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开拓(通用11篇)
空间开拓 篇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里, 作为最基层、原处于“老大哥”地位的县级广播, 要想生存与发展, 真是举步维艰。然而, 发达地区广播振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立足地方特色, 面向市场, 面对“三农”, 加大改革力度, 拓展新渠道, 才能加快发展、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走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
开扩视野, 创新理念, 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前进步伐。长期以来,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发达地区广播针对自身特点, 从受众需求出发,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 获得了长足发展。而作为县级广播, 最基层的媒体单位, 特别是北方地区县级广播, 有的还在原来的采、编、播老套里运转, 个别地方的广播电台甚至停播。因此, 县级广播要想生存与发展, 必须改变过去的老做法, 彻底摆脱旧模式的羁绊, 大跨步地改革, 吸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创新广播节目播出形式, 以新闻、信息节目为骨架, 以大板块直播节目为主要内容, 主持人采、编、播、控一体化, 采取主持人一对一与听众热心交谈的直播形式, 增加互动节目数量, 在受众中树立全新的广播风格和亲切动人、生动活泼的广播形式。要以灵活的播出机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服务听众, 才能使听众在与主持人的情感、信息沟通中, 同我们的节目、我们的电台更贴近,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广播发展壮大起来。
面向“三农”, 立足地方特色, 找准定位, 满足受众需求。县级广播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单位, 一方面, 随着中央、省、市地区广播电台各频率全方位的重重覆盖, 再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发展, 县级广播被挤进了夹缝里, 似乎没有一点点发展方向。但从另一方面看, 县级广播也有它特殊的发展优势, 那就是最接近受众群体, 最容易掌握第一手素材, 最容易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宣传主导思想。县级广播只有把话筒对准广大农村, 关注“三农”, 将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把每天发生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生动事件、感人场景、动情故事和农民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文化精品, 通过电波传递给广大农民。要知道农民需要什么, 还要经常想到能为农民做些什么, 让广大农民感到电波就在他们身边。这样, 我们才能牢牢抓住“农民”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纪检部门开办的《政风热线》栏目就是采取热线直播的方式, 让听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为他们办实事。节目自开播以来, 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实践证明, 县级广播要想谋求发展, 就必须立足本地实际, 发挥自身优势, 多办受群众欢迎的节目, 切实为“三农”服务, 求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有品牌战略意识, 让品牌栏目支撑整个频率。现代社会, 人们思维活跃、需求旺盛。作为听众, 听广播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有人寻找信息, 有人了解政策, 有人寻求快乐, 有人只为欣赏, 针对不同听众的不同需求, 作为处于弱势媒体的广播来说, 在节目的设置上, 必须通过推进“品牌栏目”来提升广播的社会影响力, 充分发挥广播快捷移动、互动、亲情交流、成本低廉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优势。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来说, 《738早新闻》、《关东大地》、《96118省长热线》都是他们的品牌栏目, 这些栏目定位准确, 收听群体稳定, 带动了整个频率。在当前各种媒体争相抢占市场, 争夺受众的大背景下, 做好品牌栏目这篇大文章, 对县级广播的振兴至关重要。
企业化经营, 公司化运作, 加大创收力度, 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如今社会到处充满挑战与竞争, 各行业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广播也不例外。县级广播的重新改版、推陈出新、大板块、口语化直播、全天候播出,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县市电台要紧紧抓住这项产业, 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 加快改革步伐, 发挥全天热线互动优势, 增加广告信息投入量, 加大创收力度。国家广电总局早在2003年“广播发展年”的时候, 就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广播创收力度”的目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92年广告收入约为975万元, 到1998年, 短短几年时间, 广告收入就增长了十多倍。县级广播也要大胆引进竞争机制, 强化商品经济意识, 必须清除“办节目是件光荣事, 创收是件可耻事”的认识。在搞好现有模式广告创收的同时, 依靠现有广播资源, 走进社会, 融进市场, 努力做到让现有广播资源直正盘活、升值、开花、结果。这样, 县级广播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广播要生存、要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素质和能力。记者的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广播产业的发展。由于人才培养、培训、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 带来了节目质量粗糙、节目内容陈杂混乱等问题, 造成广播的“无效传播”和资源严重浪费。所以, 作为县级广播, 一定要加强队伍建设, 组织在职人员培训提高, 充实知识, 锻炼本领, 增加才干, 打下扎实牢固的文化基础, 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队伍综合实力, 把节目不断做大做强, 促进广播事业一天天蓬勃发展。
总之, 县级广播要勇于开辟新途径, 促进整体节目质量全面提升, 不断增强竞争力, 扩大社会影响力, 从低谷中走出来。要树立远大理想, 积极拓展市场, 勇于在同行中争雄, 找回昔日宣传媒体“老大哥”的身影。
空间开拓 篇2
近年来,我镇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基本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第一,三产业良性发展的合理结构模式。其中,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带动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2003年全镇开发房产土地总面积1650亩,实现基建总投资9.8亿元,销售产值22亿元,销售税收1.5亿元。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中,我镇党委、政府敏锐地洞察到其中存在的隐忧。我镇镇土地总面积是25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房产开发的不断升温,单纯的通过土地批租的发展模式势必会面临发展空间日益变小、发展难度日益变大的问题。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使土地的使用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高回报就成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思考的重点所在。
一、居安思危看长远,扩宽思路求发展。
区委杨书记在指导我镇发展时提到“抓住轻轨9号线契机,发展楼宇经济”,这更加强了我镇引入新的土地发展观的决心和信心。
所谓“楼宇经济”是一种以商务楼及功能性板块、区域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招商引资,可以建商场、办公司、搞研发或创办现代服务机构,从而引进税源,体现集约型、高密度特点的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一种现代经济形态。据统计,一幢高级商务商贸楼里所创造的效益与城郊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商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等。
“楼宇经济”这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无疑正是我镇发展所需要的。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可以获得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土地回报,而且有利于城市化转型、合理的城镇规划和我镇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这种好的、新的发展思路与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哪?
