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人

2024-07-31

现实的人(通用4篇)

现实的人 篇1

摘要:马克思人学是人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学的重要范畴, 也是马克思人学的逻辑起点, 本文从马克思人学视阈中, 对“现实的人”进行理解, 主要从内涵和塑造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内涵理解上, “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及历史存在物;塑造因素理解上, 劳动实践是塑造“现实的人”的决定性因素, 体现了人的本质。

关键词:实践人学,如何存在,现实的人,劳动实践

一、如何存在:马克思实践人学范式的核心

人学, 顾名思义, 就是人的哲学。 “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①。 在人学研究中, 人之存在结构内在包含三个方面:存在内容、存在方式、如何存在②。 “存在内容”是指人作为人之为人的具体内容, 关注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是指人以何种途径存在, 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身份、地位等;“如何存在”是指“存在方式”的经验过程, 即人如何体现自身的特性、本质。 以人之存在结构中何者为核心是区分理论人学和实践人学的关键。 以“存在内容”为核心的是西方传统人学, 又称理论人学;以“如何存在”为核心的人学范式被称作实践人学。

理论人学认为, “存在内容”是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 决定了另外两种因素。 该人学以西方传统人学为代表, 普遍认为, 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本身以外的“实体”, 把自然实体如上帝、“至上理性”、“绝对精神”等看做人的本质, 将人的问题等同于自然的问题。 理论人学关注的仅仅是 “什么东西存在”等实体性、知识性的问题, 并未涉及人类存在本身。 总体而言, 理论人学是遵从知识性的理路, 是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性的人学。

马克思人学开启了实践人学的路径, 是人学范式的革命, 实现了从理论人学到实践人学的转变。 实践人学, 即以“如何存在”作为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 是“存在内容”、“存在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从概念本身出发, 必须指出的是, 实践人学中的“实践”并非传统用法的“实践”, 也不是具体形式, 而是应该理解为一种人学解释框架, 依靠这种理解框架理解人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③。 实践人学是在唯物史观的历史演进下逐渐形成的, 并认为, 存在内容应奠定在“如何存在”的基础上, 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强调人学的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内涵理解: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并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 诚然,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也有逻辑演进过程。“现实的人”并非马克思首次提出, 而是费尔巴哈最早提出及研究的。 费尔巴哈看来, “现实的人”是关于人的“类”的概念, 指的是感性的生物性的个人, 是肉体的感性的存在。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现实”, 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关系, 并且社会性体现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也是马克思人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 马克思的现实的以人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④。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规定性和内容。

首先, “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 具有自然属性。 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体, 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生物基础。 人具生命力, 是能动的现实的自然体。 马克思指出, 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作为自然存在物, 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 人来自于自然。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马克思提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 人依赖于自然。无论是人的生存、发展还是需要均离不开自然。 “我们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⑤。 无论人们生活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资源供给。 无独有偶, 恩格斯也提出,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等等;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基础⑥。 现实的人具有自然属性, 与自然息息相关, 这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立场, 也遵循了实践人学中的实践理解框架, 是马克思实践人学中现实的人的首要内涵理解维度。

其次, “现实的人”是社会存在物, 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生物基础, 是世界所有有生命存在物的共性, 而社会属性是“现实的人”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 马克思认为, “现实的人”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的人类个体, 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费尔巴哈并未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 而是把人降到与动物同等的地位, 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 因而, 他离开人的现实性研究现实的人, 把人仅看做自然存在物, 因而他只能观察到“现实的人”是“单个人的直观”, 并未深入研究现实的人背后的“感性活动”。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的“现实的人”组成的, 人类社会与“现实的人”不可分离。 然而, 现实的人的活动不是相互没有关联的纯粹的人的行为, 而是彼此结成一定社会关系既分工又合作共同进行的社会行为。 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⑦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 马克思指出, 现实的人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正是“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创造了历史。 在人类社会中, 人的本质体现在现实上事实中,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

