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法(通用11篇)
现代技法 篇1
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 在世间留下了无数的瑰宝。其漆艺工艺像悠久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现代漆画源于漆艺, 是具有东方特色的造型艺术, 是伴随着传统髹漆工艺的发展, 由传统漆器结合现代漆艺和绘画艺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画种。漆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于人们面前, 它以独特的画面效果、独特艺术语言和新颖材质表达吸引了世人的注目, 激起了人们开拓审美艺术新领域的巨大热情。以下就漆画材料、技法与创新论现代漆画艺术。
一、说“材料”
说漆画与材料似已成过时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 艺术走向多元化时代, 审美样式多样性和认知世界的提高, 现代漆画也日趋多样。随着工业的发展, 各工业材料进入漆画家的视野中, 材料与艺术的结合变得愈来愈具体, 绘画样式正逐步形成多材料、多手法、多表现综合性的状态。漆画创作的范围被扩展了, 漆画材料的使用日益多样, 也使艺术批评, 艺术界变得扑朔迷离。材料本体独有质感、技法、肌理和形式表达出深度与广度的探索研究。将感受通过材料载体转化成全新的视觉样式。
1.1漆材料
漆画顾名思义就是以“漆”为主要载体去表现画面。漆虽然是一种涂料, 是完成漆画作品的媒介, 其自身亦有丰富的材料技法。如:描绘、研磨彩绘、变涂、镶嵌、刻填等等。每一种方式都可以独立运用, 又可以综合运用相得益彰。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漆画材料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 从天然大漆、腰果漆到化学漆。天然大漆是漆中之王, 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瑰宝, 几千年来它广泛地运用在生活各个方面。而腰果漆在主要性能方面接近大漆, 不仅耐磨、耐酸, 其透明度比大漆还好。而化学漆使用方便, 透明性较高, 不受季节影响, 干燥时间短。这也就更加丰富漆画创作表现, 拓宽了漆画媒材的使用范围。如果过分排斥传统材料或现代材料的介入, 势必影响当代漆画的发展。例如《修饰录》中有大篇幅介绍关于漆材料的制作与应用, 是不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 推陈出新。
1.2.材料的质感肌理、形式
漆画家在完成一幅创作时, 会相应接触到很多的质感材料。而不同材料媒介就会产生不同质感效果。如:我们最常用用蛋壳来装饰。虽然蛋壳是废弃的日常生活材料, 在漆画家手中变成上等的艺术材料。分为仰贴、俯贴、着色贴等表现方法。用力不同, 就产生裂纹质感, 心里感受则迥然不同。在色彩上有白色、青色、深褐色等, 可以表现出质朴、粗矿、坚硬、冷峻的视觉特征。例如:乔十光先生的水乡题材系列漆画中, 就充分表达了蛋壳的质感。提高材料质感语言, 增加了漆画表现力。
《修饰录》载:“凡一切造物, 禽羽、兽毛、鱼鳞, 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 而极模仿工。巧为天真之文, 故其类不可穷也。” (1) “彰髹”之名可能由此而来。说明入漆材料的广泛性。因此, 在不违背客观审美规律下很多材料都可以介入。自然其肌理语言更多更丰富, 呈现出不同视觉感受。在现代绘画中成为一种独立绘画语言。
形式决定材料语言展示的空间, 材料的运用离不开形式。从形式语言分析现代漆画, 可分为装饰性、具象写实性和抽象性三类形式语言。装饰性与材料结合最为广泛。表现为二维空间, 追求平面形式的秩序性、规范性, 强化形象典型的特征表述, 表象地展材料基本的语言。具象写实性漆画是当今诸多人热衷推崇, 吸收油画写实风格和工笔重彩风格“表现极致。”通过漆、材料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操作得以实现。由此追求材料极致表现学术状态。使画面面貌变得难以界定。抽象性漆画作品不苛求明确的形象, 具体细节, 更多依靠色彩、肌理、气度来传达阐述某种意义。漆材料与抽象形式语言结合运用, 相应衍生出现代漆画艺术新的较为纯粹的形式语言。
二、析“技法”
漆画的材料和技法多于任何画种, 使得漆画呈现出语言和风格多样化。还有许多技法的组合和视觉形态尚未开发出来。因此, 漆性能的多样性, 决定了其技法的多样性。
第一种:镶嵌, 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镶嵌行为。一般现在是做一张漆画时, 第一个步骤就派上用场, 又是漆画中最普遍的技法。因使用材料不同可分为蛋壳镶嵌、螺钿镶嵌、骨石镶嵌、漆皮镶嵌、金属材料镶嵌等。
1. 蛋壳镶嵌:
用蛋壳作为装饰镶嵌, 是漆画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多用于画面的亮色部分, 解决高纯度白色的问题, 看似平凡的蛋壳在漆画使用后, 出现美妙的冰裂纹, 自然天成, 妙趣横生。
2. 螺钿镶嵌:
《修饰录》记载:“ (螺钿) 又分截壳色, 随彩而施缀者, 光华可赏。壳片古者厚, 而今者渐薄也。壳色又黄、青、赤、白色也。” (2) 螺钿分为螺钿片和螺钿粉, 螺钿粉色彩丰富质地簿, 可用于小而重要的点缀。螺钿片大需要大磨、抛光, 越簿, 色泽越美。
3. 漆皮镶嵌:
这是一个较新的装饰镶嵌技法, 在《中国现代漆画》书上写:“将调好的色漆平摊在玻璃板上, 在其未完全干透前, 用刀刻画, 裁剪出任意抽象、具象图形, 然后再粘贴于画面上, 或者将大片的干漆皮掰成小片进行镶嵌。” (3)
4. 金属材料镶嵌:
以金、银、铜、铝等金属丝或金属薄片为材料嵌于漆面上, 均属于金属镶嵌。主要是运用漆与金属不同质地色彩的对比, 产生精美的效果。
第二种:描绘, 凡是在加工完成的胎体上, 用笔直接描绘花纹, 不再罩染、不再研磨, 由此不也推光, 画完了者, 统称描绘。是漆饰艺术中最古老最直接的方法。
第三种:撒粉, 是现代漆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粉屑的大小变化、洒播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罩染的薄厚, 打磨的多少, 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
第四种:变涂, 是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 而形成各种不同肌理纹样的一种修饰技法。是最自由最有趣味的装饰方式。常赋予漆画以新的视觉感受, 表现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
第五种:刻填, 在漆面上用刀刻划出阴文, 再填入或金、或银、或彩漆的一类方法。包括戗划、镂嵌、填漆和刻漆。
第六种:堆漆, 在平滑的漆面上, 用稠漆、木炭粉、干漆粉、漆灰等进行堆塑, 然后再在高起纹样装饰加工。按其形态可分为线堆、面堆、薄堆、高堆。
现代漆画技法达到“千文万华”, 在材料中不断的更换, 相辅相成。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技法, 但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幅画面上技法不能滥用, 要巧妙的把技法融合在画面里, 使与造型、色彩结合得更加完美, 这才是研究漆画技法的根本目的。
三、谈“创新”
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实践, 中国现代漆画终于从古老漆艺的母体中脱离而出, 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 崛起于中国画坛,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更要求创新, 这正是当今漆画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1. 重拾传统材料、接纳新材料、开创新的艺术语言, 多元化的试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液制作器物的国家, 也是世界漆艺的发祥地。当代漆艺是建立在传统之上, 具有“原创性”。其实, 在现代漆画艺术的创作中, 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已是广泛事实。我们要重拾传统材料、接纳新材料介入, 以巧妙的构思与新技法新工艺很好融合各种材质, 使画面更加完美。不能一成不变, 因循守旧。拓展漆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 开创出现代漆画自身新的艺术语言, 创造出新的视觉美感。形成漆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2. 观念上要创新
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为人类缔造了一个全新而繁华的物质世界, 而在这百年历程中, 人们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当物质文明高度发展, 属于精神层面上的文化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观念变革和创新。
中国漆画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观念的更新表现得更强烈。一方面, 漆画作者的观念要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拓展绘画新空间, 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念。另一方面, 解放思想突破旧时传统观念束缚, 创造出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具有现代艺术价值取向新作品。
