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解决方案

2024-08-27

教学解决方案(精选12篇)

教学解决方案 篇1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具备以下优势:(1)直观性和形象性。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突破视觉限制,突出教学要点,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2)动态性和模拟性。多媒体课件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多媒体实验,对真实情景进行再现和模拟,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3)针对性和交互性。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问题或练习,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通过互动环节设置,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势明显,如果单一使用或使用不当也有弊端,具体表现为:(1)备课费时费力。很多教师为了省时间,或者网上下载,或者使用教材配套课件,缺乏个人见解,导致课件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师的需求,不利于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最终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成本较高。相比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买和使用成本较高,制约了多媒体教学的普及。(3)操作比较机械。多媒体教学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并不具有优势,教师往往只是机械地操作设备,缺乏声情并茂地与学生进行交流。(4)不能随机生成,不利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5)不便教师的临场发挥,对于那些带有严密的推论、细致的演算、情感的熏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更适合教师直接讲授,而多媒体系统往往无法提供演示。(6)不利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全面提高和个人特长的全面展示

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的认识与素质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总结实际教学,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的认识和素质。(1)要加强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电子课件制作应根据各专业、各课程性质、特点、要求,制作不同的内容,由于技术性较强,因此需要加强指导与交流。要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班,对一些未能掌握或不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以提高教学课件制作的水平。(2)把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度”。一般来讲,多媒体教学适宜动态的、变化的、实物形态的教学内容,这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的优越性。而对于那些带有严密的推论、细致的演算、情感的熏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更适合教师直接讲授。所以在教学中应适时把握使用多媒体的尺度。(3)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及二者的和谐统一。教为主导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指导、辅导、领导作用,这种作用不应该因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改变而被忽视和削弱。学生是教学主体,并非意味着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承载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把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素质的执行者。

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我评价、自我调整,通过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第二,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多媒体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利用教学媒体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的行为按预定的教学目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目标是中心任务,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反馈控制原则。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能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衡量教学活动有效的标准教学评价、信息反馈。分析设计方案是否优化,并进行必要地调整和修改,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地调控。(3)主体突出原则。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由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式,向教师与媒体组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式演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4)不可取代与优势互补原则。不同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没有一种是十全十美的。教学中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解决方案 篇2

主讲教室 教师摄像机 学生摄像机 板书摄像机 有源音箱 定位摄像机

智能图像自动识别跟踪主机 全自动高清录播主机 音频处理器 教师拾音麦克风

高清视频会议通讯终端 教师拾音麦克风 学生拾音麦克风 听课教室

(一)电视机 台式电脑 网络 互动教室 音频处理器

全自动高清录播主机 高清视频会议通讯终端 拾音麦克风 有源音箱 高清摄像机 电视机

听课教室

(二)台式电脑 电视机

远程互动教学解决方案特色

+ 突破空间限制:通过使用全自动高清教学录播系统,缩小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即使是老师在异地教学,也能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如同身临其境。

+ 多种互动方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包括声音、图像、板书等,参与互动的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直接的语音交流,也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视频图像,并具有

教室主讲、多组教室互动、课题文字表达、课题主题标示等贴近教学需求应用功能;

+ 三种角色:为了简化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三种角色:主讲教室、互动教室、听课教室。主讲教室具有课堂控制权限,是授课的主体;互动教室不能控制课堂

进程,经授权后,可以与主讲教室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课教室只能单向收看。

+ 全高清视频:视频系统采用H.264 High Profile高清编码技术,提供1080P@60帧全高清视频画面,由于采用独有的视频编码技术,实现1M网络带宽传输1080P@30 帧高清视频画面,2M网络带宽传输1080P@60帧高清视频画面;

+ 资源共享、远程学习:课堂视频录制自动存储的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支持600路以上高清音视频信号同步录制,1000个用户(教师、学生)同步在线直播、点播,实现“一间课室录制,多间课室分享”,彻底解决了我国教育在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应用场所

教学解决方案 篇3

关键词:教学考评;个体差异

Abstract: By enumerating various kind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ccurred with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existing differences and gave the specific solution of eliminating those differences from many aspects.

Key words: Teaching Evaluation;Individual Difference

1引言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沙航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很抓教学管理,在高职教学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以学生评教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考评为学院走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根据国内外不同学校教学考评实施情况,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以长沙航院近几年的学生评教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突出表现在学生评教数据中的存在的个体差异,为了更加完善学生评教方案,就必须想办法消除这些个体差异,对任课教师进行公平、公正地评价。

2学生评教个体差异的分析

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的成份。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对学生的评价

产生影响。经过分析2007年度计算机系教师的学生评教数据[2 ],不难看出,不同专业系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评价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见表1。这种差异经常导致教师选择课程的倾向性,给教学任务的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时,在同一专业或同一年级的评教数据中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表2所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种,经调查后分析总结,其主要原因如下:

1)参评样本的数量偏低。评价和测量要求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鉴别度。样本的数量偏低严重影响了学生评教的效度、信度和鉴别度,这是造成造成班级打分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2) 低年级刚从高中阶段跨入大学阶段,在学习上可能有某些方面还不适应,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高要求和高标准,相比而言,高年级对于任课教师的工作持相对肯定的态度。这是不同年级差异的主要原因;

3) 参评人员并非班级干部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个别参评学生由于老师平时要求较严,曾经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因而采取报复手段,故意给任课老师打低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曾经受到过教师的不公正待遇,因此而打低分,这些都是学生打分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4) 学生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3]。许多学生因缺少教学评价所必需的知识,对评价指标不甚理解,评教时往往加入很多个人的情感因素,有时甚至还带有一点幼稚的心理,不能公正、公平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加上考评过程非常繁琐,部分被抽到的学生不能认真对待评教,随意请其他同学代为打分,也是造成班级打分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3消除学生评教中个体差异的解决方案

