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恒

2024-10-19

精神永恒(精选5篇)

精神永恒 篇1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历程

雷锋, 那个为了国家集体利益公而忘私的人, 那个为了他人利益奋不顾身的人, 那个为了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 这50年来, 我们不曾忘记, 也不能忘记。今天, 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们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凸显, 我们的文化感染力同步推进, 但同时我们也处在一个矛盾冲突期, “小悦悦”事件折射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成员中还存在人心冷漠、良知淡薄的一面, 所以我们怀念雷锋, 我们呼唤雷锋, 我们学习雷锋。雷锋精神, 永远不过时。

1963年, 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总理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 毛主席的好战士。”自此, 雷锋, 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 一个普通青年, 而是一种高尚精神的代表, 正是这种“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向共产主义迈进。

学雷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故事, 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 每个时代又为它提供了新的注解, 每一代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对他进行丰富加工, 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一个个“楷模”, 一个个“活雷锋”。

20世纪60年代, 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学习这种精神的热潮席卷全国, 一时间一个个、一件件感动人心的好人好事幸福了人们的生活, “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更是成为了时代的典型, 人民学习的榜样。

20世纪70年代, “爱憎分明不忘本”成为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符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坚定无产阶级立场, 燃气无产阶级斗志, 忠于革命忠于党成为了时代强音。

20世纪80年代, 学习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人人学雷锋, 个个争先进”成为新时代的口号, 每个人都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辛苦我一个, 方便千万家的徐虎”成为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20世纪90年代, 虽然“雷锋精神”四个字不再被广泛提及, 但“在岗位上体现奉献精神”成为了时代重点。像“人民的好售票员李素丽”、“人民的好书记孔繁森”、“人民的好医生李梦桃”成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接力者。

进入21世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文化观念日益多元化, 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 在嬗变的社会思潮里, 人们的道德困惑和价值焦虑也日渐增多, “捐助陷阱”、“贪污挪用”、“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字眼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 冲击着人们对道德的认知, 雷锋精神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所以匡正秩序失范, 矫正诚信缺失, 扶正道德天平, 成为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课题, 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因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采取措施推进学习活动常态化”, 这是时代的要求, 民意的呼唤。像“工人的楷模郭明义”成为新时期“活雷锋”的代表。

雷锋精神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体现了大爱的魅力。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 注入我们的肌体, 焕发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争做新时期的“活雷锋”。

二、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弘扬

(一)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

在不同时代,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 涌现出了许多雷锋式的先进人物, 正是这种精神典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变得生动鲜活, 可知可感, 产生了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这种精神应该是持久的, 历久弥新的, 所以学习雷锋精神不能“扎堆”, 不能只是“某一个人”、“某一天”、“做某一件事”, 我们应该要把这种精神具体化、大众化、经常化, 要让它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与道德肌体, 要用这种精神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 学习雷锋精神不需把其“神圣化”, 只要感受平凡中的伟大。

在当初那个“火红的年代”, 雷锋的形象是高大全的, 甚至被拔高到神一般的地步, 这使得雷锋精神成为了一种高高在上, 难以企及的道德标准, 无形中拉开了与普通人的距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雷锋也爱美、爱跳舞、爱拍照, 也写小说写诗, 也曾经年少轻狂, 偶尔炫耀军功章, 也可算是一个时尚男孩, 文艺青年。所以在今天这个个人意识觉醒, 对伟大反讽, 对信仰无敬畏, 追求个性、时尚、潮流的时代, 把雷锋形象还原, 让我们看到真实中的平凡, 平凡中的崇高才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才更能激起我们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 才更容易守住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良知, 才更能享受幸福和快乐。

(三) 学习雷锋精神, 就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回报社会。

雷锋一生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 没有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 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 但他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精神却影响和塑造着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奉献是一种境界, 一种美德, 需要我们有一颗感恩之心, 只有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尊重他人付出的劳动, 作出的奉献, 才会要求自己也要用真情、真爱去回报他人, 回报社会, 这样平凡也会变得伟大, 普通也会走向崇高。这种精神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不管当今社会多么浮躁、冷漠, 功利之风如何盛行, 但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还是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向往的。所以要想扭转社会风气, 塑造一个我们都心之向往的美好家园,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身边做起, 从平凡小事做起, 用朴实的言语和踏实的行动去关心他人, 爱护他人, 服务于他人, 只有我们都懂得感受爱和分享爱, 这个社会才能充满爱。

