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馆的创新(精选7篇)
新馆的创新 篇1
2013年, 一座原创的、世界的、不一样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将建成对外开放, 新馆将展示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恐龙化石、地矿标本。如何将这些展示的标本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特点融为一体, 让广大的公众从中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这就是讲解工作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出色的讲解工作不仅能传播普及科学知识, 还能使枯燥的标本变得生动, 使冰冷的展厅变得热情, 从而让观众在快乐中学习, 在交流中充实, 在参观中感悟。
在《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要培养专业型讲解员》一文中, 我们提到新馆建成后要培养专业型讲解员, 对专业型讲解员的定位、讲解工作的重要性、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和特定要求, 都作了阐述。因此, 如何提高并丰富讲解工作, 实现讲解工作的创新, 实现我们新馆的综合效益, 普及宣传自然科学常识是自然博物馆实现其科普教育职责的重要课题之一。
1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
随着自然博物馆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新馆的设计理念、传播功能、标本征集、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 新建的自然博物馆重新定位, 除传统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职能外, 还注重发挥休闲、娱乐的功能。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展示内容的设计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以“地球·生物·人类”总主题, 以六大陈列板块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俱强的自然陈列。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等, 重点揭示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采用馆园结合模式, 在主展馆群外设自然博物主题公园, 利用地形、地物条件, 设置动、植物观察区、恐龙生态园、儿童乐园等项目, 以达到让人们“体验自然、学习自然、发现自然”的目的。现在参观自然博物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讲解工作除了要讲解展馆里展示的内容外, 还要引导参观群体从获取自然科普知识教育后, 逐渐过渡到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自然博物主题公园进行活动。这就给我们的讲解工作带来了生机和创新。
2 讲解员具有的综合素质
讲解员是自然博物馆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队伍, 是沟通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始终活跃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一线, 其言行举止代表着一个自然博物馆的形象, 同时也反映一个馆, 一个岗位的文明程度。因此自然博物馆要培养一批合格优秀的专业型讲解员, 使他们在讲解岗位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讲解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讲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讲解员必须要加强学习。如果文化底子薄, 在讲解过程中, 就会受知识面的局限, 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 而且遇到观众的提问也不能敏锐正确地回答。知识越广, 讲解就更生动、更具深度。这就要求讲解员多读多看, 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听一些专家讲座, 不断学习积累, 只有培养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打下扎实的业务基础, 才能在讲解的岗位上做观众真正的老师和导师,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的需要。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西部科学院, 已建馆8O多年, 在这段发展的历程中有着很多的故事, 作为讲解员也必须了解这个馆的发展历程、相关人物、区域面积、展示的主题内容、展览的路线以及建新馆的时代背景和现在这个城市的发展状况。虽然这些未必在每次讲解都能用上, 但了解越多, 越详实, 讲解就会从容不迫, 大方自信, 收放自如。讲解员要有较好的阅读习惯, 空余时间多阅读, 做好笔记。拥有自己的小资料库, 看完书以后, 多练习写作, 谈谈自己的心得, 观后感。自己撰写讲解词, 编写讲解词也是讲解员知识积累的过程, 熟悉了自己要讲的讲解内容, 以自己的语言编写通俗易懂适合自己表达的讲解词。在每一次编写讲解词的过程, 就是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和升华的过程。
3 讲解工作的创新
语言礼仪的创新:首先要善于使用开场白的技巧, “两分钟”时代, 一分钟面带微笑展示你是谁, 另一分钟吸引展示你的亲和力, 迅速拉近你与观众的距离, 让观众喜欢你, 能够跟着你的讲解顺序参观。其次, 心里素质也很重要。面对众多的参观者, 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不仅要有自信心, 还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不卑不亢沉稳大气以及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讲解内容, 讲解员自然的真情流露, 讲解时自然的面部整体表情有助于讲解内容的情感表达, 适当地把握分寸才能达到良好的讲解效果。
工作服饰的创新:统一着装, 整洁干净, 个人角色要符合所在岗位的工作规范。女士宜淡装, 去掉私人首饰, 束起长发, 不要穿跟太高的鞋。男士每天刮脸, 发型大方得体, 上班前不要吃带异味的东西。同样一个人, 穿着打扮不同, 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完全不同, 讲解员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接待对象展示出不同的气质。要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工作服, 如夏季接待领导可以着正装, 接待普通观众可以着统一工作T恤, 这样可以消除和观众的距离感, 显得更随和。总之,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解说员在工作服饰方面要展示出一个一流大馆应有的风采。
肢体语言使用的创新:站姿礼仪, 面带微笑, 双肩下沉。在讲解过程中, 眼神作为讲解的形体语言是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学会四十五度角巡回扫视法, 最大限度地和观众进行眼神交流, 关注其心理感受。其次用手势和激光笔来配合讲解内容, 起到提示性和指示性的作用, 还要学会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 科学、准确、适度地运用讲解手势。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创新: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 给自然博物馆的开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不只满足于看看展览、听听讲解。要参与、要娱乐, 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尤其是青少年, 活泼好动, 接受力强, 更是博物馆对外开放不可忽视的群体。为了适应人们的这些需求心理。要提供一些可参与互动, 又寓教于乐的项目。譬如:触摸屏、手工制作、模拟考古等。为了让讲解更生动有趣, 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 通过提前制作一些3D网像, 或者一系列的动画, 把展示标本的年代、背景与自然的关系展示出来, 通过直观的画面.可以让观众感到更生动。再配合讲解员的生动的解说.能够表达展示标本的内涵与意义.更好地实现宣传教育的效果。
总之,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普及场所对社会开放, 讲解工作的主要目的十分明确, 即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一个好的讲解员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完善, 逐步提高讲解水平。在讲解工作的创新过程中, 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讲解员脱颖而出。
摘要: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 面临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讲解工作, 讲解工作不仅是博物馆对外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 它还是联系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新的自然博物馆讲解工作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真正的做好讲解工作,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努力。
关键词: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讲解工作创新,讲解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渝芳李小英,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要培养专业型讲解员.科学咨询.2012, 4.总第278期7-8
[2]葛琳关于自然博物馆展示定位的思考文博论坛211—212
[3]张万利浅谈博物馆讲解工作文博论坛211—212
[4]屠盈盈略析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发展与创新青春岁月2011年 (8) :326
[5]董庆鹏浅析博物馆讲解工作创新的必要性神州 (下旬刊) 2011年 (1) :1
