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体系

2024-07-12

统计调查体系(精选9篇)

统计调查体系 篇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不断地在成长壮大,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统计调查体系在其制度、组织,以及调查方式上都有所完善,现让我们回顾一下政府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历程。

一、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历程

政府统计调查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进步,正是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调查体系在组织制度、方法体系等各方面获得了发展和完善,并依据时代发展特点,调查体系的各方面内容仍不断地改革。如果从政府统计调查的组织体系来讲,政府统计调查组织由国家统计局的建立,逐渐改革发展后建立了省、县、农村抽样调查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调查队也很快建立,直至2005 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改革方案,将农村、城市、企业三总队加以撤销,并成立了各级服务调查中心。当前,我国政府统计调查组织,主要由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服务调查中心等。如果从调查方法体系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之前,调查方式采用单纯的全面报表,但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之后,新的调查方法体系建立,周期性普查和抽样调查逐渐成为主流形式,调查方法体系也由单一日渐复杂,调查方法体系日渐完善,调查方法实现了综合运用[1]。

二、当前政府统计调查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调查的组织关系不和谐

现行政府统计调查组织主要采用“一局一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组织体系改革能够提高调查效率,是调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这种组织体系也带来了不和谐的组织关系。第一,组织体系改革后,统计局内部机构出现了不合理现象。内部机构的设置既有专业部门,也包含普查中心,由于两者之间的编制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缺乏。第二,由于各机构之间关系不和谐,往往造成重复调查现象。综合机构、部门机构、调查队等之间的组织关系不明确,调查责任不分明,在进行统计调查工作中极易造成重复调查。第三,统计局与调查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对于地方统计局而言,新成立的地方调查队在权限上较大,导致地方统计局既要受到国家统计局的领导,同时又要接受地方调查队的指挥,这种被双重领导无疑会带来工作中的摩擦。

(二)统计调查的指标体系不健全

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正确反映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仍不健全,在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统计指标多反映经济发展,对于政治建设、生态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指标较少。其次,统计指标多反映经济增长数量,而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增长质量等方面的指标较少[2]。

(三)对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后,对调查方法采用没有了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调查工作的实际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查方法的运用,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多种调查方法相脱节。第一,由于不同的调查方法之间在内容、时间、表达形式等方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要求,往往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所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二,对于我国政府统计调查而言,周期性普查具有基础地位,普查结果一般会为其他调查方式提供依据,但是人们对普查结果的利用却不充分,造成某些调查脱离实际。第三,科学推算这种调查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节约大量的调查成本,其优势特点不容小觑,基于此,某些调查人员却投机取巧,在不符合条件要求的情况下对科学推算加以运用,结果适得其反。

三、政府调查统计体系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对调查方法进行功能定位

我国的调查方法种类较多,若不能明确其功能和优势,在选择上将带来很多的不便,同时也将影响多种调查方法之间的有效衔接。首先,普查方法作为基础,应周期性开展进行,调查周期不可过长,调查内容应有目的的选择,不可过多。其次,规范科学推算,对该种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在满足适用条件的情况下进行。

(二)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

要想政府统计调查工作实效性增加,外界的有效监管是重要的一种方式,因此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形成全国性质的监管组织,对各项统计调查情况进行监管。除此之外,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借助网络、媒体等形式,加大监管力度。

(三)完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由于统计调查指标不完善,调查结果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各调查方法之间无法有效衔接,对统计调查指标加以完善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调查指标的设定应尽可能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确保调查结果具有意义;另一方面,不同调查方法应设置统一的调查指标,这样能够保证各方法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重复调查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统计调查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当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调查组织关系不和谐、统计指标不完善、调查方法运用不当等。基于此,应对调查方法进行功能定位,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等,使政府统计调查体系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统计调查体系不断改革,使我国的调查体系日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然而统计调查体系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改革过程中难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政府调查体系在改革后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须探讨有效的改革对策。通过对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历程的分析,针对当前统计调查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历程,现存问题,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忠辉,王艳明.两层次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0):25-29.

[2]李强.新中国政府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六十年[J].统计研究,2012,(8):3-7.

统计调查体系 篇2

一、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业专业统计年报

统计全年畜牧业生产情况、畜牧业技术机构情况等,共15张表

二、畜产品及饲料价格周报

统计每周畜产品及饲料价格变化情况,共18个指标,全省共10个监测点

三、肉羊生产及效益月度监测报表

以户为单位监测肉羊生产及效益情况,共3张表,全省共75个监测户

四、畜牧业生产情况月报 按月度周期监测畜牧业生产情况

五、畜牧业生产旬报

以10天为一个周期监测畜牧业生产情况

六、生猪价格周报

统计每周猪肉、活猪、仔猪和玉米价格变化情况,全省共13个监测

统计监测是畜牧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畜牧业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关键切入点,是做好畜牧兽医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数字不清、情况不明,行业管理都无从谈起,就更不要说科学发展了。

(一)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 12

一是统计监测工作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任何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的出台,其科学决策的基础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当前,国际能源紧缺、工业与畜牧业争原料等原因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农村就业结构的多元化使畜牧业比较利益下降,导致了猪价较大波动;而生猪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又给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的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政府宏观调控对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而宏观调控的依据,最直接的、最基础的就是统计监测数据,只有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可靠的监测结果,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合理调控生产与市场。无论是对养猪大县的奖励,还是对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都离不开基础数据的确定,均需通过我们的统计监测来获得数据,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适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机制。

二是统计监测工作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统计监测工作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基本任务就是要摸清畜牧业家底,对行业的方方面面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对行业的各个环节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行业运行状况越来越复杂,要掌握庞大的生产者群体的动态情况(大、中、小规模),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市场主体数量多(社会资金和力量的投入),相互关系复杂而频繁,要求行业管理具有更强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只有建立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报表制度,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统计监测,才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为法律法规和有关