再次, “现实的人”是实践存在物。 个人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充分体现了其内涵。 一方面, 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 人在实践中体现和创造了人的存在。 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 人的本质, 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实践中, 人得以存在, 并且在自然中直接或间接通过实践获取自身的所需要之物;在社会实践中, 现实的人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的主观认识, 使自身认识和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 实践中体现现实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 即是人区别于别的存在物的根本属性。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时,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⑧。 在社会实践中, 人也体现出“类存在物”的属性, 是体现自身存在的重要标志。

最后, “现实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物。 “现实的人”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 人类历史是个人实践活动演化的历史,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⑨。 现实的个人在创造世界历史的同时也提高着自身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并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 是历史性的存在。 另外, 历史的发展是无数现实的人实践的合力的结果。 人是作为“历史”的方式实现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的, 历史作为个人的合力出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人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从人类解放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三大形态, 以此相对应, 提出了“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个人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深刻阐述了现实的人的历史的发展演变进程。

三、决定性因素: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 是马克思实践人学革命的动力和源泉, 是人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实践人学中, 劳动实践是塑造“现实的人”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实践人学的首要的范畴, 是塑造“现实的人”的重要依据。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也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而动物的行为仅是本能行为。 人的劳动实践不仅具有意识, 而且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 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来支配自然界。 ”⑩从人与人的区别上看,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不同的实践体现出人的不同存在途径。 马克思认为, 不同的劳动实践塑造出不同的“现实的人”, 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塑造出具有全面性的自由的个人, 而异化劳动造成人不能全面发展。

劳动实践体现了“现实的人”的现实本质。 现实的人在劳动实践中反映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 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些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 另外, 现实的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通过劳动实践形成人的本质, 并在实践中是人的本质充分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 2005.

[2]陈曙光.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 2005.

[4]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2005.

[5]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6]刘同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类解放境界[M].人民出版社, 2013.

[7]叶汝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J].哲学研究, 2008 (2) .

[8]韩庆祥.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9]宋德勇.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刍议[J].汉江论坛, 2010 (11) .

[10]陈曙光.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体系之维[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2012.

现实的人 篇2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是类、群体、个体三种存在形态的统一的理论;并以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透视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和全球化、中国社会发展阶段、能力本位、自由、人权等当前学界的热点问题,旨在说明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 者:沈湘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100875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 “”(7) 分类号:B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   存在形态   类   群体   个体  

远离那些超级现实主义的人 篇3

她要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

中间,她谈到一个困惑。

这个困惑,是她的研究生同班同学、一个男生对她的告诫。

这个男生奉劝这个女生毕业之后,不要再回深圳,也别再回那家设计公司。

聊天记录里,这个男生劝人的理由真是振振有词啊:

你看你毕业都25岁了,回到深圳,在设计公司里,天天加班,圈子又窄,就是上天眷顧你,遇到一个好男生,你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你在深圳要从行业里混出来,至少要熬5年,5年后,你就30岁了,你保证你能混得好吗,能当上知名设计师吗,要是混不好,30岁的你,嫁给谁啊!

女生告诉我,这个男生的工作已经落定了:考上了公务员。

果然,这个男生的说话逻辑一脸的铁饭碗腔:

你回来就应该好好准备,考个公务员。你是学霸,考个公务员能难倒你吗?考上公务员,你的人生就不可能出差错,30岁嫁不了人的风险就不会出现!

聊天记录里,女生提到,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进步,6月毕业后回到公司后会加薪。这位即将上岗的公务员一脸不屑:

加个千儿八百的,在深圳有用吗,能买得起房吗?现实很残酷的……

生活中,和这位振振有词的男生一个德性的人,少吗?

"现实是很残酷的",这句话,大家耳熟吗?

你的性格太内向,所以你应该留在家里。你受欺负了受委屈了生病了,一个电话父母可以照顾你,七大姑八大姨可以帮你出主意,办什么事要找个熟人、关系、走个后门也容易。你要知道,你一个人去大城市奋斗,我们就帮不到你了,现实是很残酷的......

你文凭不高,才大专;你不是北大清华毕业,连“一本”都不是,你现实一点好不好,老老实实干着这份工作,别心比天高了,你竞争不过人家的。你现在贸然辞职,万一挑战失败,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了,到时候我看你怎么办。现实是很残酷的......

