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决策(共10篇)
开发决策 篇1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 300m3,约为世界人均的25%。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最高,约为70%,但是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却仅为 40%[1],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是影响我国农业现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节水灌溉是我国也是世界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2]。
由英国科学家彭曼(Penman)提出的彭曼公式是目前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Union)专家组唯一推荐的计算作物蒸腾蒸发量的标准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通用性[3,4]。水量平衡方程是现今被广泛应用判断作物是否缺水的重要数学模型[5]。近几年,从作物的生理特性(如茎直径变化和叶水势)来判断作物需水量的研究也有很多,但目前难以建立数学模型。
本文以彭曼公式和水量平衡方程为基础,从系统功能、数据库设计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着手,设计开发了实用化作物灌水量决策支持系统。
1 系统总体结构及特点
1.1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从功能上分为决策支持、数据库管理、信息查询和系统说明4个子系统功能。系统在结构上以数据库为基本信息支撑,通过输入数据和调用数据库数据,实现计算作物蒸腾蒸发量和判断作物灌水量两大决策功能。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特点
该系统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以Visual Basic6.0为软件开发平台进行研发,数据库采用了Microsoft SQL + Access数据库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从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考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是按照适当的原则,将一个情况复杂、规模较大的系统按照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和功能相对独立的部分,把实现同一种功能的类划分成一个模块,使其中每个部分实现一个独立的功能。每一功能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2)采用面向对象的集成开发模式。本系统设计开发时采用了面向对象的集成开发环境和数据库,不仅使得在系统集成更为方便,集成的结果也是不需用户了解开发程序和数据库的操作,只需按系统的菜单和按钮导航就可以完成作业,而系统的菜单和按钮等也实现了有机集成。
2 系统功能
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以菜单驱动的方式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划分,其主要功能包括决策支持、数据库管理、信息查询和系统说明4个子系统功能。图2为系统主窗口。
2.1 决策支持
决策支持模块主要实现蒸腾蒸发量的计算和灌水量判定两个功能,这也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
2.1.1 蒸腾蒸发量的计算
计算作物灌水量的关键环节是计算作物的实际蒸腾蒸发量ET。本系统采用彭曼公式作为数学模型计算参考作物的蒸腾蒸发量ET0,再用作物系数Kc乘以ET0,便得到作物的实际蒸腾蒸发量ET。操作员在“ET计算及保存”窗口中输入彭曼公式中用到的各个气象参数和作物系数等数据信息,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并保存。参数的输入必须保证齐全并且无误。作物系数可以由操作员自己确定,也可在系统中查询。此外还要输入日期,方便系统对数据进行标识和操作员阅读。系统有记忆功能,有些参数值是固定的,只需输入一次,以后由系统默认,无需再次输入,如测风速的高度、作物系数和地理信息。图3为ET计算及保存窗口。
2.1.2 灌水量判定
判断作物是否缺水和判定灌水量是该系统的最终目的。系统以水量平衡方程为理论依据来判断作物是否缺水。水量平衡方程为
Wt-W0=Wr+P0+K+M-ET (1)
式中 W0,Wt—时段初和任一时刻t时的土壤计划湿润内储水量(mm);
Wr—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mm),如果计划湿润层在时段内无变化则无此项;
P0—保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有效降雨量(mm);
K—时段t内的地下水补给量(mm),即K=k×t,k为t时段内平均每昼夜地下水补给量;
M—时段t内的灌水量(mm);
ET—时段t内的作物田间需水量(mm)。
由式(1)可以得出某时段t末的土壤计划层内含水量为
Wt=Wr+P0+M-ET+W0 (2)
为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任意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即通常要求不小于作物生长允许的最小储水量(Wmin)和不大于作物生长允许的最大储水量(Wmax),即
Wmin
当程序检测到Wt < Wmax时,应该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灌水量的范围为
Wmin-Wt
灌水量计算程序框图如图4所示,作物灌水量决策窗口如图5所示。
2.2 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主要包括基本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基本数据库是相对稳定(即随时空变化不大)的数据,主要包括作物系数表、作物不同生育期参数表、管理员信息表和地理信息表;实时数据库是随时空变化较大的数据,主要包括气象信息表和水量信息表。
数据库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录入和数据更新。数据录入是对实时数据库而言,操作员通过界面输入数据,由系统完成保存;数据更新主要是对基本数据库而言,操作员可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2.3 信息查询
系统所需参数较多,有些参数比较固定,如作物系数、海拔、纬度和作物适宜含水率上下限等。对于此类参数,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编者查阅相关资料得到陕西省几个地区地理信息、几种作物不同时期的作物系数及适宜含水率的上下限,并存入数据库中,操作员可以自己确定也可在系统中查询。查询时,操作员可点击需要输入参数旁边的[查询]按钮查得。
2.4 系统说明
简要介绍该系统特点、适用性、总体结构以及系统主要功能,让用户对系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使用户更好地应用本系统。
3 系统应用
本系统研发完成后,开发人员利用陕西眉县小麦生长区域为试验点对系统进行了验证。该试验点的纬度为34.27°,海拔为518m,3月与4月份的作物系数分别为1.106,1.335,土壤类型为中壤土。输入2009年3月23日-2009年4月20日气象资料,并于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0日和2009年4月20日对小麦是否缺水进行了判断,结果如表1所示。图6为4月10日系统灌水量输出窗口。
4 结语
本文以判断作物是否缺水并计算作物灌水量为目的,根据彭曼公式和农田水量平衡方程,采用Visual basic 6.0开发了作物灌水量决策支持系统。该软件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以及运行速度快捷等特点。另外,该软件系统是绿色软件,磁盘占用空间较小,利于推广应用。系统为农业灌溉用水的分析计算提供了便捷的分析软件,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分析,为提高作物灌溉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决策支持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国臣,马成林.温室设施的国内外节水现状与节水技术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2(4):8-11.
[2]吴普特,赵西宁,冯浩,等.农业经济用水量与我国农业战略节水潜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6):13-17.
[3]单于洋,张新民,陈丽娟.彭曼公式在参考作物需水量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4196-4197.
[4]茆智,李远华,李会昌.逐日作物需水量预测数学模型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5(3):253-259.
[5]孙景生.浅析用水量平衡方程制定作物节水灌溉制度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9(1):29-31.
[6]彭世彰,朱成立.节水灌溉的作物需水量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3(2):21-25.
[7]R G Allen.Using the FAO-56 dual crop coefficient methodover an evapotranspiration intercomparison study[J].Journalof Hydrology,2000,229:27-41.
[8]马耀光,张保军,罗志成.旱地农业节水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远华,罗金耀.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刘战东,段爱旺,肖俊夫,等.旱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计算模式研究进展[J].灌溉排水学报,2007(3):27-30.
[11]夏继红,严忠民.农田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8):10-13.
[12]南纪琴,赵西宁,尚虎君,等.农业经济用水量的决策层次与支持系统设计[J].2009(1):152-156.
开发决策 篇2
矿产资源开发全局优化决策的多目标集成技术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复杂大系统的概念,探讨了矿产资源开发全局优化决策的多目标集成方法并建立了其集成模型,阐述了矿产资源开发全局优化决策的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设计思想,该系统以成本与投资估算模型、财务评价模型、矿产资源模型、矿产资源开发方案选择模型为基础,以多目标分析模型为核心,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总控模型,所建立的`系统具有预测、模拟、优化与决策等集成化功能.结合实例,说明了该技术初步的应用.