/ 12

规划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行业技术的推广以及执法职能的实现等行业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生产和市场波动中,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全面准确的生产和市场信息,对周期性波动进行预警。

三是统计监测工作是改善畜牧业政策环境的重要手段。畜牧业是由传统的农村副业成长起来的,目前仍然是弱质产业,且处于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的转型期,不断改善政策环境,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对于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一个地方畜牧业工作在政府工作的位置如何,直接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工作要得到社会尊重,要得到有关部门支持,要争取得到应有的地位,就必然加强统计工作,用真实的数字反映情况和成果,用真实的数字说明问题,有理有据,才能扩大影响,得到应有的支持。

(二)做好统计监测工作的几项要求

做好统计监测工作,必须动员我们全系统的力量,环环紧扣,层层把关,上下联动,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下面,就加强和实施畜牧业生产统计监测预警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当务之急要广泛宣传动员,分解任务,把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和每个人。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切实解决统计监测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一是明确分管领导;二是明确任务和要求;三是细化工作措施;四是确保经费。局里将安排一定的统计监测工作补助经费,各地要重视争取地方配套资金,为统计监测工作提

/ 12

供资金保障。

二要建立健全制度。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近几年围绕肉牛生产监测、种鸡生产监测、生猪生产监测、畜产品价格监测,下达了统计监测任务和制度,各级一是抓紧制定配套制度;二是明确工作流程;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四是完善保障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激励人,用制度规范工作,以制度建设促进工作发展,逐步建立起统计监测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要强化统计队伍。各中心站要下大力气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能打胜仗的统计队伍。一是选择配备统计人员,将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中来;二是稳定统计队伍,如确实需要变动,要提前做好工作衔接,对新的人员搞好业务培训;三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将分片对县级和龙头企业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各级要相应开展业务培训。

四要加强考核评比。实行统计监测考核制度和通报制度。在考核制度方面,重点对各级的统计工作和监测点的时效性、准确性进行记分考核。在通报制度方面,我们将根据考核情况,并适时公布统计工作排名。同时,我们将考虑把统计工作与项目建设挂钩,对统计任务完成不好的,数据不实的,在安排项目时予以惩戒。

畜牧业统计指标体系

一、畜牧业统计指标体系与名词术语

随着畜牧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的统计指

/ 12

标体系,以反映畜牧业生产、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

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要有一个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的及时性。

我国的畜牧业统计指标体系正在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畜牧业常用统计指标

反映畜牧业生产、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所涉及的指标种类很多,专业性也很强。我这里仅列举一些常用的畜牧业统计指标,以及与生猪养殖、奶牛养殖有关的统计指标。

1、存栏数

指调查日期(通常指年末、季末、月末)实际存在的各类畜禽头(只)数,不分大小、公母、品种、用途一律包括在内。

2、出栏数

指统计期内出栏供屠宰(含出售和自食)的畜禽头(只)数。包含淘汰的和因伤死亡的耕牛、肉牛、奶牛和羊,但不包含出卖的雏禽和幼畜(架子畜)数。猪出栏数不包括个别地区习惯吃的“烤小猪”或出口的“乳猪”。

3、出栏率

一般指某家畜当年出栏数占年初存栏数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出栏率=当年出栏数÷年初存栏数×100%

/ 12

4、屠宰数

国外一般不采用出栏数这项统计指标,而采用屠宰数这项指标。因为采用出栏数时,往往容易出现重复统计的问题。例如,一头肉牛从犊牛到育肥牛屠宰,可能展转两个或多个农户(场)进行饲养,特别是跨省区、跨地区的转移饲养时,因此很容易出现牛的出栏数重复统计的问题。

5、饲养量

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饲养过的畜禽头(只)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全年饲养量=年末存栏数+年内死亡数+全年累计出栏数

6、能繁母畜

指已经达到生殖年龄并具有生殖能力的、专门留作繁殖用的母畜,不论是否配种受胎,均应算作能繁殖的母畜。母畜生殖年龄的标准一般是:1岁半以上的牛,2岁以上的驴,2岁以上的马,8个月以上的猪,1岁以上的羊。

7、仔畜

指统计期内新繁殖的仔猪、牛犊、马(驴、骡)驹、骆驼羔、羊羔的统称。

8、肉产量

指在统计期内畜体屠宰后的胴体量,禽体屠宰后的净膛重。某地

/ 12

区的某种畜禽的肉产量,用该地区平均胴体重或净膛重的数据乘以出栏并屠宰头(只、羽)数推算而得。

9、肉类总产量

指在统计期内出栏并已屠宰的畜禽肉产量肉类总产量(即牛肉、马肉、驴肉、骡肉、骆驼肉、猪肉、羊肉、禽肉、兔肉、其它肉产量之总和)。

10、胴体重

胴体重指家畜屠宰放血后除去头、蹄、尾和内脏(即下水)后带骨肉的重量。大牲畜及羊还要去皮重;猪还要去毛重。某地区的平均胴体重可通过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收购部门或屠宰厂掌握的资料获取。

11、净膛重

净膛重指家禽屠宰后除去羽毛、头、爪、和内脏(即下水)后带骨肉的重量。净膛重有半净膛重与全净膛重之分,半净膛重一般保留心、肝(去胆囊)、肌胃(去除内容物和角质膜)、腹脂、肺和肾脏。

12、牛、羊奶产量

指社会产量,包括出售和农民自食自用的各种牛(荷斯坦牛、改良后产奶的黄牛、牦牛、水牛)、羊生产的奶产量。牛犊、羊羔直接吮食的部分,不统计产量。

13、禽蛋产量

/ 12

指在统计期内鸡、鸭、鹅的产蛋总量。

14、产活仔猪数

指出生12小时后的存活仔猪。此时初生仔猪由母体胎盘供给养分转变为自己吮吸母猪乳汁获得养分。

15、产活率

指产活仔猪数占产仔数的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活率=产活仔猪数÷产仔猪数×100%