3.1 参与评教个体标准的统一

选择参与评教的学生类似于抽样。其方法有多种: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等。其抽样误差一般是:整群抽样≥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4]。目前通常采用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类别,再从每一类别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5]。有按比例分配和最优分配两种方案。要尽量缩小评教中的个体差异,首先就要制定统一的参与评教学生的选择标准。表3提供了一个参与评教个体标准参考方案。

3.2原始数据的修正法

1)不合理原始数据剔除法

全优、全差或所有指标无变化的数据均可认定为不合理数据,要求学生必须修改,否则视为无效数据;

2)最大允许误差法

通常,打分误差在15%以内属正常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应判为畸形数据,予以剔除。最大允许误差法就是先计算每位学生对某位教师评教得分和全部数据的平均值,删除超出允许误差的数据;例如;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某优秀教师由其任教班级学生评教,全班共13位学生参与评分,班级平均值为9.09分,但其中有一位学生打分仅4.5分,误差达50.5%,明显违背教学规律,属于学生对老师的恶意报复,应该予以剔除。

3)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法

按班级分别计算每位学生对某位教师评教分值并进行排序;再分别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最后再求平均值作为该班对任课教师的评教分值;

3.3评教数据整体修正法

1)个体平均值差异修正法

一个学生评教结果的平均值通常代表了他对学校任课教师的总体看法。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很难要求学生把握相同的尺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平均值差异修正法的理论依据是每个学生对任课教师评教的平均值应该与全部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平均值相对一致。这样就可以消除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做法是:先求出参与评教的每个学生所给出评教分数的平均值;再求出全体参与评教学生的总平均值;根据总平均值,修正每个学生的评教数据。

设全部学生评教数据的总平均值为 ,某个学生的平均值为 ,针对某位教师的评教分值为 ,修正后的评教分值为 ,则,该学生的平均值差异为:

修正后的评教分值:

2) 平均值加权差异修正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如果某教师评教统计数据的方差很小,说明参与评教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数据的准确性较高,相反,则说明学生对该教师的看法分岐很大。

平均值加权差异修正法就是按教师分类,做评教数据的统计,求出每一位教师的评教数据的方差。按方差从大到小,划分10个区间,分别分配1.0,0.9,……,0.1的权重。然后把它与学生的平均值差异误差 相乘,再修正评教分值。

设某学生的平均值差异误差为: ,某教师评教修正权重为 ,

某学生i评教某教师j修正后的评教分值:

4解决方案的比较及其适用范围

不合理原始数据修改法对所有数据输入均有约束性,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比较适用于原始数据的规范化输入。

畸形数据的剔除法可以消除个别对老师存在偏见的学生评教数据,对于某些教师存在合理性,但对全部被评教师而言,缺乏公平性,而且允许误差难以把握和确定,不易操作。另外也不排除个别学生曾经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因此而打低分。

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法也可用于排除个别对教师存在偏见学生评教数据,它对于全部被评教师而言是公平的,相对容易把握和操作。

平均值差异修正法主要适用于消除不同专业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差异;它对于全体被评教师也是公平的,只是计算工作量太大,必须开发专用软件才可能被应用。

平均值加权差异修正法综合考虑了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的因素,既可以消除不同专业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差异,又可以维护学生对教师认同的一致性。同样由于计算工作量太大,必须开发专用软件才可能被应用。

5结语

为使学生评教真正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

施,减少造成评价偏差的潜在因素,确保“生评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提高“生评教”的有效性[6]。本文讨论了教学考评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提出了一些消除这些差异的解决方案,建议开发一套教学考评的软件系统,提高教学考评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降低教学考核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手册[G] 2007.

[2]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7年度学生评教统计结果[R].2007年.

[3] 袁宝菊.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乡教育学院学报[J],2006,3:28-30

[3] 黄良文.统计学(第三版)[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13

[4] 夏剑峰.统计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5`79

教学解决方案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申奥、申博的成功, 国际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我国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扎实英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 各行各业对高素质、高层次、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英语培养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中国的翻译教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最终成果简介”中指出, “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 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 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 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翻译能力是英语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增加了有关“译的能力”的要求,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增加了英译中题型, 近年来的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也有英译中的内容作为主观性考题, 这些举措都说明了英语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但是,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现状, 外语院系、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不佳, 需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

二、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高翻译能力会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而获得大量的语言知识, 并通过翻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使学生在熟练汉语思维的同时, 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思维。

2.翻译有助于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丰富英汉语言文化, 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文化差异是我国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了解英美国家及中国历史和文化知识, 在翻译中可透过词汇的字面念义去理解词语的内涵或社会文化念义, 以帮助学生了解英汉在文化及语言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 通过一定量的翻译训练, 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方面的特征, 不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英汉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 提高运用英语的自觉性,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没有翻译, 中国无法了解世界, 也无法让世界了解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而对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关于翻译教学争论的问题很多, 持有不同的翻译教学观点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翻译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翻译教学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的相结合, 翻译素质和翻译技能的培养。我们的翻译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目前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与要求, 只对听、说、读、写以及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学教材也只有部分配合语言训练的单句翻译, 未有任何翻译技能方面的介绍。加上多年来高考试题未出现翻译这一题型, 师生心目中都缺乏“翻译”这一概念, 翻译这一学习外语的重要技能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未能引起重视。作为教学的“指挥棒”, 四、六级考试在1996年以前从未出现过翻译考试的题型。随着社会上对大学生外语技能要求的提高, 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再次对“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但要求比较宽泛, 不够明确具体, 对译文的要求偏低。