作 者:魏一鸣 徐伟宣 范英 WEI Yi-ming XU Wei-xuan FAN Y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刊 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年,卷(期):19(11)分类号:C931.1 N945.25 TD211关键词:复杂大系统 多目标决策 集成技术 矿产资源开发
开发决策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决策;设计;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34-2
0 引言
设计和成本控制阶段在投资决策期间的具体内容包括:规划期间必须要重点考虑所使用土地的用地面积,建筑结构的密度大小,绿化的覆盖范围,以及消防设施的扑救面,日照时长,停车泊位等情况,控制好建设单位的造价。方案设计应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准,例如,建筑设计特点符合环境要求,建筑的采光和通风的效果很好,满足人群的购买能力性价比较高。另外在市场方面要做好租售价格,租售率以及物业成本的评估。做好财务的收支计算,综合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并对项目风险做出预案。
1 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
1.1 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系统
1.1.1 对各种因素进行考量
例如:用地面积、建筑排列密度、建筑的容积、绿化覆盖率、停车泊位、配套的市政公共设施、交通状况等。
①制定正确的设计方案评价指标。在影响评价指标问题上房地产商应该对各种因素进行考量,例如:建筑的性价比、升值空间、设计理念、舒适度、配套设施等因素。
②制定科学的市场定位评价指标。市场预测数据和市场调查结果是房地产获得市场评价指标的主要依据。评价指标最终的建立还要以房屋的出售价格,出租情况,买方以及物业费用的支出为参照。
1.2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择优选择方案
①需要对市场进行全面详细地调查。全面了解市场需求,从建筑项目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生产技能打造建筑使用功能的最大化,通过方案设计的各种比较,将技术和经济完美结合,最终实现运用科技优先的设计方案。
②选择最优的房地产项目设计方案。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建筑开发方案是房地产开发的首要前提。在开发方案的选择上首先要对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各种可能的开发方案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计算得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方案在选择比较过程当中要注重方案之间的可比性,确保效益与费用计算保持一致的原则,结合建筑本身的要求,最终优选出经济的评价比选指标。
1.3 土地竞拍价格控制
拆迁补偿、契税费用、土地使用价格等是房地产项目的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30% ~35%。因此要想控制土地成本,就必须在竞标前制定全面的竞拍计划,确保成本的降低获益的最大。在制定竞拍预案之前,首先要计算出项目的投入成本结合市场行情并计算出销售价格,从方案出售价格最低入手,算出土地成本的最终限额,得出参与竞拍的底线,做到土地成本的控制。
土地竞拍报价策略选择的主要方法如下:
①最优价格法。对竞得的土地进行部分开发随后出让,从中获取高利,首选“最优价格法”,其操作内容是:细致的分析考察市场当中土地转让的行情,结合竞拍成本和转让成本的支出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回报率最高的价格。
②高价止刹法。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竞拍所得项目不需要转让开发的可采用“高价止刹法”。其操作内容是:在竞拍土地过程当中无论竞拍到什么程度价格都高于竞拍对手,用经济实力压倒一切竞拍者起到震慑止刹的效果。高价止刹策略就是把竞拍底价分成若干部分,在每一次止刹过程当中分析竞争对手的心理变化,变化不同调整不同。
③谨慎跟价法。就是紧跟竞拍者的竞拍节奏,加价范围不超过规定竞拍值,当竞拍者价格给出的范围超过自身竞拍底线时,则选择弃拍。“谨慎跟价法”规避了竞拍后土地价格的不可控性。这种策略多为资本较少的竞拍者使用。
2 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2.1 实行概预算制度
①设计概算。设计预算是根据设计单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预算以及项目建设合同等材料一起进行的投资设计。设计预算的内容包括,预算数据、可行性报告、建设合同等,都属于投资设计。项目建设的总结是根据实际的建设图纸和概算编制的设计完成的。总结完毕根据设计内容作出建设当中实际投资的最高限额,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参考依据。
②施工图预算。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首先要有批准的设计文件和设备订货单。在施工图预算编制过程,设计单位要按照施工图纸的说明书和预算定额进行,保证施工图期间的成本可控,不超过最初的预算设计。
2.2 实施设计方案招标投标制度
运用竞标投标的方法选取委托设计,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不仅可以优中取优选择到理想的设计单位,还可以保证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从而避免了因方案设计不足对房屋销售造成影响,破坏单位长远的经济效益。
此外,要对设计方案的招投标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避免各种作弊行为产生,同时为了更好的规范招投标行为,还需要通过专家评标团进行科学评定,从招投标的全过程着手,推进设计方案招投标工作的顺利有序推进。
2.3 对设计过程进行管理
对建设方的工程师在质量体系文件的执行上是否符合专业设计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其产品设计是否与合同要求相符,在设计要求当中开展组织计划,并组织好各专业之间的衔接流畅,并组织检查各个专业综合技术方案,保证综合技术方案的合理性;负责组织或监督检查设计各阶段的设计评审和设计验证等。
2.4 尽量减少设计的更改,争取在较少的更改后定稿
项目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设计不足,会直接导致项目在实际建设中的亏损,因此必须要控制好项目设计之初的风险范围减少项目不必要的损耗。当设计需要改动时,应采取论证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确定新方案的执行,确保设计变动后成本的可控,最终满足建设使用功能的基本原则。
此外,还需要强化施工图纸的设计水平,对于设计团队要提出严格要求,严禁使用设计水平较差的团队,同时强调图纸设计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图纸设计要严格按照工程的实际要求进行,从实用性、美观性以及科学性角度全面提升图纸设计水平,确保图纸设计,减少返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更改。
2.5 成本管理人员的稳定性
成本管理是一个即复杂又艰巨的工作,因为房地产开发不仅手续多,时间长,还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这就要求成本管理人员一定要保持一个绝对稳定的工作状态,只有成本管理人员稳定了,房地产开发工作才能有序的进行。
这就需要对成本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使其掌握更加全面的成本管理知识,同时提供可以给予管理人员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从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给予全面的鼓励与激励,从而更好的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稳定性与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控制与项目建设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决定房地产开发商是否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项目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离不开成本控制的存在,因为加大了成本控制也就提高了项目利润,房地产开发商才会在价格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
文章全面细致的表明了房地产开发过程当中由设计之初到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及原则,为房地产开发项目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
参 考 文 献
[1] 马建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分析[J].价值工程,2010(09).
[2] 刘超.房地产开发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论述[J].建筑知识,2016(01).
[3] 唐晓莲,魏清泉.房地产开发中的规划管理问题探析[J].城市规划,2006(04).
[4] 罗浩,刘思齐.如何加强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03).
[5] 何治琴.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8).
[6] 付书恒,谢红桥.浅谈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两者关系[J].河南建材,2012(03).