16、哺乳仔猪

指出生后吮吸母乳开始至断奶前的仔猪。一般为2—60日龄。此时仔猪以母乳为主要养分来源,辅以易利用的饲料。近年来,由于人工乳(仔猪料)的广泛应用,使仔猪的断奶时间大大提前。在生产中,猪只体重达到30千克前,通常称为仔猪。

17、生长肥育猪

指断奶至肥育结束屠宰前(一般体重达90—110千克)的猪。

18、后备公猪

指断奶至初配前选留为种用的小公猪。

19、后备母猪

指断奶至初配前选留为种用的小母猪。20、母猪泌乳力

这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指标之一。用20日龄仔猪窝重(包括

/ 12

寄入仔猪,不包括寄出仔猪),表明母猪泌乳的能力。

21、母猪哺育率

这也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指标之一。指断奶时育成仔猪数与产活仔猪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哺育率=育成仔猪数(包括寄入仔猪数)÷(产活仔猪数—寄出仔猪数+寄入仔猪数)×100%

22、母猪生产单元

这是评定母猪生产力,特别是生猪养殖场的一项综合指标。指平均每头母猪一年内所产仔猪到达育成肉猪时的总体重,或屠宰后的总产肉量(胴体重)。

23、猪日增重

这是衡量猪生长发育、饲养水平和经济性状的一项指标。指在某特定饲养阶段内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重,计量单位为“克/日”。称体重应在早晨喂料前进行。其计算公式如下:

日增重=(终重—始重)÷饲养日

24、猪空体重

指去除胃肠道和膀胱内容物的宰前猪的活重。为简便起见,可采用猪屠宰前禁食、禁水的活重。

25、猪屠宰率

是衡量猪产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指猪胴体重占其空体重的百

/ 12

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屠宰率=胴体重÷空体重×100%

26、瘦肉率

是衡量猪产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指猪胴体中瘦肉重量占其胴体重的百分率。瘦肉重量包含肌内脂肪和肌间脂肪的重量。计算公式如下:

瘦肉率=瘦肉重量÷胴体重×100%

27、熟肉率

是衡量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俗称缩水率。采猪胴体左侧完整的腰大肌称重后放入玻璃或搪瓷容器内,在沸水中蒸40分钟,再阴凉30分钟后称重,蒸凉后肉样重占其蒸前重的百分率即为熟肉率。计算公式如下:

熟肉率=蒸后肉样重÷蒸前肉样重×100%

28、犊牛

指一岁以下性未成熟的公母牛。

29、青年母牛(后备母牛)

指一岁以上到第一次产犊的母牛。一般到18月龄完全性成熟时配种。

30、初产母牛 指第一次产犊的母牛。

/ 12

31、经产母牛(成年母牛)

指产过第一胎的母牛。一般到产3-6胎时其产奶量最高。

32、产奶母牛

指处于产奶期的母牛。在正常情况下,产奶母牛每年产犊一次,泌乳期(从产犊后挤奶开始到下一次临产前不分泌乳汁之间的时期)约305天,干奶期(两个泌乳期之间不分泌乳汁的时期)两个月。

33、空怀母牛

指产犊后较长时间不能正常配种怀犊的母牛。在正常情况下,母牛产后28-36天出现第一次发情,即可配种。一般经过第1-2次发情周期,即可怀胎。

34、泌乳期产奶量

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全泌乳期实际产奶量,即从产犊起到干奶为止的累计产奶量;二是以305天总产量为准,即从产犊起到第305天的总产奶量。在进行对比试验和公牛后裔测定时,需要采用305天产奶量,并采用特定的校正系数将不同泌乳期母牛的产奶量校正到305天的产奶量,然后进行比较。

35、终生奶量

指产奶母牛一生中所生产牛奶和乳脂的总量。产奶母牛的培育成本相对较高,为提高产奶母牛的经济利用效率,就需要提高奶牛的使用年限,并确保每个泌乳周期达到较高的产奶水平。

/ 12

36、牛奶干物质产量

由于不同牛群所产牛奶中的有形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含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单靠不同质量奶的产奶量不好进行牛奶品质或产奶经济效益的比较。在美国,目前已经采用牛奶干物质的统计方法,即牛奶产量以其干物质计量。

规模化猪场生产统计体系建设 篇3

1生产统计数据的作用

统计数据是生产计划和统筹生产管理的基础, 是预测生产结果和监督生产的重要手段, 是成本核算和工资计件的依据。通过对统计数据深层次的分析能及早准确地发现生产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洞察问题的趋势性和严重程度, 从而找到提高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方法。从某种意义讲, 猪场的业绩、效益和利润取决于生产统计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数据的准确分析, 生产统计和数据分析是猪场生产经营管理的方向盘。

2如何做好统计基础工作

2.1统一猪舍编号规则“G”代表公猪站, “H”代表配怀车间, “F”代表分娩车间, “B”代表保育车间, “S”代表生长育成车间。在每栋猪舍大门左上方用红色油漆涂刷数字编号如“1”“2”“3”……等, 大小为1 m2。“车间代码+猪舍序号”就是猪舍编号, 比如配怀车间10号则编号为“H10”。分生产线 (区) 的在编号前加“X1”、“X2”、“X3”等。猪舍分单元的在编号后加“D1”、“D2”、“D3”等, 比如生产一区分娩舍6号第二单元则编号为“X1F6D2”。猪舍内栏位编号在对应墙正中也用红色油漆涂刷数字编号如“1”“2”3”……等, 大小为30 cm2。以便为生产原始记录及日报、周报、月报的设计填写及关联计算汇总与栏位实物对应, 确保会计统计“帐栏物表”四相符。

