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精选12篇)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 篇1
当今社会, 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学生通过兼职活动, 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有以下三种:一是实习, 二是勤工俭学, 三是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去兼职。对于前两种情况, 我国法律有详细的规定, 而对第三种情况, 目前我国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其劳动权益是否受我国劳动法保护?针对这些问题, 为了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必须对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的法律关系的属性进行分析确定。
一、兼职大学生身份研究的现状
兼职是指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 不同于全职, 时间可长可短, 自由性较大。关于大学生兼职, 当前学术界有很多观点, 主要集中在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否属于我国《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
一是“否定说”, 即否认在校大学生兼职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 认为在校大学生打工在我国只是雇佣关系意义上的劳动者。理由有3个: (1) 基于劳动部1995年下发的文件《关于贯彻执行〈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简称12号文件) 的规定, 认为大学生的主要身份是学生, 任务主要是学习, 在学校服从于学校的管理, 大学生的自由受到限制, 因此不具有劳动行为能力, 不具有成为劳动法上劳动者的资格, 不受劳动法调整。 (2) 大学生的学籍、户籍等身份档案关系都在学校, 兼职时没有纳入单位的正式编制, 否定其属于非全日制的用工主体。 (3) 以在校大学生兼职不需要到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用手续, 他们没有生存的压力, 不以谋生为目的, 因此大学生兼职不是就业行为, 而我国《劳动法》调整的是劳动关系。
二是“严格者保护说”, 认为大学生可以和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理由如下: (1) 他们与用人单位具有从属性。在单位劳动, 大学生接受用人单位的指示命令, 是实际意义上的劳动者。 (2) 在校大学生兼职与其他实践形式相比, 与学生的身份相对疏离, 可以赋予其劳动者身份。 (3) 在校大学生兼职获得的保护与救济是最弱的, 他们是制度性社会弱势群体。“权利贫困”是其主要特征, 从保护弱者的角度, 认为立法应当把兼职大学生列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
三是“特殊劳动者说”, 认为12号文件中的规定与现在的客观实际存在着严重的不符。从学生兼职的工作形式和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 它是具有《劳动法》特征的。劳动者资格的认定, 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 年龄。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者资格的法定年龄的规定是年满16周岁。 (2) 健康。在《劳动法》中, 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必须条件。 (3) 智力。从精神健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三个方面去考察, 不同的职业存在不同的要求。 (4) 行为自由。公民必须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综上述因素, 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属于《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 因而主张将之纳入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同时, 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需要劳动部门制定一些特殊的规定, 来弥补有些法律的缺陷, 或者是比照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保护。
笔者认为, 适用《劳动法》的保护显然对维护兼职大学生的权益更加的有利。但是我们必须对兼职大学生的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加以确定和正确的界定。
二、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界定及法律调整
要准确把握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属性, 就必须明确雇佣关和劳动关系的联系和区别。从历史事实看,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是雇佣关系中逐步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雇佣关系也伴之出现。如果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讨论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的界定, 即以用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界定雇佣关系, 认为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雇佣劳动即出卖劳动力的工人之间的关系———雇佣关系一经确定, 工人就处于雇主的权势之下, 被榨取剩余价值, 雇佣关系是强制性的劳动关系”。“私有制国家一切用工制度都是雇佣制。”我们可以看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 但资本家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剩余价值, 必须使生产资料和工人更好地分离, 使他们彻底地失去土地, 工具等,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去工厂做工维持生计, 把自己的劳动力廉价的出卖给资本家, 资本家把购得的劳动力作为资本进入生产过程, 生产大量的剩余价值, 这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失去生产资料的“自由劳动者”。但是私有制国家的一切用人制度, 建立的雇佣关系是强制性的劳动关系。在刚开始, 将雇佣关系纳入民法的调整需要的前提是, 资产阶级认为, 这种雇佣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契约关系”, 契约双方当事人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换各自的财产, 资本家支付工资, 工人提供劳动力, 一方获取使用价值, 另一方获得价值。但是, 随着工业革命和工厂制的出现, 工人和资本家再没有平等可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减少, 机器代替手工;而工人失去市场资料, 无法再进行生产, 维持基本的生活, 不得不向资本家低头, 就算向他们支付极少的工资, 也是能忍受资本家的剥削。这样, 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工人与资本家不再是平等的自由契约关系, 工人不再是自由的劳动力, 而是一种新的“从属劳动”。在这种雇佣关系中, 抵制不了资本家欲望的不断膨胀和权力的滥用。劳动者处于血与泪的悲惨境地也就在所难免了。之后, 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社会危机的加重, 劳动者为了生存团结起来不断地向资本家进行斗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 开始对雇佣关系进行立法干预, 开始对劳动者的利益保护, 其中最具典型的是1802年的英国颁布的《学徒的健康即道德法》。自此以后, 劳动立法的范围逐渐扩大, 使雇佣关系逐步衍生出一类特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国家调整劳动关系是劳动法产生的法律基础。国家通过对劳资关系的进行干预, 缓和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稳定了社会的秩序,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之后, 劳动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雇佣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劳资雇佣关系 (劳动关系) , 由劳动法调整。另一类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事雇佣关系, 由民法调整。
在对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 各个国家基于对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不同定位而确定不同的法律调整模式:一是由民法统一调整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 再制定特别的法律规范劳动关系。二是德国采用这种模式将劳动合同关系取代雇佣合同, 仍在民法典中规定。三是将劳动关系作为劳动法内容来规定, 劳动关系脱离民法典。三种不同的法律调整模式,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由个人到法律选择的法律理念转变, 由民法上“人格平等”的抽象主体的平等保护到实践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具体人”的倾斜保护的转变, 由私法自治的调整手段向国家干预和协调转变。
在经济不断发展, 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 传统的劳动关系及法律调整遇到了新的挑战。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这一本质相同的社会关系在法律调整的不断变化中, 其边界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本质上的, 而是来自于“国家在综合考察两种社会各自的情形 (如双方的力量对比, 经济承受力等) 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调整手段、力度上的差异。”但是无论劳动关系雇佣关系的边界如何变化, 劳动法律宗旨及理念始终是不变的, 即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界定劳动者的弱者地位, 并向其进行法律政策上的倾斜保护。当前, 80%多的在校大学生选择在寒暑假去兼职, 可见大学生兼职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他们已渐成长为一个部落。然而, 由于法律调整的不确定和大学生社会保障在转型过程中的不健全以及缺乏相应的制度性支持和扶助性资源, 使得这一大学生群体在兼职过程中遭遇侵权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 从社会保障制度看,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生存权利在法律保障上是空白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忽略了这一群体;另一方面, 12号文件对“大学生勤工俭学”作出了排除。与现实的客观实际严重不符。2003年劳动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见的规定》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资格的内涵和外延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12号文件的规定, 导致劳动关系的混乱, 出现了对兼职大学生保护的空白地带。而我国民法对大学生兼职所产生的雇佣关系的调整由于无法看到他们的弱势地位和权利困境, 因而是能力不足的。因此, 无论是劳动权益保护方面权利的缺乏, 权利的实现还是权利的救济, 兼职大学生都面临着困境, 他们完全符合“权利贫困”的特征, 而他们的“权利贫困”又是社会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造成的, 使他们成为一个制度性社会弱势群体。因此, 对大学生兼职关系确定为劳动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三、兼职大学生劳动者身份的法律依据
各国对劳动者的界定采用不同学说, 主要有英美法系的“控制说”和大陆法系的“从属说”。但这两种学说随着现代劳动关系类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大陆法系对劳动者身份的界定受德国理论的影响, 主要是依据“人格从属说”来界定, 即指劳动者在雇主的指挥下提供劳务, 受雇主的支配管理, 人格从属性的重要特征在于指示命令权和程序上的惩戒权。但由于“人格从属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局限性, 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辅助于其他的认定标准, 因此, 在“人格从属说”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经济从属说”和“组织从属说”。关于“经济从属说”, 德国跟日本的观点不同。德国的“经济从属说”是指劳动者为谋生必须受雇于雇主从事工作以维持生活状态;日本的“经济的从属说”是指受雇人完全被纳入雇主的经济组织与生产结构之内, 但与受雇人和雇主之间的经济和财产状态无关, 重点在于受雇人不是为自己的营业活动, 而是从属于他人, 为他人之目的而劳动。“组织从属说”是指利用他人的劳动力, 虽说没有指挥命令或者是业务性质上的当然指示, 但只要该劳动力提供的是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且该劳动力有机的组合到企业组织中, 则应该承认其具有从属性。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却没有对劳动者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 这也就导致了劳动力权利保护的空白, 使其处于困境。学术界认为, 劳动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两个兼容性: (1) 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 (2) 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特征。我国劳动部2005年出台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适用于劳动者, 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 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的业务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对劳动者身份的界定主要采用大陆法系国家的“人格从属说”, 同时兼辅“经济从属说”和“组织从属说”标准。具体到, 大学生兼职的工作形式和其与企业的关系来看, 其也是具备劳动关系这些从属性特征的。这些兼职大学生具有劳动行为, 并且这种劳动是在企业的监督管理下进行的, 他们接受企业的管理, 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和用人单位具有从属性的关系。
认为兼职大学生不符合劳动者身份的人持有的主要依据是大学生具有学生的身份, 那么, 这是否表明“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不受劳动法保护。笔者认为, 仅依据12号文件的规定, 把“兼职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是不合理的。根据该条规定, 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的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其实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兼职都可以纳入勤工助学的范围, “勤工助学”和“大学生在外兼职”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勤工助学活动是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同意, 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 学生私自在外打工的行为, 不是勤工助学活动”, 这是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的。由此可见, 勤工助学必须在学校的组织下、管理下进行, 大学生在外兼职并不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另外,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出台时, 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还未开始, 大学生的学费、分配统一由国家调控干预管理;而现在大学生在外兼职却是自己主动寻找, 工作形式也多种多样, 和12号文件规定的勤工助学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不能仅根据大学生的身份和12号文件规定的与实际不符的规范将兼职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保护的范围之外, 来否决兼职大学生劳动者的法律身份, 使之不受《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