软件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篇4
一、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
从项目管理与项目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 软件项目的生命期可归纳成图1所示的一般过程。
在图1中, 横坐标是时间, 纵坐标是收益或投资成本, t0=0是项目的决策点。在决策时, I是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 (成本) , 相对于项目的整个寿命期, 一般来说,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时间很短, 所以假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瞬间完成。t1是项目开发的起始点, t1—t2是项目前期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 项目有一现金流C1支出, C1可能是常量, 也可能是随时间的变量C1 (t) 。从t2时刻起, 项目的首期开发完成, 项目开始有收益, 即现金流B1。B1可能是常量, 更一般的是随时间的变量B1 (t) , 这一收入可能是企业出售软件或出售软件以及相关服务的收入。同时, 对于大多数成功的软件项目来说, 从t2时刻起, 该软件项目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开发, 如增加软件的新功能, 或将软件移植扩展到其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t2—t3阶段是软件项目的第二次开发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开发费用为C2, C2的特点也与C1相似。从t3到tn, 其中可能包括多个与t2—t3阶段相似的软件项目的扩展 (再开发) 阶段。T是该软件项目结束的时间, 由于技术进步与消费者的变化, 一般来说, 一个软件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 它可能在某一时点被完全淘汰。综合上述分析, t0是项目的决策点, t1是项目的开发起始点, 它们可能是同一点, 但大多数情况下, 可能是不同点。t1—tn是项目的开发阶段, 其中t1—t2是项目的纯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 项目无收益。t2—T是项目的收益 (经营) 阶段, 在这个时段上项目有现金流收入, 它们通常大于本阶段上的开发费用。值得指出的是, 软件项目在t2—T阶段, 企业可以中止并出售该项目, 并一次性地收取转让费。
二、软件开发项目内含实物期权分析
从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包含了多个阶段。把软件项目看作是由一系列序贯开发的小项目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已被广泛接受。在软件项目中, 前一阶段的决策决定了后继阶段的开发投资, 所以在前一阶段的经济评价中, 应考虑本阶段的决策所带来的后继阶段投资机会的价值。从这一观点出发, 我们可以分析在软件项目的不同阶段, 项目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
在t0点, 即项目投资决策时, 项目内含一个等待 (Wait) 或推迟 (Defer) 开始的实物期权, 这相当于一个美国式的买方期权 (Call option) 。该期权的执行条件是, 推迟项目可以使得管理人员获得更多 (额外) 的有关项目的信息, 在此基础之上, 有利于管理人员采取管理行动, 而且, 一般来说, 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价格随时间迅速下降, 推迟项目会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但同时也应看到, 推迟项目也可能导致项目收入的损失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丧失, 即推迟项目具有机会成本。在项目决策时, 应综合全面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因而在项目决策时, 除了筛选项目外, 还应考虑这一实物期权的价值, 在时间许可的范围内, 决定最佳的项目开始时间。
在t0时, 除等待期权外, 项目还包含有第二阶段投资机会的实物期权。
在t1—tn, 即项目的开发阶段。在开发阶段上项目具有更大的管理柔性, 项目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有:第一, 推迟或中止下一阶段的开发;第二, 若不期望的情况出现, 并且继续下去, 则可完全放弃该项目;第三, 根据新掌握的信息, 扩展或缩减项目;第四, 发现新派生软件 (项目) 的投资机会。例如, 笔者曾经参加某互联网搜索软件的研发, 在该软件的两年开发过程中, 其不断增加新的功能、升级;而且运用该软件的核心技术 (算法) , 同时开发了一个新的文件管理软件系统,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最后, 项目的经营阶段, 项目还可能包括中止 (出售) 的期权, 或由于条件变化, 进一步升级软件的机会。
应该看到, 在项目周期上的每一点, 其包括的期权各不相同, 这些期权的价值也是各不相同的。如何给这些期权定价,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一些国外的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综合关于IT项目经济评价的文献, 项目中包括的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主要是金融期权定价模型的直接运用。在运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分析IT项目中包含的实物期权价值时, 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表1列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异同点。
虽然软件项目中所包含的期权不同, 但一般情况下, 影响它们的价值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执行项目中实物期权所产生的收益。对软件开发项目来说, 这可能是项目在某一阶段上的收益。一般来说, 其他条件不变, 收益越高, 期权价值也就越大。
第二, 执行实物期权所需要的成本。对于软件开发项目而言, 是投资于项目下一阶段的成本。一般来说, 其他条件不变, 成本越小, 期权的价值也就越大。
第三, 收益与成本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对于金融期权来说, 其价值是建立在市场风险之上的, 这个风险反映在证券资产的价格变化上。而IT项目的实物期权具有的风险则与此不同。若IT项目的利益与成本是确定的, 然后其中之一变为不确定了, 则项目所包含的实物期权价值会相应增加。例如, 若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是确定的, 收益是不确定的, 而收益的不确定程度增加了, 则相应的实物期权价值也会增加。若这时项目的成本也是不确定的, 则最终对实物期权的影响还要考虑收益与成本不确定性之间的相关程度。
第四, 实物期权的截止时间。对于软件项目来说, 这一时间就是下一阶段项目管理决策的可能时间。在实践中, 它经常是由企业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企业规定的计划截止时间等。实物期权的截止时间越长, 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高。
第五, 项目包含的实物期权执行的机会成本。若这一机会成本越高, 则期权的价值就也越低。
第六, 无风险折现率。无风险折现率越低, 则期权的价值也就越高。
三、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的目标与内容
Trigeorgis等学者提出, 在考虑内含实物期权时, 投资项目的价值包括两部分, 一是传统的、被动的、静态的项目直接现金流的净现值 (NPV) , 二是管理柔性或灵活性所产生的项目内含实物期权价值。这一思想可归纳为下式:
式中, F是扩展的NPV, 也是整个项目投资机会的价值;NPV是按净现值法计算出的项目净现值;V是项目内含期权的价值。
根据项目投资决策的NPV法则, 内含实物期权的IT项目, 其投资机会的价值大于零时, 项目可行;筛选IT项目的多个独立方案时, 选择投资机会最大的投资方案。大多数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的文献中, 都遵循了这一准则。然而, 这类投资项目的决策思路却值得重新检视。
在传统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 没有考虑项目中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 其经济评价是为其投资决策服务的。而投资决策的特点是在决策时只有投资或不投资两种选择, 若项目选择投资, 其经济评价的使命便告结束, 若选择不投资, 项目就放弃了。传统的投资项目决策的内容可归纳为下面三个基本的内容:第一, 决定投资项目是否经济可行;第二, 在可行的投资项目存在多个相互排斥的投资方案时, 筛选最佳的投资方案;第三, 在企业资源 (预算) 约束的条件下, 筛选多个项目的投资组合。
然而, 若投资项目中包含实物期权, 项目经济评价中也考虑了项目内含实物期权的价值, 那么投资项目不仅在经济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上与传统项目的经济评价不同, 而且项目的决策内容和方式也与传统项目的决策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项目的决策不仅在项目最初的决策阶段 (点) 进行, 而且还应延伸进项目的整个过程之中。例如, 在本文前面部分, 我们分析了软件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把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当作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开发阶段所组成, 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开发阶段, 管理者都要面对自己的决策任务, 依据新获得的项目有关信息, 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决策。
第二, 在项目的最初的决策阶段 (点) , 决策的内容也与传统项目决策内容不同, 相对于传统项目而言, 其决策内容也有扩展。在这一阶段, 管理者不仅要决定项目是否可行, 筛择最佳方案和选择投资组合, 而且还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的结果, 决定项目内含期权是否应该执行和何时执行。
第三, 相应地, 投资项目内含期权的经济分析, 不仅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 而且还应延伸至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项目开发的每一个阶段, 根据项目经济分析的结果, 决定当时项目所含实物期权是否应实施, 何时实施。
四、软件开发项目决策框架与准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软件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中引入实物期权的概念和实物期权定价方法, 是软件开发项目经济分析与决策管理的革命, 它必然给原有的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带来深刻变革。本文构建了软件开发项目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决策过程的框架, 它的主要内容是, 在软件开发项目的每一个阶段, 都需进行如下工作。
第一, 确定本阶段软件开发的范围及下一阶段开发的可能范围, 决定是否可引出相关的开发项目;第二, 构造确定本阶段开发项目包含的实物期权, 如推迟开发、进一步扩展开发等;第三, 预估确定开发项目的开发成本、收益、时间和无风险折现率, 特别分析确定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的特征, 如变化方差等;第四, 根据开发项目的不确定源的特征, 选择合理、恰当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确定期权定价模型, 确定开发项目内含期权的价值, 对于相似于美国式期权的实物期权, 还应确定最佳执行时间。一般来说,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主要包括已有的期权定价模型、偏微分方程法和动态规划方法等;第五, 根据项目的经济分析结果作出管理决策。应该指出的是, 在软件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 管理决策的内容有所不同。本文下面将详细分析不同开发阶段管理决策的内容与规则。
在软件开发项目的最初决策阶段。决策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与传统项目投资决策内容相同, 二是针对项目内含期权的决策。具体可归纳为图2内容。
具体的决策准则如下:第一, 筛选可行项目。若软件开发项目的投资机会价值 (扩展NPV) 大于或等于零, 则项目可行。
第二, 在可行项目中, 选择最佳方案。投资机会价值最大方案为:
第三, 投资方案的期权决策。最佳投资方案选定后, 具体的管理决策选择可归纳为表2。
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阶段, 管理决策的内容为, 根据项目经济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执行期权、何时执行。若项目包含的期权价值大于零, 对于相似于美国式期权的实物期权, 则选择最佳时间来执行;而对相似于欧洲式期权的实物期权, 则在到期时执行。
在执行美国式期权时, 涉及到最佳执行时间的确定。正如实物期权的定价没有统一的模型一样, 这一时间的确定是没有统一的模型的, 而应根据项目不确定因素的特征来灵活确定。
参考文献
[1]Benaroch, M., R.J.Kauffman.Justifying electronic bankingnetwork expansion using real options analysis[J].MIS Quart, 2000, 24 (2) .