[6]侯江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现状与趋势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 (4) :2553—2556
[7]薛琴娜赵轩浅谈博物馆讲解工作网络报道.在线教育2011年 (11) :89;91
新馆的创新 篇2
1 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的历史
1.1 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的公共博物馆
中国西部科学院, 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1930年在中国西部创建的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等。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的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1930年, 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在四川巴县北碚成立。中国西部科学院下设的博物馆是在峡区博物馆的基础上创办的。
1930年3月由北碚峡防局拨款筹建峡区博物馆, 利用火焰山东岳庙旧有殿宇略加改建而成。陈列各方征集物品, 分动物、植物、西藏风物、卫生、煤炭等陈列室对外展出。同年10月, 中国西部科学院成立后不久, 峡区博物馆由拨交科学院办理。
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成立以后, 设有4个陈列室, 1个动物园, 1个剥制部。陈列主要分为风俗、工业、矿产等几大类, 并饲养有生活动物。博物馆一开始就是一种馆园结合的模式。
博物馆在藏品收藏上颇下工夫。其主要来源, 一为野外采集, 二为社会捐赠。
大规模的采集在筹设博物馆之初就有几次。从1928年至1930年, 卢作孚派少年义勇队随同入川的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以及德国专家傅德利等中外科学家到川西等地进行自然科学调查采集, 带回大批动植物及风物标本。
社会捐赠每年都有。卢作孚在计划成立科学院之初, 早就有动机, 从各方募集捐款, 多方设法采集标本, 催促建筑博物馆。
征集标本的范围也不仅限于本地、本区域, 还扩大到境外。在中国西部科学院1933年将来的工作计划中, 拟征集全川煤矿, 设一煤层标本陈列室, 并收集各处社会自然各种标本分别开室陈列;拟花费一万元购置世界各国动、植、矿物标本。
博物馆注重专家学者办馆, 将“敦聘博物馆学专家”列入工作计划大纲。博物馆主任黄子裳修业巴黎大学。
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的公共博物馆, 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 力求“造成功一种社会的环境, 以促使人们的行动发生变化” (卢作孚) 。的确如此, 在上个世纪20年代, 北碚以及中国西部封闭落后, 经济欠发达、文化未建设、科学不普及, 博物馆的建立, 开创了以科学启民智、用知识促发展的新局面。
1.2 中国西部博物馆
中国西部博物馆创建于1943年, 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其科学性在多方面得以体现。
科学的宗旨:在筹备委员会时期命名为“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 后更名为“北碚科学博物馆”, 最后定名“中国西部博物馆”。其宗旨一直未变, 推广科学教育, 提倡专门科学研究。
科学的内容:陈列分工矿、农林、生物、地质、医药卫生及地理 (原称气象地理) 六馆, 涵盖科学的许多方面。
科学的人才:在其筹建和设计过程中, 有一大批抗战内迁重庆北碚的科研机构和国内顶级科学家倾力协助, 其规模与起点堪称国内一流。博物馆所从事的是面向大众的科普活动, 精英从事科普, 既可保证科普质量又能产生巨大影响, 极有利于科普事业的高端发展。
科学的精神:其创建“鉴于科学教育之亟待普及, 学术研究尤待发扬”, 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把宣传科学、提倡科学作为基本任务,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艰苦创立、顽强发展。
2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创新
纵观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历史, 科学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新时期的重庆自然博物馆, 应传承历史、创新未来。
目前, 重庆自然博物馆正面临新馆建设的重要时期, 应在运行、管理、服务、办展、科普活动等各方面提高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科学构架、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
2.1 组织形式上创新
从组织形式上创新, 建立专家主导的科学决策领导机制。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 科学决策强调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决策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遵循科学规律, 尊重专家意见, 凡遇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 请专家提方案、拿意见, 充分进行科学论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专家主导的领导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专家咨询制, 汇集各学科专家, 把握政策方向、业界发展动态, 提供领导决策信息的专业化、科学化, 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 对主要业务进行指导, 提高决策质量, 实现正确规范的决策, 促使本馆业务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 对于陈列大纲, 由专家进行编制、并提出建议, 编制工作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即: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关系、展陈标本与展陈内容的关系、文本的逻辑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展陈理念与现实操作的关系。注重把知识文本转化为展陈语言, 在大纲编写时突出重点、特点、亮点, 突出公众感兴趣、易接受的内容, 突出地域特色和生物多样性, 突出标本和通过辅助陈列手段表现的标本。
2.2 工作方法上创新
在陈列大纲的编制上, 可考虑采用委托制, 委托设计方案, 委托既可在本馆、也可在馆外进行。在前期准备阶段, 为充分论证, 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而一旦达成共识, 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决策下来。
在陈列实施阶段, 应充分介入基建工作的相关环节, 施工方、业主方建立交流机制, 相互沟通、充分理解、及时调整、共同建设, 以达到建筑与陈列的契合。
2.3 展陈观念上创新
“以人为本”, 适应观众需求。其一是对展览本身的需求, 展览内容上要丰富、具有知识性、要时常更新, 形式上要活泼、富于表现力、经常变换。其二是对展览外的需求。博物馆除了展示功能以外, 还应注重配套设施的服务。在主要展览区域外, 可以设置培训、娱乐、餐饮、休息的区域。
在培训区, 应把向少年儿童传播科普知识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 开办少儿科普培训班, 组织小学员撰写科普文章, 进行演讲比赛等, 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休闲性于一体。
在餐饮区, 要创办有博物馆文化、尤其是有自然馆文化的特色餐饮。主要是在餐馆的陈设布置上, 比如把岩矿奇石、把奇花异草、把小桥流水等陈设在厅堂的周围, 形成视觉和味觉上的文化大餐。
2.4 展陈主题上创新
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不仅关注自然发展史, 还要关注现代科学最新成果, 不仅关注生态系统, 还要关注环境污染。
新馆陈列, 室内展项上确定的几个主题包括:序厅——人与自然奏鸣曲、地球奥秘 (地球厅) 、生命激流 (进化厅) 、恐龙世界 (恐龙厅) 、生物万象 (生物厅) 、生态家园 (环境厅) 、西部富源 (西部厅) 、山水重庆 (重庆厅) , 共8个部分, 7大板块。
室外展项, 作为新馆项目的特色之一, 鼓励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 巧妙构思, 营建多种可以观赏、学习、体验的自然空间。拟设①动物观察区, 在露天或建筑物的天井部分, 设置一系列网罩, 分别养殖蝴蝶和鸟等, 构成“蝴蝶谷”、“鸟语林”等项目。②植物观察区, 设置专门区域, 专家辅导, 公众参与, 种植、认种濒危植物、珍稀植物或重庆地区的主要观赏植物。③恐龙生态园, 配植裸子植物, 陈设仿生机器恐龙和恐龙复原雕塑, 模拟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 再现“失落的世界”。④名人雕像园, 设立卢作孚以及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历史相联系的著名科学家雕塑, 缅怀先辈功绩, 突出项目文化特色。⑤儿童乐园, 设置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益智强体游戏项目, 让儿童在乐园中体验、学习、发现自然。
2.4 展陈形式上创新
展陈形式上要大胆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直观性、可视性和互动性。打破传统展示以静态陈列为主的被动局面, 以标本为中心, 进行博物馆与观众的展示与欣赏、传授与学习、观看与动手的互动、参与、体验型展陈方式, 改变单一标本和展板的简单陈列, 采用高科技的融声、光、电为一体的场景, 烘托展览气氛, 造成互动场面, 形成形式上的创新。
3 结束语
新馆的建设正在紧张推进中, 新馆陈列, 更多地关注环境状况、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 因地制宜地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架起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庆自然博物馆通过建立创新机制, 进行项目引领, 促进我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 形成互相依存,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重庆自然博物馆必将在继承科学的传统中、通过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结出科学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M].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 1933:15.