2.教材编排和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纵观我国几十年非英语专业教材和外语教学的发展状况, 翻译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 在教材方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始终缺乏专门的英汉互译教材。另一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 大专院校均未单独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

3.教师素质和认识方面的问题。要做好翻译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 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

4.学生的翻译水平普遍较低。目前, 英语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

5.把翻译教学等同于外语教学。许多学校常常以语言教学的模式来讲授翻译教学。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纠正语法, 纠正惯用法等方面。翻译教学属于特殊的教学范畴, 它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身的教学。翻译教学是教导学生如何利用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和原则指导翻译实践, 翻译教学必须是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

6.缺乏语篇意识的培养。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汉语文体和语篇发展同英语文体和语篇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同。缺乏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积淀翻译的时候, 常常会遇到一些生活常识、历史事件、典故或英语习语方面的问题。而我们的语言教学常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来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现象。

7.薄弱的汉语功底。一篇好的译文, 既要求对原文的理解正确无误, 又要求译文的语言通顺流畅。要达到后者的要求, 就必须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常常有的学生心里明白译文的含义, 却苦于无法用恰当的汉语表述出来。因此, 翻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教学就是汉语教学。目前, 很多高校不再开设汉语言文学,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我们绝对不能学会了洋话, 却忘记了本民族的语言。

四、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策略

1.加强师生交流, 为教学奠定基础。适当的师生交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并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译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提倡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扮演主角, 而且通过实践最终发现探求知识的规律和奥秘。因此, 教师应欢迎学生参与讨论,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合理地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内容, 为后期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倡导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翻译课堂多为由教师控制的单向式传播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教师的自问自答或讲解占课堂活动的大部分比例,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机会很有限, 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都非常有限。而翻译课属技能训练课,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学生必须借助实践活动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提高教学效果, 就必须设法增强学生在翻译课上的参与意识, 即开展师生互动教学, 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总之, 这种互动教学模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使他们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去积累知识和技能, 以达到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

3.实施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译者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翻译学习者应首先体会较为成熟的译者的思路和翻译原则, 然后再学习他们的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理论和原则较之具体的翻译方法更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作为教师, 在进行翻译教学的开始, 应首先向学生介绍翻译理论, 使学生对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翻译是一门技巧, 它需要不断的操练才能够达到完善。虽然翻译是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但是, 翻译实践不是理论研究, 学生所需要的不是理论术语, 而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 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

4.注重对语篇意识的培养。译者所承担的翻译任务大可是一部著作, 小可是一篇文章或一份简短说明书等。对翻译学习者来说, 我们主要是翻译短小文章或长篇文章的节选#其篇章结构及内容都有一定的完整性。翻译教学中, 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即从大处篇章和段落着眼, 小处从词和句着手的翻译思路。首先, 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体类型及风格。文体不同, 语篇在翻译策略及方法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文体, 其翻译策略是不尽相同的。至于风格, 则指作者在语言表现风格上的特点, 如藻丽与平实, 繁丰与简洁等。一般来讲, 译者要力求使译文在文体及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5.加强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翻译教学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首先,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 增加中国文化包括汉语、世界文化及所学语言国家概况等知识, 留心去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 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 而且还在于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 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此外, 平时可以多安排学生选修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学习内容, 如外交、经贸、新闻、师范等。

6.加强英汉语言的宏观对比。英汉对比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部分, 后者对翻译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这主要有:形合与意合、葡萄型结构与竹竿型结构、静态与动态、浓缩型与展开型、抽象与具体、物称与人称、中心前置与中心后置、主谓型语言与主题说明型语言、替代和重复、英汉审美价值与表现法比较、英汉信息传递模式的比较等。例如, 英语美在结构严谨、意合力强、音律悦耳、意境深远, 重主观感受, 所以汉英翻译时一些附于客观描写之中的夸张的心理感受常常略去不译。这样的英汉语言宏观对比, 常常使翻译活动事半功倍。其中, 叙事原则、论理原则、对比原则、信息值比较原则和语篇连贯原则更能迅速便捷地进行英汉信息传递。这样, 学生在翻译时, 思维能从低层次的语言形式层面跳出, 在高层次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层面驰骋。

7.师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有条件的学校, 尤其是设有翻译系和翻译专业硕士、博士点的单位为大学英语教师开设相关的翻译课程或利用假期开设培训班。有关部门也应选拔英汉语基础好, 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 鼓励他们在职进修或进行专门培养, 以应教学之急需。

无论是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 还是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而言, 翻译教学都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使其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同时发展。同时, 对于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高校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而对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国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入手, 指出了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提出了问题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理论,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方童君.关于翻译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与研究, 2008, (22) .

[2]陈国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3, (9) .

[3]程海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文教资料, 2006, (12) .