四、结语
漆画作为人类情感的一个载体, 表达和伴随着时代精神和人类的审美趋向,
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而成的造型艺术。随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 现代漆画的前景定会灿烂和绚丽多彩。
摘要:现代漆画艺术是一个新兴画种。本文通过漆画材料、技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从漆画艺术整体材料工艺高度寻找把握它的审美特征, 不断挖掘传统漆艺技巧, 提出创新一些见解。让漆画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
关键词:现代漆画艺术,材料,技法,创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 1983年
[2]乔十光.《漆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
[3]寇焱.《中国现代漆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现代技法 篇2
关键词:拼贴;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拼贴
从传统发展到媒体,从艺术发展到创意。简单地理解,我们可以将看似平凡的图像从原来的情境中抽离出来,拼贴到一个新的情境中去,重构出新的意义,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拼贴的艺术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不断赋予现代平面设计新的特色。拼贴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各个领域都会涉及到拼贴艺术。所以随着拼贴艺术的不断进步,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精彩。
一、拼贴艺术在现代平面中的运用
拼贴的技术在平面设计里面最为常用,由于图形设计的完善程度不是很高,现在的艺术师通过拼贴的方法可以轻而易举达到传统的方法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想象的空间。例如,香港设计师靳棣强先生设计的《自在》花纹纸系列,作品采用中国水墨画法,巧妙地结合了几种自然元素,看似不符合常用的环境,但是却又很自然地融合到了新的画面当中,形式新颖,也非常形象地贴合了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意境。自从上个世纪以来,发展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拼贴的艺术与数字化相互结合,使得现代平面设计在艺术形态上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以前的剪刀和画笔,被现在的鼠标所替代,画图软件的功能不断强化使得人们摆脱了物质形态的约束。艺术家可以直接从原来的图画中截取一部分出来,拼贴到现在的图画中,这样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可以不需要参考实际的物体了。通过计算机提供的这个虚拟的环境,利用强大的作图软件,创作师可以随意地展开想象,实现自己的创意。
(一)设计特点“元素的对峙杂糅”
在提起拼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一幅著名的作品《是什么让我们今天的家显得如此的不同》,这是一幅有很多种元素拼贴在一起的图画,作者在考虑一个家庭需要具备的元素的时候,把这些必需物品列了一张清单,其中包括:电视机,洗衣机,汽车等等。然后把这些图片给柔和到一起,构建成一幅完整的图画。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可以实现类比、夸张等手段,给人留下一种画面的美感,这也是众多的艺术家所推崇拼贴艺术的原因。成功拼贴艺术作品可以实现其自由、奔放的特点,观察者通过对这种艺术的鉴赏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家的情怀,感受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设计哲学:断裂的美
拼贴的艺术手段可以打破传统线条艺术的局限,改变了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印象,能够让观众有一种断断续续的美感。拼贴的断裂是源自于它把不同的画面给截取出来,然后通过把不同的片段重新组合,构造出一幅新的图画。当一个画面从原来的画面分离出去到新的画面中,就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在一个作品中,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可以打破原来的画面对生活的定义,从而可以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去理解这种新型的画面所产生的新的意境。这种对图画的分离和重新组合可以拓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认识。对传统的图画是一种创新,其中的意义更加灵活。通过这一种断裂和重构的方式,可以激发观者的好奇心,打破他们对传统图画的认识,引发人们的观看兴趣,最后把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切实地传达给观众。在对于拼贴的运用中,元素之间的杂糅和断裂往往会给拼贴的技术带很大的难题。当元素在它原来的画面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再与新的画面结合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如果拼贴的技术无视视觉效应时,就变成了简单的把图画拼接到了一块,就是一副失败的作品。比如,如果把一些难以协调的图片结合到一块,画面之间就会变得很冲突。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增强对图画的掌控能力,使得众多的元素再结合到一块的时候突破不和谐的状况。
二、拼贴理念对平面设计的拓展创新
在现在的社会里面,由于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平面设计发展的脚步慢了许多。所以在这些年里面设计师们都尽力的去寻找一些可以对平面设计创新的方法,其中粘贴技术的创新很大程度的给平面技术的创新带来了希望。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们开始设计“可触摸平面的作品”。许多设计师为了创建良好的作品,开始研究视觉和味觉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一位日本的设计师提出了“五感设计”的理念,就是要求人们突破视觉和味觉的层面,将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设计到作品中。
三、结语
拼贴技术在现在的平面设计里已近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了,在很多的平面设计里面,拼贴技术已近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拼贴的技术也从一种艺术手法变成一种创意手法,在平面设计的领域里面,拼贴技术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1]陈又林.现代平面设计中拼贴技法的运用和拓展探析[J].装饰,2010,(02):127-128.
[2]荆彦.现代平面设计中拼贴技法的运用和拓展[J].西部皮革,2017,39(02):31.
[3]牟云环.拼贴技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及拓展[J].艺术科技,2016,29(02):292.
现代工笔花鸟画技法研究 篇3
一、工笔花鸟画材料分析
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材料主要使用经过胶矾处理的熟绢及熟宣纸。绢与纸的优点之一是表面纹理的细腻且材质较好,缺点则是色彩附着力差,经不起反复的渲染和制作处理。而非宣纸类的各种不同质地与厚度的纸张如:皮纸、高丽纸等,亦成为特殊的材料,作为工笔画的探索元素之一。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工具材料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变革。画家们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材料,比如水彩纸、麻纸、的确良、尼龙纱等。经过处理之后使之能代替纸,并且创造出特殊的效果。它的革新使用,使之在熟纸和熟绢上能表现出来的效果同样在高丽纸和布、板材上也能画出特别有意境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来。
二、工笔花鸟画构图分析