[2]中国西部科学院附设公共博物馆五年工作计划大纲[J].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1935, 1 (2) :20-25.
新馆的创新 篇3
1院落关系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由于受到文化性格及封建宗法等多方面的影响, 基本呈现出一种内向的布局模式,其中最普遍的类型便是合院式的建筑格局。院中所有建筑均背倚高墙而面向内院,主要建筑一般向南院开敞,并通过槅扇与室内空间相互渗透,人们的日常活动也都围绕着庭院进行,不同的院落之间往往有着等级和功能的区别,故而我们通常以一进为单位来描述围绕着庭院的一组建筑空间。即便是在园林之中,基本也保留着主要厅堂位于园北或庭院尽端这样“一进”的痕迹。苏博新馆中有两个主要的庭院,一是入口和主厅之间的旱庭,另一个是主厅以北的水庭。这两个庭院通过面积的大小、景观的疏密进一步区分了主次。我们知道,在著名的网师园中也有大小两个庭院,它们一个以地衬水、一个以水衬地,反映出“有无相生”的道家哲学,贝老此处的设计无疑是借鉴了古典园林的精彩之处, 但有些地方存在微妙的差别。
首先,从总体结构上可以看出,高耸的主厅位于两个庭院之间,它的正门直面入口,北面的落地玻璃透过水庭可见北墙上起伏错落的假山,而水庭北面并无建筑,“进”的感觉在这里有所弱化;同时,在两个庭院的前后陪衬下,形成了一道以入口—前庭—大厅—水庭为主的轴线,它基本贯穿在博物馆的主要展览空间中(图1)。传统的园林空间往往把主园同建筑轴线错开,在形式对比中求得统一(如网师园、怡园等)。苏博新馆这种同时贯穿建筑与主庭院的轴线模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罕见的,无形中构成了一种以主厅建筑为核心,庭院陪衬建筑的构图倾向,加以轴线上显著的对称关系,难免使人想起西方古典主义的花园别墅式空间。尽管贝老已经设法打破这种轴线感,将多数展厅放在主厅西面,削弱了平面格局的均衡;又在入口庭院里不对称地栽种了两株树,但结果与庭院核心式的传统园林格局依然有所差异。更进一步地讲,其构图与其被看作传统园林空间的现代体现,毋宁说是中西空间设计手法结合的产物。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空间序列
钱溪梅《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在我国传统园林中, 往往用收放的空间序列来造成人心理上的反差。如留园,它的入口空间格外曲折,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加强了人走到园内时豁然开朗的感受。又如网师园,需先经过入口处一组建筑形成的空间序列,经由廊道转折后才能入园。上面已经说到,苏博新馆将两座庭院与主厅放在了一条轴线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展示出园林空间收放有致的性格将大为不易。贝聿铭先生毕竟做得相当出色,当游人进入主厅后,基本只能透过北面的玻璃看到水庭。主厅两边廊道的墙面上窗洞很少, 封闭的长廊与通透的主厅形成了空间特征上的对比,在经过了廊道、展厅等封闭性相对强烈的空间后,才再次豁然开朗地进入主庭院,保持了传统园林的空间序列(图2)。 但辩证地看,这样一来建筑也难免会牺牲另一些重要的东西,譬如,主厅两侧的长廊本来位于水庭南侧,应当享有充分的观水、亲水空间,但若如此做将使游人在刚进入博物馆时就对主庭院一目了然,为了藏与露的空间节奏,贝老放弃了有利的观水环境,在很长的一段距离内,长廊几乎只通过顶面采光, 而顶面的变化也正是为了打破单一形式可能带来的枯燥。
另一方面,从布局上看,这条垂直于入口轴线的长廊在横向形成了另一条非常突出的建筑轴线。或许是贝老为冲淡过于明显的入口轴线而设计,位于廊东端的是一个十分精彩的为建筑所环绕的小庭院,西端是以楼梯为主要元素的中庭(图3)。当人站在轴线的一端,可以穿过主厅一直望到另一端。 而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即使是处于一条轴线上的空间,也常常通过设置建筑元素来灵活地隔断,台阶、槅扇、屏风等都为序列增添着变化。苏博里的这条轴线十分通畅,顶棚的落差相对有限;而作为西端节点的中庭, 基本是以其中央对称的多跑楼梯为构图主体,通过轴线的强调,无论是楼梯还是上下交流空间都显得分外肃穆,与传统园林建筑颇异其趣。在中国园林中,上下层的转换往往是通过灵活自然的交接来完成,不对称的楼梯往往能收到步移景异的效果;相比之下, 以对称的大楼梯为轴线终端的设计手法更多地见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府邸建筑中。因此,苏博这种廊道空间序列的营造仍然体现出中西方空间性格交融结合的倾向。
3空间层次
陈从周先生曾说:“园林与建筑之空间, 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说园(四)》) 如前所述,为了“隔则深”,为了空间序列的收与放、藏与露,苏博的直线长廊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封闭的环境特征。从更大的角度上讲,我国传统的审美通常以浑然天成为最高境界。老子曾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 不贵刻意,讲求蕴必然于偶然之中是传统美学的重要理念,所以在园林建筑中,建筑的屋脊线方向常常不断改变,这点也反映在苏博之中;空间之间的渗透也每每以偶然的方式出现,以交错的空间分隔来形成空间的穿插,苏博中也有极好的示例(图4)。但作为主庭院的水庭,苏博在空间层次上的创作特征却并非与传统园林若合一契。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有词曰“绿杨影里, 海棠亭畔,红杏梢头”(《眼儿媚》),从意境上突出了空间近、中、远的三个层次。 在紧邻苏博的拙政园中,也有多层空间交流的精彩实例。小飞虹以廊桥的分隔形式创造了两侧空间的相互渗透,使松风亭和香洲之间短短的距离内有了丰富的层次变化。在苏博的主庭院里,东西两岸的空间通过斜向长桥连接,桥南侧的多边形钢构凉亭与石台起到了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但建筑南北方向的观景序列不及东西方向丰富,整个水庭的路线除自东岸经桥至西岸以外就是相反而行,南侧不仅无路可寻,除主厅落地玻璃外也少有窗洞,并未从更多角度运用亲水手法, 北侧则是可观而不可玩的片石假山。传统园林中反映道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十六章)思想的环形游赏路线,在此被简化为单调的线形。笔直的长桥结合无坐靠的小露台,使其在构图上的意义大于令游人中途驻留的意义。另外,传统园林特别重视理水,意在使水看起来有源而无尽,故水岸多直曲相间,角落则以小桥遮掩,以示未穷之意,同时小桥的分隔使水面有主次可循; 而苏博的水岸较为方直,长桥相对低矮。两相对比,苏博在南北方向上以满足正厅向片石假山的观景要求为主,旨在传达一种接近日本枯山水庭院的观照式空间表达,而并非在空间分割上纯粹追求类似中国传统园林的丰富层次。