教学解决方案 篇5

1.1方案背景

ERP可将刺激事件包括视觉、听觉、体感等物理刺激和心理因素在大脑内引起的相应反应真实客观的表现,为研究大脑功能提供可靠的实验技术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认知心理学、精神病学、运动医学、人体工程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56道事件相关脑电位分析系统,主要从事不同语言的认知活动特征、情绪反应的脑内事件相关电位改变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可开展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ERP被誉为“观察脑高级功能的窗口”。ERP(事件相关电位)指的是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在脑区所引起的电位变化。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突飞猛进,ERP更是受到脑科学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就认知神经科学而言,它是侧重于研究认知过程神经机制的交叉学科,而ERP的优势正是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毫秒),此外,ERP便于与传统的心理测量指标-反应时有机地配合,进行认知过程研究,且具有无创性。多导联ERP设备的应用,也很好地解决了其空间分辨率的局限。ERP/EEG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发现了许多与认知活动过程密切相关的成分,如CNV、P300、MMN、N400等等。1.2 EEG/ERP系统的主要功能

EEG/ERP系统具有很高的技术优势,在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均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该系统可以优化学科结构,可以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资源共享。例如,可以同时记录被试在某种认知活动或心理状态下的脑电、肌电、心电,由于该设备具有最先进的脑成像分析软件,因此,学生即可以了解脑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又可以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周围神经系统的表现有机地综合,从而把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解剖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研究方面,128 EEG/ERP系统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等,是目前最先进的研究设备。例如,在感觉神经科学方面,该设备可以记录分析听觉、视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并可以进行2D和3D成像以及溯源分析,以深入研究感觉通路和初级皮层的功能状态;认知神经科学方面,可以进行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如语言加工、注意、记忆、意识等;在医学研究方面,可以进行包括精神病、失语征、学习困难、多动症、老年痴呆、睡眠等在内的各种研究。1.3设计要求

实验间满足绝对阈限实验对实验环境的要求,能实现光、声、电、磁和温、湿度的控制。1.4设计方案 1.4.1实验场所

A、准备间

用于准备实验和监控实验。内有:

两台计算机,1号机向用户呈现刺激,2号机用于记录脑电信号,两台机器通过分屏器同时与屏蔽室内的显示器相连; 一个监视器,用于监视屏蔽室内的被试;

一个麦克风,与1号机相连,向屏蔽室内的被试发送指令; 放大器及标记设备

准备工作台用于前期戴帽子,填写实验表格,有吹风机。空调 普通日光灯

B、实验间

用于准备实验和进行实验。内有: 电冰箱,放导电膏等设备 储物柜,放帽子酒精等 配有热水器的洗手台 空调 普通日光灯

C、屏蔽室

具有屏蔽电磁波和噪音,光线的功能,用于进行实验。内有: 转换器

舒适的沙发和脚凳

显示器(与准备间的1、2号机相连)音箱 反应键(与准备间1号机相连)监视器摄像头

可精确调节亮度的照明设备,开关和亮度调节在屏蔽室外部。(注:该实验室参考北大脑认识研究中心实验室,具体设计方案可根据房间情况另行规划)1.4.2实验室配置

1)128道脑电仪(可选,因为道数越多,准备的时间就得越长)2)电脑(选配,主要用于通过视频及制作的材料给出刺激)配套设备 1)影音播放系统 2)实验桌(配实验椅)

—— 安放电脑,兼实验操作平台。3)空调

—— 调节实验室环境温度。4)屏蔽室 5)监控系统 6)冰箱

――用以存放相关的设备 7)洗手池

教学解决方案 篇6

关键词:图形创意 创造力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69-01

一、现有图形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下图形创意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但上课的效果却不尽如意,学生作品普遍存在相互抄袭,表现单一等问题,原来的只重创意本科类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并无本质上的改变。在教授图形创意课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以下问题:

1、图形创意课程设置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目的之间的矛盾。课程一味强调创造性而忽略了动手能力的锻炼,忽略了视觉表现的基本训练,这种方式必然会与我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产生矛盾冲突。职业教育应用性、针对性、务实性将无法体现。

2、重创意,轻表现。学生言必及创意、创意课程最终造就了创意八股,僵化的方法和思维的定式不但未能开启心智,反而导致创意泛滥、创意贬值。

3、基础教学薄弱。由于大多艺术专业学生均是半路出家,基本功不硬,传统美术教育缺乏,至使在图形表现上手法单一,无论工具、手法都几尽相同。

4、盲目使用软件,操作水平有限,无法深入刻画。经过后期的电脑软件学习,学生又在大量僵硬、机械的特效面前迷失,加之学生学习软件时间短,操作水平只停留在肤浅的特效,无法深入刻画,软件本身的局限性和

操作者观念的贫乏,作品的“同质化”。

二、创造力和表现力并重教学的可能性

早在1919年,现代设计教育之父格罗佩斯在德国的魏玛创办了第一所新型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包豪斯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和谐性,第一次把技术和艺术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整合在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里,开创了艺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之先河。

当今外国院校,如美国洛杉机艺术中心,正在整合传统设计教育模式,打破基础与专业界限,力图建立设计教育在新世纪的新模式。以更好地适合新时代的需要。

三、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探索与实践

对于当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来说,我们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侧重务实效果,突出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提倡体验式创新教学,让学生逐渐学会以美术基础和专业理论为依托,顺应社会需求。

图形创意的开拓研究是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分离出的,它强调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强调“存在即被感知”,说明图形与人们的观念,经历息息相关。学生创意图形作品受其学习,成长环境的相似性和局限性影响,大都存在趋同性。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这就需要把审美、创造、表现三大能力综合,更多元化的创造思维训练。

1、材料的视觉肌理训练

教师引导和理论基础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各种各样的训练将流于形式,成为纯粹的技术训练,严谨的理论可以启发创造力,丰富视觉经验,提高审美欣赏鉴别能力。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要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每个人足够的空间让其发挥。

现代设计受八种主要因素的限制,包括科技、材料、结构、功能.等实践案例,完成作业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创作与设计过程中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要求学生动手接触各种材料,勇于尝试新材料,对司空见惯的材料,可以将其打破重组,使之成为新材料,提倡材料的实验性及其超越实用价值的范畴,培养学生探究材料的热情,正是培养学生创作原创性设计的根本。

