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影响线

2024-07-22

实测影响线(共3篇)

实测影响线 篇1

目前主要采取评价桥梁的自振特性以及动力响应这两种方法进行桥梁动力性能研究,动载试验中通过匀速跑车试验来测定结构某载面的动挠度或动应变时间历程曲线,这类曲线包含着与挠度、内力影响线密切相关的信息[1]。

通过必要的结构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可以分离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实测影响线。通过对太平溪大桥冲击振动的实测数据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成功的运用了实测影响线对连续拱桥的动力性能进行分析,并验证了此方法在桥梁动力性能评价中的有效性。

1 工程概况

太平溪大桥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境内,是一座3×80 m的钢筋混凝土箱形悬链线无铰拱桥,矢跨比f0/L0=1/6,拱轴系数m=2.514,拱圈高1.5 m,拱圈全宽7.6 m,采用40号混凝土。桥面全宽0.75 m(人道行)+7.00 m(车行道)+0.75 m(人道行)=8.50 m,双车道设计。桥梁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人群3.5 kN/m2。

2 结构模态分析

采用有限元模型对桥梁进行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见图1。

3 动力试验检测

3.1 动力特性实测结果

采用跑车余振、脉动信号使结构产生自由振动,并通过时域分析以及FFT(快速傅立叶变换),识别结构的自振频率[2]。大桥动力特性实测结果以及实测频率f实测与计算频率f计算见表1。

3.2 动力响应

在桥面无障碍情况下,采用一辆三轴加载车(32.08 t)居中匀速通过桥梁,车速分别为10 km/h~50 km/h,跑车和刹车试验动力响应检测结果见表2。

通过对动挠度和动应变时间历程信号的分析处理,得到测试部位的应变增大系数[3]:

K=εdmax/εjmax (1)

其中,εdmax为最大动应变;εjmax为最大静应变。

各种车速跑车试验的应变增大系数实测结果见表3。

3.3 实测影响线

对低速跑车试验(10 km/h)的动应变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得到准静态分量以及相应测试部位的应变影响线。拱顶截面(J1)、拱脚截面(J3)实测应变影响线如图2所示,图2中给出了实测应变影响线,反映出移动荷载作用于结构不同位置对测试部位的影响。

4 动力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1)主拱前4阶竖向弯曲自振频率实测值分别为1.453 Hz,2.024 Hz,2.591 Hz以及3.206 Hz,与计算自振频率的比值介于1.37~1.67之间,表明结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同时验证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可靠性。2)10 km/h~50 km/h跑车试验,中跨拱顶截面(J1)实测平均应变增大系数介于1.03~1.12之间,20 km/h时最大,与同类桥型相比,J1截面的应变增大系数量值处于合理范围,同时J1截面的动力增大效应与车速有较明显的相关性[4]。3)分析图2中的实测应变影响线可以得出,其与理论影响线相比,无明显变异点有较高的一致度,同时验证了实测应变影响线的有效性。4)在对图2实测应变影响线以及图1前4阶弯曲振型的分析可以得出,中跨拱脚截面的应变影响线峰值区间与三、四阶振型的峰值区间重叠,因三、四阶振型频率与车辆自振频率接近,所以容易导致车桥耦合振动,这是冲击效应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要:指出桥梁动力性能的研究,主要采取评价桥梁的自振特性以及动力响应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太平溪大桥冲击振动的实测数据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成功的运用了实测影响线对连续拱桥的动力性能进行分析,并验证了此方法在桥梁动力性能评价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动力特性,自振特性,动力响应,实测影响线

参考文献

[1]舒绍云.动测参数评定梁式桥结构性能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徐天庆,李德寅,熊健民.工程材料与桥梁结构的力学性能测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3]章关永.桥梁结构试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施尚伟.万州太平溪大桥荷载试验检测报告[R].重庆:重庆交通大学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2007.

实测影响线 篇2

焦化厂电除尘器的电晕线越细,产生的电晕越强烈,但因在电晕极周围的离子区有少量的粉尘粒子获得正电荷,便向负极性的电晕极运动并沉积在电晕线上,如果粉尘的黏附性很强不容易振打下来,于是电晕线的粉尘越积越多,即电晕线变粗,大大地降低电晕放电效果,形成电晕线肥大。消除电晕线肥大现象,可适当增大电极的振打力,或定期对电极进行清扫,使电极保持清洁。电晕线肥大的原因如下。

1、静电荷的作用,粉尘因静电荷作用而产生的附着力,最大为280N/m2。

2、工艺生产设备低负荷或停止运行时,静电除尘器的温度低于露点,使水或硫酸凝结在尘粒之间以及尘粒与电极之间,使其表面溶解,当设备再次正常运行时溶解的物质凝固成结块,产生大的附着力。