笔者认为, 我国司法应当将兼职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加以保护。但其因为具有在校大学生这一身份的特殊性, 决定了这一群体与一般意义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不同, 存在其特殊性。这也是前文讨论的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法律属性的“特殊劳动者说”。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 需要劳动部制定一些特殊的规定, 来弥补某些法律的空缺, 或者可以比照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保护。
此外, 令人担心的又一个问题出现, 把兼职大学生确定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可能引发企业拒招大学生用工的尴尬局面。对于单位而言, 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 完全是一个新手, 就是单位不给报酬, 也要花费不少精力、财力, 培训他们来提高职业技能。每当短期培训磨合后, 大学生也就回到学校了。所以业内人士表示, 综合多项因素, 今后不再考虑接受大学生的兼职申请。而如果真的导致这种后果, 则会得不偿失, 因此,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语
通过系统分析“大学生兼职法律关系属性”这一问题, 可以发现, 是因为现阶段中国的司法对于某些法律概念的认识不清导致的, 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法律规避行为。因此, 要求我们在辨析法律关系的性质时应当把握其实质性的关联性因素。同时, 面对一些与客观现实严重不符的法律, 立法者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为我国的司法体制输入新鲜的血液, 保持法律的生机活力;权利义务双方也要明晰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所要承担的义务。只有相关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践行相关的职责, 才能构架起健康、稳定的社会秩序。
摘要:通过研究兼职大学生身份的现状, 了解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 从而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于大学生兼职从法学理论上讲, 其中一部分应当归于劳动关系, 另一部分应当归属于民事的雇佣关系, 而劳动关系是雇佣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在法律调整的不断变化中, 二者的边界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者的差异, 不是本质上的, 而是法律理念上的。兼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 我国司法上关于其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 将兼职大学生作为我国劳动法上的特殊劳动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兼职大学生,雇佣关系,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董保华, 陆胤.企业雇佣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 2007, (6) .
[2]侯玲玲, 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6) .
[3]郭捷.劳动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庆高.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研究发展评述[J].经济管理, 2009, (8) .
[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6]薛少峰.程序规定的实体思考:讨论雇佣关系的鉴定和雇主替代责任[J].前沿, 2004, (7) .
[7]卢修敏.重塑劳动关系民事雇佣关系法律调整之框架[J].求索, 2005, (6) .
[8]W杜茨.劳动法[M].张国文,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 篇2
小组成员: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2月10日
调查地点:青岛理工大学
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大二大三学生
调查背景:大学生兼职,是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勤工俭学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动辄以“需相关专业工作经验”为条件,令许多优秀毕业生望而却步。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打工观念逐渐地在改变。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仍然没有多大变化,社会中的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面对目前的社会压力,在学校、社会、网络等的多种渠道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开始走向在校兼职这一条道路,以尽快能了解社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锻炼自己。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法,是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的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对待兼职的态度,兼职的目的及收获,兼职的经历及,兼职所得的支配,兼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对子女兼职的态度。
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80%,其中男生占55.79%,女生占44.21%,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小组分工:拟定调查内容:全体成员
写调查表:
发放问卷:
整理数据:
调查报告撰写:
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事兼职活动的人数性别比例及对待兼职的态度
在接受调查的120名同学中,有48.3%的同学做过兼职,其中男生占41.2%,女生占58.8%,有51.7%的同学没有做过兼职。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没有从事兼职的比例稍大于从事过兼职的比例,而且女生做过兼职的比例稍大于男生。经过调查发现,建筑学院学生没有做兼职的原因中,没时间占比例最大23.8%。建筑专业的学生们平常学习任务相对较多,课余时间相对较少。但做兼职的同学也几乎达到一半,这说明大学生做兼职现象也比较普遍。但是就比例而言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其中原因既有性别差异也包含了社会因素,在校期间多数男生没有感到自己的前途压力,因此不想去面对社会,而女生对于社会兼职则有很高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因为社会上提供的兼职大部分适合女性参与,而对于男性的需求量不是很多,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针对此现象,男生也应该更积极的去寻求适合自己的兼职活动。
(二)从事职业的相关调查
1.做兼职的种类以及专业相关性
在问卷列出的众多大学生常见的兼职种类中,促销、礼仪和实习占比例最大,为12.9%,其次是发传单,10%。专业相关性的调查中,选择兼职专业相关性很小的占比例最大,为29.76%。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从事兼职的类型是有限的,很少能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多数还是廉价的体力劳动。这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时间有限,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所以同学们只能选择耗时少,收入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经验较少,工作能力有限,诸多用人单位不予考虑。况且在校园里的学生了解兼职的途径还是不很广兼职的工作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性很小。绝大多数同学所做的兼职与自己的专业毫无联系,只是在忙着做一些专业要求很低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校的专业理论性比较强,在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而且先要找到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真的很困难,社会资源有限,特别是建筑专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是不可能到设计院等相关单位工作的。,所以大部分兼职选择就是考虑到时间和工资的问题,很少考虑与专业的相关度。
2.获得兼职的途径
在问卷列出的众多常见的获得兼职途径中,通过网站的方式所占比列最大,为85.37%,其次是广告或传单,为18.29%。
调查发现,很多都是同学选择兼职的想法还是不成熟,做兼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安全问题,通过网站或广告是很不安全的,很容易上当受骗。事实证明,现在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案例还是很多的,所以大学生仍然需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大学生上网的人数很多,时间也很长,所以大多数还是收到过很多通过网络发布的招聘信息。同时学校方面没有相关提供大学生兼职信息的机构。学校应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兼职信息,帮助想参与兼职的同学真正走向社会。
(三)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调查中,46.91%的同学认为兼职会使学习的时间减少,但是大多数学生也选择视兼职重要程度而决定是否逃课去兼职。
部分同学认为兼职减少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影响很大。实际上自己调整好两者的时间关系,兼职会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很好的办法。但是,作为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其实做兼职很重要的成分是提升自身的能力,然后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
(四)做兼职的最初目的以及收获
选择最初做兼职的目的是增加社会经验的同学比例最大,占29.50%,在兼职的收获调查中,54.54%的同学觉得他们的社会能力提高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兼职的许多学生,他们兼职的目的并非完全是因为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或者是贫困家境。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各类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所以兼职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参与兼职的过程中能和不同层面的人进行交流,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动态。总之,绝大部分同学从事兼职的目的比较明确,认为兼职的收获主要是积累社会经验。
(五)做兼职的收入问题
调查显示,月生活费在500—600元的同学占比例最大,为26.32%,月支出与生活费相当。希望兼职的日薪在50—100元的同学占比例最大,为47.72%。实际日薪在50—100元的同学最多,为43.47%,其次是50元以下的占32.60%,只有28.66%的同学日收入在100元以上。多数同学会把收入作为生活费,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以及作为自己的额外花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兼职收入也随之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能给学生带来一个乐观的“外快”收入,也能让他们大胆自信、活泼开朗。大学生对兼职的所得还是理性的处理,不会肆意挥霍。当然兼职会使大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挣钱的辛苦,会让他们更加珍惜父母的钱。
(六)家长对学生兼职的态度
对于家长是否同意做兼职,43.33%的人选择基本同意,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26.66%的人选择完全同意,11.11%的人选择无所谓,14.44%的人选择基本不同意,应该以学习为准;
4.44%的人选择完全不同意。
多数的家长也会赞同孩子在校做一些兼职,因为家长们也知道,在这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没有一点能力,没有一点社会经验是不容易找到好工作的,况且社会上的劳动力已经相当充足,每年高校却在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也被媒体不断地报道,家长也担心孩子的未来,现存如果不放手让孩子锻炼一下,那将来的工作更难有保障。但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问题,这也就需要大学生在兼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安全。
(七)兼职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兼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0.22%的人选择了与当事人和其领导交涉,26.44%的人选择积极想办法解决,14.44%的人选择向相关部门投诉。
对同学们在兼职中面对各种问题,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所引起的。有的时候面对下一些问题,没有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同学们总是觉得这是兼职,非正式工作,一般也不会去仔细考虑一些问题。但是对于兼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结果总结:兼职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在校兼职持肯定态度,并都想通过兼职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升自己为未来走近社会做好准备。多数同学都能处理好兼职所得收入,并且遇到问题也能积极并且成熟的处理。但是大多数同学对兼职的安全意识还不强,获得兼职信息的途径很不可靠,这一点急需要解决。
我们的建议:
(一)学生方面
1、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在获得兼职信息的方面要尽量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要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另一方面,兼职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切忌盲目,要注意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在兼职时,最好要知会老师或家长,以防以后出现问题自己不能妥善地解决。定期与同学交流兼职的收获和经验,有助于兼职活动的进行,也避免上当受骗。
2、加强法律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尤其是很多在校外找兼职的同学,要对从事的公司多加了解。陌生的公司绝对不能轻易相信,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而迷惑。
3、要多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正确处理学生与社会人士的关系。
4. 在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大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就很好,我们需要学习的处事行为之道还很多,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分析长辈的意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自己参与兼职很有帮助,没有一个单位在选择兼职的过程中选择素质差的.(二)学校方面
1、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兼职观,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一种正确的方法兼职,多培养学生从事层次更高、意义更深的兼职。正确的兼职观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2、建议设立一个相关的兼职指导机构,拓宽兼职门路,丰富校园兼职资源。学校可以主动积极联系一些有信誉、有经验的公司,为有兼职需要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兼职岗位,同时也对学生的安全的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方便同学们交流兼职的心得体会,也方便老师从中指导。
(三)家长方面
家长不应该反对自己子女利用课余实践去兼职。一方面,也已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会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心里满足感,这也会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完善方面更有动力;另一方面,兼职是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途径,可以在兼职工作中锻炼自己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