对于图形的表现,不仅限于色彩的冷暖搭配,也注重肌理与色彩的对比与统一,利用色彩与肌理的更替,营造不同情调的图形形式。

2、三维想象构成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图形空间创造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依据平面图在头脑中形成三维空间形象的能力,并动手把抽象的体积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作业锻炼了学生的三维图形创作思维,激发了他们主动创造空间图形的热情。

3、调动已有知识,整合各专业课程,主动参与创作

各专业课之间的整合不应只是空话,在“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的原则下,开设“综合设计”课程,把多个设计领域的知识结合到图形创意这门课程中,调动整合已有知识,主动参与到各专业课间,手绘图形的表现(放在专业整合之中)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勇于创新,摒弃盲目临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学生对点、线、面、肌理、色相、明度等概念滚瓜烂熟,作业却千人一面,说明我们没有把设计思维整合教学运用到各实践环节。整体图形课不应仅避免形式上的割裂,避免设計思维上的割裂,保持其完整性才是问题的关键。

图形创意课的教学需要创意和表现的结合,其中图形的外延也不仅局限在“三大构成”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抽象图形范围,还应包括具象图形和意象图形。造型手段也应多样化,既可以在图形上作加法,使其装饰化,也可以简化图形使其符号化。强调相关交叉学科间的交流,素描、色彩、表达技法、三大构成、传统图案学等基础课程均可整合在图形创意课中。

教学解决方案 篇7

目前教师已非常重视课堂中的情境创设, 但是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评课观察, 不少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 情境材料应用存在问题。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形。

一、切入时间不当

即在采用情境材料时, 不是根据课程的需要, 及时穿插进材料。例如有的教师在没有确定学生是否预习的情况下, 就开门见山导入情境材料, 让学生自己观看情境材料, 使情境材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缺乏合适的导入点

即在情境教学中, 不是根据某一知识点, 采用情境材料加以深化, 使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而是纯粹为了完成情境教学的任务, 拼凑一些无用的情境材料。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能针对疑难问题创设情境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为了加强学生对疑难知识点的理解, 借助情境材料, 利用各种小故事或生活问题, 能使疑难点容易被学生消化。有的教师在针对课程准备情境材料时, 为了节省时间, 尽量采用一些易于搜集的材料, 而不是针对课程的疑难点来设置情境材料, 使学生缺乏探究的机会。

四、情境材料与教材严重脱节

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因此, 情境材料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不能太简单, 也不能太难, 更不能与教学脱节。有的教师不顾教材要求, 在课堂上放映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电影, 与教学目标脱离, 造成情境材料与教学脱节。

五、不能有效利用错题资源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有些问题的出错机会比较多, 把错题有效收集起来, 制作出错题库, 根据错题资源创设情境, 可以加强学生对错题的认识,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情境教学中, 这种情境材料经常被忽视,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针对上述情境材料在教学中使用的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方案有以下几点。

1. 掌握情境材料的切入时间

根据课程的需要, 在课前利用小故事、名言、笑话等情境材料进行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课中导入情境材料, 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 与教师进行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在课程小结时导入情境材料,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从课外活动中探究问题, 对知识加以巩固。例如在讲解“违法是否就是违反道德”时, 为了增加理论的说服力, 导入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通过故事, 学生很容易得出违法不一定就违反道德的结论, 克服了简单说教的局限性。

2. 结合时政热点问题设置情境材料

时政热点由于其影响力大, 学生对其的关注度也就较高, 结合时政热点设置情境材料, 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 如讲到“智力成果权”时, 笔者让学生就“禁唱门”展开大讨论来启发学生思维。如一方认为:汪峰的要求合理合法!另一方认为:汪峰的行为小气, 太计较了!你会支持哪方观点?为什么?学生围绕相关视频的内容及网友的看法进行讨论, 并且综合其他同学的意见, 讲出理由。教师对学生发表的看法进行归纳、总结, 并且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的实质是围绕了“智力成果权”的保护。

3. 有效利用错题资源

情境材料选用教学中的错题资源, 让学生在分析错误原因、纠错中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对知识点产生深刻印象, 更容易内化知识。例如, 在教学中, 根据错题资源“不正义的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制作生活情境材料, 采用“需要急救的病人由于无钱, 医院拒绝为其治疗;十字路口红灯亮了, 一个行人仍然不管不顾向前走;一个年轻人不顾车来车往, 公然气定神闲地翻越交通护栏”等一系列不正义行为, 说明不正义行为不一定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 进一步巩固了对知识的掌握。

4. 针对教材疑难点选取情境材料

教材的疑难点, 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采用情境材料辅助教学, 可以使疑难点变得明白易懂, 使学生容易掌握。如在讲《我与父母》中, 如何理解对自己严格的父母之爱时, 很多学生不理解严怎么是爱。这时可以借助《孟母教子》视频材料:“孟子逃学回来, 孟母正在织布, 看见孟子逃学, 就拿着剪刀, 把机杼上没织完的布剪断, 对孟子说:‘这布犹如你读书, 一旦中途而废, 将一无是处。’经过孟母的严厉劝说, 孟子认真读书, 成了大学问家。”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孟母劝子读书的一片苦心, 也使学生明白父母的严厉是希望孩子上进, 使学生理解父母的用心, 学会正确看待父母对自己的严厉, 使学生顺利掌握了课程的疑难点。

5. 紧密联系教学目标选取情境材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知识, 有的放矢地选取情境材料,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在讲解《理解与宽容》中关于尊重的知识点时, 引用《读者文摘》里的一篇文章———《拍背影的记者》:摄影记者奈特面对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球王巴贝, 为了捍卫球王的尊严, 拍下了巴贝的背影, 从而凭借《巴贝敬礼》而获得1949年普利策奖。紧密联系教材, 教会学生怎样维护别人的尊严, 使学生懂得怎样尊重人, 知悉在尊重别人的同时, 也能够使自己赢得别人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牛磊.浅谈情境导入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9) .