3、由于粉尘的性质,如黏结性大、水解而黏附或由于分子力而黏附。

实测影响线 篇3

本文通过对110 k V和220 k V户外升压站的现场监测, 分析了上述两种不同电压等级的升压站在各自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的距离变化情况。这对人们认识升压站电磁环境影响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工频电、磁场的测量

1.1 监测对象

此次以水电站升压站为例, 选取110 k V和220 k V2个电压等级的升压站进行现场监测, 升压站及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1.2 监测仪器、监测方法

采用电磁场测量仪, 主机型号为PMM8053B/EHP50C;检测出工频电场强度的下限为10-3 k V/m, 工频磁感应强度的下限为10-6 m T。监测仪器都通过了国家计量部门的校验, 在检定有效期内, 监测单位具有电磁辐射监测资质。

按照《500 k 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J/T 24—1998)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HJ/T 10.2—1996) 的规定, 在升压站四周围墙外 (避开进出线) 5 m处各布设4个监测点 (每侧各1个点) , 用来监测站界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以升压站围墙外 (避开进出线) 5 m为起点, 垂直于围墙5 m为间距, 依次外测至30 m处, 用来监测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的断面衰减规律。

1.3 监测条件

在监测期间, 自然环境条件和运行工况见表2.

在监测期间, 升压站运行工况见表3.

2 监测结果与分析

2.1 站界工频电磁场

升压站站界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现场监测值如表4所示。

注:表4中, E——工频电场强度;B——工频磁感应强度。

从表4中可以看出, 110 k V甲升压站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值在4×10-3~9.6×10-2 k V/m之间, 最大值仅为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限值标准 (4 k V/m) 的2.40%.220 k V乙升压站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值在3.2×10-2~1.86×10-1 k V/m之间, 最大值仅为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限值标准 (4 k V/m) 的4.65%.110 k V甲升压站围墙外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在3.1×10-5~2.41×10-4 m T之间, 最大值仅为公众全天影响限值 (0.1 m T) 的0.24%.220 k V乙升压站围墙外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在8.1×10-5~3.04×10-4 m T之间, 最大值仅为公众全天影响限值 (0.1 m T) 的0.31%.

2.2 衰减断面工频电磁场

升压站衰减断面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现场监测值详见表5, 工频电场强度随距离变化的趋势如图1所示, 工频磁感应强度随距离变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

从表5和图1中可以看出, 110 k V甲升压站站外工频电场强度在10-3~10-2 k V/m数量级, 它随着与围墙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在距围墙20 m以外已经接近环境本底水平。220 k V乙升压站站外工频电场强度在10-2 k V/m数量级, 它随着与围墙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最终将衰减到环境本底水平。110 k V甲升压站站外工频磁感应强度在10-5 m T数量级, 它随着与围墙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已经接近环境本底水平。220 k V乙升压站站外工频磁感应强度在10-4 m T数量级, 它随着与围墙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最终将衰减到环境本底水平。

总体而言, 升压站站外工频电场强度衰减得较快, 工频磁感应强度衰减得较慢, 这主要是因为站外建筑物和植物等对工频电场强度有较好的衰减作用, 但是, 对工频磁感应强度较弱。

3 结论

分析110 k V和220 k V这2种不同电压等级的户外升压站周围电磁环境的现场监测结果后, 得出如下结论:户外升压站站外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水平都较低, 而且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衰减;站外工频电场、磁场强度水平全部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 不会对邻近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 建议

电力企业和环保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消除部分公众对高压输变电设施的误解和恐慌, 正确认知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电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科学、客观地理解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

摘要:通过对110 kV、220 kV户外升压站站界和站外衰减断面上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的监测, 分析其电磁环境水平和衰减规律。结果表明, 户外升压站对站界电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110 kV户外升压站站外工频电场强度在10-310-2 kV/m数量级, 工频磁感应强度在10-5 mT数量级, 随着与围墙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220 kV户外升压站站外工频电场强度在10-2 kV/m数量级, 工频磁感应强度在10-4 mT数量级, 随着与围墙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符合相关环保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升压站,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实测

参考文献

[1]陆继根.辐射环境保护教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2]于丽新, 李超, 杜佳, 等.辽宁省某典型500 kV变电站电磁污染分布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 (6L) :90-94.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24—1998 500 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4]王文兵, 丛俊, 张斌.某新型220 kV变电站周围电磁环境监测及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8, 26 (5) :21-23.

上一篇:生与死下一篇:可信网络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