价标准, 尽可能消除人的主观性对评分结果的影响及教师间的评分差异。由于学生是根据各自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选择讲课内容的,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能来设计课程, 必然出现讲课形式的多样化, 因此评价标准是否客观、科学并具有可衡量性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考试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式选择的合理则能对教学改革进行正确地评价, 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探索生物教育类课程考试模式采用了自由讲课的形式进行考核, 实践证明自由讲课式有利于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有利于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培养教育情素,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自由讲课的考试模式是一种可行的、良好的、考核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姜安丽, 石琴, 李淑贞, 等.护理学基础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28-531.

[2]宋博, 苏伟, 李艳春, 等.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护理, 2006, 12 (6) :585-586.

[3]王灿楠.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 :206-207.

[4]周丹.高师教师技能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6 (6) :39-42.

上一篇:房地产管理经济分析下一篇:会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