教学解决方案 篇8

(一)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不当,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对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学生的英语词汇储备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 提高自己的能力。 可是, 在目前的高中词汇教学中, 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先带领学生认识并识读单词, 继而延伸相关短语、句型。在这样的授课过程中, 学生只是单纯地记笔记, 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环境中甚至会感到乏味、无聊, 对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英语词汇教学未能与语境紧密联系。 词汇与语境本应是紧密联系的, 然而, 在当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忽视了这一联系。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更注重语法, 而语境却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语境, 通俗地讲, 即上下文, 在帮助理解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当然, 在词汇的理解与记忆上效果更佳。 将词汇切实放到语境中, 不但能方便学生更好地记忆, 而且能让他们投身语境, 更好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避免单纯的记单词这种现象, 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 将单词理解并牢固记忆。

(三) 英语词汇教学任务及策略的缺陷。 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可分为三类, 分别是需要灵活掌握与运用的重点词汇, 要求准确识读的拓展类词汇, 不需准确掌握的理解性词汇。 针对这一分类, 教师应根据词汇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与计划, 做到科学、系统。 并且, 针对不同的个体, 教学任务与方法等要有所差异, 尤其注意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另外, 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尤为重要, 具体体现为如何有效学习和巩固所学词汇。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词汇, 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学会如何学习。

二、解决方案

(一) 针对词汇学习孤立、 枯燥、 乏味等现象, 教师可以创造一种场景或者是语境, 以便学生更好理解并且深刻记忆。 例如:在一些故事题材的文章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扮演, 在原境重现的过程中, 运用文中词汇及用法, 这样, 不断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 另外, 英语同汉语一样, 有诸多近义词与反义词。 教师可以通过归类整理的方法进行教学, 掌握同义词的相同用法与不同点, 将易混词归类, 重复记忆,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 掌握英语词汇构成方法, 熟知英语词汇中各组成要素, 如:词根、词干、词缀等术语及其含义, 并且掌握一些词汇构成规律, 做到灵活性记忆词汇, 在学习新词汇的过程中联系已学过的相近的词汇, 温故知新, 不断巩固掌握, 使记忆更深刻。 另外, 实物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 对于高中生来说不易理解的词汇,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 搜集一些实物资料,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注重相关的文化知识。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和共性也较为明显。例如: 同一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思, 这种差异可能归于中外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 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对该类词汇印象深刻, 也会加深他们对词汇的进一步思考, 提高学习兴趣, 进而更好地掌握词汇。

(四) 要更好地掌握词汇, 学生必须发挥其自主性。 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的基础上, 还要不断摸索, 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 其次, 英语词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在英语词汇学习上体现得更充分, 在学习过程中, 要不断积累并且反复记忆重要词汇。最后, 针对不同的个体及不同的学习阶段, 要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与策略, 切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 在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 教师们要发挥其指导作用,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 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词汇教学体系, 合理地安排实施教学活动。

三、结语

词汇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对于高中生来说, 词汇是影响英语学习好坏的关键因素, 与英语中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紧密联系, 因此, 作为高中生, 我们必须加大自己词汇储备量, 充分发挥英语词汇学习的主动性, 做到真正掌握词汇, 增强词汇实际运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是一个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教师们必须高度重视, 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拓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词汇, 从而使词汇教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一定能取得突破性的改善, 整体提高英语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英语在国内外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那么, 作为英语核心的词汇就理所应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 当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体系并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改进。本文将针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以改善现状。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与不足,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锦梅.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规范教学方案 实行有效教学 篇9

教学反思:

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感悟新知。如课始设计一个体验活动, 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盲人的艰辛, 设想自己是盲人的生活与学习的情况, 引发学生的感触, 从而体验到眼睛的重要性。但考虑到安全性及时间问题, 课堂上没有让学生蒙住眼睛在教室里摸索行走, 如果有这个活动, 教学效果会更好。

由于现在的学生已不用老式相机, 不懂什么是胶卷、底片、光圈等,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对于眼疾病这类问题, 学生比较感兴趣, 是学习的兴奋点, 学生往往会回答得很详细。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课堂上作简明扼要的讲述, 课后与学生一起讨论, 引导他们通过网络、课外读物等途径去寻找更完整的答案。

教学解决方案 篇10

一、研读“教材”资源, 了解儿童认知起点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相并关系以及“比多比少解决问题”的相差关系, 而例3“运用乘加和乘减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则是对倍总关系进行的教学。因此,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和连减两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乘加乘减的教学, 学生对用两步解决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解题框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基于教材, 活用教材, 才能有效地开展本次教学。

二、活用“学生”资源, 调动儿童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 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 人不同, 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情况, 活用“学生”资源, 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例如, 学军小学钱塘校区是小班教学。因此, 这一环境优势为笔者“以学定教, 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根据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分析结果, 笔者采用了异质分组为主、同质分组为辅的方式对学生座位进行了安排, 具体如下:

座位安排说明:第二组至第九组安排异质分组。第一组的四名同学程度均在D, 采用同质分组, 接受更多的关注。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 兴趣比知识重要, 过程比结果重要, 信心比成绩重要。因此, 笔者灵活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差异, 创造性地使用小组合作, 二度开发学生资源, 实现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和谐结合, 这样有效地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他们充分投入情感, 调动思维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三、细化“目标”资源, 引导儿童获取新知