2.2统一区分产品阶段对应名称初生活仔猪分健仔和弱仔;断奶猪仔分合格仔和不合格仔;保育猪苗分正品苗和残次苗;育成肉猪分正品猪和残次猪;种猪分特优、特级、优级种猪。这样区分方便了财务统计与生产、销售、考核等多部门交流, 具体要严格按照《猪场产品及转群质量标准的规定》执行。

2.3严格计量制度按照生产管理和统计、成本管理的要求, 不断完善计量和检测设施, 如猪只的出生、转群、销售、淘汰、死亡等的称重, 存栏猪只并栏头数重量清点和称重, 及妊娠检查和妊娠天数记录等。

2.4做好均衡生产和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工作须按生产工艺和周节律均衡生产要求, 严格做好猪群、栋舍、批次管理, 做好猪群的全进全出和合理转群工作, 以便统计工作落实到车间、班组及个人, 利于盘点和结存, 使分析结果具有针对性, 以及改进措施落到实处。

3做好原始记录工作

3.1原始记录表格设计生产管理、考核计件、成本核算及育种分析均需要原始数据来源和原始记录表格。根据猪场生产定位 (如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测定场、培育场和育肥场等) , 及猪场发展不同阶段的重点提升指标来细化表格及内容项。为简化报表便于存档, 每栋猪舍尽量做到日报和周报二合一。

3.2原始报表填报要求所有车间原始报表必须用纸质填写, 作为统计工作最基本的原始凭证。猪场车间原始报表由车间组长填写, 各栋舍原始报表由饲养员填写。报表要求统计及时、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清晰。人事变动时必须做好报表资料的交接工作, 不得带走或销毁。猪场所有原始报表填写完后, 交上一级主管部门, 经查对、核实后及时交给猪场财务部统计。会计复核后, 如发现有不实或投诉, 交由统计人员到生产线核实, 经审核、复核签字后, 才能作为统计的原始凭证。

4 EXCEL报表体系建设

4.1各类数据报表的上报根据报表需求及用途分为即时上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不同类型。即时上报主要是疫情、急淘、异常淘售、异常淘埋、超正常死亡等。日报主要是购入、销售数量及生产统计情况“日快报”, 是猪场各车间每天关键数据汇总快报和猪场每天关键数据汇总快报。周报表跟日报表格式基本相同, “周快报”是周报表简化的基础上增加配种分娩率及断奶周配率、孕损率等生产指标快报。月报、季报、年报表格式基本相同。

4.2日报表和周报表范围以繁殖场为例, 日报表和周报表包括:汇总表、配种明细表、配怀车间生产情况表、种猪死淘明细表、产仔明细表等。周报表在日报表基础上通过Excel表二级或三级显示的方式汇总获得。

4.3月报表范围月报表以父母代猪场为例包括:生产指标月报、生产情况月报、生产费用月报、猪群盘存月报表、各栋舍饲养员药品消耗明细月报表、低耗品消耗明细月报表、水电消耗明细月报表。

5统计数据分析及运用

5.1猪场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量达成率分析生产计划量主要包括生产公猪及基础母猪存栏数、后备公猪及母猪补充数、配种数、分娩窝数、产健仔数、哺乳仔猪死淘数、断奶合格仔数、保育正品苗上市量等。根据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计算达成率, 分析原因, 制定纠正措施。

5.2猪场计划指标月度、年度分析年度分析指标在月度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增加胎龄结构、生产母猪更新率、生产公猪更新率、繁殖周期、年分娩胎次、产仔率 (年均胎产总仔数) 、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 (PSY) 。根据月报、年报进行偏差分析, 分析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 并为制定下年度生产计划提供依据。季度和半年度在月度的基础上关联累计进行分析改进。

5.3周快报分析“周快报”是猪场每周例会的主要通报内容和重点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内容, 其重点关注配种、分娩、断奶、孕损等情况分析,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4每日浏览日报及关注公猪精液监测、返情检定等个体记录信息, 出现异常及时制定解决方案, 不留后患。

6结语

第二章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习题 篇4

一、填空题

1.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和所做的通盘考虑和全面安排;这里指的是指统计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指统计工作实际进行的各个阶段。

2、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

3、统计设计根据所包括的认识对象,可分为;根据包括的工作阶段,可分为、和和

4、由若干个内容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称为

5、统计调查按其调查的范围,可分为和;按其时间标志,可分为和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和。

6、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这是调查,重点调查、抽样凋查、典型调查属于调查,普查属于调查。

7、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是:明确、确定、确定。

8、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调查单位是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

9、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调查对象是,调查单位是,填报单位是。

10、调查时间是

11、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包括、、12、统计报表制度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为依据,按统一的、统一的、统一的,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的—种调查方式。

13、抽样调查是按照然后根据样本数据去推算调查对象的。

1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在所研究现象的标志总量中

15、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的单位进行调查。

二、是非题

1、确定调查对象是制定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

2、如果调查的时间间隔相等,这种调查就是经常性调查。()

3、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

4、调查时间是指进行调查工作所需的时间。()

8、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来确定的。()

9、典型单位的选择带有主观因素。()

5.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根本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8、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凋查。()

三、单项选择题

1、对某市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餐饮业的全部网点;B.该市餐饮业每个网点;

C.该市餐饮业所有从业人员;D.该市餐饮业每个从业人员。

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

A.该市所有自行车;B.该市每辆自行车;

C.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人;D.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3.某市对小学生情况进行普查,每所小学是()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D.调查项目。

4.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储蓄额4/5的几个大的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普查;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D.重点调查。