你和你老公出了问题,就不能再忍一忍?你现在离婚,有没有想过,你一个人怎么过,你一个人带着孩子怎么过?你要三思啊,现实是很残酷的......

然后,很多人被他们的“现实是很残酷的”打败。

所有的野心、闯劲、热情,立马降到零度。乖乖投降、缩在龟壳里、苟且、行尸走肉、混吃等死。

不能啊,兄弟们!

那些所谓的过来人,所谓的“先见之明”,永远把人当做一台机器,当成一辆汽车。

汽车一买回来,就开始计算:一年折旧费多少、磨损费多少,一年之后还值多少钱,两年之后又值多少钱。

为了值到这么多钱,他们希望你这台车永远只走一条路,因为这条路平坦、弯道少、车辆少、事故少。

他们不希望你开辟新的道路,尽管那条道路可能风景更好,遇到有趣的同行人更多。

他们喜欢把风险降低到零。

他们不是现实,而是超级现实。

他们不把人当人。

他们不允许人有个性,有梦想,有主观能动性。

你跟他们谈梦想,他们心里会说:梦想就是个屁!

他们才是个屁。

他们把稳定当成至高无上。

他们把眼前能看到的当成未来。

其实,这很可笑。

今天的稳定,明天随时崩塌,后台荡然无存。

今天能看到的,明天开始模糊,后天打满马赛克。

别忘了,今天是互联网时代。

社会加速度奔跑。

未来,稳定的公务员,很多岗位,可能将由同一个人取代。

谁?

机器人!

这些,懂吗?

借用文学流派的说法,我把这些人叫:超级现实主义。

做人要现实一点,没有错。

现实一点,是提醒我们树立目标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做事说话要接地气。

超级现实,则很可怕。

超级现实,抹杀人性。活生生把人埋葬在房子、票子、位子里。

远离!

必须远离!

远离那些看上去无比精明的、老成的、善于计算的“超级现实主义”。

现实的人 篇4

当里奇经过一天的寻找也没有任何结果时, 对未来困难生活的畏惧摧垮了他的理智和良知, 他的眼光瞧上了那一排自行车。将儿子叫回家, 趁着众人不注意去偷自行车。宽广的广场, 成排的自行车, 来往的行人, 阳光普照, 整个场景自然朴实, 是对生活的最大限度的还原。行人追逐里奇的场面, 摄影机跟随里奇运动, 一个跟拍的长镜头, 将里奇的偷车、逃跑、被抓都表现了出来, 不加剪辑,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真实感与现实感油然而生。阳光照射下来的影子打在人物脸上, 形成阴影, 表现出人物此时的沉重心情。而震撼悲怆的音乐声再次袭来, 人物的命运、罗马的现实不加任何粉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语调温和, 如同展现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样, 《偷自行车的人》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短短一天时间里, 随着里奇找车的过程, 影片呈现了众多“平民化”镜头, 生活中普通、易于见到的场景:二手车市上与各种自行车配件为伍的小贩, 在骤雨中骑车奔跑的群众, 教堂里为了那碗免费菜汤才去听弥撒的“教徒”, 房间中无力解决问题而寄希望于神的迷信群众, 以及妓院中的“风花雪月”。影片就像是摄影机, 通过里奇找车对罗马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做了一次新闻报道, 带着纪录片的色彩。更为人称赞的是, 影片中发生着的种种, 都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缩影, 甚至是同样的事情。影片就是对艺术的现实性的最大限度的诠释。同时, 影片选用非专业演员, 人物的表演就是真实的生活, 使影片中表现的失业、贫困等众多社会问题的可信度大大增加。

《偷自行车的人》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 揭露了意大利社会中存在着的众多社会问题:失业的困扰、道德的沦丧以及现实的疮痍。失业问题是影片得以展开的重要因素。里奇为了一份工作, 典当了家里的六条床单换回了那辆自行车, 解决了失业危机, 然而自行车被偷了, 工作就随时可能泡汤, 里奇随时可能重新融入失业的队伍当中, 而工作是唯一能解决一家人的生存问题, 在这里, 车等于工作, 工作等于命, 因此, 车就等于命, 这也迫使里奇不顾一切地寻找着。当里奇苦苦寻车而不得时, 对困难生活的恐惧又将他推上了偷窃的路程, 造就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被车子牵着走的生活, 无力的反抗, 直视生存的悲哀与苦难。