[2]Taudes, A., M.Feurstein, A.Mild.2000.Options analysis ofsoftware platform decisions:A case study[J].MIS Quart, 24 (2) .
[3]Kumar, R.L.A note on project risk and option values ofinvest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J].Journal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6, 13 (1) .
[4]Panayi, S., L.Trigeorgis.Multi-stage real options:The cases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bankexpansion[J].Quart.Rev.Econom.Finance, 1998.38 (SpecialIssue) .
[5]Schwartz, E.S.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 (1) .
[6]Benaroch, M.and Kauffman, R.A case for using real optionsanalysis to evalu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9, 10 (1) .
[7]Dixit, A.K., R.S.Pindyck.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8]Trigeorgis, L.A Conceptual Options Framework for CapitalClaim Model of Debt[A].Real Options in InvestmentUncertainty:Classical Readings and Recent Contribution[C].MITPress, 2001.
开发决策 篇5
CIMS环境下飞行控制系统的投标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介绍了CIMS中飞行控制系统(FCS)的投标决策系统的`研制开发, 该系统根据招标要求, 辅助决策者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 并通过风险评审和多目标模糊决策等手段, 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生成标准投标书.系统中, 使用了面向对象技术, 并集成了有关CAD等软件, 大大提高了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的水平, 为今后飞行控制系统参加国内外竞标提供了示范模式和有力支持.
作 者:申功璋 李鼎 闪四清 SHEN Gong-zhang LI Ding SHAN Si-qing 作者单位:申功璋,SHEN Gong-zhang(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北京,100083)李鼎,闪四清,LI Ding,SHAN Si-qing(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年,卷(期): 19(10) 分类号:V24 F403.7 关键词:飞行控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投标 CIMS开发决策 篇6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是将人工智能(AI)和DSS相结合,应用专家系统(ES)技术,使DSS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如关于决策问题的描述性知识,决策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求解问题的推理性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帮助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的辅助决策系统。
2 规则引擎工作原理
规则引擎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RBES)的一部分。RBES包括三部分:Rule Base(knowledge base)、Working Memory(fact base)和Rule Engine(推理引擎)。结构如图1所示。
推理引擎包括三部分:Pattern Matcher、Agenda和Execution Engine。Pattern Matcher决定选择执行哪个规则,何时执行规则;Agenda管理Pattern Matcher挑选出来的规则的执行次序;Execution Engine负责执行规则和其它动作。
规则引擎的推理步骤如下:
(1)将初始数据输入Working Memory;
(2)使用Pattern Matcher比较规则和数据;
(3)如果执行规则存在冲突,即同时激活了多个规则,将冲突的规则放入冲突集合;
(4)解决冲突,将激活的规则按顺序放入Agenda;
(5)使用Execution Engine执行Agenda中的规则,重复步骤(2)至(5),直到执行完所有Agenda中的规则。
考虑到专家系统具有人机交互功能,在开发过程中,用预设规则的可信度来解决冲突,这里可信度的值设定在0到1之间,并组织成一个链表结构,供系统使用。最后对推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可信度累加,其值越高,结论越可信。
3 JSR 94:Java规则引擎API
Java规则引擎API由javax.rules包定义,是访问规则引擎的标准企业级API。Java规则引擎API允许客户程序使用统一的方式和不同厂商的规则引擎产品交互,就像使用JDBC编写独立于厂商访问不同的数据库产品一样。Java规则引擎API包括创建和管理规则集合的机制,在规则集中添加、删除和修改对象的机制,以及初始化、重置和执行规则引擎的机制。
4 Java规则引擎Drools
Drools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开放源码规则引擎,实现了JSR 94 Rule Engine API并提供了单元测试代码。应用了Rete核心算法。Drools提供了声明式程序设计,并且使用域描述语言(DSL)来描述用户问题域。目前Drools被纳入JBoss门下,更名为JBoss Rules,成为了JBoss应用服务器的规则引擎。Drools允许使用声明方式表达业务逻辑。可以使用Java/xml语法编写规则,可以将Java代码直接嵌入规则文件中。Drools还具有其它优点:非常活跃的社区,易用,快速的执行速度,在Java开发人员中流行以及JSR94兼容等。
5 在Eclipse IDE中搭建Drools开发平台
具体步骤如下:
(1)在官方网站下载Eclipse 3.2,并且安装到D盘E-clipse文件夹下;
(2)到官方网站下载Drools-4.0.4-eclipse3.2.zip插件包文件,解压后把features和plugins文件夹下的内容直接覆盖到Eclipse相应的目录下即可;
(3)下载GEF,开始—打开eclipse—Help/Software Updates/Find and Install—Search for new features to install—点击New Remote Site—Name:随便填一个名字,U-RL:http://download.eclipse.org/tools/gef/update-site/releases/site.xml—然后一直下一步—结束;
(4)重启Eclipse,工具栏多了一个图标就是Drools的标志,完成安装。然后可创建一个Rule Project,能够为编规则文件提供自动完成的功能,并且提供了Agenda view、Working Memory view、Global Data view,可以通过Eclipse视图很清楚的看到Agenda、Working Memory和Gl-obal Data的情况。
6 结束语
结果证明,使用规则引擎可以显著降低实现应用程序中业务规则逻辑部分的复杂性,而且更容易维护和扩展。
摘要:提出了解决基于规则专家系统的规则冲突的方法,构建了使用Eclipse和Drools的集成开发环境。
关键词:规则引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JSR 94,Drools
参考文献
[1]胡于进,凌玲.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9:124-169.