我镇经过深入调研,考察分析,并与有关专家商讨后认为:遵循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向空间求发展、向楼宇要效益是今后我镇壮大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我镇镇要以发展楼宇经济为抓手,积聚发展要素,整合区域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加快构筑我镇经济发展新平台。通过发挥政策和区域优势,把商务楼宇和我镇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载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地,努力创造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就业、政府得税收、环境得改善的多赢局面。
二、合理规划谋全局,大胆实践拓空间。
我镇将“楼宇经济”开发分成三大块: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房地产楼宇开发和商业楼宇经济。
第一,我镇工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其中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了积极效应,工业发展实现了建设、结构、效益的统一。在过去我镇镇实施标准厂房三年贴息、补贴资金10%的基础上,2003年我镇镇党委、政府又迈出大步,以政府参与投资50%的方式投资2亿元建造3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通过招商逐步回笼资金,以此来全力促进标准厂房的建造,全镇累计标准厂房面积已突破100万平方米,预计今年的厂房租赁收入可突破1亿元。同时,镇党委、政府果断地作出了对历年一层陈旧厂房翻建为三层标准厂房工程补贴资金10%的决定,在兴联和朱龙两个村拆除了总面积数超过1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将其全都改建为三层以上的标准新厂房。此举大大地增加了土地的产出率,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效益,到去年底,全镇村级实现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使我镇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昂首阔步地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久富经济开发区是以重点引进和扶持实体型、科技型、规模型私营企业,注重引导商贸型企业向实体型发展的特色私营经济园区。2004年我镇计划投资3亿元在久富经济开发区内,计划建造高标准、高档次的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全力发展工业楼宇经济。与标准厂房相配套今年我镇还要在园区内投资5000万元进行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生产创造良好环境。工业是龙头,工业楼宇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我镇加快工业化步伐,促进城市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业楼宇经济同样也为土地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长期性的经济回报,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房地产楼宇开发已经成为带动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要继续合理开发利用。今年以轻轨9号线我镇站为核心的北部房产区建设将全面展开,前期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建设工程进行了实质性的启动。以旧城改造为抓手,不断提升第三产业,镇区内三盛房产、豫园二期、银佳房产、明珠苑三期将开发建设。此外,抓住上海市民青睐我镇房产的机遇,多层次高标准建造不同档次的房产以满足需要,2004年争取开发面积在去年8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增加40万平方米,达到120万平方米。
第三,商业楼宇经济的开发是与前两者密切相关的。遵循整体开发、全面推进的原则,商业楼宇经济的开发是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房地产楼宇开发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于两者的必要的配套建设。我镇镇现在面临这老城区改造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建设14-18层住宅、宾馆、我镇娱乐城,并要加快对我镇医院大楼的建设,使大配套逐步齐全。轻轨9号线我镇站附近的规划建设工作也在进行中,我镇轻轨车站、新加坡维新广场、台湾城的设计方案已经完成,蓝图上两幢30层的高楼直耸入云、气势磅礴,这将成为我镇发展楼宇经济的标志性建筑。对北部房产区水道的疏通、桥梁的扩建、道路的修筑等配套工程建设也将有序展开。
运用数字出版 开拓阅读空间 篇3
当今儿童面对太多选择,电视等媒体对时间的侵占,导致儿童的阅读量减少。如何运用数字出版,开拓阅读空间?一直是筆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数字出版现状分析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我们对数字出版做一些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出版业要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就要从不同角度提取信息,做成视频和声频,重新包装,添加新的价值,储存成数据,供提取和使用。
2.我国数字出版仍停留于传统的线性出版流程。线性的出版流程是:写书——出版社——顾客。数字出版的理念应该是:重视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用信息服务来开拓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向下,出版社应该为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服务。
3.在数字出版的市场开发中,出版社所竞争的,不是来自同行的竞争,而是竞争读者那里的剩余时间,谁占有了读者的剩余时间谁就获得了成功。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在数字出版中,内容依然很重要。不管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如何改变,对出版社来说,回归内容,内容创新仍是出版社的唯一生命线。用好的内容吸引读者才是最重要的;第二,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的传媒方式,最大限度地让读者接触到你的内容。因为只有接触到,才有可能去选择。对青少年来说,手机就是未来最好的终端。因为在中国,有6亿多的手机用户,而且青少年是手机用户中的活跃使用者。可以思考如何把内容传达到这些手机用户手里,从而占有潜在读者市场。
数字化与网络出版是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向,不可能倒退。所以,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应该是,在兼顾儿童思维特点的同时,利用好数字出版的特点——声音、动画等,用增加的这些特点,来吸引小读者阅读,把阅读变成如同刷牙一样的习惯。虽然,目前儿童读者拥有电子书的量还很小,但未来,市场一定是存在的。利用好数字出版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儿童阅读,特别是儿童科普书、工具书,因其阅读属性的特点——知识点较多,可以分段阅读,而不像文学读物那样具有非常强的连续性,适合于数字出版的表达,用数字出版的优势更明显。理论上而言,只要好好用心来做,立刻就能产生好的功能和效果,但目前,由于电子阅读器对中国的儿童来说,普及率还不够高,未必能带来好的经济收益,但意识到这点是有必要的。
运用数字出版,开拓阅读空间
如何运用数字出版,更好地开拓阅读空间,对编辑来说,可以做的事情有:
1.始终坚持并重视市场调查。现在出版社的现状是对市场调查的重视不够,虽然也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但远远不够,在意识上还是提供产品,提供内容产品,这样就容易忽视市场的需求,结果很直接的就是增加库存量。所以,市场调查这个环节要在出版社的工作中始终突出它的重要性。
2.改造出版社的网站。许多出版社都已经开设了网站,但规模和效果始终比较弱小,信息服务的功能更是比较单调,只是在网站上宣传自己的杂志和图书。网站功能比较单一,信息服务含量不够。编辑可以向执行者提议改造出版社的网站,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来改造自己的网站,服务现有的市场开拓,把自己的网站信息发布到与自己出版社气息相同的社交网站上去,占有更准确的目标群体,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良好的网站环境,还可以为出版社的期刊和图书添加许多附加值,让产品增值。
3.更好地做好期刊和图书的市场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字化与网络出版的新的传媒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杂志和图书?在美国出版业已有的方式包括:①把所编辑的内容向读者开放,让他们加入到编辑的过程中,打破原先的单一线性生产模式,掌握更多的读者信息。②制造“新闻事件”,获得广泛的关注,推动市场宣传。③提供作者的视频和音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添加作者的博客链接等,让读者和作者互动。④在纸质期刊和图书的基础上,推出电子版。在电子版上,突出方便实用的功能,比如查找搜寻目标功能。⑤在电子版的销售中,推行优惠促销活动。这些已经出现的模式和方法,都是出版社可以借鉴和运用的。
在数字出版的发展越来越蓬勃之际,大家心里的预期目标是:可以方便小读者和家长的使用,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服务,同时,可以指导阅读,用各种有趣的互动方式,让儿童自小就和阅读保持亲密的联系和接触。总之,运用数字出版,能够开拓阅读空间,让更多孩子体验到阅读的趣味。