现代工笔花鸟画作品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构图饱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强调构图的“主观”因素,借鉴和吸收现代“平面构成”原理,注重“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在画面上的巧妙对比,必要时弱化画面的空间感,强化构图的趋势和调子的处理,善于巧妙安排虚实,表现空灵的意境,运用浑厚朦胧的大片虚灵色块作为主体物存在的空间和陪衬,使画面有紧有松,有淡有浓,虚实相生在紧密工细的描画中得到适度的疏放,富有节奏。如黄静的花鸟画,在绘画的形式构成与笔墨处理上,她尽可能回避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样式,而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她在空间意境的处理上并不强调三维的空间透视感,而只是采取二维的平面处理手法,其物象与背景空间的关系完全是通过泼洒出的无形色彩来衔接和分离的,它给人一种近距离的变幻不定,琢磨不清,虚实相掩,光色相映的神秘感。
三、工笔花鸟画色彩分析
色彩创新是中国画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把平面化的色彩变得富有动感。首先,由于西方绘画的影响,传统工笔花鸟画在色彩运用上基本遵循“随类赋彩”谢赫“六法”之一的方式,不论是艳丽的重彩敷色还是素雅的淡彩晕染,都以“再现” 对象的固有色彩特征为目的,由于传统颜料在色彩品种和色相范围的局限,这种“再现”往往趋于“程式化”。现代的工笔花鸟画家开始努力避免色彩的单一性和模式化,也更新了“随类赋彩”的观念,改变了“分染”、“罩染”为基本手段的“三矾九染”的过程,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用色方法,以统一色调处理画面,注意黑白关系,色相对比、冷暖对比等关系,使画面丰富又不失统一。我们从黄静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色彩风貌和表现技法。另外,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在印象派画家莫奈那种着重表现自然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光影作用下所呈现的景象等表现也给我们许多启发。此外,现代日本绘画也对发展中的工笔花鸟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对传统技法继承的分析
淡彩 即先用墨彩的方法把对象画到八九分,然后用淡薄的色彩稍作渲染。淡彩要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离色,他们既要有机的结合,又要显示墨色的韵味,这样才能产生一种淡雅、朴素的视觉效果。工笔花鸟画中淡彩渲染有极强的艺术性,不管画家的构思如何,它都需要以一定的技巧来表现。当代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不求色浓,创出宁静淡雅气韵的工笔淡彩画。
重彩工笔花鸟画 是在墨线稿完成后,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和白粉等不透明石色为主进行着渲染的画法。等渲染的色彩干透后,再罩染色彩,画面浓重强烈。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可以同时使用。重彩渲染要做到薄中见厚、厚中生津、染不露痕、深浅自然。切忌脏、花、斑、枯、火、腻等。这些毛病多出于顺序不对、用笔不顺、用色过厚或厚薄不匀。清王石谷自谓“学习青绿三十年,方得青绿之法”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其经验说明了渲染设色并非易事。
勾填法 即先勾出物体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着颜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称“勾勒填色”。它是我国民族绘画最早、最基本的设色方法,也是工笔花鸟画从唐、宋一直运用到今天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
没骨画法 是和以墨勾骨线的画法相对而言的,其显著特点即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颜色晕染形体。关于没骨画法的起源,用此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徐熙、徐崇嗣祖孙。据宋代董逌《广川画跋》载:“沈存中言:徐熙之孙崇嗣,创造新意,画花不用墨,直选色渍染,当时号没骨花。”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粉色涂之,谓之没骨图。”
中国现代重彩画技法研究 篇4
一、中国重彩画的发展
中国现代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下产生的一个新画种。始于70年代初, 延续至今, 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它重新高举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重彩的旗帜, 力求重振汉唐雄风, 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它充分利用了现代色彩、材质运用方面的特长, 大胆把西方抽象、及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中来, 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 极大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 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
二、中国现代重彩画画面效果技法特点
1、以色彩的丰富、浓烟、厚重与传统水色形成对比
重彩画画面效果一色彩为主, 可以勾线也可以不勾线, 由于石色与仿古色的使用, 色彩特别浓重, 饱和度特别高, 与传统的水色形成较强的对比。
2、颜色材质本身质感强, 粗细颗粒有丰富的肌理
画家可以根据画面需要选择颜色的粗细颗粒以丰富表现力, 石色一仿古色颜色的颗粒用“目”来标示, “目”的变化有很多层次, 如“1目”的颜色颗粒最粗, 像很细的沙子, “10目”以后就是特细的粉末状。有了这种差别, 重彩画在表现方法上就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画面不再是平面的了, 可以做出各种复杂的肌理效果。如果粗颗粒颜料可以画出厚重感和浮雕的效果来, 也可以用特细的颜色薄画, 取得透明的效果, 还可以用类似传统立粉堆金的处理方法, 是画面产生凸凹的肌理效果。
3、帖箔或其它材料产生的肌理
金箔、银箔、铜箔、铝箔等有各种贴法, 产生不同的效果。由于每位画家的表现手法不同, 对贴箔的处理手法就不同。一般来说可以整个画面都用箔贴过, 利用其光泽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也可以局部使用, 还可以贴出具体的形状, 上面着色画形象。在贴好的箔上用过颜色后箔的感觉似露非露, 效果很好。
除了贴箔之外再画面上还可以贴其它材料做肌理, 如贴纸、贴布、贴报纸和其它物品等。这主要取决于画面的特殊需要。
三、中国现代重彩画制作技法步骤简介
1、做版面
重彩画的制作如果采用薄画法, 用纸就可以了, 画完之后用传统的方法装裱。如果采用厚画法, 用丰富的肌理变化, 画面颜色较厚就不适合装裱了, 需要按画面尺寸定做画板, 然后把纸裱在上面, 画完之后直接配制外框 (像油画一样) 。这样画面色彩效果可以保持完好, 使特有的肌理效果不受到损伤。
2、做胶矾水
麻纸类或皮纸类一般都是生纸, 要上过胶矾水做熟才好用。胶矾水配制的比例因每个人做画的习惯不同, 配制的比例差异较大, 一般的比例差异较大, 一般的比例分为两份胶, 一份矾。具体做法是:取两勺胶, 放半杯热水泡开。把一小块白矾放乳钵研细 (注意一勺的量) , 放热水泡开, 对在一起大约有大半玻璃杯的量。胶矾水配制不要太浓适量即可。往纸上刷的时候要均匀, 第一遍横刷, 第二遍竖刷, 刷每一笔之间不要有空隙。一般需要刷俩至三遍。
3、裱纸
裁出的纸要比画板周围多出两公分, 在刷完最后一遍胶矾水是趁湿把纸裱到画板上, 在画板侧面的棱上刷浆糊或胶水吧纸粘牢, 注意边角处特别要粘好。要规整、牢固、美观 (整个画心不能用胶粘) 。
4、做底
重彩画在进行制作之前要做好底色, 所用颜料蛤粉、水干、水彩、国画色、水粉、丙烯都可以, 还可以用石色、仿古色, 粗颗粒或细颗粒, 贴金、银箔等。根据画面色彩设计的色调, 做出一个相应丰富的色彩底, 然后拷贝、制作正稿。制作时应注意发挥底色的效果作用。
5、胶的使用
如何用胶是重彩画制作的关键, 因为重彩画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是用胶来做黏合剂的, 胶用的少, 画上去颜色粘不住, 用胶过大, 会影响颜色的光泽, 以致鲜亮颜色发暗, 这在技法上称之为“发色”不好。
黄明胶和食用胶都可以用来画重彩画, 这种呈淡黄色的颗粒状, 用时需要用热水化开。方法是:取两勺胶放入一般喝水用的玻璃杯, 然后放入三倍的开水;再用一个大碗注入开水, 把玻璃杯放在里面烫, 待胶溶化。泡胶的热水不能超过100度, 不能放在水里煮, 如果温度太高, 会影响胶的黏合力。
用时把颜色放入小瓷盘里, 用小勺把化开的胶滴到颜色里, 注意用胶要适量, 用手指慢慢地把颜色与胶研磨充分, 使胶和颜料溶为一体, 这时的颜料应该是很稠, 需要厚画是直接使用, 需要薄画时, 加入清水稀释后用。天气冷时, 泡开的胶还要凝固, 把大碗里的冷开水倒掉, 加入热水, 胶会再次溶开。
这是用胶的一般经验, 由于每人作画习惯不同, 有些经验需要自己在实验中亲身体会、研究、积累。
6、表现方法
可以用分染、罩染、平涂、勾填法、薄画、厚画等技巧, 与传统的工笔画一样, 还可以融合水墨画的技法, 水彩、水粉画和油画的技法, 以及传统的立粉堆金等方法。总之, 重彩画的最大特点是拓宽了技法表现手段, 允许多种技巧混合使用。关键在于创作者在实践中建立有自己特点的技法形式。
四、结束语
所以说, 中国现代重彩画派是在全面的研究和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为前提的, 也是借鉴西方当代艺术为前提的。并形成了强有力的视觉美感与冲击力、创造性和独特的审美形象。