[2]庞伟正,金瑞琪,王成武.一种规则引擎的实现方法[J].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6):385-389.
[3]张宇,陈德礼.Drool规则引擎应用分析[J].福建:福建电脑,2007(10):11-12.
开发决策 篇7
1 双重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资源管理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其选取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客观性。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指标设置的程序,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层次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两个体系,四层指标”,如图1所示。两大体系即“经济-社会-环境”和“政府-市场-公众”,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系统既可独立地反映资源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协调系数)和经济主体的满意度水平(满意度系数),同时又统一为资源管理决策服务。每个体系下面均分为四个层次指标:最高层为目标层(O),准则层(C)有3个指标,判断层(P)有15个指标,要素层(D)有19个指标(限于篇幅,未标出)。每个层次是上一层次的分解和具体表现。
2 可持续的双重资源管理决策模型的建立
在“两个体系”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双重资源管理决策模型,其中,“经济-社会-环境”模型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主张资源当代及代际间效率公平;“政府-市场-公众”模型实现规制市场经济理念,强调政府、市场、公众三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资源管理决策,兼顾三者利益大致均衡且追求总体利益最大化。二者共同为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1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模型的建立
“经济-社会-环境”模型主张的是资源可持续发展,为资源管理项目的实施把好第一道关。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角度、多层次尝试利用数学工具等构建可持续发展定量模型[2],当然,鉴于可持续发展自身的复杂性、难以描述与计算性,均有一定难度。本文只是从资源管理角度对资源可持续开发进行评价,希望说明复杂巨系统下各子系统的协调能力,并对协调发展度作进一步了解。
我们选择协调系数来表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要达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就需要f1,f2,f3的离差系数越小越好。根据统计学中离差系数的公式,我们得到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系数V的计算公式:
V=[3(f1f2+f1f3+f2f3)(f1+f2+f3)-2]K
fi(x)=ϕiωii=1,2,3
其中,f为各子系统的综合效益函数;
ωi为各子系统的权重值;
ϕi为各子系统指标的隶属度值;
K为调节系数,K≥2。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区域的整体发展实力状况,即本区域是处于高水平协调发展、还是低水平协调发展,引入协调发展度 模型:
undefined
其中,f=f1ω1+f2ω2+f3ω3(ω1,ω2,ω3为待定权数)。对ϕi采用模糊数学概念计算,ωi采用因子分析(C、P层指标)和主成分分析(D层指标)相结合方法计算[3]。
2.2 “政府-市场-公众”满意度决策模型的建立
2.2.1 满意度概念的提出及计算
在传统的资源开发管理中,政府拥有大部分的决策权[4],这种单主体决策很可能导致对市场估计不够,难以体现公众意愿的现象。在此,对作为二级指标的政府、市场、公众三利益主体,我们假设市场同政府、公众一样都具有理性思维,可以通过各自的满意度影响资源开发项目的实施。我们选用统计学中平均增长速度概念来表达满意度Si涵义,得到: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A'in为各指标的最终值;A'i1为各指标的最初值。
2.2.2 权重的计算
指标体系的所有层都采用同一方法确定权重有时并不合理。本文中,准则层(C)、判断层(P)和要素层(D)本质上是不同类型指标,详见图1所示。C层指标是三个利益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互相影响;P、D层为客观指标,是三个利益主体的评价对象。所以根据各层指标的不同特点,我们采用了委托过程[5]和构建判断矩阵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为C层和P层、D层确定权重,对分层次方法进行了合理化改进。
由数学原理可以证明,由该方法确定的三者权重都会小于0.5,其经济学意义即任何一个决策者都不能在决策中占据垄断地位,最后的权重分配必定是三者互相权衡的结果。这正符合我们的资源管理决策模型的要求,也说明了委托过程方法为该准则层赋权的合理性。
利用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权重的方法已比较成熟,在此不再赘述,从而得到相对于上一层的组合权重Wij。
那么,第k层上的元素对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向量为:
Wk=p(k)·W(k-1)
最后,根据各个指标的满意度值和组合权重,可计算总满意度,对之进行分析得出针对性建议,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资源管理评价总满意度S为:
undefined
2.3 “两个体系”的双重资源管理决策模型综合分析
在两个“三位一体”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大子系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模型和“政府-市场-公众”满意度决策模型既相互独立,即每个系统通过前述各自模型板块可独立地反映资源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和三个利益主体的满意度水平,同时又相互联系,即共同为可持续的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建立在“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上的协调系数是表示某一系统隶属于“协调”这个模糊集程度的指标[6],是一个[0,1]闭区间上的实数。协调系数越大,说明系统的协调程度越高;反之,协调系数越小,说明系统的协调程度越低。当协调系数为1时,说明系统完全协调;当协调系数为0时,说明系统完全不协调。同样,对于建立在“政府-市场-公众”基础上的满意度系数来说,因为满意度值在计算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组合权重不难理解必在[0,1]之间,所以,作为二者乘积的满意度系数也是一个[0,1]闭区间上的实数。
对一个资源开发工程来说是否付诸实施,就必须符合现阶段资源管理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同时满足
其中,a、b的取值针对具体资源开发项目由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专家共同确定。这样,就达到了既满足资源可持续发展,又使三利益主体都达到了较高的满意度的双重资源管理决策的要求。参考图2不难理解,C=A∩B就是资源开发的理想范围。
3 实证研究
下面我们采用A公司在四川某地的X资源开发项目作为实例进行研究,以证明该双重资源管理决策模型的现实意义。根据四川统计年鉴、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最新调查资料及项目内部资料,收集到了模型建立所需要的初始数据(限于篇幅,未列出)。
3.1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模型的实现
在当代社会资源开发首先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原则,一切违背资源合理开发的项目都应予以否认。通过初始数据的计算得到指标的隶属度值和权重,按照综合效益公式及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由四级指标依次递推到二级指标,可计算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系数及协调度,如图3所示。
下面对该图进行分析:
⑴ 从整体趋势来看,代表甘孜州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系数虽然有着较大的波动,但从最低的初级协调(0.544 1)到最高的优质协调(0.943),基本上处于协调状态,而且其值越来越趋近于1,即协调程度越来越好。
⑵ 协调趋势在第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后发生转折,协调值稍有下降,说明资源开发项目之初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随后有所好转。
⑶ 协调度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平缓,整体水平较低,几乎都在0.5以下,说明甘孜州实际发展水平落后。
⑷ 总的来说,协调系数与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没有必然关系。协调性好,协调度低的情况是存在的,尤其对西部不发达地区,为了提高当地的综合发展水平,就要增加当地资金投入。通过进行合理的资源开发,可以吸引外资,提高人均GDP并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引导当地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3.2 “政府-市场-公众”满意度决策模型的实现
由满意度计算公式和权重计算公式,得到表1的初始数据及统计结果,现进行资源开发的满意度分析。
3.2.1 各指标满意度分析
对表1中各指标加权满意度S排序后即可对各个指标进行针对性分析,从而获得该地区的薄弱性指标并就此制定改善措施。比如:Max1为市场繁荣(123*),其远远地大于其它指标,表明该工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相关投资,带来了较好的外部正边际效益,市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Max2为居民生活质量(21),表明在该资源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也是较大的受益者,当地居民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Max3为工业三废处理率(31),负值表明当地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的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只是值稍小,说明还没造成太大的环境后果;市场需求供给率(15)不是太高,表明供不应求局面不是朝夕之间能改变,但有所缓解;对科教水平、社会稳定的满意度值不高,且存在负值,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域偏远,教育水平与科技投入都处于落后水平。
3.2.2 三利益主体满意度构成对比分析。
将表1中各指标满意度求和,得到三利益主体的总满意度S(0.211 9),可见结果较高,而且政府、市场、公众满意度较为均衡。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资源开发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公众共同参与决策,政府-市场-公众决策模型具有现实合理性。