(作者单位系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以美育德,开拓德育新空间 篇4
一、营造“美”的文化氛围, 让孩子浸润于美的熏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 努力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爱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氛围, 让孩子沉浸在美的熏陶之中, 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地感受美和创造美。
第一, 美化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能让人感受到亮丽、幽静而心旷神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净杂念、长智慧、出灵气, 深刻感染美的气息。学校在各个教室、楼道口, 装饰名诗名言等, 让我们的孩子与经典相伴, 时时聆听先哲圣贤的教诲;美术展厅中, 将一幅幅孩子优秀的书画作品展示出来, 创造较浓的文化气氛;上下课时悦耳的音乐铃声, 能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第二, 优化校园人际关系。学校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尊重、热爱、欣赏、宽容每一个孩子,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善待每一位孩子。教师鼓励孩子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 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 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 互相提高。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孩子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得到健康的成长。
二、塑造“至美”教师形象, 让孩子感受美
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孩子接触美的直接施行者。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要处处为人师表, 以美育人。
首先, 要关注教师的仪态美。教师应衣着整洁, 举止稳重, 姿态端庄, 使孩子体验到教师举止中丰富的内涵之美, 并从中受到熏陶,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 要关注教师的语言美。教师的语言要纯洁、健康、文明, 要热情诚恳, 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 促其形成纯洁、健康、文明的内心世界。最后, 教师要以美的人格感染孩子。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 让孩子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 受到感染和启示。
三、挖掘教材“美”的因素, 引导孩子发现美
语文课程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观点和理念、具体的道德关系和环境、生动的人物道德形象和品质。例如, 陶渊明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表现了他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刘禹锡的“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彰显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了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这些道德榜样以美的形式展现在孩子眼前, 对孩子提出有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情操、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品德要求, 并将之内化为孩子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 从而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识别各种美, 培养美的情操和创造美的行为。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中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的形式, 揭示了规律性, 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学审美感知力, 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乐曲欣赏, 让孩子通过聆听音乐作品, 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 满足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提升;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欣赏、分析艺术作品, 陶冶孩子的情操, 让他们领略生活美、自然美, 从而唤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让孩子感受运动美、韵律美和形态美, 领悟到生命运动的内涵;在劳动技术教育中, 可以通过再现劳动场面、劳动成果的艺术品来感染和深化孩子对劳动美的体验。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
多彩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提高孩子综合能力, 特别是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活动, 如“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 参观革命遗址, 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 讲革命故事, 让孩子继承烈士的遗志, 发奋学习, 报效祖国。“中秋节”学校开展征文、演讲活动, 引导孩子发奋学习, 感恩父母, 回报父母和社会。“重阳节”, 学校组织孩子到敬老院慰问活动, 树立尊老敬老的风尚。“春节”, 让孩子在节日中学会礼貌待人, 文明接物, 学会与人交往, 接受传统礼仪的洗礼。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时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培养孩子的爱心、孝心……
各中队利用晨会课, 介绍审美知识, 利用课间时间指导孩子阅读中外名著, 让阅读丰盈自己的人生;举行朗诵会、阅读交流会等, 扩大知识面, 培养他们的爱美情操。
少先队通过举办讲故事比赛、歌咏比赛、绘画比赛、家务劳动比赛、形象设计大赛, 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 形成技能技巧;学校组织孩子春游、秋游、爬山、植树、摄影、创作诗文、撰写游记……在活动中给孩子讲名胜古迹、科学知识、风情人土、神话传说、名人诗词、历史故事等, 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然, 加深美感享受, 提高审美、创美能力。
空间开拓 篇5
一、巧设桥梁,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得到信息、得到启迪、得到感悟、得到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1. 借助听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明辨事物的善恶,开阔知识的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解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及时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就接着本书看。如此,学生被兴趣所推动,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
2. 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有条件的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清静、舒适的书房,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翻阅。父母有时间也可和孩子看同一本书,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书的内容,培养孩子读书的成就感。二是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那里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阅读面。
3. 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常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课文《草船借箭》,我就向学生推荐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使学生感受到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更完美更精彩;学完三年级下册的《争吵》一文,我带领学生阅读原著《爱的教育》,感受着这部历经八年呕心沥血写成的名作所带来的激动以及无法抗拒的魅力。
二、传授方法,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融,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阅读恒心
小学生的兴趣总是会缺乏持久力,怎样为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鲜?