大学生兼职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字】大学生;兼职;问题;研究
兼职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以及学习、生活等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学习—兼职”的道路。兼职既可改善经济状况又能积累一些经验,锻炼能力,似乎是一种两全其美的选择。然而,兼职过程中所遇到的辛酸苦闷也成为大学生无法抹去的人生一笔。
一、大学生兼职现状
在对10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从事兼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和锻炼自己,这两项累计占到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89%。大学生普遍做兼职,跟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学生通过做兼职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二、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
(1)从事兼职的学生会感到疲劳和焦虑。兼职时间长,工作负担重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会使学生的精力、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2)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人数有限。调查发现大学生兼职种类多样内容却十分有限,以服务性行业居多,主要从事促销员、服务员、推销产品等,其次是家教、代课。而与专业相关的兼职仅为3%。
(3)兼职的信息来源没有保障。一个可靠、安全、有效的途径对兼职工作尤为重要,现在国内高校多数没有设置专门指导学生兼职的机构或组织。在校大学生无论在人际关系、社会经验,还是在心智的成熟度及自我保护意识方面都存在欠缺,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上当受骗等一系列问题。
三、大学生兼职存在问题的原因
(1)相关法律保障的不完善。
在校大学生排除在了普通劳动者之外。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大学生没有有效地证据证明自己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使得大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2)兼职中介机构市场混乱
大学生从事兼职的信息来源渠道十分狭窄,为了能尽快、有效地找到合适的兼职工作,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中介机构。在五花八门的招数攻击下,没有足够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中介陷阱。
(3)高校对学生兼职问题关注不足
对于大学校园里的兼职广告,学校并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增加了大学生上当受骗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风险。
(4)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如今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令人甚为担忧,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风险意识,遇到被侵权的情况也没有通过正确的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
四、对大学生兼职规范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兼职之间的关系,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解决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是协调学业与兼职之间的矛盾,减少大学生兼职的盲目性,使学业与兼职有效结合。
(一)对法律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在校外利用课余时间兼职的学生应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受到劳动法调整和保护。 还要完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为用工单位和在校大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发生劳动纠纷时,学校成为当事人一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更要加强对相关企业履行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
(二)对企业的建议
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也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公共利益等其他利益的社会责任。杜绝企业随意拖欠员工特别是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弱势劳动群体的劳动薪金或者无故辞退员工等现象。对于社会中介机构,一旦发现存在欺诈行为,应严厉进行打击。
(三)对高等学校的建议
高校应正确引导兼职者做对自己将来发展有用的兼职工作,避免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到侵害。开发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积极收集校外勤工助学信息,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增加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并纳入学校管理。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1)应加强教学实践改革,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学校应该定期开办兼职招聘会,或者叫供需交流会,将校内的学生兼职需求公布社会。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尽量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用人单位合作,一方面保证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用工单位招收兼职员工的质量。
(2)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加强指导和管理是关键
学校应当有组织地介绍学生参加校外兼职,将兼职与课程学习以及课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另外还要开展有关劳动法,劳动知识,技能培训课程,辅导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安全注意事项、自我防护能力、意志力的培养、心理方面的辅导等方面的问题。
(3)构建专门的校园兼职网络平台,设立相关兼职帮助机构
通过网络普及相关知识、传播相关信息。设立专门的校内兼职管理机构,从兼职来源开始,对遍布校园的广告信息进行管理和清理,过滤出有效、真实信息,剔除那些欺骗学生的虚假信息,并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为学生提供切实安全的兼职工作岗位。
总之,兼职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转换培养了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期望与差距培养了应变和组织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了创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积累了工作经验。但是,部分兼职也成为专业发展的障碍,抑制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还存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社会原因,也有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因此,大学生应当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业的关系,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用工信息;高校加强学生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在立法层面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加强对相关企业履行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只有各方面的努力与完善,大学生的兼职之路才能更加平坦。
参考文献:
[1] 雷皓强,张一萍.大学生“兼职现象”原因探究及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270.
[2] 原點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专题调查报告.从数字看我们的生活困[N].新快报,1999:11.
[3] 江晓珊.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闭[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当代大学生兼职问题研究综述 篇4
(Employment Guidance Center,Jiangxi Bulesky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98)
0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转变,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制也经历了相应的变革。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行高校扩招,逐年增加高校招生人数,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壮大: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1万。高校招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从事兼职活动,而与此同时,从中反映出的种种现象及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的专家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对大学生兼职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如李学谦的《大学生缘何打工》(瞭望,1992)和中国纺织大学张徐顺的《社会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打工热》(探索与争鸣,1995)两篇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兼职的原因:迫切希望提前参与社会,希望获得人格上的独立等,呼吁学校及社会应对此积极引导和加强管理。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率日益下降,在校外兼职的大学生数量突飞猛进,而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如大学生如何平衡学习与兼职的时间,如何在兼职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兼职过程中遇到的侵权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如何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等等。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类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1)以实证调查报告的形式反映问题。如刘正发、何继秀的《当下我国大学生打工现象研究》,作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打工群体已经从以往只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展到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且大学生打工的目的和原因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打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学生打工遭遇权益受损的原因。在经素、吴亚子等的《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一文中,通过采取问卷法和各案访谈法收集资料,发现大学生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是希望能尽早地了解、探究社会。在校大学生兼职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2)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兼职问题。如何珊珊的《关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兼职动机的思考》,作者分别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兼职的动机进行了分析,认为适当地参加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是必要且有利的。又如贺祖斌、杨红秀的《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兼职现象进行探讨,认为大学生兼职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对社会成员和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向功能,如增加了社会隐患和就业压力、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3)从法律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兼职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松涛的《大学生打工谨防上当受骗》和胡志鑫的《大学生打工过程中的维权问题》,两篇文章都用写实的手法叙述了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故事。唐斯羽在其《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现象及其成因调查报告:兼谈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保障措施》一文中分析了大学生兼职遭遇权益侵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郭杪的《关于大学生兼职中维护自身权益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从政府完善法制体系、学校作为大学生兼职输出的“绿色”通道及兼职大(下转第252页)(上接第214页)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等三个方面维护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的权益。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就对大学生的兼职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浏览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站,作者搜集到数十篇国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兼职问题的调查和探究。如Counts Perry的Pay Policies of Student Workers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南部9个州的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提出了大学生的工资率(即工资标准)的区分方法。又如Biddle Nicholas在其文章The Labour Market Status of Australian Students:Who Is Unemployed,Who Is Working and for How Many Hours?具体中分析了澳大利亚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原因,认为大学生兼职的动机、兼职时间长短都与其家庭背景有密切关系。相关专家建议,学校应当帮助需要parttime job(兼职)的学生寻找有助于其进行职业规划的工作,提高他们管理时间的能力,以便兼职学生能在学习与工作中达到平衡。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规模急剧扩大,就业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大学生兼职人数也在上升中。大学生兼职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从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主要对我国学者研究大学生兼职问题的状况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大学生兼职的种类、动机、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韩光耀.中国大学生非常兼职纪实[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
[3]经素,吴亚子,赵燕.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5(10).