人物简陋的房屋, 破旧的衣物, 拮据的生活, 这就是现实, 令人悲怆的现实。就像是里奇张贴的那张海报, 好莱坞光鲜亮丽的电影世界, 更加反衬了意大利满目疮痍的现实世界。然而人们却无力改变, 只能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挣扎着, 痛苦着, 只能寄希望于根本就不存在的神, 或是典当家当来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你必须活着同时忍受着痛苦”, 这是片中台词, 是里奇的生活, 更是生存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

里奇的自行车是被偷的, 他又去偷窃别人的车子, “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 看似荒谬的言论, 最终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心痛。这样的结果究竟是谁之过?是人的道德沦丧, 还是环境所逼?苦难的生存环境以及始料未及的际遇让人们迷失自我。或许应该说, 他们心中清醒, 只是为了生存, 也就顾不得这么多。里奇是这样, 生存的苦难逼着他去偷车, 然而他迷离的眼神以及痛苦的表情, 孩子的哭闹又让我们不忍责怪。然而那个貌似偷走了里奇车子的人, 家里生活困苦, 却独自流连于妓院, 大鱼大肉。而邻里以及母亲却仍旧标榜着他的好, 观众看到了其中的强烈对比, 然而他们看到了吗?或许他们真的是被蒙在鼓里, 抑或只是简单的偏袒。在这一人物身上, 我们看到了猥琐, 看到了道德的堕落。

在里奇丢失车子的第一时刻, 他报警了, 而警察却以一些莫名的理由拒绝为他寻找, 在这种情况下, 里奇父子只能自己寻找。政府应当是人民大众的保护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而影片中的警察却弃人民于不顾, 即使是在里奇意外认出偷车贼并与之争吵时, 警察的到来也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显示了警察的无能。在影片当中, 警察是政府的代言人, 因此影片就成了对政府的无情控诉。政府无力改变失业的现状, 无力改善人们生活, 只能任由这混乱的现实继续着。

里奇的命运是一步步走向转折的, 影片中出现的几次关于窗户的特写镜头在某种意义上勾勒了里奇一天中的人生突转。第一次出现是里奇刚刚获得自行车, 确定工作后, 他抱着妻子通过窗户看着他们所认为的美好未来生活, 然而窗户却突然关上, 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关窗户动作, 却意味并暗示着幸福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抓不住就会远离。第二次出现是里奇与“偷车贼”的争吵中, 警察通过窗户俯视街上的一群人, 表现了里奇的无奈、明明知道自己的车被男子偷走却又不能要回的苦恼之情, 同时又隔开了警察与人民, 预示着这类问题即使是警察也无力解决的。紧接着, 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 通过窗户看到里奇与警察的对话, 然后慢慢地关上了窗户, 群众已经对警察彻底失去了信心, 也是对这类问题的麻木。生存的苦难已经剥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镜头展现, 通过窗户去展现这个社会的真实状况。

影片在里奇失业、找工作、丢自行车、找自行车、偷自行车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表现教堂、警察局、妓院、自由市场以及贫民窟等真实的生活场景, 极为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环境, 也表现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影片主人公里奇宁可要现实, 不要浪漫, 即使付出了努力与艰辛, 也无法实现简单的想法。对生活现象的抨击, 对人生意义与人生追求的思考也就不言而喻了。

摘要: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融汇现实性与哲思性, 简单的故事寓含着深刻的社会含义, 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却具备强烈的情感效应, 实现了现实性与哲思性的结合。

【现实的人】推荐阅读:

我国现实07-19

现实遭遇05-12

服务现实05-14

现实05-26

建构现实06-01

现实抗争06-05

关注现实06-05

现实文化06-17

现实需求06-21

生存现实06-26

上一篇:环境成本管理系统架构下一篇:茶树种子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