教师对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该好好地加以认识, 学习的本质就是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尝试认识新的东西。因而, 教师必须克服成人化的思维模式, 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 铺设一些桥梁或者是阶梯, 让学生顺利地从旧知识的领域来到新知识的领域, 而且还让他们为自己能找到通往新知识的桥梁或阶梯而感到自豪。因此, 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 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本性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学会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 初步了解用分步、综合式题的表达, 感悟两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展性目标:

1.分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线段图、列表等, 并能建立一定的数量关系。

另外, 根据“以生为本, 构建童心的课堂”的理念支撑, 针对本节课, 笔者又设定了分层目标。

上限目标:学习程度是A、B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分步、综合式题的表达, 培养他们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限目标:学习程度是C的同学能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提出问题并解决;学习程度是D的同学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分步算式来解决乘加、乘减的数学问题。

四、巧设“环节”资源, 建构儿童有效课堂

环节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活用情境图:提出问题:观看的有几人?玩跷跷板的有几人?乐园里一共有几人?直击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 进而培养他们读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自主探索, 交流感悟

1. 独立研究。

解决问题:玩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么算?请将解决问题的方法, 记录在练习纸上。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2. 小组讨论。

根据前测分析, 大部分学生解决此题认为难度不大, 只有小部分学困生对综合算式的理解以及运算顺序的感悟感觉有困难。因此, 笔者通过小组交流这一环节, 让学生带着以教会别人的任务进行交流, 会的教不会的, 会的教不同的方法, 以实现“大家不同”“大家更好”的理想境界。

3. 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反馈, 整理不同的解题方法。

(1) 4+4+4+7=19 (人)

(2) 4×3=12 (人) , 12+7=19 (人)

(3) 4×3+7=19 (人)

个性解决:7+4×3=19 (人)

反馈时, 抓住以下两点进行交流。

(1) 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乘法和加法的联系:算式4+4+4+7可以写成算式4×3+7。

分步和综合算式之间的关系:都是先算玩跷跷板总人数, 再算乐园里总人数, 他们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2) 交流综合算式中运算意义的理解。7+4×3, 可以吗?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并思考, 7+4×3与4×3+7, 这两个算式都是先算乘法4×3, 解决玩跷跷板人数, 再算加法解决乐园里总人数。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 把算式和意义进行重点交流,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环节三:习题应用, 理解深化

本次练习, 设计了对比习题、变式习题、拓展习题等不同的形式, 以达到在保底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展的目的, 成为例题知识的补充和延续, 既符合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 也容易再次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1.专项口答。

加强对比练习, 理清运算顺序。

(1) 2×4+3= (2) 2+2×3= (3) 4×3+2=

2+4×3=2×2+3=4×3-2=

研究错例:2+2×3=4×3, 可以吗?怎样使它变正确呢?让学生感悟到在乘加中也可以运用小括号。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也需要一个对比、澄清的过程。因此, 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上的“错例”, 并及时加以捕捉和运用,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探究, 并在纠错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并作出解答。让学生感悟在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有乘加, 还有乘减, 建构这一类题的数学模型。

3.选择题。

(1) 红色彩带有多长?

出示对比题, 红色彩带有多长?让学生在思维的辨析中, 更进一步地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用。

(2) 下列哪些图可以用算式3×4+3来解决? ()

借助逆序题的思考模式, 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 点亮学生创造性的火花。通过对习题资源的整合, 借助图形直观呈现,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 沟通数与形、图与式的联系, 进一步提升学生解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解决方案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态构建;制约因素;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66-1

我坚信初中作文教学有着属于它的生态圈,作文教学不能回避整个教学生态的综合影响,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课堂与学生生命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关系,课堂与教师教学理念方法等等的关系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去正视和审读的。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诊断、反思和升华,我们从阅读、写作、评改三个维度着手,构建出初中生作文教学生态教学模式。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约因素并努力寻求其解决方案,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

一、作文教学生态构建和实践的制约因素

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一种改变和革新,而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种继承、摒弃与创新合而为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为要摒弃,要创新,必然会受到各种阻力,有主观上的因素,还有各种客观的影响。

要实施作文教学生态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主观上的制约。人的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有懒惰和顺从的一面,于是也就容易不积极、不作为;从众心里作祟也是一个因素——大家都是这么教着,我为什么要去改变;个人事业心责任心与自身综合能力能否适应改革也是一个至关因素,主要表现为:能否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勇于担责,勇于奉献,是否对自我成长有积极的自我期许和努力行动等。这些主观上的因素都成为制约作为教学生态构建的因素,而这种制约一旦生效,是不可能来进行这项作文教学实践的。

其次,客观上的制约,如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整个地区的课改意识和课改水平,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家长、学生的群体认识水平,团队里同科教师的观念意识和能力水平都在客观上制约了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实践达成程度。

二、促进作文教学生态发展的方案

(一)行政层面的引导

教师的一言一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受传统文化影响,权威或者说官本位思想对这项革新也影响较大,如上级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的影响,如若这些部门对教改形成阻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该实践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解放思想,积极鼓励和支持,让有志于在教育教学领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教师们有实践的平台和改革创新的机会,并能用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能用包容之心欣赏之态去对教师们的教改项目加以指导和引领。

(二)学生层面的引领

做教学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在学生思想和行动上加以正确的引领。内因决定外因,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和赏析评论的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的功能、方向、策略和技巧,那么,作文教学生态的构建目标自然也就能更好地达成了。