摘要:中国重彩画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现代重彩画画面效果技法特点, 并详细介绍了中国现代重彩画制作技法步骤。
现代技法 篇5
关键词:现代油画;光与影;艺术;构建
艺术体系中,油画的表达往往体现在光与影的具体造型中,根据其艺术表现,体现出创作家的思维方式以及内心想法,最终以艺术表现,引导欣赏者从画面中提取信息,细细品味,从画面中流露出真实情感以及想象空间,在创造性艺术魅力中,给生活带来更多的新鲜感。
一、“光与影”的艺术表达效果
现代油画中,“光与影”表现技法油画的主题,最终强调的是自我意识、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为人们展示了另一种精神载体和对自我的病态崇拜与偏执确认。艺术家在表现技法油画的创作中,通常以一种强烈的艺术语言,在色彩以及触笔及线条等艺术中,呈现出一种不断探索,追求上层精神的内涵。然而光与影来自不同的参照物,光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依赖,光为人们带来了视觉效果,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脱离了光影就呈现出一种灰暗的轮廓现象,这就表明只有将光与影相结合,共同体现艺术价值,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感和形式。
二、现代油画创作中“光与影”表现技法的研究
光与影在艺术画面中,在构图中呈现的是平衡的状态,在视觉上,光与影的明暗关系比重不同,则绘画的艺术效果就不同;光与影关于画面在透视上的空间效果,它能够利用自身来表现物体之间的间距,而且能够区分物体的正面和侧面。因此在油画中,基本上是采用透视原理在空间中组织画面效果。油画中光与影的头实行,主要表现在画面在空间上的景深,能够将具体物象逼真的呈现出来,进一步深化光与影的透视效果,或者是从三维立体物象在二维画面中表现出来,体现了油画艺术在不断进步;光与影在画面色彩上的冷暖构建,光与影共同构建了色彩,在自然界中形成了不同效果,光与影合成了冷暖效果,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托。
三、光与影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意义
现代油画创作中,将光与影结合起来,总体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温馨、积极向上的感觉。增强客观世界的可视性效果,画家们将光与影结合起来,增强了画面效果的写实性,更多的蕴含了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思考。当时由于不同画家对光与影的认识不同,这就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另外由于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呈现的艺术表达力就不同。光与影构成了画面中的色彩元素。不同的光影对绘画有着不同的内涵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不同派别的画家们对其研究观点不同,例如: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发展史上印象主义画派家们,对光与影有着不同的内涵表现。印象派画家们从绘画题材、表现技法等方面对光与影做了大胆尝试与创新,最终为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奠定了巨大的意义。例如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油画中,将色彩呈现的是多样性的特征。《睡莲》中,给观众带来的是比较随意的色彩,但是它从艺术效果中分析,是跟随着光影的规律以及物理肌理走向等,看似很随意的表现手法,却呈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在灵活运用光与影中,将色彩的明暗以及笔触等协调搭配,真实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以及主观感受。但是在印象派画家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降低了光与影效果的重要性,它是在绘画空间的各种轮廓中具体呈现。以物体的肌立具体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形体以及结构描述,通过色彩以及光线来把握艺术。
现代油画中通过画家的构图以及色彩调整来体现真实情感,这个过程是从虚无走向完善,将画家内心的感受逐渐迸发出来。在印象派作品中,莫奈的《干草垛》表现的是午时杰作,观众欣赏到的是作品中的阴影和暗部,但是在草垛中以黄色表达,通过中午强光的照射,阴影部分也呈现成紫色的色调,并且在当中夹杂着一些黄绿色,将这种冷色代表增添了艺术效果,这样冷暖搭配,打破了阴暗、烦躁的气氛,呈现出更具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享受。因此,这就总结出印象派画家们基本是通过捕捉所描绘对象的瞬间印象,在光与色彩搭配下,体现了西方绘画的创造性,提高油画艺术表达技法。
四、现代油画创作中“光与影”的艺术表现
艺术领域中,油画大多数是非写实的表现手法,有抽象也有意向表现,因此在光与影的表现中不仅是为了塑造形体,而且是将原有的客观物质进行组合,在光与影的相互作用下,最终达到更好的画面效果,其中的线条和色彩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另外在现代油画创作中,光与影的结合能够将弱化阴影和光线融入到绘画中,以简明的色彩和光线组合,体现画家内心感受的同时,表明黑暗与光明的不同灵感,其艺术表现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现代油画“光与影”的构建研究,将二者相融合,体现现代艺术家组织画面的形式以及表达主管情感的视觉符号,通过光影强调了画面的魅力,营造气氛,为进一步发展西方艺术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画家通过色彩处理,适当而巧妙的处理光影的强弱,简洁明了的传达出画面中细腻幽微形象的心理韵味,体现了画家的内心情感以及深层心理空间,抬高艺术品味,给观众以更加美的感受,增强了油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良军,孟维宇,徐胜全.中国南北风景油画地域风格比较——试析张冬峰、陈和西、赵开坤、白羽平的油画艺术[J].湖南师范大学,2015(28).
[2]金莎莎,刘丽霞,张永泽,何文君.论中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中的“具象”与“意向”的精神意义[J].现代艺术研究,2013(11).
[3]马丽娜,于旭红,郭佳佳,李依琳.绘画与光影——绘画作品中光影的澄明与遮蔽[j].中国美术学院,2014(06).
[4]冯强娥,王春明,葛俊杰,沈康.探析中国当代水彩画中光影语言的运用和表现[J].教育艺术研究,2013(20).
[5]杨孔兵,祝华新,李胜芳.光影的智慧——浅谈皮影戏艺术在中西方美术绘画中的渗透[J].群文天地,2014(20).
现代技法 篇6
标志经历了写实绘画向抽象符号的转变, 图型也由复杂走向简洁。随着数字信息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生活节奏的加快, 新技术新媒介出现并广泛运用, 使标志设计逐渐由传统的平面化, 静态化开始向动态、多元化方向转变, 在设计理念, 视觉语言和表现技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企业也适时更新品牌理念, 提高品牌识别度。本论文结合动态化标志的设计特点, 先对影像表现技法的特征进行列举, 并结合笔者实际制作案例进行分析, 摸索运用影像技法生动的提高动态化标志表现力的设计方法, 从而达到有效传达的目的。
2 CI的历史背景
2.1 模拟时代
早期标志的主要作用是以下三个:1) 社会身份的证明, 这是谁和这是谁说的;2) 所有权的表明, 这个东西的属于谁;3) 出处的表明, 比如标明这个陶罐是谁制作的等。模拟时代的CI设计是建立在商品的所有权的区分的目的之上, 经过产业革命开始走上舞台。大量产品的生产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大, 标志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增强了。受到了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影响的设计先驱们结合了现代主义的市场观点创新的提出了企业形象设计系统 (主要是视觉系统) 。企业的标志、字体、颜色以及各个要素使用规则的“视觉Identity design System”, 即CI系统, 将企业的形象、产品的形象树立起来。
最早的企业形象系统化设计起源在欧洲, 具有代表性的是1907年作为世界性企业标志和企业形象系统化设计起始的象征, 是彼得·贝伦斯 (Peter Behrens) 为AEG所做的企业标志和企业形象设计, 以及1947年意大利平面设计师平托里 (Giovanni Pintori) OILIVERTTI的设计。接着到了20世纪50年代, 著名设计师保罗·兰德 (Paul Rand) 的IBM设计作品使企业形象设计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20世纪70年代, 这一系统在日本得得到革新, 以PAOS株式会社社长中西元男 (NAKANISHI MOTOO) 为代表的日本CI设计师, 结合日本本国特点和需要将其进一步完善发展, 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CIS战略, 他们认为不仅需要提高民众对企业的认知度, 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在内心接受和认同企业, 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模拟时代的商标 (trademarks) 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图形类 (picture marks) , 文字类 (letter marks) 和实体象征类 (Nongraphic) 。