另一方面,长廊的尽端处理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亮点之一,为延伸视线,增加层次,古人会在长廊尽端创造“哑巴院”, 用一个极小的露天空间置放植物与湖石,使建筑室内外空间交融,同时又形成了对景关系。但在苏博中,我们常看到的是长廊转折处不作处理,以维持墙面简洁的限定感,这更多表现出一种现代建筑的空间性格(图5)。
4建筑形式
苏博的建筑形式基本采用几何造型来抽象传统元素,并利用灰黑色线脚暗示了传统建筑的性格,可谓别具匠心,但这种特征未必只是单纯地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抽象出来的。
古人这样描绘中国建筑的性格:“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小雅·斯干》),意思是像鸟一样展翅欲翔,表现的是一种意图摆脱重力,向上飞举的轻盈特质,这种特质在江南园林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而在贝老的苏博里,起到制高作用的三座亭式建筑,均采用向上逐渐收分的几何体量,下部非常敦实。这实际上是贝老驾轻就熟的造型手段,它与西方自古以来以实体限定空间的办法十分相似,并且已在新伊斯兰艺术馆等的设计中得以体现。此造型手段适应性强, 可变化运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中。
另外,我们看到建筑表面上有众多广受赞誉的线脚,这些线脚形式简洁,又较好地提取了传统建筑的意象。其实在传统建筑中, 线状元素(如梁、柱等)或本来为结构而设, 或如屋瓦等,是有其实际功用的;也就是说, 我国传统建筑是具有结构理性主义特征的, 尤其反映在普通民居中,很少存在令结构逻辑模糊不清的建筑构件。但苏博建筑外墙上的部分线脚并非意在反映其受力逻辑,而是视觉构图上的装饰需求胜过了纯功能性的表现,似乎应被看作是更多地汲取西方建筑中壁柱、线脚等墙面装饰做法来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意象的设计思路,也是贝老思想上兼容并蓄的一种反映。
5结语
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贝聿铭晚年的力作,在继承传统空间类型上有很多成功之处,而在一些处理手法上,表现出西方建筑、 现代建筑空间特征的深刻影响。因而,与其单纯地说苏博新馆是中国传统空间的现代诠释,不如说这是一座带有乡土色彩的现代建筑,一个在文化交融背景下“折衷”的博物馆。 总体来说,苏博新馆仍然是中国现代建筑一次重要的尝试,我们应当结合更广泛的建筑文化背景,批判地肯定并学习它的创作经验。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摘要:通过对比的方法,对贝聿铭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院落关系、空间序列、空间层次和建筑形式上的特点展开分析,揭示了该馆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空间类型的取与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及空间特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创作思路。
波兰航空博物馆新馆 篇4
航空博物館新館的競標于2005年展開,這是自波蘭加入歐盟之後首次建築師的設計競賽,最終來自德國的建築師中標。
航展公園
在室外,沿着從前的滑行跑道,各式飛機并排展示,逼真程度讓參觀者會忘記這衹是一次展覽。機場旁的8座老建築和機庫内展出着從前的珍貴物件,每個建築根據不同的航空史階段分主題布展。借助大型混凝土板,展覽延伸至室外,并爲其他户外展示提供了空間。
這座占地6hm2的規劃方案由德國柏林ST raum a事務所完成。設計在原有街路的基礎上,通過增添新路的方式將新老建築連接起來,爲們提供了一條充分了解航空發展史的參觀路綫。連接各建築的步道貫穿公園,使參觀者有時間體味參觀感受。
博物館新館
航空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融會飛天的夢想、場所的精神以及機場的結構,塑造了一座極富表現力和象徵性的建築。
舊機庫爲新建築限定了占地60m×60m、限高12m的模塊尺寸。通過對模塊進行切割、折叠等處理,一座造型仿若紙飛機的建築的三翼雖爲混凝土結構,形態却如風車葉片般輕盈,規模及朝嚮不同,功能也各异。
新館3層的使用面積共4 500m2,彼此連通的空間爲參觀者提供了良好的導嚮性。參觀者進入建築内,可以選擇進入設有大型3D影院的航空教育區,或者直接進入飛機展區。建築各翼朝嚮各個方面設有開口,立面玻璃的使用使空間更爲通透,由此建立了展廳與周邊景觀的視覺聯系,并使人們在建築内可一覽停機坪及户外展出的飛機。新館北冀内的飛機看起來并非完全隔離在室内,而仿佛停于機房内隨時進入跑道起飛的感覺。
建築二層配有可容納150人的會議室、圖書館、多媒體展區以及附設酒吧的餐廳。行政辦公室位于建築三層,可盡覽航展公園内的展區景觀,或穿過圓窗俯瞰老機場風貌。
新館絶非一座普通的房屋,而是一尊細節周到、功能卓越、極富表現力的建築雕塑。
節能理念—基于簡約與降耗的可持續設計
不同温區的劃分、自然通風的設計以及自然光的大量運用能够從根本上减低建築的能耗,天然材料、耐久材料的使用不但環保而且節約後期維護成本。節約能耗的設計理念在基于自然通風的新館三翼得到充分體現。僅影院和禮堂需要借助一部熱交换機通過地下進行管道送風、排風,以實現室内温度冬暖夏凉。
建築三翼根據不同功能實行分區控温:辦公區20℃,航空教育區18℃,主展區15℃。與統一控温于20℃相比,這種方式爲這座高10m、建築容積達10 250m�的新館節約了40%的能耗。同時,混凝土墻體較强的熱存儲能力以及自然通風設計確保新館在夏季的夜晚氣温凉爽。朝北并配有200m2的巨門,使主展區能够在夏季始終保持自然通風,無需使用空調設備。
除了通過立面和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外,整座建築還使用了一套高效節能的照明系統,其中包括光控整流器以及裝有運動傳感器的節能燈組。奥雅納(Arup International)的克拉科夫分公司承擔了項目的機電設計及結構設計等任務。
The Muzeum Lotnictwa is one of the largest museums of aviation in the world.It is located in historically preserved buildings and hangars of the former historic airfield of Rakowice-Cyzyny in Cracow,the first airfield on polish terrain,build in 1912 for the air fleet no.7 of the Austrian-Hungarian Empire.