[4]刘正发,何继秀.当下我国大学生打工现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 篇5
——以“法律适用分析”为中心
杨政、黄威伟、梅筱君*
(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北碚,400716)
【摘 要】: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所成立的关系的法律属性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法理上讲,其有部分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另有部分属于民事雇佣关系。鉴于我国目前保护兼职大学生权益的困境—-我国在司法实践上将兼职关系排除在《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外;在民法上缺乏对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因此要解决上述困境,就必须对《劳动法》重新做出相应的司法或立法解释,以代替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属于劳动关系的那部分兼职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在民法(特别是合同法)中增加调整民事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
【关键词】:兼职大学生;权益;法律保障;雇佣关系;劳动关系
2007年1月,广东《新快报》派出记者和实习生,对广东市数十家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店使用非全日制员工的情况展开调查,曝光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向在校兼职大学生支付报酬的事件。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洋快餐店涉嫌违法用工事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适用何种部门法律对兼职大学生权益进行保护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激烈争论。本文企图从法理分析的角度出发,阐释上述问题,并在当前法律框架下提出解决途径。
一、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关系的法律定位
从事兼职活动的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成立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当今颇受社会和学界争议的问题,也是意图通过法律途径保障兼职大学生权益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所确立的关系属于民法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理由有二:一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取得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即劳动者),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就业领域,其重心是学习而不是劳动;二是根据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在校大学生也未纳入劳动
①法的调整范围。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关系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理由主要也有两点:其一是大学生兼职已超出了传统上勤工俭学的范围,就目前大学生兼职而言,在某些情况下已成为某些在校大学生谋生的手段,其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并不亚于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同工理应同酬;其二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方面情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劳动部《关
②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不适用劳动法的规定明显过时。
我们认为,要准确地把握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就必须明确劳动关系和民事雇佣关系的联系和区别。从历史事实上看,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是从民事雇佣关系中逐步分离出来而形*本课题是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杨政、黄威伟、梅筱君系西南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①可见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中国劳动·2007.06
②可见孙瑞灼·“底薪门”事件击中法律软肋·就业与保障·2007.7
成的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民事雇佣关系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它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
③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
④价值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个特征“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己也只表现为商品
⑤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要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
⑥个特征的目的就必须使“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分离”,从而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工人把他的劳动力作为
商品卖给资本家,资本家把购得劳动力作为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剩余价值。这也就产生了大量“自由”的劳动者的需要。所谓自由劳动者,是指每一个劳动者可以“自由地”把他的劳动力出卖给任何一个雇用他的人,这就产生了雇主与受雇人之间的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成为资产阶级民法调整的对象,即称为民事雇佣关系。但是,这种将雇佣劳动关系纳入民法调整的前提是,当时资产阶级普遍认为,这种雇佣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契约关系,契约双方当事人是处于平等地位交换各自的财产(一方是劳动力,一方是工资)。但是,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工厂制的出现,工人与工厂主再也没有了平等可言,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工厂对劳动力的需要减少;工人由于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从属于工厂主,受工厂主的剥削。这样,⑦经济地位上处于劣势的工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的”劳动,而是一种新的“从属劳动”。工厂主与工人之
间的劳动关系不再是“自由的”劳动关系,也不再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考虑重新立法以调整这种不平等的劳动关系。自英国1802年颁布《学徒的健康即道德法》后,劳动立法的范围逐渐扩大,至20世纪初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由上述事实可见,劳动关系与民事雇佣关系存在本质区别是: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用人单位在经济地位上处于优势,劳动者则处于相对的劣势;在民事雇佣关系中,双方是自由、平等的,即双方在订立民事雇佣契约时可以平等的进行协商。也正是基于此,劳动关系才被独立于民事法律关系之外,纳入社会保障法律部门,成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从外在形式上看,劳动关系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基于有偿劳动而发生的各种关系。民事雇佣关系则表现为一个人(即雇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他人(即雇主)的指挥和控制下按照双方的约定为雇主提供劳务,并按一定的约定方式取得报酬的关系。
因此,对于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而言,不少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建立了比较稳定和正式的关系,有较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报酬等,这些兼职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劳动者”,除了“在校大学生”这个身份之外和一般劳动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而这部分基于有偿劳动而发生的相对固定的关系应当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理应纳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而大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与用人方订立协议,进行如家教、销售代理等相对短期且随意性较大的兼职活动而成立的劳务关系则属于民事雇佣关系,应该受民事法律的调整。这种区分对于兼职大学生法律地位的准确定位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二、我国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律困境
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一部分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另一部分属于民法意义上的民事雇佣关系,当然应该分别适用劳动法和民法的相应规定;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面前却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作出了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致使我国司法实践把在校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的兼职关系长期毫无区别地排除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外。原因之一是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993--994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996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993--994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44页
⑦谢怀拭、陈明侠著《劳动法简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4页
一旦将在校大学生由于用人方之间的兼职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就会导致诸如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学者据此坚决反对将此种兼职活
⑧动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但笔者认为,以上诸种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在《劳动法》实施
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因为现在大学生从事兼职的规模和形式已和九十年代有着极大的不同,很多兼职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小打小闹”。况且,我国现在对各种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已远大于前,法律与政策越来越重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便是基于此)。因此,劳动部的这个规章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实状况。
另一方面,我国有关雇佣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散于《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渊源中,目前尚缺乏调整雇佣这一重要的法律关系的专门规定,致使人们对民事雇佣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足够的明确认识,不利于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这种状况对于没有正式“身份”的兼职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双方权利义务没能在合同或协议中予以明确,对此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而言是极大的不利。一方面权利因得不到法律的明确保护而容易被侵害,另一方面权利受到侵害后又因此很难得到应有的法律救济。
三、兼职大学生权益法律保障的现实出路
鉴于上述困境以及兼职大学生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现状,有学者提出了国家应当出台一部专门用于调整兼职活动的法律或者法规的思想。在笔者看来,出台一部这样的专门法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理由是,现阶段我国并不存在对这种关系调整的法律空白——劳动法和民法完全可以调整与之相对应的兼职法律关系;即便制定出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调整兼职关系的法律,如果在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关系着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方面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有所不同,那么结果只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在上述等低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则达不到保障兼职劳动者权益的目的;另一种情况如果在上述等方面高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则会导致用人方不愿意聘用兼职劳动者的结果,这部法律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在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相同,这部法律则成为了劳动法的复制品。也有学者提出了应当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关心大学生勤工助学,由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应的规定和措施。这虽然会对兼职大学生的权益有所保护,但这种身份立法的本身对用人方或者兼职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不公平的。
笔者认为,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应当是:(1)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做出关于适用《劳动法》的解释,以代替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属于劳动关系的那部分兼职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迄今为此,我国《劳动法》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致使在司法实践中长期参照原劳动部的行政解释。以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代替行政解释,不仅符合我国现行法制体系,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立法,同时也可以统一规范人们对劳动法的理解。(2)补充完善现行民法,如在合同法中增加调整民事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笔
⑨者建议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将雇佣关系在我国正在编纂的《民法典》中做出相应的专门规定。
参考文献:
【1】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2007.06
【2】孙瑞灼·“底薪门”事件击中法律软肋[J]·就业与保障·2007.7
【3】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4】谢怀拭、陈明侠·劳动法简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⑧见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中国劳动·2007.06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健身教练
一、引言
培养高校学生选择好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都有其现实必要性。在世界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众多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失业率的直线上升给从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健身产业却成了向日葵,在工作之余、重压之下,到健身房去放松成为白领的一种生活方式。健身操教练是高校学生一个不错的择业方向,大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道路上往往是盲目的,没有经验的,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高校学生选择健身操行业带给他们的将会是一条光明之路。
二、从事兼职健身教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现在健身行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社会的热门行业,健身教练这个职业也会成为一个火爆的职业。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如果毕业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得不到适当的排解和释放,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而健身教练作为当前大学生最热门的第二职业,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大学生的喜愛和认可,能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有一份可观的收入,健身教练工作体面、时间短、压力小、环境轻松、愉悦,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在走出校门的同时找到了归属感,在运动中得到认可,体现了自身价值,体会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运动中和人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识更多健身朋友,通过健身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愉悦身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大学生参加健身锻炼有助情绪的调节,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随着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健身教练尤为重要。健身教练--当今社会最火的行业!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在参加健身,政界要员、娱乐圈人士、商界巨子以及许多白领、企业工人等等。今天,健身教练人才的培训,正在及时地弥补健身市场的巨大缺口,担负着中国健身事业振兴,民族素质提高的重任。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健身课程,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条件选择健身项目,包括拉丁、瑜伽、健美操等。通过体育老师的指导学习基础知识与技术技能,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内在的气质以及人格魅力。学生树立了信心消除精神疲劳和紧张,缓解压力,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其它科目的学习中,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四、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指导与培养,技术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学生对健身运动的兴趣爱好及自身条件选择健身项目,包括拉丁、瑜伽、健美操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课上情况对学生的选择做出肯定,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培训。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系统规范的指导计划,在课堂上课后的练习中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每周至少三次的训练课程传授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把动作要领传授给健身者,树立独特的风格,展示能量与热情,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技术水平。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能和身体协调性,有一定的乐感,音乐是健身操不可缺少的元素,作为一个健身教练关键是要对音乐的节奏有所把握,能听出音乐的节拍和重音来。学习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加强形体的塑造,体能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一)通过定期看录像资料,不断吸取新鲜知识及最新技术,参观各大健身俱乐部,聘请有经验的健身教练进行指导。开阔眼界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健身现状,为今后从事健身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从广大学生中选择突出人才,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介绍其到各大健身俱乐部实习,争取达到初级健身教练水平。
(三)可以通过训练和比赛使学生展现自我的同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训练机制,为今后开展健身指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身教练目前已经成为最热门的高薪职业之一,远远高于其他热门行业。健身教练工作时间短、压力小、工作体面、环境轻松、愉悦,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健身运动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高等院校教学领域中日益广泛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其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自信乐观的精神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完善自我的同时还减轻家庭负担,通过自己的劳动体现人生价值。 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体育素养, 拓宽了学生在就业范围,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健身锻炼大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进行社交活动,更有精力应付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王娜.大众俱乐部大众健美操参与者行为特征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3).