2.2 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情报传达不再固化在单纯的平面媒介中, 传统的新闻、报刊等单方向信息传达的平面媒介, 在电视、广播和各种屏幕等双向传播形式之下得到了发展。数字时代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的变化, 特别是电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设计的可能性、表现形式也变多了, 传统设计中见不到的“渐变”、“模糊”和“动态”等效果, 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运用在设计之中。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也让设计者与消费者的界限变的模糊起来, 消费者也在不经意间参与着企业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数字时代的identity design出现了新的形式, 不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标志形态, 被称为多形态标志,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内容型 (Contents) 。标志的主体不变, 背景色彩等元素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2) 几何型 (Geometric) 。用单一几何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形态;3) 扩张型 (Extension) 。图形的一部分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面积;4) 随机型 (Random) 。使用程序随机产生的形态组合;5) 参与型 (Multi-Author) 。通过诱导大众的参与, 起到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作用。
数字时代CI设计的核心是柔软性和多样性, 与早期模拟时代的那种静态的、一尘不变的标志形态不同的是, 由于技术的支持和大量屏幕的出现, 可以加入动态的、时间的、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 而这些表现形式更多的来自影视技法之中。
3 影像技法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动态标志是一个能适应不同场合而改变结构与色彩的运动形态。德国科维尔 (Qw ER) 工作室提出了“概念是固定的, 形式却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这一观点。这是动态化标志的第一次展示, 也是数字化时代下标志设计变革一个新的里程。通常情况下, 影视作品的内容传达方式主要有音乐 (包含音效) , 动画 (动态图形) , 转场 (剪辑) 和叙事这四种。
音乐:许多品牌在商品销售过程中通过音乐来刺激消费者的情感, 用音乐来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 加强品牌记忆。音乐对于场面的烘托, 气氛的营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新巴克、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卖场播放的背景音乐等。
动画:通过时间来持续改变外观形态, 比起静态的图形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转场:将不同的两段视频或者图片, 通过转场与编辑, 创造时间或者空间的连续性。
叙事:动态表现 (动态展示) 、声音 (语音独白) 、字幕 (文字) 等多样的叙事手段混合使用, 提高表述“故事”的准确性和受众理解上的便利性。
4 应用案例分析
4.1 声音-英特尔的Sound Branding
标志中结合声音的形式, 被称作Sound Branding, 有短促但是容易记忆的特点。如英特尔的Sound Branding, 将枯燥干涩的科技产品用一段声音来体现, 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用一种柔和、感性的方式将品牌信息传达了出去。
4.2 动画 (包含游戏) -2013年谷歌七夕节小游戏
2013年谷歌运用html5技术制作的七夕节牛郎织女小游戏, 把跟鹊桥同样颜色的鸟飞到合适颜色地方后, 将其锁定住, 在规定时间内拼接好鹊桥, 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通过观看和体验让受众提高对品牌的好感度, 强化品牌认知。
4.3 转场-The Juice Agency
通过一个水滴形态为基础造型, 结合各种小元素变换成各类如蜜蜂、草莓、指南针等等24种形态的标志。各个标志之前的转场过程是其中的亮点, 与其说一个个生硬的切换, 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转场表现过程更加合理、轻松。
4.4 叙事-DDP韩国东大门设计广场动态标志项目
笔者直接参与和编辑的韩国东大门设计广场动态标志Identity Design影像中, 涵盖了初期企划和内容、标志的动态展示等过程, 包括后期实例应用展示也囊括其中。
4.5综合运用-Give9
这是笔者独立完成的从企划到基础设计, 再到动画、转场、声音设计等运用综合影像技术的基础制作实例。公益事业项目Give9使用鸽子来表现9种不同的主题, 9只不同造型的鸽子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述主题的含义。
本文以实际案例制作为基础,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总结以下观点。
1) CI设计在历经了静态, 到多形态, 再到动态;从一个标志, 到一段拍摄短片, 动画, 一个声音, 一个小游戏等等, 可以明显的看到CI的定义在不断打破, CI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甚至"去标志化"的案例越来越多。
2) 在CI设计的学习和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此中, 应该吸收各类设计门类之长, 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软件技能, 特别是应该认识到还有超出设计本身范围的, 纯粹运用程序完成的“MIT Media Lad”系列标志的出现, 更能说明当今时代Identity Design的融合和跨界的特性。正如影片<一代宗师>的片尾引用了李小龙的一句话“运历代武学为己用, 方为武者”。
3) 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进化, 特别是个人手持设备的普及, 为CI影像化的应用建立了基础.动态影像的故事性、娱乐性、高带入感、声光刺激等优势明显, 柔和轻松的传播方式, 可将品牌信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到受众脑中。
4) 动态影像形态不同于静态标志, 在多平台多媒介上的传播形态是多样的, 因此需要提前针对不同媒介进行规划, 无论是纸媒, 影视媒体, 网络媒体, 移动媒体都应该提升和统一用户体验, 要做到这一点, 应该在今后的CI设计起始阶段, 让更多影像相关方面的人员参与进来。
摘要:本论文结合动态化标志的设计特点, 先对影像表现技法的特征进行列举, 并结合笔者实际制作案例进行分析, 摸索运用影像技法生动的提高动态化标志表现力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CI,设计,影视技法,Identity Design,动态化
参考文献
[1]#12
[2]New Decomas, 中西元男.
浅谈现代漆艺中的蛋壳镶嵌技法 篇7
现代漆艺是在悠久的漆艺历史, 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具有工艺美术与纯艺术的双重属性。单纯的实用与欣赏同独立的审美并存;单一的表现技法同技法的多元交错运用并存;抽象独立的设计生活, 意境情趣的创造并存。现代漆艺设计不是简单地继承、沿用传统的漆艺技法, 它囊括了创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及对形体、空间、结构、材料, 漆艺语言的重新判断认识与组合运用。漆艺的表现技法多样化, 种类繁多, 其中有变涂、镶嵌、推漆、色绘、透明色画法, 这些主要是漆器乃至漆画常常使用到的一些技艺类型, 而非全部。镶嵌表现算得上是漆艺表现中的技艺部分。镶嵌表现在漆艺中有蛋壳镶嵌、螺钿镶嵌以及其他材质镶嵌, 而最常使用的是蛋壳、螺钿以及金属丝的镶嵌。这里我们浅要谈一下, 漆艺中的蛋壳镶嵌技法, 这种方法也是很多漆艺创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种。
蛋壳用到漆艺术中, 能带来些什么美呢?蛋壳是漆艺表现中的重要材料。蛋壳之美, 在镶嵌中受压力压平时产生裂纹肌理, 这种裂纹会因不同的作用力而产生出不同的变化。以蛋壳镶嵌为主的漆艺表现中, 会有不期然的多种不同纹理变化, 它的变化更加表现出创作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当然, 这些不同的变化也是一种强调肌理变化的表现手段, 如果我们仅用蛋壳镶嵌平整的表现手法, 就出不来丰富的效果。