In 2005 a competition was launched for the new main building-the first pan-European competition for architects,after the accession of Poland to the EU,to be won and realised by a German architect.
Aviation Park
Air planes are presente d si d e by si d e on th e outside along the former taxiway up to the runway.The authenticity nearly makes one forget that those are'just'exhibits.Beside the airfield are eight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hangars in which the exhibition of precious objects takes place.Episodes and themes of aviation are summed up in each building.Their exhibition is expanded to the outside with big concrete patches,giving space for additional openair presentatio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 from ST raum a,Berlin,planned this six hectares large aviation exhibition park.The design connects the new buildings with the existing buildings through the completion of old alley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park paths.A tour through the history of aviation is developed.The path between houses through the park gives the visitors time to process the accumulated impressions and then resume to take in new ones.
New Buiding of the Museum
The idea of flying,the spirit of the place,the structure of the historic airfield–the new building for the Museum of Aviation takes up these references intellectually and synthesises them into an expressive and emblematic structure.
The old hangars set the modular scale for the footprint(60x60m)and the height(12m)for the new building.Developed from this modular scale-cut out and folded,as if made like a paper airplane,a large structure has arisen–triangular wings made of concrete and yet as light as a wind-vane or propeller.Siz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wings got developed out of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s.
4 5 0 0 s q m u s a b l e a r e a o n t h r e e f l o o r s i s f o r disposition now.Intertwining spaces provide good orientation for the visitor.
Entering th e b ui l d ing one has th e choi ce to go into the education wing with a voluminous 3D-cinema or directly into the exhibition area with the planes.The wings are generously glazed,opening in all directions.The exhibition thus links visually with the landscape around it and offers a view to the apron and the planes on display outdoors.The a i r p l a n e s i n th e Nor th w i n g s e e m b y no m e a ns enclosed,but rather having been placed in shelter,ready to roll out onto the runway at any time.
The first floor is occupied with the conference room seating 150 people,a bibliotheca,a multimedia section and a restaurant with bar over viewing the exhibition.The offices for administration are in the second floor offering views towards the park,into the exhibition or through bull’s eye windows onto the former airfield.
The new museum for aviation appears not as a"house"-it yields a subtle functionally expressive architectural sculpture.
Energy Concept:Sustainability through Simplicity and Reduction
Different temperature zones,natural ventil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daylight minimize the need of energy at its source-the use of natural and well patinating and ageing materials reduces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future maintenance costs.The concept is based on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ll three wings.Only the cinema and the auditorium will get supply air and exhaust air by means of a heat exchanger with air supply from an earth channel.This allows for warm supply air in winter and cool air in summer.The wings are heated differently,depending on their use:20°C the offices,18°C the Education Wing and 15°C the Main Exhibition Wing.Compared to an all-around 20°C room temperature,40%of the energy is conserved for heating these10 m in high and up to 10,250m³volumns.The big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concrete walls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provide cooling during the night in the summer.Directed to the north and with a 200m²big door,the exhibition is always throughout naturally ventilated during the summer and of no need for air conditioning.