从各利益主体的满意度来说,对该X资源开发工程,市场的满意度最高(48.6%)。从前面指标分析已知,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该资源开发工程的实施,吸引了多方投资,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市场X元素供不应求的现象,达到了该资源开发工程的主要目的。政府和公众的满意度(24.1%和27.3%)相仿,相对较低,但后者稍高。对政府来说,虽然该资源开发项目可以提高当地的人均GDP和国家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基本上完成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但“三废”处理率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出现了负面效应,发展前景不容盲目乐观,要寻找措施实行“在开发中治理”。公众的满意度主要来源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偏低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就业、生存环境的压力会成为他们未来生活的隐忧,所以,应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在政策制定上也应适当向公众倾斜,完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
3.3 双重资源管理决策综合分析
通过求解上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模型和“政府-市场-公众”满意度决策模型后,我们对此区域资源开发项目给当地带来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各利益主体的满意度水平都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此时,为了更加全面地考虑资源开发问题,我们将两个彼此独立的模型结合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使之共同完成资源管理决策的任务。
由图3可知,第5年后的协调系数基本满足V≥0.8,也就是说该区域的资源开发并没有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总满意度S≥0.2(委托权重赋权情况下S相对较低)在几组取值中相对较高,且三利益主体满意度相对均衡,较为合理。所以经过综合分析,可知该资源开发项目的协调系数和满意度系数都处于图2的C区域,达到了现阶段资源管理的要求。
4 结论
总之,此“经济-社会-环境”和“政府-市场-公众”双重资源管理决策模型在确保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建立起了一个由政府主导,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社会各界公众广泛参与的新的管理决策体系,它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机制给予了资源管理全方面保证。随着资源管理市场的完善,这更是趋势所在。
摘要:正确的区域资源管理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课题。面对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各利益主体对资源开发项目的不同态度,以可持续发展和规制市场经济理念为指导,创新性地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和“政府-市场-公众”双重资源管理指标体系及决策模式,既保证区域内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要求,又达到三者满意度相对较高,并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及MATLAB软件编程实现。通过实例表明,此定量决策模型为现阶段区域资源管理领域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资源管理,资源决策,双重决策模型,经济-社会-环境,政府-市场-公众
参考文献
[1]汪小英,成金华.基于产权约束的中国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60-162
[2]梁巧转,李娜,刘炬,等.基于能值分析的企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7):224-225
[3]张威.MATLAB基础与编程入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4-49
[4]王万山.自然资源混合市场机制及其优化研究——兼论中国自然资源混合市场建设[D].杭州:浙江大学,2003:54-60
[5]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99
开发决策 篇8
关键词:Web技术,混合B/S结构,能源决策支持系统
能源规划决策过程纵贯社会、经济和环境等诸多领域, 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决策者, 问题多, 关系复杂。在空间上需要协调地区之间的矛盾, 在时间上需要考虑近期与长期的利益冲突, 是一个典型的半结构化多层次、多决策者和多目标的决策问题。单学科、单决策者和单目标的决策模式对解决此类问题具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 而能源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开发在此具有必要性和优越性。
目前大多数决策支持系统常采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最为流行的C/S (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 结构模式。C/S结构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 降低了系统的通信开销, 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 然而其在大型网络中存在着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较差等缺点。而且于系统内部简单子系统的操作过程中浪费了客户机的硬件资源, 增加了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 (TCO) 。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W e b技术的B/S (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逐渐兴起。B/S结构是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上, 对C/S模式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它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 (Web服务器) , 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 (3-tier) 的客户服务器体系。B/S结构的前端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 WWW服务器可以接受安装有Web浏览程序的Internet终端的访问, 作为最终用户, 只要通过Web浏览器, 各种处理任务都可以调用系统资源来完成, 这样大大简化了客户端, 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在B/S结构下, 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 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 形成所谓3-tier结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充性、可访问性和巨大的容量, 使其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
1 系统总体结构
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在能源综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自2007年4月1日起, 北京市开始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能源决策支持系统作为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其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已掌握的项目能源消费建设信息的支撑增强节能评估工作对宏观经济的分析预测和把握的能力, 同时也为管理层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持。所建立的能源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依据实时的和历史的能源基础信息;在计算机上进行能源消耗量预测、可利用能源量显示查询和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分析等工作, 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辅助节能技术部门对本市能源消费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可以及时地提供网上发布, 为能源规划决策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技术支持, 辅助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方针。
根据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决策支持系统的业务特点, 整个系统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先进的C/S和B/S相结合的结构模式。C/S系统, 服务器通常采用高性能的PC、工作站或小型机, 并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 如SQL Server, 客户端需要安装北京市能源决策支持系统 (单机版) 。B/S系统, 服务器安装SQL Server等数据库, 客户机上只需安装一个浏览器 (B r o w s e r) , 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 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C/S结构具有交互性强、存取模式安全、处理速度快等优点;B/S结构具有简化客户端、简化系统维护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相对于单独采用C/S结构或B/S结构, 采用混合结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充分发挥了C/S与B/S体系结构各自优势, 弥补了二者不足。充分考虑用户利益, 保证浏览查询者方便操作的同时也使得系统更新简单, 维护简便灵活, 易于操作。
(2) 对系统中数据安全性要求高、要求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要求处理大量数据的子系统采用C/S模式进行开发, 这样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减少计算机响应时间。
(3) 信息发布、数据录入采用B/S结构, 有利于信息的发布, 将需要公布的通知、新闻及时发布到网上, 使所有工作人员及时得到信息。
(4) 各个子系统计算结果通过B/S系统进行浏览, 有利于领导决策会商。
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主要功能
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含信息发布子系统、交互式能源消费量预测子系统、交互式可利用能源量显示查询子系统和交互式能源动态平衡分析子系统等几大部分组成, 各子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2.1 信息管理与发布子系统