蛋壳的美在镶嵌中的表现价值是深不可测的。蛋壳镶嵌作为一种表现美的材料, 作者要特别关注裂纹肌理的变化。有的漆艺创作者只是注重贴平, 不管肌理的镶嵌法, 是不可取的。而要弄出丰富微妙的肌理变化, 一是要有深色的衬底;二是镶嵌时要注意不同的敲击力度。镶嵌时一般用镊子拼集, 用透明漆作粘合剂, 将剔除内膜的蛋壳整碎, 形成似碎瓷般的蛋壳片, 贴在画面上并按碎、轻击、压平, 这样一点点地贴出我们的形来, 排列得疏密度构成丰富变化的层次, 表现图案的生动活泼。贴蛋壳是一件很费神的工作, 如果没有耐心, 就会事倍功半, 好多作者在贴的过程中, 没有把蛋壳粘合好, 只是一味的去把它粘上就可以了, 而忽视了是否把它压平压紧了, 导致贴完打磨得时候蛋壳脱掉, 而后悔莫及, 因此, 要沉住气, 耐下心来。蛋壳贴完之后, 会出现自然裂纹, 力度和着力点不同, 贴出的纹理也不同。贴蛋壳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蛋壳, 这样可形成不同的自然色彩, 同时也可以在贴蛋壳的过程中粘出各种不同的疏密、疏散效果。
除了蛋壳裂变肌理的丰富性, 它自身所具有大自然的各种由白而黄的丰富色调, 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留意和有机利用的。它的颜色不一, 有白、黄、灰蓝等色, 平时即应养成不同颜色分开放置的习惯, 这样可以方便使用。蛋壳内的里面可以稍微涂点颜色以方便辨认, 为的是不发生反贴内面的情形。在我们做一幅漆画时, 镶嵌上蛋壳, 根本上用不着着色, 我们就可以利用从最深颜色的蛋壳, 到最浅颜色蛋壳的丰富色调, 镶嵌出很好看的作品来, 产生一些渐变和黑白灰的效果, 这种美不是与着色相比, 简单而方便多了吗?如果我们用漆去画, 并不一定能做出这种效果来。
蛋壳镶嵌以后, 进一步的表现就是要么显示纹理, 要么隐藏纹理。显示纹理的方法是相对于蛋壳色彩之重的颜色而打磨, 打磨得时候我们借助于水砂纸蘸水来打磨, 边看边磨, 直至效果满意为止。磨的方式有轻重之分, 轻磨的时候, 多出现圆圆的蛋壳白点;重磨的时候可能连蛋壳的质感也磨去了, 而显现出一些底色的斑点来, 我们不轻不重均匀的打磨, 显现出的则是完整的蛋壳纹理。总之, 打磨显示, 是对镶嵌的再次表现。隐藏纹理的表现是要将蛋壳纹理弄得更加含蓄, 更加微妙, 并使用其具有一种另样质感的作法, 是一种上色而不需要打磨得表现技法。
蛋壳的种类很多, 有鸡蛋壳、鸭蛋壳、鹅蛋壳, 鹌鹑蛋壳, 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鸡蛋壳色调最为丰富, 算得上是暖色调系列, 在作品中应用的最多。鸭蛋壳有偏蓝绿色的, 并且质地略微透明发青, 多与鸡蛋壳混在一起应用, 用在漆艺中有一种高贵如玉的感觉, 它在压平敲击中发出的裂变声音更是强化了这种感觉。鹌鹑蛋壳比鸡、鸭蛋壳薄, 适用干镶嵌面积小而又精密的部分。蛋壳也可以碾碎成颗粒, 洒粘于画面。蛋壳镶嵌有素色镶嵌、着色镶嵌、正反镶嵌与多重镶嵌等多种方式, 要弄出那么多的花样, 还要针对于它的质地和纹理的丰富美感来做。像素色镶嵌是追求质地的本色朴素, 镶嵌好蛋壳之后我们连漆都不要上, 只是用水砂纸轻轻打磨平滑就可以了。着色镶嵌则是要将蛋壳纹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背景, 在蛋壳表面上还要做色彩的表现, 因此才具有了一种别致的结实和透明的表现特征。正反镶嵌是为了取得正面镶嵌或反面镶嵌结合上色, 这样镶嵌完后用水砂纸打磨, 显示出的纹理对比效果比较明显:正面镶嵌磨出的是蛋壳的凸起点, 反面镶嵌磨出的是蛋壳的凹边。而多重镶嵌是为了使画面厚重有分量而考虑的。
蛋壳之美, 除了具有裂变肌理的趣味, 也是漆艺创作者被作为明亮的白色, 亮色的必要性出现在漆艺中。漆工艺中所有的色漆都是用透明漆调的, 透明漆并非无色透明, 调浅色是很受限制的, 要用白色更成问题。蛋壳镶嵌不但使漆工艺获得了很好的白色, 而且, 弧面蛋壳平贴在漆板上的自然碎裂, 呈现出如哥窑开片瓷一样的花纹, 产生一种特殊的工艺效果, 有种天然、质朴的风格, 具有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肌理效果和天然趣味的质感。
蛋壳的镶嵌在漆器和漆画中的应用更加丰富而具有美感。漆器中的蛋壳镶嵌拼贴工艺由来已久, 在古代漆艺家们就用蛋壳等在漆器表面镶嵌拼贴各种纹样。这种工艺是在以前贴、涂好的漆器表面上, 运用刻、填、镶嵌、粘结、填腻、推平、罩漆、着色等多种技法, 将特殊处理后的蛋壳制作成底, 然后在上面描绘各种文字、图样、精工细作而成。这种漆器, 具有天然材质美感, 格调高雅, 极富文化气息, 是欣赏、把玩、馈赠、收藏的佳品, 也是极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精品。漆画中的蛋壳镶嵌有素雅坚实之感, 根据需要在画面中即使大面积使用, 只要用得恰当、巧妙, 亦可收到极佳的效果。
总之, 蛋壳镶嵌的表现效果实在太丰富了, 每个艺术家都掌握多种不同的漆艺技法, 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独到处理手段。不同的艺术构思需要不同的漆艺术语言来表现。俗话说“没有失败的工艺, 只有失败的设计”工艺的技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设计却有高低之别。一件成功的漆艺术作品绝不是华丽词藻、繁复技艺的堆砌。每一个有志于漆艺设计创造的艺术家, 都应该努力继承发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技法,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努力探索、创造新的漆艺形式与表现手段, 使我们的现代漆艺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现代漆艺是精神与物质一体的艺术形式, 应该具备艺术个性、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特征, 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情感、观念, 作用于人与社会。漆艺的表现技法种类繁多, 而蛋壳镶嵌是现代漆艺创作中的主要表现技法, 利用蛋壳润白的色泽和自然碎裂的纹理, 表现出画面的典雅和秀美;通过镶嵌手法的疏密变化和选用不同蛋壳所形成微妙的色彩, 及蛋壳镶嵌中的形式感与视觉冲击。分析蛋壳镶嵌技法能了解蛋壳在镶嵌中产生裂变肌理和材质的美感, 是现代漆艺创作者所要探索和研究的。
关键词:漆艺,现代漆艺,蛋壳裂变肌理,蛋壳纹理,蛋壳镶嵌方式
参考文献
①邱坚.《漆器艺术设计》[J].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年7月出版.
近现代单簧管非传统演奏技法分析 篇8
一、近现代单簧管非传统演奏技法
随着时代的变革,20世纪的现代派音乐发展速度较快,作曲家标新立异,促使音乐乐器的演奏方法和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在单簧管演奏中,也呈现出了多种非传统演奏技法,下文对几种主要的演奏技法进行阐述。
(一)滑音。半音急速运动被称之为滑音。通常情况下,滑音又可以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在滑音演奏过程中,需要从第一个音阶开始,在演奏时,对于手指有特定的要求,音孔不能全部打开,而且手指也不能快速从音孔上移开,而是需要在音孔上进行滑动,呈现出一个缓慢的打开动作,并要做好衔接。当第一手指没有完全打开时,第二个手指就要开始重复上一个手指的动作,其他手指也遵照这个原则,直到最后一个滑音乐句子演奏完。
(二)花舌。花舌主要是从喉咙中发出来的德语或俄语中的音,也被称为飞舌,并要同时吹奏乐器。在中国的传统管乐中,笛子、笙箫中都会使用花舌的演奏方式。花舌主要是在舌头和哨片同时震动情况下产生,由于音色比较特殊,因而具有较强烈的色彩表达感。
(三)双吐。在20世纪上半叶,在思想意识中,人们还认为双吐是一种不能实现的演奏技巧,并且权威文献中也明确指出了这点。但是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演奏中对吐音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单簧管的演奏技巧也不断完善,使得双吐逐渐成为了单簧管演奏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演奏技能。
(四)复合音。在单簧管的常规演奏中,经常会要使用单声道的乐器,如果要想呈现出泛音效果,单簧管也能够做到,还能出现和弦与音程,甚至还会呈现出单音和复合音的良好衔接。在使用单簧管演奏时,处了要求指法变化娴熟外,还需要对嘴唇进行有效控制,合理控制口型、正确运气,这样才能演奏出理想的音响效果。
二、单簧管演奏技法练习与技术要领
对于非传统单簧管演奏,由于每个演奏者的个人习惯、胜利条件和对事物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不同,因而演奏技术的要领也因人而异。通过对多年单簧管演奏经验的总结,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以便在单簧管演奏过程中进行参考。
(一)滑音。在滑音演奏中,为了增强演奏效果,首先要对音色概念有重新认识,改变传统观念思想。在演奏过程中,乣对嘴型进行严格控制,要对牙齿是否咬住嘴唇及下巴的状态等有清晰认识,并要进行科学控制。同时还要注意到,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演奏还有区别,下滑音演奏时,下巴和喉咙要处于放松状态,但同时要灵活配合手指变动,而在上滑音演奏时,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用手指就可以完成。