5.有意识地选择三个农村点调查农民收入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D.普查。

6、某市组织一次物价大检查,要求l0月25日至l1月10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A.登记时间;B.标准时间;

C.调查期限;D.调查时间。

7、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按()

A.这些单位数量占总体全部单位总量的很大比重;

B.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很大比重;

C.这些单位具有典型意义,是工作重点;

D.这些单位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

11.调查时间是指()

A.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B.调查现象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D.调查时点现象的标准时间。

四、多项选择题

1、一地区进行企业情况调查,每一个企业是()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D.调查项目;

E.统计总体。

2、对某学校大学生素质状况进行的调查,则()

A.调查对象是该校全部大学生;

B.调查单位是该校每一个大学生;

C.调查对象是该校每一个学生;

D.调查单位是该校全部大学生;

E.调查单位是该校每一个班级。

3、全国人口普查中()

A.全国所有人口是调查对象;B.每一户家庭是调查对象;

C.每一个人是调查单位;D.每一个人是填报单位;

E.每一户家庭是填报单位。

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

A.在总体单位数中占很大比重;

B.某一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很大比重;

C.对总体最有代表性;

D.能够推断总体总量;

E.它们的选样不带有主观因素。

5、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

B.普查属于全面调查;

C.典型调查单位的确定不带主观因素;

D.重点调查单位是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 E.典型调查的结果可以用来推算总体数量。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设计?统计设计包括那些内容。

2、什么是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方案包括那些内容?

构建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探讨 篇5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随着物流业成为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物流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跟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无论是经营理念上还是经营规模上已逐步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而跟随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准确、可行、有效的统计数据又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有效支撑。随着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展开,反映和分析物流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又是各级政府部门及时制定相关的物流发展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物流统计工作的滞后,导致物流行业面临一种高速但盲目发展的状态,构建科学实用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 物流统计的重要意义

我国物流经济发展迅速,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尽快科学地发展现代化物流业。但是科学地发展现代物流业离不开物流统计的支撑,所以,加强物流统计工作,构建科学实用的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构建现代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物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促进其他各产业长远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物流核算越来越显现出紧迫性,它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构建现代物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能使物流统计更好更快地纳入国家基本统计体系之中。

1.2 构建现代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对新兴的物流业的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

要了解现代物流业,必须先构建起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的物流统计体系能准确、及时、全面、有效、系统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反映物流供求规模水平及变动情况,反映物流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等。通过物流统计不仅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还能为改善物流业投资环境,转变物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产业发展的道路提供依据。

1.3 构建现代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有助于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

通过物流统计可以及时反映物流企业的运行状况,分析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策。因为物流统计资料是物流企业掌握市场需求、考查企业物流活动效果、确定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统计资料,就不能对物流活动进行量化评价,很多工作缺乏统计数据的支撑,就会出现盲目性,就会影响物流业的正常发展。

2 物流行业特点

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技术上,根据客户的需要,运用系统观念,以最经济的费用,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是服务于社会经济中关联度最大的派生产业。现代物流业不仅在纵向上服务于社会生产和消费以及链接生产和消费流通的全过程,而且从横向上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由此,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贴近客户诚信服务成为其持续发展基本宗旨。

(2)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综合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业,不仅以信息化为核心和先导,推动“一流”(订单流)带“四流”(信息流、商流、货币流和物流),而且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和引导便捷消费的必要支撑条件。

(3)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基础产业。现代物流作为社会保障和企业运营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技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也是实现洁净生产、洁净物流必要支撑条件,成为坚持的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最重要的公共保障网络服务基础产业。

3 现行物流统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物流统计才刚刚起步,物流统计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就目前我国的物流统计制度而言,其多侧重于宏观统计,对于微观企业物流统计涉及得很少,无法满足物流行业管理和物流企业管理的需求。具体体现在:

3.1 物流统计核算指标体系不完善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中物流核算指标体系有3类指标,它包括社会物流的物品总额和社会物流总费用;社会物流业务总收入;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些指标虽说能反映物流活动的供需状况和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但是,仅有这些指标,不能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还需要增加许多物流统计指标。

3.2 调查对象的范围小

物流活动涉及供应链的全过程,包括涉及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和信息服务以及为以上各环节提供技术装备与配套服务;但是《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中调查对象的范围是“工业、批发贸易业采取重点调查的方式,每个省市区、每个行业、每类产品选择2~3个企业调查。物流相关行业企业则为年物流业务营业收入在五千万元以上的独立法人企业”。这种调查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物流活动的全貌。

3.3 物流统计核算资料缺乏客观依据

虽然宏观统计核算不必直接通过微观统计核算逐级汇总来完成,但微观统计核算仍是宏观统计核算的客观依据。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对统计核算方法作出规定:“核算表中各指标采取依据现有相关指标统计分离提取与企业统计调查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加工核算”。由于,现在许多物流企业的统计制度不健全,特别是物流活动与生产、销售活动界限不清,物流统计数据很难从企业统计数据中分离出来,因此,基层单位物流统计数据不准确,由此上报给综合部门的总量指标数据,也就很难真实反映物流活动的状况;另外,“统计调查推算”中的统计调查时所依据的“抽样框”也没有真正形成,这种统计推断,也缺乏客观依据。

3.4 统计调查方式少

《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对工业、批发贸易业的调查,是“采取重点调查的方式”,对物流相关行业的调查单位,是选择重点调查方式,实际上,物流业是综合性服务业,活动范围非常广泛,活动过程复杂,仅用这两种调查方式,远不能满足物流工作的需要。

4 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统计指标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国情,要符合我国物流业发展方针,与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物流业运行机制相配套,实效性强,覆盖面广,结构合理,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原则。