1. 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信息,我们可以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
2. 评比激励。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开拓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篇6
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上海发展会展业的影响因素
波特运用钻石模型对一国某一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估。按照波特的理论, 一国或一地区某一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政府和机遇此6大因素。在此, 笔者将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色, 运用钻石模型对会展业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1. 生产要素
影响一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可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色, 笔者认为影响上海会展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区位与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
(1) 区位与承载能力。
举办会展的次数, 规模以及国际化程度与主办城市的实力密切相关。上海地处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城市整体竞争力强大。上海的知名度, 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促进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2) 基础设施。
会展场馆及其辅助配套设施是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基础硬件。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 上海已形成以开发区为核心, 辐射至漕河泾开发区、浦东新区一线的会展黄金走廊, 拥有新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会展场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展场馆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制约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巨大瓶颈。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1) 与国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起来, 上海总体展览规模过小, 并且差距仍相当明显。 (见表1) (2) 单个展馆的面积有限, 无法承担大型展览。会展业发达的德国拥有16家5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场馆, 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相比之下, 上海只有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馆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 并且按照单馆展览面积进行排名,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排在全球第39位, 与世界一流展馆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如2001年第九届上海国际车展因展馆面积有限, 而遭致通用、福特、大众和丰田等汽车巨头的联手拒绝参展, 遭遇1985年创办以来最大的尴尬。
此外, 上海会展场馆存在空间布局分散的弊端, 增加了场馆之间联合办馆的难度, 限制了场馆的协同效应。上海会展场馆的配套设施尽管总体上令人满意, 但在细微处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所以应当在会展场馆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等细节处着手, 苦练内功, 提升顾客满意度。
(3) 人力资源。
按照钻石模型的理论, 生产要素有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之分。波特认为, 初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而高级要素则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重要, 因为前者更能为产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显然, 对于会展业而言, 具有专业会展知识和能力, 精通会展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属于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
据调查, 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 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人。而上海如今每周要举办5.5个展览, 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专业人才80-90人。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也表明, 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考虑到会展公司和饭店增量、世博会自身需求以及对会展业的推动等因素, 人才缺口会更大。另外, 上海市会展从业人员中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议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会展人才的缺口是限制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智力瓶颈。
2. 需求条件
按照钻石模型理论, 需求条件, 尤其是国内需求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内需求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国内买方的结构和买方的性质实现。
(1) 若国内的买方需求领先于国外, 则一国的产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国内领先需求促使企业先意识到国际需求的到来, 并开发出新产品满足这些需求, 促进产业升级。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色, 拥有优势产业是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形成的前提。如米兰的时装展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时装展览会之一, 与米兰是世界时尚时装之都密不可分;底特律汽车展之所以闻名全球, 源于底特律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拥有优势产业支持的产品 (或服务) 展会, 必然引得其他国家同行业纷至沓来, 与先进的同行的产品的同台展示, 不仅能够预测和了解产业的发展方向, 而且能遇到广泛的买家。这是会展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原理。
上海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等领域拥有优势。由此, 上海也经常举行上述产业的会展活动, 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老练的、挑剔的买方也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精明顾客的存在会给国内企业施加压力, 促使其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建立起高标准。上海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等作为实力雄厚的参展商, 会对展览公司和场馆提出严格的参展要求, 从而促使会展企业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 相关或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状况
波特认为, 单独的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 都很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 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上下游之间良性互动, 才能产生协同效应, 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持久提升。
(1) 会展相关产业。
会展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由专业展览公司和展览场馆组成的核心链, 是会展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由展台搭建公司和广告设计公司等组成的中游为会展活动提供场馆运行、营销、广告以及公关等服务。下游主要包括工程运输等企业。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上海会展业的经营主体队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主承办单位和场馆单位为主体单位, 以搭建公司、设计公司、工程公司、运输公司等为配套服务单位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2) 会展支持性产业。
旅游业, 交通运输, 金融业和住宿、餐饮业产业构成会展业的支持性产业。