Besides the generous use of daylight through the fa ca d e and big sk ylights,an energy-e f ficient light system is realized throughout the building.This includes light directing commutator sections and the use of energy saving lamps in combination with motion detectors.Arup International in Cracow planned the M&E and as well the structural services for the project.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波兰航空博物馆新馆
建设地点:Jana Pawla II 39,30-969 Krakow,Poland
业 主:Muzeum Lotnictwa Polskiego
投资商:Urzad Marszalkowski Wojewodztwa Malopolskiego
设计单位:Pysall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负责:Pysall.Ruge Architekten withBartlomiej Kisielewski
设计团队:Justus Pysall,Peter Ruge,BartlomiejKisielewski,Katarzyna Ratajczak,Mateusz Rataj,Alicja Kepka-Guerrero
结构设计:Arup International,Krakow
电气设备:Arup International,Krakow
景观设计:ST raum a,Berlin
建筑面积:4 500m2
建设周期:2008年3月~2010年9月
摄影:Jakub Pierzchala Marcin Przybylko
新馆的创新 篇5
一、对文化理念的解析
要想实现这一文化功能定位, 首先要明晰什么是文化, 如何体现它。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据统计, 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梁漱溟说, 文化主要是个动词, 归根结底也就是“人的生活样式”。李德顺教授也指出,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化”和“化人”。所谓“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 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利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 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在英语等外文中, “文化” (culture) 一词的原始含义是“耕作”。后来用来指称人工的、技艺的活动及其成果, 还扩展及风俗习惯、文明制度等。皮尔森教授在《文化战略》一书中也对“文化”一词作出了精辟的解释, 他认为, “文化”这个词不再是一个名词, 而应被解释成为一个具有历史功能的动词。简而言之, 文化是人文进化或人文教化的意思。可以看出, 中西方对文化的定义都蕴含着共同的基本意思。简而言之, 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馆的“图文信息文化中心”定位, 就是期望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装饰与布局能够起到“人化”的作用。
二、新馆建设与规划中的文化体现
1. 新馆的建筑风格与徐州地域文化相融合。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在为世界建筑大会起草的《北京宪章》中曾经提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它存留于建筑间, 融会在生活里, 是建筑的灵魂。徐州地属“两汉文化”,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 好议论, 地重, 难动摇, 怯于众斗, 勇于持刺, 故乡人者, 大国之风也”。对此, 我们邀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崔恺院士对新图书馆进行设计。图书馆的建筑在整体上看上去像一本本书叠砌而成, 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其中, 又蕴含着丰富的两汉文化元素。更为主要的是图书馆整体由清水混凝土浇筑而成, 既体现了徐州地域两汉文化之厚重、庄严, 又为建筑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模板。
2. 新馆的建设彰显“低碳”之文化理念。
随着世界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 “低碳生活”、“低碳文化”等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并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新馆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凸显低碳文化理念:首先, 在建筑设计和建筑选材上严格依据各类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 如《建筑外保温工程技术规范》JGJ144-2004、《建筑外窗气密性透射性能分级及检测办法》GB7101、《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等。其次, 在建筑照明上尽量采用自然光和节能型灯具;在通风上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尽量避免和少用中央空调。在中庭设有可开启扇, 夏季打开可使室内空气形成自然对流, 将热空气排出室外;在阅览区大空间设计了天井, 使得局部大空间大进深的采光和通风得到改善。再次, 屋顶绿化。在夏季, 屋顶绿化能够有效降低图书馆的室内温度;在冬季, 土壤作为良好的隔热层能够减少图书馆室内的热量损耗。此外, 图书馆局部还采用新型太阳能光电板, 节能环保。
3. 新馆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体现“自由”之文化理念。
技术本质上是意志体现的工具。当前,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兴起, “自由、平等”等文化理念已经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所谓自由就是不由于外力, 即由于自己。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 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的权利。以往, 图书馆的服务以分室管理为基础, 这种流通方式对读者的约束很多, 如不得带包, 各室的文献资料不能随意流转等。其结果就是读者的“非中介化”需求和对自由的追求得不到满足, 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
对此, 新馆将实践“大流通”服务模式。所谓图书馆大流通是指以整个图书馆为一个大开间、大开架为布局前提, 以全方位实现“藏、借、阅、检、参、研”等一体化服务为目标的新兴工作模式, 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所有馆藏文献均安装了可冲消复合磁条或RFID电子标签; (2) 整座图书馆建筑只在总出进口设有门禁系统; (3) 读者在总出进口处刷校园一卡通后出入馆, 他 (或她) 可以携带自己的图书和已经办理过借阅手续的馆藏图书自由进出图书馆, 不再需要存寄包; (4) 馆内完全开放, 读者可以自由取阅任意书刊到馆内任意地方阅读学习。新馆建筑智能系统是实现图书馆大流通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由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 、通信自动化系统 (CAS) 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OAS) 所组成, 还包括自助借还系统、自助打印复印系统等。
4. 新馆的共享空间装饰展现人文之文化理念。
新馆建筑共有五层, 其中地下一层为公共场所, 主要由展览厅、报告厅、咖啡厅、书店、密集书库等构成。2012年1月, 我院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展览厅的设计方案, 评选结果也已揭晓。建成后的图书馆展览厅将按照我院学科类型或工程类型, 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展现相关科普知识, 同时反映学院发展的历史过程、校友文化和各重要阶段的特点, 成为学校科普场所, 融展示与教育、收藏与研究、文化与休闲、科学与艺术于一体, 具有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我们还将深入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以宣传和展示徐州地域文化为主线, 积极寻求与书画协会、收藏家协会、群艺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展示活动为我院师生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此外, 受到辽宁图书馆自行设计《汉字发展史》和《中国书籍发展史》展示的启发, 在主要的共享空间区域, 除以名人名言、科学家画像等因地制宜地装点外, 还规划以类似于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文字、书籍的发展历程, 从而让来馆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知识的传承和积累。以上对新馆共享空间的设计和规划, 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能够对来馆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达到人文教化的目的。
5. 新馆内部的基本布局凸显“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新馆建筑面积共28000平方米, 在馆内布局上, 始终遵循“读者第一”的基本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文献资源布局上。以学科专业和读者分布情况为主要依据, 以“突出专业特色, 保障重点, 多层次布局, 统一管理”为基本思路, 实现合理配置;在具体的学科文献资源或文献类型的分布上, 应尽量方便读者, 充分考虑读者对资源的利用率高低、纸质文献的出版特点, 在楼层等空间上合理分布各类型资源。第二, 在阅览桌椅选择和空间布局上。首先, 在选择新馆阅览桌椅时, 不仅要严格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还要依据工效学基本准则, 以体感舒适程度为主要指标, 并以任务模拟的测量方法来保证较长时间的持续阅读和学习不易产生局部疲劳或颈项僵直;其次, 馆内的空间布局还考虑到读者的“个人空间”。所谓个人空间是指以个体为中心的不容他人侵犯的有形或无形界限的空间。无形界限的个人空间称为个人心理空间, 有形界限的个人空间称为个人领域。图书馆属于公共场所, 读者周围的人大部分都是陌生人, 不相识的人之间按心理尺寸所要求的不受侵犯的距离约120厘米—350厘米。因而新馆内部的空间布局可以照此布置。
读者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图书馆环境的共生。图书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只是服务水平提高的硬环境。我们还需要加强和优化图书馆服务的软环境, 图书馆员要了解读者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环境信息的方式, 也要明白情绪加工先于信息加工, 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也有利于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自由、舒适、高效”等文化理念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是图书馆员的追求, 也是优化图书馆服务软环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林.关于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的另类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 2009 (4) .
[2]曹桂芳.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刊, 2011 (1) .