[2] 彭道秀.我国高校健美操发展现状的研究评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研究 篇7
大学生兼职与大学生沉迷网络作为高校并存的量大现象, 在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方面是沉迷网络现象所不能比拟的, 但大学生兼职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误区, 部分同学对为何从事兼职和兼职所获得的最大收获仍然认识不清。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大背景下, 部分大学生为了增加工作经验而盲目的从事兼职不仅可能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犯, 而且可能对自身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问卷调查情况综述
1、调查过程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位于茂名市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及其他高校大学生以网络问卷和书面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共发放书面调查问卷2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33份, 有效率96.8%;回收网络问卷900份, 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933份。
2、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 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的2933名调查对象中, 有1943名同学有从事或正在从事兼职工作, 占比66.2%, 990名同学没有从事过任何兼职, 占比33.8%;有男大学生1864名, 比重63.5%;女大学生1069名, 占比36.5%;调研对象的年级分布为大四21.41%, 大三26.66%, 大二25.94%, 大一25.99%。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兼职活动, 这说明在校兼职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普遍活动;从事兼职活动的学生在各个年级段分布相对平均, 这一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兼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鉴于茂名市区高校工科特色比较明显, 大学生从事兼职的性别比例比较符合在校学生性别比例, 即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同样热衷于从事兼职工作。
(2) 兼职目的分析
从大学生兼职目的问卷反馈情况来看, 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从事兼职具有明确的目的, 即收获工作经验和阅历, 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从事兼职是基于经济原因, 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大学生从事兼职的原因在于受到同学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从事兼职的目的和动机普遍比较明确。
(3) 兼职业务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反馈出有54.17%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从事家教类的兼职活动, 分别有41.67%和37, 50%从事商场、餐厅等场地服务员工作和街头宣传单派发工作, 这些服务类的工作相对集中。问卷同时反馈出很大比例的学生在校期间从事不止一份兼职工作。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在选择兼职工作时主动性较强, 吃苦耐劳能力强。
(4) 兼职周期调查分析
兼职周期方面, 问卷反馈出有39.58%的大学生每月从事三次兼职活动, 即平均约每周一次;选择一周两次和每天一次兼职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中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从事兼职活动还是以学校的教学及学生活动为主。
(5) 兼职活动是否影响课堂教学分析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从事兼职时往往选择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的兼职, 大部分同学在兼职活动是否影响课堂教学时选择不会和很少, 只有少部分热衷兼职的学生认为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6) 兼职与课堂教学时间冲突时取舍分析
由于在校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多的课堂学习任务, 往往导致兼职活动与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存在重叠现象。调查问卷反馈显示, 时间安排一旦出现冲突时七成以上大学生选择放弃兼职, 但仍需要警惕存在两成以上大学生在兼职和课堂学习上的选择上存在摇摆现象。
(7) 兼职活动经济回报统计分析
问卷显示大学生兼职活动的经济回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分之三以上的大学生反馈每小时兼职收入不足20元人民币。从中反映出大学生兼职活动技术含量仍然处在较低水平, 高水平兼职在茂名市区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8) 兼职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在兼职收入的分配中, 有88%的大学生选择将兼职收入用于大学期间的日常消费, 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比较强;12%的大学生选择将收入储存起来, 说明有一定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计划的大学生仍然相对较少。
(9) 没有从事兼职活动原因统计分析
针对调查问卷中990名没有从事过兼职活动大学生未从事兼职活动原因的分析, 未从事兼职活动原因因人而异, 时间安排不过来和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是导致大学生未从事兼职活动的主因,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仍然有将近10%的同学是因为担心受骗而放弃兼职。
二、问卷调查整体情况分析研究
1、兼职活动的积极现象分析
从2933分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分析, 将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兼职情况的反馈反映出大学生兼职不仅仅是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的某种现象, 更反映出兼职活动已经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潮流。接近一半大学生的兼职目的在于提升个人实践能力的和三分之一以上大学生认为兼职能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分析, 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 现代大学生有更强烈的愿望从实际工作中获得工作经验和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将大学生兼职潮放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个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不难分析大学生自身对于时代特征的敏感捕捉和积极应对。在此意义上, 大学生兼职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更快适应就业困难挑战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对于大学生对时代潮流的适应和把握, 本次问卷调查同样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相对成熟的经济观、金融理财观念和积极的生活观。即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粤西茂名, 在每小时20元以下的工作报酬下, 约八分之一家庭经济稍好的学生依然能为自己哪怕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积极的进行经济储备, 一般以上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则更加积极为减轻家庭负担而努力兼职工作。
问卷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兼职活动由于各种原因必然多多少少会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冲突, 在大学生逃课现象愈发突出的大时代下, 问卷调查情况反馈的是百分之七十以上从事兼职的大学生选择放弃兼职来跟进课堂教学。兼职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对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遵守是很多课堂教学中学不来的, 唯有经历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从内心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兼职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分析
问卷同样反映了兼职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既有导致大学生不敢从事兼职的对上当受骗的担忧, 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兼职学生在兼职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冲突时逃课从事兼职的现象。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社会诚信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今天, 各种不法分子利用大学学生对兼职工作的实际需求打着兼职的口号从事欺骗的行径, 从而导致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在遭受欺骗后又可能面临维权困难的现实处境;逃课从事兼职现象的发生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校纪校规的漠视和经济至上的现实目的, 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同时, 我们不能忽略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兼职工作仍然处于低技术含量的阶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对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不足, 调查的对象均为普通院校的大学学生;茂名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三、兼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认为为引导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首先有必要对兼职大学生开设相关的培训教育课程;其次应该有针对性的整合部分优质岗位供兼职大学生竞争上岗;最后大学生自身应加强对诸如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储备。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遇侵权问题行之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摘要: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被社会、高校和在校学生普遍接受的社会现象。为探究大学生兼职的动机和作用, 引导大学生合理兼职, 本文从大学生兼职的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就茂名市区大学生兼职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并加以整理归纳研究, 从大学生兼职的普遍现象中寻找一般规律并给予相关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倾向选择,得偿所愿
参考文献
[1]刘乐阳.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以长春市高校为例[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2015.
[2]高长富, 姚茗川, 唐唯嘉.在校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法治与社会, 2011.08:185-187.