收集人口增长、工业、社会产值增长数据, 城市用地规划等信息, 并且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并写入相应的数据库中以备后期查询统计;定期发布本市能源消费状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信息专报以及相关能源政策性文件法规等。
2.2 能源消费量预测子系统
包含的子模块有用地信息子模块, 即提供不同用地性质上面积信息和单位面积用能指标的查询;预测模型子模块, 设置了两种预测方法:指标法和历史资料统计外延法, 能耗指标法是将城市建设用地分项预测, 分别乘以各自的单位面积能耗, 然后求其总和;统计模型是根据北京市历年来各区县 (区域) 的能源消耗量资料, 用数学模型进行外延。用户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采用何种预测方法, 并提供相应的成果综合以及报表输出和图形查询显示。
2.3 可利用能源量显示查询子系统
主要包含本市电网、供热、燃气、可再生能源等基础建设信息的查询编辑以及从实时库中读取相应的数据, 区外能源调入的设定以及区内能源供应条件的查询。展示现状及水平年自身变化或发展情况并通过地图处理软件MAPINFOR实现上述资料图形与信息的可视化结合, 子系统最终计算结果通过相应图形或报表显示给用户。
2.4 能源供需分析子系统
利用大系统聚合、分解、协调理论, 对能源、用户进行解耦, 建立能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面向规划年份的供需分析, 即在确定的能源供应情况下, 在现状的能源消费量和区外能源调入能力下, 对全区进行能源优化配置, 计算时段为1年;面向预测年份的优化配置, 即在预测能源供应, 能源需求, 计划区外能源调入的前提下, 对全区进行能源动态平衡分析, 起始计算月份为任意月份, 可计算任意长时段。
2.5 系统管理子系统
包括新闻管理、用户帐号管理、用户登录记录查询等。新闻管理主要用来发布和编辑新闻;用户帐号管理主要用来对用户资料进行修改、删除和增加新的用户帐号等;用户登录记录是为了查询各个用户对系统的访问情况。
3 系统技术支持
3.1 Web GIS技术
Web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 最为激动人心的产物就是Web GIS (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 。Web GIS, 简言之, 就是利用Web技术来扩展和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新技术。本系统采用美国Map Info公司推出的一个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Map Xtreme为地图服务器。基于Map Xtreme的Web GIS实现原理:在系统运行时, 用户利用安装在服务器端的A S P脚本语言程序或相关控件对象, 便可以通过W e b浏览器来与服务器端的M a p X t r e m e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并获得Map Xtreme所提供的GIS功能, 如地图的属性显示、放大、缩小、漫游, 还包括专题图制作、缓冲区分析等地理分析功能。当用户在客户端进行相应的地图操作后, 客户端浏览器便向Web Server发出HTTP请求, 递交Form表单。ASP脚本语言应用程序则根据提交表单的信息, 判断用户的地图操作请求类型, 并对Map Xtreme地图应用服务器的地图引擎进行访问。地图引擎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和处理后, 便将处理结果以位图 (.g i f, .jpg, .Png等) 的形式传递给Web Server, Web Server再将此位图文件嵌入到HTML页面中并返回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上, 其具体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Map Xtreme的这种B/S应用程序的工作过程, 实际上就是用户浏览器与应用服务器之间通过静态或动态的WEB页面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
3.2 数据库连接
ASP是通过一组称为ADO (Active X Data Objects) 的对象模块来存取数据库。要使用ADO, 首先要建立ODBC数据源。ODBC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 即“开放数据连接”, 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个数据库访问标准。ODBC提供了一批常用的数据库软件驱动程序, 包括Access、Oracle、SQL Server等。因此客户所在的计算机上无需安装相应的数据库软件, 就可以访问至少3种以上的数据库。ASP对数据库的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4 结语
开发决策 篇9
针对吉林市地区配电网供电量大、高压用户多、停电切换负荷操作频繁、停电操作时间较多的情况,开发了吉林市地区配电网合环操作决策系统(以下简称决策系统),目的是使调度人员在进行合环操作前,决策系统进行相应的潮流计算,以利用潮流计算结果与自身运行经验相结合,判断合环后电流是否越限,并快速、准确地找出最佳合环路径,从而可以避免误合闸、漏合闸。对于不能合环的情况,也提供辅助措施给调度人员参考。
1 决策系统的结构
1.1 总体结构
遵照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根据现场实际运行情况,决策系统采用了实用性强、使用方便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2 网络结构
为遵循实用性、可靠性原则,决策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该模式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强、交互性好、安全性高的优点,通过采用Serv-U FTP 服务器软件,在互联网上共享文件,实现客户端直接从安全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接口读取远动数据。软件设置简单、功能强大、性能稳定。
1.3 逻辑结构
决策系统的逻辑结构由系统维护与管理、合环计算分析两个子系统组成。
1) 系统维护与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提供有绘制电力系统主接线图的工具元件,如母线、计算支路、隔离开关、断路器、变压器等;可选择吉林市地区配电网络中具有双端供电或多端供电模式的21个变电站,以此绘制吉林市地区系统接线图。在图形维护模式下,可根据实际电网,输入相应线路的名称、导线型号、长度;在系统管理模式下,可对操作人员、维护人员进行详细的分工。
2) 合环计算分析子系统。
该子系统首先通过读取远动SCADA实时监测数据,包括线路的有功与无功功率、线路电流、母线电压、线路上端变压器的有功与无功功率。然后,在合环潮流模式下,根据所选的合环线路进行潮流计算;在误差分析模式下,将合环计算结果分别与线路的过流保护定值进行比较分析,以辅助调度人员对于能否进行合环操作作出决策。
1.4 开发平台
开发平台由服务器、终端、数据库组成。
1) 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2003的操作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实用性、可伸缩性和安全性。
2) 终端采用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Visual Basic6.0,其编程简单、方便、功能强大,具有方便灵活的集成开发环境,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组件技术,便于系统的扩展、维护。
3)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存储量大、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可读性强的特点;加密管理能满足对数据中心信息的更强安全性需求;程序代码与数据库的相互独立,便于数据移植和程序维护。
2 合环潮流计算的配电网接线与计算方法
配电网潮流计算是配电网合环操作决策的基础,它根据给定的运行参数和系统的接线情况确定整个配电网的电压、电流、功率,即潮流的分布。配电网合环电流计算接线如图2所示,联络断路器(合环断路器)合闸即构成合环操作。当合环断路器合环前两侧电压之差太大时,合环后将引起较大合环电流,可能会引起10 kV变电站出线过流保护动作,导致非故障原因停电。采用了决策系统,则在进行合环操作前,用变阻抗迭代法等值10 kV以上电网,通过两阶段法计算出合环潮流及两个10 kV变电站出线的合环电流范围,以判断是否能进行安全的合环操作,而且在环流过大时提出减小环流的方法。
1) 10 kV母线通过上级电网相互紧密联系,而上级电网的运行方式相当复杂,涉及到从66 kV至220 kV电压等级的结构关系,决策系统针对计算接线中2个10 kV变电站出线与上级电网形成环网特点,将10 kV变电站的2个母线作为边界母线来处理,整个10 kV母线以上的电网等值为1个上级电网,其等值阻抗Zeq,采用变阻抗迭代等值方法求得,就是使两母线的电压与SCADA系统测得的数据相同,并且使上级电网向两个母线注入功率与实际运行状态相匹配来求出。
2) 10 kV配电网合环潮流计算时采用两阶段法。第一阶段,将合环后环状配电网转化为纯辐射状配电网,用基于支路电流的前推回代法对纯辐射状配电网进行潮流计算,从而得到合环断路器两侧电压差(Uab);第二阶段,根据戴维南等值电路(见图3)计算出合环稳态环流,再运用叠加原理,将合环稳态环流与合环前馈线电流进行叠加,得到馈线合环稳态电流。
3) 实际配电网中负荷节点多,往往呈树状结构,而且一般无法量测各节点实时负荷,所以在计算时对馈线上分布的负荷可有3种方式处理:①负荷均匀分布在馈线上;②合环两侧中,母线电压值较高的那侧,负荷被置于馈线首端,母线电压值较低的另一侧,负荷被置于馈线末端;③合环两侧中,母线电压值较高的那侧,负荷被置于馈线末端,母线电压值较低的另一侧,负荷被置于馈线首端[6]。
3 算例分析
对于如图2所示的实例,已知参数如表1所示。
将稳态合环电流与两馈线合环前电流叠加,可算得晖春线、德胜线的合环稳态电流,与现场实测结果(见表2)比较接近。一般认为合环稳态电流低于过电流保护整定值20%以上就可以进行安全合环。现已知晖春线、德胜线的过电流保护整定值分别为720 A与900 A,由此,决策系统作出可以安全合环的决策。
对算例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算例的计算分析可看出,合环操作时产生环流是由于合环时,合环断路器两侧的电压差引起的。要降低合环操作时的环流,就要减小合环时合环断路器两侧的电压差,为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考虑。
1) 通过投切电容器或调整主变压器分接开关的分接位置,保证合环断路器两侧10 kV母线电压差在0.2 kV以内。
2) 尽量保证两个合环10 kV的上级变换电压(本算例为110 kV)来自同一个变压器的绕组,两侧相角差在3°以内。
3) 两个合环10 kV母线所带负荷不宜相差过大。另外,在负荷小的时候进行合环操作,环流较小[7]。
4 误差分析
由于实际配电网自身原因造成采用决策系统进行合环潮流计算的误差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潮流计算时需用变阻抗迭代法求出上级电网的等值阻抗。由于配电调度很难获取上级电网的实时运行数据和网络结构,所以求得的等值阻抗存在一定的误差,由此造成潮流计算的误差。
2) 在实际运行时,由于配电网测得的是电流值,不是P、Q值,这就需要根据电流值和功率因数推算出P、Q值,而功率因数也非实测值,所以功率因数的准确与否,对合环潮流计算的误差有一定影响。
3) 实际配电网中馈线上负荷的分布情况无法获得,这对合环潮流计算也带来一定的误差。
5 结语
配电网合环操作决策支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使用方便、实用性强;根据网络实时运行状态建立合环分析计算图,维护方便;应用了数据库存储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实现了与SCADA系统进行交互,采集SCADA实时数据用于合环分析计算,从潮流的角度给调度人员进行合环操作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叶青华,唐国庆,王磊,等.配电网合环操作环流分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22):66-69.