旅游业。统计数字显示, 2007年, 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约665.6万人次, 同比增长9.9%, 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520.1万人次, 同比增长11.9%;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02亿人次, 同比增长5.4%。旅游外汇收入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9.6%;国内旅游收入1611.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3.5%;旅游总收入2074.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5%。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858.1亿元人民币。发展会展旅游必须依托在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安全方便的城市环境, 目前上海正在整合都市旅游资源, 提升和拓展都市旅游产品。
交通运输业。近年来, 上海在航空和轨道交通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发展, 促使上海已初步具备接待大型国际会展的交通条件。上海发达的信息交通网络的最终形成, 将会为发展会展业所需要的快捷, 信息沟通和立体多层次的交通联运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金融业。上海把金融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发达的金融业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住宿和餐饮业等支持性产业。现在, 上海已初步具备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住宿接待能力。
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竞争
在钻石模型中, 第四个关键要素是企业。作为会展产业的市场主体, 会展主承办单位和会展场馆单位对会展业的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会展业本质上是为参展商和专业买家提供合作交易的平台, 因此, 会展主承办单位和会展场馆单位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满意度而开展。刘大可等学者近年曾按照展览会组织工作, 专业买家邀请工作, 展览会管理与服务, 展台搭建工作, 展品运输工作, 展馆软硬件设施, 整体办展环境等指标对上海市的展览业市场特征做过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无论国内参展商还是海外参展商对上海办展环境和展会组织工作都给予较高评价, 而对专业买家邀请和展品运输工作做出较低的评价, 而专业买家, 尤其是海外的专业买家, 对参展商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价最低。由此, 我们进行分析可知:上海的会展主承办单位和会展场馆单位在会展整体组织工作方面不仅在国内领先, 而且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在专业买家邀请和参展商的邀请, 以及与展品运输公司的沟通协调, 对展品运输的管理等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去提高。
仔细分析上海会展行业的整体状况, 我们可以总结出:上海的会展业主要面临来自三方面的竞争压力。 (1) 外资会展巨头的进入。如德国的慕尼黑、汉诺威和杜塞尔多夫三大展览公司。 (2) 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北京、广州、以及周边的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将会展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会展从业企业实力也不可小觑。他们更容易以自己的城市特色形成品牌展会。广州的广交会、杭州的西博会等都在国际上享誉盛名。上海举办会展的综合实力虽然较高.但具体特色不明显。势必将要面对国内其他会展名城的激烈竞争。 (3) 与国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争夺市场。经济全球化潮流使得许多亚洲企业包括中国的一些实力型企业, 都更有可能参加国外的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会, 从而打压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5. 政府
按照钻石模型理论, 政府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 只能在钻石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做到。
(1) 政府为会展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如2002年,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 不仅开展对国际展会的评估工作, 规范行业标准, 创建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而且还发布行业的咨询和信息;2005年出台《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等。
(2) 政府加大投资, 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上海市政府给予会展业极大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 将其列人“十一五”期间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措施。此外, 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上海市的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企业的壮大提供智力支持。
6. 机遇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影响深远, 世博会带来的机遇表现在:首先, 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将会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根据规划, 整个世博园区可以提供将近二百个展览场馆, 世博会举办前、举办中以及举办后都将为上海的会展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 依托世博会, 可以推进会展项目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世博会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材料的应用、展会的规划和管理都将为展览品牌的发展提供样板和标准, 使中国的会展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同时上海世博会的运作模式也将促进会展管理体制创新。
运用T O W S原理对上海发展会展业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1.TOWS基本原理
TOWS分析模式首先根据影响因素的来源和性质, 将其分为威胁 (T=threat) , 机遇 (O=o p p o r t u n i t y) , 劣势 (W=weakness) 和优势 (S=strength) 。然后此四种因素交叉结合生成四种新的关系概念:杠杆效应、问题性、抑制性和脆弱性。其中, 杠杆效应是指内在优势与外在机遇相互一致, 相互适应, 使优势和机遇充分结合并有机发挥。问题性是指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相遇, 导致系统面临重大问题。抑制性是指外在的机遇与内在的优势不符, 而与劣势相遇, 内在优势无法发挥。脆弱性是指外在环境对内在的优势构成威胁, 致使优势无法发挥。
2.上海市发展会展业的T O W S分析
(1) 基于前文钻石模型总结上海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劣势, 机遇和威胁。
主要优势: (1) 区位优势和承载能力; (2) 存在优势产业; (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较高; (4) 政府的支持, 会展业的发展环境良好。
主要劣势: (1) 会展场馆的限制; (2) 人才的严重短缺; (3) 会展主承办组织在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邀请上的表现都不尽人意, 即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数量和质量分别令对方不满意。
机遇: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
威胁: (1) 国内外先进的会展从业企业“抢占”上海市场; (2) 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争夺国内市场; (3) 与国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争夺全球市场。
(2) 上海会展发展战略的T O W S矩阵。首先, 将优势的四个方面分别用S1, S2, S3和S4表示;将劣势的三个方面用W1, W2和W3表示;将机遇用O1表示;将威胁用T1, T2和T3表示。然后, 构造TOWS矩阵, 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四种战略选择, 分别是: (1) SO战略:遵循“MaxiMaxi”原则, 使优势与机遇的合力实现最大化; (2) WT战略:遵循”Mini-Mini”原则, 使劣势与威胁的合力趋于最小化; (3) WO战略:遵循“Mini-Maxi”原则, 努力降低内在劣势对外在机遇的抵消作用; (4) ST战略:遵循“Maxi-Mini”原则, 努力降低外在威胁对内在优势发挥的不利影响。
通过将各种具体要素结合分析, 得出以下四种战略。
上海发展会展业的战略选择与战略优化
基于上述T O W S矩阵分析, 我们得出:上海应当积极实施基础设施战略, 人才培养战略, 产业集聚战略和会展品牌战略。
1、基础设施战略
针对场馆总体规模偏小, 单馆展览面积有限,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的弱点, 上海应当牢牢抓住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 通过以下方式加以解决。 (1) 原有场馆的改扩建; (2) 通过与交通主管部门的有效合作, 改善场馆之间的交通状况, 提升场馆的可达性的途径, 实现场馆之间的协同效应; (3) 如有需要, 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考虑建设大型的、综合性场馆; (4) 进一步完善场馆的配套设施, 提高场馆的配套服务水平, 真正做到在细微处体现差异, 体现价值, 从而提升上海会展业的竞争力。
2、人才培养战略