(四) 学习雷锋精神, 就是要有“螺丝钉”精神, 爱岗敬业。

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到“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火热”, 他正是用这种“干一行, 爱一行, 专一行”的“钉子”精神始终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到处追求“眼前享受”, 崇尚“新鲜刺激”, 发展靠“拼爹”的社会, 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中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 仍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提升综合国力。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部“大机器”中的一颗颗“螺丝钉”, 不管党和人民把我们安排在哪里都应该以雷锋为榜样, 戒骄戒躁, 脚踏实地, 爱岗敬业, 刻苦钻研现代科学技术, 热爱本职工作, 精通本职业务,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严格自律, 廉洁奉公,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这样现代化建设的大业才能完成, 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50年来, 不管社会如何变换, 雷锋的崇高精神品质始终焕发光彩, 照耀着人们的心灵。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种精神融入血液里, 使以助人为乐, 以爱岗敬业为荣, 以做好事献爱心为幸福成为我们的信仰, 从而用我们的实际行动逐渐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道德力量, 为温暖社会, 提升国家形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J].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2

[2].艾丹, 林贵长.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雷锋精神[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3].唐柏荣.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J].新湘评论, 2010

[4].扈中平.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J].中国德育, 2009

精神永恒 篇2

雷锋叔叔入伍后把一幅黄继光的头像贴在日记本上,并写下了两行字:“我永远向您学习,英雄的战士——黄继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就是入火海,上刀山,我甘心情愿。身红心赤,永远不变。”这是雷锋叔叔入伍后的留影。这是雷锋叔叔的日记手迹。

这是雷锋叔叔于1960年1月8日光荣入伍后,在部队举行的“欢迎新战友”大会上,代表新战友讲话时的镜头。部队为教育干部、战士认清形势,战胜艰难困苦,进行忆苦思甜教育。雷锋叔叔生前所在的连队领导想到雷锋叔叔在旧社会的苦难遭遇,便推举他带头忆苦思甜。这是雷锋叔叔在不同地区作忆苦思甜报告时的镜头。

雷锋叔叔来到储蓄所,将自己继续的200元钱分别捐赠给了人民公社与辽阳市委。这是抚顺市望花区和辽阳市委收到雷锋叔叔的捐款后给雷锋叔叔生前所在的部队寄来的感谢信,领导们请往这边走。

雷锋叔叔生前非常喜欢照相,这是雷锋叔叔在不同时期的留影。一次,雷锋叔叔同战友们在山上割草,中午吃饭时,他发现一位战友早把饭吃光了,便借口说自己胃口疼,把饭让给了他。

2008年,永恒的精神记忆 篇3

阅读2008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招试题B卷活动探索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活动探索题中,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和平、友谊、进步的国际精神等交相辉映,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发扬民族精神、奥运精神,热爱人民,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积极进取。

第14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牵动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一场抢救群众生命、抗击地震灾害的斗争,在中华大地迅速展开: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人民子弟兵上演“生死突击”,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共产党员、白衣天使、专业救援队、广大志愿者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天;灾区群众用勇敢、执著、坚毅和博爱书写着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中的自强史……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爱的传递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某中学九年级二班正在举行“情系抗震救灾,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请你参与探究以下问题:

(1)正在进行的抗震救灾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民族精神?(两个方面即可)

(2)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三个方面即可)

面对灾害,中国坚强:“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情的发生,瞬间让所有的中国人心手相连;“里面的人不放弃,外面的人不抛弃”,以人为本,全力救援,中国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3亿骨肉同胞血脉相牵,瞬间汇聚成爱的海洋;“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灾后重建依然牵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弦……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是的,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大灾铸就了大爱!让所有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抗震救灾行动,更是从抗震救灾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题以抗震救灾为主题,对考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15题点燃奥运激情,传递人类梦想。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圣火在希腊奥林匹亚市古竞技场成功采集;4月1日,以“和谐之旅”为主题的火炬接力在五大洲展开;5月2日,“祥云”点亮“东方之珠”(香港),奥运火炬开始在国内传递;5月8日,奥运圣火在中国人的手中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奥运史上传递线路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活动。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将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必将全面展示中国人民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必将架起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必将实现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百年期盼,中华梦圆。今天,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43天。据悉。你校准备在暑期开展一次“奥运进行时,你我共参与”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圣火耀中华,“和谐”传世界一

(1)请谈谈奥运圣火在全球传递,主要“传递”了哪些精神。(两个方面即可)

奥运大舞台,青春展风采——

(2)暑假期间,你准备怎样以实际行动关注奥运、支持奥运?(三个方面即可)

面对奥运,中国自豪:百年期盼,中华梦圆;点燃奥运激情,传递人类梦想。“和谐之旅”火炬接力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火炬,更传递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国际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顽强拼搏的超越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精神,让中国自豪,让世界感动。

以上两道试题,通过关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把四川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把中招考试与重大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牢牢根植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沃土之中,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犹如清澈见底的一泓清泉,洗涤着考生的心灵,引领考生提升精神境界;恰似光芒四射的一座灯塔,指引着考生的航向,引领考生进行价值判断、理性思考!