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篇8
一、研究数据的来源
2011年6月, 课题组在南京五所高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1700名大学生, 对他们进行了有关兼职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中控制性问题的整理分析, 可以认定其中的234份为无效问卷, 1466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24%。
在对这1466份有效问卷整理后发现, (1) 有效问卷的院校分布情况是:南京审计学院 (以下简称“南审”) 452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90.04%;南京大学 (以下简称“南大”) 263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87.67%;南京师范大学 (以下简称“南师”) 231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77%;南京工业大学 (以下简称“南工”) 278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92.67%;南京艺术学院 (以下简称“南艺”) 242份, 有效回收率率为80.67%。 (2) 有效问卷分布于12个专业, 专业分布人数较多的是工学287份、管理学282份、文学254份和理学217份。较少的哲学、医学还不足10份。 (3) 1466份有效问卷中, 男生占48.57%, 女生占51.43%。另外, 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大一学生 (2010级) 786份、大二学生 (2009级) 444份和大三学生 (2008级) 236份三个年级。
此次在南京五所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兼职调查, 共涉及大学生兼职意向、兼职途径、兼职心理障碍等15个问题。本文仅就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问题统计分析
利用相关软件, 对1466份有效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 并根据研究标志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组, 在1466份有效问卷中, 大一学生占总人数的53.5%, 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30.3%, 大三学生占总人数的16.2%。有40.3%的大学生“担心上当受骗”、有34.5%的大学生“担心影响学业”、有6.7%的大学生“担心父母反对”、有6.8%的大学生“担心工资太低”, 只有5.8%的大学生“担心做不好”。
(一) 大学生年级对“兼职心理障碍”的影响
注:A.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B.自认倒霉C.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D.直接报警E.其他
1、随着年级的增加, 选择“担心影响学业”的比重也在增大, 且大三比大一高出近6个百分点, 这可能与大一学生还没有醒悟到大学专业学习的难度及重要性有关。大三学生中有高达38.4%的人担心兼职可能会影响学业, 表明大学生一旦处理不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兼职就可能对学习产生极不利的影响。表1数据也表明, 影响大学生兼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大学生担心上当受骗。从大一到大三, 选择担心自己上当受骗的比重均在38%以上, 特别是大三学生担心上当受骗的比重高达41.8%, 这也许与他们曾经在兼职中有上当受骗的经历有关。另外, 在大二、大三学生中, 担心父母反对的比重均小于大一学生, 表明大一学生刚刚离开父母, 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历较少、对父母亲的依赖较大, 因而一旦选择兼职可能会遭到父母亲的反对。除此之外, 总体来看, 在校生大多数人并不看重兼职难度以及工资的高低。
2、从表1可以看出, 大学生一旦认为因兼职而“上当受骗”时,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维权方式选择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 在以“担心上当受骗”作为兼职心理障碍的322名大一学生中, 有34.2%的人会选择“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 有33.9%的人会选择“找相关管理部门投诉”, 有16.8%的人会选择“自认倒霉”, 有13.0%的人会选择“直接报警”。在169名选择“担心上当受骗”作为兼职心理障碍的大二学生中, 选择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的占39.1%, 选择“向有关管理部门投诉”的占32.0%, 有16.0%的学生会选择“自认倒霉”, 也有10.1%的学生会选择“直接报警”。由此可见, 大二学生更倾向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 并且自认倒霉的比重比大一学生有所减少, 选择直接报警的比重也小于大一学生。显然, 这与大一学生从事兼职的时间较短, 经历不如大二学生丰富等有关。大三学生的情况相似。
(二) 大学生性别对“兼职心理障碍”的影响
1、从表2可以看出, 男女大学生对兼职是否会影响学业的观点基本一致, 均有34%的人把“担心影响学业”作为兼职心理障碍之一看待。在“担心上当受骗”选项上, 尽管男女生都认为这是影响兼职的最大障碍, 但是, 女生人数所占比重远远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在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中, 女生比男生更担心上当受骗, 兼职安全是女生特别看重的因素。相比之下, 在“担心做不好”、“工资太低”等选项上, 男生的人数比重均高出女生。可见女生比男生对做好兼职工作更有信心, 对工作报酬的要求相对男生也较低。另外, 在“担心父母反对”方面, 女生人数所占比重小于男生, 这表明, 在是否从事兼职工作方面, 男生比女生更在意来自父母的影响。
2、大学生一旦认为因兼职而“上当受骗”时, 男女大学生其维权方式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 在以“担心上当受骗”作为兼职心理障碍的249名男生中, 有36.9%的学生会选择“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 有35.7%的学生会选择“找相关人员交涉”, 选择“自认倒霉”的只有11.2%, 也有12.9%的男生会选择“直接报警”。在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和找相关管理部门投诉方面, 两者基本一致;而在女生中, 选择这两种维权方式的人数比重不仅均低于男生, 而且女生选择找相关人员交涉的人数比重也比选择“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的高出4.7个百分点。尤为引人注意的是, 有21.7%的女生会选择“自认倒霉”, 而男生仅占11.2%。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兼职权益受到损害时, 男生比女生更愿意通过“找相关人员进行交涉”和“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的维权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女生胆子小、怕事、易忍气吞声的性格弱点在此显露出来。
三、应对大学生兼职心理障碍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 大学生兼职的主要障碍是“担心影响学业”和“担心上当受骗”, 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以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对兼职心理障碍的认识上也有差别;特别是对于一旦在兼职中遭遇“上当受骗”时, 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可能采取的维权方式也不同。因此, 为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引导大学生在尽可能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广泛参与社会兼职工作, 笔者认为政府、高校、家长和大学生应携起手来, 各司其职, 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政府应制定有关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的法规, 明确规定大学生兼职的时间、地点、报酬, 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资格等;要求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严格对大学生兼职市场的管理, 切实保障大学生应得的权益, 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高校应加大对兼职学生的关心力度, 并与政府多沟通, 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兼职环境, 让学生放心大胆地去做兼职。并设置维权中心, 用学校的力量, 帮助学生维护好自身权利。
(三) 家长应鼓励自己的子女积极参与适当的社会兼职, 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让其充分锻炼自己, 并对其兼职提出可行性建议,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兼职。
(四)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兼职, 保持好的兼职和学习心态, 合理安排学习与兼职时间, 努力做到既不影响学业, 又能做好相应的兼职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建华, 邵立群.在校大学生兼职调查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
[2]李倩.大学生兼职的动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 篇9
1 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界定
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身份, 是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和核心问题, 也是双方在其他方面展开讨论的基点和前提条件。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的学者 (以下简称“肯定说”) 认为:首先, 在劳动法上, 劳动者的劳动资格主要取决或者受制于下述因素:一是年龄。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健康。在劳动法中, 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三是智力。从精神健全、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三个层面去考察,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四是行为自由。公民必须能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综观上述因素可以发现,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这几个条件, 成为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并不违背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其次, 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律关系的范畴可以弥补我国关于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盲区”, 有助于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肯定说”认为, 兼职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其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加以调整, 可以有效的防范上述现象的发生。至于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已不适于调整现在的劳动关系。
不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的学者 (以下简称“否定说”) 则基于下列理由:第一, 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不能将社会学意义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的范畴, 否者会导致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无限扩大。大学生不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主要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 其主业是学习, 大学生外出打工或勤工俭学, 只能算新生劳动力在接受教育阶段的一种类似于实习与锻炼, 不是一种就业行为, 更不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校方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 其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并不完全符合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第二, 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并未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这是“否定说”的主要论据。根据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来看, 仍然没有把学生纳入劳动者的范畴。该观点还强调, 如果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 会涉及很多问题, 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纪律、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 在立法还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之前, 将学生纳入进来是不合适的。
笔者认为, 二者争议的关键点是如何界定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这和我国劳动立法对劳动者概念界定的缺失有关。各国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身份的界定, 归纳起来, 主要集中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控制说”和大陆法系国家的“从属说”。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的界定, 主要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性”标准, 同时辅之于“经济从属性”标准。所谓人格从属性, 指劳动者在雇主的指挥命令下提供劳务, 劳动者被纳入雇主生产组织之内, 雇主对其拥有广泛的指示权、并可单方确定工作时间、地点、业务, 而劳动者丧失其对于劳务处分的可能性, 其提供劳务具有纯粹利他的特性。经济从属性重点在于受雇人并不是为自己的营业劳动, 而是从属于他人, 为他人的目的而劳动。根据上述标准, 兼职大学生似乎符合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但关键在于兼职大学生除了对雇主具有人格从属性外, 对学校也具有“人格从属性”, 而且还存在一个主次问题。如果单纯从一个方面考察而忽视另一方面, 会造成实际操作的许多困难。因此, 对兼职大学生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劳动关系上的劳动者而适用劳动法, 应该在劳动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育法规, 制定专门法规对这个特殊群体加以调整。
2 兼职大学生与雇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兼职大学生与雇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是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问题的进一步展开, 归根结底仍是能否适用劳动法的问题。“肯定说”既然认为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则兼职大学生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当然属于劳动关系。基于大学生兼职往往不签订书面合同和非全日制的特点, 他们把这种劳动关系界定为事实劳动关系和非全日制劳动关系, 但终究都归劳动法调整。“否定说”由于不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认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者一方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 成为该单位的一员, 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 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 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在校大学生以学业为主, 并不是独立的劳动个体, 不能加入一个用人单位, 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所以, 法律不能把大学生兼职作为劳动关系, 也不能对其权利予以保护。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考察劳动关系和劳务 (雇佣) 关系之间的区别。由于我国劳动法没有对劳动关系做出界定, 通说认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 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 具体认定标准仍是采用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说”和“经济从属说”。而劳务 (雇佣) 关系是指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一方完成特定工作任务, 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的契约关系。“肯定说”存在的问题正如上述忽视大学生对学校的“人格从属性”一样, 只强调雇主对兼职大学生的劳动管理关系, 而忽视了学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关系, 同样会出现理论上可行而实践上难以操作的问题。“否定说”所强调的劳务 (雇佣) 关系和大学生打工的事实情况又不尽相符, 事实上兼职大学生所从事的劳动大多都是在雇主的管理控制下进行的, 双方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 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说明在现代劳动力市场, 兼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 仅靠传统理论和做法无法很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 如何构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兼职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以及其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的不争事实, 要求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充分保障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制度和机制, 这也是人们对此展开讨论的目的和归宿。“笔者认为, 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既不能安于现状, 又不能急于求成, 应从现有社会资源出发, 寻求一种能够充分保障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制度和机制。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 增强维权意识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频遭侵害, 与其法律观念淡薄, 维权意识不强不无关系。许多学生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后自认倒霉, 不知寻求法律援助;在寻找职位时不去审查雇主的资质 (是否有营业执照) , 不签兼职协议或草率签字;在劳动过程中不注意相关证据的收集等, 一旦发生权益纠纷, 由于无法提供必要的证据而不能获得法律保护。因此, 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 开设相关法律课程, 如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 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增强自己的法律维权意识。
3.2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 提高勤工助学的选择空间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勤工助学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保护, 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高校勤工助学机构的管理应进一步完善, 制定详尽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 对学生兼职进行备案, 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 在调解和诉讼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法律援助。
3.3 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法规, 使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由于兼职大学生的双重人格从属属性, 因此, 建议由国务院牵头, 在我国劳动法规和教育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一部行政法规, 专门对兼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调整, 保护他们在兼职过程中的各种合法权益。该行政法规应涵盖以下规定:第一, 监管部门应是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第二、最低工资待遇;第三, 工作时间, 对于非全日制工作, 按小时计酬, 对于全日制工作, 应按日8小时工作制;第四, 劳动安全保护;第五, 增加投诉渠道和简化投诉程序, 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部门应受理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侵权投诉并适当简化投诉程序;最后, 参照国外立法经验, 对大学生兼职行为做出限制性规定, 如规定在什么情形下可以全日制打工, 在非全日制下最长打工时间, 在大学生出现什么情况时不得从事兼职行为等, 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罚性规定。
摘要:如何对兼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提供保障, 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对“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对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专门机制。
关键词:兼职,“肯定说”,“否定说”,劳动关系,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钱小敏.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J].时代经贸, 2008, (6) .