4.1 核心指标以及子体系

由于物流业的独有特点,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时首先设立一个核心指标,这一核心指标体系就是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重点反映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效益。其中物流总成本是物流过程中的费用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统计通常将物流总成本分成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物流管理费用三大类。物流管理费用是指相关的物流行政管理费用。通常该项费用是由库存费用与运输费用总和乘以比例系数计算而来,该系数是按照专家判断法确定的比例。并且围绕这个核心指标以及子体系,向纵向和横向延伸,构成一个T型结构,构建一个总量、行业和企业统计分析的三维统计指标体系。

4.2 主要物流指标及子系统

第一类是反映物流供需情况的统计指标及子体系。物流供需统计指标是指从量的方面对反映物流宏观层面和总体物流活动方面的供需状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指标。并侧重于物流市场规模统计,包括物流节点的数目和规模、物流园区的数目和规模、配载市场的数目和规模、物流中心的数目和规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目和规模、货物吞吐量、货物总周转量和物流管理费用等指标。

第二类是反映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的指标。物流是一个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动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其主要统计指标有:职工人数及构成、工资总额及构成、平均工资、(下转第106页)(上接第73页)劳动生产率等。

第三类是生产设施统计指标子体系,高度发达的物流设施是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之一,它对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证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物流生产设施统计,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改善物流状况,促进现代化大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物流设施统计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分为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来的物流生产设施统计指标群。以运输设施统计指标为群例,它分为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公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水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航空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和管道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五部分。每部分下又设有若干统计指标组,如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主要由线路、机车车辆、信号设备和车站四部分统计指标组组成。各统计组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

第四类是反映固定资产的统计指标。由于行业的性质,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占物流企业资产的比重相当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物流企业和社会认识物流、管理物流、监督物流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建设项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新增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等统计指标群。

第五类是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可以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物流业增加值是货物经过物流活动前后的价值之差,在扣除物流成本后就是物流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的构成涉及到物流统计的各行业的增加值,其核算涉及到多个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开明.构建我国物流统计初探[J].物流技术,2003,(2)

[2]陈颖慧.物流统计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世界海运,2003,(8)

浅析新时期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篇6

关键词:统计创新,特点,建立

1 不同发展阶段统计的特点和要求

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统计直接为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统计直接服务于计划管理,统计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保证了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统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统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没有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党和国家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决策和调控。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重要、难度更大。从微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地拥有市场信息。因此,促进社会经济信息的流通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重要特点。

1.3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化,统计对象也日趋庞杂。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而“三资企业”也将迅速发展,从而使统计工作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股流动与资产重组加快,不同国别,不同所有制经济常投资于同一企业,产权混合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显然光靠那种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要求的。

2 加入WTO后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面临的挑战,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突破迄今为止统计的时空限制,进行积极创新。

2.1 统计理论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作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统计理论多来自原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西方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统计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因此统计创新应该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西方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2.2 统计体制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运行机制市场化,要把政府统计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分开。政府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履行“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而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直接服务于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即服务于市场,主要从事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传播和使用。

政府统计以市场统计为基础并高于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服务于政府统计并侧重于市场。政府统计要按照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高效精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则采用公司机制运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精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如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测算与分析公司、统计模型预测与决策公司等。

2.3 统计方法创新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指标的简单运用。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

2.4 统计技术创新

统计新方法的实现和统计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统计技术的不断创新。统计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国统计技术与发达国家统计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我国统计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新计算设备、高级统计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装备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对西方统计技术改造和国产化程度低。这种现状直接影响我国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统计方法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统计市场的对接,导致我国统计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5 统计市场建设创新

构建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初探 篇7

一、绿色物流的界定

绿色物流是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相联系的物流活动。根据《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根据这个定义, 我们可以把绿色物流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物流, 节约资源的物流, 循环经济的物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活动, 可以很好地保护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合理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 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七个模块, 每一个模块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如在运输活动中, 大量的燃料消耗, 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 产生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造成温室效应和生态失衡。在传统的包装行业里面, 大量的包装材料的使用, 造成严重的包装浪费;包装材料的选择不当, 容易引起商品破损、变质;白色塑料污染问题就是一个影响我国环境保护的大问题。相对于传统物流来说, 绿色物流对环境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2、在绿色物流中, 关注的是经济和环境的平衡, 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 关注燃料的节约、合理排放、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加工等, 在物流活动、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中关注绿色、关注环保、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平衡, 可以很好地引导企业更加关注社会效益, 关注环境保护, 而不是单纯的强调经济利益, 更加强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措施

1、解决观念问题。一方面是领导和政府的观念问题, 绿色物流的思维还没有充分确立, 在推广上更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漠, 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示的是绿色产品, 消费者希望的是绿色产品, 但是中间的绿色通道, 很少有人关注。

2、解决政策问题。绿色物流是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物流, 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仅是物流企业的事情, 而是要求政府从源头上约束和引导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如政府应该制定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 限制交通流量, 保护环境等政策和措施, 以控制和引导物流企业的发展。

3、解决技术问题。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和使用, 传统的物流模式和物流活动很难利用现代的物流技术来提高物流企业效率,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 可以很好地发展绿色物流。如在包装材料上, 可以利用环保的绿色包装材料, 降低物流企业包装成本, 同时又保护了环境。

4、重视发展逆向物流活动。逆向物流的实施, 对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已经开始得到初步重视, 逆向物流开始发挥作用。

四、构建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一) 关于绿色物流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绿色物流的研究较少,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物流评价指标和绿色物流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国内学者汝宜红提出物流系统的绿色评价方法可以从物流过程和物流组织方面进行;王长琼从环境性能、资源性能、经济性能和技术性能提出物流系统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徐宵红从物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环节, 构建绿色物流统计指标。陈德良, 胡婉贞构建了绿色物流的统计指标体系, 从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等方面构建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二) 构建绿色物流统计的指标