(三)教师自身的塑造

大海航行靠舵手,教师引领学生前进,如果自己的能力跟不上,那么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恐怕就难以预测了。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这两大主因,要靠多种渠道的再塑造不断加以提升,只有在思想道德上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业务能力上有足够的指导能力,才有可能克服更多的困难,使教学实践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地。

(四)建立对作文教学的跟踪诊断、分析和研究体系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使这一工程能顺利推进并保证良好效果,就必须遵循这个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遵循这一理念下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做好跟踪诊断,科学分析,不断纠正和完善实践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开展这项实践的同时,我们要制定合理的质量分析体系,有了合理的质量分析指标,就能根据教学过程,总结得失,积累经验,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这里有必要建立三个质量诊断、分析体系。

第一,阅读质量分析体系。阅读跟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有了好的阅读,才有可能有好的写作。作文教学生态理念下的阅读指导,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态系统里多元阅读,积累广泛的丰富的知识,形成积极的、广泛而科学的见识和较好的解读社会、解读自然、解读人生的能力,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生态体系实际制定出能够指导学生阅读的多元阅读文本,并对阅读效果通过考试、竞赛、才艺演示等符合学生兴趣、符合成长需要的形式加以检阅、诊断和分析,督促学生在阅读领域扎实进行学习和积累。

第二,写作质量比较分析体系。在教学的同时,尤其是刚开始阶段,更需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践基础上的比较分析,师生能容易看到劳动成果。

第三,尝试评价体系建设。

首先,强调教师的评价引导。老师可以通过作文评语、口头点评、日记评讲、书信交流等多种形式加以点评,使学生树立信心,纠正行为,养成意识,提升能力。

其次,强调学生互评。这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之一,通过评价,学生能清醒地意识到写作的要求和习作的经验。诚然,一开始,学生是不容易做好的,但是,初期阶段,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然也就慢慢学会了,等到学生像模像样地会评的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能够进行到“入格”水平了。

再次,引进社会评价,如家长,社会上相关文学人士,如本土作家。若能通过活动形式,请到家长、社会文学界知名人士或本土作家等来写作讲评,自然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写作热情,更好地唤醒学生写作意识觉醒,这点,在上文“评改策略”部分已论述,这里就不赘述。

教学解决方案 篇1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工作和人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1 数据结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数据结构教学内容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

数据结构一般都是在C语言基础上开展的专业必修课程。很多算法描述都是基于类C语言的,但由于很多原因致使学生学习C语言并不是很好,导致数据结构里面出现关于抽象数据结构的类C语言描述的理解并不是很好。前期C语言学习不够扎实,基本能达到读懂程序的水平,没有编写程序的坚实编程基础,对后面数据结构的程序编写更是无从下手。

数据结构中涉及的众多算法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加上理论课程教学一般都会受到课时的限制,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所有数据结构的重要内容都讲透彻也是很不现实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讲解重点,大部分内容是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充分理解学习的,而学生往往不会在课下充分自学,也是导致数据结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方面。

1.2 数据结构的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选择不够恰当

可以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教材有很多,一般最好选择是基于c语言基础的教材。大体上教材的整体内容差不多,主要是讲授教师对于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略有不同,有些内容讲授教师认为不是很重要,没有讲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重要的内容,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不理解。这也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方面。

1.3 理论讲解和实践脱节,导致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很差

学过数据结构课程的学生,大多数一提到数据结构,就知道提起笔来画图,知道线性表、树、图的逻辑结构,也清楚树、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哈夫曼编码等经典算法的画法,在纸上一般都能写出抽象的算法描述,但上机实践编程时却感到无从下手,根本编写不出来能够运行的正确程序。主要原因是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课时,都会省略算法程序中不关键的辅助变量的定义等内容,而学生的C语言基础很差,不了解怎样不足缺少的代码部分。在有就是实践课往往开展较晚,不能够和理论课程同步,可是较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理解及消化时间。这也成为了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另一原因。

1.4 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数据结构的教学往往是采用板书的教学方法,有时能结合一些多媒体课件,但文字性内容居多,学生学习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首先,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刻,认为对于计算机专业没有太大作用,这种错误的观念得不到纠正,很难提高兴趣。

其次,理论老师讲解通常为了课时完成,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难点,降低学习兴趣。

最后,动手实践内容较少,只听理论知识,导致学习兴趣不浓。

2 针对以上问题的教学改革方案 

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自身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1)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把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学好,理论基础打扎实,为数据结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课程关于线性表这一章一定要认真仔细讲解,如果这部分学生理解能够透彻,为后续的树和图的讲解更容易接受。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之讲解重点内容,非重点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己去学习。

目前各大企业及工作岗位需要的并不是只有理论基础的大学生,而是应该具有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多种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转变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过时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

(2)选择适合的教材,上课前教师一定要把该课程的重点难点按照教学大纲,考研资料等安排合理。灵活使用教材,提升教学内容层次,保证教材版本新、质量高,注重计算机技术经典理论的整体性与日新月异现代科技的合理取舍,及时把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新成果反映在授课内容里。

(3)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充分体会到数据结构对程序设计的影响。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紧密结理论教学内容,从简单程序起步,逐步增加难度,在实践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使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培养适合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脱以往教学手段单一的状况,将现代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使讲授内容变得生动和具体,比如 :树和二叉树可以制作flash动画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学生有兴趣学了才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上的互动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彻底改变学生认为学习数据结构没有用的错误观念。一旦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也会增加学生学习数据结构后续课程的兴趣,必然会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上一篇:玻碳电极下一篇:英语研修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