(二)双吐。双吐是指两种不同发音的交替使用,在第一个T字发音时,基本上和单吐音的发音相似,控好笛头,并要采用常规发音法。在第二个T字发音时,处了对笛头控制好以外,还需要注重对口型变化的把握。在双吐音发音练习时,最好先采用不吹奏乐器的方法进行练习,每次3-5分钟均可。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从第二个吐音方法开始,并要将两种发音方法结合使用。在练习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开始的演奏练习中,速度要慢,以每拍60的速速演奏一个音符较为适中,当经过一段的时间练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发音技巧后,可以逐步提高演奏速度。同时要对演奏节奏进行合理控制,不能忽快忽慢,并要保证口型正确。
(三)循环呼吸。循环呼吸也就是不间断呼吸,呼气与吸气同时进行,在口腔呼气的同时用鼻腔吸气,从而确保乐器不间断发音。在平时的练习中,要保证面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在呼吸的同时,使腮部向外部延伸。再尝试去感受在呼吸时面颊外移的感觉,进一步放松,并在唇部放出一条小缝,在鼻子正常呼吸的同时引导空气从这个缝隙溢出"通过控制面颊肌肉,尝试对这个气流保持3-5s中的时间。
三、结语
现代技法 篇9
一、多媒体交响曲《地图》
《地图——一寻回消失的根籁 (湘西日记十篇) 》, 为大提琴、声像记录和乐队所作的协奏曲是谭盾应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委约而创作的。他用1999年和2001年两次深入湘西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居住地采风而得的素材, 结合现代交响乐队与多媒体技术手段, 历经三年时间完成。为了答谢在采风中给予帮助的人, 也为了把音乐送还给那些真正创造了音乐的农民听, “2003年11月21日在湘西的凤凰古城举行了大型户外演出。作品通过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寻找一种新的对位观念, 即独奏与录像、独奏与乐队、乐队与录像、文字与声音及多轨声像间的竞奏来表现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跨越时空的全景式的音乐。其中乐队是山水, 独奏是人, 录像是传统”2。
作品共分九个乐章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体现的是土家族的民间音乐形式, 包括第一、二、三乐章。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 其中大提琴和弦乐器配合民族音乐和民族歌声, 采用了连续性滑音的奏法, 从而体现了人声特有的哭腔。第二乐章“吹木叶”, 利用单簧管和大提琴与它进行模仿和对话。第三乐章“打溜子”是傩文化中经典, 它体现了打击乐器在中国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描写苗族的音乐包括第四乐章“苗唢呐”和第五乐章“飞歌”。这个部分, 谭盾让歌手每唱一句飞歌停顿一下, 倾听来自世界那边的声音。现场演出中就出现了飞歌与大提琴的对话。那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 时间与空间的对话。第三部分的音乐是所有乐章中唯一原创而不包含原生态的元素。包括第六乐章“间奏曲”和第七乐章“石歌”。这一部分是对这部作品的“导言”“石头老人”的追忆, 也是谭盾最喜爱用的“石乐”。第四部分刻画的是在侗族中广为流传的“舌歌”和“芦笙”。“舌歌”中少女们三到六个声部的和声与大提琴和乐队的呼应极大的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芦笙”是侗族最古老的竹簧乐器, 只能演奏简单的几个音, 却能吹出大地的颤抖。
二、《地图》中的作曲技法
从对《地图》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部采用湖南民间音乐为素材, 应用现代作曲技法写出来的作品。民间音乐素材的应用显而易见, 而现代作曲技法最为明显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声像记录
这部作品集中了谭盾历年来音乐观念: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 还是视觉艺术。他认为“听觉、视觉其实就好像嗅觉和味觉, 它们是互补的”3。因此会有声响记录, 演出中会出现多媒体。因为民间音乐是跟它生活的环境分不开的, 所以谭盾没有记谱再请乐队演奏出来, 而是通过现代技术原样的再现了生活中的状态。如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音乐很多人反应听不懂, 但是当现代音乐作为电影配乐出现时大家又觉得它是如此动听。把湘西原始的音乐做成多媒体充当交响乐中的一个独奏, 这是对正在消逝的民间文化的保存, 相对于国家那种把传统音乐送进博物馆的做法, 毫无疑问谭盾的这种做法更为有意义。
2. 拼贴
将湖南民间的音乐与西洋现代交响乐的糅合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也是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中的“拼贴”手段。早在他的《弦乐队及琵琶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慢板——“小白菜”与巴赫的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做将中国音乐与国外音乐拼贴在一起的实验。毫无疑问这次的拼贴手法更为精致:民间音乐丝毫不动, 土家族、苗族、侗族的音乐一样样出现在他的同一部作品中, 听众没有觉得是混搭, 反而觉得发展的自然而然。用钱仁平的话讲:“把如此众多、性格鲜明的录影段落有机地‘连接’‘叠合’成了一部浑然一体的、表达谭盾‘听音寻路’理想的《地图》!怎么说谭盾的‘连接部’写的好, 都不为过。”4
3. 对话和竞奏
区别于传统的对话和竞奏,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指出:“谭盾将竞奏和对话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时空中, 这也正是他近年来一直萦绕于怀的曲风和立意。与传统协奏曲极为不同的是, 《地图》中的对话和竞奏不仅是涉及性质不同的乐器、乐思、音色、织体、节奏和速度, 更重要的是涉及不同的文化观念 (“民间原生”对“个人原创”) 、彼此迥异的音乐材料 (“田野采风素材”对“谱面写作文本”) 以及相互对比的媒体展示方式 (“音响听觉”对“声像视觉”) ”。这是一部“听原始生态的本土之音, 寻生命意义的本源之路”的作品。5
三、巫楚文化与《地图》
《地图》是谭盾的采风日记, 不同于文字日记, 他是以音乐记下了湘西民间音乐对他心灵的撞击。毫无疑问, 《地图》拥有着浓厚的巫楚文化气息。作为和黄河文明相对应的长江文明, 巫楚文化更多的散发出自由、浪漫的气息, 这个我们可以从这两条河流孕育的历代文人上看出来。黄河文明下是礼仪之邦, 孔儒思想统治下的三纲五常使这里的人们彬彬有礼。长江流域产生出来的文人如庄子、屈原更多的表现出洒脱、飘逸的气质。谭盾的创作如《九歌》《鬼戏》《道极》等, 单是从标题上也不难看出他对“巫气”“鬼气”的追寻与向往。巫文化“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 都有精神”, 即“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这深刻地影响了谭盾的创作观念。所以才出现了“水乐”“纸乐”“石乐”等被人称之为“有机音乐”的音乐。在《地图》这部作品中, 谭盾的素材即是巫楚音乐, 多媒体的原始记录带着交响乐团走了一场音乐之旅, 谭盾带着听众进入了他思想深处的记忆——巫楚音乐和文化。
原始、粗犷、苍劲、拙朴、单纯、接近自然。我们是否可以用这几个词来形容谭盾的创作风格。虽然谭盾接触了大量的西方音乐作曲技法, 但他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工具绘画自己的图案。他试图重新恢复人类对自然“神性”的敬畏, 构建和谐的人、神及自然的关系。近年来谭盾越来越注重和观众的沟通, 也是对现代音乐中音乐是写给自己听的这个观念的反叛。音乐是无国界的, 但是音乐家是有国家的。作为一个中国人, 谭盾的根在中国, 在湖南。他的音乐离不开中国的文化, 巫楚文化更是常常能激起他的灵感。谭盾的音乐迷恋巫傩神鬼、交际天人, 具有明显的巫文化色彩。《地图》的成功在于他高明的作曲技法、巧妙的连接, 更重要的是他对巫楚文化深深的喜爱和迷恋。
摘要:《地图》是为大提琴、声像记录和乐队所作的协奏曲。是谭盾的湘西采风日记, 具有浓厚的巫楚文化色彩。是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中国民间材料的完美拼贴, 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赏, 对中国音乐世界化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谭盾,地图,现代作曲技法,巫楚文化
注释
11.国外《波士顿箴言报》评“《地图》是一部具有深刻含义、美丽与精神同在的作品……”;《洛杉矶时报》评“是一次跨越时空、地域和灵魂的精神旅程……”等。国内王耀华在课堂上对谭盾的作品致敬;钱仁平写文章《谭盾有什么好》论述《地图》好在哪里;杨燕迪也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各类报纸更是大肆报道。
22 .佐耳, china avphile (视听技术) , 2004·12
33 .吴叶, 谭盾与《地图》——记谭盾“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讲座,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季刊) 2005年第Ⅰ期
44 .钱仁平《谭盾有什么好?——钱仁平海上听乐记》,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p10.