1、可持续发展指标。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未来人类发展需要的条件下,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换句话说, 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加工等指标。绿色采购是绿色物流的源头, 要从源头上把好关, 在绿色采购环节, 应该包括的指标有原料/零件的环保性指标、原料/零件的库存水平等。绿色生产, 是指企业在生产环节, 生产环境安全, 降低库存水平, 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降低污染排放指数, 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具体包括的指标有资源利用率指标, 污染排放指标, 污染物处理水平等。绿色运输是关键, 也就是在运输活动中, 尽量选择合理的运输车辆和运输路线, 降低碳的排放, 尽量避免造成交通拥挤现象的发生。具体包括的指标有单位公里油耗、空驶率和实载率等。绿色包装指的是尽量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 避免过度包装浪费。具体包括的指标有包装材料使用率、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等。绿色加工是指在加工过程中, 尽量选择合理的加工技术, 提高流通加工效率和水平。具体包括的指标有原材料加工利用率,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2、环境保护指标。

环境保护是绿色物流的重大课题之一, 因此环境保护应该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来进行考核。环境保护的指标包括碳排放量指标, 车辆利用率指标, 人均植被种植率指标。重点是碳排放量指标。

3、逆向物流指标。

逆向物流是发展绿色物流, 解决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包括的指标包括原材料回收利用率指标、废弃物回收指标。

4、政府激励指标。

要想让企业发展绿色物流, 必须有积极的激励政策, 来激励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设置税收减免指标, 财政补贴指标等。

总之, 本文通过分析绿色物流的概念、意义, 试图构建绿色物流的统计指标, 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疏漏, 还需要不断的反复修改认证, 希望通过努力, 能够构建合理的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引领我国绿色物流发展。

摘要:绿色物流作为现代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其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绿色物流发展落后, 特别是在统计活动中, 还没有专门的指标来针对绿色物流活动, 没有合理的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不能很好地引导现代企业发展绿色物流, 不能起到很好地引领作用。本文就是从这个点出发, 希望能够构建绿色物流统计的指标体系, 合理引导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 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关键词:统计指标,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周善忠, 刘伟.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2006 (11)

[2]郭慧敏.对现代物流统计的几点思考[J].浙江统计.2004 (06)

[3]中国物流信息中心:2014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4]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基于统计分析模型的杜邦体系分析 篇8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 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 将其分解为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与权益系数三个财务指标, 通过分析各分解指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来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变动原因。然而, 大多数的分析在采用因素分析的时候, 只考虑到了绝对因素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而并未考虑到相对因素对其的影响。按照统计学基本原理, 杜邦体系有两种统计学上的分析方法, 即拉斯指数和派斯指数, 但杜邦体系常常采用拉斯的方法, 而派斯指数未得到合理采用。下面依据用统计学的知识对杜邦体系进行研究, 以求使各因素对总指标的影响更加合理。

二、现行杜邦体系的理论分析与评价

(一) 现行杜邦体系主要内容简述现行杜邦体系各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Y=营业净利率 (a) ×总资产周转率 (b) ×权益系数 (c)

净资产收益率Y受到三个连锁因素的影响, 三个连锁因素的依次关系为Y=a×b×c, 则:

基期指标:Y0=a0×b0×c0

报告期指标:Y1=a1×b1×c1

总量绝对分析:Y1-Y0=a1×b1×c1-a0b0c0

(1) a因素的分析。

绝对分析:a1×b0×c0-a0×b0×c0= (a1-a0) ×b0×c0

a1×b1×c1-a0×b1×c1= (a1-a0) ×b1×c1

(2) b因素的分析。

绝对分析:a1×b1×c0-a1×b0×c0=a1× (b1-b0) ×c0

a0×b1×c1-a0×b0×c1=a0× (b1-b0) ×c1

(3) c因素的分析。

绝对分析:a1×b1×c1-a1×b1×c0=a1×b1× (c1-c0)

a0×b0×c1-a0×b0×c0=a0×b0× (c1-c0)

(4) 在拉斯指数下的杜邦体系。

a因素的影响:Ya=a1×b0×c0-a0×b0×c0= (a1-a0) ×b0×c0

b因素的影响:Yb=a1×b1×c0-a1×b0×c0=a1× (b1-b0) ×c0

c因素的影响:Yc=a1×b1×c1-a1×b1×c0=a1×b1× (c1-c0)

因素影响汇总:Y=Y1-Y0=Ya×Yb×Yc

(5) 在派斯指数下的杜邦体系。

a因素的影响:Ya/=a1×b1×c1-a0×b1×c1= (a1-a0) ×b1×c1

b因素的影响:Yb/=a0×b1×c1-a0×b0×c1=a0× (b1-b0) ×c1

c因素的影响:Yc/=a0×b0×c1-a0×b0×c0=a0×b0× (c1-c0)

因素影响汇总:Y/=Y1-Y0=Ya/×Yb/×Yc/

两种指数体系都有其合理性, 目前杜邦体系主要采用拉斯指数的方法, 但是应用派斯指数对杜邦体系进行研究也是合理的。单纯应用拉斯指数对杜邦体系进行研究方法简单, 但是研究不够全面。所以杜邦体系可以结合两种方法, 使分析结果细化。

(二) 模型建立

基于以上两种方法对杜邦体系进行分析, 都会得出一个对Y的影响。那么, 具体这两种指标体系影响的更大, 可以引入一个系数。使新的模型变成:

a因素的影响:Y/A=γ0× (a1-a0) ×b0×c0+ (1-γa) × (a1-a0) ×b1×c1

b因素的影响:Y/B=γb×a1× (b1-b0) ×c0+ (1-γb) ×a0× (b1-b0) ×c1

c因素的影响:Y/C=γc×a1×b1× (c1-c0) + (1-γc) ×a0×b0× (c1-c0)