[2]李鸿建, 曹婷.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 (2) .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 篇10
基于以上原因, 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兼职这一途径去度过课余时间。但是, 在大学生兼职的过程中, 很多人直接以“赚取金钱”为兼职目的, 也出现过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上当受骗、利益受侵害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研究大学生兼职状况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带着这一研究目的, “胶东地区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便利抽样调查的方式, 专门针对胶东地区的在校大学生, 展开了一次专项调查研究, 以期为未来在校大学生兼职的良好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调研执行情况
本次调研自2013年5月23起到2013年7月28日止, 历时66天, 主要采用了街头拦截访问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山东大学 (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海)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鲁东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院校的在校兼职大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7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题组随机抽取了15%的样本进行了电话回访复核, 复核结果有效、真实。
二、调研基本结论
(一) 大学生兼职比例随年级增加而增大
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兼职比例从大一到大四依次递增, 比例分别为14.4%、21.3%、26.2%和38.1%。由于大一学生刚踏入高校, 对学校和周边社会状况还不是很熟悉, 因此兼职比例较低。大三 (高职院校) 、大四 (本科院校) 学生因为学习课程已基本修完, 空闲时间较多, 会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兼职工作, 学生兼职现象较为普遍。
(二) 大学生兼职目的较明确———培养能力+获取收入
图1显示, 43.7%的大学生主要是出于“培养能力和获取收入”而从事兼职工作, 35.3%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 还有7.6%的学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而从事兼职。
(三) 大学生兼职收入水平半数以上集中在“60元/天以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兼职收入集中在“60元/天以下”, 这个区间的比例为55.3%, 61~100元/天的占27.7%。这一调查数据表明, 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主要从事低收入的兼职工作。
(四) 兼职工作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调查表明, 大学生从事的兼职工作类型多种多样, 很多大学生都参加过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兼职, 主要是短促、家教、发传单、实习、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等, 比例分别为32.3%、28.2%、30.5%、27.6%和26.8%。此外, 还有少数同学从事过礼仪、家政、餐饮等其他兼职工作。
(五) “增加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是兼职的主要收获
图2表明, “增加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是大学生从事兼职的主要收获, 其占比达到了80.7%, 还有70.6%学生认为“充实大学生活”是其兼职的主要收获, 而“获得经济独立”的兼职收获占比也达到了38.9%, 认为“什么收获都没有”学生占比为7.3%。
(六) 大学生获得兼职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同学或熟人介绍”
图3显示, 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主要通过同学或熟人介绍找到兼职工作中, 比例为78.6%, 29.7%的同学曾经通过传单、海报、网站寻找兼职工作, 有12.7%的人是通过校外中介机构寻找兼职, 还有11.6%的同学是通过学校兼职工作平台而获得兼职的。这一结果表明, 大学生获取兼职工作的途径主要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和社会网络。
(七) 大学生兼职存在问题较多
图4显示, 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人安全无法保障、个人权益收到侵害、兼职与课程有时会发生冲突、兼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 所占比例分别为36.7%、23.8%、18.6%和14.9%。
三、调研小结与建议
纵观以上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的目的较为明确, 主要是为了自身的能力培养和获取经济收入, 但在兼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为了使大学生兼职工作得到进一步健康、理性、有序的发展, 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课题组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学校方面
1. 要进一步有效监管和不断完善兼职体系和平台
每所院校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大学生兼职平台, 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 定期向学生传递和发布兼职信息,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兼职指导和培训。如果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矛盾和纠纷, 学校应代表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沟通。
2. 应积极针对大学生实施兼职规划和指导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大学生兼职就业指导委员会等专门的部门, 定期给学生做一些兼职规划和指导, 尤其是对那些兼职选择较迷茫、欠缺理性的思考大学生, 要引导他们树立起科学的兼职理念。
3. 应主动吸取国内外院校成功的兼职经验
各院校之间应积极进行互访交流, 吸取各院校在大学生兼职方面一些较成功的经验, 可考虑将兼职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 列入教学计划, 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对学生的兼职表现进行评价。
(二) 大学生方面
首先, 大学生应认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兼职两者之间的关系, 做到“学习为主、兼职为辅”, 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兼职理念。
其次, 大学生应以开拓视野和提升社交技能为目的,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再次,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组织举办的一些集体、公益活动, 学会处理好自己的社会关系。
最后, 大学生应在从事兼职工作之前, 系统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劳动法》、《经济法》等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 增强自身的法律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
摘要:大学生兼职已成为高校的一种常见现象, 但在兼职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为了使大学生的兼职工作健康、理性、有序发展, 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 文章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针对胶东地区在校大学生的兼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以期为大学生未来兼职市场的更好发展提供一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抽样调查,规划指导
参考文献
[1]小敏.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与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b0302401019o7w.html, 2012-12-20.
大学生社会兼职维权探讨 篇11
一、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构成因素
大学生社会兼职不仅仅是由于学生经济意识增强,更多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大,主动出击追求社会阅历,以增加日后就业筹码。这种动机,正是大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中实现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也是当前大学生追求能力结构的出发点与归宿。其构成因素显现以下特点:
1.粗放性的节假日兼职
2008年暑假,笔者在广西南宁市某公司调查发现,该公司的市场调查员,在校大学生占九成。据校园抽样调查,节假日从事校外兼职活动的学生达59.2%。比从事校内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多25.3%。从学生校外兼职的情况看,投发传单、商品促销、餐饮业服务、市场调研和礼仪占37.2%。而上述兼职岗位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低。
2.兼职意向明确而求职信息单一
从北京海淀区4所高校部分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获知,在兼职大学生中,为丰富经验和日后寻找就业机会而兼职的占65.4%,为增强实际操作的占13.7%。大学生兼职的目标十分明确,即积累工作和社会经验。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查显示,94%的学生主要通过中介了解兼职信息,13%的学生通过学校了解兼职信息,21%和10%的同学通过朋友介绍和报刊、杂志的广告了解兼职信息,求职渠道单一。
3.兼职权益受损比例高
据调查,72%的大学生在兼职期间权益受到侵害,其中88%来自中介公司,32%来自用人单位。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权益受损因素
大学生作为知识能力的优势阶层,为什么会频繁出现社会兼职权益受损?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寻找结症。
1.兼职的弱势地位
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环境,形成了在校大学生社会兼职的弱势地位。一是大部分兼职学生自身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工作经验,选择兼职往往更关注供方的有岗量,对工作内容、条件、时间、劳动保护等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即使工作条件要求刻薄,但由于生活压力与求职难等因素限制,也只能让步。二是一些用人单位事先把协议书备好,学生只有签字权,少有发言权,而更多的情况是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书面协议,为以后劳动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权益保障出现盲点
在1994年颁布的《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没有把大学生列入劳动者范畴。《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大学生社会兼职不属于劳动就业。兼职的大学生不属于劳动者,从而大学生社会兼职劳动受损维权艰难。2007年曝光的广州数家洋快餐厅大学生兼职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案不了了之,可以看出大学生兼职的法律保障空缺。
3.维权法律途径欠缺
由于现行法律尚未将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只属于民事的劳务关系。因此,学生兼职维权只能通过协商、调解、诉讼途径解决。通过协商调解途径,因没有法律强制力,一般是无果而终。诉讼途径耗时、耗力、耗财。快捷有效的劳动仲裁途径,只适用于劳动法调整的员工。可见,目前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维权途径十分有限。
4、学生自身维权能力缺摄
大部分大学生兼职受侵杈时选择了沉默,原因是自身维权法律能力缺损:一是社会阅历的被动性和缺少相关法律知识,在兼职劳动受损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识别陷阱和规避不利:二是对兼职协议书缺乏足够的重视,兼职大学生往往关注是否得到这份工作,很少与用工单位提出明确工作内容与时间和报酬等,为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三是维权证据不足,当劳动权益受损时,学生由于事先未能较好的保留或收集证据,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自认倒霉。
三、大学生社会兼职维权对策
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根源,主要是中介机构的利益驶动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劳动法制不健全及大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不强。因此,大学生兼职维杈的根本途径是全面适用劳动法规,学校提供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维权意识。
1.国家的宏观管理
大学生是一个最具潜力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国家有义务从宏观上为大学生兼职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1)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监管力度。大学生的兼职信息,大多数是通过中介获取。中介损害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管理不到位。加强社会秩序整顿和管理,规范中介服务机构,严格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监管,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中介机构和人员实行禁入制度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曝光,是维护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的重要一环。
(2)保障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年龄已在18周岁以上,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享有公民劳动权。因此,大学生从事兼职、假期打工等活动应纳入劳动法调整范畴。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兼职,没有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其行为应受到法律保护。
(3)建立大学生权益救济机制。“有权益必有救济”是现代法制国家的基本原则。然而,我国的立法却很少有关于大学生权利救济程序的规定,这正是制约维护大学生社会兼职合法权益的瓶颈。大学生兼职、假期打工等劳动权益受损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在校大学生兼职等相关救济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上维护大学生社会兼职合法权益,从而明确大学生兼职享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
2.学校的职能教育
兼职出现在大学生这类特殊的群体身上,学校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加强引导和管理,确保大学生社会兼职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