会展人才按照需求类型的不同, 可以分为专业型会展人才和经验型会展人才。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对会展产业大力支持的优势条件, 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加以解决。 (1) 有能力, 有优势的高校可以开展会展专业教育, 进行系统的教育, 培养专业会展人才。现在招收会展本科专业的高校悉数在上海, 上海部分高校也在大力发展会展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发展会展专业教育, 能够为上海市的会展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 根据会展业需要支持性人才和辅助型人才的比重远远高于具备高深理论知识的会展专业人才的特点, 可以通过开展技能培训, 引进经验丰富的会展人才的方式加以解决。
3、产业集聚战略
在世博效应的带动下, 依托上海的会展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 加之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引导, 财政税收方面优惠政策的激励, 上海应当加快形成会展产业集聚区, 以尽快发挥会展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浦东在发展会展产业方面拥有区位、会展设施、经济产业、市场需求等显着优势。在此基础上, 上海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支持, 加快浦东会展产业集群区的形成和发展。
4、会展品牌战略
面对会展主承办组织问题和市场竞争激烈化的现状, 上海会展从业组织, 尤其是会展主承办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品牌观念,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应对市场竞争, 不断在日趋激烈化的市场中取得胜利, 并从场馆的设计, 主题的选择, 展会的规划, 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邀请, 展会的组织和管理等环节实施会展的品牌化运作。此外, 还应当注意对同类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做大做强会展品牌。借助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加强会展品牌的推广, 提高会展的知名度.增强展会的吸引力, 最终塑造成会展品牌。
开拓美术教学的新空间 篇7
实践证明, 体、音、美不是“小三门”, 而是学生的必修课。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关注美术学习的意义, 从而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幼师开设美术课, 有着特殊的意义。要培养幼儿美术教师, 交给组织美术活动, 以实践操作为内容, 培养审美情趣, 陶冶儿童情操。把教学视为一种同学实现心灵对话的途径, 让课堂充满生机。笔者多年来是坚持这样做的。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爱的事业, 是奉献的事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当代中学生, 中专生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 求知欲强。所以, 首先要尊重、理解他们。以心换心, 时刻掌握学生思想的晴雨表, 捕捉契机, 因势利导, 力求师生声息相通, 互通有无,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 分享教育的幸福, 让美术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
二、激情引趣使课堂灵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一点不错, 要让学生喜爱美术课, 必须巧揽兴趣, 激发情感, 首先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 新技能有浓厚的兴趣, 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在此情况下, 学生才会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美术教师是美的启迪者, 首先应为学生的师表和楷模, 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有道是, 为人师表就得讲究风化。风度仪表, 服装衣着, 举止言谈必须高雅和谐, 大方得体, 风韵翩翩, 上课激情满注, 笑容可掬, 语言生动幽默, 处世宽宏大度, 胸襟豁达, 处处展现出美术教师特有的风采, 让学生望而亲近, 从而喜欢听你讲课, 愿随同你去开拓美术教师教学的新空间。
三、利用多媒体使课堂鲜活灵动, 乐趣横生
改革在深入, 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学转型中, 多媒体教学的介入, 平添了美术学科的风采。在美术欣赏课运用了PPT进行的《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所产生的“动” (生动直观的电影播放) 、“变” (多样变化教学手段) 、“趣” (趣味横生的媒体转换) 、“美” (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 , 把学生带进理想的教学境界, 师生分享艺术的幸福, 和谐课堂, 其乐融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拓宽了教学空间, 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了学生视野, 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四、注重方法的选择和方式的多变
教无定法, 法贵多变。恰当的教法, 科学的手段, 艺术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的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学习, 那么, 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就是让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 以至于达到入迷的程度。新课标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要大胆发言, 勇于探索和思考, 释放自己的能力。美术实践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教师要引导, 激发学生释放自己对美术的感受和独自的感悟和见解。例如在欣赏评述《形形色色的世界》时, 通过欣赏几个不同的拼图, 学生顿时产生多种看法, 有喜欢形的, 有喜欢色的, 各有各的理由, 各有各的看法, 教师巡回鼓励, 肯定他们的敢想敢说、敢作敢为, 使课堂兴致勃勃, 乐趣横生。
学生好说好动, 勇于表现自己, 有鉴于此, 可以举办一些教学活动, 诸如讨论, 答辩, 评论, 知识抢答, 演课本剧, 广播剧, 让学生选项, 进入境界, 化为角色, 使课堂结构身材流动, 摇曳多姿。
五、要抓好认知感情和行动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变化, 师生互动交往方式的培养等方面, 要以认知的切入, 感情的梳理, 行动的探求等三个基本策略为论述程序, 从而达到目的, 实现课标。
1. 认知的切入, 着重训练学生多种感觉的敏锐性、灵活性、持久性, 来寻找学生头脑中特别的形象和追求新的体验,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 感情的梳理, 人的感情与心灵有紧密联系, 美术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对自己的情感、对周围人的理解力, 从而获得新的体验。
3. 行动的探求, 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学习主动探索, 以绘画为主线, 进行跨学科探究, 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集中思维有机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空间开拓 篇8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品质。它的特征有:学生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创设自我开拓空间,学生跃出教科书框定的知识架子,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下面谈谈我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只有用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亲热的手势、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所以,我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令学生敢说、敢问、甚至敢指出教师的错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某一次课堂上,我在板书时问:“WhatamIdoing?”学生答:“Youarewriting.”我在板书时可故意把答案“writing”写成“wrting”。很快,班上一名女生举手,我就问她有什么事(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她说:“Mr.Li,我觉得你写错了。”我接受了她的意见,立刻表扬了这位同学。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更加密切,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