因素影响汇总:Y=Y/A+Y/B+Y/C

当γ=1时, 模型变为拉斯指数形式, 也就是常用的杜邦体系。

当γ=0时, 模型变为派斯指数形式。

上面是两种特殊的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γ∈ (0, 1) 才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新模型有其合理性。

(三) γ的确定

γ的确定可以采用德尔菲法, 也称专家调查法。主要是根据有专业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 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对于每一个影响因素的γ, 专家可以根据每个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出确定。对γ确定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三、案例分析

设某企业基期的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分别为23%, 0.75和1.8;报告期为27%, 0.8和1.9。通过各因素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率和其在增加的权益净利率中的贡献进行分析论证, 其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

在传统替代法中, 营业净利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较大, 其中营业净利率, 总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对△R O CE中的贡献各不相同。在新的模型中, 由于考虑到了两种指数对杜邦体系的影响, 在这两种指数以及不同的取值的作用下, 这三个因素对净资产收益率影响以及贡献将有所不同。

杜邦体系在两种指数折中以后得出的新的模型, 其计算过程如表2所示。假设γA=50%, γB=10%, γC=90%。

营业净利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变大 (17.39%→18.5%)

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变小, 分别由 (7.83%→7.12%) ; (6.96%→6.82%)

四、结论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通过对指标的层次分解, 解释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 为财务预算的编制和预算指标的分解提供了基本思路, 为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应用统计学的指数理论对杜邦体系的进一步分析, 得出了改进的新模型。新模型使得杜邦体系的研究更具有了一般性, 并且更加合理。但是由于考虑的篇幅的原因, 对于杜邦体系的更细致的基础分析——图形的层级结构, 并没有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统计调查体系 篇9

一、构建现代企业统计制度新体系

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 只有完善制度建设, 才能提高统计工作的规范性, 为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保障。因此, 为了优化企业统计信息业务的流程, 完善统计信息的报送程序, 进一步推进企业统计工作的新制度、新体系, 为国家实现宏观管理、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等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依据。在现代企业的统计制度中, 应涉及到企业统计的机构组织、行为规范等, 落实专业化统计与综合化统计之间的关系, 强化企业统计和政府统计之间的关联等, 以此促进企业统计的规范化、有序化运作。

另外, 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企业统计制度体系中, 涉及到诸多子制度体系。企业一方面结合国家法律、法规等要求, 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实际需要, 对生产、加工、运输、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统计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 遵循统一的统计准则、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等, 落实企业统计制度。

二、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指标新体系

统计指标作为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 也是满足企业微观需要和国家宏观需要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企业面临体制改革大背景, 其生产规模、经营业务等面临巨大变化, 传统的统计指标体系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因此结合企业当前发展实际需求, 重新设置统计指标, 势在必行。

在设置指标体系过程中, 应尽量选择较多的指标数量, 增强指标体系的内容范围, 包括构建一套完善的生产经营效益统计指标体系, 将原本抽象的企业经营目标具体化。在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中, 应涵盖了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行业部门等全方位的统计指标内容, 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设备、财务等各个环节。对于统计指标涉及的范围来说, 既要包括实物指标, 也要包括价值指标, 同时注重与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有机融合, 确保各项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信息系统, 及时反馈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效益水平, 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竞争水平提升。另外,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定, 应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发展需求等, 客观、全面地体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数量关系, 为企业发展方针提供数量依据, 监督企业经济运行全过程的规范化发展。

三、构建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新体系

在新时期, 企业统计工作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 加快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 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反馈, 实时更新统计数据, 将企业统计信息网络和部门统计网络相连接, 为上级单位、同行业统计部门等搭建沟通的桥梁。作为企业统计人员, 应结合管理和决策的实际需求, 对统计数据实行排列组合, 运用综合性信息分析手段, 如生产数量、产品质量、利润盈亏以及市场行情等, 对供产销的增减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各种统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增强统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另外, 作为统计部门还应加强对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等环节的重视程度, 通过政府统计环节获得有效信息, 实现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 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发挥统计的重要功能, 提供企业决策所需的全面、准确信息, 更好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构建现代企业统计人才管理新体系

由于企业开展统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综合性, 因此对复合型人才提出较高要求。作为新时期的企业统计人员, 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 也要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全面掌握经济、管理等多方面信息, 并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流程与部门职能。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 企业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填报表, 在企业发展、决策方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 则对统计工作提出更多全新要求, 统计人员也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 具备开拓创新意识, 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与工作途径。因此, 新时期的企业统计工作需要由专业水平高、知识范围广的高素质人才胜任, 企业也要加强对统计人人才的重视, 做好日常培训工作, 引导他们全面了解法律知识,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知识等, 在工作中坚守原则、富有责任心、使命感, 才能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创新保驾护航。

总之, 在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 构建并完善统计新体系, 具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企业统计工作者, 必须树立现代化统计意识, 积极运用先进的统计思想, 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及时发现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缺陷, 发挥新体系的作用, 促进企业健康、持续性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企业若想提升核心竞争力, 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工作, 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各项数据统计, 以客观反映企业整体运行状况, 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数据、信息。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 对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企业,统计管理,制度,体系,创新

参考文献

[1]吉茹松.浅谈现代企业统计的新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 (学术版) , 2008;9

[2]王晓芳.新经济形势下夯实企业统计体系[J].中国证券期货, 2012;8

[3]巩友林.企业统计体系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措施[J].农村财务会计, 2006;8

[4]李晓翼.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统计改革[J].统计与决策, 2008;15

[5]孙慧钧.信息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统计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1

上一篇:煤矿地测管理下一篇: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