[2]陈霄,王磊,李扬.配电网合环冲击电流的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25(4):40-42.
[3]钱兵,程浩忠,杨镜非,等.电网合环辅助决策软件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3(22):8-11.
[4]葛少云,李晓明.基于戴维南等值的配电网合环冲击电流计算[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6(19):124-127.
[5]王伟灿,周昱甬.电力系统合环电流的分析及控制对策[J].供用电,2002,19(4):26-28.
[6]余娟,颜伟,李文沅,等.配电网合环网络模型及其馈线电流的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25):76-81.
浅谈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篇10
一、国内与国外房地产开发项目对比
早在1968年美国就有学者提出冷热因素法对房地产投资进行分析[1], 而国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经过了长期的探索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房地产投资决策只是从某个单一方面来进行思考, 想法闭塞, 对房地产投资决策的全面性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为我国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起步较晚, 主要以借鉴已有的经验为主, 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分析投资风险方面也缺乏经验, 因此, 相比于国外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来说, 我国的投资决策还不健全, 投资策略匮乏。所以, 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与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学者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研究方法
(一) 大系统、小环节分析
运用系统分析的思维研究方法, 把目光放在总体格局上, 确定主次关系, 重点考虑总体方向。将房地产开发项目视为一个大系统、大格局, 集理论思想、构建健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体系, 使大格局下的各个小环节都紧密相扣, 环环紧绕的联系。
(二) 与经济分析紧密相连
所谓经济分析, 就是分析人员必须根据国家的财税政策对研究项目的投资、收益等进行基础数据的比较和推断, 作出合理的判断, 从而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因此, 对数据的收集和掌握尤为重要。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来说, 经济分析成分至关重要[2]。
首先, 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来说, 财务问题, 是影响投资决策的关键。能够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作出合理的财务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是决定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第一步。
在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同时也要求作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例如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所面临的风险, 要有抗风险, 解决风险的能力和素质。根据一系列的因素, 随后作出可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的经济方面的决策。
有能力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作出估算, 投资决策人员要分析房地产项目所需土地的费用, 其中包括土地转让费、土地征用费、管理人员开销费等等。其次, 公共配置、市政等也在投资决策要考虑的问题之中。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收入作出估算, 无论是怎么样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其最终结果都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人群, 成为消费品供人们使用。销售收入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和统计, 根据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往的销售总额、开发区周围或者城市内人群的消费水平、销售价格, 其他房地产中心的销售价格等等做出合理并且切实际的销售收入估算[3]。
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内容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是房地产开发商对潜在的开发项目从经济方面, 社会方面, 环境方面等进行选择性的过程。
(一) 选定合理化的投资
为了选择合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做好正确的投资决策, 房地产开发商要认真负责的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明确投资目标, 确保投资决策可以顺利进行和发展, 另外, 房地产开发商也要有预见性和警觉性, 从不同方面考虑投资决策, 进行市场调查, 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二) 投资方案的多样选择
如果制定投资决策人员确定了投资目标, 同时就要由多种供选择的方案相应出台。制定的备选方案越多, 那么选择的空间越大, 投资决策就可以越完善。在选择备选方案时, 要根据经济学的角度, 社会角度, 环境角度等等来进行分析和选择最优的方案实行[4]。
四、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指标体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 经济不断的进步, 房地产开发规模也逐渐增大, 但是, 市场环境不是一层不变的, 市场状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因此,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 面对一切都在变化着的前景, 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广泛, 能够对这些因素加以筛选并作出合理的选择, 才能建立健全的投资指标体系。
(一) 如何建立合理的投资指标体系
1. 对开发区域的了解。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 在选择一处地域进行开发时, 要考虑到所在区域的市场力和品牌竞争力[5]。要对此区域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考虑到项目完工后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否能有市场, 以及对市场的营销战略。品牌竞争力就是要考虑到在附近区域内是否有其他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项目开发, 如何在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中独树一帜, 别出心裁, 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2. 对物业的了解。
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项目开发时, 也应考虑政府对该项目的具体规划和对物业的要求。不同的物业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这时, 选择熟悉的物业,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联系。
3. 房地产开发商公司规模。
房地产开发商要根据公司的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能够投入资金, 回转资金等等方面来制定开发项目。
(二) 投资指标的风险预估
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遇到风险, 在风险未到来之际能够做到对风险进行预估, 并作出一定的解决方案是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考虑的事。其中包括对公司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 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分析, 不良资产对比率的分析等等。
五、结语
房地产开发行业是否能健康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房地产行业作为投入高, 风险高, 收益高的项目, 需要房地产开发商能够有正确、科学的投资决策。科学的投资决策不仅可以把项目风险降到最低, 而且还可以给企业、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带动国民经济共同发展。所以,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的制定和指导, 不仅要从本公司的角度考虑, 还要从经济角度, 社会角度, 环境角度等全面考虑, 其中, 经济分析要做到全方位考虑, 一些财税问题和一些不确定因素更是必不可少的分析问题。房地产行业作为一项特殊行业, 在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的同时, 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一定要正确、健康、科学、完善。
摘要:在最近几年中, 房地产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行业之一, 它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 在国民经济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 到目前为止, 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低谷的现象, 这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为如何选择好前景, 好开发, 好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变得尤为重要。好的投资决策要从多种角度来分析, 例如经济投资预算分析, 涉及到的成本、收入, 销售额度等等。所以, 要想选择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必不可少。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曹蕾, 王文进, 马斌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 8 (1) :65-68.
[2]蔡璨.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14.
[3]林双法.试论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分析与成本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5) :387-387.
[4]李宗平.浅谈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投资决策风险[J].房地产导刊, 2014 (23) :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