学习外语,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重大量使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同时,我还借助录音、录像、实物、电视、幻灯、实物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这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例如,教学初一英语人教版BOOK1Unit4Lesson16时,首先,让学生看看有趣的对话配套VCD,画面中有贴近日常生活的画面、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VCD鲜艳的色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其次,我又出示了幻灯片、挂画,并作精炼的解释,学生对所学对话就更熟悉了;再次,播放对话录音,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说。经过几个步骤的教学,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最后让学生上台表演,借助表演体会情景,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让生生合作互动,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在“动”字上,动则“活”,则“灵”,则“成”。堂上多想办法做到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学生合作互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新性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口语技能并重转变;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向学生交际能力多层次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给学生实践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像所有语言一样,是一门技能,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发展是英语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采取了生生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人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课堂上开展Pairwork,Groupwork的活动,这种分小组进行的学生—学生互动的交际活动,给每个人的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及时消化和积累有关会话的语言材料,对课堂学习和语言习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极为有利的。
比如,我教初中Book1Unit14Lesson54时,根据课文会话,教师让学生做“失物招领”的游戏,要求学生分别用所学的口语会话知识寻找服装的主人。A:Whoseisthisjacket? Isityours? B:No,it’snotmine,Mineisgreen.Ithinkit’s...A:Hi,isthisjacketyours? C:No,thisisn’tmine.Mineisred. A:Whosejacketisthis?D(衣主):Letmehavealook.Ok,yes,it’smine.Thankyouverymuch.A:That’sallright.Youmustlookafteryourthings.A:Whoseshoesarethese?...areyours?B:No,they’renot mine.Myshoesarewhite.学生在这种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活动中所学的语言要比死记硬背灵活得多。事实上,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有充足时间,有机会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有可能消化和积累那些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的语言现象和语言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完全符合“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善待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能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就有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系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善用鼓励的妙着。因此,平时我多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我不会即时说:“No,youarewrong.” 而是说:“Itdoesn’tmatterwhetheryouranswerisrightorwrong.”并激励学生说:“Pleasethinkitover.”因为学生都有不甘落后,赶超先进的心理倾向,故我能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会毫不吝惜地、恰如其分地把“Good”和“Verygood”赠送给学生,尽最大努力构建一个团结合作的教学集体,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由的、安全的、不会受到压制的。
开拓物理教学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9
一.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参次不齐的, 学习的程度和过程也是各不相同, 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物理是一门以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简单物理现象,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个特点, 来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题目,
1.透过实验现象, 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 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的基础, 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 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师时间,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手段和方法, 积极地进行高效互动教学, 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二.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 教师不应该直接把原理和规律直接的告诉学生, 应该是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来引导学生, 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 来进行归纳分析, 来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牢固的掌握规律原理, 还能通过主动的探索, 获得更多的学习方向和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根据物理学科的内容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情景设计。全面的促进物理学科的教育步伐, 真正意义上的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学生是一个被动者和旁观者变成了现在的积极参与的主动者, 这就要求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达到共鸣。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 在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怀疑或好奇的, 但学生又不能很好的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情景, 从而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 而设计这种问题情景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层次:
1.问题情景能够引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的这个年龄段是正处于青春期中, 学习的情绪易受波动, 学习的持久性不强。很难长时间的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地方。如果教师设计的情景能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为开始做了一个好的基础准备。情景的设计要求内容直观、醒目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比如在讲解光折射问题的时候, 可以根据在水中筷子会变弯曲这一折射现象来设计情景。
2.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问题情景, 学生学习的核心是思维, 而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创设问题的情景, 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目前所认知的出现冲突和碰撞, 就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解重力的时候, 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果地球上没有重力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怎么样呢?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3.能够让学生突破思维惯性的情景, 在平常的生活中, 往往会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 但并不知道原因, 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日常现象设计到情景之中去, 让学生否定以前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 比如:同时把一瓶热水喝一瓶冷水放入冰箱中, 为什么热水结冰的速度会比冷水还要快。通过这种类似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 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
综合上述的观点与建议中,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是灵活运用实验的功能, 创设学习物理的环境, 即通过实验, 为学生展现物理现象和过程, 使学生在有效地获取知识的同时, 开发智力, 发展能力, 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深入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探索就一定能够很好的开发出学生的潜能, 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 这也从而有效的帮助了教师实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效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学, 其目的远远超过了物理学本身,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以及终身受用的一种科学精神, 另一方面, 新的课程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空间开拓 篇10