图书馆新馆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6
一、多方调研, 吸取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
新建设的图书馆采用的是国际流行的大开间设计, 与我们以往的图书馆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为了把新图书馆建设成一个与国际接轨, 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设计初期我们进行了充分考察调研, 走访其他高校, 借鉴其他高等院校图书馆成熟的技术与先进的经验, 明确自身需求, 取长补短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 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积极开展各种馆际协作, 为加强、促进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好基础。在调研期间, 我们在馆内领导的带领下, 参观, 学习了重庆市内的所有重点本科高校, 参观学习比我们学院层次更高的本科院校, 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 在布置设计上的一些色彩搭配和文化氛围的营造, 还有人才方面的优化组合, 为我们布置和建设新图书馆沉淀了一些理念和思维的开启。
二、精确定位, 划分区域
1. 新图书馆的设计。
新图书馆的设计采用的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流行的大开放、大开间的数模模式, 是经过多方调研并参照国外图书馆的先进设计和实用性, 大胆更新理念设计出的图书馆。每层楼光线充足, 宽敞通透, 更大程度的节约了劳动成本。因为图书馆功能的特殊性, 开馆时间较长, 如果是按照传统观念的小开间设计, 必定是阅览室众多, 也必然会增加人员的投入, 由此而来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随着时代的进步, 观念的更新, 图书馆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再是单一的藏书、借书。一种新的理念模式由此而生。现代图书馆打造的是借、藏、阅一体化的理念, 就是要取消了单一的书库模式, 不再是闭苦借阅, 而是实行全开架借阅, 让读者能更轻松自由的在书库查找需要的文献。
2. 新图书馆的定位。
新图书馆共有7层楼, 总共有3000多平方。其中一楼到六楼为图书馆, 七楼为信息中心, 一楼到六楼就是我们布置的重点。经过多方调研, 我们首先明确定位, 要把学生尽量吸引在低楼层, 通过低楼层的人气带活高楼层, 让其有一个由活跃到安静的逐渐过渡的阶段, 利用好图书馆的每一层空间, 从而让整个图书馆发挥更大的实用性和使用性。
3. 根据定位划分区域。
(1) 一楼为读者服务大厅, 设置门进系统。学院统一使用一卡通, 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 进口通过刷一卡通进入。因为大厅宽敞通透, 一楼还设计了休闲咖啡厅, 咖啡厅设置在期刊阅览区, 让读者在休闲中学习, 在学习中放松。在一楼大厅设置期刊阅览区, 也是了为让大厅积聚有较高人气, 为休闲阅读的读者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阅读区域, 把休闲阅读的读者划分在低楼层和阅读专业知识的读者有一个区域的划分。 (2) 二楼设置了电子阅览室和教师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进出读者较多, 符合我们把读者吸引在低楼层的理念。由于进出人员众多, 难免会有一些嘈杂, 为了不影响其他学习阅读的读者, 我们在二楼又为进出电子阅览室的读者单独开辟了一个门进出入口, 这种做法也是为了一切为了读者的理念来进行设计布置的。 (3) 三楼、四楼分别为社会科学书库和自然科学书库, 另在书库内设有阅览区, 符合我们的藏阅一体化的理念。 (4) 五楼设置了自习阅览区, 典藏阅览室, 特藏阅览室, 工具书库和图管会工作室。 (5) 六楼为过刊阅览室, 资料室, 会议室。因为六楼楼层较高, 学生流动性少, 阅览室来的读者也相对较少, 我们就把一些借阅性不大和不经常使用的会议室, 过刊和资料室放在六楼, 把他们安放在图书馆的高楼层, 这个也符合我们把人气吸引在低楼层的理念。
三、改革创新, 打破传统色彩
传统的图书馆, 颜色比较单一, 沉闷。以前的理念是给读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让读者专心学习。担心过多的色彩, 喧宾夺主会让读者分心。而现代化的图书馆在理念上, 大胆的突破了传统, 更新了观念, 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让读者读书学习的地方, 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一个在休闲中学习, 放松中学习的轻松, 舒适的环境。在定制阅览架时, 我们充分考虑到色彩的搭配, 传统的阅览书架颜色比较单一, 在定做新书架的时候, 我们打破传统, 大胆更新。定制了颜色鲜艳的桃红色书架, 以温馨为主题, 在阅览座椅上也下了功夫, 浅色的阅览桌, 搭配上蓝色舒适的软座椅, 鲜艳的色彩搭配, 让空旷的大厅一下活跃起来, 符合我们用色彩来装点图书馆, 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的理念。
四、图书馆的内部软装饰
1. 图书馆的内部软装饰是整个图书馆新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内部软装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他能让沉闷的图书馆鲜活起来, 丰富图书馆的色彩和内涵。图书馆的内部装饰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几张格言和几副字画挂在墙上的时代, 如今单一的装饰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在现代化的图书馆中, 我们应当重视把自然环境引入到室内装饰。所以, 在新图书馆的内部装饰上, 我们不仅延续了图书馆传统的文化氛围, 还开拓思路, 增加了大量的绿色植物摆放, 增添了图书馆的色彩和鲜活了生命力, 给读者营造一个绿色、文化、轻松的学习环境。
2. 传统的字画装饰。
我们延续了图书馆传统的装饰风格, 把图书馆浓厚的内涵和名家名言、格言格局、山水字画还有一些其他著名高等学府的图书馆图片墙融为一体, 体现了图书馆深层次的文化氛围。展现了图书馆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3. 自然健康的植物装饰。
图书馆作为一个进行全民终身教育的公共场所, 其室内植物装饰所富含的较高层次的美学意蕴和较高格调的艺术情趣是体现图书馆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一种重要方式。
4. 总体构造的完美效果。
新馆的创新 篇7
关键词:图书馆,设计优点,设计缺陷
作为挂牌不久的山西大同大学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学校图书馆新馆已于2008年10月15日正式对本校师生开放,开始服务广大读者,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图书情报、信息基地和学术交流的作用。新馆占地面积8 707 m2,总建筑面积37 083 m2,主体分五个区(命名为A,B,C,D,E五大区域),主楼7层,其余分别为2层,3层,5层,新馆有多个阅览室、5 000余个阅览座位和设施先进的学术报告厅等。该建筑呈双弧线形外廓,坐西向东,南北长约78 m,东西长约211 m,高度为23.95 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极富动态效果、充满现代气息,是山西省的一项重点工程。经历了两年多的新馆使用体验,作为该馆工作人员之一的笔者对这座新馆建筑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加深,再加上职业责任感的因素,引发了对这座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本文将着重对新馆建筑设计的特色优点和设计缺陷两个方面发表些粗浅议论。
1 新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特色及优点