(1)建立校园维权服务机制。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等现象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学校在确保国家教育任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学生兼职纳入学校管理职责范畴:依托学校的后勤集团的法人实体可组织学生校外劳务派遣,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提供兼职信息,引导学生合理、合法、适当的从事兼职活动;成立大学生权
益保障服务中心,为学生兼职提供法律咨询。
(2)防范侵权教育。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与自身防范能力有关。据调查,完全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国家劳动法规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65.4%。高校学生社会兼职权益保障教育任重道远。如,开设劳动维权课程,举办维杈法律专题讲座,请专家定期开展劳动权益咨询等都是降低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举措。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大学生在线权益服务网站,为学生在线提供交流信息平台。
3.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教育
从这几年学生兼职的岗位看,大部分是技术含较低的岗位,这些岗位竞争激烈,大学生兼职选择无优势可言。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技能教育,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教育学生选择兼职应尽可能与专业学习和职业定位相联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使自己成为技术含量较高的稀缺资源。在提升大学生在劳务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减少兼职权益的受损。
4.学生自身维权能力培养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用人单位的选择。在选择兼职时,大学生应事先确认用工单位是否有合法的用工资质,如工商营业执照,固定的营业场所,如果是某公司的下属机构,应到该公司总部询问清楚。
(2)签约前的关注点。通过中介寻找兼职时,切记不要轻信中介夸大其词的广告,要审查中介机构的资质(税务登记证、职业介绍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及其有效期),要谨慎交纳中介费并索取正式发票。与用人单位签约必须建立在双方自愿、协商一致、公平、平等的基础上,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在签订用工协议前,应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利,避免采用有歧义的条款。如果双方不签合同,要注意保留收集证人证言、照片、录音影像、相关的票据等各种证据,以便发生纠纷时能提供确凿的证据,赢得权利。
(3)维权的途径。大学生兼职发生了劳动权益受侵犯事件,如用人单位扣押证件、免除法定责任、短期劳务约定试用期、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制劳动,或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劳动者人身安全无保障等兼职权益受损,维权途径有:一是可立即解除合同;二是双方协商、调解解决,协商、调解不成可向法院起诉。
(4)社会兼职的心态调整。大学生社会兼职应以个人学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不能以赚钱为第一目标。因此,做什么样的兼职与个人的爱好、性格和心态有很大关系。要想让兼职对自己的将来产生良性的影响,大学生需要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衡。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 篇12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兼职,影响因素
1 前言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们为了能顺利就业,在毕业前积累足够多的社会经验,在大学期间就利用各种机会和办法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本文以部分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课余兼职现状的调查分析,着重研究大学生课余兼职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总结出当前体院学生课余兼职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为规范,避免和减少大学生兼职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给大学生兼职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并完善大学生兼职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统一提供有效合理的建议和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方法及框架思路
2.1 研究对象
福建师大体科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莆田学院体育系,龙岩学院体育系体育专业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网上、图书馆内有关大学生兼职的论文及有关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和文献,结合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最后发放问卷,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980份有效回收率百分之九十八。
2.2.3 数据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课余兼职的现状
3.1.1 学生课余兼职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活动,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课余兼职动机是大学生从事兼职的内在动力。
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有多重动机和目的。结果显示76%的大学生选择做兼职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有51%的人选择体验社会,增加社会阅历,有83%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通过做兼职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解决生活困难。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是为了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选择做兼职的。通过兼职,大学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更正确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
3.1.2 学生课余兼职的种类与所学专项参照
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包括球类,体操,田径,武术几个大项,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体教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从事与体育有关的兼职工作(表2)。在球类,体操,田径,武术这四个大项中分别有53%、50%、35%、46%的学生从事过教练类的工作。以上数据说明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的种类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很大的联系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1.3 学生寻找课余兼职的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信息寻找兼职,这部分的学生占到了50%的比例。从表4中也看出,中介(42%),校园海报(40%),朋友同学介绍(35%)也是大学生寻找兼职的主要渠道。
3.1.4 学生课余兼职的时间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52%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做兼职,寒暑假时间相对较长,兼职时间充足和系统,特别是暑假,大多数的学生利用这个假期到各俱乐部,运动场馆去做教练,陪练,救生员等。一方面获得了不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丰富了假期的生活。另外周末(49%),节假日(38%)(五一,十一等)也是学生常去做兼职的时间。也有29%的学生利用任意空闲时间去做兼职,但这部分学生牺牲了自己部分的学习和娱乐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合理安排。
3.2 学生课余兼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3.2.1 学生课余兼职中存在的问题
有31%的学生寻找兼职的途径有限,觉得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兼职。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的方式主要有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外兼职,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大部分学生只好寻找校外兼职,寻找校外兼职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和中介所,然而大学生社会经验普遍缺乏,鉴别能力较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5%的学生在寻找兼职的过程中受到过非法中介和虚假信息的欺骗。
拖欠、克扣兼职大学生的工资是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一大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3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过此问题。由于兼职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是临时工,因此这种身份也决定了其利益更容易遭受侵犯。同时,由于现行劳动法未将大学生纳入到调整和保护的范围内,使用人单位利用这种法律缺位侵犯大学生的利益提供了便利。
有28%的学生未能合理安排课余兼职,使兼职未能顺利进行。一些大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兼职中,兼有多份工作,甚至为了繁重的业务不得不逃课,精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中,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业(见图)。
3.2.2 影响学生课余兼职的因素
从表5中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课余兼职的因素主要有学校,个人,用人单位,社会几个大的因素。
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课余兼职表现着积极主动的态度,然而学校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资源难以满足在校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由于学校缺少指导学生兼职的组织机构,没能给学生兼职提供更多的兼职信息和兼职途径以及给学生兼职足够的指导和引导,导致在校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对学生兼职的行为管理失效。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遇很多不合理的对待。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从事兼职具有一定的共性:寻找兼职途径有限,兼职种类比较单一,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较密切,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课余兼职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学校给予的关注,指导和引导不够。
3.在兼职中获得锻炼,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增长社会阅历已成为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课余兼职的主要目的。
4.当前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大部分学生能合理安排兼职,使兼职和学习和谐展开,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未能合理安排课余兼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5.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兼职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比较薄弱。
6.当前保护兼职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缺乏,社会和政府对兼职大学生的从业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合法权益在兼职过程中屡遭用人单位的侵犯。
4.2 建议
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折射,应该引起学校,社会各方的重视。
1.学校应把学生兼职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管理中,使其良性发展。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兼职指导和引导,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2.社会和政府应对相关法律条文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对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加以保护,对用人单位加以规范,监督并加强管理。
3.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兼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和承受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应对兼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兼职顺利的进行。
4.兼职的大学生要合理安排兼职和学习时间,正确处理学习和兼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米霞.对高等院校学生兼职状况的思考[J].前沿.2004,(9).
[2]陈力.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6).
[3]经索,吴亚子.《大学生兼职情况报告》[J].青年研究,2005(19).
[4]李鸿建,曹婷.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邓岳南.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保护问题探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6]李炳亮.大学生兼职现象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
[7]张辉金,萧洪恩.当代大学生的兼职原因与青年社会化[J].理论观察,2006,(1).
[8]何烨.大学生兼职,影响学习吗[J].成才与就业,2005,(19).
【大学生兼职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研究方案10-11
关于在校大学生兼职问题调查研究报告08-19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论文-如何看待当今大学生兼职10-11
大学生兼职现象05-13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兼职班主任工作实施办法(试行)07-16
大学生暑假兼职报告07-04
大学生兼职总结范文08-08
大学生在校兼职总结09-04
大学生国庆兼职心得09-06
大学生兼职社会学10-20