以上两道试题,注重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文化陶冶、感染、激励学生,弘扬了主旋律,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关注了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集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性于一身,融时代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一体,引领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上两道试题的命制,遵循了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性质,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新时代中学生的成长需要,突出了2008年的重大时政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精神永恒 篇4

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是军人的精神支柱, 也是军队过硬战斗力的保障。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 在对军校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应更多地着眼于大学语文教学。

一、大学语文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对学员爱国精神的培养

为了更加有效地加强军队院校对学员的爱国精神培养, 院校要着眼于全校各个方面, 采取多种措施。而大学语文教学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由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以及学科设置决定的。

1、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学科地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致力于对学员思想的基础性构建。它关系到广大军队院校学员文化修养、人文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等多方面内容。它是通过对文学史以及具体文学篇章的讲解,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基建学员的心理, 从而培养与提高学员的人文精神、文化感知力以及文化审美力。它在引导学员、塑造学员以及培养学员的爱国精神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学科地位决定了其在教育方面的普适性、系统性。

2、大学语文的学科设置多以爱国篇章为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中,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而又光耀的主题。大学语文所选的篇目中, 亦对此多有表现。无论是描绘祖国山川景色的壮美秀丽, 表现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亦或歌颂保卫国家而英勇奋战甚而献身的英雄, 都以作品中蕴涵的深厚的爱国热情, 唤起学员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与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比如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阔大;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怨;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热烈……这些都强烈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二、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对学员爱国素质的培养?

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要前提是教员本身要具备爱国主义素质。在此基础上, 要从以下途径进行。

1、通过具体篇章介绍爱国人士的爱国思想

大学语文精选了相当数量的饱含爱国主义的激情之作, 充分体现了仁人志士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 是我们激励和培育学员战斗精神的绝好范本。历代爱国作家, 如屈原、杜甫、岳飞、李清照、文天祥、鲁迅、郭沫若等人, 他们挽狂澜于既倒, 撑大厦之将倾;他们忧国忧民, 殚精竭虑, 舍生取义, 铸就了民族坚强的脊梁;他们用对自己脚下这片热土无比的挚爱, 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点亮了民族的智慧之光, 燃起了民族的精神之火, 永远照耀着后人的奋进之路。

2、指出古代文人爱国思想的局限性

大学语文课程所涉及到的诗人、词人、小说家等, 有的是柔弱似弱柳扶风的女子, 她们虽有爱国之情, 却因为低下的政治地位而随时事漂流, 她们无以为力抗拒或许还可以理解。而那些意志坚强的士大夫, 驰骋疆场的刚强勇士, 他们有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也有着出色的政治才干, 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却始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爱国人士具有局限性。他们的局限包括自身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时代的局限性则在更大的程度上限制着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爱国理想。如果不是时代的局限, 就不会有屈原的汨罗自投楚被秦亡, 不会有岳飞莫须有罪名的“怒发冲冠”, 不会有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恢复中原无望。

3、培养学员良好的爱国情绪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文学家爱国思想的介绍, 通过重点讲述爱国文学家的作品, 尤其是豪放派作家作品, 从而培养学员积极、乐观的爱国情绪。

辛弃疾在中国古典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是继苏轼之后, 将豪放之音发扬光大并集大成者。作为南宋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究其一生未能驰骋抱负, 施展志向。22岁率领抗金义军冲破金人重重阻碍回归南宋, 一心想要收复中原, 却是不得南宋小朝廷重用, 一再地遭受挫折, 于68岁含恨而终。既使如此, 稼轩词中始终充溢着昂扬的格调,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首就是这种人格精神的体现。诚然, 作者愤慨于“无人会, 登临意”的压抑境遇, 也感叹于“献愁供恨”的“落日楼头”之景, 但是作者慷慨的意气和浓烈的志向所指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在文学作品的讲解中要贯穿作者的豪放之气, 让学员充分理解“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稷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利于培养学员积极乐观的爱国情绪。

三、新时期军人爱国思想新内涵

爱国思想古已有之, 它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时间, 并仍将延续下去。但是爱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封建社会时期, 爱国更多的表现为忠君, 人们感慨于国家的兴亡更多的是感慨于一国之君的登基与陨落。抗日战争时期, 爱国思想表现为驱逐鞑虏, 保家卫国。新中国建设时期, 爱国思想表现为为祖国腾飞贡献出一己之力。