1)作为新校区重要标志性之一的新图书馆建筑,它在选址及建筑造型设计的特殊性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a.在选址方面: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坐落在整个校区中心区的核心位置,处于新校区中轴线的西部,东面通过校园喷泉广场与艺术学院大楼遥相呼应;北面为又一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新校区主楼(办公教学综合大楼),图书馆新楼似乎为它的一只右臂;后面隔着一条道路与一个幽静典雅的园林景区相邻。总的来说,新馆选址基本符合既是高校三大支柱的重要部门又为新校区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的选址原则:位置适中,建在校园的教学区,远离生活区和运动场等喧嚣的场所,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等。b.作为新校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新馆建筑在视觉效果的设计表现上突出体现了其标志性:从远处看它就像一册直立的充分打开的书本,经过艺术化设计高低错落有序,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极富动态效果,充满现代气息;外墙色彩采用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宫墙红,充满着知识殿堂所特有的神秘魅力,再配以墨绿色的玻璃幕墙,加上图书馆周围的绿树花丛衬托,显得高雅、宁静和大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新校区中心区域主要建筑大都以灰白色为主,新图书馆独特的色彩与双弧线形外廓与周边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进一步突出其标志性,并与周边各个景观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2)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校发展的趋势,在体现“藏阅合一”的布局时,尽量扩大阅览区域,改变了以往“藏大于阅”的旧模式。阅览区域的加大,便于新图书馆进行大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超市式的藏书布局,给广大师生阅览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使每一位入馆读者都可以真正体会到遨游知识海洋的乐趣,新馆现共设5 000余个阅览座位,可接待读者日均近万人。
3)新馆在内部功能设计上采用了“图书馆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图书馆理念,网线端口遍及馆内各角落,共有网络端口750个,供读者使用的电脑500台,实现了图书馆局域网与INTERNET校园网的连接。
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统一、大开间”模式设计理念已成为图书馆设计的主流理念,许多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建筑都实现了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也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即将图书馆内部划分为不同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分别实现相对的“三统一”,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5)新馆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方面着实下了番功夫:a.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优美高雅的室外建筑环境。新馆背后是大区域的园林景区,为读者提供了宁静典雅的学习环境和休闲之地;前面是宽阔的新校区广场,广场上鲜花盛开,绿树环绕,特别称道的是在广场建有一个规模极大的音乐喷泉景观,伴随着优美欢快的音乐节奏,喷涌出形态各异强劲的水柱,寓意为“知识之泉常涌,知识创造着美好世界”。b.在室内建筑环境设计方面:走进新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气派的大厅,分为上下两层,位于大厅中央的设计独特的半旋转式楼梯将两层相连,使读者感到清新爽朗。为适应休闲社会的到来,宽敞的大厅可设置一些休闲区域,可摆放相应的休闲座椅,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放松紧张心情和开展自由讨论的空间,体现出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2 新馆建筑设计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1)新馆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模式,没有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流行的“大开间、无间隔”图书馆建筑设计方式,各层特别是阅览区域还是由多个阅览室组成(C区阅览区域每层有四个阅览室),数量多空间小,各层没有通透扩展的大平面阅览区域,不适合实现藏、阅、借一体化的新管理模式。再者就是我馆阅览室开放时间每天长达14 h,需三个班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如此数量的阅览室设置势必增加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造成人力资源上的浪费。
2)新馆设计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回音嘈杂声大:从新馆使用至今,上至校领导下到普通读者,反映最多的意见就是图书馆不安静,特别嘈杂,显得秩序很乱。尽管图书馆对此问题非常重视,并加大管理力度进行整顿,效果也不太明显,究其根源就是图书馆建筑内部没有使用任何吸音材料,没有采取任何消音措施,造成回声分贝大、传播距离远,在同一个阅览区的同一层,一个人在一端打手机,声音可传至52 m远的另一端,甚至到其他楼层。新馆每天要接待近万名读者,喧嚣声就可想而知了。
3)《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为了保证这些特殊读者的学习权利,图书馆在建设中应做到无障碍规范设计。大同大学新图书馆设计在这方面的做法上,尽管在大门楼梯两侧设有残疾人通道可进入图书馆,但只能通过货梯进入A区的所有楼层,却无法进入E区和C区三层以上楼层区域。再有就是运书通道不畅:处于A区的采编部如果想将加工好的图书运往C区和E区,只有二层有平行通道,到其他层就需要人工通过楼梯搬运,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效率低。
4)通风不畅。新馆窗户采用的是玻璃幕墙,打开时只能从下部外推,敞开不大的一条通风窗口,通风效果极差,每到夏季高温季节,在现阶段暂时未安装空调的情况下,阅览室如同蒸笼,读者挥汗发奋苦读,学习环境极其糟糕。
5)自然采光效果差。由于坐西朝东的新馆双弧线形外廓的独特外形,阅览室窗户朝向基本为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自然光线不好。再有就是绝大部分阅览室的窗户都是采用墨绿色的玻璃幕墙,外表华丽,但进入室内发现自然采光效果很差,大白天也常常需要灯光照明,造成能源上的浪费,与当今提倡的节能环保要求不符。
6)空间利用率低。在几大阅览区域没有采用大空间设计理念,依旧沿用传统房屋布局即中间为狭长的通道(约2 m),两边为间隔开的阅览室,狭长通道无形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公用面积,降低了空间利用率。还有狭长通道的自然采光很差,也需要长明灯提供光亮,长此以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7)新馆设计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方面尚有一些不足,未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为读者和工作人员考虑,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和问题,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如家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如全馆未设计一个开水间,造成了读者和工作人员饮水困难,人们意见很大,难免使得图书馆“一切为了读者”的努力无形打了折扣,这不能不说是新馆设计的一个不小的败笔。
8)新馆在设计论证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没有图书馆的使用者参与进来,也没有真正尊重和听取图书馆的意见,之前针对新馆现存的一些问题,图书馆曾经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可在具体实施中基本没有落实,因此到了新建筑竣工交付使用后,作为新馆的使用者,只能根据原有的设计和现存的结构布局来考虑如何使用,而不是之前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去设计,以至于出现的建筑设计不足之处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的被动局面,值得反思,也是今后其他图书馆在建新馆时需要借鉴和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家声,朱塞鸿.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2]崔爱军.图书馆新馆建设——以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158-160.
[3]梁玲芳.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3):36-37.
[4]宋丹辉.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3):83-86.
【新馆的创新】推荐阅读: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09-12
苏州博物馆新馆11-18
不敢“创新”的创新作文11-12
成本创新:“穷人”的创新解决方案12-07
贾镇中学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的创新05-18
创新的迷思10-14
工作的创新06-01
作文的创新06-08
创新的本质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