杜邦TM赛丽 FAST 2000 TD热敏制版系统
杜邦TM赛丽 FAST 2000 TD热敏制
版系统于2016年初推出,通过性能上的全面提升,使得版材表面平整度更好,有效消除了无纺布纤维在版材表面的残留,还能保证细小网点的完美再现。邹飚博士强调到:“除了制版质量的提升,该制版系统在设备维护方面也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更加完善的内部设计使得设备维护保养起来更加简单便利。”
杜邦TM赛丽 EASY 柔性印刷版材
杜邦TM赛丽 EASY柔性印刷版材将数码平顶网点直接集成在版材上,简化了印前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客户可选择光滑表面和磨砂表面两种版材,皆可配合FAST热敏或溶剂制版流程使用。据邹飚博士透露,杜邦在2016年还将推出专门应用于纸张印刷的EASY版材。
杜邦TMArtistri 数码墨水
杜邦TMArtistri 数码墨水主要应用于商业、办公室喷墨打印机和数码印花等领域。其中,数码印花是该产品的重点应用领域。邹飚博士解释道:“目前中国纺织印染市场正以3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数码印花的市场份额同样也在快速增加,杜邦正是看准了这个市场潜力,相信杜邦TMArtistri 数码墨水将为这个市场带来全新活力。”
杜邦TMIzon 防伪解决方案
杜邦TMIzon 3D防伪膜可在产品包装或标签上直接形成明显的防伪特征。清晰可见、独一无二;亮红色全息安全图标;消象;可选透明结构;深度投影。值得一提的是,这款3D防伪膜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杜邦的一家加工厂可以生产,保密性极强、防伪级别极高,主要应用于高端产品,属于一撕即毁型,大大提升了防伪效果。
谈及杜邦未来的发展策略,邹飚博士坦言:“从中国市场来看,不论是柔印、防伪标签还是数码印花,都处在快速成长期,因此杜邦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下一步将投入更多精力来开拓中国业务,为中国客户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真正成为帮助客户成长和提升竞争力的包装印刷解决方案供应商。”
空间开拓 篇11
(一) 丰富阅读资源。高效电子阅读空间的建设, 将高校图书馆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各大高校图书馆实现网上联动之后, 学生可以打破校籍的束缚, 实现对于外校图书资料的阅读。同时, 通过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 学生还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一些第三方提供阅读服务的企业的书籍资源。
(二) 丰富阅读时间。传统阅读模式下, 必须花费整块的时间才能完成从书籍的选择、借阅到整理总结的过程, 传统阅读对于阅读时间的要求颇为苛刻。但随着高校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 借助计算机网络、手机移动设备等,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如睡前、坐公交等闲散时间段充分利用起来, 降低了传统阅读对于阅读时间的苛刻要求。
(三) 提高阅读效率。传统阅读模式下, 与阅读相关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单独去完成, 如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 但随着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 借助计算机软件或者手机APP, 就可以对上述工作实现边阅读边记录, 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就能完成, 这就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读空间的建设现状
(一)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一方面由于高校管理者缺乏对于高校电子阅读空间拓展的认识, 甚至有的高校管理者认为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会增加学生的网瘾, 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网上冲浪上, 不利于正常课程的开展, 高校很少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图书馆电脑平台、手机APP等;另一方面, 由于各大高校经费相对紧缺, 很难预算出专项经费来开展高校电子阅读项目建设,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设备匮乏, 或是年久失修, 或是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设备。
(二)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中,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也是阻碍高效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的障碍因素。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服务素质较低。更多的工作人员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 而不是服务者;其二, 信息化素质低。很多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设备开展服务工作。
(三) 读者素质参差不齐。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尽管高校从事的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但在这些人群中, 每个人的素质良莠不齐, 读者素质偏低给高校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带来了巨大阻力, 具体表现为:其一, 肆意损坏图书馆的电子信息化设备;其二, 利用图书馆的电子信息化设备浏览无关网站、玩游戏、看电影等, 俨然把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当作了小网吧。
三、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读空间的开拓策略
(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来看,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 需要各大高校不断加大对于计算机等基础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配备, 并及时对这些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 必要时予以更新。
其次从软件设施建设方面来看,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读空间的拓展, 需要高校图书馆重视电脑软件和手机APP的开发, 把高校的电子阅读空间做成一种产品, 这样才能够让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读空间真正成为读者离不开的地方。
(二)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首先要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素养。工作人员要落实自己的角色定位,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于教学活动、学术研究等的服务功能, 尽职尽责的为电子阅读空间的使用者服务。
其次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工作人员必须加紧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和提高, 要懂网络, 懂电子阅读空间, 懂得用电子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最快捷的服务, 解决读者在使用电子阅读空间是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 加紧电子阅读空间的制度化建设。要解决读者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必须加快电子阅读空间的相关制度建设, 用制度来约束读者行为。首先, 加快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 严格落实谁损坏谁维修的原则;其次, 加快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使用制度, 杜绝一切与阅读无关的活动出现在电子阅览室中。必要时, 校方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设置网络访问限制。
摘要: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 信息化成为了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管理模式的代名词, 信息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而言,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日渐饱和的图书馆阅读空间, 要谋求高校图书馆的新的发展, 走信息化建设道路是时代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读空间建设的意义, 然后对当下各大高校电子阅读空间建设中广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拓展高校电子阅读空间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电子,阅读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国武, 李玲玲.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基于对某高校抽样调查的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02) .
[2]张兴.数字阅读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