对于军人来讲,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新内涵就是“听党指挥, 服务人民, 英勇善战”。新时期的中国军人, 正在切实履行着这一职责。2008抗震救灾军人再次体现着爱国主义的新内涵。他们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 他们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军人, 但是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 他们迅速组成钢铁长城, 前仆后继, 誓死救人。为什么人民子弟兵会如此火速冲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为什么他们把灾区人民的生命看得高过一切?因为他们心中有爱, 有对亲人的爱, 对战友的爱, 更有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这是爱国精神的核心体现。

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 只有思想上真正了解了爱国的真正含义, 才能够更好地投身到战斗中去, 增强战斗力。也只有从思想深处真正具备了对祖国的爱, 对人民的爱, 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而战。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初衷和归宿所在, 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目的所在。

摘要:爱国主义是军人的精神支柱, 也是军队过硬战斗力的保障。军队院校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更好的促进对学员爱国精神的培养, 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扬新时期爱国主义新内涵。

雷锋精神之永恒 篇5

――学雷锋月里的沉思

雷锋,一个小时候就铭刻内心的榜样,一个激励了多个时代的灵魂,一个时刻在中华大地光华四射的星辰,伴随了中国五十多年的变革和发展,也伴我从少年步入了中年。而他那平实无华的言行、熠熠闪光的精神,却时过更新、魅力依旧。社会需要他,祖国需要他,人民需要他,时代更需要他,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雷锋精神-助人为乐

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计较个人得失,热情对待任何人,这是平凡之中的伟大,是积善成德的可贵。大家都知道“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是美誉,不是夸张。他以一颗火热的心,热情助人,不知辛苦,为丢失钱物的旅客送上车票,扶行动不便的人上下车,为身边的人倒来热水,替服务员打扫卫生......这些身边的“琐碎”小事,正是他助人为乐精神的点滴体现,雷锋用他22岁的生命旅程,刷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千年道德古训,标注了中华优秀传统品德的时代意义。这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了“好人好事”对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力量,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人人都可企及的道德高度。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变,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养分。这种融合共产党先进本色、社会进步潮流、民族传统美德为一体的精神品质,契合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

反观目前社会,一些社会现象让人心冷、让人困惑:行动不便的老人摔倒了、路人漠然而过,车祸中无助的伤者面对周围淡然的旁观,孤寡老人死于居所十数日无人知晓,单位水管破了视而不见,办公公共区脏了无人打扫……所有这些,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不和谐音符。我在想,是时代不同了人的思想不同、还是人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变化左右了人的行动?雷锋精神是不是落伍了?其实在内心深处我是否认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做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有义务去做些力所能及、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为这个社会添一份温暖、添一份爱,也让自己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雷锋精神-无私奉献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段被引述了无数次的雷锋名言,透彻地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真谛。翻开《雷锋日记》,人们无不为其中流淌的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所打动。他对国家满怀美好希望,相信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公民无私奉献是天经地义,相信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主义祖国必然拥有光辉灿烂的前景。雷锋说过:“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都要闪闪发光”。这不是豪言壮语,这是他工作精神的写照,也是他责任在肩、甘心奉献的信条。社会

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事业都需要这种态度,过去需要,现在更需要。

但现实中,多少人私利当头,凡事讲报酬、讲回报,没利的事不干、不利己的事没兴趣、没前途的工作没干劲,“奉献”是别人的,无私奉献只可说说而已;工作中拈轻怕重、得过且过,多一点工作就抱怨,工作与轻巧的比、收入与高的比,只比报酬不比奉献,凡此种种、不一类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的过快与社会文明的不同步是最直接的原因。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部分人思想的不觉悟,往大处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落伍与失败,是一个国家国民基本素质教育的缺元与疏漏。固然这些年党已为此做出了较大的补偿努力,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只能说改正过程是事倍功半的。

雷锋精神-钉子精神

雷锋是一个普通的人,不是神。他在工作实践中提出了“钉子”精神,要想钉子一样,盯准目标、锲而不舍,把工作做到最好。他靠着这一精神,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身为农民孤儿,当过拖拉机手,到炼钢厂当工人,后来参加了解放军,还当选为人民代表。他每一次的工作变动,都是在克服客观条件不足的前提下完成的,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常说的工作上不放弃,围绕目标而尽心尽力正是如此。

我们现实中缺乏钉子精神的人太多了。许多人经不起一点儿挫折和坎坷,遇难而退而不是知难而上,在顺境中可驰骋四方而

逆境中寸步难行,目标忽远忽近、不切实际,失败一次就消极悲观,缺乏持之一恒的信心和斗志。其实,钉子就是在没有机会的时候硬找机会,在没有立足之地的平台上靠认真和执着寻求到自己的位置。人如果没有一点钉子精神,想走上成功之路是非常不现实的。

上一篇: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下一篇:沙盘游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