现代技法 篇10
关键词:二胡曲 《三门峡畅想曲》 演奏技法
一、《三门峡畅想曲》的演奏技法
(一)左手部分
1.揉弦
二胡中具有的多种揉弦手法,在《三门峡畅想曲》中运用到了压揉、滚揉等揉弦技法,使二胡曲的旋律更加具有特色。
(1)压揉
压揉是以手指按压琴弦而改变琴弦的张力,使琴弦作一张一弛的振动。大幅度的压揉会使乐曲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使二胡发出的音波具有激昂的粗旷美,如在乐曲第一段开头处,通过压揉使得听众可以联想到热火朝天、充满干劲的水库建设过程。而通过减少压揉的力度,降低压揉的频率,则可以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绕梁三日的感觉。
(2)滚揉
滚揉是指通过手掌的上下运动及手指关节的曲伸,使指面在琴弦上微微滚动,以细微的滚动改变琴弦的长度,从而发出的具有规律的高低变化的音波。比如第二段的开头处,在这个乐句加上滚揉的技巧就使得旋律更加具有歌唱性。
2.颤音
颤音是指在运弓的同时一根手指按在弦上,相邻的一根手指富有弹性与规律的一起一落,使得音响出现两个音连续交替的特殊效果。
在《三门峡畅想曲》中,颤音的运用相当普遍,比如在第四段第二乐句的开头处的外弦二把位一指上的G,音效效果是一指不动,二指快速反复的“GAGAGAGAG”,形成干净清楚,犹如麦穗颗粒般的音响效果。
3.扩张指法
在《三门峡畅想曲》的小快板部分,就运用到了这种指法。在乐曲三指与四指向下打开,分别演奏高音的C与高音的D。同时,在演奏一指的中音G时,不换把位,在第二把位直接将一指上抬,使一指到达第一把位G的位置。通过扩张指法,丰富了乐曲的演奏特色。
(二)右手部分
1.长弓
长弓又称为满弓或全弓,在演奏长弓时,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弯曲,手腕平放,手指保持松弛与灵活。弓子保持平直状态。
在《三门峡畅想曲》的引子部分的第一个音低音A时,在出弓时弓速要慢,声音要弱,要发出稳定优质的长音。随后要慢慢地加重弓子的压力,让声音逐渐变快变强,使听者有一种由远及近的感觉,置身于乐曲所描绘的水库建设的画面之中。
2.自然跳弓与快弓
自然跳弓与快弓二胡演奏中的高难度技巧,自然跳弓的演奏动作与快弓的演奏动作几乎一样,都是由大臂带动小臂、手腕和手指。而自然跳弓与快弓的差异只是是在于手腕动作的不同,演奏跳弓时弓子须在琴弦上来回跳动,产生一种断弓、顿弓的声音,而快弓则是弓子贴弦后快速来回推拉弓子,从而产生持续的、麦穗状的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声音。
高难度快弓技巧的运用是《三门峡畅想曲》中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性的突破。《三门峡畅想曲》中的快弓演奏,产生了表现新时代气魄的动力感,淋漓尽致的发挥出了二胡快弓技巧的个性,具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在《三门峡畅想曲》的尾声部分中运用自然跳弓或快弓的技法。
刘文金先生这种借鉴小提琴的快弓技法,意义上已经超出了常规意义中“借鉴”的范畴,创作出了具有中国风的二胡作品,在二胡艺术发展史上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
3.顿弓
顿弓是指在演奏时,音符与音符间存在着明显的分离,声音非常的短促而突然。顿弓的演奏方式是依靠右手控制弓子,使弓毛断续压弦而产生的一个一个断开的顿音。
在乐曲《三门峡畅想曲》中,顿弓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乐句中,音符上方的三角号即为顿弓记号。在此处,顿弓的运用使得乐曲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表现出了水库建设者们刚劲有力的步伐。
(三)气息的运用
气息对于二胡的演奏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二胡演奏者并不是像声乐演奏者一样运用气息,而是根据乐曲的情绪,通過改变呼吸的节奏、强度,配合演奏者的演奏,使演奏者达到人曲合一的境界,给听者一种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四)音头的运用
在二胡演奏中,音头是指某一句或者某一段落最强起、最突出的几个音,多用在铿锵有力的乐句开头,或修饰大喜大悲的感情色彩,起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音头作为二胡的一种演奏技法,需要根据乐曲的情感来选择是否使用音头。比如,在《三门峡畅想曲》的引子开头的部分,第一个音低音A在演奏时,需要音头来增强乐曲的情感。
(五)装饰音的作用
装饰音又被称为花音,是用来装饰旋律或运用某种装饰性演奏技巧的音。在乐曲中装饰印度效果主要是起到修饰、美化旋律的作用,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旋律更加具有歌唱性。例如在引子等处便大量运用了装饰音,使得乐曲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旋律线条更加柔和。
二、结语
《三门峡畅想曲》是刘金文先生在学生所时代创作的二胡曲。这首乐曲题材新颖,从演奏技法上看也是有所创新,以多种不同的演奏技法来表达三门峡建设者们以主人公的姿态忘及我劳动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
现代技法 篇11
关键词:现代作曲技法,民族音乐元素,结合
民族音乐是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将其进行传承发扬是我国现代音乐艺术界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的音乐创作中, 逐渐向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与民族音乐元素有了一定的融合, 极大的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内涵。
一、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一) 现代音乐在中国兴起的时代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 我国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和新高度。其中, 现代音乐发展于20世纪初期, 对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是一场比较重要的革命, 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方面形成了创新的理念, 随着《怀旧》和《新霓裳羽衣曲》两部交响音乐的出现, 我国音乐人开始重视和研究现代音乐, 推动了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兴起。
(二) 现代音乐在中国发展的重点阶段
1. 萌芽阶段。
现代音乐的萌芽阶段是20世纪初, 《怀旧》和《新霓裳羽衣曲》两部交响音乐的出现开启了我国现代音乐的先河。我国音乐人以这两部交响曲为蓝本, 开始尝试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中加入西方作曲技法, 将其与我国的音乐进行融合。
2. 持续发展阶段。
现代音乐持续发展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 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现代音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政治现状和意识形态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浸透, 使得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 都表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3. 初期发展阶段。
在1979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 因此我国的现代音乐也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当时政治环境比较开放的背景下, 在音乐创作方面, 音乐人的思路也比较自由开放, 在音乐中融入了创新理念, 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发展高峰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高峰阶段, 在此阶段, 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作曲家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创造技巧, 还是风格都呈现出多变的特性。在此期间, 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 使现代音乐开始进入我国大众视野。
二、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结合
(一) 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
以苗族为例, 云南苗族“飞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具备自身的特点, 曲调清新秀丽和悠扬轻快, 并以宫音小三度音用法为其主要表现。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制作时, 为了增强作品的旋律品质效果, 在作品中融合了“飞歌”元素, 发挥了作品较好的艺术效果。例如《苗岭的早晨》这一作品就是以“飞歌”为元素改编的作品。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不仅可以发扬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还可以对民族文化实施有效创新, 凸显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 古典戏曲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戏曲风格, 戏曲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音乐, 戏曲的创作中包括了较多的艺术元素。在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是现代音乐创作的一种创新方式, 在现代的流行音乐制作中, 会融入一些戏曲一书中的唱腔和音调等元素。通过古典戏曲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可以将戏曲以现代流行音乐的唱法表现出来, 例如, 《新贵妃醉酒》, 这首歌就是京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形成的, 这首歌将传统的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内涵。
(三) 民族音乐唱法技巧与现代作曲技巧的结合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产生了较多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 例如蒙古族民族音乐, 该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时有着气势宏伟、声音高亢的特点, 歌曲内容表达了蒙古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也呈现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音乐唱法技巧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 长调的篇幅较长、曲调轻快和节奏自由, 短调的篇幅较短、曲调紧凑和结构整齐。在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期间, 将现代的乐器和钢琴也融入创作中, 依托长调的艺术特色, 以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呈现民族音乐, 也为钢琴曲调增添了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 歌曲《深藏在心底的歌》就是与蒙古长调融合出来的结晶。
三、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依存发展
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 拥有着不同的文化, 而中华民族的音乐也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民族音乐借助现代音乐这一形式在现代广泛传播,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和发展。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不仅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 还促进了现代音乐的发展。例如波兰音乐学家肖邦的52首玛祖卡舞曲、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作品都是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 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民间音乐元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都能表现出自己国家的民族风格。
四、结语
民族音乐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元素, 而现代作曲技法的应用, 使得民族音乐元素以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展现出来,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的现代音乐。当前, 音乐的创新应该在本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 创作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音乐, 真正做到让现代音乐多元化、特色化。
参考文献
[1]徐琳琳.论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的结合[J].俪人:教师, 2014, 17:153.
[2]顿薇.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J].艺术时尚, 2014, 0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